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散热型永磁耦合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由周围空气流过的冷却或通风的发电、变电或配电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快速散热型永磁耦合器。
背景技术
永磁耦合器又称磁力联轴器、永磁传动装置。主要由铜转子、永磁转子和控制器三个部分组成。在永磁耦合器运行的过程中,铜转子和永磁转子均会发生快速的转动,而磁感应做功,会使得铜转子和永磁转子产生热量,热量会导致永磁转子消磁,出现转动速率降低或无法转动的情况,因此需要对永磁转子进行降温。现目前通常使用的冷却方式是风冷,通过在导磁盘外侧安装散热翅片,依靠导磁盘转动,形成涡流,将内部较多的热量带出,以达到降温的效果。
但是这种方式,只能将温度较高的气体排走,减少升温,而并不能达到降温的效果。为了确保长时间运行后,不会出现消磁的的情况,需要在减少升温的同时,快速的降温,使得永磁转子的温度降低,保证永磁转子的稳定运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快速散热型永磁耦合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仅通过排出热气,只能实现减少永磁转子升温,不能实现对永磁转子降温,进而使得长时间运行后,永磁转子因高温消磁,无法稳定运行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快速散热型永磁耦合器,包括外壳和分别贯穿外壳两端的输入轴与输出轴,还包括铜转子和位于铜转子内的永磁转子,且永磁转子和铜转子之间形成气缝,铜转子固定在输入轴上,永磁转子固定在输出轴上,外壳上设有多个散热孔,还包括冷却部,冷却部包括固定在外壳内侧的定位块,输入轴转动连接在定位块上,定位块上设有多条导流通道,导流通道的进气端位于靠近外壳,导流通道的出气端朝向铜转子,导流通道的直径沿靠近出气端方向逐渐减小;输入轴上还固定有若干将外部气体导入导流通道的散热翅片。
本技术方案的技术原理:
通过永磁耦合器运行时输入轴的转动,带动散热翅片转动,进而对气体进行导流,将外部气体导流至导流通道内,并从导流通道的出气端吹撒在铜转子上,实现对铜转子的降温。由于铜转子的材料特性,其导热性好,因此在铜转子降温后,会迅速的与永磁转子发生热交换,实现永磁转子的温度降低。
铜转子和永磁转子转动时会发热,使得壳体内部温度较高,而通过散热翅片导流至导流通道内的气体温度较低;同时,由于导流通道朝向出气端的直径逐渐减小,根据伯努利原理,从出气端排出的气体的流速快、温度低,进而能够提高降温的效果和效率。
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
1、通过在输入轴上设置散热翅片,永磁耦合器运行时,输入轴会发生转动,带动散热翅片转动,将外部的气体导流至导流通道内,并从导流通道的出气端排出,吹撒在铜转子上,实现对铜转子的降温;由于铜转子的导热性好,其散热后,会与永磁转子发生热交换,进而对永磁转子的降温;
2、导流通道的直径朝向出气端方向逐渐减小,气体在导流通道内流动时,流速逐渐变快,根据伯努利原理,气体的温度逐渐降低,因此使得从出气端排出的气体温度低,因此能实现对铜转子的快速、高效降温;
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通过将壳体内侧的热气排出相比,本技术方案引入外部温度较低的气体,通过气体与铜转子发生热交换,实现降温;同时,由于本技术方案的具体结构设置,能够使得吹撒在铜转子上的气体温度进一步降低,进而提高降温的效果和速度,实现快速、高效的降温。
进一步,所述冷却部设有两个,且另一个冷却部的定位块与输出轴转动连接。
有益效果:将另一个冷却部设置在输出轴一侧,能够实现对另一侧的铜转子进行降温,实现对铜转子两侧同步降温,提高降温的效果和速度。
进一步,所述定位块上均固定有包裹散热翅片的导流罩,且导流通道均位于导流罩的内圈。
有益效果:通过导流罩的设置,能够对外部气体进行导流,便于气体全部进入导流通道内,方便对铜转子进行降温。
进一步,所述导流罩呈锥形,且导流罩的自由端与外壳内侧相抵。
有益效果:将导流罩设置为锥形,能够使得导流罩的进气端包裹范围较广,进而能导流更多的气体;同时,导流罩的自由端与外壳内侧相抵,能避免向导流通道内导入外壳内部的温度较高的气体,进而避免降温效果受影响。
进一步,所述定子上还固定有挡流盘,导流通道的出气端位于挡流盘与铜转子之间。
有益效果:通过导流通道排出的气体位于挡流盘与铜转子之间,能减缓气体向外扩散的速度,延长气体与铜转子之间的接触,进而延长气体与铜转子之间的热交换时间,提高对铜转子的降温效果。
进一步,还包括散热部,散热部包括固定在外壳内侧的散热桶,散热桶内竖向滑动连接有滑板,散热桶的顶部设有与外部连通的排气管,排气管上设有排气单向阀,滑板上设有导气口,导气口内设有导气单向阀,散热桶底部固定有进气口,进气口内设有进气单向阀;滑板的底部还固定有贯穿散热桶底部的推杆,铜转子外圈固定有间歇推动推杆的驱动块。
有益效果:设置散热部,能够将外壳内温度较高的气体向外排出,减少较高温的气体对外部气体降温效果的影响。铜转子转动时,会带动驱动块转动,当驱动块转动至与推杆相抵后,逐渐推动推杆上移,并带动滑板上移,滑板挤压散热桶上部的气体,气体通过排气管排出;同时,位于散热桶下部通过进气口将外壳内温度较高的气体吸入。随着铜转子的转动,驱动块逐渐脱离推杆,使得推杆在自身重力和滑板的重力作用下下滑,进而将散热桶下部的气体通过导气口导入散热桶上部。通过铜转子的持续转动,能持续上述动作,进而完成将外壳内部的温度较高的气体排出。
进一步,所述推杆的底部固定有配重块。
有益效果:在配重块的作用下,能实现滑板的快速下移,使得整个散热部的运行效果佳。
进一步,所述滑板与散热桶底部之间焊接有弹簧。
有益效果:设置弹簧,能避免配重块带动滑板快速下移,造成的撞击散热桶,避免散热桶受损。
进一步,所述配重块呈球形。
有益效果:将配重块设置为球形,具有弧面,能方便驱动块的推动。
进一步,所述驱动块呈弧形。
有益效果:驱动块为弧形,具有弧面,方便与配重块的接触,从而方便推动推杆上移,同时弧面的驱动块没有棱角,能避免刮伤配重块;并且配重块和驱动块接触时也没有噪音的产生,减少的外部环境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纵向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散热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输入轴1、输出轴2、铜转子3、永磁转子4、定位块5、导流通道51、挡流盘52、导流罩53、散热翅片6、散热桶7、进气口71、排气管72、滑板8、导气口81、推杆82、配重块83、驱动块9。
实施例1:
快速散热型永磁耦合器,基本如附图1所示,包括外壳(图中未画出),外壳的外周和端部均设置有多个散热孔。外壳内从左至右依次设有输入轴1、铜转子3、输出轴2,铜转子3内设有空腔,永磁转子4设置在空腔内,且永磁转子4与铜转子3之间形成气缝。
输入轴1贯穿外壳的前端(即图1中的左端),并延伸至外壳外,输出轴2贯穿外壳的后端,且延伸至外壳外。输入轴1和输出轴2均与外壳转动连接。在使用时,输入轴1与电机的转动轴固定,通过电机驱动;输出轴2与待使用部件固定。
铜转子3的左侧固定在输入轴1的右端,铜转子3与输入轴1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为焊接,也可以通过轴承连接,本实施例中使用轴承连接。永磁转子4的右侧固定在输出轴2的左端,且输出轴2的左端贯穿铜转子3,并与铜转子3转动连接。
外壳内还设置有两个冷却部,冷却部分别设置在铜转子3的左右两侧,且关于铜转子3的中轴线对称设置。以左侧的冷却部为例,冷却部包括固定在外壳内的定位块5,输入轴1贯穿定位块5,且输入轴1与定位块5转动连接。
定位块5内设置有多条导流通道51,导流通道51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设置,本实施例中定位块5上设有5条导流通道51。导流通道51的左端为进气端,右端为出气端,导流通道51的出气端朝向铜转子3,能实现从导流通道51内排出的气体吹撒在铜转子3上。导流通道51的直径从左至右依次减小。
定位块5的左端还固定有导流罩53,导流罩53包裹导流通道51的进气端。导流罩53呈锥形,且导流罩53的大径端(即左端)与外壳左端相抵。输入轴1上设有多块散热翅片6,本实施例中散热翅片6设有三块。三块散热翅片6构成类似风扇叶片的结构,能实现将外壳外部的气体吸入,并导流至导流通道51内。
定位块5靠近铜转子3的一端还固定有挡流盘52,导流通道51的出气端位于挡流盘52与铜转子3之间。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永磁耦合器使用时,通过电机的驱动,实现输入轴1的转动,再通过铜转子3和永磁转子4的配合实现输出轴2的转动,因此实现永磁耦合器的运行。在此过程中,由于铜转子3和永磁转子4快速转动,通过磁感应做功,会使得铜转子3和永磁转子4产生大量的热量。
输入轴1转动带动散热翅片6转动,散热翅片6形成类似风扇的结构,并通过导流罩53的阻挡和导流,能将外壳外部的气体导流至导流通道51,并使得气体沿着导流通道51流动。由于导流通道51朝向出气端的直径逐渐减小,根据伯努利原理,气体的流速逐渐加快,且气体的温度逐渐变低,便于与铜转子3进行热交换,实现对铜转子3左侧降温。当气体通过导流通道51的出气端排出后,吹撒在铜转子3的表面,实现与铜转子3进行热交换,进而完成对铜转子3的降温。同时,右侧的冷却部的运转,实现对铜转子3的右侧进行降温。
而在定位块5上设置的挡流盘52,能够对气体向外扩散进行阻挡,使得气体被限制在挡流盘52与铜转子3之间的时间延长,进而使得气体能充分的与铜转子3进行热交换,既提高对铜转子3的降温效果,又能提高气体进行热交换的利用率。
通过气体对铜转子3进行降温,使得铜转子3的温度会低于永磁转子4的温度,由于铜转子3本身材料的特性,热导性较高,能快速的与永磁转子4发生热交换,进而实现对永磁转子4的降温。通过导流通道51持续的通入气体,便能快速且高效的对铜转子3和永磁转子4进行降温,避免永磁转子4因高温导致的消磁的情况出现。
实施例2: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散热部,散热部包括固定在外壳顶部内侧的散热桶7,散热桶7的底端封闭。散热桶7内竖向滑动连接有滑板8,滑板8的底部焊接有推杆82,推杆82贯穿散热桶7的底部并延伸至散热桶7外,推杆82与散热桶7底部竖向滑动连接。推杆82的底部固定有配重块83,配重块83为非金属材质,例如,本申请中使用重量为2kg的塑料球。
散热桶7的顶部设置有排气管72,排气管72将散热桶7内部和外壳外部连通。排气管72内设有排气单向阀,当滑板8上移时,挤压散热桶7上部的气体,使得散热桶7上部的压强增大,进而使得排气单向阀打开,向外排出气体。滑板8上设有导气口81,导气口81内设有导气单向阀,当滑板8向下滑动时,挤压散热桶7下部的气体,散热桶7下部的压强增大,进而导气单向阀打开,将散热桶7下部的气体导入散热桶7上部。散热桶7底部设有进气口71,进气口71内设有进气单向阀,当滑板8上移时,散热桶7位于滑板8下方的空间增大,压强减小,进气单向阀打开,因此将外壳内的温度较高的气体吸入散热桶7内,便于后续将温度较高的气体排出。滑板8底部与散热桶7底部之间焊接有弹簧。
铜转子3的外圈固定一个驱动块9,驱动块9呈弧形,驱动块9位于配重块83下方,当驱动块9转动至顶部时,能与配重块83接触。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在永磁耦合器运行的过程中,铜转子3的转动,带动驱动块9转动,当驱动块9转动至顶部时,与配重块83接触,并随着驱动块9持续转动,且配合配重块83的形状,使得驱动块9推动配重块83上移,从而实现推杆82带动滑板8上移,挤压散热桶7上部的气体,上部的气体通过排气管72排出;同时,滑板8上移,散热桶7下部通过进气口71将外壳内的温度较高的气体吸入散热桶7内。
随着铜转子3转动带动驱动块9转动,驱动块9逐渐与配重块83脱离,此时,在配重块83、推杆82、滑板8的自身重力作用下,滑板8下移,挤压散热桶7下部的气体,将气体通过导气口81导入滑板8上方的散热桶7内。通过铜转子3的持续转动,能实现滑板8间歇的上下移动,进而能够将外壳内的温度较高的气体强制排出。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专利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