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06632A -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06632A
CN111306632A CN202010240230.0A CN202010240230A CN111306632A CN 111306632 A CN111306632 A CN 111306632A CN 202010240230 A CN202010240230 A CN 202010240230A CN 111306632 A CN111306632 A CN 1113066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sh air
air
module
purification assembly
middle part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4023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元乐
徐智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24023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06632A/zh
Publication of CN1113066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066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3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introduction of outside air to the roo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24F1/0014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having two or more outlet open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7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 F24F1/007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新风模块及空调器,所述新风模块包括壳体、中隔板及净化组件。其中,所述壳体的内部构造形成有新风风道;所述中隔板配置于所述新风风道内,以将所述新风风道分隔为进风腔和出风腔,所述中隔板设有将所述进风腔和所述出风腔连通的通风孔;所述净化组件安装于所述中隔板,并位于所述通风孔的进风侧,所述净化组件的通风面积大于所述通风孔的通风面积,以遮盖所述通风孔,所述净化组件与所述通风孔的环周间隔设置。本发明的新风模块,能够减少净化组件浪费的情况出现,以提高净化组件的利用率。

Description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市场上的空调器通常配置有新风模块,以利用该新风模块将室外环境的新鲜空气引入到室内环境中,来补充室内环境的新风量,提高室内环境的空气质量。常规新风模块通常会在其新风风道内配置净化组件,并在新风分内配置供净化组件安装的中隔板,从而通过该净化组件对空气进行过滤净化。然而,这种常规新风模块通常是将净化组件紧贴靠在中隔板的过风口上,净化组件的通风面部分会被中隔板贴靠的位置所遮挡,从而使得净化组件没有充分使用于净化空气,净化组件部分浪费,进而导致净化组件的利用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新风模块,旨在减少净化组件浪费的情况出现,以提高净化组件的利用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包括壳体、中隔板及净化组件。其中,所述壳体的内部构造形成有新风风道;所述中隔板配置于所述新风风道内,以将所述新风风道分隔为进风腔和出风腔,所述中隔板设有将所述进风腔和所述出风腔连通的通风孔;所述净化组件安装于所述中隔板,并位于所述通风孔的进风侧,所述净化组件的通风面积大于所述通风孔的通风面积,以遮盖所述通风孔,所述净化组件与所述通风孔的环周间隔设置。
可选地,所述壳体构造有安装口,所述中隔板在所述通风孔的进风侧的外围构造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朝所述安装口呈敞口设置,所述安装槽适用于引导所述净化组件安装。
可选地,所述中隔板在所述安装槽的内侧构造有环形凸筋,所述环形凸筋呈环绕所述通风孔设置,所述环形凸筋适用于支撑所述净化组件,以将所述净化组件与所述通风孔的环周间隔开。
可选地,所述安装槽具有环绕于所述通风孔一侧的弧形壁,以及自所述弧形壁的两端朝所述安装口延伸以配合成所述安装槽的敞口的条形壁;所述环形凸筋的其中一部分与所述弧形壁连接为一体,所述环形凸筋中的另一部分位于两个所述条形壁之间。
可选地,所述条形壁自所述中隔板的表面凸设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弧形壁自所述中隔板的表面凸设的高度。
可选地,所述环形凸筋自所述中隔板的表面凸设的高度,小于所述弧形壁自所述中隔板的表面凸设的高度。
可选地,所述中隔板在两个所述条形壁之间还构造有多个导向筋板,多个所述导向筋板与所述条形壁同向延伸,并连接所述环形凸筋,所述导向筋板和所述环形凸筋平齐。
可选地,所述净化组件的相对两侧凸设有弹性卡扣;所述安装槽的两个条形壁凹设有与所述弹性卡扣对应的定位凹槽,所述定位凹槽适用于供所述弹性卡扣对应卡持,而将所述净化组件定位于所述安装槽内。
可选地,所述净化组件的通风面的半径和所述通风孔的半径的差值不小于5mm,且不大于30mm。
可选地,所述净化组件的通风面和所述中隔板的表面之间的间距不小于2mm,且不大于20mm。
可选地,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安装于所述出风腔内;所述净化组件包括离心风轮和第一电机,所述离心风轮的进风端朝向所述中隔板的通风孔,以与所述净化组件对应;所述离心风轮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机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机壳及安装于所述机壳内的新风模块。其中,机壳,所述机壳设有进风口、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其中,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所述新风模块包括壳体、中隔板及净化组件。其中,所述壳体开设有新风进口和新风出口,所述壳体的内部构造形成有新风风道;所述中隔板配置于所述新风风道内,所述中隔板设有将所述新风进口和所述新风出口连通的通风孔;所述净化组件安装于所述中隔板,并位于所述通风孔的进风侧,所述净化组件的通风面积大于所述通风孔的通风面积,以遮盖所述通风孔,所述净化组件与所述中隔板间隔设置。所述新风模块的新风风道的新风进口适用于通过新风管与室外环境连通,所述新风模块的新风风道的新风出口适用于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或柜式空调室内机、或空气机、或吊顶式空调室内机、或移动式空调器中任意一者。
可选地,所述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机壳包括底盘、面框及面板;所述新风模块安装于所述底盘的端部,所述新风模块的新风出口向所述面板开放;相应地,所述面板在对应所述新风出口的位置开设有所述第二出风口。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将净化组件与中隔板上通风孔的环周间隔设置,以使得净化组件的对应通风孔外围的周缘部分与通风孔环周间隔形成有通风间隙,从而,当新风进口进入的新风空气到达净化组件时,不仅可以从净化组件的对应通风孔的主体部分通过并进入到通风孔中,还可以从净化组件的对应通风孔外围的周缘部分进入所述通风间隙,而后从该通风间隙进入到通风孔中,充分利用净化组件对新风空气进行净化,减少净化组件浪费的情况出现,进而有效提高净化组件的利用率。
此外,由于净化件的通风面积大于通风孔的通风面积,也就是净化件整体体积也设计得较大,从而可相对延长净化件的使用寿命。相对于常规与通风孔同等大小的净化件而言,本发明的净化件的寿命可以延长至6个月左右,进而延长更换净化件的周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空调器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新风模块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新风模块的主视图;
图4为图3中沿I-I线的剖视图;
图5为图3中沿II-II线的剖视图;
图6为图5中A处的放大图;
图7为图5中B处的放大图;
图8为图7中拉手向外转出后的示意图;
图9为图3中新风模块另一视角的剖视图;
图10为图9中C处的放大图;
图11为图3中新风模块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底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1中中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1中净化组件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2431828960000041
Figure BDA0002431828960000051
本发明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阅图1至图14,本发明提供一种新风模块及包括有新风模块的空调器的实施例。其中,新风模块能够提高净化组件安装的稳定性,减少净化件脱落的情况出现。空调器可以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或柜式空调室内机、或空气机、或吊顶式空调室内机、或移动式空调器中任意一者。在后文的实施例中,主要以空调器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为例进行介绍,其他类型可以参照实施。
请参阅图2、图3及图9,在所述新风模块200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模块200包括壳体300、中隔板600及净化组件500。其中,所述壳体300的内部构造形成有新风风道330。中隔板600配置于所述新风风道330内,以将新风风道330分隔为进风腔331和出风腔332,中隔板600设有将进风腔331和出风腔332连通的通风孔610。净化组件500安装于中隔板600,并位于通风孔610的进风侧,净化组件500的通风面积大于通风孔610的通风面积,以遮盖通风孔610,净化组件500与通风孔610的环周间隔设置。
具体而言,新风模块200的壳体300可在其底部开设新风进口301,新风进口301与进风腔331连通的;壳体300可在其顶部或前部或左侧部或前侧部开设新风出口302,新风出口302与出风腔332连通。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结合新风模块200所应用的空调器100具体类型进行相应设计。具体在此,壳体300可在其底部开设有新风进口301,壳体300可在其前部开设新风出口302。室外新风空气从新风进口301进入新风风道330的进风腔331内,然后从净化组件500通过以净化处理成较为洁净的新风,而后从中隔板600的通风孔610进入出风腔332,最后从出风腔332向新风出口302吹出。
对于净化组件500而言,净化组件500呈扁平状设置;净化组件500设置在通风孔610的进风侧,净化件520的通风面积大于通风孔610的通风面积,净化组件500的周缘部分会延伸至通风孔610的外围,从而使得净化组件500整体遮盖通风孔610,净化组件500获得更大的净化面,可以捕捉更多的空气污染物,提高净化组件的利用率。
由于将净化组件500与通风孔610的环周间隔设置,从而使得净化组件500的周缘部分与通风孔610的环周之间间隔形成有通风间隙。因此,从新风进口301进入的部分气流会从净化组件500的对应通风孔610的主体部分直接通过并流向通风孔610;而另一部分气流则会从净化组件500的对应通风孔610外围的周缘部分通过并进入到所述通风间隙中,再从该通风间隙流向通风孔610。
至于净化组件500的结构,可以有多种设计方案,在此没有局限。例如但不局限于:净化组件500包括安装架510及安装于安装架510上的净化件520。净化件520可适用于去除空气中的粉尘、细颗粒物、微生物、有机挥发性气体(如甲醛等)等空气污染物中任意一种或多种。净化件520的具体类型可依据其功能进行选取,净化件520可以是普通过滤网或HEPA网或除甲醛器或IFD过滤器中任意一种或两种组合;还可以是初效过滤网、中效过滤网、高效过滤网中任意一种或多种组合。在此应说明的时,净化组件500中的净化件具有净化功能,因此,净化组件500的通风面应当指的是净化件的通风面。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将净化组件500与中隔板600上的通风孔610的环周间隔设置,以使得净化组件500的对应通风孔610外围的周缘部分与通风孔610环周间隔形成有通风间隙,从而,当新风进口301进入的新风空气到达净化组件500时,不仅可以从净化组件500的对应通风孔610的主体部分通过并进入到通风孔610中,还可以从净化组件500的对应通风孔610外围的周缘部分进入所述通风间隙,而后从该通风间隙进入到通风孔610中,充分利用净化组件500对新风空气进行净化,减少净化组件500浪费的情况出现,进而有效提高净化组件500的利用率。
此外,由于净化件520的通风面积大于通风孔610的通风面积,也就是净化件520整体体积也设计得较大,从而可相对延长净化件520的使用寿命。相对于常规与通风孔610同等大小的净化件而言,本发明的净化件520的寿命可以延长至6个月左右,进而延长更换净化件520的周期。
请参阅图5、图11至图13,在一实施例中,壳体300上构造有安装口303,中隔板600在通风孔610的进风侧的外围构造有安装槽620,安装槽620朝安装口303呈敞口设置,安装槽620适用于引导净化组件500可抽拉安装。安装槽620的敞口与安装口303对接,从而在净化组件500径安装口303被推入后,净化组件500将顺沿安装槽620向中隔板600上的通风孔610移动,当到达安装槽620的内端时,净化组件500覆盖通风孔610。
可选地,壳体300在其前侧壁开设有与出风腔332连通的新风出口302,并在新风出口302的一侧开设有安装口303。安装口303呈长条形设置,并与新风出口302的一侧边同向延伸。净化组件500自安装口303可抽拉地安装于中隔板600上。通过将净化组件500自安装口303可抽拉地安装于中隔板600上,可使得净化组件500具有安装在中隔板600以与中隔板600的通风孔610对应的工作状态,以及从中隔板600向安装口303外侧抽出的闲置状态。
其中,净化组件500在工作状态下,可对从进风腔331经通风孔610流入到出风腔332的气流进行净化,去除空气中的污染物;净化组件500在闲置状态下,用户可对净化组件500进行清洁或更换。用户通过手持拉动净化组件500,即可自行切换净化组件500的状态,简单易操作。
此外,新风模块200的新风出口302通常朝向用户所在区域,通过将抽拉净化组件500的安装口303设置在新风出口302的一侧,也就是将安装口303朝向用户所在区域,这样可以方便用户从前侧抽拉净化组件500,以切换净化组件500的状态。
请参阅图9、图11及图13,在一实施例中,中隔板600在安装槽620的内侧构造有环形凸筋630,环形凸筋630环绕于中隔板600的通风孔610的外围,环形凸筋630适用于支撑净化组件500,以使得净化组件500与通风孔610的环周间隔开。由于环形凸筋630环绕于通风孔610的外围,从而当环形凸筋630支撑净化组件500时,环形凸筋630的支撑面和净化组件500之间被密封,从净化组件500通过的气流直接流向通风孔610,避免向外泄漏出去。
显然,环形凸筋630的半径应当大于通风孔610的半径,以尽量减小环形凸筋630遮挡净化组件500的周缘部分和通风孔610外周壁之间的通风间隙。可选地,安装槽具有环绕于所述通风孔一侧的弧形壁,以及自所述弧形壁的两端朝所述安装口延伸以配合成所述安装槽的敞口的条形壁,故可以将环形凸筋630的其中一部分与所述弧形壁621连接为一体,而所述环形凸筋中的另一部分则位于两个所述条形壁之间,从而使得所述通风间隙形成在环形凸筋630和通风孔610的周缘之间,环形凸筋630不会遮挡到从净化组件500通过的气流。
此外,环形凸筋630自中隔板600的表面凸设的高度,应当小于所述弧形壁621自中隔板600的表面凸设的高度,以此确保净化组件500安装到安装槽620之后,并被环形凸筋630支撑后,净化组件500受到安装槽620的弧形壁621的阻挡,而不易从安装槽620继续向内侧移动,确保净化组件500稳定安装。而条形壁622自中隔板600的表面凸设的高度,宜大于或等于弧形壁621自中隔板600的表面凸设的高度,以使得条形壁622具有较大的导向面,有助于引导净化组件500从安装槽移入或抽出。
还请参阅图9、图11及图13,在一实施例中,考虑到环形凸筋630凸出于中隔板600的表面,在安装净化组件500时,净化组件500从安装槽620的敞口端插入后,可能会受到环形凸筋630的阻挡,而不易到达环形凸筋630的上方。为解决该问题,在中隔板600在两个条形壁622之间还构造有多个导向筋板640,多个导向筋板640与条形壁622同向延伸,并连接环形凸筋630,导向筋板640和环形凸筋630平齐。
因此,当净化组件500从安装槽620的敞口端插入后,多个导向筋板640支撑于净化组件500的底部,并引导净化组件500向安装槽620内侧移动至环形凸筋630上,从而使得净化组件500准备到达环形凸筋630,并被环形凸筋630支撑,避免环形凸筋630阻挡到净化组件500的安装。
请继续参阅图9、图11及图13,在一实施例中,又考虑到,净化组件500处于所述工作状态时,如果安装槽620和净化组件500之间形成有间隙,那么从新风进口301进入的部分气流可能会直接从该间隙泄漏到通风孔610,然后经该通风孔610进入到风机组件400中,而没有经过净化组件500。为减少这种情况出现,可选要求安装槽620的形状与净化组件500的形状大小适配,安装槽620的内壁面适用于供净化组件500的外周壁接触抵持以密封两者之间的间隙。
具体说来,当净化组件500处于工作状态下时,安装槽620的内壁面和净化组件500的外周壁紧密接触而抵持在一起,从而使得安装槽620和净化组件500之间的间隙接近于零间隙或间隙极小,进而达到密封此两者之间的间隙的效果。至于安装槽620的形状,则需要与净化组件500的形状一致。故安装槽620的形状可根据净化组件500的形状结构进行相应设计。净化组件500的形状可以是但不局限于:净化组件500呈半圆形、或半椭圆形、或半跑道形设置。可选地,净化组件500呈半跑道形设置;相应地,安装槽620亦呈半跑道形设置。安装槽620的弧形壁621及两个条形壁622配合呈半跑道形设置。
请参阅图9和图10,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由于净化组件500的通风面积大于通风孔610的通风面积,故净化组件500的周缘部分会延伸至通风孔610的外围,从而会在净化组件500的外周缘和通风孔610的周缘之间形成有一段间距,所述间距也就相当于净化组件500的通风面的半径和通风孔610的半径的差值(如图10中D1所示)。如果所述间距过大,则通风孔610的外周壁对净化组件500的遮挡面积越大,不利于气流流动;如果所述间距过小,则净化组件500的通风面较小,净化效率改善不明显。
鉴于此,通过对所述间距不断调整与改进,发现在净化组件500的通风面的半径和通风孔610的半径(亦即所述间距)不小于5mm,且不大于30mm时,净化组件500的面积较大,其获得较大的净化效率;并且,通风孔610的外周壁对净化组件500的遮挡面积较小,从净化组件500的主体部分及其周缘部分通过的气流均能通过顺利进入通风孔610,并从通风孔610流入到风机组件400中。故可选地,发现在净化组件500的通风面的半径和通风孔610的半径不小于5mm,且不大于30mm(即5mm≤D1≤30mm)。所述间距的具体取值,可以是但不局限于:5mm、10mm、12mm、15mm、18mm、20mm、25mm、28mm、30mm等。
请继续参阅图9和图10,在此又考虑到,净化组件500的通风面和中隔板600的表面之间的间距大小,直接影响到形成在净化组件500的周缘部分和通风孔610的外周壁之间的通风间隙的高度(如图10中D2所示)。该间距越小,通风间隙就越窄,从净化组件500的周缘部分通过的气流不易从该通风间隙进入通风孔610;相反地,如果该间距越大,通风间隙占用的空间就越大,进而增加壳体300本身的厚度,不利于新风模块200薄型化。
鉴于此,通过对该间距不断调整与改进,发现在净化组件500的通风面和中隔板600的表面之间的间距不小于2mm,且不大于20mm时,从净化组件500的周缘部分通过的气流较容易自该通风间隙进入通风孔610的阻力较小,通风顺畅;并且,通风间隙占用的空间也较小,不至于会增加壳体300本身的厚度。故可选地,净化组件500的通风面和中隔板600的表面之间的间距不小于2mm,且不大于20mm(即2mm≤D2≤20mm)。该间距的具体取值,可以是但不局限于:2mm、4mm、8mm、10mm、12mm、15mm、18mm、20mm等。
请参阅图11、图13及图14,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鉴于净化组件500包括安装架510及安装于安装架510上净化件520,为方便抽拉净化组件500,可选地,安装架510包括主框体511及构造于主框体511一端的侧框体512,其中,主框体511构造有朝背对风机组件400开放以供净化件520安装的固定槽,侧框体512适用于供用户手持以抽拉安装架510,进而实现对净化组件500整体抽拉安装。净化件安装于安装架的安装方向,与净化组件的抽拉方向相交或垂直。因此,当抽拉净化组件500整体的过程中,净化组件500上的净化件520不易受到运动过程中的抽拉力或反向作用力而发生晃动。
请参阅图5、图7及图8,在一实施例中,为方便用户抽拉净化组件500,安装架510的侧框体512具有远离主框体511的端板513,端板513可适配盖合安装口303,端板513构造有供用户手持的拉手530。由于端板513可适配盖合安装口303,如此可使得新风模块200的整体外观较为平整,并可避免外部杂物从安装口303落入到新风模块200内部造成污染。
对于拉手530的形状结构,拉手530可以是拉环,也可以是把手槽,也可以是把手孔。但在此考虑,这些形状构造的拉手530会可能会相对于新风模块200其他外表面向内凹或向外凸,从而破坏新风模块200整体外表面的完整性。
鉴于此,为提高新风模块200整体外表面的完整性,可将拉手530的外表面与所述抽拉板的外表面平齐设置,拉手530适用于在其部分受到向内的按压力时,拉手530的另一部分向外转出而供用户手持。在此具体地,拉手530包括按压部531及与按压部531连接的手持部530,拉手530的位于按压部531和手持部530之间的部分与端板513转动连接。拉手530的转动位置如图8中P所示位置。
因此,当拉手530的按压部531受到向内的按压力时,拉手530相对端板513发生转动,从而拉手530的手持部532向外转出,此时可供用户手持抽出安装架510。为方便用户抽拉,手持部530的内壁面可构造形成有供用户手持扣拉的拉环,该拉环在不用时隐藏在端板513的内侧,没有向外显露出,不会破坏新风模块200整体外表面的完整性。
请参阅图2、图3及图9,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新风模块200还包括安装于出风腔302的风机组件400,风机组件400安装于出风腔332内;风机组件400包括离心风轮410和第一电机420,离心风轮410的进风端朝向中隔板600的通风孔610,以与净化组件500对应;离心风轮410的另一端与第一电机420连接。
具体说来,新风进口301和新风出口302分别位于风机组件400的不同径向方向上。当所述当新风模块200工作时,第一电机420驱动离心风轮410开启,从新风进口301进入到新风风道330内的新风空气,先从净化组件500通过以净化处理成洁净的新风,而后从中隔板600的通风孔610通过并进入到离心风轮410内部,最后被离心风轮410沿其径向甩出至新风出口302,最后从新风出口302向外吹出。
显然,风机组件400为轴向进风且径向出风,相对于新风进口301处及其附近较为狭窄的进风面而言,在风机组件400的进风端形成有更大的进风面,从而在此形成的进风空间也较大。因此,将净化组件500设置为与风机组件400的进风端对应,可相应地将净化组件500的供空气通过以实现净化的净化面设计得较大,进而提高增大净化组件500净化空气的效率。此外,由于净化组件500相应设计得较大,从而净化组件500可净化的空气量相应增大,进而还可延长净化组件500的寿命,延长更换净化组件500的周期。
在上述实施例中,中隔板600的通风孔610的通风面积与离心风轮410的进风端面积可以基本一致,或略小于与离心风轮410的进风端面积。净化组件500呈扁平状设置;净化组件500设置在通风孔610的进风侧,净化件520的通风面积大于通风孔610的通风面积,以完全覆盖通风孔610,使得净化组件500获得更大的净化面,可以捕捉更多的空气污染物,提高净化组件500的净化效率。
进一步地,为方便从净化组件500通过的气流经通风孔610进入到离心风轮410中,可选地,将所述通风孔610的周缘构造有导风环611,导风环611自通风孔610的周缘朝向出风腔332呈渐缩状设计,以减小气流从该通风孔通过的阻力,有助于于引导从净化组件500通过的气流经通风孔610进入到离心风轮410中。
请参阅图4、图5及图9,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由于新风进口301新风出口302分别位于风机组件400不同的径向上。为方便从新风进口301进入的空气流向风机组件400的进风端,新风风道330的进风腔331自新风进口301朝离心风轮410的进风端延伸至中隔板600。
请参阅图9、图11至图13,可选地,壳体300包括底壳310和壳盖320。其中,底壳310构造有第一腔体311和第二腔体312,中隔板600设于第一腔体311的敞口处,以与第一腔体311配合形成出风腔332;壳盖320和第二腔体312之间形成与新风进口301连通的前出风腔3311,壳盖320和中隔板600之间形成与通风孔610连通的后进风腔3312,后进风腔3312和前出风腔3311连通形成进风腔331。
装配时,先将中隔板600安装于底壳310的第一腔体311的敞口处,该中隔板600和底壳310可以通过卡扣结构卡接和/或通过螺钉结构连接成一个整体;然后,将壳盖320盖合到底壳310和中隔板600连接的整体上,该壳盖320可以与底壳310和/或中隔板600通过卡扣结构、螺钉结构中任意一种或两种连接方式连接固定。
请参阅图5和图9,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新风模块200还包括安装于新风进口301的阀门组件700,所阀门组件700包括相对新风进口301可转动的新风门710,以及与新风门710连接的第二电机720,所述第二电机720驱动新风门710翻转,而实现新风门710打开或关闭新风进口301。例如,在冬季时期,室外环境温度较低,此时可以将新年门关闭新风进口301,以避免室外冷空气进入冻坏新风模块200,或者经新风模块200进入室内环境。
请参阅图1、图2及图9,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调器100,该空调器100包括机壳110及安装于机壳110内的新风模块200。新风模块2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1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所述空调器100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或柜式空调室内机、或空气机、或吊顶式空调室内机、或移动式空调器中任意一者。后文以所述空调器100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为例进行介绍说明。
在一实施例中,机壳110设有进风口101、第一出风口102及第二出风口103;其中,进风口101和第一出风口102连通。新风模块200安装于所述机壳110内,新风模块200的新风进口301适用于通过新风管800与室外环境连通,新风模块200的新风出口302适用于与第二出风口103连通。由此,所述空调器100具有室内风循环模式和新风模式,其中:
在所述室内风循环模式下,室内环境的空气经进风口101进入到机壳110内部,经机壳110内部的换热组件换热后形成冷风或热风,而后从第一出风口102吹回到室内环境,实现室内风循环;
在所述新风模式下,室外环境的空气经新风管800进入到新风模块200中,经新风模块200的净化组件500净化后形成洁净的新风空气,而后从新风模块200的新风出口302吹到机壳110的第二出风口103,最后从第二出风口103吹到室内环境,实现为室内环境补充新风。
可选地,所述机壳110包括底盘111、面框112及面板113;新风模块200安装于底盘111的端部,新风模块200的新风出口302向面板113开放;相应地,面板113在对应新风出口302的位置开设有第二出风口103,以使得空调器100向前送出新风空气,使得新风空气准确到达用户所在方位。
此外,为避免新风直吹用户,可选将第二出风口103由贯设于面板113上的多个微孔组成,以在新风空气从多个微孔吹出后,气流被打散成一缕缕较小的细丝气流,风速降低,气流变得柔和,不会直接吹向用户,避免用户产生不适感。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模块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构造形成有新风风道;
中隔板,所述中隔板配置于所述新风风道内,以将所述新风风道分隔为进风腔和出风腔,所述中隔板设有将所述进风腔和所述出风腔连通的通风孔;以及
净化组件,所述净化组件安装于所述中隔板,并位于所述通风孔的进风侧,所述净化组件的通风面积大于所述通风孔的通风面积,以遮盖所述通风孔,所述净化组件与所述通风孔环周间隔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构造有安装口,所述中隔板在所述通风孔的进风侧的外围构造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朝所述安装口呈敞口设置,所述安装槽适用于引导所述净化组件安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隔板在所述安装槽的内侧构造有环形凸筋,所述环形凸筋呈环绕所述通风孔设置,所述环形凸筋适用于支撑所述净化组件,以将所述净化组件与所述通风孔的环周间隔开。
4.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具有环绕于所述通风孔一侧的弧形壁,以及自所述弧形壁的两端朝所述安装口延伸以配合成所述安装槽的敞口的条形壁;所述环形凸筋的其中一部分与所述弧形壁连接为一体,所述环形凸筋中的另一部分位于两个所述条形壁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壁自所述中隔板的表面凸设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弧形壁自所述中隔板的表面凸设的高度。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凸筋自所述中隔板的表面凸设的高度,小于所述弧形壁自所述中隔板的表面凸设的高度。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隔板在两个所述条形壁之间还构造有多个导向筋板,多个所述导向筋板与所述条形壁同向延伸,并连接所述环形凸筋,所述导向筋板和所述环形凸筋平齐。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组件的相对两侧凸设有弹性卡扣;所述安装槽的两个条形壁凹设有与所述弹性卡扣对应的定位凹槽,所述定位凹槽适用于供所述弹性卡扣对应卡持,而将所述净化组件定位于所述安装槽内。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组件的通风面的半径和所述通风孔的半径的差值不小于5mm,且不大于30mm。
10.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组件的通风面和所述中隔板的表面之间的间距不小于2mm,且不大于20mm。
11.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安装于所述出风腔内;所述净化组件包括离心风轮和第一电机,所述离心风轮的进风端朝向所述中隔板的通风孔,以与所述净化组件对应;所述离心风轮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机连接。
12.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设有进风口、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其中,所述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
如权利要求1至11任意一项所述的新风模块,所述新风模块安装于所述机壳内,所述新风模块的新风风道的新风进口适用于通过新风管与室外环境连通,所述新风模块的新风风道的新风出口适用于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或柜式空调室内机、或空气机、或吊顶式空调室内机、或移动式空调器中任意一者。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机壳包括底盘、面框及面板;所述新风模块安装于所述底盘的端部,所述新风模块的新风出口向所述面板开放;相应地,所述面板在对应所述新风出口的位置开设有所述第二出风口。
CN202010240230.0A 2020-03-30 2020-03-30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Pending CN11130663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40230.0A CN111306632A (zh) 2020-03-30 2020-03-30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40230.0A CN111306632A (zh) 2020-03-30 2020-03-30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06632A true CN111306632A (zh) 2020-06-19

Family

ID=711574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40230.0A Pending CN111306632A (zh) 2020-03-30 2020-03-30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0663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151913A4 (en) * 2020-07-20 2023-11-08 GD Midea Air-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RESH AIR MODULE AND AIR CONDITIONING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151913A4 (en) * 2020-07-20 2023-11-08 GD Midea Air-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RESH AIR MODULE AND AIR CONDITION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013394A1 (en) Fresh air module and air conditioner
AU2020440046B2 (en) Fresh air module and air conditioner
CN215260170U (zh) 空调器
CN111306631A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111306632A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US11845031B2 (en) Filter assembly, ventilation assembly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212132678U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111536590A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111306638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WO2020200148A1 (zh) 一种具有空气净化、散热、充电功能的手机壳
CN211854209U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21271998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2132677U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212618785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2618748U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212132675U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210921592U (zh)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1854211U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218379633U (zh) 风道部件和空气调节设备
CN216143831U (zh) 新风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CN212132674U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115468227A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212132676U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218033373U (zh) 空调室内机以及新风空调器
CN217302988U (zh) 新风部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