CN111484935A - 病毒培养隔离器及其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病毒培养隔离器及其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484935A CN111484935A CN202010406484.5A CN202010406484A CN111484935A CN 111484935 A CN111484935 A CN 111484935A CN 202010406484 A CN202010406484 A CN 202010406484A CN 111484935 A CN111484935 A CN 11148493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in
- transfer
- experiment
- air
- cul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23/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recesses, hinges
- C12M23/34—Internal compartments or parti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1/00—Enclosures; Chambers
- B01L1/02—Air-pressure chambers; Air-locks therefor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29/00—Means for introduction, extraction or recirculation of materials, e.g. pumps
- C12M29/04—Filters; Permeable or porous membranes or plates, e.g. dialysi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29/00—Means for introduction, extraction or recirculation of materials, e.g. pumps
- C12M29/20—Degassing; Venting; Bubble trap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29/00—Means for introduction, extraction or recirculation of materials, e.g. pumps
- C12M29/26—Conditioning fluids entering or exiting the reaction vessel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37/00—Means for sterilizing, maintaining sterile conditions or avoiding chemical or biological contamination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37/00—Means for sterilizing, maintaining sterile conditions or avoiding chemical or biological contamination
- C12M37/04—Seal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Zoolog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病毒培养隔离器及其使用方法,属于生物医疗技术领域,包括传递仓、实验仓、培养仓以及空气循环装置,所述实验仓与所述传递仓连通;所述培养仓与所述实验仓连通;所述传递仓、所述实验仓以及所述培养仓上均分别设有进风阀,所述空气循环装置分别与所述传递仓、所述实验仓以及所述培养仓连接,所述空气循环装置与外界连通,所述传递仓、所述实验仓以及所述培养仓均借助所述进风阀与所述空气循环装置构成单向负压风路,所述空气循环装置用于将所述传递仓、所述实验仓以及所述培养仓内的空气过滤后排出外界。本发明提供的病毒培养隔离器可以保证无菌的实验环境,防止排出的气体具有危险性,保证操作者的生命安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疗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病毒培养隔离器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根据传染病原的传染性和危害性,国际上将生物安全实验室分为P1、P2、 P3和P4四个生物安全等级,生物安全等级越高则表示所对应的实验病毒危害程度越高。
P3、P4生物安全等级进行实验研究的物质都是一些极高危险性并且可以致命的有毒物质,现有隔离器大部分都是用于P1、P2等生物安全等级较低的实验室,隔离效果对于高致命性病毒不理想,无法应用于P3、P4生物安全等级的实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病毒培养隔离器及其使用方法,旨在解决现有隔离器隔离效果对于高致命性病毒不理想,无法应用于P3、P4生物安全等级的实验。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病毒培养隔离器,包括:
传递仓,用于物料的传递,
实验仓,与所述传递仓连通,用于对所述物料进行实验操作;
培养仓,与所述实验仓连通,且用于病毒的培养;所述传递仓、所述实验仓以及所述培养仓上均分别设有进风阀;以及
空气循环装置,分别与所述传递仓、所述实验仓以及所述培养仓连接,所述空气循环装置与外界连通;所述传递仓、所述实验仓以及所述培养仓均借助所述进风阀与所述空气循环装置构成单向负压风路,所述空气循环装置用于将所述传递仓、所述实验仓以及所述培养仓内的空气过滤后排出外界。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传递仓、所述实验仓以及所述培养仓与所述空气循环装置之间还分别设有循环阀,所述循环阀用于将所述空气循环装置与所述传递仓、所述实验仓以及所述培养仓构成封闭循环风路。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空气循环装置包括三个空气循环组件,三个所述空气循环组件的下部分别与所述传递仓、所述实验仓以及所述培养仓连接,三个所述空气循环组件的上部均通过所述循环阀与所述传递仓、所述实验仓以及所述培养仓连接。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空气循环组件包括:
箱体,分别与所述传递仓、所述实验仓以及所述培养仓连通;所述箱体的顶部设有排风阀;
第一过滤器,设于所述箱体内部;
第二过滤器,设于所述箱体内部并位于所述第一过滤器的顶部;以及
排风机,设于所述箱体内部并与所述排风阀对应,用于将第二过滤器流出的空气排出外界。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传递仓包括:
传递桶;和
传递箱,与所述传递桶对接,所述传递箱与所述空气循环装置和所述实验仓分别连通;
所述传递桶与所述传递箱之间设有传递阀。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培养仓包括:
仓体,与所述实验仓连通;和
培养箱,与所述仓体对接,所述培养箱设于所述仓体与所述空气循环装置之间,且分别与所述仓体和所述空气循环组件连通。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传递箱、所述实验仓以及所述仓体均分别包括:
第一仓室,与所述空气循环装置的顶部连通,所述第一仓室的顶部设有所述进风阀,所述第一仓室与所述空气循环装置之间设有所述循环阀;和
第二仓室,位于第一仓室的底部,所述第二仓室的底部与所述空气循环装置的底部连通;
均流膜,设于所述第一仓室与所述第二仓室之间;以及
送风机,设于所述均流膜的顶部且吹风口垂直所述均流膜设置。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传递仓与所述实验仓之间设有第一隔断门,所述实验仓与所述培养仓之间设有第二隔断门,所述第一隔断门与所述第二隔断门上均分别设有密封圈。
本发明提供的病毒培养隔离器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病毒培养隔离器在使用前先将需要使用的器具等放入内部,向传递仓、实验仓以及培养仓的内部充入消毒气体进行消毒,关闭进风阀,消毒气体流入传递仓、实验仓以及培养仓后从空气循环装置排出;打开进风阀,使空气从空气循环装置流出的速率大于进风阀处的进风速率,这样运行一段时间后传递仓、实验仓以及培养仓内部达到指定的负压状态,然后通过传递仓向实验仓内传递物料,在实验仓进行实验操作,操作后的样品放入培养仓中进行培养。本发明病毒培养隔离器在实验过程中,隔离器内部为负压状态,空气只能从外界进入隔离器,隔离器内的空气不会从进风阀溢出外界,有效防止了病毒的外泄,通过进风阀向隔离器内源源不断的通入新风,保证隔离器内无菌、洁净的实验环境,防止其他杂质使得待实验病毒产生变异,影响实验结果;同时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进入空气循环组件过滤后排除外界,可以有效将实验中产生的带有有害物质的气体进行净化,防止排出的气体具有危险性,保证操作者的生命安全。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病毒培养隔离器使用方法,通过上述病毒隔离器实施,包括如下步骤:
分别向所述传递仓、所述实验仓以及所述培养仓内通入灭菌气体,在所述进风阀关闭的状态下灭菌气体从所述空气循环装置中流出实现整体消毒;
使所述空气循环装置向外界排气,打开所述进风阀,调节所述传递仓、所述实验仓以及所述培养仓内均达到负压状态;
通过所述传递仓向所述实验仓传递物料;
将所述传递仓与所述实验仓之间密封,对所述传递仓进行单独消毒后再进行下批物料的传递;
在所述实验仓内进行实验操作后将样品放置到培养仓进行培养。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传递仓、所述实验仓以及所述培养仓与所述空气循环装置之间还设有循环阀,所述空气循环装置上设有与外界连通的排风阀;
所述分别向所述传递仓、所述实验仓以及所述培养仓内通入灭菌气体,在所述进风阀关闭的状态下灭菌气体从所述空气循环装置中流出实现整体消毒,具体包括:
分别向所述传递仓、所述实验仓以及所述培养仓内通入灭菌气体;
打开所述循环阀,关闭所述进风阀和所述排风阀,灭菌气体在内部充分循环流动直至灭菌完成;
打开所述排风阀将灭菌气体排出。
本发明提供的病毒培养隔离器使用方法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病毒培养隔离器使用方法为先将需要使用的器具等放入内部,然后分别向传递仓、实验仓以及培养仓内通入灭菌气体后关闭进风阀,灭菌气体从空气循环装置中流出实现整体消毒;打开进风阀,使空气从空气循环装置流出的速率大于进风阀处的进风速率,这样运行一段时间后传递仓、实验仓以及培养仓内均达到指定的负压状态;通过传递仓向实验仓传递物料;将传递仓与实验仓之间密封,对传递仓进行单独消毒后再进行下批物料的传递;在实验仓内进行实验操作后将样品放置到培养仓进行培养。该方法每传递一次物料均再次对传递仓做一次消毒处理,有效防止外界的物料进入隔离器时将其他细菌带入,保证实验过程中无菌、洁净的实验环境;该方法保证了新风在隔离器内部的持续流通,在流通情况下通过内部的负压状态防止病毒的泄露,保障了操作者的安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病毒培养隔离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病毒培养隔离器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病毒培养隔离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采用的过滤器的更换流程图。
图中:1、传递仓;101、传递桶;102、传递箱;112、第一仓室;122第二仓室;132、均流膜;142、送风机;2、实验仓;3、培养仓;301、仓体;302、培养箱;4、空气循环组件;401、箱体;402、第一过滤器;403、第二过滤器; 404、排风机;5、排风阀;6、进风阀;7、循环阀;8、传递阀;9、第一隔断门;10、第二隔断门;11、密封圈;12、玻璃面板;13、照明设备;14、操作手套;15、支架;16、排水阀;17、触摸显示屏;18、电子门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现对本发明提供的病毒培养隔离器进行说明。所述病毒培养隔离器,包括传递仓1、实验仓2、培养仓3以及空气循环装置,传递仓1用于物料的传递;实验仓2与传递仓1连通,用于对物料进行实验操作;培养仓3与实验仓2连通,且用于病毒的培养;传递仓1、实验仓2以及培养仓3上均分别设有进风阀6,空气循环装置4分别与传递仓1、实验仓2以及培养仓3连接,空气循环装置与外界连通,传递仓1、实验仓2以及培养仓3均借助进风阀6与空气循环装置构成单向负压风路,空气循环装置用于将传递仓 1、实验仓2以及培养仓3内的空气过滤后排出外界。
本发明提供的病毒培养隔离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病毒培养隔离器在使用前先将需要使用的器具等放入内部,向传递仓1、实验仓2以及培养仓3 的内部充入消毒气体进行消毒,关闭进风阀6,消毒气体流入传递仓1、实验仓 2以及培养仓3后从空气循环装置排出;打开进风阀6,使空气从空气循环装置流出的速率大于进风阀6处的进风速率,此时传递仓1、实验仓2以及培养仓3 内部达到负压状态,然后通过传递仓1向实验仓2内传递物料,在实验仓2进行实验操作,操作后的样品放入培养仓3中进行培养。本发明病毒培养隔离器在实验过程中,隔离器内部为负压状态,空气只能从外界进入隔离器,隔离器内的空气不会从进风阀6溢出外界,有效防止了病毒的外泄,通过进风阀6向隔离器内源源不断的通入新风,保证隔离器内无菌、洁净的实验环境,防止其他杂质使得待实验病毒产生变异,影响实验结果;同时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进入空气循环组件4过滤后排除外界,可以有效将实验中产生的带有有害物质的气体进行净化,防止排出的气体具有危险性,保证操作者的生命安全。
需要说明的是,灭菌气体可以从进风阀6充入,灭菌气体从进风阀6充入后立即关闭进风阀6;灭菌气体也可以从传递仓1、实验仓2以及培养仓3各自的玻璃面板12处充入,灭菌气体从玻璃面板12充入后立即关闭玻璃面板。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病毒培养隔离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传递仓1、实验仓2以及培养仓3与空气循环装置之间还分别设有循环阀7,循环阀7用于将空气循环装置与传递仓1、实验仓2以及培养仓3构成封闭循环风路。消毒状态下,打开循环阀7,充入隔离器内部的灭菌气体会在隔离器内部与空气循环装置之间循环流动,可以实现隔离器与空气循环组件4之间自循环送风,提高隔离器的消毒效率;通过关闭其余两个循环阀7,仅打开一个循环阀7可以实现对传递仓1或实验仓2或培养仓3的单独灭菌。
本实施例中,循环阀7可以是普通阀门,也可以是比例调节阀。当循环阀 7为普通阀门时,通过调节循环阀7的开合切换消毒时灭菌气体是否循环;当循环阀7为比例调节阀时,可以通过调节循环阀7的开度,控制灭菌气体的循环快慢程度。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病毒培养隔离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3,空气循环装置包括三个空气循环组件4,三个空气循环组件4的下部分别与传递仓1、实验仓2以及培养仓3连接,三个空气循环组件4的上部分别与传递仓1、实验仓2以及培养仓3连接。通过三个空气循环组件4可以实现对传递仓1、实验仓2以及培养仓3的单独消毒,例如,传递仓1在每传递一次物料之后都要对其进再次消毒,此时可以通过传递仓1对应的空气循环组件4对其单独进行消毒,不需要再对隔离器整体再次消毒,增加了消毒的灵活性,相比于整体消毒减少了灭菌气体的使用,降低了成本。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病毒培养隔离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 2,空气循环组件4包括箱体401、第一过滤器402、第二过滤器403以及排风机404,箱体401分别与传递仓1、实验仓2以及培养仓3连通;箱体401的顶部设有排风阀5;第一过滤器402设于箱体401的内部;第二过滤器403设于箱体401内部并位于第一过滤器402的顶部;排风机404设于箱体401内部并与排风阀5对应,用于将第二过滤器403流出的空气排出外界。实验状态下,进风阀6和排风阀5处于打开状态,循环阀7阀关闭,新风通过传递仓1的顶部进入传递仓1内部,在传递仓1的底部进入箱体401的底部,依次经过第一过滤器402和第二过滤器403之后,在排风机404的助力作用下从排风阀5流出,空气循环组件4中的排风机404可以促进空气之间的流通,保障传递仓1 内的无菌负压状态;消毒状态下,进风阀6和排风阀5处于关闭状态,循环阀 7处于打开状态,向隔离器内部充入灭菌气体(可以为过氧化氢气体),灭菌气体在排风机404的助力作用下,从传递仓1的底部进入箱体401内,依次流过第一过滤器402和第二过滤器403,流至箱体401的顶部,通过循环阀7进入传递仓1的顶部,实现循环消毒,提高消毒效率。空气循环组件4与实验仓 2或培养仓3之间的空气循环路径不论是消毒状态还是实验状态均与空气循环组件4与传递仓1之间的空气流通路径相同,空气循环组件4中的第一过滤器 402和第二过滤器403可以对隔离器内流出的空气进行两级过滤,有效防止有害物质的流出,保障操作者的安全。
本实施例中,第一过滤器402与第二过滤器403均为高级过滤器,可以有效截留隔离器排出空气中的病毒。排风机404为无极调速风机,可以无极调速,自动控制出风速度,从而改变出风速率,以便改变隔离器内部的压强,但是在实验状态下排风机404的出风速率始终大于进风阀6的进风速率;排风机404 的无极调速还可以适应不同的实验状态,例如实验状态过程中需要空气循环流动性较强时,调大排风机404的出风速率,实验状态过程中需要空气循环流动性较弱时,调小排风机404的出风速率,但是在实验状态下排风机404的出风速率始终大于进风阀6的进风速率。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病毒培养隔离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排风阀5和送风阀为比例调节阀。排风阀5和进风阀6可以自由调节开度,通过调节排风阀5 的开度大于进风阀6的开度,可以使出风速率大于进风速率,隔离器内达到负压的状态,由于隔离器负压状态下低于外界压力,可以有效防止隔离器内的空气从进风阀6流出,有效阻断了病毒的外泄,保障了操作者的安全。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病毒培养隔离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 3,传递仓1包括传递桶101和传递箱102,传递箱102与传递桶101对接,传递箱102与空气循环装置和实验仓2分别连通;传递桶101与传递箱102之间设有传递阀8。传递桶101为RTP传递桶(实时无菌传递桶),传递阀8为RTP 传递阀(实时无菌传递阀),通过RTP传递桶和RTP传递阀可以实现物料的无菌传递,不需要再频繁进行灭菌消毒,还可以防止将外界的菌体带入隔离器内,保障内部的无菌状态。需要传递体积较小的物品时,通过传递桶101传递到传递箱102然后进入实验仓2中进行实验操作;需要传递体积较大的物品时,将物品通过拉开玻璃面板12放入传递箱102中,关闭玻璃面板12然后进行灭菌处理,再将物品放入实验仓2中进行实验操作;传递仓1的传递桶101和传递箱102可以适应不同体积物品的传递,其中传递小体积物品不需要再进行频繁消毒,简化了实验流程。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病毒培养隔离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 3,培养仓3包括仓体301和培养箱302,仓体301与实验仓2连通;培养箱302 与仓体301对接,培养箱302设于仓体301与空气循环装置之间,且分别与仓体301和空气循环组件4连通。
传统的培养仓3在使用时一般是将培养箱302放入仓体301内,由于培养箱302外部自带一些零部件,造成培养箱302外部存在死角,不能得到彻底的灭菌清洁处理,进而会影响后续的培养过程。本实施方式中,在实验仓2操作后的物品通过仓体301放入培养箱302中,仓体301与培养箱302直接采用法兰密封对接,培养箱302的内腔与仓体301的内腔连通,在对仓体301与培养箱302进行消毒的时候,灭菌气体只从仓体301和培养箱302的内部流过,无需对培养箱302的外侧面消毒,解决了常规方案将整个培养箱302放入仓体301 内时,培养箱外部自带的工艺元件与控制元件造成的死角难清洁、难灭菌造成仓体301内部灭菌不彻底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装置的无菌性,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本实施例中,培养箱302中设有多个独立的内腔,可以同时盛放多组实验样品,方便将不同类别的样品分离储存,防止样品混乱不好查找,保证样品的有序存放,方便查找,降低操作者的劳动强度。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病毒培养隔离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 2,传递箱102、实验仓2以及仓体301均分别包括第一仓室112、第二仓室122、均流膜132以及送风机142,第一仓室112与空气循环装置的顶部连通,第一仓室112的顶部设有进风阀6,第一仓室112与空气循环装置之间设有循环阀7;第二仓室122位于第一仓室112的底部,第二仓室122的底部与空气循环装置的底部连通;均流膜132设于第一仓室112与第二仓室122之间;送风机142 设于均流膜132的顶部且吹风口垂直均流膜132设置。实验状态下,进风阀6 打开,新风进入第一仓室112,在送风机142的助力作用下,通过均流膜132,使得气流从第二仓室122的顶部均匀垂直的进入第二仓室122,垂直层流进入的气流可以有效替换第二仓室122内部的废弃空气,保证第二仓室122内无菌、洁净的操作空间。
本实施例中,送风机142为无极调速风机,可以无极调速,自动控制进风速度,从而改变进风速率,以便改变隔离器内部的压强,但是在实验状态下排风机404的出风速率始终大于送风机142的进风速率;送风机142的无极调速还可以适应不同的实验状态,例如实验状态过程中需要空气循环流动性较强时,调大送风机142的进风速率,实验状态过程中需要空气循环流动性较弱时,调小送风机142的进风速率,但是在实验状态下排风机404的出风速率始终大于进风机的进风速率。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病毒培养隔离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 2,送风机142与均流膜132之间设有高效过滤器,高效过滤器可以将送风机 142中吹出的空气进行过滤,防止外部进入的新风中携带其他细菌等,还可以防止送风机142中有细菌吹出,保证第二仓室122中无菌、洁净的操作环境。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病毒培养隔离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 3,传递仓1与实验仓2之间设有第一隔断门9,实验仓2与培养仓3之间设有第二隔断门10,第一隔断门9与第二隔断门10均分别设有密封圈11。物料从传递仓1进入实验仓2过程中,第一隔断门9打开,物料进入实验仓2,关闭第一隔断门9,在实验仓2完成对物料的实验操作后,打开第二隔断门10,将样品放入培养仓3内,关闭第二隔断门10。第一隔断门9和第二隔断门10可以保证在不需要传递物品时相邻两个仓之间的相对密封,密封圈11可以增加隔断门的密封性,方便对单独的仓进行消毒,防止内部产生交叉污染,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密封圈11为充气式密封圈11,第一隔断门9或第二隔断门10关上后,向密封圈11内充气使其膨胀,有效封堵第一隔断门9或第二隔断门10上的缝隙处,优化密封圈11的密封效果。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病毒培养隔离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 3,传递仓1、实验仓2以及培养仓3上均设有能够开闭的玻璃面板12,玻璃面板12的外部连接有照明设备13。玻璃面板12为推拉门设计,在隔离器工作状态下,玻璃面板12可以方便观察内部的操作状态;工作结束、灭菌后可以开启对内部进行清理,或者内部使用器具的更换;照明设备13安装在隔离器的外侧,杜绝了传统照明灯安装在隔离器内部而产生死角不好清洗和灭菌的问题,照明设备13采用多色照明,可以在不同的工艺条件下采用不同颜色对隔离器内部进行照明,可以直观的提示操作者隔离器的运行状态,防止误操作。
本实施例中,玻璃面板12上还安装有气弹簧,可以对玻璃面板12的开启与关闭起到助力作用,方便操作者进行操作。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病毒培养隔离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 3,玻璃面板12上安装有操作手套14,操作手套14用于实验操作,实现操作人员与内部操作空间的隔离,同时传递仓1、实验仓2以及培养仓3内均设有用于支撑操作手套14的支架15,支架15可以防止操作手套14垂在玻璃面板 12上造成清洁、灭菌死角,在灭菌过程中,支架15将手套表面展开,方便对内腔灭菌彻底。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病毒培养隔离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传递仓1、实验仓2以及培养仓3内均设有用于监测灭菌气体浓度的探头。在内个内腔中分别设置探头,此探头为气体浓度探头(主要探测高浓度气体),可以检测灭菌过程中内腔灭菌气体浓度是否合格,并可判断灭菌结束后内腔残留灭菌气体浓度是否达到安全的排放标准,防止污染环境。
本实施例中,病毒培养隔离器上还设有与空气循环装置连接的气体排放管道,气体排放管道上同样安装有探头(主要探测低浓度气体),该处的探头可以判断灭菌结束后隔离器内残留灭菌气体浓度是否能达到病毒实验操作浓度标准;隔离器的外部也安装有主要探测低浓度气体探头,可以判断灭菌过程中是否有灭菌气体泄露,防止对操作者产生危害。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病毒培养隔离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 2,传递仓1、实验仓2以及培养仓3的底部均设有排水阀16,方便对内腔清洗后的排水。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病毒培养隔离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病毒培养隔离器还包括控制终端,分别与传递仓1、实验仓2、培养仓3以及空气循环组件4通讯连接。控制终端可以通过触摸显示屏17进行操作,显示屏安装在培养仓3的尾端,控制终端分别用于控制照明设备13、传递阀8、排风阀5、进风阀6、循环阀7、排风机404、送风机142、玻璃面板12、密封圈11、排水阀16以及隔断门,具体控制过程如下:
控制终端可以控制照明设备13的开启与关闭,并在不同的实验状态下切换照明设备13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控制终端可以控制传递阀8的开启与关闭,用于控制传递阀8传递物料;
控制终端可以控制排风阀5的开启与关闭,并可以调节排风阀5的开启程度,控制出风速率;
控制终端可以控制进风阀6的开启与关闭,并可以调节进风阀6的开启程度,控制进风速率;
控制终端可以控制循环阀7的开启与关闭,并可以调节循环阀7的开启程度,控制灭菌气体在消毒过程中的流速;
控制终端可以控制排风机404的开启与关闭,并可以调节排风机404的风机转速,促进或减缓内部空腔内空气的流通;
控制终端可以控制送风机142的开启与关闭,并可以调节送风机142的风机转速,促进或减缓内部空腔内空气的流通;
玻璃面板12上设有电子门把手18,控制终端可以控制电子门把手18的开启与关闭实现玻璃面板12的开合,电子门把手18还可以实现自动锁定,玻璃面板12关闭是否到位会在控制终端显示,如没有关严则会发出警示;
控制终端可以控制第一隔断门9和第二隔断门10的开启与关闭;
当第一隔断门9或第二隔断门10关闭时,控制终端控制相对应的充气设备向对应的密封圈11内充气,充气完毕后关闭充气设备;
当对装置进行清洗后,控制终端控制排水阀16打开,排水完毕后控制排水阀16关闭;
探头监测到的数值反应到控制终端,当监测到的数值超出标准区间后,控制终端发出警示。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病毒培养隔离器使用方法。病毒培养隔离器使用方法通过上述病毒培养隔离器实施,包括如下步骤:分别向传递仓1、实验仓2以及培养仓3内通入灭菌气体,在进风阀6关闭的状态下灭菌气体从空气循环装置中流出实现整体消毒;使空气循环装置向外界排气,打开进风阀6,调节传递仓1、实验仓2以及培养仓3内均达到负压状态通过传递仓1向实验仓2传递物料;将传递仓1与实验仓2之间密封,对传递仓1进行单独消毒后再进行下批物料的传递;在实验仓2内进行实验操作后将样品放置到培养仓3进行培养。
本发明提供的病毒培养隔离器使用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病毒培养隔离器使用方法为先将需要使用的器具等放入内部,然后分别向传递仓1、实验仓2以及培养仓3内通入灭菌气体后关闭进风阀6,灭菌气体从空气循环装置中流出实现整体消毒;打开进风阀6,使空气从空气循环装置流出的速率大于进风阀6处的进风速率,这样运行一段时间后传递仓1、实验仓2以及培养仓3内均达到指定的负压状态;通过传递仓1向实验仓2内传递物料,在实验仓2进行实验操作,操作后的样品放入培养仓3中进行培养。该方法每传递一次物料均再次对传递仓1做一次消毒处理,有效防止外界的物料进入隔离器时将其他细菌带入,保证实验过程中无菌、洁净的实验环境;该方法保证了新风在隔离器内部的持续流通,在流通状态下用过内部的负压状态防止病毒的泄露,保障了操作者的安全。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病毒培养隔离器使用方法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调节传递仓1、实验仓2以及培养仓3内均达到负压状态,具体包括:空气循环装置的排气速率为V1,进风阀6的进气速率为V2,调节空气循环装置和进风阀6,使V1大于V2;传递仓1、实验仓2以及培养仓3内达到负压状态。由于隔离器负压状态下低于外界压力,可以有效防止隔离器内的空气从进风阀6流出,有效阻断了病毒的外泄,保障了操作者的安全。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病毒培养隔离器使用方法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分别向传递仓1、实验仓2以及培养仓3内通入灭菌气体,在进风阀6关闭的状态下灭菌气体从空气循环装置中流出实现整体消毒,具体包括:分别向传递仓1、实验仓2以及培养仓3内通入灭菌气体;打开循环阀7,关闭进风阀6和排风阀5,灭菌气体在内部充分循环流动直至灭菌完成;打开排风阀5将灭菌气体排出。通过灭菌气体在隔离器与空气循环组件4之间自循环流动消毒,提高隔离器的消毒效率,不需要再源源不断充入灭菌气体,降低了灭菌气体的使用,降低了成本。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病毒培养隔离器使用方法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在对传递仓1、实验仓2以及培养仓3进行消毒处理之前需要先将内腔清洁,通过排水阀16将内部的水分排出,然后将预先清洁过并通过无菌检测的器具、试剂、试样等材料放入内腔,关闭玻璃面板12使其密封,将操作手套14与隔离器内腔分别打压,根据压力变化速度判断操作手套14以及内腔整体密闭性是否合格。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病毒培养隔离器使用方法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4,高效过滤器使用多次后需要更换,具体更换过程为:在箱门的门框上罩设塑料袋,打开高效过滤器的箱门(a);将需要更换的高效过滤器装入已固定在门框上的塑料袋内(b);将塑料袋双重密封,并从两道密封之间截断,将更换下的高效过滤器密闭移除(c);将新的高效过滤器装入新的塑料袋中,并固定在门框上(d);在新塑料袋中将上一个残留的塑料袋口取下,并将新的高效过滤器安装完毕,关闭箱门(e)。该过程可以有效防止可能残留在高效过滤器中病毒的扩散。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病毒培养隔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传递仓,用于物料的传递,
实验仓,与所述传递仓连通,用于对所述物料进行实验操作;
培养仓,与所述实验仓连通,且用于病毒的培养;所述传递仓、所述实验仓以及所述培养仓上均分别设有进风阀;以及
空气循环装置,分别与所述传递仓、所述实验仓以及所述培养仓连接,所述空气循环装置与外界连通;所述传递仓、所述实验仓以及所述培养仓均借助所述进风阀与所述空气循环装置构成单向负压风路,所述空气循环装置用于将所述传递仓、所述实验仓以及所述培养仓内的空气过滤后排出外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病毒培养隔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递仓、所述实验仓以及所述培养仓与所述空气循环装置之间还分别设有循环阀,所述循环阀用于将所述空气循环装置与所述传递仓、所述实验仓以及所述培养仓构成封闭循环风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病毒培养隔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循环装置包括三个空气循环组件,三个所述空气循环组件的下部分别与所述传递仓、所述实验仓以及所述培养仓连接,三个所述空气循环组件的上部均通过所述循环阀与所述传递仓、所述实验仓以及所述培养仓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病毒培养隔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循环组件包括:
箱体,分别与所述传递仓、所述实验仓以及所述培养仓连通;所述箱体的顶部设有排风阀;
第一过滤器,设于所述箱体内部;
第二过滤器,设于所述箱体内部并位于所述第一过滤器的顶部;以及
排风机,设于所述箱体内部并与所述排风阀对应,用于将第二过滤器流出的空气排出外界。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病毒培养隔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递仓包括:
传递桶;和
传递箱,与所述传递桶对接,所述传递箱与所述空气循环装置和所述实验仓分别连通;
所述传递桶与所述传递箱之间设有传递阀。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病毒培养隔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仓包括:
仓体,与所述实验仓连通;和
培养箱,与所述仓体对接,所述培养箱设于所述仓体与所述空气循环装置之间,且分别与所述仓体和所述空气循环装置连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病毒培养隔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递箱、所述实验仓以及所述仓体均分别包括:
第一仓室,与所述空气循环装置的顶部连通,所述第一仓室的顶部设有所述进风阀,所述第一仓室与所述空气循环装置之间设有所述循环阀;和
第二仓室,位于第一仓室的底部,所述第二仓室的底部与所述空气循环装置的底部连通;
均流膜,设于所述第一仓室与所述第二仓室之间;以及
送风机,设于所述均流膜的顶部且吹风口垂直所述均流膜设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病毒培养隔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递仓与所述实验仓之间设有第一隔断门,所述实验仓与所述培养仓之间设有第二隔断门,所述第一隔断门与所述第二隔断门上均分别设有密封圈。
9.病毒培养隔离器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如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病毒培养隔离器实施,包括如下步骤:
分别向所述传递仓、所述实验仓以及所述培养仓内通入灭菌气体,在所述进风阀关闭的状态下灭菌气体从所述空气循环装置中流出实现整体消毒;
使所述空气循环装置向外界排气,打开所述进风阀,调节所述传递仓、所述实验仓以及所述培养仓内均达到负压状态;
通过所述传递仓向所述实验仓传递物料;
将所述传递仓与所述实验仓之间密封,对所述传递仓进行单独消毒后再进行下批物料的传递;
在所述实验仓内进行实验操作后将样品放置到培养仓进行培养。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病毒培养隔离器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递仓、所述实验仓以及所述培养仓与所述空气循环装置之间还设有循环阀,所述空气循环装置上设有与外界连通的排风阀;
所述分别向所述传递仓、所述实验仓以及所述培养仓内通入灭菌气体,在所述进风阀关闭的状态下灭菌气体从所述空气循环装置中流出实现整体消毒,具体包括:
分别向所述传递仓、所述实验仓以及所述培养仓内通入灭菌气体;
打开所述循环阀,关闭所述进风阀和所述排风阀,灭菌气体在内部充分循环流动直至灭菌完成;
打开所述排风阀将灭菌气体排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406484.5A CN111484935A (zh) | 2020-05-14 | 2020-05-14 | 病毒培养隔离器及其使用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406484.5A CN111484935A (zh) | 2020-05-14 | 2020-05-14 | 病毒培养隔离器及其使用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484935A true CN111484935A (zh) | 2020-08-04 |
Family
ID=717921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406484.5A Pending CN111484935A (zh) | 2020-05-14 | 2020-05-14 | 病毒培养隔离器及其使用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484935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193491A (zh) * | 2022-02-22 | 2022-10-18 | 上海东富龙爱瑞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新型covid-19病毒防护与无菌隔离系统 |
-
2020
- 2020-05-14 CN CN202010406484.5A patent/CN111484935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193491A (zh) * | 2022-02-22 | 2022-10-18 | 上海东富龙爱瑞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新型covid-19病毒防护与无菌隔离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413251B1 (ko) | 무균 작업 시스템 및 무균 작업 시스템을 위한 물품-반입 방법 | |
US3536370A (en) | Controlled environment apparatus | |
JP6081269B2 (ja) | アイソレータシステム | |
US10232363B2 (en) | Safety cabinet | |
CN110982685A (zh) | 高危病原微生物无人化隔离检测系统及方法 | |
CN209173949U (zh) | 一种新型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柜 | |
US20110027146A1 (en) | Sterilizer | |
JP6323859B1 (ja) | 陰陽圧両用作業フード | |
WO2015111431A1 (ja) | 無菌作業システム | |
JP2015097480A (ja) | インキュベータおよびインキュベータの除染方法 | |
JP7027239B2 (ja) | 滅菌ガス浄化閉鎖系装置 | |
CN111484935A (zh) | 病毒培养隔离器及其使用方法 | |
CN110587666A (zh) | 一种实验装置 | |
CN212357268U (zh) | 病毒培养隔离器 | |
CN112190740A (zh) | 无菌隔离器 | |
CN210968972U (zh) | 一种实验装置 | |
CN215350852U (zh) | 一种病理标本取材台 | |
CN214142336U (zh) | 一种密封性好的生物安全柜 | |
CN211099163U (zh) | 一种抗体制备用无菌操作台 | |
KR101602923B1 (ko) | 폐기물통이 내장된 클린벤치 | |
CN211620500U (zh) | 高危病原微生物无人化隔离检测系统 | |
CN213723797U (zh) | 无菌隔离器 | |
CN203778084U (zh) | 安全生物柜消毒装置 | |
CN216172483U (zh) | 一种遗传学实验用操作平台 | |
CN213723807U (zh) | 一种种蛋消毒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