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24223B - 传感器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传感器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24223B
CN111224223B CN202010198893.0A CN202010198893A CN111224223B CN 111224223 B CN111224223 B CN 111224223B CN 202010198893 A CN202010198893 A CN 202010198893A CN 111224223 B CN111224223 B CN 1112242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ps
slits
sensor
gap
p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9889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24223A (zh
Inventor
杨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198893.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224223B/zh
Publication of CN1112242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242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242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242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01Q1/241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 H01Q1/24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27/00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resistance, reactance, impedance, or electric characteristics derived therefrom
    • G01R27/02Measuring real or complex resistance, reactance, impedance, or other two-pole characteristics derived therefrom, e.g. time constant
    • G01R27/26Measuring inductance or capacitance; Measuring quality factor, e.g. by using the resonance method; Measuring loss factor; Measuring dielectric constants ; Measuring impedance or related variables
    • G01R27/2617Measuring dielectric properties, e.g. consta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01Q1/38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formed by a conductive layer on an insulating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antennas with earthing switches, lead-in devices or lightning prot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3/00Waveguide horns or mouths; Slot antennas; Leaky-waveguide antennas; Equivalent structures causing radiation alo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of a guided wave
    • H01Q13/10Resonant slot antenna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传感器及电子设备,传感器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层、介质层和第二导电层。第二导电层开设有第一缝隙、多对第二缝隙以及至少一对第三缝隙,第二缝隙和第三缝隙均与第一缝隙连通,第一缝隙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缝隙、第三缝隙沿第二方向延伸,且每对第二缝隙中的两个第二缝隙分别位于第一缝隙的两侧,每对第三缝隙中的两个第三缝隙分别位于第一缝隙的两侧。在第一缝隙的任一侧,相邻两个第二缝隙间隔设置且相互平行,第二缝隙与第三缝隙间隔且平行设置。在第二方向上,第三缝隙的投影长度小于第二缝隙的投影长度。上述传感器可用于电子设备以检测用户的握持状态,为电子设备的天线切换提供触发条件,保证通信质量。

Description

传感器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传感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传感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智能手机等具备通信功能的电子设备一般在其壳体的周向设有天线,在用户握持电子设备时,天线容易被用户的手部遮挡而导致通信性能下降。电子设备一般需设置用于检测握持状态的传感器,以在某些天线被遮挡时切换至未被手部遮挡的天线进行工作,但传感器的设计较为复杂。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传感器及电子设备,以简化用于检测握持状态的传感器的设计。
一种传感器,包括:
介质层;
第一导电层,设于所述介质层的一侧;及
第二导电层,设于所述介质层的背离所述第一导电层的一侧;所述第二导电层开设有第一缝隙、多对第二缝隙以及至少一对第三缝隙,所述第一缝隙、所述第二缝隙、所述第三缝隙均延伸至所述介质层的表面,所述第二缝隙和所述第三缝隙均与所述第一缝隙连通,所述第一缝隙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缝隙、所述第三缝隙沿第二方向延伸,且每对所述第二缝隙中的两个所述第二缝隙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缝隙的两侧,每对所述第三缝隙中的两个所述第三缝隙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缝隙的两侧;在所述第一缝隙的任一侧,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缝隙间隔设置且相互平行,所述第二缝隙与所述第三缝隙间隔且平行设置;所述第三缝隙在第二方向的投影长度小于所述第二缝隙在第二方向的投影长度。
上述传感器,长度相对较长的第二缝隙能够形成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第三缝隙则能够在传感器的传输特性曲线中引入带阻效果,其带阻频点随外部介质介电常数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可检测用户手部的握持状态。传感器的结构简单,加工较为便捷、成本较低。其可用于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以检测用户的握持状态,为电子设备的天线切换提供触发条件,保证电子设备的通信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传感器与电子设备的边框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传感器与电子设备的边框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传感器的剖视图;
图5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传感器的剖视图;
图6为图5所示传感器的传输系数-频率图;
图7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传感器的剖视图;
图8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传感器的剖视图;
图9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的传感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可以理解,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可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各种元件,但这些元件不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第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区分,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地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参考图1和图2,在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为智能手机。电子设备10包括显示屏模组110、边框120及传感器130,边框120设于显示屏模组110的周向以用于支撑、定位和保护显示屏模组110。显示屏模组110可用于显示信息并为用户提供交互界面,其可以包括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屏或者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屏。传感器130的数量设置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传感器130设于边框120且沿显示屏模组110的周向间隔排布。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0可以为平板电脑等。
具体地,以智能手机为例,智能手机外形大致为矩形块状。边框120呈矩形框状且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框121、第二边框123,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三边框125、第四边框127,第一边框121连接于第三边框125、第四边框127之间,第二边框123连接于第三边框125、第四边框127之间,第一边框121、第三边框125、第二边框123、第四边框127首尾顺次连接形成矩形框状结构。进一步,第一边框121、第二边框123对应为矩形的两条短边,第三边框125、第四边框127对应为矩形的两条长边。显示屏模组110可以采用点胶工艺等方式连接于边框120,以使边框120围设于显示屏模组110的周向并与显示屏模组110形成可靠的固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边框120采用非金属材料制成,例如边框120采用塑胶、陶瓷或者玻璃等材质制成,传感器130贴附于第一边框121或者第二边框123或者第三边框125或者第四边框127的内表面。此处的内表面与边框120的外表面相对,外表面为边框120暴露于外并能够被用户触摸的表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传感器130设置为两个,其中一个贴附于矩形边框120的一条长边处,另一个传感器130贴附于矩形边框120的另一条长边处。参考图3,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矩形边框120的四条边对应的内表面均设有用于检测握持状态的传感器130。当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矩形边框120的一条边对应的内表面可以设有两个及以上的传感器130。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边框120包括金属材质的主体及注塑成型于主体的内表面的连接体。金属材质的主体用于提升边框120的结构刚性,以使边框120具备较高的结构强度。注塑成型于主体的连接体则易于形成用于组装定位的槽、孔、凸台等附加结构。主体开设有延伸至主体的外表面的安装孔,传感器130设于安装孔并暴露于主体的外表面所在侧。当然,在这种实施方式中,传感器130暴露于外表面所在侧不是必须的,例如,传感器130的外表面可以被装饰层覆盖,在保证传感器130工作性能的同时防止传感器130破坏电子设备10的外观整体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0可以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天线模组和第二天线模组,至少一个传感器130靠近第一天线模组设置。第一天线模组、第二天线模组可以设置于电子设备10的边框120,也可以设置于电子设备10内部的其他电子元器件例如电路板上。例如,第一天线模组可以靠近电子设备10的底部设置,第二天线模组靠近电子设备10的顶部设置。靠近第一天线模组的传感器130可用于检测第一天线模组是否被用户的身体遮挡,且在用户的身体例如手部或者头部贴近第一天线模组时,靠近第一天线模组的传感器130用于提供触发信号,以使电子设备10切换至第二天线模组工作,从而保证电子设备10的通信质量。进一步,第一天线模组、第二天线模组可以为毫米波模组,毫米波模组可用于收发毫米波频段的天线信号,其可以提供连续100M以上的频宽和极大的数据吞吐量,以使电子设备10具有相对较高的通信性能。
图4和图5给出了传感器130的结构示意图。传感器130包括介质层131、第一导电层133和第二导电层135。第一导电层133设于介质层131的一侧,第二导电层135设于介质层131的背离第一导电层133的一侧。其中,介质层131、第一导电层133和第二导电层135的面积大小不受限定,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调整。介质层131是用于支撑固定第一导电层133、第二导电层135的非导电功能层,可选地,介质层131的材料为电绝缘性材料。第一导电层133、第二导电层135是能够用于传输电磁波的功能层,可选地,第一导电层133、第二导电层135的材料可以为导电材料,例如金属材料、合金材料、导电硅胶材料或者石墨材料等,第一导电层133、第二导电层135的材料还可以为具有高介电常数的材料。
参考图5,第二导电层135开设有第一缝隙1351、多对第二缝隙1353以及至少一对第三缝隙1355,第一缝隙1351、第二缝隙1353以及第三缝隙1355均延伸至介质层131的表面,第二缝隙1353和第三缝隙1355均与第一缝隙1351连通。进一步,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传感器130的外形大致为矩形块状,第一缝隙1351、第二缝隙1353、第三缝隙1355为矩形槽状结构,即第一缝隙1351、第二缝隙1353、第三缝隙1355的横截面均为矩形槽状结构。进一步,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第三缝隙1355设置为一对。为便于描述,以矩形的长度方向为X轴、矩形的宽度方向为Y轴建立坐标系。第一缝隙1351沿第一方向(X轴方向)延伸,第二缝隙1353、第三缝隙1355沿第二方向(Y轴方向)延伸,且每对第二缝隙1353中的两个第二缝隙1353分别位于第一缝隙1351的两侧,每对第三缝隙1355中的两个第三缝隙1355分别位于第一缝隙1351的两侧。换言之,将X轴置于第一缝隙1351时,每对第二缝隙1353中的一个第二缝隙1353沿Y轴的正向延伸,另一个第二缝隙1353沿Y轴的反向延伸;每对第三缝隙1355中的一个第三缝隙1355沿Y轴的正向延伸,另一个第三缝隙1355沿Y轴的反向延伸。
进一步,在第一缝隙1351的任一侧,相邻两个第二缝隙1353间隔设置且相互平行,第二缝隙1353与第三缝隙1355间隔且平行设置。换言之,沿Y轴正向延伸的多个第二缝隙1353相互平行,且沿Y轴正向延伸的第二缝隙1353与沿Y轴正向延伸的第三缝隙1355平行;沿Y轴反向延伸的多个第二缝隙1353相互平行,且沿Y轴反向延伸的第二缝隙1353与沿Y轴反向延伸的第三缝隙1355平行。进一步,第三缝隙1355在第二方向的投影长度小于第二缝隙1353在第二方向的投影长度。换言之,在Y轴的正向上,第三缝隙1355的投影长度小于第二缝隙1353的投影长度;在Y轴的反向上,第三缝隙1355的投影长度小于第二缝隙1353的投影长度。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所建立的X轴、Y轴坐标系仅是为了便于清楚描述传感器130的结构,X轴、Y轴可以相互垂直,但X轴、Y轴的相互垂直关系不是必然满足的。在考虑工程误差的情况下,垂直、平行、相等应作更广义的理解,例如,垂直、平行可解释为尺寸基准的相对位置关系,相等可解释为基准尺寸的数值比较关系,但工程尺寸还应当包含误差。换言之,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第二缝隙1353、第三缝隙1355的延伸方向无需与第一缝隙1351的延伸方向严格垂直,两个第二缝隙1353的延伸方向也无需严格平行,第二缝隙1353的延伸方向与第三缝隙1355的延伸方向同样无需严格平行设置。
在边框120材质为非金属的实施方式中,传感器130的第二导电层135可以贴附于边框120的内表面,并结合通信连接于传感器130的信号处理芯片进行握持状态的检测;在边框120包括金属材质的主体及塑胶材质的连接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导电层135设置于安装槽且朝向电子设备10的外部设置,并结合通信连接于传感器130的信号处理芯片进行握持状态的检测。在边框120包括金属材质的主体的实施方式中,主体可以复用为第二导电层135,即金属材质的主体开设第一缝隙1351、第二缝隙1353和第三缝隙1355,且介质层131和第一导电层133位于第二导电层135的内侧。这种设置可以简化传感器130的结构,并实现电子设备10内部的电子元器件的紧凑化布置,以节省电子设备10内部的安装空间。在传感器130的工作过程中,长度相对较长的第二缝隙1353形成人工表面等离激元,长度相对较短的第三缝隙1355则形成缺陷结构,其主要作用是在传输特性曲线中引入带阻效果。通过调整第一缝隙1351、第二缝隙1353的长度,可以使传感器130的带阻最低点位于不同频点,进而可用于检测握持状态。传感器130的传输特性曲线可参考图6。
结合图5和图6,一实施例中的传感器130具有输入端S1和输出端S2,射频信号从输入端S1输入,经由传感器130传导后从输出端S2输出,在输出端S2即可测量得出传输系数S21与频率的对应关系,并绘制出图6所示的传输系数-频率曲线图。在用户手部未握持长边并遮盖传感器130的使用场景中,边框120的外表面一侧的介质为空气,传感器130的传输系数-频率曲线如图6中曲线a1所示,此时传输系数对应的极低点在29GHz附近。当用户的手部握持电子设备10并遮挡传感器130时,边框120的外表面一侧的用户手部等效于一个大介电常数的介质,传感器130的传输系数-频率曲线如图6中曲线a2所示,此时传输系数S21的极低点在28GHz附近。换言之,在手部握持和未握持状态下,传输系数S21在不同频点出现一个极低点,因此可以在两个极低点附近设置触发信号以判断电子设备10是否被握持,进而确定那些被手部遮挡的边框120的区域,以切换至未被手部遮挡的那些天线进行工作,从而保证电子设备10的通信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图6所示的传输系数-频率曲线为一特定实施例的情况,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传感器130的尺寸、材料等参数调整后,其传输系数-频率曲线可能随之变化,但在握持和未握持两种状态下,传输系数-频率曲线的极低点的变化趋势相似,即相比于未握持状态,握持状态的传输系数-频率曲线的极低点会产生改变,利用传感器130的该特性即可用于检测用户对电子设备10的握持状态。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传感器130可以位于电子设备10的其他位置,以用于用户头部或身体其他部位的检测。
上述传感器130,长度相对较长的第二缝隙1353能够形成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第三缝隙1355则能够在传感器130的传输特性曲线中引入带阻效果,其带阻频点随外部介质介电常数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可检测用户手部的握持状态。传感器130的结构简单,加工较为便捷、成本较低。其可用于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10以检测用户的握持状态,为电子设备10的天线切换提供触发条件,保证电子设备10的通信质量。进一步,本申请实施方式的传感器130易于实现低剖面,即传感器130易于实现小型化、轻薄化设计,便于组装至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1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层133、介质层131和第二导电层135的外轮廓均呈矩形状,且第一导电层133、介质层131和第二导电层135的外轮廓所围设的面积大致相当。换言之,在传感器130为矩形块状并结合X轴、Y轴的坐标系时,第一导电层133的长度(X轴方向的尺寸)、介质层131的长度(X轴方向的尺寸)及第二导电层135的长度(X轴方向的尺寸)近似相等,第一导电层133的宽度(Y轴方向的尺寸)、介质层131的宽度(Y轴方向的尺寸)及第二导电层135的宽度(Y轴方向的尺寸)近似相等。以上结构的传感器130易于加工成型,例如可以采用金属蒸镀工艺制成大面积的片材,再结合激光镭雕或化学腐蚀等工艺加工形成第一缝隙1351、第二缝隙1353及第三缝隙1355,再切割成型上述的传感器130即可。
进一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层133的厚度与第二导电层135的厚度相等,且介质层131的厚度大于第一导电层133的厚度。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介质层131的厚度为第一导电层133的厚度的3倍以上,介质层131的厚度亦为第二导电层135的厚度的3倍以上。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以上结构设置不是必须的,例如第一导电层133、介质层131、第二导电层135在X轴方向的尺寸可以不同,第一导电层133、介质层131和第二导电层135在Y轴方向的尺寸也可以不同。第一导电层133的厚度、介质层131的厚度及第二导电层135的厚度也可以调整,例如第一导电层133的厚度与第二导电层135的厚度可以不相等,介质层131的厚度也不必为第一导电层133或者第二导电层135的厚度的3倍以上。
进一步,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在介质层131的背离第一导电层133的一侧,介质层131从第一缝隙1351、第二缝隙1353和第三缝隙1355暴露。进一步,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介质层131具有较为平整的两个相对的表面,其厚度分布较为均匀;第一导电层133厚度大致均匀地分布于介质层131的一个表面,且第一导电层133无开孔或开槽结构,即第一导电层133呈整块状;第二导电层135厚度大致均匀的分布于介质层131的另一相对的表面,第一缝隙1351的深度、第二缝隙1353的深度以及第三缝隙1355的深度相当,以使介质层131从第一缝隙1351、第二缝隙1353、第三缝隙1355暴露于介质层131的背离第一导电层133的一侧,且第一缝隙1351从第二导电层135的一端延伸至第二导电层135的相对的另一端。当然,以上结构设置不是必须的,例如第二导电层135的厚度可以有变化,介质层131和第一导电层133的厚度也可以有变化,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参考图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对第二缝隙1353关于第一缝隙1351呈镜像对称,每对第三缝隙1355关于第一缝隙1351呈镜像对称。换言之,第一缝隙1351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的任意位置的横截面具有相等的宽度,当然,这种相等可理解为第一缝隙1351的宽度的基准尺寸沿第一方向不产生变化。以第一缝隙1351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为界限,每对第二缝隙1353中的一个从其中一个侧壁向Y轴正向延伸,每对第二缝隙1353中的另一个向Y轴的反向延伸,且每对第二缝隙1353中的两个第二缝隙1353延伸的长度尺寸相同,在X轴方向的宽度尺寸易相同。每对第三缝隙1355具有相似的结构,即每对第三缝隙1355中的一个从其中一个侧壁向Y轴正向延伸,每对第三缝隙1355中的另一个向Y轴的反向延伸,且每对第三缝隙1355中的两个第三缝隙1355延伸的长度尺寸相同,在X轴方向的宽度尺寸亦相同。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缝隙1351的任一侧,任意相邻两个第二缝隙1353之间的间隔相等。进一步,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第三缝隙1355的任一侧的第二缝隙1353设置至少两对。换言之,以第三缝隙1355为界限,沿X轴正向分布的第二缝隙1353的对数与沿X轴反向分布的第二缝隙1353的对数至少为二。例如,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以第三缝隙1355设置一对为例,沿X轴正向间隔分布有四对第二缝隙1353,沿X轴反向间隔分布有四对第二缝隙1353。这种对称性的结构能够使得传感器130具有较为规律的传输特性,且易于加工成型。
进一步,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对传感器130性能起决定作用的是第二缝隙1353的在Y轴方向的长度参数D1,以及第三缝隙1355在Y轴方向的长度参数D2,且长度越长,传输系数-频率曲线的极低点越往低频移动,即D1、D2的数值减小后,传输系数-频率曲线的极低点往低频移动。相邻两个第二缝隙1353之间间隔以及相邻第二缝隙1353与第三缝隙1355之间的间隔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这些间隔参数可用于对传感器130的性能进行细微调整,每一对第二缝隙1353中的两个第二缝隙1353在Y轴方向的投影的长度相等,且每一对第三缝隙1355中的两个第三缝隙1355在Y轴方向的投影的长度相等。换言之,第一导电层133的对称结构不是必须的,例如在X轴方向上,第三缝隙1355两侧的第二缝隙1353的对数可以不相同,如图7所示,以第三缝隙1355设置一对为例,沿X轴正向间隔分布有四对第二缝隙1353,沿X轴反向间隔分布有三对第二缝隙1353。进一步,在第一缝隙1351的任一侧,沿X轴方向排布的任意相邻两个第二缝隙1353之间的间隔不必相等,相邻的第三缝隙1355和第二缝隙1353之间的间隔亦不必相等。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缝隙1351的任一侧,相邻的第二缝隙1353与第三缝隙1355之间的间隔等于相邻两个第二缝隙1353之间的间隔。这种对称性的结构能够使得传感器130具有较为规律的传输特性,且易于加工成型。
参考图8,在另一实施例中,每对第二缝隙1353关于第一缝隙1351呈滑移对称,每对第三缝隙1355关于第一缝隙1351呈滑移对称。进一步,对于第二导电层135整体,排布于第一缝隙1351一侧的全部第二缝隙1353和第三缝隙1355所形成的图形,与排布于第一缝隙1351另一侧的全部第二缝隙1353和第三缝隙1355所形成图形关于第一缝隙1351呈滑移对称。滑移对称可简单地理解为,将第一缝隙1351的某一侧的全部第二缝隙1353和第三缝隙1355沿平行于第一缝隙1351的延伸方向移动一定距离后,可以使得第一缝隙1351的相对的两侧的图形关于第一缝隙1351呈镜像对称。换言之,在第一缝隙1351的相对的两侧的图形关于第一缝隙1351呈镜像对称的基础上,将第一缝隙1351的某一侧的全部第二缝隙1353和第三缝隙1355沿平行于第一缝隙1351的延伸方向移动一定距离后,即可形成滑移对称图形。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对传感器130性能起决定性影响的仍然是第二缝隙1353、第三缝隙1355在第二方向的投影的长度,在X轴方向上,第三缝隙1355两侧的第二缝隙1353的对数可以不相同,且在第一缝隙1351的任一侧,相邻两个第二缝隙1353之间的间隔不必相等,相邻的第三缝隙1355和第二缝隙1353之间的间隔亦不必相等。在图8示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缝隙1351的任一侧,相邻的第二缝隙1353与第三缝隙1355之间的间隔等于相邻两个第二缝隙1353之间的间隔。这种对称性的结构能够使得传感器130具有较为规律的传输特性,且易于加工成型。第一缝隙1351、第二缝隙1353、第三缝隙1355的结构及参数要求可参考前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参考图8,在一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至少一对第三缝隙1355的相背的两侧均设有第二缝隙1353。例如,在图5及图7所示实施例中,第三缝隙1355设置为一对,且在图5所示实施例中,多对第二缝隙1353关于第三缝隙1355呈镜像对称,也即在第一方向上,第三缝隙1355的相对的两侧的第二缝隙1353的对数相同。在图8所示实施例中,第一缝隙1351一侧的第二缝隙1353及第三缝隙1355移动一定距离后,也可形成关于第三缝隙1355呈镜像对称的结构,此处不再赘述。
参考图9,在另一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X轴方向)上,全部的第二缝隙1353位于第一缝隙1351的一侧。换言之,第三缝隙1355的位置在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二导电层135的末端,全部的第二缝隙1353位于第三缝隙1355的一侧。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多对第二缝隙1353以及至少一对第三缝隙1355可以关于第一缝隙1351呈镜像对称,也可以关于第一缝隙1351呈滑移对称。结合图5,对应于传感器130的输入端S1和输出端S2时,第三缝隙1355既可以靠近输入端S1设置,亦可靠近输出端S2设置。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7)

1.一种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介质层;
第一导电层,设于所述介质层的一侧;及
第二导电层,设于所述介质层的背离所述第一导电层的一侧;所述第二导电层开设有第一缝隙、多对第二缝隙以及至少一对第三缝隙,所述第一缝隙、所述第二缝隙、所述第三缝隙均延伸至所述介质层的表面,所述第二缝隙和所述第三缝隙均与所述第一缝隙连通,所述第一缝隙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缝隙、所述第三缝隙沿第二方向延伸,且每对所述第二缝隙中的两个所述第二缝隙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缝隙的两侧,每对所述第三缝隙中的两个所述第三缝隙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缝隙的两侧;在所述第一缝隙的任一侧,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缝隙间隔设置且相互平行,所述第二缝隙与所述第三缝隙间隔且平行设置;所述第三缝隙在第二方向的投影长度小于所述第二缝隙在第二方向的投影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介质层的背离所述第一导电层的一侧,所述介质层从所述第一缝隙、所述第二缝隙和所述第三缝隙暴露,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缝隙从所述第二导电层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导电层的相对的另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每对所述第二缝隙关于所述第一缝隙呈镜像对称,每对所述第三缝隙关于所述第一缝隙呈镜像对称。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每对所述第二缝隙关于所述第一缝隙呈滑移对称,每对所述第三缝隙关于所述第一缝隙呈滑移对称。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缝隙的任一侧,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缝隙之间的间隔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缝隙的任一侧,相邻的所述第二缝隙与所述第三缝隙之间的间隔等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缝隙之间的间隔。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至少一对所述第三缝隙的相背的两侧均设有所述第二缝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缝隙设置为一对,多对所述第二缝隙关于所述第三缝隙呈镜像对称。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三缝隙的任一侧的所述第二缝隙设置至少两对。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全部的所述第二缝隙位于所述第一缝隙的一侧。
1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屏模组、边框及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传感器,所述边框设于所述显示屏模组的周向,至少两个所述传感器设于所述边框且沿所述显示屏模组的周向间隔排布。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为非金属材质,所述传感器设于所述边框的内表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包括金属材质的主体及注塑成型于所述主体的内表面的连接体,所述主体开设有延伸至所述主体的外表面的安装孔,所述传感器设于所述安装孔且所述第二导电层朝向所述电子设备的外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包括金属材质的主体,所述第二导电层为所述主体的一部分,所述介质层和所述第一导电层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的内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天线模组和第二天线模组,至少一个所述传感器靠近所述第一天线模组设置;在用户的身体贴近所述第一天线模组时,靠近所述第一天线模组的所述传感器用于提供触发信号,以使所述电子设备切换至所述第二天线模组工作。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模组、所述第二天线模组为毫米波模组。
CN202010198893.0A 2020-03-20 2020-03-20 传感器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122422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98893.0A CN111224223B (zh) 2020-03-20 2020-03-20 传感器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98893.0A CN111224223B (zh) 2020-03-20 2020-03-20 传感器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24223A CN111224223A (zh) 2020-06-02
CN111224223B true CN111224223B (zh) 2021-05-11

Family

ID=708272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98893.0A Active CN111224223B (zh) 2020-03-20 2020-03-20 传感器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224223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48141A (ja) * 2006-03-14 2007-09-27 Toshiba Corp 受光素子及び光配線lsi
WO2010086587A8 (en) * 2009-01-29 2010-11-04 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Multifunctional antenna
EP1807684A4 (en) * 2004-10-05 2012-10-17 Vp Holding Llc METHOD AND DEVICE FOR IMPROVED NANOSCTROSCOPIC SCANNING
CN204088537U (zh) * 2014-09-24 2015-01-07 上海大学 一种基于仿表面等离激元的平面紧凑型多路分波器
CN205049772U (zh) * 2015-10-16 2016-02-24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周期性孔阵列结构的等离激元传感器
CN107582054A (zh) * 2017-08-16 2018-01-16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皮肤含水量检测传感器
CN108011164A (zh) * 2017-12-27 2018-05-08 厦门大学 基片集成人工表面等离激元波导
CN110174450A (zh) * 2019-06-21 2019-08-27 贵州麦可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灵敏度人工等离激元传感器及使用方法
CN110455878A (zh) * 2019-08-11 2019-11-15 贵州财经大学 一种高灵敏度人工等离激元传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796171B1 (ko) * 2006-07-20 2008-01-21 마이크로 인스펙션 주식회사 접촉식 싱글사이드 프로브와 이를 이용한 도선의 단선 및단락 검사장치 및 그 방법
CN108461907A (zh) * 2018-03-23 2018-08-28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终端设备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807684A4 (en) * 2004-10-05 2012-10-17 Vp Holding Llc METHOD AND DEVICE FOR IMPROVED NANOSCTROSCOPIC SCANNING
JP2007248141A (ja) * 2006-03-14 2007-09-27 Toshiba Corp 受光素子及び光配線lsi
WO2010086587A8 (en) * 2009-01-29 2010-11-04 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Multifunctional antenna
CN204088537U (zh) * 2014-09-24 2015-01-07 上海大学 一种基于仿表面等离激元的平面紧凑型多路分波器
CN205049772U (zh) * 2015-10-16 2016-02-24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周期性孔阵列结构的等离激元传感器
CN107582054A (zh) * 2017-08-16 2018-01-16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皮肤含水量检测传感器
CN108011164A (zh) * 2017-12-27 2018-05-08 厦门大学 基片集成人工表面等离激元波导
CN110174450A (zh) * 2019-06-21 2019-08-27 贵州麦可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灵敏度人工等离激元传感器及使用方法
CN110455878A (zh) * 2019-08-11 2019-11-15 贵州财经大学 一种高灵敏度人工等离激元传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24223A (zh) 2020-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726648A1 (en) Antenn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EP3716403B1 (en) Antenn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0718740B (zh) 具有到达角检测能力的电子设备
US10957978B2 (en) Electronic devices having multi-frequency ultra-wideband antennas
US10819029B2 (en)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multi-frequency ultra-wideband antennas
US10903566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tennas for performing angle of arrival detection
TWI578618B (zh) 開槽天線及具有該開槽天線的無線通訊裝置
US11404783B2 (en)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dual-frequency ultra-wideband antennas
CN112467387A (zh) 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2993579A (zh) 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2542701B (zh) 一种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2821042A (zh) 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2736448A (zh) 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1224223B (zh) 传感器及电子设备
CN103633434A (zh) 整合于金属壳体的天线结构
CN112736453A (zh) 电子设备
US11990687B2 (en) Ultra-wideband antenna having fed and unfed arms
CN112821043B (zh) 天线组件及电子设备
US20240079782A1 (en) Ultra-wideband Antenna Assembly
CN112751189B (zh) 天线组件及电子设备
US20240079781A1 (en) Ultra-wideband Antenna Matching
CN114646924A (zh) 雷达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7254245A (zh) 天线及电子设备
KR20240048435A (ko) 안테나 구조체 및 상기 안테나 구조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CN112768928A (zh) 天线组件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