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07547A - 一种制冷器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制冷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07547A
CN111207547A CN201811388662.5A CN201811388662A CN111207547A CN 111207547 A CN111207547 A CN 111207547A CN 201811388662 A CN201811388662 A CN 201811388662A CN 111207547 A CN111207547 A CN 1112075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on wind
air
wind generating
generating device
refrigeration appli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8866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孟战国
王文杰
周城城
朱卫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SH Electrical Appliances Jiangsu Co Ltd
Bo Xihua Electric Jiangsu Co Ltd
BSH Hausgeraete GmbH
Original Assignee
Bo Xihua Electric Jiangsu Co Ltd
BSH Hausgeraete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 Xihua Electric Jiangsu Co Ltd, BSH Hausgeraete GmbH filed Critical Bo Xihua Electric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388662.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207547A/zh
Publication of CN1112075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0754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1/00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7/00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4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efrigeration units with respect to devices or objects to be refrigerated, e.g. infrared detectors
    • F25D19/003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efrigeration units with respect to devices or objects to be refrigerated, e.g. infrared detectors with respect to movable contain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制冷器具,包括:箱体,其内定义有至少一个储藏空间;与所述储藏空间连通的蒸发器室,所述蒸发器室内设置有蒸发器;风道,所述风道分别与所述蒸发器室和所述储藏空间连通以定义气体循环路径,在所述气体循环路径中设置有离子风发生装置,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适于驱动气体沿着所述气体循环路径在所述蒸发器室和储藏空间之间循环流动。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方案能够更好地促进制冷器具中气流的循环流动,同时有效降低噪音,优化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制冷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制冷器具。
背景技术
随着用户对产品舒适性需求的提高,产品静音化已成趋势。而如何降低产品噪音就成为各大厂商关注的焦点,这同样适用于制冷设备领域。
以冰箱为例,在现有的冰箱设计中,主要通过机械式风扇在冰箱内部实现风量循环,而机械式风扇因其送风机制的原因,在运行期间不可避免的会导致较大的结构噪声和气动噪声,导致现有冰箱的运行噪音无法进一步降低,无法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另一方面,机械式风扇本身的特性限制了设计的灵活性,并且无法兼顾成本和气流循环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制冷器具,以在降低运行噪音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制冷器具中气流的循环流动。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冷器具,包括:箱体,其内定义有至少一个储藏空间;与所述储藏空间连通的蒸发器室,所述蒸发器室内设置有蒸发器;风道,所述风道分别与所述蒸发器室和所述储藏空间连通以定义气体循环路径,在所述气体循环路径中设置有离子风发生装置,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适于驱动气体沿着所述气体循环路径在所述蒸发器室和储藏空间之间循环流动。
较之现有冰箱内通过机械式风扇驱动气流循环流动的方案,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将离子风发生装置设置于气体循环路径中,通过离子风发生装置实现气流的循环流动,结合离子风发生装置产生的速度场均匀的优点,能够更好地实现制冷器具中气流的循环流动。进一步,离子风发生装置在提供制冷循环所需风量的同时,能够有效降低结构辐射声和部分气动噪声,从而极大地降低制冷器具运行时由送风系统导致的噪音,使得静音化制冷器具的设计成为可能。
可选的,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设置于所述风道内。由此,能够有效促进气流在蒸发器室和储藏空间之间的流通,使得气流能够在制冷器具内沿气体循环路径形成循环流动。
可选的,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平行于所述风道的横截面设置,以驱动所述气体沿垂直于所述横截面的方向流动。由此,可以使得离子风发生装置产生的气流的风速最大化,以在节省能耗的同时获得较大的气流流速,获得较好的循环流动效果。
可选的,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包括多个离子风发生模块,多个所述离子风发生模块分开分布于所述风道内。由此,可以通过多排放置的方式更好地促进气流在气体循环路径中的循环流动,且在气体循环路径中各处的风速更为均匀。进一步,多个离子风发生模块的设计方式有利于在较低风速下实现气流循环,从而在确保气流的循环流动效果的基础上降低用电功耗,利于实现节能的制冷器具。
可选的,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包括多个离子风发生模块,多个所述离子风发生模块中的一个或多个设置于所述风道内风阻大于预设阈值的位置。由此,通过在气体循环路径中阻力较大的位置放置离子风发生模块的方式,能够有效避免因局部阻力较大引起的气流循环问题,在较低风速的情况下更好地实现气流的循环流动。
可选的,设置于风阻大于所述预设阈值的位置的离子风发生模块的数量,大于设置于风阻小于所述预设阈值的位置的离子风发生模块的数量。由此,通过在气体循环路径中阻力较大的位置放置更多离子风发生模块的方式,能够有效避免在气体循环路径中出现流动死角的情形,在较低风速的情况下更好地实现气流的循环流动。
可选的,设置于风阻大于所述预设阈值的位置的离子风发生模块的电参数,不同于设置于风阻小于所述预设阈值的位置的离子风发生模块的电参数。由此,同样能够有效避免在气体循环路径中出现流动死角的情形,在较低风速的情况下更好地实现气流的循环流动。
可选的,设置于风阻大于所述预设阈值的位置的离子风发生模块的电极间距,不同于设置于风阻小于所述预设阈值的位置的离子风发生模块的电极间距。由此,同样能够有效避免在气体循环路径中出现流动死角的情形,在较低风速的情况下更好地实现气流的循环流动。
可选的,所述风道包括:回风道,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设置于所述回风道内,以驱动所述气体通过所述回风道自所述储藏空间流向蒸发器室,和/或,出风道,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设置于所述出风道内,以驱动流经所述蒸发器室的气体通过所述出风道自所述蒸发器室流向储藏空间。由此,可以在特定的风道内针对性地设置离子风发生装置,并通过调节不同风道内离子风发生装置的送风方向来鼓动气流沿需要的方向流动,进而在制冷器具内形成循环流动的气流。
可选的,所述出风道具有出风口,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设置于所述出风口,和/或,所述回风道具有回风口,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设置于所述回风口。由此,可以更好地将气流鼓动入与风道相连的储藏空间,和/或将储藏空间内的气流收集回风道,从而更好地形成气流在风道与储藏空间之间的循环流动。
可选的,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包括多个离子风发生模块;所述出风口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其中,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离子风发生模块的数量,不同于设置于所述第二出风口的离子风发生模块的数量。由此,可以对不同的储藏空间有针对性地调节送风量和气流的风速,以满足不同储藏空间的制冷需求。
可选的,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包括多个离子风发生模块;所述出风道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出风道包括第一出风道和第二出风道,其中,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道内的离子风发生模块的数量,不同于设置于所述第二出风道内的离子风发生模块的数量。其中,不同出风道连通至不同的储藏间室,由此,可以对不同的储藏空间有针对性地调节送风量和气流的风速,以满足不同储藏空间的制冷需求。
可选的,所述第一出风道为冷冻风道,所述第二出风道为冷藏风道,设置于所述冷藏风道内的离子风发生模块的数量不同于设置于冷冻风道内的离子风发生模块的数量。由此,可以针对冷藏风道和冷冻风道分别送风,并通过差异化合理设计两个风道内离子风发生模块的数量来满足冷藏室和冷冻室的差异化制冷需求。
可选的,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设置于所述蒸发器室内,以驱动流进所述蒸发器室的气体在流经所述蒸发器后流出所述蒸发器室,和/或,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设置于所述储藏空间内。由此,可以有效促进气流在蒸发器室内流动,加速蒸发器换热,从而获得更高效地制冷效果,利于促进整个气体循环路径内的气流循环流动;另一方面,离子风发生装置可以根据需求设置于储藏空间的不同区域,利于促进气流在储藏空间内的循环流动,达到调节流场特性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的电极形状与其所处的风道、蒸发器室或储藏空间的空间形状相适应,以适应不同尺寸制冷器具的使用需求。
可选的,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集电极和发射极,所述气体的流动方向为所述发射极指向集电极的方向。由此,通过合理设计集电极和发射极在风道内的具体放置位置,能够向需要的方向送风,利于实现气流的循环流动。
可选的,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包括多个离子风发生模块,多个所述离子风发生模块相互串联、并联和/或独立连接。由此,可以有效增大送风量和风速,且多个离子风发生模块之间的连接方式灵活多变,能够根据制冷器具的个性化需求按需设计。
可选的,所述制冷器具还包括:安全防护模块,采用绝缘材料制成并设置于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的外围,以提高制冷器具的安全系数,保证用户的人身安全。
可选的,所述制冷器具还包括:反馈调节控制模块,适于根据检测到的离子风参数调节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的输入电参数,确保离子风发生装置始终保持在正常工作状态。同时,根据需求调节电参数,能够改变循环气流的流速,实现风量调节。
可选的,所述制冷器具还包括:空气净化模块,设置于所述气体循环路径中,所述气体流经所述空气净化模块后返回所述储藏空间,以对流通至储藏空间的气流进行净化处理,保证用户人身及环境安全。
可选的,所述制冷器具还包括:电源保护模块,当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的电参数异常时,切断向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的供电,以保护用户人身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制冷器具的侧视图;
图2是图1所示制冷器具的正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典型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种离子风发生装置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另一种离子风发生装置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又一种离子风发生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中:
100-制冷器具;110-箱体;111-储藏空间;113-冷藏室;113a-冷藏室风道面板;114-冷冻室;115-风门;120-蒸发器室;121-蒸发器;130-风道;132-回风道;132a-回风口;133-出风道;133a-出风口;133b-第一出风口;133c-第二出风口;134-第一出风道;135-第二出风道;140-离子风发生装置;141-离子风发生模块;141a-一级送风模块;141b-二级送风模块;141c-三级送风模块;142-集电极;143-发射极;150-电源模块;s1-气体循环路径;s2-风道的横截面。
具体实施方式
如背景技术所言,现有的制冷设备存在难以克服的降噪瓶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冷器具,包括:箱体,其内定义有至少一个储藏空间;与所述储藏空间连通的蒸发器室,所述蒸发器室内设置有蒸发器;风道,所述风道分别与所述蒸发器室和所述储藏空间连通以定义气体循环路径,在所述气体循环路径中设置有离子风发生装置,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适于驱动气体沿着所述气体循环路径在所述蒸发器室和储藏空间之间循环流动。
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将离子风发生装置设置于气体循环路径中,通过离子风发生装置实现气流的循环流动,结合离子风发生装置产生的速度场均匀的优点,能够更好地实现制冷器具中气流的循环流动。进一步,离子风发生装置在提供制冷循环所需风量的同时,能够有效降低结构辐射声和部分气动噪声,从而极大地降低制冷器具运行时由送风系统导致的噪音,使得静音化制冷器具的设计成为可能。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作详细地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制冷器具的侧视图。图2是图1所示制冷器具的正视图。其中,所述制冷器具可以包括冰箱、冷藏柜,本实施例所述方案还可以应用于需要通过循环流动的气流实现内外气体交换的其他家用电器。
可以理解的是,虽然图1和图2是以多门冰箱的箱体结构为例进行展示的,但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将本实施例的方案应用于其他诸如单开门冰箱、三开门冰箱等制冷器具。
接下来以所述箱体110内具有两个储藏空间111为例进行具体阐述,其中,所述两个储藏空间111中之一可以为冷藏室113,所述两个储藏空间111中之另一可以为冷冻室114。图1和图2去除了门体结构,冷藏室113和冷冻室114的出风口133a为一种理想设计。
具体地,参考图1和图2,本实施例所述制冷器具100可以包括:箱体110,其内定义有至少一个储藏空间111;与所述储藏空间111连通的蒸发器室120,所述蒸发器室120内设置有蒸发器121;风道130,所述风道130分别与所述蒸发器室120和所述储藏空间111连通以定义气体循环路径s1,在所述气体循环路径s1中设置有离子风发生装置140,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140适于驱动气体沿着所述气体循环路径s1在所述蒸发器室120和储藏空间111之间循环流动。
其中,所述气体循环路径s1也可以称为气流循环路径。
由此,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案,将离子风发生装置140设置于气体循环路径s1中,通过离子风发生装置140实现气流的循环流动,结合离子风发生装置140产生的速度场均匀的优点,能够更好地实现制冷器具100中气流的循环流动。
进一步,离子风发生装置140在提供制冷循环所需风量的同时,能够有效降低结构辐射声和部分气动噪声,从而极大地降低制冷器具100运行时由送风系统导致的噪音,使得静音化制冷器具100的设计成为可能。
在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中,气体循环路径s1的流动轨迹可以参考图1和图2中虚线箭头标识的路径,经蒸发器室120换热的气流经由风道130流进储藏空间111进行换热,换热后的气流再沿着气体循环路径s1流回风道130,并经由风道130输送回蒸发器室120,如此形成连通蒸发器室120、风道130和储藏空间111的气体循环路径s1。
本实施例所述方案通过在气体循环路径s1上合理设置离子风发生装置140,以驱动气流沿图1和图2所示箭头方向流动,进而形成所述气体循环路径s1。
在一个变化例中,本实施例的方案也可以应用于压缩机室(图未示),这同样能够起到驱动气流沿着气体循环路径s1流动的效果。
在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中,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140可以设置于所述风道130内。
由此,能够有效促进气流在蒸发器室120和储藏空间111之间的流通,使得气流能够在制冷器具100内沿气体循环路径s1形成循环流动。
在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中,继续参考图1,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140可以平行于所述风道130的横截面s2设置,以驱动所述气体沿垂直于所述横截面s2的方向流动。
由此,可以使得离子风发生装置140产生的气流的风速最大化,以在节省能耗的同时获得较大的气流流速,获得较好的循环流动效果。
在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中,参考图1和图2,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140可以包括多个离子风发生模块141,多个所述离子风发生模块141可以分开分布于所述风道130内。
由此,可以通过分散放置的方式更好地促进气流在气体循环路径s1中的循环流动,且利于在气体循环路径s1中的各处的风速均匀化。
进一步,多个离子风发生模块141的设计方式有利于在较低风速的情况下实现循环风,从而在确保气流的循环流动效果的基础上降低用电功耗,利于实现节能的制冷器具100。
在一个优选例中,多个所述离子风发生模块141可以均匀分布于所述风道130内。例如,参考图1和图2,多个离子风发生模块141可以等距地分布于风道130内,以更好地实现均匀送风的效果。
作为一个变化例,多个所述离子风发生模块141也可以按需分布于所述风道130内,以使气体循环路径s1的风量和风速符合预期。
在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离子风发生模块141中的一个或多个可以设置于所述风道130内风阻大于预设阈值的位置。
由此,通过在气体循环路径s1中阻力较大的位置重点放置离子风发生模块141,能够有效避免局部阻力过大导致的流场问题,在较低风速的情况下更好地实现气流的循环流动。
本实施例的方案可以应用于任意形状的风道130。例如,对于存在弯曲段的风道130,可以重点在弯曲段或其附近设置一个或多个离子风发生模块141,以驱动气体顺畅地沿气体循环路径s1流动。
例如,参考图2,所述冷藏室113可以具有左右对称分布的共六条风道130,其中位于图示角度最下方的左右两条风道130具有弯曲段且所述弯曲段的弯曲程度较大,因而可以在这两条风道130的弯曲段重点设置离子风发生模块141。
在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中,设置于风阻大于所述预设阈值的位置的离子风发生模块141的数量,可以大于设置于风阻小于所述预设阈值的位置的离子风发生模块141的数量。在本实施例中,大于可以包括大于等于,或者,小于可以包括小于等于。
由此,通过在气体循环路径s1中阻力较大的位置放置更多离子风发生模块141,能够有效避免在气体循环路径s1中出现流动死角的情形,在较低风速的情况下更好地实现气流的循环流动。
例如,参考图1和图2,所述冷藏室113可以具有左右对称分布的六个出风口133a,其中位于图示角度最上方的左右两个出风口133a的风阻较大,因而可以在连通这两个出风口133a的风道130内设置较多数量的离子风发生模块141。
作为一个变化例,设置于风阻大于所述预设阈值的位置的离子风发生模块141的电参数,可以不同于设置于风阻小于所述预设阈值的位置的离子风发生模块141的电参数。由此,同样能够有效避免在气体循环路径s1中出现流动死角的情形,在较小风速的情况下更好地实现气流的循环流动。
作为另一个变化例,设置于所述风阻大于预设阈值的位置的离子风发生模块141的电极间距,可以不同于设置于风阻小于所述预设阈值的位置的离子风发生模块141的电极间距。由此,同样能够有效避免在气体循环路径s1中出现流动死角的情形,在较小风速的情况下更好地实现气流的循环流动。
在又一个变化例中,可以根据风道130的具体形状有针对性的设计不同位置离子风发生模块141的数量、电参数和/或电极间距,以确保气体循环路径s1的形成。
在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中,参考图1,所述风道130可以包括:回风道132,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140可以设置于所述回风道132内,以驱动所述气体通过所述回风道132自所述储藏空间111流向蒸发器室120。
具体地,所述回风道132可以是指,所述风道130中连通储藏空间111和蒸发器室120,且气流自储藏空间111向蒸发器室120流动期间所经过的那部分管路。
在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中,继续参考图1,所述风道130可以包括:出风道133,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140可以设置于所述出风道133内,以驱动流经所述蒸发器室120的气体通过所述出风道133自所述蒸发器室120流向储藏空间111。
具体地,所述出风道133可以是指,所述风道130中连通蒸发器室120和储藏空间111,且气流自蒸发器室120向储藏空间111流动期间所经过的那部分管路。
在一个变化例中,所述风道130可以包括回风道132和出风道133,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140可以设置于所述回风道132和出风道133内,以驱动气体通过回风道132自储藏空间111流至蒸发器室120,并经蒸发器室120换热后,通过出风道133自蒸发器室120流向储藏空间111。
或者,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140可以设置于所述回风道132或出风道133内。
其中,回风道132和出风道133可以是通过实体管路形成的两个相互独立的风道130。或者,回风道132和出风道133也可以是同一风道130中基于气体的流动方向自然分隔而成的两个虚拟风道。
由此,可以在特定的风道130内针对性地设置离子风发生装置140,并通过调节不同风道130内离子风发生装置140的送风方向来驱动气流沿需要的方向流动,进而在制冷器具100内形成循环流动的气流。
在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中,继续参考图1和图2,出风道133可以具有出风口133a,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140可以设置于所述出风口133a,以将蒸发器室120的低温空气鼓动至储藏空间111内。其中,所述出风口133a可以位于所述出风道133与储藏空间111的交界处,自蒸发室120流出的气流可以沿着出风道133流动至出风口133a,并通过所述出风口133a流入储藏空间111。
作为一个变化例,在实际应用中,为降低离子风发生装置140因暴露在外被用户不慎碰触而被损坏的风险,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140可以设置于所述出风口133a附近,如设置于所述出风道133内靠近出风口133a的位置,以在确保对低温空气的鼓动效果的同时,避免离子风发生装置140直接暴露在储藏空间111内。
在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中,继续参考图1和图2,回风道132可以具有回风口132a,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140可以设置于所述回风口132a,以将储藏空间111内的气流鼓动至蒸发器室120。其中,所述回风口132a可以位于所述储藏空间111与回风道132的交界处,自储藏空间111流出的气流可以自所述回风口132a流入回风道132,进而通过回风道132流转至蒸发器室120。
例如,所述回风口132a可以位于所述制冷器具100的底部,出风口133a相对于所述回风口132a可以位于所述制冷器具100的靠上位置。
作为一个变化例,在实际应用中,为降低离子风发生装置140因暴露在外被用户不慎碰触而被损坏的风险,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140可以设置于所述回风口132a附近,如设置于所述回风道132内靠近回风口132a的位置,以在确保对气流的鼓动效果的同时,避免离子风发生装置140直接暴露在储藏空间111内。
由此,可以更好地将气流驱动入与风道130相连的储藏空间111,和/或将储藏空间111内的气流收集进回风道130,从而更好地通过风道130形成气流在蒸发器室120与储藏空间111之间的循环流动。
在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中,出风口133a的数量可以为多个,设置于不同出风口133a的离子风发生模块141的数量可以不相同。由此,可以对不同的储藏空间111有针对性地调节送风量和气流的风速,以满足不同储藏空间111的制冷需求。
具体地,所述多个出风口133a可以包括第一出风口133b和第二出风口133c,其中,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口133b的离子风发生模块141的数量,可以不同于设置于所述第二出风口133c的离子风发生模块141的数量。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出风口133b和第二出风口133c可以设置于不同的储藏空间111内。例如,参考图1和图2,储藏空间111可以包括冷藏室113和冷冻室114,其中,位于冷冻室114的出风口133a可以为第一出风口133b,位于冷藏室113的出风口133a可以为第二出风口133c。具体地,所述第一出风口133b可以设置有两个离子风发生模块141,而所述第二出风口133c可以设置有一个离子风发生模块141。由此,可以实现向冷冻室114输送的风量大于向冷藏室113输送的风量的效果,利于在冷冻室114实现快速制冷,满足不同储藏空间111的差异化制冷需求。
或者,所述第一出风口133b和第二出风口133c也可以设置于相同的储藏空间111内。例如,参考图2,在位于冷冻室114的四个出风口133a中,在图示角度靠左侧的两个出风口133a可以为第一出风口133b,而在图示角度靠右侧的两个出风口可以为第二出风口133c,并且,设置于左侧的第一出风口133b内的离子风发生模块141的数量,与设置于右侧的第二出风口133c内的离子风发生模块141的数量可以是不相同的。
作为一个变化例,不同储藏空间111具有的出风口133a的数量可以不相同。
例如,参考图1和图2,冷冻室114内可以左右对称地设置有共四个出风口133a,冷藏室113可以左右对称地设置有共六个出风口133a。由于冷藏室113的容积较大,所以本示例通过在冷藏室113内设置较多出风口133a的方式来保证冷藏室113内的温度均匀性,以得到更均匀的温度场。
或者,也可以通过在冷冻室114内设置更多的出风口133a,以实现向冷冻室114输送的风量大于向冷藏室113输送的风量的效果,利于在冷冻室114实现快速制冷,满足不同储藏空间111的差异化制冷需求。
作为另一个变化例,设置于冷冻室114的四个出风口133a可以分别对应所述第一出风口133b和第二出风口133c,并且,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口133b和第二出风口133c内的离子风发生模块141的数量可以是不相同的。
在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中,出风道133的数量可以为多个,设置于不同出风道133内的离子风发生模块141的数量可以不相同。其中,不同出风道133可以连通至不同的储藏间室111(如图3所示),或者,不同出风道133也可以连通至同一储藏间室111的不同区域(如图2所示)。由此,可以对不同的储藏空间111或者储藏空间111的局部区域有针对性地调节送风量和气流的风速,以满足不同储藏空间111的制冷需求。
具体地,参考图2,所述多个出风道133可以包括第一出风道134和第二出风道135,其中,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道134内的离子风发生模块141的数量,可以不同于设置于所述第二出风道135内的离子风发生模块141的数量。
以应用本实施例所述方案的对开门冰箱为例,参考图3,所述第一出风道134可以为冷冻风道,所述第二出风道135可以为冷藏风道。其中,所述第二出风道135的两端可以分别连通如图1示出的冷藏室113和蒸发器室120,所述第一出风道134的两端可以分别连通如图1示出的冷冻室114和蒸发器室120。
进一步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道134内的离子风发生模块141的电极模块面积,可以大于设置于所述第二出风道135内的离子风发生模块141的电极模块面积,以通过增大作用面积来实现均匀换热,提高换热效率,通过增大送风区域的方式在第一出风道134内产生更大的风量,加速冷冻风道内冷气的流动,以在冷冻室114获得更好的制冷效果。
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案可以通过差异化合理设计两个风道130内的离子风发生模块141来满足冷藏室113和冷冻室114的差异化制冷需求。
作为一个变化例,还可以通过调节不同风道130内离子风发生模块141的数量来调节风量。例如,继续参考图3,可以在第二出风道135内设置多个面积较小的离子风发生模块141来确保向冷藏室113输送足够的风量。
在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中,继续参考图1,离子风发生装置140可以设置于所述蒸发器室120内,所述蒸发器室120内设置有蒸发器121,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140可以驱动流进所述蒸发器室120的气体在流经所述蒸发器121后流出所述蒸发器室120。
由此,可以有效促进气流在蒸发器室120内流动,从而获得更高效地制冷效果,利于促进整个气体循环路径s1内的气流循环流动。
在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中,继续参考图1,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140可以设置于所述储藏空间111内。具体地,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140可以根据需求设置于储藏空间111的不同区域,利于促进气流在储藏空间111内的循环流动,达到调节流场特性的效果。
在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中,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140的电极形状可以与其所处的风道130、蒸发器室120或储藏空间111的空间形状相适应,以适应不同尺寸制冷器具的使用需求。
例如,根据设置于所述储藏空间111内的抽屉本身的形状,以及抽屉与制冷器具100的内胆之间的间距等因素,如当间距较小时设置于风道130内的离子风发生装置140的电极可以采用平面型。
具体地,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140的电极形状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多边形、矩形等特殊形状。
在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中,不同的储藏空间111之间可以设置有风门115,通过打开或关闭所述风门115,能够连通不同的储藏空间111。进一步地,所述离子风发生模块141可以设置于所述风门115内,以在风门115开启时加速不同储藏空间111内的气流流动。
例如,参考图1和图2,冷藏室113和冷冻室114之间可以设置有风门115,所述风门115附近可以设置有离子风发生模块141。
在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中,参考图4至图6,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140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集电极142和发射极143,所述气体的流动方向为所述发射极143指向集电极142的方向。
由此,通过合理设计集电极142和发射极143在风道130内的具体放置位置,能够向需要的方向送风,利于实现气流的循环流动。
具体地,对于包含多个离子风发生模块141的离子风发生装置140,其中,每一个离子风发生模块141可以包含至少一组相对设置的集电极142和发射极143。
进一步地,发射极143和集电极142组成的离子风发生装置140的具体类型可以包括针-筒式、线-筒式、针-网式、网-网式、芒刺型、针-环式、线-网式、线-板式、线-孔式、线-柱式等。例如,图4至图6示出的是发射极143为针电极、集电极142为网电极的针-网式离子风发生装置140。
其中,发射极143和集电极142可以采用钨、不锈钢等材质制成;发射极143和集电极142之间的电极间距(可简称为极间距)可以小于等于10cm;发射极143和集电极142的表面均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耐氧化处理。
进一步地,在所述制冷器具100中,可以对距离发射极143和/或集电极142的距离小于发射极143和集电极142的电极间距的导体部件进行绝缘防护,其中,所述导体部件可以包括蒸发器121、储藏空间111内的主控板等。
进一步地,相邻两组相对设置的发射极143和集电极142之间的距离可以大于各组相对设置的发射极143和集电极142的电极间距。
在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中,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140可以包括多个离子风发生模块141,其中,每一个离子风发生模块141可以包括一组或多组相对设置的集电极142和发射极143,多个所述离子风发生模块141可以相互串联、并联和/或独立连接。
由此,可以有效增大送风量和风速,且多个离子风发生模块141之间的连接方式灵活多变,能够根据制冷器具100的个性化需求按需设计。
进一步地,对于每一组相对设置的集电极142和发射极143,其中,集电极142连接于低压端,发射极143连接于高压端。
在一个优选例中,多个离子风发生模块141可以是独立连接的,具体地,每一个离子风发生模块141分别包含一组相对设置的集电极142和发射极143,并且,每一个离子风发生模块141分别连接于不同的电源,所述不同的电源可以是多个相互独立的电源,也可以是同一电源经不同程度的变压后连接至相应的离子风发生模块141的。
例如,参考图4,三个离子风发生模块141的集电极142分别连接于不同的低压端(图中以低压端1-3标示),三个离子风发生模块141的发射极143分别连接于不同的高压端(图中以高压端1-3标示)。
作为一个变化例,多个离子风发生模块141可以是相互并联连接的,具体地,每一个离子风发生模块141分别包含一组相对设置的集电极142和发射极143,并且,各个离子风发生模块141的集电极142连接至相同的电源,而各个离子风发生模块141的发射极143则连接至另一相同的电源。
例如,参考图5,三个离子风发生模块141的集电极142共用同一低压端,三个离子风发生模块141的发射极143共用同一高压端。
作为另一个变化例,多个离子风发生模块141可以是相互串联连接的,具体地,每一个离子风发生模块141分别包含一组相对设置的集电极142和发射极143,并且,沿气体循环路径s1中气体的流动方向,相邻的两个离子风发生模块141中上一个离子风发生模块141的集电极142和下一个离子风发生模块141的发射极143共用一个电源。
例如,参考图6,三个离子风发生模块141沿气体的流向可以包括一级送风模块141a、二级送风模块141b和三级送风模块141c。其中,一级送风模块141a的集电极142与二级送风模块141b的发射极143共用高压端2,二级送风模块141b的集电极142与三级送风模块141c的发射极143共用高压端1,高压端1、高压端2和一级送风模块141a的发射极143连接的高压端3的电压可以均不相同,三级送风模块141c的集电极142连接至低压端。
在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中,相互串联、并联或独立连接的多个离子风发生模块141可以整体地设置于所述气体循环路径s1的同一位置,或者,也可以分散地设置于所述气体循环路径s1的不同位置。
在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中,所述制冷器具100还可以包括:安全防护模块,采用绝缘材料制成并设置于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140的外围,以提高制冷器具100的安全系数,保证用户的人身安全。
例如,所述绝缘材料可以包括石英玻璃、绝缘硅胶等。
进一步地,还可以在所述安全防护模块面向离子风发生装置140的一侧涂覆金属层,以实现磁场屏蔽效果。
在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中,所述制冷器具100还可以包括:反馈调节控制模块,适于根据检测到的离子风参数调节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140的输入电参数(可简称为电参数),以确保离子风发生装置140始终保持在正常工作状态。同时,还可以根据需求自动调节电参数,以实现风量变化。
例如,参考图3,在制冷器具100内可以设置有电源模块150,反馈调节模块可以根据检测到的离子风参数来调节电源模块150的输出电压,以确保离子风发生装置140的运行能够产生符合需求的风量和风速。
优选地,离子风参数可以包括储藏间室111内的温度、湿度、离子风发生装置140的电流和电压参数等。
优选地,所述电源模块150可以是制冷器具100已有的电源装置,或者,也可以是为向离子风发生装置140供电而额外设置的电源装置。
在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中,离子风发生装置140的输入电压可以选自:直流电、交流电或高压脉冲。其中,直流电可以包括正、负直流高压;高压脉冲可以包括方波、尖波等波形的脉冲电压。具体地,输入电压可以为-40Kv至40Kv区间范围内的任一数值或范围,脉冲频率可以为0-3KHz中的任一数值或范围。
在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中,所述制冷器具100还可以包括:空气净化模块,设置于所述气体循环路径s1中,所述气体流经所述空气净化模块后流进所述储藏空间111,以对流通至储藏空间111的气流进行净化处理,保证用户人身及环境安全。
例如,所述空气净化模块可以为表面涂覆有催化剂或内置催化剂的网状壳体结构,也可以为其他具有臭氧净化功能的结构。
具体地,可以将空气净化模块设置于出风口133a,使得通过出风道133流向储藏空间111的气体在进入储藏空间111之前,能够经空气净化模块净化后再流入储藏空间111,利于确保放置于储藏空间111内的储藏物的卫生安全。
在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中,所述制冷器具100还可以包括:电源保护模块,当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140的电参数异常时,切断向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140的供电,以保护用户人身安全。
优选地,所述电参数可以包括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140的电流和电压。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7)

1.一种制冷器具(100),包括:
箱体(110),其内定义有至少一个储藏空间(111);
与所述储藏空间(111)连通的蒸发器室(120),所述蒸发器室(120)内设置有蒸发器(121);
风道(130),所述风道(130)分别与所述蒸发器室(120)和所述储藏空间(111)连通以定义气体循环路径(s1),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气体循环路径(s1)中设置有离子风发生装置(140),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140)适于驱动气体沿着所述气体循环路径(s1)在所述蒸发器室(120)和储藏空间(111)之间循环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器具(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140)设置于所述风道(130)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器具(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140)平行于所述风道(130)的横截面(s2)设置,以驱动所述气体沿垂直于所述横截面(s2)的方向流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器具(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140)包括多个离子风发生模块(141),多个所述离子风发生模块(141)分开分布于所述风道(130)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器具(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140)包括多个离子风发生模块(141),多个所述离子风发生模块(141)中的一个或多个设置于所述风道(130)内风阻大于预设阈值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器具(100),其特征在于,设置于风阻大于所述预设阈值的位置的离子风发生模块(141)的数量,大于设置于风阻小于所述预设阈值的位置的离子风发生模块(141)的数量。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器具(100),其特征在于,设置于风阻大于所述预设阈值的位置的离子风发生模块(141)的电参数,不同于设置于风阻小于所述预设阈值的位置的离子风发生模块(141)的电参数。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器具(100),其特征在于,设置于风阻大于所述预设阈值的位置的离子风发生模块(141)的电极间距,不同于设置于风阻小于所述预设阈值的位置的离子风发生模块(141)的电极间距。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器具(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130)包括:
回风道(132),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140)设置于所述回风道(132)内,以驱动所述气体通过所述回风道(132)自所述储藏空间(111)流向蒸发器室(120),和/或,
出风道(133),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140)设置于所述出风道(133)内,以驱动流经所述蒸发器室(120)的气体通过所述出风道(133)自所述蒸发器室(120)流向储藏空间(11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器具(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道(133)具有出风口(133a),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140)设置于所述出风口(133a),和/或,所述回风道(132)具有回风口(132a),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140)设置于所述回风口(132a)。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冷器具(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140)包括多个离子风发生模块(141);所述出风口(133a)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出风口(133a)包括第一出风口(133b)和第二出风口(133c),其中,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口(133b)的离子风发生模块(141)的数量,不同于设置于所述第二出风口(133c)的离子风发生模块(141)的数量。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器具(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140)包括多个离子风发生模块(141);所述出风道(133)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出风道(133)包括第一出风道(134)和第二出风道(135),其中,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道(134)内的离子风发生模块(141)的数量,不同于设置于所述第二出风道(135)内的离子风发生模块(141)的数量。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器具(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140)包括多个离子风发生模块(141),多个所述离子风发生模块(141)相互串联、并联和/或独立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器具(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140)设置于所述蒸发器室(120)内,以驱动流进所述蒸发器室(120)的气体在流经所述蒸发器(121)后流出所述蒸发器室(120),和/或,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140)设置于所述储藏空间(111)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冷器具(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140)的电极形状与其所处的风道(130)、蒸发器室(120)或储藏空间(111)的空间形状相适应。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器具(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140)包括:相对设置的集电极(142)和发射极(143),所述气体的流动方向为所述发射极(143)指向集电极(142)的方向。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器具(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全防护模块,采用绝缘材料制成并设置于所述离子风发生装置(140)的外围。
CN201811388662.5A 2018-11-21 2018-11-21 一种制冷器具 Pending CN11120754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88662.5A CN111207547A (zh) 2018-11-21 2018-11-21 一种制冷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88662.5A CN111207547A (zh) 2018-11-21 2018-11-21 一种制冷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07547A true CN111207547A (zh) 2020-05-29

Family

ID=707823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88662.5A Pending CN111207547A (zh) 2018-11-21 2018-11-21 一种制冷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207547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765975A (en) * 1952-11-29 1956-10-09 Rca Corp Ionic wind generating duct
CN1038414A (zh) * 1988-06-17 1990-01-03 阿斯特拉-温特公司 空气处理系统
JPH08238441A (ja) * 1995-03-03 1996-09-17 Kansei Corp 空気清浄器
JP2009019815A (ja) * 2007-07-11 2009-01-29 Sharp Corp 冷却装置
CN102538343A (zh) * 2010-12-10 2012-07-04 博西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冰箱及其间室的风道系统
KR20150050942A (ko) * 2013-11-01 2015-05-1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장고
CN105066563A (zh) * 2015-08-26 2015-11-18 青岛海尔特种电冰箱有限公司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CN107869770A (zh) * 2016-09-23 2018-04-03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离子风发生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765975A (en) * 1952-11-29 1956-10-09 Rca Corp Ionic wind generating duct
CN1038414A (zh) * 1988-06-17 1990-01-03 阿斯特拉-温特公司 空气处理系统
JPH08238441A (ja) * 1995-03-03 1996-09-17 Kansei Corp 空気清浄器
JP2009019815A (ja) * 2007-07-11 2009-01-29 Sharp Corp 冷却装置
CN102538343A (zh) * 2010-12-10 2012-07-04 博西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冰箱及其间室的风道系统
KR20150050942A (ko) * 2013-11-01 2015-05-1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장고
CN105066563A (zh) * 2015-08-26 2015-11-18 青岛海尔特种电冰箱有限公司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CN107869770A (zh) * 2016-09-23 2018-04-03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离子风发生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66511B (zh) 空调室内机
CN205192034U (zh) 冰箱
CN106855267A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06642329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5025681A (zh) 一种机柜热通道封闭结构
CN111207547A (zh) 一种制冷器具
CN107166512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6594869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7869765B (zh) 空调室内机
KR20160031715A (ko) 기류 가변이 가능한 전면 송풍방식 공기조화장치
CN107869767B (zh) 空调室内机
CN110848811A (zh) 一种柜式空调器
WO2017206240A1 (zh) 嵌入式烹饪器具
CN107869779B (zh) 空调室内机
CN212157504U (zh) 一种带卡诺循环装置的空气处理器
CN203704204U (zh) 用于电气柜的空调器
KR102201734B1 (ko) 냉장고
CN107869780B (zh) 空调室内机
CN113587517A (zh) 一种制冷器具
CN108019818B (zh) 空调室内机
CN202127583U (zh) 机房提升功率密度系统
CN107869768B (zh) 空调室内机
CN205561004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2029714U (zh) 一种空调系统及空调屋
CN107869761B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529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