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50202A - 一种电吹风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吹风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150202A CN111150202A CN201811321722.1A CN201811321722A CN111150202A CN 111150202 A CN111150202 A CN 111150202A CN 201811321722 A CN201811321722 A CN 201811321722A CN 111150202 A CN111150202 A CN 11115020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air flow
- closed
- hair
- notc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D—HAIRDRESSING OR SHAVING EQUIPMENT; EQUIPMENT FOR COSMETICS OR COSMETIC TREATMENTS, e.g. FOR MANICURING OR PEDICURING
- A45D20/00—Hair drying devic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A45D20/04—Hot-air producers
- A45D20/08—Hot-air producers heated electrically
- A45D20/10—Hand-held drying devices, e.g. air douch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D—HAIRDRESSING OR SHAVING EQUIPMENT; EQUIPMENT FOR COSMETICS OR COSMETIC TREATMENTS, e.g. FOR MANICURING OR PEDICURING
- A45D20/00—Hair drying devic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A45D20/04—Hot-air producers
- A45D20/08—Hot-air producers heated electrically
- A45D20/10—Hand-held drying devices, e.g. air douches
- A45D20/12—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nozzles, stands
Landscapes
- Cleaning And Drying Hai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领域,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同一档位下风压不可调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电吹风,包括外壳、与外壳连接的手柄组件、风扇单元、加热单元、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风扇单元用于抽吸气流从进风口进入电吹风并从出风口吹出形成主风道,所述加热单元用于加热该气流;所述风扇单元包括扇叶和用于驱动该扇叶旋转的电机;其中,所述主风道包括沿外壳的轴线方向延伸的轴向区段,所述出风口为位于轴向区段端部的非闭合缝隙。在同一档位下,通过用户手动调节出风口距离头发表面的远近即可调节风压大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吹风。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电吹风包括外壳、导管,通过风扇单元抽吸进入电吹风内的气流包括在外壳和导管之间延伸的轴向区段,该气流大致呈环形,出风口也呈环形,此种方式有利于外壳内的气流沿着外壳和导管的侧壁的导向快速的从电吹风吹出。
但是此种方式,吹风机通电后,风扇单元抽吸进入电吹风内的气流会迅速的吹出,如果在使用时,出风口的位置正对人脸,电吹风吹出的气流扑面而来,尤其是大风量、大风压的电吹风,会使人受到惊吓、在气流的作用下暂时屏住呼吸;或者,在使出风口对准头发(长发女生可能先从发梢吹起)、头皮时,电吹风开机后,大风压的气流瞬间吹向头发、头皮,使头发、头皮瞬间承受较大的力,引起不适。先开小风档位,再切换成大风档位,操作又比较麻烦。而且,如果风量和风压较小,有会使头发烘干效率降低。大的风压虽然可以在吹发过程中快速打散湿发,但是随着水分的逐渐蒸发,头发越来越轻,头发在风力的作用下飘扬角度很大,容易凌乱,由大风档位切换成小档位又多了一个调节步骤,比较麻烦。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同一档位下通过手动改变电吹风出风口距离头发表面的距离即可调节风压大小的电吹风。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吹风,包括外壳、与外壳连接的手柄组件、风扇单元、加热单元、进风口和出风口;
所述风扇单元用于抽吸气流从进风口进入电吹风并从出风口吹出形成主风道,所述加热单元用于加热该气流;
所述风扇单元包括扇叶和用于驱动该扇叶旋转的电机;
其中,所述主风道包括沿外壳的轴线方向延伸的轴向区段,所述出风口为位于轴向区段端部的非闭合缝隙。
好处是,从非闭合缝隙吹出的气流能带动非闭合缝隙的非闭合处气流的流动,两股气流具有一交汇点,当出风口到头发表面的距离大于交汇点到出风口的距离时,两股气流混合后能够起到降低风压的作用,当吹长发时,不容易将头发吹的飘扬角度过大,吹发过程中以及吹完后比较凌乱;当头发较短时,对发根施加的力度较小,当用户只需要将头发进行吹干而不需要造型时,长时间吹向一个方向也不会改变发根原来的朝向,使吹完后的头发更容易打理;当出风口到头发表面的距离小于交汇点到出风口的距离时,两股气流分别到达头发表面,风压较大,能够吹散湿发,增大热风与头发的接触面积,快速烘干头发。通过改变出风口到头发表面的距离即可调节风压,达到不同的吹发效果,不需要通过调节档位按钮,更加方便。
优选的,所述非闭合缝隙的宽度为d,1mm≤d≤20mm。
好处是,既能提高风压,又能使单位时间内的出风量较多;当d<1mm时,单位时间内的出风量较少,较多的气流积聚在外壳内部;当d>20mm时,气流从出风口吹出时不集中,头发烘干效率慢。
优选的,所述非闭合缝隙的宽度为d、长度为L,0.05≤d/L≤0.5。
好处是,兼顾出风量和风压;当d/L<0.05时,在长度L一定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的出风量较少,较多的气流积聚在外壳内部,在宽度d一定的情况下,会使整机体积变大,不美观且不易收纳;当d/L>0.5时,在长度L一定的情况下,外壳内的气流能快速从出风口吹出,但是风压较小,不利于吹散湿发,在宽度d一定的情况下,不利于外壳内的气流吹出,使气流积聚在外壳内部,风量产生损失。宽度d是指沿垂直于非闭合缝隙的中心线方向对非闭合缝隙进行截面,非闭合缝隙上平行于该中心线垂线的距离最远的两点之间的连线;长度L是指两者非闭合缝隙的起始端的中心和末端中心两点之间连线的长度,如果是两点之间的连线是曲线,该曲线的形状与非闭合缝隙的形状相接近的弧线的长度为L。
优选的,所述非闭合缝隙具有开放部,所述开放部的中心角β,15°≤β≤180°。
好处是,既能使到达头发的风压降低、气流及时从外壳内吹出,又不至于使风压产生较大损失;当β<15°时,风压降低效果不明显,头发容易被吹的凌乱,如果为了吹干头发长时间对着发根吹,容易使发根得到不想要的走向;当β >180°时,出风口太小,容易使气流积聚在外壳内部能及时从出风口吹出,造成风量损失。中心角β是指开放部的两端(即非闭合缝隙的起始端和末端)与非闭合缝隙的中心的连线所成的夹角;如果开放部的两端具有一定的宽度或端部的形状不规则,则为该两端部上分别与非闭合缝隙的中心连线长度最小的两条线所成的角度。
优选的,所述开放部位于非闭合缝隙中心线的一侧。
好处是,使非闭合缝隙绕其中心线设置,非闭合缝隙的中心在其内侧,使从出风口吹出的主风道气流和由该股气流带动的开放部处的气流形成整圈,按照用户吹头发时出风口与头发的距离,这两股气流会在到达头发前汇成一股,提高吹发效果。
优选的,所述开放部位于外壳中心线的上方。
好处是,根据用户在吹发过程中手拿电吹风的习惯,外壳中心线下方的区域是在整个吹发过程中始终起主要作用的部分,开放部处的气流主要由从出风口吹出的主风道气流带动产生,风量和风压都相对较小,如果用户习惯将电吹风的出风口靠近头发吹,那么两股气流在还没有汇成一股前就到达头发表面,开放部位于外壳中心线的上方有利于使较大风压、较多气流吹向头发,达到快速烘干头发的目的。
优选的,所述开放部的两端位于手柄组件中心线的两侧。好处是将开放部设于在吹发过程中相对较多时间远离头发表面的位置,有利于使较大风压、较多气流吹向头发,达到快速烘干头发的目的。
优选的,所述非闭合的投影由单个闭合曲线围成,好处是结构简单;或者,所述非闭合的投影由多个曲线首尾相接围成,好处是便于内部结构件的安装、定位。
优选的,所述轴向区段的气流包括在到达非闭合缝隙前呈环形的气流,该环状气流从非闭合缝隙吹出;好处是提高风压,有效吹散湿发,提高热风与湿发的接触面积,提高头发烘干效率;
或者,所述轴向区段的气流包括在到非闭合缝隙达前与其形状相同的气流,该气流从非闭合缝隙吹出。好处是减小风阻,使单位时间内的出风量提高,提高头发烘干效率。
优选的,所述外壳内设有缺口筒,所述轴向区段由缺口筒和外壳内部的筒状壁限定,所述非闭合缝隙由缺口筒和筒状壁限定;
或者,所述外壳内设有非封闭管道,所述与非闭合缝隙形状相同的气流由非封闭管道限定,所述非闭合缝隙位于所述非封闭管道的端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电吹风的整机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一示例中图1中S所指的剖视图1。
图3为本发明所述又一示例中图1中S所指的剖视图2。
图4为本发明所述另一示例中图1中S所指的剖视图3。
图5为本发明所述一示例中缺口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所述缺口筒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所述缺口筒的又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所述缺口筒另一结构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所述缺口筒又一结构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所述缺口筒再又一结构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所述非封闭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所述加热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所述辅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所述换向通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换向通路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标各部件名称如下:
1、外壳;2、手柄组件;3、加热单元;301、云母片;3011、悬空端;302、发热丝;4、第一进风口;5、第一出风口,6、轴向区段;7、缺口筒;701、缺口;702、穿孔;703、第二缺口;8、筒状壁;9、连通口;10、气流入口;11、辅助出风口;12、开放端;13开放部;14、延伸部;15、第二缺口;16、开口;17、出风构件;171、阻隔件;172、外圈;173、筋条;18、非封闭管道;19、第一部分;20、第二部分;21、阻隔片;22、辅风道;2201、入口段;2202、出口段;23、第二出风口;24、混合气流出口;25、换向通路;26、导风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内容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至6所示,一种电吹风,包括外壳1、与外壳1连接的手柄组件2、风扇单元、加热单元3、第一进风口4和第一出风口5;
所述风扇单元用于抽吸气流从第一进风口4进入电吹风并从第一出风口5吹出形成主风道,所述加热单元3用于加热该气流;
所述风扇单元包括扇叶和用于驱动该扇叶旋转的电机(风扇单元在图中未示出);
其中,所述主风道包括沿外壳1的轴线方向延伸的轴向区段6,所述外壳1内设有具有缺口701的缺口筒7,所述缺口筒7与外壳1内部的筒状壁8限定所述轴向区段6。轴向区段6的气流流向如2、3、4中箭头所指。
风扇单元可以设置在外壳1内,此时,第一进风口4位于外壳1的后端,第一处风口位于外壳1的前端,加热单元3设于外壳1内,且位于轴向区段6中;风扇单元也可以设置于手柄组件2内,此时,第一进风口4设置于手柄组件2上,且第一进风口4位于风扇单元的下方,出风口位于外壳1的前端,加热单元3可以设置与外壳1内,且位于轴向区段6中,也可以设置在手柄组件2内。
如图2、4所示,外壳1内部的筒状壁8可以是外壳1的内侧壁,主风道的轴向区段6由外壳1的内侧壁和缺口筒7的外侧壁限定;也可以是外壳1内设置的内筒,是一个单独的构件,主风道的轴向区段6由内筒的内侧壁和缺口筒7的外侧壁限定。
通过该缺口701的设置,使得在电吹风启动的瞬间,轴向区段6的部分气流在该缺口701处汇集和储存、或者轴向区段6的气流通过缺口701进入缺口筒7的内部空间,其余气流沿着筒状壁8与缺口筒7外侧壁限定的空间延伸并从出风口吹出,因而降低启动瞬间的风量和风压;随着电吹风工作时间的加长,缺口701处或者缺口筒7内的气流逐渐汇集直到饱和,风量和风压也逐渐提高、逐渐恒定,提高用户体验。
下面对缺口701进行具体的描述,如图5所示,所述缺口701沿缺口筒7的轴线(b-b’)方向延伸,所述缺口701的长度与缺口筒7的长度之比不小于1/2,缺口701的长度为L1,缺口筒7的最大长度B。缺口701可以自缺口筒7的上游端部开始延伸,也可以自靠近上游端部的位置进行延伸。本发明中“上游”是指靠近外壳1后端位置,“下游”是指远离外壳1后端的位置。本例中,缺口701的长度与缺口筒7的长度之比为0.95。增加储风区域面积,有效对电机启动瞬间的风量和风压进行缓冲。
所述缺口701沿垂直于缺口筒7轴线的投影具有垂直于缺口筒7轴向的最大宽度A,所述缺口筒7沿垂直于缺口筒7轴线的投影具有垂直于缺口筒7轴向的最大宽度D,0.1≤A/D≤1,好处是既能对电吹风启动瞬间的风量和风压进行缓冲,又能减小风量损失;当A/D>1时,缺口701太大,使大量的气流积聚在外壳1内不能及时从出风口吹出,使风量损失严重;当A/D>0.1时,缺口701太小,对电吹风启动瞬间的风量和风压的缓冲效果不明显。优选0.1≤A/D≤0.5,本例中A/D=0.3。进一步地,所述缺口701沿缺口筒7的轴线方向延伸,所述缺口701沿垂直于缺口筒7轴线的投影还具有平行于缺口筒7轴向的最大长度B,A<B,好处是既能对电吹风启动瞬间的风量和风压进行缓冲,又能减小风量损失。
如图6所示,所述缺口701的中心角为α,15°≤α≤180°,好处是既能对电吹风启动瞬间的风量和风压起到缓冲,又能保证风压和风量的损失不严重,快速烘干头发;当α<15°时,缺口701太小,对电吹风启动瞬间的风量和风压的缓冲效果不明显;当α>180°时,缺口701太大,使大量的气流积聚在外壳1内不能及时从出风口吹出,使风量损失严重。更加进一步的,15°≤α≤90°,其中优选30°≤α≤60°,本例中α=45°。中心角α是形成缺口701的两端到缺口筒7轴线的最长的两条线所形成的夹角。
如图2、3、4所示,所述手柄组件2与外壳1连接处形成使两者连通的连通口9,所述缺口701延伸至连通口9的上游侧;或者,所述手柄组件2与外壳1连接处形成使两者连通的连通口9,所述缺口701延伸至/越过连通口9的下游侧;或者所述缺口701延伸至连通口9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之间。本例中,缺口701越过连通口9的下游侧。
所述连通口9与缺口701错开设置,本发明中的“错开”是指缺口701的边缘均与连通口9错开,缺口筒7上到达连通口9距离最短的为缺口筒7的侧壁。所述缺口701位于外壳1轴线的上方,更进一步的,缺口701关于手柄组件2的轴线对称设置。
如图3至7所示,所述缺口筒7上设有使主风道的气流进入缺口筒7的穿孔702,所述穿孔702和缺口701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穿孔702和缺口701的轴线的投影平行或重合,优选缺口701的投影覆盖穿孔702的投影,即穿孔702和缺口701的轴线的投影重合。本例中缺口701的轴线与缺口筒7的轴线(b-b’)平行。
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穿孔702宽度可以与缺口701的宽度相同;或者,穿孔702的宽度小于缺口701的宽度;或者,穿孔702的宽度大于缺口701的宽度。本例中,穿孔702的宽度小于缺口701的宽度。穿孔702的宽度为K1,是指沿垂直于缺口筒7轴线的方向投影,垂直于缺口筒7轴线的最大宽度;穿孔702的长度为K2,是指沿垂直于缺口筒7轴线的方向投影,平行于缺口筒7轴线的最大长度。
进一步的,穿孔702的长度小于缺口701的长度,从而降低风量、风压的损失。
进一步的,穿孔702的中心线(kc-kc’)与手柄组件2的中心线的投影平行或重合。可以理解的,穿孔702的中心线与手柄组件2中心线的投影相交。
进一步的,所述穿孔702位于筒状壁8轴线的下方且与气流入口10相对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缺口筒7上设有气流导向部,所述气流导向部使进入缺口筒7内的气流沿外壳1的轴线方向延伸。气流导向部为位于缺口筒7侧壁上的导风斜面26(图中未示出),该斜面优选呈流线型,降低风量损失;也可以是位于在缺口筒7内部的其他结构件上的导风斜面26。
进一步的,所述缺口筒7的前端设有一辅助出风口11,所述缺口筒7内的气流从该辅助出风口11吹出,好处是增大风量和风压。
可以理解的,所述缺口筒7上设有使主风道的气流进入缺口筒7的穿孔702,所述穿孔702位于缺口701起始端的上游侧,且两者相对设置。
当风扇单元设置在手柄组件2内时,第一进风口4设置在手柄组件2上,且第一进风口4位于风扇单元的下方,所述主风道包括由手柄组件2限定的竖直区段,所述手柄组件2与外壳1连接处限定气流从竖直区段进入轴向区段6的气流入口10,所述缺口701与气流入口10错开设置。气流入口10设置在筒状壁8上、且气流入口10和连通口9对应设置,且气流入口10的中心线与手柄组件2的中心线相同。所述缺口701位于筒状壁8轴线(a-a’)的上方,使竖直区段的气流进入轴向区段6后大部分气流直接从出风口吹出,减小风量和风压的损失;同时又利于快速烘干头发;且进一步地,所述缺口701与气流入口10相对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缺口筒7上设有使主风道的气流进入缺口筒7内的穿孔702,所述穿孔702位于筒状壁8轴线的下方且与气流入口10相对设置,好处是,使竖直区段的气流经过最短的距离进入缺口筒7内部,减小风量的损失。
另一示例,所述缺口701为使气流进入缺口筒7内的穿孔702。
如图8至14所示,所述第一出风口5为位于轴向区段6端部的非闭合缝隙。本发明中,“非闭合缝隙”是指第一出风口5作为一个整体具有两个开放端12、且开放端12之间形成的区域(称之为开放部13)不用于主风道的轴向区段6气流的吹出的狭长的缝隙。非闭合缝隙可以是一个连续的用于主风道轴向区段6的气流吹出的缝隙;也可以是多个小的用于主风道轴向区段6的气流吹出的缝隙组合而成(即可以看成是一个连续的缝隙中间通过筋条173打断以增加强度),第一个小缝隙的起始端和最后一个小缝隙的末端之间形成开放部13开放端12之间可以是实体、也可以为其他形态。
通过使第一出风口5为“非闭合狭缝”好处是从第一出风口5吹出的气流的风压较大,该部分气流带动非闭合狭缝的开放部13的气流流动,该股气流风压较小,在电吹风外部距离第一出风口5一定距离且未到达头发表面前两股气流汇聚成一股气流,适当降低风压,当吹长发时,不容易将头发吹的飘扬角度过大,吹发过程中以及吹完后比较凌乱;当头发较短时,对发根施加的力度较小,当用户只需要将头发进行吹干而不需要造型时,长时间吹向一个方向也不会改变发根原来的朝向,使吹完后的头发更容易打理。
如图9所示,所述非闭合缝隙的宽度为d,1mm≤d≤20mm,既能提高风压,又能使单位时间内的出风量较多;当d<1mm时,单位时间内的出风量较少,较多的气流积聚在外壳1内部;当d>20mm时,气流从第一出风口5吹出时不集中,头发烘干效率慢。进一步的,5mm≤d≤10mm,优选d=8mm。所述非闭合缝隙的宽度为d、长度为L,0.05≤d/L≤0.5,好处是,兼顾出风量和风压;当d/L<0.05时,在长度L一定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的出风量较少,较多的气流积聚在外壳1内部,在宽度d一定的情况下,会使整机体积变大,不美观且不易收纳;当d/L>0.5时,在长度L一定的情况下,外壳1内的气流能快速从第一出风口5吹出,但是风压较小,不利于吹散湿发,在宽度d一定的情况下,不利于外壳1内的气流吹出,使气流积聚在外壳1内部,风量产生损失。宽度d是指沿垂直于非闭合缝隙的中心线方向对非闭合缝隙进行截面,非闭合缝隙上平行于该中心线垂线的距离最远的两点之间的连线;长度L是指两者非闭合缝隙的起始端的中心和末端中心两点之间连线的长度,如果是两点之间的连线是曲线,该曲线的形状与非闭合缝隙的形状相接近的弧线的长度为L(在图中未示出)。
所述非闭合缝隙具有开放部13,所述开放部13的中心角β,15°≤β≤180°,好处是,既能使到达头发的风压降低、气流及时从外壳1内吹出,又不至于使风压产生较大损失;当β<15°时,风压降低效果不明显,头发容易被吹的凌乱,如果为了吹干头发长时间对着发根吹,容易使发根得到不想要的走向;当β >180独时,第一出风口5太小,容易使气流积聚在外壳1内部能及时从第一出风口5吹出,造成风量损失。中心角β是指开放部13的两端(即非闭合缝隙的起始端和末端)与非闭合缝隙的中心的连线所成的夹角;如果开放部13的两端具有一定的宽度或端部的形状不规则,则为该两端部上分别与非闭合缝隙的中心连线长度最小的两条线所成的角度。进一步的,15°≤β≤90°,优选β=45°。中心角β是指开放端12到非闭合缝隙中心线的最长的两条线所形成的夹角。非闭合缝隙的中心线和缺口701缺口筒7的轴线相同。主风道的气流部从开放部13吹出。
所述非闭合缝隙的宽度为d,开放部13沿垂直于非闭合缝隙中心线方向的投影具有最大宽度d1,0.1≤d/d1≤1,好处是既能使开放部13起到降低整体风压的作用,又能使主风道的气流及时吹出,防止气流积聚在外壳1内部造成风量损失;当d/d1<0.1时,开放部13太大,风压损失较大,不利于散开湿发、降低烘干效率,d太小,容易使气流积聚在外壳1内部造成风量损失;当d/d1>1时,开放部13太小,风压降低效果不明显,头发吹干后比较凌乱,d太大,不利于提高风压,散开湿发。
所述开放部13位于非闭合缝隙中心线的一侧,此种情形说明非闭合缝隙绕其中心线设置,非闭合缝隙的中心在其内侧,使从第一出风口5吹出的主风道气流和由该股气流带动的开放部13处的气流形成整圈,按照用户吹头发时第一出风口5与头发的距离,这两股气流会在到达头发前汇成一股,提高吹发效果。
所述开放部13位于外壳1中心线的上方。根据用户在吹发过程中手拿电吹风的习惯,外壳1中心线下方的区域是在整个吹发过程中始终起主要作用的部分,开放部13处的气流主要由从第一出风口5吹出的主风道气流带动产生,风量和风压都相对较小,如果用户习惯将电吹风的第一出风口5靠近头发吹,那么两股气流在还没有汇成一股前就到达头发表面,开放部13位于外壳1中心线的上方有利于使较大风压、较多气流吹向头发,达到快速烘干头发的目的。
所述开放部13的两端位于手柄组件2中心线的两侧。开放部13的两端可以关于手柄组件2中心线的两侧对称也可以不对称。
如图9所示,所述非闭合的投影由多个曲线首尾相接围成,即非闭合缝隙由多个构件限定。进一步的,所述外壳1内设有缺口筒7,所述轴向区段6由缺口筒7和外壳1内部的筒状壁8限定,所述非闭合缝隙由缺口筒7和筒状壁8限定。所述缺口701沿外壳1的轴线方向延伸,缺口701可以从缺口筒7的上游端向其下游延伸,也可以自缺口筒7的下游端向其上游延伸。非闭合缝隙的其中一个示例,所述筒状壁8上设有向下延伸的延伸部14,所述延伸部14封闭缺口筒7和筒状壁8之间的部分缝隙以形成所述非闭合缝隙,一种情况,缺口筒7和筒状壁8之间的缝隙为环形,延伸部14封闭该环形缝隙的一部分得到该非闭合缝隙,延伸部14与缺口筒7的外侧壁相抵靠,开放部13为所示延伸部14。该非闭合缝隙呈C型、U型等相近形状;另一种情况,如图10所示,所述缺口701设于缺口筒7的前端,所述延伸部14封闭所述缺口701的至少一部分,该非闭合缝隙呈C型、U型等相近形状。进一步的,所述述缺口701自缺口筒7的前端向后延伸,所述缺口701的长度与缺口筒7的长度之比不小于1/2。所述延伸部14封闭所述缺口701,使轴向区段6的气流到达所述非封闭缝隙前的形状与其大致相同,使轴向区段6的气流沿着延伸部14的侧壁、缺口筒7侧壁及筒状壁8的限定迅速从第一出风口5吹出,气流不会积聚在外壳1内,减小风量损失。
又一种示例,如图11、12所示,所述缺口筒7的前端设有与缺口701间隔设置的第二缺口15703701,所述延伸部14封闭所述第二缺口15703701以形成所述非闭合缝隙。所述非封闭缝隙具有开放部13,所述开放部13与缺口701朝向同一方向,开放部13为第二缺口15703701,较佳的,开放部13与缺口701的相同轴线,好处是,减小风量损失。
又一种示例,如图13所示,所述外壳1的端部具有开口16,所述开口16内设有出风构件17,所述出风构件17包括位于中部的阻隔件171和位于外部的外圈172,外圈172和阻隔件171通过筋条173连接,所述非闭合缝隙由外圈172和阻隔件171限定。或者,所示外壳1内还设有内筒,上述出风构件17安装在内筒上。
又一种示例,所述筒状壁8内设有阻隔件171,所述阻隔件171和筒状壁8通过筋条173连接,所述非闭合缝隙由筒状壁8和阻隔件171限定。
可以理解的,所述轴向区段6的气流包括在到达非闭合缝隙前呈环形的气流,该环状气流从非闭合缝隙吹出;在该种情况下,外壳1内设有内筒,该环状气流由内筒的外侧壁和外壳1内部的筒状壁8限定。
如图14所示,所述非闭合缝隙的投影由单个闭合曲线围成,即,非闭合缝隙由一个构件限定。更加具体的,所述外壳1内设有非封闭管道18,所述与非闭合缝隙形状相同的气流由非封闭管道18限定,所述非闭合缝隙位于所述非封闭管道18的端部,所述轴向区段6的气流包括在到非闭合缝隙达前与其形状相同的气流,该气流从非闭合缝隙吹出。
如图1至15所示,加热单元3设置在轴向区段6中,所述加热单元3包括缺口筒7,所述缺口筒7具有沿其轴线方向延伸的缺口701,所述缺口筒7与外壳1内部的筒状壁8限定所述轴向区段6。通过缺口筒7的设置,是气流能够暂时汇集在外壳1的内部,使气流与加热单元3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热量传输,然后再其他气流的带动下从第一出风口5吹出,避免发热丝302发红,使用更加安全。
一种示例,所述缺口701的长度与缺口筒7的长度之比不小于1/2,形成出风区域与加热单元3进行热交换,防止发热丝302发红。进一步的,缺口701的长度不小于缺口筒7长度的2/3。所述加热单元3还包括安装在缺口筒7上的多个云母片301、绕制在多个云母片301上的发热丝302,所述多个云母片301至少设于缺口701的两侧;进一步的,所述多个云母片301沿缺口筒7的轴向均匀间隔设置。所述发热丝302环绕整圈;或者所述发热丝302仅绕制在安装支架的上方,所述缺口701敞开。
另一种示例,所述多个云母片301中的至少一个对应所述缺口701设置,且该云母片301具有朝向缺口701且沿安装支架轴向延伸的悬空端3011。此种情况下,缺口筒7对应缺口701设置处设有固定该云母片301的结构,特别是当缺口701长度较长时,在缺口筒7的两端设有固定云母片301的卡槽;云母片301与缺口701的延伸方向相同,且云母片301设置在缺口701的正上方。
另一种示例,所述缺口筒7为陶瓷加热器件。
进一步的,所述风扇单元设于手柄组件2内,所述筒状壁8上设有气流入口10,所述手柄组件2内的气流从气流入口10进入外壳1内,所述缺口701与气流入口10错开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缺口筒7上设有与气流入口10相对设置的穿孔702,所述气流通过所述穿孔702进入缺口筒7的内部,该气流可以促进缺口701处的气流流动,缺口701处汇集的气流从第一出风口5吹出,带走热量。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电吹风的加热单元3,包括多个云母片301和绕制在云母片301上的发热丝302,其中,所述加热单元3还包括具有中空通道的安装支架,所述多个云母片301安装在所述安装支架上,所述安装支架具有沿其轴向延伸的缺口701,所述多个云母片301至少设于缺口701的两侧。其中一种示例,中空安装支架为上述缺口筒7。
所述安装支架还包括在第一部分19后端沿第一部分19的周向向外延伸的第二部分20,所述云母片301的后端与第二部分20的内侧面相抵靠。好处是提高云母片301的固定可靠性。第一部分19为缺口筒7,第二部分20呈环形或者圆形或者U形或者C形。
所述云母片301的后端具有卡槽,所述卡槽与第二部分20的周缘相抵靠。
所述中空通道内设有阻隔片21,所述阻隔片21靠近中空通道的前端设置,好处是当缺口701长度较长时,通过阻隔片21提高中空安装支架的强度,防止安装支架变形,导致对轴向区段6的气流产生较大的风阻,造成风量损失。
如图1至18所示,一种电吹风,包括外壳1、与外壳1连接的手柄组件2、风扇单元、加热单元3、第一进风口4和第一出风口5;
所述风扇单元用于抽吸气流从第一进风口4进入电吹风并从第一出风口5吹出形成主风道,所述加热单元3用于加热该气流;
所述风扇单元包括扇叶和用于驱动该扇叶旋转的电机;
所述电吹风还包括绕所述轴向区段6延伸的辅风道22,所述辅风道22的至少部分气流与轴向区段6的至少部分气流在外壳1内混合后吹出。如果两股气流是先独立吹出,在外壳1外部混合的,那么如果第一出风口5距离头发表面不够远时,两股气流没有混合就到达了头发,同一区域感受到的力度会有差异,由于两股气流风量和风力的差异,使得同一区域有的头发干了,有的头发没干;辅风道22的气流为冷气流、轴向区段6的气流为热气流,两者混合后吹出,防止热点的产生,使得较长时间对着头皮的同一区域吹时,不会觉得烫。当辅风道22的气流为相同性质的气流时,通过两股气流在外壳1内进行混合使气流到达头发时不论第一出风口5距离的远近,同一区域的感受到的力度相差不大,同一区域的头发会同时被吹干,移动吹风机吹其他区域的头发即可,或者根据个人习惯先不吹干,来回吹也可以,整个区域的头发接近于同时被吹干,被吹干的头发不会被反复的吹,湿发占比不会很多,降低头发造成损伤的概率。
如图16、17所示,所述辅风道22包括入口段2201和出口段2202,在入口段2201处所述轴向区段6的气流和入口段2201的气流相互独立。一种示例中,第一进风口4设于外壳1的后端,外壳1内设有内筒,内筒将风扇单元抽吸进入外壳1内部的气流分隔为辅风道22和主风道(此例中即主风道的轴向区段6),入口段2201由内筒的外侧壁和外壳1的内侧壁限定,轴向区段6包括由内筒的内侧壁限定,两个风道的气流先相互独立,在靠近第一出风口5处在外壳1内部混合,然后从同一出口吹出。该同一出口可以是主风道的第一出风口5,也可以是另外设置的其他出口。
进一步的,所述风扇单元设于手柄组件2内,所述第一进风口4位于手柄组件2上,所述轴向区段6的后端密封设置,好处是减小主风道的风压损失。进一步的,所述外壳1的后端设有辅风道22的第二进风口(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进风口4位于第二进风口的下游。
又一示例,所述外壳1前端包括混合气流出口24,所述轴向区段6的部分气流和辅风道22的至少部分气流混合后从该混合气流出口24吹出,所述轴向区段6的部分气流从第一出风口5吹出。所述第一出风口5位于混合气流出口24的外侧,且第一出风口5绕所述混合气流出口24设置,好处是此种情况下从第一出风口5吹出的气流呈环状、或者近似环形,环状气流环绕沿直线运动的气流,能够促进从第一出风口5吹出的气流沿外壳1的轴线向前流动到达头发表面。“近似环形”包括多个间隔的小出口整体构成环状、或者带有缺口701的环(例如U型、C型)及其他近似形状。进一步的,所述外壳1的前端还设有第二出风口23,所述辅风道22的部分气流从第二出风口23单独吹出。所述第二出风口23位于第一出风口5的外侧,且第二出风口23绕第一出风口5设置。该例中,包括是三个气流出口,轴向区段6的气流和辅风道22的气流在外壳1内各分成两股,轴向区段6的部分气流与辅风道22的部分气流混合后从混合气流出口24吹出,轴向区段6的其他气流从第一出风口5吹出,辅风道22的其他气流从第二出风口23吹出。
又一示例,所述辅风道22中的气流汇入轴向区段6并从第一出风口5吹出,该种情况下,气流出口只有第一出风口5,辅风道22中的全部气流汇入轴向区段6;或者所述外壳1的前端还设有第二出风口23,所述辅风道22的部分气流汇入主风道并从第一气流出口吹出,剩余部分气流从第二出风口23吹出。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1内设有分隔轴向区段6和辅风道22的内筒,所述内筒上设有用于辅风道22的气流进入轴向区段6的通道。当加热单元3设置在轴向区段6时,内筒起到隔热作用,防止在长时间吹发后外壳1过热发烫。
所述主风道包括沿外壳1的轴线方向延伸的轴向区段6,所述外壳1内设有内筒,所述轴向区段6至少由内筒限定,所述电吹风还包括绕所述轴向区段6延伸的辅风道22,所述辅风道22由内筒和外壳1限定,所述内筒上设有换向通路25,所述辅风道22的气流通过换向通路25改变风向与轴向区段6的气流混合后吹出。换向通路25为设置在内筒上的通道。
所述内筒上设有使辅风道22的气流进入换向通路25的导风斜面26。通过导风斜面26的设置,减小气流因进入换向通路25带来的风量损失。导风斜面26沿外壳1的轴线方向自外壳1的上游至下游延伸。所述换向通路25的中心线与所述轴向区段6的中心线成角度,且所述角度不大于90°。好处是使气流通过换向通路25改变方向后,减小对沿轴向方向吹出的气流的作用力,减小风力损失;当角度大于90°时,通过换向通路25的气流产生与轴向向前流动气流相反的作用力,使到达头发表面的风力减小,不利于吹散湿发,降低烘干效率。进一步的该角度不小于10°,使气流经过较短的路径实现混合,减小风量损失,当该角度小于10°时,为了实现混合气流需要通过较长的路径,会造成风量损失,且降低了混合效率及风速。本例换向通路25的中心线与所述轴向区段6的中心线成角度为90°;进一步的,导风斜面26与换向通路25的中心线所成的角度为γ,10°≤γ≤60°,好处是将气流导入换向通路25中,减小气流因进入换向通路25带来的风量损失;当γ>60°时,会造成气流在导风斜面26和换向通路25的拐角处造成风量损失;当γ<10°时,气流通过导风斜面26进入换向通路25时容易造成风量损失;导风向通路气流优选γ=30°。
所述辅风道22的气流通过所述换向通路25改变气流方向,并与轴向区段6的气流产生空间上的交叉。在该例中,换向通路25具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在换向通路25中的气流与轴向区段6的气流是相互独立的,更加具体地,在换向通路25中的气流与轴向区段6中沿其中心线延伸的气流相互独立。
所述换向通路25由内筒上向外壳1轴向方向延伸的延伸部14限定,所述延伸部14跨越第一出风口5。在该例中,辅风道22的至少部分气流通过换向通路25实现与主风道的气流混合,轴向区段6的气流在外壳1内部分成两股,其中一股从第一出风口5吹出,另外一股与辅风道22的气流混合后从位于第一出风口5内侧的混合气流出口24吹出。进一步的,所述加热单元3设置在内筒内,所述加热单元3包括具有中空通道的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的端部限定混合气流出口24,辅风道22的部分气流与轴向区段6的气流混合后从该混合气流出口24吹出,所述第一进风口4由内筒和安装支架限定。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支架上设有缺口701,所述延伸部14堵住所述缺口701。
所述内筒上还设有第二出风口23,所述辅风道22的部分气流从第二出风口23吹出。所述第一出风口5位于第二出风口23和混合气流出口24之间。内筒的外侧设有环形圈,环形圈与内筒的外侧壁通过连接筋连接,第二出风口23为环形;第二出风口也可以由内筒和外壳之间的夹层限定。
在本发明中,外壳的中心线、外壳的轴线、内筒的中心线、内筒的轴线、缺口筒的中心线、缺口筒的轴线相同。
上述实施方式仅是本发明的优化实施方式,不是本发明的全部实施例,根据本发明的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作出各种变形,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均应属于本发明所述权利要求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吹风,包括外壳、与外壳连接的手柄组件、风扇单元、加热单元、进风口和出风口;
所述风扇单元用于抽吸气流从进风口进入电吹风并从出风口吹出形成主风道,所述加热单元用于加热该气流;
所述风扇单元包括扇叶和用于驱动该扇叶旋转的电机;
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风道包括沿外壳的轴线方向延伸的轴向区段,所述出风口为位于轴向区段端部的非闭合缝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闭合缝隙的宽度为d,1mm≤d≤2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闭合缝隙的宽度为d、长度为L,0.05≤d/L≤0.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闭合缝隙具有开放部,所述开放部的中心角β,15°≤β≤180°。
5.根据权利要4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放部位于非闭合缝隙中心线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放部位于外壳中心线的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在于,所述开放部的两端位于手柄组件中心线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闭合的投影由单个闭合曲线围成;或者,所述非闭合的投影由多个曲线首尾相接围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区段的气流包括在到达非闭合缝隙前呈环形的气流,该环状气流从非闭合缝隙吹出;
或者,所述轴向区段的气流包括在到非闭合缝隙达前与其形状相同的气流,该气流从非闭合缝隙吹出。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吹风,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设有缺口筒,所述轴向区段由缺口筒和外壳内部的筒状壁限定,所述非闭合缝隙由缺口筒和筒状壁限定;
或者,所述外壳内设有非封闭管道,所述与非闭合缝隙形状相同的气流由非封闭管道限定,所述非闭合缝隙位于所述非封闭管道的端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321722.1A CN111150202A (zh) | 2018-11-08 | 2018-11-08 | 一种电吹风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321722.1A CN111150202A (zh) | 2018-11-08 | 2018-11-08 | 一种电吹风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150202A true CN111150202A (zh) | 2020-05-15 |
Family
ID=705553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321722.1A Pending CN111150202A (zh) | 2018-11-08 | 2018-11-08 | 一种电吹风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150202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273833A (zh) * | 2020-09-30 | 2021-01-29 | 蚁人自动化科技(宁波)有限公司 | 一种手持式电吹风机 |
-
2018
- 2018-11-08 CN CN201811321722.1A patent/CN111150202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273833A (zh) * | 2020-09-30 | 2021-01-29 | 蚁人自动化科技(宁波)有限公司 | 一种手持式电吹风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9463503U (zh) | 一种电吹风 | |
RU2684509C1 (ru) | Насадка | |
KR100993921B1 (ko) | 헤어드라이어 | |
JP2004283549A (ja) | 手持ち式ドライヤのためのアタッチメント | |
US20060254073A1 (en) | Dual-fan hairdrying apparatus | |
KR102554855B1 (ko) | 헤어컬용 헤드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헤어 스타일링 장치 | |
JP3598928B2 (ja) | ヘアードライヤー | |
CN110731595A (zh) | 自动卷发器 | |
CN209750147U (zh) | 一种电吹风 | |
CN111150202A (zh) | 一种电吹风 | |
JP2008054770A (ja) | ヘアードライヤー | |
CN209463500U (zh) | 一种电吹风 | |
KR101774033B1 (ko) | 참빗 헤어드라이기 | |
JP4797928B2 (ja) | ヘアードライヤー | |
CN111150204A (zh) | 一种电吹风 | |
CN106247520B (zh) | 环形出风设备 | |
CN209750148U (zh) | 一种电吹风 | |
CN211354205U (zh) | 一种电吹风的加热单元及其电吹风 | |
CN113598507A (zh) | 吹风机 | |
CN211354204U (zh) | 一种电吹风 | |
JP2020195702A (ja) | ヘアドライヤー | |
CN111838936B (zh) | 一种吹风机 | |
CN213639956U (zh) | 一种头发吸附结构及具有其的自动美发器 | |
CN111150203A (zh) | 一种电吹风 | |
CN213757031U (zh) | 空气卷发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