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01831A - 随机接入方法及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随机接入方法及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01831A
CN111201831A CN201980002948.1A CN201980002948A CN111201831A CN 111201831 A CN111201831 A CN 111201831A CN 201980002948 A CN201980002948 A CN 201980002948A CN 111201831 A CN111201831 A CN 1112018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ndom access
enhanced coverage
coverage level
access attempt
attemp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0294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01831B (zh
Inventor
李艳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2018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018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018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018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e.g. scheduled or random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or contention based access, e.g. random access, ALOHA, CSMA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 H04W74/0833Non-scheduled or contention based access, e.g. random access, ALOHA, CSMA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using a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5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04W36/0079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in case of hand-off failure or rej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6Reselecting a communication resource in the serving access poi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及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所述随机接入方法可包括:按照预设的切换策略,切换波束和/或覆盖增强等级进行随机接入尝试。

Description

随机接入方法及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无线通信领域但不限于无线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及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机接入尝试是指终端在随机接入信道上发送随机接入请求,基站基于随机接入请求发送随机接入响应,以实现终端的随机接入。终端在完成随机接入之后就切换到连接态,在连接态下,终端可以与基站之间进行数据交互。
但是在一些情况下,一次随机接入尝试可能并不一定会成功,需要多次随机接入尝试。但是多次随机接入尝试之间如何实现差异化随机接入尝试,可以提升终端后续的随机接入尝试的成功概率、提升随机接入成功的速率或者减少降低对其他终端的无线干扰,是相关技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及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包括:
按照预设的切换策略,切换波束和/或覆盖增强等级进行随机接入尝试。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按照预设的切换策略,切换覆盖增强等级进行随机接入尝试,包括:
在当前波束上按照当前增强覆盖等级随机接入尝试失败时,按照增强覆盖等级切换优先策略,在所述当前波束上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时切换到下一个增强覆盖等级。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按照预设的切换策略,切换波束进行随机接入尝试,包括:
在当前波束上随机接入失败时,按照波束切换优先策略,切换到下一波束进行随机接入尝试。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按照一个增强覆盖等级在所有波束上均随机接入失败时,切换到下一个增强覆盖等级进行随机接入尝试。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所使用波束的信号强度,确定在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所使用波束上的初始增强覆盖等级。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根据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所使用波束的信号强度,确定在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所使用波束上的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包括:
根据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所使用波束上的同步信号块SSB的信号质量,确定所述初始增强覆盖等级;
或者,
根据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所使用波束的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的信号质量,确定所述初始增强覆盖等级。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根据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所使用波束的信号强度,确定在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所使用波束上的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包括:
将所述信号强度与网络侧配置的增强覆盖等级的划分门限进行比较,确定所述初始增强覆盖等级。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所使用波束的信号强度,确定所述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对应的随机接入参数;
其中,所述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对应的随机接入参数包括:
所述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对应的一次随机接入尝试次数所包含的重复传输次数。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随机接入参数还包括:所述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对应的在一个波束上的随机接入尝试次数;
或者,
所述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在一个波束上的随机接入尝试次数为默认值。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选择进行随机接入尝试的波束的选择门限,确定在被选择的波束上的最大增强覆盖等级。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方法包括:
在一个波束上的当前增强覆盖等级达到所述一个波束的最大增强覆盖等级时,切换波束进行随机接入尝试。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方法包括:
在一个波束上的随机接入次数达到所述一个波束的最大随机接入尝试次数时,切换波束进行随机接入尝试。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随机接入装置,其中,应用于终端中,包括:
随机接入模块,被配置为按照预设的切换策略,切换波束和/或覆盖增强等级进行随机接入尝试。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随机接入模块,被配置为在当前波束上按照当前增强覆盖等级随机接入尝试失败时,按照增强覆盖等级切换优先策略,在所述当前波束上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时切换到下一个增强覆盖等级。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随机接入模块,被配置为在当前波束上随机接入失败时,按照波束切换优先策略,切换到下一波束进行随机接入尝试。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随机接入模块,被配置为在按照一个增强覆盖等级在所有波束上均随机接入失败时,切换到下一个增强覆盖等级进行随机接入尝试。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被配置为根据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所使用波束的信号强度,确定在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所使用波束上的初始增强覆盖等级。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第一确定模块,被配置为根据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所使用波束上的同步信号块SSB的信号质量,确定所述初始增强覆盖等级;或者,根据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所使用波束的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的信号质量,确定所述初始增强覆盖等级。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第一确定模块,被配置为将所述信号强度与网络侧配置的增强覆盖等级的划分门限进行比较,确定所述初始增强覆盖等级。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确定模块,被配置为根据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所使用波束的信号强度,确定所述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对应的随机接入参数;
其中,所述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对应的随机接入参数包括:
所述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对应的一次随机接入尝试次数所包含的重复传输次数。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随机接入参数还包括: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对应的在一个波束上的随机接入尝试次数;
或者,
所述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在一个波束上的随机接入尝试次数为默认值。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确定模块,被配置为根据选择进行随机接入尝试的波束的选择门限,确定在被选择的波束上的最大增强覆盖等级。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随机接入模块,还被配置为在一个波束上的当前增强覆盖等级达到所述一个波束的最大增强覆盖等级时,切换波束进行随机接入尝试。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随机接入模块,还被配置为在一个波束上的随机接入次数达到所述一个波束的最大随机接入尝试次数时,切换波束进行随机接入尝试。
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终端,其中,包括:
天线;
存储器;
处理器,分别与所述天线及所述存储器连接,用于通过执行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控制天线的无线信号收发,并实现前述第一方面任意技术方案提供的随机接入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第四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后,能够实现前述第一方面任意技术方案提供的随机接入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技术方案提供的技术方案,在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时,会按照预设的切换策略切换波束和/或增强覆盖等级进行随机接入尝试;而不是随意的进行波束切换或者增强覆盖等级之后再次进行尝试,减少未选择合适当前随机接入业务场、无线环境和/或终端类型的切换策略导致的随机接入混乱,或者,导致各终端均同时以增强覆盖等级进一步导致的竞争激烈现象等;可以根据预设的策略选择合适当前随机接入场景的切换方式,减少随机接入的混乱现象或提升随机接入成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随机接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随机接入过程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随机接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随机接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随机接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网络架构以及业务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请参考图2,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 所示,无线通信系统是基于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的通信系统,该无线通信系统可以包括:若干个终端110以及若干个基站120。
其中,终端110可以是指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终端110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进行通信,终端110可以是物联网终端,如传感器设备、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和具有物联网终端的计算机,例如,可以是固定式、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装置。例如,站(Station,STA)、订户单元(subscriber unit)、订户站(subscriber station),移动站(mobile station)、移动台(mobile)、远程站(remote station)、接入点、远程终端(remoteterminal)、接入终端(access terminal)、用户装置(user terminal)、用户代理(useragent)、用户设备(user device)、或用户终端(user equipment,终端)。或者,终端110也可以是无人飞行器的设备。或者,终端110也可以是车载设备,比如,可以是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行车电脑,或者是外接行车电脑的无线终端。或者,终端110 也可以是路边设备,比如,可以是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路灯、信号灯或者其它路边设备等。
基站120可以是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网络侧设备。其中,该无线通信系统可以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the 4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4G)系统,又称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或者,该无线通信系统也可以是5G系统,又称新空口(new radio,NR)系统或5G NR系统。或者,该无线通信系统也可以是5G系统的再下一代系统。其中,5G系统中的接入网可以称为NG-RAN(New Generation-Radio Access Network,新一代无线接入网)。
其中,基站120可以是4G系统中采用的演进型基站(eNB)。或者,基站120也可以是5G系统中采用集中分布式架构的基站(gNB)。当基站120采用集中分布式架构时,通常包括集中单元(central unit,CU)和至少两个分布单元(distributed unit,DU)。集中单元中设置有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Radio Link Control,RLC)层、媒体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 MAC)层的协议栈;分布单元中设置有物理(Physical,PHY)层协议栈,本申请实施例对基站120的具体实现方式不加以限定。
基站120和终端110之间可以通过无线空口建立无线连接。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该无线空口是基于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4G)标准的无线空口;或者,该无线空口是基于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5G)标准的无线空口,比如该无线空口是新空口;或者,该无线空口也可以是基于5G的更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标准的无线空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110之间还可以建立E2E(End to End,端到端)连接。比如车联网通信(vehicle to everything,V2X)中的V2V(vehicle to vehicle,车对车)通信、V2I(vehicle to Infrastructure,车对路边设备)通信和V2P(vehicle to pedestrian,车对人) 通信等场景。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无线通信系统还可以包含网络管理设备130。
若干个基站120分别与网络管理设备130相连。其中,网络管理设备130可以是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核心网设备,比如,该网络管理设备130可以是演进的数据分组核心网(Evolved Packet Core,EPC)中的移动性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或者,该网络管理设备也可以是其它的核心网设备,比如服务网关(Serving GateWay,SGW)、公用数据网网关(Public Data Network GateWay,PGW)、策略与计费规则功能单元(Policy and Charging Rules Function,PCRF)或者归属签约用户服务器(HomeSubscriber Server,HSS)等。对于网络管理设备130的实现形态,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定。
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窄带通信中,因为终端上行发射功率减少以及下行接收天线数目的减少,引入了一种增强覆盖的需求。在覆盖增强场景下的随机接入过程是按照每个覆盖增强等级进行的,即在每个覆盖增强等级都配置了随机接入资源和随机接入尝试次数。终端随机接入过程中,终端将按照测量信号强度决定属于初始覆盖增强等级,然后按照该初始增强覆盖等级的参数进行随机接入尝试。若UE在某个覆盖增强等级接入失败,则UE继续迁移到下一个增强覆盖等级进行尝试。而在信无线(New Radio,NR)中,随机接入的过程尚未考虑到按照覆盖增强等级进行传输,即仅根据信号质量(例如,参考信号接收功率)选择合适的波束进行随机接入尝试。在后续通信标准版本(R17) 的新无线(NR-Lite)引入之后,一种时延、速率要求,终端成本介于窄带终端和NR终端之间的新型终端引入。在NR-Lite中,主要针对的场景有3种,分别是工业传感器、视频类监控以及可穿戴设备。而对于前两种场景种,都需要覆盖增强的需求。因此需要考虑到新兴终端接入时随机接入的工作机制。
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可应用于终端中,包括:
S110:按照预设的切换策略,切换波束和/或覆盖增强等级进行随机接入尝试。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可为各种能够接入到蜂窝移动网络的通信终端,包括但不限于:车载终端、人载终端、机器类通信终端(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MTC)终端和/或物联网终端等。MTC终端可包括:普通MTC终端和增强型(enhanced)MTC终端。
该终端可为新无线(New Radio,NR)宽带终端或者窄带(Narrow Band,NB)终端及所支持带宽介于NR宽度终端和NB终端之间的终端。
增强覆盖等级越高,则增强覆盖等级对应的重复传输次数越多;重复传输次数越多则对应的时间分集越大。如此,在信号强度比较低的时候,优先选择所对应重复传输次数较多的增强覆盖等级进行随机接入尝试。
图3所示的基站和终端的随机接入尝试的交互方法。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选择的初始覆盖增强等级所对应的第一门限,高于所检测波束的信号强度。
一个增强覆盖等级所对应的信号强度位于第一门限和第二门限之间。第一门限高于第二门限。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选择的初始覆盖增强等级所对应的第一门限高于实际在当前波束的信号强度。
增强覆盖等级的第一门限高于信号强度的增强覆盖等级为初始增强覆盖等级过程;基于初始覆盖增强等级的随机接入方法可包括:
终端向基站发送第一消息(Message,Msg)1,通常第一消息可为按照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发送的消息,该消息中携带有随机接入的的前导码;
基站基于第一消息向终端返回第二消息(Msg2),就可以继续进行后续此处第二消息可为随机接入响应,终端接收到该随机接入响应之后就可以继续后续随机接入过程,以从空闲态或非激活态切换为连接态。若终端接收到以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发送的第一消息返回的第二响应,则说明随机接入尝试成功,终端可以不再切换到下一个增强覆盖等级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或切换到下一个波束进行随机接入尝试。
终端会向基站发送第三消息(Msg3);
基站在接收到第三消息之后,会向终端下发第四消息(Msg4)。
S110可包括:按照预设的切换策略,优先进行通过波束的切换进行随机接入尝试,在切换波束之后仍然没有随机接入成功,则通过增强覆盖等级的切换进行后续随机接入尝试;或者,按照预设的切换策略,优先进行通过增强覆盖等级的切换进行随机接入尝试,在切换增强覆盖等级之后仍然没有随机接入成功,则通过波束的切换进行后续随机接入尝试。
此处的增强覆盖等级的切换为:从低增强覆盖等级到高增强覆盖等级的切换。高增强覆盖等级对应的时间分集增益大于低增强覆盖等级的时间增益分集。
该预设的切换策略可为:基站下发给终端的,也可以是规定在协议中的,减少终端在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失败时,随机选择切换波束或切换增强覆盖等级之后进行随机接入尝试导致的随机接入混乱,或者,导致各终端均同时以增强覆盖等级进一步导致的竞争激烈现象等。
例如,基站可以通过高层信令或者物理层信令发送切换策略的指示信息,终端根据该指示信息能够知晓自身在下一次或多次的是优先通过增强覆盖等级切换进行随机接入尝试,还是优先波束切换还是优先增强覆盖等级的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S110可包括:
S111:在当前波束上按照当前增强覆盖等级随机接入尝试失败时,按照增强覆盖等级切换优先策略,在所述当前波束上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时切换到下一个增强覆盖等级。此处的在所述当前波束上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时切换到下一个增强覆盖等级即:切换到下一个增强覆盖等级之后,再在当前波束上进行下一次的随机接入尝试。
此时,终端在进行随机接入尝试失败时,优先切换增强覆盖等级进行随机接入尝试。下一个增强覆盖等级是高于当前增强覆盖等级。在一个波束上首次进行随机接入尝试的当前增强覆盖等级为前述的初始增强覆盖等级。例如,优先增强覆盖等级切换,则终端无需新切换到另一个波束上,重新测量该波束的信号强度,确定初始增强覆盖等级之后再进行随机接入尝试;而是直接在下一个随机接入时机直接切换都下一个增强覆盖等级在当前波束进行即可,如此可以使得随机接入成功的时间提前。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S110可包括:
S112:在当前波束上随机接入失败时,按照波束切换优先策略,切换到下一波束进行随机接入尝试。
此时,终端在随机接入尝试失败时,不是直接在当前波束上通过提高增强覆盖等级的方式进行随机接入尝试,而是会切换波束之后再进行随机接入尝试。
在一些实施例中,增强覆盖等级切换优先策略适用于第一类业务的发送需求,而波束切换优先策略适用于第二类业务。第一类业务的允许的延时小于第二类业务允许的延时。例如,第一类业务可以为极可靠低延迟通信(Ultra Reliable Low LatencyCommunications,URLLC)业务;而第二类业务可为增强移动带宽(Enhanced MobileBroadband,eMBB) 业务。如此,根据随机接入后需要传输的业务类型类选择相适配的切换策略,可以满足当前业务传输需求的随机接入的及时性,也减少不必要的竞争激烈程度。
根据波束上的负载均衡度配置终端选择的切换优先策略。例如,各个波束上的负载量差异在预设范围内时,则可以优先选择增强覆盖等级,若负载量差异位于预设范围外时,可以优先选择波束切换优先策略,从而一方面实现波束负载均衡,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应的方式减少不必要的随机接入尝试,提升随机接入尝试的成功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还可以根据自身的类型,确定是选择增强覆盖等级切换优先策略或者波束切换优先策略。
例如,该终端为工业传感器或者视频类监控设备,则可以优先采增强覆盖等级切换优先策略;而若该终端为可穿戴式设备或可携带终端可优先采用波束切换优先策略。一般工业传感器或者视频类监控设备可能是固定终端或者可以移动范围较小的终端,如切换波束可能会切换到波束质量很低的波束上,反而造成随机接入尝试的进一步失败,故优先采用增强覆盖等级切换优先策略。可穿戴式设备通常被用户佩戴,是移动范围较大的终端;典型的可携带终端包含人携带的手机或车携带的车载设备。移动性会使得终端在多个波束上都可能有较好的信号质量,采用波束切换优先策略更合适。
S112中的波束切换可以是按次序切换,也可以随机切换。例如,此处的波束切换按照波束的信号强度从强到弱切换。
例如,在被选择的M2个波束上,按照波束编号的从小到大进行遍历切换,也可以是按照波束编号从大到小遍历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方法,还包括:
在按照一个增强覆盖等级在所有波束上都随机接入失败时,切换到下一个增强覆盖等级进行随机接入尝试。
本实施例中,若波束的信号强度差异不大,则此时在不同的被选择波束上能够使用相同的增强覆盖等级,此时,一个增强覆盖等级在所有基于选择门限选择用于随机接入尝试的波束上都随机接入失败时,说明此时无线环境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为了加速随机接入的成功,直接切换到下一个增强覆盖等级上进行随机接入尝试。该下一个增强覆盖等级高于该一个增强覆盖等级。
例如,在M2个波束上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时,例如,增强覆盖等级C在M2个波束上进行随机接入尝试都失败时,则不管当前是采用增强覆盖等级优先策略还是波束切换优先策略,都是先切换到增强覆盖等级C+1上进行随机接入尝试。增强覆盖等级C+1高于增强覆盖等级C。
在按照一个增强覆盖等级在所有波束上都随机接入失败时,切换到下一个增强覆盖等级进行随机接入尝试,包括:在M2个波束上按次序选择波束,基于增强覆盖等级C+1 进行随机接入尝试。
此时,为了减少终端的波束切换次数,在进行波束切换的顺序可为:在被选择的M2个波束上,先按照波束编号从小到大进行遍历切换,当切换到波束编号最大的波束时,再按照波束编号从大到小进行遍历切换;或者,在被选择的M2个波束上,先按照波束编号从大到小进行遍历切换,当切换到波束编号最大的波束时,再按照波束编号从小到大进行遍历切换。如此,在利用增强覆盖等级C遍历波束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时,若遍历到一轮遍历中最后一个波束依然随机接入失败,则此时可以增加到下一个增强覆盖等级,直接在最后一个波束上进行随机接入尝试,如果失败在在前一次切换次序的逆方向上进行波束切换,从而减少了波束切换次数,且能够提升随机接入效率。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若检测到波束的信号强度差比较大,则被选择出用于随机接入尝试能够使用的增强覆盖等级不同,此时,一个增强覆盖等级在其能够使用的波束上都遍历过一次且依然随机接入尝试失败,则自动切换到下一个增强覆盖等级进行随机接入尝试。例如,被选择出信号质量高于选择门限的波束有波束1和波束2。根据波束1的信号强度,确定出在波束1上可使用的增强覆盖等级包括增强覆盖等级0、增强覆盖等级1及增强覆盖等级2;而在波束2上可使用的增强覆盖等级包括:增强覆盖等级1及增强覆盖等级2。若按照增强覆盖等级0在波束1上进行随机接入尝试失败,则增强覆盖等级0可使用的波束遍历结束,自动切换到增强覆盖等级1上遍历波束1和波束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随机接入方法还包括:
S100:根据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所使用波束的信号强度,确定在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所使用波束上的初始增强覆盖等级。
终端选择在某一个波束进行随机接入尝试之前,会在该波束上进行信号测量,根据测量的信号强度,确定在该波束进行增强覆盖等级的初始增强覆盖,减少选择不合适的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导致的随机接入效率低或者竞争过于激烈的现象。
在本申请中首先会进行该波束上的信号强度的测量,例如,可以对一个波束的参考信号进行信号强度的测量,也可以对一个波束上的同步信号进行信号强度的测量。如此,一个波束上的参考信号不仅可以用于参考信号原本行使的作用,还可以用于终端选择在一个波束上进行增强覆盖等级的第一门限高于信号强度的增强覆盖等级为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尝试的初始增强覆盖等级。一个波束上的同步信号不仅用于基站和终端之间的下行同步,还可以用于终端增强覆盖等级的第一门限高于信号强度的增强覆盖等级为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到基站。总之,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波束上的参考信号和/或同步信号的信号强度的测量,一方面该信号强度可以用于确定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另一方实现了该波束上所承载信号的功能复用。
此处的初始增强覆盖等级为在一轮随机接入尝试中在一个波束上进行第一次随机接入尝试所使用的增强覆盖等级。一轮随机接入尝试可包括一次或多次随机接入尝试。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信号强度可为:
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RSPR)或者,信噪比(to Noise Ratio,SNR)等来表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S100可包括:
根据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所使用波束上的同步信号块SSB的信号质量,确定初始增强覆盖等级;
或者,
根据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所使用波束的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的信号质量,确定初始增强覆盖等级。
同步信号块SSB包括基站发送的同步信号,该同步信号可包括:主同步信号和/或辅同步信号。
CSI-RS是用于终端进行信道状态测量和估计的信号。
SSB和CSI-RS都是终端在增强覆盖等级的第一门限高于信号强度的增强覆盖等级为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尝试之前就可以在一个波束上加测到的信号。
例如,终端在一个小区内扫描该小区的波束,通过扫描确定其当前所在位置上各个波束的信号强度。
在增强覆盖等级的第一门限高于信号强度的增强覆盖等级为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尝试过程中,若基站选择较低的增强覆盖等级;增强覆盖等级越高,则Msg1达到基站的时间分集增益越小,如此,在基于竞争随机接入过程中,该终端就竞争不过其他终端,从而导致该终端的随机接入尝试失败率高;或者,即便在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中,由于基站的时间分集增益小,甚至没有识别出是某一个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请求,则基站不会响应该随机接入请求,也会导致随机接入尝试失败率高。
故总之,通过基于该波束上SSB和/或CSI-RS的信号强度的确定初始覆盖增强等级,一方面可以减少初始覆盖增强等级过低导致的随机接入尝试失败次数多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在不必要使用较大增强覆盖等级时而实际使用了较大增强覆盖等级导致的无线环境差的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S110可包括:
将信号强度与网络侧配置的增强覆盖等级的划分门限进行比较,确定初始增强覆盖等级。
将信号强度与网络侧配置的增强覆盖等级的划分门限进行比较,确定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包括:
此处的网络侧配置可为:无线网配置的增强覆盖等级的划分门限、核心网配置的增强覆盖等级的划分门限,或者,无线网和核心网一起配置的增强覆盖等级的划分门限。
例如,当前配置有N个划分门限,将信号强度与N个划分门限一次进行比较,例如,将信号强度与N个划分门限按照门限值从小到大进行比较,当信号强度位于第一门限和第二门限之间时,则确定定于第一门限和第二门限的增强覆盖等级为初始增强覆盖等级。此处的第一门限和第二门限为N个划分门限中相邻的两个划分门限。N为不小于2的正整数。若信号强度大于N个划分门限中的最大值,则使用最小增强覆盖等级作为初始增强覆盖等级。此处的,最小增强覆盖等级为增强覆盖等级0。换言之,将信号强度与网络侧配置的增强覆盖等级的划分门限进行比较,若信号强度大于增强覆盖等级A的第二门限且小于增强覆盖等级A的第一门限,则选择增强覆盖等级A作为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划分门限可包括:一个增强覆盖等级的上限和下限。
例如,有4个增强覆盖等级,对应了3个划分门限;这4个增强覆盖等级为:增强覆盖等级0到3;确定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可包括:
将信号强度与第3个划分门限(即最小划分门限)进行比较;
若信号强度小于或等于第3个划分门限,则选择增强覆盖等级3作为初始增强覆盖等级;
若信号强度大于第3个划分门限,则将信号强度与第2个划分门限(即次小划分门限进行比较);
若信号强度小于或第2个划分门限,选择增强覆盖等级2作为初始增强覆盖等级;
若信号强度大于第2个划分门限,则将信号强度与第1划分门限进行比较;
若信号强度大于第1划分门限,则选择增强覆盖等级0作为初始增强覆盖等级;
若信号强度小于或等于第1划分门限,则选择增强覆盖等级1作为初始增强覆盖等级。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SSB的信号强度确定初始增强覆盖等级的划分门限,与基于CSI-RS的信号强度确定初始增强覆盖等级的划分门限可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选择,基于SSB的信号强度确定初始增强覆盖等级的划分门限,与基于CSI-RS的信号强度确定初始增强覆盖等级的划分门限不同,是由于这两种信号的产生方式不同可能导致的信号强度也会有些变化,故设置不用的划分门限能够确定出更合适的初始增强覆盖等级。
在一些实施例中,方法还包括:
根据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所使用波束的信号强度,确定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对应的随机接入参数;
其中,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对应的随机接入参数包括:
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对应的一次随机接入尝试次数所包含的重复传输次数。
例如,重复传输次数为正整数,具体取值可为1或2。一次随机接入尝试过程中发送的Msg1的发送次数等于该重复传输次数。例如,重复传输次数为N则,一次随机接入尝试中可发送N个随机接入请求,具体可为:连续发送N个随机接入请求或者随机接入前导码(Preamble)可以持续N个发送时间长度,比如随机接入前导码携带在N个子帧连续发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对应的在一个波束上的随机接入尝试次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初始增强覆盖等级与其对应的随机接入尝试次数正相关,即初始增强覆盖等级越高,与其对应的随机接入尝试次数可越高,以确保高增强覆盖等级获得足够多的增强覆盖等级。
一个增强覆盖等级所对应的随机接入参数包括但不限于随机接入尝试次数和/或一次随机接入尝试的重复次数都可以是配置在终端和基站中,也可以是基站预先先发的。例如,通过基站通过广播消息下发给终端各个增强覆盖等级的随机接入参数。一旦初始增强覆盖等级确认了,则使用该初始增强覆盖等级进行随机接入尝试的随机接入参数也就确定了。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在一个波束上的随机接入尝试次数为默认值。
例如,初始增强覆盖等级的随机接入参数中不包含在一个波束上的随机接入尝试次数时,可以选择在一个波束上的随机接入尝试次数的默认值在该波束上进行随机接入尝试。该默认值可为任意正整数,例如,1或2等取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不同的波束可配置了不同的随机接入尝试的默认值,也可以是多个波束配置了统一的随机接入尝试的默认值。
在还有一些实施例中,不同波束的相同增强覆盖等级可配置不同的随机接入尝试的默认值,也可以是多个波束的相同增强覆盖等级配置了统一的随机接入尝试的默认值。
例如,在一个波束上基于初始增强覆盖等级随机接入尝试失败时,切换到发射功率更高的增强覆盖等级上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时,由于可能不再进行该波束上信号强度的测量,则此时切换后的增强覆盖等级所对应的随机接入尝试次数可为默认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方法还包括:根据选择进行随机接入尝试的波束的选择门限,确定在被选择的波束上的最大增强覆盖等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进行随机接入尝试的波束的选择,例如,初始选择时,会结合在各个波束上的信号强度的测量,选择信号强度较大的波束作为随机接入的初始波束。具体的选择,是根据选择门限来确定对应的波束是否适合作对应的随机接入尝试的波束。
例如,在该小区内配置有M1个波束,终端扫描这M1个波束,得到终端对M1给波束的信号强度,选择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选择门限的M2个波束进行随机接入尝试。M1 为正整数;M2为小于或等于M1的正整数。剩余的M1-M2个波束就不用于终端的随机接入尝试了。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选择门限,可以确定出在被选择的M1个波束上的最大随机接入等级。
例如,选择门限为-Bdbm,其中,N个划分门限对应的N+1个增强覆盖等级中划分门限n的第二门限小于-Bdbm,则增强覆盖等级0到增强覆盖等级n为在这M2个波束上可使用的增强覆盖等级,而在这M2个波束上的最大增强覆盖等级为增强覆盖等级n。该 n为正整数。B为正整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方法包括:
在一个波束上的当前增强覆盖等级达到一个波束的最大增强覆盖等级时,切换波束进行随机接入尝试。
此处,一个波束的最大增强覆盖等级可为前述基于波束的选择门限确定的,也可以是基站通过信令下发配置的。
总之,为了减少在一个波束上不必要的随机接入尝试,若在一个波束上当前增强覆盖等级已经达到了该波束的最大增强覆盖等级,就停止在该波束上的随机接入尝试,转而切换波束到其他波束上进行随机接入尝试。
在一些实施例中,方法包括:
在一个波束上的随机接入次数达到一个波束的最大随机接入尝试次数时,切换波束进行随机接入尝试。
在一个当前波束上随机接入次数达到最大随机接入尝试次数,则停止在该波束上的随机接入尝试,转而切换波束到其他波束上进行随机接入尝试。
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窄带通信中,因为终端上行发射功率减少以及下行接收天线数目的减少,引入了一种增强覆盖的需求。在覆盖增强场景下的随机接入过程是按照每个覆盖增强等级进行的,即在每个覆盖增强等级都配置了随机接入资源和随机尝试次数。终端随机接入过程中,终端将按照测量RSRP决定初始覆盖增强等级,然后按照该初始增强覆盖等级的随机接入参数进行随机接入尝试。若终端在某个覆盖增强等级接入失败,则终端继续迁移到下一个增强覆盖等级进行尝试;或者,切换到下一个波束进行上述流程。
而在新无线(Narrow Radio,NR)中,随机接入的过程尚未考虑到按照覆盖增强等级进行传输,即仅根据RSRP选择合适的波束进行尝试。在后续R17的简化新无线 (NR-Lite)引入之后,一种时延、速率要求,终端成本介于窄带终端和NR终端之间的新型终端引入。在NR-Lite中,主要针对的场景有3种,分别是工业传感器、视频类监控以及可穿戴设备。而对于前两种场景种,都需要覆盖增强的需求。因此需要考虑到新兴终端接入时随机接入的工作机制。
例如,终端按照在同一个波束上增加覆盖等级优先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或者更换波束优先进行随机接入尝试;
终端在一个波速上进行随机接入尝试之前,根据测量到的波束上信号强度决定在该波束上的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和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对应的随机接入参数。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覆盖等级对应的随机接入参数包含在该覆盖等级的随机接入信道在传输时候的重复传输次数;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覆盖等级对应的随机接入参数包含在该覆盖等级的随机接入信道的尝试次数;
终端根据测量到的波束上信号强度决定初始覆盖等级可包括:即将信号强度和网络配置的门限进行比对,决定初始增强覆盖等级;作为一种实施例,UE根据测量到的波束上信号强度可以是基于SSB的RSRP;作为另一种实施例,UE根据测量到的波束上信号强度可以是基于CSI-RS的RSRP。
例如,网络提供多个覆盖等级的划分门限,即根据区分每个覆盖等级的列表;该列表中包括一个或多个划分门限。作为一种实施例方式,4个增强覆盖等级的区分需要提供3个划分门限。
按照增强覆盖等级切换优先策略,在可包括如下步骤:
终端选择一个波束;
根据测量到波束的RSRP确定初始覆盖等级;
按照当前选择的波束进行和在初始覆盖等级的随机接入信道上发送随机接入请求,随机接入请求的重复传输次数达到一次随机接入尝试的重复传输次数仍未随机接入成功时,则可以跃迁到下一个增强覆盖等级。依旧在该当前选择的波束上,按照下一个增强覆盖等级的参数进行尝试。
若网络侧提供了3个增强覆盖等级划分门限,得到4个增强覆盖等级,且分别编号为 0、1、2及3。这3个划分门限分别为-60dbm,-70dbm,-80dbm;而终端测量到RSRP为 -55dbm,则将在当前波束下从增强覆盖等级0开始尝试。
初始覆盖等级的随机接入尝试次数的确定可包括:
若初始覆盖等级对应的随机接入参数包含该覆盖等级的随机接入尝试次数,则按照此确定进行随机接入尝试,否则按照随机接入尝试次数为1进行随机接入尝试。
跃迁的最大增强覆盖等级可以以波束选择的RSRP门限决定。该RSRP门限是用于从多个波束中选择部分或全部波束用于终端的随机接入尝试。
例如,若网络侧提供了3个增强覆盖等级的划分门限得到了4个增强覆盖等级,分别编号为0、1、2及3。这3个划分门限分别为-60dbm,-70dbm,-80dbm;而波束选择的 RSRP门限为-75dbm,则-75dbm对应到增强覆盖等级2,则跃迁的最大增强覆盖等级为增强覆盖等级2。
终端按照在同一个波束上逐步增加覆盖等级进行随机接入尝试,可以配置总的尝试次数不超过在该波束上配置的最大的尝试次数。
终端按照在同一个波束上逐步增加覆盖等级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时,已经尝试过的覆盖等级不再进行尝试。
例如,在波束1上,先按照增强覆盖等级0进行尝试之后,后续再次选择到波束1时,此时若可以继续跃迁到下一增强覆盖等级,则直接从增强覆盖等级1开始进行尝试。
终端按照更换波束优先进行随机接入尝试,可包括:
步骤1:终端选择一个波束;
步骤2:根据测量到波束的RSRP确定该波束的初始覆盖等级;
步骤3:按照当前选择的波束上,以初始覆盖等级进行随机接入尝试;若失败了返回到步骤1开始执行。若在波束上随机接入尝试成功了,停止后续随机接入尝试。
例如,,若网络侧提供了3个增强覆盖等级的划分门限得到了4个增强覆盖等级,分别编号为0、1、2及3。这3个划分门限分别为-60dbm,-70dbm,-80dbm;而UE测量到 RSRP为-55dbm,则将在当前波束下从增强覆盖等级0尝试;
初始覆盖等级的随机接入试次数的确定可为:
若初始覆盖等级对应的随机接入参数包含该覆盖等级的随机接入信道的随机接入尝试次数,则按照随机接入尝试次数确定,否则为1。
在满足条件的所有波束都进行尝试完成之后,继续跃迁到下一增强覆盖等级再次进行尝试。
跃迁的最大增强覆盖等级可以以波束选择的RSRP门限决定;例如,提供了3个增强覆盖等级的划分门限得到了4个增强覆盖等级,分别编号为0、1、2及3。这3个划分门限分别为-60dbm,-70dbm,-80dbm;而波束选择的RSRP门限为-75dbm,则-75dbm对应到增强覆盖等级2,则跃迁的最大增强覆盖等级为增强覆盖等级2。
例如,按照增强覆盖等级切换优先进行切换,可包括:
在被选择的波束包括波束1及波束2时,首先在波束1尝试增强覆盖等级0;若在波束1上以增强覆盖等级0进行的随机接入尝试失败,则增加到增强覆盖等级1在波束1 上进行随机接入尝试。若以增强覆盖等级1进行的随机接入尝试失败,换到波束2上尝试增强覆盖等级0进行随机接入尝试。若在波束2上以增强覆盖等级0进行的随机接入尝试失败,则增加到增强覆盖等级1在波束2上进行随机接入尝试。
例如,按照波束切换优先进行切换,可包括:
在被选择的波束包括波束1及波束2时,在波束1尝试增强覆盖等级0进行随机接入尝试,若失败换到波束2上尝试增强覆盖等级0的随机接入尝试。若在波束2上尝试增强覆盖等级0的随机接入尝试失败,在波束1尝试增强覆盖等级1进行随机接入尝试,若失败换到波束2上尝试增强覆盖等级1的随机接入尝试,如此切换处理,知道各被选择的波束上的增强覆盖等级达到最大或者在各个被选择波束上的随机接入尝试次数达到最大停止,或者,随机接入尝试成功后。
再例如,被选择的波束包括波束1和波束2,且波束1和波束2的信号质量差异比较大,则波束1和波束2对应的初始增强覆盖等级不同。此时,按照波束切换优先进行切换,可包括:
在被选择的波束包括波束1及波束2时,在波束1尝试增强覆盖等级0进行随机接入尝试,若失败换到波束2上尝试增强覆盖等级1的随机接入尝试。若在波束2上尝试增强覆盖等级1的随机接入尝试失败,在波束1尝试增强覆盖等级1进行随机接入尝试,若失败换到波束2上尝试增强覆盖等级2的随机接入尝试;按照波束切换优先进行切换,可包括:
在被选择的波束包括波束1及波束2时,在波束1尝试增强覆盖等级0进行随机接入尝试,若失败换到波束2上尝试增强覆盖等级0的随机接入尝试。若在波束2上尝试增强覆盖等级0的随机接入尝试失败,在波束1尝试增强覆盖等级1进行随机接入尝试,若失败换到波束2上尝试增强覆盖等级1的随机接入尝试。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随机接入装置,其中,应用于终端中,包括:
随机接入模块710,被配置为按照预设的切换策略,切换波束和/或覆盖增强等级进行随机接入尝试。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随机接入模块710可为程序模块,该程序模块被处理器执行之后,能够实现通过波束切换和/或覆盖增强等级切换进行随机接入尝试。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该随机接入模块710可为软硬结合模块,该软硬结合模块可包括各种可编程阵列,该可编程阵列包括但不限于复杂可编程阵列或现场可编程阵列。
在还有一些实施例中,该随机接入模块710可为纯硬件模块,该纯硬件模块可包括各种专用集成电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随机接入模块710,被配置为在当前波束上按照当前增强覆盖等级随机接入尝试失败时,按照增强覆盖等级切换优先策略,切换到下一个增强覆盖等级在当前波束上进行随机接入尝试。
在一些实施例中,随机接入模块710,被配置为在当前波束上随机接入失败时,按照波束切换优先策略,切换到下一波束进行随机接入尝试。
在一些实施例中,随机接入模块710,被配置为在按照一个增强覆盖等级在所有波束上都随机接入失败时,在所述当前波束上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时切换到下一个增强覆盖等级。
在一些实施例中,装置还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被配置为根据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所使用波束的信号强度,确定在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所使用波束上的初始增强覆盖等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确定模块,被配置为根据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所使用波束上的同步信号块SSB的信号质量,确定初始增强覆盖等级;或者,根据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所使用波束的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的信号质量,确定初始增强覆盖等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确定模块,被配置为将信号强度与网络侧配置的增强覆盖等级的划分门限进行比较,确定初始增强覆盖等级。
在一些实施例中,装置,还包括:
第二确定模块,被配置为根据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所使用波束的信号强度,确定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对应的随机接入参数;
其中,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对应的随机接入参数包括:
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对应的一次随机接入尝试次数所包含的重复传输次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随机接入参数还包括: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对应的在一个波束上的随机接入尝试次数;
或者,
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在一个波束上的随机接入尝试次数为默认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装置还包括:
第二确定模块,被配置为根据选择进行随机接入尝试的波束的选择门限,确定在被选择的波束上的最大增强覆盖等级。
在一些实施例中,随机接入模块710,还被配置为在一个波束上的当前增强覆盖等级达到一个波束的最大增强覆盖等级时,切换波束进行随机接入尝试。
在一些实施例中,随机接入模块710,还被配置为在一个波束上的随机接入次数达到一个波束的最大随机接入尝试次数时,切换波束进行随机接入尝试。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终端,该终端具体可是移动电话,计算机,数字广播终端,消息收发设备,游戏控制台,平板设备,医疗设备,健身设备,个人数字助理等。
参照图8,终端800可以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组件:处理组件802,存储器804,电源组件806,多媒体组件808,音频组件810,输入/输出(I/O)的接口812,传感器组件 814,以及通信组件816。
处理组件802通常控制终端800的整体操作,诸如与显示,电话呼叫,数据通信,相机操作和记录操作相关联的操作。处理组件8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820来执行指令,以完成上述的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此外,处理组件8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模块,便于处理组件802和其他组件之间的交互。例如,处理组件802可以包括多媒体模块,以方便多媒体组件808和处理组件802之间的交互。
存储器804被配置为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在设备800的操作。这些数据的示例包括用于在终端800上操作的任何应用程序或方法的指令,联系人数据,电话簿数据,消息,图片,视频等。存储器804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
电源组件806为终端800的各种组件提供电力。电源组件806可以包括电源管理系统,一个或多个电源,及其他与为终端800生成、管理和分配电力相关联的组件。
多媒体组件808包括在终端800和用户之间的提供一个输出接口的屏幕。在一些实施例中,屏幕可以包括液晶显示器(LCD)和触摸面板(TP)。如果屏幕包括触摸面板,屏幕可以被实现为触摸屏,以接收来自用户的输入信号。触摸面板包括一个或多个触摸传感器以感测触摸、滑动和触摸面板上的手势。触摸传感器可以不仅感测触摸或滑动动作的边界,而且还检测与触摸或滑动操作相关的持续时间和压力。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媒体组件808包括一个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当设备800处于操作模式,如拍摄模式或视频模式时,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可以接收外部的多媒体数据。每个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可以是一个固定的光学透镜系统或具有焦距和光学变焦能力。
音频组件810被配置为输出和/或输入音频信号。例如,音频组件810包括一个麦克风(MIC),当终端800处于操作模式,如呼叫模式、记录模式和语音识别模式时,麦克风被配置为接收外部音频信号。所接收的音频信号可以被进一步存储在存储器804或经由通信组件816发送。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组件810还包括一个扬声器,用于输出音频信号。
I/O接口812为处理组件802和外围接口模块之间提供接口,上述外围接口模块可以是键盘,点击轮,按钮等。这些按钮可包括但不限于:主页按钮、音量按钮、启动按钮和锁定按钮。
传感器组件814包括一个或多个传感器,用于为终端800提供各个方面的状态评估。例如,传感器组件814可以监听到设备800的打开/关闭状态,组件的相对定位,例如组件为终端800的显示器和小键盘,传感器组件814还可以检测终端800或终端800一个组件的位置改变,用户与终端800接触的存在或不存在,终端800方位或加速/减速和终端 800的温度变化。传感器组件814可以包括接近传感器,被配置用来在没有任何的物理接触时检测附近物体的存在。传感器组件814还可以包括光传感器,如CMOS或CCD图像传感器,用于在成像应用中使用。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传感器组件814还可以包括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磁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或温度传感器。
通信组件816被配置为便于终端800和其他设备之间有线或无线方式的通信。终端800可以接入基于通信标准的无线网络,如Wi-Fi,2G或3G,或它们的组合。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通信组件816经由广播信道接收来自外部广播管理系统的广播信号或广播相关信息。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通信组件816还包括近场通信(NFC)模块,以促进短程通信。例如,在NFC模块可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红外数据协会(IrDA)技术,超宽带(UWB)技术,蓝牙(BT)技术和其他技术来实现。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终端800可以被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上述方法。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括指令的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括指令的存储器804,上述指令可由终端800的处理器820执行以完成上述方法。例如,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
图9是一基站的示意图。参照图9,基站900包括处理组件922,其进一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以及由存储器932所代表的存储器资源,用于存储可由处理组件922的执行的指令,例如应用程序。存储器932中存储的应用程序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每一个对应于一组指令的模块。此外,处理组件922被配置为执行指令,以执行图4和/或图 5所示的PDCCH监听方法。
基站900还可以包括一个电源组件926被配置为执行基站900的电源管理,一个有线或无线网络接口950被配置为将基站900连接到网络,和一个输入输出(I/O)接口958。基站900可以操作基于存储在存储器932的操作系统,例如Windows ServerTM,Mac OS XTM,UnixTM,LinuxTM,FreeBSDTM或类似。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其中,包括:
天线;
存储器;
处理器,分别与天线及存储器连接,用于通过执行存储在存储器上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控制天线的无线信号收发,并实现前述任意实施例提供的随机接入方法,例如,如图 2、图4至图5所示方法中的一个或多个。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后,能够实现前述任意技术方案提供的随机接入方法,例如,如图2、图4至图5所示方法的至少其中之一所示方法的至少其中之一。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26)

1.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其中,包括:
按照预设的切换策略,切换波束和/或覆盖增强等级进行随机接入尝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按照预设的切换策略,切换覆盖增强等级进行随机接入尝试,包括:
在当前波束上按照当前增强覆盖等级随机接入尝试失败时,按照增强覆盖等级切换优先策略,在所述当前波束上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时切换到下一个增强覆盖等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按照预设的切换策略,切换波束进行随机接入尝试,包括:
在当前波束上随机接入失败时,按照波束切换优先策略,切换到下一波束进行随机接入尝试。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按照一个增强覆盖等级在所有波束上均随机接入失败时,切换到下一个增强覆盖等级进行随机接入尝试。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所使用波束的信号强度,确定在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所使用波束上的初始增强覆盖等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所使用波束的信号强度,确定在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所使用波束上的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包括:
根据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所使用波束上的同步信号块SSB的信号质量,确定初始增强覆盖等级;
或者,
根据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所使用波束的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的信号质量,确定所述初始增强覆盖等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所使用波束的信号强度,确定在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所使用波束上的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包括:
将所述信号强度与网络侧配置的增强覆盖等级的划分门限进行比较,确定所述初始增强覆盖等级。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所使用波束的信号强度,确定所述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对应的随机接入参数;
其中,所述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对应的随机接入参数包括:
所述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对应的一次随机接入尝试次数所包含的重复传输次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随机接入参数还包括:所述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对应的在一个波束上的随机接入尝试次数;
或者,
所述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在一个波束上的随机接入尝试次数为默认值。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选择进行随机接入尝试的波束的选择门限,确定在被选择的波束上的最大增强覆盖等级。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在一个波束上的当前增强覆盖等级达到所述一个波束的最大增强覆盖等级时,切换波束进行随机接入尝试。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在一个波束上的随机接入次数达到所述一个波束的最大随机接入尝试次数时,切换波束进行随机接入尝试。
13.一种随机接入装置,其中,包括:
随机接入模块,被配置为按照预设的切换策略,切换波束和/或覆盖增强等级进行随机接入尝试。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随机接入模块,被配置为在当前波束上按照当前增强覆盖等级随机接入尝试失败时,按照增强覆盖等级切换优先策略,在所述当前波束上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时切换到下一个增强覆盖等级。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随机接入模块,被配置为在当前波束上随机接入失败时,按照波束切换优先策略,切换到下一波束进行随机接入尝试。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随机接入模块,被配置为在按照一个增强覆盖等级在所有波束上均随机接入失败时,切换到下一个增强覆盖等级进行随机接入尝试。
17.根据权利要求13至16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被配置为根据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所使用波束的信号强度,确定在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所使用波束上的初始增强覆盖等级。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确定模块,被配置为根据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所使用波束上的同步信号块SSB的信号质量,确定所述初始增强覆盖等级;或者,根据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所使用波束的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的信号质量,确定所述初始增强覆盖等级。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确定模块,被配置为将所述信号强度与网络侧配置的增强覆盖等级的划分门限进行比较,确定所述初始增强覆盖等级。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确定模块,被配置为根据进行随机接入尝试所使用波束的信号强度,确定所述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对应的随机接入参数;
其中,所述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对应的随机接入参数包括:
所述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对应的一次随机接入尝试次数所包含的重复传输次数。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随机接入参数还包括: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对应的在一个波束上的随机接入尝试次数;
或者,
所述初始增强覆盖等级在一个波束上的随机接入尝试次数为默认值。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确定模块,被配置为根据选择进行随机接入尝试的波束的选择门限,确定在被选择的波束上的最大增强覆盖等级。
23.根据权利要求13至16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随机接入模块,还被配置为在一个波束上的当前增强覆盖等级达到所述一个波束的最大增强覆盖等级时,切换波束进行随机接入尝试。
24.根据权利要求13至16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随机接入模块,还被配置为在一个波束上的随机接入次数达到所述一个波束的最大随机接入尝试次数时,切换波束进行随机接入尝试。
25.一种终端,其中,包括:
天线;
存储器;
处理器,分别与所述天线及所述存储器连接,用于通过执行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控制天线的无线信号收发,并实现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提供的方法。
26.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后,能够实现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提供的方法。
CN201980002948.1A 2019-11-11 2019-11-11 随机接入方法及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12018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9/117249 WO2021092734A1 (zh) 2019-11-11 2019-11-11 随机接入方法及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01831A true CN111201831A (zh) 2020-05-26
CN111201831B CN111201831B (zh) 2022-02-01

Family

ID=707474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02948.1A Active CN111201831B (zh) 2019-11-11 2019-11-11 随机接入方法及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86383A1 (zh)
EP (1) EP4061084A4 (zh)
CN (1) CN111201831B (zh)
WO (1) WO2021092734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91348A (zh) * 2020-07-02 2022-01-04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随机接入信息的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WO2022027659A1 (zh) * 2020-08-07 2022-02-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负载均衡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CN114158290A (zh) * 2020-07-06 2022-03-08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4175833A (zh) * 2020-07-10 2022-03-11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3125343A1 (zh) * 2021-12-29 2023-07-06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82576B2 (en) * 2020-05-01 2024-01-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dynamic signaling for wireless coverage enhancement
US20210352674A1 (en) * 2020-05-08 2021-11-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Group common control for coverage enhancement for uplink control channel
DE102022210364A1 (de) * 2022-09-29 2024-04-04 Continental Automotive Technologies GmbH Verfahren und drahtloses Kommunikationssystem zur Verbesserung einer energieeffizienten Abdeckung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55655A (zh) * 2016-05-26 2019-01-0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波束切换和报告的系统和方法
WO2019095307A1 (zh) * 2017-11-17 2019-05-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消息的方法及设备
CN110381603A (zh) * 2018-04-13 2019-10-25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及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93470B (zh) * 2013-08-08 2018-11-02 英特尔Ip公司 用于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的电子下倾角调节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US9918344B2 (en) * 2015-04-09 2018-03-13 Intel IP Corporation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for enhanced coverage support
US11218893B2 (en) * 2017-04-03 2022-01-0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Gap sharing under coverage enhancement
CN108738141B (zh) * 2017-04-21 2020-04-17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物理随机接入信道参数的配置方法、网络侧设备及终端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55655A (zh) * 2016-05-26 2019-01-0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波束切换和报告的系统和方法
WO2019095307A1 (zh) * 2017-11-17 2019-05-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消息的方法及设备
CN110381603A (zh) * 2018-04-13 2019-10-25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及终端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91348A (zh) * 2020-07-02 2022-01-04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随机接入信息的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14158290A (zh) * 2020-07-06 2022-03-08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4175833A (zh) * 2020-07-10 2022-03-11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2027659A1 (zh) * 2020-08-07 2022-02-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负载均衡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WO2023125343A1 (zh) * 2021-12-29 2023-07-06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061084A1 (en) 2022-09-21
WO2021092734A1 (zh) 2021-05-20
CN111201831B (zh) 2022-02-01
EP4061084A4 (en) 2023-07-19
US20220386383A1 (en) 2022-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01831B (zh) 随机接入方法及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0537334B (zh) 天线面板的应用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US20230007714A1 (en)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10337830B (zh) 监听方法、信令下发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
CN111543076A (zh) 传输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1819905A (zh) 随机接入配置的确定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KR20240005098A (ko) 리소스 설정 방법, 장치, 통신 장치 및 저장 매체(resource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EP4017040A1 (en) Data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CN115053473A (zh) Rsrp门限确定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1223163A1 (zh)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CN111149388B (zh) 通信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1434177B (zh) 无线网络接入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258700B (zh)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US20230040331A1 (en) Resource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CN114270985A (zh) 波束切换方法及装置、网络设备、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3545148A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通信设备
CN113498617A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450901B (zh) 通信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23230901A1 (zh) 保护间隔配置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240064606A1 (en) Relay ue sele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information pro- 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device and medium
WO2024065371A1 (zh) 一种波束扫描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316022A (zh) 波束确定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450901A (zh) 通信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5088289A (zh) Rsrp门限参数确定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7254825A (zh) 天线切换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