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26791B - 电解液及电池 - Google Patents
电解液及电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326791B CN111326791B CN201811535447.3A CN201811535447A CN111326791B CN 111326791 B CN111326791 B CN 111326791B CN 201811535447 A CN201811535447 A CN 201811535447A CN 111326791 B CN111326791 B CN 11132679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lyte
- substituted
- formula
- unsubstituted
- additi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4—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6—Liquid materials
- H01M10/0567—Liquid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ditiv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300/00—Electrolytes
- H01M2300/0017—Non-aqueous electrolytes
- H01M2300/0025—Organic electrolyt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解液及电池。所述电解液含有有机溶剂以及电解质盐。所述电解液中还含有添加剂A以及添加剂B,添加剂A为氧化电位较低的多腈基六元氮杂环化合物,添加剂B为具有醚键的二腈或多腈类化合物。本申请的电解液能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存储性能,尤其是提高电池高温高电压情况下的循环性能和存储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材料领域,具体地讲,涉及一种电解液及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由于具备能量密度大、输出功率高、循环寿命长和环境污染小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以及消费类电子产品中。目前对锂离子电池的需求是:高电压、高功率、长循环寿命、长存储寿命且安全性能优异。
锂离子电池目前广泛使用的是以六氟磷酸锂为导电锂盐以及以环状碳酸酯和/或链状碳酸酯为溶剂的电解液体系。然而上述电解液体系尚存在诸多不足,例如在高电压和高温情况下,上述电解液体系的循环性能和存储性能有待提高。
鉴于此,特提出本申请。
发明内容
鉴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解液及电池,其能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存储性能,尤其是提高电池高温高电压情况下的循环性能和存储性能。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解液,其含有有机溶剂以及电解质盐,所述电解液中还含有添加剂A以及添加剂B。
所述添加剂A选自式I-1、式I-2、式I-3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在式I-1、式I-2、式I-3中:R1、R2、R3、R4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原子、卤素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2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2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2胺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12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12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26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12杂环基,其中,取代基选自卤素原子、腈基、C1~C6烷基、C2~C6烯基、C1~C6烷氧基中的一种或几种;x、y、z各自独立地选自0~8的整数;m、n、k各自独立地选自0~2的整数。
所述添加剂B选自式II-1、式II-2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在式II-1、式II-2中,a、b、c、d各自独立地选自1~5内的整数,R5、R6、R7、R8、R9、R10、R11、R12、R13各自独立地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0亚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10亚烯基,其中,取代基选自卤素原子、腈基、C1~C6烷基、C2~C6烯基、C1~C6烷氧基中的一种或几种。
在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其包括本申请第一方面所述的电解液。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申请至少包括如下所述的有益效果:本申请的电解液中含有氧化电位较低的多腈基六元氮杂环化合物,电池化成时便能在正极活性材料表面形成稳定的络合物层,有效钝化正极活性材料表面,抑制其对电解液的氧化作用、降低电池产气;本申请的电解液中还含有具有醚键的二腈或多腈类化合物,其能长久稳定地存在于电解液中,随时修补循环或高温存储过程中遭到破坏的络合物层(由添加剂A形成),减少过渡金属离子溶出,大大降低过渡金属溶出后沉积在负极对SEI膜的破坏,该类分子醚基中的氧(-O-)会与电解液中痕量的PF5、HF发生反应,阻止PF5、HF对未形成络合物层而直接暴露于电解液环境中的正极活性材料表面的腐蚀,使正极活性材料表面在循环和存储过程中的耐久度更佳;因此本申请的电解液能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存储性能,尤其是能提高电池高温高电压情况下的循环性能和存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A1化合物核磁共振碳谱。
图2为A2化合物核磁共振碳谱。
图3为A3化合物核磁共振碳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说明根据本申请的电解液及电池。
首先说明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电解液。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电解液含有有机溶剂以及电解质盐,且所述电解液中还含有添加剂A以及添加剂B。
〔添加剂A〕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电解液中,所述添加剂A选自式I-1、式I-2、式I-3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在式I-1、式I-2、式I-3中:R1、R2、R3、R4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原子、卤素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2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2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2胺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12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12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26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12杂环基,其中,取代基(这里表示“取代或未取代”中发生取代的情况)选自卤素原子、腈基、C1~C6烷基、C2~C6烯基、C1~C6烷氧基中的一种或几种;x、y、z各自独立地选自0~8的整数;m、n、k各自独立地选自0~2的整数。
添加剂A为氧化电位较低的多腈基六元氮杂环化合物,腈基中的氮原子含有孤对电子,与正极活性材料中的过渡金属具有较强的络合作用,应用于电解液中后,可以在电池化成过程中吸附在正极活性材料表面生成一层疏松的多孔保护膜并有效钝化正极活性材料表面。该多孔保护膜不仅能在隔绝正极活性材料表面与电解液直接接触的同时不影响离子的正常传输,而且能在降低正极活性材料表面活性的同时抑制正极活性材料表面发生大量副反应,从而能达到减少副反应产物并降低产气的作用。
添加剂A具有特殊的六元氮杂环结构,腈基与腈基的间距更接近正极活性材料表面过渡金属与过渡金属的间距,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腈基的络合作用,且使更多数量的腈基发挥络合作用,因此与常规线性的腈基化合物相比,本申请的多腈基六元氮杂环化合物可具有更好的钝化效果。
添加剂A特殊的六元氮杂环结构还能使分子的氧化电位较低,电池化成时便能在正极活性材料表面形成稳定的络合物层,改善整个电池体系的电化学性能,诸如降低产气、提高高温高电压下的循环寿命等。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电解液中,优选地,所述添加剂A在所述电解液中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1%~10%。如果添加剂A含量过低,则其对电解液的改善效果不明显;如果添加剂A含量过高,则其吸附在正极活性材料表面形成的络合物层过于厚和致密,影响离子的扩散迁移,正极阻抗大幅增高,同时还导致了电解液整体黏度提升、离子电导率下降,因此过高的含量反而影响了电池的性能。优选地,所述添加剂A含量范围的上限可任选自10%、9%、8%、7%、6%、5%、4.5%、4%、3.5%、3%、2.5%、2%、1.5%、1%、0.8%,所述添加剂A含量范围的下限可任选自0.1%、0.2%、0.3%、0.4%、0.5%、0.6%、0.7%、0.8%、0.9%、1.0%、1.2%。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添加剂A在所述电解液中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1%~3.5%。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电解液中,在式I-1、式I-2、式I-3所示的化合物中:
C1~C12烷基可为链状烷基,也可为环状烷基,链状烷基又可为直链烷基或支链烷基,位于环状烷基的环上的氢还可进一步被烷基取代。C1~C12烷基中碳原子数优选的下限值为1、2、3、4、5,优选的上限值为3、4、5、6、8、10、12。优选地,选择C1~C10烷基;进一步优选地,选择C1~C6链状烷基、C3~C8环状烷基;更进一步优选地,选择C1~C4链状烷基、C5~C7环状烷基。作为C1~C12烷基的实例,具体可以举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正戊基、异戊基、新戊基、己基、2-甲基-戊基、3-甲基-戊基、1,1,2-三甲基-丙基、3,3-二甲基-丁基、庚基、2-庚基、3-庚基、2-甲基己基、3-甲基己基、异庚基、辛基、壬基、癸基。
当前述所提到的C1~C12烷基中含有氧原子时,可为C1~C12烷氧基。优选地,选择C1~C10烷氧基;进一步优选地,选择C1~C6烷氧基;更进一步优选地,选择C1~C4烷氧基。作为C1~C12烷氧基的实例,具体可以举出: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异丙氧基、正丁氧基、仲丁氧基、叔丁氧基、正戊氧基、异戊氧基、环戊氧基、环己氧基。
C2~C12烯基可为环状烯基,也可为链状烯基,链状烯基又可为直链烯基或支链烯基。另外,C2~C12烯基中双键的个数优选为1个。C2~C12烯基中碳原子数优选的下限值为2、3、4、5,优选的上限值为3、4、5、6、8、10、12。优选地,选择C2~C10烯基;进一步优选地,选择C2~C6烯基;更进一步优选地,选择C2~C5烯基。作为C2~C12烯基的实例,具体可以举出:乙烯基、烯丙基、异丙烯基、戊烯基、环己烯基、环庚烯基、环辛烯基。
C2~C12炔基可为环状炔基,也可为链状炔基,链状炔基又可为直链炔基或支链炔基。另外,C2~C12炔基中三键的个数优选为1个。C2~C12炔基中碳原子数优选的下限值为2、3、4、5,优选的上限值为3、4、5、6、8、10、12。优选地,选择C2~C10炔基;进一步优选地,选择C2~C6炔基;更进一步优选地,选择C2~C5炔基。作为C2~C12炔基的实例,具体可以举出:乙炔基、炔丙基、异丙炔基、戊炔基、环己炔基、环庚炔基、环辛炔基。
C6~C26芳基可为苯基、苯烷基、联苯基、稠环芳烃基(例如萘基、蒽基、菲基),联苯基和稠环芳烃基还可进一步被烷基或烯基取代。优选地,选择C6~C16芳基;进一步优选地,选择C6~C14芳基;更进一步优选地,选择C6~C9芳基。作为C6~C26芳基的实例,具体可以举出:苯基、苄基、联苯基、对甲苯基、邻甲苯基、间甲苯基、萘基、蒽基、菲基。
C2~C12杂环基中杂原子可选自氧、氮、硫、磷、硼中的一种或几种,杂环可为脂杂环或芳杂环。优选地,选择C2~C10杂环基;进一步优选地,选择C2~C7杂环基;更进一步优选地,选择五元芳杂环、六元芳杂环以及苯并杂环。作为C2~C12杂环基的实例,具体可以举出:环氧乙烷基、环氧丙烷基、环硫乙烷基、氮杂环丙烷基、β-丙内酯基、呋喃基、噻吩基、吡咯基、噻唑基、咪唑基、吡啶基、吡嗪基、嘧啶基、哒嗪基、吲哚基、喹啉基。
作为取代基的卤素原子可选自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为氟原子。
(1)具体地,式I-1所示的化合物为多腈基嘧啶类化合物。
在式I-1中:
优选地,R1、R2、R3、R4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原子、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直链或支链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5~C9环状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胺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6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6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12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12杂环基;进一步优选地,R1、R2、R3、R4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原子、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直链或支链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5~C7环状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胺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3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3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8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7杂环基。其中,取代基选自卤素原子中的一种或几种。
x优选地选自0~6的整数,进一步优选地选自0~4的整数,更进一步优选地选自0、1或2。y优选地选自0~6的整数,进一步优选地选自0~4的整数,更进一步优选地选自0、1或2。
m优选地选自1或2。n优选地选自1或2。
优选地,R1、R3为相同的基团;进一步优选地,R1、R3、R4均为相同的基团。
优选地,R1、R3均为氢原子;进一步优选地,R1、R3、R4均为氢原子。
优选地,R1、R2、R3、R4均为氢原子,或者R1、R3、R4均为氢原子而R2选自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直链或支链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烷氧基。其中,取代基选自卤素原子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地,取代基选自氟原子。
优选地,式I-1所示的化合物可具体选自以下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但本申请不限于此:
(2)具体地,式I-2所示的化合物为多腈基哌嗪类化合物。
在式I-2中:
优选地,R1、R2、R3、R4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原子、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直链或支链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5~C9环状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胺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6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6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12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12杂环基;进一步优选地,R1、R2、R3、R4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原子、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直链或支链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5~C7环状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胺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3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3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8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7杂环基。其中,取代基选自卤素原子中的一种或几种。
x优选地选自0~6的整数,进一步优选地选自0~4的整数,更进一步优选地选自0、1或2。y优选地选自0~6的整数,进一步优选地选自0~4的整数,更进一步优选地选自0、1或2。
m优选地选自1或2。n优选地选自1或2。
优选地,R1、R2、R3、R4中至少有两个为相同的基团,进一步优选地,R1、R2、R3、R4中至少有三个为相同的基团。
优选地,R1、R2、R3、R4中至少有两个为氢原子;进一步优选地,R1、R2、R3、R4中至少有三个为氢原子。
优选地,R1、R2、R3、R4均为氢原子,或者R1、R2、R3、R4中有三个为氢原子且剩余一个选自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直链或支链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烷氧基。其中,取代基选自卤素原子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地,取代基选自氟原子。
优选地,式I-2所示的化合物可具体选自以下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但本申请不限于此:
(3)具体地,式I-3所示的化合物为多腈基均三嗪类化合物。
在式I-3中:
优选地,R1、R2、R3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原子、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直链或支链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5~C9环状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胺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6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6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12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12杂环基;进一步优选地,R1、R2、R3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原子、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直链或支链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5~C7环状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胺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3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3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8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7杂环基。其中,取代基选自卤素原子中的一种或几种。
x优选地选自0~6的整数,进一步优选地选自0~4的整数,更进一步优选地选自0、1或2。y优选地选自0~6的整数,进一步优选地选自0~4的整数,更进一步优选地选自0、1或2。z优选地选自0~6的整数,进一步优选地选自0~4的整数,更进一步优选地选自0、1或2。
m优选地选自1或2。n优选地选自1或2。k优选地选自1或2。
优选地,R1、R2、R3中至少有两个为相同的基团。
优选地,R1、R2、R3中至少有两个为氢原子。
优选地,R1、R2、R3均为氢原子,或者R1、R2、R3中有两个为氢原子且剩余一个选自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直链或支链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烷氧基。其中,取代基选自卤素原子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地,取代基选自氟原子。
优选地,式I-3所示的化合物可具体选自以下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但本申请不限于此:
〔添加剂B〕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电解液中,所述添加剂B选自式II-1、式II-2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在式II-1、式II-2中,a、b、c、d各自独立地选自1~5内的整数,R5、R6、R7、R8、R9、R10、R11、R12、R13各自独立地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0亚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10亚烯基,其中,取代基(这里表示“取代或未取代”中发生取代的情况)选自卤素原子、腈基、C1~C6烷基、C2~C6烯基、C1~C6烷氧基中的一种或几种。
添加剂B为具有醚键的二腈或多腈类化合物,该类分子中的氮原子含有孤对电子,与正极活性材料中的过渡金属具有较强的络合作用,可随时修补循环或高温存储过程中遭到破坏的络合物层(由添加剂A形成),减少过渡金属离子溶出,大大降低过渡金属溶出后沉积在负极对SEI膜的破坏;该类分子醚基中的氧(-O-)还会与电解液中痕量的PF5、HF发生反应,阻止PF5、HF对未形成络合物层而直接暴露于电解液环境中的正极活性材料表面的腐蚀,使正极活性材料表面在循环和存储过程中的耐久度更佳。因此当添加剂B应用于电解液后,电池能具有较好的高温高压循环性能和存储性能。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电解液中,优选地,所述添加剂B在所述电解液中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1%~10%。如果添加剂B含量过低,则其吸收PF5、HF的作用不明显,无络合物层覆盖的裸露正极活性材料表面依然会遭到腐蚀;如果添加剂B含量过高,则正极活性材料表面形成的络合物层过于厚和致密,正负极阻抗大幅增高,反而影响了电池的性能。优选地,所述添加剂B含量范围的上限可任选自10%、9%、8%、7%、6%、5%、4.5%、4%、3.5%、3%、2.5%、2%、1.5%、1%、0.8%,所述添加剂B含量范围的下限可任选自0.1%、0.2%、0.3%、0.4%、0.5%、0.6%。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添加剂B在所述电解液中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1%~5%。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电解液中,在式II-1、式II-2所示的化合物中:
C1~C10亚烷基可为直链亚烷基,也可为支链亚烷基,C1~C10亚烷基中碳原子数优选的下限值为1、2、3,优选的上限值为4、5、6、7、8、9、10。优选地,选择C1~C6亚烷基;进一步优选地,选择C2~C4亚烷基。作为C1~C10亚烷基的实例,具体可以举出:亚甲基、亚乙基、亚丙基、亚异丙基、亚丁基、亚异丁基、亚仲丁基、亚戊基、亚己基。
C2~C10亚烯基可为直链亚烯基,也可为支链亚烯基,C2~C10亚烯基中双键的个数优选为1个。C2~C12亚烯基中碳原子数优选的下限值为2、3、4、5,优选的上限值为4、5、6、7、8、9、10。优选地,选择C2~C6亚烯基。作为C2~C10亚烯基的实例,具体可以举出:亚乙烯基、亚烯丙基、亚异丙烯基、亚烯丁基、亚烯戊基。
作为取代基的卤素原子可选自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为氟原子。
(1)具体地,式II-1所示的化合物为具有醚键的二腈类化合物。
在式II-1中:
优选地,a选自1或2。
优选地,R5、R6、R7各自独立地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亚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6亚烯基,其中,取代基选自卤素原子,优选为氟原子。进一步优选地,R5、R6、R7各自独立地选自C1~C6亚烷基、C2~C6亚烯基。更进一步优选地,R5、R6、R7各自独立地选自C2~C4亚烷基。
优选地,式II-1所示的化合物可选自1,2-二(氰乙氧基)乙烷、1,2-二(氰丙氧基)乙烷、1,2-二(氰丁氧基)乙烷、1,3-二(氰乙氧基)丙烷、1,3-二(氰丙氧基)丙烷、1,3-二(氰丁氧基)丙烷、1,4-二(氰乙氧基)丁烷、1,4-二(氰丙氧基)丁烷、1,4-二(氰丁氧基)丁烷、1,5-二(氰丙氧基)戊烷、1,6-二(氰丙氧基)己烷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一步优选地,式II-1所示的化合物可选自1,2-二(氰乙氧基)乙烷、1,2-二(氰丙氧基)乙烷、1,3-二(氰乙氧基)丙烷、1,4-二(氰丙氧基)丁烷、1,5-二(氰丙氧基)戊烷、1,6-二(氰丙氧基)己烷中的一种或几种,具体结构如下:
(2)具体地,式II-2所示的化合物为具有醚键的多腈类化合物。
在式II-2中:
优选地,b、c、d各自独立地选自1或2。
优选地,R8、R9、R10、R11、R12、R13各自独立地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6亚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6亚烯基;其中,取代基选自卤素原子,优选为氟原子。进一步优选地,R8、R9、R10、R11、R12、R13各自独立地选自C1~C6亚烷基、C2~C6亚烯基。更进一步优选地,R8、R9、R10、R11、R12、R13各自独立地选自C2~C4亚烷基。
优选地,式II-2所示的化合物可选自1,2,3-三(氰乙氧基)丙烷、1,2,3-三(氰丙氧基)丙烷、1,3,5-三(氰乙氧基)戊烷、1,3,5-三(氰丙氧基)戊烷、1,2,6-三(氰乙氧基)己烷、1,4,7-三(氰乙氧基)庚烷中的一种或几种,具体结构如下:
〔添加剂C〕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电解液中,所述电解液还可含有添加剂C。添加剂C可选自含有碳碳不饱和键的环状碳酸酯化合物、卤素取代的环状碳酸酯化合物、硫酸酯化合物、磺酸内酯化合物、二磺酸酯化合物、亚硫酸酯化合物、芳香化合物、异氰酸酯化合物、磷腈化合物、酸酐化合物、亚磷酸酯化合物、磷酸酯化合物、硼酸酯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电解液中,优选地,所述添加剂C在所述电解液中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01%~30%。
(a)含有碳碳不饱和键的环状碳酸酯化合物
含有碳碳不饱和键的环状碳酸酯化合物可选自式III-0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在式III-0中,R20选自支链上有烯基或炔基取代的C1~C6亚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6直链亚烯基,其中,取代基选自卤素原子、C1~C6烷基、C2~C6烯基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地,含有碳碳不饱和键的环状碳酸酯化合物可具体选自以下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但本申请不限于此:
(b)卤素取代的环状碳酸酯化合物
卤素取代的环状碳酸酯化合物可选自式III-1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在式III-1中,R21选自卤素取代的C1~C6亚烷基、卤素取代的C2~C6亚烯基。
具体地,卤素取代的环状碳酸酯化合物可选自氟代碳酸乙烯酯(简称为FEC)、氟代碳酸丙烯酯(简称为FPC)、三氟代碳酸丙烯酯(简称为TFPC)、反式或顺式-4,5-二氟-1,3-二氧杂环戊烷-2-酮(以下将两者统称为“DFEC”)中的一种或几种。
(c)硫酸酯化合物
硫酸酯化合物优选为环状硫酸酯化合物,环状硫酸酯化合物可选自式III-2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在式III-2中,R22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亚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6亚烯基,其中,取代基选自卤素原子、C1~C3烷基、C2~C4烯基中的一种或几种。
在式III-2中,优选地,R22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1~C4亚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4亚烯基,其中,取代基选自卤素原子、C1~C3烷基、C2~C4烯基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地,硫酸酯化合物可具体选自以下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但本申请不限于此:
进一步优选地,硫酸酯化合物选自硫酸乙烯酯(简称为DTD)、硫酸丙烯酯(简称为TMS)、4-甲基硫酸亚乙酯(简称为PLS)中的一种或几种,具体结构如下:
(d)磺酸内酯化合物
磺酸内酯化合物可选自式III-3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在式III-3中,R23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亚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6亚烯基,其中,取代基选自卤素原子、C1~C3烷基、C2~C4烯基中的一种或几种。
在式III-3中,优选地,R23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1~C4亚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4亚烯基,其中,取代基选自卤素原子、C1~C3烷基、C2~C4烯基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地,磺酸内酯化合物可具体选自以下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但本申请不限于此:
进一步优选地,磺酸内酯化合物可选自1,3-丙烷磺酸内酯(简称为PS)、1,3-丙烯磺酸内酯(简称为PES)中的一种或几种,具体结构如下:
(e)二磺酸酯化合物
二磺酸酯化合物为含有两个磺酸基(-S(=O)2O-)的化合物,优选选自二磺酸亚甲酯化合物,二磺酸亚甲酯化合物可选自式III-4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在式III-4中,R24、R25、R26、R27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原子、卤素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0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10烯基,其中,取代基选自卤素原子、C1~C3烷基、C2~C4烯基中的一种或几种。
在式III-4中,优选地,R24、R25、R26、R27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原子、卤素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C1~C4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6烯基,其中,取代基选自卤素原子、C1~C3烷基、C2~C4烯基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地,二磺酸酯化合物可具体选自以下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但本申请不限于此:
进一步优选地,二磺酸酯化合物可选自甲烷二磺酸亚甲酯(简称为MMDS),具体结构如下:
(f)亚硫酸酯化合物
亚硫酸酯化合物优选为环状亚硫酸酯化合物,具体可选自式III-5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在式III-5中,R28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亚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6亚烯基,其中,取代基选自卤素原子、C1~C3烷基、C2~C4烯基中的一种或几种。
在式III-5中,优选地,R28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1~C4亚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4亚烯基,其中,取代基选自卤素原子、C1~C3烷基、C2~C4烯基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地,亚硫酸酯化合物可选自亚硫酸乙烯酯(简称为ES)、亚硫酸丙烯酯(简称为PS)、亚硫酸丁烯酯(简称为BS)中的一种或几种。
(g)芳香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可选自环己基苯、氟代环己基苯化合物(1-氟-2-环己基苯、1-氟-3-环己基苯、1-氟-4-环己基苯)、叔丁基苯、叔戊基苯、1-氟-4-叔丁基苯、联苯、三联苯(邻位体、间位体、对位体)、二苯基醚、氟苯、二氟苯(邻位体、间位体、对位体)、茴香醚、2,4-二氟茴香醚、三联苯的部分氢化物(1,2-二环己基苯、2-苯基双环己基、1,2-二苯基环己烷、邻环己基联苯)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地,芳香化合物可选自联苯、三联苯(邻位体、间位体、对位体)、氟苯、环己基苯、叔丁基苯、叔戊基苯中的一种或几种,进一步优选地,芳香化合物可选自联苯、邻三联苯、氟苯、环己基苯、叔戊基苯中的一种或几种。
(h)异氰酸酯化合物
异氰酸酯化合物可选自甲基异氰酸酯、乙基异氰酸酯、丁基异氰酸酯、苯基异氰酸酯、四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八亚甲基二异氰酸酯、1,4-亚苯基二异氰酸酯、丙烯酸2-异氰酸根合乙酯、甲基丙烯酸2-异氰酸根合乙酯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地,异氰酸酯化合物可选自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八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丙烯酸2-异氰酸根合乙酯、甲基丙烯酸2-异氰酸根合乙酯中的一种或几种。
(i)磷腈化合物
磷腈化合物优选为环状磷腈化合物。环状磷腈化合物可选自甲氧基五氟环三磷腈、乙氧基五氟环三磷腈、苯氧基五氟环三磷腈、乙氧基七氟环四磷腈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地,环状磷腈化合物可选自甲氧基五氟环三磷腈、乙氧基五氟环三磷腈、苯氧基五氟环三磷腈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一步优选地,环状磷腈化合物可选自甲氧基五氟环三磷腈或乙氧基五氟环三磷腈。
(j)酸酐化合物
酸酐化合物可为链状酸酐或环状酸酐。具体地,酸酐化合物可选自乙酸酐、丙酸酐、琥珀酸酐、马来酸酐、2-烯丙基琥珀酸酐、戊二酸酐、衣康酸酐、3-磺基-丙酸酐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地,酸酐化合物可选自琥珀酸酐、马来酸酐、2-烯丙基琥珀酸酐中的一种或几种。进一步优选地,酸酐化合物可选自琥珀酸酐、2-烯丙基琥珀酸酐中的一种或两种。
(k)亚磷酸酯化合物
亚磷酸酯化合物可选自硅烷亚磷酸酯化合物,具体可选自式III-6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在式III-6中,R31、R32、R33、R34、R35、R36、R37、R38、R39各自独立地选自卤素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烷基。
优选地,硅烷亚磷酸酯化合物可具体选自以下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但本申请不限于此:
(l)磷酸酯化合物
磷酸酯化合物可选自硅烷磷酸酯化合物,具体可选自式III-7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在式III-7中,R41、R42、R43、R44、R45、R46、R47、R48、R49各自独立地选自卤素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烷基。
优选地,硅烷磷酸酯化合物可具体选自以下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但本申请不限于此:
(m)硼酸酯化合物
硼酸酯化合物可选自硅烷硼酸酯化合物,具体可选自式III-8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在式III-8中,R51、R52、R53、R54、R55、R56、R57、R58、R59各自独立地选自卤素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烷基。
优选地,硅烷硼酸酯化合物可具体选自以下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但本申请不限于此:
〔有机溶剂〕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电解液中,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解液中使用的有机溶剂优选为非水有机溶剂。
优选地,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解液中使用的有机溶剂可包括环状碳酸酯以及链状碳酸酯,其可进一步提高高温高电压情况下的循环性能和存储性能,且易于将电解液的电导率调节至合适的范围,从而更有利于各添加剂达到更好的成膜效果。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解液中使用的有机溶剂还可进一步包括羧酸酯,即根据本申请的有机溶剂可包括环状碳酸酯、链状碳酸酯以及羧酸酯的混合物。羧酸酯具有介电常数大且粘度低的特点,可有效防止离子和电解液中阴离子的缔合,同时在离子传导方面比环状碳酸酯和链状碳酸酯更有优势,尤其是在低温下,能可保证电解液具有良好的离子传导特性。
其中,基于有机溶剂的总质量计:环状碳酸酯的质量百分含量可为15%~55%,优选为25%~50%;链状碳酸酯的质量百分含量可为15%~74%,优选为25%~70%;羧酸酯的质量百分含量可为0.1%~70%,优选为5%~50%。
具体地,环状碳酸酯可选自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碳酸1,2-丁烯酯、碳酸-2,3-丁二醇酯中的一种或几种。进一步优选地,环状碳酸酯可选自碳酸乙烯酯、碳酸丙烯酯中的一种或几种。
具体地,链状碳酸酯可选自碳酸甲乙酯、碳酸甲丙酯、碳酸甲基异丙酯、碳酸甲丁酯、碳酸乙丙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非对称链状碳酸酯;链状碳酸酯还可选自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二丙酯、碳酸二丁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对称链状碳酸酯;链状碳酸酯还可为上述非对称链状碳酸酯和对称链状碳酸酯的混合物。
具体地,羧酸酯可选自新戊酸甲酯、新戊酸乙酯、新戊酸丙酯、新戊酸丁酯、丁酸甲酯、丁酸乙酯、丁酸丙酯、丁酸丁酯、丙酸甲酯、丙酸乙酯、丙酸丙酯、丙酸丁酯、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丁酯中的一种或几种。
〔电解质盐〕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电解液中,作为本申请中使用的电解质盐,可以合适地列举出下述的锂盐。
〔Li盐-1类〕:可以合适地列举出选自LiPF6、LiBF4、LiAsF6、LiSbF6、LiPF4(CF3)2、LiPF3(C2F5)3、LiPF3(CF3)3、LiPF3(异-C3F7)3和LiPF5(异-C3F7)中的一种或几种的“路易斯酸与LiF的络盐”,其中优选选自LiPF6、LiBF4、LiAsF6,更优选选自LiPF6、LiBF4。
〔Li盐-2类〕:可以合适地列举出选自(CF2)2(SO2)2NLi(环状)、(CF2)3(SO2)2NLi(环状)和LiC(SO2CF3)3中的一种或几种的“亚胺或甲基化锂盐”。
〔Li盐-3类〕:可以合适地列举出选自LiSO3F、LiCF3SO3、CH3SO4Li、C2H5SO4Li、C3H7SO4Li、三氟((甲磺酰)氧基)硼酸锂(LiTFMSB)、五氟((甲磺酰)氧基)磷酸锂(LiPFMSP)中的一种或几种的“含有S(=O)2O结构的锂盐”,其中更优选选自LiSO3F、CH3SO4Li、C2H5SO4Li或LiTFMSB。
〔Li盐-4类〕:可以合适地列举出选自LiPO2F2、Li2PO3F和LiClO4中的一种或几种的“含有P=O或Cl=O结构的锂盐”,其中优选选自LiPO2F2、Li2PO3F。
〔Li盐-5类〕:可以合适地列举出选自双[草酸根-O,O’]硼酸锂(LiBOB)、二氟[草酸根-O,O’]硼酸锂、二氟双[草酸根-O,O’]磷酸锂(LiPFO)和四氟[草酸根-O,O’]磷酸锂中的一种或几种的“以草酸盐配位体为正离子的锂盐”,其中更优选选自LiBOB、LiPFO。
上述锂盐可以单独使用或混合使用。其中,优选地,锂盐选自LiPF6、LiPO2F2、Li2PO3F、LiBF4、LiSO3F、三氟((甲磺酰)氧基)硼酸锂(LiTFMSB)、双[草酸根-O,O’]硼酸锂(LiBOB)、二氟双[草酸根-O,O’]磷酸锂(LiPFO)和四氟[草酸根-O,O’]磷酸锂中的一种或几种。进一步优选地,锂盐选自LiPF6、LiBF4、LiSO3F、三氟((甲磺酰)氧基)硼酸锂(LiTFMSB)、LiPO2F2、双[草酸根-O,O’]硼酸锂(LiBOB)和二氟双[草酸根-O,O’]磷酸锂(LiPFO)中的一种或几种。更进一步优选地,锂盐为LiPF6。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电解液中,所述电解液的制备方法不受限制,可按照常规电解液的方法制备。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电解液中,优选地,所述电解液25℃的电导率为4mS/cm~12mS/cm。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电解液中,所述添加剂A可通过下述方法合成。
(1)式I-1所示的化合物的制备
反应方程式为:
具体制备工艺为:
在20min~60min内向原料P-1中滴加浓度为30%~40%的P-2水溶液并快速搅拌,滴加完毕后快速搅拌15h~30h,于70℃~90℃油浴回流搅拌3h~5h,得到无色发烟粘稠状液体中间产物I-1-1;继续加入K2CO3、KI、无水乙腈,快速搅拌成固液混合相,于40℃~60℃下快速加入原料P-3,继续搅拌10h~20h后冷却至室温,分离提纯得到式I-1所示的化合物。
(2)式I-2所示的化合物的制备
反应方程式为:
具体制备工艺为:
将无水碳酸钠、原料P-4与原料P-3在无水乙醇中混合,反应搅拌2h~5h;热乙醇反复多次冲洗得到粗产物,重结晶得到式I-2所示的化合物。
(3)式I-3所示的化合物的制备
反应方程式为:
具体制备工艺为:
将无水碳酸钠、原料P-5与原料P-3在无水乙醇中混合,反应搅拌2h~5h;热乙醇反复多次冲洗得到粗产物,重结晶得到式I-3所示的化合物。
其次说明根据本申请第二方面的电池。
根据本申请第二方面的电池包括电极组件以及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所述的电解液,所述电极组件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以及隔离膜。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本申请第二方面的电池可为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或镁离子电池。
当电池为锂离子电池时,正极极片包含能脱出、嵌入锂离子的正极活性材料,负极极片包含能嵌入、脱出锂离子的负极活性材料。
具体的,当电池为锂离子电池时,正极活性材料包括LixCoyM1-yO2-zQz,0.5≤x≤1.2,0.8≤y<1.0,0≤z≤0.1,M选自Al、Ti、Zr、Y、Mg中的一种或几种,Q选自F、Cl、S中的一种或几种。当使用包含金属离子M掺杂的钴酸锂材料LixCoyM1-yO2-zQz的正极活性材料时,掺杂元素M在钴酸锂材料中充当骨架,可以减小钴酸锂材料深度脱锂过程中的晶格形变量,延缓钴酸锂材料体相结构的退化,改善锂离子电池在大于4.2V高电压下使用时的结构稳定性。正极活性材料还可包括锂镍氧化物、锂锰氧化物、锂镍锰氧化物、锂镍钴锰氧化物、锂镍钴铝氧化物、前述这些氧化物添加其他过渡金属或非过渡金属得到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具体的,当电池为锂离子电池时,负极活性材料包括软碳、硬碳、人造石墨、天然石墨、Si、SiOx、Si/C复合材料、Si合金、钛酸锂、能与锂形成合金的金属中的一种或几种,0<x≤2。
当电池为钠离子电池时,正极极片包含能脱出、嵌入钠离子的正极活性材料,负极极片包含能嵌入、脱出钠离子的负极活性材料。
具体地,正极活性材料可以选自钠铁复合氧化物(NaFeO2)、钠钴复合氧化物(NaCoO2)、钠铬复合氧化物(NaCrO2)、钠锰复合氧化物(NaMnO2)、钠镍复合氧化物(NaNiO2)、钠镍钛复合氧化物(NaNi1/2Ti1/2O2)、钠镍锰复合氧化物(NaNi1/2Mn1/2O2)、钠铁锰复合氧化物(Na2/3Fe1/3Mn2/3O2)、钠镍钴锰复合氧化物(NaNi1/3Co1/3Mn1/3O2)、钠铁磷酸化合物(NaFePO4)、钠锰磷酸化合物(NaMnPO4)、钠钴磷酸化合物(NaCoPO4)等。但本申请并不限定于这些材料,本申请还可以使用其他可被用作钠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的传统公知的材料。这些正极活性材料可以仅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具体地,负极活性材料可以选自硬碳、天然石墨、人造石墨、软碳、炭黑、乙炔黑、碳纳米管、石墨烯、碳纳米纤维等碳材料。此外,作为其他负极活性材料,还可以列举出例如Si、Ge、Pb、In、Zn、H、Ca、Sr、Ba、Ru、Rh等与钠发生合金化的元素的单质、含这些元素的氧化物以及碳化物等。但并不限定于这些材料,本申请还可以使用其他可被用作钠离子电池负极活性材料的传统公知的材料。这些负极活性材料可以仅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当电池为镁离子电池时,正极极片包含能脱出、嵌入镁离子的正极活性材料,负极极片包含能嵌入、脱出镁离子的负极活性材料。例如,正极活性材料可以选自V2O5、MoO3、MnO2、TiS2、MoS2等,负极活性材料可以选自金属镁、镁合金、石墨等。但并不限定于这些材料,本申请还可以使用其他可被用作镁离子电池正负极活性材料的传统公知的材料。这些正负极活性材料可以仅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在本申请第二方面的电池中,所述隔离膜设置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起到隔离作用。所述隔离膜的具体种类并不受到具体的限制,可以是现有电池中使用的任何隔离膜材料,例如聚乙烯、聚丙烯、聚偏氟乙烯以及它们的多层复合膜,但不仅限于这些。
在本申请第二方面的电池中,所述正极极片还包括粘结剂和导电剂。将包含有正极活性材料、粘结剂和导电剂的正极浆料涂覆在正极集流体上,待正极浆料干燥后获得正极极片。导电剂以及粘结剂的种类和含量不受具体的限制,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正极集流体的种类也不受具体的限制,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同样的,所述负极极片还包括粘结剂和导电剂。将包含有负极活性材料、粘结剂和导电剂的负极浆料涂覆在负极集流体上,待负极浆料干燥后获得负极极片。导电剂以及粘结剂的种类和含量不受具体的限制,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负极集流体的种类也不受具体的限制,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在本申请第二方面的电池中,电池的充电截止电压可不小于4.2V,即电池可在不小于4.2V的高电压状态下使用。在高电压状态下,正极活性材料表面过渡金属的价态越高,与添加剂A中腈基的库仑相互作用便越强,也即添加剂A能够越大程度地发挥相应的保护作用。优选地,电池可在4.2V~4.9V范围内工作,进一步优选地,电池可在4.3V~4.8V范围内工作。
本申请第二方面的电池既可为硬壳电池,也可为软包装电池。硬壳电池优选使用金属材质的硬壳。软包装电池优选使用包装袋作为电池壳体,所述包装袋通常包括容纳部和密封部,其中容纳部用于容纳电极组件和电解液,而密封部用于将电极组件和电解液密封。
本申请第一方面所述的电解液对于软包装电池性能的改善更明显,原因在于软包装电池在使用时很容易发生鼓胀,而本申请可以极大降低电池产气量,避免软包装电池鼓胀造成寿命缩短。
为了使本申请的发明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技术效果更加清晰,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为了解释本申请,并非为了限定本申请,实施例的配方、比例等可因地制宜做出选择而对结果并无实质性影响。
在本申请的下述具体实施例中,仅示出电池为锂离子电池的实施例,但本申请不限于此。在实施例、对比例中,所使用到的试剂、材料以及仪器如没有特殊的说明,均可商购获得。其中添加剂A1、A2、A3的具体合成过程如下,其它种类的添加剂A均可根据类似的方法合成。
添加剂A1的合成:
在0.5h内向1,3-丙二胺中滴加37%甲醛水溶液并快速搅拌,滴加完毕后继续快速搅拌20h,之后于80℃油浴回流搅拌4h,得到无色发烟粘稠状液体中间产物六氢嘧啶;继续加入K2CO3、KI、无水乙腈,快速搅拌成固液混合相,之后于60℃下0.5h内加入β-氯丙腈,继续搅拌17h后冷却至室温,分离提纯得到A1。核磁共振碳谱如图1所示。
添加剂A2的合成:
将无水碳酸钠、哌嗪与β-氯丙腈在无水乙醇中混合,反应搅拌4h;热乙醇反复多次冲洗得到粗产物,重结晶得到A2。核磁共振碳谱如图2所示。
添加剂A3的合成:
将无水碳酸钠、1,3,5-均三嗪与氯乙腈在无水乙醇中混合,反应搅拌4h;热乙醇反复多次冲洗得到粗产物,重结晶得到A3。核磁共振碳谱如图3所示。
在实施例1-24和对比例1-2中,电池均按照下述方法制备。
(1)电解液的制备
采用碳酸乙烯酯(简称为EC)、碳酸甲乙酯(简称为EMC)和碳酸二乙酯(简称为DEC)的混合液为有机溶剂,其中,EC、EMC和DEC的质量比为1:1:1。锂盐为LiPF6,LiPF6的含量为电解液总质量的12.5%。按照如表1所示的电解液组成加入各添加剂,其中各添加剂组分的含量均为相对于电解液的总质量计算得到。
其中,在实施例和对比例中所使用的添加剂A和添加剂B分别简写为:
(2)正极极片的制备
将表1所示的正极活性材料、粘结剂PVDF、导电剂乙炔黑按照质量比98:1:1混合,加入N-甲基吡咯烷酮,在真空搅拌机作用下搅拌至稳定均一,获得正极浆料;将正极浆料均匀涂覆于铝箔上;将铝箔在室温晾干后转移至120℃的鼓风烘箱中干燥1h,然后经过冷压、分切得到正极极片。
(3)负极极片的制备
将负极活性材料石墨、导电剂乙炔黑、增稠剂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粘结剂丁苯橡胶乳液按照质量比97:1:1:1混合,加入去离子水,在真空搅拌机作用下搅拌至稳定均一,获得负极浆料;将负极浆料均匀涂覆于铜箔上;将铜箔在室温晾干后转移至120℃的鼓风烘箱中干燥1h,然后经过冷压、分切得到负极极片。
(4)锂离子电池的制备
将正极极片、负极极片以及PP/PE/PP隔离膜进行卷绕得到电极组件,将电极组件放入包装袋铝塑膜中,之后注入电解液,再依次经过封口、静置、热冷压、化成、排气、测试容量等工序,获得锂离子电池。
表1 实施例1-24和对比例1-2的电解液参数
下面说明锂离子电池的测试过程。
(1)锂离子电池在常温、高电压情况下的循环性能测试
在25℃下,将锂离子电池先以1C恒流充电至电压为4.35V,进一步以4.35V恒压充电至电流为0.05C,然后以1C恒流放电至电压为3.0V,此为一个充放电循环过程,此次的放电容量为首次循环的放电容量。将锂离子电池按照上述方法进行200次循环充电/放电测试,检测得到第200次循环的放电容量。
锂离子电池循环200次后的容量保持率(%)=(锂离子电池循环200次的放电容量/锂离子电池首次循环的放电容量)×100%。
(2)锂离子电池在高温、高电压情况下的循环性能测试
在45℃下,将锂离子电池先以1C恒流充电至电压为4.35V,进一步以4.35V恒压充电至电流为0.05C,然后以1C恒流放电至电压为3.0V,此为一个充放电循环过程,此次的放电容量为首次循环的放电容量。将锂离子电池按照上述方法进行200次循环充电/放电测试,检测得到第200次循环的放电容量。
锂离子电池循环200次后的容量保持率(%)=(锂离子电池循环200次的放电容量/锂离子电池首次循环的放电容量)×100%。
(3)锂离子电池在高温情况下的存储性能测试
在25℃下,将锂离子电池以0.5C恒流充电至电压为4.35V,然后以4.35V恒压充电至电流为0.05C,此时测试锂离子电池的厚度并记为h0;之后将锂离子电池放入85℃的恒温箱,存储24h后取出,测试此时锂离子电池的厚度并记为h1。
锂离子电池85℃存储24h后的厚度膨胀率(%)=[(h1-h0)/h0]×100%。
表2 实施例1-24和对比例1-2的性能测试结果
从实施例1-24和对比例1-2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在电解液中加入本申请的组合添加剂后可显著提高锂离子电池在高温高电压情况下的循环性能和存储性能。
与对比例1未加入添加剂相比,本申请的电解液包含添加剂A和添加剂B的组合添加剂。其中,添加剂A为氧化电位较低的多腈基六元氮杂环化合物,其在电池化成时便能在正极活性材料表面形成稳定的络合物层,有效钝化正极活性材料表面,降低正极活性材料表面活性,隔绝电解液与正极活性材料表面的直接接触,使得表面副反应大大减少,副反应中消耗的锂离子也就相应减少,也就是可逆锂离子的消耗速度大大减慢,最终显现出来的实际效果是锂离子电池循环容量保持率大幅提升;部分表面副反应可产生气体,表面副反应的减少还意味着电池产气量减少,最终显现出来的实际效果是高温下锂离子电池厚度膨胀明显减轻。添加剂B为具有醚键的二腈或多腈类化合物,其能长久稳定地存在于电解液中,随时修补循环或高温存储过程中遭到破坏的络合物层(由添加剂A形成),减少过渡金属离子溶出,大大降低过渡金属溶出后沉积在负极对SEI膜的破坏;该类分子醚基中的氧(-O-)会与电解液中痕量的PF5、HF发生反应,阻止PF5、HF对未形成络合物层而直接暴露于电解液环境中的正极活性材料表面的腐蚀,使正极活性材料表面在循环和存储过程中的耐久度更佳。由此,本申请的电解液能显著提高锂离子电池在高温高电压情况下的循环性能和存储性能。
而与对比例2仅采用线性的腈基化合物相比,本申请的多腈基六元氮杂环化合物具有特殊的六元氮杂环结构,腈基与腈基的间距更接近正极活性材料表面过渡金属与过渡金属的间距,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腈基的络合作用,且使更多数量的腈基发挥络合作用。因此本申请的多腈基六元氮杂环化合物对正极活性材料表面过渡金属的覆盖作用更强,对正极活性材料表面具有更好的钝化效果,对锂离子电池循环性能和存储性能的改善效果也更加出众。
与对比例1和对比例2相比,本申请的实施例还使用了金属离子M掺杂的钴酸锂材料LixCoyM1-yO2-zQz作为正极活性材料,掺杂元素M在正极活性材料中充当骨架,可以减小正极活性材料深度脱锂过程中的晶格形变量,延缓正极活性材料体相结构的退化,大大改善锂离子电池在高电压情况下使用时的结构稳定性。
从实施例1-7可以看出,随着添加剂A加入量的增加(0.1%增至10.0%),在充电截止电压固定为4.35V的情况下,锂离子电池在25℃和45℃时的循环容量保持率达到最佳后又出现了下降的趋势,85℃存储24h厚度膨胀率一直减小。这充电截当添加剂A的加入量较多时,首先添加剂A吸附在正极活性材料表面形成的络合物层容易更厚和致密,影响锂离子的扩散迁移,正极阻抗大幅增高;其次添加剂A在形成络合物层的同时会消耗锂离子,导致可用于循环的锂离子减少;最后添加剂A较高的加入量会引起电解液整体黏度提升、离子电导率下降,最终锂离子电池在25℃和45℃时的循环容量保持率达到最佳后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因此,添加剂A的加入量需要适量,优选为0.1%~10.0%,更优选为0.1%~3.5%。
从实施例8-14可以看出,随着添加剂B加入量的增加(0.1%增至10.0%),在充电截止电压固定为4.35V的情况下,锂离子电池在25℃和45℃时的循环容量保持率达到最佳后又出现了下降的趋势,85℃存储24h厚度膨胀率一直减小。这是由于添加剂B的加入量较多时,其对正极活性材料表面的络合物层的修补作用较强烈,最终正极活性材料表面形成的络合物层容易更厚和致密,正负极阻抗大幅增高,从而锂离子电池在25℃和45℃时的循环容量保持率达到最佳后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因此,添加剂B的加入量也需要适量,添加为0.1%~10.0%,更优选为0.1%~5.0%。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申请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和修改。因此,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制。
Claims (19)
1.一种电解液,含有有机溶剂以及电解质盐;
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解液中还含有添加剂A以及添加剂B;
所述添加剂A选自式I-1、式I-2、式I-3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在式I-1、式I-2、式I-3中:R1、R2、R3、R4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原子、卤素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2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2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2胺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12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12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26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12杂环基,其中,取代基选自卤素原子、腈基、C1~C6烷基、C2~C6烯基、C1~C6烷氧基中的一种或几种;x、y、z各自独立地选自0~8的整数;m、n、k各自独立地选自0~2的整数;
所述添加剂B选自式II-1、式II-2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在式II-1、式II-2中,a、b、c、d各自独立地选自1~5内的整数,R5、R6、R7、R8、R9、R10、R11、R12、R13各自独立地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0亚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10亚烯基,其中,取代基选自卤素原子、腈基、C1~C6烷基、C2~C6烯基、C1~C6烷氧基中的一种或几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解液,其特征在于,
R1、R2、R3和R4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原子、卤素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直链或支链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5~C7环状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胺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3烯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3炔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C8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7杂环基,其中,取代基选自卤素原子;
R5、R6、R7、R8、R9、R10、R11、R12、R13各自独立地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亚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6亚烯基,其中,取代基选自卤素原子;
x、y、z各自独立地选自0、1或2;
m、n、k各自独立地选自1或2;
a、b、c、d各自独立地选自1或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解液,其特征在于,
在式I-1中,R1、R3均为氢原子;
在式I-2中,R1、R2、R3、R4中至少有两个为氢原子;在式I-3中,R1、R2、R3中至少有两个为氢原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解液,其特征在于,
在式I-1中,R1、R3均为氢原子;
在式I-2中,R1、R2、R3、R4中至少有三个为氢原子;
在式I-3中,R1、R2、R3中至少有两个为氢原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解液,其特征在于,
在式I-1中,R1、R3、R4均为氢原子;
在式I-2中,R1、R2、R3、R4中至少有两个为氢原子;
在式I-3中,R1、R2、R3中至少有两个为氢原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解液,其特征在于,
在式I-1中,R1、R3、R4均为氢原子;
在式I-2中,R1、R2、R3、R4中至少有三个为氢原子;
在式I-3中,R1、R2、R3中至少有两个为氢原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解液,其特征在于,
在式II-1中,R5、R6、R7各自独立地选自C1~C6亚烷基、C2~C6亚烯基;
在式II-2中,R8、R9、R10、R11、R12、R13各自独立地选自C1~C6亚烷基、C2~C6亚烯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解液,其特征在于,
在式II-1中,R5、R6、R7各自独立地选自C1~C6亚烷基、C2~C6亚烯基;
在式II-2中,R8、R9、R10、R11、R12、R13各自独立地选自C2~C4亚烷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解液,其特征在于,
在式II-1中,R5、R6、R7各自独立地选自C2~C4亚烷基;
在式II-2中,R8、R9、R10、R11、R12、R13各自独立地选自C1~C6亚烷基、C2~C6亚烯基。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解液,其特征在于,
在式II-1中,R5、R6、R7各自独立地选自C2~C4亚烷基;
在式II-2中,R8、R9、R10、R11、R12、R13各自独立地选自C2~C4亚烷基。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解液,其特征在于,
所述添加剂B选自1,2-二(氰乙氧基)乙烷、1,2-二(氰丙氧基)乙烷、1,2-二(氰丁氧基)乙烷、1,3-二(氰乙氧基)丙烷、1,3-二(氰丙氧基)丙烷、1,3-二(氰丁氧基)丙烷、1,4-二(氰乙氧基)丁烷、1,4-二(氰丙氧基)丁烷、1,4-二(氰丁氧基)丁烷、1,5-二(氰丙氧基)戊烷、1,6-二(氰丙氧基)己烷、1,2,3-三(氰乙氧基)丙烷、1,2,3-三(氰丙氧基)丙烷、1,3,5-三(氰乙氧基)戊烷、1,3,5-三(氰丙氧基)戊烷、1,2,6-三(氰乙氧基)己烷、1,4,7-三(氰乙氧基)庚烷中的一种或几种。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解液,其特征在于,
所述添加剂A在所述电解液中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1%~10%;
所述添加剂B在所述电解液中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1%~10%。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解液,其特征在于,
所述添加剂A在所述电解液中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1%~10%;
所述添加剂B在所述电解液中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1%~5%。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解液,其特征在于,
所述添加剂A在所述电解液中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1%~3.5%;
所述添加剂B在所述电解液中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1%~10%。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解液,其特征在于,
所述添加剂A在所述电解液中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1%~3.5%;
所述添加剂B在所述电解液中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1%~5%。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液中还含有添加剂C,添加剂C选自含有碳碳不饱和键的环状碳酸酯化合物、卤素取代的环状碳酸酯化合物、硫酸酯化合物、磺酸内酯化合物、二磺酸酯化合物、亚硫酸酯化合物、芳香化合物、异氰酸酯化合物、磷腈化合物、酸酐化合物、亚磷酸酯化合物、磷酸酯化合物、硼酸酯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18.一种电池,包括电极组件以及电解液,所述电极组件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以及隔离膜;
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解液为根据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解液。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极片中的正极活性材料包括LixCoyM1-yO2-zQz,0.5≤x≤1.2,0.8≤y<1.0,0≤z≤0.1,M选自Al、Ti、Zr、Y、Mg中的一种或几种,Q选自F、Cl、S中的一种或几种。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535447.3A CN111326791B (zh) | 2018-12-14 | 2018-12-14 | 电解液及电池 |
PCT/CN2019/125328 WO2020119808A1 (zh) | 2018-12-14 | 2019-12-13 | 电解液、电池及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535447.3A CN111326791B (zh) | 2018-12-14 | 2018-12-14 | 电解液及电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326791A CN111326791A (zh) | 2020-06-23 |
CN111326791B true CN111326791B (zh) | 2021-01-15 |
Family
ID=710767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535447.3A Active CN111326791B (zh) | 2018-12-14 | 2018-12-14 | 电解液及电池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326791B (zh) |
WO (1) | WO202011980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809398B (zh) * | 2021-08-12 | 2024-04-05 | 东莞市创明电池技术有限公司 | 电解液添加剂、电解液和钠二次电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2104439A (ja) * | 2010-11-12 | 2012-05-31 |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 非水系電解液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非水系電解液二次電池 |
CN102569886B (zh) * | 2010-12-29 | 2015-08-05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非水性电解液与包含此非水性电解液的锂二次电池 |
KR101516854B1 (ko) * | 2012-05-22 | 2015-05-04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리튬 이차전지용 비수 전해액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이차전지 |
CN103078140B (zh) * | 2013-02-03 | 2015-04-08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电解液 |
CN103151560B (zh) * | 2013-02-05 | 2017-04-26 |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其添加剂 |
KR102161266B1 (ko) * | 2013-08-30 | 2020-09-2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전해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
CN104600359A (zh) * | 2014-09-30 | 2015-05-06 | 珠海市赛纬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高电压锂离子电池的非水电解液 |
US10587012B2 (en) * | 2015-03-26 | 2020-03-10 | Basf Corporation | Electrolyte compositions comprising ionic liquids and metal hydride batteries comprising same |
EP3279998B8 (en) * | 2015-03-31 | 2022-02-16 | LG Energy Solution Ltd. | Non-aqueous electrolyte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same |
CN107293781B (zh) * | 2016-04-11 | 2020-06-12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
CN105826608A (zh) * | 2016-05-25 | 2016-08-03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解液以及包括该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 |
-
2018
- 2018-12-14 CN CN201811535447.3A patent/CN111326791B/zh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12-13 WO PCT/CN2019/125328 patent/WO2020119808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0119808A1 (zh) | 2020-06-18 |
CN111326791A (zh) | 2020-06-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391460B (zh) | 电解液及电池 | |
CN109148950B (zh) | 一种电解液及电池 | |
CN109256585B (zh) | 一种电解液及电化学装置 | |
CN110391461B (zh) | 电解液及电化学装置 | |
US11404724B2 (en) | Electrolyte solution including multi-cyano compound additive and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 |
CN111326793B (zh) | 锂离子电池 | |
CN111326728B (zh) | 锂离子电池 | |
CN109216764B (zh) | 一种电解液及电化学装置 | |
CN111326732B (zh) | 锂离子电池 | |
CN110391458B (zh) | 电解液及电化学装置 | |
CN110391459B (zh) | 电解液及电化学装置 | |
CN109256586B (zh) | 一种电解液及电化学装置 | |
CN111326792B (zh) | 电解液及电池 | |
CN111326719B (zh) | 锂离子电池 | |
CN111326791B (zh) | 电解液及电池 | |
CN109216765B (zh) | 一种电解液及电化学装置 | |
CN111326733B (zh) | 锂离子电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