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47710A - 摄像模组、终端及终端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摄像模组、终端及终端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47710A
CN111147710A CN201911318732.4A CN201911318732A CN111147710A CN 111147710 A CN111147710 A CN 111147710A CN 201911318732 A CN201911318732 A CN 201911318732A CN 111147710 A CN111147710 A CN 1111477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ens
camera module
assembly
terminal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1873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明
李凌志
王海滨
罗坤
朱斌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Chuany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Chuany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Chuany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Chuany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31873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47710A/zh
Priority to PCT/CN2020/078776 priority patent/WO2021120414A1/zh
Priority to CN202080087984.5A priority patent/CN114830622A/zh
Publication of CN1111477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477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摄像模组。摄像模组包括光转向组件,光转向组件可以全部或部分收容于终端本体内,光转向组件可以被设置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光转向组件设置于第一位置时,以实现前置拍摄功能;光转向组件设置于第二位置时,以实现后置拍摄功能。本申请提供的摄像模组的光转向组件位于不同位置时,能够实现前置拍摄功能也能够实现后置拍摄功能。本申请还公开一种终端及终端的控制方法。

Description

摄像模组、终端及终端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摄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摄像模组、终端及终端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现今,为了获得更佳的使用体验,用户对手机大屏显示的需求越发迫切。但是,由于手机正面通常还需要排布如摄像头等器件,这些器件限制了显示屏的排布空间,导致手机的屏占比难以提升。
传统技术中采用升降式摄像头,通过电机驱动摄像头相对手机壳体伸出或收缩,从而将摄像头隐藏在屏幕下方,以提高手机的屏占比。但是,由于摄像头在伸缩的过程中,会带动连接摄像头的电路板一起伸缩,使得电路板弯折而容易变形,容易造成电路板电气性能失效,导致摄像模组的可靠性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摄像模组中的光转向组件位于不同位置时,能够实现前置拍摄功能也能够实现后置拍摄功能,由于摄像模组中的光转向组件移动,避免了镜头移动而导致电路板的损坏,从而提高了摄像模组的可靠性。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终端及终端的控制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摄像模组包括光转向组件,所述光转向组件可以全部或部分收容于终端本体内,所述光转向组件可以被设置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所述光转向组件设置于第一位置时,以实现前置拍摄功能;所述光转向组件设置于第二位置时,以实现后置拍摄功能。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光转向组件设置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光转向组件部分收容于所述终端本体内,且所述光转向组件超出所述终端本体的部分可采集到所述终端本体前表面的光线,以实现前置拍摄功能。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光转向组件设置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光转向组件部分收容于所述终端本体内,且所述光转向组件超出所述终端本体的部分可采集到所述终端本体后表面的光线,以实现后置拍摄功能。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模组还包括镜头、电路板、图像传感器,所述镜头的入光部与所述光转向组件相对设置,所述图像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镜头位于所述图像传感器远离所述电路板的一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光转向组件包括固定部、光转向部及移动部,所述光转向部及所述移动部安装于所述固定部,所述光转向部位于所述镜头远离所述电路板的一侧,且与所述镜头间隔地相对设置,所述移动部连接所述光转向部,用于带动所述光转向部相对所述镜头移动。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光线转移至所述摄像模组中的镜头,穿过所述镜头后在所述摄像模组中的图像传感器上成像。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光转向部位于第三位置时,所述镜头与所述光转向部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间距;当所述光转向部自第三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镜头与所述光转向部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所述第二间距大于所述第一间距;
当所述光转向部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光转向部采集到的光线转移至所述镜头,穿过所述镜头后在所述图像传感器上成像。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光转向部设有透光部,所述透光部用于采集光线,当所述光转向部位于第一位置时,光线经所述透光部进入后,被所述光转向部反射至所述镜头。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光转向部包括全反射棱镜,所述全反射棱镜设有第一面及第二面,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垂直,当所述第一面面向所述镜头时,所述第二面与所述透光部相对设置;或者,当所述第二面面向所述镜头时,所述第一面与所述透光部相对设置。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移动部还包括旋转件,所述旋转件连接所述全反射棱镜,所述旋转件带动所述全反射棱镜旋转,以将所述第一面面向所述镜头转变为所述第二面面向所述镜头;或者,将所述第二面面向所述镜头转变为所述第一面面向所述镜头;
所述摄像模组设有相背设置的第一透光部及第二透光部,当所述第一面面向所述镜头时,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透光部相对设置;当所述第二面面向所述镜头时,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透光部相对设置。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光转向部还包括第一遮挡件及第二遮挡件;当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透光部相对设置时,所述第一遮挡件与所述第一透光部交错设置,所述第二遮挡件位于所述第二透光部与所述全反射棱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二透光部相对设置;当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透光部相对设置时,所述第二遮挡件与所述第二透光部交错设置,所述第一遮挡件位于所述第一透光部与所述全反射棱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一透光部相对设置。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光转向部还包括收容壳体,所述全反射棱镜位于所述收容壳体内,所述第一遮挡件与所述收容壳体的侧壁滑动连接,以使所述第一遮挡件与所述第一透光部交错设置,或者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遮挡件与所述收容壳体的侧壁滑动连接,以使所述第二遮挡件与所述第二透光部交错设置,或者相对设置。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移动部还包括滑动杆及滑动块,所述滑动杆安装于所述固定部,所述滑动块的一端连接所述滑动杆,所述滑动块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光转向部,所述滑动块沿所述滑动杆滑动。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部设有收容槽,所述镜头及所述滑动块收容于所述收容槽,所述收容槽的侧壁设有滑轨;
所述滑动块包括第一滑动块及第二滑动块,所述第一滑动块与所述第二滑动块分别位于所述光转向部相对设置的两侧,所述第一滑动块连接所述光转向部靠近所述滑动杆的一侧,所述第一滑动块滑动连接所述滑动杆;所述第二滑动块连接所述光转向部远离所述滑动杆的一侧,所述第二滑动块滑动连接所述滑轨。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光转向部还包括收容壳体,所述收容壳体内设有全反射棱镜,所述第一滑动块及所述第二滑动块支撑所述收容壳体。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终端。终端包括终端本体、摄像模组、驱动单元,所述摄像模组安装于所述终端本体,所述摄像模组包括光转向组件,所述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光转向组件相对所述终端本体旋转,以使所述光转向组件可以被设置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所述光转向组件设置于第一位置时,以实现前置拍摄功能;所述光转向组件设置于第二位置时,以实现后置拍摄功能。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单元还用于驱动所述光转向组件相对所述终端本体移动,以使所述光转向组件可以被设置于第一位置或第三位置;
当所述光转向组件设置于第三位置时,所述光转向组件收容于所述终端本体内;当所述光转向组件设置于第一位置时,部分或全部所述光转向组件相对所述终端本体露出时,以实现拍摄功能。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终端还包括旋转件,所述旋转件连接所述光转向组件,所述驱动单元驱动所述旋转件,以使所述光转向组件自第一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或者,以使所述光转向组件自第二位置旋转至第一位置。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终端还包括滑动杆及滑动块,所述滑动杆相对所述终端本体固定,所述滑动块的一端连接所述滑动杆,所述滑动块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光转向组件,所述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滑动块沿所述滑动杆滑动。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终端的控制方法。终端的控制方法包括:控制驱动单位将光转向组件伸出终端本体;
控制所述驱动单位将所述光转向组件转动至拍摄位置;
控制摄像头完成拍摄。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拍摄位置包括第一拍摄位置、第二拍摄位置,当所述拍摄位置置于第一拍摄位置时,所述摄像头的图像采集面为第一面,当所述拍摄位置置于第二拍摄位置时,所述摄像头的图像采集面为第二面,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相背设置。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当所述拍摄位置置于第二拍摄位置时,控制第一遮挡件以使所述第一遮挡件遮挡所述第一面;
或者,当所述拍摄位置置于第一拍摄位置时,控制第二遮挡件以使所述第二遮挡件遮挡所述第二面。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控制所述驱动单位将所述光转向组件转动至第二拍摄位置的步骤包括:
控制所述驱动单位将所述光转向组件自所述第一拍摄位置转动至所述第二拍摄位置;
或者,控制所述驱动单位将所述光转向组件转动至第一拍摄位置的步骤包括:
控制所述驱动单位将所述光转向组件自所述第二拍摄位置转动至所述第一拍摄位置。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控制摄像头完成拍摄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控制所述驱动单位将所述光转向组件缩回至所述终端本体。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摄像模组的光转向组件位于不同位置时,能够实现前置拍摄功能也能够实现后置拍摄功能,由于摄像模组中的光转向组件移动,避免了镜头移动而导致电路板的损坏,从而提高了摄像模组的可靠性。
其中,通过转变光转向组件的位置,既能够实现前置拍摄功能,又能实现后置拍摄功能,达到摄像头复用的功能,从而降低了摄像模组中摄像头的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如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终端在一种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终端在另一种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摄像模组在第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摄像模组在第二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摄像模组在第三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摄像模组在另一种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4所示摄像模组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摄像模组侧面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3所示摄像模组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结构沿A-A线处的截面示意图;
图11是图4所示摄像模组在另一种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终端的控制方法在第一实施例中的流程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终端的控制方法在第二实施例中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终端在一种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100。终端100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笔记本电脑、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等设备。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以终端100是手机为例进行描写。
终端100包括终端本体101及摄像模组102。摄像模组102安装于终端本体101。摄像模组102应用于终端100。摄像模组102能够使得终端100实现获取图像或即时视频通话等功能。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终端100在另一种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摄像模组102包括光转向组件1021。光转向组件1021可以全部或部分收容于终端本体101内。如图1所示,光转向组件1021全部收容于终端本体101内。如图2所示,光转向组件1021部分收容于终端本体101内。
其中,摄像模组102还包括拍摄组件1022。拍摄组件1022收容于终端本体101内。拍摄组件1022与光转向组件1021共同形成拍摄模组102,以实现拍摄功能。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4,图3是图1所示摄像模组102在第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摄像模组102在第二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摄像模组102在第一状态及第二状态下,部分或全部光转向组件1021位于终端本体101的外部。此时,摄像模组102能够用于拍摄。
光转向组件1021可以被设置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如图3所示,光转向组件1021被设置于第一位置。如图4所示,光转向组件1021被设置于第二位置。光转向组件1021设置于第一位置时,以实现前置拍摄功能。光转向组件1021设置于第二位置时,以实现后置拍摄功能。
可以理解的,光转向组件1021位于第一位置时,与光转向组件1021位于第二位置时,光转向组件1021相对终端本体101的位置不变,只是光转向组件1021的图像采集面相对终端本体101发生了变化。例如:当用户使用终端时,光转向组件1021位于第一位置时,光转向组件1021的图像采集面面向用户,此时摄像模组102能够作为终端100的前置摄像头使用;当光转向组件1021位于第二位置时,光转向组件1021的图像采集面背离用户,此时摄像模组102能够作为终端100的后置摄像头使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光转向组件1021可以被设置于不同的位置,以实现前置拍摄功能及后置拍摄功能,从而实现终端100前后摄像头的切换。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切换光转向组件1021的位置使得终端100采用同一个摄像头,既能实现前置摄像头的功能,又能实现后置摄像头的功能,减小了终端100摄像头的成本。
进一步地,当光转向组件1021设置于第一位置时,光转向组件1021部分收容于终端本体101内,且光转向组件1021超出终端本体101的部分可采集到终端本体101前表面的光线,以实现前置拍摄功能。
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部分光转向组件1021收容于终端本体101内,部分光转向组件1021超出终端本体101为例来进行描写。在其他实施例中,光转向组件1021也能全部收容于终端本体101内。其中,终端本体101前表面的朝向与终端本体显示屏的朝向相同。可以理解的,当用户使用终端本体时,终端本体前表面面向用户,用户能够直接观察到终端本体前表面。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摄像模组102通过光转向组件1021超出终端本体101的部分采集光线,以实现前置拍摄功能,使得终端本体101的一面或两面能够全部排布显示屏,提高了终端本体101的屏占比,从而能够实现全面屏。
进一步地,当光转向组件1021设置于第二位置时,光转向组件1021部分收容于终端本体101内,且光转向组件1021超出终端本体101的部分可采集到终端本体101后表面的光线,以实现后置拍摄功能。
其中,终端本体101的前表面与终端本体101的后表面相背设置。可以理解的,终端本体101后表面的朝向与终端本体显示屏的朝向相反。当用户使用终端本体时,终端本体后表面与用户相背设置,用户无法直接观察到终端本体后表面。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摄像模组102通过光转向组件1021超出终端本体101的部分采集光线,以实现后置拍摄功能,使得终端本体101的一面或两面能够全部排布显示屏,提高了终端本体101的屏占比,从而能够实现全面屏。
请继续参阅图5及图6,图5是图1所示摄像模组在第三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摄像模组在另一种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摄像模组102在第三种状态下,摄像模组102位于终端本体101的内部。摄像模组102包括电路板21、图像传感器(图中未标识)及镜头22。可以理解的,拍摄组件1022包括电路板21、图像传感器及镜头22,以实现成像功能。图像传感器安装于电路板21上。镜头22位于图像传感器远离电路板21的一侧。
其中,电路板21包括硬性电路板及柔性电路板。图像传感器安装于硬性电路板,保证了图像传感器的稳定性,提高了摄像模组102的可靠性。柔性电路板用于电连接终端100内的其他元器件。由于柔性电路板能够弯折变形,使得电路板能够通过弯折变形固定到所需要的地方,有利于终端100其他远器件的排布。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3及图5,光转向组件1021包括固定部23、光转向部24及移动部25。光转向部24及移动部25安装于固定部23。光转向部24位于镜头22远离电路板21的一侧,且与镜头22间隔地相对设置。其中,光转向部24用于获取外界的光线,以获取景象。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外界的光线自第一方向射入光转向部24,光转向部24将第一方向的光线转变为第二方向的光线,最终射入镜头22。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例如,第一方向能够为水平方向,第二方向为竖直方向。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7,图7是图4所示摄像模组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移动部25连接光转向部24,用于带动光转向部24相对镜头22移动。
如图5所示,当光转向部24位于第三位置时,镜头22与光转向部24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间距。此时,摄像模组102位于终端100的内部,终端100无需使用摄像模组102。可以理解的,当光转向部24位于第三位置时,光转向部24位于终端本体101内。
如图4所示,当光转向部24自第三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时,镜头22与光转向部24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第二间距大于第一间距。此时,摄像模组102的光转向部24位于终端100的外部,终端100能够使用摄像模组102进行拍摄。可以理解的,当光转向部24位于第一位置时,部分或全部光转向部24相对终端本体101露出。
当光转向部24位于第一位置时,光转向部24采集的光线反射至镜头22,在图像传感器上成像。可以理解的,在图像传感器上成像时,摄像模组102进行拍摄图像。当光转向部24位于第三位置时,光转向部24收容于终端100内。当光转向部24自第三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时,光转向部24自终端100的内部伸出终端100的外部。当光转向部24位于终端100的外部时,光线能够通过光转向部24传递至镜头22,从而实现摄像模组102的拍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摄像模组102包括光转向部24、移动部25及镜头22。光转向部24采集到的光线能够反射至镜头22,在图像传感器上成像。移动部25用于驱动光转向部24相对镜头22移动,避免镜头22移动时带动连接镜头22的电路板21移动,而使电路板21弯折变形的情况,从而避免了电路板21电气性能的失效,影响摄像模组102的成像。
其中,当摄像模组102需要拍照时,移动部25驱动光转向部24上移取景,当摄像模组102无需拍照时,移动部25驱动光转向部24下移,使得光转向部24缩回终端100的内部,因此,无需在手机上开设用于获取景象的透光部,从而提高了终端100的屏占比。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请继续参阅5至图7,光转向部24设有透光部26。透光部26用于采集光线。当光转向部24位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时,光线经透光部26进入后,被光转向部24反射至镜头22。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光转向部24相对镜头22移动,在光转向部24上设有用于采集光线的透光部26,穿过透光部26的光线仅光转向部24反射至镜头22后,最终在图像传感器上成像,避免镜头22移动时带动连接镜头22的电路板21移动,而使电路板21弯折变形的情况。
进一步地,光转向部24包括全反射棱镜241。全反射棱镜241设有第一面2411及第二面2412。第一面2411与第二面2412垂直。其中,全反射棱镜241还包括连接第一面2411与第二面2412之间的第三面2413。第三面2413与第一面2411及第二面2412之间形成的夹角均为45度。也即,第三面2413为全反射棱镜241的斜边。
如图5及图6所示,光转向部24位于固定部23的内部,也即,光转向部24位于终端本体101的内部,此时摄像模组102无需拍照。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7及图8,图8是图7所示摄像模组102侧面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光转向部24位于固定部23的外部,也即,光转向部24位于终端本体101的外部,此时摄像模组102用于拍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外界的光线射入第一面2411后反射至第二面2412,或者外界的光线射入第二面2412后反射至第一面2411,最终进入镜头22。光线自全反射棱镜241的一条直角边射入后,在第三面2413上发生反射,自全反射棱镜241的另一直角边射出。
如图8所示,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外界的光线射入全反射棱镜241的第一面2411后,在第三面2413上发生反射后自第二面2412射出,最终射入摄像头。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外界的光线穿过透光部26,射入全反射棱镜241的第二面2412,在第三面2413上发生反射后自第一面2411射出,最终射入摄像头。也即,外界的光线射入全反射棱镜241的一条直角边后,自全反射棱镜241的另一条直角边射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外界的光线自全反射棱镜241的一条直角边射入后,在全反射棱镜241的斜边能够全部反射至全反射棱镜241的另一条直角边,最终全部射入镜头22,避免了外界光线自全反射棱镜241的斜边射入,导致最终只有部分光线射入镜头22而影响摄像模组102的成像质量,从而提高了光线的利用率,提高了摄像模组102成像的可靠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请一并参阅图3及图7至图10,图9是图3所示摄像模组102侧面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所示结构沿A-A线处的截面示意图。
如图3所示,全反射棱镜241的第二面2412面向另一透光部26(例如,第二透光部262),全反射棱镜241的第一面2411面向镜头22。光线自透光部26射入全反射棱镜241后,最终射入镜头22。如图7所示,全反射棱镜241的第一面2411面向一透光部26(例如,第一透光部261),全反射棱镜241的第二面2412面向镜头22。光线自透光部26射入全反射棱镜241后,最终射入镜头22。
如图10所示,移动部25还包括旋转件251。旋转件251连接全反射棱镜241。旋转件251带动全反射棱镜241旋转,以将第一面2411面向镜头22转变为第二面2412面向镜头22。或者,旋转件251带动全反射棱镜241旋转,以将第二面2412面向镜头22转变为第一面2411面向镜头22。结合图4及图7所示,全反射棱镜241的第二面2412面向镜头22(如图7),全反射棱镜241能够在旋转件251的作用下将第一面2411面向镜头22(如图4)。
可以理解的,旋转件251能够带动全反射棱镜241相对镜头22旋转90度。其中,旋转件251能够带动全反射棱镜241顺时针旋转90度,也能够带动旋转部逆时针旋转90度。
摄像模组102设有相背设置的第一透光部261及第二透光部262。当第一面2411面向镜头22时,第二面2412与第一透光部261相对设置。可以理解的,当第一面2411面向镜头22,第二面2412与第一透光部261相对设置时,第三面2413与第二透光部262相对设置,此时第二透光部262不允许外界的光线射入全反射棱镜241,外界的光线仅通过第一透光部261射入全反射棱镜241。
当第二面2412面向镜头22时,第一面2411与第二透光部262相对设置。可以理解的,当第二面2412面向镜头22,第一面2411与第二透光部262相对设置时,第三面2413与第一透光部261相对设置,此时第一透光部261不允许外界的光线射入全反射棱镜241,外界的光线仅通过第二透光部262射入全反射棱镜241。
可以理解的,当第二面2412与第一透光部261相对设置时,摄像模组102能够作为终端100的前置摄像头;当第一面2411与第二透光部262相对设置时,摄像模组102能够作为终端100的后置摄像头。或者,当第二面2412与第一透光部261相对设置时,摄像模组102能够作为终端100的后置摄像头;当第一面2411与第二透光部262相对设置时,摄像模组102能够作为终端100的前置摄像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移动部25包括旋转件251,能够将全反射棱镜241旋转90度,改变入射光线的入射面,从而实现终端100前后摄像头的切换。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全反射棱镜241的翻转使得同一个摄像头,既能实现前置摄像头的功能,又能实现后置摄像头的功能,减小了手机摄像头的成本。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请一并参阅图3及图11,图11是图4所示摄像模组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光转向部24还包括第一遮挡件242及第二遮挡件243。如图11所示,当第二面2412与第一透光部261相对设置时,第一遮挡件242与第一透光部261交错设置,第二遮挡件243位于第二透光部262与全反射棱镜241之间,且与第二透光部262相对设置。可以理解的,当第二面2412与第一透光部261相对设置时,第一透光部261用于采集光线以取景,此时第一遮挡件242与第一透光部261交错设置,以使外界的光线能够穿过第一透光部261射入全反射棱镜241。
由于第二透光部262与第一透光部261相背设置,当第一透光部261用于采集光线获取景象时,光线也能够自第二透光部262射入全反射棱镜241,则会严重干扰第一透光部261采集的图像,因此,此时第二遮光件与第二透光部262相对设置,用于遮挡第二透光部262,避免了外界的光线自第二透光部262射入全反射棱镜241而干扰第一透光部261取景,从而保证摄像模组102的成像质量。
当第一面2411与第二透光部262相对设置时,第二遮挡件243与第二透光部262交错设置,第一遮挡件242位于第一透光部261与全反射棱镜241之间,且与第一透光部261相对设置。可以理解的,当第一面2411与第二透光部262相对设置时,第二透光部262用于采集光线以取景,此时第二遮挡件243与第二透光部262交错设置,以使外界的光线能够穿过第二透光部262射入全反射棱镜241。此时,第一遮挡件242与第一透光部261相对设置,以遮挡第一透光部261,避免了外界的光线自第一透光部261射入全反射棱镜241而干扰第一透光部261取景,从而保证摄像模组102的成像质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光转向部24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透光部261及第二透光部262,当一侧的透光部26用于采集光线时,另一侧的透光部26被遮挡,避免其他光线干扰摄像模组102成像。当第二面2412与第一透光部261相对设置时,第二遮挡件243位于第二透光部262与全反射棱镜241之间,且与第二透光部262相对设置,用以遮挡第二透光部262,避免第一透光部261取景时,避免外界光线自第二透光部262射入全反射棱镜241,干扰第一透光部261采集到的光线,从而保证摄像模组102的成像质量。
相应地,当第一面2411与第二透光部262相对设置时,第一遮挡件242位于第一透光部261与全反射棱镜241之间,且与第一透光部261相对设置,以遮挡第一透光部261,避免第二透光部262取景时,外界光线自第一透光部261射入全反射棱镜241,干扰第二透光部262采集到的光线,从而保证摄像模组102的成像质量。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4、图5及图11,光转向部24还包括收容壳体244。全反射棱镜241位于收容壳体244内。第一遮挡件242与收容壳体244的侧壁滑动连接,以使第一遮挡件242与第一透光部261交错设置,或者相对设置。第二遮挡件243与收容壳体244的侧壁滑动连接,以使第二遮挡件243与第二透光部262交错设置,或者相对设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遮挡件242与第二遮挡件243与收容壳体244滑动连接,当第一透光部261用于采集光线取景时,第一遮挡件242与第一透光部261交错设置,以使光线自第一透光部261射入全反射棱镜241,且第二遮挡件243与第二透光部262相对设置,以避免光线自第二透光部262射入全反射棱镜241,干扰第一透光部261采集到的光线。
当第二透光部262用于采集光线取景时,第二遮挡件243与第二透光部262交错设置,以使光线自第二透光部262射入全反射棱镜241,且第一遮挡件242与第一透光部261相对设置,以避免光线自第一透光部261射入全反射棱镜241,干扰第二透光部262采集到的光线,从而保证摄像模组102的成像质量。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移动部25还包括滑动杆252及滑动块253。滑动杆252安装于固定部23。滑动块253的一端连接滑动杆252,滑动块253的另一端连接光转向部24。滑动块253沿滑动杆252滑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滑动块253沿滑动杆252滑动,以带动光转向部24相对镜头22移动,实现光转向部24伸出终端100的外部及缩入终端100的内部。
如图3所示,固定部23设有收容槽231。镜头22及滑动块253收容于收容槽231。收容槽231的侧壁设有滑轨232。滑动块253包括第一滑动块2531及第二滑动块2532。第一滑动块2531与第二滑动块2532分别位于光转向部24相对设置的两侧。第一滑动块2531连接光转向部24靠近滑动杆252的一侧。第一滑动块2531滑动连接滑动杆252。第二滑动块2532连接光转向部24远离滑动杆252的一侧,第二滑动块2532滑动连接滑轨232。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滑动块253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滑动块2531及第二滑动块2532,能够保持滑动块253带动光转向部24滑动的稳定性,避免光转向部24的抖动,提高摄像模组102的成像质量。同时,间隔设置的第一滑动块2531与第二滑动块2532,避免滑动块253阻挡光转向部24中全反射棱镜241的光线射入镜头22。
进一步地,收容壳体244内设有全反射棱镜241。可以理解的,收容壳体244用于收容全反射棱镜241。收容壳体244带动全反射棱镜241伸出终端本体101的外部,及缩入终端本体101的内部。第一滑动块2531及第二滑动块2532支撑收容壳体244。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滑动块2531及第二滑动块2532支撑收容壳体244,保证了全反射棱镜241相对终端本体101伸出或缩入时的平稳性,并且收容壳体244的两侧均有支撑件,保证全反射棱镜241伸出终端本体101外部进行拍照时的稳定性,避免全反射棱镜241的抖动,从而提高了摄像模组102的拍摄质量。
一种实施方式中,收容壳体244与第一滑动块2531及第二滑动块2532一体成型,更进一步地保证了全反射棱镜241相对终端本体101伸出或缩入时的平稳性。
进一步地,摄像模组102还包括电机27。电机27用于驱动滑动块253沿滑动杆252滑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机27用于驱动滑动块253滑动,以带动光转向部24相对镜头22移动。其中,电机27也能够驱动旋转件251,以使旋转件251带动全反射棱镜241相对镜头22旋转,从而实现前后置摄像头的转变。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11,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100。终端100包括终端本体101、摄像模组102、驱动单元(图中未标号)。其中,驱动单元能够包括电机27。摄像模组102安装于终端本体101。摄像模组102包括光转向组件1021。驱动单元用于驱动光转向组件1021相对终端本体101旋转,以使光转向组件1021可以被设置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光转向组件1021设置于第一位置时,以实现前置拍摄功能。光转向组件1021设置于第二位置时,以实现后置拍摄功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光转向组件1021可以被设置于不同的位置,以实现前置拍摄功能及后置拍摄功能,从而实现终端100前后摄像头的切换。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切换光转向组件1021的位置使得终端100采用同一个摄像头,既能实现前置摄像头的功能,又能实现后置摄像头的功能,减小了终端100摄像头的成本。
进一步地,驱动单元还用于驱动光转向组件1021相对终端本体101移动,以使光转向组件1021可以被设置于第一位置或第三位置。如图3所示,光转向组件1021被置于第一位置。如图5所示,光转向组件1021被置于第三位置。当光转向组件1021设置于第三位置时,光转向组件1021收容于终端本体101内。
可以理解的,当光转向组件1021设置于第三位置时,终端100无需使用摄像模组102进行拍摄。当光转向组件1021设置于第一位置时,部分或全部光转向组件1021相对终端本体101露出时,以实现拍摄功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驱动单元驱动光转向组件1021移动,避免驱动单元驱动摄像模组102102的镜头移动时带动连接镜头的电路板移动,而避免电路板弯折变形的情况,从而避免了电路板电气性能的失效,影响摄像模组102的成像。
进一步地,终端100还包括旋转件251。旋转件251连接光转向组件1021。驱动单元驱动旋转件251,以使光转向组件1021自第一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或者,驱动单元驱动旋转件251,以使光转向组件1021自第二位置旋转至第一位置。
可以理解的,驱动单元驱动旋转件251,以使旋转件251能够带动光转向组件1021中的部件相对镜头旋转90度。其中,旋转件251能够带动光转向组件1021中的全反射棱镜顺时针旋转90度,也能够带动旋转部逆时针旋转90度。
进一步地,终端100还包括滑动杆252及滑动块253。滑动杆252相对终端本体101固定。滑动块253的一端连接滑动杆252。滑动块253的另一端连接光转向组件1021。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滑动块253沿滑动杆252滑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滑动块253沿滑动杆252滑动,以带动光转向组件1021相对摄像模组102的镜头移动,实现部分光转向组件1021伸出终端本体101的外部及缩入终端本体101的内部。
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的控制方法。请一并参阅图12,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终端的控制方法在第一实施例中的流程示意图。终端的控制方法包括:
S110:控制驱动单位将光转向组件伸出终端本体。
其中,光转向组件能够部分或全部伸出终端本体。光转向组件伸出终端本体的部分用于采集光线,以获得景象。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控制驱动单位以使光转向组件自终端本体内部,伸出至终端本体的外部。可以理解的,当无需使用光转向组件时,光转向组件位于终端本体内部。
S120:控制驱动单位将光转向组件转动至拍摄位置。
其中,如果驱动单位将光转向组件伸出终端本体即为拍摄位置时,此时光转向组件转动为0度。拍摄位置也能够是驱动单位将光转向组件伸出终端本体后,再转动光转向组件以使光转向组件位于拍摄位置。可以理解的,拍摄位置不止一个。
S130:控制摄像头完成拍摄。
当光转向组件采集到的光线传递至摄像头时,摄像头能够完成拍摄。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拍摄位置包括第一拍摄位置、第二拍摄位置。当拍摄位置置于第一拍摄位置时,摄像头的图像采集面为第一面。当拍摄位置置于第二拍摄位置时,摄像头的图像采集面为第二面。其中,第一面与第二面相背设置。也即,第一面与第二面的朝向相反。
可以理解的,光转向组件在第一拍摄位置时,控制驱动单位将光转向组件转动180度,使得光转向组件位于第二拍摄位置。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光转向组件可以被设置于不同的位置,且第一拍摄位置与第二拍摄位置的角度为180度,以实现终端前置拍摄功能与后置拍摄功能的转换。
其中,第一拍摄位置能够为控制驱动单位将光转向组件伸出终端本体时的位置。第二拍摄位置为光转向组件伸出终端本体后,控制驱动单位将光转向组件旋转180度后的位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切换光转向组件的位置使得终端采用同一个摄像头,既能实现前置摄像头的功能,又能实现后置摄像头的功能,减小了终端摄像头的成本。
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控制驱动单位将光转向组件转动至第二拍摄位置的步骤包括:
控制驱动单位将光转向组件自第一拍摄位置转动至第二拍摄位置。
或者,控制驱动单位将光转向组件转动至第一拍摄位置的步骤包括:
控制驱动单位将光转向组件自第二拍摄位置转动至第一拍摄位置。
可以理解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拍摄位置与第二拍摄位置可以相互切换,以实现前置摄像功能与后置摄像功能的切换。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当拍摄位置置于第二拍摄位置时,控制第一遮挡件以使第一遮挡件遮挡第一面。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旋转光转向组件实现前置后置摄像功能,因此光转向组件设有两个相背设置的透光部,以使光转向组件位于第一拍摄位置及第二拍摄位置时均能够采集光线,以实现拍摄。因此,当拍摄位置位于第二拍摄位置时,第一遮挡件遮挡第一面,能避免光转向组件另一侧的透光部有光线进入,干扰光转向组件位于第二拍摄位置时采集到的光线,从而提高摄像的质量。
或者,当拍摄位置置于第一拍摄位置时,控制第二遮挡件以使第二遮挡件遮挡第二面。
当拍摄位置位于第一拍摄位置时,第二遮挡件遮挡第二面,能避免光转向组件另一侧的透光部有光线进入,干扰光转向组件位于第一拍摄位置时采集到的光线,从而提高摄像的质量。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3,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终端的控制方法在第二实施例中的流程示意图。
终端的控制方法包括:
S210:控制驱动单位将光转向组件伸出终端本体。
其中,S210所包括的具体步骤参阅前述S110。
S220:控制驱动单位将光转向组件转动至拍摄位置。
其中,S210所包括的具体步骤参阅前述S120。
S230:控制摄像头完成拍摄。
其中,S210所包括的具体步骤参阅前述S130。
S240:控制驱动单位将光转向组件缩回至终端本体。
其中,光转向组件缩回至终端本体为光转向组件的初始位置。可以理解的,当摄像头完成拍摄后,控制驱动单位将光转向组件缩回至终端本体,以使光转向组件位于初始位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摄像头完成拍摄后,光转向组件缩回至终端本体,以使光转向组件恢复到初始位置,从而更有序地完成下次的拍摄。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方式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24)

1.一种摄像模组,应用于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光转向组件,所述光转向组件可以全部或部分收容于终端本体内,所述光转向组件可以被设置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所述光转向组件设置于第一位置时,以实现前置拍摄功能;所述光转向组件设置于第二位置时,以实现后置拍摄功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光转向组件设置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光转向组件部分收容于所述终端本体内,且所述光转向组件超出所述终端本体的部分可采集到所述终端本体前表面的光线,以实现前置拍摄功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光转向组件设置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光转向组件部分收容于所述终端本体内,且所述光转向组件超出所述终端本体的部分可采集到所述终端本体后表面的光线,以实现后置拍摄功能。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还包括镜头、电路板、图像传感器,所述镜头的入光部与所述光转向组件相对设置,所述图像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镜头位于所述图像传感器远离所述电路板的一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转向组件包括固定部、光转向部及移动部,所述光转向部及所述移动部安装于所述固定部,所述光转向部位于所述镜头远离所述电路板的一侧,且与所述镜头间隔地相对设置,所述移动部连接所述光转向部,用于带动所述光转向部相对所述镜头移动。
6.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线转移至所述摄像模组中的镜头,穿过所述镜头后在所述摄像模组中的图像传感器上成像。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光转向部位于第三位置时,所述镜头与所述光转向部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间距;当所述光转向部自第三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镜头与所述光转向部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所述第二间距大于所述第一间距;
当所述光转向部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光转向部采集到的光线转移至所述镜头,穿过所述镜头后在所述图像传感器上成像。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转向部设有透光部,所述透光部用于采集光线,当所述光转向部位于第一位置时,光线经所述透光部进入后,被所述光转向部反射至所述镜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转向部包括全反射棱镜,所述全反射棱镜设有第一面及第二面,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垂直,当所述第一面面向所述镜头时,所述第二面与所述透光部相对设置;或者,当所述第二面面向所述镜头时,所述第一面与所述透光部相对设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部还包括旋转件,所述旋转件连接所述全反射棱镜,所述旋转件带动所述全反射棱镜旋转,以将所述第一面面向所述镜头转变为所述第二面面向所述镜头;或者,将所述第二面面向所述镜头转变为所述第一面面向所述镜头;
所述摄像模组设有相背设置的第一透光部及第二透光部,当所述第一面面向所述镜头时,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透光部相对设置;当所述第二面面向所述镜头时,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透光部相对设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转向部还包括第一遮挡件及第二遮挡件;当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透光部相对设置时,所述第一遮挡件与所述第一透光部交错设置,所述第二遮挡件位于所述第二透光部与所述全反射棱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二透光部相对设置;当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透光部相对设置时,所述第二遮挡件与所述第二透光部交错设置,所述第一遮挡件位于所述第一透光部与所述全反射棱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一透光部相对设置。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转向部还包括收容壳体,所述全反射棱镜位于所述收容壳体内,所述第一遮挡件与所述收容壳体的侧壁滑动连接,以使所述第一遮挡件与所述第一透光部交错设置,或者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遮挡件与所述收容壳体的侧壁滑动连接,以使所述第二遮挡件与所述第二透光部交错设置,或者相对设置。
13.如权利要求7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部还包括滑动杆及滑动块,所述滑动杆安装于所述固定部,所述滑动块的一端连接所述滑动杆,所述滑动块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光转向部,所述滑动块沿所述滑动杆滑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设有收容槽,所述镜头及所述滑动块收容于所述收容槽,所述收容槽的侧壁设有滑轨;
所述滑动块包括第一滑动块及第二滑动块,所述第一滑动块与所述第二滑动块分别位于所述光转向部相对设置的两侧,所述第一滑动块连接所述光转向部靠近所述滑动杆的一侧,所述第一滑动块滑动连接所述滑动杆;所述第二滑动块连接所述光转向部远离所述滑动杆的一侧,所述第二滑动块滑动连接所述滑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转向部还包括收容壳体,所述收容壳体内设有全反射棱镜,所述第一滑动块及所述第二滑动块支撑所述收容壳体。
16.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终端本体、摄像模组、驱动单元,所述摄像模组安装于所述终端本体,所述摄像模组包括光转向组件,所述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光转向组件相对所述终端本体旋转,以使所述光转向组件可以被设置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所述光转向组件设置于第一位置时,以实现前置拍摄功能;所述光转向组件设置于第二位置时,以实现后置拍摄功能。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还用于驱动所述光转向组件相对所述终端本体移动,以使所述光转向组件可以被设置于第一位置或第三位置;
当所述光转向组件设置于第三位置时,所述光转向组件收容于所述终端本体内;当所述光转向组件设置于第一位置时,部分或全部所述光转向组件相对所述终端本体露出时,以实现拍摄功能。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还包括旋转件,所述旋转件连接所述光转向组件,所述驱动单元驱动所述旋转件,以使所述光转向组件自第一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或者,以使所述光转向组件自第二位置旋转至第一位置。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还包括滑动杆及滑动块,所述滑动杆相对所述终端本体固定,所述滑动块的一端连接所述滑动杆,所述滑动块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光转向组件,所述驱动单元用于驱动所述滑动块沿所述滑动杆滑动。
20.一种终端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控制驱动单位将光转向组件伸出终端本体;
控制所述驱动单位将所述光转向组件转动至拍摄位置;
控制摄像头完成拍摄。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拍摄位置包括第一拍摄位置、第二拍摄位置,当所述拍摄位置置于第一拍摄位置时,所述摄像头的图像采集面为第一面,当所述拍摄位置置于第二拍摄位置时,所述摄像头的图像采集面为第二面,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相背设置。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拍摄位置置于第二拍摄位置时,控制第一遮挡件以使所述第一遮挡件遮挡所述第一面;
或者,当所述拍摄位置置于第一拍摄位置时,控制第二遮挡件以使所述第二遮挡件遮挡所述第二面。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所述驱动单位将所述光转向组件转动至第二拍摄位置的步骤包括:
控制所述驱动单位将所述光转向组件自所述第一拍摄位置转动至所述第二拍摄位置;
或者,控制所述驱动单位将所述光转向组件转动至第一拍摄位置的步骤包括:
控制所述驱动单位将所述光转向组件自所述第二拍摄位置转动至所述第一拍摄位置。
24.如权利要求20-23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控制摄像头完成拍摄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控制所述驱动单位将所述光转向组件缩回至所述终端本体。
CN201911318732.4A 2019-12-19 2019-12-19 摄像模组、终端及终端的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114771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18732.4A CN111147710A (zh) 2019-12-19 2019-12-19 摄像模组、终端及终端的控制方法
PCT/CN2020/078776 WO2021120414A1 (zh) 2019-12-19 2020-03-11 摄像模组、终端及终端的控制方法
CN202080087984.5A CN114830622A (zh) 2019-12-19 2020-03-11 摄像模组、终端及终端的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18732.4A CN111147710A (zh) 2019-12-19 2019-12-19 摄像模组、终端及终端的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47710A true CN111147710A (zh) 2020-05-12

Family

ID=7051895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18732.4A Pending CN111147710A (zh) 2019-12-19 2019-12-19 摄像模组、终端及终端的控制方法
CN202080087984.5A Pending CN114830622A (zh) 2019-12-19 2020-03-11 摄像模组、终端及终端的控制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87984.5A Pending CN114830622A (zh) 2019-12-19 2020-03-11 摄像模组、终端及终端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11147710A (zh)
WO (1) WO2021120414A1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16454A1 (en) * 2005-11-18 2007-05-24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orporating the same
US20170011242A1 (en) * 2015-07-09 2017-01-12 Ncr Corporation Multiple view single camera imaging scanner
CN206993252U (zh) * 2017-07-26 2018-02-09 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向潜望式摄像模组及移动终端
CN108259725A (zh) * 2018-03-19 2018-07-0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09005328A (zh) * 2018-08-31 2018-12-1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09194857A (zh) * 2018-10-29 2019-01-11 维沃移动通信(杭州)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
CN109302555A (zh) * 2018-11-28 2019-02-01 维沃移动通信(杭州)有限公司 摄像头组件及终端设备
CN109302552A (zh) * 2018-10-30 2019-02-01 维沃移动通信(杭州)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设备及终端设备的控制方法
CN208489873U (zh) * 2018-03-19 2019-02-1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
CN208691398U (zh) * 2018-10-22 2019-04-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装置
CN109788181A (zh) * 2019-03-08 2019-05-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组件、电子设备及摄像头组件的控制方法
CN110086971A (zh) * 2019-04-28 2019-08-02 维沃移动通信(杭州)有限公司 终端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54292B (zh) * 2017-08-22 2019-10-22 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头结构、终端设备
CN107483676A (zh) * 2017-09-26 2017-12-15 华勤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双摄像头变焦模组的拍照方法和模组
CN107911596A (zh) * 2017-12-28 2018-04-13 上海传英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智能终端的拍摄装置、控制方法及智能终端
CN108494911A (zh) * 2018-03-19 2018-09-0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和终端设备
CN109639948B (zh) * 2018-12-27 2020-11-1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终端设备、终端设备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CN109547682B (zh) * 2018-12-29 2021-04-06 维沃移动通信(杭州)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终端设备
CN110198407A (zh) * 2019-06-26 2019-09-03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拍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16454A1 (en) * 2005-11-18 2007-05-24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orporating the same
US20170011242A1 (en) * 2015-07-09 2017-01-12 Ncr Corporation Multiple view single camera imaging scanner
CN206993252U (zh) * 2017-07-26 2018-02-09 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向潜望式摄像模组及移动终端
CN108259725A (zh) * 2018-03-19 2018-07-0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208489873U (zh) * 2018-03-19 2019-02-1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
CN109005328A (zh) * 2018-08-31 2018-12-1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08691398U (zh) * 2018-10-22 2019-04-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装置
CN109194857A (zh) * 2018-10-29 2019-01-11 维沃移动通信(杭州)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
CN109302552A (zh) * 2018-10-30 2019-02-01 维沃移动通信(杭州)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设备及终端设备的控制方法
CN109302555A (zh) * 2018-11-28 2019-02-01 维沃移动通信(杭州)有限公司 摄像头组件及终端设备
CN109788181A (zh) * 2019-03-08 2019-05-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组件、电子设备及摄像头组件的控制方法
CN110086971A (zh) * 2019-04-28 2019-08-02 维沃移动通信(杭州)有限公司 终端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20414A1 (zh) 2021-06-24
CN114830622A (zh) 2022-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787206U (zh) 传动机构、驱动机构组合件、安装驱动组合件及移动终端
CN109302552B (zh) 一种终端设备及终端设备的控制方法
CN112526700A (zh)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US20090051804A1 (en) Imaging device
KR100919987B1 (ko) 소형 디지탈 줌 카메라 및, 그것을 구비한 휴대 전화
CN109451217B (zh) 移动终端
JP5128245B2 (ja) 撮像装置
CN109302555B (zh) 摄像头组件及终端设备
EP3621281B1 (en) Mobile terminal with rotatable camera assembly
JP2008507936A (ja) 光学ズーム機能が可能な携帯用端末器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111601026B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08581285U (zh) 多孔径成像系统和移动电子设备
CN112073625A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2057196A1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JP2007116361A (ja) カメラ付き携帯端末及び撮像装置
CN112492188A (zh) 一种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210075364U (zh) 摄像头组件及用户设备
CN114615414A (zh)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1147710A (zh) 摄像模组、终端及终端的控制方法
CN111385446A (zh) 摄像头组件及用户设备
CN112188039A (zh) 摄像头隐藏式电子设备及隐藏式摄像头
CN209845078U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214412845U (zh) 摄像头装置及智能交互平板
CN213028278U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666429B (zh) 摄像头模组、潜望式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