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62633A - 电机转子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电机转子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62633A
CN111162633A CN202010043697.6A CN202010043697A CN111162633A CN 111162633 A CN111162633 A CN 111162633A CN 202010043697 A CN202010043697 A CN 202010043697A CN 111162633 A CN111162633 A CN 1111626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channel
flow
outlet
rotating shaft
end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4369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君
卞斐
李全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04369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62633A/zh
Publication of CN1111626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6263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机转子,包括:转轴(101);流量分配装置(102),流量分配装置(102)的外壁两端设置有固定组件(108),并通过固定组件(108)与转轴(101)内壁两端连接,流量分配装置(102)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通孔(110),流量分配装置(102)的一端设有开口,与至少一个第一通孔(110)之间构成第一流道(106),至少一个第一通孔(110)和与第一流道(106)相对的一端之间设置有挡板(107),流量分配装置(102)的外壁与转轴(101)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二流道(109),至少一个第一通孔(110)连通第一流道(106)和第二流道(109)。本申请可以实现冷却液在转子的转轴中的流量分配。

Description

电机转子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机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机转子及具有该电机转子的汽车。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电机具有功率密度高、运行效率高、调速范围广等优点,从而在新能源汽车等工业应用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领域对驱动电机高功率密度和高转速的不断追求,电机绕组铜损密度和定转子铁芯的铁损密度较大,过高的电机温度会导致绕组烧毁,转子磁钢退磁等问题。所以,需要对电机的转子进行降温散热,具体的,可以通过转子转轴内壁面与冷却液的对流换热,从而实现对转子进行降温散热。由于转子热点区域通常位于其轴向中心部分,因而需要冷却液被优先输送至转子转轴内对应的特定区域。
传统的技术方案中,为了实现转子转轴腔内特定区域冷却液的输送以及向转子两端的稳定流量分配,在转轴内腔进冷却液侧的内壁增加悬臂中空轴,将转子转轴的冷却液入口通道向转轴内腔延伸至特定位置,并在悬臂中空轴端部设置沿转子径向通孔,以实现向转轴内壁特定区域投送冷却液。传统的技术方案中,冷却液通道狭长,冷却液不易进入转轴内腔。转轴加工需要采用分段焊接,工艺复杂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机转子及具有该电机转子的汽车,可以实现冷却液在转子的转轴中的流量分配,且工艺简单,生产成本较低。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机转子,包括:转轴(101);流量分配装置(102),为空心结构,位于所述转轴(101)的内部,所述流量分配装置(102)的外壁两端设置有固定组件(108),并通过所述固定组件(108)与所述转轴(101)内壁两端连接,所述流量分配装置(102)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通孔(110),所述流量分配装置(102)的一端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通孔(110)之间构成第一流道(106),所述流量分配装置(102)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通孔(110)和与所述第一流道(106)相对的一端之间设置有挡板(107),所述流量分配装置(102)的外壁与所述转轴(101)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二流道(109),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通孔(110)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流道(106)和所述第二流道(109)。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固定组件(108)为环形凸起。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固定组件(108)上还包括密封圈(113)。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流量分配装置(102)的外壁设置有加强组件(112),所述加强组件(112)用于连接所述流量分配装置上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通孔(110)两侧的外壁(102)。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加强组件(112)为长条形凸起。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流量分配装置(102)的外壁上还设有扰流组件(114)。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扰流组件(114)为球形凸起。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扰流组件(114)为螺旋转状。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挡板(107)位于所述流量分配装置(102)中与所述第一流道(106)相对的一端。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调节所述固定组件(108)的高度,使得所述流量分配装置(102)与所述第二流道(109)之间的距离改变。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转轴(101)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出液口(116),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出液口(116)与所述第二流道(109)连通,用于将所述第二流道(109)中的冷却液排出到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中。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转子还包括:
第一端板(103),设置在所述转轴(101)的外壁上,与所述转轴(101)垂直,所述第一端板(103)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的入口(119),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的入口(119)分别与所述转轴(101)的至少一个第一出液口(116)连通;
第二端板(104),设置在所述转轴(101)的外壁上,与所述转轴(101)垂直,所述第二端板(104)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的出口(121),用于将所述第三流道(118)中的冷却液排出,所述冷却液通过所述转轴(101)上的所述第一出液口(116)进入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并经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的出口(121)排出;
多个叠片(105),设置在所述第一端板(103)和所述第二端板(104)之间,所述多个叠片(105)的每个叠片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通孔(120),所述每个叠片上的至少一个第二通孔(120)构成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中的冷却液经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的出口(121)排出后又流入所述转轴(101)中。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多个叠片(105)的每个叠片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通孔(124),所述每个叠片上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三通孔(124)构成至少一个第四流道(122);
所述第二端板(104)上还设有至少一个第四流道(122)的入口(126),所述至少一个第四流道(122)的入口(126)与所述第二端板(104)上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的出口(121)连通,用于将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中的所述冷却液引入到所述至少一个第四流道(122)中;
所述第一端板(103)上还设有所述至少一个第四流道(122)的出口(123),用于将所述至少一个第四流道(122)中的所述冷却液排出,所述冷却液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的出口(121)从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进入所述至少一个第四流道(122),并经过所述至少一个第四流道(122)的出口(123)排出。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第四流道(122)中的冷却液经过所述至少一个第四流道(122)的出口(123)排出后又流入所述转轴(101)中。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转轴(101)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出液口(125),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出液口(125)与所述第二流道(109)连通,用于将所述第二流道(109)中的冷却液排出到至少一个第五流道(118A)中。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多个叠片(105)的每个叠片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四通孔(120A),所述每个叠片上的至少一个第四通孔(120A)构成第五流道(118A),所述第一端板(103)上还设有至少一个第五流道(118A)的出口(121A),所述第二端板(104)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五流道(118A)的入口(119A),所述至少一个第五流道(118A)的入口(119A)分别与所述转轴(101)上的至少一个第二出液口(125)连通,所述冷却液通过所述转轴(101)上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出液口(125)进入所述至少一个第五流道(118A),并经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五流道(118A)的出口(121A))排出。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五流道(118A)中的冷却液经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五流道(118A)的出口(121A)排出后又流入所述转轴(101)中。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多个叠片(105)的每个叠片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五通孔(124A),所述每个叠片上的至少一个第五通孔(124A)构成至少一个第六流道(122A),所述第一端板(103)上还设有所述至少一个第六流道(122A)的入口(126A),所述至少一个第六流道(122A)的入口(126A)与所述第一端板(103)上所述第五流道(118A)的出口(121A)连通,用于将所述第五流道(118A)中的所述冷却液引入到所述至少一个第六流道(122A)中,所述第二端板(104)上还设有至少一个第六流道(122A)的出口(123A),用于将所述至少一个第六流道(122A)中的冷却液排出,所述冷却液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五流道(118A)的出口(121A)从所述至少一个第五流道(118A)进入所述至少一个第六流道(122A)中,并经过所述至少一个第六流道(122A)的出口(123A)排出。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第六流道(122A)中的冷却液经过所述至少一个第六流道(122A)的出口(123A)排出后又流入所述转轴(101)中。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以下中的一种或多种绕所述转轴(101)均匀分布: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的入口(119),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的出口(121),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通孔(120),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出液口(116)。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机,包括:电机定子和如第一方面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电机转子。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动力总成,包括如第一方面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电机转子。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第一方面及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电机转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机转子100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流量分配装置102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流量分配装置102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流量分配装置102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机转子100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机转子100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机转子100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机转子100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机转子100的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先结合图1,对汽车的结构进行描述。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的示意性结构图。如图1所示,该汽车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动力总成,电池包以及车轮。
动力总成可以包括:电机,电驱动和减速器。其中,电机是一种用来实现电能和机械能与机械能和电能的转换装置,由定子和转子两部分组成。电机定子是电动机静止不动的部分,由定子铁芯、定子绕组和机座三部分组成,其主要作用是产生旋转磁场。电机转子未电机中旋转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在旋转磁场中被磁力线切割进而产生(输出)电流。
汽车(例如,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电机具有功率密度高、运行效率高、调速范围广等优点,从而在新能源汽车等工业应用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根据驱动电机的冷却方式,散热结构主要可以包括风冷结构、水冷结构和油冷结构。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领域对驱动电机高功率密度和高转速的不断追求,电机绕组铜损密度和定转子铁芯的铁损密度较大,过高的电机温度会导致绕组烧毁,转子磁钢退磁等问题。所以,需要对电机的转子和定子绕组进行降温散热。
一方面,可以通过转子转轴内壁面与冷却液的对流换热,从而实现对转子进行降温散热。由于转子热点区域通常位于其轴向中心部分,因而需要冷却液被优先输送至转子转轴内对应的特定区域。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转子的旋转运动,将冷却液经转子喷洒于电机定子两侧端部绕组,从而实现对定子绕组的散热降温。该方式需要在转子内部将进入转子的冷却液向转子两端进行稳定、有效地分配。
由于转子自身的转速和冷却液的流量跨越范围大,不同的转子转速和不同的冷却液的流量均会影响冷却液的流量分配。传统的技术方案中,为了实现转子转轴腔内特定区域冷却液的输送以及向转子两端的稳定流量分配,在转轴内腔进冷却液侧的内壁增加悬臂中空轴,将转子转轴的冷却液入口通道向转轴内腔延伸至特定位置,并在悬臂中空轴端部设置沿转子径向通孔,以实现向转轴内壁特定区域投送冷却液。传统的技术方案中,冷却液通道狭长,冷却液流动阻力大,不易进入转轴内腔。转轴加工需要采用分段焊接,工艺复杂成本高。
本申请实施例为了实现转子转轴腔内特定区域冷却液的输送以及向转子两端的稳定流量分配,提供了一种流量分配装置,可以将进入转轴中的冷却液有效输送至转轴轴向特定位置,进而在转轴离心力作用下实现冷却液向转子两端的稳定流量分配。解决对电机的转子和定子绕组进行降温散热问题,尤其是电动汽车动力总成在特定工况下定子绕组和转子磁钢的超温问题。
下面结合图2,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机转子进行详细描述。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机转子100的示意性结构图。如图2所示,该电机转子100可以包括:转轴101,流量分配装置102,第一端板103,第二端板104,多个叠片105。
转轴101的一侧设置有开口,以便于将冷却液引入到转轴101中。
第一端板103和第二端板104设置在所述转轴101的外壁两侧,与转轴101内冷却液的流动方向垂直。多个叠片105叠压在一起,设置在所述转轴101的外壁上,与转轴101内冷却液的流动方向垂直,并设在所述第一端板103和所述第二端板104之间。
应理解,叠片105可以是硅钢片,或者还可以是矽钢片,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流量分配装置102参见图2中的斜线阴影部分。流量分配装置102嵌入转轴101的内腔中并跟随转轴101一起运动。具体的,流量分配装置102为空心结构。本申请实施例对流量分配装置102的形状不作具体限定。例如,流量分配装置102可以是空心圆柱体,又如,流量分配装置102还可以是空心的其他立体结构。
流量分配装置102固定在转轴101的内壁上。具体的,流量分配装置102沿转轴101轴向的外壁两端设置有固定组件108,用于将流量分配装置102通过其外壁两端的固定组件108固定在转轴101内腔的两侧内壁上。
流量分配装置102外壁轴向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通孔110,该至少一个第一通孔110分别与第一流道106和第二流道109连通,用于连接第一流道106和第二流道109。本申请实施例对流量分配装置102上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一通孔110的具体位置不做限定,可以调整所述流量分配装置102中空轴结构壁面上至少一个第一通孔110的开孔位置,从而实现冷却液至转轴101的轴向特定位置的有效输送。
流量分配装置102的外壁与转轴101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二流道109。流量分配装置102与转轴101内壁固定的一端设有开口,该开口与至少一个第一通孔110之间构成第一流道106。流量分配装置102中至少一个第一通孔(110)和与第一流道(106)相对的一端之间设置有挡板(107),该挡板107用于防止第一流道106中的冷却液从流量分配装置102流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挡板(107)位于流量分配装置(102)中与第一流道(106)相对的一端。
本申请实施例对流量分配装置102沿转轴101轴向的外壁两端上的固定组件108的具体形状不做具体限定,只要可以实现流量分配装置102外壁两端与转轴101内腔的两侧内壁之间的固定或密封即可。
可选地,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固定组件108为流量分配装置102外壁两端上的环形凸起,该环形凸起外壁面与转轴101的内腔壁面采用过盈配合,实现流量分配装置102的外壁两端与转轴101内腔壁面两端的密封和轴向固定。
可选地,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固定组件108为流量分配装置102外壁两端上的环形凸起和密封圈。例如,参见图7,流量分配装置102外壁两端上的环形凸起108中设置有凹槽,该凹槽中设有密封圈113,并通过环形凸起108的外壁面和凹槽中的密封圈113与转轴101的内腔壁面采用过盈配合,实现流量分配装置102的外壁两端与转轴101内腔壁面两端的密封和轴向固定。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对流量分配装置102的内直径、外直径和壁厚尺寸不做具体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第一流道106和/或第二流道109的径向空间尺寸进行调节。作为一个示例,可以增大第一流道106的径向空间尺寸,从而提高进入转轴101中的冷却液流量。作为一个示例,还可以减小第二流道109的径向空间尺寸,以提高进入转轴101中的冷却液与转轴101内壁面之间的覆盖面积,增强转轴101的对流换热,提高对转轴101进行降温散热的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中,冷却液可以从冷却液的入口通道进入到第一流道106,并通过流量分配装置102外壁轴向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一通孔110进入第二流道109。可以将进入转轴101中的冷却液输送至转轴101轴向特定位置,进而在转轴101离心力作用下实现冷却液向转子100两端的稳定流量分配,解决对电机的转子进行降温散热的问题。
可选地,流量分配装置102外壁轴向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一通孔110可以绕转轴101均匀分布。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转轴101中与设有开口并形成第一流道106的一端相对的另一端设置轴向固定零件111,以便于对位于转轴101中的流量分配装置102进行轴向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流量分配装置102中与第一流道106的相对的一端设置的挡板107可以位于固定零件111与至少一个第一通孔110之间的任意位置,本申请对该位置不做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对固定零件111不做具体限定,只要可以防止进入流量分配装置102中的冷却液流出即可。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固定零件111可以是一个挡板。
本申请实施例对流量分配装置102的材质不做具体限定,流量分配装置102可以是塑胶材质,或者还可以是金属材质,或者还可以是其他材质。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模具加工流量分配装置102,实现低成本生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对进入到第一流道106和第二流道109的冷却液不做具体限定,可以是水,或者也可以是油,或者还可以是其他的用于冷却的化学溶液。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调节流量分配装置102沿转轴101轴向的外壁两端设置的固定组件108的高度,从而调节转轴101内壁与流量分配装置102外壁之间的距离,以调整进入第二流道109中转轴101两端的冷却液的比例。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流量分配装置102外壁面上还可以设置有加强组件。该加强组件可以用于连接至少一个第一通孔110两端的流量分配装置102,在流量分配装置102外壁与转轴101内壁之间提供支撑。可以用于解决转子100高速旋转时因所述流量分配装置102结构强度不足而导致的破损问题。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加强组件可以是如图3所示的加强筋112,该加强筋112例如可以是流量分配装置102上一个沿轴向分布的长条形凸起。具体的,该长条形凸起的方向可以与转轴101轴向方向平行,或者还可以是与转轴101轴向方向有一定的角度,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图3中是以加强筋112与转轴101轴向方向平行为例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流量分配装置102外壁两侧的环形凸起108上设置有凹槽,该凹槽中设有密封圈113。通过环形凸起外壁面和凹槽中的密封圈113与转轴101的内腔壁面采用过盈配合,实现流量分配装置102与转轴101内腔壁面的密封和轴向固定。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在流量分配装置102外壁面上设置扰流组件。增强第二流道109中冷却液与转轴101内腔壁面的对流换热,提升转子的散热能力。同时,该扰流组件还可以起到对流量分配装置102的加强、支撑作用。示例性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4所示,流量分配装置102外壁面上设置的扰流组件为至少一个凸起114。至少一个凸起114可以增强第二流道109中冷却液与转轴101内腔壁面的对流换热,提升转子的散热能力。
本申请实施例中对图4中的至少一个凸起114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可以是球形凸起或者还可以是其他形状的凸起。图8中是以该凸起114为球形凸起为例进行说明。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流量分配装置102外壁面上还可以设有增压结构。转轴101旋转时带动流量分配装置102上的增压结构旋转,对第二流道109中的冷却液产生泵送效果。同时,该增压结构还可以起到扰流作用,增强第二流道109中冷却液与转轴101内腔壁面的对流换热,提升转子的散热能力。此外,该增压结构还起到对流量分配装置102的加强、支撑作用。示例性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5所示,增压结构为流量分配装置102外壁面上设置的螺旋结构115。转轴101旋转时带动螺旋结构115旋转,对第二流道109中的冷却液产生泵送效果。同时,螺旋结构115还可以增强第二流道109中冷却液与转轴101内腔壁面的对流换热以及对流量分配装置102的加强、支撑作用。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图4所示的流量分配装置102外壁面上的至少一个凸起114还可以按照图5所示的螺旋状进行排布。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机转子转轴腔内的流量分配装置,结构简单通用性强,尺寸可灵活调节,对转轴无特殊加工要求。一方面,该流量分配装置可增强转子散热能力,冷却效果较好。另一方面,该流量分配装置还可以使用模具注塑成型,成本较低。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转轴101的外壁上还可以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出液口116,该至少一个第一出液口116与第二流道109连通,以便于第二流道109中的冷却液可以通过转轴101的外壁上的至少一个第一出液口116排出。排出的冷却液可以通过循环回路进行循环使用。具体的,可以通过循环回路流入转轴(101)中进行循环使用。
具体的,作为示例,参见图6,至少一个第一出液口116的位置分别与定子端部绕组117的位置相对,以便于冷却液进入转轴101第二流道109后通过该至少一个第一出液口116喷撒在定子端部绕组117的表面,从而实现对定子绕组的降温散热,减小电机绕组铜损密度。喷撒在定子端部绕组117的表面的冷却液也可以通过循环回路进行循环使用。
如图6所示,冷却液进入到转轴101中的第一流道106,并通过流量分配装置102外壁轴向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一通孔110进入第二流道109。并通过转轴101侧壁上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一出液口116可以分别将第二流道109中的冷却液喷撒在定子端部绕组117的表面,从而实现对定子绕组的降温散热,减小电机绕组铜损密度。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转轴101侧壁上的至少一个第一出液口116的位置还可以对应于转子的端板(例如第一端板103和第二端板104)中至少一个内部流道的入口。经所述转轴101的至少一个第一出液口116流出并进入转子的第一端板103,第二端板104以及多个叠片105形成的内部流道,并由第一端板103或第二端板104的至少一个内部流道的出口流出。
应理解,第一端板103或第二端板104的至少一个内部流道的出口位置分别与定子端部绕组117的位置对应,第一端板103或第二端板104的至少一个内部流道的出口可以分别将该至少一个内部流道中的冷却液喷出,并喷撒在定子端部绕组117的表面,从而实现对定子绕组的降温散热,减小电机绕组铜损密度。
应理解,上述的至少一个可以是一个,或者也可以是多个,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端板103,第二端板104以及多个叠片105形成内部流道的具体实现方式有多种,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为了便于描述,下面先对第一端板103,第二端板104以及多个叠片105形成内部流道的不同的实现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见图7,转轴101的外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出液口116,第一端板103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的入口119,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的入口119的位置分别与该至少一个第一出液口116的位置相对,以便于冷却液进入转轴101后通过转轴101外壁上的至少一个第一出液口116流入第一端板103上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的入口119。多个叠片105的每个叠片105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通孔120,多个叠片105中每个叠片105上的至少一个第二通孔120叠压在一起分别用于形成该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第一端板103上的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的入口119分别与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连通,分别用于通过转轴101的至少一个第一出液口116将转轴101中流动的冷却液引入到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中。第二端板104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的出口121,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的出口121分别与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连通,用于将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中流动的冷却液排出。排出的冷却液可以通过循环回路进行循环使用。具体的,可以通过循环回路流入转轴(101)中进行循环使用。
应理解,上述的至少一个可以是一个,或者也可以是多个,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为了便于描述,图7中以多个叠片105中每个叠片105上设置有一个第二通孔120,多个叠片105叠压在一起形成一个第三流道118,第一端板103上设置有一个第三流道118的入口119,第二端板104上设置有一个第三流道118的出口121进行说明。
应理解,第二端板104上第三流道118的出口121的位置可以与定子端部绕组117的位置相对,以便于第三流道118中的冷却液可以经过第三流道118的出口121喷撒在定子端部绕组117的表面,从而通过该冷却液实现对定子绕组的降温散热,减小电机绕组铜损密度。喷撒在定子端部绕组117的表面的冷却液也可以通过循环回路进行循环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二端板104上第三流道118的出口121的开孔位置不做具体限定。可以是在第二端板104上沿转轴101内冷却液流向垂直的方向开孔,或者也可以沿转轴101内冷却液的流向斜一定的角度开孔,例如,第二端板104上第三流道118的出口121的开孔位置可以是沿转轴101内冷却液流向斜45°的方向。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端板103上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的入口119,第二端板104上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的出口121以及多个叠片105的至少一个第二通孔120的形状可以互不相同,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转轴101内流动的冷却液可以经过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的入口119分别流入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并经过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的出口121排出即可。排出的冷却液可以通过循环回路进行循环使用。具体的,可以通过循环回路流入转轴(101)中进行循环使用。
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的入口119,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的出口121以及多个叠片105的至少一个第二通孔120形成的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的位置可以绕转轴101分布。优选的,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的入口119,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的出口121以及多个叠片105的至少一个第二通孔120形成的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的位置可以绕转轴101均匀分布。
本申请中,多个叠片105上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二通孔120可以是直通孔,或者也可以是螺旋状开孔。开孔截面形状例如可以是圆孔、椭圆孔、菱形孔、腰形孔等任意形状及形状的组合。
在图7中,冷却液可以进入到转轴101中的第一流道106,并通过流量分配装置102外壁轴向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一通孔110进入第二流道109。并通过转轴101上设置的第一出液口116可以分别将第二流道109中的冷却液引入第一端板103上的第三流道118的入口119。冷却液经过第一端板103上第三流道118的入口119进入第三流道118,并经过第二端板104上第三流道118的出口121喷撒在定子端部绕组117的表面,从而实现对定子绕组的降温散热,减小电机绕组铜损密度。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对电机转子实现更好的散热效果,可以在多个流道中实现冷却液的双向交叉流向,从而通过多个流道中冷却液的双向交叉散热实现对转子更好的降温。
例如,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端板103和第二端板104的结构可以相同,在安装时,可以在转轴101外壁的一侧安装第一端板103或第二端板104的其中一个,在转轴101的外壁的另一侧镜像安装第一端板103或第二端板104的另一个,并旋转错开一个固定的角度。
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的基础上,多个叠片105的每个叠片105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四通孔120A,如图8所示,多个叠片105中每个叠片105上的至少一个第四通孔120A叠压在一起形成至少一个第五流道118A。第一端板103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五流道118A的出口121A,第二端板104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五流道118A的入口119A。转轴101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出液口125,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出液口125分别与第二端板104上的至少一个第五流道118A的入口119A连通,用于将所述转轴101中流动的冷却液引入到至少一个第五流道118A中。
为了便于描述,图8中以多个叠片105中每个叠片105上设置有一个第二通孔120以及一个第四通孔120A,多个叠片105中每个叠片105的一个第二通孔120叠压在一起形成一个第三流道118,多个叠片105中每个叠片105的第四通孔120A叠压在一起形成一个第五流道118A,第一端板103上设置有一个第三流道118的入口119以及一个第五流道118A的出口121A,第二端板104上设置有一个第三流道118的出口121以及一个第五流道118A的入口119A作为示例进行说明。
参见图8,对于第一端板103而言,第一端板103上设置的第三流道118的入口119以及第五流道118A的出口121A的位置关系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例如,图8中,第一端板103上第三流道118的入口119以及第五流道118A的出口121A的位置在该第一端板103上可以间隔180度。同样的,对于第二端板104而言,第二端板104上设置的第三流道118的出口121以及第五流道118A的入口119A的位置关系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例如,图8中,第二端板104上设置的第三流道118的出口121以及第五流道118A的入口119A的位置在该第二端板104上可以间隔180度。对于多个叠片105中每个叠片105而言,该叠片105上设置的第二通孔120以及第四通孔120A的位置关系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例如,图8中,第二通孔120以及第四通孔120A的位置在该叠片105上可以间隔180度。
在安装时,可以将第二端板104旋转360/n=360/2=180度。其中,n表示第一端板103或第二端板104上设置的开孔的数量。例如,图8中第一端板103上设置有一个第三流道118的入口119以及一个第五流道118A的出口121A,n=2。
如图8所示,该多个叠片105的每个叠片105上的一个第二通孔120叠压在一起形成一个第三流道118,第一端板103上设置的第三流道118的入口119以及第二端板104上设置的第三流道118的出口121分别与第三流道118连通,用于从第三流道118的入口119将冷却液引入并流过第三流道118,经过第二端板104上设置的第三流道118的出口121将所述第三流道118中的冷却液排出。该多个叠片105的每个叠片105上的第四通孔120A叠压在一起形成一个第五流道118A,第二端板104上设置的第五流道118A的入口119A与转轴101上的至少一个第二出液口125,用于将转轴101中流动的冷却液通过至少一个第二出液口125引入第五流道118A,并经过第一端板103上第五流道118A的出口121A排出。排出的冷却液可以通过循环回路进行循环使用。具体的,可以通过循环回路流入转轴(101)中进行循环使用。
应理解,第二端板104上第三流道118的出口121的位置以及第一端板103上的第五流道118A的出口121A的位置可以分别与定子两端端部绕组117的位置相对,以便于第三流道118的出口121可以将第三流道118中的冷却液喷撒在定子两端端部绕组117的表面,或第五流道118A的出口121A可以将第五流道118A中的冷却液喷撒在定子两端端部绕组117的表面,从而实现对定子绕组的降温散热,减小电机绕组铜损密度。喷撒在定子端部绕组117的表面的冷却液也可以通过循环回路进行循环使用。
在图8中,冷却液可以经过第三流道118以及第五流道118A并分别喷洒在定子端部绕组117的表面。
具体的,冷却液可以经过转轴101一侧的开口进入转轴101中。一方面,转轴101外壁上设置的第一出液口116将转轴101中冷却液引入第一端板103上第三流道118的入口119,转轴101中的冷却液经过第一端板103上第三流道118的入口119进入第三流道118,并经过第二端板104上第三流道118的出口121喷撒在定子端部绕组117的表面,从而实现对定子绕组的降温散热,减小电机绕组铜损密度。另一方面,转轴101外壁上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二出液口125将转轴101中冷却液引入第二端板104上第五流道118A的入口119A,进入第五流道118A,并经过第一端板103上第五流道118A的出口121A喷撒在定子端部绕组117的表面,从而实现对定子绕组的降温散热,减小电机绕组铜损密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冷却液可以通过多个流道喷撒在定子端部绕组117的表面,一方面,对定子端部绕组117表面的散热效果较好。另一方面,第一端板103和第二端板104的结构相同,模具成本和生产成本较低,易于实现。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多个叠片105的每个叠片105上设置有多层开孔,例如图9,每个叠片105上的第一层开孔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通孔120。每个叠片105上的第二层开孔包括至少一个第三通孔124。以此类推。其中,至少一个第二通孔120分别用于形成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至少一个第三通孔124连通在一起分别用于形成至少一个第四流道122。依次类推。
如图9所示,第一端板103上可以设置有n个第三流道118的入口119,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冷却液经过转轴101一侧的开口进入到转轴101中的第一流道106,并通过流量分配装置102外壁轴向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一通孔110进入第二流道109。第二流道109中的冷却液经过转轴101外壁上的至少一个第一出液口116进入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以及至少一个第四流道122中。冷却液在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以及至少一个第四流道122中可以是单向流向,或者也可以是在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以及至少一个第四流道122中双向流向。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见图9,第二端板104上还设置有少一个第四流道122的入口126,该少一个第四流道122的入口126与第二端板104上的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的出口121连通,用于将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的冷却液通过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的出口121分别流向至少一个第四流道122。冷却液从转轴101外壁上的至少一个第一出液口116进入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的入口119,通过该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的入口119进入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并通过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的出口121进入与其连通的少一个第四流道122的入口126,并进入至少一个第四流道122中。第一端板103上还设有至少一个第四流道122的出口123,并分别与至少一个第四流道122连通,用于将所述至少一个第四流道122中的冷却液排出。排出的冷却液可以通过循环回路进行循环使用。具体的,可以通过循环回路流入转轴(101)中进行循环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端板104上的第四流道122的入口126也可以和第三流道118的出口121为同一个口。也就是说,如果第二端板104上设有第三流道118的出口121,该第三流道118的出口121同时还可以作为第四流道122的入口。如果第二端板104上设有第四流道122的入口126,该第四流道122的入口126同时还可以作为第三流道118的出口。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端板103上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的入口119以及至少一个第四流道122的出口123分别与转轴101外壁上的至少一个第一出液口116连通,以便于冷却液从转轴101外壁上的至少一个第一出液口116分别进入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的入口119以及至少一个第四流道122的出口123。一方面,冷却液可以经过至少一个第四流道122的出口123进入该至少一个第四流道122,并经过与至少一个第四流道122连通的第四流道122的入口126排出。另一方面,冷却液可以经过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的入口119进入该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并经过与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连通的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的出口121排出。排出的冷却液可以通过循环回路进行循环使用。具体的,可以通过循环回路流入转轴(101)中进行循环使用。
应理解,第一端板103上第四流道122的出口123的位置与定子端部绕组117的位置相对,以便于第四流道122的出口123将第四流道122中的冷却液喷出,并喷撒在定子端部绕组117的表面,从而通过第四流道122的出口123喷洒出的冷却液实现对定子绕组的降温散热,减小电机绕组铜损密度。
可选地,在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端板103和第二端板104的结构也可以相同。例如,参见图10,多个叠片105中每个叠片105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四通孔120A,多个叠片105中每个叠片105的至少一个第四通孔120A叠压在一起分别形成至少一个第五流道118A。多个叠片105中每个叠片105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五通孔124A,多个叠片105中每个叠片105的至少一个第五通孔124A叠压在一起分别形成至少一个第六流道122A。
第二端板104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五流道118A的入口119A,第一端板103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五流道118A的出口121A。至少一个第五流道118A的入口119A和至少一个第五流道118A的出口121A分别与至少一个第五流道118A连通。第二端板104上的至少一个第五流道118A的入口119A可以通过转轴101外壁上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二出液口125将转轴101中冷却液引入并流过至少一个第五流道118A。第一端板103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六流道122A的入口126A,第二端板104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六流道122A的出口123A,其中,该至少一个第六流道122A的入口126A与第一端板103上至少一个第五流道118A的出口121A连通,用于将至少一个第五流道118A的冷却液通过至少一个第五流道118A的出口121A分别流向至少一个第六流道122A。第二端板104上至少一个第六流道122A的出口123A用于将至少一个第六流道122A中的冷却液排出。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端板103上的第六流道122A的入口126A也可以和第五流道118A的出口121A为同一个口。也就是说,如果第一端板103上设有第五流道118A的出口121A,该第五流道118A的出口121A同时还可以作为第六流道122A的入口。如果第一端板103上设有第六流道122A的入口126A,该第六流道122A的入口126A同时还可以作为第五流道118A的出口。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多个叠片105的每个叠片105上可以设置有多层开孔。为了便于描述,图5中以多个叠片105的每个叠片105上设置有两层开孔,第一层开孔包括3个第二通孔120以及3个第四通孔120A,第二层开孔包括3个第三通孔124以及3个第五通孔124A为例进行说明。
具体的,参见图10,第一端板103上可以设置有n个入口119,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冷却液通过转轴101外壁上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二出液口125进入至少一个第五流道118A以及至少一个第六流道122A中。冷却液在至少一个第五流道118A以及至少一个第六流道122A中可以是单向流向,或者也可以是在至少一个第五流道118A以及至少一个第六流道122A中双向流向。
为了便于描述,图10中以第一端板103上设置有3个第三流道118的入口119,3个第五流道118A的出口121A,3个第四流道122的出口123以及3个第六流道122A的入口126A为例。第二端板104和第一端板103的结构一样,也设置有3个第五流道118A的入口119A,3个第三流道118的出口121,3个第六流道122A的出口123A以及3个第四流道122的入口126。
其中,第一端板103上设置的3个第三流道118的入口119之间的位置关系,3个第五流道118A的出口121A之间的位置关系,3个第四流道122的出口123以及3个第六流道122A的入口126A之间的位置关系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同样的,对第二端板104上设置的3个第五流道118A的入口119A之间的位置关系,3个第三流道118的出口121之间的位置关系,3个第六流道122A的出口123A以及3个第四流道122的入口126之间的位置关系也不具体限定。优选的,上述可以绕转轴101均匀分布。例如,第一端板103上的3个第三流道118的入口119之间间隔120度,同样的,3个第五流道118A的出口121A之间也间隔120度,3个第四流道122的出口123之间也间隔120度,3个第六流道122A的入口126A之间间隔120度。第二端板104与第一端板103的结构一样,此处不再赘述。在安装时,可以将第二端板104旋转360/n=360/6=60度,与第一端板103进行镜像安装。或者,也可以将第一端板103旋转360/n=360/6=60度,与第二端板104进行镜像安装。
在图10中,冷却液可以进入到转轴101的第二流道109中。一方面,通过转轴101外壁上设置的第一出液口116可以将转轴101第二流道109中的冷却液引入第一端板103上第三流道118的入口119。冷却液经过第一端板103上第三流道118的入口119进入第三流道118,并经过与第二端板104上第三流道118的出口121连通的四流道122的入口(126)流入第四流道122,再经过第一端板103上第四流道122的出口123排出。另一方面,转轴101中第二流道109的冷却液通过转轴101外壁上设置的第二出液口125还可以将转轴101中的冷却液引入第二端板104上第五流道118A的入口119A。冷却液经过第二端板104上第五流道118A的入口119A进入第五流道118A,并经过第一端板103上与第五流道118A的出口121A连通的第六流道122A的入口(126A)流入第六流道122A,并经过第二端板104上第六流道122A的出口123A排出。排出的冷却液可以通过循环回路进行循环使用。具体的,可以通过循环回路流入转轴(101)中进行循环使用。
在图10中,冷却液可以经过第三流道118,第五流道118A,第四流道122以及第六流道122A并分别喷洒在定子端部绕组117的表面。具体的,冷却液可以进入到第一流道106,并通过流量分配装置102外壁轴向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一通孔110进入第二流道109。一方面,第二流道109中的冷却液引入第一端板103上第三流道118的入口119。冷却液经过第一端板103上第三流道118的入口119进入第三流道118,并经过与第二端板104上第三流道118的出口121连通的四流道122的入口(126)流入第四流道122,再经过第一端板103上第四流道122的出口123喷撒在定子端部绕组117的表面,从而实现对定子绕组的降温散热,减小电机绕组铜损密度。另一方面,第二流道109中的冷却液通过转轴101上设置的第二出液口125还可以将转轴101中的冷却液引入第二端板104上第五流道118A的入口119A。冷却液经过第二端板104上第五流道118A的入口119A进入第五流道118A,并经过第一端板103上与第五流道118A的出口121A连通的第六流道122A的入口(126A)流入第六流道122A,并经过第二端板104上第六流道122A的出口123A喷撒在定子端部绕组117的表面,从而实现对定子绕组的降温散热,减小电机绕组铜损密度。
上述方案中,可以在多个叠片中实现多层流道,用于通过该多层流道中的冷却液对叠片进行降温,散热效果较好。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机,包括电机定子和电机转子。该电机转子可以是上文中描述的任意一种,从而实现对电机定子绕组的降温散热,减小电机绕组铜损密度。具体的有关电机转子的描述请参见上文中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动力总成,包括电机。该动力总成中还可以包括:电驱动和减速器。具体的请参见上文中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一个或多个动力总成。该汽车中还可以包括:电池包以及车轮。
上述实施例,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其他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上述实施例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或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加载或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或计算机程序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为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合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半导体介质可以是固态硬盘。
应理解,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但也可能表示的是一种“和/或”的关系,具体可参考前后文进行理解。
本申请中,“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b,a-c,b-c,或a-b-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4)

1.一种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轴(101);
流量分配装置(102),为空心结构,位于所述转轴(101)的内部,所述流量分配装置(102)的外壁两端设置有固定组件(108),并通过所述固定组件(108)与所述转轴(101)内壁两端连接,所述流量分配装置(102)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通孔(110),所述流量分配装置(102)的一端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通孔(110)之间构成第一流道(106),所述流量分配装置(102)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通孔(110)和与所述第一流道(106)相对的一端之间设置有挡板(107),所述流量分配装置(102)的外壁与所述转轴(101)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二流道(109),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通孔(110)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流道(106)和所述第二流道(10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108)为环形凸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108)上还包括密封圈(113)。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分配装置(102)的外壁设置有加强组件(112),所述加强组件(112)用于连接所述流量分配装置上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通孔(110)两侧的外壁(10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组件(112)为长条形凸起。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分配装置(102)的外壁上还设有扰流组件(11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组件(114)为球形凸起。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组件(114)为螺旋转状。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107)位于所述流量分配装置(102)中与所述第一流道(106)相对的一端。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调节所述固定组件(108)的高度,使得所述流量分配装置(102)与所述第二流道(109)之间的距离改变。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101)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出液口(116),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出液口(116)与所述第二流道(109)连通,用于将所述第二流道(109)中的冷却液排出到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还包括:
第一端板(103),设置在所述转轴(101)的外壁上,与所述转轴(101)垂直,所述第一端板(103)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的入口(119),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的入口(119)分别与所述转轴(101)的至少一个第一出液口(116)连通;
第二端板(104),设置在所述转轴(101)的外壁上,与所述转轴(101)垂直,所述第二端板(104)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的出口(121),用于将所述第三流道(118)中的冷却液排出,所述冷却液通过所述转轴(101)上的所述第一出液口(116)进入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并经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的出口(121)排出;
多个叠片(105),设置在所述第一端板(103)和所述第二端板(104)之间,所述多个叠片(105)的每个叠片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通孔(120),所述每个叠片上的至少一个第二通孔(120)构成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中的冷却液经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的出口(121)排出后又流入所述转轴(101)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叠片(105)的每个叠片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通孔(124),所述每个叠片上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三通孔(124)构成至少一个第四流道(122);
所述第二端板(104)上还设有至少一个第四流道(122)的入口(126),所述至少一个第四流道(122)的入口(126)与所述第二端板(104)上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的出口(121)连通,用于将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中的所述冷却液引入到所述至少一个第四流道(122)中;
所述第一端板(103)上还设有所述至少一个第四流道(122)的出口(123),用于将所述至少一个第四流道(122)中的所述冷却液排出,所述冷却液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的出口(121)从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进入所述至少一个第四流道(122),并经过所述至少一个第四流道(122)的出口(123)排出。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四流道(122)中的冷却液经过所述至少一个第四流道(122)的出口(123)排出后又流入所述转轴(101)中。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101)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出液口(125),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出液口(125)与所述第二流道(109)连通,用于将所述第二流道(109)中的冷却液排出到至少一个第五流道(118A)中。
17.根据权利要求12或14或16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叠片(105)的每个叠片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四通孔(120A),所述每个叠片上的至少一个第四通孔(120A)构成第五流道(118A),所述第一端板(103)上还设有至少一个第五流道(118A)的出口(121A),所述第二端板(104)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五流道(118A)的入口(119A),所述至少一个第五流道(118A)的入口(119A)分别与所述转轴(101)上的至少一个第二出液口(125)连通,所述冷却液通过所述转轴(101)上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出液口(125)进入所述至少一个第五流道(118A),并经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五流道(118A)的出口(121A))排出。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五流道(118A)中的冷却液经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五流道(118A)的出口(121A)排出后又流入所述转轴(101)中。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叠片(105)的每个叠片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五通孔(124A),所述每个叠片上的至少一个第五通孔(124A)构成至少一个第六流道(122A),所述第一端板(103)上还设有所述至少一个第六流道(122A)的入口(126A),所述至少一个第六流道(122A)的入口(126A)与所述第一端板(103)上所述第五流道(118A)的出口(121A)连通,用于将所述第五流道(118A)中的所述冷却液引入到所述至少一个第六流道(122A)中,所述第二端板(104)上还设有至少一个第六流道(122A)的出口(123A),用于将所述至少一个第六流道(122A)中的冷却液排出,所述冷却液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五流道(118A)的出口(121A)从所述至少一个第五流道(118A)进入所述至少一个第六流道(122A)中,并经过所述至少一个第六流道(122A)的出口(123A)排出。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六流道(122A)中的冷却液经过所述至少一个第六流道(122A)的出口(123A)排出后又流入所述转轴(101)中。
21.根据权利要求12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转子,其特征在于,以下中的一种或多种绕所述转轴(101)均匀分布: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的入口(119),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的出口(121),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通孔(120),所述至少一个第三流道(118),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出液口(116)。
22.一种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定子和权利要求1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转子。
23.一种动力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机。
24.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23所述的动力总成。
CN202010043697.6A 2020-01-15 2020-01-15 电机转子及汽车 Pending CN11116263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43697.6A CN111162633A (zh) 2020-01-15 2020-01-15 电机转子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43697.6A CN111162633A (zh) 2020-01-15 2020-01-15 电机转子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62633A true CN111162633A (zh) 2020-05-15

Family

ID=705631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43697.6A Pending CN111162633A (zh) 2020-01-15 2020-01-15 电机转子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62633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69673A (zh) * 2020-05-18 2020-10-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转子、电机及汽车
CN114396472A (zh) * 2021-10-12 2022-04-26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总成及车辆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06969A (zh) * 2010-04-23 2013-01-30 株式会社Ihi 旋转机械
DE102013020332A1 (de) * 2013-12-04 2014-07-31 Daimler Ag Elektrische Maschine, insbesondere Asynchronmaschine
CN204013087U (zh) * 2014-06-23 2014-12-1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及具有其的电动汽车
CN104838567A (zh) * 2012-10-09 2015-08-12 整体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旋转设备、马达以及冷却马达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06969A (zh) * 2010-04-23 2013-01-30 株式会社Ihi 旋转机械
CN104838567A (zh) * 2012-10-09 2015-08-12 整体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旋转设备、马达以及冷却马达的方法
DE102013020332A1 (de) * 2013-12-04 2014-07-31 Daimler Ag Elektrische Maschine, insbesondere Asynchronmaschine
CN204013087U (zh) * 2014-06-23 2014-12-1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及具有其的电动汽车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69673A (zh) * 2020-05-18 2020-10-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转子、电机及汽车
CN114396472A (zh) * 2021-10-12 2022-04-26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总成及车辆
US11906037B2 (en) 2021-10-12 2024-02-20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Cooling and lubricating oil paths for power assembly and vehicl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402512A (zh) 电机转子及汽车
EP3934066B1 (en) Rotor, motor, power assembly, and vehicle
CN103620918B (zh) 旋转电机的冷却结构
US8916997B2 (en) Electric motor assemblies including stator and/or rotor cooling
KR101340403B1 (ko) 회전기
EP3116107B1 (en) Electric motor
US20230107455A1 (en) Motor, motor cooling system, and electric vehicle
EP2312729A1 (en) Stator
CN110266127B (zh) 电机、电机冷却系统和电动车
KR20130141511A (ko) 전기 기계 스테이터용 냉각제 채널
EP3944472A1 (en) Intelligent power generation module
CN209982194U (zh) 定子架、定子以及旋转电机
US20230179060A1 (en) Cooling system for electric systems
CN111162633A (zh) 电机转子及汽车
CN211930440U (zh) 电机及其冷却结构、车辆
JP2012223075A (ja) 回転電機の冷却構造
KR20140056339A (ko) 숨 쉬는 전기 모터
RU2410818C1 (ru) Электрическая машина с системой воздушного охлаждения
JP5408011B2 (ja) 回転電機用冷却装置
CN111342586B (zh) 电机、动力总成和汽车
JP2022531858A (ja) 軸方向磁束機械用のステータ
CN219372120U (zh) 电机
JP2011114986A (ja) 電動機の冷却構造
CN115333265A (zh) 一种定子、电机、动力总成及机械设备
WO2022259635A1 (ja) 回転電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105

Address after: 518043 No. 01, 39th floor, building a, antuoshan headquarters building, No. 33, antuoshan Sixth Road, Xiang'an community, Xiangmihu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Huawei Digital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Applicant before: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