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32116A - 电子摄像设备的自动变倍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电子摄像设备的自动变倍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32116A
CN111432116A CN202010182611.8A CN202010182611A CN111432116A CN 111432116 A CN111432116 A CN 111432116A CN 202010182611 A CN202010182611 A CN 202010182611A CN 111432116 A CN111432116 A CN 1114321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bject distance
magnification
observation
current
current obje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8261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正杰
隋小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18261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32116A/zh
Publication of CN1114321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3211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7/00Television systems
    • H04N7/18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CCTV] systems, i.e. systems in which the video signal is not broadcas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电子摄像设备的自动变倍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获取当前物距,所述当前物距为所述电子摄像设备镜头的中心点与所述摄像机成像视场中实际扫描到的监控目标的实际距离;根据所述当前物距和预设观测精度计算出观测倍率;若所述观测倍率与当前倍率不相等,则调整所述电子摄像设备的倍率为所述观测倍率。由此,整个过程并不需要用户手动进行变倍,是由电子摄像设备自动进行变倍的,满足了智能化、实时性的需求。

Description

电子摄像设备的自动变倍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属于视频监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电子摄像设备的自动变倍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视频监控行业的发展,人们对监控设备的智能化和实时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当电子摄像设备在拍摄动态的目标时,如果电子摄像设备的焦距固定,那么随着与目标距离的远近,目标在屏幕上的大小也会变化,如果要保持一定的观测精度,需要将电子摄像设备进行变倍来保持拍摄目标的成像大小在一个合适的尺寸范围内。
目前,摄像机大部分是需要手动进行变倍,无法满足智能化、实时性的需求,因此,急需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摄像设备的自动变倍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以解决上述需要手动进行变倍,无法满足智能化、实时性的需求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电子摄像设备的自动变倍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当前物距,所述当前物距为所述电子摄像设备镜头的中心点与所述摄像机成像视场中实际扫描到的监控目标的实际距离;
根据所述当前物距和预设观测精度计算出观测倍率,所述预设观测精度是根据监控场景中监控目标的类型获取的;
若所述观测倍率与当前倍率不相等,则调整所述电子摄像设备的倍率为所述观测倍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观测精度是根据监控常场景中监控目标的类型获取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获取所述电子摄像设备采集的图像的水平方向的总像素数W、当前倍率Z,以及与所述当前倍率Z相对应的水平视场角Q;
根据以下公式进行计算所述观测倍率Z1,其中,U1为当前物距,P为预设观测精度:
Z1=2*U1*tan(Q/2)*Z/(P*W)。
在一个实施例中,获取初始水平视场角Q0以及与所述初始水平视场角相对应的初始倍率Z0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水平视场角Q:
tan(Q/2)/tan(Q0/2)=Z0/Z。
在一个实施例中,若所述观测倍率与所述当前倍率相等,则每隔第一指定时长,返回执行获取当前物距的步骤。
在一个实施例中,接收到用户触发的退出指令,则结束所述获取当前物距的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确定所述当前物距与上一次获取的物距不相同。
在一个实施例中,响应于用户触发的启动操作,启动所述预设物距采集装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响应于用户的操作,添加所述监控场景中的监控目标类型与所述监控目标类型相对应的预设观测精度。
第二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电子摄像设备的自动变倍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物距采集装置和自动变倍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物距采集装置,用于获取所述摄像机成像视场中实际扫描到的监控目标相对所述电子摄像设备镜头的中心点的距离;
所述自动变倍控制装置,用于获取所述物距采集装置采集的当前物距,并,根据所述当前物距和预设观测精度计算出观测倍率,所述预设观测精度是根据监控场景中监控目标的类型获取的;
若所述观测倍率与当前倍率不相等,则调整所述电子摄像设备的倍率为所述观测倍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物距采集装置通过激光测距获取所述当前物距,且,所述物距采集装置位于所述电子摄像设备的正上方,且所述物距采集装置的激光发射方向与所述电子摄像设备镜头的中轴线平行。
第三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电子摄像设备的自动变倍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物距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当前物距,所述当前物距为所述电子摄像设备镜头的中心点与所述摄像机成像视场中实际扫描到的监控目标的实际距离;
观测倍率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当前物距和预设观测精度计算出观测倍率;
倍率调整模块,用于若所述观测倍率与当前倍率不相等,则调整所述电子摄像设备的倍率为所述观测倍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观测精度是根据监控常场景中监控目标的类型获取的。
在一个实施例,所述观测倍率计算模块,用于:
获取所述电子摄像设备采集的图像的水平方向的总像素数W、当前倍率Z,以及与所述当前倍率Z相对应的水平视场角Q;
根据以下公式进行计算所述观测倍率Z1,其中,U1为当前物距,P为预设观测精度:
Z1=2*U1*tan(Q/2)*Z/(P*W)。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初始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初始水平视场角Q0以及与所述初始水平视场角相对应的初始倍率Z0
计算模块,用于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水平视场角Q:
tan(Q/2)/tan(Q0/2)=Z0/Z。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返回执行模块,用于若所述观测倍率与所述当前倍率相等,则每隔第一指定时长,返回执行获取当前物距的步骤。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结束模块,用于接收到用户触发的退出指令,则结束所述获取当前物距的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物距确定模块,用于在所述观测倍率计算模块执行根据所述当前物距和预设观测精度计算出观测倍率之前,确定所述当前物距与上一次获取的物距不相同。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启动模块,用于在物距获取模块所述获取当前物距之前,响应于用户触发的启动操作,启动所述预设物距采集装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添加模块,用于响应于用户的操作,添加所述监控场景中的监控目标类型与所述监控目标类型相对应的预设观测精度。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存储介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所述指令,用以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处理电子摄像设备的自动变倍方法。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方五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用于执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电子摄像设备的自动变倍方法。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带来以下有益效果:本公开提供一种电子摄像设备的自动变倍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获取当前物距,所述当前物距为所述电子摄像设备镜头的中心点与所述摄像机成像视场中实际扫描到的监控目标的实际距离;根据所述当前物距和预设观测精度计算出观测倍率,所述预设观测精度是根据监控场景中监控目标的类型获取的;若所述观测倍率与当前倍率不相等,则调整所述电子摄像设备的倍率为所述观测倍率。故此,整个过程不需要手动进行变倍,可以根据监控目标自动进行变倍,满足了智能化、实时性的要求。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不当限定。
图1为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电子摄像设备的自动变倍系统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电子摄像设备的自动变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界面示意图之一;
图4为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操作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界面操作示意图之二;
图6为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界面操作示意图之三;
图7为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界面操作示意图之四;
图8为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界面操作示意图之五;
图9为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电子摄像设备的自动变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一;
图10为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电子摄像设备的自动变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二;
图11为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电子摄像设备的自动变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三;
图12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电子摄像设备的自动变倍方法的装置示意图;
图13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份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其它量词与之类似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定本公开,并且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参阅图1所示,为电子摄像设备自动变倍系统的示意图。所述系统包括物距采集装置101和自动变倍控制装置102。其中,物距采集装置101是通过激光测距来获取当前物距的,其位于电子摄像设备100的正上方,并且物距采集装置101的激光发射方向与电子摄像设备100的镜头的中轴线平行。自动变倍控制装置102位于电子摄像设备100的内部处理器。首先,物距采集装置101,获取电子摄像设备100成像视场中实际扫描到的监控目标相对所述电子摄像设备镜头的中心点的距离,然后,将获取到当前物距发送给自动变倍控制装置102,自动变倍控制装置102根据接收到的当前物距和根据监控场景中监控目标的类型获取到的预设观测精度计算出观测倍率,判断观测倍率与当前使用的倍率是否相等,如果不相等,则将电子摄像设备100的倍率调整为观测倍率。由此,本公开通过物距采集装置获取物距,并发送给自动变倍控制装置,自动变倍控制装置根据当前物距和预设观测精度计算出观测倍率,判断观测倍率是否和当前倍率相等,若不相等则将倍率调整为观测倍率。由此,本公开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需要手动变倍,无法满足智能化、实时性的问题。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当电子摄像设备可以通过远程连接的控制中心(如服务器、云平台)进行远程控制时,本公开实施例中的自动变倍控制装置还可以是控制中心。
如背景技术所述,现有的技术中,摄像机大部分都需要手动进行变倍的,无法满足智能化、实时性的需求。
有鉴于此,本公开提出一种电子摄像设备的自动变倍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提供的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如图2所示,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获取当前物距,所述当前物距为所述电子摄像设备镜头的中心点与所述摄像机成像视场中实际扫描到的监控目标的实际距离;
步骤202:根据所述当前物距和预设观测精度计算出观测倍率;
步骤203:若所述观测倍率与当前倍率不相等,则调整所述电子摄像设备的倍率为所述观测倍率。
故此,本公开是通过先获取当前物距,通过当前物距和预设观测精度计算出观测倍率,然后判断观测倍率与当前倍率是否相等,若不相等,则调整所述电子摄像涉笔的倍率为观测倍率。故此,整个过程不需要手动进行变倍,电子摄像设备的变倍是自动进行的,满足了智能化、实时性的要求。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预设观测精度是根据监控常场景中监控目标的类型获取的。例如,如图3所示,图3为监控场景中监控目标类型与预设观测精度的对应表,可从表中进行查询,例如若监控场景中的监控目标的类型为机动车,则查找到的与机动车相对应的预设观测精度为P3
由此,可以根据预先设置的对应表进行查询与监控场景中的监控目标类型相对应的预设观测到精度。
一个实施例中,获取初始水平视场角Q0以及与所述初始水平视场角相对应的初始倍率Z0;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水平视场角Q:tan(Q/2)/tan(Q0/2)=Z0/Z。
由此,可以根据初始水平视场角、初始倍率和当前倍率计算出当前水平视场角。
如前文所述,观测精度是根据当前物距和预设观测精度计算得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获取所述电子摄像设备采集的图像的水平方向的总像素数W、当前倍率Z,以及与所述当前倍率Z相对应的水平视场角Q;根据以下公式进行计算所述观测倍率Z1,其中,U1为当前物距,P为预设观测精度:Z1=2*U1*tan(Q/2)*Z/(P*W)。
其中,上述公式是根据以下公式进行推导得出的:
1)如图4所示,当前水平视场角Qx,与水平视场角相对应的水平视场长度L与当前物距U1的成像关系满足:tan(Qx/2)=(L/2)/U1
2)预设观测精度p,满足L=P*W;
3)水平视场角与倍率的满足关系:tan(Qx/2)/tan(Q/2)=Z/Z1
其中,,综合上述公式的对应关系,消除中间值tan(Qx/2)可以得出所述观测倍率Z1=2*U1*tan(Q/2)*Z/(P*W)。
由此,可以根据上述公式来计算出观测倍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若所述观测倍率与所述当前倍率相等,则每隔第一指定时长,返回执行获取当前物距的步骤。例如,指定时长为1秒,则电子摄像设备每隔1秒,就获取一次当前物距。
由此,本公开通过指定时长就获取一次当前物距,以便于当需要变倍的时候,可以及时的知道并调整到观测倍率。使得倍率的调整能够实时有效的自动进行。
如前文所述,第一指定时长是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设置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接收针对所述第一指定时长的第一设置指令;根据所述第一设置指令,设置所述第一指定时长。例如,接受到的针对所述第一指定时长的第一设置指令为2s,则根据所述第一设置指令,将所述第一指定时长设置为2s。如图5所示,为用户设置第一指定时长的界面,用户在输入框中输入相应的时长,点击确定即可完成设置。
由此,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设置第一指定时长,实现了用户的个性化配置,可以根据实际的场景需求配置符合用户业务需求的第一指定时长。
根据当前物距和预设观测精度计算出观测倍率之前,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节约计算资源,可以在确定所述当前物距与上一次获取的物距不相同时只需计算观测倍率的操作,也即,确定物距变化时,才有重新计算倍率的必要,物距没有发生变化时,无需重新计算物距。例如,获取当前物距为U1,和上一次获取的物距进行比对,上一次获取的物距为U0,若U1和U0不相等,则说明当前物距发生了变化,则可以继续执行根据当前物距和预设精度计算出观测倍率的步骤。
由此,可以通过当前物距和上次物距进行比对来判断所述当前物距是否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则需要进行计算观测精度,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接收到用户触发的退出指令,则结束所述获取当前物距的操作。例如,如图6所示的界面示意图,当用户点击“是”按钮时,电子摄像设备则结束获取当前物距的操作。也即,是否启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变倍功能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配置。用户可以启动该功能,也可以不启动。
在物距采集装置获取当前物距之前,在一个实施例中,响应于用户触发的启动操作,启动所述预设物距采集装置。例如,如图7所示,当用户想要开启物距采集装置时,选择是,点击确定按钮即后,则启动所述物距采集装置。
由此,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来启动物距采集装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响应于用户的操作,添加所述监控场景中的监控目标类型与所述监控目标类型相对应的预设观测精度。例如,如图8所示,在监控目标类型的输入框中输入目标类型,并且设置相应的观测精度,点击确定即可完成添加。
由此,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添加监控目标类型与所述监控目标类型相对应的预设观测精度。以便于适用不同的业务需求。实施时,监控目标类型以及向下的预设观测精度可通过配置文件进行配置。启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功能时,可以先读取配置文件。
如图9所示,为便于系统性理解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法,图9本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步骤901:响应于用户的启动操作,启动物距采集装置;
步骤902:获取当前物距,所述当前物距为所述电子摄像设备镜头的中心点与所述摄像机成像视场中实际扫描到的监控目标的实际距离;
步骤903:确定当前物距与上一次获取的物距不相同;
步骤904:根据所述当前物距和预设观测精度计算出观测倍率,所述预设观测精度是根据监控场景中监控目标的类型获取的;
步骤905:判断观测倍率与当前倍率是否相等;
步骤906:若不相等,则调整所述电子摄像设备的倍率为所述观测倍率;
步骤907:若相等,则每隔第一指定时长,返回执行步骤902。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的方法由电子摄像设备来自动完成为例进行说明。例如电子摄像设备可运行自动变倍程序,物距测量作为该程序的一个子流程以实现测距。如图10所示,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变倍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01:响应于用户的启动操作,启动物距采集装置;
如前文所述,物距采集装置可以为激光测距模块安装在电子摄像设备的正上方,且发射激光方向与电子摄像设备镜头的中心线方向平行。
步骤1002:根据监控场景中监控目标的类型获取预设观测精度;
步骤1003:向物距采集装置发送自动测距消息获取当前物距;
步骤1004:根据当前物距和预设观测精度计算出观测倍率;
步骤1005:判断观测倍率与所述当前倍率是否相等;
步骤1006:若相等,则每隔第一指定时长,返回执行步骤1003;
步骤1007:若不相等,则调整所述电子摄像设备的倍率为所述观测倍率。
图11为物距采集装置的流程示意图,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101:自动变倍程序启动后,控制物距采集装置启动物距采集功能;
步骤1102:物距采集功能接收自动变倍程序发送的自动测距指令,获取当前物距;
步骤1103:物距采集功能将当前物距发送给自动变倍程序;
步骤1104:自动变倍程序当接收到退出物距采集装置的消息时,则关闭物距采集功能。
基于相同的构思,如图1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摄像设备的自动变倍装置,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该装置的效果与前述方法的效果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2所示,本公开的电子摄像设备的自动变倍装置1200可以包括物距获取模块1210、观测倍率计算模块1220、倍率调整模块1230。
物距获取模块1210,用于获取当前物距,所述当前物距为所述电子摄像设备镜头的中心点与所述摄像机成像视场中实际扫描到的监控目标的实际距离;
观测倍率计算模块1220,用于根据所述当前物距和预设观测精度计算出观测倍率;
倍率调整模块1230,用于若所述观测倍率与当前倍率不相等,则调整所述电子摄像设备的倍率为所述观测倍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观测精度是根据监控场景中监控目标的类型获取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观测倍率计算模块1220,用于:
获取所述电子摄像设备采集的图像的水平方向的总像素数W、当前倍率Z,以及与所述当前倍率Z相对应的水平视场角Q;
根据以下公式进行计算所述观测倍率Z1,其中,U1为当前物距,P为预设观测精度:
Z1=2*U1*tan(Q/2)*Z/(P*W)。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初始获取模块1240,用于获取初始水平视场角Q0以及与所述初始水平视场角相对应的初始倍率Z0
计算模块1250,用于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水平视场角Q:
tan(Q/2)/tan(Q0/2)=Z0/Z。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返回执行模块1260,用于若所述观测倍率与所述当前倍率相等,则每隔第一指定时长,返回执行获取当前物距的步骤。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结束模块1270,用于接收到用户触发的退出指令,则结束所述获取当前物距的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物距确定模块1280,用于在所述观测倍率计算模块执行根据所述当前物距和预设观测精度计算出观测倍率之前,确定所述当前物距与上一次获取的物距不相同。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启动模块1290,用于在物距获取模块所述获取当前物距之前,响应于用户触发的启动操作,启动所述预设物距采集装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添加模块1291,用于响应于用户的操作,添加所述监控场景中的监控目标类型与所述监控目标类型相对应的预设观测精度。
在介绍了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一种电子摄像设备的自动变倍方法和装置之后,接下来,介绍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
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公开的各个方面可以实现为系统、方法或程序产品。因此,本公开的各个方面可以具体实现为以下形式,即:完全的硬件实施方式、完全的软件实施方式(包括固件、微代码等),或硬件和软件方面结合的实施方式,这里可以统称为“电路”、“模块”或“系统”。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根据本公开的电子设备可以至少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至少一个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中,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程序代码,当程序代码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处理器执行本说明书上述描述的根据本公开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数据处理方法中的步骤。
下面参照图13来描述根据本公开的这种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300。图13显示的电子设备1300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13所示,电子设备1300以通用电子设备的形式表现。电子设备1300的组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上述至少一个处理器1301、上述至少一个计算机存储介质1302、连接不同系统组件(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1302和处理器1301)的总线1303。
总线1303表示几类总线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总线或者计算机存储介质控制器、外围总线、处理器或者使用多种总线结构中的任意总线结构的局域总线。
计算机存储介质1302可以包括易失性计算机存储介质形式的可读介质,例如随机存取计算机存储介质(RAM)1321和/或高速缓存存储介质1322,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只读计算机存储介质(ROM)1323。
计算机存储介质1302还可以包括具有一组(至少一个)程序模块1324的程序/实用工具1325,这样的程序模块1324包括但不限于:操作系统、一个或者多个应用程序、其它程序模块以及程序数据,这些示例中的每一个或某种组合中可能包括网络环境的实现。
电子设备1300也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外部设备1304(例如键盘、指向设备等)通信,还可与一个或者多个使得用户能与电子设备1300交互的设备通信,和/或与使得该电子设备1300能与一个或多个其它电子设备进行通信的任何设备(例如路由器、调制解调器等等)通信。这种通信可以通过输入/输出(I/O)接口1305进行。并且,电子设备1300还可以通过网络适配器1306与一个或者多个网络(例如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和/或公共网络,例如因特网)通信。如图所示,网络适配器1306通过总线1303与用于电子设备1300的其它模块通信。应当理解,尽管图中未示出,可以结合电子设备1300使用其它硬件和/或软件模块,包括但不限于:微代码、设备驱动器、冗余处理器、外部磁盘驱动阵列、RAID系统、磁带驱动器以及数据备份存储系统等。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公开提供的一种电子摄像设备的自动变倍方法的各个方面还可以实现为一种程序产品的形式,其包括程序代码,当程序产品在计算机设备上运行时,程序代码用于使计算机设备执行本说明书上述描述的根据本公开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一种电子摄像设备的自动变倍方法中的步骤。
程序产品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可读介质的任意组合。可读介质可以是可读信号介质或者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非穷举的列表)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盘、硬盘、随机存取计算机存储介质(RAM)、只读计算机存储介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计算机存储介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盘只读计算机存储介质(CD-ROM)、光计算机存储介质件、磁计算机存储介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用于电子摄像设备的自动变倍程序产品可以采用便携式紧凑盘只读计算机存储介质(CD-ROM)并包括程序代码,并可以在电子设备上运行。然而,本公开的程序产品不限于此,在本文件中,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
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可读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可读信号介质还可以是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可读介质,该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
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有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的任意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公开操作的程序代码,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C++等,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电子设备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设备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电子设备上部分在远程电子设备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电子设备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电子设备的情形中,远程电子设备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电子设备,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电子设备(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应当注意,尽管在上文详细描述中提及了电子摄像设备的自动变倍装置的若干模块,但是这种划分仅仅是示例性的并非强制性的。实际上,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上文描述的两个或更多模块的特征和功能可以在一个模块中具体化。反之,上文描述的一个模块的特征和功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多个模块来具体化。
此外,尽管在附图中以特定顺序描述了本公开方法的操作,但是,这并非要求或者暗示必须按照该特定顺序来执行这些操作,或是必须执行全部所示的操作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附加地或备选地,可以省略某些步骤,将多个步骤合并为一个步骤执行,和/或将一个步骤分解为多个步骤执行。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公开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公开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公开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计算机存储介质、CD-ROM、光学计算机存储介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公开是参照根据本公开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计算机存储介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计算机存储介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公开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公开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公开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公开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3)

1.一种电子摄像设备的自动变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当前物距,所述当前物距为所述电子摄像设备镜头的中心点与所述摄像机成像视场中实际扫描到的监控目标的实际距离;
根据所述当前物距和预设观测精度计算出观测倍率;
若所述观测倍率与当前倍率不相等,则调整所述电子摄像设备的倍率为所述观测倍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观测精度是根据监控常场景中监控目标的类型获取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当前物距和预设观测精度计算出观测倍率,包括:
获取所述电子摄像设备采集的图像的水平方向的总像素数W、当前倍率Z,以及与所述当前倍率Z相对应的水平视场角Q;
根据以下公式进行计算所述观测倍率Z1,其中,U1为当前物距,P为预设观测精度:
Z1=2*U1*tan(Q/2)*Z/(P*W)。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与所述当前倍率Z相对应的水平视场角Q,包括:
获取初始水平视场角Q0以及与所述初始水平视场角相对应的初始倍率Z0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水平视场角Q:
tan(Q/2)/tan(Q0/2)=Z0/Z。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观测倍率与所述当前倍率相等,则每隔第一指定时长,返回执行获取当前物距的步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到用户触发的退出指令,则结束所述获取当前物距的操作。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当前物距和预设观测精度计算出观测倍率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当前物距与上一次获取的物距不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前物距是采用物距采集装置获取的,所述获取当前物距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用户触发的启动操作,启动所述物距采集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用户的操作,添加所述监控场景中的监控目标类型与所述监控目标类型相对应的预设观测精度。
10.一种电子摄像设备的自动变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物距采集装置和自动变倍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物距采集装置,用于获取所述电子摄像设备成像视场中实际扫描到的监控目标相对所述电子摄像设备镜头的中心点的距离;
所述自动变倍控制装置,用于获取所述物距采集装置采集的当前物距,并,根据所述当前物距和预设观测精度计算出观测倍率;
若所述观测倍率与当前倍率不相等,则调整所述电子摄像设备的倍率为所述观测倍率。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物距采集装置通过激光测距获取所述当前物距,且,所述物距采集装置位于所述电子摄像设备的正上方,且所述物距采集装置的激光发射方向与所述电子摄像设备镜头的中轴线平行。
1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存储介质;
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所述指令,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摄像设备的自动变倍方法。
13.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配置为执行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摄像设备的自动变倍方法。
CN202010182611.8A 2020-03-16 2020-03-16 电子摄像设备的自动变倍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143211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82611.8A CN111432116A (zh) 2020-03-16 2020-03-16 电子摄像设备的自动变倍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82611.8A CN111432116A (zh) 2020-03-16 2020-03-16 电子摄像设备的自动变倍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32116A true CN111432116A (zh) 2020-07-17

Family

ID=715464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82611.8A Pending CN111432116A (zh) 2020-03-16 2020-03-16 电子摄像设备的自动变倍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3211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11740A (zh) * 2020-11-23 2021-03-16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方法、摄像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94356A (zh) * 2014-11-03 2015-03-04 杭州普维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机与高速球关联控制自动变倍方法
CN205883405U (zh) * 2016-07-29 2017-01-11 深圳众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追焦装置及终端
CN106341593A (zh) * 2016-08-22 2017-01-18 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拍照控制方法及终端
CN108833912A (zh) * 2018-08-22 2018-11-16 高新兴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机机芯光轴中心和视场角的测量方法及系统
CN110544318A (zh) * 2019-09-05 2019-12-06 重庆大学 一种基于显示窗口的场景分辨率的海量模型加载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94356A (zh) * 2014-11-03 2015-03-04 杭州普维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机与高速球关联控制自动变倍方法
CN205883405U (zh) * 2016-07-29 2017-01-11 深圳众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追焦装置及终端
CN106341593A (zh) * 2016-08-22 2017-01-18 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拍照控制方法及终端
CN108833912A (zh) * 2018-08-22 2018-11-16 高新兴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机机芯光轴中心和视场角的测量方法及系统
CN110544318A (zh) * 2019-09-05 2019-12-06 重庆大学 一种基于显示窗口的场景分辨率的海量模型加载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11740A (zh) * 2020-11-23 2021-03-16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方法、摄像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511740B (zh) * 2020-11-23 2022-04-19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方法、摄像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64379B2 (ja) 画像データ処理用の電子デバイス及び画像データ処理方法
JP6447840B2 (ja) 画像装置、及び画像装置における自動的な焦点合わせのための方法、並びに対応する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CN104079812A (zh) 一种图像信息获取方法及装置
CN101470246A (zh) 投影机自动对焦系统及方法
CN104767937A (zh) 一种拍照方法
CN110941076A (zh) 控制设备、摄像设备、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CN110719404A (zh) 一种电动镜头控制方法和装置
JP2008170507A (ja) 撮像装置、焦点自動調節方法
CN111432116A (zh) 电子摄像设备的自动变倍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8200319B (zh) 一种大变倍一体化摄像机及其自动控制方法
CN109246355B (zh) 利用机器人生成全景图像的方法、装置及机器人
CN105657240A (zh) 一种拍照方法及装置
CN110740250B (zh) 图像采集方法及图像采集设备
CN114697524A (zh) 自动聚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CN109361835B (zh) 一种图像采集设备和图像处理方法
CN110740249B (zh) 图像采集方法及图像采集设备
CN110830726A (zh) 一种自动对焦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374800B (zh) 聚焦的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CN107257437B (zh) 加快aec收敛的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
CN110839126B (zh) 一种变倍追踪方法、装置及可变倍摄像机
CN104460184A (zh) 在拍摄装置中进行对焦的方法和设备
CN111263081B (zh) 曝光统计值的确定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JP2016024315A5 (zh)
EP3054668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cessing a video stream
CN111327802B (zh) 图像清晰度的调整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717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