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46377A - 空气品质通报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气品质通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46377A
CN111246377A CN201811442097.6A CN201811442097A CN111246377A CN 111246377 A CN111246377 A CN 111246377A CN 201811442097 A CN201811442097 A CN 201811442097A CN 111246377 A CN111246377 A CN 1112463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information
gas
monitoring
air qual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44209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莫皓然
韩永隆
黄启峰
蔡长谚
李伟铭
陈宣恺
郭俊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44209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246377A/zh
Publication of CN1112463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4637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DMEASU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NOT COVERED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TARIFF METERING APPARATUS; 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21/00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21/02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by mean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5/00Investig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5/00Investig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01N15/06Investigating concentration of particle suspens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0004Gaseous mixtures, e.g. polluted air
    • G01N33/0009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gas analysers, e.g. portable test equipment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1/00Alarms responsive to a single specified undesired or abnormal condition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8B21/02Alarms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of persons
    • G08B21/12Alarms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of persons responsive to undesired emission of substances, e.g. pollution alarm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5/00Alarm systems in which the location of the alarm condition is signalled to a central station, e.g. fire or police telegraphic systems
    • G08B25/01Alarm systems in which the location of the alarm condition is signalled to a central station, e.g. fire or police telegraphic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G08B25/08Alarm systems in which the location of the alarm condition is signalled to a central station, e.g. fire or police telegraphic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using communication transmission li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55Push-based network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6Selective distribution of broadcast services, e.g.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MBMS]; Services to user groups; One-way selective calling ser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atholog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Immunology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Multimedia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Toxicology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Sampling And Sample Adjustment (AREA)

Abstract

一种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a1.提供一随身空气监测装置监测空气品质,随身空气监测装置以一监测时间监测处理一定位点的空气品质,以获得一监测信息,而随身空气监测装置具有一全球定位系统元件,以定位出定位点的一定位信息,且随身空气监测装置将监测信息及定位信息形成一通报信息,并向外传输;a2.提供一云端数据处理装置,接收随身空气监测装置的通报信息,以处理运算形成一推播信息,并以一推播时间进行推播传输;以及a3.提供一通报接收装置,接收云端数据处理装置所传输的推播信息,以即时显示告知推播信息。

Description

空气品质通报方法
技术领域
本案关于一种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尤指一种利用随身空气监测装置监测空气品质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人类在生活上对环境空气品质的监测愈来愈重视,例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VOC)、PM2.5等等环境空气品质的监测,环境中这些气体暴露会对人体造成不良的健康影响,严重的甚至危害到生命。因此环境空气品质监测纷纷引起各国重视,要如何去实施环境空气品质监测是目前急需要去重视的课题。
利用传感器来监测周围环境气体是可行的做法,若又能即时提供监测信息,警示处在危险环境中的人,能够即时预防或逃离,避免遭受环境中的气体暴露造成人体健康影响及伤害,则透过传感器来监测周围环境可说是非常好的应用。
另外,环境空气品质监测虽有大型环境监测基站作监测,但监测结果只能针对大区域性的环境空气品质作监测,对于人类处于的近身环境空气品质无法有效精确作监测,例如,室内空气品质、身旁周围的空气品质就无法有效快速作监测,因此,若能将传感器结合到可携式的电子装置上应用,就可达到随时随地的即时监测,并能即时传送监测数据到一云端数据库进行数据建构及统整,提供更精准及时的空气品质监测信息,以即时显示告知通报信息,提供即时空气品质地图,以提醒使用者是否应进行回避远离的措施,实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有鉴于此,本发明利用随身空气监测装置监测空气品质,并提供一种空气品质通报方法,以供需求利用。
发明内容
本案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空气品质通报方法,提供一随身空气监测装置监测空气品质,随身空气监测装置以每8秒监测处理一定位点的空气品质,以获得一监测信息,而随身空气监测装置具有全球定位系统元件,以定位出定位点的一定位信息,且随身空气监测装置将监测信息及定位信息形成一通报信息,通报信息向外传输透过一云端数据处理装置接收通报信息处理运算形成一推播信息,以一推播时间进行推播传输给通报接收装置,如此通报接收装置得以接收在8小时内,以3600次在定位点所在位置的门牌地址信息的空气品质,推播给使用者获得到即时信息,以作警示告知处在环境中的人,能够即时预防或逃离,避免遭受环境中的气体暴露造成人体健康影响及伤害。
本案的一广义实施态样为一种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a1.提供一随身空气监测装置监测空气品质,随身空气监测装置以一监测时间监测处理一定位点的空气品质,以获得一监测信息,而随身空气监测装置具有一全球定位系统元件,以定位出定位点的一定位信息,且随身空气监测装置将监测信息及定位信息形成一通报信息,并向外传输;a2.提供一云端数据处理装置,接收随身空气监测装置的通报信息,以处理运算形成一推播信息,并以一推播时间进行推播传输;以及a3.提供一通报接收装置,接收云端数据处理装置所传输的推播信息,以即时显示并告知推播信息。
本案的另一广义实施态样为一种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b1.提供一随身空气监测装置监测空气品质,随身空气监测装置以一监测时间监测处理一定位点的空气品质,以获得一监测信息,而随身空气监测装置具有一全球定位系统元件,以定位出定位点的一定位信息,且随身空气监测装置将监测信息及定位信息形成一通报信息,并向外传输;b2.提供一通报接收装置,接收随身空气监测装置的通报信息;b3.通报接收装置传输通报信息至一云端数据处理装置;b4.云端数据处理装置接收通报信息,以处理运算形成一推播信息,并以一推播时间进行推播传输;以及b5.通报接收装置接收云端数据处理装置所传输的推播信息,以即时显示并告知推播信息。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案空气品质通报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1B为本案空气品质通报方法的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案空气品质通报方法的通报处理示意图。
图3A为本案空气品质通报方法的随身空气监测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3B为本案空气品质通报方法的随身空气监测装置的背面外观示意图。
图3C为本案空气品质通报方法的随身空气监测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3D为本案空气品质通报方法的随身空气监测装置的相关构件的组配位置示意图。
图4A为本案空气品质通报方法的随身空气监测装置的气体监测模块的正面外观示意图。
图4B为本案空气品质通报方法的随身空气监测装置的气体监测模块的背面外观示意图。
图4C为本案空气品质通报方法的随身空气监测装置的气体监测模块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D为本案空气品质通报方法的随身空气监测装置的气体监测模块的气体流动方向示意图。
图4E为本案空气品质通报方法的随身空气监测装置的气体监测模块气体流动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5A为本案空气品质通报方法的随身空气监测装置的气体监测模块的微型泵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B为本案空气品质通报方法的随身空气监测装置的气体监测模块的微型泵于另一角度视得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A为本案空气品质通报方法的随身空气监测装置的微型泵的剖面示意图。
图6B为本案空气品质通报方法的随身空气监测装置的微型泵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6C至图6E为图6A所示微型泵的致动器的作动示意图。
图7为本案空气品质通报方法的随身空气监测装置的微粒监测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案空气品质通报方法的随身空气监测装置的鼓风箱微型泵的相关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A至图9C为图8所示的鼓风箱微型泵的作动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随身空气监测装置
11:本体
11a:腔室
11b:第一进气口
11c:第二进气口
11d:出气口
12:气体监测模块
121:隔腔本体
121a:隔片
121b:第一隔室
121c:第二隔室
121d:缺口
121e:开口
121f:出气孔
121g:容置槽
122:载板
122a:通气口
123:气体传感器
124:气体致动器
13:微粒监测模块
131:通气入口
132:通气出口
133:微粒监测基座
133a:承置槽
133b:监测通道
133c:光束通道
133d:容置室
134:承载隔板
134a:连通口
135:激光发射器
136:微粒致动器
137:微粒传感器
138:微粒第一隔室
139:微粒第二隔室
14:全球定位系统元件
15:控制模块
15a:微处理器
15b:通信器
151b:物联网通信元件
152b:数据通信元件
16:供电模块
20:微型泵
201:进流板
201a:进流孔
201b:汇流排槽
201c:汇流腔室
202:共振片
202a:中空孔
202b:可动部
202c:固定部
203:压电致动器
203a:悬浮板
203b:外框
203c:支架
203d:压电元件
203e:间隙
203f:凸部
204:第一绝缘片
205:导电片
206:第二绝缘片
207:腔室空间
30:鼓风箱微型泵
301:喷气孔片
301a:连接件
301b:悬浮片
301c:中空孔洞
302:腔体框架
303:致动体
303a:压电载板
303b:调整共振板
303c:压电板
304:绝缘框架
305:导电框架
306:共振腔室
307:气流腔室
3:外部供电装置
4:云端数据处理装置
5:通报接收装置
A:气流路径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案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案能够在不同的态样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案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案。
请参阅图1A所示,本案提供一种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步骤a1,提供一随身空气监测装置监测空气品质,该随身空气监测装置以一监测时间监测处理一定位点的空气品质,以获得一监测信息,而该随身空气监测装置具有一全球定位系统元件,以定位出该定位点的一定位信息,且该随身空气监测装置将该监测信息及该定位信息形成一通报信息,并向外传输。
步骤a2,提供一云端数据处理装置,接收该随身空气监测装置的该通报信息,以处理运算形成一推播信息,并以一推播时间进行推播传输。
步骤a3,提供一通报接收装置,接收该云端数据处理装置所传输的该推播信息,以即时显示并告知该推播信息。
又如图2、图3A至图3D所示,上述的随身空气监测装置1,主要包含一本体11、一气体监测模块12、一微粒监测模块13、一全球定位系统元件14及一控制模块15。气体监测模块12、微粒监测模块13及控制模块15设置于本体11中形成一薄型可携式装置,本体11内部具有一腔室11a,以及设有一第一进气口11b、一第二进气口11c及一出气口11d,分别与一腔室11a连通。
再请参阅图2、图3C以及图4A至图4E所示,上述的气体监测模块12包含一隔腔本体121、一载板122、一气体传感器123及一气体致动器124。其中隔腔本体121设置于本体11的第一进气口11b下方位置,并由一隔片121a区分内部形成一第一隔室121b及一第二隔室121c。隔片121a具有一段缺口121d,供第一隔室121b及第二隔室121c相互连通,且第一隔室121b具有一开口121e,第二隔室121c具有一出气孔121f,以及隔腔本体121底部设有一容置槽121g,容置槽121g供载板122穿伸置入于其中定位,以封闭隔腔本体121的底部。载板122组设于隔腔本体121下方并封装及电性连接气体传感器123,且气体传感器123穿伸入开口121e而置位于第一隔室121b内,以检测第一隔室121b内的气体。载板122上设有一通气口122a,如此当载板122组设于隔腔本体121的下方时,通气口122a将对应位于第二隔室121c的出气孔121f。气体致动器124设置于第二隔室121c中,与设置于第一隔室121b内的气体传感器123隔绝,使得气体致动器124于作动时所产生的热能够受隔片121a阻隔,不至于影响气体传感器123的检测结果。气体致动器124封闭第二隔室121c的底部并受控致动产生一导送气流,使气体由本体11的第一进气口11b导入,并在气体传感器123予以进行监测后,由缺口121d进入第二隔室121c,穿过气体致动器124而通过出气孔121f,并经过载板122的通气口122a排出于气体监测模块12外,再由本体11的出气口11d排出。
又请参阅图5A至图5B所示,上述的气体致动器124为一微型泵20,微型泵20由一进流板201、一共振片202、一压电致动器203、一第一绝缘片204、一导电片205及一第二绝缘片206依序堆叠组成。其中进流板201具有至少一进流孔201a、至少一汇流排槽201b及一汇流腔室201c。进流孔201a供以导入气体,并对应贯通汇流排槽201b,且汇流排槽201b汇流到汇流腔室201c,使进流孔201a所导入气体得以汇流至汇流腔室201c中。于本实施例中,进流孔201a与汇流排槽201b的数量相同,进流孔201a与汇流排槽201b的数量分别为4个,但并不以此为限。4个进流孔201a分别贯通4个汇流排槽201b,且4个汇流排槽201b汇流到汇流腔室201c。
请参阅图5A、图5B及图6A所示,上述的共振片202透过贴合方式组接于进流板201上,且共振片202上具有一中空孔202a、一可动部202b及一固定部202c,中空孔202a位于共振片202的中心处,并与进流板201的汇流腔室201c对应,而可动部202b设置于中空孔202a的周围且与汇流腔室201c相对的区域,而固定部202c设置于共振片202的外周缘部分而贴固于进流板201上。
请继续参阅图5A、图5B及图6A所示,上述的压电致动器203包含有一悬浮板203a、一外框203b、至少一支架203c、一压电元件203d、至少一间隙203e及一凸部203f。其中,悬浮板203a为一正方形型态,悬浮板203a之所以采用正方形,乃相较于圆形悬浮板的设计,正方形悬浮板203a的结构明显具有省电的优势,因在共振频率下操作的电容性负载,其消耗功率会随频率的上升而增加,又因边长正方形悬浮板203a的共振频率明显较圆形悬浮板低,故其相对的消耗功率亦明显较低,亦即本案所采用正方形设计的悬浮板203a,具有省电优势的效益;外框203b环绕设置于悬浮板203a之外侧;至少一支架203c连接于悬浮板203a与外框203b之间,以提供弹性支撑悬浮板203a的支撑力;以及一压电元件203d,具有一边长,该边长小于或等于悬浮板203a的一边长,且压电元件203d贴附于悬浮板203a的一表面上,用以被施加电压以驱动悬浮板203a弯曲振动;悬浮板203a、外框203b与支架203c之间构成至少一间隙203e,用以供气体通过;凸部203f为设置于悬浮板203a贴附压电元件203d的表面的相对的另一表面,于本实施例中,凸部203f也可以是透过于悬浮板203a实施一蚀刻制程,所制出的一体成形突出于贴附压电元件203d的表面的相对的另一表面上的一凸状结构。
请继续参阅图5A、图5B及图6A所示,上述进流板201、共振片202、压电致动器203、第一绝缘片204、导电片205及第二绝缘片206依序堆叠组合,其中悬浮板203a与共振片202之间更形成一腔室空间207。腔室空间207可利用于共振片202及压电致动器203之外框203b之间的间隙填充一材质形成,例如:导电胶,但不以此为限,以使共振片202与悬浮板203a之间可维持一定深度形成腔室空间207,进而可导引气体更迅速地流动,且因悬浮板203a与共振片202保持适当距离使彼此接触干涉减少,促使噪音产生可被降低。当然于一些实施例中,亦可借由加高压电致动器203之外框203b高度来减少共振片202与压电致动器203之外框203b之间的间隙所填充的导电胶厚度,如此微型泵20整体组装结构不因导电胶的填充材质会因热压温度及冷却温度而被间接影响,可避免导电胶的填充材质因热胀冷缩因素而影响到成型后腔室空间207的实际间距,但不以此为限。另外,腔室空间207的大小将会影响微型泵20的传输效果,故维持一固定的腔室空间207对于使微型泵20得以提供稳定的传输效率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如图6B所示,于另一些压电致动器203的实施例中,悬浮板203a可以采以冲压成形的方式,使其向外延伸一距离。其向外延伸的距离可由成形于悬浮板203a与外框203b之间的至少一支架203c所调整,使在悬浮板203a上的凸部203f的表面与外框203b的表面两者形成非共平面,亦即凸部203f的表面将低于外框203b的表面,借由于外框203b的组配表面上涂布少量填充材质,例如:导电胶,并以热压方式使压电致动器203贴合于共振片202的固定部202c,进而使得压电致动器203得以与共振片202组配结合,如此直接透过将上述压电致动器203的悬浮板203a采以冲压成形构成一腔室空间207的结构改良,所需的腔室空间207得以透过调整压电致动器203的悬浮板203a冲压成形距离来完成,有效地简化了调整腔室空间207的结构设计,同时也达成简化制程,缩短制程时间等优点。此外,第一绝缘片204、导电片205及第二绝缘片206皆为框型的薄型片体,依序堆叠于压电致动器203上即组构成微型泵20的整体结构。
为了了解上述微型泵20提供气体传输的输出作动方式,请继续参阅图6C至图6E,请先参阅图6C,压电致动器203的压电元件203d被施加驱动电压后产生形变带动悬浮板203a向下位移,此时腔室空间207的容积提升,于腔室空间207内形成了负压,便汲取汇流腔室201c内的气体进入腔室空间207内,同时共振片202受到共振原理的影响而同步向下位移,连带增加了汇流腔室201c的容积,且因汇流腔室201c内的气体进入腔室空间207的关系,造成汇流腔室201c内同样为负压状态,进而透过进流孔201a、汇流排槽201b来吸取气体进入汇流腔室201c内;请再参阅图6D,压电元件203d带动悬浮板203a向上位移,压缩腔室空间207,同样的,共振片202因与悬浮板203a共振而向上位移,迫使同步推挤腔室空间207内的气体往下通过间隙203e并向下传输,以达到传输气体的效果;最后请参阅图6E,当悬浮板203a被向下带动时,共振片202也同时被带动而向下位移,此时的共振片202将使压缩腔室空间207内的气体向间隙203e移动,并且提升汇流腔室201c内的容积,让气体能够持续地通过进流孔201a、汇流排槽201b汇聚于汇流腔室201c内。透过不断地重复上述图6C至图6E所示的气体传输步骤,微型泵20能够连续地将气体自进流孔201a导入并传输至进流板201及共振片202所构成的流道中,产生压力梯度,再由间隙203e向下传输,使气体高速流动,达到微型泵20的气体传输及输出的作动操作。
请继续参阅图6A,微型泵20的进流板201、共振片202、压电致动器203、第一绝缘片204、导电片205及第二绝缘片206皆可透过微机电的面型微加工技术制程,使微型泵20的体积缩小,以构成一微机电系统的泵。
请继续参阅图4D及图4E所示,为方便说明气体监测模块12的气体流动方向,特此将本体11在图例中予以透明化处理,以便说明。当气体监测模块12嵌设于本体11的腔室11a内时,本体11的第一进气口11b对应于隔腔本体121的第一隔室121b。于本实施例中,本体11的第一进气口11b与位于第一隔室121b内的气体传感器123两者不直接对应,亦即第一进气口11b不直接位于气体传感器123的上方,两者相互错位。如此透过气体致动器124的控制作动,让第二隔室121c内开始形成负压,开始汲取本体11外的外部气体,使其被导入第一隔室121b内,使得第一隔室121b内的气体传感器123得以对流过于其表面的气体进行监测,以检测本体11外的气体品质,而当气体致动器124持续地作动时,监测完的气体将通过隔片121a上的缺口121d而被导入第二隔室121c,最后由出气孔121f、载板122的通气口122a排出于隔腔本体121之外,以构成一单向气体导送监测(如图4D标示所指气流路径A方向)。
上述的气体传感器123包含一氧气传感器、一一氧化碳传感器、一二氧化碳传感器的至少其中之一或其组合;或者,上述气体传感器123包含一温度传感器、一湿度传感器的其中之一或其组合;或者,上述气体传感器123包含一挥发性有机物传感器;或者,上述气体传感器123包含一细菌传感器、一病毒传感器、一微生物传感器的其中之一或其组合。
由上述说明可知,本案所提供的随身空气监测装置1,利用气体监测模块12可随时监测使用者周围环境空气品质,且利用气体致动器124得以快速、稳定地将气体导入气体监测模块12内,不仅提升气体传感器123效率,又透过隔腔本体121的第一隔室121b与第二隔室121c的设计,将气体致动器124与气体传感器123相互隔开,使气体传感器123于监测时能够避免受气体致动器124的热源或装置内的其他元件影响,而不至于影响气体传感器123的监测的准确性,达到随身空气监测装置1可随时、随地检测的目的,又能具备快速准确的监测效果。
再请参阅图3C、图3D及图7所示,本案所提供的随身空气监测装置1更具有一用以监测气体中微粒的微粒监测模块13。微粒监测模块13设置于本体11的腔室11a内,且包含一通气入口131、一通气出口132、一微粒监测基座133、一承载隔板134、一激光发射器135、一微粒致动器136及一微粒传感器137,其中通气入口131对应本体11的第二进气口11c,通气出口132对应本体11的出气口11d,使气体得由通气入口131进入微粒监测模块13内部,而由通气出口132排出。又微粒监测基座133及承载隔板134设置于微粒监测模块13内部,使得微粒监测模块13内部空间借由承载隔板134定义出一微粒第一隔室138与一微粒第二隔室139,且承载隔板134具有一连通口134a,以连通微粒第一隔室138与微粒第二隔室139,以及微粒第二隔室139与通气出口132连通。又微粒监测基座133邻设于承载隔板134,并容置于微粒第一隔室138中,且微粒监测基座133具有一承置槽133a、一监测通道133b、一光束通道133c及一容置室133d,其中承置槽133a直接垂直对应到通气入口131,监测通道133b连通于承置槽133a与承载隔板134的连通口134a之间,又容置室133d设置于监测通道133b一侧,而光束通道133c连通于容置室133d与监测通道133b之间,且光束通道133c直接垂直横跨监测通道133b。如此微粒监测模块13之内部是由通气入口131、承置槽133a、监测通道133b、连通口134a、微粒第二隔室139及通气出口132构成一单向导送气体的气体通道,即如图7箭头所指方向的路径。
上述激光发射器135设置于容置室133d内,微粒致动器136架构于承置槽133a中,以及微粒传感器137电性连接于承载隔板134,并连通监测通道133b,如此当激光发射器135所发射的激光光束照射入光束通道133c中时,光束通道133c可导引激光光束照射至监测通道133b中,以对监测通道133b内的气体中所含有的悬浮微粒进行照射。而悬浮微粒受光束照射后将产生多个光点,投射于微粒传感器137表面并被其接收,使微粒传感器137得以感测出悬浮微粒的粒径及浓度。本实施例的微粒传感器为PM2.5传感器。
由上述可知,微粒监测模块13的监测通道133b直接垂直对应到通气入口131,使监测通道133b得以直接导气,不影响气流导入,且微粒致动器136架构于承置槽133a上,对通气入口131外气体导送吸入,如此得以加快气体导入监测通道133b内并透过微粒传感器137对其进行检测,提升微粒传感器137的效率。
上述为微粒监测模块13的特点说明,其中,微粒致动器136也可为一微型泵20,微型泵20的结构及作动方式如同上述的说明,在此就不予赘述。
当然,本案气体致动器124及微粒致动器136除了可为上述的微型泵20结构外,也可以一鼓风箱微型泵30的结构及作动方式来实施。请参阅图8、图9A至图9C,鼓风箱微型泵30包含有依序堆叠的喷气孔片301、腔体框架302、致动体303、绝缘框架304及导电框架305;喷气孔片301包含了多个连接件301a、一悬浮片301b及一中空孔洞301c,悬浮片301b可弯曲振动,多个连接件301a邻接于悬浮片301b的周缘,提供悬浮片301b弹性支撑,本实施例中,连接件301a的数量为4个,分别邻接于悬浮片301b的4个角落,但不此以为限,而中空孔洞301c形成于悬浮片301b的中心位置;腔体框架302承载叠置于悬浮片301b上,致动体303承载叠置于腔体框架302上,并包含了一压电载板303a、一调整共振板303b、一压电板303c,其中,压电载板303a承载叠置于腔体框架302上,调整共振板303b承载叠置于压电载板303a上,压电板303c承载叠置于调整共振板303b上,供以施加电压后发生形变以带动压电载板303a及调整共振板303b进行往复式弯曲振动;绝缘框架304则是承载叠置于致动体303的压电载板303a上,导电框架305承载叠置于绝缘框架304上,其中,致动体303、腔体框架302及悬浮片301b之间形成一共振腔室306。
再请参阅图9A至图9C为本案的鼓风箱微型泵30作动示意图。请先参阅图8及图9A,鼓风箱微型泵30透过多个连接件301a固定设置,使喷气孔片301底部形成一气流腔室307;请再参阅图9B,当施加电压于致动体303的压电板303c时,压电板303c因压电效应开始产生形变并同步带动调整共振板303b与压电载板303a,此时,喷气孔片301会因亥姆霍兹共振(Helmholtz resonance)原理一起被带动,使得致动体303向上移动,由于致动体303向上位移,使得喷气孔片301底面的气流腔室307的容积增加,其内部气压形成负压,于鼓风箱微型泵30外的气体将因为压力梯度,由喷气孔片301的悬浮片301b与连接件301a之间的空隙进入气流腔室307并进行集压;最后请参阅图9C,气体不断地进入气流腔室307内,使气流腔室307内的气压形成正压,此时,致动体303受电压驱动向下移动,将压缩气流腔室307的容积,并且推挤气流腔室307内的气体,使气体进入鼓风箱微型泵30后被推挤排出,实现气体的传输流动。
当然本案的鼓风箱微型泵30也可为透过微机电制程的方式制出微机电系统的泵,其中,喷气孔片301、腔体框架302、致动体303、绝缘框架304及导电框架305皆可透过面型微加工技术制成,以缩小鼓风箱微型泵30的体积,以构成一微机电系统的泵。
又请参阅图2、图3C及第3D所示,本案随身空气监测装置1还包含一供电模块16,提供储存电能及输出电能,供电模块16可为一电池模块,提供电能输出给气体监测模块12、微粒监测模块13及控制模块15的电性运作,且供电模块16得以有线传输接口接收一外部供电装置3所供输的电能,并予以储存,亦即可以利用为一USB、一mini-USB、一micro-USB的至少其中之一有线传输接口,连结于外部供电装置3与供电模块16之间以储存电能及输出电能,或者,供电模块16以无线传输接口接收一外部供电装置3所供输的电能,并予以储存,亦即可以利用为一无线充电元件的无线传输接口,连结于外部供电装置3与供电模块16之间以储存电能及输出电能,而外部供电装置3可为一充电器及行动电源的至少其中之一。
再请参阅图2、图3C及图3D所示,本案随身空气监测装置1的控制模块15包含一微处理器15a、一通信器15b,其中通信器15b包括一物联网通信元件151b及一数据通信元件152b,而随身空气监测装置1可借由气体监测模块12及微粒监测模块13,以每8秒运作一次监测并处理一定位点的空气品质,以获得一监测信息。而随身空气监测装置1的全球定位系统元件14为用以检测定位出定位点的一定位信息,此监测信息及定位信息由微处理器15a接收并形成一通报信息,以传输至通信器15b,并向外传输。监测信息包含一挥发性污染物信息及一PM2.5微粒信息。定位信息为包含定位点所在位置的门牌地址信息,门牌地址信息为门牌城市、门牌路、门牌段、门牌号码的显示信息。物联网通信元件151b为以窄频无线电通信技术传输发送信号的窄带物联网装置。
由上说明可知,本案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在具体实施上,如图1A及图2所示,如步骤a1,本案随身空气监测装置1可借由气体监测模块12及微粒监测模块13以一监测时间运作一次,监测并处理一定位点的空气品质,以获得一监测信息。其中监测时间为每5秒至2分钟之间隔时间,而随身空气监测装置1的全球定位系统元件14检测定位出定位点的一定位信息,此监测信息及定位信息由微处理器15a接收并形成一通报信息,以传输至通信器15b的物联网通信元件151b,而物联网通信元件151b接收通报信息,并将该通报信息向外传输发送。接着,如步骤a2,物联网通信元件151b接收该通报信息后,将其传输发送至一云端数据处理装置4,而云端数据处理装置4接收随身空气监测装置1的该通报信息,将其储存、纪录并处理运算形成一推播信息,并以一推播时间进行推播传输。其中推播时间为以每5秒~10分钟之间隔推播的推播传输,推播时间可以为以每5分钟间隔的推播传输,或者推播时间最佳时间为以每8秒间隔推播的推播传输。最后,如步骤a3,提供一通报接收装置5,接收云端数据处理装置4所传输的推播信息,以即时显示并告知该推播信息。通报信息为一新闻报导或一网络新闻报导,网络新闻报导为由一播放串流平台(youtube、iTunes…等)或社群网站平台(facebook、instagram…等)所传播的报导,可提供即时空气品质地图,以提醒使用者是否应进行回避远离的措施。
又,本案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在具体实施上,也可以如图1B所示另一较佳实施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如步骤b1,提供一随身空气监测装置1,以监测空气品质。该随身空气监测装置1以一监测时间监测处理一定位点的空气品质,以获得一监测信息,而该随身空气监测装置1具有一全球定位系统元件14,以定位出该定位点的一定位信息,且该随身空气监测装置1将该监测信息及该定位信息形成一通报信息并向外传输;如步骤b2,提供一通报接收装置5接收该随身空气监测装置1的该通报信息;如步骤b3,该通报接收装置5传输该通报信息至一云端数据处理装置4;如步骤b4,该云端数据处理装置4接收该通报信息,以处理运算形成一推播信息,并以一推播时间进行推播传输;以及如步骤b5,该通报接收装置5接收该云端数据处理4装置所传输的该推播信息,以即时显示并告知该推播信息,提供即时空气品质地图,以提醒使用者是否应进行回避远离的措施。
如图1B及图2所示,如步骤b1,本案随身空气监测装置1可借由气体监测模块12及微粒监测模块13,以监测时间运作一次监测处理一定位点的空气品质,以获得一监测信息,其中监测时间为每5秒至2分钟之间隔时间,而随身空气监测装置1的全球定位系统元件14检测定位出定位点的一定位信息,此监测信息及定位信息由微处理器15a接收形成一通报信息,并传输至通信器15b,其中通信器15b是一数据通信元件152b,用以接收该通报信息,并将该通报信息向外传输发送;接着,如步骤b2,提供一通报接收装置5接收该通报信息;再如步骤b3,通报接收装置5传输该通报信息至一云端数据处理装置4;再如步骤b4,云端数据处理装置4接收该通报信息,将其储存、纪录并处理运算形成一推播信息,并以一推播时间进行推播传输,其中推播时间为以每5秒~10分钟间隔推播的推播传输,推播时间可以为以每5分钟间隔的推播传输,或者推播时间最佳时间为以每8秒间隔推播的推播传输;最后如步骤b5,通报接收装置5接收云端数据处理装置4所传输的该推播信息,以即时显示并告知该推播信息,其中通报信息为一新闻报导或一网络新闻报导,网络新闻报导为由一播放串流平台(youtube、iTunes…等)或社群网站平台(facebook、instagram…等)所传播的报导,可提供即时空气品质地图,以提醒使用者是否应进行回避远离的措施。其中数据通信元件152b可以透过有线通信接口传输发送通报信息,而此有线通信传输接口为一USB、一mini-USB、一micro-USB的至少其中之一,或者,数据通信元件152b可以透过无线通信接口传输发送该信息,而此无线通信传输接口为一Wi-Fi模块、一蓝牙模块、一无线射频辨识模块及一近场通信模块的至少其中之一。
上述本案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通报接收装置5为一行动通信连结装置,而行动通信连结装置可为行动电话装置、笔记型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的至少其中之一。
综上所述,本案所提供一种空气品质通报方法,提供一随身空气监测装置监测空气品质,随身空气监测装置以一监测时间监测处理一定位点的空气品质,以获得一监测信息,而随身空气监测装置具有全球定位系统元件,以定位出定位点的一定位信息,且随身空气监测装置将监测信息及定位信息形成一通报信息,通报信息向外传输透过一云端数据处理装置4接收通报信息处理运算形成一推播信息,以一推播时间进行推播传输给通报接收装置,如此通报接收装置得以接收8小时内3600次在定位点所在位置的门牌地址信息的空气品质,并推播给使用者,使其获得到即时信息,以作警示告知处在环境中的人,使其能够即时预防或逃离,以避免遭受环境中的气体暴露造成人体健康影响及伤害。
本案得由熟知此技术的人士任施匠思而为诸般修饰,然皆不脱如附申请专利范围所欲保护者。

Claims (49)

1.一种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a1.提供一随身空气监测装置监测空气品质,该随身空气监测装置以一监测时间监测处理一定位点的空气品质,以获得一监测信息,而该随身空气监测装置具有一全球定位系统元件,以定位出该定位点的一定位信息,且该随身空气监测装置将该监测信息及该定位信息形成一通报信息,并向外传输;
a2.提供一云端数据处理装置,接收该随身空气监测装置的该通报信息,以处理运算形成一推播信息,并以一推播时间进行推播传输;以及
a3.提供一通报接收装置,接收该云端数据处理装置所传输的该推播信息,以即时显示并告知该推播信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监测时间为每5秒至2分钟之间隔时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定位信息为包含该定位点所在位置的一门牌地址信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门牌地址信息为该门牌城市、该门牌路、该门牌段、该门牌号码的显示信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推播时间为以每5秒至10分钟间隔推播的推播传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推播时间为以每8秒间隔推播的推播传输。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推播时间为以每5分钟间隔推播的推播传输。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随身空气监测装置包含一气体监测模块及一微粒监测模块,以监测提供空气品质的该监测信息,该监测信息包含一挥发性污染物信息及一PM2.5微粒信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气体监测模块包含一气体传感器及一气体致动器,该气体致动器控制气体导入该气体监测模块内部,并经过该气体传感器监测该挥发性污染物信息,而该微粒监测模块包含一微粒致动器及一微粒传感器,该微粒致动器控制气体导入该微粒监测模块内部,受该微粒传感器检测气体中所含该PM2.5微粒信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气体致动器及该微粒致动器分别为一微型泵,该微型泵包含:
一进流板,具有至少一进流孔、至少一汇流排槽及一汇流腔室,其中该进流孔供以导入气体,该进流孔对应贯通该汇流排槽,且该汇流排槽连通到该汇流腔室,使该进流孔所导入气体得以汇流至该汇流腔室中;
一共振片,接合于该进流板上,具有一中空孔、一可动部及一固定部,该中空孔位于该共振片中心处,并与该进流板的该汇流腔室对应,而该可动部设置于该中空孔周围且与该汇流腔室相对的区域,而该固定部设置于该共振片的外周缘部分而贴固于该进流板上;以及
一压电致动器,接合于该共振片上相对应设置;
其中,该共振片与该压电致动器之间具有一腔室空间,以在当该压电致动器受驱动时,使气体由该进流板的该进流孔导入,经该汇流排槽汇集至该汇流腔室中,再流经该共振片的该中空孔,由该压电致动器与该共振片的该可动部产生共振以传输气体。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压电致动器包含:
一悬浮板,具有一正方形型态,可弯曲振动;
一外框,环绕设置于该悬浮板之外侧;
至少一支架,连接于该悬浮板与该外框之间,以提供该悬浮板弹性支撑;以及一压电元件,具有一边长,该边长小于或等于该悬浮板的一边长,且该压电元件贴附于该悬浮板的一表面上,用以施加电压以驱动该悬浮板弯曲振动。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微型泵进一步包含一第一绝缘片、一导电片及一第二绝缘片,其中该进流板、该共振片、该压电致动器、该第一绝缘片、该导电片及该第二绝缘片依序堆叠组合设置。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压电致动器包含:
一悬浮板,具有一正方形型态,可弯曲振动;
一外框,环绕设置于该悬浮板之外侧;
至少一支架,连接成形于该悬浮板与该外框之间,以提供该悬浮板弹性支撑,并使该悬浮板的一表面与该外框的一表面形成为非共平面结构,且使该悬浮板的一表面与该共振板保持一腔室空间;以及
一压电元件,具有一边长,该边长小于或等于该悬浮板的一边长,且该压电元件贴附于该悬浮板的一表面上,用以施加电压以驱动该悬浮板弯曲振动。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气体致动器及该微粒致动器分别为一鼓风箱微型泵,该鼓风箱微型泵包含:
一喷气孔片,包含多个连接件、一悬浮片及一中空孔洞,该悬浮片可弯曲振动,该多个连接件邻接于该悬浮片周缘,并提供该悬浮片弹性支撑,而该中空孔洞形成于悬浮片的中心位置,该鼓风箱微型泵透过多个连接件固定设置,且该喷气孔片底部间形成一气流腔室,且该多个连接件及该悬浮片之间形成至少一空隙;
一腔体框架,承载叠置于该悬浮片上;
一致动体,承载叠置于该腔体框架上,以接受电压而产生往复式地弯曲振动;
一绝缘框架,承载叠置于该致动体上;
一导电框架,承载叠置于该绝缘框架上;
其中,该致动体、该腔体框架及该悬浮片之间形成一共振腔室,透过驱动该致动体以带动该喷气孔片产生共振,使该喷气孔片的该悬浮片产生往复式地振动位移,以造成气体通过该至少一空隙进入该气流腔室再排出,实现气体的传输流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致动体包含:
一压电载板,承载叠置于该腔体框架上;
一调整共振板,承载叠置于该压电载板上;以及
一压电板,承载叠置于该调整共振板上,以接受电压而驱动该压电载板及该调整共振板产生往复式地弯曲振动。
16.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气体致动器及该微粒致动器分别为一微机电系统的泵。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随身空气监测装置包含一控制模块,该控制模块包含一微处理器及一通信器,其中该通信器包括一物联网通信元件。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物联网通信元件接收该随身空气监测装置的该通报信息,并传输发送该通报信息至该云端数据处理装置,以接收、储存、纪录并运算形成该推播信息。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物联网通信元件为以窄频无线电通信技术所传输发送信号的窄带物联网装置。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通报接收装置为一行动通信连结装置。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行动通信连结装置包含行动电话装置、笔记型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的至少其中之一。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通报信息为一新闻报导。
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通报信息为一网络新闻报导。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网络新闻报导为由一播放串流平台或社群网站平台所传播报导。
25.一种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b1.提供一随身空气监测装置监测空气品质,该随身空气监测装置以监测时间监测处理一定位点的空气品质,以获得一监测信息,而该随身空气监测装置具有一全球定位系统元件,以定位出该定位点的一定位信息,且该随身空气监测装置将该监测信息及该定位信息形成一通报信息,并向外传输;
b2.提供一通报接收装置,接收该随身空气监测装置的该通报信息;
b3.该通报接收装置传输该通报信息至一云端数据处理装置;
b4.该云端数据处理装置接收该通报信息,以处理运算形成一推播信息,并以一推播时间进行推播传输;以及
b5.该通报接收装置接收该云端数据处理装置所传输的该推播信息,以即时显示并告知该推播信息。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监测时间为每5秒至2分钟之间隔时间。
27.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定位信息为包含该定位点所在位置的门牌地址信息。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门牌地址信息为该门牌城市、该门牌路、该门牌段、该门牌号码的显示信息。
29.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推播时间为以每5秒至10分钟间隔推播的推播传输。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推播时间为以每8秒间隔推播的推播传输。
31.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推播时间为以每5分钟间隔推播的推播传输。
32.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随身空气监测装置包含一气体监测模块及一微粒监测模块,以监测并提供空气品质的该监测信息,该监测信息包含一挥发性污染物信息及一PM2.5微粒信息。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气体监测模块包含一气体传感器及一气体致动器,该气体致动器控制气体导入该气体监测模块内部,并经过该气体传感器监测该挥发性污染物信息,而该微粒监测模块包含一微粒致动器及一微粒传感器,该微粒致动器控制气体导入该微粒监测模块内部,受该微粒传感器检测气体中所含该PM2.5微粒信息。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气体致动器及该微粒致动器分别为一微型泵,该微型泵包含:
一进流板,具有至少一进流孔、至少一汇流排槽及一汇流腔室,其中该进流孔供以导入气体,该进流孔对应贯通该汇流排槽,且该汇流排槽连通到该汇流腔室,使该进流孔所导入气体得以汇流至该汇流腔室中;
一共振片,接合于该进流板上,具有一中空孔、一可动部及一固定部,该中空孔位于该共振片中心处,并与该进流板的该汇流腔室对应,而该可动部设置于该中空孔周围且与该汇流腔室相对的区域,而该固定部设置于该共振片的外周缘部分而贴固于该进流板上;以及
一压电致动器,接合于该共振片上相对应设置;
其中,该共振片与该压电致动器之间具有一腔室空间,以在当该压电致动器受驱动时,使气体由该进流板的该进流孔导入,经该汇流排槽汇集至该汇流腔室中,再流经该共振片的该中空孔,由该压电致动器与该共振片的该可动部产生共振以传输气体。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压电致动器包含:
一悬浮板,具有一正方形型态,可弯曲振动;
一外框,环绕设置于该悬浮板之外侧;
至少一支架,连接于该悬浮板与该外框之间,以提供该悬浮板弹性支撑;以及一压电元件,具有一边长,该边长小于或等于该悬浮板的一边长,且该压电元件贴附于该悬浮板的一表面上,用以施加电压以驱动该悬浮板弯曲振动。
36.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微型泵进一步包含一第一绝缘片、一导电片及一第二绝缘片,其中该进流板、该共振片、该压电致动器、该第一绝缘片、该导电片及该第二绝缘片依序堆叠组合设置。
37.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压电致动器包含:
一悬浮板,具有一正方形型态,可弯曲振动;
一外框,环绕设置于该悬浮板之外侧;
至少一支架,连接成形于该悬浮板与该外框之间,以提供该悬浮板弹性支撑,并使该悬浮板的一表面与该外框的一表面形成为非共平面结构,且使该悬浮板的一表面与该共振板保持一腔室空间;以及
一压电元件,具有一边长,该边长小于或等于该悬浮板的一边长,且该压电元件贴附于该悬浮板的一表面上,用以施加电压以驱动该悬浮板弯曲振动。
38.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气体致动器及该微粒致动器分别为一鼓风箱微型泵,该鼓风箱微型泵包含:
一喷气孔片,包含多个连接件、一悬浮片及一中空孔洞,该悬浮片可弯曲振动,该多个连接件邻接于该悬浮片周缘,并提供该悬浮片弹性支撑,而该中空孔洞形成于悬浮片的中心位置,该鼓风箱微型泵透过多个连接件固定设置,且该喷气孔片底部间形成一气流腔室,且该多个连接件及该悬浮片之间形成至少一空隙;
一腔体框架,承载叠置于该悬浮片上;
一致动体,承载叠置于该腔体框架上,以接受电压而产生往复式地弯曲振动;
一绝缘框架,承载叠置于该致动体上;
一导电框架,承载叠置于该绝缘框架上;
其中,该致动体、该腔体框架及该悬浮片之间形成一共振腔室,透过驱动该致动体以带动该喷气孔片产生共振,使该喷气孔片的该悬浮片产生往复式地振动位移,以造成气体通过该至少一空隙进入该气流腔室再排出,实现气体的传输流动。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致动体包含:
一压电载板,承载叠置于该腔体框架上;
一调整共振板,承载叠置于该压电载板上;以及
一压电板,承载叠置于该调整共振板上,以接受电压而驱动该压电载板及该调整共振板产生往复式地弯曲振动。
40.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气体致动器及该微粒致动器分别为一微机电系统的泵。
41.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随身空气监测装置包含一控制模块,该控制模块包含一微处理器及一通信器,其中该通信器包括一数据通信元件。
42.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数据通信元件接收该随身空气监测装置的该通报信息,并传输发送该通报信息至该通报接收装置,该通报接收装置接收并发送该通报信息至该云端数据处理装置,以接收、储存、纪录并运算形成该推播信息。
43.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数据通信元件透过一有线通信传输接口以发送该通报信息,该有线通信传输接口为一USB、一mini-USB、一micro-USB的至少其中之一。
44.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数据通信元件透过无线通信传输接口以发送该通报信息,该无线通信传输接口为一Wi-Fi模块、一蓝牙模块、一无线射频辨识模块及一近场通信模块的至少其中之一。
45.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通报接收装置为一行动通信连结装置。
46.如权利要求45所述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行动通信连结装置包含行动电话装置、笔记型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的至少其中之一。
47.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通报信息为一新闻报导。
48.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通报信息为一网络新闻报导。
49.如权利要求48所述的空气品质通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网络新闻报导为由一播放串流平台或社群网站平台所传播报导。
CN201811442097.6A 2018-11-29 2018-11-29 空气品质通报方法 Pending CN11124637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42097.6A CN111246377A (zh) 2018-11-29 2018-11-29 空气品质通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42097.6A CN111246377A (zh) 2018-11-29 2018-11-29 空气品质通报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46377A true CN111246377A (zh) 2020-06-05

Family

ID=708654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442097.6A Pending CN111246377A (zh) 2018-11-29 2018-11-29 空气品质通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246377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46126A (zh) * 2020-12-21 2022-06-2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室内气体污染过滤方法
US12013151B2 (en) 2020-12-21 2024-06-18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Method of filtering indoor air pollution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59830A (zh) * 2014-12-20 2015-03-25 林子健 分布式室外环境监测系统
CN105049472A (zh) * 2015-05-22 2015-11-11 上海美迪索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北斗和物联网技术的城市pm2.5监测系统及方法
CN105043401A (zh) * 2015-07-14 2015-11-11 南京理工大学 基于浮动车法的城市健康出行规划方法及系统
US20160091474A1 (en) * 2014-09-29 2016-03-31 Tanguy Griffon Method and a System for Determining at Least One Forecasted Air Quality Health Effect Caused in a Determined Geographical Area by at Least One Air Pollutant
TWM562968U (zh) * 2018-03-30 2018-07-0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致動傳感模組
CN108593512A (zh) * 2018-07-02 2018-09-28 西安邮电大学 一种大气质量监测系统及方法
CN111220768A (zh) * 2018-11-23 2020-06-02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通报处理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091474A1 (en) * 2014-09-29 2016-03-31 Tanguy Griffon Method and a System for Determining at Least One Forecasted Air Quality Health Effect Caused in a Determined Geographical Area by at Least One Air Pollutant
CN104459830A (zh) * 2014-12-20 2015-03-25 林子健 分布式室外环境监测系统
CN105049472A (zh) * 2015-05-22 2015-11-11 上海美迪索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北斗和物联网技术的城市pm2.5监测系统及方法
CN105043401A (zh) * 2015-07-14 2015-11-11 南京理工大学 基于浮动车法的城市健康出行规划方法及系统
TWM562968U (zh) * 2018-03-30 2018-07-0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致動傳感模組
CN108593512A (zh) * 2018-07-02 2018-09-28 西安邮电大学 一种大气质量监测系统及方法
CN111220768A (zh) * 2018-11-23 2020-06-02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通报处理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46126A (zh) * 2020-12-21 2022-06-21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室内气体污染过滤方法
US12013151B2 (en) 2020-12-21 2024-06-18 Microjet Technology Co., Ltd. Method of filtering indoor air pollution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809754U (zh) 净化气体装置
US11255323B2 (en) Driving system for actuating and sensing module
US10677772B2 (en) Information transmitting system for actuating and sensing module
TWI696816B (zh) 淨化氣體裝置
CN208188080U (zh) 气体检测装置
CN208780671U (zh) 气体检测装置
CN110609116A (zh) 气体检测装置
CN111195454A (zh) 净化气体装置
TWM576492U (zh) 淨化氣體裝置
CN111246377A (zh) 空气品质通报方法
TWM552166U (zh) 致動傳感模組之資訊傳輸系統
CN209878546U (zh) 气体检测装置
TWI709740B (zh) 空氣通報處理方法
TWI692630B (zh) 氣體偵測裝置
CN110609115A (zh) 气体检测装置
TW202020818A (zh) 空氣品質通報方法
CN110609114A (zh) 气体检测装置
TWI678524B (zh) 微粒偵測模組
TWI686147B (zh) 安全帽
TWI678521B (zh) 氣體偵測裝置
TWI696815B (zh) 氣體偵測裝置
CN208506006U (zh) 气体检测装置
CN110873685B (zh) 微粒检测模块
CN110873680B (zh) 微粒检测模块
CN214408837U (zh) 气体检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