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07155A - 动力传递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动力传递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07155A
CN111207155A CN201911141814.6A CN201911141814A CN111207155A CN 111207155 A CN111207155 A CN 111207155A CN 201911141814 A CN201911141814 A CN 201911141814A CN 111207155 A CN111207155 A CN 1112071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rotating member
power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 device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4181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梶川敦史
门司浩辉
吉田哲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07779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0085233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2071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071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6/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 B60K6/2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 B60K6/50Architecture of the driveline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or kind of transmission units
    • B60K6/54Transmission for changing ratio
    • B60K6/547Transmission for changing ratio the transmission being a stepped gea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5/00Methods, circuits, or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the traction-motor speed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5/20Methods, circuits, or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the traction-motor speed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control of the vehicle or its driving motor to achieve a desired performance, e.g. speed, torque, programmed variation of spe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10/00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 B60W10/04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including control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W10/08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including control of propulsion units including control of electric propulsion units, e.g. motors or gene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1/00Clutches in which the members have interengaging parts
    • F16D11/14Clutches in which the members have interengaging parts with clutching members movable only axial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3/00Details of mechanically-actuated clutches not specific for one distinct type
    • F16D23/02Arrangements for synchronisation, also for power-operated clutches
    • F16D23/04Arrangements for synchronisation, also for power-operated clutches with an additional friction clutch
    • F16D23/06Arrangements for synchronisation, also for power-operated clutches with an additional friction clutch and a blocking mechanism preventing the engagement of the main clutch prior to synchronis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04Smoothing ratio shift
    • F16H61/0403Synchronisation before shif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68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epped g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1/00Clutches in which the members have interengaging parts
    • F16D2011/004Clutches in which the members have interengaging parts using an internal or intermediate axially slidable sleeve, coupling both components together, whereby the intermediate sleeve is arranged internally at least with respect to one of the compon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3/00Details of mechanically-actuated clutches not specific for one distinct type
    • F16D23/02Arrangements for synchronisation, also for power-operated clutches
    • F16D23/04Arrangements for synchronisation, also for power-operated clutches with an additional friction clutch
    • F16D23/06Arrangements for synchronisation, also for power-operated clutches with an additional friction clutch and a blocking mechanism preventing the engagement of the main clutch prior to synchronisation
    • F16D2023/0643Synchro friction clutches with flat plates, discs or lamella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04Smoothing ratio shift
    • F16H61/0403Synchronisation before shifting
    • F16H2061/0422Synchronisation before shifting by an electric machine, e.g. by accelerating or braking the input shaf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306/00Shifting
    • F16H2306/40Shifting activities
    • F16H2306/48Synchronising of new gea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2Electric energy management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性能的动力传递装置提供。动力传递装置(10)具备:与第一旋转部件(110)相对地旋转的第二旋转部件(120);总是与第二旋转部件一体地旋转的第一接合部件(150);被朝向第一接合部件按压的第二接合部件(160);以及总是与第一旋转部件一体地旋转,在初始位置(PN),与第一接合部件以及第二接合部件分离,在第一准备位置(P11),与第二接合部件啮合而使第二接合部件与第一旋转部件一体地旋转,在第一切换位置(P12),与第一接合部件啮合而使第一接合部件与第一旋转部件一体地旋转,由此使第二旋转部件与第一旋转部件一体地旋转的移动部件(140)。

Description

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所公开的技术涉及将从某旋转部件输入的动力向其它旋转部件传递的动力传递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将从某旋转部件输入的动力向其它旋转部件传递的动力传递装置公知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如图23所示,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动力传递装置包含:旋转轴1、使旋转轴1插通并与旋转轴1相对地旋转的第一齿轮2以及第二齿轮3(旋转轴1被插通在第一齿轮2以及第二齿轮3)、以及旋转吸收机构4。旋转吸收机构4包含:使旋转轴1插通并与旋转轴1啮合由此一体地旋转的套筒4a;收纳套筒4a的套筒支架4b;在与套筒支架4b之间夹着套筒4a而被设置于套筒4a的摩擦板4c;以及被安装于套筒支架4b利用弹簧4d将摩擦板4c朝向套筒4a按压的按压部件4e。
具有这样的结构的动力传递装置在图23所示那样的空档的状态下,旋转轴1与第一齿轮2(以及第二齿轮3)相对地旋转。为了使旋转轴1第一齿轮2卡合,叉5通过未图示的致动器受到外力而向与第一齿轮2接近的方向(纸面上左方向)移动时,首先,套筒支架4b与第一齿轮2的高齿部2a啮合。由此,套筒支架4b与第一齿轮2一体地旋转,所以套筒支架4b与套筒4a相对地旋转。之后,被弹簧4d施力的摩擦板4c将套筒4a朝向套筒支架4b按压,由此套筒4a的旋转与套筒支架4b的旋转同步。若叉5进一步向与第一齿轮2接近的方向移动,则套筒4a与第一齿轮2的低齿部2b啮合。由此,旋转轴1与第二齿轮2一体地旋转。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50587号公报
然而,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动力传递装置首先,在受到致动器的外力的叉5使旋转吸收机构4移动时,必须使构成该机构的套筒4a、套筒支架4b、摩擦板4c、弹簧4d以及按压部件4e的所有部件移动。由此,为了进一步抑制驱动致动器的马达的消耗电力,希望抑制旋转吸收机构4(构成的部件)的重量。
而且,套筒支架4b以及按压部件4e并没有被直接地安装于旋转轴1,而是经由套筒4a被间接地安装于旋转轴1。因此,为了进一步抑制因使旋转轴1与第一齿轮2或者第二齿轮3卡合时产生的冲击而可能诱发的、套筒支架4b以及按压部件4e各自的轴摆动,希望进行一番研究。
发明内容
因此,通过各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提高性能的动力传递装置。
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具备:第一旋转部件,其通过从原动机传递的动力而旋转;第二旋转部件,其与上述第一旋转部件相对地旋转;第一接合部件,其总是与上述第二旋转部件一体地旋转;第二接合部件,其被朝向上述第一接合部件按压;以及移动部件,其总是与上述第一旋转部件一体地旋转,在初始位置,与上述第一接合部件以及上述第二接合部件分离,在受到外力而从上述初始位置向上述第一旋转部件的轴向移动了的第一准备位置,与上述第二接合部件啮合而使上述第二接合部件与上述第一旋转部件一体地旋转,在受到外力而从上述第一准备位置向上述第一旋转部件的轴向移动了的第一切换位置,与上述第一接合部件啮合而使上述第一接合部件与上述第一旋转部件一体地旋转,由此使上述第二旋转部件与上述第一旋转部件一体地旋转。
根据各种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使性能提高的动力传递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示意性表示图1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10的旋转轴110的中间部114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3是示意性表示图1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10的第一齿轮120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4是示意性表示图1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10的套筒140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5是示意性表示图1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10的第一主卡合齿150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6是示意性表示图1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10的第一预卡合齿160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7是示意性表示图1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10的构成第一按压机构170的卡环171以及板簧172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8是示意性表示图1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10的构成第一按压机构170的按压部件173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9是示意性放大表示图1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10的一部分的结构,从在被形成于第二齿轮130的小径部132的外周面132a的外齿132b的齿底切断了的面观察而表示的剖视图。
图10是示意性放大表示图1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10的一部分的结构,从在被形成于第二齿轮130的小径部132的外周面132a的外齿132b的齿顶切断了的面观察而表示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处于图1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10的套筒140与第一预卡合齿160啮合了的第一准备位置P11的状态的图。
图12是表示处于图1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10的套筒140与第一主卡合齿150啮合了的第一切换位置P12的状态的图。
图13是说明图1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10的润滑油的流动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图1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10的控制套筒140以及旋转轴110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15是表示图1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10的控制套筒140以及旋转轴110的构成的其它例子的示意图。
图16是说明使用图1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10来控制车辆的变速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7是示意性表示车辆的各种要素根据图16所示的流程图而变化的情形的图。
图18是示意性表示为了实现推断马达的拖曳扭矩、修正马达的扭矩之类的功能,能够搭载于参照图1等已说明的动力传递装置10而使用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框图。
图19是表示通过图18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10执行的处理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20是表示通过图18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10执行的处理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21是表示通过图18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10执行的处理的一个例子的时序图。
图22是放大表示图21所示的时序图的一部分的图。
图23是表示现有技术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PN…初始位置;P11…第一准备位置;P12…第一切换位置;P21…第二准备位置;P22…第二切换位置;10…动力传递装置;110…旋转轴(第一旋转部件);113…中心轴;114…中间部(毂);114b…外齿;115…内部区域;117a…第一连通孔;117b…第三连通孔;120…第一齿轮(第二旋转部件);121…大径部;122…小径部;123…内周面;124…第二连通孔;130…第二齿轮(第三旋转部件);131…大径部;132…小径部;133…内周面;134…第四连通孔;140…套筒(移动部件);141…内周面;142…内齿;143…外周面;150…第一主卡合齿(第一接合部件);151…内周面;152…内齿;153…外周面;154…外齿;160…第一预卡合齿(第二接合部件);161…内周面;162…外周面;163…外齿;165、167…摩擦板;170…第一按压机构;171…卡环;172…板簧(弹性部件);173…按压部件;180…第二主卡合齿(第三接合部件);181…内周面;182…内齿;183…外周面;184…外齿;190…第二预卡合齿(第四接合部件);191…内周面;192…外周面;193…外齿;195、197、200…第二按压机构;201…卡环;202…板簧(弹性部件);203…按压部件;F…换档拨叉;300…马达;310…控制部;312…检测部;314…存储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附图中共用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另外,需要注意的点是,为了便于说明,在某附图中出现的构成要素有时在其它的附图中被省略。而且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附图未必以正确的比例尺进行了记载。
1.动力传递装置的整体构成
图1是示意性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10主要能够包含:通过从原动机传递的动力而旋转的旋转轴(第一旋转部件)110;使旋转轴110插通并与旋转轴110相对地旋转的第一齿轮(第二旋转部件)120(旋转轴110被插通在第一齿轮120);使旋转轴110插通并与旋转轴110相对地旋转的第二齿轮(第三旋转部件)130(旋转轴110被插通在第二齿轮130);以及通过使旋转轴110插通并与旋转轴110啮合而总是一体地旋转的套筒(移动部件)140。
并且,动力传递装置10作为与第一齿轮120相关的构成要素能够包含:使第一齿轮120插通并与第一齿轮120啮合由此总是一体地旋转的第一主卡合齿(第一接合部件)150(第一齿轮120被插通于第一主卡合齿150);使第一齿轮120插通,在没有受到外力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第一齿轮120相对地旋转的第一预卡合齿(第二接合部件)160(第一齿轮120被插通于第一预卡合齿160);以及将第一预卡合齿160朝向第一主卡合齿150按压的第一按压机构170。
而且另外,动力传递装置10作为与第二齿轮130相关的构成要素能够包含:使第二齿轮130插通并与第二齿轮130啮合由此总是一体地旋转的第二主卡合齿(第三接合部件)180(第二齿轮130被插通于第二主卡合齿180);使第二齿轮130插通,在没有受到外力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第二齿轮130相对地旋转的第二预卡合齿(第四接合部件)190(第二齿轮130被插通于第二预卡合齿190);以及将第二预卡合齿190朝向第二主卡合齿180按压的第二按压机构200。
1-1.旋转轴(第一旋转部件)110
旋转轴110能够通过从原动机传递的动力而旋转。这里作为一个例子,旋转轴110能够利用从作为原动机的马达传递的动力而旋转。
旋转轴110例如作为整体能够呈近似圆筒状。旋转轴110在其一端110a的附近被第一轴承111支承为能够旋转,在其另一端110b的附近被第二轴承112支承为能够旋转,由此能够绕其中心轴113旋转。
旋转轴110能够在其一端110a与其另一端110b之间的位置上,具有呈近似圆筒状的中间部(毂)114。图2是示意性表示图1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10的旋转轴110的中间部114的结构的主视图。
参照图1以及图2,中间部114具有比一端110a以及另一端110b大的直径。中间部114能够在其第一外周面114a具有与被形成于套筒140的内周面141的内齿142(参照图4将在后述)花键结合的外齿114b。
中间部114在一端110a侧为了接纳第一齿轮120的一部分,能够具有以环状延伸的第一凹部114c,在另一端110b侧为了接纳第二齿轮130的一部分,能够具有以环状延伸的第二凹部114d。
旋转轴110能够在其内部具有沿着中心轴113延伸并收纳润滑油的内部区域115。旋转轴110能够具有使内部区域115、与对置于第一齿轮120的内周面123的第二外周面116a连通的第一连通孔117a。并且,旋转轴110能够具有使内部区域115、与对置于第二齿轮130的内周面133的第三外周面116b连通的第三连通孔117b。
旋转轴110为了在与中间部114的第一凹部114c之间夹持地固定第一齿轮120,能够具有以环状延伸的第一卡止部件118a。另外,旋转轴110为了在与中间部114的第二凹部114d之间夹持地固定第二齿轮130,能够具有以环状延伸的第二卡止部件118b。
旋转轴110在与第一齿轮120的内周面123对置的第二外周面116a,能够具有第三轴承(滚针轴承)119a。第三轴承119a使第一齿轮120与旋转轴110的相对旋转变得容易。另外,旋转轴110在与第二齿轮130的内周面133对置的第三外周面116b,能够具有第四轴承(滚针轴承)119b。第四轴承119b使第二齿轮130与旋转轴110的相对旋转变得容易。
1-2.第一齿轮(第二旋转部件)120
图3是示意性表示图1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10的第一齿轮120的结构的主视图。
参照图1以及图3,第一齿轮120能够包含:从一端120a延伸到另一端120b,近似圆筒状的大径部121;以及与大径部121连续地连结并具有比大径部121小的外径的近似圆筒状的小径部122。第一齿轮120的一端120a被第一卡止部件118a卡止,第一齿轮120的另一端120b侵入旋转轴110的第一凹部114c,并由包围旋转轴110的第一凹部114c的侧壁卡止。
第一齿轮120的大径部121的内周面与小径部122的内周面配合而形成了共面的内周面123。第一齿轮120的内周面123与被形成于旋转轴110的第二外周面116a的第三轴承119a抵接,由此第一齿轮120能够相对于旋转轴110容易地相对地旋转。
在小径部122的外周面122a形成有用于与第一主卡合齿150等花键结合的外齿122b。
第一齿轮120能够具有使第一齿轮120的内周面123、与小径部122的外周面122a连通的第二连通孔124。优选第二连通孔124能够被形成于与第一预卡合齿160对置的位置。第一齿轮120能够具有至少一个第二连通孔124。
另外,如图3所示,在小径部122的端面(与中间部114对置的端面)为了使润滑油通过,作为一个例子能够形成四个槽128。润滑油通过这些槽128被向相对地旋转的小径部122与中间部114之间供给。
1-3.套筒(移动部件)140
图4是示意性表示图1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10的套筒140的结构的主视图。参照图1以及图4,套筒140作为整体呈大致环状。
套筒140在该内周面141具有与被形成于旋转轴110的中间部114的外周面114a的外齿114b啮合的内齿142。套筒140使旋转轴110的中间部114插通,并与中间部114啮合由此总是能够一体地旋转(中间部114被插通于套筒140)。
套筒140在其外周面143具有以大致环状延伸的凹部144。套筒140在凹部144收纳被未图示的致动器控制的换档拨叉F的前端部。由此,伴随着换档拨叉F向旋转轴110的中心轴113的方向的移动,套筒140能够一边维持与旋转轴110的中间部114的啮合(与旋转轴110一体地旋转),一边向旋转轴110的中心轴113的方向移动。
1-4.第一主卡合齿150(第一接合部件)
图5是示意性表示图1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10的第一主卡合齿150的结构的主视图。参照图1以及图5,主卡合齿150作为整体呈大致环状。
第一主卡合齿150在其内周面151具有用于与被形成于第一齿轮120的小径部122的外周面122a的外齿122b花键结合的内齿152。由此,第一主卡合齿150通过使第一齿轮120的小径部122插通,而能够与第一齿轮120花键结合(啮合),总是与第一齿轮120一体地旋转。此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主卡合齿150也可以与第一齿轮120一体地形成由此总是与第一齿轮120一体地旋转。
第一主卡合齿150在其外周面153具有与被形成于套筒140的内周面141的内齿142啮合的外齿154。由此,第一主卡合齿150与沿着旋转轴110的中心轴113朝向第一主卡合齿150移动来的套筒140花键结合(啮合),从而能够与套筒140一体地旋转。
1-5.第一预卡合齿160(第二接合部件)
图6是示意性表示图1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10的第一预卡合齿160的结构的主视图。参照图1以及图6,第一预卡合齿160作为整体呈大致环状。另外,第一预卡合齿160具有与上述的第一主卡合齿150相同的外径。
第一预卡合齿160具有呈大致环状,没有形成内齿的内周面161。内周面161的内径比第一齿轮120的小径部122的外径大。由此,第一预卡合齿160使第一齿轮120的小径部122插通,由此(在没有受到外力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第一齿轮120相对地旋转。
第一预卡合齿160在其外周面162具有与被形成于套筒140的内周面141的内齿142啮合的外齿163。由此,第一预卡合齿160能够与沿着旋转轴110的中心轴113朝向第一预卡合齿160移动来的套筒140花键结合(啮合),从而能够与套筒140一体地旋转。
第一预卡合齿160在与第一主卡合齿150对置的面164,具有在周向相互被隔开间隔地安装的多个摩擦板165。另外,第一预卡合齿160在与第一按压机构170对置的面166,具有在周向相互被隔开间隔地安装的多个摩擦板167。由此,第一预卡合齿160在没有与套筒140啮合的状态下,能够从第一按压机构170朝向第一主卡合齿150被按压,由此能够与第一主卡合齿150一体地旋转。
1-6.第一按压机构170
图7是示意性表示图1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10的构成第一按压机构170的卡环171以及板簧172的结构的主视图。图8是示意性表示图1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10的构成第一按压机构170的按压部件173的结构的主视图。
参照图1以及图7,卡环171作为整体呈大致环状。卡环171使第一齿轮120的小径部122插通,被卡止(固定)于被形成于该小径部122的外周面122a的以大致环状延伸的槽部125。由此,卡环171与第一齿轮120一体地旋转。
板簧172作为整体以大致环状延伸。板簧172使第一齿轮120的小径部122插通,与卡环171邻接地配置。
参照图1以及图8,按压部件173作为整体呈大致环状。按压部件173在其内周面174具有用于与被形成于第一齿轮120的小径部122的外周面122a的外齿122b花键结合的内齿175。由此,按压部件173通过使第一齿轮120的小径部122插通,从而与第一齿轮120花键结合(啮合),能够与第一齿轮120一体地旋转。按压部件173虽与第一齿轮120花键结合,但处于能够沿着旋转轴110的中心轴113移动的状态。
按压部件173在与卡环171之间夹着板簧172而配置。按压部件173与第一预卡合齿160的被安装于该第一预卡合齿160的面166的多个摩擦板167抵接。按压部件173被板簧172施力,由此将第一预卡合齿160朝向第一主卡合齿150以及第一齿轮120的大径部121按压。此外,按压部件173虽在图1中示出了为了限制板簧172向外径方向的移动而具有大致L字形的剖面形状的例子,但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具有大致I字形的剖面形状。
此外,以上那样说明的、第一预卡合齿160、第一主卡合齿150以及第一按压机构170作为整体,可以说形成了作为吸收旋转轴110的旋转与
第一齿轮120的旋转之差的部件而发挥功能的第一旋转吸收机构。
1-7.第二齿轮130(第三旋转部件)
第二齿轮130除了大径部的尺寸不同这一点之外,具有与上述第一齿轮120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在表示第一齿轮120的结构的图3中,在括弧内标注与第二齿轮130对应的参照符号来进行说明。
参照图1以及图3,第二齿轮130从一端130a延伸至另一端130b,能够包含近似圆筒状的大径部131、以及与大径部131连续地连结并具有比大径部131小的外径的近似圆筒状的小径部132。此外,小径部132的尺寸能够设为与第一齿轮120的小径部122的尺寸相同。另外,对于大径部131的尺寸而言,除了其外径比第一齿轮120的大径部121的外径小这一点之外,能够设为与第一齿轮120的大径部121的尺寸相同。第二齿轮130被配置为使其另一端130b(或者其小径部132)与第一齿轮120的另一端120b(或者其小径部122)对置。
第二齿轮130的一端130a被第二卡止部件118b卡止,第二齿轮130的另一端130b侵入旋转轴110的第二凹部114d,并由包围旋转轴110的第二凹部114d的侧壁卡止。
第二齿轮130的大径部131的内周面与小径部132的内周面配合而形成了共面的内周面133。第二齿轮130的内周面133与被形成于旋转轴110的第三外周面116b的第四轴承119b抵接,由此第二齿轮130能够容易地相对于旋转轴110相对地旋转。
在小径部132的外周面132a形成有用于与第二主卡合齿180等花键结合的外齿132b。
第二齿轮130能够具有使第二齿轮130的内周面133、与小径部132的外周面132a连通的第四连通孔134。优选第四连通孔134能够被形成于与第二预卡合齿190对置的位置。第二齿轮130能够具有至少一个第四连通孔134。
如图3所示,在小径部132的端面(与中间部114对置的端面)为了使润滑油通过,作为一个例子能够形成四个槽138。润滑油通过这些槽138被向相对旋转的小径部132与中间部114之间供给。
1-8.第二主卡合齿180(第三接合部件)
第二主卡合齿180能够具有与上述的第一主卡合齿150相同的形状。因此,参照图5以及图1对第二主卡合齿180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在图5的括弧内记载了与第二主卡合齿180对应的参照符号。
第二主卡合齿180在其内周面151(181),具有用于与被形成于第二齿轮130的小径部132的外周面132a的外齿132b花键结合的内齿182。由此,第二主卡合齿180通过使第二齿轮130的小径部132插通,从而与第二齿轮130花键结合(啮合),总是与第二齿轮130一体地旋转。此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二主卡合齿180也可以与第二齿轮130一体地形成由此总是与第二齿轮130一体地旋转。
第二主卡合齿180在其外周面183具有与被形成于套筒140的内周面141的内齿142啮合的外齿184。由此,第二主卡合齿180与沿着旋转轴110的中心轴113朝向第一主卡合齿150移动来的套筒140花键结合(啮合)从而能够与套筒140一体地旋转。
这样的第二主卡合齿180能够具有与第一主卡合齿150相同的形状,在该情况下,第一主卡合齿150与第二主卡合齿180能够被配置为相互使相同的面(正面或者背面)对置。
1-9.第二预卡合齿190(第四接合部件)
第二预卡合齿190能够具有与上述第一预卡合齿160相同的形状。因此,参照图6以及图1对第二预卡合齿190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在图6的括弧内记载了与第二预卡合齿190对应的参照符号,或者与对应于第一预卡合齿160的参照符号一起标注了与第二预卡合齿190对应的参照符号。
第二预卡合齿190具有呈大致环状,没有形成内齿的内周面191。内周面191的内径比第二齿轮130的小径部132的外径大。由此,第二预卡合齿190通过使第二齿轮130的小径部132插通,(在没有受到外力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第二齿轮130相对地旋转。此外,第二预卡合齿190具有与上述第二主卡合齿180相同的外径。
第二预卡合齿190在其外周面192具有与被形成于套筒140的内周面141的内齿142啮合的外齿193。由此,第二预卡合齿190与沿着旋转轴110的中心轴113朝向第二预卡合齿190移动来的套筒140花键结合(啮合)从而能够与套筒140一体地旋转。
第二预卡合齿190在与第二主卡合齿180对置的面194具有在周向被相互隔开间隔地安装的多个摩擦板195。另外,第二预卡合齿190在与第二按压机构200对置的面196具有在周向被相互隔开间隔地安装的多个摩擦板197。由此,第二预卡合齿190在没有与套筒140啮合的状态下,通过从第二按压机构200朝向第二主卡合齿180被按压,能够与第二主卡合齿180一体地旋转。
这样的第二预卡合齿190能够具有与第一预卡合齿160相同的形状,在该情况下,第一预卡合齿160与第二预卡合齿190能够被配置为相互使相同的面(正面或者背面)对置。
1-10.第二按压机构200
第二按压机构200能够具有与上述第一按压机构170相同的形状。因此,参照图7、图8以及图1对第二按压机构200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外,中图7以及图8的括弧内记载了与第二按压机构200对应的参照符号。
参照图1以及图7,卡环201作为整体呈大致环状。卡环201使第二齿轮130的小径部132插通,被卡止(固定)于被形成于该小径部132的外周面132a的以大致环状延伸的槽部135。由此,卡环201与第二齿轮130一体地旋转。
板簧202作为整体以大致环状延伸。板簧202使第二齿轮130的小径部132插通,与卡环201邻接地配置。
参照图1以及图8,按压部件203作为整体呈大致环状。按压部件203在其内周面204具有用于与被形成于第二齿轮130的小径部132的外周面132a的外齿132b花键结合的内齿205。由此,按压部件203通过使第二齿轮130的小径部132插通,与第二齿轮130花键结合(啮合)从而能够总是与第二齿轮130一体地旋转。按压部件203虽与第二齿轮130花键结合,但处于能够沿着旋转轴110的中心轴113移动的状态。
按压部件203在与卡环201之间夹着板簧202而配置。按压部件203与第二预卡合齿190的被安装于该第二预卡合齿190的面196的多个摩擦板197抵接。按压部件203被板簧202施力,由此将第二预卡合齿190朝向第二主卡合齿180以及第二齿轮130的大径部131按压。此外,按压部件203虽在图1中示出了为了限制板簧202向外径方向的移动而具有大致L字形的剖面形状的例子,但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具有大致I字形的剖面形状。
这样的第二按压机构200能够具有与第一按压机构170相同的形状,在该情况下,第一按压机构170所含的各构成要素(卡环171、板簧172、按压部件173)与第二按压机构200所含的各构成要素(卡环201、板簧202、按压部件203)能够被配置为相互使相同的面(正面或者里面)对置。
此外,以上那样已说明的第二预卡合齿190、第二主卡合齿180以及第二按压机构200作为整体可以说形成了作为吸收旋转轴110的旋转与第二齿轮130的旋转之差的部件而发挥功能的第二旋转吸收机构。
1-11.第二预卡合齿190、第二主卡合齿180以及按压机构200与第二齿轮130的关系
接下来,对第二预卡合齿190、第二主卡合齿180以及第二按压机构200与第二齿轮130的关系进行说明。
图9是示意性放大表示图1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10的一部分(A部)的结构,并从在被形成于第二齿轮130的小径部132的外周面132a的外齿132b的齿底切断的面观察而表示的剖视图。图10是示意性放大表示图1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10的一部分(A部)的结构,并从在被形成于第二齿轮130的小径部132的外周面132a的外齿132b的齿顶切断的面观察而表示的剖视图。
在比较图9与图10时,可知第二主卡合齿180的内齿182与被形成于第二齿轮130的小径部132的外周面132a的外齿132b啮合。由此,第二主卡合齿180能够与第二齿轮130一体地旋转。同样,可知第二按压机构200的按压部件203的内齿205也与内齿182相同,与被形成于第二齿轮130的小径部132的外周面132a的外齿132b啮合。由此,按压部件203也能够与第二齿轮130一体地旋转。
与此相对,可知第二预卡合齿190的内周面191不与被形成于第二齿轮130的小径部132的外周面132a的外齿132b啮合,在与该外齿132b的齿顶之间空出距离而被配置。第二预卡合齿190从通过板簧202而被施力的按压部件203向朝向第二主卡合齿180的方向被按压。由此,第二预卡合齿190在该外齿193没有与套筒140的内齿142啮合的状态下,能够与第二主卡合齿180(进而第二齿轮130)一体地旋转,在该外齿193与套筒140的内齿142啮合了的状态下,能够与套筒140(进而旋转轴110)一体地旋转。
另外,如图9中最佳所示,第四连通孔134使第二齿轮130的内周面133、与被形成于小径部132的外周面132a的外齿132b的齿底连通。由此,到达了第四连通孔134的润滑油能够通过离心力向第二预卡合齿190与第二主卡合齿180之间侵入。
以上那样的第二预卡合齿190、第二主卡合齿180以及第二按压机构200与第二齿轮130的关系同样适用于与第一预卡合齿160、第一主卡合齿150以及第一按压机构170的关系。与第一预卡合齿160、第一主卡合齿150以及第一按压机构170的关系在上述“1-11”的说明中,“第二预卡合齿190”、“第二主卡合齿180”、“第二按压机构200”以及“第二齿轮130”能够通过分别替换为“第一预卡合齿160”、“第一主卡合齿150”、“第一按压机构170”以及“第一齿轮120”而得到。
2.动力传递装置10的动作
除了图1等之外还参照图11以及图12对上述构成的动力传递装置10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图1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10的套筒140处于与第一预卡合齿160啮合了的第一准备位置P11的状态的图。图12是表示图1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10的套筒140处于与第一主卡合齿150啮合了的第一切换位置P12的状态的图。
首先,如图1所示,套筒140在“初始位置PN”、且仅与旋转轴110的中间部114的外齿114b啮合了的状态下,即在没有与第一预卡合齿160、第一主卡合齿150、第二预卡合齿190以及第二主卡合齿180的任一个啮合的状态下,动力传递装置10处于空档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动力传递装置10不将被向旋转轴110传递的动力向第一齿轮120以及第二齿轮130的任一个传递。
在该状态下,旋转轴110以及套筒140相对于第一齿轮120、第一主卡合齿150以及第一预卡合齿160、以及、第二齿轮130、第二主卡合齿180以及第二预卡合齿190相对旋转。此外,此时,第一预卡合齿160通过按压部件173被朝向第一主卡合齿150按压,所以与第一主卡合齿150(进而第一齿轮120)一体地旋转。
接下来,套筒140被换档拨叉F按压(受到外力),由此在旋转轴110的中心轴113的方向上,朝向第一预卡合齿160(纸面上左方向)移动。如图11所示,若套筒140向“第一准备位置P11”移动,则套筒140的内齿142与第一预卡合齿160的外齿163啮合,由此套筒140使第一预卡合齿160与套筒140一体地旋转。即、套筒140的旋转与第一预卡合齿160的旋转被同步。
因套筒140与旋转轴110一体地旋转,之后,套筒140以及旋转轴110的旋转与第一预卡合齿160的旋转变为同步。由此,在旋转轴110、套筒140以及第一预卡合齿160、与第一主卡合齿150以及第一齿轮120之间产生旋转差。
并且,被按压部件173朝向第一主卡合齿150按压的第一预卡合齿160经由摩擦板164(参照图6)按压第一主卡合齿150,由此第一预卡合齿160与第一主卡合齿150一体地旋转。即、第一预卡合齿160的旋转与第一主卡合齿150的旋转被同步。
之后,套筒140被换档拨叉F按压(受到外力),由此在旋转轴110的中心轴113的方向上,朝向第一主卡合齿150(纸面上左方向)移动。如图12所示,若套筒140向“第一切换位置P12”移动,则套筒140的内齿142与第一主卡合齿150的外齿154啮合,由此套筒140使第一主卡合齿150与套筒140一体地旋转。即、套筒140的旋转与第一主卡合齿150的旋转被同步。
因套筒140与旋转轴110一体地旋转,之后,套筒140以及旋转轴110的旋转与第一主卡合齿150以及第一齿轮120的旋转变为同步。由此,动力被从旋转轴110向第一齿轮120传递。
以上,对套筒140从“初始位置PN”经由“第一准备位置P11”移动到“第一切换位置P12”,由此套筒140依次与第一预卡合齿160以及第一主卡合齿150啮合,由此动力被从旋转轴110向第一齿轮120传递(从空档变速到档位(ギヤ段)“HI”)情况进行了说明。另一方面,套筒140也能够从图1所示的“初始位置PN”经由“第二准备位置P21”移动到“第二切换位置P22”,由此进行相同的动作,套筒140依次与第二预卡合齿190以及第二主卡合齿180啮合,由此动力被从旋转轴110向第二齿轮130传递(从空档变速为档位“LOW”)。
3.关于动力传递装置10中的润滑油的流动
图13是说明图1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10的润滑油的流动的剖视图。旋转轴110绕中心轴113旋转,由此旋转轴110产生离心力。
被收纳于旋转轴110的内部区域115的润滑油受到该离心力并通过第一连通孔117a,而到达旋转轴110的第二外周面116a与第一齿轮120的内周面123之间的区域。并且,到达了该区域的润滑油受到离心力并通过第二连通孔124,而能够侵入第一主卡合齿150与第一预卡合齿160之间、以及第一预卡合齿160与第一按压机构170之间。之后,润滑油能够从第一主卡合齿150与第一预卡合齿160之间、以及第一预卡合齿160与第一按压机构170之间向外部退出。
另一方面,被收纳于旋转轴110的内部区域115的润滑油同样受到离心力并通过第三连通孔117b而到达旋转轴110的第三外周面116b与第二齿轮130的内周面133之间的区域。并且,到达了该区域的润滑油受到离心力并通过第四连通孔134,从而能够侵入第二主卡合齿180与第二预卡合齿190之间、以及第二预卡合齿190与第二按压机构200之间。之后,润滑油能够从第二主卡合齿180与第二预卡合齿190之间、以及第二预卡合齿190与第二按压机构200之间向外部退出。
4.关于套筒140以及旋转轴110的控制
图14是表示图1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10的控制套筒140以及旋转轴110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如图14所示,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20控制换档致动器30,由此能够控制被换档致动器30驱动的换档拨叉F的动作。由此,ECU20能够控制与换档拨叉F卡合的套筒140的动作。另外,ECU20控制驱动马达40,由此能够控制传递驱动马达40的动力的旋转轴110的旋转。
此外,图14虽示出了旋转轴110从驱动马达40传递动力的例子,但在旋转轴110从发动机传递动力的情况下,能够在图14中代替驱动马达40而使用发动机。
图15是表示图1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10的控制套筒140以及旋转轴110的构成的其它例的示意图。如图15所示,换档致动器30以及驱动马达40能够分别被固有的ECU控制。即、能够采用第一ECU21控制换档致动器30、第二ECU22以及逆变器50控制驱动马达40这样的构成。在该情况下,第一ECU21以及第二ECU22能够设为通过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控制器局域网)通信而被控制的部件。此外,作为图15所示的试样60的一个例子,能够使用上述动力传递装置10。
5.关于使用了动力传递装置10的变速控制
图16是说明使用图1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10来控制车辆的变速的方法的流程图。图17是示意性表示车辆的各种要素根据图16所示的流程图而变化的情形的图。
这里作为一个例子,对进行从档位“LOW”向档位“HI”的变速的情况进行说明。
首先,在步骤(以下称为“ST”。)300中,开始变速的控制。接下来,在ST302中,向旋转轴110供给动力的马达的扭矩被降低。在该步骤中,如图17中参照符号“ST302”所例示,马达的扭矩随着时间的经过而降低。此外,在旋转轴110不是被马达驱动而被发动机驱动的情况下,在ST302中,进行离合器的释放。
在ST304中,判定马达的扭矩是否下降到规定值(这里作为一个例子是“1Nm”)以下。在判定为马达的扭矩比规定值大的情况下,重复上述ST302以及ST304。另一方面,在判定为马达的扭矩是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处理移至ST306。此外,在旋转轴110不是被马达驱动而是被发动机驱动的情况下,在ST304中,判定是否结束了离合器的释放。
在ST306中,进行使换档向空档(图1所示的状态)移动的动作。在该步骤中,如图17中参照符号“ST306”所例示,换档行程从“LOW”向“N”(空档)移动。
在ST308中,判定换档是否完全移动到空档。在判定为换档没有完全移动到空档的情况下,重复上述ST306以及ST308。另一方面,在判定为换档已完全移动到空档的情况下,处理移至ST310。
在ST310中,马达的转速被同步到与“HI”对应的转速。在该步骤中,如图17中参照符号“ST310”所例示,马达的转速从与“LOW”对应的转速接近于与“HI”对应的转速。
在ST312中,判定马达的转速是否同步到与“HI”对应的转速。在判定为马达的转速没有同步到与“HI”对应的转速的情况下,重复上述ST310以及ST312。另一方面,在判定为马达的转速已同步到与“HI”对应的转速的情况下,处理移至ST314。
在ST314中,进行使换档从空档向“HI”移动的动作。在该步骤中,如图17中参照符号“ST314”所例示,开始换档行程从空档向“HI”的移动。
在ST316中,进行预卡合(同步动作)。即、如参照图11所说明的那样,执行套筒140与第一预卡合齿160啮合的动作。同步的时间由换档致动器30(参照图14以及图15)的移动速度决定,所以换档致动器30的动作被ECU20或者第一ECU21控制。在该步骤中,如图17中参照符号“ST316”所例示,换档行程随着时间的经过而接近于“HI”。
在预卡合结束之后,进行主卡合。即、如参照图12所说明那样,执行套筒140与第一主卡合齿150啮合的动作。
在ST318中,判定主卡合是否结束。在判定为主卡合没有结束的情况下,重复上述ST314、ST316以及ST318。另一方面,在判定为主卡合已结束的(达到了图17中由参照符号“ST318”所例示的状态)情况下,处理移至ST320。在ST320中,从档位“LOW”向档位“HI”的变速结束。
以上,虽对从档位“LOW”向档位“HI”的变速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关于从档位“HI”向档位“LOW”的变速,也能够同样地考虑。但是,当然在图17中,需要进行以下那样的替换,即“档位”从“HI”经由空档移至“LOW”,“换档行程”从“HI”经由空档移至“LOW”,“转速”从与“HI”对应的转速向与“LOW”对应的转速变化。
6.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作为最优选例,对设置第一齿轮120(以及作为与之相伴的构成要素的、第一预卡合齿160、第一主卡合齿150、第一按压机构170)以及第二齿轮130(以及作为与之相伴的构成要素、第二预卡合齿190、第二主卡合齿180、第二按压机构200)双方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本申请所公开的技术思想也能够适用于设置第一齿轮120(以及与之相伴的构成要素)以及第二齿轮130(以及与之相伴的构成要素)中的至少一方的情况。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最优选例,对第一预卡合齿160具有与第二预卡合齿190相同的形状,第一主卡合齿150具有与第二主卡合齿180相同的形状,第一按压机构170具有与第二按压机构200相同的形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本申请所公开的技术思想也能够适用于第一预卡合齿160具有与第二预卡合齿190不同的形状,第一主卡合齿150具有与第二主卡合齿180不同的形状,和/或第一按压机构170具有与第二按压机构200不同的形状的情况。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对在第一齿轮120配置第一主卡合齿150、第一预卡合齿160以及第一按压机构170,在旋转轴110配置套筒14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第一齿轮120配置套筒140,在旋转轴110配置第一主卡合齿150、第一预卡合齿160以及第一按压机构170。同样,也可以在第二齿轮130配置套筒140,在旋转轴110配置第二主卡合齿180、第二预卡合齿190以及第二按压机构20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对第一主卡合齿150、第一预卡合齿160以及第一按压机构170被配置于第一齿轮120的小径部122的径向外侧,第一主卡合齿150以及第一预卡合齿160在其径向外侧与套筒140卡合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小径部122也可以向第一主卡合齿150、第一预卡合齿160以及第一按压机构170的径向外侧延伸,第一主卡合齿150以及第一预卡合齿160也可以在其径向内侧与套筒140卡合。同样,小径部132也可以向第二主卡合齿180、第二预卡合齿190以及第二按压机构200的径向外侧延伸,第二主卡合齿180以及第二预卡合齿190也可以在其径向内侧与套筒140卡合。
而且另外,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并列地设置的两个齿轮中的一方配置套筒,在上述两个齿轮中的另一方配置主卡合齿、预卡合齿以及按压机构。
7.各种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致动器经由换档拨叉F而移动的对象仅是套筒140,即、向旋转轴110的中心轴113的方向移动的部件仅是套筒140,所以可动部件的总质量变小。由此,通过惯性的降低能够大幅度抑制驱动致动器的马达的消耗电力。
另外,进行预卡合以及主卡合的套筒140被直接组装在旋转轴110,并且第一旋转吸收机构(第一预卡合齿160、第一主卡合齿150以及第一按压机构170)被直接组装在第一齿轮120,和/或第二旋转吸收机构(第二预卡合齿190、第二主卡合齿180以及第二按压机构200)被直接组装在第二齿轮130,由此套筒140、第一旋转吸收机构、和/或第二旋转吸收机构能够抑制产生轴摆动的情况。由此,能够提高旋转轴110与第一齿轮120的卡合时的坚固性、和/或旋转轴110与第二齿轮130的卡合时的坚固性。
并且,各旋转吸收机构的预卡合齿以及主卡合齿呈简单的形状,所以能够使用两个环状的板状部件来形成。由此,能够大幅度地抑制加工费以及加工时间。
而且另外,第一旋转吸收机构的第一预卡合齿160与第二旋转吸收机构的第二预卡合齿190能够设为具有相同的形状的部件,另外,同样地第一旋转吸收机构的第一主卡合齿150与第二旋转吸收机构的第二主卡合齿180能够设为具有相同的形状的部件。由此,能够分别将HI侧的第一旋转吸收机构的第一预卡合齿160以及第一主卡合齿150保持原样地作为LOW侧的第二旋转吸收机构的第二预卡合齿190以及第二主卡合齿180而共用。由此,能够大幅度地抑制加工费以及加工时间。
而且另外,各旋转吸收机构的预卡合齿以及主卡合齿均由环状的部件形成,在他们的外周具有外齿。这些外齿能够与被形成于套筒的内周面的内齿啮合。由此,能够增大各预卡合齿、各主卡合齿以及套筒各自的直径,缩短轴向的啮合长度,从而能够缩短卡合时间(提高响应性)。
而且另外,第一齿轮120能够在与第一预卡合齿160对置的位置具有使润滑油通过的第二连通孔124,所以受到了离心力的润滑油能够侵入第一预卡合齿160与第一主卡合齿150之间。除此之外,位于第一预卡合齿160与第一主卡合齿150之间的摩擦板向外部露出。由此,能够容易使侵入到第一预卡合齿160与第一主卡合齿150之间的润滑油向外部排出,所以能够提高摩擦板的耐久性,以及能够因弹簧力的提高而增加同步容量。
这也同样适合于第二齿轮130。即、第二齿轮130能够在与第二预卡合齿190对置的位置具有使润滑油通过的第四连通孔134,所以受到了离心力的润滑油能够侵入第二预卡合齿190与第二主卡合齿180之间。除此之外,位于第二预卡合齿190与第二主卡合齿180之间的摩擦板向外部露出。由此,能够容易使侵入到第二预卡合齿190与第二主卡合齿180之间的润滑油向外部排出,所以能够提高摩擦板的耐久性,以及能够因弹簧力的提高而增加同步容量。
而且另外,提供了相对于与第一齿轮120的外周面122a啮合并总是与第一齿轮120一体地旋转的第一主卡合齿150,仅使第一齿轮120的外周面122a插通并能够与第一齿轮120相对旋转的第一预卡合齿160,通过与第一齿轮120的外周面122a啮合并总是与第一齿轮120一体地旋转的按压部件173而被朝向第一主卡合齿150按压这样的新的结构。根据该结构,套筒140沿着旋转轴110的中心轴113移动而与第一预卡合齿160啮合,由此能够使第一预卡合齿160与旋转轴110一体地旋转,另外,沿着旋转轴110的中心轴113移动而与第一主卡合齿150啮合,由此能够使第一主卡合齿150与旋转轴110一体地旋转。
这也同样地适合于第二齿轮130。即、提供了相对于与第二齿轮130的外周面132a啮合并与第二齿轮130一体地旋转的第二主卡合齿180,仅使第二齿轮130的外周面132a插通并能够与第二齿轮130相对旋转的第二预卡合齿190,通过与第二齿轮130的外周面132a啮合并总是与第二齿轮130一体地旋转的按压部件203而被朝向第二主卡合齿180按压这样的新的结构。根据该结构,套筒140沿着旋转轴110的中心轴113移动而与第二预卡合齿190啮合,由此能够使第二预卡合齿190与旋转轴110一体地旋转,另外,沿着旋转轴110的中心轴113移动而与第二主卡合齿180啮合,由此能够使第二主卡合齿180与旋转轴110一体地旋转。
8.关于拖曳扭矩的推断、以及马达的扭矩的修正
对在上述各种实施方式中,在作为向旋转轴110供给动力的原动机使用马达时,推断马达的拖曳扭矩,基于推断出的拖曳扭矩来修正马达的扭矩的情况进行说明。
日本特开2014-136491号公报(以下称为“文献A”。)公开了从马达输出抵消发动机的惯性扭矩的扭矩,由此减少变速冲击的技术。另外,日本特开平9-331603号公报(以下称为“文献B”。)公开了以基于马达的扭矩抵消惯性扭矩的方式修正该马达的扭矩,由此减少马达的惯性扭矩带来的变速冲击的技术。
然而,上述文献A以及文献B所公开的技术是根据马达的旋转的变动来推断惯性扭矩的技术,所以在马达的旋转的变化因干扰、车辆的振动而不稳定的情况下,很难适当地修正马达的扭矩。并且,上述文献A以及文献B所公开的技术是根据马达的旋转的变动来推断惯性扭矩的技术,所以在马达的旋转的变动与马达的扭矩的关系性因老化劣化、个体间的差别等而变化的情况下,很难正确地计算应修正的马达的扭矩。
以下,详细说明至少局部解决与上述现有技术相关的这样的问题的方法的具体例。
图18是示意性表示为了实现推断马达的拖曳扭矩、修正马达的扭矩之类的功能,能够被搭载于参照图1等已说明的动力传递装置10来使用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框图。如图18所示,动力传递装置10还能够包含:作为原动机而被设置的马达300;以及能够进行包含取得马达300的拖曳扭矩,基于已取得的拖曳扭矩修正马达300的扭矩这样的处理的各种处理/控制的控制部310。
马达300产生的驱动力被直接或间接地向图1所例示的旋转轴110传递,由此旋转轴110能够旋转。
控制部310在套筒140被配置于第一准备位置P11(例如在图11中例示的位置)时,使马达300的扭矩变化,由此能够将马达300移至“停滞状态”。该“停滞状态”是马达300例如将其转速维持在基准范围规定时间的状态。控制部310将处于停滞状态的马达300的扭矩作为马达300的拖曳扭矩而取得,能够基于这样取得的拖曳扭矩来修正马达300的扭矩。
控制部310能够包含检测马达300的转速的检测部312,能够基于由检测部312检测出的马达300的转速,判断马达300是否处于停滞状态。
另外,控制部310能够包含存储已取得的马达300的拖曳扭矩的存储部314,能够将存储于存储部314的拖曳扭矩在任意时刻读出而在修正马达300的扭矩时使用。
这样的控制部310(包含检测部312以及存储部314的)例如能够通过包含存储各种程序以及数据的主存储器以及外部存储器等的存储器(未图示)、执行被存储于存储器的程序的CPU(未图示)、与马达300通信的通信接口(未图示)、以及用于从用户输入各种信息的用户界面(未图示)的硬件(所谓“计算机”)来实现。
接下来,参照图19~图22对由具有上述构成的动力传递装置10进行的处理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图19以及图20是表示由图18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10执行的处理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图21是示意性表示由图18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10执行的处理的一个例子的时序图。图22是放大表示图21所示的时序图的一部分的图。
这里为了简化说明,作为一个例子,与参照图16等而进行了上述内容相同,对进行从档位“LOW(一档)”向档位“HI(二档)”的变速的情况进行说明。首先,在开始图19所示的动作之前,执行与参照图16进行了说明的ST300~ST306对应的动作(也可以执行ST308)。与上述ST300~ST306对应的动作在图21中,也以标注了各个ST300~ST306的参照符号的时刻被执行。
参照图19,在与图16所示的ST306(或者ST308)之后接续的ST400中,例如控制部310判定是否开始连接。在作出了没有进行这样的连接的判定的情况下,处理结束。另一方面,在作出了进行了这样的连接的判定的情况下,处理移至ST402。
在ST402中,控制部310设定指示马达300的转速(这里是与档位“HI(二档)”对应的转速)的指令值,将该指令值向马达300发送。马达300根据接收到的该指令值使转速变化。
在ST404中,控制部310判定输出转速(动力传递装置10的未图示的输出轴的转速)是否已与马达300的转速同步。
关于输出转速,控制部310例如能够通过从与动力传递装置10的输出轴相关联设置的未图示的传感器接收表示该输出轴的转速的信息(例如经由检测部312)来识别。关于马达300的转速,控制部310例如能够通过从与马达300的未图示的输出轴相关联设置的未图示的传感器接收表示该输出轴的转速的信息(例如经由检测部312)来识别。
在ST404中,在控制部310判定为输出转速与马达300的转速不同步的情况下,处理返回上述ST402。另一方面,在ST404中,在控制部310判定为输出转速已与马达300的转速同步的情况下,处理移至ST406。
在ST406中,控制部310执行计算马达300的拖曳扭矩的处理。在图20中作为子流程示出了上述处理。参照图20,在ST408中,控制部310以停止扭矩的输出的方式控制马达300。由此,如图21中参照符号“ST408”所示,马达300的扭矩成为0。
返回图20,在ST410中,控制部310开始同步机构的动作(预卡合)。具体而言,控制部310以从初始位置PN(参照图1)向第一准备位置P11(图11参照)移动的方式,控制套筒140。伴随于此,如图21所示,在ST502中,马达300的转速再次减少。这是指马达300的扭矩不与马达300的拖曳扭矩相等(马达300的扭矩比马达300的拖曳扭矩小)。
因此,如图20所示,在ST412中,控制部310以使马达300的转速变化(增加和/或减少)(这里是增加)的方式设定指令值并向马达300发送。伴随于此,如图21所示,在ST504中,马达300根据接收到的该指令值而继续增加扭矩。由此,马达300的扭矩增加而使马达300的扭矩与拖曳扭矩接近,在ST506中,马达300的转速的减少变得缓慢。在图22中示意性放大表示了该情形。
如图22所示,若马达300的扭矩增加,则在ST508中,马达300移至其转速停滞了的状态(停滞状态)。在这样的停滞状态下,马达300的扭矩与马达300的拖曳扭矩可以说实际相同。
控制部310例如在马达300的转速以规定时间被维持在基准范围的情况下,能够判定为马达300移至停滞状态。这里,基准范围在一个例中,能够通过转速的最小值与转速的最大值来决定(最小值与最大值也可以相同),在其它的例子中,能够通过转速的变化量的最小值与转速的变化量的最大值来决定(最大值与最小值也可以相同)。
返回图20,在ST414中,控制部310判定马达300是否移至停滞状态(马达300的转速以规定时间维持在基准范围)。在判定为马达300没有移至停滞状态的情况下,处理返回ST412。另一方面,在判定为马达300已移至停滞状态的情况下,处理移至ST416。
在ST416中,控制部310以维持该时刻的扭矩的方式控制马达300。由此,在ST510(参照图21以及图22)中,马达300将输出的扭矩维持为大致恒定。在ST416中,控制部310进一步能够将在马达300移至停滞状态的时刻输出的扭矩作为马达300的拖曳扭矩而取得,将已取得的拖曳扭矩存储于存储部314。
接下来,处理从图20所示的子流程返回图19所示的主程序。参照图19,在ST418中,控制部310能够基于在ST416中取得的拖曳扭矩来修正应向马达300指示的扭矩(向马达300输出的扭矩)。例如,控制部310比较前次取得的拖曳扭矩的值与这次取得的拖曳扭矩的值,在马达300的拖曳扭矩因动力传递装置10所含的各种部品/部件等老化劣化、和/或配置动力传递装置10的环境的温度变化等而增加(或者减少)的情况下,能够使向马达300输出的扭矩增加(或者减少)。
接下来,在ST420中,控制部310执行连接处理(主卡合)。在该连接处理中,套筒140(被控制部310控制)从第一准备位置P11(参照图11参照)向第一切换位置P12(参照图12)移动。在该时刻,马达300以抵消拖曳扭矩的方式(利用控制部310)输出被修正了的扭矩,由此成为在套筒140正在卡合的旋转轴110上实际上没有施加扭矩的(马达300的拖曳扭矩被马达300输出的扭矩抵消)状态。由此,在主卡合中,套筒140能够抑制产生的冲击并且顺畅地从第一准备位置P11(参照图11)向第一切换位置P12(参照图12)移动。
接下来,在ST422中,控制部310判定连接处理(主卡合)是否结束。在判定为连接处理没有结束的情况下,处理返回ST420。另一方面,在判定为连接处理已结束的情况下,处理结束。
此外,虽在图19~图21示出了每次从某档位向其它的档位的变速时,计算(取得)马达300的拖曳扭矩的例子,但能够以规定的频率进行马达300的拖曳扭矩的计算(取得)。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将在某变速的时刻取得的拖曳扭矩和/或基于该拖曳扭矩修正了的马达300的扭矩作为学习值保存,在下次以后的变速的时刻,不新取得(计算)拖曳扭矩,而能够使用如上述那样保存的学习值。由此,与每次变速时计算(取得)拖曳扭矩的情况相比,能够更迅速并且简单地执行变速。
另外,在图19~图21中虽示出了统一执行变速和、基于取得的拖曳扭矩的对马达300的扭矩的修正的例子,但也可以在统一取得变速和拖曳扭矩之后,在其它的时刻,基于这样取得的拖曳扭矩来执行修正马达300的扭矩的处理。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拖曳扭矩”能够包含马达300的惯性扭矩、和/或动力传递装置10对马达300的旋转造成影响的机械损失(对应的扭矩)。
马达300的惯性扭矩能够通过被搭载于马达300的部件(磁铁等)的老化劣化而变化。另外,动力传递装置10对马达300的旋转造成影响的机械损失(对应的扭矩)能够通过构成动力传递装置10的部品/部件的老化劣化而变化。上述部品/部件例如能够包含被配置于第一主卡合齿150与第一预卡合齿160之间的摩擦板165、被配置于第二主卡合齿180与第二预卡合齿190之间的摩擦板195、被配置于旋转轴110与第一齿轮120之间的轴承119a、和/或被配置于旋转轴110与第二齿轮130之间的轴承119b等,但并不限于这些。
另外,马达300的惯性扭矩、和/或动力传递装置10对马达300的旋转造成影响的机械损失(对应的扭矩)也能够通过配置动力传递装置10的环境的温度变化而变化。作为配置动力传递装置10的环境的温度,作为一个例子,能够使用在动力传递装置10中使用的上述润滑油的温度。该润滑油的温度例如能够通过被设置于动力传递装置10的内部或者外部,检测润滑油的温度的油温传感器(未图示)来检测。由油温传感器检测出的油温越低(或者越高),则润滑油的粘性越高(或者越低),所以马达300的拖曳扭矩能够变大(或者变小)。而且由油温传感器检测出的油温越低(或者越高),则(在对马达300使用永久磁铁的情况下,)被用于马达300的永久磁铁的磁力变大(或者变小),由此由齿槽转矩引起的马达300的拖曳扭矩能够变大(或者变小)。
如以上说明那样,使用同步机构(预卡合),由此马达300的旋转稳定,所以若同步容量内的扭矩变动,则能够取得马达300的拖曳扭矩。
另外,使用同步机构(预卡合),由此马达300的旋转稳定,所以与使用马达300单体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快地取得马达300的拖曳扭矩。
并且,即使在马达300的拖曳扭矩因构成动力传递装置10的部品/部件的老化劣化等而变化的情况下,通过检测有无伴随着马达300输出的扭矩的变化的向马达300的停滞状态的转移,能够正确地取得马达300的拖曳扭矩。
而且另外,马达300的拖曳扭矩是在动力传递机构的变速时能够取得的转矩(取得/学习机会多),由此,实际上能够在任意时刻取得。
不需要对每个旋转区域存储特性映射表等,所以能够通过更简单的控制,取得马达300的拖曳扭矩和/或进行连接处理。
9.各种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具备:通过从原动机传递的动力而旋转的第一旋转部件;与上述第一旋转部件相对地旋转的第二旋转部件;总是与上述第二旋转部件一体地旋转的第一接合部件;被朝向上述第一接合部件按压的第二接合部件;以及总是与上述第一旋转部件一体地旋转,在初始位置,离开上述第一接合部件以及上述第二接合部件,在受到外力而从上述初始位置向上述第一旋转部件的轴向移动了的第一准备位置,与上述第二接合部件啮合而使上述第二接合部件与上述第一旋转部件一体地旋转,在受到外力而从上述第一准备位置向上述第一旋转部件的轴向移动了的第一切换位置,与上述第一接合部件啮合而使上述第一接合部件与上述第一旋转部件一体地旋转,由此使上述第二旋转部件与上述第一旋转部件一体地旋转的移动部件。
第二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接合部件以及上述第二接合部件都是环状的板状部件。
第三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或者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还具备:在与上述第二旋转部件之间夹着上述移动部件而与上述第一旋转部件相对地旋转的第三旋转部件;总是与上述第三旋转部件一体地旋转的第三接合部件;以及被朝向上述第三接合部件按压的第四接合部件,上述移动部件在上述初始位置,与上述第三接合部件以及上述第四接合部件分离,在受到外力而从上述初始位置向上述第三旋转部件的轴向移动了的第二准备位置,与上述第四接合部件啮合而使上述第四接合部件与上述第一旋转部件一体地旋转,在受到外力而从上述第二准备位置向上述第三旋转部件的轴向移动了的第二切换位置,与上述第三接合部件啮合而使上述第三接合部件与上述第一旋转部件一体地旋转,由此使上述第三旋转部件与上述第一旋转部件一体地旋转,上述第三接合部件以及上述第四接合部件分别具有与上述第一接合部件以及上述第二接合部件相同的形状,上述第三接合部件以及上述第四接合部件被配置为,上述第三接合部件与上述第一接合部件相互使相同的面对置,上述第四接合部件与上述第二接合部件相互使相同的面对置。
第四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至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任一个中,上述移动部件呈环状,在内周面具有与被形成于上述第一旋转部件的外周面的外齿啮合的内齿,上述第一接合部件具有被形成于外周面,与上述移动部件的上述内齿啮合的第一外齿,上述第二接合部件具有被形成于外周面,与上述移动部件的上述内齿啮合的第二外齿。
第五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至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任一个中,上述第一旋转部件具有沿着上述第一旋转部件的中心轴延伸并收纳润滑油的内部区域、和使上述内部区域与外周面连通的第一连通孔,上述第二旋转部件具有使与上述第一旋转部件的上述外周面对置地延伸的内周面、同与上述第二接合部件对置地延伸的外周面连通的第二连通孔,允许被收纳于上述内部区域的上述润滑油受到离心力,通过上述第一连通孔、上述第一旋转部件的上述外周面与上述第二旋转部件的上述内周面之间的空隙以及上述第二连通孔而向上述第一接合部件与上述第二接合部件之间侵入。
第六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至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的任一个中,上述第一接合部件与上述第二旋转部件花键结合,上述第二接合部件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二旋转部件相对地旋转,该动力传递装置还具备按压部件,所述按压部件以能够向上述第一旋转部件的上述轴向移动的方式与上述第二旋转部件花键结合,通过被弹性部件施力而将上述第二接合部件朝向上述第一接合部件按压。
第七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至上述第六实施方式的任一个中,在上述移动部件处于上述初始位置时,上述第二接合部件被朝向上述第一接合部件按压由此能够与上述第一接合部件一体地旋转。
第八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至上述第七实施方式的任一个中,还具备:作为上述原动机设置的马达;以及针对在上述移动部件被配置于上述第一准备位置时,因使上述马达的扭矩变化而引起上述马达将转速在规定时间维持在基准范围的停滞状态,将该停滞状态的上述马达的上述扭矩作为上述马达的拖曳扭矩存储的控制部。
第九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在上述第八实施方式中,上述控制部基于已存储的上述拖曳扭矩,修正上述马达的上述扭矩。
第十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在上述第八实施方式或者上述第九实施方式中,上述马达的上述拖曳扭矩根据从包含被配置于上述第一接合部件与上述第二接合部件之间的摩擦板、被配置于上述第一旋转部件与上述第二旋转部件之间的轴承、以及被搭载于上述马达的磁铁的组选择的部件的老化劣化而变化。
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在上述第八实施方式至上述第十实施方式的任一个中,上述马达的上述拖曳扭矩通过配置该动力传递装置的环境的温度而变化,上述温度越低,则上述拖曳扭矩越大。
第十二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在上述第八实施方式至上述第十一实施方式的任一个中,还具备检测上述马达的转速的检测部。

Claims (8)

1.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旋转部件,其通过从原动机传递的动力而旋转;
第二旋转部件,其与上述第一旋转部件相对地旋转;
第一接合部件,其总是与上述第二旋转部件一体地旋转;
第二接合部件,其被朝向上述第一接合部件按压;以及
移动部件,其总是与上述第一旋转部件一体地旋转,在初始位置,与上述第一接合部件以及上述第二接合部件分离,在受到外力而从上述初始位置向上述第一旋转部件的轴向移动了的第一准备位置,与上述第二接合部件啮合而使上述第二接合部件与上述第一旋转部件一体地旋转,在受到外力而从上述第一准备位置向上述第一旋转部件的轴向移动了的第一切换位置,与上述第一接合部件啮合而使上述第一接合部件与上述第一旋转部件一体地旋转,由此使上述第二旋转部件与上述第一旋转部件一体地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接合部件以及上述第二接合部件都是环状的板状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第三旋转部件,其在与上述第二旋转部件之间夹着上述移动部件并与上述第一旋转部件相对地旋转;
第三接合部件,其总是与上述第三旋转部件一体地旋转;以及
第四接合部件,其被朝向上述第三接合部件按压,
上述移动部件在上述初始位置,与上述第三接合部件以及上述第四接合部件分离,在受到外力而从上述初始位置向上述第三旋转部件的轴向移动了的第二准备位置,与上述第四接合部件啮合而使上述第四接合部件与上述第一旋转部件一体地旋转,在受到外力而从上述第二准备位置向上述第三旋转部件的轴向移动了的第二切换位置,与上述第三接合部件啮合而使上述第三接合部件与上述第一旋转部件一体地旋转,由此使上述第三旋转部件与上述第一旋转部件一体地旋转,
上述第三接合部件以及上述第四接合部件分别具有与上述第一接合部件以及上述第二接合部件相同的形状,
上述第三接合部件以及上述第四接合部件被配置为,上述第三接合部件与上述第一接合部件相互使相同的面对置,上述第四接合部件与上述第二接合部件相互使相同的面对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移动部件呈环状,在内周面具有与被形成于上述第一旋转部件的外周面的外齿啮合的内齿,
上述第一接合部件具有被形成于外周面,与上述移动部件的上述内齿啮合的第一外齿,
上述第二接合部件具有被形成于外周面,与上述移动部件的上述内齿啮合的第二外齿。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旋转部件具有沿着上述第一旋转部件的中心轴延伸并收纳润滑油的内部区域、和使上述内部区域与外周面连通的第一连通孔,
上述第二旋转部件具有使与上述第一旋转部件的上述外周面对置地延伸的内周面、同与上述第二接合部件对置地延伸的外周面连通的第二连通孔,
允许被收纳于上述内部区域的上述润滑油受到离心力,通过上述第一连通孔、上述第一旋转部件的上述外周面与上述第二旋转部件的上述内周面之间的空隙以及上述第二连通孔而向上述第一接合部件与上述第二接合部件之间侵入。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接合部件与上述第二旋转部件花键结合,
上述第二接合部件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二旋转部件相对地旋转,
该动力传递装置还具备按压部件,所述按压部件以能够向上述第一旋转部件的上述轴向移动的方式与上述第二旋转部件花键结合,通过被弹性部件施力而将上述第二接合部件朝向上述第一接合部件按压。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马达,其作为上述原动机设置;以及
控制部,其针对在上述移动部件被配置于上述第一准备位置时,因使上述马达的扭矩变化而引起上述马达将转速在规定时间维持在基准范围的停滞状态,将该停滞状态的上述马达的上述扭矩作为上述马达的拖曳扭矩来存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马达的上述拖曳扭矩通过配置该动力传递装置的环境的温度而变化,上述温度越低,则上述拖曳扭矩越大。
CN201911141814.6A 2018-11-21 2019-11-20 动力传递装置 Pending CN11120715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18293 2018-11-21
JP2018-218293 2018-11-21
JP2019-077791 2019-04-16
JP2019077791A JP2020085233A (ja) 2018-11-21 2019-04-16 動力伝達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07155A true CN111207155A (zh) 2020-05-29

Family

ID=705458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41814.6A Pending CN111207155A (zh) 2018-11-21 2019-11-20 动力传递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158187A1 (zh)
CN (1) CN111207155A (zh)
DE (1) DE10201913053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494609B1 (ko) * 2021-10-06 2023-01-31 현대트랜시스 주식회사 차량 디스커넥터 장치의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27777B2 (ja) 1996-06-11 2005-03-09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装置の制御装置
JP6045360B2 (ja) 2013-01-17 2016-12-14 アイシン・エーアイ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用駆動装置
JP6699227B2 (ja) 2016-02-25 2020-05-27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9130531A1 (de) 2020-05-28
US20200158187A1 (en) 2020-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57649B (zh) 爪式离合器致动器
US9010512B2 (en) Dog clutch for automated transmission
US8459426B2 (en) Synchronizing device for transmission
US8127635B2 (en) Twin clutch transmission
US8469168B2 (en) Synchronizing device for transmission
EP3734113A1 (en) Apparatus for driving electric vehicl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JP6605882B2 (ja) 変速機
CN106812867A (zh) 变动衰减装置
CN110121606B (zh) 动力传递控制装置
US8887887B2 (en) Synchronizing device for transmission
US20130192419A1 (en) Engine starting device
US8596437B2 (en) Synchronizing device for manual transmission
JP5804742B2 (ja) エンジン始動装置
CN103380309B (zh) 弹簧式单向离合器
CN111207155A (zh) 动力传递装置
EP2837842A2 (en) Dog clutch control unit for automatic transmission
EP1726823A1 (en) Starting apparatus of small-sized engine
CN106907406B (zh) 离合器的触点获得方法
US8336690B2 (en) Power transmission apparatus
EP2677189A1 (en) Gearbox for a vehicle and a vehicle including such a gearbox
JP2020085233A (ja) 動力伝達装置
US11953062B2 (en) One-way clutch regenerative braking system
JP6870169B2 (ja) トルクリミッタ
CN107816548B (zh) 变速箱的齿轮操作机构
JP5040784B2 (ja) 変速操作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