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82700A - 一种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82700A
CN111382700A CN202010158017.5A CN202010158017A CN111382700A CN 111382700 A CN111382700 A CN 111382700A CN 202010158017 A CN202010158017 A CN 202010158017A CN 111382700 A CN111382700 A CN 1113827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ayer
display device
display panel
photoelectric sen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5801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82700B (zh
Inventor
赖育辉
康建松
林岩
吴守政
蔡宗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15801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82700B/zh
Publication of CN1113827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827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827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827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2Fingerprints or palmprints
    • G06V40/13Sensors therefor
    • G06V40/1324Sensors therefor by using geometrical optics, e.g. using prism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光电传感器以及反光单元,反光单元设置于光电传感器远离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一侧;光电传感器的感光面包括第一感光区和第二感光区;光电传感器的第一感光区朝向显示面板的出光面;光电传感器的第二感光区朝向反光单元的反光面;反光单元的反光面用于将光线反射至光电传感器的第二感光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利用反光单元,将未被第一感光区接收的至少部分光线反射至第二感光区,从而该部分光线可被第二感光区接收,如此可增加被光电传感器接收的光线总量,进而可提高光线利用率,可提高感光准确性以及有利于提高感光精度。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提高用户体验,显示装置中通常可集成设置其他功能部件,例如触控感应模块、摄像模块和指纹识别模块等,以使显示装置在可显示画面的同时,还具有触控感应功能、摄像功能和指纹识别功能等。
目前,摄像模块和指纹识别模块通常可包括光电传感器,以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后续通过数据处理,实现相应功能。但是,由于光电传感器边缘漏光,导致其光吸收量较小,光线利用率较低,从而感光准确性较低、感光精度较差甚至无法响应。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增大光电传感器的光吸收量,提高光线利用率,从而提高感光准确性以及提高感光精度。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光电传感器以及反光单元,所述反光单元设置于所述光电传感器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一侧;
所述光电传感器的感光面包括第一感光区和第二感光区;
所述光电传感器的第一感光区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
所述光电传感器的第二感光区朝向所述反光单元的反光面;所述反光单元的反光面用于将光线反射至所述光电传感器的第二感光区。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通过设置光电传感器包括第二感光区,以及设置发光单元,反光单元的反光面朝向光电传感器的第二感光区,可利用反光单元的反光面将照射至其上的至少部分光线反射至光电传感器的第二感光区,如此可利用第二感光区接收由反光单元的反光面反射的至少部分光电传感器边缘漏光(即未被光电传感器的第一感光区接收的光线),从而可增加光电传感器的整体光吸收量,提高光线利用率,进而可提高显示装置的感光准确性以及提高感光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一种光电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另一种光电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一种反光单元的制作流程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目前,集成指纹识别技术的显示装置中,指纹识别传感器(光电传感器)通常设置在指纹00下方,且其尺寸较小。其中,图1示出了集成指纹识别传感器012的液晶显示装置01,该指纹识别传感器012内嵌设置于液晶显示面板011内;图2示出了集成指纹识别传感器022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02,该指纹识别传感器外挂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021外。图1和图2中,指纹识别传感器012(022)的感光面通常为其朝向显示装置的出光面的一侧表面。由图1和图2可看出,无论指纹识别传感器采用内嵌式还是外挂式,指纹识别传感器012(022)的边缘均存在漏光,图中以虚线椭圆圈出该部分漏光;由于指纹识别传感器采用垂直结构设计,例如指纹识别传感器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P-I-N结构,该种结构只能吸收照射至P型层(即感光面)上的光线。因此,指纹识别传感器的边缘漏掉的光线无法被指纹识别传感器012(022)再吸收,导致光线的损失,光线利用率较低,感光量较小,从而感光准确性较低、感光精度较差甚至无法响应。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通过设置反光单元,以及设置光电传感器包括第一感光区和第二感光区,利用反光单元将第一感光区无法吸收的至少部分光线反射至第二感光区,即至少部分边缘漏光可由第二感光区吸收,从而可增加光电传感器的光线吸收总量,减少光线损失,提高光线利用率;从而可提高感光准确性以及提高感光精度。
下面结合图3-图15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进行示例性说明。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3,该显示装置10包括:显示面板110、光电传感器120以及反光单元130,反光单元130设置于光电传感器120远离显示面板110的出光面的一侧;光电传感器120的感光面包括第一感光区121和第二感光区122;光电传感器120的第一感光区121朝向显示面板110的出光面;光电传感器120的第二感光区122朝向反光单元130的反光面131;反光单元130的反光面131用于将光线反射至光电传感器120的第二感光区122。
其中,显示面板110用于显示画面。示例性的,显示面板110可为液晶显示面板、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其他类型的显示面板,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下文中结合图11-图15对显示面板110为液晶显示面板或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时,显示装置10的结构进行示例性说明。
其中,光电传感器120用于将其第一感光区121和第二感光区122接收到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该电信号被传输至处理单元进行处理,以识别光信号所携带的信息。示例性的,该光电传感器120可用于指纹识别、图像获取、亮度获取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其他光电转换技术,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赘述也不限定。光电传感器120的具体结构在下文中详述。
其中,反光单元130可将照射至其反光面131上的光线进行反射。该显示装置10中,光电传感器120的边缘漏光照射至反光单元130后,至少部分边缘漏光经反光单元130的反光面131反射后,照射至光电传感器120的第二感光区122,如此,未被光电传感器120的第一感光区121吸收的光线中的至少部分光线光线,经反光面131反射后可被光电传感器120的第二感光区122吸收,从而可增加光电传感器120的光线吸收总量,有利于提高光线利用率,提高光电传感器120以及显示装置10的感光准确性和感光精度。反光单元130的具体结构和材料在下文中详述。
其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中,光电传感器120可设置为内嵌式或外挂式;基于此,反光单元130也可设置为内嵌式或外挂式,下文中结合图9-图15进行示例性说明。
下面,首先结合图3-图6,对光电传感器120的结构进行示例性说明。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3和图4,光电传感120的第一感光区121所在的平面平行于显示面板110的出光面,光电传感器120的第二感光区121所在的平面与显示面板110的出光面交叉。
其中,第一感光区121所在的平面朝向显示面板110的出光面,也理解为第一感光区121所在的平面朝向显示装置10的出光面,第一感光区121用于接收由垂直照射至光电传感器120的光线。可理解的是,这里的“垂直”是指在一定角度范围内垂直,角度范围的具体取值可根据显示装置10的实际需求设置;或者“垂直照射”可理解为外界照射至光电传感器120的这部分光线未经过反光单元130的反射而直接照射至光电传感器120。
其中,第二感光区122所在的平面朝向反光单元130的反光面131,且可与显示面板110的出光面交叉,具体交叉角度可根据显示装置10的实际需求设置。示例性的,该交叉角可为锐角,如图4;或可为直角,如图3;其交叉角度满足第二感光区122接收由反射面131反射的光线的需求即可,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图4中仅示例性的示出了光电传感器120远离显示面板110一侧表面在显示面板110上的垂直投影,位于光电传感器120靠近显示面板110的一侧表面在显示面板110上的垂直投影内。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设置光电传感器120远离显示面板110一侧表面在显示面板110上的垂直投影,覆盖光电传感器120靠近显示面板110的一侧表面在显示面板110上的垂直投影,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3,光电传感器120的第二感光区122所在的平面与显示面板110的出光面垂直。
即,第二感光区122所在的平面与显示面板110的出光面的交叉角度为90度,即二者呈直角交叉。
如此设置,可使光电传感器120的结构较规则,其设计和制作较简单,有利于确保光电传感器120和显示装置10的整体制作难度较低。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垂直”并非数学意义上的严格垂直,可理解为在工艺误差允许范围内垂直。基于此,第二感光区122所在的平面与显示面板110的出光面之间的交叉角度可为90±α度,α的取值可为0.5度、0.8度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其他界定误差允许范围的角度值,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再赘述也不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5,光电传感器120包括多个光电子单元,光电子单元包括第一光电子单元1201和第二光电子单元1202,且第二光电子单元1202包围第一光电子单元1201;第一光电子单元1201包括沿远离显示面板110的出光面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感光层210和处理层220;第二光电子单元1202包括沿远离第一光电子单元1201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处理层210和感光层220;其中,感光层210用于接收光线,处理层220用于处理光线对应产生的光电信号。
其中,感光层210可接收光线,用于形成感光面(或感光区),处理层220用于对光线转换为的电信号进行初次处理,并将其向后续处理单元传输。其中,第一光电子单元1201的感光层210用于形成第一感光区121,第二光电子单元1202的感光层210用于形成第二感光区122。
如此设置,可形成具有多个不同朝向的感光面的光电传感器120,有利于增加光电传感器120的光线吸收面积,从而有利于增加光线吸收总量。
需要说明的是,图5中仅示例性的示出了光电传感器120的一纵向剖面图,纵向理解为垂直于显示面板110的出光面的方向,该纵向剖面图中,第二光电子单元1202分立与第一光电子单元1201的左右两侧。在实际产品结构中,第二光电子单元1202可为一完整的环绕第一光电子单元1201的环形结构,并且根据第一光电子单元1201的形状,第二光电子单元可为圆柱环、棱柱环或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其他立体环状结构,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上述图5中示出了光电传感器120包括第一光电子单元1201和第二光电子单元1202,且第一光电子单元1201的结构为平面层叠结构,第二光电子单元1202的结构为柱面层叠结构。此为光电传感器120的一种结构设计方式,下面结合图6说明光电传感器120的另一种结构设计方式。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6,光电传感器120的第一感光区121所在的曲面朝背离显示面板110的出光面的方向弯曲,光电传感器120的第二感光区122所在的平面与显示面板110的出光面交叉,且第二感光区122与第一感光区121邻接设置。
如此,光电传感器120为一个一体化的拱桥形光电传感器,具有不同朝向的感光面,不仅可吸收垂直照射至光电传感器120的光线,还可吸收经反光单元130反射后再照射至光电传感器120的光线,从而光线吸收面积较大,有利于提高光线吸收总量,提高光线利用率;同时,光电传感器120的结构较简单,制作难度较小。
可理解的是,实际产品结构中,光电传感器120可理解为图6中示出的膜层结构沿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延伸而成,或理解为图6中示出的膜层结构围绕中心轴旋转而成,具体可根据显示装置10的需求设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赘述也不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3和图6,光电传感器12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感光层210和处理层220,感光层210的中心弧面区朝向显示面板110的出光面,且感光层210的边缘平面区朝向反光单元130的反光面131。
其中,与图5类似的,对光电传感器120的膜层结构按照功能进行设置,图6中示出的光电传感器120也可包括感光层210和处理层220。其中,根据感光层210的不同区域接收的光线类型的不同,感光层210中直接接收垂直照射至其上的区域为第一感光区121,接收由反射单元130反射的光线的区域为第二感光区122,如此,可形成具有多个不同朝向的感光区的光电传感器120,有利于增加光电传感器120的光线吸收面积,从而有利于增加光线吸收总量。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光电传感器120还可设计为其他结构形式,满足可接收垂直照射至其上的光线,以及可接收由反射单元反射的光线即可,本发明实施例对光电传感器120的其他结构形式不再赘述也不限定。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结合图5和图6,光电传感器120包括层叠设置的p型层、i型层以及n型层;其中,感光层210包括p型层,处理层220包括i型层和n型层。
其中,光电传感器120设置为p-i-n叠层结构,可为多重结构(如图5)或拱桥型结构(如图6),p型层、i型层以及n型层的工艺较成熟,工艺难度较低,且易于与现有工艺集成,实现在线的连续工艺制程。
示例性的,p型层、i型层以及n型层的形成方式可包括蒸发、溅射、离子注入、外延生长以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其他物理方式或化学方式,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再赘述也不作限定。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光电传感器120还可设置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其他结构的光电转换结构,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赘述也不限定。
下面结合图3、图4、图7以及图8对反光单元130的结构进行示例性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反光单元130的反光面131的形状包括倒弧面状、倒圆台侧面状、倒棱台侧面状以及斗状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结构均可实现将光电传感器120的边缘漏光进行反射,结合光电传感器120的第二感光区122吸收该部分光线,从而可增加光电传感器120的光线吸收量,有利于提高光线利用率。
示例性的,参照图3和图4,反光单元130的反光面131可为倒弧面状。
示例性的,参照图7,反光单元130的反光面131可为倒圆台侧面状或倒棱台侧面状。
示例性的,参照图8,反光单元130的反光面131可为斗状。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反光单元120的反光面131还可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其他形状,满足将光电传感器120的至少部分边缘漏光反射至第二感光区122即可,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再赘述也不限定。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反光单元130的材料包括反光金属材料。
其中,金属材料的反射率可较高,且其表面可设置为具有较高的光洁度,如此设置,有利于提高反射单元130的反射面131的光反射率,有利于增多被反射至光电传感器120的第二感光区122的光线量,进而有利于增加被第二感光区122吸收的光线量,有利于提高光线利用率。
在一实施例中,反光金属材料包括铝(Al)、铜(Cu)、钼(Mo)、银(Ag)以及金(Au)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反光单元130的材料可为单种材料或为多种材料的混合材料、叠层材料层,基于此,反光单元130可形成为Al、Cu、Mo、Mo+Al+Al、Ag等高光反射率的金属层。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反光单元130还可采用其他金属材料或其他非金属材料,满足光反射率需求即可,可根据显示装置10的需求设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此外,反光单元130可采用上述反光材料形成,也可设置为利用上述反光材料在反光单元130的反光面131侧形成镀层,满足反光面131可将照射至其上的光线反射,并满足光反射率需求即可,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限定。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光电传感器120相对于显示面板110可设置为内嵌式或外挂式,下面结合图9-图11示例性说明内嵌式光电传感器的显示装置10的结构,以及结合图12-图15示例性说明外挂式光电传感器的显示装置10的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9,显示面板110可包括第一基板111,第一基板111一侧依次层叠设置驱动电路层112、绝缘层113以及金属连接线层114;反光单元130形成于金属连接线层114中。
其中,第一基板111对设置与其上的功能膜层起到支撑保护作用。示例性的,第一基板111可为柔性基板或刚性基板,柔性基板可为聚酰亚胺基板、不锈钢基板、超薄玻璃基板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任一种柔性衬底基板,刚性基板可为硅基板、普通玻璃基板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任一种刚性衬底基板。
其中,驱动电路层112用于形成驱动电路元器件、信号走线以及其他驱动相关电学结构。示例性的,驱动电路层112中可形成周边驱动电路,例如移位寄存器电路,或如下边框的集成电路;驱动电路层112中还可形成显示区中的像素驱动电路,例如2T1C电路、7T1C电路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其他类型的像素驱动电路;驱动电路层112中还可形成扫描线、数据线等信号走线。
其中,绝缘层113用于将驱动电路层与金属连接线层114电绝缘,而只在需要电连接的位置设置过孔。
其中,金属连接线层114用于布线,实现驱动电路层112中的电容与集成电路的电连接。示例性的,金属连接线114的材料可为Mo/Al/Mo,或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其他金属层或复合金属层,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赘述也不限定。
如此,该显示装置10中,利用金属连接线层114形成反光单元130,可无需增加额外的膜层结构,从而有利于确保显示装置10的薄型化设计;同时,无需引入新材料以及无需增加额外的工艺步骤,有理由确保显示装置10的制作成本较低。
示例性的,图10示出了反光单元130的制作方法。参照图10,该方法流程可包括:
S201中:在基板11C上形成图案化的透明绝缘OC层102。
该步骤中,基板11C代表第一基板111、驱动电路层112以及绝缘层113,基于此,该步骤为在绝缘层113背离第一基板111的一侧形成图案化的透明绝缘OC层102。
S202中:在图案化的透明绝缘OC层102背离绝缘层113的一侧形成金属连接线层114,金属连接线层114覆盖透明绝缘OC层102。
该步骤中,金属连接线层114可采用物理沉积或化学沉积方式形成。
S203中:在金属连接线层114背离透明绝缘OC层102的一侧形成光刻胶层104。
该步骤中,光刻胶层104可采用喷涂或旋涂等方式形成。
S204中:图案化光刻胶层104。
S205中:以图案化后的光刻胶层104为掩膜板,图案化金属连接线层114,形成反光单元130。
S206中:去除光刻胶层104,使反光单元130的反光面裸露。
如此,通过沉积、显影、刻蚀等工艺形成了反光单元130。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反光单元130还可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其他方法形成,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根据光电传感器120的位置,还可利用显示面板110中的其他原有膜层形成反光单元130,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1,金属连接线114背离第一基板111的一侧依次层叠设置平坦化层115和第一黑矩阵层116;光电传感器120设置于平坦化层115朝向反光单元130的一侧;平坦化层115包括第一镂空区1151,第一黑矩阵层116包括第二镂空区1161,光电传感器120在平坦化层115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位于第一镂空区1151内;光电传感器120在第一黑矩阵层116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位于第二镂空区1161内。
其中,平坦化层115用于平坦第一基板111与其之间的膜层表面,以提供平整度较高的表面,便于其上的膜层沉积后,膜层的光学性能、电学性能等较好且较可控。示例性的,平坦化层可为有机层。
其中,第一黑矩阵层116设置第二镂空区1161,用于对外界入射的光线进行准直,即吸收照射至第二镂空区1161的侧面的光线,以使外界光线中,尽可能垂直的光线入射至光电传感器120,从而避免其他大角度光线等杂散光线导致的干扰,有利于提高光电传感器120的准确性。
其中,平坦化层1151设置第一镂空区1151,可减少平坦化层1151对入射至光电传感器120的光线的吸收,从而有利于提高光电传感器120接收的光线总量,有利于提高光线利用率。
在一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11,显示面板110还包括第二基板117,第二基板117与第一基板111相对设置;第二基板117朝向第一基板111一侧依次间隔设置多组第二黑矩阵层119和透明覆盖层118,各第二黑矩阵层119均包括第三镂空区1191,光电传感器120在第二黑矩阵层119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位于第三镂空区1191内。
其中,与第一基板111类似的,第二基板112对设置与其上的功能膜层起到支撑保护作用。示例性的,第一基板111可为柔性基板或刚性基板,具体类型可参照对第一基板111的解释说明进行理解,在此不赘述。
示例性的,第一基板111为阵列基板,第二基板112为彩膜基板,两基板对置成盒,中间密封液晶层,以形成液晶显示面板。
其中,多层第二黑矩阵层119的第三镂空区1191与第一黑矩阵层116的第一镂空区1161共同形成准直孔,用于滤除入射至光电传感器120的杂散光,从而降低光线之间的相互干扰,提高感光准确性。
示例性的,透明覆盖层118可为OC胶。透明覆盖层118中还可包括色阻块,色阻块的透光颜色可包括红色、绿色、蓝色以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其他颜色,以实现显示面板10的白色显示和彩色显示。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准直孔还可设计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其他结构形式,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赘述也不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该显示装置10还可包括偏光片、保护盖板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其他结构部件,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赘述也不限定。
可选的,继续参照图11,同一光电传感器120对应的第一镂空区1151、第二镂空区1161以及第三镂空区1191在第一基板111上的垂直投影均重合。
如此设计,一方面,准直孔的结构较规整,对光线传输路径的模拟难度较低,有利于降低产品设计成本;另一方面,可采用具有相同掩膜图案的掩膜板形成光电传感器120、第一镂空区1151、第二镂空区1161以及第三镂空区1191,无需额外设计多个具有不同图案的掩膜板,有利于降低掩膜板的设计难度和设计成本,从而有利于降低显示装置10的整体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图11中仅以显示面板110为液晶显示面板为例,对显示装置10的整体结构进行了示例性说明。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该显示面板还可为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还可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层、薄膜封装层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其他膜层结构,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再赘述也不限定。
上述结合图9-图11示例性地说明了光电传感器采用内嵌式设计时,显示装置10的结构。下面,结合图12-图15示例性说明光电传感器采用外挂式设计时,显示装置10的结构。
可选的,参照图12或图13,显示面板110包括第一基板111,光电传感器120设置于第一基板111背离显示面板110的出光面的一侧。
如此,光电传感器120采用外挂式设计。
此时,反光单元130设置于光电传感器120背离显示面板110的一侧,其不再利用显示面板110内的膜层结构形成。基于此,反光单元130可采用模具压制而成,后通过粘附、焊接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其他方式进行固定。
示例性的,图12中示出的显示装置10为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其包括第一基板111,还包括位于第一基板111背离光电传感器120一侧的驱动电路层、发光二极管层、薄膜封装层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功能膜层。
示例性的,图13中示出的显示装置10为液晶显示装置,其与图11示出的显示装置的区别仅在于:光电传感器120与反光单元130相对于第一基板111的空间位置不同,相同之处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液晶显示装置为被动发光装置,其还可包括背光模组,下面结合图14和图15进行示例性说明。
可选的,参照图14或图15,该显示装置10还可包括背光模组150,背光模组150的出光面朝向显示面板110;光电传感器120设置于背光模组150背离显示面板110的一侧。
其中,背光模组150为显示面板110提供背光,显示面板110对背光模组提供的背光进行调制,以实现画面显示。
该显示装置10中,通过将光电传感器120设置于背光模组150背离显示面板110的一侧,可不改变背光模组150与显示面板110的相对空间关系,有利于与现有工艺和产品的集成。
示例性的,继续参照图14和图15,该显示装置10集成指纹识别功能,光电传感器120为指纹识别传感器时,该显示装置10还可包括指纹识别光源160,指纹识别光源160可与光电传感器120同侧设置,即均设置于背光模组150背离显示面板110的一侧,如图14所示;或者,指纹识别光源160可设置于保护盖板的下边框区。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指纹识别光源160的位置还可根据显示装置10的需求设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示例性的,该显示装置10可为手机、电脑、车载显示器、柔性可穿戴设备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具有显示功能的装置、结构或部件,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相互结合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6)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光电传感器以及反光单元,所述反光单元设置于所述光电传感器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一侧;
所述光电传感器的感光面包括第一感光区和第二感光区;
所述光电传感器的第一感光区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
所述光电传感器的第二感光区朝向所述反光单元的反光面;所述反光单元的反光面用于将光线反射至所述光电传感器的第二感光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电传感器的第一感光区所在的平面平行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所述光电传感器的第二感光区所在的平面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交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电传感器的第二感光区所在的平面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电传感器包括多个光电子单元,所述光电子单元包括第一光电子单元和第二光电子单元,且所述第二光电子单元包围所述第一光电子单元;
所述第一光电子单元包括沿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感光层和处理层;
所述第二光电子单元包括沿远离所述第一光电子单元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处理层和感光层;
其中,所述感光层用于接收光线,所述处理层用于处理所述光线对应产生的光电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电传感器的第一感光区所在的曲面朝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方向弯曲,所述光电传感器的第二感光区所在的平面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交叉,且所述第二感光区与所述第一感光区邻接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电传感器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感光层和处理层,所述感光层的中心弧面区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且所述感光层的边缘平面区朝向所述反光单元的反光面。
7.根据权利要求4或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电传感器包括层叠设置的p型层、i型层以及n型层;其中,所述感光层包括所述p型层,所述处理层包括所述i型层和所述n型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单元的反光面的形状包括倒弧面状、倒圆台侧面状、倒棱台侧面状以及斗状中的至少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单元的材料包括反光金属材料。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金属材料包括铝、铜、钼、银以及金中的至少一种。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所述第一基板一侧依次层叠设置驱动电路层、绝缘层以及金属连接线层;
所述反光单元形成于所述金属连接线层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连接线层背离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依次层叠设置平坦化层和第一黑矩阵层;
所述光电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平坦化层朝向所述反光单元的一侧;
所述平坦化层包括第一镂空区,所述第一黑矩阵层包括第二镂空区,所述光电传感器在所述平坦化层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镂空区内;所述光电传感器在所述第一黑矩阵层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位于所述第二镂空区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基板,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设置;
所述第二基板朝向所述第一基板一侧依次间隔设置多组第二黑矩阵层和透明覆盖层,各所述第二黑矩阵层均包括第三镂空区,所述光电传感器在所述第二黑矩阵层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位于所述第三镂空区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同一光电传感器对应的所述第一镂空区、所述第二镂空区以及所述第三镂空区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垂直投影均重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所述光电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一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朝向所述显示面板;
所述光电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
CN202010158017.5A 2020-03-09 2020-03-09 一种显示装置 Active CN1113827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58017.5A CN111382700B (zh) 2020-03-09 2020-03-09 一种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58017.5A CN111382700B (zh) 2020-03-09 2020-03-09 一种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82700A true CN111382700A (zh) 2020-07-07
CN111382700B CN111382700B (zh) 2022-10-14

Family

ID=712171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58017.5A Active CN111382700B (zh) 2020-03-09 2020-03-09 一种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82700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59725A1 (zh) * 2015-10-09 2017-04-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指纹/掌纹识别器件、触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WO2018045813A1 (zh) * 2016-09-06 2018-03-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纹路识别器件及电子设备
CN108446646A (zh) * 2018-03-26 2018-08-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识别面板、光学识别方法及显示装置
TWI644263B (zh) * 2017-12-27 2018-12-11 敦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Optical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system
CN109713003A (zh) * 2018-12-27 2019-05-03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09560569U (zh) * 2019-02-14 2019-10-29 金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感光模组及取像装置
CN110567578A (zh) * 2019-09-30 2019-12-13 长江大学 一种适用于弱光检测的光电传感装置
CN110672201A (zh) * 2019-09-30 2020-01-10 长江大学 一种基于曲面聚光的光电传感检测装置
CN110807374A (zh) * 2019-10-16 2020-02-18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59725A1 (zh) * 2015-10-09 2017-04-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指纹/掌纹识别器件、触控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WO2018045813A1 (zh) * 2016-09-06 2018-03-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纹路识别器件及电子设备
TWI644263B (zh) * 2017-12-27 2018-12-11 敦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Optical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system
CN108446646A (zh) * 2018-03-26 2018-08-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识别面板、光学识别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09713003A (zh) * 2018-12-27 2019-05-03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09560569U (zh) * 2019-02-14 2019-10-29 金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感光模组及取像装置
CN110567578A (zh) * 2019-09-30 2019-12-13 长江大学 一种适用于弱光检测的光电传感装置
CN110672201A (zh) * 2019-09-30 2020-01-10 长江大学 一种基于曲面聚光的光电传感检测装置
CN110807374A (zh) * 2019-10-16 2020-02-18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82700B (zh) 2022-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298381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20210098746A1 (en) Display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WO2019137002A1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2236774B (zh) 纹路识别装置以及纹路识别装置的驱动方法
WO2019205646A1 (zh) 指纹识别装置、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WO2021017194A1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7262600B2 (ja) スクリーンアセンブリ及び電子装置
CN112530999B (zh)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10308583A (zh) 显示面板及指纹识别显示装置
CN219017011U (zh) 活体指纹识别装置以及触控终端
WO2021249178A1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KR20190010777A (ko) 표시 장치 및 이를 제조하는 방법
US11908226B2 (en) Texture recognition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11740503B2 (en) Display screen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11506528U (zh) 屏下光学指纹识别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3224118A (zh) 纹路识别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382700B (zh) 一种显示装置
WO2021258941A1 (zh) 纹路识别装置以及电子装置
CN112864182B (zh) 感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WO2020211534A1 (zh) 移动终端、盖板、显示组件
US20210367015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CN114355657A (zh) 拼接显示面板及拼接显示装置
CN114447246A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4747017A (zh)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308307B2 (en) Fingerprint sensing modu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