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66758A - 带把手的容器 - Google Patents

带把手的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66758A
CN111466758A CN202010366256.XA CN202010366256A CN111466758A CN 111466758 A CN111466758 A CN 111466758A CN 202010366256 A CN202010366256 A CN 202010366256A CN 111466758 A CN111466758 A CN 1114667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container
slot
container body
bow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6625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傅峰峰
江志强
李焯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Fugang Lif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Fugang Wanji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Fugang Wanji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Fugang Wanji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66256.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66758A/zh
Publication of CN1114667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6675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GHOUSEHOLD OR TABLE EQUIPMENT
    • A47G19/00Table service
    • A47G19/02Plates, dishes or the like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GHOUSEHOLD OR TABLE EQUIPMENT
    • A47G19/00Table service
    • A47G19/02Plates, dishes or the like
    • A47G19/027Plates, dishes or the like with means for keeping food cool or hot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GHOUSEHOLD OR TABLE EQUIPMENT
    • A47G23/00Other table equipment
    • A47G23/04Containers with means for keeping food cool or hot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02Construction of cooking-vessels; Method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king-vess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47J36/24Warming devices
    • A47J36/26Devices for warming vessels containing drinks or food, especially by means of burners Warming devices with a burner, e.g. using gasoline; Travelling cookers, e.g. using petroleum or gasoline with one burn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饮食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把手的容器。该种带把手的容器包括容器本体和把手,容器本体和把手可拆卸地连接如下:容器本体和把手这两者,其中一者装有头粗颈细的插入件,另一者设有插槽,插槽槽口配有可开合的槽盖而槽壁开有颈口,插入件从槽口插入插槽后其颈部位于槽壁的颈口处。该种带把手的容器便于携带。

Description

带把手的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饮食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把手的容器。
背景技术
为了便于使用者拿取容器,把手是很多容器必不可少的部件,但是由于把手会增加容器的体积,同时把手使得容器的形状不规则,因此使得容器不便于携带,特别是适用于使用者单手端取的容器,其把手一般具有一定的长度和体积,因此该种容器更不便于携带。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一种便于携带的带把手的容器。
为了解决带把手的容器不便于携带的问题,发明人想到了使容器本体和把手可拆卸地连接,在携带之前先使容器本体和把手拆卸分离,然后再分开携带的方法。但是通过尝试现有的常规的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后,发现由于装了食物或其他物质的容器本体具有一定的重量,采用机械上常规的可拆卸地连接方式来连接把手和容器本体,在连接后,使用者握住把手端起容器时,把手和容器本体的连接部位因为承受不住装了食物或其他物质的容器本体的重量很容易脱离,容易导致容器本体内装的食物或其他物质被倾倒。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带把手的容器,包括容器本体和把手,容器本体和把手可拆卸地连接如下:容器本体和把手这两者,其中一者装有头粗颈细的插入件,另一者设有插槽,插槽槽口配有可开合的槽盖而槽壁开有颈口,插入件从槽口插入插槽后其颈部位于槽壁的颈口处。
进一步地,所述插入件装在容器本体的侧壁,所述插槽设在所述把手上。
进一步地,所述把手内设有蓄电池,蓄电池的供电接点设在把手插槽处,容器本体的取电接点对应地设在插入件处,插入件插入插槽则供电接点与取电接点对接从而使蓄电池与容器本体电接通。
进一步地,取电接点的除与容器本体内部电路接触端之外的部位设有弹簧受力部,弹簧受力部与容器本体内部电路之间设有不导电的弹簧,把手从容器本体上拆卸下来后,取电接点在弹簧力作用下离开容器本体内部电路且其朝外端突出插入件外。
进一步地,插槽槽口处设有导引斜面,在插入件从槽口插入插槽的过程中,朝外端突出插入件外的取电接点在经过导引斜面时被导引斜面挤压从而克服弹簧力内缩接触容器本体内部电路。
进一步地,所述槽盖上设有拨块,把手上设有导向槽,拨块被拨动沿导向槽移动从而使槽盖打开。
进一步地,设有弹性复位机构对打开的槽盖施加复位力。
进一步地,所述容器本体为食物容器。
进一步地,所述食物容器为烹饪器具。
进一步地,所述烹饪器具为便携式可加热餐具。
进一步地,所述便携式可加热餐具为可加热碗。
有益效果:由于把手和容器本体可拆卸地连接,因此在携带容器之前,可以先使容器本体和把手分离,然后将容器本体和把手分开携带,从而使得带把手的容器更便于携带。本发明的带把手的容器中把手和容器本体这两者,其中一者装有头粗颈细的插入件,另一者设有插槽,插槽槽口配有可开合的槽盖而槽壁开有颈口,插入件从槽口插入插槽后其颈部位于槽壁的颈口处,因此插入件插入插槽后,只需要使槽盖封闭槽口,则插入件不能经槽口从插槽内出来,另外,由于插入件头粗颈细,因此插入件即使受到较大的力的作用,也不能经颈口从插槽内出来,解决了把手和容器本体的连接部位因为承受不住装了食物或其他物质的容器本体的重量很容易脱离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便携式可加热碗的结构图;
图2为实施例一的便携式可加热碗的爆炸图;
图3为实施例一的隔热座由斜上方向下看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一的供电底座的结构图;
图5为实施例一的便携式可加热碗中阳极弹性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二的可加热碗的结构图;
图7为实施例二的碗体的结构图;
图8为实施例二的把手的结构图;
图9为实施例二的槽盖打开时把手的结构图;
图10为实施例二中的把手去除槽盖和弹簧后的结构图;
图11为实施例二的可加热碗的侧视图;
图12为图11中可加热碗沿A-A剖开后的剖面图;
图13为图12中电极接触头的放大图;
图14为实施例三的可加热碗的结构图;
图15为实施例三中的碗体和把手组装在一起时的结构图;
图16为实施例三的可加热碗中侧臂的顶部未滑入连接槽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实施例三中各电接口与电元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18为与图14相同的视角下的自锁块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申请主要涉及实施例二。
实施例一
如图1,便携式可加热碗包括供电底座1、作为容器本体的碗体2和碗盖3。碗体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耳朵形的把手4’,便于使用者端起碗体2。供电底座1上设有市电接口18,供电底座1通过市电接口18连接市电后,可以为碗体2供电,使碗体2发热从而加热碗体2内的食物。为了解决现有的可加热碗损坏后,不方便维修只能丢弃的缺点,本实施的碗体2设计为易拆卸的结构,如图2,包括导热容器24、发热体23和隔热外壳27,发热体23包括底部发热片231。底部发热片231为整块圆形的云母片,中部开有对接穿孔2311和接触头穿孔2312。隔热外壳27包括隔热座21和侧部隔热层22,隔热座21的顶面中部设有对接槽214(见图3),对接槽214的槽侧壁设有内螺纹,对应地,导热容器24下表面中间设有对接凸起241,对接凸起241的外侧设有与内螺纹匹配的外螺纹。导热容器24和隔热外壳27皆上宽下窄,组装碗体2时,先将发热体23从侧部隔热层22的顶口往下装入隔热外壳27,然后将导热容器24从侧部隔热层22的顶口往下装入隔热外壳27,这一过程中使对接凸起241经对接穿孔2311穿过底部发热片231,最后使隔热座21和导热容器24通过对接凸起241、对接槽214连接起来。隔热座21向上伸出包围壁219,包围壁219包住侧部隔热层22并对侧部隔热层22施加径向朝内的力,从而使侧部隔热层22包贴住导热容器24的外壁,组装完成后,发热体23被夹在导热容器24和隔热外壳27之间。如果导热容器24、侧部隔热层22、发热体23和隔热座21当中的某一个部件损坏了,则可以通过旋转隔热座21,使得隔热座21和导热容器24分离,从而将碗体2拆开,然后替换掉其中坏掉的部件即可。因此碗体2便于维修。
如图3,包围壁219的内侧顶部设有上凹陷部218,如图2,侧部隔热层22的外侧底部设有可与上凹陷部218拼合的下凹陷部221,隔热座21和导热容器24连接起来时,上凹陷部218包住下凹陷部221并对下凹陷部221施加径向朝内的力,从而使侧部隔热层22包贴住导热容器24的外壁,在上凹陷部218和下凹陷部221之间夹有防水垫片25,防止清洗时进水。
如图2,发热体23还包括多块侧部发热片232,多块侧部发热片232是从底部发热片231的边缘往上伸出的多块条状云母片,可以对导热容器24外侧壁进行加热,使得位于导热容器24上层的食物只需经过较短的传热距离就能被加热到。多块侧部发热片232周向分布,发热体23在相邻两块侧部发热片232之间留空,使得既能保证碗体2的侧壁能均匀地产生足够的热量加热碗体2内的食物,又能节约一些发热材料,并且由于云母片与碗壁贴合度高,相比于使用加热丝对碗进行加热,具有更好的加热效果。为了确保多块侧部发热片232在导热容器24和隔热外壳27之间不会随意移动,侧部隔热层22内侧壁上开有多个凹槽222,碗体2组装时,多块侧部发热片232分别陷入多个凹槽222内定位。
如图3,隔热座21的底板包括阳极接触垫圈211、绝缘垫圈212和阴极接触垫圈213,阳极接触垫圈211位于底板的中部,其形状为矮圆柱形,绝缘垫圈212包覆住阳极接触垫圈211的外侧壁,阴极接触垫圈213包覆住绝缘垫圈212的外侧壁,即绝缘垫圈212将阳极接触垫圈211和阴极接触垫圈213隔开。上述垫圈211、212、213的顶端面裸露在隔热座21的底部上表面。对接槽214设在阳极垫圈211的中部,对接槽214的槽底中部向上突出形成接触头安装部215,接触头安装部215上装有阳极电极接触头216。阴极接触垫圈213的顶端面上装有一个阴极电极接触头217。组装碗体2的过程中,阳极电极接触头216和阴极电极接触头217各自穿过底部发热片231上与其对应的接触头穿孔2312;组装完成后,阳极电极接触头216和阴极电极接触头217均与底部发热片231接触。由此可知阳极接触垫圈211与阴极接触垫圈213作为为底部发热片231向下伸出的取电接点使用。阳极接触垫圈211与阴极接触垫圈213分别穿过隔热座21的底部,如图2,隔热座21中的阳极接触垫圈211的底面和阴极接触垫圈213的底面均裸露在隔热座21底部下表面,用于与供电底座1进行电接触。
如图4,供电底座1包括外壳11、一个阳极弹性电极12和两个阴极弹性电极13、14,弹性电极12、13、14作为与底部发热片231的取电接点对接的供电接点。如图5,阳极弹性电极12包括输入电极座15和电极接触头16,电极接触头16在输入电极座15上方,两者用不导电的弹簧17连接起来,在弹簧17的弹力作用下,电极接触头16从供电底座1的上表面伸出。输入电极座15与市电接口18连接。阴极弹性电极13、14的结构与阳极弹性电极12的结构相同。碗体2放置在供电底座1上,下压电极接触头16使电极接触头16与输入电极座15连接,从而使得市电与碗体上的发热体23连接。将碗体2从供电底座1上移开后,电极接触头16在弹簧17的作用下恢复成图5的状态,此时使用者即使不小心触碰到弹性电极12、13或14也不会触电。
本实施例的便携式可加热碗的结构还适用于其他种类的可加热餐具,例如可加热的杯子。
实施例二
由于实施例一的便携式可加热碗需在不能接市电的情况下,例如在户外时,不便于使用。为了使可加热碗便于在不能接市电的情况下使用,发明人想到在可加热碗中设置蓄电池。现有技术中蓄电池一般固定在碗体的底部,使得可加热碗不便于清洗,而且体积大,不便于携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实施例的可加热碗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如图6,本实施例的可加碗将实施例一中的两个耳朵形的把手4’改为一个圆柱形把手4,方便使用者单手端起该可加热碗;去除供电底座1,增加蓄电池(未画出),用蓄电池代替供电底座1为碗体2供电,方便外出使用;将蓄电池设置在把手4内,充分利用把手4内的空间,从而减小碗体2的体积;碗体2和把手4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碗体2与把手4连接则蓄电池与碗体2内的多块侧部发热片232(可参阅图2)中的一块侧部发热片2321(见图12)电连接,使得蓄电池可为发热体23供电。本实施例中未提及的部位与实施例一中的相同。
本实施例的便携式可加热碗作为一个带把手的容器,包括把手4和作为容器本体的碗体2,把手4从碗体2侧向伸出,把手4与碗体2可拆卸地连接:如图7,碗体2的外侧壁装有头粗颈细的插入件26;如图8和图9,把手4靠近插入件26的一端为连接座41,连接座41上设有槽口开在顶部的插槽413,插槽413槽口配有可开合的槽盖412。槽壁410开有颈口,透过颈口可以看见蓄电池的供电接点54、55。槽盖412移开打开槽口后,插入件26从槽口插入插槽413后其颈部位于槽壁410的颈口处,然后再使槽盖412复位使槽口闭合,从而实现把手4与碗体2的连接,把手4和碗体2连接在一起的状态见图6。由于插入件26头粗颈细,因此插入件26即使受到较大的力的作用,也不能经颈口从插槽412内出来。上述结构为把手4与碗体2的机械连接机构。上述结构可以改为将插入件26设在把手4的一端,插槽413设置在碗体2的侧壁。
本段主要描述槽盖413的具体安装结构,如图10,把手上的插槽413的槽口旁的部位设有安装槽411,槽盖413在安装槽411内进出从而实现在插槽413槽口处的开合。安装槽411内设有两根弹簧导向柱416,槽盖412上与弹簧导向柱416对应的部位设有柱孔417(见图8),弹簧导向柱416的一端插入柱孔417内。每根弹簧导向柱416上套有一根作为弹性复位机构的弹簧418(见图12),弹簧418的一端与槽盖412的端部接触,另一端抵住安装槽411的槽底。如图8,连接座41的顶部开有一个导向槽414,导向槽414穿透连接座41的顶部与安装槽411连通,槽盖412的上表面设有一个拨块415,拨块415经安装槽411顶部的导向槽414从安装槽411内伸出。使用者拨动拨块415使其沿导向槽414移动,拨块415带动槽盖412从安装槽411外移进安装槽411内,使槽盖412打开,此时弹簧418被压缩,如果使用者松开拨块415,则拨块415会在弹簧418的复位力下复位,从而使槽盖412闭合。
如图7,插入件26内装有阳极电极接触头51和阴极电极接触头52,电极接触头51、52与插入件之间设有密封圈261,清洗碗体2时电极接触头51、52处不会进水。如图12,电极接触头51的除与侧部发热片2321接触的接触端之外的部位设有弹簧受力部510(如图13),弹簧受力部510与侧部发热片2321之间设有不导电的弹簧53,在弹簧53的作用下,电极接触头51的外端从插入件26上伸出,作为侧部发热片2321的取电接点使用。电极接触头52也具有相同的结构。如图9,插槽413槽口处设有导引斜面419,在插入件26从槽口插入插槽413的过程中,电极接触头51、52突出在插入件26的外端,在经过导引斜面419时被导引斜面419挤压从而克服弹簧53的弹簧力内缩,使得电极接触头51、52的内端与侧部发热片2321接触。如图8,蓄电池的供电接点54、55分别与电极接触头51、52的外端位置对应,因此插入件26插入插槽413则侧部发热片2321的取电接点与蓄电池的供电接点54、55接触从而使蓄电池与碗体电接通。
如图6,把手4设有充电接口40,蓄电池可以通过充电接口40来充电。
本实施例的便携式可加热碗的结构还适用于其他种类的可加热餐具、食物容器,例如可加热的杯子。
本实施例的便携式可加热碗的结构还适用于其他种类的烹饪器具,例如烹饪锅。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一的可加热碗只能在插电的情况下使用。实施例二的可加热碗只能通过蓄电池供电使用,一旦蓄电池的电量使用完后,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为蓄电池充电,而且为了蓄电池的使用寿命考虑,在充电期间该可加热碗不能使用。为了解决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在使用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因此本实施例结合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综合设计一种既可以插电使用,又可以使用蓄电池供电使用,还可以在插电时为蓄电池充电的可加热碗。
可加热碗的插电使用功能通过如下结构实现:如图14,本实施例的便携式可加热碗作为一个带把手的容器,包括碗盖3、供电底座7、把手8和作为容器本体的碗体6,把手8从碗体6侧向伸出。碗体6放置在供电底座7上,供电底座7可为碗体6供电,供电底座7和碗体6中各电接口、电元器件的连接关系见图17。供电结构与实施例一中供电底座1(参阅图1)为碗体2(参阅图1)供电的结构相同,具体地:供电底座7上设有电接口A,电接口A包括相互连接的取点接口A1和供电接口A2,供电接口A2的结构与实施例一中供电底座1的供电接点的结构相同,取电接口A1的结构与实施例一中供电底座1的市电接口18(参阅图1)的结构相同。碗体6的底部设有电元器件Q的取电接口Q2,电元器件Q为发热体23(可参阅图2),取电接口Q2的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碗体2的取电接点结构相同,碗体6放置在供电底座7上,则取电接口Q2与供电接口A2相接。因此本实施的可加热碗中市电可以直接为碗体6供电。
可加热碗使用蓄电池供电的结构如下:如图14,把手8内设有作为电元器件P的蓄电池(未画出),把手8、供电底座7和碗体6中各电接口、电元器件的连接关系见图17。蓄电池与供电底座7电连接,具体地:供电底座7侧向上伸出侧臂71,侧臂71的顶部设有电接口B。如图15,把手8与碗体6连接的一端为连接座81,连接座81的底面设有蓄电池的电接口C。电接口C与电接口B位置对应以使得供电底座7和装有把手8的碗体6绕竖轴相对转动能使两个电接口B、C周向相对靠近,即如图16,把手8在自身电接口C的下方留空供侧臂71伸入以进行相接,相接后如图14。电接口B用电线连接电接口A,即电接口B分别与取电接口A1和供电接口A2连接,因此电接口B和电接口C接通后,蓄电池可以为碗体6供电。由于电接口C可以通过电接口B与取电接口A1连通,因此供电底座7接市电时不仅可以直接为碗体6供电,还可以为蓄电池充电。因为市电为碗体6供电和市电为蓄电池充电为两条分开的线路,因此蓄电池充电时,也不影响碗体6的使用。如果供电底座7没有连接市电,只要蓄电池有电,电接口B、C连接,则蓄电池也可以为碗体6供电,因此也能满足外出使用的需求。
见图15,连接座81的下方设置有周向自锁结构10,使得两个电接口B、C相接后自动锁住从而不会周向相对运动分离。周向自锁结构10包括自锁块87和固定在连接座81下表面的由三个壁围成的连接槽82,连接槽82中挡在侧臂71和把手8相对转动路径上的侧壁为限位壁102,另外两个壁中当中离碗体稍远的壁为安装壁101,安装壁101内设有复位弹簧(因遮挡不可见),自锁块87的后端与设在安装壁101内的复位弹簧连接,常态下自锁块87在复位弹簧的弹力作用下从安装壁101内沿碗体6径向伸出,自锁块87从安装壁101内伸出的部位设有导引斜面870(见图18),自锁块87设于侧臂71与把手相对转动的路径上,供电底座7和装有把手8的碗体6绕竖轴相对转动使两个电接口B、C周向相对靠近的过程中,自锁块87在导引斜面870的引导下克服复位弹簧的弹力作用,被侧臂71挤开从而使两个电接口B、C继续周向相对靠近直至相接,两个电接口B、C相接后自锁块87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自动复位实现自锁。供电底座7和装有把手8的碗体6绕竖轴相对转动使两个电接口B、C周向相对靠近直至相接后,即被限位壁102挡住从而不能继续朝原方向周向转动。如果需要使把手8和侧臂71分开,则只需要向上提起把手8就可以使把手8与侧臂71分离,非常方便。如果需要外出使用该可加热碗,可以将供电底座7、把手8和碗体6拆分后,再分开携带,更加方便。周向自锁结构10可以改为设在侧臂71的顶部,相应地,连接座81的下方设有一块能插入周向自锁结构10中连接槽82内的插块,蓄电池的电接口C设在插块的底部。
如图14,碗体6与把手8可拆卸地连接,碗体6与把手8的机械连接结构与实施例二中碗体2(参阅图6)与把手4(参阅图6)的机械连接机构相同,在此不再重复说明。碗体6与把手8不直接形成电连接,而是通过供电底座7形成电连接:本实施例中碗体6旁侧的插入件61中未设置阳极电极接触头51(参阅图7)和阴极电极接触头52(参阅图7),把手8的连接座81中未设置供电接点54、55(参阅图8),因此把手8内的蓄电池与碗体6内的侧部发热片2321(参阅图12)不直接形成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未将蓄电池设置在供电底座7中的原因是:把手8是可加热碗中用于防烫和便于拿取的必要部件,如果将蓄电池设置在供电底座7中,一方面把手8中的空间没有被合理利用;另一方面会增加供电底座7的体积。未将市电充电部件设置在把手8中的原因:一方面是会使把手8的体积过大,不方便使用者握住;另一方面如果从把手8处向碗体6供电,则只能向侧部发热片232供电,而如果从供电底座7处向碗体6供电,则是向底部发热片231供电,相比于向侧部发热片232处供电,向底部发热片231处供电会具有发热更均匀的优点。
把手内的电元器件P除蓄电池以外,还可以为控制器。
本实施例的便携式可加热碗的结构还适用于其他种类的可加热餐具,例如可加热的杯子。
本实施例的便携式可加热碗的结构还适用于其他种类的烹饪器具,例如烹饪锅。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局部微小的结构改动,如果对本发明的各种改动或变型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且属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等同技术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

Claims (11)

1.带把手的容器,包括容器本体和把手,其特征是容器本体和把手可拆卸地连接如下:容器本体和把手这两者,其中一者装有头粗颈细的插入件,另一者设有插槽,插槽槽口配有可开合的槽盖而槽壁开有颈口,插入件从槽口插入插槽后其颈部位于槽壁的颈口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把手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件装在容器本体的侧壁,所述插槽设在所述把手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把手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内设有蓄电池,蓄电池的供电接点设在把手插槽处,容器本体的取电接点对应地设在插入件处,插入件插入插槽则供电接点与取电接点对接从而使蓄电池与容器本体电接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把手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取电接点的除与容器本体内部电路接触端之外的部位设有弹簧受力部,弹簧受力部与容器本体内部电路之间设有不导电的弹簧,把手从容器本体上拆卸下来后,取电接点在弹簧力作用下离开容器本体内部电路且其朝外端突出插入件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把手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插槽槽口处设有导引斜面,在插入件从槽口插入插槽的过程中,朝外端突出插入件外的取电接点在经过导引斜面时被导引斜面挤压从而克服弹簧力内缩接触容器本体内部电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把手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槽盖上设有拨块,把手上设有导向槽,拨块被拨动沿导向槽移动从而使槽盖打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把手的容器,其特征在于,设有弹性复位机构对打开的槽盖施加复位力。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把手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本体为食物容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把手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食物容器为烹饪器具。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带把手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为便携式可加热餐具。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带把手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式可加热餐具为可加热碗。
CN202010366256.XA 2020-04-30 2020-04-30 带把手的容器 Pending CN11146675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66256.XA CN111466758A (zh) 2020-04-30 2020-04-30 带把手的容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66256.XA CN111466758A (zh) 2020-04-30 2020-04-30 带把手的容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66758A true CN111466758A (zh) 2020-07-31

Family

ID=717570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66256.XA Pending CN111466758A (zh) 2020-04-30 2020-04-30 带把手的容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66758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9990021957U (ko) * 1999-02-05 1999-06-25 심근섭 손잡이가장착된도자기
TWM474060U (zh) * 2013-08-07 2014-03-11 Suncolor Hardware Co Ltd 把手定位結構
KR101587937B1 (ko) * 2014-09-05 2016-01-22 주식회사 해피콜 조리용기 손잡이
CN209789366U (zh) * 2018-10-22 2019-12-17 明山创意股份有限公司 杯子
CN212213314U (zh) * 2020-04-30 2020-12-25 广州富港万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带把手的容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9990021957U (ko) * 1999-02-05 1999-06-25 심근섭 손잡이가장착된도자기
TWM474060U (zh) * 2013-08-07 2014-03-11 Suncolor Hardware Co Ltd 把手定位結構
KR101587937B1 (ko) * 2014-09-05 2016-01-22 주식회사 해피콜 조리용기 손잡이
CN209789366U (zh) * 2018-10-22 2019-12-17 明山创意股份有限公司 杯子
CN212213314U (zh) * 2020-04-30 2020-12-25 广州富港万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带把手的容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121196C1 (ru) Портативный батарейный источник питания для устройства с батарейным питанием
TWM245035U (en) Electric shaver
JP2014525645A (ja) コードレス電気コネクタ
CN1245131C (zh) 烹调锅
CN212213314U (zh) 带把手的容器
CN212591574U (zh) 烹饪器具
WO2017143746A1 (zh) 一种多功能插线板
CN212212956U (zh) 便于外出使用的可加热餐具
CN111466758A (zh) 带把手的容器
CN212394559U (zh) 一种易维修的便携式可加热餐具
CN111493485A (zh) 便于外出使用的可加热餐具
CN212591453U (zh) 一种加热均匀的便携式可加热餐具
CN105517466B (zh) 与烹饪容器配合的能量回收装置
CN111513549A (zh) 烹饪器具
CN112909440A (zh) 带照明的充电电池
CN104037882A (zh) 一种充电器
CN217935429U (zh) 电源适配器
CN216979247U (zh) 电池分容化成柜
CN111493639A (zh) 一种易维修的便携式可加热餐具
CN210124590U (zh) 烹饪器具
CN111623379B (zh) 一种供电电池盒及具有该供电电池盒的灶具
CN111616579B (zh) 烹饪器具
CN208677009U (zh) 养生壶
CN212157296U (zh) 电加热灶具
CN101887949B (zh) 固定机构及采用该固定机构的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518

Address after: 510700 501-2, Guangzhe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No. 11, Nanyun 5th Road, Science City, Huangp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GUANGZHOU FUGANG LIF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700 501-1, Guangzhe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No. 11, Yunwu Road, Science City, Huangp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GUANGZHOU FUGANG WANJI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