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16629B - 图像处理装置和方法、成像装置和程序 - Google Patents

图像处理装置和方法、成像装置和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16629B
CN111316629B CN201880048379.XA CN201880048379A CN111316629B CN 111316629 B CN111316629 B CN 111316629B CN 201880048379 A CN201880048379 A CN 201880048379A CN 111316629 B CN111316629 B CN 1113166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imaging
display
boundary line
control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4837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16629A (zh
Inventor
鎌田征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3166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166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166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166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222Studio circuitry; Studio devices; Studio equipment
    • H04N5/262Studio circuits, e.g. for mixing, switching-over, change of character of image, other special effects ; Camera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electronic generation of special effects
    • H04N5/265Mix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1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image capture or setting capture parameters
    • H04N23/632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image capture or setting capture parameters for displaying or modifying preview images prior to image capturing, e.g. variety of image resolutions or capturing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1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image capture or setting capture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for display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control or operation of the camera
    • H04N23/635Region indicators; Field of view indic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2Combination of two or more compensation contr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41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by increasing the dynamic range of the image compared to the dynamic range of the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80Camera processing pipelines; Component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95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 systems, e.g. light-field imaging systems
    • H04N23/951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 systems, e.g. light-field imaging systems by using two or more images to influence resolution, frame rate or aspect ratio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222Studio circuitry; Studio devices; Studio equipment
    • H04N5/262Studio circuits, e.g. for mixing, switching-over, change of character of image, other special effects ; Camera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electronic generation of special effects
    • H04N5/2621Camera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electronic generation of special effects during image pickup, e.g. digital cameras, camcorders, video cameras having integrated special effects capabi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2Control of parameters via user interfa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Indication In Cameras, And Counting Of Exposures (AREA)

Abstract

本技术涉及使得能够提高用户友好性的图像处理装置和方法、成像装置和程序。该图像处理装置设置有显示控制单元,该显示控制单元:显示与在合成多个剪切图像并且生成记录图像时执行的融合处理有关的边界线,剪切图像被定义为成像条件不同的多个用于合成的图像中的彼此不同的区域;以及根据用户的操作来改变来自多条边界线当中的至少一条边界线的显示。本技术可应用于数码静态相机。

Description

图像处理装置和方法、成像装置和程序
技术领域
本技术涉及图像处理装置和方法、成像装置和程序,并且特别地涉及能够提高使用便利性的图像处理装置和方法、成像装置和程序。
背景技术
通常,已知HDR(高动态范围)是与静态图像的捕获有关的技术。如果使用HDR,则可以抑制过度曝光(whiteout)或曝光不足(black crush),并且可以获得具有宽动态范围的高质量图像。
例如,作为与HDR有关的技术,提出了如下技术,其中通过考虑运动体执行图像合成,可以抑制残像或不连续性的生成,并且可以获得自然的合成图像(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2011-188277A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还可利用如下技术,通过该技术,在HDR中,在成像时在其上显示直通图像的显示画面图像被划分为几个区域,从而可以对于每个划分区域执行曝光等的设定。
然而,根据该技术,区域的划分、对于每个区域的设定等是麻烦的,并且该技术的使用便利性不好。
例如,如果在对显示画面图像执行区域的划分之后相机倾斜,则显示在显示画面图像上的成像被摄体倾斜,从而导致显示画面图像上的划分区域与成像被摄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改变。因此,成像人员需要再次执行用于划分区域等的操作,这很麻烦。
考虑到如上所述的这样的情况做出了本技术,并且使得可以提高使用便利性。
问题的解决方案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图像处理装置包括显示控制单元,所述显示控制单元在将成像条件彼此不同的多个用于合成的图像中的彼此不同的区域作为剪切图像的同时,使得与当多个剪切图像被合成以生成记录图像时要执行的融合处理有关的边界线被显示,以及使得响应于用户的操作而改变来自多条边界线当中的至少一条边界线的显示。
本技术的第一方面的图像处理方法或程序包括以下步骤:在将成像条件彼此不同的多个用于合成的图像中的彼此不同的区域作为剪切图像的同时,使得与当多个剪切图像被合成以生成记录图像时要执行的融合处理有关的边界线被显示,以及使得响应于用户的操作而改变来自多条边界线当中的至少一条边界线的显示。
在本技术的第一方面中,在将成像条件彼此不同的多个用于合成的图像中的彼此不同的区域作为剪切图像的情况下,显示与当多个剪切图像被合成以生成记录图像时要执行的融合处理有关的边界线,以及响应于用户的操作而改变来自多条边界线当中的至少一条边界线的显示。
本技术的第二方面的成像装置包括显示控制单元,所述显示控制单元基于指示成像镜头的焦距的焦距信息和指示成像装置的旋转角度的检测角度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改变要与通过所述成像装置的成像镜头捕获的图像相重叠地显示的重叠显示信息。
本技术的第二方面的成像处理方法或程序包括以下步骤:基于指示成像镜头的焦距的焦距信息和指示成像装置的旋转角度的检测角度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改变要与通过所述成像装置的成像镜头捕获的图像相重叠地显示的重叠显示信息。
在本技术的第二方面中,基于指示成像镜头的焦距的焦距信息和指示成像装置的旋转角度的检测角度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改变要与通过所述成像装置的成像镜头捕获的图像相重叠地显示的重叠显示信息。
发明的有益效果
利用本技术的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可以提高使用便利性。
注意,这里描述的效果不必受到限制,并且可以应用本公开中描述的任何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描绘成像装置的配置示例的图。
图2是示出划分区域的图。
图3是描绘在设定划分区域或成像条件时的显示画面图像的示例的图。
图4是描绘在成像条件的联动设定时的显示画面图像的示例的图。
图5是示出本技术的图。
图6是示出边界线的显示校正的图。
图7是示出边界线的显示校正的图。
图8是示出边界线的显示校正的图。
图9是示出边界线的显示校正的图。
图10是示出边界线的显示校正的图。
图11是示出边界线的显示校正的图。
图12是示出边界线的显示校正的图。
图13是示出设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14是示出成像处理的流程图。
图15是描绘计算机的配置示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参考附图描述本技术所应用于的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成像装置的配置示例>
在将图像的区域划分为显示画面图像上的几个区域并且对于每个区域执行与成像有关的设定的情况下,无需用户的操作,本技术响应于相机的取向(倾斜)的改变而自动地校正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这可以提高使用便利性。
刚刚描述的这样的本技术可以应用于具有成像功能的各种电子设备,诸如数码静态相机、数码摄像机或便携式电话机。在下文中,以将本技术应用于数码静态相机的情况为例来继续描述。
图1是描绘本技术所应用于的成像装置的实施例的配置示例的图。
图1中描绘的成像装置11包括数码静态相机,并且是执行HDR成像以获取静态图像或运动图像的图像处理装置。注意,尽管由成像装置11捕获的图像可以是静态图像或运动图像,但是在假定最终记录的图像是静态图像的情况下给出以下描述。
成像装置11包括成像镜头21、成像单元22、镜头信息通信单元23、角度检测单元24、控制单元25、显示单元26、操作单元27和图像记录单元28。
成像镜头21包括例如一个或多个光学透镜和光圈、用于保持与成像镜头21有关的各种数据的存储器、以及用于向镜头信息通信单元23发送与成像镜头21有关的信息和从镜头信息通信单元23接收与成像镜头21有关的信息的通信单元,以及将从成像被摄体入射的光会聚并且引导到成像单元22。
注意,成像镜头21可以是可移除地附连到成像装置11的可互换镜头,或者可以是一体地设置在成像装置11上的镜头。
另外,尽管成像镜头21可以是具有可变焦距的变焦镜头,或者可以是具有固定焦距的单焦点镜头,但是这里假定成像镜头21是变焦镜头。
成像单元22包括例如图像传感器,并且通过接收通过成像镜头21从成像被摄体入射的光并且对光进行光电转换来对成像被摄体进行成像,并且将作为成像结果而获得的捕获图像供应到控制单元25。
镜头信息通信单元23与成像镜头21进行通信以获取与成像镜头21有关的信息。特别地,例如,镜头信息通信单元23从成像镜头21获取指示成像镜头21的焦距的焦距信息作为与成像镜头21有关的信息,并且将焦距信息供应到控制单元25。
角度检测单元24包括例如角度检测传感器(诸如陀螺仪传感器),检测成像装置11的倾斜(旋转),并且将检测结果供应到控制单元25。
这里,尤其是当成像装置11围绕成像镜头21的光轴旋转时的旋转角度也被称为旋转角度。此外,当成像装置11围绕垂直于成像镜头21的光轴的直线而在竖直方向(即,向上或向下方向)上以摆动(swing)的方式旋转时的旋转角度也被称为倾斜角度。尽管围绕彼此不同的旋转轴给出了旋转角度和倾斜角度,但是它们两者都是指示当成像装置11从作为基准的位置旋转时的旋转角度的信息。
角度检测单元24检测旋转角度和倾斜角度作为成像装置11的倾斜度,并且将指示检测结果的检测角度信息供应到控制单元25。
控制单元25控制整个成像设备11的操作。例如,控制单元25基于从成像单元22供应的捕获图像生成直通图像,并且将直通图像供应到显示单元26;或者基于捕获图像生成记录图像,并且将生成的记录图像供应到图像记录单元28。
这里,直通图像是用于确认要捕获的图像的构图、亮度等的用于确认的图像,在开始捕获图像的获取(成像)之后、直到快门按钮被成像人员按下以指示成像装置执行成像为止的时间段期间,在显示单元26上显示该图像。
此外,记录图像是当作为成像人员的用户按下快门按钮以指示成像装置执行成像时响应于指示而进行成像(记录)的用于记录的图像。
更特别地,记录图像是通过经由HDR合成多个图像而获得的合成图像。
在成像装置11中,显示单元26的显示画面图像(即,直通图像)被划分为几个区域,并且可以对于通过划分而获得的每个区域(在下文中也被称为划分区域)设定成像条件,诸如光圈值、ISO感光度、WR(白平衡(White Balance))、亮度(曝光校正值)、快门速度等。
如果由成像人员指示成像,则根据对于每个划分区域设定的每个成像条件执行成像,并且获得每个成像条件的捕获图像(在下文中也被称为用于合成的图像)。然后,成像装置11在根据与划分区域相对应的成像条件而捕获的用于合成的图像中剪切划分区域部分处的图像,并且合成划分区域部分处的图像以形成作为一个HDR合成图像的记录图像。
此外,控制单元25包括校正量计算单元41和显示控制单元42。
校正量计算单元41基于从镜头信息通信单元23供应的焦距信息和从角度检测单元24供应的检测角度信息中的至少一个并且通过计算来确定校正信息,该校正信息校正要在显示单元26上与直通图像一起显示的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的显示位置或倾斜度。
尽管在下文中描述细节,但是在成像装置11上,在成像时,在显示单元26上与直通图像一起显示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
此时,如果成像装置11倾斜,即,如果成像装置11旋转以改变倾斜角度和旋转角度,则成像装置11响应于倾斜度和旋转角度的改变来改变显示单元26的显示画面图像上的边界线的倾斜度和显示位置。
校正量计算单元41确定用于校正上述边界线的这样的倾斜度和位置的信息作为校正信息。注意,尽管校正信息可以是任意信息,只要它是允许边界线的显示校正的信息(诸如指示对于边界线的显示位置或倾斜度的校正量的信息)即可,但是这里假定将指示显示校正之后的边界线的倾斜度或显示位置的信息确定为校正信息。
显示控制单元42控制在显示单元26上的各种图像的显示,诸如直通图像或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的显示。例如,显示控制单元42基于由校正量计算单元41获得的校正信息,执行与直通图像相重叠地显示的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等的显示校正。换句话说,显示控制单元42基于校正信息改变与直通图像相重叠地显示的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等的显示。
显示单元26包括例如液晶显示面板、有机EL(电致发光)显示器等,并且显示从控制单元25供应的图像(诸如直通图像)。例如,操作单元27包括诸如快门按钮之类的各种按钮和开关以及滚轮按钮、十字键、拨盘、放置在显示单元26上的触摸面板等,并且将根据用户的操作的信号供应到控制单元25。
图像记录单元28记录从控制单元25供应的记录图像等,并且将所记录的图像等供应到控制单元25。注意,图像记录单元28可以可移除地安装在成像装置11上。
<本技术>
在通过HDR获得记录图像的情况下,成像装置11通过合成彼此不同的多个用于合成的图像的划分区域的图像来生成记录图像。
用户将会在按下作为操作单元27的快门按钮之前预先指定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以指示成像装置执行成像。
例如,用户可以如图2中所示在显示画面图像上任意指定边界线,以将图像划分为多个区域。
在该示例中,由用户确定的边界线BD11和另一边界线BD12被显示在显示单元26的显示画面图像上,并且通过这些边界线将显示画面图像划分为三个划分区域R11至R13。这里,划分区域R11是图2中的从显示画面图像的上侧端(上端)到边界线BD11的区域,划分区域R12是从边界线BD11到边界线BD12的区域,而划分区域R13是图2中的从边界线BD12到显示画面图像的下侧端(下端)的区域。
例如,用户将会通过如下方式来确定划分区域R11至R13:操作所述操作单元27,以在图2中的向上或向下方向上移动边界线BD11或边界线BD12,或者旋转边界线BD11或边界线BD12以便具有给定的倾斜度。
在该情况下,用户不仅可以在直通图像被显示在显示单元26上的状态下执行用于确定这样的边界线的操作,而且还可以在直通图像未被显示在显示单元26上的状态下执行用于确定边界线的操作。
例如,在用户在直通图像被显示的状态下执行用于确定(指定)边界线的倾斜度或位置的操作的情况下,作为示例,用户可以确定边界线BD11的位置或倾斜度,以使得作为直通图像显示的天空和地面之间的边界与边界线BD11重叠。由此,可以将划分区域R11确定为天空区域,并且将划分区域R12确定为地面区域。
注意,当要指定边界线BD11或边界线BD12时,响应于用户对于操作单元27的操作,可以同时将边界线BD11和边界线BD12移动或旋转相等的量,或者可以彼此单独地(独立地)移动或旋转边界线BD11和边界线BD12。
此外,尽管这里的边界线BD11和边界线BD12是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直线,但是边界线可以是诸如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直线、在斜(oblique)方向上延伸的直线、或曲线之类的任意线,并且边界线的数量可以是任意数量。换句话说,用户可以将图像划分为任意给定数量的划分区域,并且每个划分区域的形状也可以是任意形状。
另外,尽管在下文中描述细节,但是在指示成像之前,用户也将会指定由每个边界线划分的划分区域R11至R13中的每个的成像条件。这里,假定分别对于划分区域R11至R13确定成像条件V11至V13。
如果在用户操作所述操作单元27以这种方式指定边界线(即划分区域)和各个划分区域的成像条件之后用户按下作为操作单元27的快门按钮以指示成像装置11执行成像,则成像装置11捕获与划分区域R11至R13相对应的用于合成的图像。
特别地,成像装置11确定通过根据对于划分区域R11确定的成像条件V11执行成像而获得的捕获图像作为用于合成的图像G11,确定通过根据对于划分区域R12确定的成像条件V12执行成像而获得的捕获图像作为用于合成的图像G12,以及确定通过根据对于划分区域R13确定的成像条件V13执行成像而获得的捕获图像作为用于合成的图像G13。
然后,成像装置11基于以这种方式获得的并且具有彼此不同的成像定时的用于合成的图像G11至G13来生成记录图像。
特别地,从用于合成的图像G11中剪切与划分区域R11相对应的区域部分的图像CG11,以及从用于合成的图像G12中剪切与划分区域R12相对应的区域部分的图像CG12。此外,从用于合成的图像G13中剪切与划分区域R13相对应的区域部分的图像CG13。这些图像CG11至CG13是彼此不同的区域的图像。
此外,这样的图像CG11至CG13被并置(juxtapose)并且被合成,使得它们具有与对应的划分区域R11至R13相同的位置关系,以形成单个记录图像。如果可以以这种方式确定每个区域的成像条件,则可以获得每个区域具有适当的亮度或色彩(hue)的记录图像。
在下面的描述中,从根据对于划分区域确定的成像条件而捕获的用于合成的图像中剪切的并且与划分区域相对应的区域部分的图像(诸如图像CG11至CG13)也被称为剪切图像。
此外,尽管在进行图像合成时,与彼此相邻的划分区域相对应的剪切图像被合成以便彼此接合(join),但是由于剪切图像的成像条件有时可能彼此不同,所以如果简单地接合剪切图像,则剪切图像之间的边界部分可能会明显(stand out)。
因此,例如,当将剪切图像彼此接合时,对于剪切图像之间的边界位置附近的区域执行诸如阿尔法融合之类的融合处理。换句话说,在每个边界位置的附近执行平滑。
当用户操作所述操作单元27以执行用于指定边界线BD11或边界线BD12的操作时,用户可以指定作为融合处理的对象的区域(这样的区域在下文中也被称为融合区域)。
例如,在图2中所示的示例中,将以边界线BD12为中心的预定宽度的区域指定为融合区域BR11。因此,也可以说边界线BD12是与作为融合处理的对象的融合区域有关的边界线。
这里,包括边界线BD12、在两条直线BDR11和BDR12之间并且与边界线BD12平行的区域是融合区域BR11。换句话说,直线BDR11和直线BDR12形成指示融合区域BR11的范围的边界线。
因此,更特别地,例如,与划分区域R13相对应的图像CG13是用于合成的图像G13中的包括融合区域BR11的区域的图像,即,从用于合成的图像G13中的直线BDR11到用于合成的图像G13的下端的区域的图像。
用户将会操作所述操作单元27以向上或向下移动直线BDR11或直线BDR12,以指定直线BDR11和直线BDR12之间的距离(宽度),从而指定将要形成融合区域BR11的区域。注意,直线BDR11和直线BDR12可以响应于用户对操作单元27的操作而彼此联动地移动,或者可以单独地、即彼此独立地移动。
在该情况下,以下面的方式生成与记录图像中的融合区域相对应的区域中的图像。
特别地,例如,将记录图像中的与融合区域BR11相对应的区域中的像素确定为关注像素(noticed pixel)。然后,以预定的混合比率将在与用于合成的图像G12(图像CG12)中的关注像素相同的位置处的像素的像素值和在与用于合成的图像G13(图像CG13)中的关注像素相同的位置处的像素的像素值混合(融合),即加权相加,并且将作为融合的结果而获得的像素值确定为关注像素的像素值。
此时,例如,混合比率被确定为使得该混合比率响应于关注像素的位置而线性地或非线性地改变。特别地,例如,当关注像素位于与边界线BD12上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处时,混合比率被确定为使得用于合成的图像G12和用于合成的图像G13对关注像素的像素值的贡献率彼此相等。简而言之,使得用于合成的图像G12的像素的混合比率和用于合成的图像G13的像素的混合比率彼此相等(例如,为0.5)。
此外,例如,混合比率被确定为使得随着关注像素更靠近于与直线BDR11上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用于合成的图像G12的贡献率线性地或非线性地增加。类似地,例如,混合比率被确定为使得随着关注像素更靠近于与直线BDR12上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用于合成的图像G13的贡献率线性地或非线性地增加。
用户可以通过操作所述操作单元27来任意地设定直线BDR11的宽度和线性地或非线性地改变的混合比率的变化率,即融合处理的模糊量等。类似地,关于边界线BD11的融合区域,用户也可以指定融合区域的宽度、混合比率的变化率等。
注意,当改变融合区域BR11的宽度等时,也可以联动地同时将边界线BD11的融合区域的宽度等改变相等的量,或者也可以分别对于融合区域BR11和边界线BD11的融合区域设定融合区域的宽度或混合比率的变化率。
此外,例如,如图3中所示,在设定划分区域或成像条件时,显示用于执行这样的设定的按钮(图标)。注意,在图3中,与图2的情况下的部分相对应的部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并且适当地省略其描述。
在该示例中,在显示单元26的显示画面图像上,即在设定画面图像上,显示用于执行关于划分区域或成像条件的设定的按钮IQ11至IQ18。
例如,用户可以通过操作所述操作单元27选择(操作)按钮IQ11来指定将图像划分为多少个划分区域,即划分区域的数目。
此外,用户可以通过选择按钮IQ12来指定划分区域的边界线的位置、倾斜度(角度)等,并且可以通过选择按钮IQ13来执行关于融合区域的宽度、混合比率等的指定(设定)。
注意,可以在捕获用于合成的图像之后执行与按钮IQ11至IQ13有关的设定。
用户可以通过选择按钮IQ14来指定亮度(曝光校正值),可以通过选择按钮IQ15来指定光圈值(F值),以及可以通过选择按钮IQ16来指定快门速度。此外,用户可以通过选择按钮IQ17来指定ISO感光度,以及可以通过选择按钮IQ18来指定WB、即WB的类型和色温。
如上所述,当执行与按钮IQ12或按钮IQ13有关的设定、即与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的位置或倾斜度、以及融合区域的宽度、混合比率等有关的设定时,用户可以将多个边界和融合区域的设定联动。
例如,当设定为使得与划分区域之间的多条边界线有关的设定被联动,并且边界线的位置和倾斜度被同时改变相等的量、即分别被设定为相同的位置和相同的倾斜度时,由按钮IQ12中的箭头标记AI11指示的图标被明亮地显示。
类似地,当设定为使得与多个融合区域有关的设定被联动时,即,在设定为使得在多个融合区域之间同时将宽度、混合比率等改变相等的量的情况下,按钮IQ13中的图标被明亮地显示。
在该情况下,当用户操作所述操作单元27以指定融合区域的宽度、混合比率等的设定值时,控制单元25改变融合区域的设定值,使得融合区域的宽度或混合比率的设定值成为相等的值,即成为由用户指定的值。
另外,同样关于划分区域的成像条件,即关于诸如亮度、光圈值、快门速度、ISO感光度和WB之类的项目,用户可以对于每个项目指定两个或更多个给定的划分区域,并且在所指定的多个(两个或更多个)划分区域之间将成像条件的项目的设定值联动。简而言之,可以同时指定两个或更多个指定的划分区域的给定成像条件的项目的设定值。
在该情况下,例如,假定在图3中所示的示例中,用户操作所述操作单元27进行设定,使得划分区域R11和划分区域R12的成像条件的光圈值彼此联动。因此,如果用户操作所述操作单元27以将预定值指定为划分区域R11和划分区域R12之一的光圈值,则控制单元25将划分区域之一的光圈值改变为由用户指定的预定值,并且还联动地将另一个划分区域的光圈值改变为预定值。
在以此方式将成像条件的项目设定为联动的情况下,在与该项目相关联的按钮上,即在按钮IQ14至IQ18当中的对应项目的按钮上,指示哪个划分区域被设定为与按钮联动的图标被显示。特别地,显示控制单元42使得如下图标(图像)显示在设定画面图像上,该图标(图像)表示将成像条件的项目设定为与其联动的划分区域。
例如,在按钮IQ15上,指示在划分区域R11至R13之间将光圈值的设定联动的图标AI12被显示。
在该示例中,图标AI12是这样的图像,其中,将分别指示划分区域的四边形以与划分区域相同的位置关系并置,并且与彼此联动的划分区域相对应的四边形被更明亮地显示。这里,由于分别与划分区域R11至R13相对应的四边形被明亮地显示,因此如果指定了任一个划分区域的光圈值,则所有其他划分区域的光圈值也被改变为指定的光圈值。
这里,在图4中示出在将显示画面图像(图像)划分为三个划分区域的情况下在划分区域的成像条件的联动设定时的显示画面图像的示例。
在图4中所示的示例中,在显示单元26上显示用于联动设定的画面图像,以及在画面图像中设置有用于图3中所示的划分区域R11的成像条件的项目的联动设定的复选框CB11-1至CB15-1。
类似地,还设置有用于图3中所示的划分区域R12的成像条件的项目的联动设定的复选框CB11-2至CB15-2以及用于图3中所示的划分区域R13的成像条件的项目的联动设定的复选框CB11-3至CB15-3。
注意,在不需要具体地将复选框CB11-1至CB11-3彼此区分开的情况下,它们中的每个也被简称为复选框CB11,以及在不需要具体地将复选框CB12-1至CB12-3彼此区分开的情况下,它们中的每个也被简称为复选框CB12。
类似地,在不需要具体地将复选框CB13-1至CB13-3彼此区分开的情况下,它们中的每个也被简称为复选框CB13,以及在不需要具体地将复选框CB14-1至CB14-3彼此区分开的情况下,它们中的每个也被简称为复选框CB14。此外,在不需要具体地将复选框CB15-1至CB15-3彼此区分开的情况下,它们中的每个也被简称为复选框CB15。
复选框CB11-1至CB11-3中的每个被设置为将划分区域R11至R13的每个亮度(曝光校正值)彼此联动。
用户可以操作所述操作单元27以使得复选标记显示在复选框CB11中,从而建立这样的设定,使得与复选框CB11相对应的划分区域的曝光校正值与其他划分区域的曝光校正值联动地改变。
此外,用户可以通过单个操作、即共同地操作其上指示有字符“全部”的按钮BT11,以建立在全部三个复选框CB11中指示有复选标记的状态。
在图4中所示的示例中,由于三个复选框CB11处于未在其中任一个复选框中显示复选标记的状态,因此划分区域的曝光校正值不是彼此联动的,并且对于每个划分区域执行曝光校正值的设定。
复选框CB12-1至CB12-3中的每个被设置为将划分区域R11至划分区域R13的光圈值彼此联动。
用户可以操作所述操作单元27以在复选框CB12中显示复选标记,从而建立这样的设定,使得与复选框CB12相对应的划分区域的光圈值与其他划分区域的光圈值联动地改变。
这里,由于在全部复选框CB12中显示复选标记,因此如果划分区域R11至R13之一的光圈值改变,则改变之后的光圈值被反映在全部划分区域R11至R13上。换句话说,划分区域R11至R13的全部光圈值成为与由用户指定的光圈值相同的光圈值。
注意,在第一次执行联动设定时,与复选框CB12-3相对应的划分区域R13的值被反映,在该复选框CB12-3的附近显示王冠的标记(图标)。
特别地,在第一次执行联动设定时或者在改变联动设定时,如果处于在包括复选框CB12-3的一些复选框CB12中显示复选标记的状态,则与显示复选标记的复选框CB12相对应的划分区域的光圈值被设定为与对应于复选框CB12-3的划分区域R13的光圈值相同的值。
此外,还在图4中的复选框CB12-3的下侧,设置有能够共同地选择与按钮BT11相对应的全部复选框CB12的按钮。
复选框CB13-1至CB13-3中的每个被设置为将划分区域R11至R13的快门速度彼此联动。
用户可以操作所述操作单元27以在复选框CB13中显示复选标记,从而建立这样的设定,使得与复选框CB13相对应的划分区域的快门速度与其他划分区域的快门速度联动地改变。
再次,与复选框CB12的情况类似,在复选框CB13-3的附近显示王冠的标记,并且还设置有用于共同地选择与按钮BT11相对应的复选框CB13的按钮。
复选框CB14-1至CB14-3中的每个用于将划分区域R11至R13的ISO感光度彼此联动。
用户可以操作所述操作单元27以在复选框CB14中显示复选标记,从而建立这样的设定,使得与复选框CB14相对应的划分区域的ISO感光度与其他划分区域的ISO感光度联动地改变。
此外,关于复选框CB14,与复选框CB12的情况类似,在复选框CB14-3的附近显示王冠的标记,并且还设置有用于共同地选择与按钮BT11相对应的复选框CB14的按钮。
复选框CB15-1至CB15-3中的每个用于将划分区域R11至R13的WB的设定(调整值)彼此联动。
用户可以操作所述操作单元27以在复选框CB15中显示复选标记,从而建立这样的设定,使得与复选框CB15相对应的划分区域的WB的设定与其他划分区域的WB的设定联动地改变。
此外,关于复选框CB15,与复选框CB12的情况类似,在复选框CB15-3的附近显示王冠的标记,并且还设置有用于共同地选择与按钮BT11相对应的复选框CB15的按钮。
另外,在要在显示单元26的显示画面图像上显示直通图像的状态下执行成像条件的设定的情况下,可以将对于划分区域指定的成像条件反映在要显示的直通图像上。
特别地,例如,在所有划分区域中,在至少包括对于其设定了成像条件的划分区域的、彼此相邻的一些划分区域中,其上反映有所设定的成像条件的、通过实时成像而获得的直通图像被显示。此外,在其他划分区域中,先前在对于划分区域设定的成像条件下捕获的捕获图像被显示为直通图像。
这使得用户可以在观看直通图像的同时想象将要实际获得的记录图像,并且指定更合适的成像条件。换句话说,可以提高成像装置11的使用便利性。
假设在通过三脚架等基本上将成像装置11固定的状态下执行利用本技术的HDR成像。
因此,在显示直通图像的同时用户确定记录图像的构图等之后,例如,在将成像装置11固定的状态下,用户将根据直通图像上的成像被摄体的区域来执行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的位置或倾斜度、以及每个划分区域的成像条件等的设定。
在用户指定边界线的位置或倾斜度之后,将显示单元26置于与直通图像相重叠地显示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的状态。
然而,在直到用户按下快门按钮以执行记录图像的捕获为止的时间段内,在记录图像的捕获被执行一次之后,或者在类似情况下,用户可能改变成像装置11的视角(焦距)、成像装置11的取向(倾斜度)等。
在刚刚描述的这样的情况下,尽管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按照原样地保持在显示单元26的显示画面图像上,但是直通图像中的成像被摄体的位置、大小、取向等随着成像装置11的焦距或取向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在显示画面图像上,边界线(划分区域)与直通图像上的成像被摄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改变。这不仅适用于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而且适用于融合区域之间的边界线。
这引起了需要再次调整划分区域等之间的边界线的位置或倾斜度。然而,对于用户来说,执行边界线的位置、倾斜度等的这样的重新调整是麻烦的。尤其是随着划分区域等之间的边界线与直通图像上的成像被摄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的位移变大,用于重新调整的工作也增加。
因此,当检测到成像装置11的焦距的变化或成像装置11的倾斜度等的变化时,即当检测到旋转角度或倾斜角度的变化时,根据显示画面上的成像被摄体的大小、位置、倾斜度等的变化,调整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的重叠显示信息的显示位置或倾斜度、融合区域之间的边界线等,而不需要用户的操作。特别地,在成像装置11的倾斜度或焦距改变的情况下,调整边界线的显示位置或倾斜度,使得在改变之前和之后保持直通图像的成像被摄体与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由此,可以提高成像装置11的使用便利性。
注意,这里提到的重叠显示信息不限于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或融合区域之间的边界线,并且可以是任何信息,只要它与显示单元26上的直通图像相重叠地显示即可。
特别地,例如,OSD(屏上显示)信息(诸如网格线、水平线或垂直线)、指示成为基准的位置或区域的点、图标、指示由用户从操作单元27输入的作为直通图像上的成像被摄体的人的面部的轮廓的曲线等可以作为重叠显示信息。尤其是,如果重叠显示信息是与直通图像上的成像被摄体相关联的信息(诸如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简而言之相关信息,则是更优选的。
在下文中,在假定重叠显示信息是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或融合区域之间的边界线的情况下继续描述。此外,假定当简单地使用术语“边界线”而没有另行通知时,这指示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
在下文中,描述了作为重叠显示信息的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的显示位置和倾斜度的调整的具体示例。
注意,通过校正量计算单元41,不仅可以获得用于对作为重叠显示信息的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执行显示校正的校正信息,而且可以获得用于对其他重叠显示信息(诸如融合区域之间的边界线)执行显示校正的校正信息。然而,由于可以通过类似的计算来获得这样的重叠显示信息的校正信息,因此这里描述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的校正信息的计算。
例如,假定例如在成像装置11如由图5的箭头标记Q11指示的那样未倾斜的状态下,即在成像装置11朝向前方以及不仅旋转角度而且倾斜角度均为0度的状态下,在显示单元26上显示直通图像。
这里,在直通图像上,将海洋、轮船、太阳等显示为成像被摄体。此外,在下面的描述中,旋转角度有时也被表示为θr,而倾斜角度有时也被表示为θp
关于旋转角度θr,假定从正面观看显示单元26的显示画面图像的用户所观看的逆时针方向、即图5中的逆时针方向是正方向。同时,关于倾斜角度θp,假定从正面观看显示单元26的显示画面图像的用户所观看的向上方向、即图5中的向上方向是正方向。
假定在由箭头Q11指示的状态下,用户操作所述操作单元27以将显示单元26的显示画面图像(即直通图像)划分为两个划分区域。
因此,例如,如由箭头标记Q12所示,在显示单元26的显示画面图像上,与直通图像相重叠地显示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BD31。
在该示例中,边界线BD31的位置和倾斜度被指定为使得边界线BD31与作为直通图像的成像被摄体的海洋和天空之间的边界重叠,即与水平线重叠。用户可以操作所述操作单元27以在显示画面图像上移动边界线BD31或使边界线BD31倾斜(即旋转边界线BD31),以调整显示位置或倾斜度。
通过以如由箭头标记Q12所示的方式指定边界线BD31,用户可以分别对于作为成像被摄体的天空部分和海洋部分设定成像条件。
此外,如果在指定边界线BD31之后,用户沿着从用户观看的逆时针方向将成像装置11旋转了旋转角度θr,则如箭头标记Q13所示,在作为成像被摄体的水平线和边界线BD31之间出现位移。
因此,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则作为成像被摄体的天空的成像条件也将被应用于图5中的显示画面图像中的作为成像被摄体的海洋的左侧部分的区域,即被应用于相对于图5中的边界线BD31的作为成像被摄体的海洋的上侧部分的区域。在未应用本技术的情况下,边界线BD31的显示保持在由箭头标记Q13指示的状态。
因此,校正量计算单元41基于从角度检测单元24供应的检测角度信息中包括的旋转角度θr,确定将要显示边界线BD31时的校正量(更具体地,显示校正后边界线BD31的显示位置和倾斜度)作为校正信息。
然后,显示控制单元42控制边界线BD31在显示单元26上的显示,使得边界线BD31以由校正量计算单元41确定的倾斜度显示在由校正量计算单元41确定的显示位置处。简而言之,基于校正信息来校正边界线BD31的显示位置和倾斜度。
这里,执行边界线BD31的显示校正,使得边界线BD31相对于显示画面图像仅旋转角度-θr
由此,即使在成像装置11的旋转之后,也可以建立如由箭头标记Q14指示的如下状态:作为成像被摄体的水平线和边界线BD31没有彼此移位,并且水平线和边界线BD31被置于彼此重叠的状态。此外,控制单元25还与边界线BD31的显示位置和倾斜度的校正一起校正划分区域。
结果,由用户对于天空设定的成像条件被正确地应用于图像的天空区域,并且对于海洋设定的成像条件被正确地应用于图像的海洋区域部分。换句话说,可以获得高质量的记录图像,而无需由用户再次执行诸如设定边界线BD31的显示位置等之类的麻烦操作,以及可以提高成像装置11的使用便利性。
类似地,如果在指定边界线BD31之后,用户沿着从用户观看的垂直方向使成像装置11向上侧倾斜(摆动)了倾斜角度θp,则如由箭头标记Q15指示的那样,在作为成像被摄体的水平线与边界线BD31之间出现位移。这里,边界线BD31相对于水平线在图5中的向上方向上位移。
在该情况下,由于水平线和边界线BD31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指示与由箭头标记Q13指示的示例类似的改变,因此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则对于作为成像被摄体的海洋区域部分确定的成像条件也被应用于作为成像被摄体的天空的部分区域。简而言之,在未应用本技术的情况下,边界线BD31的显示保持在由箭头标记Q15指示的状态。
因此,校正量计算单元41基于从角度检测单元24供应的检测角度信息中包括的倾斜角度θp和焦距信息,确定将要显示边界线BD31时的校正量(更具体地,显示校正后边界线BD31的显示位置和倾斜度)作为校正信息。
然后,显示控制单元42基于由校正量计算单元41确定的校正信息,执行显示单元26上的边界线BD31的显示校正。
由此,即使在如由箭头标记Q16指示的那样摆动成像装置11之后,在作为成像被摄体的水平线和边界线BD31之间也没有位移,并且水平线和边界线BD31可被置于它们彼此重叠的状态。结果,用户能够获得高质量的记录图像,而无需再次执行诸如设定边界线BD31的位置之类的麻烦操作,并且可以提高成像装置11的使用便利性。
现在,更详细地描述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诸如边界线BD31)的显示校正的具体示例。
例如,假定将成像装置11旋转了旋转角度θr。换句话说,假定从角度检测单元24输出包括旋转角度θr和倾斜角度θp=0的检测角度信息。
在该情况下,假定如由图6的箭头标记Q21指示的那样在显示单元26的显示画面图像上显示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BD41。这里,在显示校正之前的状态下,即在将成像装置11旋转了旋转角度θr之前的状态下显示边界线BD41。
此外,将显示单元26的显示画面图像的中心位置处的点表示为点A11,并且将边界线BD41上的给定位置处的点表示为点B11。
注意,点A11对应于成像单元22中的成像平面的中心位置,即,对应于成像平面和成像镜头21的光轴之间的交叉点,并且也是直通图像的中心位置的点。
另外,将边界线的倾斜度表示为倾斜度θ,并且如下这样的倾斜方向是倾斜度θ的正方向:相对于与从正面观看显示单元26的显示画面图像的用户所观看的显示画面图像的下侧边缘平行的直线,边界线的右侧端位于上侧并且边界线的左侧端位于下侧。
在图6的示例中,由图6中的显示单元26的显示画面图像的下侧边缘(即图6中的直通图像的下侧边缘)和边界线BD41限定的角度是边界线BD41的倾斜度θ。
校正量计算单元41采用旋转角度θr、点A11和点B11来确定校正之后的边界线BD41的倾斜度θ。
注意,校正之后的边界线BD41和校正之后的边界线BD41的倾斜度θ也被分别称为边界线BD41'和倾斜度θ'。此外,显示单元26的显示画面图像上(即直通图像上)的校正之后的边界线BD41的点B11,即边界线BD41'上的与点B11相对应的点也被称为点B11'。
如果描绘边界线BD41'、点B11'和倾斜度θ',则它们如由箭头标记Q22表示的那样。注意,由于点A11是成像装置11的旋转中心,所以点A11的位置在显示校正之前和之后相同。
此外,在该情况下,由于将成像装置11旋转了角度θr,所以由将点A11和点B11互连的直线和将点A11和点B11'互连的直线限定的角度是-θr。简而言之,点B11'的位置是当点B11围绕由点A11给定的旋转中心旋转-θr时的位置。
在对边界线BD41进行校正时,校正量计算单元41首先基于点B11的位置(坐标)和旋转角θr,通过坐标变换来确定点B11'的位置(坐标)。
这里,如上所述,当点B11围绕由点A11给定的旋转中心旋转-θr时的位置是点B11'的位置。注意,可以根据与直通图像相重叠地显示的边界线BD41的显示位置和倾斜度θ来确定点B11的位置。
然后,校正量计算单元41基于边界线BD41的倾斜度θ和旋转角度θr来确定边界线BD41′的倾斜度θ′。特别地,如由下面的表达式(1)指示的那样,校正量计算单元41通过从倾斜度θ减去旋转角度θr来计算倾斜度θ′。
[数学式1]
θ'=θ-θr...(1)
在以这种方式确定倾斜度θ′和点B11′的位置的情况下,获得倾斜度θ′和点B11′的位置作为用于边界线BD41′的显示校正的校正信息。
显示控制单元42基于以此方式获得的倾斜度θ'和点B11'的位置来控制显示单元26,以在显示单元26的显示画面图像上显示(绘制)边界线BD41'。在该情况下,只要在显示画面图像上显示经过点B11'的倾斜度为θ'的直线作为边界线BD41'就足够了。
由此,例如,如由图5的箭头标记Q14指示的那样,与直通图像相重叠地、正确地显示校正之后的边界线BD31。
现在,描述例如在成像镜头21的焦距信息改变的情况下、即在执行变焦操作的情况下的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的显示校正。注意,这里假定仅执行变焦操作并且没有成像装置11的旋转和摆动。换句话说,旋转角度θr和倾斜度θ两者均为0度。
例如,如图7中所示,假定在显示单元26的显示画面图像上显示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BD51。注意,在图7中,与图6的情况下的元件相对应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并且适当地省略其描述。
在该示例中,当从显示画面图像的中心位置处的点A11到边界线BD51绘制垂线时,由边界线BD51与垂线之间的交叉点给出点B21。
假定在刚刚描述的这样的条件下,如图8中所示,构成成像镜头21的光学透镜OL11的主点(principal point)位置(即焦点对准位置)是点D1的位置,并且成像镜头21的焦距是S1。
在图8中,描绘了实际空间中的成像被摄体OB11、构成成像镜头21的光学透镜OL11和构成成像单元22的成像元件IM11,并且成像被摄体OB11上的点是点P。这里,假定点P是与图7中所示的点B21相对应的成像被摄体的部位。换句话说,成像被摄体OB11的点P被反映在直通图像上(即,显示单元26的显示画面图像上)的点B21处。
另外,成像元件IM11的成像平面的中心位置是点A。该点A对应于作为图7中所示的直通图像的中心位置(即显示画面图像的中心位置)的点A11。
在光学透镜OL11的主点位于点D1的状态下,在光学透镜OL11的光轴方向上从点D1到成像元件IM11上的点A的距离是光学透镜OL11的焦距S1。在该情况下,从镜头信息通信单元23输出指示焦距S1的焦距信息。
另外,在该状态下的点P的光学图像的形成位置被表示为点P1。简而言之,假定点P的图像位于成像元件IM11上的点P1的位置处。另外,在光学透镜OL11的光轴方向上从光学透镜OL11的主位置处的点D1到点P的距离由L1来表示,并且在垂直于光学透镜OL11的光轴的方向上从光学透镜OL11的光轴到点P的距离由H来表示。
例如,假定用户从光学透镜OL11的主点位于点D1处的状态起执行变焦操作,使得光学透镜OL11的主点到达点D2。
因此,光学透镜OL11的焦距变为S2,该S2是从作为变焦操作之后的光学透镜OL11的主位置的点D2到点A的距离;以及从光学透镜OL11的主点到点P的距离也改变为L2。另外,成像元件IM11上的点P的图像的位置也从点P1移动到点P2。
这里,焦距S2是在光学透镜OL11的光轴方向上从光学透镜OL11的主点处的点D2到成像元件IM11上的点A的距离,并且距离L2是在光学透镜OL11的光轴方向上从光学透镜OL11的主位置处的点D2到点P的距离。
另外,从成像元件IM11上的点A到点P1的距离也被称为距离p1,并且从成像元件IM11上的点A到点P2的距离也被称为距离p2。
如果执行变焦操作使得光学透镜OL11的主点以这种方式到达点D2的位置,则从镜头信息通信单元23输出指示焦距S2的焦距信息。
如果从图7中所示的光学透镜OL11的主点位于点D1的位置处的状态起执行变焦操作,并且光学透镜OL11的主点移动到点D2的位置,则显示单元26的显示画面图像的显示变成如图9中所示的那样。注意,在图9中,与图7的情况下的部分相对应的部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并且适当地省略其描述。
在图9中,点B21'指示与变焦操作一起移动的点B21的移动之后的位置,并且该点B21'对应于图8中所示的点P2。注意,为了便于理解描述,在图9中还描绘了图7中所示的点B21。
另外,边界线BD51'指示在与变焦操作一起执行了显示校正之后的边界线BD51。
在变焦操作之前的状态下,点B21位于边界线BD51上,并且这里,仅执行变焦操作。因此,只要将经过点B21'(即点B21的移动之后的位置)并且具有与边界线BD51的倾斜度相等的倾斜度θ的直线作为将要在变焦操作之后显示的边界线BD51'(即显示校正后边界线BD51')就足够了。
在图9中所示的示例中,边界线BD51'是经过点B21'的直线,并且具有与边界线BD51的倾斜度相同的倾斜度θ。为了使得如刚刚描述的这样的边界线BD51'被显示为显示校正后边界线,只要确定点B21'的位置就足够了。
这里,将确定点B21'的位置(坐标)。
为了确定点B21'的位置,只要确定从图8中所示的点A到点P2的距离p2就足够了。从图8中所示的点P和点P2之间的位置关系,即从三角形之间的相似关系,导出下面的表达式(2)和表达式(3)。
[数学式2]
p2/S2=H/L2
=H/(L1+S1-S2)...(2)
[数学式3]
p1/S1=H/L1...(3)
另外,如果确定了表达式(2)和表达式(3)之间的比率,则获得以下给出的这样的表达式(4),并且通过变换表达式(4),可以如由表达式(5)指示的那样确定距离p2。
[数学式4]
p2×S1/(p1×S2)=L1/(L1+S1-S2)...(4)
[数学式5]
p2=(1/(1+(S1-S2)/L1))×p1×S2/S1...(5)
这里,通过使表达式(5)中的距离L1成为∞,距离p2变为如由下面的表达式(6)指示的那样。
[数学式6]
p2=p1×S2/S1...(6)
以这种方式,距离p2可以由距离p1、焦距S2和焦距S1来表示。这里,图8中所示的点P1和点P2分别对应于图9的点B21和点B21',并且图8的点A对应于图9的点A11。另外,由于点A和点A11的位置在变焦操作中是不变的,因此可以从表达式(6)识别出满足下面的表达式(7)。
[数学式7]
AB'=AB×S2/S1...(7)
注意,在表达式(7)中,AB′指示从图9中的点A11到点B21′的距离,并且AB指示从图9中的点A11到点B21的距离。
这里,已知点A11的位置(坐标)和点B21的位置(坐标),并且可以获得焦距S1和焦距S2作为变焦之前和之后的焦距信息。
因此,校正量计算单元41可以根据点A11的位置、点B21的位置、焦距S1、焦距S2和表达式(7)确定点B21'的位置。校正量计算单元41可以根据点B21'的位置的计算结果来获得边界线BD51'的显示位置和倾斜度θ作为校正信息。
这里要注意,尽管描述了表达式(5)中的距离L1是∞的情况,但是当可以从用户对操作单元27的输入、未示出的距离测量传感器的输出等获得距离L1时,可以将获得的距离L1代入到表达式(5)中,使得可以确定距离p2。
另外,描述了在将成像装置11摆动了倾斜角度θp的情况下的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的显示校正。注意,这里假定成像镜头21的焦距没有指示改变,并且也没有指示成像装置11围绕光轴的旋转。
例如,假定如图10中所示的那样在显示单元26的显示画面图像上显示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BD61。注意,在图10中,与图6的情况下的部分相对应的部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并且适当地省略其描述。
在该示例中,边界线BD61上的预定位置处的点是点B31。
假定在以这种方式显示边界线BD61的状态下将成像装置11摆动“倾斜角度θp”。
因此,如图11中所示,将成像单元22的成像元件在实际空间中向上倾斜“倾斜角度θp”。注意,在图11中,与图8的情况下的部分相对应的部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并且适当地省略其描述。
在图11中,将倾斜了倾斜角度θp之后的成像元件IM11表示为成像元件IM11',并且假定当摆动成像装置11时,成像装置11围绕经过点A的直线倾斜(旋转),该点A是成像元件IM11的中心位置。
现在,考虑如下的xy坐标系,其中,在图11中,垂直方向是y轴方向(y方向),而水平方向是x轴方向(x方向),并且在将成像装置11倾斜了倾斜角度θp之前的光学透镜OL11的主点位置是原点。另外,将x坐标为x并且y坐标为y的点的位置(即坐标)表示为(x,y)。这里,在图11中,向右方向是x方向的正方向,而向上方向是y方向的正方向。
此时,光学透镜OL11的主点位置的坐标为(0,0)。同时,如果光学透镜OL11的焦距(即从光学透镜OL11的主点到成像元件IM11的中心位置处的点A的距离)由S来表示,则该点A的位置的坐标为(S,0)。
另外,将成像元件IM11上与图10中所示的点B31相对应的点表示为点K1,而将点K1的坐标表示为(S,K1y),并且将经过光学透镜OL11的主点和点K1的直线表示为直线LN1。这里,假定直线LN1的倾斜度为
Figure BDA0002374759790000271
另外,在将成像装置11倾斜了倾斜角度θp之后的成像元件IM11′上的、成像元件IM11′与直线LN1之间的交叉点被表示为点K2,而将点K2的坐标表示为(K2x,K2y),并且将经过点A和点K2的直线表示为直线LN2。
在如上所述的这样的情况下,与上述参考图7至图9描述的示例类似地,通过确定从图11中的点A到点K2的距离,可以确定在将成像装置11倾斜了倾斜角度θp之后的边界线BD61的显示位置。
例如,如果从显示单元26的显示画面图像处于如图10中所示的状态下的状态起将成像装置11摆动“倾斜角度θp”,则显示单元26的显示画面图像的显示改变为如图12中所示的显示。注意,在图12中,与图10的情况下的部分相对应的部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并且适当地省略其描述。
在图12中,点B31'指示由于将成像装置11摆动了倾斜角度θp而移动的点B31的移动之后的位置,并且该点B31'对应于图11中所示的点K2。注意,在图12中,为了便于理解描述,还描绘了图10中所示的点B31。
这里,由于将成像装置11摆动了倾斜角度θp并且没有执行成像装置11围绕光轴的旋转,所以点B31在图12中不在水平方向上移动,而是仅垂直地移动,即在竖直方向上(在垂直方向上)移动。换句话说,点B31'和点B31在图12中位于水平方向上的相同位置处。
此外,边界线BD61'指示在与将成像装置11摆动“倾斜角度θp”一起执行显示校正之后的边界线BD61。
在摆动成像装置11之前的状态下,点B31位于边界线BD61上,并且这里仅执行成像装置11的摆动运动。换句话说,满足旋转角θr=0。因此,只要将经过点B31'(即点B31的移动之后的位置)并且具有与边界线BD61的倾斜度相等的倾斜度θ的直线作为显示校正后边界线BD61'就足够了。
在图12中所示的示例中,边界线BD61'是经过点B31'并且具有与边界线BD61的倾斜度相同的倾斜度θ的直线。为了使得如刚刚描述的这样的边界线BD61'被显示为显示校正后边界线,只要确定点B31'的位置就足够了。
该点B31'的位置(坐标)可以根据已知的点B31的位置(坐标)和图12中从点A11到点B31'的在垂直方向上的距离AK11来确定。这是因为点B31'和点B31在图12中位于水平方向上的相同位置处。
这里,距离AK11对应于图11中所示的从点A到点K2的距离。
由于已知显示单元26的显示屏图像(直通图像)的尺寸与成像元件IM11的成像平面的尺寸之间的关系,即已知显示画面图像的像素间距与成像元件IM11的像素间距之间的关系,所以可以根据像素间距之间的关系(像素间距的比率)和从点A到点K2的距离来获得距离AK11。
在将要确定图11中所示的从点A到点K2的距离的情况下,首先确定点K2的坐标(K2x,K2y)。可以通过确定直线LN1和直线LN2之间的交叉点的坐标来获得点K2的坐标(K2x,K2y)。
首先,直线LN1可以由下面的表达式(8)来表示,并且直线LN2可以由下面的表达式(9)来表示。
[数学式8]
Figure BDA0002374759790000291
[数学式9]
LN2:y=(x-S)tan(Π/2-θp)...(9)
注意,可以根据从镜头信息通信单元23输出的焦距信息来获得表达式(8)和表达式(9)中的光学透镜OL11的焦距S,并且可以根据从角度检测单元24输出的检测角度信息来获得表达式(9)中的倾斜角度θp
另外,可以根据已知的点B31的位置(坐标)以及显示单元26的显示画面图像的像素间距与成像元件IM11的像素间距之间的比率来获得表达式(8)中的点K1的y坐标K1y。
另外,根据这些表达式(8)和表达式(9),满足下面的表达式(10),并且通过变换表达式(10),获得下面的表达式(11)。
[数学式10]
Figure BDA0002374759790000292
[数学式11]
Figure BDA0002374759790000293
由于点K2是直线LN1和直线LN2之间的交叉点,所以由表达式(11)指示的x成为点K2的x坐标。因此,可以通过下面的表达式(12)来获得作为点K2的x坐标的K2x。
[数学式12]
Figure BDA0002374759790000294
另外,通过将以这种方式获得的K2x(即由表达式(11)指示的x)代入上述表达式(8)或表达式(9)中,可以获得作为点K2的y坐标的K2y。
在获得点K2的坐标(K2x,K2y)之后,可以获得图11中所示的从点A到点K2的距离。
具体地,校正量计算单元41可以通过根据例如焦距信息(即焦距S)、检测角度信息(即倾斜角度θp)以及点B31的位置计算表达式(12)和表达式(8)或表达式(9)来获得点K2(K2x,K2y)的坐标。注意,可以根据焦距S、点B31的位置(坐标)以及显示单元26的显示画面图像的像素间距与成像元件IM11的像素间距之间的比率来获得表达式(8)或表达式(11)中的角度
Figure BDA0002374759790000301
此外,校正量计算单元41可以基于所获得的点K2的坐标(K2x,K2y)以及显示单元26的显示画面图像(直通图像)与成像元件IM11之间的尺寸关系(像素间距之间的比率)来获得距离AK11,并且还可以根据距离AK11和点B31的位置(坐标)来确定点B31'的位置(坐标)。
校正量计算单元41可以根据以上述这样的方式获得的点B31'的位置(坐标)和到目前为止显示的边界线BD61的倾斜度θ来获得边界线BD61'的显示位置和倾斜度θ作为校正信息。
注意,尽管以满足旋转角度θr=0的情况为例进行了描述,但是在旋转角度θr不为0度的情况下,只要在执行坐标变换之后确定点B31'的位置(坐标)就足够了。
在刚刚描述的这样的情况下,校正量计算单元41执行坐标变换,该坐标变换将显示单元26的显示画面图像的坐标系旋转,即,将点B31等的坐标旋转-θr,使得点B31等的坐标成为当满足旋转角度θr=0时的坐标,并且使用坐标校正后坐标来确定点B31'的位置。
然后,校正量计算单元41对于所获得的点B31'的坐标,执行将坐标旋转θr的坐标变换,以获得点B31'的最终坐标。这使得可以获得显示校正后边界线BD61'的正确的显示位置和倾斜度θ。
注意,当然也可以组合地执行如上所述的根据旋转角度θr对边界线的显示校正、根据焦距信息的变化对边界线的显示校正以及根据倾斜角度θp对边界线的显示校正当中的任何显示校正。
另外,在对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执行显示校正之后,控制单元25还响应于对边界线的显示位置和倾斜度的校正来校正划分区域的位置。简而言之,根据显示校正后边界线将显示画面图像(图像)划分为划分区域。
通过以如上所述的这样的方式对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执行显示校正,即使用户旋转或倾斜成像装置11或执行变焦操作,也校正边界的显示而尤其不需要用户的操作,并且划分区域也根据边界线的校正而改变。因此,可以减少用于由用户设定边界线、成像条件等的劳动,并且可以提高使用便利性。
<设定处理的描述>
下面描述由成像装置11执行的处理的流程。
例如,如果开始用于捕获记录图像的操作,则成像单元22接收通过成像镜头21从成像被摄体入射的光并且对光进行光电转换以对成像被摄体进行成像,以及将作为成像结果而获得的捕获图像供应到控制单元25。
将从成像单元22供应的捕获图像作为直通图像从控制单元25的显示控制单元42供应到显示单元26,以便显示。此外,在还指示了显示诸如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之类的重叠显示信息的情况下,显示控制单元42将重叠显示信息供应到显示单元26,使得在直通图像上重叠地显示重叠显示信息。
在以这种方式显示直通图像之后,用户将会适当地执行与成像有关的设定或者在观看直通图像的同时确定记录图像的构图。
例如,如果在显示直通图像的状态下由用户执行与设定有关的某些操作,例如与划分图像之间的边界线有关的设定或成像条件的设定,则成像装置11开始图13中所示的设定处理。
在下文中,参考图13的流程图来描述由成像装置11执行的设定处理。
在步骤S11中,控制单元25基于从操作单元27供应的信号来判定是否要执行与边界线有关的设定。
例如,在由用户操作所述操作单元27并且指示划分区域之间的新边界线的设定、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的显示位置等的设定、与融合区域有关的设定等,并且将根据用户的操作的信号从操作单元27供应到控制单元25的情况下,判定要执行与边界线有关的设定。
在步骤S11中判定不执行与边界线有关的设定的情况下,跳过步骤S12中的处理,然后处理进行到步骤S13。
另一方面,在步骤S11中判定要执行与边界线有关的设定的情况下,控制单元25在步骤S12中响应于从操作单元27供应的信号来执行与边界线有关的设定。
例如,在由用户指示将显示单元26的显示画面图像(直通图像)划分为具有一条或多条新边界线的几个划分区域的情况下,控制部25响应于用户的操作而设定一条或多条新边界线和划分区域。显示控制单元42根据一条或多条新边界线的设定、即根据划分区域的设定来控制显示单元26,以在显示单元26的显示画面图像上显示一条或多条新边界线。
另外,例如,假定在显示图2中所示的边界线BD11和边界线BD12的状态下,用户操作作为操作单元27的滚轮按钮、十字键等,以执行用于改变边界线BD11或边界线BD12的显示位置、倾斜度等的操作。在如刚刚描述的这样的情况下,显示控制单元42响应于用户的操作、基于从操作单元27供应的信号来控制显示单元26,并且移动或倾斜来自边界线当中的至少一条边界线。
此时,显示控制单元42还可以同时将划分区域之间的多条边界线移动相等的距离、或者同时使划分区域之间的多条边界线倾斜相等的角度,以及单独地(彼此独立地)移动或倾斜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
另外,例如,当用户操作所述操作单元27以指定融合区域的宽度等时,控制单元25响应于用户的操作、基于从操作单元27供应的信号来改变融合区域的宽度等。此外,关于这样的融合区域,控制单元25还可以彼此联动地改变多个融合区域的宽度等的设定,以及单独地(彼此独立地)改变设定。
在执行步骤S12中的处理或者在步骤S11中判定不执行与边界线有关的设定的情况下,控制单元25在步骤S13中并且基于从操作单元27供应的信号来判定是否要执行与联动有关的设定。
例如,在用户操作所述操作单元27以在进行图4中所示的联动设定时向成像装置11发出指令以使显示画面图像被显示、或者在显示图4中所示的显示画面图像的状态下执行对复选框等的选择操作的情况下,判定要执行与联动有关的设定。
另外,例如,在由用户指示与边界线的移动或倾斜的调整有关的设定的联动、或者与融合区域的宽度、混合比率等有关的设定的联动的情况下,判定要执行与联动有关的设定。
在步骤S13中判定不执行与联动有关的设定的情况下,跳过步骤S14中的处理,并且处理此后进行到步骤S15。
另一方面,在步骤S13中判定要执行与联动有关的处理的情况下,控制单元25在步骤S14中响应于从操作单元27供应的信号来执行与联动有关的设定。
例如,在显示单元26上显示图4中所示的显示画面图像的状态下用户操作所述操作单元27以选择诸如复选框CB11之类的复选框、或者操作诸如按钮BT11之类的各种按钮的情况下,控制单元25响应于用户的操作来执行与联动有关的设定。
特别地,例如,在用户选择全部复选框CB11以使得在复选框CB11中显示复选标记的情况下,控制单元25使得与复选框CB11相对应的划分区域的曝光校正值彼此联动地改变。
另外,例如,假定用户操作所述操作单元27以关于通过用户的操作对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的显示位置的移动或倾斜度的调整,选择这样的设定以使得同时将多个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彼此联动地改变相等的量,或者选择这样的设定以使得单独地(彼此独立地)改变多个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
在该情况下,控制单元25基于响应于用户的操作而从操作单元27供应的信号,建立这样的设定以使得同时将多个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彼此联动地改变相等的量,或者建立这样的设定以使得单独地(彼此独立地)改变多个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
在执行步骤S14中的处理或者在步骤S13中判定不执行与联动有关的设定的情况下,执行步骤S15中的处理。
在步骤S15中,控制单元25基于从操作单元27供应的信号来判定是否要执行成像条件的设定。
例如,在用户操作所述操作单元27以指示成像装置11执行多个划分区域之一的成像条件的改变、或者在显示图4中所示的显示画面图像的状态下选择多个复选框并且执行步骤S14中的处理的情况下,判定要执行成像条件的设定。
在步骤S15中判定不执行成像条件的设定的情况下,不执行步骤S16和步骤S17中的处理,并且设定处理结束。在该情况下,在显示单元26上显示已经根据与先前成像条件相似的成像条件捕获的直通图像。
另一方面,在步骤S15中判定要执行成像条件的设定的情况下,控制单元25在步骤S16中响应于从操作单元27供应的信号来执行对于每个划分区域的成像条件的设定。
例如,在控制单元25基于从操作单元27供应的信号而指示改变诸如所指定的划分区域的亮度或光圈值、快门速度、ISO感光度或WB之类的成像条件的项目的值的情况下,控制单元25改变划分区域的成像条件的值。
此时,当设定为关于经受成像条件的设定的项目而使得所指定的划分区域的成像条件的项目的值(设置值)和其他划分区域的成像条件的项目的值(设置值)彼此联动时,控制单元25不仅将所指定的划分区域的成像条件的项目的值设定为由用户指定的值,而且将被设定为与所指定的划分区域联动的其他划分区域的成像条件的项目的值设定为由用户指定的值。
另外,例如,假定在选择图4中所示的画面图像的状态下,选择与成像条件的预定项目有关的多个复选框,并且执行步骤S14中的处理。在该情况下,控制单元25将与每个所选择的复选框相对应的划分区域的成像条件的预定项目的值改变为与复选框当中的在其附近应用有王冠标记的复选框相对应的划分区域的成像条件的预定项目的值。
在步骤S17中,显示控制单元42响应于成像条件的设定使得显示单元26显示直通图像。
此时,关于多个划分区域当中的至少包括最后对其执行了成像条件的设定的划分区域的、彼此相邻的几个划分区域中的每个,显示控制单元42使得与根据最后设定的成像条件而新捕获的捕获图像的划分区域相对应的区域的图像被显示为直通图像。
另外,关于与将根据最后设定的成像条件而新捕获的捕获图像显示为直通图像的划分区域不同的另一划分区域,显示控制单元42使得与先前根据对于划分区域设定的成像条件而捕获的捕获图像的另一划分区域相对应的区域的图像被显示为直通图像。
在以这种方式显示直通图像之后,设定处理结束。
成像装置11以如上所述的这样的方式响应于用户的操作来执行与边界线有关的设定、与联动有关的设定、成像条件的设定等。
因此,可以提高成像装置11的使用便利性。特别地,例如,如果同时移动多条边界线的位置,则用户可以通过单个操作来确定多条边界线的位置。另外,如果用户执行联动设定,则用户可以通过单个操作来指定多个划分区域的成像条件。
<成像处理的描述>
另外,在显示单元26上显示直通图像的状态下,成像装置11还响应于用户的操作执行用于生成记录图像的成像处理。在下文中,参考图14的流程图来描述由成像装置11执行的成像处理。
在步骤S41中,控制单元25从镜头信息通信单元23获取焦距信息。特别地,镜头信息通信单元23与成像镜头21通信以从成像镜头21获取焦距信息并且输出焦距信息。控制单元25获取以这种方式从镜头信息通信单元23输出的焦距信息。
在步骤S42中,控制单元25从角度检测单元24获取检测角度信息。
特别地,角度检测单元24从陀螺仪传感器等的输出检测旋转角度θr和倾斜角度θp,并且输出指示检测结果的检测角度信息。控制单元25获取以这种方式从角度检测单元24输出的检测角度信息。
在步骤S43中,控制单元25基于在步骤S41中获取的焦距信息和在步骤S42中获取的检测角度信息,判定是否要执行显示单元26上显示的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的显示校正。
例如,在由焦距信息指示的焦距、由检测角度信息指示的旋转角度θr和由检测角度信息指示的倾斜角度θp中的至少一个改变的情况下,判定要执行边界线的显示校正。特别地,在焦距、旋转角度θr和倾斜角度θp中的任一个的值与其在先前周期中获取时的值不同的情况下,判定要执行边界线的显示校正。
替选地,例如,在焦距、倾斜角度θp或旋转角度θr从与在当前时间点显示在显示单元26上的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相对应的焦距、倾斜角度θp或旋转角度θr的值改变预定值或更大值的情况下,可以判定要执行边界线的显示校正(改变)。
在如刚刚描述的这样的情况下,当使成像装置11稍微地旋转时(例如像当旋转角度θr改变2度时那样),不执行边界线的显示校正,但是当使成像装置11相当大程度地旋转时(像当旋转角度θr改变45度或更大时),则执行边界线的显示校正。替选地,例如,当旋转角度θr改变90度或更大时,即,当成像装置11例如从水平取向状态改变为垂直取向状态时,或者当成像装置11从垂直取向状态改变为水平取向状态时,可以执行边界线的显示校正。
在步骤S43中判定不执行边界线的显示校正的情况下,不执行步骤S44和步骤S45中的处理,并且此后,处理进行到步骤S46。
另一方面,在步骤S43中判定要执行边界线的显示校正的情况下,处理进行到步骤S44。
在步骤S44中,校正量计算单元41基于焦距信息、检测角度信息以及当前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的显示位置和倾斜度θ,确定划分区域之间的校正后边界线的显示位置和倾斜度。特别地,校正量计算单元41适当地执行以上参考图6至图12描述的处理,以确定校正后边界线的显示位置和倾斜度θ作为校正信息。
特别地,例如,当旋转角度θr改变时,如以上参考图6所述,校正量计算单元41通过执行表达式(1)等的计算并且确定倾斜度θ′和点B11′的位置,确定划分区域之间的每个校正后边界线的显示位置和倾斜度。
此外,例如,在焦距信息改变的情况下,如以上参考图7至图9所述,校正量计算单元41执行表达式(7)等的计算并且确定点B21′的位置,从而确定划分区域之间的校正后边界线的显示位置和倾斜度。
此外,例如,在倾斜角度θp改变的情况下,如以上参考图10至图12所述,校正量计算单元41通过执行表达式(12)、表达式(8)等的计算并且确定点B31'的位置,确定划分区域之间的校正后边界线的显示位置和倾斜度作为校正信息。
在步骤S45中,显示控制单元42基于步骤S44中确定的划分区域之间的校正后边界线的显示位置和倾斜度、即基于校正信息来控制显示单元26,以执行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的显示校正。
特别地,显示控制单元42将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的显示更新为重叠显示信息,使得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以在步骤S45中确定的倾斜度在步骤S45中确定的显示位置处显示在显示单元26的显示画面图像上。由此,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的显示位置和倾斜度被校正,使得维持直通图像上的成像被摄体与作为重叠显示信息的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在步骤S44和步骤S45中,当还显示诸如融合区域的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之类的其他重叠显示信息时,除了确定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之外,还确定重叠显示信息的校正信息,并且基于所获得的校正信息来执行重叠显示信息的显示校正。
此外,例如,在要执行与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不同的其他重叠显示信息的显示校正的情况下,由校正信息指示的校正后其他重叠显示信息的显示位置有时到达显示单元26的显示画面图像外部的位置,即到达直通图像外部的位置。
在如刚刚描述的这样的情况下,显示控制单元42控制其他重叠显示信息在显示单元26上的显示,使得其他重叠显示信息被显示在如下位置处,该位置是显示画面图像(直通图像)中的位置并且最接近于由校正信息指示的其他重叠显示信息的显示位置。换句话说,将其他重叠显示信息显示在显示单元26的显示画面图像(直通图像)中的由校正信息指示的位置附近的位置处。
在执行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的显示校正之后,处理进行到步骤S46。
在执行步骤S45中的处理或者在步骤S43中判定不执行边界线的显示校正的情况下,控制单元25在步骤S46中判定是否按下作为操作单元27的快门按钮。
在步骤S46中判定没有按下快门按钮的情况下,处理返回到步骤S41,并且重复执行上述处理。
另一方面,在步骤S46中判定按下了快门按钮的情况下,控制单元25在步骤S47中从对于多个划分区域确定的多个成像条件当中选择一个成像条件。
特别地,通过图13的步骤S16中的处理,对于多个划分区域中的每个确定成像条件,并且控制单元25按顺序选择成像条件作为处理对象的成像条件。
在步骤S48中,控制单元25根据在步骤S47中选择的成像条件来控制成像单元22和成像镜头21,以捕获要用作用于合成的图像的捕获图像。
特别地,控制单元25控制成像镜头21的光圈以使得满足所选择的成像条件的光圈值,并且控制成像单元22以按照所选择的成像条件的亮度、快门速度、ISO感光度等对捕获图像进行捕获。然后,控制单元25对于从成像单元22供应的捕获图像,以所选择的成像条件的WB类型和色温来执行白平衡调整,以生成用于合成的图像。
在步骤S49中,控制单元25判定是否根据全部成像条件完成成像。
在步骤S49中判定没有根据全部成像条件完成成像的情况下,处理返回到步骤S47,并且重复执行上述处理。特别地,根据要被选择作为处理对象的成像条件来执行用于合成的图像的捕获。
另一方面,在步骤S49中判定已经根据全部成像条件执行了成像的情况下,由于获得了在对于各个划分区域设定的成像条件下的用于合成的图像,因此处理进行到步骤S50。
在步骤S50中,控制单元25基于根据成像条件捕获的用于合成的图像来生成记录图像。
特别地,控制单元25剪切与根据其捕获来自用于合成的图像当中的每个用于合成的图像的成像条件相对应的划分区域的一部分以形成剪切图像,并且排列这样的剪切图像以形成一个记录图像。此时,控制单元25对于剪切图像之间的边界线部分,根据与通过图13的步骤S12中的处理而确定的融合区域有关的设定来执行上述融合处理,并且连接剪切图像。
注意,尽管这里描述了在捕获用于合成的图像之前执行划分区域和融合区域的设定的示例,但是可以在捕获用于合成的图像之后确定划分区域和融合区域的设定,即,确定划分区域之间的每个边界线的位置和倾斜度、以及融合区域的宽度和混合比率。此外,在如刚刚描述的这样的情况下,由于可获得根据各个成像条件捕获的用于合成的图像,因此可以根据划分区域和融合区域的设定来获得记录图像。
在步骤S51中,显示控制单元42将所获得的记录图像供应到显示单元26以便进行显示,并且成像处理由此结束。另外,控制单元25将记录图像供应到图像记录单元28以便进行记录。
以这种方式,成像装置11响应于焦距信息和检测角度信息来执行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等的显示校正,并且基于所捕获的用于合成的图像来生成记录图像。
通过以这种方式响应于焦距信息和检测角度信息来执行划分区域之间的边界线等的显示校正,消除了每当用户旋转成像装置11或改变焦距时由用户执行与边界线有关的设定的需要,并且可以提高成像装置11的使用便利性。
<计算机的配置示例>
顺便提及,尽管上述一系列处理可以通过硬件来执行,但是其也可以通过软件来执行。在通过软件来执行一系列处理的情况下,将构成软件的程序安装到计算机中。这里,作为计算机,例如包括专用硬件中所集成的计算机、可以通过安装各种程序来执行各种功能的通用的个人计算机等。
图15是示出根据程序执行上述一系列处理的计算机的硬件配置示例的框图。
在计算机中,CPU(中央处理单元)501、ROM(只读存储器)502和RAM(随机存取存储器)503通过总线504彼此连接。
输入/输出接口505进一步连接到总线504。输入单元506、输出单元507、记录单元508、通信单元509和驱动器510连接到输入/输出接口505。
输入单元506包括键盘、鼠标、麦克风、成像元件等。输出单元507包括显示器、扬声器等。记录单元508包括硬盘、非易失性存储器等。通信单元509包括网络接口等。驱动器510驱动可移除记录介质511,诸如磁盘、光盘、磁光盘、半导体存储器等。
在以上述这样的方式配置的计算机中,CPU 501通过输入/输出接口505和总线504将例如记录在记录单元508中的程序加载到RAM 503中,并且执行该程序以执行上述一系列处理。
例如,可以通过将由计算机(CPU 501)执行的程序记录到作为包装介质等的可移除记录介质511中来提供该程序。另外,可以通过诸如局域网、因特网、数字卫星广播等有线或无线传输介质来提供该程序。
在计算机中,通过将可移除记录介质511安装在驱动器510上,可以通过输入/输出接口505将程序安装到记录单元508中。另外,可以由通信单元509通过有线或无线传输介质来接收程序,并且将程序安装到记录单元508中。此外,可以预先将程序安装到ROM 502或记录单元508中。
注意,由计算机执行的程序可以是其中根据本文中所述的顺序按时间序列执行处理的程序,或者可以是其中并行执行或在需要的时间(诸如当程序被调用时)执行处理的程序。
另外,本技术的实施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在不偏离本公开的主题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修改。
例如,本技术可以假定用于云计算的配置,其中一个功能由多个装置通过网络共享并且合作地处理。
另外,以上结合流程图描述的步骤除了可以由单个装置执行之外,还可以通过由多个装置共享来执行。
另外,在一个步骤包括多个处理的情况下,除了可以由单个装置来执行一个步骤中所包括的多个处理之外,还可以通过由多个装置共享来执行一个步骤中所包括的多个处理。
注意,本技术可以采用如下所述的这样的配置。
(1)一种图像处理装置,包括:
显示控制单元,所述显示控制单元在将成像条件彼此不同的多个用于合成的图像中的彼此不同的区域作为剪切图像的同时,使得与当多个剪切图像被合成以生成记录图像时要执行的融合处理有关的边界线被显示,以及使得响应于用户的操作而改变来自多条边界线当中的至少一条边界线的显示。
(2)根据以上(1)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显示控制单元响应于用户的操作而移动边界线的显示位置或使边界线倾斜。
(3)根据以上(1)或(2)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显示控制单元同时以相等的量改变多条边界线。
(4)根据以上(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还包括:
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设定是彼此独立地改变所述多条边界线还是同时将所述多条边界线改变相等的量。
(5)根据以上(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是成像装置;以及
所述显示控制单元使得边界线与通过所述成像装置的成像镜头捕获的图像相重叠地显示。
(6)根据以上(5)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显示控制单元基于指示所述成像镜头的焦距的焦距信息和指示所述成像装置的旋转角度的检测角度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来改变边界线。
(7)根据以上(6)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显示控制单元改变边界线的显示位置和倾斜度,从而维持图像上的成像被摄体与边界线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8)根据以上(6)或(7)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显示控制单元在所述旋转角度改变预定值或更大值的情况下改变边界线。
(9)根据以上(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是直通图像。
(10)根据以上(4)所述的图像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彼此联动地改变作为融合处理的对象的多个融合区域的设定。
(11)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将成像条件彼此不同的多个用于合成的图像中的彼此不同的区域作为剪切图像的同时,使得与当多个剪切图像被合成以生成记录图像时要执行的融合处理有关的边界线被显示,以及使得响应于用户的操作而改变来自多条边界线当中的至少一条边界线的显示。
(12)一种使计算机执行处理的程序,所述处理包括以下步骤:
在将成像条件彼此不同的多个用于合成的图像中的彼此不同的区域作为剪切图像的同时,使得与当多个剪切图像被合成以生成记录图像时要执行的融合处理有关的边界线被显示,以及使得响应于用户的操作而改变来自多条边界线当中的至少一条边界线的显示。
(13)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显示控制单元,所述显示控制单元基于指示成像镜头的焦距的焦距信息和指示成像装置的旋转角度的检测角度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改变要与通过所述成像装置的成像镜头捕获的图像相重叠地显示的重叠显示信息。
(14)根据以上(1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显示控制单元改变所述重叠显示信息的显示位置和倾斜度,从而维持图像上的成像被摄体与所述重叠显示信息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15)根据(13)或(14)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是直通图像。
(16)根据以上(13)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重叠显示信息是包括将所述图像划分成多个划分区域的边界线的信息。
(17)根据以上(16)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显示控制单元响应于用户的操作而移动所述重叠显示信息的显示位置或使所述重叠显示信息倾斜。
(18)根据以上(17)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显示控制单元响应于用户的操作而同时将多个重叠显示信息移动相等的量或同时使多个重叠显示信息倾斜相等的量。
(19)根据以上(16)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还包括:
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对于所述多个划分区域中的每个划分区域设定成像条件。
(20)根据以上(19)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针对由用户指定的两个或更多个划分区域,联动地改变分别与所述两个或更多个划分区域相对应的成像条件的预定项的设定值。
(21)根据以上(20)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显示控制单元还使得图标被显示,所述图标代表预定项联动的所述两个或更多个划分区域。
(22)根据以上(19)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显示控制单元在直通图像被显示为图像的情况下,使得根据与预定划分区域相对应的成像条件捕获的图像被显示为直通图像的预定划分区域的图像,以及使得根据与不同于预定划分区域的其他划分区域相对应的成像条件捕获的图像被显示为其他划分区域的图像。
(23)根据以上(19)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使得对于多个成像条件中的每个成像条件捕获用于合成的图像,以及在将与当捕获用于合成的图像时的成像条件相对应的用于合成的图像的划分区域作为剪切图像的同时,合成多个剪切图像以生成记录图像。
(24)根据以上(2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重叠显示信息是包括融合区域边界线的信息,所述融合区域边界线指示当合成剪切图像时要对其执行融合处理的融合区域。
(25)根据以上(24)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联动地改变与多个融合区域有关的设定。
(26)根据以上(13)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显示控制单元在旋转角度改变预定值或更大值的情况下改变重叠显示信息。
(27)根据以上(13)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在改变之后的重叠显示信息的显示位置是图像外部的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显示控制单元使得重叠显示信息被显示在图像中的显示位置附近。
(28)一种成像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基于指示成像镜头的焦距的焦距信息和指示成像装置的旋转角度的检测角度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改变要与通过所述成像装置的成像镜头捕获的图像相重叠地显示的重叠显示信息。
(29)一种使计算机执行处理的程序,所述处理包括以下步骤:
基于指示成像镜头的焦距的焦距信息和指示成像装置的旋转角度的检测角度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改变要与通过所述成像装置的成像镜头捕获的图像相重叠地显示的重叠显示信息。
附图标记列表
11 成像装置
21 成像镜头
22 成像单元
23 镜头信息通信单元
24 角度检测单元
25 控制单元
26 显示单元
27 操作单元
41 校正量计算单元
42 显示控制单元

Claims (14)

1.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显示控制单元,所述显示控制单元基于指示所述成像装置的成像镜头的焦距的焦距信息和指示所述成像装置的旋转角度的检测角度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改变要与通过所述成像镜头捕获的图像相重叠地显示的重叠显示信息,
其中,所述重叠显示信息是包括将所述图像划分成多个划分区域的边界线的信息,
所述成像装置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对于所述多个划分区域中的每个划分区域设定成像条件,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使得对于多个成像条件中的每个成像条件捕获用于合成的图像,并且在将与当捕获用于合成的图像时的成像条件相对应的用于合成的图像的划分区域作为剪切图像的同时,合成多个剪切图像以生成记录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显示控制单元改变所述重叠显示信息的显示位置和倾斜度,从而维持所述图像上的成像被摄体与所述重叠显示信息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是直通图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显示控制单元响应于用户的操作而移动所述重叠显示信息的显示位置或使所述重叠显示信息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显示控制单元响应于用户的操作而同时将多个重叠显示信息移动相等的量或同时使多个重叠显示信息倾斜相等的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针对由用户指定的两个或更多个划分区域,联动地改变分别与所述两个或更多个划分区域相对应的成像条件的预定项的设定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显示控制单元还使得图标被显示,所述图标代表所述预定项联动的所述两个或更多个划分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显示控制单元在直通图像被显示为所述图像的情况下,使得根据与预定划分区域相对应的成像条件捕获的图像被显示为所述直通图像的所述预定划分区域的图像,并且使得根据与不同于所述预定划分区域的其他划分区域相对应的成像条件捕获的图像被显示为所述直通图像的所述其他划分区域的图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重叠显示信息是包括融合区域边界线的信息,所述融合区域边界线指示当合成所述剪切图像时要被执行融合处理的融合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联动地改变与多个融合区域有关的设定。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所述显示控制单元在所述旋转角度改变预定值或更大值的情况下改变所述重叠显示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
在改变之后的所述重叠显示信息的显示位置是所述图像外部的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显示控制单元使得所述重叠显示信息被显示在所述图像中的所述显示位置附近。
13.一种成像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基于指示成像装置的成像镜头的焦距的焦距信息和指示所述成像装置的旋转角度的检测角度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改变要与通过所述成像镜头捕获的图像相重叠地显示的重叠显示信息,
其中,所述重叠显示信息是包括将所述图像划分成多个划分区域的边界线的信息,
所述成像处理方法还包括对于所述多个划分区域中的每个划分区域设定成像条件的步骤,
其中,对于多个成像条件中的每个成像条件捕获用于合成的图像,并且在将与当捕获用于合成的图像时的成像条件相对应的用于合成的图像的划分区域作为剪切图像的同时,合成多个剪切图像以生成记录图像。
14.一种记录介质,所述记录介质存储用于使计算机执行处理的程序,所述处理包括以下步骤:
基于指示成像装置的成像镜头的焦距的焦距信息和指示所述成像装置的旋转角度的检测角度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改变要与通过所述成像镜头捕获的图像相重叠地显示的重叠显示信息,
其中,所述重叠显示信息是包括将所述图像划分成多个划分区域的边界线的信息,
所述处理还包括对于所述多个划分区域中的每个划分区域设定成像条件的步骤,
其中,对于多个成像条件中的每个成像条件捕获用于合成的图像,并且在将与当捕获用于合成的图像时的成像条件相对应的用于合成的图像的划分区域作为剪切图像的同时,合成多个剪切图像以生成记录图像。
CN201880048379.XA 2017-08-02 2018-07-26 图像处理装置和方法、成像装置和程序 Active CN1113166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49652 2017-08-02
JP2017149652 2017-08-02
PCT/JP2018/028029 WO2019026746A1 (ja) 2017-08-02 2018-07-26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撮像装置、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16629A CN111316629A (zh) 2020-06-19
CN111316629B true CN111316629B (zh) 2022-04-19

Family

ID=652337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48379.XA Active CN111316629B (zh) 2017-08-02 2018-07-26 图像处理装置和方法、成像装置和程序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184559B2 (zh)
EP (1) EP3664432B1 (zh)
JP (1) JPWO2019026746A1 (zh)
CN (1) CN111316629B (zh)
WO (1) WO201902674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07729B (zh) * 2019-10-30 2023-06-23 口碑(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图像数据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2037525A (zh) * 2020-09-11 2020-12-04 江苏小白兔智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摄像装置的无需停车厅的智能停车方法
CN112037528A (zh) * 2020-09-11 2020-12-04 江苏小白兔智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车型的无需停车厅的智能停车系统
CN112037529A (zh) * 2020-09-11 2020-12-04 江苏小白兔智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车牌的无需停车厅的智能停车系统
CN112037530A (zh) * 2020-09-11 2020-12-04 江苏小白兔智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摄像装置的车辆位置确认方法及装置
CN112037526A (zh) * 2020-09-11 2020-12-04 江苏小白兔智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车牌的无需停车厅的智能停车方法
CN112188100B (zh) * 2020-09-29 2022-08-0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联合拍摄方法、联合拍摄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41963A (zh) * 2007-03-12 2010-02-03 佳能株式会社 头戴式摄像显示设备及合成图像生成装置
CN102215337A (zh) * 2010-04-09 2011-10-12 索尼公司 成像装置、显示控制方法和程序
CN102833479A (zh) * 2011-06-17 2012-12-19 索尼公司 成像控制装置和成像控制方法
CN102917167A (zh) * 2011-08-02 2013-02-06 索尼公司 图像处理设备,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04937924A (zh) * 2013-05-31 2015-09-23 株式会社尼康 电子设备及控制程序
CN104994288A (zh) * 2015-06-30 2015-10-21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拍照方法及用户终端
CN105959534A (zh) * 2016-04-28 2016-09-21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6027918A (zh) * 2015-03-27 2016-10-12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以及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57647B2 (ja) 2008-05-30 2013-03-06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カメラ
JP5445235B2 (ja) 2010-03-09 2014-03-19 ソニー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8166625B2 (en) * 2010-07-27 2012-05-01 Axial-Digital Corp. Continuous diorama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US20120120277A1 (en) * 2010-11-16 2012-05-17 Apple Inc. Multi-point Touch Focus
US8711248B2 (en) * 2011-02-25 2014-04-29 Microsoft Corporation Global alignment for high-dynamic range image generation
JP5903658B2 (ja) * 2011-06-28 2016-04-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US9824426B2 (en) 2011-08-01 2017-11-21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Reduced latency video stabilization
US8902335B2 (en) * 2012-06-06 2014-12-02 Apple Inc. Image blending operations
JP6124700B2 (ja) * 2012-07-27 2017-05-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JP6084434B2 (ja) * 2012-10-31 2017-02-22 クラリオ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WO2014106917A1 (ja) * 2013-01-04 2014-07-1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撮像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US9185284B2 (en) * 2013-09-06 2015-11-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teractive image composition
JP6223173B2 (ja) * 2013-12-25 2017-11-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446790B2 (ja) * 2014-02-21 2019-01-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処理装置、撮像装置、画像補正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10068373B2 (en) * 2014-07-01 2018-09-0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for providing map information
JP2017050857A (ja) * 2015-08-31 2017-03-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10484601B2 (en) 2015-08-31 2019-11-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JP6708407B2 (ja) 2015-12-25 2020-06-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10019639B2 (en) * 2016-04-19 2018-07-10 Blackberry Limited Determining a boundary associated with image data
JP2017220892A (ja) * 2016-06-10 2017-12-1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41963A (zh) * 2007-03-12 2010-02-03 佳能株式会社 头戴式摄像显示设备及合成图像生成装置
CN102215337A (zh) * 2010-04-09 2011-10-12 索尼公司 成像装置、显示控制方法和程序
CN102833479A (zh) * 2011-06-17 2012-12-19 索尼公司 成像控制装置和成像控制方法
CN102917167A (zh) * 2011-08-02 2013-02-06 索尼公司 图像处理设备,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04937924A (zh) * 2013-05-31 2015-09-23 株式会社尼康 电子设备及控制程序
CN106027918A (zh) * 2015-03-27 2016-10-12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以及摄像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4994288A (zh) * 2015-06-30 2015-10-21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拍照方法及用户终端
CN105959534A (zh) * 2016-04-28 2016-09-21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184559B2 (en) 2021-11-23
EP3664432A4 (en) 2020-06-10
WO2019026746A1 (ja) 2019-02-07
US20200213529A1 (en) 2020-07-02
CN111316629A (zh) 2020-06-19
JPWO2019026746A1 (ja) 2020-08-20
EP3664432B1 (en) 2021-09-01
EP3664432A1 (en) 2020-06-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16629B (zh) 图像处理装置和方法、成像装置和程序
KR101458645B1 (ko) 파노라믹 이미지를 조합하는 방법, 파노라믹 이미지의버추얼 3d 프로젝션을 제공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카메라
US20210073942A1 (en)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imaging system provided therewith, and calibration method
JP6630176B2 (ja)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EP3042356B1 (en) Interactive image composition
JP7023662B2 (ja) 画像処理装置、撮像装置、画像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10585344B1 (en) Camera system with a plurality of image sensors
CN104103068B (zh) 用于控制虚拟摄像机的方法与设备
TW201301203A (zh) 全景處理
JP2012242821A (ja) 表示画像生成方法
JPWO2005024723A1 (ja) 画像合成システム、画像合成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20170111574A1 (en) Imaging apparatus and imaging method
CN105812653A (zh) 摄像装置和摄像方法
JP2016163104A (ja) 撮像装置
JP2012222669A (ja)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US8731327B2 (en) Image processing system an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JP2001036898A (ja) パノラマ映像生成用カメラシステム
US20230386018A1 (en)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JP7158892B2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撮像装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JP2007174301A (ja) 画像撮影装置
KR101825343B1 (ko) 차량의 후방 뷰 영상 처리 장치 및 시스템
JP7051586B2 (ja)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14822331A (zh) 显示方法以及显示系统
JP5231331B2 (ja) 映像合成方法、映像合成システム
JP2004128588A (ja) 撮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