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54825A - 天线切换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天线切换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54825A
CN117254825A CN202210658306.0A CN202210658306A CN117254825A CN 117254825 A CN117254825 A CN 117254825A CN 202210658306 A CN202210658306 A CN 202210658306A CN 117254825 A CN117254825 A CN 1172548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s
state
maximum value
terminal
antenn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5830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德乾
刘水
潘希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65830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254825A/zh
Publication of CN1172548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548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05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adapting radio receivers, transmitters andtransceivers for operation on two or more bands, i.e. frequency ranges
    • H04B1/0064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adapting radio receivers, transmitters andtransceivers for operation on two or more bands, i.e. frequency ranges with separate antennas for the more than one ba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401Circuits for selecting or indicating operating m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the mobile station comprising multiple antennas, e.g. to provide uplink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witching
    • H04B7/0608Antenna selection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 H04B7/080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with single receiver and antenna switching
    • H04B7/081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with single receiver and antenna switching based on current reception conditions, e.g. switching to different antenna when signal level is below threshol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4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 H04M1/7245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according to context-related or environment-related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8/00User notification, e.g. alerting and paging, for incoming communication, change of service or the like
    • H04W68/02Arrangements for increasing efficiency of notification or paging channe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天线切换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应用于终端,终端包括多个天线;方法包括:在终端处于非连接态时,确定满足检测条件;其中,非连接态包括:空闲态和/或非激活态;当满足检测条件时,控制终端的N根天线进入开启状态;其中,N大于或等于2且小于或等于终端包含的总天线的正整数;在N根天线进入开启状态之后,进行参考信号测量得到信号测量结果;根据信号测量结果,选择M根天线维持在开启状态,其中,M小于N。如此,在终端处于非连接态时,可以选取天线性能较好的天线工作,从而能够提升处于非连接态的终端接收寻呼消息的成功率。

Description

天线切换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天线切换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的大规模推广和智能终端的进一步发展,智能终端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职责,既要负责通信端的职能,又要承担起视频播放的职能,甚至游戏机、导航仪等职能。
用户进行各种业务时,终端(例如,手机)的状态日益复杂,当前既可以接入移动通信网络,也可以接入WIFI、蓝牙、短距技术,用户的选择也日益增多。但是无论终端的功能如何增多,电话还是最基础的业务,要保证用户可以打出电话、也可以收到寻呼。
目前,终端通常会设置两个或者多个天线,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例如终端通过接入WIFI进行观看视频或离线观看视频或者终端长时间处于息屏状态时,终端在接收到寻呼消息时会由连接态切换到非连接态,但是相关技术中存在寻呼失败概率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天线切换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天线切换方法,应用于终端,所述终端包括多个天线;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终端处于非连接态时,确定满足检测条件;其中,所述非连接态包括:空闲态和/或非激活态;
当满足所述检测条件时,控制所述终端的N根天线进入开启状态;其中,所述N大于或等于2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终端包含的总天线的正整数;
在所述N根天线进入所述开启状态之后,进行参考信号测量得到信号测量结果;
根据所述信号测量结果,选择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其中,所述M小于所述N。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信号测量结果,选择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包括:
根据所述信号测量结果,选择信号质量最优的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
或者,
根据所述信号测量结果,选择信号质量大于第一门限的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信号测量结果,选择信号质量最优的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包括:
若第一最大值与第二最大值之间的差值大于第二门限,根据所述信号测量结果,选择信号质量最优的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其中,所述第一最大值为:所述N根天线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所述第二最大值为:预设时刻以前处于开启状态的M根天线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
和/或,
若第三最大值与第四最大值的差值大于第三门限,根据所述信号测量结果,选择信号质量最优的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其中,所述第三最大值为:所述N根天线中每一根天线在测量时间窗内的平均接收质量的最大值;所述第四最大值为:所述预设时刻以前处于开启状态的M根天线中每一根天线在所述测量时间窗内的平均接收质量的最大值;
其中,所述预设时刻为:所述N根天线进入到所述开启状态的时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N根天线在所述测量时间窗内每个时刻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之间的平均值,从备选选择策略中确定目标选择策略;
其中,所述备选选择策略包括:第一选择策略、第二选择策略和第三选择策略;
所述第一选择策略为:使用所述第一最大值和所述第二最大值选择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的所述M根天线;
所述第二选择策略为:使用所述第三最大值和所述第四最大值选择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的所述M根天线;
所述第三选择策略为:使用所述第一最大值、所述第二最大值、所述第三最大值和所述第四最大值选择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的所述M根天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N根天线在所述测量时间窗内每个时刻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的平均值,从备选选择策略中确定目标选择策略,包括:
当所述N根天线在所述测量时间窗内每个时刻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的平均值大于第四门限时,确定所述目标选择策略为所述第一选择策略或所述第三选择策略;
或者,
当所述N根天线在所述测量时间窗内每个时刻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的平均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四门限时,确定所述目标选择策略为所述第二选择策略或所述第三选择策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检测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当前时刻与前一个历史检测时刻之间的时间间距等于检测周期;
检测到预设事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检测周期的时长为第一预设时长与第二预设时长的和值,所述第一预设时长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时长;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时长为使用所述M根天线进行监听寻呼消息的时长;所述第二预设时长为所述N根天线所在的测量时间窗的时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预设事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处于开启状态的天线接收到参考信号的信号平均质量均低于第一门限;
处于开启状态的天线接收到参考信号的信号瞬时质量均低于第五门限;
所述终端的姿态切换为预设姿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预设姿态至少包括:所述终端的天线所在位置被目标遮挡物遮挡的姿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寻呼消息的寻呼周期,确定所述测量时间窗。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天线切换装置,应用于终端,所述终端包括多个天线;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在所述终端处于非连接态时,确定满足检测条件;其中,所述非连接态包括:空闲态和/或非激活态;
控制模块,用于当满足所述检测条件时,控制所述终端的N根天线进入开启状态;其中,所述N大于或等于2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终端包含的总天线的正整数;
测量模块,用于在所述N根天线进入所述开启状态之后,进行参考信号测量得到信号测量结果;
选择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信号测量结果,选择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其中,所述M小于所述N。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选择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信号测量结果,选择信号质量最优的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
或者,
根据所述信号测量结果,选择信号质量大于第一门限的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选择模块具体用于:
若第一最大值与第二最大值之间的差值大于第二门限,根据所述信号测量结果,选择信号质量最优的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其中,所述第一最大值为:所述N根天线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所述第二最大值为:预设时刻以前处于开启状态的M根天线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
和/或,
若第三最大值与第四最大值的差值大于第三门限,根据所述信号测量结果,选择信号质量最优的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其中,所述第三最大值为:所述N根天线中每一根天线在测量时间窗内的平均接收质量的最大值;所述第四最大值为:所述预设时刻以前处于开启状态的M根天线中每一根天线在所述测量时间窗内的平均接收质量的最大值;
其中,所述预设时刻为:所述N根天线进入到所述开启状态的时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N根天线在所述测量时间窗内每个时刻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的平均值,从备选选择策略中确定目标选择策略;
其中,所述备选选择策略包括:第一选择策略、第二选择策略和第三选择策略;
所述第一选择策略为:使用所述第一最大值和所述第二最大值选择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的所述M根天线;
所述第二选择策略为:使用所述第三最大值和所述第四最大值选择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的所述M根天线;
所述第三选择策略为:使用所述第一最大值、所述第二最大值、所述第三最大值和所述第四最大值选择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的所述M根天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当所述N根天线在所述测量时间窗内每个时刻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的平均值大于第四门限时,确定所述目标选择策略为所述第一选择策略或所述第三选择策略;
或者,
当所述N根天线在所述测量时间窗内每个时刻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的平均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四门限时,确定所述目标选择策略为所述第二选择策略或所述第三选择策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检测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当前时刻与前一个历史检测时刻之间的时间间距等于检测周期;
检测到预设事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检测周期的时长为第一预设时长与第二预设时长的和值,所述第一预设时长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时长;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时长为使用所述M根天线进行监听寻呼消息的时长;所述第二预设时长为所述N根天线所在的测量时间窗的时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预设事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处于开启状态的天线接收到参考信号的信号平均质量均低于第一门限;
处于开启状态的天线接收到参考信号的信号瞬时质量均低于第五门限;
所述终端的姿态切换为预设姿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预设姿态至少包括:
所述终端的天线所在位置被目标遮挡物遮挡的姿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寻呼消息的寻呼周期,确定所述测量时间窗。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包括:
处理器和用于存储能够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其中:
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可执行指令时,所述可执行指令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任一项提供的天线切换方法中的步骤。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该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任一项提供的天线切换方法中的步骤。
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天线切换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应用于终端,通过在终端处于非连接态时,且确定满足检测条件时,控制终端的N根天线进入开启状态,并在N根天线进入开启状态之后,进行参考信号测量得到信号测量结果;以及根据信号测量结果,选择M根天线维持在开启状态。如此,在终端处于非连接态时,可以根据信号测量结果,选取天线性能较好的天线工作,从而能够提升处于非连接态的终端接收寻呼消息的成功率,同时也能够减少终端发起呼叫的失败率,进而保证了处于非连接状态的终端的收发能力,提升了用户体验。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天线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天线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天线切换方法的具体流程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终端处于空闲态下的周期性天线切换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天线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终端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实施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公开实施例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公开实施例。在本公开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公开实施例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着重强调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之处,其相同或相似之处可以相互参考,为了简洁,不再一一赘述。
请参考图1,其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无线通信系统是基于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的通信系统,该无线通信系统可以包括:若干个终端11以及若干个基站12。
其中,终端11可以是指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终端11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进行通信,终端11可以是物联网UE,如传感器设备、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和具有物联网UE的计算机,例如,可以是固定式、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装置。例如,站(Station,STA)、订户单元(subscriber unit)、订户站(subscriber station)、移动站(mobilestation)、移动台(mobile)、远程站(remote station)、接入点、远程UE(remoteterminal)、接入UE(access terminal)、用户装置(user terminal)、用户代理(useragent)、用户设备(user device)、或用户UE(user equipment,UE)。或者,终端11也可以是无人飞行器的设备。或者,终端11也可以是车载设备,比如,可以是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行车电脑,或者是外接行车电脑的无线通信设备。或者,终端11也可以是路边设备,比如,可以是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路灯、信号灯或者其它路边设备等。
基站12可以是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网络侧设备。其中,该无线通信系统可以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the 4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4G)系统,又称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或者,该无线通信系统也可以是5G系统,又称新空口(new radio,NR)系统或5G NR系统。或者,该无线通信系统也可以是5G系统的再下一代系统。其中,5G系统中的接入网可以称为NG-RAN(New Generation-Radio Access Network,新一代无线接入网)。或者,MTC系统。其中,基站12可以是4G系统中采用的演进型基站(eNB)。或者,基站12也可以是5G系统中采用集中分布式架构的基站(gNB)。当基站12采用集中分布式架构时,通常包括集中单元(central unit,CU)和至少两个分布单元(distributedunit,DU)。集中单元中设置有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Radio Link Control,RLC)层、媒体访问控制(MediaAccess Control,MAC)层的协议栈;分布单元中设置有物理(Physical,PHY)层协议栈,本公开实施例对基站12的具体实现方式不加以限定。
基站12和终端11之间可以通过无线空口建立无线连接。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该无线空口是基于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4G)标准的无线空口;或者,该无线空口是基于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5G)标准的无线空口,比如该无线空口是新空口;或者,该无线空口也可以是基于5G的更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标准的无线空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11之间还可以建立E2E(End to End,端到端)连接。比如车联网通信(vehicle to everything,V2X)中的V2V(vehicle to vehicle,车对车)通信、V2I(vehicle to Infrastructure,车对路边设备)通信和V2P(vehicle to pedestrian,车对人)通信等场景。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无线通信系统还可以包含网络管理设备13。若干个基站12分别与网络管理设备13相连。其中,网络管理设备13可以是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核心网设备,比如,该网络管理设备13可以是演进的数据分组核心网(EvolvedPacket Core,EPC)中的移动性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或者,该网络管理设备也可以是其它的核心网设备,比如服务网关(Serving GateWay,SGW)、公用数据网网关(Public DataNetwork GateWay,PGW)、策略与计费规则功能单元(Policy andCharging RulesFunction,PCRF)或者归属签约用户服务器(Home Subscriber Server,HSS)等。对于网络管理设备13的实现形态,本公开实施例不做限定。
图2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线切换方法的流程图,所述天线切换方法应用于图1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终端,所述终端包括:多个天线。
参照图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切换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201,在所述终端处于非连接态时,确定满足检测条件;其中,所述非连接态包括:空闲态和/或非激活态;
202,当满足所述检测条件时,控制所述终端的N根天线进入开启状态;其中,所述N大于或等于2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终端包含的总天线的正整数;
203,在所述N根天线进入所述开启状态之后,进行参考信号测量得到信号测量结果;
204,根据所述信号测量结果,选择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其中,所述M小于所述N。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切换方法可以应用于终端,所述终端可以是采用蜂窝移动通信技术进行无线通信的手机终端等。
所述终端包括多根天线,这些天线可以用于上行传输和/或下行传输。终端可具有4根或者8根天线。其中,所述终端可以利用多个天线中的部分或全部进行接收基站发送的携带同一信息的信号。不同天线可以位于终端的不同位置。例如,所述终端的多根天线分别设置在所述终端的顶侧、左侧、右侧以及底侧。例如,终端的顶侧、左侧、右侧及底侧分别设有一个或多个天线。另外,不同天线的天线性能可以不同,例如,位于终端的顶侧的天线的天线性能最优,位于终端的底侧的天线的天线性能次之。此外,不同天线的尺寸可以不同,相应地,不同尺寸的天线的穿透能力不同。
所述终端可以处于空闲态(idle mode)和/或非激活态(inactive mode)。
当所述终端处于非连接态时,所述终端可以通过当前处于开启状态的天线接收基站发送的寻呼消息。该寻呼消息可以承载在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中。
所述检测条件用于确定是否需要控制所述终端的N根天线进入开启状态,以对进入开启状态之后的N根天线进行参考信号的测量。若所述检测条件被满足,则需要控制所述终端的N根天线进入开启状态;若所述检测条件未被满足,则不需要控制所述终端的N根天线进入开启状态。
终端的天线可以与终端内的射频链路连接,若天线处于开启状态,则终端内该天线连接的射频链路导通,天线可以接收无线信号和/或发射无线信号。若终端处于关闭状态,则终端内该天线连接的射频链路断开,该天线不能接收无线信号和/或发射无线信号。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检测条件可以是在终端预先设定好的,也可以是由基站下发的,所述检测条件还可以是动态调整的,本实施例对具体的检测条件不作限定。
上述步骤201的实现过程中,在终端处于非连接态时,可以根据当前时刻是否到达预设的检测时刻,确定是否满足检测条件,也可以根据是否检测到预设事件,确定是否满足检测条件。若当前时刻到达预设的检测时刻或者检测到预设事件时,则确定满足检测条件。
需要说明的是,在终端处于非连接态时,若确定不满足检测条件,则继续保持所述终端当前处于开启状态的天线工作。
上述步骤202的实现过程中,当满足所述检测条件时,可以通过导通所述终端的N根天线分别连接的射频链路,控制所述终端的N根天线进入开启状态。这里,所述N根天线的个数可以小于或等于所述终端的天线总个数。
若维持M根天线处于开启状态,则相当于会关闭N-M根天线,即断开N-M根天线连接的射频链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终端处于非连接态时,确定不满足所述检测条件,则继续保持当前处于开启状态的M根天线的开启状态。
本实施例中,若不满足检测条件,继续维持当前处于开启状态的M根天线的开启状态,这样就不会开启N根天线的测量,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测量,进一步减少终端的功耗,延长终端的待机时长。
上述步骤203的实现过程中,在所述N根天线进入所述开启状态之后,对所述N根天线中的每一根天线进行参考信号测量得到信号测量结果。
其中,参考信号可以是下行参考信号,该下行参考信号可以是用于供处于非连接态的所述终端进行下行同步的信号。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参考信号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跟踪参考信号(Tracking Reference Signal,TRS);
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CSI-RS);
同步信号块(Synchronization Signal and PBCHblock,SSB)。
所述参考信号的信号测量结果用于表征所述终端的N根天线的接收质量。
天线的接收质量可以反映天线当前接收信号的能力。天线的接收质量越高,表明天线当前接收信号的能力越好。其中,接收质量可以表示为瞬时接收质量,即接收质量的瞬时值;接收质量也可以表示为平均接收质量,即接收质量的平均值。
其中,所述接收质量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RSRP);
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RSSI);
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Quality,RSRQ);
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SINR)。
上述步骤204的实现过程中,可以根据所述信号测量结果,从所述终端的N根天线中选择满足预设条件的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这里,M的取值可以为大于1的正整数。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M与所述N之间的比值可以为预设比值,例如所述预设比值为1/4,2/4或3/8等。
这里,满足所述预设条件的M根天线可以是信号质量最优的M根天线,也可以是信号质量大于预设门限的M根天线。
需要说明的是,选择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表示从所述N根天线中选择M根天线继续保持在所述开启状态,同时所述N根天线中未被选择的天线进入关闭状态。
示例性地,假设终端包括4根天线,分别为:天线A、天线B、天线C和天线D。若根据所述信号测量结果,从所述终端的4根天线中选择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的两根天线为天线A和天线B,那么天线C和天线D各自连接的射频链路会被断开而使得天线C和天线D进入关闭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所述信号测量结果选择维持在开启状态的M根天线、与所述N根天线进入到所述开启状态的时刻之前处于开启状态的M根天线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线切换方法,通过在终端处于非连接态时,且确定满足检测条件时,控制终端的N根天线进入开启状态,并在N根天线进入开启状态之后,进行参考信号测量得到信号测量结果;以及根据信号测量结果,选择M根天线维持在开启状态。如此,在终端处于非连接态时,可以根据信号测量结果,选取天线性能较好的天线工作,从而能够提升处于非连接态的终端接收寻呼消息的成功率,同时也能够减少终端发起寻呼的失败率,进而保证了处于非连接状态的终端的收发能力,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基于图2,上述步骤204中所述根据所述信号测量结果,选择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可以包括以下步骤之一:
301,根据所述信号测量结果,选择信号质量最优的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
302,根据所述信号测量结果,选择信号质量大于第一门限的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
其中,所述第一门限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要进行设定,此处不作具体限定。
具体地,可以根据信号测量结果,按照信号质量从高到低的顺序,对所述终端的N根天线进行排序;根据排序结果,选择信号质量最优的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也可以直接根据信号测量结果,选择信号大于第一门限的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
本实施例中,通过选择信号质量最优或者信号质量大于第一门限的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能够实现处于非连接态的所述终端的最佳接收性能,从而能够提升处于非连接状态的终端的收发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步骤301中所述根据所述信号测量结果,选择信号质量最优的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可以包括以下方式至少之一:
方式一:若第一最大值与第二最大值之间的差值大于第二门限,根据所述信号测量结果,选择信号质量最优的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
其中,所述第一最大值为:所述N根天线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所述第二最大值为:预设时刻以前处于开启状态的M根天线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
方式二:若第三最大值与第四最大值的差值大于第三门限,根据所述信号测量结果,选择信号质量最优的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
其中,所述第三最大值为:所述N根天线中每一根天线在测量时间窗内的平均接收质量的最大值;所述第四最大值为:所述预设时刻以前处于开启状态的M根天线中每一根天线在所述测量时间窗内的平均接收质量的最大值;其中,所述预设时刻为:所述N根天线进入到所述开启状态的时刻。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门限值可大于所述第三门限值。由于平均接收质量相比于瞬时接收质量更能够反映天线的接收能力,通过设置第二门限值大于第三门限值,使得无论使用哪种方式进行M根天线的选择,都可以选择接收质量较好的M根天线,从而提升寻呼消息的接收成功率。
所述第二门限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要进行设定,例如所述第二门限的取值可以设置为3dBm、2dBm或其他适宜的值。
所述第三门限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要进行设定,例如所述第三门限的取值可以设置为1dBm、1.5dBm或其他适宜的值。
所述测量时间窗可用于对处于开启状态的N根天线进行参考信号的测量。其中,所述测量时间窗的时长可根据经验或试验确定。示例性地,所述测量时间窗的时长可以设置为毫秒级别的时长,以抑制由于长时间开启所述终端的N根天线而导致终端功耗的增加。
本实施例可以采用上述方式一和/或上述方式二实现上述步骤301的过程,上述方式一利用N根天线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与M根天线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之间的差值来实现上述步骤301,这样可以快速地选择信号质量最优的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在终端的姿态变化较快的场景下,采用这种方法会获得更好的天线选取效果。
上述方式二则利用N根天线的平均接收质量的最大值与M根天线的平均接收质量的最大值之间的差值来实现上述步骤301,这样可以更可靠地选择信号质量最优的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在终端的姿态变化较少(例如终端长时间保持一个姿态)的场景下,采用这种方法会获得更好的天线选取效果。
具体地,所述第一最大值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确定:
根据所述N根天线的信号测量结果,确定所述N根天线中每根天线的瞬时接收质量,将所述N根天线中每根天线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确定为所述第一最大值。
具体地,所述第二最大值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确定:
根据预设时刻以前处于开启状态的M根天线的信号测量结果,确定预设时刻以前处于开启状态的M根天线中每根天线的瞬时接收质量,将预设时刻以前处于开启状态的M根天线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确定为所述第二最大值。
具体地,所述第三最大值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确定:
根据所述N根天线的信号测量结果,确定所述N根天线中每根天线在测量时间窗内各个时刻的瞬时接收质量;根据所述N根天线中每根天线在测量时间窗内各个时刻的瞬时接收质量,确定所述N根天线中每根天线在测量时间窗内的平均接收质量;将所述N根天线中每根天线在测量时间窗内的平均接收质量的最大值确定为所述第三最大值。
具体地,所述第四最大值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确定:
根据预设时刻以前处于开启状态的M根天线的信号测量结果,确定预设时刻以前处于开启状态的M根天线中每根天线在测量时间窗内各个时刻的瞬时接收质量;根据预设时刻以前处于开启状态的M根天线中每根天线在测量时间窗内各个时刻的瞬时接收质量,确定预设时刻以前处于开启状态的M根天线中每根天线在测量时间窗内的平均接收质量;将预设时刻以前处于开启状态的M根天线中每根天线在测量时间窗内的平均接收质量的最大值确定为所述第四最大值。
本实施例中,第一最大值与第二最大值之间的差值大于第二门限、和/或第三最大值与第四最大值之间的差值大于第三门限,可以作为天线切换条件,从而在满足天线切换条件的情况下,根据所述信号测量结果,选择信号质量最优的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能够实现处于非连接态的终端的天线切换,从而提高处于非连接态的终端的收发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步骤301中所述根据所述信号测量结果,选择信号质量最优的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若第五最大值与第六最大值之间的差值大于预设的方差门限,根据所述信号测量结果,选择信号质量最优的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其中,所述第五最大值为:所述N根天线的接收质量的方差的最大值;所述第六最大值为:预设时刻以前处于开启状态的M根天线的接收质量的方差的最大值;
和/或,
若第七最大值与第八最大值之间的差值大于预设的标准差门限,根据所述信号测量结果,选择信号质量最优的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其中,所述第七最大值为:所述N根天线的接收质量的标准差的最大值;所述第八最大值为:预设时刻以前处于开启状态的M根天线的接收质量的标准差的最大值。
本实施例中,接收质量的方差/标准差能够表征接收质量的波动性,接收质量的方差/标准差越大,接收质量越不稳定。如此,通过利用N根天线的接收质量的方差/标准差的最大值与M根天线的接收质量的方差/标准差的最大值之间的差值来实现上述步骤301,能够更可靠地选择信号质量最优的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获得更好的天线选取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
在第一最大值与第二最大值之间的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门限,和/或第三最大值与第四最大值之间的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三门限的情况下,将预设时刻以前处于开启状态的M根天线,确定为所述测量时间窗的结束时刻之后维持在开启状态的M根天线。
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虽然终端的其他天线的接收质量可能大于预设时刻以前处于开启状态的M根天线的接收质量,但二者的接收质量差别并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将预设时刻以前处于开启状态的M根天线,确定为所述测量时间窗的结束时刻之后维持在开启状态的M根天线,能够抑制不必要的天线切换,从而能够节省终端由于天线切换而产生的功耗,进而能够提升终端的续航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
根据所述N根天线在所述测量时间窗内每个时刻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之间的平均值,从备选选择策略中确定目标选择策略;其中,所述备选选择策略包括:第一选择策略、第二选择策略和第三选择策略。
所述第一选择策略为:使用所述第一最大值和所述第二最大值选择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的所述M根天线。
所述第二选择策略为:使用所述第三最大值和所述第四最大值选择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的所述M根天线。
所述第三选择策略为:使用所述第一最大值、所述第二最大值、所述第三最大值和所述第四最大值选择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的所述M根天线。
其中,所述N根天线在所述测量时间窗内每个时刻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的平均值可以反映出所述终端的N根天线在所述测量时间窗内的综合的接收质量。
具体地,所述N根天线在所述测量时间窗内每个时刻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之间的平均值,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确定:
根据所述N根天线的信号测量结果,确定所述N根天线中每根天线在测量时间窗内各个时刻的瞬时接收质量;确定所述N根天线中每根天线在测量时间窗内各个时刻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对所述N根天线中每根天线在测量时间窗内各个时刻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取平均,得到N根天线在所述测量时间窗内每个时刻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之间的平均值。
例如,若N取值为4,测量时间窗内的各个时刻依次为t1、t2、……tn。假设4根天线在时刻t1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为a1;4根天线在时刻t2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为a2,……4根天线在时刻tn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为an,那么这4根天线在测量时间窗内每个时刻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之间的平均值为(a1+a2+……+an)/n。
所述目标选择策略用于选择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的所述M根天线。
在一个示例中,当所述目标选择策略为第一选择策略时,使用所述第一最大值和所述第二最大值选择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的所述M根天线。
具体地,当所述目标选择策略为第一选择策略时,在第一最大值与第二最大值之间的差值大于第二门限的情况下,根据所述信号测量结果,选择信号质量最优的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
在另一个示例中,当所述目标选择策略为第二选择策略时,使用所述第三最大值和所述第四最大值选择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的所述M根天线。
具体地,当所述目标选择策略为第二选择策略时,在第三最大值与第四最大值之间的差值大于第三门限的情况下,根据所述信号测量结果,选择信号质量最优的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
在又一个示例中,当所述目标选择策略为第三选择策略时,使用所述第一最大值、所述第二最大值、所述第三最大值和所述第四最大值选择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的所述M根天线。
具体地,当所述目标选择策略为第三选择策略时,在第一最大值与第二最大值之间的差值大于第二门限、且第三最大值与第四最大值之间的差值大于第三门限的情况下,根据所述信号测量结果,选择信号质量最优的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N根天线在所述测量时间窗内每个时刻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的平均值,从备选选择策略中确定目标选择策略,可以包括:
当所述N根天线在所述测量时间窗内每个时刻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的平均值大于第四门限时,确定所述目标选择策略为所述第一选择策略或所述第三选择策略;
或者,当所述N根天线在所述测量时间窗内每个时刻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的平均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四门限时,确定所述目标选择策略为所述第二选择策略或所述第三选择策略。
其中,所述第四门限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要进行设定,例如所述第四门限的取值可以设置为-105dBm、-100dBm或其他适宜的值。
本实施例中,当所述N根天线在所述测量时间窗内每个时刻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的平均值大于所述第四门限,表明所述终端的N根天线的综合的接收质量相对较好,这种情况下,可以确定所述目标选择策略为所述第一选择策略或所述第三选择策略,即:可以使用所述第一最大值和所述第二最大值选择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的所述M根天线,也可以使用所述第一最大值、所述第二最大值、所述第三最大值和所述第四最大值选择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的所述M根天线。
当所述N根天线在所述测量时间窗内每个时刻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的平均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四门限,表明所述终端的N根天线的综合的接收质量相对较差,这种情况下,可以确定所述目标选择策略为所述第二选择策略或所述第三选择策略,即:可以使用所述第三最大值和所述第四最大值选择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的所述M根天线,也可以使用所述第一最大值、所述第二最大值、所述第三最大值和所述第四最大值选择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的所述M根天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检测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当前时刻与前一个历史检测时刻之间的时间间距等于检测周期;
检测到预设事件。
本实施例中,检测条件可以为当前时刻与前一个历史检测时刻之间的时间间距等于检测周期,也就是说,该检测条件可以用于周期性控制所述终端的N根天线进入开启状态。若当前时刻与前一个历史检测时刻之间的时间间距小于检测周期时,则不会控制所述终端的N根天线进入开启状态,而会继续保持所述终端当前处于开启状态的M根天线工作。如此,能够抑制由于当前处于开启状态的M根天线的瞬时接收质量较差而导致所述终端的天线切换的频繁启动,从而能够降低所述终端的功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检测周期的时长为第一预设时长与第二预设时长的和值,所述第一预设时长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时长;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时长为使用所述M根天线进行监听寻呼消息的时长;所述第二预设时长为所述N根天线所在的测量时间窗的时长。
这里,第一预设时长、第二预设时长均可根据实际应用需要进行设定。例如,第一预设时长可以设置为分钟级别的时长,第二预设时长设置为毫秒级别的时长,如此不但能够提升处于非连接态的终端接收寻呼消息的成功率,同时也能够进一步降低终端功耗。
另外,所述检测条件还可以是在所述终端处于非连接态时,检测到预设事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预设事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处于开启状态的天线接收到参考信号的信号平均质量均低于第一门限;
处于开启状态的天线接收到参考信号的信号瞬时质量均低于第五门限;
所述终端的姿态切换为预设姿态。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门限值小于所述第五门限值。由于信号平均质量相比于信号瞬时质量更能够反映天线接收参考信号的能力,通过设置第一门限值小于第五门限值,使得无论基于何种预设事件的检测条件进行控制所述终端的N根天线的开启,都能够可靠地确定是否满足检测条件,从而可靠地控制所述终端的N根天线进入开启状态。
这里,处于开启状态的天线接收到参考信号的信号平均质量,即为处于开启状态的天线在多个时刻的平均接收质量。其中,可以根据处于开启状态的每一根天线在多个时刻接收到的参考信号的瞬时信号质量(即瞬时接收质量),确定处于开启状态的每一根天线接收到参考信号的信号平均质量。若处于开启状态的每一根天线接收到参考信号的信号平均质量均低于第一门限时,则控制所述终端的N根天线进入开启状态。
这里,处于开启状态的天线接收到参考信号的信号瞬时质量,即为处于开启状态的天线在某个时刻的瞬时接收质量。若处于开启状态的每一根天线接收到参考信号的信号瞬时质量均低于第五门限时,则控制所述终端的N根天线进入开启状态。
这里,所述预设姿态可以为影响所述终端的当前处于状态的天线的接收质量的姿态。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终端处于非连接态时,若检测到预设事件,则确定满足检测条件,进而控制所述终端的N根天线进入开启状态,如此在所述终端当前处于开启状态的天线的接收质量较差或者所述终端处于预设姿态的情况下,能够及时控制所述终端的N根天线进入开启状态,以便及时选择质量较好的天线工作,从而能够保证终端的天线切换的及时性,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预设姿态至少包括:所述终端的天线所在位置被目标遮挡物遮挡的姿态。
其中,该目标遮挡物可以是用户的手或其他会干扰到天线信号的遮挡物。
在实际应用中,在终端处于非连接态时,若终端进入到目标应用场景,终端的天线所在位置可能会被目标遮挡物遮挡。例如,以横屏场景为目标应用场景为例,在终端处于横屏场景的情况下,基于用户手握终端的姿势,两手刚好握在终端的顶侧处的天线和底侧处的天线上,将会导致位于终端顶侧的天线以及位于终端底侧的天线受到较大的信号干扰。
本实施例中,通过检测到所述终端的姿态切换到所述终端的天线所在位置被目标遮挡物遮挡的姿态,确定满足检测条件,进而控制所述终端的N根天线进入开启状态,如此在所述终端的天线所在位置被目标遮挡物遮挡的情况下,能够及时控制所述终端的N根天线进入开启状态,以便及时选择质量较好的天线工作,从而能够保证终端的天线切换的及时性,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所述检测条件表示周期性控制所述N根天线进入开启状态,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当前时刻与前一个历史检测时刻之间的时间间距等于检测周期,且当前时刻之前处于开启状态的天线接收到参考信号的信号平均质量均大于或等于第一门限的情况下,跳过控制所述N根天线进入开启状态,并继续保持当前处于开启状态的天线工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所述检测条件表示周期性控制所述N根天线进入开启状态,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当前时刻与前一个历史检测时刻之间的时间间距等于检测周期,且当前时刻之前处于开启状态的天线接收到参考信号的信号瞬时质量均大于或等于第二门限的情况下,跳过控制所述N根天线进入开启状态,并继续保持当前处于开启状态的天线工作。
在实际应用中,若所述检测条件表示周期性控制所述N根天线进入开启状态,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虽然当前时刻达到设定的检测时刻,但当前时刻以前处于开启状态的每根天线的平均接收质量或者瞬时接收质量都比较好,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直接跳过控制所述N根天线进入开启状态,即跳过本次对N根天线进行参考信号的测量,并继续保持当前处于开启状态的M根天线工作,如此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天线开启以及信号测量,从而能够节省终端由于执行天线开启及信号测量而产生的功耗,进而能够提升终端的续航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
根据寻呼消息的寻呼周期,确定所述测量时间窗。
其中,所述寻呼消息的寻呼周期为网络预定义或由基站配置。
所述寻呼消息的寻呼周期可以为非连续接收(Discontinuous Reception,DRX)周期,所述终端可以基于所述寻呼周期进行监听来自基站的寻呼消息。
具体地,可以将所述测量时间窗的结束时刻设置为:所述寻呼消息的寻呼周期的开始时刻或所述寻呼消息的寻呼周期的开始时刻之前的预定时刻。
本实施例中,通过根据寻呼消息的寻呼周期,确定所述测量时间窗,能够基于测量时间窗及时选择质量较好的天线监听来自网络侧的寻呼消息,从而减少终端的寻呼消息接收失败的情形发生。
接下来,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天线切换方法进行说明。
本公开实施例的一个应用场景为:WIFI接入打游戏、看视频时,横屏握持手机终端,存在遮挡手机终端的顶端上的天线以及底端的天线的风险。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个应用场景为:看离线视频时,也是横屏手握,这时也存在遮挡手机终端的顶端上的天线以及底端的天线的风险;本公开实施例的又一个应用场景为:无线环境导致某个天线过差,从而导致下行接收性能差。
相关技术中,手机终端从连接态切换到空闲态,手机终端的4根天线只保留两根天线,例如保留位于手机终端顶侧的RX0和位于手机终端底侧的RX1。当用户双手横握手机终端时,容易导致RX0和RX1的天线信号变得很弱,这样paging(寻呼)接收一定概率会失败;而手机终端在空闲态没有天线切换,只能一直使用初始使能的两路天线(即,RX0和RX1),即便别的天线信号非常好,这样使得终端无法使用多天线带来的接收优势,导致终端容易脱网,或者容易回落到2G网络。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天线切换方法,通过在终端处于空闲态时,周期性地开启终端的4根天线,并且在指定的周期内,根据接收天线切换门限,执行天线切换,选择最优的两根接收天线,并保留进行正常的DRX(Discontinuous Reception,不连续接收)和侦听。
参照图4及图5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切换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终端从连接态进入空闲态,选择最优两根天线;
S2、在T1时间段内保持步骤S1选择的两根天线处于开启状态;
S3、在T1时间段的结束时刻进入天线选择窗口(即,上述实施例中的测量时间窗),控制所述终端的四根天线进入开启状态,并在天线选择窗口的T2时间段内进行评估,选择最优的两根天线;
S4、将步骤S3选择的最优的两根天线在T1时间段内保持开启状态;
S5、重复执行步骤S3至步骤S4,直至达到结束条件。
其中,结束条件可以为:所述终端从空闲态切换到连接态,或者,所述终端从休闲态切换到休眠状态。所述终端处于休眠状态时,终端不进行寻呼,不接收下行数据。
其中,当所述终端黑屏且在预设时长内未进行数据传输,或者所述终端待机且在预设时长内未进行数据传输时,确定终端进入休眠状态。
上述步骤S3中可以根据天线切换机制,选择最优的两根天线。
其中,可以针对不同电平状态执行所述天线切换机制。这里,可以根据所述终端的信号接收电平划分为高电平状态和低电平状态。
具体地,可以根据终端的RX0、RX1、RX2、RX3四根天线在T2时长内每个时刻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的平均值RX_RSRP与电平状态门限(即,上述实施例中的第四门限)进行比较,以确定终端的信号接收电平是高电平状态还是低电平状态。
示例性地,电平状态门限(即,上述实施例中的第四门限)可以取值为-105dBm。
所述终端的天线处于不同电平状态下,根据接收天线切换门限进行天线切换。
下面分别针对不同电平状态来说明如何执行天线切换机制。
假设,步骤S2中,终端在T1时间段内保持继承的两根天线为RX0、RX1;步骤S3中,终端打开的4根天线分别为RX0、RX1、RX2、RX3。
1.高电平状态
当RX_RSRP>-105dBm时,门限包含两个参数,分别为:瞬时值门限threshold1和平均值门限threshold2。
D-value=max(RX0、RX1、RX2、RX3)-max(RX0、RX1);
示例性地,瞬时门限threshold1为3dBm,平均值门限threshold2为1dBm。
当采用瞬时值门限threshold1时,若D-value>threshold1,则进行天线切换;若D-value<=threshold1,则不进行天线切换。
其中,D-value为第一最大值与第二最大值之间的差值,第一最大值为max(RX0、RX1、RX2、RX3),即T2时长内的RX0的瞬时接收质量、RX1的瞬时接收质量、RX2的瞬时接收质量以及RX3的瞬时接收质量中的最大值。第二最大值为max(RX0、RX1),即T1时长内的RX0的瞬时接收质量和RX1的瞬时接收质量中的最大值。
当采用平均值门限threshold2时,若D-value>threshold2,则进行天线切换;若D-value<=threshold2,则不进行天线切换。
其中,D-value为第一最大值与第二最大值之间的差值,第一最大值为max(RX0、RX1、RX2、RX3),即T2时长内的RX0的平均接收质量、RX1的平均接收质量、RX2的平均接收质量以及RX3的平均接收质量中的最大值。第二最大值为max(RX0、RX1),即T1时长内的RX0的平均接收质量和RX1的平均接收质量中的最大值。
2.低电平状态
当RX_RSRP<=-105dBm时,门限包含一个参数:平均值门限threshold。
D-value=max(RX0、RX1、RX2、RX3)-max(RX0、RX1);
示例性地,平均值门限threshold为1dBm。
若D-value>threshold,则进行天线切换;若D-value<=threshold,则不进行天线切换。
其中,D-value为第一最大值与第二最大值之间的差值,第一最大值为max(RX0、RX1、RX2、RX3),即T2时长内的RX0的平均接收质量、RX1的平均接收质量、RX2的平均接收质量以及RX3的平均接收质量中的最大值。第二最大值为max(RX0、RX1),即T1时长内的RX0的平均接收质量和RX1的平均接收质量中的最大值。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可以提升用户感知,解决由于上行覆盖距离过小的问题,使手机等终端可以驻留在4G或者5G上;
2)可以提升手机等终端的续航时间,避免频繁的使用多天线进行分集发送。
图6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线切换装置的结构图,所述天线切换装置应用于终端,所述终端包括多个天线;参照图6所示,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601,用于在所述终端处于非连接态时,确定满足检测条件;其中,所述非连接态包括:空闲态和/或非激活态;
控制模块602,用于当满足所述检测条件时,控制所述终端的N根天线进入开启状态;其中,所述N大于或等于2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终端包含的总天线的正整数;
测量模块603,用于在所述N根天线进入所述开启状态之后,进行参考信号测量得到信号测量结果;
选择模块604,用于根据所述信号测量结果,选择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其中,所述M小于所述N。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选择模块604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信号测量结果,选择信号质量最优的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
或者,
根据所述信号测量结果,选择信号质量大于第一门限的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选择模块604具体用于:
若第一最大值与第二最大值之间的差值大于第二门限,根据所述信号测量结果,选择信号质量最优的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其中,所述第一最大值为:所述N根天线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所述第二最大值为:预设时刻以前处于开启状态的M根天线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
和/或,
若第三最大值与第四最大值的差值大于第三门限,根据所述信号测量结果,选择信号质量最优的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其中,所述第三最大值为:所述N根天线中每一根天线在测量时间窗内的平均接收质量的最大值;所述第四最大值为:所述预设时刻以前处于开启状态的M根天线中每一根天线在所述测量时间窗内的平均接收质量的最大值;
其中,所述预设时刻为:所述N根天线进入到所述开启状态的时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N根天线在所述测量时间窗内每个时刻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的平均值,从备选选择策略中确定目标选择策略;
其中,所述备选选择策略包括:第一选择策略、第二选择策略和第三选择策略;
所述第一选择策略为:使用所述第一最大值和所述第二最大值选择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的所述M根天线;
所述第二选择策略为:使用所述第三最大值和所述第四最大值选择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的所述M根天线;
所述第三选择策略为:使用所述第一最大值、所述第二最大值、所述第三最大值和所述第四最大值选择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的所述M根天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当所述N根天线在所述测量时间窗内每个时刻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的平均值大于第四门限时,确定所述目标选择策略为所述第一选择策略或所述第三选择策略;
或者,
当所述N根天线在所述测量时间窗内每个时刻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的平均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四门限时,确定所述目标选择策略为所述第二选择策略或所述第三选择策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检测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当前时刻与前一个历史检测时刻之间的时间间距等于检测周期;
检测到预设事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检测周期的时长为第一预设时长与第二预设时长的和值,所述第一预设时长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时长;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时长为使用所述M根天线进行监听寻呼消息的时长;所述第二预设时长为所述N根天线所在的测量时间窗的时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预设事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处于开启状态的天线接收到参考信号的信号平均质量均低于第一门限;
处于开启状态的天线接收到参考信号的信号瞬时质量均低于第五门限;
所述终端的姿态切换为预设姿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预设姿态至少包括:
所述终端的天线所在位置被目标遮挡物遮挡的姿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寻呼消息的寻呼周期,确定所述测量时间窗。
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装置,其中各个模块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确定模块601、控制模块602、测量模块603选择模块604可以被一个或多个中央处理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图形处理器(GPU,GraphicsProcessing Unit)、基带处理器(BP,baseband processor)、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DSP、可编程逻辑器件(PLD,ProgrammableLogic Device)、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通用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MCU,Micro Controller Unit)、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前述天线切换方法。
图7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终端的结构框图。例如,终端800可以是移动电话,计算机,数字广播终端,消息收发设备,游戏控制台,平板设备,医疗设备,健身设备,个人数字助理等。
参照图7,终端800可以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组件:处理组件802,存储器804,电源组件806,多媒体组件808,音频组件810,输入/输出(I/O)的接口812,传感器组件814,以及通信组件816。
处理组件802通常控制终端800的整体操作,诸如与显示,电话呼叫,数据通信,相机操作和记录操作相关联的操作。处理组件8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820来执行指令,以完成上述的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此外,处理组件8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模块,便于处理组件802和其他组件之间的交互。例如,处理组件802可以包括多媒体模块,以方便多媒体组件808和处理组件802之间的交互。
存储器804被配置为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在终端800的操作。这些数据的示例包括用于在终端800上操作的任何应用程序或方法的指令,联系人数据,电话簿数据,消息,图片,视频等。存储器804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
电源组件806为终端800的各种组件提供电力。电源组件806可以包括电源管理系统,一个或多个电源,及其他与为终端800生成、管理和分配电力相关联的组件。
多媒体组件808包括在所述终端800和用户之间的提供一个输出接口的屏幕。在一些实施例中,屏幕可以包括液晶显示器(LCD)和触摸面板(TP)。如果屏幕包括触摸面板,屏幕可以被实现为触摸屏,以接收来自用户的输入信号。触摸面板包括一个或多个触摸传感器以感测触摸、滑动和触摸面板上的手势。所述触摸传感器可以不仅感测触摸或滑动动作的边界,而且还检测与所述触摸或滑动操作相关的持续时间和压力。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媒体组件808包括一个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当终端800处于操作模式,如拍摄模式或视频模式时,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可以接收外部的多媒体数据。每个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可以是一个固定的光学透镜系统或具有焦距和光学变焦能力。
音频组件810被配置为输出和/或输入音频信号。例如,音频组件810包括一个麦克风(MIC),当终端800处于操作模式,如呼叫模式、记录模式和语音识别模式时,麦克风被配置为接收外部音频信号。所接收的音频信号可以被进一步存储在存储器804或经由通信组件816发送。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组件810还包括一个扬声器,用于输出音频信号。
I/O接口812为处理组件802和外围接口模块之间提供接口,上述外围接口模块可以是键盘,点击轮,按钮等。这些按钮可包括但不限于:主页按钮、音量按钮、启动按钮和锁定按钮。
传感器组件814包括一个或多个传感器,用于为终端800提供各个方面的状态评估。例如,传感器组件814可以检测到终端800的打开/关闭状态,组件的相对定位,例如所述组件为终端800的显示器和小键盘,传感器组件814还可以检测终端800或终端800一个组件的位置改变,用户与终端800接触的存在或不存在,终端800方位或加速/减速和终端800的温度变化。传感器组件814可以包括接近传感器,被配置用来在没有任何的物理接触时检测附近物体的存在。传感器组件814还可以包括光传感器,如CMOS或CCD图像传感器,用于在成像应用中使用。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传感器组件814还可以包括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磁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或温度传感器。
通信组件816被配置为便于终端800和其他设备之间有线或无线方式的通信。终端800可以接入基于通信标准的无线网络,如WiFi,2G、3G、4G以及5G等,或它们的组合。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通信组件816经由广播信道接收来自外部广播管理系统的广播信号或广播相关信息。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通信组件816还包括近场通信(NFC)模块,以促进短程通信。例如,在NFC模块可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红外数据协会(IrDA)技术,超宽带(UWB)技术,蓝牙(BT)技术和其他技术来实现。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终端800可以被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上述天线切换方法。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括指令的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括指令的存储器804,上述指令可由终端800的处理器820执行以完成上述方法。例如,所述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22)

1.一种天线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终端,所述终端包括多个天线;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终端处于非连接态时,确定满足检测条件;其中,所述非连接态包括:空闲态和/或非激活态;
当满足所述检测条件时,控制所述终端的N根天线进入开启状态;其中,所述N大于或等于2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终端包含的总天线的正整数;
在所述N根天线进入所述开启状态之后,进行参考信号测量得到信号测量结果;
根据所述信号测量结果,选择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其中,所述M小于所述N。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信号测量结果,选择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包括:
根据所述信号测量结果,选择信号质量最优的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
或者,
根据所述信号测量结果,选择信号质量大于第一门限的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信号测量结果,选择信号质量最优的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包括:
若第一最大值与第二最大值之间的差值大于第二门限,根据所述信号测量结果,选择信号质量最优的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其中,所述第一最大值为:所述N根天线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所述第二最大值为:预设时刻以前处于开启状态的M根天线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
和/或,
若第三最大值与第四最大值的差值大于第三门限,根据所述信号测量结果,选择信号质量最优的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其中,所述第三最大值为:所述N根天线中每一根天线在测量时间窗内的平均接收质量的最大值;所述第四最大值为:所述预设时刻以前处于开启状态的M根天线中每一根天线在所述测量时间窗内的平均接收质量的最大值;
其中,所述预设时刻为:所述N根天线进入到所述开启状态的时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N根天线在所述测量时间窗内每个时刻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之间的平均值,从备选选择策略中确定目标选择策略;
其中,所述备选选择策略包括:第一选择策略、第二选择策略和第三选择策略;
所述第一选择策略为:使用所述第一最大值和所述第二最大值选择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的所述M根天线;
所述第二选择策略为:使用所述第三最大值和所述第四最大值选择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的所述M根天线;
所述第三选择策略为:使用所述第一最大值、所述第二最大值、所述第三最大值和所述第四最大值选择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的所述M根天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N根天线在所述测量时间窗内每个时刻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的平均值,从备选选择策略中确定目标选择策略,包括:
当所述N根天线在所述测量时间窗内每个时刻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的平均值大于第四门限时,确定所述目标选择策略为所述第一选择策略或所述第三选择策略;
或者,
当所述N根天线在所述测量时间窗内每个时刻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的平均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四门限时,确定所述目标选择策略为所述第二选择策略或所述第三选择策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当前时刻与前一个历史检测时刻之间的时间间距等于检测周期;
检测到预设事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周期的时长为第一预设时长与第二预设时长的和值,所述第一预设时长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时长;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时长为使用所述M根天线进行监听寻呼消息的时长;所述第二预设时长为所述N根天线所在的测量时间窗的时长。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特征在于,所述预设事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处于开启状态的天线接收到参考信号的信号平均质量均低于第一门限;
处于开启状态的天线接收到参考信号的信号瞬时质量均低于第五门限;
所述终端的姿态切换为预设姿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姿态至少包括:所述终端的天线所在位置被目标遮挡物遮挡的姿态。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寻呼消息的寻呼周期,确定所述测量时间窗。
11.一种天线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终端,所述终端包括多个天线;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在所述终端处于非连接态时,确定满足检测条件;其中,所述非连接态包括:空闲态和/或非激活态;
控制模块,用于当满足所述检测条件时,控制所述终端的N根天线进入开启状态;其中,所述N大于或等于2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终端包含的总天线的正整数;
测量模块,用于在所述N根天线进入所述开启状态之后,进行参考信号测量得到信号测量结果;
选择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信号测量结果,选择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其中,所述M小于所述N。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选择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信号测量结果,选择信号质量最优的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
或者,
根据所述信号测量结果,选择信号质量大于第一门限的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选择模块具体用于:
若第一最大值与第二最大值之间的差值大于第二门限,根据所述信号测量结果,选择信号质量最优的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其中,所述第一最大值为:所述N根天线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所述第二最大值为:预设时刻以前处于开启状态的M根天线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
和/或,
若第三最大值与第四最大值的差值大于第三门限,根据所述信号测量结果,选择信号质量最优的M根天线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其中,所述第三最大值为:所述N根天线中每一根天线在测量时间窗内的平均接收质量的最大值;所述第四最大值为:所述预设时刻以前处于开启状态的M根天线中每一根天线在所述测量时间窗内的平均接收质量的最大值;
其中,所述预设时刻为:所述N根天线进入到所述开启状态的时刻。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N根天线在所述测量时间窗内每个时刻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的平均值,从备选选择策略中确定目标选择策略;
其中,所述备选选择策略包括:第一选择策略、第二选择策略和第三选择策略;
所述第一选择策略为:使用所述第一最大值和所述第二最大值选择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的所述M根天线;
所述第二选择策略为:使用所述第三最大值和所述第四最大值选择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的所述M根天线;
所述第三选择策略为:使用所述第一最大值、所述第二最大值、所述第三最大值和所述第四最大值选择维持在所述开启状态的所述M根天线。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当所述N根天线在所述测量时间窗内每个时刻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的平均值大于第四门限时,确定所述目标选择策略为所述第一选择策略或所述第三选择策略;
或者,
当所述N根天线在所述测量时间窗内每个时刻的瞬时接收质量的最大值的平均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第四门限时,确定所述目标选择策略为所述第二选择策略或所述第三选择策略。
16.根据权利要求11至15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当前时刻与前一个历史检测时刻之间的时间间距等于检测周期;
检测到预设事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周期的时长为第一预设时长与第二预设时长的和值,所述第一预设时长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时长;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时长为使用所述M根天线进行监听寻呼消息的时长;所述第二预设时长为所述N根天线所在的测量时间窗的时长。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特征在于,所述预设事件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处于开启状态的天线接收到参考信号的信号平均质量均低于第一门限;
处于开启状态的天线接收到参考信号的信号瞬时质量均低于第五门限;
所述终端的姿态切换为预设姿态。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姿态至少包括:
所述终端的天线所在位置被目标遮挡物遮挡的姿态。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寻呼消息的寻呼周期,确定所述测量时间窗。
21.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和用于存储能够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其中:
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可执行指令时,所述可执行指令执行所述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提供的天线切换方法中的步骤。
22.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该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所述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提供的天线切换方法中的步骤。
CN202210658306.0A 2022-06-10 2022-06-10 天线切换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725482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58306.0A CN117254825A (zh) 2022-06-10 2022-06-10 天线切换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58306.0A CN117254825A (zh) 2022-06-10 2022-06-10 天线切换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54825A true CN117254825A (zh) 2023-12-19

Family

ID=891252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58306.0A Pending CN117254825A (zh) 2022-06-10 2022-06-10 天线切换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25482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262597B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网络设备、ue及存储介质
JP2022529846A (ja) アンテナパネルの応用方法、装置及び記憶媒体
CN110771222B (zh) 寻呼配置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201831B (zh) 随机接入方法及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0337830B (zh) 监听方法、信令下发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
US20230145738A1 (e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11919500B (zh) 用户直连通信方法及装置、用户设备、存储介质
CN113170334B (zh)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916251B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接入设备、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1344993B (zh) 监听方法、指示下发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
US12096519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CN110521275A (zh) 监听处理、策略下发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
KR20240005098A (ko) 리소스 설정 방법, 장치, 통신 장치 및 저장 매체(resource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US20240324059A1 (en) Measurement configuration determin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CN111149388B (zh) 通信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4258700B (zh)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21120204A1 (zh) 信号测量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240340732A1 (en) Cell re-selection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US20230040331A1 (en) Resource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US20230275630A1 (en) Methods for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17254825A (zh) 天线切换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US20220408469A1 (en)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CN114946260A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网络设备、用户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450901B (zh) 通信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6724500A (zh) 信息处理方法、系统及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