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61314A - 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聚焦系统校准标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聚焦系统校准标定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261314A CN111261314A CN202010054663.7A CN202010054663A CN111261314A CN 111261314 A CN111261314 A CN 111261314A CN 202010054663 A CN202010054663 A CN 202010054663A CN 111261314 A CN111261314 A CN 11126131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canning
- phase
- charged particle
- phase winding
- particle bea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5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0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3
- 238000013178 mathematical model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4
- 230000010363 phase shif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0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7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4576 san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18199 S pha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3786 synthesis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13598 ve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5291 magn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894 electron beam technolog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01000009310 astigmati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294 ferromagn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819 phase cycl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96 add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5 deri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30 elim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79 elimi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21—NUCLEAR PHYSICS; NUCLEAR ENGINEERING
- G21K—TECHNIQUES FOR HANDLING PARTICLES OR IONISING RADI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RRADIATION DEVICES; GAMMA RAY OR X-RAY MICROSCOPES
- G21K1/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particles or ionising radiation, e.g. focusing or moderating
- G21K1/08—Deviation, concentration or focusing of the beam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G21K1/093—Deviation, concentration or focusing of the beam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by magnetic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igh Energy & Nuclear Physics (AREA)
- Electron Beam Expos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聚焦系统校准标定方法,通过建立带电粒子束扫描点合位移与扫描装置的理想n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的一一对应关系、校正相绕组扫描线偏差、试验建立相绕组相位移数据与相绕组励磁电流的数学关系,推导出扫描点坐标与n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的数学模型,由励磁电流指令数学模型控制特征扫描线的点扫描,获得点扫描对应的精确聚焦电流指令,建立特征扫描线上扫描点坐标与聚焦电流指令的数学模型,最后推导出扫描域内扫描点坐标与聚焦电流指令的数学模型,完成校准标定工作,扫描系统将按照校准标定数据精确控制带电粒子束扫描轨迹,而聚焦系统将按照校准标定数据同步精确控制每个扫描点的聚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带电 粒子束加工设备聚焦系统校准标定方法。
背景技术
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常采用磁扫描装置控制粒子束在二维平面上移动。 磁扫描装置呈轴对称结构,主要由铁磁框架和绕组组成。在粉末床电子束增 材制造设备等要求大广角精确扫描设备中,磁扫描装置绕组量化分布使其内 部磁感应强度分布不均匀的因素造成带电粒子束的附加散焦作用较严重,依 靠聚焦电流补偿难以实现有效的消像散。实践证明多相扫描装置内部磁感应 强度均匀性优于常规两相绕组扫描装置。此外从驱动电路角度看,在每相励 磁电流值域相同时,多相扫描装置扫描区域更大,有利于拓展扫描装置的工 作宽频。因此在需要大广角精确扫描的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中,采用多相扫 描装置更为有利。
但是现有校正方法对于多相绕组扫描装置来说,电子束斑点中心对准试 验板上特征点孔的操作复杂;另外在大广角偏转时,试验板上特征点孔与电 子束轴线严重不同轴,势必造成较大的试验误差;多相绕组扫描装置合励磁 电流与各相励磁电流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合励磁电流不同的分解方式由于 铁磁磁路的非线性,将造成扫描位置与消像散聚焦电流补偿数值的不确定性。 总之,多相绕组扫描装置的聚焦系统的补偿问题更为复杂,难度更大。
因此,如何实现扫描系统,特别是多相扫描装置的扫描场中各扫描点的 消像散聚焦电流补偿数值快速精准地校准标定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 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聚焦系统校准标定方 法,快速有效地建立带电粒子束在工作平面上每一扫描点的精确聚焦电流值, 实现带电粒子束扫描过程的消像散。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扫描装置为n(n为不小于2的整数)相绕组,调节所述扫描装置的位置, 使得在加工平面上所述扫描装置的第1相绕组扫描轴线与直角坐标系的x轴 重合,按逆时针依次定义所述扫描装置上所述第1相、第2、…、第n相绕组 的相序号,所述第1相、第2、…、第n相绕组扫描轴线与所述x轴的夹角分 别为其中所述扫描装置的绕组不通电时在工作平面 上带电粒子束的中心位置定义为带电粒子束的原始位置,所述原始位置定义 为所述工作平面上直角坐标系的原点(0,0),所述扫描装置的绕组通电时在工作 平面上带电粒子束中心位置的直角坐标(x,y)定义为所述带电粒子束的扫描 点坐标(x,y),所述扫描点相对于所述原点的位移定义为所述带电粒子束在所 述工作平面上的合位移所述合位移的幅值为A,所述合位移与x轴的 夹角为θ。所述扫描装置的理想n相绕组轴线呈对称分布,定义所述第1相绕 组扫描轴线、所述理想第1相绕组扫描轴线、所述x轴等三线重合,当n为 奇数时,所述理想第1、理想第2、…、理想第n相绕组扫描轴线与x轴的夹 角分别为0、当n为偶数时,所述理想第 1、理想第2、理想第n相绕组扫描轴线与x轴的夹角分别为由于制造工艺制约,所述第i相绕组扫描轴线与x轴的 夹角与所述理想第i相绕组扫描轴线与x轴的夹角存在偏差。定义第i(i=1、 2、…、n)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为对应于所述励磁电流指令在工作平面 上带电粒子束的中心在第i相绕组扫描轴线上偏离所述原始位置的位移定义 为第i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定义λi为第i相绕组相位移数据,第i相 绕组扫描轴线与x轴的夹角为则j为单位虚数;定义理想第i相 绕组励磁电流指令为对应于所述励磁电流指令在工作平面上带电粒子束 的中心在理想第i相绕组扫描轴线上偏离所述原始位置的位移定义为理想第i 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定义λ'i为理想第i相绕组相位移数据,理想第i 相绕组扫描轴线与x轴的夹角为则
一种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聚焦系统校准标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建立所述扫描装置的n相绕组相位移数据λ1、λ2、…、λn与理想 n相绕组相位移数据λ'1、λ'2、…、λ'n之间的数学关系式λi=fi(λ'1,λ'2,...,λ'n), 由所述数学关系式λi=fi(λ'1,λ'2,…,λ'n)及所述步骤1中的所述对应关系 推导出所述合位移与n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之 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步骤4:根据所述步骤3中的所述对应关系控制所述带电粒子 束在所述工作平面上定义的特征扫描线上移动,获取第σ特征扫描线上有限目 标点对应的精确聚焦电流指令由所述目标点的所述聚焦电流指令建立 所述第σ特征扫描线上所述聚焦电流指令与所述扫描点坐标(x,y)之间对应 关系的特征扫描线数学模型
步骤5:根据所述步骤4中的所述特征线扫描线数学模型由线 到面建立所述带电粒子束在所述工作平面上扫描域内所述聚焦电流指令F*与 所述扫描点坐标(x,y)之间对应关系的扫描域数学模型F*=ψ(x,y),从而完成 所述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聚焦系统校准标定工作。
优选的,所述扫描系统包括中央控制器、扫描驱动电源和所述扫描装置; 所述中央控制器连接所述扫描驱动电源,所述扫描驱动电源连接所述扫描装 置;所述扫描装置安装在带电粒子束发生器的出口端,所述扫描装置包含n 相绕组;所述带电粒子束发生器产生的所述带电粒子束经过所述扫描装置投 射至所述工作平面上,在所述工作平面上形成扫描轨迹;所述扫描驱动电源 根据所述中央控制器发送的所述n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产生n相励磁电流, 令所述扫描装置控制所述带电粒子束在所述工作平面上移动。
优选的,所述聚焦系统包括聚焦驱动电源和聚焦装置;所述中央控制器 连接所述聚焦驱动电源,所述聚焦驱动电源连接所述聚焦装置;所述带电粒 子束发生器产生的所述带电粒子束经过所述聚焦装置后在所述工作平面上汇 聚成一束斑;所述中央控制器通过所述聚焦驱动电源控制所述聚焦装置绕组 励磁电流的大小,改变所述带电粒子束在所述工作平面上所述束斑的大小。
获得所述步骤1中的所述一一对应关系的方法,是将所述合位 移按圆形扫描轨迹原则分解成所述理想n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 的组合,具体步骤为:将所述合位移的末端看作以幅值A为半 径的所述圆形扫描轨迹上的一点,则
步骤11:将所述工作平面分成2n个扇区,每一个扇区的所占角度为扇区号从所述第1相扫描轴线开始按逆时针依次定义为第1扇区、第2扇 区、…、第2n扇区,当n为奇数时,所述理想n相绕组扫描轴线为所述扇区 的分界线,当n为偶数时,所述理想n相绕组扫描轴线为所述扇区的平分线;
步骤12:将所述合位移的末端看作正2n边形扫描轨迹上的点,所述合 位移位于第k(k=1,2,…,2n)扇区内,过所述合位移末端作所述第k 扇区平分线的垂线,所述垂线与所述第k扇区的两分界线分别相交,两个所 述交点连线为所述第k扇区内正2n边形的边,所述正2n边形边矢量的正方 向定义为逆时针旋转方向,所述第k扇区内的所述边矢量必平行且仅平行于1 条所述理想n相绕组扫描轴线,与所述边矢量平行的所述理想n相绕组的扫 描轴线定义为所述第k扇区的所述边矢量的平行扫描轴线,所述理想n相绕 组的其余扫描轴线定义为所述第k扇区的所述边矢量的非平行扫描轴线;
步骤13:所述合位移与所述第k扇区的平分线的夹角为γ,所述第k扇 区内所述合位移在理想n相绕组的非平行扫描轴线上相位移数据的幅值都 相等为α,所述合位移在平行扫描轴线上相位移数据β与所述夹角γ有关,即
步骤14:当所述非平行扫描轴线正方向与所述第k扇区平分线的射线处 在所述平行扫描轴线同侧,则所述非平行扫描轴线上相位移数据为α;当所述 非平行扫描轴线正方向与所述第k扇区平分线的射线处于所述平行扫描轴线 异侧,则所述非平行扫描轴线上相位移数据为-α;当所述第k扇区内的所述 边矢量与所述平行扫描轴线方向一致时,则所述平行扫描轴线上相位移数据 为β;当所述第k扇区内的所述边矢量与所述平行扫描轴线方向相反时,则所 述平行扫描轴线上相位移数据为-β。
优选的,所述步骤2的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步骤22:理想第s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与理想第t相绕组扫描轴线 上相位移可合成分位移且s≠t,所 述分位移实际由第s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与第t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 位移合成,即由此推导出第s相绕组相位移数据为λs、 第t相绕组相位移数据λt与理想第s相绕组相位移数据λ's、理想第t相绕组相 位移数据λ't之间的关系:
步骤23:当n为奇数时,将所述理想第2、理想第3、…、理想第n相绕 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两两合成分位移,所述理想第2、理想第 3、…、理想第n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都进行且仅进行一 次合成,共生成个所述分位移则所述合位移由所述理想第1相绕组 扫描轴线上相位移和个所述分位移组合而成,即
当n为偶数时,将所述理想第1、理想第2、…、理想第n相绕组扫描轴 线上相位移两两合成分位移,所述理想第1、理想第2、…、 理想第n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都进行且仅进行一次合成, 共生成个所述分位移则所述合位移由个所述分位移组合而成,即
当n为奇数时,所述第1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等于所述理想第1 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所述合位移所述第s 相绕组相位移数据λs和所述第t相绕组相位移数据λt由所述理想第s相绕组相 位移数据λ's和所述理想第t相绕组相位移数据λ't根据所述步骤22中式(2)计 算获得;
优选的,所述步骤3的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步骤31:在所述工作平面上对所述扫描装置的所述第1、第2、…、第n 相绕组分别进行单独通电打点试验,打点试验过程所述第i相绕组励磁电流指 令包括m个正指令、零指令和m个负指令,m为不小于2的整数,在所述工 作平面上获得第i相绕组扫描轴线上正负方向上各m个所述带电粒子束的打 点痕迹及所述原点的打点痕迹,测量所述第1相、第2、…、第n相绕组对应 的m个所述励磁电流正指令和m个所述励磁电流负指令对应的2m个打点痕迹中心相对于所述原点的2m个相位移数据,并记录;
步骤33:根据所述步骤2中的所述对应关系以及所述步骤32中 的所述数学模型计算获得所述合位移对应的所述n相绕组励磁 电流指令建立所述第i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与所述带电粒 子束在所述工作平面上所述扫描点坐标(x,y)的对应关系
优选的,所述步骤4的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步骤41:在所述工作平面上定义ε条所述特征扫描线,ε为不小于2的整 数,所述特征扫描线为过所述原点(0,0)的直线,且ε条所述特征扫描线呈对称 分布,两相邻所述特征扫描线间的夹角为从所述第1相绕组扫描轴线开始 按逆时针依次定义所述特征扫描线序号为第1、第2、…、第ε特征扫描线, 所述第1、第2、…、第ε特征扫描线与所述第1相绕组扫描轴线的夹角分别 为ω1、ω2、…、ωε,第σ特征扫描线方程表达式如下,其中σ=1、2、…、ε:
在所述第σ特征扫描线上在x轴或y轴的负向和正向各取μ个目标点,所 述μ为不小于2的整数,加上原点则在所述第σ特征扫描线上共有2μ+1个目标 点,从所述x轴或所述y轴的负向到正向定义所述目标点序号分别为第1、第 2、…、第2μ+1目标点,根据所述步骤41中的式(3)计算所述第τ目标点坐 标(xστ,yστ),根据所述步骤3中的所述对应关系计算所述第τ目标点 (xστ,yστ)对应的所述n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其中τ=1、2、…、 2μ+1;
将金属测试板放置在所述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工作室内,并令所述金属 测试板上平面与所述工作平面等高,启动所述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在恒定加 速电压下小束流工作,所述中央控制器发出所述第τ目标点(xστ,yστ)对应的所述 n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控制所述带电粒子束偏移到所述第σ 特征扫描线上的所述第τ目标点(xστ,yστ),在所述第τ目标点调节所述聚焦电流 指令使得所述带电粒子束(在金属测试板上处于最佳聚焦状态,记录所述第τ 目标点的所述聚焦电流指令
步骤512:所述带电粒子束在所述工作平面上的所述扫描点坐标(x,y)位 于所述第σ特征扫描线和第σ+1特征扫描线之间,以所述原点(0,0)为圆心过所 述扫描点(x,y)作圆弧,所述圆弧与所述第σ特征扫描线和所述第σ+1特征扫描 线分别相交于P、Q两点,由几何关系及所述步骤41中的式(3)计算所述P 点坐标(xP,yP)和所述Q点坐标(xQ,yQ),根据所述步骤43获得的第σ特征扫描 线数学模型计算所述P点对应的所述聚焦电流指令根据所述步 骤43获得的第σ+1特征扫描线数学模型计算所述Q点对应的 所述聚焦电流指令最后由所述聚焦电流指令计算所述扫描点(x,y) 的所述聚焦电流指令
步骤522:所述带电粒子束在所述工作平面上的所述扫描点(x,y)位于所 述第σ特征扫描线和第σ+1特征扫描线之间,作由所述第σ特征扫描线和所述 第σ+1特征扫描线构成的扇区的平分线,过所述扫描点坐标(x,y)作所述平分 线的垂线,所述垂线与所述第σ特征扫描线和所述第σ+1特征扫描线分别相交 于M、N两点,由几何关系及所述步骤41中的式(3)计算所述M点坐标(xM,yM) 和所述N点坐标(xN,yN),根据所述步骤43获得的第σ特征扫描线数学模型 计算所述M点对应的所述聚焦电流指令根据所述步骤43获得 的第σ+1特征扫描线数学模型计算所述N点对应的所述聚焦电 流指令最后由所述聚焦电流指令计算所述扫描点(x,y)的所述聚焦 电流指令
优选的,所述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进行加工工作时,所述中央控制器将 所述工作平面上的所述带电粒子束的所述扫描点坐标(x,y)转换成对应的所述 n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并计算所述扫描点坐标(x,y)对应的所 述聚焦电流指令F*,控制所述带电粒子束扫描轨迹及焦点,具体实现过程如 下:
步骤61:所述中央控制器将所述带电粒子束的扫描轨迹离散化和数字化, 依次得到所述扫描轨迹上有限扫描点坐标数据;
步骤62:所述中央控制器根据所述步骤3中的所述对应关系计算每个所述扫描点坐标(x,y)对应的所述n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 根据所述步骤5的所述扫描域数学模型F*=ψ(x,y)依次计算所述步骤61 中的每个所述扫描点对应的所述聚焦电流指令F*,并依次存储;
步骤63:所述扫描系统根据所述步骤62中的所述n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控制所述带电粒子束在所述工作平面上按所述步骤61中的所 述扫描点依次移动,所述聚焦系统根据所述步骤62中的所述聚焦电流指令F*同步控制所述扫描点的聚焦电流,完成所述轨迹扫描及精确聚焦。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公开提供了一种带 电粒子束加工设备聚焦系统校准标定方法,带电粒子束在工作平面上扫描点 偏移原点的合位移与扫描装置的理想n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的一一对 应关系,由扫描装置的n相绕组扫描轴线的夹角推导n相绕组相位移数据与 理想n相绕组相位移数据的关系,通过试验建立相绕组相位移数据与相绕组 励磁电流的数学关系的基础上,推导出扫描点坐标与n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 的数学模型,由励磁电流指令数学模型控制特称扫描线的点扫描,试验获得点扫描对应的精确聚焦电流指令,根据点扫描数据建立特称扫描线上扫描点 坐标与聚焦电流指令的数学模型,最后由多条线数学模型推导出扫描域内扫 描点坐标与聚焦电流指令的数学模型,完成校准标定工作,扫描系统将按照 校准标定数据精确控制带电粒子束扫描轨迹,而聚焦系统将按照校准标定数 据同步精确控制每个扫描点的聚焦。
建立n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与带电粒子束在对应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 移的关系;并获得n相绕组扫描轴线的夹角;然后根据夹角把带电粒子束合 位移的理想n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校正成n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 最后根据相励磁电流指令与相位移的关系、合位移与n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 位移的关系,建立带电粒子束合位移与n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的对应关系, 完成校准标定工作,扫描系统将按照校准标定数据精确控制带电粒子束扫描 轨迹。将多相绕组扫描装置各相扫描轴线分布不对称的复杂校正问题简化为 两相扫描轴线校正问题的组合。对同一台设备运行条件发生变化,各相扫描 轴线分布不对称的问题不需重新校正。
在建立n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与带电粒子束的扫描点坐标数据关系的过 程中,首先找出扫描点精确偏移定位的方法,然后从特称扫描线的数学模型 推导扫描域的数学模型,解决了多相绕组扫描装置的聚焦系统校准标定难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 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 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 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附图为本发明提供的聚焦系统校准标定流程示意图;
图2附图为本发明提供的聚焦系统与扫描系统关联示意图;
图3附图为本发明提供的基于模拟圆形扫描轨迹推导聚焦电流指令数学 模型用图;
图4附图为本发明提供的基于模拟正2ε边形扫描轨迹推导聚焦电流指令 数学模型用图;
图5附图为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2带方向的特征扫描线示意图;
图6附图为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2第σ特征扫描线上聚焦补偿电流指令函 数拟合图。
图2中:1-中央控制器,2-聚焦驱动电源,3-扫描驱动电源,4-聚焦装置, 5-扫描装置,6-带电粒子束发生器,61-带电粒子束,7-工作扫描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 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 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中包括聚焦系统、扫描系统、带电粒子束发生器6 工作平面7等,如图2所示。
扫描系统包括中央控制器1、扫描驱动电源4和扫描装置5;中央控制器 1连接扫描驱动电源4,扫描驱动电源4连接扫描装置5;扫描装置5安装在 带电粒子束发生器6的出口端,扫描装置5包含n相绕组;带电粒子束发生 器6产生的带电粒子束61经过扫描装置6投射至工作平面7上,在工作平面 上7形成扫描轨迹;扫描驱动电源7根据中央控制器1发送的n相绕组励磁 电流指令产生n相励磁电流,令扫描装置5控制带电粒子束61在工作平面7 上移动。
聚焦系统包括聚焦驱动电源2和聚焦装置3;中央控制器1连接聚焦驱动 电源2,聚焦驱动电源2连接聚焦装置3;带电粒子束发生器6产生的带电粒 子束61经过聚焦装置3后在工作平面7上汇聚成一束斑;中央控制器1通过 聚焦驱动电源2控制聚焦装置3绕组励磁电流的大小,改变带电粒子束61在 工作平面上束斑的大小。
扫描装置5为n(n为不小于2的整数)相绕组,调节扫描装置5的位置, 使得在加工平面7上扫描装置5的第1相绕组扫描轴线与直角坐标系的x轴 重合,按逆时针依次定义扫描装置5上第1相、第2、…、第n相绕组的相序 号,第1相、第2、…、第n相绕组扫描轴线与x轴的夹角分别为 其中扫描装置5的绕组不通电时在工作平面7上带电粒子束61 的中心位置定义为带电粒子束61的原始位置,原始位置定义为工作平面7上直角坐标系的原点(0,0),扫描装置5的绕组通电时在工作平面7上带电粒子束 61中心位置的直角坐标(x,y)定义为带电粒子束61的扫描点坐标(x,y),扫描 点相对于原点(0,0)的位移定义为带电粒子束61在工作平面上7的合位移合位移的幅值为A,合位移与x轴的夹角为θ。扫描装置5的理想n相绕组 轴线呈对称分布,定义第1相绕组扫描轴线、理想第1相绕组扫描轴线、x轴 等三线重合,当n为奇数时,理想第1、理想第2、…、理想第n相绕组扫描轴线与x轴的夹角分别为0、当n为偶数 时,理想第1、理想第2、理想第n相绕组扫描轴线与x轴的夹角 分别为0、由于制造工艺制约,第i相绕组扫描轴线与x 轴的夹角与理想第i相绕组扫描轴线与x轴的夹角存在偏差。定义第i(i=1, 2,…,n)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为对应于励磁电流指令在工作平面7上 带电粒子束61的中心在第i相绕组扫描轴线上偏离原始位置的位移定义为第 i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定义λi为第i相绕组相位移数据,第i相绕组扫 描轴线与x轴的夹角为则j为单位虚数;定义理想第i相绕组励 磁电流指令为对应于励磁电流指令在工作平面上带电粒子束61的中心 在理想第i相绕组扫描轴线上偏离原始位置的位移定义为理想第i相绕组扫描 轴线上相位移定义λ'i为理想第i相绕组相位移数据,理想第i相绕组扫描 轴线与x轴的夹角为则
一种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聚焦系统校准标定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如 下步骤:
S11:将工作平面7分成2n个扇区,每一个扇区的所占角度为扇区 号从第1相扫描轴线开始按逆时针依次定义为第1扇区、第2扇区、…、第 2n扇区,当n为奇数时,理想n相绕组扫描轴线为扇区的分界线,当n为偶 数时,理想n相绕组扫描轴线为扇区的平分线;
S12:将合位移的末端看作正2n边形扫描轨迹上的点,合位移位于第 k(k=1,2,…,2n)扇区内,过合位移末端作第k扇区平分线的垂线,垂 线与第k扇区的两分界线分别相交,两交点连线为第k扇区内正2n边形的边, 正2n边形边矢量的正方向定义为逆时针旋转方向,扇区内的边矢量必平行且 仅平行于1条理想n相绕组扫描轴线,与边矢量平行的理想n相绕组的扫描 轴线定义为第k扇区的边矢量的平行扫描轴线,理想n相绕组的其余扫描轴 线定义为第k扇区的边矢量的非平行扫描轴线;
S14:当非平行扫描轴线正方向与第k扇区平分线的射线处在平行扫描轴 线同侧,则非平行扫描轴线上相位移数据为α;当非平行扫描轴线正方向与第 k扇区平分线的射线处于平行扫描轴线异侧,则非平行扫描轴线上相位移数据 为-α;当第k扇区内的边矢量与平行扫描轴线方向一致时,则平行扫描轴线 上相位移数据为β;当第k扇区内的边矢量与平行扫描轴线方向相反时,则平 行扫描轴线上相位移数据为-β;
S2:建立扫描装置5的n相绕组相位移数据与理想n相 绕组相位移数据λ'1、λ'2、…、λ'n之间的数学关系式λi=fi(λ'1,λ'2,…,λ'n),由数 学关系式λi=fi(λ'1,λ'2,…,λ'n)及S1中的一一对应关系推导出合位移 与n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S22:理想第s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与理想第t相绕组扫描轴线上 相位移可合成分位移分 位移实际由第s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与第t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 合成,即由此推导出第s相绕组相位移数据为λs、第 t相绕组相位移数据为λt与理想第s相绕组相位移数据λ's、理想第t相绕组相 位移数据λ't之间的关系:
S23:当n为奇数时,将理想第2、理想第3、…、理想第n相绕组扫描 轴线上相位移两两合成分位移,理想第2、理想第3、…、理 想第n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都进行且仅进行一次合成, 共生成个分位移则合位移由理想第1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和 个分位移组合而成,即
当n为偶数时,将理想第1、理想第2、…、理想第n相绕组扫描轴线上 相位移两两合成分位移,理想第1、理想第2、…、理想第n 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都进行且仅进行一次合成,共生成个分位移则合位移由个分位移组合而成,即
当n为奇数时,第1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等于理想第1相绕组扫 描轴线上相位移合位移第s相绕组相位移数 据λs和第t相绕组相位移数据λt由理想第s相绕组相位移数据λ's和理想第t相 绕组相位移数据λ't根据S22中式(2)计算获得;
S31:在工作平面7上对扫描装置的第1、第2、…、第n相绕组分别进 行单独通电打点试验,打点试验过程第i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依次为-mδI*、 -(m-1)δI*、…、-δI*、0、δI*、…、(m-1)δI*、mδI*,其中 为励磁 电流指令的的最大值,m为不小于2的整数,在工作平面7上获得第i相绕组 扫描轴线上正负方向上各m个带电粒子束的打点痕迹及原点的打点痕迹,第 i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由正到负依次定义打点序号为第1、第2、…、第m、 第m+1、第m+2、…、第2m、第2m+1点,检测得到对应的第i相绕组相位 移数据λi分别为λi1、λi2、…、λim、λi(m+1)、λi(m+2)、…、λi(2m)、λi(2m+1),第1相、 第2、…、第n相绕组打点数据列于表1;
表1
S32:S31中的第i相绕组的2m+1个扫描点第i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的扫描 域分成正负各m个区域,在每个区域内励磁电流指令差值为δI*,在每个区域 内励磁电流指令按线性插补计算,若第i相绕组相位移数据λi在第d和第d+1 点的区域内(d=1、2、…、2m),即λid≤λi≤λi(d+1),则相位移数据λi对应的 励磁电流指令由此分区域按线性插补计算建立 了第i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与第i相绕组相位移数据λi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
S4:根据S33中的对应关系控制带电粒子束61在工作平面7 上定义的特征扫描线上移动,获取第σ特征扫描线上有限目标点对应的精确 聚焦电流指令由目标点的聚焦电流指令建立第σ特征扫描线上聚焦电 流指令与扫描点坐标(x,y)之间对应关系的特征扫描线数学模型
S41:在工作平面7上定义ε(ε为不小于2的整数)条特征扫描线,特征 扫描线为过原点(0,0)的直线,且ε条特征扫描线呈对称分布,两相邻特征扫描 线间的夹角为从第1相扫描轴线开始按逆时针依次定义特征扫描线序号为 第1、第2、…、第ε特征扫描线,第1、第2、…、第ε特征扫描线与x轴(即 第1相绕组扫描轴线)的夹角分别为ω1、ω2、…、ωε,第σ特征扫描线方程表 达式如下,其中σ=1、2、…、ε:
第σ特征扫描线上在x(或y)轴的负向和正向各取μ(μ为不小于2的整 数)个目标点,加上原点则在所述第σ特征扫描线上共有2μ+1个目标点,从x (或y)轴的负向到正向定义目标点序号分别为第1、第2、…、第2μ+1目标 点,按S41中的式(3)计算第τ(τ=1,2,…,2μ+1)目标点坐标(xστ,yστ), 按S33中的对应关系计算第τ目标点(xστ,yστ)对应的n相绕组励磁 电流指令其中τ=1、2、…、2μ+1;
将金属测试板放置在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工作室内,并令金属测试板上 平面与带电粒子束61加工设备的工作平面7等高,启动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 在恒定加速电压下小束流工作,中央控制器1发出第τ目标点(xστ,yστ)的n相绕 组励磁电流指令控制带电粒子束偏移到第τ目标点(xστ,yστ), 在第τ目标点调节聚焦电流指令使得带电粒子束在金属测试板上处于最佳聚焦 状态,记录第τ目标点的聚焦电流指令
S5:根据S43中的特征扫描线数学模型由线到面建立带电粒 子束61在工作平面7上扫描域内聚焦电流指令F*与扫描点坐标(x,y)之间对 应关系的扫描域数学模型F*=ψ(x,y),完成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聚焦系统校准 标定工作;
采用基于模拟圆形扫描轨迹推导出面数学模型(即扫描域数学模型) F*=ψ(x,y)的具体实现过程为:
S512:带电粒子束61在工作平面7上的扫描点坐标(x,y)位于第σ特征扫 描线和第σ+1特征扫描线之间,以原点(0,0)为圆心过扫描点作圆弧,圆弧与第 σ特征扫描线和第σ+1特征扫描线分别相交于P、Q两点,由如图3所示的几 何关系及S41中的式(3)计算P点坐标(xP,yP)和Q点坐标(xQ,yQ),具体计算 式如表2;
表2
采用基于模拟正2ε边形扫描轨迹推导出面数学模型F*=ψ(x,y)的具体实 现过程为:
S522:带电粒子束61在工作平面7上的扫描点坐标(x,y)位于第σ特征扫 描线和第σ+1特征扫描线之间,作由第σ特征扫描线和第σ+1特征扫描线构成 的扇区的平分线,过扫描点坐标作平分线的垂线,垂线与第σ特征扫描线和第 σ+1特征扫描线分别相交于M、N两点,由如图4所示的几何关系及S41中 的式(3)计算M点坐标(ζM,ηM)和N点坐标(ζN,ηN),具体计算方法为:所作 垂线与x轴的夹角为所作垂线的方程表达式为当且时解方程组得到 M点坐标为(x,x tanωσ),当且时解方程组得 到M点坐标为(0,y-x tanν),当且时解方程组 得到M点坐标为其中 ν、ωσ不能同时等于当且时,解方程组得到N点 坐标为(x,x tanωσ+1),当且时,解方程组得 到N点坐标为(0,y-x tanν),当且时,解方程组 得到N点坐标为其 中ν、ωσ+1不能同时等于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进行加工工作时, 中央控制器1将工作平面7上带电粒子束61的扫描点坐标(x,y)转换成对应的 n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并计算扫描点坐标对应的聚焦电流指 令F*,控制带电粒子束61扫描轨迹及焦点,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S61:中央控制器1将带电粒子束61的扫描轨迹离散化和数字化,依次 得到扫描轨迹上有限扫描点坐标数据;
S62:中央控制器1根据S3中的对应关系计算每个扫描点坐 标(x,y)对应的n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根据S5的扫描域数学 模型F*=ψ(x,y)依次计算S61中的每个扫描点对应的聚焦电流指令F*,并依次 存储;
实施例1
每条特征扫描线在扫描域内的长度为2L,用11个目标点将每条特征扫描 线等分成10小段,由左到右定义目标点序号为第1、第2、…、第11目标点, 第σ特征线扫描上第τ目标点坐标为(xστ,yστ),各特征扫描线上目标点坐标如表 3;
表3
将金属测试板放置在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工作室内,并令金属测试板上 平面与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的工作平面7等高,启动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在 恒定加速电压下工作,按S3中的对应关系计算第σ特征扫描线上 第τ目标点坐标对应的n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中央控制器1 发出n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控制带电粒子束61偏移到第τ目 标点,在第τ目标点调节聚焦电流指令使得带电粒子束61在金属测试板上处于 最佳聚焦状态,记录目标点的聚焦电流指令各特征扫描线上各目标点的 聚焦电流指令如表4;
表4
根据表4中的第σ特征扫描线上11个目标点的聚焦电流指令按分段 线性插补计算第σ特征扫描线上扫描点坐标(x,y)对应的聚焦电流指令当 扫描点(x,y)位于第τ目标点和第τ+1目标点之间时, 或由此建立 了第σ特征扫描线上与扫描点坐标(x,y)之间对应关系的特征扫描线数学模型
实施例2
在工作平面7上定义4条带方向的特征扫描线如图5所示,特征扫描线 为过原点(0,0)的直线,第1、第2、第3、第4特征扫描线与x轴的夹角ω1、ω2、 ω3、ω4分别为第σ特征扫描线方程表达式为第σ特征扫描线上扫描点(x,y)相对于原点(0,0)的位移
每条特征扫描线在扫描域内的长度为2L,用21个目标点将每条特征扫描 线等分成20小段,由左到右定义目标点序号为第1、第2、…、第21目标点, 第σ特征线扫描上第τ目标点坐标为(xστ,yστ),第τ目标点的位移数据为 ρστ=(0.1τ-1.1)L,令0.1L=1,则ρστ=τ-11;
将金属测试板放置在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工作室内,并令金属测试板上 平面与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的工作平面7等高,启动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在 恒定加速电压下工作,按S3中的对应关系计算第σ特征扫描线上 第τ目标点坐标对应的n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中央控制器1 发出n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控制带电粒子束61偏移到第τ目 标点,在第τ目标点调节聚焦电流指令使得带电粒子束61在金属测试板上处于 最佳聚焦状态,记录目标点的聚焦电流指令各特征扫描线上各目标点的 聚焦电流指令及聚焦电流指令与原点(0,0)的聚焦电流指令的差值 如表5;
表5
以第σ特征扫描线的位移数据ρσ为横坐标,以第σ特征扫描线的位移数据 ρσ对应的聚焦电流指令与原点(0,0)的聚焦电流指令的差值为纵坐标,建立直角坐标系,将表5中第σ特征扫描线数据描绘在直角坐标系 上,随着ρστ的绝对值增加而单调增加,且增加的斜率随ρστ的绝对值增大 而增大,用二阶函数拟合聚焦电流指令偏差与位移数据ρσ的数学关系(即 偏差数学模型)正负方向分别拟合,如图6所示, 第σ特征扫描线的偏差数学模型为
偏差数学模型中的参数aσ+、bσ+计算过程如下:
将表5中τ=12,13时的数据分别代入得解方程组解方程组得aσ+、bσ+的一组解为 记为第1组解a1σ+、b1σ+;同理由表5中τ=14,15 时的数据得到第2组解a2σ+、b2σ+;由表5中τ=16,17时的数据得到第3组解 a3σ+、b3σ+;由表5中τ=18,19时的数据得到第4组解a4σ+、b4σ+;由表5中τ=20, 21时的数据得到第5组解a5σ+、b5σ+;
用相同的方法计算参数aσ-、bσ-,计算过程如下:
将表5中τ=10,9时的数据分别代入得解方程组解方程组得aσ-、bσ-的一组解为 记为第1组解a1σ-、b1σ-;同理由表5中τ=8,7时的 数据得到第2组解a2σ-、b2σ-;由表5中τ=6,5时的数据得到第3组解a3σ-、b3σ-; 由表5中τ=4,3时的数据得到第4组解a4σ-、b4σ-;由表5中τ=2,1时的数据 得到第5组解a5σ-、b5σ-;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 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 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 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 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 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 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聚焦系统校准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步骤2:建立所述扫描装置(5)的n相绕组相位移数据λ1、λ2、…、λn与理想n相绕组相位移数据λ'1、λ'2、…、λ'n之间的数学关系式λi=fi(λ'1,λ'2,…,λ'n),由所述数学关系式λi=fi(λ'1,λ'2,…,λ'n)及所述步骤1中的所述对应关系推导出所述合位移与n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步骤4:根据所述步骤3中的所述对应关系控制所述带电粒子束(61)在所述工作平面(7)上定义的特征扫描线上移动,获取第σ特征扫描线上有限目标点对应的聚焦电流指令由所述目标点的所述聚焦电流指令建立所述第σ特征扫描线上所述聚焦电流指令与所述扫描点坐标(x,y)之间对应关系的特征扫描线数学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聚焦系统校准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扫描系统包括中央控制器(1)、扫描驱动电源(4)和所述扫描装置(5);所述中央控制器(1)连接所述扫描驱动电源(4),所述扫描驱动电源(4)连接所述扫描装置(5);所述扫描装置(5)安装在带电粒子束发生器(6)的出口端,所述扫描装置(5)包含n相绕组;所述带电粒子束发生器(6)产生的所述带电粒子束(61)经过所述扫描装置(5)投射至所述工作平面(7)上,在所述工作平面(7)上形成扫描轨迹;所述扫描驱动电源(4)根据所述中央控制器(1)发送的所述n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产生n相励磁电流,令所述扫描装置(5)控制所述带电粒子束(61)在所述工作平面(7)上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聚焦系统校准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焦系统包括聚焦驱动电源(2)和聚焦装置(3);所述中央控制器(1)连接所述聚焦驱动电源(2),所述聚焦驱动电源(2)连接所述聚焦装置(3);所述带电粒子束发生器(6)产生的所述带电粒子束(61)经过所述聚焦装置(3)后在所述工作平面(7)上汇聚成一束斑;所述中央控制器(1)通过所述聚焦驱动电源(3)控制所述聚焦装置(3)绕组励磁电流的大小,改变所述带电粒子束(61)在所述工作平面(7)上所述束斑的大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聚焦系统校准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的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步骤22:理想第s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与理想第t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可合成分位移s=1、2、…、n,t=1、2、…、n,且s≠t,所述分位移实际由第s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与第t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合成,则由此得出第s相绕组相位移数据λs、第t相绕组相位移数据λt与理想第s相绕组相位移数据λ's、理想第t相绕组相位移数据λ't之间的关系:
步骤23:当n为奇数时,将所述理想第2、理想第3、…、理想第n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两两合成分位移,所述理想第2、理想第3、…、理想第n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都进行且仅进行一次合成,共生成个所述分位移则所述合位移由所述理想第1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和个所述分位移组合而成,表达式为
当n为偶数时,将所述理想第1、理想第2、…、理想第n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两两合成分位移,所述理想第1、理想第2、…、理想第n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都进行且仅进行一次合成,共生成个所述分位移则所述合位移由个所述分位移组合而成,表达式为
当n为奇数时,所述第1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等于所述理想第1相绕组扫描轴线上相位移所述合位移所述第s相绕组相位移数据λs和所述第t相绕组相位移数据λt由所述理想第s相绕组相位移数据λ's和所述理想第t相绕组相位移数据λ't根据所述步骤22中式(2)计算获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聚焦系统校准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的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步骤31:在所述工作平面(7)上对所述扫描装置(5)的所述第1、第2、…、第n相绕组分别进行单独通电打点试验,所述打点试验过程中所述第i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包括m个正指令、零指令和m个负指令,m为不小于2的整数,在所述工作平面(7)上获得第i相绕组扫描轴线上正负方向上各m个所述带电粒子束的打点痕迹及所述原点的打点痕迹,测量所述第1相、第2、…、第n相绕组对应的m个所述励磁电流正指令和m个所述励磁电流负指令对应的2m个打点痕迹中心相对于所述原点的2m个相位移数据,并记录;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聚焦系统校准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的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步骤41:在所述工作平面(7)上定义ε条所述特征扫描线,ε为不小于2的整数,所述特征扫描线为过所述原点(0,0)的直线,且ε条所述特征扫描线呈对称分布,两相邻所述特征扫描线间的夹角为从所述第1相绕组扫描轴线开始按逆时针依次定义所述特征扫描线序号为第1、第2、…、第ε特征扫描线,所述第1、第2、…、第ε特征扫描线与所述第1相绕组扫描轴线的夹角分别为ω1、ω2、…、ωε,第σ特征扫描线方程表达式如下,其中σ=1、2、…、ε:
在所述第σ特征扫描线上x轴或y轴的负向和正向各取μ个目标点,所述μ为不小于2的整数,加上原点(0,0)则在所述第σ特征扫描线上共有2μ+1个目标点,从所述x轴或所述y轴的负向到正向定义所述目标点序号分别为第1、第2、…、第2μ+1目标点,根据所述步骤41中的式(3)计算所述第τ目标点坐标(xστ,yστ),根据所述步骤3中的所述对应关系计算所述第τ目标点(xστ,yστ)对应的所述n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其中τ=1、2、…、2μ+1;
将金属测试板放置在所述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工作室内,并令所述金属测试板上平面与所述工作平面(7)等高,启动所述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在恒定加速电压下小束流工作,所述中央控制器(1)发出所述第τ目标点(xστ,yστ)对应的所述n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控制所述带电粒子束(61)偏移到所述第σ特征扫描线上的所述第τ目标点(xστ,yστ),在所述第τ目标点调节所述聚焦电流指令使得所述带电粒子束(61)在金属测试板上处于最佳聚焦状态,记录所述第τ目标点的所述聚焦电流指令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聚焦系统校准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的基于模拟圆形扫描轨迹由所述步骤4中的所述特征扫描线数学模型推导出所述扫描域数学模型F*=ψ(x,y)的具体实现过程为:
步骤511:所述带电粒子束(61)在所述工作平面(7)上的所述扫描点坐标(x,y)位于所述第σ特征扫描线上,根据所述步骤4中的所述特征扫描线数学模型直接计算所述扫描点坐标(x,y)对应的所述聚焦电流指令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聚焦系统校准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的基于模拟正2ε边形扫描轨迹由所述步骤4中的所述特征扫描线数学模型推导出所述扫描域数学模型F*=ψ(x,y)的具体实现过程为:
步骤521:所述带电粒子束(61)在所述工作平面(7)上的所述扫描点坐标(x,y)位于所述第σ特征扫描线上,根据所述步骤4中的所述特征扫描线数学模型直接计算所述扫描点坐标(x,y)对应的所述聚焦电流指令
步骤522:所述带电粒子束(61)在所述工作平面(7)上的所述扫描点坐标(x,y)位于所述第σ特征扫描线和第σ+1特征扫描线之间,作由所述第σ特征扫描线和所述第σ+1特征扫描线构成的扇区的平分线,过所述扫描点坐标(x,y)作所述平分线的垂线,所述垂线与所述第σ特征扫描线和所述第σ+1特征扫描线分别相交于M、N两点,由几何关系及所述步骤41中的式(3)计算所述M点坐标(xM,yM)和所述N点坐标(xN,yN),根据所述步骤4获得的第σ特征扫描线数学模型计算所述M点对应的所述聚焦电流指令根据所述步骤4获得的第σ+1特征扫描线数学模型计算所述N点对应的所述聚焦电流指令最后由所述聚焦电流指令计算所述扫描点(x,y)的所述聚焦电流指令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聚焦系统校准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进行加工工作时,所述中央控制器(1)将所述工作平面(7)上的所述带电粒子束(61)的所述扫描点坐标(x,y)转换成对应的所述n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并计算所述扫描点坐标(x,y)对应的所述聚焦电流指令F*,控制所述带电粒子束(61)扫描轨迹及焦点,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步骤61:所述中央控制器(1)将所述带电粒子束(61)的扫描轨迹离散化和数字化,依次得到所述扫描轨迹上有限扫描点坐标数据;
步骤62:所述中央控制器(1)根据所述步骤3中的所述对应关系计算每个所述扫描点坐标(x,y)对应的所述n相绕组励磁电流指令根据所述步骤5的所述扫描域数学模型F*=ψ(x,y)依次计算所述步骤61中的每个所述扫描点对应的所述聚焦电流指令F*,并依次存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054663.7A CN111261314B (zh) | 2020-01-17 | 2020-01-17 | 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聚焦系统校准标定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054663.7A CN111261314B (zh) | 2020-01-17 | 2020-01-17 | 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聚焦系统校准标定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261314A true CN111261314A (zh) | 2020-06-09 |
CN111261314B CN111261314B (zh) | 2020-10-09 |
Family
ID=709508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054663.7A Active CN111261314B (zh) | 2020-01-17 | 2020-01-17 | 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聚焦系统校准标定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261314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176413A (zh) * | 2020-09-17 | 2021-01-05 | 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 | 一种电子束扫描制备石墨烯晶体薄膜的方法 |
CN117961100A (zh) * | 2024-03-29 | 2024-05-03 | 西安赛隆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金属粉末加工的电子束标定方法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014285A1 (zh) * | 1968-06-27 | 1970-04-17 | Bbc Brown Boveri & Cie | |
US5793048A (en) * | 1996-12-18 | 1998-08-11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Curvilinear variable axis lens correction with shifted dipoles |
CN104658842A (zh) * | 2014-08-06 | 2015-05-27 | 桂林狮达机电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电子束快速成型制造设备聚焦系统及控制方法 |
CN205723437U (zh) * | 2016-04-07 | 2016-11-23 | 桂林狮达机电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 带有聚焦补偿功能的电子束快速成型机电子枪系统 |
CN106340339A (zh) * | 2016-11-23 | 2017-01-18 | 桂林狮达机电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 电子束加工设备工件表面聚焦电流自动整定方法及系统 |
-
2020
- 2020-01-17 CN CN202010054663.7A patent/CN11126131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014285A1 (zh) * | 1968-06-27 | 1970-04-17 | Bbc Brown Boveri & Cie | |
US5793048A (en) * | 1996-12-18 | 1998-08-11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Curvilinear variable axis lens correction with shifted dipoles |
CN104658842A (zh) * | 2014-08-06 | 2015-05-27 | 桂林狮达机电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电子束快速成型制造设备聚焦系统及控制方法 |
CN205723437U (zh) * | 2016-04-07 | 2016-11-23 | 桂林狮达机电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 带有聚焦补偿功能的电子束快速成型机电子枪系统 |
CN106340339A (zh) * | 2016-11-23 | 2017-01-18 | 桂林狮达机电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 电子束加工设备工件表面聚焦电流自动整定方法及系统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176413A (zh) * | 2020-09-17 | 2021-01-05 | 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 | 一种电子束扫描制备石墨烯晶体薄膜的方法 |
CN112176413B (zh) * | 2020-09-17 | 2021-06-08 | 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 | 一种电子束扫描制备石墨烯晶体薄膜的方法 |
CN117961100A (zh) * | 2024-03-29 | 2024-05-03 | 西安赛隆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金属粉末加工的电子束标定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261314B (zh) | 2020-10-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261314B (zh) | 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聚焦系统校准标定方法 | |
US4590577A (en) | Welding robot controlling method | |
CN1505864B (zh) | 电磁执行器及其力控制系统 | |
US20210328493A1 (en) | Method for driving a rotor of a planar drive system | |
KR20010082564A (ko) | 궤도 콘트롤러 | |
EP0910110B1 (de) | Verfahren für den Betrieb eines Hochleistungs-Elektronenstrahls | |
JP4678204B2 (ja) | Xyステージ | |
US10854422B2 (en) | Charged particle beam steering arrangement | |
US8563926B2 (en) | Method of making axial alignment of charged particle beam and charged particle beam system | |
Csencsics et al. | System integration and control for 3D scanning laser metrology | |
WO2016147273A1 (ja) | レーザ加工装置、校正データ生成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
CN111261313B (zh) | 带电粒子束加工设备扫描系统校准标定方法 | |
US5030836A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rawing patterns using an energy beam | |
JPS637631A (ja) | 電子ビ−ム描画方法 | |
US5075623A (en) | Method for measuring three-dimensional spatial magnetic field distribution using algebraic reconstruction and convergence | |
JP2022028522A (ja) | 溶接方法 | |
JP2946537B2 (ja) | 電子光学鏡筒 | |
CN111161902B (zh) | 多相绕组偏转扫描装置的控制方法 | |
JPH047088B2 (zh) | ||
CN114080256A (zh) | 扫描电磁铁及粒子束治疗系统 | |
JP6971785B2 (ja) | 駆動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並びに電子機器 | |
KR0155913B1 (ko) | 위빙기능을 갖는 로봇제어 방법 | |
JP4980829B2 (ja) | 電子ビーム描画装置のビーム位置補正方法及び装置 | |
CN114871572B (zh) | 激光扫描控制方法、装置及激光扫描系统 | |
JPS5840820B2 (ja) | 電子ビ−ム自動軸調整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P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Calibration and calibration method for focusing system of charged particle beam processing equipmen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027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009 Pledgee: Bank of China Limited by Share Ltd. Guilin branch Pledgor: Guilin Shida Technology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3980063291 |
|
P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