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64784A - 电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64784A
CN111164784A CN201880062895.8A CN201880062895A CN111164784A CN 111164784 A CN111164784 A CN 111164784A CN 201880062895 A CN201880062895 A CN 201880062895A CN 111164784 A CN111164784 A CN 1111647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assembly
power supply
supply device
opening
c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6289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64784B (zh
Inventor
米田晴彦
拝野真己
岸田裕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New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1647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647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647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647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71Lids or covers for the racks or secondary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13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cells having curved cross-section, e.g. round or ellipti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18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2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casings or racks
    • H01M50/222Inorganic material
    • H01M50/224Met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共振的发生的电源装置。电源装置(100)具备:电池集合体(40),其包括一个以上的电池单格,外形设制成长方体状,且具有相互以平行状态分离开的顶面(41)和底面(42)、以及在顶面(41)和底面(42)之间将它们连接起来的侧面(43);收纳壳体(10),其对电池集合体(40)进行收纳,并将筒状的一方的开口端作为壳体第一开口部(11),将该壳体第一开口部(11)相反侧的开口端作为壳体第二开口部(12);顶盖部(20),其对壳体第一开口部(11)封堵;以及底盖部(30),其对壳体第二开口部(12)封堵。顶盖部(20)和底盖部(30)中的至少一方形成为:使与电池集合体(40)抵接的多个集合体引导肋(30)彼此分离开地从内表面突出。

Description

电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源装置。
背景技术
具备多个二次电池单格(cell)的电源装置由于将二次电池单格串联连接而能够提高输出电压,因此被使用于例如助力自行车、电动车、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的驱动用电源那样的以大电流进行充放电的用途。
由于这种驱动用的电源装置暴露于振动下,所以希望尽可能地避免共振本身的发生,以避免共振引起的诸如松动等问题。
但是,在物理方面抑制由共振的发生是极其困难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3645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往的这种背景而完成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共振的发生的电源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的电源装置,该电源装置具备:电池集合体,其包含一个以上的电池单格,外形设制成长方体状,且该电池集合体具有彼此以平行状态分离开的顶面和底面、以及在该顶面和底面之间而将该顶面和底面连接起来的侧面;收纳壳体,其对所述电池集合体进行收纳,并将筒状的一个开口端作为壳体第一开口部,将与该壳体第一开口部相反侧的开口端作为壳体第二开口部;顶盖部,其对所述壳体第一开口部进行封堵;以及底盖部,其对所述壳体第二开口部进行封堵,其中,所述顶盖部和底盖部的至少一方形成为:使与所述电池集合体抵接的多个集合体引导肋彼此分离开地从内表面突出。根据上述结构,在与收纳壳体嵌合的同时,通过集合体引导肋,能够填埋收纳壳体与电池集合体之间的间隙,从而使电池集合体与收纳壳体一体化,由此能够阻止在收纳壳体内与电池集合体之间产生间隙而发生松动的情况,从而能够抑制共振的发生。
另外,根据第二方面涉及的电源装置,在上述任意结构的基础上,可以是,具备:电池集合体,其包含一个以上的电池单格,外形设制成长方体状,且该电池集合体具有彼此以平行状态分离开的顶面和底面、以及在所述顶面和底面之间而将该顶面和底面连接起来的侧面;收纳壳体,其对所述电池集合体进行收纳,形成有至少使一个面呈开口而得到的壳体第一开口部;以及顶盖部,其对所述收纳壳体的壳体第一开口部进行封堵,其中,所述顶盖部形成为:使多个第一肋作为与所述电池集合体抵接的集合体引导肋而呈分离开地从内表面突出。根据上述结构,在与收纳壳体嵌合的同时,通过集合体引导肋,能够填埋收纳壳体与电池集合体的间隙,从而使电池集合体与收纳壳体一体化,由此能够阻止在收纳壳体内与电池集合体之间产生间隙而发生松动的情况,从而能够抑制共振的发生。
另外,根据第三方面涉及的电源装置,在上述任意结构的基础上,所述收纳壳体可以形成有:使所述壳体第一开口部的相反侧的端缘呈开口而得到的壳体第二开口部,所述电源装置还具备:对所述壳体第二开口部进行封堵的底盖部,所述底盖部形成为:在其内部,使多个第二肋作为与所述电池集合体抵接的集合体引导肋而呈分离开地从内表面突出。
此外,还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涉及的电源装置,在上述任意结构的基础上,各集合体引导肋可以形成为:使端缘朝向开口端侧而变宽的锥形。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容易地将电池集合体引入至集合体引导肋而进行嵌入。
另外,还根据第五方面涉及的电源装置,在上述任意结构的基础上,还可以具备:在所述顶盖部的内表面的角部配置的、且与该顶盖部分体地形成的拐角部,并且,在该拐角部设置有第三引进肋。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将注射成型困难的顶盖部内表面的角部处的集合体引导肋作为其他部件来进行组合,从而即使在角部也能够配置集合体引导肋,由此能够避免在角部形成间隙的情况,从而能够抑制松动和共振的发生。
另外,还根据第六方面涉及的电源装置,在上述任意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多个集合体引导肋可以分别形成于:所述顶盖部或底盖部的内表面的所相对的部位。
另外,还根据第七方面涉及的电源装置,在上述任意结构的基础上,所述顶盖部或底盖部可以为矩形,所述多个集合体引导肋形成于:构成所述顶盖部或者底盖部的矩形的各边。
另外,还根据第八方面涉及的电源装置,在上述任意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多个集合体引导肋彼此可以是以平行状态分离开地形成的。
另外,还根据第九方面涉及的电源装置,在上述任意结构的基础上,各集合体引导肋可以以俯视观察呈L字形的方式一体地形成于所述顶盖部或者底盖部。
此外,还根据第十方面所涉及的电源装置,在上述任意结构的基础上,所述电池集合体可以形成为:使长方形的短边侧的一部分欠缺(或缺失)后而得到的形状。根据上述结构,在收纳壳体内,能够将输出端子等部件配置于欠缺空出的空间。
此外,还根据第十一方面所涉及的电源装置,在上述任意结构的基础上,还可以具备:金属板,其分别配置于构成所述电池集合体的长方体状的各边上;以及销部,其在所述电池集合体的顶面以及底面的四角的各个角处,将所述金属板彼此以在端部重叠的状态下贯穿该金属板的方式来进行固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源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从斜下方观察图1的电源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图1的电源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斜下方观察图3的电源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1的电源装置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从图3的电池集合体拆卸下金属板后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从斜下方观察图6的电池集合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图6的电池集合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图8的电池集合体进一步分解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表示由金属板来紧固电池集合体的状态的分解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图7的金属板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实施例2涉及的金属板的立体图。
图13是图3的底盖部的立体图。
图14是图4的顶盖部的立体图。
图15A是表示将电池集合体压入至底盖部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5B是表示将电池集合体压入至引进肋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6是顶盖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表示封堵部插入至图16的框部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是从斜下方观察图16的顶盖部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对用于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结构进行例示,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内容。另外,权利要求书所示的部件决不特定于实施方式的部件。特别是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结构部件的尺寸、材质、形状、及其相对配置等,只要没有特别特定的记载,就不是将本发明的范围仅限定于此的意思,不过是单纯的说明例而已。此外,各附图所示的部件的大小、位置关系等有时为了明确说明而进行了夸张性描画。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相同的名称、符号表示相同或同质的部件,适当省略详细说明。进一步地,对于构成本发明的各要素,既可以是由同一部件构成多个要素来由一个部件兼用作多个要素的方式,相反,也可以由多个部件分担实现一个部件的功能。另外,在一部分实施例、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内容也能够利用于其他实施例、实施方式等。
对于以下所示的电源装置,主要是对:应用于仅通过马达来行驶的电动汽车或电动手推车等电动车辆的驱动用电源的例子进行说明。此外,也可以将本发明的电源装置用于通过发动机和马达双方进行行驶的混合动力车,或者用于电动车辆以外的要求大输出的用途,例如家庭用、工厂用的蓄电装置等。
(实施方式1)
图1至图5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源装置100。在这些图中,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源装置100的立体图,图2是从斜下方观察图1的电源装置100的立体图,图3是图1的电源装置100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从斜下方观察图3的电源装置100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图1的电源装置100的V-V线的剖视图。这些图所示的电源装置100是将外形设制为箱状,在上部设置有把手部28。箱状的电源装置100为纵长的长方体状,底面为平面状,从而能够直立。该电源装置100在内部串联和/或并联连接多个电池单格(cell),能够向外部输出电力。如图2、图4等所示,在底面设置有输出端子33,将输出端子33与电力供给对象设备例如电动汽车连接而对其供给电力。另外,使用者可以把握住把手部28而对电源装置100进行拆装。
如图3以及图4的分解立体图和图5的剖视图所示,电源装置100具有:收纳壳体10、顶盖部20、底盖部30、以及电池集合体40。收纳壳体10形成为:中空状、且上表面和下表面呈开口,以便能够在内部收纳电池集合体40。收纳壳体10的上表面侧的壳体第一开口部11由顶盖部20封堵。另外,收纳壳体10的下表面侧的壳体第二开口部12由底盖部30封堵。该收纳壳体10优选为:由散热性和强度优异的金属制成的。例如,设制为:轻质且外观设计性也优异的铝或铁、不锈钢等制的。
(散热片2)
如图3以及图4的分解立体图所示,在电池集合体40的侧面配置有散热片2和酰胺纤维片3,电池集合体40以被这些散热片2和酰胺纤维片3覆盖的状态而被收纳于收纳壳体10。散热片2由热传导性优异的可挠性部件构成,例如,可以利用硅系树脂片。通过使散热片2介于电池集合体40的侧面与收纳壳体10的内表面之间,从而能够抑制:在电池集合体40与收纳壳体10之间形成出间隙。由此,形成空气层而成为隔热层,能够避免:阻碍电池集合体40的散热的情况。
(酰胺纤维片3)
另外,酰胺纤维片3使用强度优异的较薄的挠性片材,以避免:在将电池集合体40收纳于收纳壳体10内时因为接触部分而磨削电池集合体40或收纳壳体10的表面从而产生粉状异物的情况。例如,酰胺类的纸制片适合用作酰胺纤维片3。
(电池集合体40)
电池集合体40是收纳有多个二次电池单格1的部件。如图5的剖视图、图6以及图7的分解立体图所示,由多个金属板50包围该电池集合体40的周围,并以机械方式进行紧固。具体地说,电池集合体40的外形为长方体状。长方体状的电池集合体40具有:顶面41、底面42和侧面43。顶面41和底面42相互以大致平行的姿势分离开。另外,侧面43在顶面41与底面42之间将它们连接起来。并且,金属板50分别配置于:构成该电池集合体40的长方体状的各边。另外,金属板50彼此在电池集合体40的顶面41和底面42的各四角以将金属板50的端部重叠的状态而被固定。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电池集合体40的长方体状能够被可靠地固定并稳定地保持,从而能够抑制共振和松动的发生。另外,通过将固定位置集中于顶面41和底面42,能够容易集中进行固定作业,从而组装时的作业性得以提高。
此外,电池集合体40不需要设制成完整的长方体状,只要是能够收纳于收纳壳体10的形状、大小即可,也可以形成为:局部性欠缺或者突出的形状。图6、图7等所示的电池集合体40设制成:使底面42的一个边的部分欠缺(或缺失)后而得到的形状。通过设置欠缺部47,能够如图3等所示那样配置输出端子33等部件。
如图6至图9的分解立体图所示,该电池集合体40收纳有多个二次电池单格1。各二次电池单格1被收纳于电池座44。在该例中,电池座44构成为:能够将42个圆筒形的二次电池单格1进行层叠。电池座44是树脂等制成的。二次电池单格1在圆筒形的外装罐的端面分别设置有电极。另外,将各二次电池单格1的端面以对齐的姿势进行层叠,通过引线板45等而将各二次电池单格1进行串联或并联连接。二次电池单格1例如可以利用:锂离子二次电池或镍氢二次电池、镍镉二次电池等。另外,二次电池单格1并不限定于圆筒形,也能够应用其他形状,例如有:将外装罐设制为方型的二次电池单格、或层压型的二次电池单格。
(销部46)
金属板50彼此由销部46被固定。销部46是在电池集合体40的顶面41以及底面42的四角处,分别以将金属板50彼此的端部重叠的状态来贯穿金属板50并将其固定。不过,在电池集合体40侧,不设置用于固定销部46的螺纹孔等,而是设制成:从电池集合体40的外侧来紧固金属板50的结构。由此,能够避免:因为电池集合体40侧的螺纹孔等的位置相关的尺寸公差、螺纹孔的大小的制造误差等微小的间隙而引起共振的情况,并且能够利用金属板50进行按压来紧固各边。
各金属板50是在电池集合体40的顶面41以及底面42的四角处,分别在相邻的金属板50彼此重合的端部形成有贯穿孔。由此,通过销紧固而容易将在长方体状的电池集合体40的各边配置的金属板50彼此可靠地进行固定。其结果,用金属板50即可加强各边,能够稳定地保持来自各方向的振动或冲击,从而能够抑制共振和松动的发生。
贯穿孔可以作为供螺钉插入的螺纹孔来加以利用。另外,通过在销部46的侧面形成螺纹槽,能够使用螺母并通过螺合而固定于螺纹孔,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固定作业。在该例中,在电池集合体40的顶面侧,将销部46与插入于顶盖部20的螺母进行螺合。另外,在底面侧,将销部46插通至底盖部30,并使螺母螺合。
(带状部51)
如图6以及图7的分解立体图所示,金属板50由加强板56和多个带状部51构成。带状部51分别至少局部性地覆盖:构成电池集合体40的边中的垂直方向上的边,亦即覆盖:电池集合体40的侧面43彼此接合的边中的所相邻的一对边。另外,带状部51不仅可以覆盖垂直方向上的边,也可以覆盖水平方向上的边的一部分。在图6以及图7的分解立体图所示的例子中,各带状部51由一对侧面保持部52、和将该侧面保持部52的上端彼此连接起来的连结边53来构成。
(侧面保持部52)
如图6以及图7的分解立体图所示,侧面保持部52具有:能够覆盖电池集合体40的边的、相邻的第一面52a以及第二面52b。并且,将第一面52a的前端在第一弯折线52d处进行弯折而形成出第一弯折面52c来覆盖电池集合体40的底面42的一部分。
另外,侧面保持部52的第一面52a在与延长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如果与第二面52b相比,形成得较宽。另外,多个带状部51的第一面52a彼此被配置于:电池集合体40的侧面43中的第一侧面43A上。并且,第二面52b彼此被配置于:电池集合体40的侧面43中的与第一侧面43A相邻的第二侧面43B上。图6至图8所示的电池集合体40是将供引线板45配置的面作为第二侧面43B。
一对侧面保持部52至少局部性地覆盖垂直方向上的边,一方的连结边53覆盖水平方向上的边。在这里,连结边53覆盖:构成电池集合体40的顶面41的水平方向上的边中的未配置有加强板56的边。这些侧面保持部52和连结边53优选为一体地构成。据此,如图10所示,由于将带状部51构成为コ字形,并能够以利用侧面保持部52夹持电池集合体40的方式来对电池集合体40进行保持,因此,能够提高组装的作业性,并且,能够将保持顶面41的一边的部件、和保持侧面43的边的部件进行一体化,从而能够提高机械强度。
(加强板56)
加强板56配置于:构成顶面41或底面42的水平方向上的边。如图6以及图7的分解立体图所示,加强板56分别配置于:顶面41或底面42的相对的2个边。此外,在水平方向上的边中,在配置有带状部51的连结边53的边没有必要配置连结板。从这个意义而言,带状部51的连结边53可以说是将一部分的加强板56与一对侧面保持部52进行了一体化。
这样,通过使金属板50沿着电池集合体40的各边,而将电池集合体40紧固成框状,并进行按压以不会产生出多余的间隙等,由此来阻止松动。此外,加强板56不是覆盖水平方向上的边的,而是沿着水平方向上的边被配置的。另一方面,带状部51的侧面保持部52以覆盖垂直方向上的边的方式、且是以跨越相邻的侧面43彼此而至少局部性地覆盖边的方式,将截面设制成L字形。另外,带状部51的连结边53也以覆盖水平方向上的边的方式、且是以跨越电池集合体40的顶面41和侧面43之间的方式,将截面设制成L字形。这种结构又如下所述,即,在固定金属板50时,如图10所示,在预先将金属板50的上表面固定于顶盖部20的状态下,将侧面保持部52朝向左右扩展开而载置于电池集合体40的上表面,在该状态下再使侧面保持部52与电池集合体40的侧面43抵接,在利用销部46来固定电池集合体40的底面42时,以使侧面保持部52可靠地覆盖电池集合体40的侧面43的方式来进行定位。这样,通过侧面保持部52的截面为L字形的部分,能够可靠地保持电池集合体40的侧面43,将金属板50配置于电池集合体40的包含侧面43在内的各边,并将其可靠地紧固来阻止共振的发生。
如图6以及图7的分解立体图所示,加强板56也可以沿着延长方向而使侧缘弯折。据此,能够使肋57立起于加强板56的侧缘,来增加其机械强度。
这些金属板50和加强板56优选由铁、铝、不锈钢的金属等构成。
(螺纹孔)
如上所述,用于供销部46插通的金属板50的贯穿孔能够作为用于供螺钉插通并进行固定的螺纹孔,而被加以利用。在带状部51的连结边53的两端、和第一弯折面52c,作为带状侧螺纹孔而分别开设有连结侧螺纹孔54、弯折侧螺纹孔55。另外,在加强板56的两端也开设有板侧螺纹孔58。这些螺纹孔构成:利用销部46而将带状部51与电池集合体40、顶盖部20、底盖部30等进行固定用的连结机构。
如图6、图7的分解立体图所示,在电池集合体40的上表面,从连结边53的两侧的连结侧螺纹孔54的下方穿过销部46,在这里穿过的是螺钉,然后插通于在加强板56开设的板侧螺纹孔58,由此将带状部51螺合于顶盖部20。另一方面,在电池集合体40的下表面,从第一弯折面52c的上方而将螺钉插通于在加强板56的两端分别开设的板侧螺纹孔58,并且在贯穿底盖部30之后,再使螺母螺合来进行固定。这样,构成为:在电池集合体40的上部,从下方侧朝向上方侧进行螺合,在下部则从上方侧朝向下方侧进行螺合。由此,能够使螺钉头等露出于顶盖部20的上表面侧地进行螺合,并且具有:不用直接拧入电池集合体40即可的优点。
在各带状部51的第一面52a的第一弯折面52c,开设有:折曲侧螺纹孔55。另外,使第二面52b从第一弯折线52d起欠缺一定区域。在该状态下,插通于弯折侧螺纹孔55,并通过螺合而将各带状部51固定于电池集合体40的底面42。据此,能够从电池集合体40的底面42来对4个带状部51进行固定,从而提高了作业性。
另外,加强板56在板状的两侧开设有板侧螺纹孔58。而且,使螺钉插通于:在电池集合体40的底面42及顶面41的四角位置形成的带状部51的弯折侧螺纹孔55,之后,再将插通于弯折侧螺纹孔55的该螺钉穿过加强板56的板侧螺纹孔58,横跨于分离开的螺钉彼此之间来进行固定。
侧面保持部52如图11的放大立体图所示,在第一面52a和第二面52b之间的临界位置,以在第一弯折线52d的附近不存在有第二面52b的方式而欠缺出一缺口。由此,能够缓和:应力趋向于应力容易集中的角部的情形,从而能够保护带状部51。
(实施例2)
不过,侧面保持部并不限于上述结构。在上述的图11所示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源装置100中,通过在第一弯折面52c的附近而省略侧面保持部52的第二面52b,能够缓和:应力集中于第一弯折线52d的角部的情形。
与此相对,通过追加其他部件,能够进一步提高针对应力集中的耐抗性。例如,在结构方面,还可以设制成如下结构,即,在应力的集中出现剧烈的长方体状的电池集合体的角部位置,为了进一步缓和应力集中而使侧面保持部中的角部位置的区域欠缺一部分。在这里,在图12的立体图中表示实施例2涉及的电源装置的侧面保持部52'。该图所示的侧面保持部52'与图11等相同地,具备:第一面52a'和第二面52b'。该第一表面52a'具有:通过将第一表面52a'的端部在第一弯折线52d'处进行弯折而形成出的第一弯折面52c',并且该第一弯折面52c'能够覆盖电池集合体40的底面42的一部分。第一弯折面52c'形成为:使弯折侧螺纹孔55'呈开口。
另外,第二面52b'具有:将该第二面52b'的端部在第二弯折线52f'处弯折而形成出的第二弯折面52e',并且该第二弯折面52e'能够在与第一弯折面52c'折叠的状态下覆盖电池集合体40的底面42的一部分。第二弯折面52e'形成为:使第二弯折侧螺纹孔55b'呈开口。第二弯折侧螺纹孔55b'与第一弯折面52c'的弯折侧螺纹孔55'一致,从而能够供销部插通,来进行固定。在这里,将销部作为螺钉并通过螺合来进行固定。而且,在第一面52a'和第二面52b'之间的临界位置,使第一弯折线52d'以及第二弯折线52f'的附近欠缺一部分。据此,能够缓和:朝向应力容易集中的角部的应力,从而能够保护带状部51'。即,在各带状部51'的第一面52a'的端部设置:第一弯折面52c',在第二面52b'的端部设置:第二弯折面52e',电池集合体40的底面42以及顶面41的一部分分别是在与第一弯折面52c'折叠的状态下被第二弯折面52e'覆盖,并通过螺合来进行固定,由此,能够在电池集合体40的顶面41和底面42分别固定带状部51',提高一体性。
(集合体引导肋32)
另外,顶盖部20和底盖部30的至少一方形成为:使与电池集合体40抵接的多个集合体引导肋32彼此分离开地从内表面突出。通过设置这样的集合体引导肋32,在与收纳壳体10嵌合的同时能够填埋收纳壳体10与电池集合体40之间的间隙,从而使电池集合体40与收纳壳体10一体化,由此能够阻止:在收纳壳体10内与电池集合体40之间产生间隙而发生松动的情况,从而能够抑制共振的发生。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图14所示,在顶盖部20和底盖部30分别形成有第一肋32A以及第二肋32B来作为集合体引导肋32。这些集合体引导肋32以端缘朝向开口端侧而变宽的方式形成为锥状。由此,如图15A至图15B所示,能够容易地将电池集合体40引入至集合体引导肋32而进行嵌入。此外,构成为:在金属板50预先形成出使端缘弯折后而得到的肋,并利用该肋而将电池集合体40的侧面局部性地进行覆盖,在电池集合体40嵌合时,由集合体引导肋32按压该肋,从而能够以更均匀的应力而使电池集合体40嵌合于顶盖部20或底盖部30。
另外,集合体引导肋32分别形成于顶盖部20、底盖部30的内表面的所相对的部位。在顶盖部20、底盖部30为矩形的情况下,在所相对的边上分别形成有集合体引导肋32。在图13、图14所示的例子中,在构成顶盖部20、底盖部30的矩形的各边上形成有集合体引导肋32。不过,形成于各边上的集合体引导肋32、或者形成于相同边上的集合体引导肋32不需要具有相同的形状,而是可以根据供电池集合体40抵接、保持的部位的形状来进行适当地变更。多个集合体引导肋32彼此是以平行状态分离开地形成的。各集合体引导肋32在侧视观察时形成为L字形。另外,集合体引导肋32优选为:一体地形成于顶盖部20、底盖部30。
另外,也可以具有:在顶盖部20的内表面的角部配置的、且与该顶盖部20分体地形成的拐角部。在拐角部设置有第三引进肋。由此,通过将注射成型困难的顶盖部20内表面的角部处的集合体引导肋32作为其他部件来进行组合,即使在角部也能够配置集合体引导肋32,由此能够避免在角部形成间隙的情况,从而能够抑制松动和共振的发生。
(顶盖部20)
顶盖部20被固定于收纳壳体10的上表面,对收纳壳体10的壳体第一开口部11进行封堵。另外,顶盖部20在其上部具备:用于供使用者把持的把手部28。这里,图16至图18表示顶盖部20的分解立体图。在这些图中,图16是顶盖部的分解立体图,图17是表示将封堵部插入至图16的框部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18是从斜下方观察图16的顶盖部的分解立体图。这些图所示的顶盖部20被分割成三个部件,由作为第一壳体的罩部21、作为第二壳体的封堵部22、以及作为第三壳体的框部23构成。
(框部23)
框部23与收纳壳体10的壳体第一开口部11连接。该框部23具有:构成把手部28的一部分的把手框24。因此,为了使把手框24发挥出充分的机械强度,框部23使用强度高的树脂。另外,也可以构成为:通过设置立起来的肋等,能够在结构上对把手部28进行加强。不过,由于构成为增加机械强度的结构而导致外观变差。因此,在框部23的上表面覆盖罩部21。
(罩部21)
罩部21覆盖:包括把手框24在内的框部23的上表面。通过这样由罩部21来覆盖框部23,能够使框部23的上表面不会露出到外部,从而实现隐藏。换言之,框部23的上表面可以采用:不必介意外观而专门用于提高强度的结构。另一方面,通过提高罩部21的外观设计,能够提高顶盖部20的美观性。这样,通过将重视把手部28的强度的框部23和重视外观的设计性的罩部21设制成不同部件,能够同时兼顾强度和外观。
这样,通过由多个部件构成顶盖部20,能够实现:加强把手部28的功能、提高顶盖部20的设计性的功能、以及排除构成顶盖部20的树脂部件的厚度堆积从而避免因树脂收缩等引起的外观恶化的功能。即,以往,由一个部件来构成顶盖部,因此存在如下等问题,即:若要提高把手部28的强度,设计性就会变差,另外,若为了增加强度而加厚树脂部件,就会变重,而且树脂固化时产生的缩孔会变大而使得外观品质下降的问题。因此,通过准备出重视强度的框部23,并且再准备出覆盖罩框部23的罩部,使罩部21具有外观性,从而能够使外观整齐,提高美观性。
框部23形成有:在与收纳壳体10连接的状态下与壳体第一开口部11连通的框开口部25。另外,框部23的把手框24形成为:横跨框开口部25的姿势。在图16至图18所示的例子中,将框部23形成为:沿着壳体第一开口部11的周围的矩形,将把手框24设置成以在俯视观察时成为T字形的方式架设于框开口部25的状态。另外,使构成该T字形的上部的横杆26的下方在侧面呈开口。
(封堵部22)
此外,顶盖部20设置成:将封堵部22配置于框部23与罩部21之间,利用封堵部22而将框开口部25进行封堵。据此,通过如下结构而使得框部23的模具成型变得容易,即:形成有横跨框开口部25的把手框24,并且利用作为其他部件的封堵部22来对框开口部25进行封堵。并且,由于罩部21构成:通过框开口部25能够看到的底面,因此,通过将罩部21设制成独立部件,能够实现:照顾到了罩部21的颜色、形状等外观性的设计。
另外,封堵部22形成为:使中央凹陷的曲面状。由此,在使用者把持把手部28时,能够确保供手插入的空间较大,从而容易进行把持。另外,通过设制成曲面状也就剔除了台阶的边缘,从而插入的手也不会触碰到边缘,能够得到舒适的使用感。此外,通过形成为曲面状,设计性也得以提高。另外,在横杆26的下方设置有开口,并且,在该部分,将位于横杆26下方位置的封堵部22形成得较低,而将相反侧形成得较高,从而在封堵部22的上表面积存有灰尘、水滴等异物时,若使封堵部22倾斜成:使横杆26侧处于下坡的姿势,就能获得:可以使积存于封堵部22的凹坑的异物通过开口而顺畅地予以排出的优点。
另外,如图1、图16、图17等所示,罩部21在其侧面形成有:框状的罩框27。罩框27在将罩部21和封堵部22接合的状态下与封堵部22成为同一面形状,从罩框27到封堵部22的曲面呈现相连而使得面连续地变化。由此,在使用者想要把持把手部28而将手插入时,能够更顺畅地引导手。
这些顶盖部20最好由轻质且绝缘性优异的树脂构成。例如,可以优选使用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C(聚碳酸酯)树脂等。另外,也可以发挥出由多个部件构成顶盖部20的优点,由不同的部件来构成。例如,也可以将框部23设制成强度高的树脂制的,或者设制成刚性更优异的金属制的。另外,部件的颜色也可以在各部件中不同。例如,封堵部22的盖也可以由不同颜色构成,从而可以呈现出不同颜色的产品等版本的变化。
如图16至图18所示,罩部21从框部23的背面侧通过螺合而被固定。据此,顶盖部20呈现为不露出螺纹孔的外形。另一方面,如图3等所示,底盖部30从底面42利用螺钉来被固定。不过,螺纹孔通过螺钉罩34而被封堵,从而能够避免螺钉的露出。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源装置能够适合用作电动车、电动小摩托车、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等的电源装置。另外,也能够适当地应用于:能够搭载于计算机服务器的机架上的备用电源装置、便携式电话等无线基站用的备用电源装置、家庭内用、工厂用的蓄电用电源、路灯的电源等与太阳能电池组合的蓄电装置、信号机等备用电源用等用途。
附图标记说明
100…电源装置 1…二次电池单元
2…散热片 3…酰胺纤维片
10…收纳壳体 11…壳体第一开口部
12…壳体第二开口部 20…顶盖部
21…罩部 22…封堵部
23…框部 24…把手框
25…框开口部 26…横杆
27…罩框 28…把手部
30…底盖部 32…集合体引导肋
32A…第一肋 32B…第二肋
33…输出端子 34…螺钉罩
40…电池集合体 41…顶面
42…底面 43…侧面
43A…第一侧面 43B…第二侧面
44…电池座 45…引线板
46…销部 47…欠缺部
50…金属板 51、51'…带状部
52、52'…侧面保持部 52a,52a'…第一面
52b,52b'…第二面 52c、52c'…第一弯折面
52d、52d'…第一弯折线 52e'…第二弯折面
52f'…第二弯折线 53…连结边
54…连结侧螺纹孔 55、55'…弯折侧螺纹孔
55b'…第二弯折侧螺纹孔 56…加强板
57…肋 58…板侧螺纹孔

Claims (11)

1.一种电源装置,其具备:
电池集合体,其包含一个以上的电池单格,外形设制成长方体状,且该电池集合体具有彼此以平行状态分离开的顶面和底面、以及在所述顶面和底面之间将该顶面和底面连接起来的侧面;
收纳壳体,其对所述电池集合体进行收纳,并将筒状的一个开口端作为壳体第一开口部,将与该壳体第一开口部相反侧的开口端作为壳体第二开口部,
顶盖部,其对所述壳体第一开口部进行封堵;以及
底盖部,其对所述壳体第二开口部进行封堵,
其中,
所述顶盖部和底盖部的至少一方形成为:使与所述电池集合体抵接的多个集合体引导肋彼此分离开地从内表面突出。
2.一种电源装置,其具备:
电池集合体,其包含一个以上的电池单格,外形设制成长方体状,且该电池集合体具有彼此以平行状态分离开的顶面和底面、以及在所述顶面和底面之间将该顶面和底面连接的侧面;
收纳壳体,其对所述电池集合体进行收纳,形成有至少使一个面呈开口而得到的壳体第一开口部;以及
顶盖部,其对所述收纳壳体的壳体第一开口部进行封堵,
其中,
所述顶盖部形成为:使多个第一肋作为与所述电池集合体抵接的集合体引导肋而呈分离开地从内表面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装置,其中,
所述收纳壳体形成有:使所述壳体第一开口部的相反侧的端缘呈开口而得到的壳体第二开口部,
所述电源装置还具备:对所述壳体第二开口部进行封堵的底盖部,
所述底盖部形成为:在其内部,使多个第二肋作为与所述电池集合体抵接的集合体引导肋而呈分离开地从内表面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装置,其中,
各集合体引导肋形成为:使端缘朝向开口端侧而变宽的锥形。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装置,其中,
还具备:在所述顶盖部的内表面的角部配置的、且与该顶盖部分体地形成的拐角部,并且,在该拐角部设置有第三引进肋。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集合体引导肋分别形成于:所述顶盖部或底盖部的内表面的相对的部位。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装置,其中,
所述顶盖部或底盖部为矩形,
所述多个集合体引导肋形成于:构成所述顶盖部或者底盖部的矩形的各边。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集合体引导肋彼此是以平行状态分离开地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装置,其中,
各集合体引导肋以俯视观察呈L字形的方式一体地形成于所述顶盖部或者底盖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装置,其中,
所述电池集合体形成为:使长方形的短边侧的一部分欠缺后而得到的形状。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装置,其中,
还具备:
金属板,其分别配置于构成所述电池集合体的长方体状的各边上;以及
销部,其在所述电池集合体的顶面以及底面的四角的各个角处,将所述金属板彼此以在端部重叠的状态下贯穿该金属板的方式来进行固定。
CN201880062895.8A 2017-09-29 2018-08-27 电源装置 Active CN1111647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90039 2017-09-29
JP2017190039 2017-09-29
PCT/JP2018/031512 WO2019065034A1 (ja) 2017-09-29 2018-08-27 電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64784A true CN111164784A (zh) 2020-05-15
CN111164784B CN111164784B (zh) 2022-11-08

Family

ID=659007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62895.8A Active CN111164784B (zh) 2017-09-29 2018-08-27 电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139343B2 (zh)
CN (1) CN111164784B (zh)
PH (1) PH12020550173A1 (zh)
WO (1) WO201906503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58203A (zh) * 2021-07-06 2021-08-13 深圳市小樱桃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汽车蓄电池固定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70601A (zh) * 2019-10-03 2022-04-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电动动力单元以及作业机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20703A (ja) * 1994-02-01 1995-08-18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バッテリパックのハウジング
JP2006019109A (ja) * 2004-06-30 2006-01-19 Fujitsu General Ltd 乾電池収容装置
JP2008091205A (ja) * 2006-10-02 2008-04-17 Nissan Motor Co Ltd 電池モジュール
US20110003193A1 (en) * 2009-07-01 2011-01-06 Samsung Sdi Co., Ltd. Battery pack
CN203071146U (zh) * 2011-06-02 2013-07-17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电池盒及具备该电池盒的电池组
JP2014216189A (ja) * 2013-04-25 2014-11-17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組電池、および、組電池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37111B2 (ja) * 2009-09-30 2014-07-02 株式会社東芝 二次電池装置
JP2012018797A (ja) * 2010-07-07 2012-01-26 Toray Ind Inc ケー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903564B2 (ja) * 2013-12-13 2016-04-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組電池
JP6101394B2 (ja) * 2016-09-09 2017-03-22 株式会社マキタ バッテリパック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20703A (ja) * 1994-02-01 1995-08-18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バッテリパックのハウジング
JP2006019109A (ja) * 2004-06-30 2006-01-19 Fujitsu General Ltd 乾電池収容装置
JP2008091205A (ja) * 2006-10-02 2008-04-17 Nissan Motor Co Ltd 電池モジュール
US20110003193A1 (en) * 2009-07-01 2011-01-06 Samsung Sdi Co., Ltd. Battery pack
CN203071146U (zh) * 2011-06-02 2013-07-17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电池盒及具备该电池盒的电池组
JP2014216189A (ja) * 2013-04-25 2014-11-17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組電池、および、組電池製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58203A (zh) * 2021-07-06 2021-08-13 深圳市小樱桃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汽车蓄电池固定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PH12020550173A1 (en) 2021-03-01
JPWO2019065034A1 (ja) 2020-11-05
CN111164784B (zh) 2022-11-08
JP7139343B2 (ja) 2022-09-20
WO2019065034A1 (ja) 2019-04-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94487B (zh) 电源装置
CN111133607B (zh) 电源装置
JP5535794B2 (ja) 組電池
US11101078B2 (en)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TWI473324B (zh) Battery
JP6822048B2 (ja) 蓄電装置
US9368769B2 (en) Battery pack
US20170084885A1 (en)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CN111164784B (zh) 电源装置
JP2001093495A (ja) 電池パック
JP2005317460A (ja) パック電池
JP2022524739A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9169389A (ja) 蓄電装置
JP2018133152A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池パック
JP2004273174A (ja) 電池パック
JP2011249250A (ja) 電池パック
JP7173977B2 (ja) 電源装置
JP7473367B2 (ja) 電池パック
JP4488717B2 (ja) パック電池
WO2020137410A1 (ja) 蓄電装置
CN107706345B (zh) 蓄电装置
JP2020155286A (ja) 蓄電装置及びバスバー
WO2019124749A1 (ko) 전지 모들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팩
US20220320687A1 (en)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WO2022230435A1 (ja) 蓄電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927

Address after: Japan Osaka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New Energy Co.,Ltd.

Address before: Japan Osaka

Patentee before: Sanyo Electric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