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36612A - 一种体内酵素及其制备方法与在抑制新型病毒方面的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体内酵素及其制备方法与在抑制新型病毒方面的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36612A
CN111436612A CN202010323160.5A CN202010323160A CN111436612A CN 111436612 A CN111436612 A CN 111436612A CN 202010323160 A CN202010323160 A CN 202010323160A CN 111436612 A CN111436612 A CN 1114366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vo
viruses
microorganisms
virus
pa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2316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anyang Runtu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anyang Runtu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anyang Runtu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anyang Runtu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2316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36612A/zh
Publication of CN1114366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366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L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A21D OR A23B-A23J; THEIR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e.g. COOKING, MODIFICATION OF NUTRITIVE QUALITIES, PHYSICAL TREATMENT; PRESERVATION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 A23L33/00Modifying nutritive qualities of foods; Dietetic products;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thereof
    • A23L33/10Modifying nutritive qualities of foods; Dietetic products;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thereof using additives
    • A23L33/125Modifying nutritive qualities of foods; Dietetic products;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thereof using additives containing carbohydrate syrups; containing sugars; containing sugar alcohols; containing starch hydrolysat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L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A21D OR A23B-A23J; THEIR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e.g. COOKING, MODIFICATION OF NUTRITIVE QUALITIES, PHYSICAL TREATMENT; PRESERVATION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 A23L27/00Spices; Flavouring agents or condiments; Artificial sweetening agents; Table salts; Dietetic salt substitutes;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thereof
    • A23L27/40Table salts; Dietetic salt substitut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L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A21D OR A23B-A23J; THEIR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e.g. COOKING, MODIFICATION OF NUTRITIVE QUALITIES, PHYSICAL TREATMENT; PRESERVATION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 A23L33/00Modifying nutritive qualities of foods; Dietetic products;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thereof
    • A23L33/10Modifying nutritive qualities of foods; Dietetic products;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thereof using additiv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L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A21D OR A23B-A23J; THEIR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e.g. COOKING, MODIFICATION OF NUTRITIVE QUALITIES, PHYSICAL TREATMENT; PRESERVATION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 A23L33/00Modifying nutritive qualities of foods; Dietetic products;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thereof
    • A23L33/10Modifying nutritive qualities of foods; Dietetic products;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thereof using additives
    • A23L33/105Plant extracts, their artificial duplicates or their derivativ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L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A21D OR A23B-A23J; THEIR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e.g. COOKING, MODIFICATION OF NUTRITIVE QUALITIES, PHYSICAL TREATMENT; PRESERVATION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 A23L33/00Modifying nutritive qualities of foods; Dietetic products;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thereof
    • A23L33/10Modifying nutritive qualities of foods; Dietetic products;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thereof using additives
    • A23L33/135Bacteria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probiotic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L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A21D OR A23B-A23J; THEIR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e.g. COOKING, MODIFICATION OF NUTRITIVE QUALITIES, PHYSICAL TREATMENT; PRESERVATION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 A23L33/00Modifying nutritive qualities of foods; Dietetic products;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thereof
    • A23L33/10Modifying nutritive qualities of foods; Dietetic products;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thereof using additives
    • A23L33/15Vitami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L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A21D OR A23B-A23J; THEIR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e.g. COOKING, MODIFICATION OF NUTRITIVE QUALITIES, PHYSICAL TREATMENT; PRESERVATION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 A23L33/00Modifying nutritive qualities of foods; Dietetic products;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thereof
    • A23L33/20Reducing nutritive value; Dietetic products with reduced nutritive value
    • A23L33/21Addition of substantially indigestible substances, e.g. dietary fib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5/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materials or reaction products thereof with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 A61K35/66Microorganisms or materials therefrom
    • A61K35/74Bacteria
    • A61K35/741Probiotics
    • A61K35/744Lactic acid bacteria, e.g. enterococci, pediococci, lactococci, streptococci or leuconostocs
    • A61K35/745Bifidobacteria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5/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materials or reaction products thereof with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 A61K35/66Microorganisms or materials therefrom
    • A61K35/74Bacteria
    • A61K35/741Probiotics
    • A61K35/744Lactic acid bacteria, e.g. enterococci, pediococci, lactococci, streptococci or leuconostocs
    • A61K35/747Lactobacilli, e.g. L. acidophilus or L. brevi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1/00Antiinfectives, i.e. antibiotics, antiseptics, chemotherapeutics
    • A61P31/04Antibacterial ag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7/00Drugs for immunological or allergic disorders
    • A61P37/02Immunomodulators
    • A61P37/04Immunostimula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V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AND LACTIC OR PROPIONIC ACID BACTERIA USED IN FOODSTUFFS OR FOOD PREPARATION
    • A23V2002/00Food compositions, function of food ingredients or processes for food or foodstuff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体内酵素及其制备方法与在抑制新型病毒方面的应用,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在原料中加入有益微生物,有益微生物在体内建立微生物群体意志对抗机制,所述微生物与肠道菌群协同发酵产生内源性干扰素,所述内源性干扰素阻断病毒复制系统,增强免疫力以抑制各种病源微生物,所述病源微生物包括朊毒体、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以及新型病毒的变种。本发明提供的体内酵素通过建立微生物对抗模型,在微观世界人为建立体内微生物优势种群,选择性抑制其它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微观世界的对抗会加速人体内的免疫系统产生该种病毒的抗体,使各种病毒在微观世界和平共处,多种有益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将减轻细胞因子风暴对器官的影响。

Description

一种体内酵素及其制备方法与在抑制新型病毒方面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体内酵素及其制备方法与在抑制新型病毒方面的应用。
背景技术
从地球诞生生命开始,病毒就一直存在着,并且在不断地变异和进化。病毒本身不是一个完整的细胞,所以,现在所有的药物都不能直接杀死病毒,而是通过从病毒感染细胞的吸附、穿入及脱衣壳、病毒核酸复制、装配与释放等不同环节设计不同药物阻止病毒的复制。在过去的50年中,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而抗病毒治疗药物的研究进程则明显滞后。到目前为止,人类并没有找到有效杀灭病毒的方法,或是发明专一性抗病毒药,大部份是利用疫苗或是人体自身的免疫力在起作用。
我们人体在感染病毒后却可以“自产”一种抗病毒药——干扰素。早在 1957年,英国和瑞士的微生物学家就发现,在病毒感染的刺激下,人体细胞会产生一种蛋白质,它能抑制其他类型病毒对人体的侵染。这种特殊的蛋白质被命名为“干扰素”。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是目前最主要的抗病毒感染和抗肿瘤生物制品。不同类型干扰素的主要区别在于两点:①产生干扰素的细胞不同,②干扰素(蛋白质)的功能特点不同。INF-α可用于流感病毒引起的感冒、乳头瘤病毒引起的肿瘤、疱疹病毒、乙肝和丙肝病毒感染的治疗。INF-β主要用于多发硬化性疾病的治疗。INF-γ在我国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异位性皮炎和尖锐湿疣。
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中,INF-α也在推荐药物之列,采用雾化吸入给药。细胞因子风暴,又称炎症风暴,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过度激活时,体液中多种细胞因子如TNF-α、IL-1、IL-6、IL-12、IFN-α、IFN- β、IFN-γ、MCP-1和IL-8等迅速大量产生的现象,是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和多器官衰竭的重要原因。一旦发生细胞因子风暴可迅速引起单器官或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终威胁生命。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细胞因子风暴,严重破坏肺的换气功能,在肺部CT上表现为大片白色,即“白肺”,患者会呼吸衰竭,直至缺氧死亡,这是此次危重症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血液净化治疗、用托珠单抗进行的免疫治疗、用糖皮质激素进行的免疫抑制治疗都是为了减轻炎症风暴,没有从防止炎症风暴方面给出解决方案。
现在使用的外源干扰素、抗生素等大多都是发酵的代谢产物,其抗病毒机理和官能团都是固定的,不能适应病毒不停变异进化的结果。现在所公布的药品和医疗方案,大多数都只有体外抗毒效果。要知道,体内抗毒和体外抗毒完全是两个概念。
在大多数抗病毒治疗中,用基因工程菌(大肠杆菌、酵母菌、假单胞杆菌) 生产的干扰素不直接杀灭病毒,而是通过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AVP)发挥效应,降解病毒mRNA或是抑制病毒多肽链的合成,使病毒的复制终止。但外源性干扰素容易让人产生干扰素中和性抗体,这时,干扰素的抗病毒效果下降,就需要换一种亚型干扰素。最理想的办法是用人自身产生的干扰素。
冠状病毒遗传物质的核糖核酸通常其核酸是单链,也有双链形式。RNA 病毒有自我复制和逆转录两种复制方式。RNA病毒在复制增殖的过程中,其错误修复机制的酶的活性很低,几乎没有,其变异很快。近期研究表明 2019-nCoV病毒产生了149个突变点,并演化出了两个亚型“L”型和“S”型。
然而,疫苗却要根据病毒的固定基因序列或蛋白而进行开发制造,所以,开发RNA病毒的疫苗较难,因为,开发新疫苗的速度,永远跟不上RNA病毒的变异速度和变异花样。研制新的有效疫苗需要时间、过程,而这个过程十分漫长,往往疫苗还没有出来,疫情已经过去了。
人们在引入外源性药物时,往往注重于“术”,而忽视了“道”!现代医学往往注重于病源微生物的变异,毒理、药理,一直跟在病毒后面跑!已经有 100多种异源蛋白(干扰素、白介素等)通过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菌实现了产业化,但还是不能适应层出不穷的各种新型病毒及其变体。实际上,人类进化为地球上最高智慧的生命体,其身体早已构成一套完整的自适应的精密的系统,能自我调节和趋利避害。
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系、公共卫生学院微生物与感染学系教授刘星吟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指出: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体系对远端器官如大脑、肺肝等都有着重要影响,其中肠肺轴越来越受到关注。肠道微生态体系能通过肠-肺轴参与调控肺部多种疾病,包括病毒性肺炎、哮喘、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目前按已有的文献总结肠—肺交流至少包括五条途径:第一,肠道微生物发酵膳食纤维以及淀粉产生的丁酸、乙酸和丙酸等短链脂肪酸,能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到肺部组织;第二,未被代谢的短链脂肪酸能进入外周血液循环系统和骨髓进一步影响其免疫细胞的发育;第三,骨髓来源的免疫细胞在远端身体部位如肺组织引发免疫反应;第四,肠道的免疫细胞如命名为IC2s,ILC3和 TH17L还可以过血液循环直接从肠道迁移到呼吸道影响呼吸系统的免疫活动;第五,微生物代谢产物脱氨基酪氨酸(DAT)通过增强I型干扰素(IFN)反应来保护宿主免受流感病毒感染。该研究已开始初步接触微生物相互影响领域,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理论体系。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第4版,第5版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中,在其它治疗措施里面提到了:可使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预防继发细菌感染(原文)。只从辅助治疗措施方面提醒了在大量抗生素治疗后引起的肠道微生态失衡后补充益生菌,预防细菌感染。
大自然中的每种生物基本上都处于一种竞争状态,优胜劣汰。长时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不是一方消灭另一方,就是相互适应,相互抑制,最终消亡或共存。2019-nCoV病毒也属于一种微生物,在不同宿主之间转移,有些发病,有些不发病(现称为无症状病毒携带者)。不是其它原因,只因每个宿主自身携带的微生物种群不同而已。有些相互抑制,有些代谢产物促进繁殖,有些相互依存。蝙蝠、穿水甲等许多野生动物身上携带数十种甚至上百种病毒及一些致病微生物,但自身并不发病。并不是病毒不对宿主起作用,而是病源微生物之间互相牵制,互相作用带来的低免疫应答的结果。
目前尚没有用优势微生物种群对抗理论来抑制病毒感染初期症状的机制和临床应用。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体内酵素及其制备方法与在抑制新型病毒方面的应用,以解决现有临床应用技术中尚没有用优势微生物种群对抗机制来抑制病毒感染初期症状机制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体内酵素的制备方法,包括在原料中加入经钝化的有益微生物种群,并采用多层包埋技术使该有益微生物种群最大量保持活性通过胃液浸蚀到达肠道,该有益微生物种群在体内建立微生物群体意志对抗机制,且所述有益微生物种群与肠道菌群协同发酵产生内源性干扰素和促细胞分裂剂,所述内源性干扰素阻断病毒复制系统,增强免疫力以抑制各种病源微生物,所述病源微生物包括朊毒体、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耐药致病菌、病毒以及新型病毒的变种。
所述微生物群体意志对抗机制的原理在于:所述微生物(包括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在体内发酵机制下,其代谢产物能通过诱导产生干扰素和促细胞分裂剂,活化NK细胞并促进免疫球蛋白抗体的产生,从而活化巨噬细胞的功能,从而产生抗病毒的效果。该机制对所有的病毒(DNA病毒、RNA 病毒、蛋白质病毒)有效:包括冠状病毒,流感病毒,艾滋病毒,肝炎病毒。
进一步的,所述有益微生物种群包括嗜酸乳杆菌、嗜热乳酸杆菌、长双歧杆菌、植物乳杆菌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物;所述原料包括植物多糖、菊粉、低聚木糖、低聚异麦芽糖、复合果蔬提取物、复合菌、酿酒酵母、木瓜蛋白酶、维生素C和食盐。
进一步的,所述有益微生物种群的钝化方法包括根据所选用有益微生物种群的属性使其在极端条件下形成自我保护的芽孢、荚膜衣、衣鞘等,然后在冻干条件下形成钝化休眠,以使其在通过胃液时不被杀灭,保证最大量的活性菌株到达肠道。所述极端条件包括高温、低温、干燥、低氧、酸碱等。
进一步的,所述的多层包埋技术包括先将复合益生菌用少量低聚果糖包埋形成第一层包衣,该处低聚糖与益生菌直接接触,可在第一时间迅速提供碳源供益生菌复苏;然后再加入成膜性极好的膳食纤维如魔芋葡苷聚糖和羧甲基纤维素钠,形成第二层包衣;该包衣可在复水时形成极稳定凝胶状态,以保证在胃排空2-4小时的时间内不被胃酸所侵蚀。最后再加入弱成膜性的低聚糖和膳食纤维形成最外层包衣;最外层包衣会形成不稳定胶状,以使产品在复水时不会让第二层包衣掠夺性吸水形成稳固凝胶从而影响在益生菌时需要的凝胶离浆。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体内酵素,包括按重量计算的以下组分:植物多糖2—5份、菊粉58—62份、低聚木糖6—10份、低聚异麦芽糖18—22份、膳食纤维1—2份、复合果蔬提取物4—6份、复合菌0.3—0.5 份、酿酒酵母0.1—0.3份、木瓜蛋白酶0.1—0.3份、维生素C 0.1—0.3份、食盐0.08—0.12份。
进一步的,所述复合菌包括嗜酸乳杆菌、嗜热乳酸杆菌、长双歧杆菌和植物乳杆菌,且各组分的质量比为1:1:1:1;所述的植物多糖包括黄芪多糖、人参多糖、山药多糖、黄精多糖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所述植物多糖可作为天然干扰素诱导剂的植物来源多糖。
进一步的,所述体内酵素包括按重量计算的以下组分:植物多糖5份、菊粉60份、低聚木糖8份、低聚异麦芽糖20份、膳食纤维1.5份、复合果蔬提取物5份、复合菌0.4份、酿酒酵母0.2份、木瓜蛋白酶0.2份、维生素C 0.2 份、食盐0.1份;所述复合菌包括嗜酸乳杆菌0.1份、嗜热乳酸杆菌0.1份,长双歧杆菌0.1份,植物乳杆菌0.1份。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体内酵素于抑制DNA病毒、RNA 病毒、蛋白质病毒、朊毒体、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耐药致病菌、病毒以及病毒变异体中的应用。所述病毒包括DNA病毒、RNA病毒、蛋白质病毒,具体的包括朊毒体、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耐药致病菌、病毒以及病毒变异体中的应用,其具体方法包括体内酵素通过设计体内发酵机制诱导产生内源性干扰素和促细胞分裂剂,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体内酵素于抑制冠状病毒、流感病毒、艾滋病毒、肝炎病毒中的应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通过体内酵素设计体内微生物对抗模型,调动肠道内有益微生物协同作用,形成微生物群体意志,以共同抵御外来病毒入侵,从而在事实上提升人体免疫力。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通过体内酵素设计体内微生物如何建立优势地位,从而避免高免疫应答带来的炎症风暴对机体影响形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和多器官衰竭。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七方面,提供一种药品,包括所述体内酵素,所述药品包括微生物制剂。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八方面,提供一种食品,包括所述体内酵素,所述食品包括保健食品或功能性食品。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九方面,提供一种药品或食品于提升人体免疫功能、抑制细菌性感染中的应用。
在微观世界中,我们往往站在人类的角度来考虑生物之间的种群关系,以及其社会架构。实际上,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物经过数亿年的进化,形成了在自身维度的生存和进化之道。比如昆虫世界,单个昆虫是靠成簇的神经节形成神经节回路来控制自身行动,而族群的传承则靠遗传编码和母巢的整体意志来进行。也就是,昆虫之间有一整套的通讯模式。再降一个维度,微生物之间也应该有其通讯模式,称之为分子语言,也属于基因遗传语言的一种,也会有一种种群关系,这种关系会形成不为人知的微生物种群整体意志。那么,关于微观世界中病菌,病毒的抑制我们往往站在人类的视野,以大炮去打蚊子,也许犯了方向性的错误。现代研究证明,微观世界存在着不为人知的七种种群关系:种间共处、互生、共生、拮抗、竞争、寄生和捕食。
大多数时候,一个正常的生命体中微生态体系往往经过长时间的自我调节,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也就是种间共处、互生、共生。当有突如其来的外来微生物入侵时,则体现出拮抗、竞争、寄生和捕食的关系(统称微生物对抗)。微生物种群间存在一种群体感应,这是一种在微生物界广泛存在并与微生物密度关联的细胞-细胞间的通讯系统。高密度的微生物群体能够产生足够数量的小分子信号,激活下游包括致病、毒力、耐药、变异机制在内的多种细胞进程,破坏原有平衡,危害寄主。
微生物通过自己的分子语言相互通信,使用群体感应形成的群体意志来决定是否分裂或何时发起感染(这就是病毒的潜伏期,也是潜伏期长短不一的原因)。微生物群体内的相互作用取决于群体密度。微生物种群整体意志同样遵循趋利避害的自然竞争法则,在遗传编码中总是能作出有利于自己的改变(或妥协或突变)。
利用这个机制,本申请设计了引入对人体公认无害的微生物在肠道内形成优势群体,或使用技术手段使其成为优势种群(体内发酵技术),再让其通过群体意志抑制外来微生物,或是产生微观世界的微生物对抗作用,协同大肠杆菌产生干扰素,激活免疫T细胞,胞外的AI浓度能随人侵病毒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达到一个临界浓度时,AI能启动入侵微生物中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其生物行为,如产生毒素、抑制剂等,以使其不能获得优势地位。并且,这种群体感应调节或者说拮抗作用是动态的,不管入侵病毒如何伪装和变异,肠道内优势微生物种群总能识别并适应其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干扰素抑制其生长,并不会过度激活免疫系统,触发细胞因子风暴(cytokine storm,CS)。
微观世界的对抗往往是敌变我也变。病毒在不停变异的同时,有益微生物为取得优势地位也会不停变异。这也是为什么现有的抗生素要不停升级以适应病源微生物的变异才有效果的原因,也是非典病毒为什么没有找到一种有效的抗生素的原因。
在这个机制中,所要做的就是用外部条件维持其绝对优势地位,直到入侵微生物被消灭或形成新的微生态平衡。
微生物生态学中种群间的有种偏害作用的定义:在一个特定空间内,一个种群阻碍另一些种群的生长,而对第一个种群无影响。青霉与被它抑制的微生物,就是这种偏害作用关系。
肠道菌群是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其构成主要为细菌、古细菌、真菌、病毒等。肠道细菌的总数达100万亿,是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肠道微生态体系与人类共同进化数百万年,有助于人体自然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发育成熟。
不同的微生物在体内进行多种复杂的厌氧发酵进程,乙醇发酵、混合酸发酵(乙酸、乳酸、丙酸、丁酸)以及生物降解,产生大量代谢产物,合成多种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B1、B2、B6、B12),维生素K,烟酸、泛酸等,还能利用蛋白质残渣合成非必需氨基酸,刺激或抑制微生物种群的生长。
本发明进一步地公开了任意病毒变异或未知病毒感染采取的优势微生物对抗应对机制。
由于微生物对抗机制和过程是动态的,十分复杂。理论上,不同的微生物菌种在体内代谢产物不一样,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所以,尽可能多地在人体肠道内引入不同菌种,不一定要其定植,但一定要使其处于一种激发的活跃状态(促发酵体系),形成更大的规模的种群平衡状态,以形成微生物种群间更大的包容关系,共生关系,使人体获得性免疫力更强大。(此处对应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症)
为实现上述目的,优选地,配方中可根据入侵微生物的不同调整不同的益生菌种类作为植入优势微生物,并可叠加。可选用的微生物菌种包括卫生部发布的《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及今后的增补,具体种类如下:青春双歧杆菌、动物双歧杆菌(乳双歧杆菌)、两歧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卷曲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德氏乳杆菌乳亚种、发酵乳杆菌、格氏乳杆菌、瑞士乳杆菌、约氏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植物乳杆菌、罗伊氏乳杆菌、唾液乳杆菌、清酒乳杆菌、弯曲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乳酸乳球菌乳脂亚种、乳酸乳球菌双乙酰亚种、费氏丙酸杆菌谢氏亚种、产丙酸丙酸杆菌、肠膜明串珠菌肠膜亚种、马克斯克鲁维酵母、酿酒酵母、乳酸片球菌、戊糖片球菌、牛葡萄球菌、木糖葡萄球菌、肉葡萄球菌、凝结芽孢杆菌。
为实现上述目的,优选地,配方中可根据设计植入优势微生物种类的不同调整不同的益生元作为促发酵碳源,并可叠加,具体为:菊粉,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低聚木糖、水苏糖、棉子糖、异麦芽酮糖、乳酮糖、低聚异麦芽酮糖、低聚龙胆糖、大豆低聚糖、低聚壳聚糖等中的一种或几种;选用的膳食纤维及包膜剂为抗性糊精,聚葡萄糖,魔芋甘露聚糖、果胶、藻胶、羧甲基纤维素中的一种或几种。
其中,所述的复合果蔬提取物为黄瓜粉、南瓜粉、番茄粉、草莓粉、桔子粉、绿茶粉、山楂粉、乌梅粉、蓝莓粉、葡萄粉、石榴粉、蔓越莓粉、西番莲粉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地,可将木瓜蛋白酶更换成无花果蛋白酶、菠萝蛋白酶等其它来源于天然瓜果的酶,加速食物中蛋白质分解,使大分子的蛋白质分解成为可供肠道微生物发酵利用的小分子氨基酸并提供部份碳源。
根据上述产品设计方案,本发明核心内容为:
优选多种高活菌数的冻干钝化益生菌粉、益生元、水溶性膳食纤维,酵母粉,复合果蔬提取物、天然瓜果活性酶为主要原料,采用干混工艺,将不同特性的益生菌及不同营养源的益生元,植物蛋白酶进行优化组合,生产出能使益生菌在肠道内快速复苏,复壮,繁殖的体内发酵产品。
本发明设计了多种微生物自我保护机制。所选用菌种根据其属性让其在极端条件下(高温、低温、干燥、低氧、酸碱)形成自我保护的芽孢、荚膜衣、衣鞘等,然后在冻干条件下形成钝化休眠。以使其在通过胃液时尽量不被杀灭,保证尽量多的活性菌株到达肠道。
本发明采用先进的技术设计,使钝化菌株受到膳食纤维的包裹,避免胃酸的杀灭,尽可能地保证具有活性的益生菌和酶能到达肠道,在肠道中利用益生元,膳食纤维,食物糜进行肠内发酵,尽快形成微生物优势种群。此处设计有一整套关于服用时间、剂量、温度、先后顺序等促发酵机制,以保证体内发酵能够100%进行。
本发明针对常见病毒感染和非常见病毒感染有不同的组合方式。
本发明针对未知病毒有组合筛选模式。
本发明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饮食习惯对日常肠道生态平衡设计了不同益生菌组合。
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体内酵素通过建立微生物对抗模型,在微观世界人为建立体内微生物优势种群,选择性抑制其它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对于抗病毒治疗中输入的外源性干扰素,产生的干扰素中和性抗体影响抗病毒的效果的情况下,不用专属性的干扰素诱导剂,而是选择性改变微生物种群,用不同的微生物在体内应变病毒的变异,敌变我也变。微观世界的对抗会加速人体内的免疫系统产生该种病毒的抗体,使各种病毒在微观世界中和平共处,多种有益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会减轻细胞因子风暴对器官的影响。
2.本申请体内酵素内的发酵机制不止激发外来优势菌种,也促进原来肠道中的微生物繁殖并协同作用;如肠道微生物发酵产生的代谢产物虽不直接作用于炎症部位,如新冠病毒的肺部,但代谢产物如干扰素等会通过肠道吸收进入循环系统,作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并非只对肺部产生作用,而是对全身器官都有损害作用,只是肺部表现得最明显。)
3.本申请体内酵素所建立的在微观世界中,优势微生物会根据不同的病毒或病毒变异体产生不同的寡核苷酸、干扰蛋白、蛋白激酶、蛋白酶抑制剂、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等抑制输入性病毒在体内的大规模复制,也维持自身的优势地位。
4.本申请体内酵素的体感非常强烈,可以明显感知肠道不停蠕动,不停产气等体内发酵过程,并可通过感知明确体内发酵效果以及治疗进程,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本申请是公开号为CN201710725957.6的发明专利的沿续,本申请的体内酵素连续服用的人群已4年,有如下效果表1。通过对连续服用人群的服用效果调查,表明对于免疫力提升效果十分明显,无一例服用人员有艾滋病,红斑狼疮等免疫缺乏症状,无一例有甲肝,乙肝,丙肝感染症状,连病毒性感冒也少有发生。由此挖掘了对抗病源微生物的应用,创立了以微生物群体竞争意志为主导的微生物对抗机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材料,若无特别说明,均是来源于商业途径,所述的实验方法,若无特别说明,均为通用实验方法。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案发明人经长期研究和大量实践,得以提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将对该技术方案、其实施过程及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体内酵素的制备方法,包括在原料中加入经钝化的有益微生物种群,并采用多层包埋技术使该有益微生物种群最大量保持活性通过胃液浸蚀到达肠道,该有益微生物种群在体内建立微生物群体意志对抗机制,且所述有益微生物种群与肠道菌群协同发酵产生内源性干扰素和促细胞分裂剂,所述内源性干扰素阻断病毒复制系统,增强免疫力以抑制各种病源微生物,所述病源微生物包括朊毒体、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耐药致病菌、病毒以及新型病毒的变种。
所述微生物群体意志对抗机制的原理在于:所述微生物(包括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在体内发酵机制下,其代谢产物能通过诱导产生干扰素和促细胞分裂剂,活化NK细胞并促进免疫球蛋白抗体的产生,从而活化巨噬细胞的功能,从而产生抗病毒的效果。该机制对所有的病毒(DNA病毒、RNA 病毒、蛋白质病毒)有效:包括冠状病毒,流感病毒,艾滋病毒,肝炎病毒。
进一步的,所述有益微生物种群包括嗜酸乳杆菌、嗜热乳酸杆菌、长双歧杆菌、植物乳杆菌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物;所述原料包括植物多糖、菊粉、低聚木糖、低聚异麦芽糖、复合果蔬提取物、复合菌、酿酒酵母、木瓜蛋白酶、维生素C和食盐。
进一步的,所述有益微生物种群的钝化方法包括根据所选用有益微生物种群的属性使其在极端条件下形成自我保护的芽孢、荚膜衣、衣鞘等,然后在冻干条件下形成钝化休眠,以使其在通过胃液时不被杀灭,保证最大量的活性菌株到达肠道。所述极端条件包括高温、低温、干燥、低氧、酸碱等。
进一步的,所述的多层包埋技术包括先将复合益生菌用少量低聚果糖包埋形成第一层包衣,该处低聚糖与益生菌直接接触,可在第一时间迅速提供碳源供益生菌复苏;然后再加入成膜性极好的膳食纤维如魔芋葡苷聚糖和羧甲基纤维素钠,形成第二层包衣;该包衣可在复水时形成极稳定凝胶状态,以保证在胃排空2-4小时的时间内不被胃酸所侵蚀。最后再加入弱成膜性的低聚糖和膳食纤维形成最外层包衣;最外层包衣会形成不稳定胶状,以使产品在复水时不会让第二层包衣掠夺性吸水形成稳固凝胶从而影响在益生菌时需要的凝胶离浆。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体内酵素,包括按重量计算的以下组分:植物多糖2—5份、菊粉58—62份、低聚木糖6—10份、低聚异麦芽糖18—22份、膳食纤维1—2份、复合果蔬提取物4—6份、复合菌0.3—0.5 份、酿酒酵母0.1—0.3份、木瓜蛋白酶0.1—0.3份、维生素C 0.1—0.3份、食盐0.08—0.12份。
进一步的,所述复合菌包括嗜酸乳杆菌、嗜热乳酸杆菌、长双歧杆菌和植物乳杆菌,且各组分的质量比为1:1:1:1;所述的植物多糖包括黄芪多糖、人参多糖、山药多糖、黄精多糖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所述植物多糖可作为天然干扰素诱导剂的植物来源多糖。
进一步的,所述体内酵素包括按重量计算的以下组分:植物多糖5份、菊粉60份、低聚木糖8份、低聚异麦芽糖20份、膳食纤维1.5份、复合果蔬提取物5份、复合菌0.4份、酿酒酵母0.2份、木瓜蛋白酶0.2份、维生素C 0.2 份、食盐0.1份;所述复合菌包括嗜酸乳杆菌0.1份、嗜热乳酸杆菌0.1份,长双歧杆菌0.1份,植物乳杆菌0.1份。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体内酵素于抑制DNA病毒、RNA 病毒、蛋白质病毒、朊毒体、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耐药致病菌、病毒以及病毒变异体中的应用。所述病毒包括DNA病毒、RNA病毒、蛋白质病毒,具体的包括朊毒体、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耐药致病菌、病毒以及病毒变异体中的应用,其具体方法包括体内酵素通过设计体内发酵机制诱导产生内源性干扰素和促细胞分裂剂,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体内酵素于抑制冠状病毒、流感病毒、艾滋病毒、肝炎病毒中的应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通过体内酵素设计体内微生物对抗模型,调动肠道内有益微生物协同作用,形成微生物群体意志,以共同抵御外来病毒入侵,从而在事实上提升人体免疫力。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通过体内酵素设计体内微生物如何建立优势地位,从而避免高免疫应答带来的炎症风暴对机体影响形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和多器官衰竭。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七方面,提供一种药品,包括所述体内酵素,所述药品包括微生物制剂。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八方面,提供一种食品,包括所述体内酵素,所述食品包括保健食品或功能性食品。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九方面,提供一种药品或食品于提升人体免疫功能、抑制细菌性感染中的应用。
以下通过若干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然而,所选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体内酵素,包括黄芪多糖5份,菊粉60份,低聚木糖 8份,低聚异麦芽糖20份,膳食纤维1.5份、复合果蔬提取物5份,嗜酸乳杆菌、嗜热乳酸杆菌,长双歧杆菌,植物乳杆菌各0.1份,酿酒酵母0.2份,木瓜蛋白酶0.2份、维生素C0.2份、食盐0.1份。
所述体内酵素的制备方法为:将黄芪多糖,菊粉,低聚木糖,低聚异麦芽糖,复合果蔬提取物,食盐干法混合后高温灭菌,然后将经钝化休眠处理的活性菌株,经三次包埋后和酿酒酵母,木瓜蛋白酶,维生素C在三维混合机中混合1小时,达到充分混合包裹完全,分装得到成品。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体内酵素,包括山药多糖5份,菊粉:60份,魔芋甘露聚糖:3份,低聚异麦芽糖:5份,膳食纤维1.5份、复合果蔬提取物:5 份,甜菊糖苷,嗜热链球菌、罗伊氏乳杆菌、青春双歧杆菌、卷曲乳杆菌各 0.1份,酿酒酵母:0.2份,菠萝蛋白酶:0.2份,维生素C:0.2份、食盐:0.1 份。
所述体内酵素的制备方法为:将山药多糖、菊粉,魔芋甘露聚糖,低聚异麦芽糖,复合果蔬提取物、甜菊糖苷,食盐干法混合后高温灭菌,然后将经钝化休眠处理的活性菌株,经三次包埋后和酿酒酵母,菠萝蛋白酶,在三维混合机中混合1小时,达到充分混合包裹完全,分装得到成品。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体内酵素,包括人参多糖2份,菊粉:60份,聚葡萄糖:3份,低聚半乳糖:5份,膳食纤维1.5份、复合果蔬提取物:5份,鼠李糖乳杆菌、瑞士乳杆菌、短双歧杆菌、乳双歧杆菌、费氏丙酸杆菌谢氏亚种各 0.1份,酿酒酵母:0.2份,无花果蛋白酶:0.2份,维生素E微囊:0.2份、食盐:0.1份。
所述体内酵素的制备方法为:将人参多糖,菊粉,聚葡萄糖,低聚半乳糖,复合果蔬提取物、食盐干法混合后高温灭菌,然后将经钝化休眠处理的活性菌株,经三次包埋后和酿酒酵母,无花果蛋白酶,维生素E微囊在三维混合机中混合1小时,达到充分混合包裹完全,分装得到成品。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体内酵素,包括黄精多糖5份,菊粉:60份,低聚异麦芽酮糖:5份,抗性糊精:5份,复合果蔬提取物:5份,德氏乳杆菌乳亚种、两歧双歧杆菌、乳酸片球菌、乳酸乳球菌乳酸亚、木糖葡萄球菌各0.1份,马克斯克鲁维酵母:0.2份,菠萝蛋白酶:0.2份。本实施例的体内酵素在中老年增强免疫时效果尤佳。
所述体内酵素的制备方法为:将黄精多糖,菊粉,低聚异麦芽酮糖,抗性糊精,复合果蔬提取物、干法混合后高温灭菌,然后将经钝化休眠处理的活性菌株,经三次包埋后和马克斯克鲁维酵母,菠萝蛋白酶,在三维混合机中混合 1小时,达到充分混合包裹完全,分装得到成品。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原理范围内,可轻易作出若干配方改变和变型,这些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是发明申请CN201710725957.6号的沿续,继用其基本设计原理。从发明至今,连续服用的人群已4年,有如下效果表1。通过服用效果,挖掘了对抗病源微生物的应用,创立了以微生物群体竞争意志为主导的微生物对抗机制。
表1连续服用体内酵素4年的人群感冒次数统计表汇总
Figure RE-GDA0002536940420000231
另外,据统计,持续服用4年的人群中没有显性的艾滋病、病毒性甲乙丙肝炎等。
江女士,99岁,从2016年开始服用体内酵素至今没有间断,每日1支10 克。期间精神状态良好,饮食一日三餐,大便正常,每日一次。至今还能正常做一些简单家务。4年时间未有一次感冒,也无其它病症。
熊女士,48岁,家庭主妇。从2016年开始服用体内酵素至今没有间断,每日1支10克。期间精神状态良好,红光满面,饮食一日三餐,大便正常,每日一次。4年时间未有一次感冒,也无其它病症。
张先生,46岁,白领。从2015年开始服用体内酵素至今没有间断,每日 2支20克。期间精神状态良好,红光满面,饮食一日三餐,大便正常,每日 1-2次。冬天衣服比前几年穿得少,4年时间未有一次感冒,也无其它病症。日常睡眠6小时,能进入深度睡眠。
李女士,32岁,家庭主妇。从2016年开始服用体内酵素至今没有间断,每日2支20克。期间精神状态良好,皮肤光洁,睡眠充足,能进入深度睡眠。饮食一日三餐,大便正常,每日一次。4年时间未有一次感冒,也无其它病症。
张某,9岁,小学生。从2016年开始服用体内酵素至今没有间断,隔天一支。期间精神状态良好,睡眠充足,能进入深度睡眠。饮食一日数餐,大便正常,每日1-2次。4年时间未有一次感冒,也无其它病症。
其余随机调查间断服用人群,无一人有癌症,肝炎等疑难杂症,感冒也很少见。自述免疫力加强,身体状况比以前有很大改善。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体内酵素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原料中加入经钝化的有益微生物种群,并采用多层包埋技术使该有益微生物种群最大量保持活性通过胃液浸蚀到达肠道,该有益微生物种群在体内建立微生物群体意志对抗机制,且所述有益微生物种群与肠道菌群协同发酵产生内源性干扰素,所述内源性干扰素阻断病毒复制系统,增强免疫力以抑制各种病源微生物,所述病源微生物包括朊毒体、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耐药致病菌、病毒以及新型病毒的变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益微生物种群的钝化方法包括根据所选用有益微生物种群的属性使其在极端条件下形成自我保护的芽孢、荚膜衣、衣鞘,然后在冻干条件下形成钝化休眠,以使其在通过胃液时不被杀灭,保证最大量的活性菌株到达肠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层包埋技术包括先将复合益生菌用少量低聚果糖包埋形成第一层包衣,该处低聚糖与益生菌直接接触,可在第一时间迅速提供碳源供益生菌复苏;然后再加入成膜性极好的膳食纤维如魔芋葡苷聚糖和羧甲基纤维素钠,形成第二层包衣;该包衣可在复水时形成极稳定凝胶状态,以保证在胃排空2-4小时的时间内不被胃酸所侵蚀。最后再加入弱成膜性的低聚糖和膳食纤维形成最外层包衣;最外层包衣会形成不稳定胶状,以使产品在复水时不会让第二层包衣掠夺性吸水形成稳固凝胶从而影响在益生菌时需要的凝胶离浆。
4.一种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方法制备的体内酵素,其特征在于,包括按重量计算的以下组分:植物多糖2—5份、菊粉58—62份、低聚木糖6—10份、低聚异麦芽糖18—22份、膳食纤维1—2份、复合果蔬提取物4—6份、复合菌0.3—0.5份、酿酒酵母0.1—0.3份、木瓜蛋白酶0.1—0.3份、维生素C 0.1—0.3份、食盐0.08—0.12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体内酵素,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菌包括嗜酸乳杆菌、嗜热乳酸杆菌、长双歧杆菌和植物乳杆菌,且各组分的质量比为1:1:1:1;所述的植物多糖包括黄芪多糖、人参多糖、山药多糖、黄精多糖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所述植物多糖是可作为天然干扰素诱导剂的植物来源多糖。
6.一种如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体内酵素于抑制DNA病毒、RNA病毒、蛋白质病毒、朊毒体、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耐药致病菌、病毒以及病毒变异体中的应用。
7.一种如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体内酵素于抑制冠状病毒、流感病毒、艾滋病毒、肝炎病毒中的应用。
8.一种药品,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体内酵素,所述药品包括微生物制剂。
9.一种食品,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体内酵素,所述食品包括保健食品或功能性食品。
10.一种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药品或食品于提升人体免疫功能、抑制细菌性感染中的应用。
CN202010323160.5A 2020-04-22 2020-04-22 一种体内酵素及其制备方法与在抑制新型病毒方面的应用 Pending CN11143661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23160.5A CN111436612A (zh) 2020-04-22 2020-04-22 一种体内酵素及其制备方法与在抑制新型病毒方面的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23160.5A CN111436612A (zh) 2020-04-22 2020-04-22 一种体内酵素及其制备方法与在抑制新型病毒方面的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36612A true CN111436612A (zh) 2020-07-24

Family

ID=716560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23160.5A Pending CN111436612A (zh) 2020-04-22 2020-04-22 一种体内酵素及其制备方法与在抑制新型病毒方面的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3661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41900A (zh) * 2021-09-09 2021-12-28 绵阳市润土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体内发酵产物的制备方法及在预防慢病方面的应用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13455A (zh) * 2003-11-04 2005-05-11 北京东方百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靶向益生菌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CN1916161A (zh) * 2006-09-08 2007-02-21 肖雯娟 一种肠道益生菌包埋保护方法
TWI587863B (zh) * 2016-01-29 2017-06-21 Grape King Inc A probiotic entrapping particle
WO2017186143A1 (zh) * 2016-04-29 2017-11-02 辽宁晟启昊天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果寡糖酵素及其制备方法
CN107455744A (zh) * 2017-08-22 2017-12-12 绵阳市润土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体内发酵组合酵素及其制备方法
CN109170843A (zh) * 2018-07-05 2019-01-11 绵阳市润土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用于缓解酒精中毒的体内酵素及其制备方法
CN109170235A (zh) * 2018-08-01 2019-01-11 中国农业大学 益生菌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209630216U (zh) * 2017-12-21 2019-11-15 钟柏龄 以硒复合物包埋乳酸菌的抗氧化活性微胶囊结构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13455A (zh) * 2003-11-04 2005-05-11 北京东方百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靶向益生菌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CN1916161A (zh) * 2006-09-08 2007-02-21 肖雯娟 一种肠道益生菌包埋保护方法
TWI587863B (zh) * 2016-01-29 2017-06-21 Grape King Inc A probiotic entrapping particle
WO2017186143A1 (zh) * 2016-04-29 2017-11-02 辽宁晟启昊天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果寡糖酵素及其制备方法
CN107455744A (zh) * 2017-08-22 2017-12-12 绵阳市润土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体内发酵组合酵素及其制备方法
CN209630216U (zh) * 2017-12-21 2019-11-15 钟柏龄 以硒复合物包埋乳酸菌的抗氧化活性微胶囊结构
CN109170843A (zh) * 2018-07-05 2019-01-11 绵阳市润土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用于缓解酒精中毒的体内酵素及其制备方法
CN109170235A (zh) * 2018-08-01 2019-01-11 中国农业大学 益生菌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吴智兵: "《乙型肝炎调治》", 31 January 2005, 广东科技出版社 *
张和平: "《现代乳品工业手册》", 30 April 2012,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潘春梅: "《微生态制剂生产及应用》", 30 September 2014,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41900A (zh) * 2021-09-09 2021-12-28 绵阳市润土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体内发酵产物的制备方法及在预防慢病方面的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Oak et al. The effects of probiotics in lactose intolerance: A systematic review
KR102448946B1 (ko) 락토바실러스 파라카제이 균주 및 그 용도
US11666610B2 (en) Probiotic formulations for improving athletic performance
Li et al. Synergy of 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 and probiotics (Lactobacillus and Bacillus cereus) on immunity and intestinal microbiota in chicks
Mombelli et al. The use of probiotics in medical practice
JP5031249B2 (ja) 炎症抑制作用のある菌体含有組成物
US20070148148A1 (en) Bacterial composition and its use
JP2009511469A (ja) 脂肪代謝及び肥満に影響を及ぼすプロバイオティクス
CN113855712B (zh) 可促进排便的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12342175A (zh) 一种阴道健康益生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JP2000095697A (ja) 抗アレルギー剤
CN102973614B (zh) 一种防治老年痴呆症的益生菌活性保健液及其制备方法
Szlufman et al. Role of probiotic bacilli in developing synbiotic food: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W201536302A (zh) 適用於嬰兒過度哭鬧的益生菌
WO2005030230A1 (en)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treatment or prevention of psoriasis and related disorders
Hickson Examining the evidence for the use of probiotics in clinical practice
Rashid et al. Probiotics: alternative to antibiotics in poultry production.
CN103282040A (zh) 保护儿童免于肠胃感染的非复制性益生菌微生物
Georgieva et al. Probiotics and immunity
JP3017493B1 (ja) 自己免疫疾患予防組成物
CN111436612A (zh) 一种体内酵素及其制备方法与在抑制新型病毒方面的应用
JP2012000093A (ja) 新規乳酸菌及び新規乳酸菌含有組成物
US20240011067A1 (en) Limosilactobacillus reuteri strain with high riboflavin production and uses thereof
Arora et al.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probiotics: A ray of hope or nightmare?
CN105343132B (zh) 治疗结肠炎的组合物、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