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60574A - 布置车身阻尼的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布置车身阻尼的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60574A
CN111460574A CN202010148702.XA CN202010148702A CN111460574A CN 111460574 A CN111460574 A CN 111460574A CN 202010148702 A CN202010148702 A CN 202010148702A CN 111460574 A CN111460574 A CN 1114605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mping
sound pressure
area
pressure level
pres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4870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苗玉苹
王智文
栗娜
敬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Automotive Group Co Ltd
Beijing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Automotive Group Co Ltd
Beijing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Automotive Group Co Ltd, Beijing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Automotiv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14870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60574A/zh
Publication of CN1114605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605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Landscapes

  • Measurement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Or Ultrasonic Wav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布置车身阻尼的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获取车辆对应的声振耦合模型,所述声振耦合模型包括预先设置的所述车辆的车身与声腔的耦合模型;从所述车身上能够布置阻尼的目标区域中,确定待布置阻尼的待布置区域;获取所述待布置区域对应的阻尼厚度;按照所述阻尼厚度在所述待布置区域上布置阻尼。这样,可以根据声振耦合模型获取车辆待布置阻尼的待布置区域,该待布置区域是直接根据车内噪声确定的,从而可以减少反复试算花费的时间,并且仅在待布置区域布置阻尼,使得在阻尼质量固定的情况下减振降噪的效果更好。

Description

布置车身阻尼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布置车身阻尼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汽车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其中,振动噪声是影响车辆乘坐舒适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车辆高速化发展的同时,降低汽车的振动噪声成为车辆技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阻尼是一种具有减振降噪作用的材料,选用合适的阻尼材料,合理的布置车身阻尼不仅可以降低车辆的振动噪声,还可以减重降本。相关技术中,在布置阻尼时,需要反复进行有限元计算,计算成本较高,并且直接无法与噪声相关联,导致减振降噪的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布置阻尼的方法及装置。
第一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布置阻尼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取车辆对应的声振耦合模型,所述声振耦合模型包括预先设置的所述车辆的车身与声腔的耦合模型;从所述车身上能够布置阻尼的目标区域中,确定待布置阻尼的待布置区域;获取所述待布置区域对应的阻尼厚度;按照所述阻尼厚度在所述待布置区域上布置阻尼。
可选地,所述从所述车身上能够布置阻尼的目标区域中,确定待布置阻尼的待布置区域包括:将所述目标区域划分为多个子区域,并获取每个所述子区域的预设测试阻尼;确定所述声振耦合模型中的声压测试位置;根据获取的所述预设测试阻尼计算每个所述子区域在所述声压测试位置对应的总声压级;根据所述总声压级从多个所述子区域中确定目标子区域,并将所述目标子区域作为所述待布置区域。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总声压级从多个所述子区域中确定目标子区域包括:按照所述总声压级由低到高的顺序,将多个所述子区域中预设区域数量的子区域作为所述目标子区域。
可选地,所述获取所述待布置区域对应的阻尼厚度包括:获取所述车辆对应的实体声振耦合模型,所述实体声振耦合模型为将预设阻尼材料布置在所述声振耦合模型上得到的耦合模型;获取所述车辆待布置阻尼的预设目标质量;根据所述预设目标质量为每个所述待布置区域设置测试阻尼厚度;根据所述测试阻尼厚度,计算所述实体声振耦合模型的声压测试位置对应的实际总声压级;若所述实际总声压级小于预设总声压级,则将所述测试阻尼厚度作为所述待布置区域的阻尼厚度。
可选地,在所述根据所述测试阻尼厚度,计算所述实体声振耦合模型的声压测试位置对应的实际总声压级之后,还包括:若所述实际总声压级大于或者等于所述预设总声压级,则根据所述预设目标质量为每个所述待布置区域设置新的测试阻尼厚度,并根据新的测试阻尼厚度重新计算所述声压测试位置对应的实际总声压级,直至计算得到的所述实际总声压级小于所述预设总声压级。
第二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布置阻尼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模型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车辆对应的声振耦合模型,所述声振耦合模型包括预先设置的所述车辆的车身与声腔的耦合模型;确定模块,用于从所述车身上能够布置阻尼的目标区域中,确定待布置阻尼的待布置区域;厚度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待布置区域对应的阻尼厚度;布置模块,用于按照所述阻尼厚度在所述待布置区域上布置阻尼。
可选地,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将所述目标区域划分为多个子区域,并获取每个所述子区域的预设测试阻尼;确定所述声振耦合模型中的声压测试位置;根据获取的所述预设测试阻尼计算每个所述子区域在所述声压测试位置对应的总声压级;根据所述总声压级从多个所述子区域中确定目标子区域,并将所述目标子区域作为所述待布置区域。
可选地,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按照所述总声压级由低到高的顺序,将多个所述子区域中预设区域数量的子区域作为所述目标子区域。
可选地,所述厚度获取模块,具体用于:获取所述车辆对应的实体声振耦合模型,所述实体声振耦合模型为将预设阻尼材料布置在所述声振耦合模型上得到的耦合模型;获取所述车辆待布置阻尼的预设目标质量;根据所述预设目标质量为每个所述待布置区域设置测试阻尼厚度;根据所述测试阻尼厚度,计算所述实体声振耦合模型的声压测试位置对应的实际总声压级;若所述实际总声压级小于预设总声压级,则将所述测试阻尼厚度作为所述待布置区域的阻尼厚度。
可选地,所述厚度获取模块,还用于:若所述实际总声压级大于或者等于所述预设总声压级,则根据所述预设目标质量为每个所述待布置区域设置新的测试阻尼厚度,并根据新的测试阻尼厚度重新计算所述声压测试位置对应的实际总声压级,直至计算得到的所述实际总声压级小于所述预设总声压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获取车辆对应的声振耦合模型,所述声振耦合模型包括预先设置的所述车辆的车身与声腔的耦合模型;从所述车身上能够布置阻尼的目标区域中,确定待布置阻尼的待布置区域;获取所述待布置区域对应的阻尼厚度;按照所述阻尼厚度在所述待布置区域上布置阻尼。这样,可以根据声振耦合模型获取车辆待布置阻尼的待布置区域,该待布置区域是直接根据车内噪声确定的,从而可以减少反复试算花费的时间,并且仅在待布置区域布置阻尼,使得在阻尼质量固定的情况下减振降噪的效果更好。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布置车身阻尼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布置车身阻尼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布置车身阻尼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公开的应用场景进行说明。本公开可以应用于车辆减振降噪的场景,随着人们对车辆舒适性要求的提高,降低车辆的振动噪声至关重要。相关技术中,可以通过给车身布置阻尼降低车辆的振动噪声,例如,可以通过模态应变能法、复特征值法、直接频响法等方法布置阻尼,但是,模态应变能法是基于结构的模态应变能,无法直接与噪声相关联;复特征值法的求解难度较大,并且对阻尼的布置无法直接提供参考;直接频响法无法提供阻尼施加位置与车内噪声的相关性。因此,根据模态应变能法、复特征值法以及直接频响法布置阻尼的减振降噪的效果较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布置车身阻尼的方法及装置。通过获取车辆对应的声振耦合模型,从车身上能够布置阻尼的目标区域中,确定待布置阻尼的待布置区域,并获取待布置区域对应的阻尼厚度,按照该阻尼厚度在待布置区域上布置阻尼。这样,可以根据声振耦合模型获取车辆待布置阻尼的待布置区域,该待布置区域是直接根据车内噪声确定的,从而可以减少反复试算花费的时间,并且仅在待布置区域布置阻尼,使得在阻尼质量固定的情况下减振降噪的效果更好。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布置车身阻尼的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S101、获取车辆对应的声振耦合模型。
其中,该声振耦合模型可以包括预先设置的车辆的车身与声腔的耦合模型。
需要说明的是,声振耦合模型可以通过现有技术的方法建立,示例地,可以通过Hypermesh软件建立车辆的结构网格和声腔网格,通过Actran软件建立车辆的阻尼网格;之后,可以根据结构网格、声腔网格以及阻尼网格,通过Actran软件建立耦合模型,并通过Actran软件将整车的刚度矩阵和车内声腔与车身耦合位置的刚度矩阵映射到该耦合模型中,得到声振耦合模型。这里,整车的刚度矩阵可以通过MSC Nastran软件对整车的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态计算后得到,车内声腔与车身耦合位置的刚度矩阵可以通过MSC Nastran软件对声腔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态计算后得到。
在本步骤中,不同型号的车辆对应的声振耦合模型也不同,可以根据车辆的标识,例如车辆的型号,获取该车辆对应的声振耦合模型。
S102、从车身上能够布置阻尼的目标区域中,确定待布置阻尼的待布置区域。
其中,目标区域可以根据为该车辆的生产线上位该车辆布置阻尼的设备确定,示例地,该车辆的生产线上布置阻尼的设备无法布置前叶子板,则目标区域为该车辆除前叶子板之外的车身区域。待布置区域可以是阻尼敏感区域,即布置阻尼后减振降噪的效果比较好的区域。
在本步骤中,在确定车身上能够布置阻尼的目标区域后,可以将该目标区域划分为多个子区域,分别在该多个子区域布置阻尼,并从该多个子区域中选择布置阻尼后减振降噪效果比较好的子区域,作为待布置阻尼的待布置区域。示例地,可以选择布置阻尼后驾驶员右耳位置的总声压级小于预设总声压级的子区域作为待布置阻尼的待布置区域。
S103、获取待布置区域对应的阻尼厚度。
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车辆的性能等因素,该车辆的总质量不能超过预设质量,因此,该车辆上可以布置的阻尼的总质量也是预先设置的;另外,考虑到车辆的制造成本,不同型号的车辆可能会使用不同材料的阻尼。
在本步骤中,可以根据布置阻尼的总质量和该车辆使用的阻尼材料,确定待布置区域对应的阻尼厚度。由于待布置区域中不同区域的阻尼敏感度不同,可以根据不同区域的阻尼敏感度确定对应的阻尼厚度。例如,阻尼敏感度较高的区域可以设置较厚的阻尼,阻尼敏感度较低的区域可以设置较薄的阻尼。
S104、按照阻尼厚度在待布置区域上布置阻尼。
在本步骤中,在获取待布置阻尼的待布置区域和该待布置区域中每个区域对应的阻尼厚度之后,可以按照该阻尼厚度在待布置区域上布置阻尼。
采用上述方法,获取车辆对应的声振耦合模型,所述声振耦合模型包括预先设置的所述车辆的车身与声腔的耦合模型;从所述车身上能够布置阻尼的目标区域中,确定待布置阻尼的待布置区域;获取所述待布置区域对应的阻尼厚度;按照所述阻尼厚度在所述待布置区域上布置阻尼。这样,可以根据声振耦合模型获取车辆待布置阻尼的待布置区域,该待布置区域是直接根据车内噪声确定的,从而可以减少反复试算花费的时间,并且仅在待布置区域布置阻尼,使得在阻尼质量固定的情况下减振降噪的效果更好。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布置车身阻尼的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
S201、获取车辆对应的声振耦合模型。
其中,该声振耦合模型包括预先设置的车辆的车身与声腔的耦合模型。
需要说明的是,声振耦合模型可以通过现有技术的方法建立,示例地,可以通过Hypermesh软件建立车辆的结构网格和声腔网格,通过Actran软件建立车辆的阻尼网格;之后,可以根据结构网格、声腔网格以及阻尼网格,通过Actran软件建立耦合模型,并通过Actran软件将整车的刚度矩阵和车内声腔与车身耦合位置的刚度矩阵映射到该耦合模型中,得到声振耦合模型。这里,整车的刚度矩阵可以通过MSC Nastran软件对整车的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态计算后得到,车内声腔与车身耦合位置的刚度矩阵可以通过MSC Nastran软件对声腔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态计算后得到。
S202、确定车辆的车身上能够布置阻尼的目标区域。
其中,目标区域可以根据为该车辆的生产线上位该车辆布置阻尼的设备确定,示例地,该车辆的生产线上布置阻尼的设备无法布置前叶子板,则目标区域为该车辆除前叶子板之外的车身区域。待布置区域可以是阻尼敏感区域,即布置阻尼后减振降噪的效果比较好的区域。
S203、将目标区域划分为多个子区域,并获取每个子区域的预设测试阻尼。
其中,预设测试阻尼可以包括第一预设测试阻尼和第二预设测试阻尼,并且第一预设测试阻尼与第二预设阻尼的差值大于预设差值,即第一预设测试阻尼为一个较大的阻尼,第二预设测试阻尼为一个较小的阻尼。例如,第一预设测试阻尼为0.1,第二预设测试阻尼为0.005。
在本步骤中,可以根据车辆的生产线可以布置的阻尼板块的尺寸将目标区域划分为多个子区域,例如,若该车辆的生产线可以生产8mm*8mm、4mm*4mm的阻尼板块,则可以按照该尺寸将目标区域划分为多个子区域。针对多个子区域中的每个子区域,可以将该子区域对应的阻尼设置为第一预设测试阻尼,将多个子区域中除该子区域之外的其它子区域对应的阻尼设置为第二预设测试阻尼。
S204、确定声振耦合模型中的声压测试位置。
在本步骤中,由于车内不同位置的噪声不同,布置阻尼时无法兼顾车内的每个位置,即不能保证布置阻尼后车内的每个位置的总声压级都能够达到声学响应的目标,因此,可以根据需要预先设置声压测试位置,该声压测试位置即为减振降噪的关键位置。示例地,声压测试位置可以是驾驶员右耳对应的位置,即布置阻尼的目标就是驾驶员右耳处的总声压级达到声学响应的目标。
需要说明的是,声压测试位置也可以根据车辆的类型、型号等设置,例如,针对客车,声压测试位置可以设置为车内旅客右耳的位置;针对特定型号的轿车,声压测试位置可以设置为后排左侧座椅乘客右耳的位置,此处对声压测试位置不作限定。
S205、根据获取的预设测试阻尼计算每个子区域在声压测试位置对应的总声压级。
在本步骤中,针对多个子区域中的任意一个子区域,在将该子区域对应的阻尼设置为第一预设测试阻尼,将多个子区域中除该子区域之外的其它子区域对应的阻尼设置为第二预设测试阻尼之后,可以获取声压测试位置对应的总声压级。这里,可以通过现有技术的方法获取总声压级,例如,可以通过Actran软件获取声压测试位置对应的总声压级。之后,针对多个子区域中的其它子区域,可以按照上述同样的方法获取声压测试位置对应的总声压级,即最终得到多个子区域中每个子区域在声压测试位置对应的总声压级。
需要说明的是,在计算每个子区域在声压测试位置对应的总声压级之前,可以设置具体的工况,该工况可以根据车辆的类型确定。示例地,针对客车,由于该车辆行驶最多的工况为60km/h的匀速行驶,在减振降噪时可以优先针对该工况类型。这里,可以预先获取车辆在该工况类型下行驶时的载荷曲线,即力与频率的曲线和力矩与频率的曲线,并通过Actran软件导入该载荷曲线,计算在该工况类型下多个子区域中每个子区域在声压测试位置对应的总声压级。
S206、根据总声压级从多个子区域中确定目标子区域,并将目标子区域作为待布置区域。
在本步骤中,可以根据多个子区域中每个子区域在声压测试位置对应的总声压级,获取阻尼敏感的子区域,即总声压级较小的子区域。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按照总声压级由低到高的顺序,将多个子区域中预设区域数量的子区域作为目标子区域。
其中,预设区域数量可以是预先设置的该车辆可以布置阻尼的区域数量。示例地,若预设区域数量为20,子区域的数量为26,则按照多个子区域中每个子区域在声压测试位置对应的总声压级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之后,可以选择前20个较小的总声压级对应的目标子区域作为待布置区域。
S207、获取车辆对应的实体声振耦合模型。
其中,该实体声振耦合模型为将预设阻尼材料布置在声振耦合模型上得到的耦合模型。
需要说明的是,在确定待布置阻尼的待布置区域后,可以根据车辆实际要布置的阻尼的材料,通过现有技术的方法对该待布置区域进行实体建模,即建立实体单元,示例地,可以通过Actran软件在待布置区域建立实体单元,并定义该实体单元的模拟阻尼片。进一步地,可以将阻尼实体单元的上表面与声腔表面组成耦合对,将阻尼实体单元的下表面与车身结构耦合面组成欧核对,实现阻尼与声振耦合模型的耦合,得到实体声振耦合模型。
在本步骤中,可以根据车辆的标识获取该车辆对应的实体声振耦合模型,例如,可以根据车辆的型号获取该车辆对应的实体声振耦合模型。
S208、获取车辆待布置阻尼的预设目标质量。
其中,预设目标质量可以是预先设置的,考虑到车辆的性能等因素,该车辆的总质量不能超过预设质量,因此,在车辆设计好之后,该车辆可以布置的阻尼的总质量,即预设目标质量也就确定了。
S209、根据预设目标质量为每个待布置区域设置测试阻尼厚度。
其中,测试阻尼厚度的范围可以是预先设置的,例如,2mm至5mm。
在本步骤中,可以为每个待布置区域设置测试阻尼厚度,该测试阻尼厚度可以作为初始阻尼厚度,每个待布置区域的测试阻尼厚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示例地,可以根据每个待布置区域在声压测试位置对应的总声压级,设置该待布置区域的测试阻尼厚度,例如,总声压级最小的待布置区域对应的测试阻尼厚度可以设置为5mm,总声压级最大的待布置区域对应的测试阻尼厚度可以设置为2mm。
S210、根据测试阻尼厚度,计算实体声振耦合模型的声压测试位置对应的实际总声压级。
S211、若实际总声压级小于预设总声压级,则将测试阻尼厚度作为待布置区域的阻尼厚度。
其中,预设总声压级为预先设置的满足声学响应目标的总声压级。
在本步骤中,若实际总声压级小于预设总声压级,则表示布置阻尼之后的声压测试位置的实际总声压级满足声学响应的目标,可以将当前设置的测试阻尼厚度作为待布置区域的阻尼厚度。
若实际总声压级大于或者等于预设总声压级,则根据预设目标质量为每个待布置区域设置新的测试阻尼厚度,并根据新的测试阻尼厚度重新计算声压测试位置对应的实际总声压级,直至计算得到的实际总声压级小于预设总声压级。
需要说明的是,在得到待布置区域的阻尼厚度之后,可以根据该阻尼厚度,获取其它工况下声压测试位置对应的实际总声压级,若该实际总声压级大于或者等于预设总声压级,则可以根据预设目标质量为每个待布置区域设置新的测试阻尼厚度,并根据该新的测试阻尼厚度重新计算多种工况下声压测试位置对应的实际总声压级,直至计算得到的多种工况下声压测试位置对应的实际总声压级小于预设总声压级。这里,若新的测试阻尼厚度无法使得每种工况下声压测试位置对应的实际总声压级都小于预设总声压级,可以优先保证该车辆在行驶较多的工况下,声压测试位置对应的实际总声压级小于预设总声压级。
S212、按照阻尼厚度在待布置区域上布置阻尼。
采用上述方法,获取车辆对应的声振耦合模型,所述声振耦合模型包括预先设置的所述车辆的车身与声腔的耦合模型;从所述车身上能够布置阻尼的目标区域中,确定待布置阻尼的待布置区域;获取所述待布置区域对应的阻尼厚度;按照所述阻尼厚度在所述待布置区域上布置阻尼。这样,可以根据声振耦合模型获取车辆待布置阻尼的待布置区域,该待布置区域是直接根据车内噪声确定的,从而可以减少反复试算花费的时间,并且仅在待布置区域布置阻尼,使得在阻尼质量固定的情况下减振降噪的效果更好。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布置车身阻尼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装置包括:
模型获取模块301,用于获取车辆对应的声振耦合模型,该声振耦合模型包括预先设置的车辆的车身与声腔的耦合模型;
确定模块302,用于从车身上能够布置阻尼的目标区域中,确定待布置阻尼的待布置区域;
厚度获取模块303,用于获取待布置区域对应的阻尼厚度;
布置模块304,用于按照阻尼厚度在待布置区域上布置阻尼。
可选地,该确定模块302,具体用于:将目标区域划分为多个子区域,并获取每个子区域的预设测试阻尼;确定声振耦合模型中的声压测试位置;根据获取的预设测试阻尼计算每个子区域在该声压测试位置对应的总声压级;根据该总声压级从多个子区域中确定目标子区域,并将该目标子区域作为待布置区域。
可选地,该确定模块302,还用于:按照总声压级由低到高的顺序,将多个子区域中预设区域数量的子区域作为目标子区域。
可选地,该厚度获取模块303,具体用于:获取车辆对应的实体声振耦合模型,该实体声振耦合模型为将预设阻尼材料布置在声振耦合模型上得到的耦合模型;获取车辆待布置阻尼的预设目标质量;根据该预设目标质量为每个待布置区域设置测试阻尼厚度;根据该测试阻尼厚度,计算实体声振耦合模型的声压测试位置对应的实际总声压级;若该实际总声压级小于预设总声压级,则将测试阻尼厚度作为待布置区域的阻尼厚度。
可选地,该厚度获取模块303,还用于:若实际总声压级大于或者等于预设总声压级,则根据预设目标质量为每个待布置区域设置新的测试阻尼厚度,并根据新的测试阻尼厚度重新计算声压测试位置对应的实际总声压级,直至计算得到的实际总声压级小于预设总声压级。
通过上述装置,获取车辆对应的声振耦合模型,所述声振耦合模型包括预先设置的所述车辆的车身与声腔的耦合模型;从所述车身上能够布置阻尼的目标区域中,确定待布置阻尼的待布置区域;获取所述待布置区域对应的阻尼厚度;按照所述阻尼厚度在所述待布置区域上布置阻尼。这样,可以根据声振耦合模型获取车辆待布置阻尼的待布置区域,该待布置区域是直接根据车内噪声确定的,从而可以减少反复试算花费的时间,并且仅在待布置区域布置阻尼,使得在阻尼质量固定的情况下减振降噪的效果更好。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布置车身阻尼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车辆对应的声振耦合模型,所述声振耦合模型包括预先设置的所述车辆的车身与声腔的耦合模型;
从所述车身上能够布置阻尼的目标区域中,确定待布置阻尼的待布置区域;
获取所述待布置区域对应的阻尼厚度;
按照所述阻尼厚度在所述待布置区域上布置阻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从所述车身上能够布置阻尼的目标区域中,确定待布置阻尼的待布置区域包括:
将所述目标区域划分为多个子区域,并获取每个所述子区域的预设测试阻尼;
确定所述声振耦合模型中的声压测试位置;
根据获取的所述预设测试阻尼计算每个所述子区域在所述声压测试位置对应的总声压级;
根据所述总声压级从多个所述子区域中确定目标子区域,并将所述目标子区域作为所述待布置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总声压级从多个所述子区域中确定目标子区域包括:
按照所述总声压级由低到高的顺序,将多个所述子区域中预设区域数量的子区域作为所述目标子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待布置区域对应的阻尼厚度包括:
获取所述车辆对应的实体声振耦合模型,所述实体声振耦合模型为将预设阻尼材料布置在所述声振耦合模型上得到的耦合模型;
获取所述车辆待布置阻尼的预设目标质量;
根据所述预设目标质量为每个所述待布置区域设置测试阻尼厚度;
根据所述测试阻尼厚度,计算所述实体声振耦合模型的声压测试位置对应的实际总声压级;
若所述实际总声压级小于预设总声压级,则将所述测试阻尼厚度作为所述待布置区域的阻尼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根据所述测试阻尼厚度,计算所述实体声振耦合模型的声压测试位置对应的实际总声压级之后,还包括:
若所述实际总声压级大于或者等于所述预设总声压级,则根据所述预设目标质量为每个所述待布置区域设置新的测试阻尼厚度,并根据新的测试阻尼厚度重新计算所述声压测试位置对应的实际总声压级,直至计算得到的所述实际总声压级小于所述预设总声压级。
6.一种布置车身阻尼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模型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车辆对应的声振耦合模型,所述声振耦合模型包括预先设置的所述车辆的车身与声腔的耦合模型;
确定模块,用于从所述车身上能够布置阻尼的目标区域中,确定待布置阻尼的待布置区域;
厚度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待布置区域对应的阻尼厚度;
布置模块,用于按照所述阻尼厚度在所述待布置区域上布置阻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将所述目标区域划分为多个子区域,并获取每个所述子区域的预设测试阻尼;
确定所述声振耦合模型中的声压测试位置;
根据获取的所述预设测试阻尼计算每个所述子区域在所述声压测试位置对应的总声压级;
根据所述总声压级从多个所述子区域中确定目标子区域,并将所述目标子区域作为所述待布置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
按照所述总声压级由低到高的顺序,将多个所述子区域中预设区域数量的子区域作为所述目标子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厚度获取模块,具体用于:
获取所述车辆对应的实体声振耦合模型,所述实体声振耦合模型为将预设阻尼材料布置在所述声振耦合模型上得到的耦合模型;
获取所述车辆待布置阻尼的预设目标质量;
根据所述预设目标质量为每个所述待布置区域设置测试阻尼厚度;
根据所述测试阻尼厚度,计算所述实体声振耦合模型的声压测试位置对应的实际总声压级;
若所述实际总声压级小于预设总声压级,则将所述测试阻尼厚度作为所述待布置区域的阻尼厚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厚度获取模块,还用于:
若所述实际总声压级大于或者等于所述预设总声压级,则根据所述预设目标质量为每个所述待布置区域设置新的测试阻尼厚度,并根据新的测试阻尼厚度重新计算所述声压测试位置对应的实际总声压级,直至计算得到的所述实际总声压级小于所述预设总声压级。
CN202010148702.XA 2020-03-05 2020-03-05 布置车身阻尼的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1146057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48702.XA CN111460574A (zh) 2020-03-05 2020-03-05 布置车身阻尼的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48702.XA CN111460574A (zh) 2020-03-05 2020-03-05 布置车身阻尼的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60574A true CN111460574A (zh) 2020-07-28

Family

ID=716855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48702.XA Pending CN111460574A (zh) 2020-03-05 2020-03-05 布置车身阻尼的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6057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11483A (zh) * 2021-03-03 2021-07-13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轨道车辆噪声计算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524613A1 (en) * 2003-10-15 2005-04-20 Rieter Technologies A.G. Optimising method for vibration damping
CN106202653A (zh) * 2016-06-28 2016-12-07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身阻尼分布优化方法和系统
CN109635507A (zh) * 2019-01-11 2019-04-16 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基于仿真与实验结合的汽车阻尼片的布置方法
CN109753722A (zh) * 2018-12-29 2019-05-14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噪声传递函数的优化设计方法和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524613A1 (en) * 2003-10-15 2005-04-20 Rieter Technologies A.G. Optimising method for vibration damping
CN106202653A (zh) * 2016-06-28 2016-12-07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身阻尼分布优化方法和系统
CN109753722A (zh) * 2018-12-29 2019-05-14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噪声传递函数的优化设计方法和系统
CN109635507A (zh) * 2019-01-11 2019-04-16 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基于仿真与实验结合的汽车阻尼片的布置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梅胜军;陈琴;: "基于车内噪声性能的车身阻尼材料分布研究", 企业科技与发展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11483A (zh) * 2021-03-03 2021-07-13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轨道车辆噪声计算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53722A (zh) 一种提高噪声传递函数的优化设计方法和系统
CN107292011B (zh) 确定车身连接点的静刚度的方法及装置
CN108920740A (zh) 悬置内骨架模态优化方法及系统
Xu et al. Improvement of interior sound quality for passenger car based on optimization of sound pressure distribution in low frequency
CN111950179A (zh) 整车路噪的预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6446423A (zh) 车身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及装置
Karen et al. A design tool to evaluate the vehicle ride comfort characteristics: modeling, physical testing, and analysis
CN111460574A (zh) 布置车身阻尼的方法及装置
CN115235789A (zh) 一种体现suv刚度特征的侧面碰撞用蜂窝块及设计方法
CN114139414A (zh) 车辆电池托架总成性能测试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Han et al. Interior sound field refinement of a passenger car using modified panel acoustic contribution analysis
CN115292823B (zh) 汽车动力电池包结构优化方法和设备
CN116432316A (zh) 一种汽车中频路噪优化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3806977B (zh) 汽车冷却风扇的噪声振动分析方法及系统
Constant et al. Tire and car contribution and interaction to low frequency interior noise
CN112560183A (zh) 一种汽车阻尼贴片位置优化方法及系统
CN115758563A (zh) 一种载人飞行器的振动传递优化设计方法
CN114861484A (zh) 基于假人-座椅动力学模型的车辆平顺性仿真分析方法
JP2023533308A (ja) 車両の通過騒音を低減する方法
CN113836773A (zh) 声固耦合系统结构振动响应预示方法、系统及可存储介质
Olson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cience collaboratories
CN113963676B (zh) 一种乘用车噪声控制方法
LU502153B1 (en) Passenger car noise control method
CN115455765A (zh) 一种汽车的中低频薄弱结构诊断方法
CN116861587B (zh) 车轮优化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