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01403B - 空调 - Google Patents
空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201403B CN111201403B CN201880049760.8A CN201880049760A CN111201403B CN 111201403 B CN111201403 B CN 111201403B CN 201880049760 A CN201880049760 A CN 201880049760A CN 111201403 B CN111201403 B CN 11120140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discharge port
- flow path
- air conditioner
- suction po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24F1/0014—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having two or more outlet openin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3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having two or more f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082—Grilles, registers or guard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the floor; standing on the floo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082—Grilles, registers or guards
- F24F13/085—Grilles, registers or guards including an air filt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空调,所述空调包括:壳体;吸入口,设置在所述壳体中;第一排放口,设置在所述壳体中,以排放通过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中的一部分空气;第二排放口,设置在所述壳体中,以排放通过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中的另一部分空气;换热器,被构造为对通过所述吸入口吸入的所述一部分空气执行热交换;第一鼓风风扇,被构造为吸入通过所述吸入口吸入的所述一部分空气,以将所述吸入的空气排放到所述第一排放口;以及中间构件,被构造为将通过所述吸入口吸入的所述一部分空气引导到所述换热器,并且被构造为使通过所述吸入口吸入的所述另一部分空气与通过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中的所述一部分空气分开。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一种空调,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多种空气排放方法的空调。
背景技术
通常,空调是一种使用制冷循环以将温度、湿度、气流和分布控制为适于人类活动并去除空气中的灰尘的设备。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膨胀阀和鼓风风扇作为制冷循环的主要组件设置。
空调可分为室内单元和室外单元分开的分体式空调以及室内单元和室外单元一起安装在单个柜中的一体式空调。分体式空调的室内单元包括:换热器,用于与吸入到面板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及鼓风风扇,用于将室内空气吸入到面板中并将吸入的空气吹送回室内。
在传统的方式下,当用户直接接触排放的空气时,用户可能感到冷和不适感。另一方面,当用户不接触排放的空气时,用户感到热和不适感。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公开的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具有多种空气排放方法的空调。
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用户感到舒适的最小风速来冷却或加热房间的空调。
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供未进行热交换的自然风的空调。
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供进行热交换的空气与室内空气混合的空气的空调。
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进行热交换在其中流动的空气的流动路径和自然风在其中流动的流动路径有效地布置的空调。
本公开的其他方面将部分地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并且部分地将通过该描述而明显,或者可通过本公开的实践而获知。
技术方案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一种空调包括:壳体;吸入口,设置在所述壳体中;第一排放口,设置在所述壳体中,以排放通过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中的一部分空气;第二排放口,设置在所述壳体中,以排放通过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中的另一部分空气;换热器,被构造为对通过所述吸入口吸入的所述一部分空气执行热交换;第一鼓风风扇,被构造为吸入通过所述吸入口吸入所述一部分空气,以将所述吸入的空气排放到所述第一排放口;以及中间构件,被构造为将通过所述吸入口吸入的所述一部分空气引导到所述换热器,并且被构造为使通过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所述另一部分空气与通过所述吸入口吸入的所述一部分空气分开。
所述中间构件包括:引导部,被构造为形成第一流动路径的至少一部分并且被构造为将所述第一流动路径中的空气引导到所述换热器,所述第一流动路径将所述吸入口连接到所述第一排放口;以及分隔部,被构造为使第二流动路径与所述第一流动路径之间隔开,所述第二流动路径将所述吸入口连接到所述第二排放口。
所述吸入口包括:第一吸入口,所述一部分空气通过所述第一吸入口吸入,以使所述一部分空气排放到所述第一排放口;以及第二吸入口,所述另一部分空气通过所述第二吸入口吸入,以使所述另一部分空气排放到所述第二排放口。
所述中间构件包括:引导部,被构造为形成第一流动路径的至少一部分并且被构造将所述第一流动路径中的空气引导到所述换热器,所述第一流动路径将所述第一吸入口连接到所述第一排放口;以及分隔部,被构造为使第二流动路径与所述第一流动路径之间隔开,所述第二流动路径将所述第二吸入口连接到所述第二排放口。
所述第一排放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前表面上,所述第二排放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侧表面上,并且所述分隔部从所述引导部的外侧延伸到所述壳体的所述侧表面。
所述分隔部的侧端部与所述壳体的内侧表面接触,以使所述第一流动路径与所述第二流动路径隔开。
所述分隔部的一个表面将通过所述第一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引导到所述第一排放口,并且所述分隔部的另一表面将通过所述第二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引导到所述第二排放口。
所述第一流动路径通过所述引导部和所述分隔部的所述一个表面形成,并且所述第二流动路径通过所述壳体的所述内侧表面和所述分隔部的所述另一表面形成。
所述引导部包括:喇叭口部,被构造为引导通过所述第一吸入口吸入的空气流向所述第一鼓风风扇;以及扩散部,被构造为引导通过所述第一鼓风风扇吹送的空气流向所述换热器。
所述中间构件还包括入口,所述入口设置在所述中间构件的下部中并且被构造为在竖直方向上敞开以使通过第二鼓风风扇吹送的空气流入其中,所述第二鼓风风扇设置在所述第二吸入口与所述中间构件之间,并且所述引导部被构造为在前后方向上敞开以使空气流入所述第一鼓风风扇并且将空气引导到所述换热器。
所述空调还包括排放面板,所述排放面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排放口的前侧并且设置有多个排放孔。
所述空调还包括:第二鼓风风扇,被构造为通过所述第二吸入口吸入空气,以将所述空气排放到所述第二排放口;以及引导弯曲部,被构造为将通过所述第二排放口排放的空气引导到前侧,使得通过所述第二排放口排放的空气与通过所述第一排放口排放的空气混合。
所述第二鼓风风扇被构造为使通过所述第二排放口排放的空气排放的速度以比通过所述排放面板排放的空气的速度快。
所述空调还包括第三排放口,所述第三排放口设置在所述第一排放口的上侧和下侧之间的至少一侧上,并且使所述第二流动路径与所述第三排放口之间连通的第三流动路径设置在所述第二流动路径与所述第三排放口之间。
所述空调还包括:第二鼓风风扇,设置在所述第二流动路径上,并且被构造为吸入通过所述吸入口吸入的所述另一部分空气,以将所述空气排放到所述第二排放口;以及引导弯曲部,被构造为将通过所述第二排放口排放的空气引导到前侧,使得通过所述第二排放口排放的空气与通过所述第一排放口排放的空气混合。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一种空调包括:壳体,设置有第一吸入口和第二吸入口;第一排放口,设置在所述壳体中,以排放通过所述第一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第二排放口,设置在所述壳体中,以排放通过所述第二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第一流动路径,被构造为将所述第一吸入口连接到所述第一排放口;第二流动路径,被构造为将所述第二吸入口连接到所述第二排放口,并且被构造为与所述第一流动路径分开;换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流动路径上;以及中间构件,设置有分隔部和引导部,所述分隔部被构造为使所述第一流动路径与所述第二流动路径之间隔开,所述引导部被构造为将所述第一流动路径中的空气引导到所述第一排放口,并且所述第一流动路径通过所述引导部和所述分隔部形成,所述第二流动路径通过所述分隔部和所述壳体的内侧表面形成。
所述空调还包括第一鼓风风扇和第二鼓风风扇,所述第一鼓风风扇设置在所述引导部的内圆周表面的圆周方向上并且被构造为使空气在所述第一流动路径中运动,所述第二鼓风风扇设置在所述中间构件的下侧中并且被构造为使空气在所述第二流动路径中运动,所述第一鼓风风扇将第一流动路径中的空气从所述后侧吹送到所述前侧,所述第二鼓风风扇将第二流动路径中的空气从所述下侧吹送到所述上侧。
所述分隔部从所述引导部延伸到所述壳体的所述内侧表面,并且所述分隔部的侧端部与所述壳体的所述内侧表面接触,以使所述第一流动路径与所述第二流动路径之间隔开。
所述第一排放口被设置为使进行热交换的空气排放,并且所述第二排放口被设置为使未进行热交换的空气排放。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一种空调包括:壳体,设置有第一吸入口和第二吸入口;第一排放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前表面上,以排放通过所述第一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第二排放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侧表面上,以排放通过所述第二吸入口吸入的空气;排放面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排放口的前侧上,并且设置有多个排放孔;换热器,被构造为对通过所述第一吸入口吸入的空气执行热交换;第一鼓风风扇,被构造为通过所述第一吸入口吸入空气,以使所述空气通过所述第一排放口排放;第二鼓风风扇,被构造为通过所述第二吸入口吸入空气,以将所述空气通过所述第二排放口排放;以及中间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并且被构造为将通过所述第一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引导到所述第一排放口,并且所述中间构件包括引导部和分隔部,所述引导部被构造为罩住所述第一鼓风风扇的外圆周表面,所述分隔部延伸到所述引导部的外侧,同时延伸到所述壳体的侧表面,以使通过所述第二吸入口吸入的空气与通过所述第一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分开。
有益效果
由于空调设置有第一排放口,第一排放口具有带有多个排放孔的排放面板,因此空调能够以用户感到舒适的最小风速来冷却和加热房间。
由于空调通过没有设置换热器的第二流动路径排放空气,因此空调能够提供空气未进行热交换的自然风。
由于空调设置有引导弯曲部,所述引导弯曲部被构造为引导通过第二排放口排放的空气以使通过第二排放口排放的空气与通过第一排放口排放的混合,因此空调能够提供进行热交换的空气与室内空气彼此混合的空气。
空调能够具有使进行热交换的空气在其中流动的流动路径和自然风在其中流动的流动路径有效地布置的结构,因此能够减小空调的主体的尺寸。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空调的透视图。
图2是图1中示出的空调的分解图。
图3是当空调以第一模式操作时沿着图1中示出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
图4是当空调以第一模式操作时沿着图1的线B-B'截取的截面图。
图5是当空调以第二模式操作时沿着图1中示出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
图6是当空调以第二模式操作时沿着图1的线B-B'截取的截面图。
图7是当空调以第三模式操作时沿着图1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
图8是当空调以第三模式操作时沿着图1的线B-B'截取的截面图。
图9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空调的结构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图10是沿着图9中示出的线C-C'截取的截面透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空调的分解透视图。
图12是示出当图11中示出的空调以第三模式操作时的截面的示图。
图13是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空调的透视图。
图14是图13中示出的空调的分解图。
图15是示出当图13中示出的空调以第二模式操作时的截面的示图。
图16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空调的一部分的示图。
图17是示出当图16中示出的空调以第二模式操作时的截面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中描述的实施例和附图中示出的构造仅是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示例,并且可在提交本申请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修改以代替本公开的实施例和附图。
此外,本公开的附图中示出的相同的附图标记或符号表示执行基本相同的功能的元件或组件。
另外,在此使用的术语用于描述实施例,并且不意在限制和/或约束本公开。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还意在包括复数形式。在本公开中,术语“包括”、“具有”等用于列举特征、数量、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它们的组合,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个特征、数量、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它们的组合。
将理解的是,尽管可在此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以描述各种元件,但是元件不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元件与另一另一元件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元件可被称为第二元件,并且第二元件可被称为第一元件。术语“和/或”包括相关项的多种组合或多个相关项中的任意一项。
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术语“前”、“上部”、“下部”、“左侧”、“右侧”等可通过附图定义,但是组件的形状和位置不受术语限制。
空调的制冷循环设置有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制冷循环是压缩-冷凝-膨胀-蒸发的一系列过程,并且可通过制冷循环供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空气。
压缩机将制冷剂气体压缩至高温高压的状态并排放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并且排放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使压缩的制冷剂冷凝为液相,并且通过冷凝过程向周围放热。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下的液态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状态下的液态制冷剂。蒸发器使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蒸发,并且使低温低压状态下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使用制冷剂的蒸发潜热,以通过与待冷却的对象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通过该循环,可调节室内空间的空气温度。
空调的室外单元指的是由制冷循环中的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构成的部分。空调的室内单元可包括室内换热器,并且膨胀阀可位于室内单元或室外单元中。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用作冷凝器和蒸发器。当室内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可对应于加热器,并且当室内换热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可对应于冷却器。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
图1是根据实施例的空调1的透视图。图2是图1中示出的空调1的分解图。
参照图1和图2,空调1可包括:壳体10,形成空调1的外型;鼓风单元20,使空气循环到壳体10的内部或外部;以及换热器30,对流入壳体10内部的空气执行热交换。
壳体10可包括:主壳体11,鼓风单元20和换热器30设置在主壳体11中;以及前框架16,贴附在主壳体11的前表面上。壳体10可包括第一吸入口12、第二吸入口15、第一排放口17和第二排放口13。被构造为收集在换热器30中产生的冷凝水的排水构件31可设置在换热器30的下端处。
主壳体11可形成空调1的后部、侧表面的一部分、上表面的一部分以及底表面。主壳体11的前表面可以是敞开的,并且前框架16可设置在主壳体11的前表面上。图2示出了前框架16可拆卸地设置在主壳体11上,但是前框架16和主壳体11也可彼此一体地形成。
前框架16可设置在主壳体11的前上侧上,并且前面板18可设置在主壳体11的前下侧上。前面板18可覆盖敞开的主壳体11的前下侧的至少一部分。
第一排放口17可形成在前框架16中。第一排放口17可设置在壳体10的前表面上。第一排放口17可贯穿前框架16。第一排放口17可设置在基本面对第一吸入口12的位置处。在壳体10的内部中进行热交换的空气可通过第一排放口17排放到壳体10的外部。第一排放口17可排放通过第一吸入口12吸入的空气。
第一吸入口12可设置在主壳体11中。第一吸入口12可贯穿主壳体11的后表面。第一吸入口12可设置在主壳体11的后表面的上部上。外部空气可通过第一吸入口12流入壳体10的内部。
虽然图2示出了设置三个第一吸入口12,但是第一吸入口12的数量不限于此,因此可根据需要设置各种数量的第一吸入口。虽然图2示出了第一吸入口12具有圆形形状,但是第一吸入口12的形状不限于此,因此第一吸入口12可根据需要具有各种形状。
第二吸入口15可设置在主壳体11中。第二吸入口15可贯穿主壳体11的后表面。第二吸入口15可设置在主壳体11的后表面的下部处。第二吸入口15可设置在第一吸入口12的下侧。外部空气可通过第二吸入口15流入壳体10的内部。
按照与第一吸入口12相同的方式,第二吸入口15的数量和/或形状可根据需要而改变。
第二排放口13可设置在主壳体11中。第二排放口13可邻近于第一排放口17设置。第二排放口13可设置在主壳体11的至少一侧上。第二排放口13可贯穿主壳体11的侧表面。第二排放口13可设置在主壳体11的侧表面的上部上。第二排放口13可设置在与壳体10的其中设置有第一排放口17的部分对应的相对的表面上。
第二排放口13可沿着主壳体11的竖直方向延伸。在壳体10中未进行热交换的空气可通过第二排放口13排放到壳体10的外部。第二排放口13可被设置为排放流经第二吸入口15的空气。
主壳体11可形成为一体件(one piece),或者可以以上部和下部分开的两件式形成。根据实施例,主壳体11可被构造为使得与上部和下部对应的两个件结合到彼此。
第二排放口13可被构造为使从第二排放口13排放的空气与从第一排放口17排放的空气混合。具体地,主壳体11的其中形成有第二排放口13的部分可包括引导弯曲部13a(参照图3),引导弯曲部13a被构造为引导从第二排放口13排放的空气,以使从第二排放口13排放的空气与从第一排放口17排放的空气混合。
引导弯曲部13a可通过康达效应(Coanda effect)引导从第二排放口13排放的空气。换句话说,通过第二排放口13排放的空气可在使其与从第一排放口17排放的空气混合的方向上沿着引导弯曲部13a排放。当第二排放口13设置在壳体10的侧表面上并且第一排放口17设置在壳体10的前表面上时,引导弯曲部13a可将从第二排放口13排放的空气朝前侧引导。
引导通过第二排放口13排放的空气的叶片61(参照图10)可设置在第二排放口13中。叶片61可沿着第二排放口13的纵向方向连续地布置。
将第一吸入口12和第一排放口17连接的空气流动路径称为第一流动路径S1,将第二吸入口15和第二排放口13连接的空气流动路径称为第二流动路径S2。第一流动路径S1和第二流动路径S2可通过中间构件100隔开。因此,流经第一流动路径S1的空气和流经第二流动路径S2的空气可不混合。
中间构件100可包括引导部110和分隔部120,其中,引导部110可被构造为在第一鼓风风扇22的圆周方向上罩住第一鼓风风扇22,同时在第一鼓风单元21的第一鼓风风扇22的外圆周表面的外部与外圆周表面间隔开,并且可被构造为引导从第一吸入口12流入的空气流向第一鼓风风扇22,同时将通过第一鼓风风扇22吹送的空气引导到第一排放口17,分隔部120可从引导部110的外侧延伸到主壳体11的内侧表面11a以使第一流动路径S1与第二流动路径S2之间隔开。中间构件100可包括阻挡肋140,阻挡肋140被构造为防止从第一吸入口12流入的空气和从第二吸入口15流入的空气彼此混合。稍后将详细地描述其描述。
空调1可被构造为通过第一排放口17排放通过换热器30进行热交换的空气,并且可被构造为通过第二排放口13排放未经过换热器30的空气。也就是说,第二排放口13可被构造为排放未进行热交换的空气。由于换热器30设置在第一流动路径S1上,因此通过第一排放口17排放的空气可以是已进行热交换的空气。由于换热器未设置在第二流动路径S2上,因此通过第二排放口13排放的空气可以是未进行热交换的空气。
可选地,根据传统的方式,热交换的空气可通过第二排放口13排放。也就是说,换热器还可设置在第二流动路径S2上。具体地,被构造为与将通过第二排放口13排放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换热器可设置在主壳体11的容纳空间19中。通过使用上述结构,空调1可通过第一排放口17和第二排放口13两者来提供进行热交换的空气。
主壳体11可设置有支撑座14。支撑座14可设置在主壳体11的下端处。支撑座14可将壳体10稳定地支撑在地板上。
其中设置有电子组件(未示出)的容纳空间19可设置在主壳体11中。驱动空调1所需的电子组件可设置在容纳空间19中。第二鼓风单元26可设置在容纳空间19中。
鼓风单元20可包括第一鼓风单元21和第二鼓风单元26。第二鼓风单元26可独立于第一鼓风单元21驱动。第二鼓风单元26的旋转速度可与第一鼓风单元21的旋转速度不同。
第一鼓风单元21可设置在设置于第一吸入口12与第一排放口17之间的第一流动路径S1中。空气可通过第一鼓风单元21经由第一吸入口12流入壳体10。流经第一吸入口12的空气可沿着第一流动路径S1流动,并且可通过第一排放口17排放到壳体10的外部。第一鼓风单元21可包括第一鼓风风扇22和第一风扇驱动器23。
第一鼓风风扇22可以是轴流风扇或混流风扇。然而,第一鼓风风扇22的类型不限于此,因此对于第一鼓风风扇22的类型可不存在限制,只要第一鼓风风扇22能够吹送从壳体10的外部流入的空气以将其再次排放到壳体10的外部即可。例如,第一鼓风风扇22可以是横流风扇、涡流风扇或西洛克风扇(sirocco fan)。
尽管图2示出了三个第一鼓风风扇22,但是第一鼓风风扇22的数量不限于此,因此第一鼓风风扇22的数量可根据需要改变。
第一风扇驱动器23可驱动第一鼓风风扇22。第一风扇驱动器23可设置在第一鼓风风扇22的中央处。第一风扇驱动器23可包括电机。
第二鼓风单元26可设置在设置于第二吸入口15与第二排放口13之间的第二流动路径S2上。空气可通过第二鼓风单元26经由第二吸入口15流入壳体10的内部。通过第二吸入口15流入的空气可沿着第二流动路径S2流动,并且可通过第二排放口13排放到壳体10的外部。
第二鼓风单元26可包括第二鼓风风扇27、第二风扇驱动器28和风扇壳体29。
第二鼓风风扇27可以是离心风扇。然而,第二鼓风风扇27的类型不限于此,因此对于第二鼓风风扇27的类型可不存在限制,只要第二鼓风风扇27能够吹送从壳体10的外部流入的空气以将其再次排放到壳体10的外部即可。例如,第二鼓风风扇27可以是横流风扇、涡流风扇或西洛克风扇。
风扇壳体29可罩住第二鼓风风扇27。风扇壳体29可包括风扇入口和风扇出口,空气通过风扇入口流入,并且空气通过风扇出口排放。设置风扇入口和风扇出口的位置可根据第二鼓风风扇27的类型来选择。
换热器30可设置在第一鼓风单元21与第一排放口17之间。换热器30可设置在第一流动路径S1上。换热器30可从通过第一吸入口12流入的空气吸收热,并且向通过第一吸入口12流入的空气传递热。换热器30可包括管以及与管结合的集管。然而,换热器30的类型不限于此。
空调1可包括排放面板40,排放面板40设置在前框架16的其上设置有第一排放口17的部分中。多个排放孔可设置在排放面板40上,使得从第一排放口17排放的空气比从第二排放口13排放的空气排放得慢。排放面板40可结合到前框架16并由前框架16支撑。
多个排放孔可贯穿排放面板40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多个排放孔可以以精细的尺寸形成。多个排放孔可均匀地分布在排放面板40的整个区域上。通过第一排放口17排放的已进行热交换的空气可通过多个排放孔以低速均匀地排放。
关于壳体10,后壳体11b可设置在主壳体11的第一吸入口12的后侧。与实施例不同,后壳体11b可与主壳体11一体地形成。然而,根据实施例,为了易于组装置于主壳体11中的组件,主壳体11和后壳体11b可分开形成然后彼此组装。
后壳体11b可包括设置在后壳体11b的后表面上的第一吸入格栅51。第一吸入格栅51可被构造为防止异物进入第一吸入口12。为此,第一吸入格栅51可包括多个狭缝或孔。第一吸入格栅51可被设置为覆盖第一吸入口12。
空调1可包括第二吸入格栅52,第二吸入格栅52结合到主壳体11的其中形成有第二吸入口15的部分。第二吸入格栅52可被构造为防止异物进入第二吸入口15。为此,第二吸入格栅52可包括多个狭缝或孔。第二吸入格栅52可被设置为覆盖第二吸入口15。
第一过滤器51a可设置在第一吸入格栅51与第一吸入口12之间,并且第二过滤器52a可设置在第二吸入格栅52与第二吸入口15之间。第一过滤器51a和第二过滤器52a可被构造为防止未被吸入格栅51和52滤出的异物进入第一吸入口12和第二吸入口15。
第一过滤器51a和第二过滤器52a可分别可移除地插入到主壳体11中。
图3是在图1的空调1以第一模式操作的状态下沿着图1的A-A'截取的截面图。图4是在图1的空调1以第一模式操作的状态下沿着图1的B-B'截取的截面图。图5是在图1的空调1以第二模式操作的状态下沿着图1的A-A'截取的截面图。图6是在图1的空调1以第二模式操作的状态下沿着图1的B-B'截取的截面图。图7是在图1的空调1以第三模式操作的状态下沿着图1的A-A'截取的截面图。图8是在图1的空调1以第三模式操作的状态下沿着图1的B-B'截取的截面图。
将参照图3至图8描述空调1的驱动。
参照图3和图4,空调1可以以第一模式操作,在第一模式下,仅通过第一排放口17排放热交换的空气。由于排放面板40设置在第一排放口17中,因此可在整个房间中缓慢地执行空气调节。也就是说,当空气通过第一排放口17排放到壳体10的外部时,在空气流经排放面板40的多个排放孔时,空气的速度可降低并以低速排放。利用该构造,空调1能够在用户感到舒适的空气速度下冷却或加热房间。
具体地,在第一鼓风单元21操作时,壳体10外部的空气可通过第一吸入口12流到壳体10的内部。流入壳体10的空气可经过第一鼓风单元21,并且在空气经过换热器30时对空气执行热交换。通过经过换热器30而进行热交换的空气可通过第一排放口17以空气的速度降低的状态排放到壳体10的外部。也就是说,通过第一流动路径S1排放的热交换的空气可以以用户能够感到舒适的低速排放。
由于在第一模式下第二鼓风单元26不操作,因此空气不通过第二排放口13排放。
参照图5和图6,空调1可以以第二模式操作,在第二模式下,仅通过第二排放口13排放未进行热交换的空气。由于换热器未设置在第二流动路径S2上,因此空调1可循环室内空气。
由于第二排放口13设置有引导弯曲部13a,因此通过第二排放口13排放的空气可朝向空调1的前侧排放。由于叶片61设置在第二排放口13上,因此空气可向前吹送得更远。
具体地,在第二鼓风单元26操作时,壳体10外部的空气可通过第二吸入口15流入壳体10的内部。流入壳体10的空气可经过第二鼓风单元26然后通过中间构件100的入口130流入第二流动路径S2,第二流动路径S2设置在第一流动路径S1的相对两侧,中间构件100在上侧和下侧是敞开的。空气可在第二流动路径S2上向上侧运动,并且通过第二排放口13排放到壳体10的外部。此时,可沿着引导弯曲部13a向空调1的前侧引导空气。
由于在第二模式下第一鼓风单元21不操作,因此空气不通过第一排放口17排放。也就是说,由于在第二模式下空调1吹送未进行热交换的空气,因此空调1可执行简单的循环室内空气的功能或向用户提供强风。
参照图7和图8,空调1可以以第三模式操作,在第三模式下,通过第一排放口17和第二排放口13排放热交换的空气。与第一模式相比,在第三模式下,空调1可将冷空气排放得更远。
具体地,当空调1以第三模式操作时,通过第一排放口17排放的冷空气可与通过第二排放口13排放的冷空气混合。此外,由于通过第二排放口13排放的空气以比通过第一排放口17排放的空气的速度高的速度排放,因此通过第二排放口13排放的空气可使通过换热器排放的冷空气运动得更远。
根据该构造,空调1可向用户提供其中混合有冷空气和房间空气的舒适的冷空气。
此外,空调1可被构造为改变第一鼓风单元21和/或第二鼓风单元26的驱动力,以按照多个距离提供冷空气。也就是说,第一鼓风单元21可被构造为调节从第一排放口17排放的空气的量和/或速度,并且第二鼓风单元26可被构造为调节从第二排放口13排放的空气的量和/或速度。
例如,当通过增大第二鼓风单元26的驱动力来增大从第二排放口13排放的空气的量和/或速度时,空调1可将冷空气提供地更远。相反,当通过减小第二鼓风单元26的驱动力来减小从第二排放口13排放的空气的量和/或速度时,空调1可以以相对短的距离提供冷空气。
在下文中,将详细地描述中间构件100。
图9是根据实施例的空调的结构的一部分的透视图,并且图10是沿着图9的C-C'截取的截面透视图。为了便于描述,图9和图10示出了主壳体11的上部。
中间构件100可设置在主壳体11的内部。具体地,中间构件100可在竖直方向上设置在主壳体11的上表面与第二鼓风单元26之间,同时在前后方向上设置在第一鼓风单元21与换热器30之间。
中间构件100可在与主壳体11的纵向方向对应的方向上延伸。也就是说,中间构件100可在竖直方向上延伸,其中,竖直方向对应于纵向方向。
中间构件100可包括引导部110,引导部110被构造为在第一鼓风风扇22的圆周方向上罩住第一鼓风风扇22,同时在第一鼓风单元21的第一鼓风风扇22的外圆周表面的外部与外圆周表面间隔开,并且被构造为引导从第一吸入口12流入的空气流向第一鼓风风扇22,同时向第一排放口17引导通过第一鼓风风扇22吹送的空气。
引导部110可包括面向前后方向的开口。引导部110可形成为与第一鼓风风扇22的数量对应。因此,根据实施例,可设置三个引导部110。
引导部110可包括:喇叭口部111,引导来自第一鼓风风扇22的气流;扩散部112,将通过第一鼓风风扇22吹送的空气引导到前侧;以及多个排放叶片113。
喇叭口部111可设置在引导部110的后侧,以将从第一吸入口12流入的空气引导到第一鼓风风扇22。扩散部112可从喇叭口部111向前延伸。多个排放叶片113可从扩散部112的内圆周表面向第一鼓风风扇22的旋转轴的方向延伸。扩散部112可使通过第一鼓风风扇22吹送的空气向前流动,并且多个排放叶片113可引导被向前吹送的排放气流朝向特定的方向流动。
中间构件100可包括分隔部120,分隔部120被构造为使第一流动路径S1与第二流动路径S2之间隔开。分隔部120可从引导部110的外侧延伸到主壳体11的内侧表面11a。
分隔部120可被构造为使得在第一流动路径S1中流动的空气通过第一排放口17排放并且在第二流动路径S2中流动的空气通过第二排放口13排放并且在第一流动路径S1中的空气与第二流动路径S2中的空气不混合。也就是说,分隔部120可被构造为使第一流动路径S1与第二流动路径S2分开,使得不形成每个流动路径S1和S2彼此连通的区段。
因此,第一流动路径S1中的空气可在空气从第一吸入口12流动到第一排放口17的情况下排放到壳体10的外部,而不与壳体10中的第二流动路径S2中的空气混合。以相同的方式,第二流动路径S2中的空气也可在不与壳体10中的第一流动路径S1中的空气混合的情况下排放到壳体10的外部。
具体地,由于分隔部120具有带有弯曲表面的板形状,因此分隔部120可使第一流动路径S1与第二流动路径S2之间隔开。换句话说,分隔部120的一个表面121可形成第一流动路径S1中的一部分,同时分隔部120的另一表面122可形成第二流动路径S2中的一部分。
分隔部120的一个表面121可具有朝向主壳体11的内侧表面11a凹入的形状,以将从第一鼓风风扇22吹送的空气引导到换热器30侧。
分隔部120的另一表面122可具有朝向主壳体11的内侧表面11a凸出的形状,以将从第二鼓风单元26吹送的空气引导到第二排放口13侧。
分隔部120可包括接触部123,接触部123设置在分隔部120的端部处并且被构造为与主壳体11的内侧表面11a接触。
通过与主壳体11的内侧表面11a无间隙地接触,接触部123可密封第一流动路径S1和第二流动路径S2之间并且使第一流动路径S1和第二流动路径S2之间充分分开。
中间构件100可包括在竖直方向上敞开并且被构造为在其下端处与第二鼓风风扇26连通的入口130。入口130可通过使从第二鼓风单元26吹送的空气运动到第二流动路径S2来将通过第二吸入口15吸入的空气引导到第二流动路径S2。
如上所述,中间构件100可引导第一流动路径S1和第二流动路径S2上的空气并且使第一流动路径S1与第二流动路径S2之间分开,以防止第一流动路径S1上的空气与第二流动路径S2上的空气彼此混合。
中间构件100可形成第一流动路径S1和第二流动路径S2。具体地,第一流动路径S1可形成在通过引导部110和分隔部120的一个表面121限定的空间中,第二流动路径S2可形成在通过主壳体11的内侧表面11a和分隔部120的另一表面122限定的空间中。
在传统的方式下,对于在其壳体中设置有两个或更多个流动路径的空调,可能需要单独的附加组件来设置每个流动路径。因此,壳体的内部空间可能增大,并且这可能导致空调的体积增大。因此,这可能导致材料成本增大或组装效率降低。此外,由于流动路径通过附加组件形成,因此由于流动路径上的气流向附加组件的组装结构连续地施加冲击,从而引起振动或噪声。
然而,根据实施例,空调设置有通过中间构件100形成的第一流动路径S1和第二流动路径S2,因此多个流动路径S1和S2可在没有单独的构造的情况下设置在壳体10的内部。
也就是说,由于第一流动路径S1通过中间构件100的引导部110、分隔部120的一个表面121和主壳体11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并且第二流动路径S2通过分隔部120的另一表面122和主壳体11的内侧表面11a形成,因此可以在没有单独的构造的情况下通过中间构件100和壳体10形成第一流动路径S1和第二流动路径S2。
具体地,多个流动路径可通过单个组件形成,使得第一流动路径S1和第二流动路径S2通过延伸到引导部110的外部的分隔部120而分开形成。在传统的方式下,除了形成主流动路径的圆柱形模制物(包括喇叭口部和扩散部)之外,可设置附加组件形成与辅助流动路径对应的第二流动路径。然而,根据实施例,由于形成第二流动路径S2的分隔部120与对应于喇叭口部和扩散器部的引导部110一体地形成,因此可以在没有附加组件的情况下形成两个流动路径S1和S2。
因此,与根据传统方式的设置有多个流动路径的空调相比,由于根据实施例的空调1的壳体10中没有设置附加组件,因此可以减小空调的体积并且减小由流动路径中的气流导致的振动和噪声。
在下文中,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空调。除了诸如中间构件100'和吸入口12'的组件之外,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空调的组件可与根据实施例的组件相同,因此将省略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组件的描述。
图11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空调的分解透视图,图12是图11的空调在图11的空调1以第三模式操作的状态下的截面图。
如图11和图12中所示,吸入口12'可设置在主壳体11的后表面上。如附图中所示,可设置四个吸入口12a'和12b',但不限于此。可选地,可设置单个吸入口12',或者可根据需要改变吸入口的数量。
也就是说,根据实施例,空调包括分开的第一吸入口12和第二吸入口15,其中,空调包括使第一吸入口12与第一排放口17之间连通的第一流动路径S1和使第二吸入口15与第二排放口13之间连通的第二流动路径S2。中间构件100被构造为使吸入口12与吸入口15之间以及使排放口13与排放口17之间隔开,从而使第一流动路径S1与第二流动路径S2之间完全阻隔开。
然而,根据另一实施例,对于空调,吸入口12'可共用地形成,使得第一流动路径S1'和第二流动路径S2'两者都与单个吸入口12'连通。
如附图中所示,通过多个吸入口12a'和12b'中的设置在上侧的任意一个吸入口12a'吸入的空气可流向设置在主壳体11内部的第二鼓风单元26,然后沿着第二流动路径S2排放到第二排放口13。
也就是说,除了位于下侧的与第二鼓风单元26邻近的吸入口12b',空气可通过位于上侧的任意一个吸入口12a'吸入。与根据实施例的中间构件100不同,根据另一实施例的中间构件100'可被设置为形成空间t,其中,空间t可设置在主壳体11与中间构件100'之间,并且被构造为允许从吸气口12'吸入的空气在竖直方向上流动。
根据实施例,中间构件100(参照图2和图4)可包括阻挡肋140,阻挡肋140延伸到中间构件100的后侧,以通过在第一吸入口12与第二吸入口15之间进行阻隔来使第一流动路径S1与第二流动路径S2之间完全隔开。
阻挡肋140可从中间构件100延伸以与主壳体11接触,以在第一吸入口12和第二吸入口15之间进行阻隔。因此,可以防止从第一吸入口12吸入的空气流向第二鼓风单元26,或者可以防止从第二吸入口15吸入的空气流向第一鼓风单元21。
然而,根据另一实施例,由于中间构件100'未设置有阻挡肋140,因此不管空气是通过吸入口12a'还是通过吸入口12b'吸入,空气都可通过空间t流向第一鼓风单元21或第二鼓风单元26。
后壳体11b'可包括设置在后壳体11b'的后表面上的吸入格栅51'。吸入格栅51'可被构造为防止异物进入吸入口12'。为此,吸入格栅51'可被设置对应于吸入口12a'和12b'。
过滤器51a'可设置在吸入格栅51'与吸入口12'之间。过滤器51a'可被构造为防止未被吸入格栅51滤出的异物进入吸入口12'。过滤器51a'可以可移除地插入到主壳体11中。
在下文中,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又一实施例的空调。除了诸如入口130'和第三排放口13'的组件之外,根据又一实施例的空调的组件可与根据实施例的组件相同,因此将省略对根据又一实施例的组件的描述。
图13是根据又一实施例的空调的透视图,图14是图13的空调的分解图,图15是图13的空调在图13的空调1以第三模式操作的状态下的截面图。
如图13和图14中所示,空调1还可包括被构造为向前侧排放空气的第三排放口13'。
以与从第二排放口13排放的空气相同的方式,从第三排放口13'排放的空气可与通过第二鼓风单元26沿着第二流动路径S2排放而不经过换热器30的空气对应。
也就是说,空调1可包括与第二流动路径S2和第三排放口13'连通的第三流动路径S3。在第二流动路径S2中流动的空气中的一些可在与第二流动路径S2连通的第三流动路径S3中流动,并且在第三流动路径S3中流动的空气可通过第三排放口13'排放。
在入口130'的前面,连接狭缝131可被设置形成第三流动路径S3。流过第二流动路径S2的空气中的一些可通过连接狭缝131流入第三流动路径S3。
如图15中所示,当空调1以第二模式操作时,未进行热交换的空气可通过第二排放口13和第三排放口13'排放。
与根据实施例的空调1相比,由于第三排放口13'与第二排放口13一起被构造为向前侧排放空气,因此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空调1可向前侧排放更大量的空气并且将空气向前排放得更远。
因此,由于当空调1以第三模式操作时从第一排放口17排放的空气和从第三排放口13'排放的空气混合,因此从第一排放口17排放的热交换的空气可被向前排放得更远。
第三排放口13'的安装不限于另一实施例,但是第三排放口13'可设置在第一排放口17的上侧。第三流动路径S3可与第二流动路径S2的上侧连通,并且将空气输送到设置在上侧的第三排放口13'。此外,单个第三排放口13'可设置在第一排放口17的上侧和下侧。
可选地,空调1可仅包括第三排放口13',而不包括第二排放口13。因此,由于从第三排放口13'排放的空气与从第一排放口17排放的空气混合,因此,空调1可以以多种方向和多种距离排放其中热交换的空气与室内空气彼此混合的舒适的冷空气。
在下文中,将描述根据又一实施例的空调。除了诸如第二鼓风单元26'的组件之外,根据又一实施例的空调的组件可与根据实施例的组件相同,因此将省略根据又一实施例的组件的描述。
图16是根据又一实施例的空调的组件的示图,并且图17是图16的空调在图16的空调1以第二模式操作的状态下的截面图。
参照图16和图17,空调1可包括设置在主壳体11的上侧上的第二鼓风单元26'。第二鼓风单元26'可以是横流风扇。
第二鼓风单元可分别设置在主壳体11的左侧和右侧上。第二鼓风单元26'可包括第二鼓风风扇27'和第二风扇驱动器28',第二风扇驱动器28'连接到第二鼓风风扇27'的一端。
如上所述,第二鼓风单元26'可设置在其中设置有第二排放口13的主壳体11的内部的左上侧和右上侧。在这种情况下,空气可通过吸入口12'向第一鼓风单元21和第二鼓风单元26'供应,在吸入口12'中,第一吸入口12和第二吸入口15是一体的而不是分开的,这不同于实施例。
也就是说,根据又一实施例,空调1的吸入口12'可设置在主壳体11的上侧上,或者在主壳体11的下侧可不设置吸入口12'。然而,可选地,另外的吸入口可设置在主壳体11的下侧中,以增大吸入空气的量。
中间构件100”可包括吸入开口150”,吸入开口150”被构造为使空气流向第二流动路径S2”。吸入开口150”可设置在中间构件100”的后侧,并且吸入开口150”可被形成为使得中间构件100”的后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被切开。因此,从吸入口12'吸入的空气的至少一些量可通过吸入开口150”流入第二流动路径S2”。
因此,从吸入口12'吸入的空气中的一些量可通过第一鼓风单元21沿着第一流动路径S1”流动,并且从吸入口12'吸入的空气中的一些量可通过吸入开口150”流向第二流动路径S2”。
第二流动路径S2”可设置在形成在中间构件100”、主壳体11的侧表面和吸入开口150”之间的内部空间中。在第二流动路径S2”中,可设置被构造为使空气在第二流动路径S2”中运动的第二鼓风单元26'。
第二鼓风单元26'可使空气运动,使得通过吸入开口150”吸入的空气通过第二排放口13”排放。通过吸入开口150”吸入的空气可在不通过引导弯曲部的另外的引导的情况下由分隔部120”的另一表面引导,然后排放到第二排放口13”。
分隔部120”可包括弯曲表面,并且被构造为使从第二鼓风单元26'吹送的空气沿着弯曲表面引导到第二排放口13”。
尽管已经示出并描述了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公开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在这些实施例中做出改变,本公开的范围在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中限定。
Claims (13)
1.一种空调,包括:
壳体;
至少一个吸入口,设置在所述壳体中,空气能够通过所述至少一个吸入口吸入;
第一排放口,设置在所述壳体中;
第二排放口,设置在所述壳体中;
换热器;
第一鼓风风扇,被构造为将通过所述至少一个吸入口吸入的空气排放到所述第一排放口;
第二鼓风风扇,被构造为将通过所述至少一个吸入口吸入的空气排放到所述第二排放口;以及
中间构件,包括引导部,所述引导部被构造为在所述第一鼓风风扇的圆周方向上罩住所述第一鼓风风扇并且:
形成第一流动路径的至少一部分,并被构造为将通过所述第一鼓风风扇经由所述至少一个吸入口吸入的空气依次引导到所述换热器和所述第一排放口,所述第一流动路径用于使通过所述至少一个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到达所述第一排放口,并且
所述中间构件还包括分隔部,所述分隔部被构造为从所述引导部的外侧延伸到所述壳体的侧表面,以使所述第一流动路径与第二流动路径隔开,并被构造为将通过所述第二鼓风风扇经由所述至少一个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引导到所述第二排放口,所述空气不经过所述换热器,所述第二流动路径用于使通过所述至少一个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到达所述第二排放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吸入口包括:
第一吸入口,通过所述第一鼓风风扇吸入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一吸入口吸入;以及
第二吸入口,通过所述第二鼓风风扇吸入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二吸入口吸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其中,
所述第一排放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前表面上,所述第二排放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所述侧表面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其中,
所述分隔部的侧端部与所述壳体的内侧表面接触,以使所述第一流动路径与所述第二流动路径隔开。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其中,
所述分隔部的一个表面将通过所述第一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引导到所述第一排放口,并且所述分隔部的另一表面将通过所述第二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引导到所述第二排放口。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其中,
所述第一流动路径通过所述引导部和所述分隔部的所述一个表面形成,并且所述第二流动路径通过所述壳体的内侧表面和所述分隔部的所述另一表面形成。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其中,所述引导部包括:
喇叭口部,被构造为引导通过所述第一吸入口吸入的空气流向所述第一鼓风风扇;以及
扩散部,被构造为引导通过所述第一鼓风风扇吹送的空气流向所述换热器。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其中,
所述第二鼓风风扇设置在所述第二吸入口与所述中间构件之间,其中,
所述中间构件还包括入口,所述入口设置在所述中间构件的下部中并且被构造为在竖直方向上敞开,以使通过所述第二鼓风风扇吸入的空气流入所述入口中,并且
所述引导部被构造为在前后方向上敞开,使得通过所述第一吸入口吸入的空气被引导到所述第一鼓风风扇并且从所述第一鼓风风扇引导到所述换热器。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还包括:
排放面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排放口的前侧,并且设置有多个排放孔。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其中,
所述第二鼓风风扇被构造为使空气通过所述第二吸入口吸入;
所述空调还包括:
引导弯曲部,被构造为将通过所述第二排放口排放的空气引导到所述空调的前侧,使得通过所述第二排放口排放的空气与通过所述第一排放口排放的空气混合。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其中,
所述第二鼓风风扇被构造为使空气通过所述第二排放口排放的速度以比通过所述排放面板排放的空气的速度快。
12.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还包括:
第三排放口,设置在所述第一排放口的上侧和下侧的至少一者上,
其中,使所述第二流动路径与所述第三排放口之间连通的第三流动路径设置在所述第二流动路径与所述第三排放口之间。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中,
所述第二鼓风风扇设置在所述第二流动路径上,并且被构造为使空气通过所述至少一个吸入口吸入;
所述空调还包括:
引导弯曲部,被构造为将通过所述第二排放口排放的空气引导到所述空调的前侧,使得通过所述第二排放口排放的空气与通过所述第一排放口排放的空气混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20170092636 | 2017-07-21 | ||
KR10-2017-0092636 | 2017-07-21 | ||
KR1020170178383A KR102543848B1 (ko) | 2017-07-21 | 2017-12-22 | 공기조화기 |
KR10-2017-0178383 | 2017-12-22 | ||
PCT/KR2018/007374 WO2019017610A1 (en) | 2017-07-21 | 2018-06-29 | AIR CONDITIONER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201403A CN111201403A (zh) | 2020-05-26 |
CN111201403B true CN111201403B (zh) | 2022-12-30 |
Family
ID=652768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49760.8A Active CN111201403B (zh) | 2017-07-21 | 2018-06-29 | 空调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3631307B1 (zh) |
KR (1) | KR102543848B1 (zh) |
CN (1) | CN11120140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31875A (zh) * | 2019-06-25 | 2019-08-16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接水盘及空调器 |
KR20210050349A (ko) | 2019-10-28 | 2021-05-0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디퓨저, 디퓨저 조립체 및 이를 구비한 공기조화기 |
CN112944471A (zh) * | 2019-12-10 | 2021-06-11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空气管理装置 |
US11796190B2 (en) | 2019-12-10 | 2023-10-24 | Lg Electronics Inc. | Air management apparatus or device |
EP4191156A4 (en) * | 2020-09-28 | 2024-02-07 | GD Midea Air-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 FLOOR MOUNTED AIR DIFFUSION DEVICE AND AIR CONDITIONER |
KR20220064234A (ko) * | 2020-11-11 | 2022-05-1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
KR20220099282A (ko) * | 2021-01-06 | 2022-07-1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160181A (ja) * | 1996-11-28 | 1998-06-19 | Sharp Corp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
CN1576733A (zh) * | 2003-07-19 | 2005-02-09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器 |
CN1979024A (zh) * | 2005-12-09 | 2007-06-13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空调机 |
JP2008170115A (ja) * | 2007-01-15 | 2008-07-24 | Sharp Corp | 冷風機 |
CN106440035A (zh) * | 2016-09-30 | 2017-02-22 |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净化功能的空调器 |
WO2017073896A1 (ko) * | 2015-10-30 | 2017-05-0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606528B1 (ko) * | 2002-05-29 | 2006-07-31 | 다이킨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상치형 공기 조화기 |
KR20060017040A (ko) * | 2004-08-19 | 2006-02-2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스탠드형 에어콘 실내기 |
KR101912634B1 (ko) * | 2012-11-26 | 2018-10-2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
KR101385293B1 (ko) * | 2014-01-21 | 2014-04-1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
KR102342119B1 (ko) * | 2014-10-31 | 2021-12-2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
US9557070B2 (en) * | 2015-05-07 | 2017-01-31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
CN104896704B (zh) * | 2015-05-29 | 2018-10-12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一种壁挂式空调器 |
KR102513469B1 (ko) * | 2015-10-30 | 2023-03-2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
CN106871241A (zh) * | 2017-03-10 | 2017-06-20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天井机 |
-
2017
- 2017-12-22 KR KR1020170178383A patent/KR102543848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8
- 2018-06-29 EP EP18835754.5A patent/EP3631307B1/en active Active
- 2018-06-29 CN CN201880049760.8A patent/CN11120140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160181A (ja) * | 1996-11-28 | 1998-06-19 | Sharp Corp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
CN1576733A (zh) * | 2003-07-19 | 2005-02-09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器 |
CN1979024A (zh) * | 2005-12-09 | 2007-06-13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空调机 |
JP2008170115A (ja) * | 2007-01-15 | 2008-07-24 | Sharp Corp | 冷風機 |
WO2017073896A1 (ko) * | 2015-10-30 | 2017-05-0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
CN106440035A (zh) * | 2016-09-30 | 2017-02-22 |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净化功能的空调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631307A4 (en) | 2020-04-22 |
EP3631307B1 (en) | 2023-03-29 |
KR102543848B1 (ko) | 2023-06-19 |
CN111201403A (zh) | 2020-05-26 |
EP3631307A1 (en) | 2020-04-08 |
KR20190010395A (ko) | 2019-01-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201403B (zh) | 空调 | |
US20210025600A1 (en) | Air conditioner | |
CN110869677B (zh) | 空调 | |
KR102569298B1 (ko) | 공기조화기 | |
US10591170B2 (en) | Air conditioner | |
CN107850322B (zh) | 空调 | |
CN111811050B (zh) | 空调 | |
CN109974092B (zh) | 空调 | |
KR20170009808A (ko) |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 |
CN111811049B (zh) | 空调 | |
CN106560660B (zh) | 空调 | |
KR102493913B1 (ko) | 공기조화기 | |
CN111164349B (zh) | 空调 | |
KR101778544B1 (ko) |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 |
KR20190012841A (ko) | 공기조화기 | |
KR20180056613A (ko) | 공기조화기 | |
KR102721745B1 (ko) | 공기조화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