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49510B - 智能割稻打稻系统 - Google Patents

智能割稻打稻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49510B
CN111149510B CN202010145144.1A CN202010145144A CN111149510B CN 111149510 B CN111149510 B CN 111149510B CN 202010145144 A CN202010145144 A CN 202010145144A CN 111149510 B CN111149510 B CN 1111495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rvesting
rice
terminal
threshing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4514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49510A (zh
Inventor
毛华庆
杭波
朱丽
谷琼
吴中博
乐英高
张其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Fangxi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filed Critical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Priority to CN20201014514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49510B/zh
Publication of CN1111495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495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495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495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5/00Harvesting of standing crops
    • A01D45/04Harvesting of standing crops of ric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 Comb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割稻打稻系统,包括:收割终端,设置于外部稻田内,用于收割稻田内的稻谷;采集终端,设置在收割终端上;云服务器,耦接于收割终端和采集终端,用于接收采集终端输出的稻田图像,并对稻田图像进行识别分析,其内具有路线规划模块,该路线规划模块依据识别分析结果规划出收割路径,之后将收割路径输入到收割终端内,驱动收割终端动作。本发明的智能割稻打稻系统,通过收割终端、采集终端和云服务器的设置,便可有效的实现割稻打稻一体智能化的效果。

Description

智能割稻打稻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收割设备,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智能割稻打稻系统。
背景技术
在秋收时节,进行割稻、打谷、晒谷,然后入仓是基本操作,以前上述四个步骤都是通过人为操作的,这样一方面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对人的劳动力消耗也十分的大。
因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研发出了大型收割设备来代替人力,如此不仅有效的增加了收割效率,另一方面也极大的解放了人的劳动力,然而由于收割设备的体积十分庞大,因此只能适用于目前大面积平原耕种的场合,无法适用于山地耕种的场合,如此在进行梯田收割还有山地田地的收割的时候,目前还是需要大量的人力去操作的,因而现有技术中通过将上述四个步骤中将割稻和打谷机械化的方式来降低农民的工作量,如专利号为200920157825.5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割稻机,其通过背负割稻机械的方式,使得农民不需要手动的去割稻,能够降低农民割稻时的工作量,但是这种背负的方式,需要农民背负动力电机,因此还是存在较大的工作量的,并且割稻完成以后还要进行打谷,而打谷的工作量也不低,因此该割稻机对于农民劳动力的解放程度还不够,因此又有专利号为201811006294.3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颗粒农作物的脱粒机,其通过设置在其内的收料刀片的方式,来实现对于稻谷进行直接脱离收割,以此实现割稻、打谷两个步骤,在工作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推杆和滚轮的组合作用,可实现在工作的过程中,农民只需要手抓着推杆,然后在滚轮的作用下,实现推动整台设备移动,然后进行脱粒收割动作,如此相比于上述的割稻机,农民在使用的过程中更加轻松,但是也还是需要农民手动推动使用,因而对于农民劳动力的解放程度还是不够。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大的解放农民劳动力的智能割稻打稻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割稻打稻系统,包括:收割终端,设置于外部稻田内,用于收割稻田内的稻谷;
采集终端,设置在收割终端上,用于采集稻田图像后输出;
云服务器,耦接于收割终端和采集终端,用于接收采集终端输出的稻田图像,并对稻田图像进行识别分析,其内具有路线规划模块,该路线规划模块依据识别分析结果规划出收割路径,之后将收割路径输入到收割终端内,驱动收割终端动作。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收割终端包括外壳、蓄电池、行走装置和均设置在外壳内的收割装置以及控制板,所述外壳的上侧面开设有长条状的收割槽,所述外壳的前端开设有收割口,所述收割口的横截面呈梯形,该梯形的短边与收割槽的端部连接并相互连通,以引导稻谷进入到收割槽内,所述收割装置设置于收割槽相对收割口的一端上,并与控制板和蓄电池耦接,以受控制板控制而动作切割,所述控制板与行走装置和云服务器耦接,以接收云服务器输出的收割路径后驱动行走装置按照收割路径行驶。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收割装置包括圆盘刀和驱动电机,所述圆盘刀可旋转的设置在收割槽远离收割口的位置上,所述驱动电机安装在外壳内靠近圆盘刀的位置上,并与圆盘刀联动,所述驱动电机与控制板耦接,以受控制板控制而动作,所述收割槽的槽壁上开设有夹持滑道,所述夹持滑道内可滑移的设有用于夹住稻谷的夹持爪,以在稻谷从收割口引导滑入到收割槽内时,夹持爪将稻谷夹住。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夹持爪由若干个夹持片组合而成,所述外壳内靠近收割槽的一侧设有供夹持片放置的存放仓,所述夹持滑道靠近收割口的位置上开设有连接通道,所述连接通道的一端与夹持滑道连通,另一端连通至存放仓,所述存放仓相对于连接通道的位置上设有推片杆,以通过推片杆将存放仓内的夹持片从连接通道推入到夹持滑道内。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壳的上方设有打谷外壳,所述打谷外壳内设有可旋转的打谷刀,所述打谷外壳内设有打谷通道,该打谷通道的一端连通至外界,另一端相对打谷刀设置,以接收打谷刀打出来的稻谷后输送至外界。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采集终端为拍摄无人机,所述收割终端上设有供拍摄无人机停放的停机坪。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通过采集终端的设置,便可有效的实现拍摄采集当前需要收割的稻田图像,然后通过云服务器的识别分析作用,便可有效的实现对于稻田图像进行识别分析,分析出当前稻田的稻株分布情况,然后再根据稻株分布情况利用其内的路线规划模块规划出相应的收割路线,如此通过收割终端便可简单有效的实现一个自动化收割的效果,极大的解放了农民的劳动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智能割稻打稻系统的模块框图;
图2为图1中收割终端省略打谷外壳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收割终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所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述。
参照图1至3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智能割稻打稻系统,包括:
收割终端1,设置于外部稻田内,用于收割稻田内的稻谷;
采集终端2,设置在收割终端1上,用于采集稻田图像后输出;
云服务器3,耦接于收割终端1和采集终端2,用于接收采集终端2输出的稻田图像,并对稻田图像进行识别分析,其内具有路线规划模块31,该路线规划模块31依据识别分析结果规划出收割路径,之后将收割路径输入到收割终端1内,驱动收割终端1动作,在使用本实施例的打稻系统的过程中,只需要将收割终端1、采集终端2和云服务器3相互连接即可,然后启动整个系统,那么首先采集终端2会采集当前需要收割的稻田图像然后传输到云服务器3内,然后通过云服务器3内的识别分析模块对稻田图像进行识别分析,以识别分析出稻田图像内的稻田的稻株情况,然后通过路线规划模块31的作用,在识别出稻田图像内的稻株之后,规划出相应的收割路线,具体规划原理可参考现有的扫地机器人,如此便可实现一个自动化规划收割路线的割稻打稻系统,如此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通过人推行的方式,大大的解放了农民的劳动力,且不需要人去驾驶,那么其相应的采集终端1和收割终端2的体积相比于现有的自动农具设备要小得多。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收割终端1包括外壳11、蓄电池12、行走装置7和均设置在外壳11内的收割装置13以及控制板14,所述外壳11的上侧面开设有长条状的收割槽15,所述外壳11的前端开设有收割口16,所述收割口16的横截面呈梯形,该梯形的短边与收割槽15的端部连接并相互连通,以引导稻谷进入到收割槽15内,所述收割装置13设置于收割槽15相对收割口16的一端上,并与控制板14和蓄电池12耦接,以受控制板14控制而动作切割,所述控制板14与行走装置7和云服务器3耦接,以接收云服务器3输出的收割路径后驱动行走装置7按照收割路径行驶,通过行走装置7的设置,便可实现整体安装收割路线在稻田内行走,然后通过外壳11、蓄电池12和收割装置13以及控制板14的设置,便可实现在行走的过程中对于路线上的稻株进行收割作用,同时采用了收割口16的设置,可实现引导稻株集中到收割槽15内,实现对于稻株的收集作用,以便稻株打捆。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收割装置13包括圆盘刀131和驱动电机132,所述圆盘刀131可旋转的设置在收割槽15远离收割口16的位置上,所述驱动电机132安装在外壳11内靠近圆盘刀131的位置上,并与圆盘刀131联动,所述驱动电机132与控制板14耦接,以受控制板14控制而动作,所述收割槽15的槽壁上开设有夹持滑道151,所述夹持滑道151内可滑移的设有用于夹住稻谷的夹持爪,以在稻谷从收割口16引导滑入到收割槽15内时,夹持爪将稻谷夹住,通过夹持爪的设置,便可有效的实现将集中的稻株进一步夹持,使得稻株之间能够更加集中,方便圆盘刀131的切割,也能够对于稻株进行集中固定。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夹持爪由若干个夹持片152组合而成,所述外壳11内靠近收割槽15的一侧设有供夹持片152放置的存放仓153,所述夹持滑道151靠近收割口16的位置上开设有连接通道154,所述连接通道154的一端与夹持滑道151连通,另一端连通至存放仓153,所述存放仓153相对于连接通道154的位置上设有推片杆4,以通过推片杆4将存放仓153内的夹持片152从连接通道154推入到夹持滑道151内,通过将夹持爪设置成由若干个夹持片152组合的方式,可实现在夹持的过程中,对于稻株进行打捆的效果,如此便不需要对圆盘刀131切割下来的稻株进行打捆了,进一步解放了农民的劳动力,其中本实施例的夹持片152的结构与现有技术中的拍拍表的表带结构相同,因此在一定量的稻株被收集到收割槽15内,且与夹持片152相抵时,便会挤压夹持片152产生让夹持片152产生形变构成一个箍住稻株的环结构,以此实现自动打捆的效果,而在对稻株处理完成以后,可将夹持片152回收,实现循环利用,其中本实施例中的推片杆4可采用电机加曲柄连杆机构驱动。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外壳11的上方设有打谷外壳5,所述打谷外壳5内设有可旋转的打谷刀6,所述打谷外壳5内设有打谷通道51,该打谷通道51的一端连通至外界,另一端相对打谷刀6设置,以接收打谷刀6打出来的稻谷后输送至外界,如此便可实现割稻打稻一体化,进一步解放农民的劳动力。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采集终端2为拍摄无人机,所述收割终端1上设有供拍摄无人机停放的停机坪,能够实现从稻田的上方拍摄相应的稻田图像,保证采集到的稻田图像足够全面。
综上所述,本实施的系统,通过收割终端1、采集终端2和云服务器3的组合作用,便可有效的实现自动化割稻的效果,大大的解放了农民的劳动力。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3)

1.一种智能割稻打稻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收割终端(1),设置于外部稻田内,用于收割稻田内的稻谷;
采集终端(2),设置在收割终端(1)上,用于采集稻田图像后输出;
云服务器(3),耦接于收割终端(1)和采集终端(2),用于接收采集终端(2)输出的稻田图像,并对稻田图像进行识别分析,其内具有路线规划模块(31),该路线规划模块(31)依据识别分析结果规划出收割路径,之后将收割路径输入到收割终端(1)内,驱动收割终端(1)动作,所述收割终端(1)包括外壳(11)、蓄电池(12)、行走装置(7)和均设置在外壳(11)内的收割装置(13)以及控制板(14),所述外壳(11)的上侧面开设有长条状的收割槽(15),所述外壳(11)的前端开设有收割口(16),所述收割口(16)的横截面呈梯形,该梯形的短边与收割槽(15)的端部连接并相互连通,以引导稻谷进入到收割槽(15)内,所述收割装置(13)设置于收割槽(15)相对收割口(16)的一端上,并与控制板(14)和蓄电池(12)耦接,以受控制板(14)控制而动作切割,所述控制板(14)与行走装置(7)和云服务器(3)耦接,以接收云服务器(3)输出的收割路径后驱动行走装置(7)按照收割路径行驶,所述收割装置(13)包括圆盘刀(131)和驱动电机(132),所述圆盘刀(131)可旋转的设置在收割槽(15)远离收割口(16)的位置上,所述驱动电机(132)安装在外壳(11)内靠近圆盘刀(131)的位置上,并与圆盘刀(131)联动,所述驱动电机(132)与控制板(14)耦接,以受控制板(14)控制而动作,所述收割槽(15)的槽壁上开设有夹持滑道(151),所述夹持滑道(151)内可滑移的设有用于夹住稻谷的夹持爪,以在稻谷从收割口(16)引导滑入到收割槽(15)内时,夹持爪将稻谷夹住,所述夹持爪由若干个夹持片(152)组合而成,所述外壳(11)内靠近收割槽(15)的一侧设有供夹持片(152)放置的存放仓(153),所述夹持滑道(151)靠近收割口(16)的位置上开设有连接通道(154),所述连接通道(154)的一端与夹持滑道(151)连通,另一端连通至存放仓(153),所述存放仓(153)相对于连接通道(154)的位置上设有推片杆(4),以通过推片杆(4)将存放仓(153)内的夹持片(152)从连接通道(154)推入到夹持滑道(15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割稻打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1)的上方设有打谷外壳(5),所述打谷外壳(5)内设有可旋转的打谷刀(6),所述打谷外壳(5)内设有打谷通道(51),该打谷通道(51)的一端连通至外界,另一端相对打谷刀(6)设置,以接收打谷刀(6)打出来的稻谷后输送至外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割稻打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采集终端(2)为拍摄无人机,所述收割终端(1)上设有供拍摄无人机停放的停机坪。
CN202010145144.1A 2020-03-04 2020-03-04 智能割稻打稻系统 Active CN11114951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45144.1A CN111149510B (zh) 2020-03-04 2020-03-04 智能割稻打稻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45144.1A CN111149510B (zh) 2020-03-04 2020-03-04 智能割稻打稻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49510A CN111149510A (zh) 2020-05-15
CN111149510B true CN111149510B (zh) 2021-03-23

Family

ID=705670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45144.1A Active CN111149510B (zh) 2020-03-04 2020-03-04 智能割稻打稻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49510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19989A (en) * 1992-12-18 1996-05-28 Shelbourne Reynolds Engineering Ltd. Crop stripping apparatus
CN1623353A (zh) * 2004-12-06 2005-06-08 伊海誉 麦稻集穗装置及其联合收种机
CN201222875Y (zh) * 2008-07-12 2009-04-22 潘金星 自走式袖珍联合收割机
CN201222874Y (zh) * 2008-05-22 2009-04-22 熊生银 打谷机
CN109588107A (zh) * 2018-12-29 2019-04-09 丰疆智慧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收割机及其自动驾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19989A (en) * 1992-12-18 1996-05-28 Shelbourne Reynolds Engineering Ltd. Crop stripping apparatus
CN1623353A (zh) * 2004-12-06 2005-06-08 伊海誉 麦稻集穗装置及其联合收种机
CN201222874Y (zh) * 2008-05-22 2009-04-22 熊生银 打谷机
CN201222875Y (zh) * 2008-07-12 2009-04-22 潘金星 自走式袖珍联合收割机
CN109588107A (zh) * 2018-12-29 2019-04-09 丰疆智慧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收割机及其自动驾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49510A (zh) 2020-05-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58397B (zh) 一种基于视觉识别的花椒智能采摘装置
CN107960197B (zh) 一种叶片收割机
CN107889620A (zh) 一种草莓辅助采摘装置
CN111758395A (zh) 一种花椒采摘装置及其所构成的花椒视觉采摘机器人
CN111758396A (zh) 一种基于视觉协作系统的自行走花椒采摘机器人
CN107736129A (zh) 一种气吸切割式红花花丝采收装置
CN110583241A (zh) 一种飞行式核桃采摘装置
CN108668606A (zh) 一种市政智能绿化用切割机
CN109328649A (zh) 一种半自动枣果采摘运输小车
CN111149510B (zh) 智能割稻打稻系统
CN206005220U (zh) 一种智能采茶机器人
CN204907165U (zh) 一种电动智能绿叶蔬菜收获机
CN105027830A (zh) 茶叶采摘机控制系统
CN109429582A (zh) 一种电动地膜清除机及方法
CN212381707U (zh) 一种花椒采摘装置
CN110731170A (zh) 一种背负式山苍子采摘装置
CN105409435B (zh) 一种电动智能绿叶蔬菜收获机
CN104938145A (zh) 甘蔗联合收获方法及遥控控制系统
CN209710632U (zh) 一种电动地膜清除机
CN207639190U (zh) 一种气吸切割式红花花丝采收装置
CN213127146U (zh) 一种花椒采摘装置及其所构成的花椒视觉采摘机器人
CN209964662U (zh) 电动叶类蔬菜收割机
CN210466135U (zh) 农割作业机器
CN207118302U (zh) 自动收割打捆机及除草系统
CN110809986A (zh) 一种仙草移动式智能收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816

Address after: C216, Building C1, R&D Building, Zone B, C, D, Wuhan National Bio-Industry Base, No. 666 Gaoxin Avenue, Wuhan East Lake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Zone, Wuhan City, Hubei Province 430000

Patentee after: Wuhan Fangxi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441053 No.7, Longzhong Road, Xiangyang City, Hube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