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93557A - 高温油基钻井液用有机硅类成膜剂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 Google Patents

高温油基钻井液用有机硅类成膜剂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93557A
CN111393557A CN202010230866.7A CN202010230866A CN111393557A CN 111393557 A CN111393557 A CN 111393557A CN 202010230866 A CN202010230866 A CN 202010230866A CN 111393557 A CN111393557 A CN 1113935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rming agent
drilling fluid
based drilling
parts
we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3086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93557B (zh
Inventor
王星媛
韩烈祥
吴正良
袁志平
景岷嘉
彭陶钧
王兰
贺海
王棋
杨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CNPC Chuanqing Drilling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filed Critical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Priority to CN20201023086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93557B/zh
Publication of CN1113935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935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935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935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12/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n aromatic carbocyclic ring
    • C08F212/02Monomers containing only on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
    • C08F212/04Monomers containing only on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 containing one ring
    • C08F212/06Hydrocarbons
    • C08F212/08Styr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00Processes of polymerisation
    • C08F2/44Polymeris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e.g. plasticisers, dyestuffs, fill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34Silico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3/36Silic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8/00Compositions for drilling of boreholes or wells; Compositions for treating boreholes or wells, e.g. for completion or for remedial operations
    • C09K8/02Well-drilling compositions
    • C09K8/32Non-aqueous well-drilling compositions, e.g. oil-based
    • C09K8/34Organic liqui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8/00Compositions for drilling of boreholes or wells; Compositions for treating boreholes or wells, e.g. for completion or for remedial operations
    • C09K8/02Well-drilling compositions
    • C09K8/32Non-aqueous well-drilling compositions, e.g. oil-based
    • C09K8/36Water-in-oil emuls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2201/00Specific properties of additives
    • C08K2201/011Nanostructured additiv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uring Cements, Concrete, And Artificial Stone (AREA)
  • Paints Or Remov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温油基钻井液用有机硅类成膜剂及其制备方法、应用。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将乳化剂、去离子水、碳酸氢钠和交联改性剂混匀,升温至40~60℃,再与引发剂混合,滴加第一类单体;继续升温至75~85℃,保温至出现蓝光,再滴加引发剂和第二类单体,保温;然后滴加第三类单体、环氧类、有机硅类和引发剂,反应后降温,调节pH至7~8,过滤,并与成膜助剂、纳米类无机材料混匀,得到成膜剂;所述成膜剂包括上述方法制备的成膜剂。所述应用包括在制备油包水乳状液或油基钻井液中的应用。本发明有益效果包括:制备方法简便、成本低;成膜剂最高使用温度达200℃,成膜后拒水能力强,承压封堵能力最高达2.5MPa。

Description

高温油基钻井液用有机硅类成膜剂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基钻井液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高温油基钻井液用有机硅类成膜剂。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深层油气资源的不断开发,深井、超深井、大斜度井、水平井井底温度已接近或大于200℃,而应用较为广泛且具备优异抗高温性能的油基钻井液体系大部分采用颗粒堆积封堵理论进行封堵和填充,控制钻井液滤失量,然而上述方法存在“匹配度”和“概率性”问题。若小颗粒类材料的浓度太高,往往影响钻井液的流变性,而在具备粒径“匹配度”的情况条件下,封堵泥饼的颗粒类材料加量小,不可能完全把泥饼的每一处孔洞封堵住,那么封堵每一处孔洞的概率就低。若固体颗粒没有嵌入到泥饼中,则无法对液体进行有效封堵,而嵌入到泥饼中的固体颗粒又有可能影响泥饼整体的韧性。
近年来,随着水基钻井液成膜技术的发展,已形成了以半透膜、油膜、表面活性剂膜等为主的水基钻井液成膜技术,该技术不对储层造成污染、不造成工具堵塞,且可在泥饼上形成“连续薄膜”,从源头控制泥浆、滤液、油、水等液体进入地层,且体系中不需要过多的固体颗粒类材料,对泥浆流变性影响小。然而该技术在油基钻井液中应用较少。
目前,成膜封堵理论及成膜类封堵剂主要应用在水基钻井液中,油基钻井液中应用较少。水基钻井液中常用苯乙烯类成膜封堵剂成膜后薄膜的耐温性差,钻井液中使用温度>150℃时容易造成薄膜开裂,介质吸附性降低、甚至脱吸,封堵有效率大大降低。在油基钻井液中形成薄膜过程中需要成膜助剂、成膜连接剂、成膜反应剂的协同作用,不能满足200℃高温深井油基钻井液的封堵需求,且所形成的连续薄膜还存在拒水能力较弱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一个或多个问题。例如,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为了满足200℃高温深井油基钻井液的封堵需求,提出了一种高温油基钻井液用有机硅类成膜剂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温油基钻井液用有机硅类成膜剂的制备方法。
所述制备方法可包括以下步骤:将3.5~6重量份的乳化剂、0.15~0.35重量份的pH缓冲剂和1.5~2重量份的交联改性剂与去离子水混合均匀,得到第一溶液;将第一溶液升温至40~60℃并与M1重量份的引发剂混合,向混合后的溶液中缓慢加入第一类单体,加入完毕后将溶液升温至75~85℃,然后保温至出现蓝光,再缓慢加入M2重量份的引发剂和第二类单体,保温至反应完全,得到第二溶液,其中,第一类单体包括X1重量份的苯乙烯、Y1重量份的丙烯酸酯类和Z1重量份的丙烯酸类,第二类单体包括X2重量份的苯乙烯、Y2重量份的丙烯酸酯类和Z2重量份的丙烯酸类;向第二溶液中缓慢加入第三类单体、2~3重量份的环氧类、4~6重量份的有机硅类和M3重量份的引发剂,并在75~85℃下反应,待反应完全后,降温至40℃以下,并调节pH至7~8,过滤后,得到第三溶液,其中,第三类单体包括X3重量份的苯乙烯与Y3重量份的丙烯酸酯类;将第三溶液与5~6重量份的成膜助剂、1~1.5重量份的纳米类无机材料混合均匀,得到高温油基钻井液用有机硅类成膜剂;其中,M1、M2、M3、X1、X2、X3、Y1、Y2、Y3、Z1、Z2都不小于0,M1+M2+M3=0.32~0.41,X1+X2+X3=15~20,Y1+Y2+Y3=7~9,Z1+Z2=14~20,M1:M2:M3=0.05~0.2:0.05~0.2:0.05~0.15,X1:X2:X3=4~7.5:5~10:3~8,Y1:Y2:Y3=1.5~4:2~4:1.5~3.5,Z1:Z2=5~12:5~10。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高温油基钻井液用有机硅类成膜剂。
所述成膜剂包括采用上述高温油基钻井液用有机硅类成膜剂的制备方法所制备出的成膜剂。
本发明再一方面提供了上述高温油基钻井液用有机硅类成膜剂在制备油包水乳状液或制备油基钻井液中的应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可包括:制备方法简便、流程短、成本低。本发明的成膜剂最高使用温度可达200℃,30min内可成膜,且成膜后拒水能力强,承压封堵能力最高可达3.5MPa。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进行的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和特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其中:
图1示出了加入本发明成膜剂的油基乳状液所形成的连续薄膜在透失油实验后得到的滤饼的一个示意图;
图2示出了加入本发明成膜剂的油基乳状液所形成的连续薄膜在透失水实验后得到的滤饼的一个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和示例性实施例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高温油基钻井液用有机硅类成膜剂(可简称为成膜剂或封堵剂)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现有的湿成膜最高温度≤150℃,远小于本发明的使用温度。此外,在钻井液中所使用的亲油性或亲水性乳胶粒即使在高压作用下变形,由于在高温条件下,乳胶粒在介质上的吸附能力差,高温作用下分子热运动加剧,常造成脱吸,而无法在介质表面形成稳定的、高浓度聚合物吸附层,无法使聚合物有效实现被挤压、堆积、变形等过程,从而无法有效达到乳胶粒颗粒之间的溶融、链接,并且乳胶粒本身的抗高温能力差,无法形成连续的聚合物薄膜,因此,上述两种材料(即亲油性或亲水性乳胶粒)常在油基钻井液中仅被用于堆积封堵理论中可软化变形的弹性材料。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高温油基钻井液用有机硅类成膜剂的制备方法。
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高温油基钻井液用有机硅类成膜剂的制备方法可包括以下步骤:
S01:将3.5~6份的乳化剂、0.15~0.35份的pH缓冲剂和1.5~2份的交联改性剂混合于去离子水中,并搅拌均匀,得到第一溶液。其中,去离子水的量能够使乳化剂、pH缓冲剂交联改性剂充分混合均匀、并提供所需的液态体系即可,例如,去离子水的加入量可以为25~50份,再如26.09、46.68份等。其中,由于普通自来水、地层水等水体中电解质的浓度和种类不可预测,会影响乳化剂的乳化效果和整个体系的聚合反应速率,因此,本发明选用去离子水。
S02:将第一溶液升温至40~60℃进行预热,然后与M1份引发剂混匀,向混匀后的溶液中缓慢加入(例如滴加)第一类单体,加入完毕后将溶液升温至75~85℃以进行反应,然后保温至出现蓝光,再缓慢加入M2份引发剂和第二类单体,保温至反应结束,得到第二溶液。其中,第一类单体包括X1份苯乙烯、Y1份丙烯酸酯类和Z1份丙烯酸类,第二类单体包括X2份苯乙烯、Y2份丙烯酸酯类和Z2份丙烯酸类。
在该步骤中,引发剂和第一类单体不可混合加入,引发剂(过硫酸钾)在较低温度(例如35℃)也是有作用的,只是作用半衰期比较长。第一类单体中的苯乙烯、丙烯酸酯、丙烯酸类是反应单体,滴加后在反应温度下将发生乳液共聚反应。
S03:向第二溶液中缓慢加入第三类单体、2~3份环氧类、4~6份有机硅类和M3份引发剂,并在75~85℃下反应,待反应完全后,降温至40℃以下,并调节pH至7~8,过滤,得到第三溶液。其中,该步骤能够使环氧类、有机硅类两种功能性单体共聚在分子链上。第三类单体可包括X3份苯乙烯与Y3份丙烯酸酯类。
S04:将第三溶液与5~6份的成膜助剂、1~1.5份的纳米类无机材料混合均匀,得到高温油基钻井液用有机硅类成膜剂。
其中,上述步骤S01~S04中表示原料用量的“份”为重量份。
而且,M1+M2+M3=0.32~0.41,X1+X2+X3=15~20,Y1+Y2+Y3=7~9,Z1+Z2=14~20。其中,X1:X2:X3=4~7.5:5~10:3~8,Y1:Y2:Y3=1.5~4:2~4:1.5~3.5,Z1:Z2=5~12:5~10,M1:M2:M3=0.05~0.2:0.05~0.2:0.05~0.15。进一步地,X1:X2:X3=4~7.2:5.4~10:3~8,Y1:Y2:Y3=1.6~3.6:2.1~4:1.6~3.2,Z1:Z2=5~12:5~10,M1:M2:M3=0.10~0.15:0.08~0.19:0.10~0.12。
在本实施例中,制备出的成膜剂为悬浮溶液,内含有纳米级和/或亚微米级乳胶粒。
在本实施例中,pH缓冲剂可包括碳酸氢钠、氨水、氢氧化钠、磷酸氢二钠和三乙胺中一种。进一步地,考虑到pH值易控制、不容易产生爆聚或pH值不准确的情况,pH缓冲剂可为碳酸氢钠。
碳酸氢钠具有pH缓冲作用。首先,由于乳液聚合反应中采用过硫酸钾作为引发剂,它的分解会产生氢离子,随着聚合反应的进行,体系中的氢离子浓度逐渐增大,这样就会加速引发剂的分解,反应不能以平稳的速度进行,需要碳酸氢钠中和;其次,由于所用十二烷基硫酸钠为阴离子乳化剂,阴离子乳化剂对pH敏感,只有在弱碱范围内有效,因此需要加入碳酸氢钠调节反应溶液的pH值。
由于本发明引入了反应性乳化剂,并没有单独采用常用的传统乳化剂,即本发明采用的乳化方式为反应性乳化剂+传统乳化剂的混合体系,同时考虑到十二烷基硫酸钠乳化剂的用量相对较低、以及单体的占比,本发明将碳酸氢钠的加入量确定为0.1~0.35份,这样能够保证乳化剂的有效。其中,烯丙氧基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单磷酸为反应型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为传统阴离子乳化剂。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步骤可以在惰性环境中进行,以避免原料被氧化。例如,可提前向反应容器中通入氮气或惰性气体,以去除氧气,避免反应原料被氧化。
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02和S03中缓慢加入的方式能够控制加入速率,从而使得反应体系处于饥饿、半饥饿和充溢状态,这样能够获得结构不同、性能各异的聚合物乳液。缓慢加入的速度可为0.25~4mL/min。缓慢加入可包括滴加。
在本实施例中,出现蓝光是一种现象,表明乳液聚合已经开始;换而言之,体系出现蓝光时可以视为聚合反应发生。
在本实施例中,在步骤S03中,可以通过pH调节剂来实现调节pH至7~8。其中,pH调节剂可包括氨水、饱和碳酸氢钠、氢氧化钠、磷酸氢二钠和三乙胺中的一种,进一步地,pH调节剂可为氨水。
该步骤中的过滤能够去除反应中的杂质或可能存在的聚集团。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高温油基钻井液用有机硅类成膜剂的制备方法可包括以下步骤:
(1)以重量百分比计,原料配比为:
苯乙烯 15%~20%;
丙烯酸酯类 7%~9%
丙烯酸类 14%~20%;
交联改性剂 1.5%~2.0%;
环氧类 2~3%;
乳化剂 3.5%~6.0%;
有机硅类 4%~6%;
引发剂 0.32%~0.41%;
成膜助剂 5~6%;
纳米类无机材料 1%~1.5%;
余量为去离子水。
(2)制备方法:
将按照上述原料配比的乳化剂、去离子水加入反应容器中搅拌均匀后加入碳酸氢钠、交联改性剂,搅拌均匀。其中,碳酸氢钠为上述(1)中原料加入总量的0.15~0.35%。
升温至40~60℃,加入引发剂,30min内滴入一定量的苯乙烯、丙烯酸酯类、丙烯酸类混合物,升温至80℃保温反应至出现蓝光,在1h内滴加苯乙烯、丙烯酸酯类、丙烯酸类混合物和引发剂,保温反应1h。
滴加苯乙烯、丙烯酸酯类混合物、环氧类、有机硅类和引发剂,在80℃保温反应1~2h,待反应完全后,降温至40℃以下,用氨水调节pH至7~8,过滤出料后加入成膜助剂、纳米类无机材料,混合均匀。
在本发明的上述两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将温度升至40~60℃,是为了提供一个预热的过程,在反应过程中,不能直接就从常温升温到75~85℃的反应温度,这样不好控制引发剂(过硫酸钾)的分解速率,不容易控制聚合反应速度,所以必须有一个预热过程。
在本发明的上述两个示例性实施例中,丙烯酸酯类可包括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异辛酯中的一种或两者的混合物。
在本发明的上述两个示例性实施例中,丙烯酸类可包括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发明的上述两个示例性实施例中,交联改性剂可包括N-羟甲基丙烯酰胺、衣康酸、马来酸、马来酸酐和衣康酸单丁酯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发明的上述两个示例性实施例中,环氧类可包括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
在本发明的上述两个示例性实施例中,乳化剂可包括烯丙氧基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单磷酸和十二烷基硫酸钠的混合物。烯丙氧基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单磷酸与十二烷基硫酸钠的质量比可以为1~4:2~4。
在本发明的上述两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有机硅类可包括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八甲基环四氧硅烷中2种或3种的混合物。
在本发明的上述两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引发剂可包括过硫酸钾。
在本发明的上述两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成膜助剂可包括十二醇酯。
在本发明的上述两个示例性实施例中,纳米类无机材料包括纳米二氧化硅,其中,纳米二氧化硅的粒度可以为50~300nm,例如90、110、200、290mm等。
本发明优点在于通过引入2~3种有机硅功能性单体形成复合性有机硅改性体,结合丙烯酸类、衣康酸单丁酯、N-羟甲基丙烯酰胺等,提高乳液成膜交联密度;结合环氧类功能单体,提高乳液在压差作用上固体介质上的附着力和稳定性;结合体系中软单体与硬单体配比、反应型乳化剂,在高温条件下油包水乳状液中增强薄膜的柔韧性,防止薄膜开裂、无法形成连续状,提高了成膜剂在油包水乳状液中的成膜效率及所形成薄膜的耐水性、耐温性和承压封堵能力。引入纳米类无机材料,进一步增强薄膜的抗压能力。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高温油基钻井液用有机硅类成膜剂。
所述成膜剂可包括采用上述的高温油基钻井液用有机硅类成膜剂的制备方法所制备出的成膜剂。
本发明的成膜剂在100rpm下,表观粘度可以为200~400mPa.s,进一步地,250~340mPa.s。
本发明的成膜剂最高使用温度可达200℃(例如185~195℃),30min内可成膜,且成膜后承压封堵能力最高可达2.5MPa。
图1示出了加入成膜剂的油基乳状液所形成的连续薄膜在透失油实验后的滤饼的一个示意图。其中,得到该连续薄膜所对应的控制参数为:乳状液O/W=9:1,成膜剂在油基乳状液中加量为4%(即质量体积比为0.04g/mL),成膜温度200℃,成膜压力0.7MPa。透失油实验压力:0.7MPa,透失油实验温度:200℃。
图2加入成膜剂的油基乳状液所形成的连续薄膜透失水实验后滤饼的一个示意图。其中,得到该连续薄膜所对应的控制参数为:乳状液O/W=9:1,成膜剂在油基乳状液中加量为4%(即质量体积比为0.04g/mL),成膜温度200℃,成膜压力0.7MPa;透失水实验压力:0.7MPa,透失水实验温度:200℃。
成膜剂可按照质量体积比2%~10%g/mL加入到油包水乳状液中,如6%g/mL;例如,0.02~0.1g成膜剂对应1mL的油包水乳状液。
在2~10%加量条件下(即质量体积比2~10%),成膜剂加入油包水乳状液后,在220℃、0.7MPa作用下成膜过程中滤失量可为10~50mL,例如,30±15mL;所形成的连续薄膜承压能力可达2.5MP,透失油2~22mL,透失水4~30mL,例如透失油12±7mL,透失水17±10mL。
成膜剂可按照质量体积比0.5%~3%g/mL加入到油基钻井液,例如2%。例如,0.005~0.03g成膜剂对应1mL的油基钻井液。
0.5~3%加量条件下(即质量体积比0.5~3%),成膜剂加入油基钻井液中,220℃的HTHP滤失量降低率可高达80%,所形成的滤饼在3.5MPa下透失水18~48mL,透失油10~31mL,例如透失油32±12mL,透失水20±8mL。
本发明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高温油基钻井液用有机硅类成膜剂的应用,应用可包括在制备油基钻井液中的应用,或在制备油包水乳状液中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下面结合具体示例对其进行进一步说明。
示例1
(1)配方组成:按照质量百分比,18%苯乙烯、9%丙烯酸丁酯、14%丙烯酸、1.5%N-羟甲基丙烯酰胺、2%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1.17%十二烷基硫酸钠、2.33%烯丙氧基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单磷酸、1.5%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2.5%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0.39%过硫酸钾、5%十二醇酯、1.0%纳米二氧化硅、余量为去离子水。
(2)制备方法:
向反应容器中通入氮气以排出空气,将1.17%十二烷基硫酸钠、2.33%烯丙氧基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单磷酸、余量水加入反应容器中搅拌均匀后加入0.2%碳酸氢钠、1.5%N-羟甲基丙烯酰胺,搅拌均匀。升温至60℃,加入0.15%过硫酸钾,30min内滴入7.2%苯乙烯、3.6%丙烯酸丁酯混合物、7%丙烯酸混合物,升温至80℃保温反应至出现蓝光,在1h内滴加5.4%苯乙烯、2.7%丙烯酸丁酯、7%丙烯酸混合物和0.12%过硫酸钾,保温反应1h。滴加5.4%苯乙烯、2.7%丙烯酸丁酯混合物、2.0%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1.5%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2.5%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和0.11%过硫酸钾,在80℃下保温反应2h,待反应完全后,降温至40℃以下,用氨水调节pH至7~8,过滤出料后加入5%十二醇酯、1%纳米二氧化硅,混合均匀,得到成膜剂。
示例2
(1)配方组成:按照质量百分比,20%苯乙烯、8%丙烯酸异辛酯、20%甲基丙烯酸、2.0%衣康酸单丁酯、2.0%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2.67%十二烷基硫酸钠、1.33%烯丙氧基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单磷酸、1%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2%八甲基环四氧硅烷、0.35%过硫酸钾、5%十二醇酯、1.5%纳米二氧化硅、余量为去离子水。
(2)制备方法:
采用四口烧瓶作为反应装置并放置在水浴锅中,反应前通氮气40min,在四口烧瓶中装入搅拌器、恒压滴液漏斗、温度计、回流冷凝管,将2.67%十二烷基硫酸钠、1.33%烯丙氧基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单磷酸、余量水加入四口烧瓶中搅拌均匀后加入0.15%碳酸氢钠(碳酸氢钠加入量为上述(1)中原料总加入质量的0.15%)、2.0%衣康酸单丁酯,搅拌均匀。升温至60℃,加入0.13%过硫酸钾,30min内滴入6.0%苯乙烯、2.4%丙烯酸异辛酯混合物、12%甲基丙烯酸,升温至80℃保温反应至出现蓝光,在1h内滴加6.0%苯乙烯、2.4%丙烯酸异辛酯、8%甲基丙烯酸混合物和0.10%过硫酸钾,保温反应1h。滴加8.0%苯乙烯、3.2%丙烯酸异辛酯混合物、2.0%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1%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2%八甲基环四氧硅烷和0.12%过硫酸钾,在80℃下保温反应1~2h,待反应完全后,降温至40℃以下,用氨水调节pH至7~8,过滤出料后加入5%十二醇酯、1.5%纳米二氧化硅,混合均匀,得到成膜剂。
示例3
(1)配方组成:按照质量百分比,20%苯乙烯、5%丙烯酸丁酯、2%丙烯酸异辛酯、15%丙烯酸、2.0%衣康酸单丁酯、3.0%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3.6%十二烷基硫酸钠、2.4%烯丙氧基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单磷酸、1%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2%八甲基环四氧硅烷、0.32%过硫酸钾、6%十二醇酯、1.0%纳米二氧化硅、余量为去离子水。
(2)制备方法:
采用四口烧瓶作为反应装置并放置在水浴锅中,反应前通氮气40min,在四口烧瓶中装入搅拌器、恒压滴液漏斗、温度计、回流冷凝管,将3.6%十二烷基硫酸钠、2.4%烯丙氧基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单磷酸、余量水加入四口烧瓶中搅拌均匀后加入0.35%碳酸氢钠(即碳酸氢钠加入量为上述(1)中原料总加入质量的0.35%)、2.0%衣康酸单丁酯,搅拌均匀。升温至60℃,加入0.12%过硫酸钾,30min内滴入6%苯乙烯、1.5%丙烯酸丁酯、0.6%丙烯酸异辛酯混合物、10%丙烯酸,升温至80℃保温反应至出现蓝光,在1h内滴加6%苯乙烯、1.5%丙烯酸丁酯、0.6%丙烯酸异辛酯、5%丙烯酸混合物和0.08%过硫酸钾,保温反应1h。滴加8%苯乙烯、2.0%丙烯酸丁酯、0.8%丙烯酸异辛酯混合物、3.0%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1%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2%八甲基环四氧硅烷和0.12%过硫酸钾,在80℃下保温反应1~2h,待反应完全后,降温至40℃以下,用氨水调节pH至7~8,过滤出料后加入6%十二醇酯、1.5%纳米二氧化硅,混合均匀,得到成膜剂。
示例4
(1)配方组成:按照质量百分比,20%苯乙烯、5.0%丙烯酸丁酯、3.0%丙烯酸异辛酯、15%丙烯酸、1.5%N-羟甲基丙烯酰胺、3.0%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2.0%十二烷基硫酸钠、2.0%烯丙氧基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单磷酸、1.5%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2.5%八甲基环四氧硅烷、0.41%过硫酸钾、6%十二醇酯、1.5%纳米二氧化硅、余量为去离子水。
(2)制备方法:
采用四口烧瓶作为反应装置并放置在水浴锅中,反应前通氮气40min,在四口烧瓶中装入搅拌器、恒压滴液漏斗、温度计、回流冷凝管,将2.0%十二烷基硫酸钠、2.0%烯丙氧基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单磷酸、余量水加入四口烧瓶中搅拌均匀后加入0.2%碳酸氢钠(即碳酸氢钠加入量为上述(1)中原料总加入质量的0.2%)、1.5%N-羟甲基丙烯酰胺,搅拌均匀。升温至60℃,加入0.10%过硫酸钾,30min内滴入4%苯乙烯、1%丙烯酸丁酯、0.6%丙烯酸异辛酯混合物、5%丙烯酸,升温至80℃保温反应至出现蓝光,在1h内滴加10%苯乙烯、2.5%丙烯酸丁酯、1.5%丙烯酸异辛酯、10%丙烯酸混合物和0.19%过硫酸钾,保温反应1h。滴加6.0%苯乙烯、1.5%丙烯酸丁酯、0.9%丙烯酸异辛酯混合物、3.0%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1.5%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2.5%八甲基环四氧硅烷和0.12%过硫酸钾,在80℃下保温反应1~2h,待反应完全后,降温至40℃以下,用氨水调节pH至7~8,过滤出料后加入6%十二醇酯、1.5%纳米二氧化硅,混合均匀,得到成膜剂。
示例5
(1)配方组成:按照质量百分比,15%苯乙烯、8%丙烯酸异辛酯、16.5%甲基丙烯酸、1.5%N-羟甲基丙烯酰胺、3.0%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3.6%十二烷基硫酸钠、2.4%烯丙氧基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单磷酸、1%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2%八甲基环四氧硅烷、0.4%过硫酸钾、6%十二醇酯、1%纳米二氧化硅、余量为去离子水。
(2)制备方法:
反应前向反应容器中通氮气以排净空气,将3.6%十二烷基硫酸钠、2.4%烯丙氧基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单磷酸、余量水加入反应容器中搅拌均匀后加入0.2%碳酸氢钠(碳酸氢钠加入量为上述(1)中原料总加入质量的0.2%)、1.5%N-羟甲基丙烯酰胺,搅拌均匀。升温至45℃,加入0.12%过硫酸钾,30min内滴入4.5%苯乙烯、2.4%丙烯酸异辛酯混合物、6.5%甲基丙烯酸,升温至80℃保温反应至出现蓝光,在1h内滴加7.5%苯乙烯、4%丙烯酸异辛酯、10%甲基丙烯酸混合物和0.17%过硫酸钾,保温反应1h。滴加3.0%苯乙烯、1.6%丙烯酸异辛酯、3.0%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1%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2%八甲基环四氧硅烷和0.11%过硫酸钾,在80℃下保温反应1~2h,待反应完全后,降温至40℃以下,用氨水调节pH至7~8,过滤出料后加入6%十二醇酯、1%纳米二氧化硅,混合均匀,得到成膜剂。
对示例1~5成膜剂的性能进行评价。
一、成膜剂常温常压下表观粘度测定
通过Brookfiled粘度计对成膜剂进行表观粘度测定,选用转子为04#,转速5~100rpm,测定条件为常温常压。
表1常温常压下成膜剂不同转速条件下的表观粘度
Figure BDA0002429238390000111
Figure BDA0002429238390000121
其中,表1中的“5”、“10”、“20”、“50”、“100”表示的是转速(rpm)。
表1中的数据能够展现本发明的成膜剂的流动性能,在100rpm下成膜剂的粘度在254.8~334.6mPa.s,这有利于现场配制和泵送,对流变性有影响,但是影响可控。
二、加入油包水乳状液后进行性能评价
将上述产品(即成膜剂)加入油包水乳状液中混合均匀,分别得到对应示例1~5的配置好的乳状液。油包水乳状液配方可以为:240mL白油+2.1g主乳化剂+8.4g辅乳化剂+4.5g润湿剂+60mL20%CaCl2盐水,按配方要求称取材料,在10000~12000rpm条件下高搅60min。
1、乳状液分散性及表观粘度评价
将油包水乳状液、配制好的乳状液装入200℃滚子炉内热滚16h,冷却开罐后高搅30min,常温常压下静止1h,观察分散性,观察是否存在分层、沉淀、析出。其中,配置的乳状液按照表2进行。并通过Brookfiled粘度计对油包水乳状液、配制好的乳状液进行热分散前后表观粘度测定,选用转子为02#,转速100rpm,测定条件为常温常压。
表2 200℃条件下热分散16h后乳状液静止1h后分散性
Figure BDA0002429238390000122
由表2可知,本发明成膜剂对油包水乳状液表观粘度具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在成膜剂加入量为2~6%时,其表观粘度热分散前后提升率仅为27.40%~67.7%、44.41%~81.9%。加入成膜剂后,油包水乳状液体系热分散前后表观粘度变化率为0.37%~2.8%。
表2~3中油包水乳状液+2%成膜剂(示例1)表示:由对应示例1的成膜剂与油包水乳状液配置乳状液,其中的“2%”表示相应的成膜剂与油包水乳状液的质量体积比为2%:1。表2~3中其它相似的表示方式具有类似的含义。
2、成膜温度、成膜压力条件下的滤失量、透失水、透失油评价
按照表3中的配比,将由示例1~5对应的成膜剂和油包水乳状液配制好的乳状液装入200℃滚子炉内热滚16h,冷却开罐后高搅30min,通过GGS71-B型高温高压失水仪,在200℃、0.7MPa压力条件下,通过FANN No.206056滤纸制得油包水乳状液连续薄膜,并记录30min滤失量;在失水仪釜体中装入介质水后,将滤纸和连续薄膜重新装入失水仪,在200℃、0.7MPa压力下进行透失水试验,并记录30min透失水量;透失油试验过程同透失水实验,实验介质为白油,记录30min透失油量。220℃、0.7MPa作用下成膜过程中油包水乳状液滤失量13~48mL;220℃、0.7MPa作用下连续薄膜透失油2.4~20.4mL、透失水4.8~29.6mL更准确一些。
表3 200℃、0.7MPa下的高温中压滤失量、透失水、透失油
Figure BDA0002429238390000131
Figure BDA0002429238390000141
3、薄膜在高温高压下的承压能力测试
按照上述“2”中的方法得到部分对应示例1~5的连续薄膜(即油包水乳状液型连续薄膜)。通过GGS71-B型高温高压失水仪,在200℃、0.5~3.0MPa压力条件下,分别使对应示例1~5的连续薄膜在不同介质中进行承压封堵能力测试,每个压力值稳定5min后读取滤失量,再加压到下一个压力值进行实验,实验结果为累积滤失量。根据表4所示的实验结果,该承压封堵剂在200℃条件下最高承压能力达2.5MPa。
表4油包水乳状液连续薄膜承压能力评价
Figure BDA0002429238390000142
Figure BDA0002429238390000151
由表4可知,在介质为油的情况下,最大承压能力可为2.5MPa,累积滤失量可为36.6~52.6ml;在介质为水的情况下,最大承压能力可为2MPa,累积滤失量可为20.6~49ml。
4、未加入和加入成膜剂的油基钻井液的流变性及高温高压滤失量评价油基钻井液配方:240mL白油+2.1g主乳化剂+9g辅乳化剂+4.5g润湿剂+60mL水+12g有机土+24g油溶性沥青类+12gCaO+重晶石(调整密度至1.5g/cm3)。
按照上述配方进行样品配制油基钻井液配方,根据《GBT 16783.2-2012石油天然气工业钻井液现场测试第2部分:对油基钻井液》对油基钻井液、以及分别加入对应成膜剂的油基钻井液(按照表5)的密度、流变性、破乳电压、滤失量进行测定;在200℃条件下热分散16h后通过GGS71-B型高温高压失水仪在200℃、3.5MPa下进行高温高压滤失量(HTHP)测试。
表5未加入和加入成膜剂的油基钻井液的流变性及HTHP测试数据
Figure BDA0002429238390000152
表5~6中油基钻井液+1%成膜剂(示例1)表示:由对应示例1的成膜剂与油基钻井液配置溶液,其中的“1%”表示相应的成膜剂与油基钻井液的质量比为1%:1。表5~6中其它相似的表示方式具有类似的含义。
其中,G’为初切、G”为终切、AV为表观粘度,PV为塑性粘度,YP为动切力,ES为破乳电压,HTHP为高温高压滤失量。
根据表5可知,上述加量的成膜剂加入油基钻井液中,对油基钻井液的流变性影响可控,在上加量范围内,φ6由5变化至8~12,φ3由4增长至6~9,初切由1.5增长至3.5~4,终切由5增长至6.0~13.5,表观粘度增长率为2.27~79.55%,塑性粘度增长率为28.57~70.27%,动切力增长率为28.57~128.57%,对破乳电压影响不大,可有效降低高温高压滤失量,其HTHP降低率为22.64~77.36%。
按照上述配方进行样品配制油基钻井液配方,根据《GBT 16783.2-2012石油天然气工业钻井液现场测试第2部分:对油基钻井液》对油基钻井液、以及分别加入对应成膜剂的油基钻井液(按照表6);在200℃条件下热分散16h后通过GGS71-B型高温高压失水仪在200℃、3.5MPa下进行透失油和透失水评价,其中,使用白油作为过滤介质,对泥饼透失油进行评价。
表6未加入和加入成膜剂的油基钻井液在200℃、3.5MPa下透失油、透失水评价结果
Figure BDA0002429238390000161
Figure BDA0002429238390000171
根据6中的对比数据可知,加入成膜剂的油基钻井液泥饼具有更好的透失水、透失油能力,其中,滤饼透失水18.6~47.4mL,透失油10.4~30.4mL。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高温油基钻井液用有机硅类成膜剂及其制备方法、应用的优点可包括:
(1)制备方法简便、流程短、成本低。
(2)本发明的成膜剂最高使用温度可达200℃,30min内可成膜,且成膜后承压封堵能力最高可达2.5MPa。形成薄膜后拒水能力强,能够满足200℃高温深井油基钻井液的封堵需求。
尽管上面已经通过结合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

Claims (10)

1.一种高温油基钻井液用有机硅类成膜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3.5~6重量份的乳化剂、0.15~0.35重量份的pH缓冲剂和1.5~2重量份的交联改性剂与去离子水混合均匀,得到第一溶液;
将第一溶液升温至40~60℃并与M1重量份的引发剂混合,向混合后的溶液中缓慢加入第一类单体,加入完毕后将溶液升温至75~85℃,然后保温至出现蓝光,再缓慢加入M2重量份的引发剂和第二类单体,保温至反应完全,得到第二溶液,其中,第一类单体包括X1重量份的苯乙烯、Y1重量份的丙烯酸酯类和Z1重量份的丙烯酸类,第二类单体包括X2重量份的苯乙烯、Y2重量份的丙烯酸酯类和Z2重量份的丙烯酸类;
向第二溶液中缓慢加入第三类单体、2~3重量份的环氧类、4~6重量份的有机硅类和M3重量份的引发剂,并在75~85℃下反应,待反应完全后,降温至40℃以下,并调节pH至7~8,过滤后,得到第三溶液,其中,第三类单体包括X3重量份的苯乙烯与Y3重量份的丙烯酸酯类;
将第三溶液与5~6重量份的成膜助剂、1~1.5重量份的纳米类无机材料混合均匀,得到高温油基钻井液用有机硅类成膜剂;
其中,M1、M2、M3、X1、X2、X3、Y1、Y2、Y3、Z1、Z2都不小于0,M1+M2+M3=0.32~0.41,X1+X2+X3=15~20,Y1+Y2+Y3=7~9,Z1+Z2=14~20,M1:M2:M3=0.05~0.2:0.05~0.2:0.05~0.15,X1:X2:X3=4~7.5:5~10:3~8,Y1:Y2:Y3=1.5~4:2~4:1.5~3.5,Z1:Z2=5~12:5~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温油基钻井液用有机硅类成膜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缓慢加入的方式包括滴加,滴加的速度为0.25~4mL/min。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温油基钻井液用有机硅类成膜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缓慢加入M2重量份的引发剂和第二类单体的时机为:
从所述出现蓝光起的1小时之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温油基钻井液用有机硅类成膜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氨水来实现所述调节pH至7~8。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温油基钻井液用有机硅类成膜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丙烯酸酯类包括丙烯酸丁酯和/或丙烯酸异辛酯;
所述丙烯酸类包括丙烯酸和/或甲基丙烯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温油基钻井液用有机硅类成膜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交联改性剂包括N-羟甲基丙烯酰胺、衣康酸、马来酸、马来酸酐和衣康酸单丁酯中的至少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温油基钻井液用有机硅类成膜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环氧类包括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
所述乳化剂包括烯丙氧基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单磷酸和十二烷基硫酸钠;
所述有机硅类包括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八甲基环四氧硅烷中的至少2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温油基钻井液用有机硅类成膜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发剂包括过硫酸钾;
所述成膜助剂包括十二醇酯;
所述纳米类无机材料包括纳米二氧化硅。
9.一种高温油基钻井液用有机硅类成膜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成膜剂包括采用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高温油基钻井液用有机硅类成膜剂的制备方法所制备出的成膜剂。
10.根据权利要求9中所述的高温油基钻井液用有机硅类成膜剂在制备油包水乳状液或油基钻井液中的应用。
CN202010230866.7A 2020-03-27 2020-03-27 高温油基钻井液用有机硅类成膜剂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Active CN11139355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30866.7A CN111393557B (zh) 2020-03-27 2020-03-27 高温油基钻井液用有机硅类成膜剂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30866.7A CN111393557B (zh) 2020-03-27 2020-03-27 高温油基钻井液用有机硅类成膜剂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93557A true CN111393557A (zh) 2020-07-10
CN111393557B CN111393557B (zh) 2022-03-18

Family

ID=714254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30866.7A Active CN111393557B (zh) 2020-03-27 2020-03-27 高温油基钻井液用有机硅类成膜剂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93557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36193A (zh) * 2021-04-23 2021-07-20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高活性纳米驱油剂及其制备方法
WO2023279712A1 (zh) * 2021-07-07 2023-01-12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pH响应型纳米凝胶封堵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281778A1 (en) * 2009-01-23 2011-11-17 Franco Federici Method for reducing filtrate loss from oil based drilling fluids
CN103483493A (zh) * 2013-09-18 2014-01-01 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94750A (zh) * 2014-07-30 2014-12-10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用于油基钻井液的纳米封堵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8503744A (zh) * 2018-03-28 2018-09-07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具有核壳结构的丙烯酸酯类乳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281778A1 (en) * 2009-01-23 2011-11-17 Franco Federici Method for reducing filtrate loss from oil based drilling fluids
CN103483493A (zh) * 2013-09-18 2014-01-01 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94750A (zh) * 2014-07-30 2014-12-10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用于油基钻井液的纳米封堵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8503744A (zh) * 2018-03-28 2018-09-07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具有核壳结构的丙烯酸酯类乳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杨洪烈等: "一种油基钻井液用降滤失剂室内研究", 《当代化工》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36193A (zh) * 2021-04-23 2021-07-20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高活性纳米驱油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3136193B (zh) * 2021-04-23 2022-06-17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高活性纳米驱油剂及其制备方法
WO2023279712A1 (zh) * 2021-07-07 2023-01-12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pH响应型纳米凝胶封堵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93557B (zh) 2022-03-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99792B (zh) 油基钻井液用双疏性纳米级封堵剂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CN104194750B (zh) 一种用于油基钻井液的纳米封堵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1393557B (zh) 高温油基钻井液用有机硅类成膜剂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CN103342782B (zh)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制备方法及其制备成的水性人造石
CN111303355B (zh) 抗高温二氧化硅Janus胶体颗粒封堵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666111B (zh) 一种纳米SiO2/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
CN103483494B (zh) 甲基丙烯酸丁酯/苯乙烯/丙烯腈超浓乳液聚合的方法
CN101115696A (zh) 官能烷氧基硅烷及其稠合低聚物的水乳液、它们的制备和用于表面处理的用途
CN108503744A (zh) 具有核壳结构的丙烯酸酯类乳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JP5400808B2 (ja) アクリル酸エステルエマルジョンの無乳化剤重合方法
CN107417861A (zh) 一种耐盐性堵水剂的制备方法
CN105111641A (zh) 水性有机硅含氟聚合物分散体与其制备方法
CN111303346B (zh) 油基钻井液用纳米级成膜剂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CN112111037A (zh) 一种二元含氟聚合物润湿反转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1848097B (zh) 油基钻井液用高温高密度泥浆体系
CN107814874B (zh) 一种纳米级耐温抗盐交联聚合物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CN110746551B (zh) 一种含双聚氧乙烯醚支链结构的共聚物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04610834B (zh) 一种可产生负离子的超疏水涂料的制备方法
CN109081889A (zh) 丙烯酸丁酯水性乳胶的制备方法
CN109666465A (zh) 一种钻井液用胶乳封堵剂的制备方法和钻井液
CN108314762A (zh) 聚合物掺杂纳米SiO2吸油凝胶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hen et al. Properties of polyacrylate latex prepared under different emulsified systems
CN107814866A (zh) 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细乳液的制备方法
CN111393672B (zh) 油包水型乳状成膜液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CN114507512B (zh) 自交联无皂纳米胶乳封堵剂及其制备方法和水基钻井液以及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