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93914A - 一种高性能中点箝位三电平非隔离逆变器及其开关控制时序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性能中点箝位三电平非隔离逆变器及其开关控制时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93914A
CN111293914A CN201911288710.8A CN201911288710A CN111293914A CN 111293914 A CN111293914 A CN 111293914A CN 201911288710 A CN201911288710 A CN 201911288710A CN 111293914 A CN111293914 A CN 1112939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witch tube
power switch
diode
volt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8871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93914B (zh
Inventor
肖华锋
王晓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east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outheast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east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outheast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1128871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293914B/zh
Publication of CN1112939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939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939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939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483Converters with outputs that each can have more than two voltages levels
    • H02M7/487Neutral point clamped inver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非单位功率因数运行和进网直流成分抑制能力的高可靠分裂电感中点箝位型三电平非隔离逆变器,其中,逆变器包括电源支路(A),第一及第二进网直流成分抑制支路(B、G),第一及第二无功能量流通支路(C、D),第一及第二高可靠逆变支路(E、F),电源支路A由直流电源构成,第一及第二进网直流成分抑制支路B、G分别由两组分压电容构成。本发明在单极性SPWM调制方式下不产生高频漏电流和工频漏电流、具有更强的进网直流成分抑制能力、可避免桥臂直通风险。同时,所有功率开关管和二极管的电压应力均为输入直流电压的一半。此外,配合相应的开关控制时序,该逆变器可工作于非单位功率因数下,具备无功输出能力。

Description

一种高性能中点箝位三电平非隔离逆变器及其开关控制时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逆变器,尤其涉及一种具备非单位功率因数运行和直流成分抑制能力的高可靠分裂电感中点箝位三电平非隔离逆变器,属于电力电子变换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光伏发电作为一种清洁可持续能源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并被迅速普及应用,非隔离并网系统因不含低频和高频变压器而具有变换效率高、成本低、重量轻等突出优势,在新能源开发,特别是分布式光伏并网中被普及应用。但是,拿掉变压器的非隔离并网系统面临接触漏电流和进网直流电流分量这两大技术挑战。由于光伏电池板对地寄生电容的存在,并网逆变器中功率开关管的高频动作可能在寄生电容中产生漏电流。漏电流会造成进网电流畸变以及电磁干扰,危害设备的稳定运行及人员安全。同时,失去电网侧隔离进网电流直流成分的隔离变压器后,该直流成分可能引起配电网上级变压器偏磁饱和、电缆绝缘老化、逆变器寿命降低等问题。
随着基于并网逆变器的分布式电源在配电系统中数量和容量占比的提高,各国并网标准均提出要求其具备一定的无功输出能力。另外,随着分布式电源系统中直流汇集电压等级的逐渐提高,传统电压源逆变器桥臂开关管电压应力快速上升、且在误触发下的直通问题也日益突出。
日本学者Akira Nabae等人于1981年提出的二极管箝位三电平并网逆变器,由于功率器件的电压应力为输入直流电压的一半,其差模特性好,电路结构如附图1所示;其由于电容桥臂中点直接连接电网中性线,在非隔离并网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其开关桥臂开关管存在直通风险。为了提高传统二极管箝位三电平并网逆变器的可靠性,专利CN101783611A发明一种分裂电感型电路结构,如附图2所示,虽然提高了并网逆变器的抗直通能力,但其无法运行于无功状态。随后,德国学者Michael Frisch等人公开了一种具有非单位功率因数运行能力的分裂电感型电路结构,如附图3所示,但其无功能量流通支路中功率器件电压等级为输入直流电压,不适合高压应用场合。
虽然二极管箝位三电平并网逆变器直流侧电容可以帮助抑制进网直流成分,但在续流阶段时进网电流并不流经直流侧电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进网直流成分抑制能力的提升。为此,西班牙学者Roberto González等人提出了附加一组电容桥臂抑制进网直流成分的电路,如附图4所示,该电路的开关桥臂仍然面临直通风险。因此,迫切的需要一种新的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高性能中点箝位三电平非隔离逆变器,该技术方案构建了一种具备非单位功率因数运行和进网直流成分抑制能力的高可靠分裂电感中点箝位三电平非隔离逆变器及其开关控制时序,解决了现有技术的不足,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高性能中点箝位三电平非隔离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器包括电源支路(A),第一及第二进网直流成分抑制支路(B、G),第一及第二无功能量流通支路(C、D),第一及第二高可靠逆变支路(E、F)。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第一及第二无功能量流通支路(C、D)的有源箝位开关管连接至第一进网直流成分抑制支路(B)的中点、第一及第二高可靠逆变支路(E、F)的无源箝位二极管连接至第一进网直流成分抑制支路(B)的中点,从实现所有功率器件电压应力为输入直流电压的一半。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第一高可靠逆变支路(E)与第二无功能量流通支路(D),第二高可靠逆变支路(F)与第一无功能量流通支路(C)构成具有防直通能力的桥臂结构,从而大幅提高工作可靠性;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第二进网直流成分抑制支路(G)的电容桥臂中点直接连接电网中性点,用于光伏并网应用时无需变压器进行隔离,不产生工频漏电流和开关频率成分的高频漏电流。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第二进网直流成分抑制支路(G)为传能阶段的进网电流提供电容通路、第一及第二进网直流成分抑制支路(B、G)同时为续流阶段的进网电流提供电容通路,使得进网电流始终流经电容,从而隔离进入电网的直流成分。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电源支路(A)由直流电源(如光伏电池阵列PV的输出) 构成;
第一进网直流成分抑制支路(B)由第一分压电容(Cdc1)和第二分压电容(Cdc2)构成,且第一分压电容(Cdc1)和第二分压电容(Cdc2)的容值大小相等、规格一致。
第二进网直流成分抑制支路(G)由第三分压电容(Cdc3)和第四分压电容(Cdc4)构成,且第三分压电容(Cdc3)和第四分压电容(Cdc4)的容值大小相等、规格一致。
第一无功能量流通支路(C)由第五功率开关管(S5)和第五功率二极管(D5)的并联组合、第九功率二极管(D9)、第十功率二极管(D10)构成;
第二无功能量流通支路(D)由第六功率开关管(S6)和第六功率二极管(D6)的并联组合、第十一功率二极管(D11)、第十二功率二极管(D12)构成;
第一高可靠逆变支路(E)由第一功率开关管(S1)和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并联组合、第二功率开关管(S2)和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并联组合、第七功率二极管(D7)、第一分裂电感 (L1)构成;
第二高可靠逆变支路(F)由第三功率开关管(S3)和第三功率二极管(D3)的并联组合、第四功率开关管(S4)和第四功率二极管(D4)的并联组合、第八功率二极管(D8)、第二分裂电感 (L2)构成。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S1)、第二功率开关管(S2)、第三功率开关管(S3)、第四功率开关管(S4)、第五功率开关管(S5)、第六功率开关管(S6)为全控型器件,并分别配有反并联功率二极管;第七功率二极管(D7)、第八功率二极管(D8)、第九功率二极管(D9)、第十功率二极管(D10)、第十一功率二极管(D11)、第十二功率二极管(D12) 为不控型二极管器件。这种配置使得每个支路具有全控型器件,增加了控制自由度;同时实现了任何电容两端的开关支路均为全控型开关管和二极管的串联组合,避免了电容电压直通的风险,有利于提高电路可靠性。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分压电容(Cdc1)的正端分别连接直流电源(PV)正输出端、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集电极、第一功率二极管(D1)和第九功率二极管(D9)的阴极以及第三分压电容(Cdc3)的正端;第一分压电容(Cdc1)的负端分别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发射极、第五功率二极管(D5)的阳极、第七功率二极管(D7)的阳极、第六功率开关管(S6) 的集电极、第六功率二极管(D6)和第八功率二极管(D8)的阴极、第二分压电容(Cdc2)的正端;
所述第二分压电容(Cdc2)的负端分别连接直流电源(PV)负输出端、第四功率开关管(S4) 的发射极、第四功率二极管(D4)和第十二功率二极管(D12)的阳极;
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发射极分别连接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阳极、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集电极、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阴极、第七功率二极管(D7)的阴极;
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发射极分别连接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阳极、第一分裂电感(L1)的一端、第十一功率二极管(D11)的阴极;
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第三功率二极管(D3)的阴极、第十功率二极管(D10)的阳极、第二分裂电感(L2)的一端;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发射极分别连接第三功率二极管(D3)和第八功率二极管(D8)的阳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集电极、第四功率二极管(D4)的阴极;
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第五功率二极管(D5)的阴极、第九功率二极管(D9)的阳极、第十功率二极管(D10)阴极;
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发射极分别连接第六功率二极管(D6)和第十一功率二极管 (D11)的阳极、第十二功率二极管(D12)的阴极;
所述第一分裂电感(L1)的另一端与第二分裂电感(L2)的另一端连接构成该逆变器的输出端并接入电网后接地。
所述第三分压电容(Cdc3)的负端分别连接第四分压电容(Cdc4)的正端并接地。
基于高性能中点箝位三电平非隔离逆变器的开关控制时序,其特征在于,
单位功率因数下,在电网电压的正半周,第一功率开关管(S1)按单极性SPWM方式高频动作,第四功率开关管(S4)始终关断,在电网电压的负半周,第一功率开关管(S1)始终关断,第四功率开关管(S4)按单极性SPWM方式高频动作;第二功率开关管(S2)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6)具有相同的驱动时序,在电网电压正半周,第二功率开关管(S2)、第六功率开关管(S6)始终导通,在电网电压的负半周,第二功率开关管(S2)、第六功率开关管(S6)始终关断;第三功率开关管(S3)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5)具有相同的驱动时序,在电网电压的正半周,第三功率开关管(S3)、第五功率开关管(S5)始终关断,在电网电压的负半周,第三功率开关管(S3)、第五功率开关管(S5)始终导通;
非单位功率因数下,第一功率开关管(S1)和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驱动时序分别与单位功率因数下一致;而在电网电压正半周,第二功率开关管(S2)、第六功率开关管(S6)始终导通,第三功率开关管(S3)、第五功率开关管(S5)按单极性SPWM方式高频动作,在电网电压的负半周,第二功率开关管(S2)、第六功率开关管(S6)按单极性SPWM方式高频动作,第三功率开关管(S3)、第五功率开关管(S5)始终导通。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1)本发明通过将传统二极管箝位三电平并网逆变器有源开关管桥臂中点打开,分别连接两个电感接入电网,利用电感抑制桥臂短路时的直通电流,可以提高并网逆变系统的可靠性,并可保持恒定共模电压和低漏电流特性; 2)该方案采用两组分压电容结构,使得变换器在能量传递和续流阶段进网电流回路中均含有电容,可保证进网电流直流成分的可靠隔除;分别为两个分裂电感配置由两只二极管串联组成的有源开关箝位型续流二极管支路,使得逆变器可以运行于非单位功率因数下,具备无功能力可为电网提供支撑;3)该方案的逆变器中各功率开关管的电压应力为输入直流电压一半;本发明的单相结构也可以扩展至三相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二极管箝位三电平并网逆变器的电路结构图。
图2是专利CN101783611A公开的一种分裂电感型并网逆变器的电路结构图。
图3是一种具有非单位功率因数运行能力的分裂电感型并网逆变器的电路结构图
图4是一种采用电容隔直措施抑制进网直流成分的并网逆变器的电路结构图。
图5是本发明并网逆变器单相电路的结构图。
图6是为本发明逆变器提供的开关控制时序示意图。
图7(a)至图7(h)是本发明逆变器在图6所示开关控制时序下开关频率刻度的工作模态图,其中,图7(a)、图7(b)、图7(c)和图7(d)为电网电压正半周的等效工作模态图,图7(a) 为模态1的示意图;图7(b)为模态2的示意图;图7(c)为模态3的示意图;图7(d)为模态4的示意图;图7(e)、图7(f)、图7(g)和图7(h)为电网电压负半周的工作原理图。
图8(a)是本发明的桥臂输出电压u13的波形图,图8(b)是本发明的桥臂输出电压u23的波形图。
图9(a)是本发明逆变器中第一分裂电感的电流波形图;图9(b)是本发明逆变器中第二分裂电感的电流波形图。
图10(a)是本发明逆变器中第一功率开关管工作电压波形图;图10(b)是本发明逆变器中第二功率开关管工作电压波形图;图10(c)是本发明逆变器中第五功率开关管工作电压波形图。
图11是二极管箝位三电平并网逆变器的漏电流波形图。
图12是本发明单相逆变器并网运行时的漏电流波形图。
图13(a)是二极管箝位三电平并网逆变器电网正半周时的功率传递模态的等效模态图;图13(b)是二极管箝位三电平并网逆变器电网正半周时的续流模态的等效模态图。
图14(a)是在给定进网电流参考(ig *=20sinωt+1)时二极管箝位三电平并网逆变器的进网电流波形图;图14(b)是在给定进网电流参考(ig *=20sinωt+1)时二极管箝位三电平并网逆变器的进网电流波形图的频谱分析,其中,0Hz频率成分即为进网直流成分。
图15(a)是在给定进网电流参考(ig *=20sinωt+1)时,图4所示的并网逆变器进网电流波形图;图15(b)是在给定进网电流参考(ig *=20sinωt+1)时,图4所示的并网逆变器进网电流波形图的频谱分析,其中,0Hz频率成分即为进网直流成分。
图16(a)是在给定进网电流参考(ig *=20sinωt+1)时本发明单相逆变器的进网电流波形图;图16(b)是在给定进网电流参考(ig *=20sinωt+1)时本发明单相逆变器的进网电流波形图的频谱分析,其中,0Hz频率成分即为进网直流成分。
图17(a)至图17(e)是逆变器在直通故障时的波形图,其中,图17(a)是电网频率刻度下的驱动时序图,图17(b)为开关频率刻度下的驱动时序图,图17(c)是直通时刻二极管箝位三电平并网逆变器中桥臂开关管S1~S4的电流波形展开图,图17(d)是直通时刻图2所示逆变器中桥臂开关管S1~S4的电流波形展开图,图17(e)是直通时刻本发明逆变器中桥臂开关管S1~S4的电流波形展开图。
图18是图3所示逆变器在非单位功率因数下电网电压和进网电流波形图,其中,图18(a)是功率因数超前时的电网电压和进网电流波形;图18(b)是功率因数滞后时的电网电压和进网电流波形。
图19是本发明单相逆变器在非单位功率因数下电网电压和进网电流波形图,其中,图19(a)是功率因数超前时的电网电压和进网电流波形;图19(b)是功率因数滞后时的电网电压和进网电流波形。
图20是本发明拓展至三相逆变结构的电路图。
图21是本发明中高可靠逆变支路和无功能量流通支路的电路结构图。
图22是本发明逆变器的拓展例1的电路结构图。
图23是本发明逆变器的拓展例2的电路结构图。
图24是本发明逆变器的拓展例3的电路结构图。
上述附图的主要符号及标号名称:A——电源支路;B、G——第一、第二进网直流成分抑制支路;C、D——第一、第二无功能量流通支路;E、F——第一、第二高可靠逆变支路;PV——太阳能电池板;Upv——太阳能电池板输出电压;Cdc1、Cdc2、Cdc3、Cdc4——直流电容;S1~S6——功率开关管及驱动信号;vM——调制波;vtri——载波;iref——进网电流参考;D1~D12——功率二极管;L1、L2——第一、第二分裂电感;Sx1~Sx6、Dx1~Dx12、 Lx1~Lx2(x=a,b,c)——每相的功率开关管、功率二极管、分裂电感;u13——图1中逆变桥中点1和3之间电压;u23——图1中逆变桥中点2和点3之间的电压;iL1、iL2——第一、第二分裂电感的电流;ug——电网及电网电压;ig——进网电流。
附表1是二极管箝位三电平并网逆变器和本发明在基波频率和开关频率处的漏电流。
附表2是不同直流偏置时二极管箝位三电平并网逆变器,附图4和本发明的进网直流分量。
附表3是不同直通故障时间内二极管箝位三电平并网逆变器,附图2和本发明的桥臂功率开关管电流变化量。
附表4是二极管箝位三电平并网逆变器,附图2和本发明的无功运行分析。
附表5是二极管箝位三电平并网逆变器,附图3和本发明电路中功率元件的电压应力。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发明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参见图5,一种高性能中点箝位三电平非隔离逆变器,所述逆变器包括电源支路(A),第一及第二进网直流成分抑制支路(B、G),第一及第二无功能量流通支路(C、D),第一及第二高可靠逆变支路(E、F);
第一及第二无功能量流通支路(C、D)的有源箝位开关管连接至第一进网直流成分抑制支路(B)的中点、第一及第二高可靠逆变支路(E、F)的无源箝位二极管连接至第一进网直流成分抑制支路(B)的中点,从实现所有功率器件电压应力为输入直流电压的一半。
第一高可靠逆变支路(E)与第二无功能量流通支路(D),第二高可靠逆变支路(F)与第一无功能量流通支路(C)构成具有防直通能力的桥臂结构,从而大幅提高工作可靠性;
第二进网直流成分抑制支路(G)的电容桥臂中点直接连接电网中性点,用于光伏并网应用时无需变压器进行隔离,不产生工频漏电流和开关频率成分的高频漏电流。
第二进网直流成分抑制支路(G)为传能阶段的进网电流提供电容通路、第一及第二进网直流成分抑制支路(B、G)同时为续流阶段的进网电流提供电容通路,使得进网电流始终流经电容,从而隔离进入电网的直流成分。
所述电源支路(A)由直流电源(如光伏电池阵列PV的输出)构成;
第一进网直流成分抑制支路(B)由第一分压电容(Cdc1)和第二分压电容(Cdc2)构成,且第一分压电容(Cdc1)和第二分压电容(Cdc2)的容值大小相等、规格一致;
第二进网直流成分抑制支路(G)由第三分压电容(Cdc3)和第四分压电容(Cdc4)构成,且第三分压电容(Cdc3)和第四分压电容(Cdc4)的容值大小相等、规格一致;
第一无功能量流通支路(C)由第五功率开关管(S5)和第五功率二极管(D5)的并联组合、第九功率二极管(D9)、第十功率二极管(D10)构成;
第二无功能量流通支路(D)由第六功率开关管(S6)和第六功率二极管(D6)的并联组合、第十一功率二极管(D11)、第十二功率二极管(D12)构成;
第一高可靠逆变支路(E)由第一功率开关管(S1)和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并联组合、第二功率开关管(S2)和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并联组合、第七功率二极管(D7)、第一分裂电感 (L1)构成;
第二高可靠逆变支路(F)由第三功率开关管(S3)和第三功率二极管(D3)的并联组合、第四功率开关管(S4)和第四功率二极管(D4)的并联组合、第八功率二极管(D8)、第二分裂电感 (L2)构成。
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S1)、第二功率开关管(S2)、第三功率开关管(S3)、第四功率开关管(S4)、第五功率开关管(S5)、第六功率开关管(S6)为全控型器件,并分别配有反并联功率二极管;第七功率二极管(D7)、第八功率二极管(D8)、第九功率二极管(D9)、第十功率二极管(D10)、第十一功率二极管(D11)、第十二功率二极管(D12)为不控型二极管器件。这种配置使得每个支路具有全控型器件,增加了控制自由度;同时实现了任何电容两端的开关支路均为全控型开关管和二极管的串联组合,避免了电容电压直通的风险,有利于提高电路可靠性。
所述第一分压电容(Cdc1)的正端分别连接直流电源(PV)正输出端、第一功率开关管(S1) 的集电极、第一功率二极管(D1)和第九功率二极管(D9)的阴极以及第三分压电容(Cdc3)的正端;第一分压电容(Cdc1)的负端分别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发射极、第五功率二极管(D5) 的阳极、第七功率二极管(D7)的阳极、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集电极、第六功率二极管(D6) 和第八功率二极管(D8)的阴极、第二分压电容(Cdc2)的正端;
所述第二分压电容(Cdc2)的负端分别连接直流电源(PV)负输出端、第四功率开关管(S4) 的发射极、第四功率二极管(D4)和第十二功率二极管(D12)的阳极;
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发射极分别连接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阳极、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集电极、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阴极、第七功率二极管(D7)的阴极;
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发射极分别连接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阳极、第一分裂电感(L1)的一端、第十一功率二极管(D11)的阴极;
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第三功率二极管(D3)的阴极、第十功率二极管(D10)的阳极、第二分裂电感(L2)的一端;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发射极分别连接第三功率二极管(D3)和第八功率二极管(D8)的阳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集电极、第四功率二极管(D4)的阴极;
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第五功率二极管(D5)的阴极、第九功率二极管(D9)的阳极、第十功率二极管(D10)阴极;
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发射极分别连接第六功率二极管(D6)和第十一功率二极管 (D11)的阳极、第十二功率二极管(D12)的阴极;
所述第一分裂电感(L1)的另一端与第二分裂电感(L2)的另一端连接构成该逆变器的输出端并接入电网后接地。
所述第三分压电容(Cdc3)的负端分别连接第四分压电容(Cdc4)的正端并接地。
基于高性能中点箝位三电平非隔离逆变器的开关控制时序,单位功率因数下,在电网电压的正半周,第一功率开关管(S1)按单极性SPWM方式高频动作,第四功率开关管(S4)始终关断,在电网电压的负半周,第一功率开关管(S1)始终关断,第四功率开关管(S4)按单极性SPWM方式高频动作;第二功率开关管(S2)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6)具有相同的驱动时序,在电网电压正半周,第二功率开关管(S2)、第六功率开关管(S6)始终导通,在电网电压的负半周,第二功率开关管(S2)、第六功率开关管(S6)始终关断;第三功率开关管(S3) 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5)具有相同的驱动时序,在电网电压的正半周,第三功率开关管(S3)、第五功率开关管(S5)始终关断,在电网电压的负半周,第三功率开关管(S3)、第五功率开关管(S5)始终导通;
非单位功率因数下,第一功率开关管(S1)和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驱动时序分别与单位功率因数下一致;而在电网电压正半周,第二功率开关管(S2)、第六功率开关管(S6)始终导通,第三功率开关管(S3)、第五功率开关管(S5)按单极性SPWM方式高频动作,在电网电压的负半周,第二功率开关管(S2)、第六功率开关管(S6)按单极性SPWM方式高频动作,第三功率开关管(S3)、第五功率开关管(S5)始终导通。
应用实施例:参见图5,一种高性能中点箝位三电平非隔离逆变器,所述逆变器包括电源支路(A),第一及第二进网直流成分抑制支路(B、G),第一及第二无功能量流通支路(C、D),第一及第二高可靠逆变支路(E、F);,
如图5所示为本发明逆变器的单相结构电路原理图,其中,第一功率开关管S1、第二功率开关管S2、第三功率开关管S3、第四功率开关管S4、第五功率开关管S5、第六功率开关管S6均采用全控型器件;
第一分压电容Cdc1的正端分别连接直流电源PV正输出端、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集电极、第一功率二极管D1和第九功率二极管D9的阴极以及第三分压电容Cdc3的正端;第一分压电Cdc1的负端分别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发射极、第五功率二极管D5的阳极、第七功率二极管D7的阳极、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集电极、第六功率二极管D6和第八功率二极管D8的阴极、第二分压电容Cdc2的正端;第二分压电容Cdc2的负端分别连接直流电源PV负输出端、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发射极、第四功率二极管D4和第十二功率二极管D12的阳极;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发射极分别连接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阳极、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集电极、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阴极、第七功率二极管D7的阴极;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发射极分别连接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阳极、第一分裂电感L1的一端、第十一功率二极管D11的阴极;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第五功率二极管D5的阴极、第九功率二极管D9的阳极、第十功率二极管D10阴极;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第三功率二极管D3的阴极、第十功率二极管D10的阳极、第二分裂电感L2的一端;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发射极分别连接第三功率二极管D3和第八功率二极管D8的阳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集电极、第四功率二极管D4的阴极;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发射极分别连接第六功率二极管D6和第十一功率二极管D11的阳极、第十二功率二极管 D12的阴极;第一分裂电感L1的另一端与第二分裂电感L2的另一端连接构成该逆变器的输出端并接入电网后接地。
图6是本发明逆变器提供的开关控制时序的原理图,为非单位功率因数调制方式,在电在电网电压的正半周,第一功率开关管S1按单极性SPWM方式高频动作,第四功率开关管S4始终关断;在负半周,第一功率开关管S1始终关断,第四功率开关管S4按单极性 SPWM方式高频动作;第二功率开关管S2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6具有相同的驱动时序,在电网电压正半周,第二功率开关管S2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6始终导通;在电网电压的负半周,当进网电流与电网电压同相时,第二功率开关管S2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6始终关断,当进网电流与电网电压反相时,第二功率开关管S2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6按单极性SPWM 方式高频动作;第三功率开关管S3、第五功率开关管S5具有相同的驱动时序,在电网电压的正半周,当进网电流与电网电压同相时,第三功率开关管S3、第五功率开关管S5始终关断,当进网电流与电网电压反相时,第三功率开关管S3、第五功率开关管S5按单极性SPWM方式高频动作;在电网电压的负半周,第三功率开关管S3、第五功率开关管S5始终导通。
图7为本发明逆变器在驱动信号下稳态时工作模态等效电路图。为了方便分析,做如下假设:1)所有功率开关管和二极管均为理想器件,不考虑开关时间及导通压降;2)所有电感和电容均为理想元件,且Cdc1=Cdc2、Cdc3=Cdc4,L1=L2;3)逆变器运行于非单位功率因数下,电网电压ug超前于进网电流ig。下面以电网电压正半周即图7(a)、(b)、(c)和(d) 为例进行介绍,电网电压负半周即图7(e)、(f)、(g)和(h)的分析与之类似;
图7(a)和图7(b)为单位功率因数下的工作模式;
模态1(t1-t2):如图7(a)所示,电网电压与进网电流处于同相位,第一功率开关管S1、第二功率开关管S2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6导通,进网电流流经第一功率开关管S1、第二功率开关管S2,第一分裂电感L1进入电网;第六功率开关管S6导通但不流过电流;
模态2(t2-t3):如图7(b)所示,电网电压与进网电流仍处于同相位,第一功率开关管 S1关断,第二功率开关管S2、第六功率开关管S6仍处于导通状态,第一功率开关管S1两端的电压被箝位于输入直流电压的一半,第一分裂电感L1的电流处于续流状态,且流经两条支路,第一条支路由第二功率开关管S2与第七功率二极管D7串联构成,第二条支路由第六功率开关管S6与第十一功率二极管D11组成;单位功率因数下其余时刻与模态1 及模态2工作原理类似;
图7(c)和图7(d)为非单位功率因数下的工作模式;
模态7(t4-t5):如图7(c)所示,此时电网电压与进网电流处于反相位,电网电压处于正半周,而进网电流处于负半周,第一功率开关管S1、第二功率开关管S2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6导通,电路输出电压为Upv,第一分裂电感L1储能,其电流逐渐增大;第二分裂电感L2的电流流经第九功率二极管D9、第十功率二极管D10进入电网,其电流逐渐减小;第六功率开关管S6导通但不流过电流;
模态7(t5-t6):如图7(d)所示,电网电压与进网电流仍处于反相位,电网电压处于正半周,而进网电流处于负半周,第一功率开关管S1、第四功率开关管S4关断,第二功率开关管S2、第三功率开关管S3、第五功率开关管S5、第六功率开关管S6处于导通状态,第一功率开关管S1、第四功率开关管S4两端的电压均被箝位于输入直流电压的一半,第一分裂电感L1的电流流经两条支路续流,第一条支路由第二功率开关管S2与第七功率二极管D7串联构成,第二条支路由第六功率开关管S6与第十一功率二极管D11构成;第二分裂电感L2的电流也流经两条支路续流,第一条支路由第三功率开关管S3与第八功率二极管D8串联构成,第二条支路由第五功率开关管S5与第十功率二极管D10构成;非单位功率因数下其余时刻与模态3及模态4工作原理类似。
图8~图10为本发明逆变器在驱动信号下的是本发明的桥臂输出电压,分裂电感的电流波形和功率开关管工作电压波形的仿真结果图。仿真例的具体参数如下:电池板电压 Upv=720V、电网电压Ug=220V(rms)、电网频率fg=50Hz、额定功率PN=3kW;分裂电感 L1=L2=1.72mH;电池板对地寄生电容Cpv1=Cpv2=0.15μF;开关频率fs=18kHz;从图10(a)、图10(b)和图10(c)可以看出,本发明逆变器中第一功率开关管、第二功率开关管和第五功率开关管的电压应力均为输入电源电压的一半。
图11是二极管箝位三电平并网逆变器的漏电流波形图,从图11中可以看出,二极管箝位三电平并网逆变器漏电流较低,具有优良的漏电流的特性。
图12是本发明单相逆变器并网运行时的漏电流波形图,从图12中可以看出,与二极管箝位三电平并网逆变器的漏电流特性类似,本发明的逆变器漏电流也较低。
图13(a)和图13(b)分别是二极管箝位三电平并网逆变器电网正半周时功率传递模态和续流模态的等效模态图,其电网电压负半周工作特性与正半周类似;从图13中可以看出,在功率传递模态,进网电流始终流经隔离电容,可抑制进网直流成分;而在续流模态,进网电流直接经过功率二极管D7,功率开关管S2以及滤波电感L1进入电网,此时进网直流成分将无法被直流侧电容隔除。
图14、图15和图16为二极管箝位三电平并网逆变器,图4所示并网逆变器以及本发明的进网直流成分仿真结果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二极管箝位三电平并网逆变器进网直流抑制效果略差,图4所示并网逆变器以及本发明的逆变器均有较好的进网直流成分抑制效果。
图17展示了逆变器在直通故障时的波形图,从图17(c)、图17(d)和图17(e)中二极管箝位三电平并网逆变器,图2所示并网逆变器以及本发明逆变器的直通故障时的波形图可以看出,二极管箝位三电平并网逆变器在直通故障发生时,流过桥臂功率开关管的电流急剧增大,而图2所示并网逆变器以及本发明逆变器由于分裂电感的作用,可以有效抑制电流的变化,保护功率开关管的安全,提高电路的可靠性。
图18和图19分别是图3所示并网逆变器以及本发明逆变器在非单位功率因数下的工作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图3所示并网逆变器以及本发明逆变器均可工作于非单位功率因数下,为电网提供无功支撑;而由图2所示的专利CN101783611A公开的分裂电感型并网逆变器的结构可以看出,由于其未提供无功能量流通支路,因此图2所示的分裂电感型并网逆变器不具有非单位功率因数运行能力;此外,由于图3所示并网逆变器与图1 所示的二极管箝位三电平并网逆变器均使用了一组电容桥臂,根据图13的工作原理图以及图14的仿真结果可以得知,图3所示并网逆变器的直流抑制效果较差。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发明逆变器的在并网运行时漏电流低,且具有较高的电路的可靠性和进网直流成分抑制能力。
附表1是二极管箝位三电平并网逆变器和本发明在基波频率和开关频率处漏电流幅值,从表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与二极管箝位三电平并网逆变器具有相同的漏电流抑制效果,具体如下:
表1电路的漏电流
Figure RE-GDA0002486875050000131
附表2是不同直流偏置时二极管箝位三电平并网逆变器,附图4和本发明的进网直流分量,直流偏置分别为0.1A,0.5A和1A,从表中可以看出,二极管箝位三电平并网逆变器的在不同直流偏置下的进网直流成分均较高,而附图4和本发明的进网直流分量在不同直流偏置下均较低,可以有效地抑制进网直流成分,具体如下:
表2不同直流偏置时电路进网直流分量:
Figure RE-GDA0002486875050000132
附表3是不同直通故障时间内二极管箝位三电平并网逆变器,附图2和本发明的桥臂功率开关管电流变化量,从表中可以看出二极管箝位三电平并网逆变器在直通故障出现时,开关管电流急剧变化,幅值较大;而附图2和本发明中由于逆变上下桥臂分别由功率开关管和功率二极管串联组成,且输出侧使用两只电感可以有效地抑制直通故障发生时的功率开关管中电流变化,提高电路运行可靠性,具体如下:
表3不同直通故障时间内桥臂功率开关管电流变化量:
Figure RE-GDA0002486875050000141
附表4是二极管箝位三电平并网逆变器,附图2和本发明的无功运行能力对比,从表中可以看出,本发明通过构建无功流动支路,具有无功运行能力,具体如下:
表4电路的无功运行能力
Figure RE-GDA0002486875050000142
附表5是二极管箝位三电平并网逆变器,附图3和本发明电路中功率元件的电压应力,从表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中功率开关管的电压应力为输入直流电压的一半,且无功能量流通支路中二极管的电压应力也为输入直流电压的一半,相比于附图3中二极管的电压应力得到有效降低,具体如下:
表5.电路中功率元件的电压应力
Figure RE-GDA0002486875050000143
图20所示为本发明逆变器拓展得到的三相并网逆变电路结构原理图,三相共用电源支路、第一及第二进网直流成分抑制支路,其原理与单相电路相似。
图21是本发明逆变器所包含的基本单元及其拓展结构。其中,图21(a)和图21(b)分别为中点箝位单元和无功续流单元,将图21(a)中的箝位二极管替换为开关管可得到图21(c)所示结构,将图21(b)中的功率开关管替换为功率二极管可得到图21(d)所示结构。
图22是本发明逆变器的拓展例1的电路结构图,在拓展例1中,电源支路(22A)由直流电源(PV)构成;第一进网直流成分抑制支路(22B)由第一分压电容(Cdc1)和第二分压电容(Cdc2)构成;第二进网直流成分抑制支路(22G)由第三分压电容(Cdc3)和第四分压电容(Cdc4)构成;第一无功能量流通支路(22C)由第五功率二极管(D5)、第九功率二极管(D9)、第十功率二极管(D10)构成;第二无功能量流通支路(22D)由第六功率二极管(D6)、第十一功率二极管(D11)、第十二功率二极管(D12)构成;第一高可靠逆变支路(22E)由第一功率开关管(S1) 和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并联组合、第二功率开关管(S2)和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并联组合、第七功率二极管(D7)、第一分裂电感(L1)构成;第二高可靠逆变支路(22F)由第三功率开关管(S3)和第三功率二极管(D3)的并联组合、第四功率开关管(S4)和第四功率二极管(D4)的并联组合、第八功率二极管(D8)、第二分裂电感(L2)构成;本拓展例1的功率开关管的驱动时序与图6所示的开关控制时序一致。
图23是本发明逆变器的拓展例2的电路结构图,在拓展例2中,电源支路(23A)由直流电源(PV)构成;第一进网直流成分抑制支路(23B)由第一分压电容(Cdc1)和第二分压电容(Cdc2)构成;第二进网直流成分抑制支路(23G)由第三分压电容(Cdc3)和第四分压电容(Cdc4)构成;第一无功能量流通支路(23C)由第五功率开关管(S5)和第五功率二极管(D5)的并联组合、第九功率二极管(D9)、第十功率二极管(D10)构成;第二无功能量流通支路(23D)由第六功率开关管(S6)和第六功率二极管(D6)的并联组合、第十一功率二极管(D11)、第十二功率二极管(D12)构成;第一高可靠逆变支路(23E)由第一功率开关管(S1)和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并联组合、第二功率开关管(S2)和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并联组合、第七功率开关管(S7)和第七功率二极管(D7)的并联组合、第一分裂电感(L1)构成;第二高可靠逆变支路(23F) 由第三功率开关管(S3)和第三功率二极管(D3)的并联组合、第四功率开关管(S4)和第四功率二极管(D4)的并联组合、第八功率开关管(S8)和第八功率二极管(D8)的并联组合、第二分裂电感(L2)构成;本拓展例2的功率开关管的驱动时序与图6所示的开关控制时序一致。
图24是本发明逆变器的拓展例3的电路结构图,在拓展例3中,电源支路(24A)由直流电源(PV)构成;第一进网直流成分抑制支路(24B)由第一分压电容(Cdc1)和第二分压电容(Cdc2)构成;第二进网直流成分抑制支路(24G)由第三分压电容(Cdc3)和第四分压电容(Cdc4)构成;第一无功能量流通支路(24C)由第五功率二极管(D5)、第九功率二极管(D9)、第十功率二极管(D10)构成;第二无功能量流通支路(24D)由第六功率二极管(D6)、第十一功率二极管(D11)、第十二功率二极管(D12)构成;第一高可靠逆变支路(24E)由第一功率开关管(S1) 和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并联组合、第二功率开关管(S2)和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并联组合、第七功率开关管(S7)和第七功率二极管(D7)的并联组合、第一分裂电感(L1)构成;第二高可靠逆变支路(24F)由第三功率开关管(S3)和第三功率二极管(D3)的并联组合、第四功率开关管(S4)和第四功率二极管(D4)的并联组合、第八功率开关管(S8)和第八功率二极管(D8)的并联组合、第二分裂电感(L2)构成;本拓展例3的功率开关管的驱动时序与图6所示的开关控制时序一致。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变换,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高性能中点箝位三电平非隔离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器包括电源支路(A),第一及第二进网直流成分抑制支路(B、G),第一及第二无功能量流通支路(C、D),第一及第二高可靠逆变支路(E、F)。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性能中点箝位三电平非隔离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及第二无功能量流通支路(C、D)的有源箝位开关管连接至第一进网直流成分抑制支路(B)的中点、第一及第二高可靠逆变支路(E、F)的无源箝位二极管连接至第一进网直流成分抑制支路(B)的中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性能中点箝位三电平非隔离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高可靠逆变支路(E)与第二无功能量流通支路(D),第二高可靠逆变支路(F)与第一无功能量流通支路(C)构成具有防直通能力的桥臂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性能中点箝位三电平非隔离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网直流成分抑制支路(G)的电容桥臂中点直接连接电网中性点,用于光伏并网应用时无需变压器进行隔离,不产生工频漏电流和开关频率成分的高频漏电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性能中点箝位三电平非隔离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网直流成分抑制支路(G)为传能阶段的进网电流提供电容通路、第一及第二进网直流成分抑制支路(B、G)同时为续流阶段的进网电流提供电容通路,使得进网电流始终流经电容,从而隔离进入电网的直流成分。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高性能中点箝位三电平非隔离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支路(A)由直流电源构成;
第一进网直流成分抑制支路(B)由第一分压电容(Cdc1)和第二分压电容(Cdc2)构成;
第二进网直流成分抑制支路(G)由第三分压电容(Cdc3)和第四分压电容(Cdc4)构成;
第一无功能量流通支路(C)由第五功率开关管(S5)和第五功率二极管(D5)的并联组合、第九功率二极管(D9)、第十功率二极管(D10)构成;
第二无功能量流通支路(D)由第六功率开关管(S6)和第六功率二极管(D6)的并联组合、第十一功率二极管(D11)、第十二功率二极管(D12)构成;
第一高可靠逆变支路(E)由第一功率开关管(S1)和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并联组合、第二功率开关管(S2)和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并联组合、第七功率二极管(D7)、第一分裂电感(L1)构成;
第二高可靠逆变支路(F)由第三功率开关管(S3)和第三功率二极管(D3)的并联组合、第四功率开关管(S4)和第四功率二极管(D4)的并联组合、第八功率二极管(D8)、第二分裂电感(L2)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性能中点箝位三电平非隔离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S1)、第二功率开关管(S2)、第三功率开关管(S3)、第四功率开关管(S4)、第五功率开关管(S5)、第六功率开关管(S6)为全控型器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性能中点箝位三电平非隔离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压电容(Cdc1)的正端分别连接直流电源(PV)正输出端、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集电极、第一功率二极管(D1)和第九功率二极管(D9)的阴极以及第三分压电容(Cdc3)的正端;第一分压电容(Cdc1)的负端分别连接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发射极、第五功率二极管(D5)的阳极、第七功率二极管(D7)的阳极、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集电极、第六功率二极管(D6)和第八功率二极管(D8)的阴极、第二分压电容(Cdc2)的正端;
所述第二分压电容(Cdc2)的负端分别连接直流电源(PV)负输出端、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发射极、第四功率二极管(D4)和第十二功率二极管(D12)的阳极;
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管(S1)的发射极分别连接第一功率二极管(D1)的阳极、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集电极、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阴极、第七功率二极管(D7)的阴极;
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管(S2)的发射极分别连接第二功率二极管(D2)的阳极、第一分裂电感(L1)的一端、第十一功率二极管(D11)的阴极;
所述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第三功率二极管(D3)的阴极、第十功率二极管(D10)的阳极、第二分裂电感(L2)的一端;第三功率开关管(S3)的发射极分别连接第三功率二极管(D3)和第八功率二极管(D8)的阳极、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集电极、第四功率二极管(D4)的阴极;
所述第五功率开关管(S5)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第五功率二极管(D5)的阴极、第九功率二极管(D9)的阳极、第十功率二极管(D10)阴极;
所述第六功率开关管(S6)的发射极分别连接第六功率二极管(D6)和第十一功率二极管(D11)的阳极、第十二功率二极管(D12)的阴极;
所述第一分裂电感(L1)的另一端与第二分裂电感(L2)的另一端连接构成该逆变器的输出端并接入电网后接地。
所述第三分压电容(Cdc3)的负端分别连接第四分压电容(Cdc4)的正端并接地。
9.基于高性能中点箝位三电平非隔离逆变器的开关控制时序,其特征在于,
单位功率因数下,在电网电压的正半周,第一功率开关管(S1)按单极性SPWM方式高频动作,第四功率开关管(S4)始终关断,在电网电压的负半周,第一功率开关管(S1)始终关断,第四功率开关管(S4)按单极性SPWM方式高频动作;第二功率开关管(S2)和第六功率开关管(S6)具有相同的驱动时序,在电网电压正半周,第二功率开关管(S2)、第六功率开关管(S6)始终导通,在电网电压的负半周,第二功率开关管(S2)、第六功率开关管(S6)始终关断;第三功率开关管(S3)和第五功率开关管(S5)具有相同的驱动时序,在电网电压的正半周,第三功率开关管(S3)、第五功率开关管(S5)始终关断,在电网电压的负半周,第三功率开关管(S3)、第五功率开关管(S5)始终导通;
非单位功率因数下,第一功率开关管(S1)和第四功率开关管(S4)的驱动时序分别与单位功率因数下一致;而在电网电压正半周,第二功率开关管(S2)、第六功率开关管(S6)始终导通,第三功率开关管(S3)、第五功率开关管(S5)按单极性SPWM方式高频动作,在电网电压的负半周,第二功率开关管(S2)、第六功率开关管(S6)按单极性SPWM方式高频动作,第三功率开关管(S3)、第五功率开关管(S5)始终导通。
CN201911288710.8A 2019-12-13 2019-12-13 一种高性能中点箝位三电平非隔离逆变器及其开关控制时序 Active CN1112939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88710.8A CN111293914B (zh) 2019-12-13 2019-12-13 一种高性能中点箝位三电平非隔离逆变器及其开关控制时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88710.8A CN111293914B (zh) 2019-12-13 2019-12-13 一种高性能中点箝位三电平非隔离逆变器及其开关控制时序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93914A true CN111293914A (zh) 2020-06-16
CN111293914B CN111293914B (zh) 2022-05-27

Family

ID=710306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88710.8A Active CN111293914B (zh) 2019-12-13 2019-12-13 一种高性能中点箝位三电平非隔离逆变器及其开关控制时序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293914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99253A (zh) * 2022-02-17 2022-05-13 东南大学 一种适用于中点箝位三电平变流器桥臂开关管损耗均衡的调制策略及其实现方法
CN115987127A (zh) * 2023-02-16 2023-04-18 燕山大学 一种改进的无变压器三相多电平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6073396A (zh) * 2023-03-28 2023-05-05 湖南大学 面向配电网安全优质供电的异质模块混合拓扑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14856A (zh) * 2009-11-24 2010-08-2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其开关控制时序
CN102361408A (zh) * 2011-10-20 2012-02-22 东南大学 一种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其开关控制时序
CN102780412A (zh) * 2012-06-29 2012-11-14 阳光电源(上海)有限公司 单相半桥三电平电路及逆变器
JP2014103725A (ja) * 2012-11-19 2014-06-05 Fuji Electric Co Ltd 3レベル電力変換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EP2833538A1 (en) * 2013-07-30 2015-02-04 Ingeteam Power Technology, S.A. DC-link capacitor voltage balancing for clamped multilevel converter systems with active rectifier by means of reactive power
CN104578082A (zh) * 2014-12-29 2015-04-2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动态电压校正装置、校正方法及负载短路故障的隔离方法
CN105490574A (zh) * 2015-11-10 2016-04-13 河南昊锐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五电平逆变器中性点电压不平衡的抑制方法
CN110011560A (zh) * 2019-04-24 2019-07-12 河海大学 具有环流消除能力的双降压全桥并网逆变器及其控制电路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14856A (zh) * 2009-11-24 2010-08-2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其开关控制时序
CN102361408A (zh) * 2011-10-20 2012-02-22 东南大学 一种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其开关控制时序
CN102780412A (zh) * 2012-06-29 2012-11-14 阳光电源(上海)有限公司 单相半桥三电平电路及逆变器
JP2014103725A (ja) * 2012-11-19 2014-06-05 Fuji Electric Co Ltd 3レベル電力変換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EP2833538A1 (en) * 2013-07-30 2015-02-04 Ingeteam Power Technology, S.A. DC-link capacitor voltage balancing for clamped multilevel converter systems with active rectifier by means of reactive power
CN104578082A (zh) * 2014-12-29 2015-04-2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动态电压校正装置、校正方法及负载短路故障的隔离方法
CN105490574A (zh) * 2015-11-10 2016-04-13 河南昊锐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五电平逆变器中性点电压不平衡的抑制方法
CN110011560A (zh) * 2019-04-24 2019-07-12 河海大学 具有环流消除能力的双降压全桥并网逆变器及其控制电路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MUHAMMAD SOHAIB TAHIR 等: "Novel CoolMosfet Clamping Three-Level Neutral-Point-Clamping Inverter for Low and Medium Power Applications", 《IEEE》 *
肖华锋 等: "高可靠型非隔离三电平光伏并网逆变器", 《电力自动化设备》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99253A (zh) * 2022-02-17 2022-05-13 东南大学 一种适用于中点箝位三电平变流器桥臂开关管损耗均衡的调制策略及其实现方法
WO2023155280A1 (zh) * 2022-02-17 2023-08-24 东南大学 一种适用于中点箝位三电平变流器桥臂开关管损耗均衡的调制策略及其实现方法
CN115987127A (zh) * 2023-02-16 2023-04-18 燕山大学 一种改进的无变压器三相多电平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5987127B (zh) * 2023-02-16 2023-09-19 燕山大学 一种改进的无变压器三相多电平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6073396A (zh) * 2023-03-28 2023-05-05 湖南大学 面向配电网安全优质供电的异质模块混合拓扑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93914B (zh) 2022-05-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hmad et 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ingle phase transformerless inverter topologies for grid connected PV system
Siwakoti A new six-switch five-level boost-active neutral point clamped (5L-Boost-ANPC) inverter
Gu et al. High reliability and efficiency single-phase transformerless inverter for grid-connected photovoltaic systems
Kafle et al. 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single-phase transformerless PV inverter systems
CN111293914B (zh) 一种高性能中点箝位三电平非隔离逆变器及其开关控制时序
Liu et al. Transformerless photovoltaic inverter based on interleaving high-frequency legs having bidirectional capability
Öztürk et al. Operat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al design aspects of all SiC DC/AC/DC converter for MPPT in grid-connected PV supplies
Khan et al. A high efficiency transformerless PV grid-connected inverter with leakage current suppression
CN102629836B (zh) 一种新的两级式交流光伏模块
Vinayaka et al. Modeling and design of five level cascaded h-bridge multilevel inverter with DC/DC boost converter
Do et al. Space vector modulation strategy for three-level quasi-switched boost T-Type inverter
Bharath et al. A novel switched-capacitor based single-phase five-level transformerless inverter
Khan et al. Novel high efficiency h-bridge transformerless inverter for grid-connected single-phase photovoltaic systems
Salamah et al. Single-phase voltage source inverter with a bidirectional buck–boost stage for harmonic injection and distributed generation
Pecelj et al. Soft-switched, transformerless inverter suitable for photovoltaic panels
Barzegarkhoo et al. Five-level grid-tied inverter employing switched-capacitor cell with common-grounded feature
Islam et al. A new transformerless inverter for grid connected photovoltaic system with low leakage current
Gaikwad et al. A Single-Phase Transformer-less Grid Connected Photovoltaic Inverter
Ramasamy et al. Simulation based Analysis of Transformerless Photovoltaic Inverter Topologies for Reactive Power handling Capability
Charles et al. FPGA Based Galvanically Isolated Cascaded Multilevel Inverter with Matlab GUI for Realtim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Ajayi-Obe et al. Analysis of a three phase five-level dual tapped inductor quasi impedance source-nested neutral point clamped converter
Xiao et al. Full-bridge transformerless PV grid-connected inverters
Sangeetha et al. H6 inverter integrated with boost converter for PV application
Negi et al. PV Fed Transformerless Inverter Topology For Leakage Current Reduction
Chen et al. Transformerless photovoltaic inverter system based on multilevel voltag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