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05097A - 一种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05097A
CN111405097A CN202010192904.4A CN202010192904A CN111405097A CN 111405097 A CN111405097 A CN 111405097A CN 202010192904 A CN202010192904 A CN 202010192904A CN 111405097 A CN111405097 A CN 1114050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ice coil
vibration
vibration unit
sound
electronic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9290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05097B (zh
Inventor
严笔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19290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05097B/zh
Publication of CN1114050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050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050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050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3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transmitters or receivers, e.g. telephone hand-sets
    • H04M1/035Improving the acoustic characteristics by means of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housing, e.g. ribs, walls, resonating chambers or cavities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KSOUND-PRODUCING DEVICES; 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ACOUSTIC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0K11/00Methods or devices for transmitting, conducting or directing sound in general; 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 G10K11/16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 G10K11/175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using interference effects; Masking sound
    • G10K11/178Methods or 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or for damping, noise or other acoustic waves in general using interference effects; Masking sound by electro-acoustically regenerating the original acoustic waves in anti-phas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受话器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壳体组件,具有一出音孔;受话器组件,设置在壳体组件内,受话器组件包括第一受话器、第二受话器以及一功放,第一受话器包括第一振动单元,第二受话器包括第二振动单元,第一振动单元与第二振动单元同向设置;其中,功放用于推动第一振动单元和第二振动单元产生相位相反的振动,出音孔用于输出由第一振动单元和第二振动单元振动所产生的声音。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能够有效地避免通话内容被周围的人听见,可实现良好的通话私密性。

Description

一种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受话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用户对电子产品的显示性能的需求逐步提升,全面屏(超窄边框)的设计己经成为当前研究的主流方向。
为了提高屏占比,电子设备的出声孔与电子设备的外壳体侧壁的距离越来越小,出声孔无法与用户的耳朵贴合。受话器所发出的声音容易向四周扩散,用户的通话内容容易被附近的人听到,通话的私密性得不到保证。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以解决电子设备在通话过程中受话器所发出的声音容易向四周扩散,通话的私密性得不到保证的问题。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壳体组件,具有一出音孔;受话器组件,设置在壳体组件内,受话器组件包括第一受话器、第二受话器以及一功放,第一受话器包括第一振动单元,第二受话器包括第二振动单元,第一振动单元与第二振动单元同向设置;其中,功放用于推动第一振动单元和第二振动单元相位相反的振动,出音孔用于输出由第一振动单元和第二振动单元振动所产生的声音。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包括受话器组件,受话器组件包括同向设置的第一振动单元和第二振动单元,且第一振动单元和第二振动单元产生相位相反的振动,由于两个振动源(即第一振动单元和第二振动单元)的声波相位相反,因此,在出声孔处两个振动源的声波大部分被抵消了,只有小部分中高频成分在出声孔附近小范围传递,进而能够有效地避免通话内容被周围的人听见,可实现良好的通话私密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截面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再一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的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10可以是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穿戴式电子设备10等。电子设备10包括:壳体组件11和受话器组件12,受话器组件12设置在壳体组件11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图1仅是电子设备10的示例,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10的限定,电子设备10可以包括比图1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例如电子设备10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设备、网络接入设备、数据总线等。
壳体组件11具有一出音孔113,具体地,壳体组件11可以包括盖板111、电池盖(图未示出)以及连接盖板111和电池盖的中框112。为了增大电子设备10的屏占比,出音孔113可以设置在中框112的顶部,或者出音孔113设置在盖板111邻近中框112的边缘处。其中,出音孔113为圆形孔。需要说明的是,出音孔113为圆形孔。在壳体组件11上加工一个圆形孔较为容易。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出音孔113的横截面可以为方形、三角形、椭圆形等。
请一并参考图2,图2是图1的A-A截面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受话器组件12包括第一受话器21、第二受话器22以及一功放23,第一受话器21包括第一振动单元211,第二受话器22包括第二振动单元221,第一振动单元211与第二振动单元221同向设置。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非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术语“包括”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功放23用于推动第一振动单元211和第二振动单元221产生相位相反的振动,具体地,功放23用于接收电子设备10解码器或微控制单元处理的音频电信号,根据同一音频电信号的频率范围向第一振动单元211和第二振动单元221振动发出驱动信号,以推动第一振动单元211和第二振动单元221相位相反的振动。
出音孔113用于输出由第一振动单元211和第二振动单元221振动所产生的声音。具体地,第一振动单元211和第二振动单元221振动产生的声音均通过出音孔113出音,因此,第一振动单元211和第二振动单元221产生的声波会在出音孔113处会相遇从而相互抵消。
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10包括受话器组件12,受话器组件12包括同向设置的第一振动单元211和第二振动单元221,且第一振动单元211和第二振动单元221产生相位相反的振动,由于两个振动源(即第一振动单元211和第二振动单元221)的声波相位相反,因此,在出音孔113处两个振动源的声波大部分被抵消了,只有小部分中高频成分在出音孔113附近小范围传递,进而能够有效地避免通话内容被周围的人听见,可实现良好的通话私密性。
请继续参考图2,第一振动单元211包括相连接的第一音圈2111和第一振膜2112,第二振动单元221包括相连接的第二音圈2211和第二振膜2212,第一音圈2111、第二音圈2211与功放23相连。第一受话器21还包括与第一振动单元211间隔设置的第一磁路单元212,第二受话器22还包括与第二振动单元221间隔设置的第二磁路单元222。
功放23用于输出至少一组音频电信号,第一音圈2111、第二音圈2211分别用于接收同一组音频电信号,并根据同一组音频电信号分别在第一磁路单元212和第二磁路单元222的磁场作用下驱动第一振膜2112、第二振膜2212产生相位相反的振动。
具体地,第一磁路单元212设置于第一振动单元211外围,且与第一振动单元211间隔一定距离,第一振动单元211包括第一音圈2111和第一振膜2112,第一音圈2111固定在第一振膜2112上。第二磁路单元222设置于第二振动单元221外围,且与第二振动单元221间隔一定距离,第二振动单元221包括第二音圈2211和第二振膜2212,第二音圈2211固定在第二振膜2212上。其中,第一音圈2111可通过胶粘或者其它适合的方式固定在第一振膜2112上,第二音圈2211可通过胶粘或者其它适合的方式固定在第二振膜2212上。
第一音圈2111和第二音圈2211均与功放23连接,当第一音圈2111通电时,第一音圈2111于第一磁路单元212的磁场作用下驱动第一振膜2112产生第一方向的振动;当第二音圈2211通电时,第二音圈2211于第二磁路单元222的磁场作用下驱动第二振膜2212产生第二方向的振动,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位相反。
通过上述方式,第一振膜2112和第二振膜2212产生相反相位的振动,由于第一振膜2112和第二振膜2212的声波相位相反,因此,在出音孔113处两个振动源(第一振膜2112和第二振膜2212)的声波大部分被抵消了,只有小部分中高频成分在出音孔113附近小范围传递,进而能够有效地避免通话内容被周围的人听见,可实现良好的通话私密性。
请继续参考图2,进一步地,第一磁路单元212包括第一磁铁2121、第一华司2122和第一盆架2123,第一华司2122和第一盆架2123设置于第一磁铁2121上,且第一盆架2123与第一华司2122和第一磁铁2121之间形成第一磁间隙201。第一音圈2111设置在第一磁间隙201中,其中,第一音圈2111受第一磁路单元212的磁场作用而带动第一振膜2112产生第一方向的振动。
第二磁路单元222包括第二磁铁2221、第二华司2222和第二盆架2223,第二华司2222和第二盆架2223设置于第二磁铁2221上,且第二盆架2223与第二华司2222和第二磁铁2221之间形成第二磁间隙202,第二音圈2211设置在第二磁间隙202中,其中,第二音圈2211受第二磁路单元222的磁场作用而带动第二振膜2212产生第二方向的振动,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位相反。
具体地,第一磁路单元212与第二磁路单元222的结构类似,第一盆架2123和第二盆架2223均包括底板和设置于底板一侧的侧围,侧围与底板围设形成一容置腔,第一盆架2123和第二盆架2223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第一磁铁2121、第一华司2122设置在第一盆架2123所围成的容置腔内,第二磁铁2221、第二华司2222设置在第二盆架2223所围成的容置腔内。
当第一音圈2111设置在第一磁间隙201内时,第一音圈2111就处于第一磁场内。当第一音圈2111内通交变电流后,第一音圈2111受到第一磁场的安培力的作用在第一磁场内振动,进而带动第一振膜2112产生第一方向的振动。当第二音圈2211设置在第二磁间隙202内时,第二音圈2211就处于第二磁场内。当第二音圈2211内通交变电流后,第二音圈2211受到第二磁场的安培力的作用在第二磁场内振动,进而带动第二振膜2212产生第二方向的振动。
通过上述方式,第一振膜2112和第二振膜2212在不同的磁场的安培力作用下,产生相反相位的振动,由于第一振膜2112和第二振膜2212的声波相位相反,因此,在出音孔113处两个振动源(第一振膜2112和第二振膜2212)的声波大部分被抵消了,只有小部分中高频成分在出音孔113附近小范围传递,进而能够有效地避免通话内容被周围的人听见,可实现良好的通话私密性。
请继续参考图2,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音圈2111的正极与功放23的正极连接,第一音圈2111的负极与功放23的负极连接,第二音圈2211的负极与功放23的正极连接,第二音圈2211的正极与功放23的负极连接。
具体地,功放23分别与第一音圈2111、第二音圈2211耦合,功放23用于接收音频电信号,根据同一组音频电信号的频率范围向第一音圈2111、第二音圈2211发出驱动信号。可以理解的,功放23向第一音圈2111、第二音圈2211发出驱动信号后,外部电路的电流信号从功放23流向第一音圈2111、第二音圈2211。由于第一音圈2111正负极和功放23正负极的连接与第二音圈2211正负极和功放23正负极的连接相反,因此,第一音圈2111处的电流方向与第二音圈2211处的电流方向相反,而磁场的方向则取决于电流的方向,所以第一音圈2111处产生的磁场方向与第一音圈2111处产生的磁场方向相反。因此,第一音圈2111、第二音圈2211接收到电流信号后,会在磁场的作用下做往复切割磁力线的运动,进而带动与之相连接的第一振膜2112、第二振膜2212做相位相反的振动。
参考图3,图3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壳体组件11包括中框112。第一受话器21还包括第一U型支架215,第一U型支架215环绕第一磁路单元212、第一振动单元211设置,且第一振膜2112搭接设置在第一U型支架215的开口处,第一U型支架215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通孔2150,第一U型支架215的外壁与中框112之间形成第一声音传输通道216,第一声音传输通道216连通第一通孔2150和出音孔113。第二受话器22还包括第二U型支架217,第二U型支架217环绕第二磁路单元222、第二振动单元221设置,且第二振膜2212搭接设置在第二U型支架217的开口处,第二U型支架217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通孔2170,第二U型支架217的外壁与中框112之间形成第二声音传输通道218,第二声音传输通道218连通第二通孔2170和出音孔113。
具体地,第一U型支架215的外壁与中框112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形成第一声音传输通道216。第二U型支架217的外壁与中框112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形成第二声音传输通道218。上述第一声音传输通道216、第二声音传输通道218分别与出音孔113相通设置,因而,第一振膜2112和第二振膜2212振动产生的声波分别通过上述第一声音传输通道216、第二声音传输通道218传输到出音孔113,第一振膜2112和第二振膜2212振动产生的声波会在出音孔113处会相遇从而相互抵消。
参考图4,图4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壳体组件11还包括中框112,中框112上设有相互独立的第一收纳腔1121和第二收纳腔1122。其中,第一振膜2112搭接设置在第一收纳腔1121的顶端上,第二振膜2212搭接设置在第二收纳腔1122的顶端上,第一收纳腔1121远离第二收纳腔1122的一侧壁上开设有第一通孔2150,第二收纳腔1122远离第一收纳腔1121的一侧壁上开设有第二通孔2170。中框112上还设有第一声音传输通道216和第二声音传输通道218,第一声音传输通道216连通第一通孔2150和出音孔113,第二声音传输通道218连通第二通孔2170和出音孔113,第一振膜2112和第二振膜2212振动产生的声波分别通过上述第一声音传输通道216、第二声音传输通道218传输到出音孔113,第一振膜2112和第二振膜2212振动产生的声波会在出音孔113处会相遇从而相互抵消。
请参考图5,图5是本申请再一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电子设备10还包括与功放23连接的微控制单元24,微控制单元24用于将音频数据进行数模转换以得到音频电信号,并将音频电信号发送给功放23。
具体地,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 Unit,MCU)24通过I2S总线触发功放23的控制模块,启动功放23,并通过功放23接收音频电信号,根据同一音频电信号的频率范围向第一振动单元211和第二振动单元221振动发出驱动信号,以推动第一振动单元211和第二振动单元221相位相反的振动。
在一实施例,出音孔113用于输出低频音时,在垂直于出音孔113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出现极小值。
具体地,第一振动单元211产生的后向辐射的声波与第二振动单元221产生的前向辐射的声波异相相消,即为“声短路”。“声短路”与频率有关,频率越低越明显,因此,出音孔113用于输出低频音时,在垂直于出音孔113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出现极小值,从而,人耳在接听电话时,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保证通话的私密性。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壳体组件,具有一出音孔;
受话器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内,所述受话器组件包括第一受话器、第二受话器以及一功放,所述第一受话器包括第一振动单元,所述第二受话器包括第二振动单元,所述第一振动单元与所述第二振动单元同向设置;
其中,所述功放用于推动所述第一振动单元和所述第二振动单元产生相位相反的振动,所述出音孔用于输出由所述第一振动单元和所述第二振动单元振动所产生的声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振动单元包括相连接的第一音圈和第一振膜,第二振动单元包括相连接的第二音圈和第二振膜,其中所述第一音圈、所述第二音圈与所述功放相连;
所述第一受话器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振动单元间隔设置的第一磁路单元,所述第二受话器还包括与所述第二振动单元间隔设置的第二磁路单元;
所述功放用于输出至少一组音频电信号,所述第一音圈、所述第二音圈分别用于接收同一组所述音频电信号,并根据同一组所述音频电信号分别在所述第一磁路单元和所述第二磁路单元的磁场作用下驱动所述第一振膜、所述第二振膜产生相位相反的振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磁路单元包括第一磁铁、第一华司和第一盆架,所述第一华司和所述第一盆架设置于所述第一磁铁上,且所述第一盆架与所述第一华司和所述第一磁铁之间形成第一磁间隙,所述第一音圈设置在第一磁间隙中,其中,所述第一音圈受所述第一磁路单元的磁场作用而带动所述第一振膜产生第一方向的振动;
所述第二磁路单元包括第二磁铁、第二华司和第二盆架,所述第二华司和所述第二盆架设置于所述第二磁铁上,且所述第二盆架与所述第二华司和所述第二磁铁之间形成第二磁间隙,所述第二音圈设置在第二磁间隙中,其中,所述第二音圈受所述第二磁路单元的磁场作用而带动所述第二振膜产生第二方向的振动,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位相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音圈的正极与所述功放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音圈的负极与所述功放的负极连接;
所述第二音圈的负极与所述功放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音圈的正极与所述功放的负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组件包括中框;
所述第一受话器还包括第一U型支架,所述第一U型支架环绕所述第一磁路单元、所述第一振动单元设置,且所述第一振膜搭接设置在所述第一U型支架的开口处,所述第一U型支架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U型支架的外壁与所述中框之间形成第一声音传输通道,所述第一声音传输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出音孔;
所述第二受话器还包括第二U型支架,所述第二U型支架环绕所述第二磁路单元、所述第二振动单元设置,且所述第二振膜搭接设置在所述第二U型支架的开口处,所述第二U型支架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U型支架的外壁与所述中框之间形成第二声音传输通道,所述第二声音传输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出音孔。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中框;
所述中框上设有相互独立的第一收纳腔和第二收纳腔,其中,所述第一振膜搭接设置在所述第一收纳腔的顶端上,所述第二振膜搭接设置在所述第二收纳腔的顶端上,所述第一收纳腔远离所述第二收纳腔的一侧壁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收纳腔远离所述第一收纳腔的一侧壁上开设有第二通孔;
所述中框上还设有第一声音传输通道和第二声音传输通道,所述第一声音传输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出音孔,所述第二声音传输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出音孔。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与所述功放连接的微控制单元,所述微控制单元用于将音频数据进行数模转换以得到所述音频电信号,并将所述音频电信号发送给所述功放。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盖板、电池盖以及连接所述盖板和所述电池盖的中框,所述出音孔设置在所述中框的顶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盖板、电池盖以及连接所述盖板和所述电池盖的中框,所述出音孔设置在所述盖板邻近所述中框的边缘处。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音孔用于输出低频音时,在垂直于所述出音孔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出现极小值。
CN202010192904.4A 2020-03-18 2020-03-18 一种电子设备 Active CN11140509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92904.4A CN111405097B (zh) 2020-03-18 2020-03-18 一种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92904.4A CN111405097B (zh) 2020-03-18 2020-03-18 一种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05097A true CN111405097A (zh) 2020-07-10
CN111405097B CN111405097B (zh) 2022-01-14

Family

ID=714133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92904.4A Active CN111405097B (zh) 2020-03-18 2020-03-18 一种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05097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88701A (zh) * 2020-08-27 2020-11-24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设备
WO2023134306A1 (zh) * 2022-01-11 2023-07-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73946A (en) * 1986-09-19 1991-12-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Thin speaker having an enclosure with an open portion and a closed portion
CN1939090A (zh) * 2004-03-30 2007-03-28 摩托罗拉公司 手持设备扬声器系统
CN205992985U (zh) * 2015-09-15 2017-03-01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受话器
CN108494918A (zh) * 2018-05-28 2018-09-0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N109151680A (zh) * 2018-07-27 2019-01-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209046685U (zh) * 2018-11-29 2019-06-28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73946A (en) * 1986-09-19 1991-12-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Thin speaker having an enclosure with an open portion and a closed portion
CN1939090A (zh) * 2004-03-30 2007-03-28 摩托罗拉公司 手持设备扬声器系统
CN205992985U (zh) * 2015-09-15 2017-03-01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受话器
CN108494918A (zh) * 2018-05-28 2018-09-0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N109151680A (zh) * 2018-07-27 2019-01-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209046685U (zh) * 2018-11-29 2019-06-28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88701A (zh) * 2020-08-27 2020-11-24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设备
WO2023134306A1 (zh) * 2022-01-11 2023-07-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05097B (zh) 2022-0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93985B (zh) 一种移动终端
KR100336296B1 (ko) 듀얼 음원 구조를 갖는 전기-음향 변환기
CN109151680B (zh) 电子设备
CN106954147A (zh) 电子设备
CN111405097B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111131977B (zh) 扬声器
CN218473384U (zh) 同轴扬声器
CN220292186U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8473383U (zh) 具有发声功能的电子设备
CN109257556B (zh) 一种音箱组件及显示终端
CN207166759U (zh) 单磁扬声器及电子设备
WO2024082380A1 (zh) 一种电子设备
WO2002003751A1 (fr) Systeme de haut-parleur et dispositif de suppression de bruit
CN212278462U (zh) 音频模组和终端
CN211406274U (zh) 一种骨传导扬声器及复合型扬声器
JP2002077352A (ja) 携帯端末システム
KR100418487B1 (ko) 두 채널 일체형 박형 스피커
CN111343552A (zh) 一种受话器及终端
CN219612022U (zh) 同轴扬声器
CN217135692U (zh) 扬声器
CN219041811U (zh) 减震装置及终端设备
CN220693335U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21043193U (zh) 一种微型扬声器耳机
CN215581660U (zh) 一种声学模组结构
CN215499486U (zh) 一种单驱动骨传导喇叭及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