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两步式自动注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注射装置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两步式自动注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人们对于注射装置的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希望注射装置操作步骤简单;在注射过程中有多维的反馈(如听觉、视觉、触觉),便于患者掌控整个注射过程,减少焦虑;需确保在避免注射前后针尖裸露对使用者造成恐惧心理;还应具有防误触和/或防二次使用等功能,同时对产品小型化、便携性、易用性、经济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实现以上功能、满足市场需求,目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关注。
现有注射器存在以下缺点:
1、目前多数情况,该类产品采用电动机等为运动机构提供动力,因此需要消耗能量,使用成本高,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并且与各种传动机构连接会造成产品整体体积过大,对使用场所的安装空间、运转空间有一定的要求,无法在小空间等极限情况使用。
2、目前采用多维反馈设计的产品,其听觉、视觉的反馈,多数依赖电子元器件完成,这样使得产品需要有供电装置。如果产品在强电磁干扰的环境下时无法实现其应有的功能。并且电池等供电装置容易受环境影响,易老化。在复杂环境使用时难以保证整个装置的稳定性、可靠性,并且不宜长时间储备。同时为了能够对机构运动状态实时监控,需要利用传感器等元件反馈信号,需要信号传递,因此容易受到强电磁环境干扰,使得产品反馈功能失效。
3、目前市场上此类自动注射产品多数操作不便,往往需要大于两步以上的操作步骤,需要解锁步骤,操作过程繁琐,患者依从性不好。
4、产品需要有相关机构的设计来实现产品防止二次触发、使用。目前大多数产品都采用使用后插入限位销等限位零件,这样在某些情况时,使用者会出现漏装或遗失限位零件等现象,这样的设计方式往往与人因工程设计相违背,不符合时代的发展。
5、现有产品为了实现自动注射功能,大多采用卡扣等结构设计,利用零件的弹性变形完成释放、锁止等动作,此设计需要卡扣等结构在未释放状态,往往处于受压变形状态,不利于运输及长期储存,且受环境影响很大,此类结构容易产生塑性变形,在使用时失去应有的弹性,从而无法卡入应有的位置,造成产品使用失效。
6、现有产品利用机械撞击发声反馈的,其撞击与注射所需的推力均有注射弹簧提供动力,容易造成卡阻和力分配不均等情况,造成注射时间、注射量产生变化,从而造成疗效降低。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两步式自动注射装置,包括外壳,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保护套筒、预灌封注射组件、驱动反馈装置,所述外壳一端为近端,相对的另一端为远端;
所述预灌封注射组件包括针筒,所述针筒的一端设有针头,另一端内设有活塞,所述针筒内装有药液;所述针筒安装于所述外壳内靠近所述近端的一端,且所述针头至少部分伸出所述外壳;
所述驱动反馈装置包括发射机构、释放机构和反馈机构,所述发射机构与所述活塞连接,所述释放机构用于实现所述发射机构的释放,所述发射机构释放后推动活塞移动;所述反馈机构用于在所述发射机构运动的开始和结束时,产生声音信号和/或触觉信号,示意所述发射机构运动的开始和结束;
所述保护套筒设置在所述外壳的近端,一端伸进所述外壳与所述释放机构接触,且可相对于所述外壳移动,另一端伸出所述外壳;所述保护套筒罩设在所述针头上,且端部设有供所述针头伸出的通道;
将所述保护套筒压在注射部上,所述保护套筒相对于所述外壳自近端向远端移动,所述保护套筒移动时,所述针头自所述通道伸出扎进注射部内,同时所述保护套筒推动所述释放机构触发所述发射机构,所述发射机构推动所述活塞向所述针头一侧移动,所述活塞推动药液自所述针头注射到注射部内。
较佳地,所述保护套筒伸进所述外壳内的一端与所述外壳内壁之间设置有导向限位组件。
较佳地,所述导向限位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保护套筒上的滑槽和设置在所述外壳内壁上的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凸台置于所述滑槽内,所述保护套筒相对于所述外壳移动时,所述限位凸台沿所述滑槽移动,所述限位凸台移动至所述滑槽移动后实现限位。
较佳地,还包括有注射器保护帽,所述注射器保护帽罩设在所述外壳的近端,所述保护套筒的端部位于所述注射器保护帽内,且所述注射器保护帽与所述外壳的近端可拆卸连接。
较佳地,所述预灌封注射组件还包括有针头保护帽,所述针头保护帽罩设在所述针头上并与所述针筒可拆卸连接。
较佳地,所述注射器保护帽与所述针头保护帽连接,所述注射器保护帽从所述外壳上拆卸下来时带动所述针头保护帽从所述针筒上拆卸下来。
较佳地,所述注射器保护帽与所述针头保护帽通过卡扣组件可拆卸连接。
较佳地,所述卡扣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注射器保护帽内侧的卡钩结构和设置在所述针头保护帽外侧的卡口结构,所述卡钩结构扣在所述卡口结构内实现连接。
较佳地,所述外壳内壁上设有内孔凸台,所述针筒、所述驱动反馈装置布置在所述内孔凸台的两侧,且所述针筒朝向远端的一端抵在所述内孔凸台上。
较佳地,所述发射机构包括导向管、同轴设置在所述导向管内的推杆,所述推杆与所述导向管之间设有轴向蓄能的第一蓄能元件;所述推杆与所述导向管之间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所述推杆朝向近端的一端伸出所述导向管与所述活塞同轴连接;
所述释放机构包括同轴套设在所述导向管外侧的释放套筒,所述释放套筒上设置有第二限位结构;所述保护套筒伸进所述外壳的一端与所述释放套筒接触;所述发射机构未释放时,所述第二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配合将所述推杆定位在所述导向管内;所述保护套筒轴向移动带动所述释放套筒轴向移动时,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分离,在所述第一蓄能元件的作用下,推动所述推杆轴向自远端向近端运动,所述发射机构释放。
较佳地,所述反馈机构包括同轴套设在所述推杆外侧的反馈环,所述反馈环与所述推杆之间设有周向上蓄能的第二蓄能元件;所述反馈环外壁上设有第一凸部,所述导向管内壁上沿其轴向设有供所述第一凸部滑动的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一导向槽内设有开始反馈部和结束反馈部;当所述推杆开始运动和结束运动时,所述第一凸部分别经过所述开始反馈部和结束反馈部,所述第二蓄能元件带动所述第一凸部撞击所述第一导向槽的侧壁,产生声音信号和/或触觉信号,示意系统运动的开始和结束。
较佳地,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推杆外壁上的第二凸部、设置在所述导向管内壁上的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二凸部位于所述第二导向槽内。
较佳地,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释放套筒上的第三凸部,所述导向管沿其轴向设有贯通所述导向管侧壁的第三导向槽,所述第三凸部位于所述第三导向槽内;
所述第二导向槽与所述第三导向槽相邻设置,且所述第二导向槽的一侧与所述第三导向槽周向连通;所述导向管内侧壁上还设置一与所述第三导向槽轴向上连通的第四导向槽;
所述发射机构未释放时,所述第三凸部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导向槽内的第二凸部的一侧相抵,实现对所述第二凸部周向上的限位;所述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二凸部朝向近端的一端呈匹配的斜面状,并相抵实现所述第二凸部轴向上的限位;
所述释放套筒自近端向远端运动时,所述第三凸部移动与所述第二凸部分离,在所述第一蓄能元件的作用下,所述第二凸部顺序滑进所述第三导向槽内、第四导向槽内,所述第二凸部沿所述第四导向槽移动。
较佳地,所述推杆上设有两对称布置的第二凸部,所述导向管上对应设两第二导向槽;
所述释放套筒上设有两对称布置的第三凸部,所述导向管上对应处设有两所述第三导向槽、两所述第四导向槽。
较佳地,所述第一蓄能元件为一弹簧结构,与所述推杆同轴设置;
所述导向管远端设有一端盖,所述第一蓄能元件一端连接所述推杆,另一端连接所述端盖;初始时,所述第一蓄能元件处于蓄能状态。
较佳地,所述第一导向槽的一侧呈三段式阶梯状,相邻阶梯过渡处分别构成所述开始反馈部和所述结束反馈部。
较佳地,所述第一导向槽包括顺序连接的远端槽段、中间槽段和近端槽段,所述远端槽段的槽宽小于所述中间槽段的槽宽,所述中间槽段的槽宽小于所述近端槽段的槽宽;
所述发射机构未释放时,所述第一凸部在所述第二蓄能元件的作用下抵在所述远端槽段的侧壁上;推动所述释放套筒,触发所述推杆轴向移动,所述第一凸部自所述远端槽段落入所述中间槽段内;在落入所述中间槽段时,所述第二蓄能元件带动所述反馈环旋转,使得所述第一凸部撞击在所述中间槽段的侧壁上,并产生声音信号和/或触觉信号,示意所述发射机构释放,所述推杆开始运动;
所述释放套筒继续自远端向近端移动,所述第一凸部沿所述中间槽段移动;当所述推杆运动行程结束后,所述第一凸部自所述中间槽段落入所述近端槽段内;在落入所述近端槽段内时,所述第二蓄能元件带动所述反馈环旋转,使得所述第一凸部撞击在所述近端槽段的侧壁上,并产生声音信号和/或触觉信号,示意所述推杆运动结束。
较佳地,所述反馈环上设有两对称布置的所述第一凸部,所述导向管上对应设有两所述第一导向槽。
较佳地,所述第二蓄能结构为一扭簧结构,并同轴套设在所述推杆上,所述扭簧结构一端连接所述反馈环,另一端连接所述推杆;未注射时,所述第二蓄能结构处于蓄能状态。
较佳地,还包括有自锁组件,用于所述推杆运动结束后实现所述释放套筒与所述推杆之间的锁定。
较佳地,所述自锁组件包括:
设置在所述释放套筒与所述导向管之间的第三蓄能元件,所述释放套筒自近端向远端运动时,所述第三蓄能元件进行蓄能;
设置在所述释放套筒的近端上的第一锁扣件;
设置在所述推杆上的第二锁扣件;
所述推杆运动结束后,撤销对所述保护套筒的施力,施加在所述释放套筒的力消失,在所述第三蓄能元件的作用下推动所述释放套筒自远端向近端运动,并使得所述第一锁扣件与所述第二锁扣件扣合在一起实现自锁;同时所述释放套筒推动所述保护套筒自远端向近端运动,所述针头缩进所述保护套筒内。
较佳地,所述第一锁扣件为设置在所述释放套筒的近端内侧壁上的第四凸部,所述第四凸部的一侧呈斜面状,使得所述第四凸部靠近近端的一端窄于靠近远端的一端;
所述第一凸部构成第二锁扣件;
所述导向管的近端外壁上设置有第五导向槽,所述第四凸部位于所述第五导向槽内;所述第一导向槽近端的末端部分与所述第五导向槽近端的末端径向贯通;
所述推杆运动结束后,所述第一凸部运动至所述第一导向槽近端的末端,并部分位于所述第五导向槽内;所述释放套筒自远端向近端运动,经过所述第四凸部的时候推动所述第一凸部周向运动与所述第一导向槽的侧壁分离,同时所述第一蓄能元件蓄能;所述第四凸部越过所述第一凸部钩在所述凸部端部上,同时第一凸部在所述第一蓄能元件的作用下再次撞击所述第一导向槽的侧壁,并产生声音信号和/或触觉信号,示意所述推杆自锁完成。
较佳地,所述第三蓄能元件为一弹簧结构,所述第三蓄能元件同轴套设所述释放套筒外侧;且所述第三蓄能元件的一端连接所述释放套筒,另一端连接所述推杆。
较佳地,所述外壳上与所述针筒对应处设有用于观察所述活塞前进过程的观察窗。
本发明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两步式自动注射装置,由壳体、保护套筒、预灌封注射组件、驱动反馈装置构成,其中将预灌封注射组件装载于壳体内,并通过保护套筒罩设在预灌封注射组件的针头上,使用时保护套简直接与注射部接触并按压触发驱动反馈装置即可实现注射的功能,操作快速方便,整个过程针尖隐藏,降低使用者焦虑恐慌的心理;
而且,用于驱动针筒内活塞的驱动反馈装置,通过设计有效的将释放机构与发射机构、反馈机构结合在一起,通过按压保护套筒触动释放机构,从而实现发射机构的释放,在释放一瞬间发射机构与反馈机构通过撞击等形式产生声音信号和/或触觉信号,提示患者开始注射;在发射机构运动结束时,通过发射机构再次与反馈机构通过撞击等形式产生声音信号和/或触觉信号,提示使用者注射结束,从而便于使用者掌控整个注射过程,进一步的降低误操作风险和焦虑恐惧心理;
2、本发明提供的两步式自动注射装置,整个装置全部由机械结构组成,装配便易,产品组装完毕后各零部件(除蓄能机构)均处于自然状态,无受力变形现象,使用条件及年限不受限制,产品稳定可靠性高;且整个系统采用嵌套式装配,单一部件可以兼具多种功能,整个系统结构紧凑,零件少,可以实现小型化、微型化,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另外,整个系统只需要推动保护套筒即可实现系统一步释放、自动反馈、防退自锁等多种功能,操作步骤简单,降低使用者误操作、漏操作的风险;
3、本发明提供的两步式自动注射装置,在第二蓄能元件的作用下,通过第一凸部撞击导向管上阶梯状的第一导向槽的侧壁产生声音和/或震动,从而来提示使用者整个系统的当前运动状态;这种运动状态反馈方式,便于操作者掌控产品运动状态,适用人群范围广,可在多种环境下使用;
4、本发明提供的两步式自动注射装置,整个驱动反馈装置的释放过程采用周向轨道变化,从初始位置(第二导向槽)转入运动轨道(第四导向槽),整个过程没有通过传统设计上的结构弹性变形实现释放功能,系统可靠性高;
5、本发明提供的两步式自动注射装置,通过自锁组件的设置,产品在使用后,可以实现对装置的自锁,防止二次使用或者在丢弃时对人员造成损伤、环境造成污染;还可防止人为非必要拆卸,有利于对内部零件形成有效保护。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通过下文的述详细说明,可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特征和优点,其中: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两步式自动注射装置未使用状态时的正视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两步式自动注射装置未使用状态时的X-X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两步式自动注射装置未使用状态时的附视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两步式自动注射装置未使用状态时的Y-Y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两步式自动注射装置的拆分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两步式自动注射装置在注射器保护帽打开时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两步式自动注射装置的使用状态图;
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两步式自动注射装置使用时的正视图;
图9为本发明中驱动反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中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中推杆的正视图;
图12为本发明中推杆的侧视图;
图13为本发明中推杆的A-A剖视图;
图14为本发明中导向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中导向管的正视图一;
图16为本发明中导向管的正视图二;
图17为本发明中导向管的侧视图;
图18为本发明中导向管的B-B剖视图;
图19为本发明中导向管的C-C剖视图;
图20为本发明中导向管的D-D剖视图;
图21为本发明中释放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中释放套筒的正视图;
图23为本发明中释放套筒的E-E的剖视图;
图24为本发明中反馈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发明中反馈环的正视图;
图26为本发明中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发明中未注射时驱动反馈装置的径向剖视图(自近端向远端);
图28为本发明中未注射时驱动反馈装置内第二限位结构限定第一限位结构的示意图;
图29为本发明在推杆释放时的轴向剖视图;
图30为本发明在推杆释放时的径向剖视图(自系统的近端向远端);
图31为本发明在推杆发射时的轴向剖视图;
图32为本发明在推杆发射时的径向剖视图(自系统的近端向远端);
图33为本发明在推杆运动过程中的轴向剖视图;
图34为本发明在推杆运动过程中的径向剖视图(自系统的近端向远端);
图35为本发明在推杆运动结束时的轴向剖视图一;
图36为本发明中释放套筒复位过程的示意图;
图37为本发明中释放套筒复位过程的径向剖视图(自系统的近端向远端);
图38为本发明中释放套筒实现自锁的示意图;
图39为本发明变换方案中导向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0为本发明变换方案中导向管的视图;
图41为本发明变换方案中导向管的F-F剖视图;
图42为本发明变换方案中释放套筒实现自锁的示意图一;
图43为本发明变换方案中释放套筒实现自锁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下文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然而,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形式实现,并且不应解释为受在此提出之实施例的限制。相反,提出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达成充分及完整公开,并且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完全了解本发明的范围。这些附图中,为清楚起见,可能放大了层及区域的尺寸及相对尺寸。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两步式自动注射装置适用于院外治疗、患者自我注射等场合。
该两步式自动注射装置,由壳体、保护套筒、预灌封注射组件、驱动反馈装置构成,其中将预灌封注射组件装载于壳体内,并通过保护套筒罩设在预灌封注射组件的针头上,使用时保护套筒直接与注射部接触并按压触发驱动反馈装置即可实现注射的功能,操作快速方便,整个过程针尖隐藏,降低使用者焦虑恐慌的心理;
而且,用于驱动针筒内活塞的驱动反馈装置,通过设计有效的将释放机构与发射机构、反馈机构结合在一起,通过按压保护套筒触动释放机构,从而实现发射机构的释放,在释放一瞬间发射机构与反馈机构通过撞击等形式产生声音信号和/或触觉信号,提示患者开始注射;在发射机构运动结束时,通过发射机构再次与反馈机构通过撞击等形式产生声音信号和/或触觉信号,提示使用者注射结束,从而便于使用者掌控整个注射过程,进一步的降低误操作风险和焦虑恐惧心理。
下面就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参照图1-38,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两步式自动注射装置包括外壳10,设置在外壳10内的保护套筒11、预灌封注射组件9、驱动反馈装置;其中,将外壳10的一端定义为近端,相对的另一端定义为远端,即如图1中所示将左端定位近端,右端定义为远端。
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0为两端开口的圆筒结构,如图5中所示;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外壳10也可为方筒结构等,此处不做限制,可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1-5,预灌封注射组件包括针筒9.2,针筒9.2的一端设有针头9.201,另一端内设有活塞9.1,针筒9.2内预装有待注射的药液9.4;针筒9.2同轴安装于外壳10内靠近近端的一端,且保证针头9.201至少部分伸出外壳10的近端。驱动反馈装置安装于外壳10内靠近远端的一端,用于驱动活塞9.1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保护套筒11设置在外壳10的近端上,保护套筒11一端伸进外壳10并与驱动反馈装置接触,且可相对于外壳10移动,另一端伸出外壳110,保护套筒11罩设在针头9.201上,且其上设有供针头伸出的通道;如图7中所示,将保护套筒11压在注射部上,保护套筒11相对于外壳10自近端向远端移动,保护套筒11移动时,针头9.201自通道伸出扎进被注射者的注射部内,同时保护套筒11触发驱动反馈装置,驱动反馈装置推动活塞9.1向针头一侧移动,活塞9.1推动药液自针头9.201注射到注射部内。
进一步的,保护套筒11伸进外壳10内的一端与外壳10内壁之间设置有导向限位组件。具体的,如图5中所示,保护套筒11伸进外壳10的一端具有两悬臂1101,两悬臂1101位于外壳10与针筒之间,并延伸至驱动反馈装置处与其接触;导向限位组件包括设置在保护套筒11上的滑槽1102和设置在外壳10内壁上的限位凸台1004;当然保护套筒11伸进外壳10过程中,遇到限位凸台1004阻挡,悬臂1101内收,当越过限位凸台1004后,限位凸台1004嵌入到滑槽1102中;推动保护套筒11时可相对于外壳10移动,限位凸台1004沿滑槽1102移动,在保证保护套筒11与外壳10的连接关系的同时又实现了保护套筒11位移的限制。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导向限位组件的具体结构形式也可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调整,此处不做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0内壁上设有内孔凸台1005,针筒9.2、驱动反馈装置布置在内孔凸台1005的两侧,针筒朝向远端的一端上设有法兰边,针筒通过法兰边抵在内孔凸台1005上。
整个两步式自动注射装置在安装的时候,将针筒9.2自外壳10的近端开口插进,且使得针筒端部的法兰边抵在内孔凸台1005上,将保护套筒11安装到外壳10的近端上,从而使得针筒9.2限位在保护套筒11与内孔凸台1005之间;将驱动反馈装置自外壳10的远端开口插进,再在外壳10的远端盖设有一端盖1,从而驱动反馈装置限位在端盖1与内孔凸台1005之间,即完成组装。
在本实施例中,该两步式注射装置还包括有注射器保护帽12,注射器保护帽罩12设在外壳10的近端,保护套筒11伸出外壳10的端部位于注射器保护帽12内,且注射器保护帽12与外壳10的近端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通过注射器保护帽罩12的设置,对保护套筒11起到保护作用,避免在未使用的时候误触到保护套筒11导致注射。
其中,外壳10近端外壁上设置有唇边1003,注射器保护帽12连接端的内壁上设有环状凸起1201,将注射器保护帽12套在外壳10的近端上,环状凸起1201卡在唇边1003实现可拆卸连接,当需要注射的时候,直接拔下注射器保护帽12即可;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注射器保护帽12与外壳10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并不局限于以上所述,例如还可通过螺纹连接等方式来实现可拆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预灌封注射组件还包括有针头保护帽9.3,针头保护帽罩9.3设在针头上并与针筒9.2可拆卸连接,具体针头保护帽罩9.3通过过盈配合直接卡在针筒9.2上实现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通过针头保护帽9.3的设置进一步的对针筒起到保护作用,避免在不使用的情况下发生误碰。
进一步的,针头保护帽9.3与注射器保护帽12连接,当需要使用进行注射时,将注射器保护帽12从外壳10上拆卸下来,同时带动针头保护帽9.3一起从针筒9.2上拆卸下来。具体的,注射器保护帽12内壁设有延伸臂,注射器保护帽12连接到外壳10上后,延伸臂自保护套筒11端部供针头伸出的通道伸进保护套筒11内,并与针头保护帽9.3通过卡扣组件可拆卸连接。卡扣组件包括设置在延伸臂上的卡钩结构1202和设置在针头保护帽9.3外侧的卡口结构9.301,卡钩结构1202扣在卡口结构9.301内实现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针头保护帽9.3与注射器保护帽12的连接方式并不局限于以上所述,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此处不做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中,外壳10上与针筒9.2对应处设有观察窗1002,用于观察活塞前进过程的,其中针筒9.2采用透明材质制成,观察窗1002可以为一开口也可为一透明部,此处不做限制;本实施例通过观察窗1002的设置以便于使用者全程观察注射过程,达到视觉反馈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4和图9-26,驱动反馈装置包括发射机构、释放机构和反馈机构。
其中,发射机构包括导向管2、同轴设置在导向管2内的推杆8,推杆8与导向管2之间设有轴向蓄能的第一蓄能元件7,推杆8朝向近端的一端与活塞9.1相抵;发射机构未释放时,推杆8通过第一限位结构定位在导向管2内;释放机构包括同轴套设在导向管2外侧的释放套筒4,释放套筒4上设置有第二限位结构,保护套筒11伸进外壳10内的悬臂1101抵在释放套筒4朝向近端的一端上;发射机构未释放时,第二限位结构与第一限位结构配合实现推杆8的定位;需要注射时,轴向推动保护套筒11,保护套筒11进一步的轴向推动释放套筒4,第一限位结构与第二限位结构分离,第二限位结构失效,在第一蓄能元件7的作用下,推动推杆8轴向运动,从而触发发射机构的解锁,推杆开始推动活塞9.1运动;
反馈机构包括同轴套设在推杆8外侧的反馈环6,反馈环6与推杆8之间设有周向上蓄能的第二蓄能元件5,反馈环6、第二蓄能元件5以及推杆构成一整体机构可一起运动;反馈环6外壁上设有第一凸部601,导向管2内壁上沿其轴向设有供第一凸部601滑动的第一导向槽;第一导向槽内设有开始反馈部和结束反馈部;当推杆8开始运动和结束运动时,第一凸部601分别经过开始反馈部和结束反馈部,第二蓄能元件5带动第一凸部601撞击第一导向槽的侧壁,产生声音信号和/或触觉信号,示意系统运动的开始和结束。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蓄能元件7为一弹簧结构,与推杆8同轴设置;具体的,导向管2远端的一端上盖设有一端盖1,端盖通过卡扣连接等方式安装在导向管2色远端上;推杆8朝向端盖1的一端上同轴设置有一安装深孔802,第一蓄能元件7一端伸进安装深孔802内并抵在孔底,另一端抵在端盖1上。未注射的时候,即推杆未运动时,第一蓄能元件7处于蓄能状态。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蓄能元件也可以采用弹性结构或者有记忆功能的材料实现、例如气垫等结构;第一蓄能元件的具体安装方式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此处均不作限制,只要保证第一蓄能元件相对于推杆8与导向管2轴向蓄能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推杆8远端外壁上的第二凸部801、设置在导向管2远端内壁上的第二导向槽202,第二凸部801位于第二导向槽202内;第二凸部801朝向近端的一端设计为第一斜面,第二凸部801靠近近端的一端设计为第二斜面,第一斜面在第一蓄能元件的作用下紧压在第二斜面上。
第二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释放套筒4远端的第三凸部401,具体的释放套筒4远端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远端悬臂,第三凸部401设置在远端悬臂末端朝向导向管2的一侧上,如图21-23中所示;导向管2远端沿其轴向设有贯通导向管2侧壁的第三导向槽201,第三凸部401位于第三导向槽201内;第二导向槽202与第三导向槽201周向上相邻设置,且第二导向槽202的一侧与第三导向槽201周向连通;导向管2内侧壁上还设置一与第三导向槽201轴向上连通的第四导向槽,第四导向槽自远端向近端延伸设置。
未注射时,如图4、图27-28中所示,第三凸部401的一侧与第二导向槽201内的第二凸部801的一侧相抵,实现对第二凸部801周向上的限位;第二导向槽202、第二凸部801朝向近端的一端通过斜面紧压实现轴向上的限位;此时如图28中所示,第一蓄能元件7对第二凸部801具有轴向上的推力F,因为斜面接触的关系,推力F可分解为对第二凸部801产生平行于斜面的分力F1和垂直于斜面的分力F2;
需要注射时,手握外壳10,将保护套筒11压在目标注射部上,保护套筒11自近端向远端移动,从而推动释放套筒4自近端向远端轴向移动,并带动第二凸部801沿着第二导向槽201向远端移动并越过第三凸部401,第三凸部401的周向限位失效,如图29-30中所示;此时,在F1的作用下,第三凸部401由远端向近端做类螺旋运动(边转动边向近端前进,)第三凸部401先滑入第三导向槽202的,再在F力的作用下进入第四导向槽内,如图31-32中所示;后续推杆8移动过程中,第三凸部401沿着第四导向槽移动,如图33-34中所示。
本实施例中整个驱动反馈装置的释放过程采用周向轨道变化,从初始位置(第二导向槽)转入运动轨道(第四导向槽),整个过程没有通过传统设计上的结构弹性变形实现释放功能,系统可靠性高。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推杆8上设有两对称布置的第二凸部801,导向管2上对应设两第二导向槽202;释放套筒4上设有两对称布置的第三凸部401,导向管2上对应处设有两第三导向槽201、两第四导向槽。本发明设置有两对称布置的第一限位结构、两对称布置的第二限位结构,有利于保证限位的稳定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限位结构、第二限位结构的设置数目以及布置方式均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可以只有三个周向均布的第一限位结构、三个周向均布的第二限位结构,此处均不做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向槽的一侧呈三段式阶梯状,相邻阶梯过渡处分别构成开始反馈部和所述结束反馈部。
具体的,如图18中所示,第一导向槽分成远端槽段203、中间槽段205和近端槽段207,远端槽段203、中间槽段205和近端槽段207自远端向近端顺序连接构成一完整的第一导向槽;而且远端槽段203的槽宽小于中间槽段205的槽宽,中间槽段205的槽宽小于近端槽段207的槽宽;远端槽段203、中间槽段205之间的过渡阶梯204构成开始反馈部,中间槽段205和近端槽段207之间的过渡阶梯206构成结束反馈部。其中第一导向槽的另一侧可以为平直状,或者也可为阶梯状,又或者为其他不规则形状,此处不做限制。
未注射时,第二蓄能元件5处于蓄能状态,其上存蓄有扭矩力,第一凸部601在第二蓄能元件5扭矩力的作用下抵在远端槽段203的侧壁上,处于静止状态;当保护套筒11推动释放套筒4,实现推杆8被释放后,推杆8带动反馈环6一起自远端向近端轴向移动,推杆8释放瞬间,第一凸部601自远端槽段203越过过渡阶梯204落入中间槽段205内;在落入中间槽段205时,由于中间槽段205的槽宽大于远端槽段203的槽宽,因此在第二蓄能元件5的扭矩力的作用下带动反馈环6绕推杆8的轴线做逆时针的转动,如图31-32中所示;在此过程中由于第二蓄能元件5的能量较大,使得第一凸部601撞击在中间槽段205的侧壁上,发出“嗒”的撞击声,从而通过声音信号来提示使用者系统释放开始运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凸部601撞击在中间槽段205的侧壁上时候同时产生嗒”的撞击声和震动感,从而通过声音信号和触觉信号,示意系统开始运动,又或者,第一凸部601撞击在中间槽段205的侧壁上时只产生震动感,则使用者通过触觉信号来示意系统的开始运动。
推杆释放后,释放套筒4继续自远端向近端移动,第一凸部601沿中间槽段205移动;其中优选的,中间槽段205的长度即为推杆8释放后的运动行程。
当推杆8运动行程结束后即注射完成后,第一凸部601自中间槽段205越过过渡阶梯206落入近端槽段207内;在落入近端槽段207内时,由于近端槽段207的槽宽大于中间槽段205的槽宽,因此在第二蓄能元件5的扭矩力的作用下带动反馈环6绕推杆8的轴线继续做逆时针的转动,如图33-34;在此过程中由于第二蓄能元件5的能量较大,使得第一凸部601撞击在近端槽段207的侧壁上,发出“嗒”的撞击声,从而通过声音信号来提示使用者系统运动结束,如图35中所示;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凸部601撞击在近端槽段207的侧壁上时候同时产生嗒”的撞击声和震动感,从而通过声音信号和触觉信号,示意系统运动结束,又或者,第一凸部601撞击在近端槽段207的侧壁上时只产生震动感,则使用者通过触觉信号来示意系统运动的结束。
本发明提供的驱动反馈装置,在第二蓄能元件的作用下,通过第一凸部601撞击导向管上阶梯状的第一导向槽的侧壁产生声音和/或震动,从而来提示使用者整个系统的当前运动状态;这种运动状态反馈方式,便于操作者掌控产品运动状态,适用人群范围广,可在多种环境下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蓄能元件5优选的为一扭簧结构,并同轴套设在推杆8上,扭簧结构一端与反馈环6连接,另一端连接到推杆8上,具体本实施例中扭簧结构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二凸部801上。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蓄能元件5也可采用其他弹性元件或者有记忆功能的材料来代替,此处不做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反馈环6上设有两对称布置的第一凸部601,导向管2上对应设有两第一导向槽,这样设置有利于保证反馈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布置有两个以上数目的第一凸部601和第一导向槽,此处不做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本驱动反馈装置还包括有自锁组件,用于推杆8运动结束后实现释放套筒4与推杆8的锁定。
当注射器有使用次数(单次使用)限制时或是使用后需要对产品内部结构进行防护时,注射器需要有相关机构的设计来实现产品防止二次触发、使用。本实施例通过自锁组件的设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具体的,自锁组件包括设置在释放套筒4与导向管2之间的第三蓄能元件3、设置在释放套筒4的近端上的第一锁扣件、设置在推杆8上的第二锁扣件;释放套筒4自近端向远端运动时,第三蓄能元件3进行蓄能;推杆运动结束后(注射完成后),即当第一凸部601撞击在近端槽段207的侧壁上,使用者获取到提示系统运动结束的声音信号和/或触觉信号后,松开注射装置,保护套筒11的受力消失,即撤销了对释放套筒4施加的外力,由于之前在推动释放套筒4自近端向远端运动的过程中储备了能量,当撤销外力后,第三蓄能元件3释放能量从而推动释放套筒4自远端向近端运动,并使得第一锁扣件与第二锁扣件扣合在一起实现自锁,从而使得驱动反馈装置的自锁。在此过程中,释放套筒4也会推动保护套筒11自远端向近端移动,从而使得针头9.201缩进保护套筒11内,使得针头隐藏起来,驱动反馈装置的自锁也能够防止保护套筒11的回退,避免针头再次伸出。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锁扣件为设置在释放套筒4的近端内侧壁上的第四凸部402,第四凸部402的一侧呈斜面状,形成一楔形面403,从而使得第四凸部402靠近近端的一端窄于靠近远端的一端,如图21中所示;第一凸部601构成第二锁扣件。
导向管2的近端外壁上设置有第五导向槽208,第四凸部402位于第五导向槽208内;进一步的,第一导向槽近端的末端部分与第五导向槽208近端的末端径向贯通,即近端槽段207部分与第五导向槽208贯通,第一凸部601落入到近端槽段207内后部分位于第五导向槽208内,如图36中所示;
使用者获取到提示系统运动结束的声音信号和/或触觉信号后,,松开注射装置,保护套筒11的受力消失,即撤销了对释放套筒4施加的外力,释放套筒4自远端向近端运动,带动第四凸部402沿着第五导向槽208自远端向近端运动,此时第一凸部601部分位于第二导向槽208内,且第一凸部601的侧面与第五导向槽208的侧壁之间形成一间隙;第四凸部402向第一凸部601运动并经过上述间隙的时候,楔形面403与第一凸部601接触,并推动第一凸部601轴向逆时针转动,如图37中所示,在此过程中第一凸部601带动反馈环逆时针转送,并使得第二蓄能元件5进行蓄能;第四凸部402随着释放套筒4继续向近端移动,当第四凸部402越过第一凸部601后,第四凸部402的远端钩在第一凸部601的近端上实现锁定,从而实现了释放套筒4与推杆8之间的锁定,进而同时实现了整个注射装置的锁定;在此过程中,同时第一凸部601再在第二蓄能元件5的作用下顺时针旋转敲击在近端槽段207的侧壁上,发出第三次“嗒”的撞击声,从而通过声音信号来提示使用者整个注射装置自锁完成,如图38中所示;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凸部601撞击在近端槽段207的侧壁上时候同时产生“嗒”的撞击声和震动感,从而通过声音信号和触觉信号,示意系统自锁,又或者,第一凸部601撞击在近端槽段207的侧壁上时只产生震动感,则使用者通过触觉信号来示意系统自锁。
本实施提供的自锁组件直接利用反馈机构上的反馈环与释放套筒上的第四凸部402配合实现锁定,设计巧妙,结构简单,一件多用,大大简化了系统结构;同时还通过声音信号和/或触觉信号,示意装置自锁,便于操作者掌控产品运动状态,适用人群范围广,可在多种环境下使用。
下面就本发明提供的两步式自动注射装置的工作原理做进一步的说明,具体的:
注射装置未使用时,内部驱动反馈装置内通过第三凸部401径向抵在第二凸部801上,从而将推杆定位在导向管内,整体驱动反馈装置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当需要进行注射的时候,拔下注射器保护帽12,连带拔下针头保护帽9.3,手握外壳10,将保护套筒11抵在注射部位下压,此时推动保护套筒11自近端向远端移动,进而推动释放套管4自近端向远端运动,释放套管4带动第三凸部401与第二凸部801分离,第二凸部801径向释放,并在第一蓄能元件的作用下,第二凸部801、推杆8、反馈环6构成的整体做类螺旋移动(即轴向、周向上均发生位移),从而使得第二凸部801第二导向槽变轨至第四导向槽内实现了轴向上的释放,推杆8释放完成;同时,反馈环6轴向移动带动凸部从远端槽段203落入到中间槽段205内,并在第二蓄元件的作用下敲击中间槽段205侧壁,发出第一声“嗒”的撞击声,提示使用者推杆开始运动,即注射开始;
推杆释放后,在第一蓄能元件7的作用下,推杆自远端向近端运动;再次过程中第一凸部601沿着地第一导向槽的中间槽段205运动,第二凸部801沿着第四导向槽运动,实现对推杆轴向运动的导向功能;
当推杆运动行程完成后,即注射完成后,第一凸部601刚好从中间槽段207落入到近端槽段207内,并在第二蓄元件的作用下敲击近端槽段207的侧壁,发出第二声“嗒”的撞击声,提示使用者推杆运动结束,即注射完成;
当使用者接收到第二声“嗒”的撞击声后,松开注射器装置,在第三蓄能元件3的作用下,释放套筒4自远端向近端运动,并带动第四凸部402沿着第五导向槽208运动,并在推动第一凸部601旋转,以便越过第一凸部601并与之钩扣在一起实现锁定;再次过程中,第一凸部601被推动旋转再次复位的过程中,第一凸部601再次撞击近端槽段207的侧壁,发出第三声“嗒”的撞击声,提示使用者装置自锁完成。在此过程中,释放套筒4也会推动保护套筒11自远端向近端移动,从而使得针头9.201缩进保护套筒11内,使得针头隐藏起来。
本发明提供的两步式自动注射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整个注射装置全部由机械结构组成,装配便易,产品组装完毕后各零部件(除蓄能机构)均处于自然状态,无受力变形现象;使用条件及年限不受限制,产品稳定可靠性高;并且本发明可以分成子系统(如驱动反馈装置作为一子系统,灌封注射装置作为一个子系统,外壳、保护套筒、注射器保护帽作为一个子系统)提供给药企,完成最后总装,此方式确保预灌封注射装置(含药液)在后序步骤装配,减少因为其余部件不合格造成产品整体报废的概率,对生产企业降低成本具有很大的帮助;
2、本发明除了视觉反馈外,还可以实现听觉、触觉的反馈,便于操作者掌控产品注射状态,适用人群范围广,可在多种环境下使用;
3、产品使用方便,操作步骤简单,通过两步式操作,实现自动注射、反馈、防退自锁等多种功能,降低使用者误操作的风险;
4、本发明产生反馈信号的动力源与注射动力源不是同一动力源,减少注射过程出现动力分配不均而出现卡阻的现象,反馈信号更为明显,尤其是在注射完成时的反馈信号不因注射力衰减而衰减,操作者可以更好地识别反馈信号;
5、整个注射装置采用嵌套式装配,并且核心部件可以兼具多种功能,整个产品结构紧凑,零件少,可以实现小型化、微型化,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6、注射装置在使用完前后,针尖均无裸露现象,减少患者恐惧心理,使用后可以实现对释放机构的自锁,防止二次使用或者在丢弃时对人员造成损伤、环境造成污染;还可防止人为非必要拆卸;有利于对内部零件形成有效保护。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的调整,相对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对自锁组件进行了调整。
参照图39-43,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自锁组件中的第一锁扣件采用一弹性软舌404,弹性软舌404一端连接在释放套筒4上,另一端向近端以及释放套筒4的内部延伸设置,弹性软舌404另一端的末端设置有钩部;且导向管2上设有供弹性软舌404伸进导向管2内的过槽,弹性软舌404另一端向近端延伸的同时穿过过孔伸进导向管内,且过槽与近端槽段207连通;第二锁扣件直接采用第一凸部601,且第一凸部601以及钩部上均设置有相匹配的斜面。
推杆运动完成后,第一凸部601位于近端槽段207内;松开释放套筒4,释放套筒4在第三蓄能元件3的作用下由远端向近端运动,弹性软舌404的钩部经过第一凸部601的时候,弹性软舌404的钩部的斜面沿着第一凸部601的斜面互动,并推动弹性软舌404向外侧张开,以便使得弹性软舌404的钩部顺利越过第一凸部601,如图41中所示;弹性软舌404的钩部越过第一凸部601后,弹性软舌404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复位并使得钩部钩在第一凸部601实现锁定,从而实现了系统的自锁,如图42中所示。
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本发明可以以许多其他具体形式实现而不脱离其本身的精神或范围。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案例,应理解本发明不应限制为这些实施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如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之内作出变化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