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93095A - 一种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93095A
CN111393095A CN201910003474.4A CN201910003474A CN111393095A CN 111393095 A CN111393095 A CN 111393095A CN 201910003474 A CN201910003474 A CN 201910003474A CN 111393095 A CN111393095 A CN 1113930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pervious concrete
water
aggregate
reducing ag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0347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曙弘
蔡启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Yifa Concre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Yifa Concre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Yifa Concre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Yifa Concre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00347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93095A/zh
Publication of CN1113930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930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8/00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inorganic binders or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an inorganic and an organic binder, e.g. polycarboxylate cements
    • C04B28/02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inorganic binders or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an inorganic and an organic binder, e.g. polycarboxylate cements containing hydraulic cements other than calcium sulfates
    • C04B28/04Portland cem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38/00Porous mortar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or ceramic ware; Preparation thereo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111/00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or mixtures to prepare them,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function, property or use
    • C04B2111/00241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in C04B2111/00
    • C04B2111/00284Materials permeable to liqui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111/00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or mixtures to prepare them,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function, property or use
    • C04B2111/40Porous or lightweight materi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201/00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physical values
    • C04B2201/50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physical values for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uring Cements, Concrete, And Artificial Ston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所述透水混凝土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硅酸盐水泥90‑110份、水40‑55份、粗骨料300‑340份、硅藻土粉14‑18份、聚丙烯纤维3‑4份、外加剂12‑15份、复合减水剂2‑4份、丙烯酰胺‑丙烯酸共聚物0.8‑1.5份。制得的透水混凝土形成孔隙均匀的蜂窝状结构,具有良好的透水性、抗压强度和耐久性,并可过滤和吸附径流水中的有害物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制备方法简单高效,操作过程方便易控,便于工业化生产,制备的产品质量稳定。

Description

一种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进程,现代城市的地表逐步被钢筋混凝土的房屋建筑和不透水的路面所覆盖,与自然的土壤相比,现代化地表给城市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当遇到大雨或暴雨时,雨水容易在路面汇集,导致路面大范围积水,导致城市内涝频发;且不透水路面使城市空气湿度降低,加速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
目前,透水混凝土已日益得到广泛的应用。透水混凝土又称多孔混凝土,无砂混凝土,透水地坪,是由骨料、水泥、增强剂、和水拌制而成的一种多孔轻质混凝土。然而,现有的透水混凝土普遍存在透水性能不达标、强度不够的等问题,影响其使用,因此,提高透水混凝土的透水性、抗压强度以及耐久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水混凝土,该混凝土材料具有优良的透水性和力学性能强度,耐久性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该一种透水混凝土的制备方法,该本发明的透水混凝土制备方法简单高效,操作过程方便易控,便于工业化生产,制备的产品质量稳定。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透水混凝土,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硅酸盐水泥90-110份、水40-55份、粗骨料300-340份、硅藻土粉14-18份、聚丙烯纤维3-4份、外加剂12-15份、复合减水剂2-4份、丙烯酰胺-丙烯酸共聚物0.8-1.5份。
本发明通过合理配比,将硅酸盐水泥、粗骨料、硅藻土粉、外加剂、复合减水剂以及其他组分相配合,使制得的透水混凝土在具备良好的透水性的同时,具有优良的抗压强度和耐久性。
进一步的,每份外加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硫酸钙晶须14-18份、生物质炭20-25份、亚硝酸钠10-12份、羟甲基纤维素2-4份、聚醋酸乙烯乳液1.5-2.5份。
本发明的外加剂通过合理配比,可以增加混凝土体系的强度,起到保水、增稠和改善施工性能等作用,提高了透水混凝土的透水性能和耐久性。复合减水剂、亚硝酸钠、羟甲基纤维素及丙烯酰胺-丙烯酸共聚物协同作用,保证透水混凝土的保水性,使透水混凝土体系不会由于离析和水泥水化不完全而导致起粉和强度降低,并通过聚醋酸乙烯乳液,提高了骨料和水泥等胶凝材料的粘结力。硫酸钙晶须在混凝土水化过程中可增强骨架间的孔隙壁,形成坚固、稳定的骨架空隙结构,进一步增强了透水混凝土的强度和抗裂性能,提高了透水混凝土的耐久性,并通过和生物质炭配合,增强了透水混凝土的通气性和渗水性。
进一步的,所述硫酸钙晶须的直径为500-900nm,所述硫酸钙晶须长径比为50-80。
进一步的,所述硅酸盐水泥为强度等级为42.5的硅酸盐水泥。
进一步的,所述粗骨料包括质量比为1:2-3的骨料Ⅰ和骨料Ⅱ,所述骨料Ⅰ为粒径为5.5-9.5mm的碎石,所述骨料Ⅱ为粒径为9.5-15mm的碎石。本发明通过对粗骨料的选择并和硅酸盐水泥水泥等组分相配合,使透水混凝土形成空隙均匀的蜂窝状结构,在具有良好的强度的同时保证优良的透水性。
进一步的,所述聚丙烯纤维的直径为100-150um,所述硫酸钙聚丙烯纤维的直径为30-50。通过对聚丙烯纤维的选择和控制,使得聚丙烯纤维具有良好的分散性,且在保证混凝土透水性能的同时提高了骨料和水泥等胶凝材料的粘结力,提高了混凝土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硅藻土粉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硅藻土在600-650℃温度下煅烧90-120min后,研磨并过300-400目筛。本发明通过对硅藻土进行处理,可增加硅藻土的活性,并充分利用煅烧硅藻土的火山灰活性增加混凝土的强度,对部分污染物具有去除能力和净化污水的效果,硅藻土粉具有多孔性、密度小、比表面积大、耐酸以及耐碱等特性,并起到较好的“涵水”和“释水”作用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耐久性,并改善其流动性。
进一步的,每份所述复合减水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聚羧酸减水剂20-30份、水20-25份、纳米硅酸钙2-3份、纳米硝酸钙2-3份、叔碳酸酯2-3份、三聚氰胺4-8份、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2-5份、羟丙基淀粉醚2-4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4份。本发明的复合减水剂可持续补充混凝土中因水泥吸附、高温等造成的有效减水组分消耗,具有保塑效果好、适应性好等优点,通过将聚羧酸减水剂、纳米硅酸钙和纳米硝酸钙等组分相配合,可使制得的混凝土材料凝结时间短,早期强度高、改善混凝土坍落度保持效果,改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以及和易性,可有效解决现有聚羧酸系减水剂易导致混凝土坍落度损失快等问题。
本发明通过加入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叔碳酸酯,与聚羧酸减水剂形成三维网状结构,起到保水作用;通过加入羟丙基淀粉醚,与上述形成的三维网状结构联合作用,一部分在晶体表面形成膜层,阻碍晶体间的接触且一部分储存于空间网状结构中,起到缓凝的作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具有分散的作用,当因为水泥水化现象引起减水剂分子减少时,可保证混凝土浆体分散性和流动性;采用三聚氰胺添加于复合减水剂,增大减水剂分子在水泥颗粒表面的吸附效率和吸附量,提高了减水剂的净浆流动能力和流动度保持能力,使混凝土材料的适应性和相容性,进而改善了混凝土材料硬化时间。
进一步的,每份所述聚羧酸减水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按重量份计,取丙烯酸羟乙酯20-25份、甲基丙烯磺酸钠7-10份、丙烯酰胺2.5-4份和水60-80份混合,得到混合液A;将抗坏血酸0.8-1.4份、巯基乙醇1.5-3份和水40-60混合,得到混合液B;将2-甲基烯丙基聚氧乙烯醚160-180份与水90-120份混合,加热,加入质量分数为30-40%的双氧水2-4份,搅拌,加入混合液A和混合液B,在40-50℃温度下反应60-90min,加pH调节剂调节pH值至6-7,得到聚羧酸减水剂。
本发明的聚羧酸减水剂在分子结构中接枝共聚羧基、酯基、磺酸基等不同官能团,使聚羧酸减水剂具有一定初始减水效果,减水剂中接枝共聚的酯基官能团在水泥碱性环境下发生水解反应,逐渐生成羧基减水基团,从而逐渐释放出有效减水组分;本发明的聚羧酸减水剂可改善聚羧酸减水剂与水泥的适应性,提高了水泥的分散性,在高减水的同时提高了坍落度保持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纳米硅酸钙的粒径为50-80nm,所述纳米硝酸钙的粒径60-100nm。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法实现:
上述透水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粗骨料、硅藻土粉、40-60%用量的水泥以及40-60%用量的水进行预拌合,预拌合时间为60-90s,得到预拌料;
(2)往预拌料将中加入外加剂、复合减水剂、聚丙烯纤维、丙烯酰胺-丙烯酸共聚物以及剩余的水泥、水,搅拌90-120s,制得透水混凝土拌合物;
(3)将透水混凝土拌合物5-6MPa下静压成型,养护28天,制得透水性混凝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将硅酸盐水泥、粗骨料、硅藻土粉等相配合,通过合理的配比,精心选择聚丙烯纤维复、复合减水剂、外加剂、丙烯酰胺-丙烯酸共聚物并控制其用量,使制得的透水混凝土形成孔隙均匀的蜂窝状结构,具有良好的透水性、抗压强度和耐久性,并可过滤和吸附径流水中的有害物质,综合性能优越,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发明的透水混凝土制备方法简单高效,操作过程方便易控,便于工业化生产,制备的产品质量稳定。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一种透水混凝土,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硅酸盐水泥100份、水45份、粗骨料320份、硅藻土粉16份、聚丙烯纤维3.5份、外加剂14份、复合减水剂3份、丙烯酰胺-丙烯酸共聚物1.2份。
进一步的,每份外加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硫酸钙晶须16份、生物质炭22份、亚硝酸钠11份、羟甲基纤维素3份、聚醋酸乙烯乳液2份。
进一步的,所述硫酸钙晶须的直径为500-900nm,所述硫酸钙晶须长径比为50-80。
进一步的,所述硅酸盐水泥为强度等级为42.5的硅酸盐水泥。
进一步的,所述粗骨料包括质量比为1:2的骨料Ⅰ和骨料Ⅱ,所述骨料Ⅰ为粒径为5.5-9.5mm的碎石,所述骨料Ⅱ为粒径为9.5-15mm的碎石。
进一步的,所述聚丙烯纤维的直径为100-150um,所述硫酸钙聚丙烯纤维的直径为30-50。
进一步的,所述硅藻土粉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硅藻土在650℃温度下煅烧100min后,研磨并过400目筛。
进一步的,每份所述复合减水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聚羧酸减水剂25份、水22份、纳米硅酸钙2.5份、纳米硝酸钙2.5份、叔碳酸酯2.5份、三聚氰胺6份、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3份、羟丙基淀粉醚3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份。
进一步的,每份所述聚羧酸减水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按重量份计,取丙烯酸羟乙酯22份、甲基丙烯磺酸钠8份、丙烯酰胺3份和水70份混合,得到混合液A;将抗坏血酸1.2份、巯基乙醇2份和水50混合,得到混合液B;将2-甲基烯丙基聚氧乙烯醚170份与水110份混合,加热,加入质量分数为35%的双氧水2-4份,搅拌,加入混合液A和混合液B,在45℃温度下反应80min,加pH调节剂调节pH值至6-7,得到聚羧酸减水剂。
进一步的,所述纳米硅酸钙的粒径为60nm,所述纳米硝酸钙的粒径70nm。
本实施例中,上述透水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粗骨料、硅藻土粉、50%用量的水泥以及50%用量的水进行预拌合,预拌合时间为80s,得到预拌料;
(2)往预拌料将中加入外加剂、复合减水剂、聚丙烯纤维、丙烯酰胺-丙烯酸共聚物以及剩余的水泥、水,搅拌100s,制得透水混凝土拌合物;
(3)将透水混凝土拌合物5.5MPa下静压成型,养护28天,制得透水性混凝土。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一种透水混凝土,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硅酸盐水泥90份、水40份、粗骨料300份、硅藻土粉14份、聚丙烯纤维3份、外加剂12份、复合减水剂2份、丙烯酰胺-丙烯酸共聚物0.8份。
进一步的,每份外加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硫酸钙晶须14份、生物质炭20份、亚硝酸钠10份、羟甲基纤维素2份、聚醋酸乙烯乳液1.5份。
进一步的,所述硫酸钙晶须的直径为500-900nm,所述硫酸钙晶须长径比为50-80。
进一步的,所述硅酸盐水泥为强度等级为42.5的硅酸盐水泥。
进一步的,所述粗骨料包括质量比为1:2.5的骨料Ⅰ和骨料Ⅱ,所述骨料Ⅰ为粒径为5.5-9.5mm的碎石,所述骨料Ⅱ为粒径为9.5-15mm的碎石。
进一步的,所述聚丙烯纤维的直径为100-150um,所述硫酸钙聚丙烯纤维的直径为30-50。
进一步的,所述硅藻土粉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硅藻土在600℃温度下煅烧120min后,研磨并过300目筛。
进一步的,每份所述复合减水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聚羧酸减水剂20份、水20份、纳米硅酸钙2份、纳米硝酸钙2份、叔碳酸酯2份、三聚氰胺4份、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2份、羟丙基淀粉醚2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份。
进一步的,每份所述聚羧酸减水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按重量份计,取丙烯酸羟乙酯20-份、甲基丙烯磺酸钠7份、丙烯酰胺2.5份和水60份混合,得到混合液A;将抗坏血酸0.8份、巯基乙醇1.5份和水40混合,得到混合液B;将2-甲基烯丙基聚氧乙烯醚160份与水90份混合,加热,加入质量分数为30%的双氧水4份,搅拌,加入混合液A和混合液B,在40℃温度下反应90min,加pH调节剂调节pH值至6-7,得到聚羧酸减水剂。
进一步的,所述纳米硅酸钙的粒径为50nm,所述纳米硝酸钙的粒径60nm。
本实施例中,上述透水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粗骨料、硅藻土粉、40%用量的水泥以及40%用量的水进行预拌合,预拌合时间为60s,得到预拌料;
(2)往预拌料将中加入外加剂、复合减水剂、聚丙烯纤维、丙烯酰胺-丙烯酸共聚物以及剩余的水泥、水,搅拌90s,制得透水混凝土拌合物;
(3)将透水混凝土拌合物5MPa下静压成型,养护28天,制得透水性混凝土。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中,一种透水混凝土,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硅酸盐水泥110份、水55份、粗骨料340份、硅藻土粉18份、聚丙烯纤维4份、外加剂15份、复合减水剂4份、丙烯酰胺-丙烯酸共聚物1.5份。
进一步的,每份外加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硫酸钙晶须18份、生物质炭25份、亚硝酸钠12份、羟甲基纤维素4份、聚醋酸乙烯乳液2.5份。
进一步的,所述硫酸钙晶须的直径为500-900nm,所述硫酸钙晶须长径比为50-80。
进一步的,所述粗骨料包括质量比为1: 3的骨料Ⅰ和骨料Ⅱ,所述骨料Ⅰ为粒径为5.5-9.5mm的碎石,所述骨料Ⅱ为粒径为9.5-15mm的碎石
进一步的,所述聚丙烯纤维的直径为100-150um,所述硫酸钙聚丙烯纤维的直径为30-50。
进一步的,所述硅藻土粉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硅藻土在600-650℃温度下煅烧90-120min后,研磨并过300-400目筛。
进一步的,每份所述复合减水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聚羧酸减水剂30份、水20-25份、纳米硅酸钙2-3份、纳米硝酸钙2-3份、叔碳酸酯2-3份、三聚氰胺4-8份、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2-5份、羟丙基淀粉醚2-4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4份。
进一步的,每份所述聚羧酸减水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按重量份计,取丙烯酸羟乙酯20-25份、甲基丙烯磺酸钠7-10份、丙烯酰胺2.5-4份和水60-80份混合,得到混合液A;将抗坏血酸0.8-1.4份、巯基乙醇1.5-3份和水40-60混合,得到混合液B;将2-甲基烯丙基聚氧乙烯醚160-180份与水90-120份混合,加热,加入质量分数为30-40%的双氧水2-4份,搅拌,加入混合液A和混合液B,在40-50℃温度下反应60-90min,加pH调节剂调节pH值至6-7,得到聚羧酸减水剂。
进一步的,所述纳米硅酸钙的粒径为80nm,所述纳米硝酸钙的粒径100nm。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法实现:
上述透水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粗骨料、硅藻土粉、60%用量的水泥以及60%用量的水进行预拌合,预拌合时间为90s,得到预拌料;
(2)往预拌料将中加入外加剂、复合减水剂、聚丙烯纤维、丙烯酰胺-丙烯酸共聚物以及剩余的水泥、水,搅拌120s,制得透水混凝土拌合物;
(3)将透水混凝土拌合物6MPa下静压成型,养护28天,制得透水性混凝土。
本实施例的其他内容与实施例1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中,一种透水混凝土,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硅酸盐水泥105份、水50份、粗骨料31份、硅藻土粉15份、聚丙烯纤维3.2份、外加剂13份、复合减水剂2.5份、丙烯酰胺-丙烯酸共聚物1.2份。
进一步的,每份外加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硫酸钙晶须17份、生物质炭21份、亚硝酸钠10.5份、羟甲基纤维素2.5份、聚醋酸乙烯乳液1.8份。
进一步的,所述硫酸钙晶须的直径为500-900nm,所述硫酸钙晶须长径比为50-80。
进一步的,所述粗骨料包括质量比为1: 3的骨料Ⅰ和骨料Ⅱ,所述骨料Ⅰ为粒径为5.5-9.5mm的碎石,所述骨料Ⅱ为粒径为9.5-15mm的碎石。
进一步的,所述聚丙烯纤维的直径为100-150um,所述硫酸钙聚丙烯纤维的直径为30-50。
进一步的,所述硅藻土粉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硅藻土在650℃温度下煅烧120min后,研磨并过400目筛。
进一步的,每份所述复合减水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聚羧酸减水剂24份、水22份、纳米硅酸钙2.8份、纳米硝酸钙2.2份、叔碳酸酯2.4份、三聚氰胺5份、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4份、羟丙基淀粉醚2.5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5份。
进一步的,每份所述聚羧酸减水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按重量份计,取丙烯酸羟乙酯24份、甲基丙烯磺酸钠8份、丙烯酰胺3.5份和水65份混合,得到混合液A;将抗坏血酸1.1份、巯基乙醇1.8份和水45混合,得到混合液B;将2-甲基烯丙基聚氧乙烯醚165份与水95份混合,加热,加入质量分数为40%的双氧水3份,搅拌,加入混合液A和混合液B,在50℃温度下反应90min,加pH调节剂调节pH值至6-7,得到聚羧酸减水剂。
进一步的,所述纳米硅酸钙的粒径为50-80nm,所述纳米硝酸钙的粒径60-100nm。
本实施例中,上述透水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粗骨料、硅藻土粉、40-60%用量的水泥以及40-60%用量的水进行预拌合,预拌合时间为60s,得到预拌料;
(2)往预拌料将中加入外加剂、复合减水剂、聚丙烯纤维、丙烯酰胺-丙烯酸共聚物以及剩余的水泥、水,搅拌120s,制得透水混凝土拌合物;
(3)将透水混凝土拌合物5.6MPa下静压成型,养护28天,制得透水性混凝土。
本实施例的其他内容与实施例1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中,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一种透水混凝土,硅酸盐水泥108份、水44份、粗骨料330份、硅藻土粉16份、聚丙烯纤维3.8份、外加剂14份、复合减水剂3份、丙烯酰胺-丙烯酸共聚物1.3份。
进一步的,每份外加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硫酸钙晶须17份、生物质炭21份、亚硝酸钠11份、羟甲基纤维素3份、聚醋酸乙烯乳液1.8份。
本实施例的其他内容与实施例1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对实施例1-5的透水混凝土进行28天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透水系数的测定,具体结果见下表: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2AA
由上表可知,本发明实施1-5的透水混凝土具有优异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透水系数,综合性能优越。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本发明还可以其它方式实现,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透水混凝土,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硅酸盐水泥90-110份、水40-55份、粗骨料300-340份、硅藻土粉14-18份、聚丙烯纤维3-4份、外加剂12-15份、复合减水剂2-4份、丙烯酰胺-丙烯酸共聚物0.8-1.5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透水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每份外加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硫酸钙晶须14-18份、生物质炭20-25份、亚硝酸钠10-12份、羟甲基纤维素2-4份、聚醋酸乙烯乳液1.5-2.5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透水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硫酸钙晶须的直径为500-900nm,所述硫酸钙晶须长径比为50-8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透水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硅酸盐水泥为强度等级为42.5的硅酸盐水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透水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粗骨料包括质量比为1:2-3的骨料Ⅰ和骨料Ⅱ,所述骨料Ⅰ为粒径为5.5-9.5mm的碎石,所述骨料Ⅱ为粒径为9.5-15mm的碎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透水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丙烯纤维的直径为100-150um,所述硫酸钙聚丙烯纤维的直径为30-5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透水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藻土粉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硅藻土在600-650℃温度下煅烧90-120min后,研磨并过300-400目筛。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透水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每份所述复合减水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聚羧酸减水剂20-30份、水20-25份、纳米硅酸钙2-3份、纳米硝酸钙2-3份、叔碳酸酯2-3份、三聚氰胺4-8、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2-5份、羟丙基淀粉醚2-4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4份。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透水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每份所述聚羧酸减水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按重量份计,取丙烯酸羟乙酯20-25份、甲基丙烯磺酸钠7-10份、丙烯酰胺2.5-4份和水60-80份混合,得到混合液A;将抗坏血酸0.8-1.4份、巯基乙醇1.5-3份和水40-60混合,得到混合液B;将2-甲基烯丙基聚氧乙烯醚160-180份与水90-120份混合,加热,加入质量分数为30-40%的双氧水2-4份,搅拌,加入混合液A和混合液B,在40-50℃温度下反应60-90min,加pH调节剂调节pH值至6-7,得到聚羧酸减水剂。
10.如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透水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粗骨料、硅藻土粉、40-60%用量的水泥以及40-60%用量的水进行预拌合,预拌合时间为60-90s,得到预拌料;
(2)往预拌料将中加入外加剂、复合减水剂、聚丙烯纤维、丙烯酰胺-丙烯酸共聚物以及剩余的水泥、水,搅拌90-120s,制得透水混凝土拌合物;
(3)将透水混凝土拌合物5-6MPa下静压成型,养护28天,制得透水性混凝土。
CN201910003474.4A 2019-01-03 2019-01-03 一种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1139309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03474.4A CN111393095A (zh) 2019-01-03 2019-01-03 一种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03474.4A CN111393095A (zh) 2019-01-03 2019-01-03 一种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93095A true CN111393095A (zh) 2020-07-10

Family

ID=714263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03474.4A Pending CN111393095A (zh) 2019-01-03 2019-01-03 一种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93095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36516A (zh) * 2021-01-29 2021-06-11 常熟市江华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生态水工砖的制造方法
CN113651572A (zh) * 2021-08-09 2021-11-16 深圳文科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30068086A (ko) * 2003-07-16 2003-08-19 한국휴로드 (주) 광물질미분말이 함유된 고성능투수콘크리트 조성물 및 그제조방법
CN102358774A (zh) * 2011-07-28 2012-02-22 郑州展浩化工技术有限公司 聚羧酸高效减水剂的制备方法
CN103193420A (zh) * 2012-01-10 2013-07-10 平湖市法而特建筑保温科技有限公司 含纳米材料的高强度、高绝热外墙无机保温面砖
CN106146025A (zh) * 2016-06-28 2016-11-23 蚌埠市方阵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 一种透水混凝土
CN107902964A (zh) * 2017-10-26 2018-04-13 扬州大学 一种增强透水混凝土净化性能的改良方法
CN107935445A (zh) * 2017-11-17 2018-04-20 湖北大学 一种透水混凝土增强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8726955A (zh) * 2018-08-03 2018-11-02 南京林业大学 一种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30068086A (ko) * 2003-07-16 2003-08-19 한국휴로드 (주) 광물질미분말이 함유된 고성능투수콘크리트 조성물 및 그제조방법
CN102358774A (zh) * 2011-07-28 2012-02-22 郑州展浩化工技术有限公司 聚羧酸高效减水剂的制备方法
CN103193420A (zh) * 2012-01-10 2013-07-10 平湖市法而特建筑保温科技有限公司 含纳米材料的高强度、高绝热外墙无机保温面砖
CN106146025A (zh) * 2016-06-28 2016-11-23 蚌埠市方阵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 一种透水混凝土
CN107902964A (zh) * 2017-10-26 2018-04-13 扬州大学 一种增强透水混凝土净化性能的改良方法
CN107935445A (zh) * 2017-11-17 2018-04-20 湖北大学 一种透水混凝土增强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8726955A (zh) * 2018-08-03 2018-11-02 南京林业大学 一种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36516A (zh) * 2021-01-29 2021-06-11 常熟市江华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生态水工砖的制造方法
CN112936516B (zh) * 2021-01-29 2022-10-14 常熟市江华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生态水工砖的制造方法
CN113651572A (zh) * 2021-08-09 2021-11-16 深圳文科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64094B (zh) 一种轻骨料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2341123B (zh) 一种抗海水腐蚀的瓷砖粘结剂及其生产方法
CN111072330B (zh) 高强度透水沥青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8558336A (zh) 一种高性能植生透水混凝土
CN105330318A (zh) 一种多孔隙强度高的烧结透水地砖
CN110304872B (zh) 一种纳米改性水泥基水下不分散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236878B (zh) 一种陶粒混凝土透水路面材料
CN103496934A (zh) 一种磷石膏基面层粉刷石膏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2079609B (zh) 一种低碱度的肥效缓释型陶粒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3582616A (zh) 一种高强抑碱建筑垃圾再生透水砖及其制备方法
CN105218057B (zh) 一种绿色轻骨料混凝土及其制备工艺
CN110981366A (zh) 一种多孔珊瑚骨料透水净化混凝土的制备及施工方法
CN113087468B (zh) 一种高耐磨轻质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8821698A (zh) 一种透水混凝土预制砖及其制作方法
CN108715528A (zh) 一种透水路面砖及其制备方法
CN112441760A (zh) 喷射混凝土用复合掺和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1393095A (zh) 一种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1393094A (zh) 再生骨料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8439889A (zh)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环保透水砖及其制备方法
CN108706944B (zh) 一种利用钡渣制备的磷石膏轻质板材及其制备方法
CN108585662B (zh) 一种轻质透水混凝土人行路面砖及其制备方法
CN109265139A (zh) 一种对污染物有截留效应的陶粒透水砖及制备方法
CN110092621A (zh) 一种钢渣透水型泡沫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1943544A (zh) 一种塑性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7140907A (zh) 一种掺杂石英石人造石材废渣和粉煤灰的混凝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