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87196B - 一种基坑支撑平衡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坑支撑平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87196B
CN111287196B CN202010113844.2A CN202010113844A CN111287196B CN 111287196 B CN111287196 B CN 111287196B CN 202010113844 A CN202010113844 A CN 202010113844A CN 111287196 B CN111287196 B CN 1112871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straight
foundation pit
support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1384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87196A (zh
Inventor
王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Mingsite Construction Suppor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Mingsite Construction Suppor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Mingsite Construction Suppor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Mingsite Construction Suppor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11384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287196B/zh
Publication of CN1112871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871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871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871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7/00Excavations; Bordering of excavations; Making embankments
    • E02D17/02Foundation pits
    • E02D17/04Bordering surfacing or stiffening the sides of foundation pi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33/00Testing foundations or foundation structur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5/00Bulkheads, piles, or other structural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foundation engineering
    • E02D5/74Means for anchoring structural elements or bulkheads
    • E02D5/76Anchorings for bulkheads or sections thereof in as much a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E02D5/765Anchorings for bulkheads or sections thereof in as much a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removab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11/00Servomotor systems without provision for follow-up action; Circuits therefor
    • F15B11/16Servomotor systems without provision for follow-up action; Circuits therefor with two or more servomotors
    • F15B11/17Servomotor systems without provision for follow-up action; Circuits therefor with two or more servomotors using two or more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21/00Common features of fluid actuator systems; Fluid-pressure actuato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any other group of this subcla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Foundations (AREA)
  • Conveying And Assembling Of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坑支撑平衡系统,包括直撑部件,转角支撑部件,格构柱,连接件,梁结构,所述梁结构首尾相连设置在基坑侧壁,所述直撑部件两端抵接在在两对向的梁结构上,所述若干直撑部件等距阵列在基坑同一层的梁结构上,所述转角支撑部件安装在基坑各转角且位于基坑内的内角处,所述格构柱一端与基坑底部的桩基抵接,另一端抵接在最顶部直撑部件上,所述连接件一侧与格构柱相连,另一端与直撑部件相连接,且与同一平面的所有直撑部件连接;通过上述方案实现了在基坑变形之后通过调节支撑系统支撑长度的方法,同时实现对支撑系统进行柔性调节的技术。

Description

一种基坑支撑平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坑工程支护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用于基坑支撑支护技术自平衡设备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基坑支撑平衡系统及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21世纪以来,人类对地下空间的需求和开发力度越来越大。
目前人们对地下空间的开发主要为建造地下隧道,地下室,地下商业综合体等,而目前修建地下室的常用技术流程为首先进行地下维护机构施工,接下来进行基坑开挖,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由于需要平衡土压力,土体中的水压力等外力,需要对建立支撑系统以平衡上述力,进而防止基坑坍塌或者倾覆。
随着人们对地下空间需求度的增加,需要建造的基坑形状已不再是规则的圆形或者矩形,许多异形结构的基坑正在被建造。
目前,基坑处的支护技术已成为基坑支护技术领域研究的重点。在目前已经公开的中国专利中,大部分技术都是使用钢支撑或者混凝土支撑对基坑进行刚性支撑,仅有小部分专利技术是借助液压等结构对支撑的某一端头进行柔性支撑,也就是说,目前尚无一种基坑支撑专利技术可以实现在支撑过程中对变形之后的支撑进行调节,使得其由柔性结构变为刚性支撑结构。
随着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发展,目前的现浇梁式支护技术已不能满足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发展需求,研发一种适用于装配式技术发展需求的支护技术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专利CN201910534748.2公开了一种水下开挖基坑自平衡支撑系统及方法,该技术解决了水下开挖基坑的支护技术以及自平衡方法。
上述技术公开的方案中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1)上述方案虽然提出了水下基坑的支护技术以及自平衡方法,但是在基坑变形之后并不能通过调节支撑系统支撑长度的方法平衡土压力。
2)上述技术方案采用的是刚性支护技术,并不能实现柔性调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坑支撑平衡系统及安装方法,用于在基坑变形之后通过调节支撑系统支撑长度的方法实现平衡土压力的方法。本平衡系统通过设置直撑部件,转角支撑部件,格构柱,连接件,梁结构等结构,实现了在基坑变形之后通过调节支撑系统支撑长度的方法,同时实现对支撑系统进行柔性调节的技术。采用本发明后可以在基坑变形之后通过调节支撑系统支撑长度的方法实现平衡土压力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基坑支撑平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直撑部件,转角支撑部件,格构柱,连接件,多层梁结构,同一层所述梁结构首尾相连成矩形的结构且设置在基坑侧壁,所述直撑部件两端抵接在两对向的梁结构上,所述若干直撑部件等距阵列在基坑同一层的梁结构上,所述转角支撑部件安装在基坑各转角且位于基坑内的内角处,所述格构柱一端与设置在基坑底部的桩基抵接,另一端抵接在最顶部的直撑部件上,所述连接件一侧壁与格构柱相连,其顶端与直撑部件相连接,且与同一平面的所有直撑部件连接;
所述直撑部件包括若干直撑节,第一活络端自适应调节机构,所述若干直撑节依次连接形成直撑段,所述第一活络端自适应调节机构对称设置在直撑段两端;
所述第一活络端自适应调节机构包括连接部件,活络端头,测距机构,所述连接部件一端与直撑段一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活络端头固定连接,所述测距机构设置在活络端头的下方且一端与活络端头活动连接,另一端抵接在基坑侧壁上;所述测距机构包括直齿,齿轮,第二连接板,加强肋条,支撑,第二支撑板,报警单元,转轴,所述齿轮与双支耳活动连接,所述直齿一端与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加强肋条设置在直齿的底部,所述第二支撑板与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撑一端与第二支撑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加强肋条固定连接,通过所述齿轮在直齿上的滚动的距离变化值实现测距,所述转轴与双支耳转动连接,所述齿轮与转轴固定连接,所述报警单元安装在直齿一侧,所述报警单元用于对测距单元检测得到的数据进行预警;
所述转角支撑部件包括传力机构,锚固机构,第二活络端自适应调节机构,所述传力机构抵接在基坑转角处两相邻基坑侧壁上,所述锚固机构将传力机构锚固在基坑转角处,所述第二活络端自适应调节机构对称固定形成支撑部件,所述第二活络端自适应调节机构与第一活络端自适应调节机构的结构相同。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传力机构包括传力板,连接孔,持力部,所述传力板上设置有若干连接孔,所述持力部设置在传力板一端,所述持力部与传力板一体成型。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锚固机构包括锚索,锚板,紧固头,所述锚索一端穿过基坑侧壁的混凝土结构之后锚固在土体内,另一端穿过连接孔后连接所述锚板,所述紧固头对锚索进行紧固,通过所述紧固头的紧固致使锚板抵接在传力板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活络端头包括液压系统,球形铰,支撑机构,第一支撑板,第一连接板,双支耳,所述液压系统一端与连接部件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球形铰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机构一端与球形铰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与传力机构抵接,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板面安装在液压系统,另一板面安装双支耳。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报警单元包括接触片,数据传输模块,限位开关,数据显示终端,电源,所述接触片与转轴绝缘相连,所述数据传输模块安装在双支耳上,所述数据传输模块与接触片通过绝缘电线连通,若干所述限位开关等距设置在与直齿齿槽相邻的侧面,通过触发端头与接触片接触实现预警,所述电源,数据传输模块与限位开关通过导线进行电性连通,所述显示终端安装在基坑附近的室内,所述显示终端用于显示整个基坑支撑系统反馈的所有预警数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支撑平衡系统安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01:基坑开挖,锚索安装,基坑侧壁和梁结构现场浇筑;
待基坑开挖完成之后,利用测量仪器对锚索安装位进行测量放样,进一步地,在锚索安装位进行钻孔,并且在钻孔完成之后进行清孔,进一步地,安装锚索,在锚索安装完成之后对已安装锚索的位置进行注浆锚固,进一步地,进行支模以及基坑侧壁,梁结构现场浇筑,进一步地,进行拆模和养护。
S02:利用测量仪器对直撑部件安装位进行测量并放样;
S03:安装直撑部件;
首先测量并确定基坑两对向梁结构之间的宽度,进一步地,将直撑节依次固定连接并组装成直撑段,进一步地,在直撑段两端安装活络端自适应调节机构并固定,进一步地将连接好的直撑部件吊装并并依次安装至已经定位好的安装位上.
S04:固定直撑部件的测距机构;
S05: 给直撑部件通入液压油;
S06:测距机构收集测距机构到梁侧面之间的距离;
S07:安装转角支撑部件:
首先,将传力机构安装在锚索上,进一步地,安装紧固头,并将传力机构固定在基坑转角处两相邻的侧壁上,进一步地,测量传力机构两持力部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地,安装转角支撑部件。
S08:固定转角支撑部件的测距机构:
S09:利用测距机构收集测距机构沿支撑方向到两相邻梁结构端面之间的距离;
S10:安装格构柱;
S11:安装连接件;
S12:安装显示终端。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支撑平衡系统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21:各测距机构实时监测其至对应梁结构之间距离;
S22:触发片触发限位开关;
S23:数据传输模块将数据传输至显示终端;
S24:显示终端对数据传输模块反馈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显示该数据传输模块所在活络端自适应调节机构所对应的基坑变化情况;
S25:技术人员根据监测结果针对需要增加液压油的活络端自适应调节机构的液压系统充入液压油。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设置直撑部件,转角支撑部件,格构柱,连接件,梁结构等结构,实现了在基坑变形之后通过调节支撑系统支撑长度的方法。
2)本发明实现对支撑系统进行柔性调节的技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基坑支撑状态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基坑支撑状态内部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直撑部件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转角支撑结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活络端自适应调节机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活络端自适应调节机构拆分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测距机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锚固机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A部放大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直撑部件,2-转角支撑部件,3-格构柱,4-连接件,5-梁结构,6-基坑,7-桩基,11-直撑节,12-第一活络端自适应调节机构,21-传力机构,22-锚固机构,23-第二活络端自适应调节机构,121-连接部件,122-活络端头,123-测距机构, 211-传力板,212-连接孔,213-持力部,221-锚索,222-锚板,223-紧固头,1221-液压系统,1222-球形铰,1223-支撑机构,1224-第一支撑板,1225-第一连接板,1226-双支耳,1231-直齿,1232-齿轮,1233-第二连接板,1234-加强肋条,1235-支撑,1236-第二支撑板,1237-报警单元,1238-转轴,12371-接触片,12372-数据传输模块,12373-限位开关,12374-电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地详细、准确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垂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之间绝对垂直,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垂直”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而言更加垂直,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垂直,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以基坑为标准长方体结构为例,结合图1~8所示,一种基坑支撑平衡系统,包括若干直撑部件1,转角支撑部件2,格构柱3,连接件4,多层梁结构5,同一层所述梁结构5首尾相连成矩形的结构且设置在基坑6侧壁,所述直撑部件1两端抵接在两对向的梁结构5上,所述若干直撑部件1等距阵列在基坑6同一层的梁结构5上,所述转角支撑部件2安装在基坑6各转角且位于基坑6内的内角处,所述格构柱3一端与设置在基坑6底部的桩基7抵接,另一端抵接在最顶部的直撑部件1上,所述连接件4一侧壁与格构柱3相连,其顶端与直撑部件1相连接,且与同一平面的所有直撑部件1连接;
所述直撑部件1包括若干直撑节11,第一活络端自适应调节机构12,所述若干直撑节11依次连接形成直撑段,所述第一活络端自适应调节机构12对称设置在直撑段两端;
所述第一活络端自适应调节机构12包括连接部件121,活络端头122,测距机构123,所述连接部件121一端与直撑段一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活络端头122固定连接,所述测距机构123设置在活络端头122的下方且一端与活络端头122活动连接,另一端抵接在基坑6侧壁上。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转角支撑部件2包括传力机构21,锚固机构22,第二活络端自适应调节机构12,所述传力机构21抵接在基坑6转角处两相邻基坑6侧壁上,所述锚固机构22将传力机构21锚固在基坑6转角处,所述第二活络端自适应调节机构12对称固定形成支撑1235部件,所述第二活络端自适应调节机构12与第一活络端自适应调节机构12的结构相同。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传力机构21包括传力板 211,连接孔212,持力部213,所述传力板 211上设置有若干连接孔212,所述持力部213设置在传力板 211一端,所述持力部213与传力板 211一体成型。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锚固机构22包括锚索221,锚板222,紧固头223,所述锚索221一端穿过基坑6侧壁的混凝土结构之后锚固在土体内,另一端穿过连接孔212后连接所述锚板222,所述紧固头223对锚索221进行紧固,通过所述紧固头223的紧固致使锚板222抵接在传力板 211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活络端头122包括液压系统1221,球形铰1222,支撑机构1223,第一支撑板1224,第一连接板1225,双支耳1226,所述液压系统1221一端与连接部件12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球形铰1222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机构1223一端与球形铰1222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支撑板122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1224与传力机构21抵接,所述第一连接板1225的一板面安装在液压系统1221,另一板面安装双支耳1226。
作为优选实施方式,如图5、6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液压系统1221由液压泵,液压杆组成,所述液压泵为液压杆提供动力。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测距机构123包括直齿1231,齿轮1232,第二连接板1233,加强肋条1234,支撑1235,第二支撑板1236,报警单元1237,转轴1238,所述齿轮1232与双支耳1226活动连接,所述直齿1231一端与第二连接板1233固定连接,所述加强肋条1234设置在直齿1231的底部,所述第二支撑板1236与第二连接板1233固定连接,所述支撑1235一端与第二支撑板1236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加强肋条1234固定连接,通过所述齿轮1232在直齿1231上的滚动的距离变化值实现测距,所述转轴1238与双支耳1226转动连接,所述齿轮1232与转轴1238固定连接,所述报警单元1237安装在直齿1231一侧,所述报警单元1237用于对测距单元检测得到的数据进行预警。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报警单元包括接触片12371,数据传输模块12372,限位开关12373,数据显示终端,电源,所述接触片12371与转轴1238绝缘相连,所述数据传输模块12372安装在双支耳1226上,所述数据传输模块12372与接触片12371通过绝缘电线连通,若干所述限位开关12373等距设置在与直齿1231齿槽相邻的侧面,通过触发端头与接触片12371接触实现预警,所述电源,数据传输模块12372与限位开关12373通过导线进行电性连通,所述显示终端安装在基坑6附近的室内,所述显示终端用于显示整个基坑6支撑1235系统反馈的所有预警数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支撑平衡系统安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01:基坑开挖,锚索安装,基坑侧壁和梁结构现场浇筑;
待基坑开挖完成之后,利用测量仪器对锚索安装位进行测量放样,进一步地,在锚索安装位进行钻孔,并且在钻孔完成之后进行清孔,进一步地,安装锚索,在锚索安装完成之后对已安装锚索的位置进行注浆锚固,进一步地,进行支模以及基坑侧壁,梁结构现场浇筑,进一步地,进行拆模和养护。
S02:利用测量仪器对直撑部件安装位进行测量并放样;
S03:安装直撑部件;
首先测量并确定基坑两对向梁结构之间的宽度,进一步地,将直撑节依次固定连接并组装成直撑段,进一步地,在直撑段两端安装活络端自适应调节机构并固定,进一步地将连接好的直撑部件吊装并并依次安装至已经定位好的安装位上.
S04:固定直撑部件的测距机构;
S05: 给直撑部件通入液压油;
S06:测距机构收集测距机构到梁侧面之间的距离;
S07:安装转角支撑部件:
首先,将传力机构安装在锚索上,进一步地,安装紧固头,并将传力机构固定在基坑转角处两相邻的侧壁上,进一步地,测量传力机构两持力部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地,安装转角支撑部件。
S08:固定转角支撑部件的测距机构:
S09:利用测距机构,收集测距机构沿支撑方向到两相邻梁结构端面之间的距离;
S10:安装格构柱;
S11:安装连接件;
S12:安装显示终端。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支撑平衡系统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21:各测距机构实时监测其至对应梁结构之间距离;
S22:触发片触发限位开关;
S23:数据传输模块将数据传输至显示终端;
S24:显示终端对数据传输模块反馈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显示该数据传输模块所在活络端自适应调节机构所对应的基坑变化情况;
S25:技术人员根据监测结果针对需要增加液压油的活络端自适应调节机构的液压系统充入液压油。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支撑1235平衡系统安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01:基坑6开挖,锚索221安装,基坑6侧壁和梁结构5现场浇筑;
待基坑6开挖完成之后,利用测量仪器对锚索221安装位进行测量放样,进一步地,在锚索221安装位进行钻孔,并且在钻孔完成之后进行清孔,进一步地,安装锚索221,在锚索221安装完成之后对已安装锚索221的位置进行注浆锚固,进一步地,进行支模以及基坑6侧壁,梁结构5现场浇筑,进一步地,进行拆模和养护。
S02:利用测量仪器对直撑部件1安装位进行测量并放样;
S03:安装直撑部件1;
首先测量并确定基坑6两对向梁结构5之间的宽度,进一步地,将直撑节11依次固定连接并组装成直撑段,进一步地,在直撑段两端安装活络端自适应调节机构12并固定,进一步地将连接好的直撑部件1吊装并依次安装至已经定位好的安装位上.
S04:固定直撑部件1的测距机构123;
S05: 给直撑部件1通入液压油;
S06:测距机构123收集测距机构123到梁侧面之间的距离;
S07:安装转角支撑部件2:
首先,将传力机构21安装在锚索221上,进一步地,安装紧固头223,并将传力机构21固定在基坑6转角处两相邻的侧壁上,进一步地,测量传力机构21两持力部213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地,安装转角支撑部件2。
S08:固定转角支撑部件2的测距机构123:
S09:利用测距机构123,收集测距机构123沿支撑1235方向,与两相邻梁结构5之间的距离;
S10:安装格构柱3;
S11:安装连接件4;
S12:安装显示终端。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支撑1235平衡系统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21:各测距机构123实时监测其至对应梁结构5之间距离;
S22:触发片触发限位开关12373;
S23:数据传输模块12372将数据传输至显示终端;
S24:显示终端对数据传输模块12372反馈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显示该数据传输模块12372所在活络端自适应调节机构12所对应的基坑6变化情况;
S25:技术人员根据监测结果针对需要增加液压油的活络端自适应调节机构12的液压系统1221充入液压油。
通过上述方案实现了在基坑变形之后通过调节支撑系统支撑长度的方法,同时实现对支撑系统进行柔性调节的技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基坑支撑平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直撑部件(1),转角支撑部件(2),格构柱(3),连接件(4),多层梁结构(5),同一层所述梁结构(5)首尾相连成矩形的结构且设置在基坑(6)侧壁,所述直撑部件(1)两端抵接在两对向的梁结构(5)上,所述若干直撑部件(1)等距阵列在基坑(6)同一层的梁结构(5)上,所述转角支撑部件(2)安装在基坑(6)各转角且位于基坑(6)内的内角处,所述格构柱(3)一端与设置在基坑(6)底部的桩基(7)抵接,另一端抵接在最顶部的直撑部件(1)上,所述连接件(4)一侧壁与格构柱(3)相连,其顶端与直撑部件(1)相连接,且与同一平面的所有直撑部件(1)连接;
所述直撑部件(1)包括若干直撑节(11),第一活络端自适应调节机构(12),所述若干直撑节(11)依次连接形成直撑段,所述第一活络端自适应调节机构(12)对称设置在直撑段两端;
所述第一活络端自适应调节机构(12)包括连接部件(121),活络端头(122),测距机构(123),所述连接部件(121)一端与直撑段一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活络端头(122)固定连接,所述测距机构(123)设置在活络端头(122)的下方且一端与活络端头(122)活动连接,另一端抵接在基坑(6)侧壁上;
所述测距机构(123)包括直齿(1231),齿轮(1232),第二连接板(1233),加强肋条(1234),支撑(1235),第二支撑(1235)板,报警单元(1237),转轴(1238),所述齿轮(1232)与双支耳(1226)活动连接,所述直齿(1231)一端与第二连接板(1233)固定连接,所述加强肋条(1234)设置在直齿(1231)的底部,所述第二支撑(1235)板与第二连接板(1233)固定连接,所述支撑(1235)一端与第二支撑(1235)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加强肋条(1234)固定连接,通过所述齿轮(1232)在直齿(1231)上的滚动的距离变化值实现测距,所述转轴(1238)与双支耳(1226)转动连接,所述齿轮(1232)与转轴(1238)固定连接,所述报警单元(1237)安装在直齿(1231)一侧,所述报警单元(1237)用于对测距单元检测得到的数据进行预警;
所述转角支撑部件(2)包括传力机构(21),锚固机构(22),第二活络端自适应调节机构(23),所述传力机构(21)抵接在基坑(6)转角处两相邻基坑(6)侧壁上,所述锚固机构(22)将传力机构(21)锚固在基坑(6)转角处,所述第二活络端自适应调节机构(23)对称固定形成支撑(1235)部件,所述第二活络端自适应调节机构(23)与第一活络端自适应调节机构(12)的结构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支撑平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力机构(21)包括传力板( 211),连接孔(212),持力部(213),所述传力板( 211)上设置有若干连接孔(212),所述持力部(213)设置在传力板( 211)一端,所述持力部(213)与传力板( 211)一体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支撑平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机构(22)包括锚索(221),锚板(222),紧固头(223),所述锚索(221)一端穿过基坑(6)侧壁的混凝土结构之后锚固在土体内,另一端穿过连接孔(212)后连接所述锚板(222),所述紧固头(223)对锚索(221)进行紧固,通过所述紧固头(223)的紧固致使锚板(222)抵接在传力板( 211)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支撑平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活络端头(122)包括液压系统(1221),球形铰(1222),支撑机构(1223),第一支撑板(1224),第一连接板(1225),双支耳(1226),所述液压系统(1221)一端与连接部件(12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球形铰(1222)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机构(1223)一端与球形铰(1222)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支撑板(122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1224)与传力机构(21)抵接,所述第一连接板(1225)的一板面安装在液压系统(1221),另一板面安装双支耳(122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支撑平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报警单元包括接触片(12371),数据传输模块(12372),限位开关(12373),数据显示终端,电源,所述接触片(12371)与转轴(1238)绝缘相连,所述数据传输模块(12372)安装在双支耳(1226)上,所述数据传输模块(12372)与接触片(12371)通过绝缘电线连通,若干所述限位开关(12373)等距设置在与直齿(1231)齿槽相邻的侧面,通过触发端头与接触片(12371)接触实现预警,所述电源,数据传输模块(12372)与限位开关(12373)通过导线进行电性连通,所述显示终端安装在基坑(6)附近的室内,所述显示终端用于显示整个基坑支撑系统反馈的所有预警数据。
6.一种安装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基坑支撑平衡系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01:基坑开挖,锚索安装,基坑侧壁和梁结构现场浇筑;
S02:利用测量仪器对直撑部件安装位进行测量并放样;
S03:安装直撑部件;
S04:固定直撑部件的测距机构;
S05: 给直撑部件通入液压油;
S06:测距机构收集测距机构到梁侧面之间的距离;
S07:安装转角支撑部件:
S08:固定转角支撑部件的测距机构:
S09:利用测距机构,收集测距机构沿支撑方向到两相邻梁结构端面之间的距离;
S10:安装格构柱;
S11:安装连接件;
S12:安装显示终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坑支撑平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平衡系统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21:各测距机构实时监测其至对应梁结构之间距离;
S22:触发片触发限位开关;
S23:数据传输模块将数据传输至显示终端;
S24:显示终端对数据传输模块反馈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显示该数据传输模块所在活络端自适应调节机构所对应的基坑变化情况;
S25:技术人员根据监测结果针对需要增加液压油的活络端自适应调节机构的液压系统充入液压油。
CN202010113844.2A 2020-02-24 2020-02-24 一种基坑支撑平衡系统 Active CN11128719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13844.2A CN111287196B (zh) 2020-02-24 2020-02-24 一种基坑支撑平衡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13844.2A CN111287196B (zh) 2020-02-24 2020-02-24 一种基坑支撑平衡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87196A CN111287196A (zh) 2020-06-16
CN111287196B true CN111287196B (zh) 2021-11-16

Family

ID=710266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13844.2A Active CN111287196B (zh) 2020-02-24 2020-02-24 一种基坑支撑平衡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28719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47227A (zh) * 2021-03-06 2021-06-11 深圳市安比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物联网的深基坑监控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63606A (zh) * 2007-12-19 2009-06-24 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基坑可控式液压钢支撑及其应用
CN105064374A (zh) * 2015-07-31 2015-11-18 河海大学 一种可精确调节长度的大跨度钢管支撑梁
CN108343070A (zh) * 2018-03-12 2018-07-31 上海建工建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双向支撑体系变形监测补偿装置及施工方法
CN108951664A (zh) * 2018-09-04 2018-12-07 福建省子西岩土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大跨度结构的智能基坑支撑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63606A (zh) * 2007-12-19 2009-06-24 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基坑可控式液压钢支撑及其应用
CN105064374A (zh) * 2015-07-31 2015-11-18 河海大学 一种可精确调节长度的大跨度钢管支撑梁
CN108343070A (zh) * 2018-03-12 2018-07-31 上海建工建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双向支撑体系变形监测补偿装置及施工方法
CN108951664A (zh) * 2018-09-04 2018-12-07 福建省子西岩土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大跨度结构的智能基坑支撑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87196A (zh) 2020-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87196B (zh) 一种基坑支撑平衡系统
CN111485634B (zh) 一种新型的预制构件墙-柱连接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AU2004283242A1 (en) Reinforced soil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it
CN213653467U (zh) 一种装配式基坑钢支撑结构
CN112127369A (zh) 一种装配式基坑钢支撑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9706942B (zh) 旋挖钻孔桩用支护装置
JP4456257B2 (ja) 鉄骨柱の半固定直接基礎および杭基礎構造
KR102146073B1 (ko) 변단면 수직구 시공을 위한 슬립폼 및 이를 이용한 변단면 수직구 시공방법
JP4890098B2 (ja) 免震建物の構築工法
CN110820725B (zh) 深基坑素混凝土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方法
CN217231853U (zh) 一种装配式预应力施加装置
CN212801688U (zh) 一种桩基静载试验用基准梁结构
CN219886853U (zh) 一种基坑防坍塌协同支护装置
CN219410834U (zh) 一种钢管柱型钢定位平台
CN215168216U (zh) 用于回填土基层上的预制柱临时固定装置及系统
CN219773855U (zh) 装配式防火墙
JP3537641B2 (ja) 地下室の潜函工法及びその装置
CN113700292B (zh) 支模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JP4840297B2 (ja) 地中構造物の構築方法、地中構造物
CN219011628U (zh) 一种格栅幕墙与墙体连接结构
CN220184016U (zh) 一种smw工法桩拔桩装置
CN215562855U (zh) 具有预应力监测结构的基坑内支撑预应力施加装置
CN215053156U (zh) 一种适用于考古探方隔梁的配重基础
CN114059558A (zh) 一种适用于深基坑钢管内支撑的角度可调节的节点装置
CN116495638A (zh) 动臂塔吊安装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