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47298B - 一种能力发现以及状态发现的方法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能力发现以及状态发现的方法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47298B
CN111147298B CN201911354151.6A CN201911354151A CN111147298B CN 111147298 B CN111147298 B CN 111147298B CN 201911354151 A CN201911354151 A CN 201911354151A CN 111147298 B CN111147298 B CN 1111472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k
links
information
differential delay
capabil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5415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47298A (zh
Inventor
梅理
钟其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35415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47298B/zh
Publication of CN1111472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472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472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472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4Multipath
    • H04L45/245Link aggregation, e.g. trunk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3/00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3/16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in which the time allocation to individual channels within a transmission cycle is variable, e.g. to accommodate varying complexity of signals, to vary number of channels transmitted
    • H04J3/1605Fixed allocated frame structures
    • H04J3/1652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 [OT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03Configuration setting
    • H04L41/0823Configuration set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s of a change of settings, e.g. optimising configuration for enhancing reliabi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0Transmission systems employ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waves, e.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or employing corpuscular radiation, e.g. quantum communication
    • H04B10/25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fibre transmission
    • H04B10/2575Radio-over-fibre, e.g. radio frequency signal modulated onto an optical carrier
    • H04B10/25752Optical 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networks
    • H04B10/25753Distribution optical network, e.g. between a base station and a plurality of remote un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4/00Optical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4/02Wavelength-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4/0227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maintenance or provisioning [OAMP] of WDM networks, e.g. media access, routing or wavelength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3/00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3/16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in which the time allocation to individual channels within a transmission cycle is variable, e.g. to accommodate varying complexity of signals, to vary number of channels transmitted
    • H04J3/1605Fixed allocated frame structures
    • H04J3/1652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 [OTN]
    • H04J3/1658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 [OTN] carrying packets or ATM cel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04L12/4641Virtual LANs, VLANs, e.g. virtual private networks [VP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93Assignment of logical groups to network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52Del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14Multichannel or multilink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04L69/324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in the data link layer [OSI layer 2], e.g. HDL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能力发现方法,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包括M个链路,M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包括:第一设备接收由接收端设备发送的,承载在开销码块的管理通道的链路层发现协议LLDP格式的第二类型长度值TLV单元中的第一能力信息,所述第一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接收端设备对所述M个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的第一能力,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能力信息获取所述M个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的第一能力。

Description

一种能力发现以及状态发现的方法和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传送网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能力发现以及状态发现的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当前在以太网传送网中,通常会通过链路聚合组(Link Aggregation Group,LAG)技术,将多个物理连接链路(以下简称“链路”)绑定为一个逻辑链路,以增大带宽并提高链路的可用性。
具体地,LAG技术通常将相邻设备之间的S个带宽速率R相同的物理连接链路绑定为一个带宽速率为S*R LAG,以实现带宽速率的线性提升,从而满足带宽增长的需求。对于介质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以上的用户业务,LAG表现为一个逻辑接口。传输设备可以根据源MAC地址和/或目的MAC地址、或者虚拟局域网(VirtualLocal AreaNetwork,VLAN)标签等信息对来自MAC层的报文进行分类,区分出不同的业务。例如,源MAC地址与目的MAC地址相同的报文归属为同一个业务,多个业务经过哈希算法处理之后被分配约束到LAG的一个特定的链路发送。因为LAG技术中,一个业务的报文只会从一个链路发送,对该业务而言,不存在报文乱序问题,LAG无需对各链路的传输时延差进行补偿。然而也正是由于LAG技术中一个业务的报文只会从一个链路发送,即业务中的一个具体的业务的流量不能超过单个链路的带宽速率R,因此LAG对单个业务并不能体现S*R的带宽速率。
灵活以太网(Flexible Ethernet,FlexE)或灵活光传送网(Flexible OTN,FlexO)可以通过链路的绑定级联形成链路聚合组,以支持跨多个链路并行传输,来承载至少一个业务。其中,OTN是指光传送网(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由于业务跨链路传输,因此需要对各个链路的传输时延进行差分延迟补偿,以对齐多个链路上并行传输的业务。接收端设备的差分延迟补偿能力在实际中受到一定的工程限制,如果某个链路的差分延迟超过该接收端设备的差分延迟补偿能力,将导致整个链路聚合组失效。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配置链路组的方法和设备,能够提高传送网中链路的可用性和鲁棒性。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配置链路组的方法,包括:第一设备获取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的M个链路的第一状态信息,所述第一状态信息用于指示所述M个链路中任意两个链路之间的差分延迟的状态,所述M个链路中的任意一个链路为灵活以太网FlexE物理连接链路或者灵活光传送网FlexO物理连接链路,其中,M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所述第一设备获取所述接收端设备的第一能力信息,所述第一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接收端设备对所述M个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的第一能力;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状态信息和所述第一能力信息,将所述M个链路中的N个链路划分到第一链路组,其中,N为小于或等于M且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所述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链路组的信息。
应理解,第一设备是决定链路组划分方式的决策设备,第二设备包括配合决策设备完成链路组配置的相关设备。
还应理解,第一方面的配置链路组的方法应用于在接收端设备处,M个链路无法对齐的情况,或者说接收端设备的对所述M个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的第一能力不能实现将M个链路对齐的情况。
第一方面的配置链路组的方法,第一设备根据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的M个链路的差分延迟的状态和接收端设备对M个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的能力,将M个链路中的N个链路划分到第一链路组,从而避免了M个链路的差分延迟超出接收端设备的差分延迟补偿能力时所有的M个链路不可用的情况,可以提高传送网中链路的可用性和鲁棒性。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接收端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源端设备,所述第一设备获取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的M个链路的第一状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设备测量所述M个链路的差分延迟,获得所述第一状态信息;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对所述第一链路组中的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所述第一设备基于所述第一链路组,与所述第二设备传输业务数据。在本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由接收端设备作为决策设备确定链路组的配置,执行简单方便,进行链路组配置时信令开销小。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设备获取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的M个链路的第一状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状态信息;所述第一设备获取所述接收端设备的第一能力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能力信息。
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源端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接收端设备。在本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由源端设备作为决策设备,可以结合业务数据的相关信息,例如业务数量和/或带宽等综合因素确定链路组的配置。
其中,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设备为管理设备,所述第二设备包括所述接收端设备和/或所述源端设备。在本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由管理设备作为决策设备,一来可以接收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的相关信息,能够考虑例如业务数量和/或带宽等综合因素确定链路组的配置;二来能够避免由源端设备或接收端设备做决策时可能引发的计算量,可以减轻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的负担。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M个链路上,所述接收端设备的K个上游设备具有延迟发送补偿的能力,其中,K为正整数,所述K个上游设备包括所述源端设备和/或至少一个中间设备,所述中间设备在所述M个链路上位于所述源端设备与所述接收端设备之间,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设备获取所述K个上游设备的每个上游设备的第二能力信息和第二状态信息,所述第二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每个上游设备对所述M个链路中的至少一个链路进行延迟发送补偿的第二能力,所述第二状态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每个上游设备对所述M个链路中的至少一个链路进行延迟发送补偿的当前状态;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状态信息和所述第一能力信息,将所述M个链路中的N个链路划分到第一链路组,包括: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状态信息、所述第一能力信息、所述第二状态信息和所述第二能力信息,将所述M个链路中的所述N个链路划分到所述第一链路组;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状态信息、所述第一能力信息、所述第二状态信息和所述第二能力信息,确定所述每个上游设备对相应的链路应进行的延迟发送补偿的配置。
在接收端设备处M个链路无法对齐时,M个链路不能组成一个链路组,或者说FlexEGroup或FlexO Group崩溃无法工作,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源端设备、接收端设备,还可以包括中间设备等均可能有差分延迟补偿或延迟发送补偿的能力,本可能的实现方式各设备通过能力协商实现链路组的补偿。使得当源端设备、接收端设备之间的FlexE Group或FlexO Group中各设备的补偿能力无法补偿各链路的差分延迟时,通过配置链路组,使得源端设备只在延迟对齐的链路上承载跨链路传输业务数据;或者通过各设备协同补偿,使得最终M个链路在接收端设备处可以对齐,能够保证FlexE Group或FlexO Group的工作,可以提高链路的利用率。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接收端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源端设备,所述第一设备获取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的M个链路的第一状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设备测量所述M个链路的差分延迟,获得所述第一状态信息;所述第一设备获取所述K个上游设备的每个上游设备的第二能力信息和第二状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每个上游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二能力信息和所述第二状态信息;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K个上游设备中的至少一个上游设备发送第二配置信息,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至少一个上游设备对相应的链路应进行延迟发送补偿的配置。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对所述第一链路组中已经过所述至少一个上游设备根据所述第二配置信息进行延迟发送补偿的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所述第一设备基于所述第一链路组,与所述第二设备传输业务数据。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源端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接收端设备,所述第一设备获取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的M个链路的第一状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状态信息;所述第一设备获取所述接收端设备的第一能力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能力信息。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K个上游设备中包括所述第一设备,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设备根据确定的所述第一设备对相应的链路应进行的延迟发送补偿的配置,基于所述第一链路组,向所述第二设备传输业务数据。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K个上游设备中包括至少一个中间设备,所述第一设备获取所述K个上游设备的每个上游设备的第二能力信息和第二状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至少一个中间设备中的每个中间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二能力信息和所述第二状态信息;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至少一个中间设备中的至少部分中间设备发送第二配置信息,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至少部分中间设备对相应的链路应进行的延迟发送补偿的配置。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设备为管理设备,所述第二设备包括所述接收端设备和/或所述源端设备,所述第一设备获取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的M个链路的第一状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状态信息;所述第一设备获取所述接收端设备的第一能力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能力信息;所述第一设备获取所述K个上游设备的每个上游设备的第二能力信息和第二状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每个上游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二能力信息和所述第二状态信息;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K个上游设备中的至少一个上游设备发送第二配置信息,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至少一个上游设备对相应的链路应进行的延迟发送补偿的配置。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链路属于所述第一链路组的标记。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将所述第一配置信息承载在开销码块的保留字段中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将用于指示所述N个链路中的第一链路属于所述第一链路组的所述第一配置信息,通过所述第一链路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配置信息中的第一部分比特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链路与其他链路组成所述第一链路组,所述第一配置信息中的第二部分比特为所述第一链路组的标记。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状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设备接收由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的,承载在开销码块的管理通道的链路层发现协议LLDP格式的第一类型长度值TLV单元中的所述第一状态信息。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TLV单元还能够承载用于指示在所述接收端设备向所述源端设备发送业务数据时,所述接收端设备对所述M个链路进行延迟发送补偿的当前状态的信息。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TLV单元还能够承载用于指示上游设备对相应的链路应进行的延迟发送补偿的配置的信息。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能力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设备接收由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的,承载在开销码块的管理通道的链路层发现协议LLDP格式的第二类型长度值TLV单元中的所述第一能力信息。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TLV单元还能够承载用于指示在所述接收端设备向所述源端设备发送业务数据时,所述接收端设备对所述M个链路进行延迟发送补偿的能力的信息。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配置链路组的设备,该配置链路组的设备为第一设备,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具体地,所述配置链路组的设备可以包括用于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模块。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配置链路组的设备,该配置链路组的设备为第一设备,所述配置链路组的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网络接口,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所述处理器和网络接口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指令,并且对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的执行使得所述处理器和网络接口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配置链路组的设备,该配置链路组的设备为第一设备,所述配置链路组的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网络接口,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所述处理器和网络接口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指令,并且对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的执行使得:第一设备获取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的M个链路的第一状态信息,所述第一状态信息用于指示所述M个链路中任意两个链路之间的差分延迟的状态,所述M个链路中的任意一个链路为灵活以太网FlexE物理连接链路或者灵活光传送网FlexO物理连接链路,其中,M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所述第一设备获取所述接收端设备的第一能力信息,所述第一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接收端设备对所述M个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的第一能力;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状态信息和所述第一能力信息,将所述M个链路中的N个链路划分到第一链路组,其中,N为小于或等于M且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所述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链路组的信息。
第五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指令,当所述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
第六方面提供一种包括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所述指时,所述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
第二方面至第六方面所能获得的效果与第一方面所能获得的效果对应,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应理解,本申请各方面及其相应的实现方式中,涉及到第一状态信息、第一能力信息、第二状态信息、第二能力信息、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中的任意一种的传输时,可以在每个链路上传输该链路对应的状态、能力或配置信息,即以链路为粒度传输相关信息。当然,本申请各方面及其相应的实现方式也可以以其他粒度传输相关信息,例如,以设备为粒度,此处不作限定。
还应理解,本申请各方面及其相应的实现方式中差分延迟补偿是指延迟接收补偿,即接收方向上的补偿,一般也称为“deskew”;延迟发送补偿即发送方向上的补偿,一般也称为“remote deskew”。
附图说明
图1是100G的FlexE的接口上的码块流的示意图。
图2是FlexE中接收端设备的功能结构的示意性框图。
图3是FlexE中接收端设备发送码块流的示意图。
图4是FlexE开销码块的帧格式的示意图。
图5是FlexE跨传送网传输的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配置链路组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7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链路的差分延迟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配置链路组的结果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配置链路组以及进行补偿的流程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配置链路组以及进行补偿的流程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配置链路组以及进行补偿的流程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配置链路组以及进行补偿的流程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配置链路组的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图14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配置链路组的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FlexO或FlexE等网络,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物理连接链路可以简称为“链路”,在FlexE中链路也可以称为“PHY链路”。本申请实施例的链路是指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的链路,从源端设备到接收端设备的链路上可以存在中间设备。
下面对本说明书中涉及的概念进行简单的介绍。
FlexE技术:
以太网在过去的相当一段时间内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和长足的发展。以太网接口的速率以10倍的速度提升,从10Mbps向100Mbps、1000Mbps(1Gbps)、10Gbps、100Gbps不断演进发展。随着以太网接口的速率的不断提升,进一步提高以太网接口的速率在技术上逐渐遇到瓶颈。同时,为了适应实际场景中多样化的以太网接口的速率需求,200Gbps等。发展出了40Gbps、200Gbps和400Gbps的以太网接口。
在新一代更高速率的以太网接口的标准诞生之前,网络对于带宽的需求通常会超过现有以太接口速率。在新的以太网接口的标准诞生及新的以太网接口成本较高的过渡期,LAG技术通过将多个低速率的以太网接口绑定为一个LAG,可以实现虚拟的高速率的以太网接口。然而LAG技术是通过哈希算法,将业务数据按业务分配到LAG中的各个接口上。与基于业务的负载均衡方法类似,LAG也具有接口带宽分配不均衡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如果有大于单一接口速率的业务,通过哈希算法也只能分配到某一个接口上,这会造成该接口拥塞且业务传输速率受限于该接口的速率。
在转发设备中,业务从低速率的接口向高速率的接口转发时,需要缓存整个业务的报文再转发以防止报文断裂,这就使得业务数据的传输时延大大增加。为提高不同速率接口之间的转发效率,光联网论坛(Optical Internet Forum,OIF)发布了多链路变速箱(MultiLink Gearbox,MLG)技术,可以反向复用高速率的以太网接口将其划分为若干个低速率的以太网接口。但是,MLG技术只支持几种固定的接口划分方式,例如,将40G以太网接口划分为4×10G或2×20G以太网接口,支持的子接口类型有限,灵活性不够高。
FlexE技术即为面向上述需求所开发的灵活以太网的接口技术。图1是100G的FlexE的接口上的码块流的示意图。FlexE 1.0标准定义,通过将100G以太网接口的业务以20个码块(block)为周期进行时分复用,FlexE将100G以太网接口划分为以5G为颗粒的20个时隙(与20个码块周期中的1个码块对应)。每间隔1023×20个数据码块插入一个FlexE开销(Overhead,OH)码块,具体如图1所示。FlexE可以将S个以太网接口绑定为一个链路聚合组,业务数据可以在链路聚合组的20*S个时隙中任意选择空闲的时隙传输。
图2是FlexE中接收端设备的功能结构的示意性框图。如图2所示,FlexE技术在以太网接口的物理编码子层(Physical Coding Sublayer,PCS)上插入一个新的层,灵活以太网片(FlexE Shim)层。FlexE Shim层向上承接多个灵活以太网业务(FlexE Client),向下连接多个100G以太网接口。FlexE 1.0标准规定FlexE Client为64/66B编码的码块流(block stream),经过空闲码块插入/删除(Idle Insert/Delete)进行速率适配之后,将灵活以太网业务的码块流中的码块轮流放入分配给该灵活以太网业务的时隙中。
图3是FlexE中接收端设备发送码块流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FlexE中,对于S个物理连接链路组成的链路聚合组,即由S个物理链路(Physical,PHY)组成的灵活以太网组(FlexE Group),共有20*S个时隙。灵活以太网片(FlexE Shim)层用一个20*S长度的时隙分配表(Calendar)来分派66B码块的位置。例如,一个周期中前20个码块用PHY1发送,后续的20个码块用PHY2发送,以此类推直到PHYS。这里每个PHY上的20个码块也可称为一个子时隙分配表(Sub-calendar)。在一个具体的例子中,10G的灵活以太网业务占据20*S个时隙中的某两个时隙,则在一个周期中从10G的灵活以太网业务的码块流中提取两个码块置于对应的位置(1个码块对应1个5G时隙)。在另一个具体的例子中,25G的灵活以太网业务则占据5个时隙,每个周期将从25G的灵活以太网业务的码块流中提取5个码块置于calendar中对应的位置。FlexE Group中各个时隙分别传输哪些灵活以太网业务的配置信息在FlexE OH码块中的特定字段上来指定。
图4是FlexE开销码块的帧格式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32个连续的FlexE帧构成一个FlexE复帧,一个FlexE OH帧由8个连续的FlexE OH码块组成。FlexE帧中第一个码块以“0x4B”或“0x5”字段作为标记字段,以用于识别该码块为OH码块。当接收端设备识别到该OH码块后,再接收1023×20个64/66B码块(数据码块)后可收到下一个OH码块,依次类推可从码块流中提取出整个FlexE帧。
如图4所示,各个链路上传输的FlexE OH帧中包括灵活以太网组编号(FlexEGroupNumber)、物理链路图(PHY Map)、物理链路编号(PHY Number)、时隙分配表(Calendar)A、Calendar B等字段。FlexE Group Number用于指示该链路所在的灵活以太网组编号;PHY Map(一个FlexE复帧中共需8×32=256bits来指示)用于指示该链路所在的灵活以太网组中包括的PHY的分布;物理链路编号可以是1~254;Calendar A与Calendar B分别用于指示该FlexE Group的当前Calendar配置与备用Calendar配置。每个FlexE帧的第三个码块中有16bit用于指示时隙上所传输的业务数据的编号。每个FlexE复帧中的第一个FlexE帧携带对应时隙0(slot 0)中所传输的业务数据的编号,以此类推,直到FlexE复帧中第20个FlexE帧携带对应slot 19中所传输的业务数据的编号。接收端设备收到FlexEGroup中所有链路上的FlexE帧信息后,即可得到该FlexE Group中各个业务数据的时隙分配方式。
由于在FlexE中业务数据可以在跨链路的多个时隙上传输,接收端设备在从多个时隙中恢复灵活以太网业务之前就需要对FlexE Group中的各个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否则从存在差分延迟的跨链路的时隙中恢复灵活以太网业务就会产生码块乱序的问题。FlexE1.0标准规定:FlexE Group以各链路上传输的FlexE帧的第一个开销码块为标记,通过在接收端设备缓存(Buffer)对各链路的传输时延进行对齐。通常,在FlexE Group片对片(shim-to-shim)直连的传输场景下各链路的差分延迟补偿(deskew)能力至少为300ns,在FlexE Group长距跨传送网传输时各链路差分延迟补偿能力至少为10us。
由于业务数据可以在FlexE Group内跨链路的多个时隙上传输,因而在接收端设备需要将多个链路上的FlexE帧对齐,以保证业务数据能从对应的时隙中以正确的顺序恢复出来。FlexE 1.0标准以FlexE帧边界为参考,计算各链路的差分延迟并通过缓存将各链路上的码块流对齐。如前所述,对于FlexE Group片对片(shim-to-shim)直连的传输场景,FlexE标准规定的FlexE Group内各链路的差分延迟应<=300ns;对于长距跨传送网传输场景,各链路的差分延迟应<=10us。如果FlexE Group内某个链路上的差分延迟超过接收端设备的差分延迟补偿能力,则整个FlexE Group将失效。
FlexO技术:
FlexO是通过绑定多个标准速率的端口(例如m×100G),组成灵活光传送网组(FlexOGroup),以承载标准光传输单元Cn(Optical Transport Unit-Cn,OTUCn)(n≥1)信号,这补充了之前的协议中没有定义带宽大于100G的端口的不足。类似FlexE地,由于OTUCn信号会在多个链路上跨链路传输,因而需要将各链路上传输的业务数据对齐,以保证所传输OTUCn信号的恢复。目前FlexO规定通过各链路上所传输的OTUCn帧中的帧定位信号(Frame Alignment Signal,FAS)字段实现FlexO Group中各链路上的业务数据的对齐。如果FlexO Group中某条链路的差分延迟超过接收端设备的差分延迟补偿能力,则整个FlexOGroup将失效。
链路层发现协议(Link Layer Discovery Protocol,LLDP)技术:
本申请实施例还涉及LLDP技术。LLDP是标准802.1AB中定义的链路层发现协议。通过LLDP,传送网设备可通过标准LLDP类型长度值(Type Length Value,TLV)单元定期向相邻的其他传送网设备发送承载有本地信息的组播报文。LLDP规定传送网设备的每个端口上都有标准的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SNMP)管理信息库(Management Information Base)MIB,用于存储本地和相邻的其他传送网设备的状态信息。传送网设备之间通过发送和接收LLDP TLV单元以刷新SNMP MIB中存储的状态信息。通过LLDP可方便传送网设备的状态信息的管理和维护。
TLV单元是LLDP中的基本信息单元,不同类型的TLV可以承载不同的信息。其中,LLDP预留了一种可供各标准组织自定义的TLV单元。表1是可自定义的LLDP格式的TLV单元各字段的定义。应理解,本说明书中的表2至表7示出的TLV单元均是表1示出的TLV单元的具体应用形式。
表1可自定义的LLDP格式的TLV单元
Figure BDA0002335433640000081
下面结合图2和图5介绍应用本申请实施例的配置链路组的方法的场景。如图2所示,FlexE工作于MAC层与PHY层之间。FlexE通过修改原有的协调子层(ReconciliationSublayer,RS)及PCS,来实现将传统以太网端口划分时分复用(Time DivisionMultiplexing,TDM)的通道及多个以太网端口绑定的功能。LLDP以及LAG技术则工作于MAC层。FlexE 1.0标准定义了FlexE的以太网传输以及跨传送网传输的应用场景。图5是FlexE跨传送网传输的应用场景的示意图。FlexE跨传送网传输是基于FlexE可感知传输(FlexEAware Transport)模式的。图5中以太网路由器中的灵活以太网片(FlexE Shim)需要对与其相连的FlexE Group中的两条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FlexO工作于PHY层,与FlexE类似地,同样需要对多条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
基于FlexE中FlexE Group可能失效的情况和FlexO中FlexO Group可能失效的情况,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配置链路组的方法。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对涉及的FlexE或FlexO相关的功能部件的改造来实现传送网设备之间的补偿协商。经本申请实施例的改造之后,传送网设备在链路组建立时允许链路组中存在超出接收端设备的差分延迟补偿能力的链路。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传送网设备可以包括源端设备、中间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图6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配置链路组的方法100的示意性流程图。如图6所示,配置链路组的方法100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110,第一设备获取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的M个链路的第一状态信息,第一状态信息用于指示M个链路中任意两个链路之间的差分延迟的状态,M个链路中的任意一个链路为灵活以太网FlexE物理连接链路或者灵活光传送网FlexO物理连接链路,其中,M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S120,第一设备获取接收端设备的第一能力信息,第一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接收端设备对M个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的第一能力。
S130,第一设备根据第一状态信息和第一能力信息,将M个链路中的N个链路划分到第一链路组,其中,N为小于或等于M且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S140,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第一链路组的信息。
应理解,第一设备是决定链路组划分方式的决策设备,第二设备包括配合决策设备完成链路组配置的相关设备。
还应理解,本申请各实施例中差分延迟补偿是指延迟接收补偿,即接收方向上的补偿,一般也称为“deskew”;延迟发送补偿即发送方向上的补偿,一般也称为“remotedeskew”。
本申请实施例的配置链路组的方法,第一设备根据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的M个链路的差分延迟的状态和接收端设备对M个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的能力,将M个链路中的N个链路划分到第一链路组,从而避免了M个链路的差分延迟超出接收端设备的差分延迟补偿能力时所有的M个链路不可用的情况,可以提高传送网中链路的可用性和鲁棒性。
在FlexE中,FlexE Group中各链路上的数据流为1OH block+1023×20Datablocks的64/66B码块流的格式,接收端设备以各链路上传输的FlexE帧的第一个OH block中的0x4B和0x5标识字段为标记,对各链路上的数据码块进行对齐。
同样地,FlexO帧为128行5440bits的数据流,8个帧为一个复帧。接收端设备以各FlexO帧中承载的OTUCn帧中的FAS字段为标记,对各链路上的数据码块进行对齐。
两种传送网可以统一使用本申请实施例的配置链路组过程以及后续的补偿过程。各实施例以FlexE为例进行说明,当然本申请实施例的配置链路组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FlexO中,或者应用于跨FlexE和FlexO的传送网中。
图7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链路的差分延迟的状态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有5条链路PHY1-PHY5,各条链路相互独立地在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发送FlexE帧。图7的横轴表示各链路上FlexE帧到达的时间延迟,阴影框的宽度表示接收端设备的差分延迟补偿的能力。如图7所示的5条链路,PHY1和PHY2之间的差分延迟相近,PHY3、PHY4和PHY5的差分延迟相近,但是接收端设备的差分延迟补偿的能力无法完成对PHY1-PHY5的差分延迟补偿。
下面结合几个实施例对本申请的配置链路组的方法进行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1: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即决策设备为接收端设备,第二设备为源端设备。接收端设备具有延迟接收补偿的能力。
在本实施例中,S110第一设备获取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的M个链路的第一状态信息,可以包括:第一设备测量M个链路的差分延迟,获得第一状态信息。具体地,接收端设备可以通过现有的一些方案测量M个链路的差分延迟,从而获得第一状态信息。
具体而言,本申请各实施例可以通过测量各链路传输时延从而比较出任意两条链路之间的差分延迟;或者通过在接收端设备处增加一个计数器,收到最快的链路的标记码块之后从0开始计数,收到其他链路上的标记码块后记下此时计数器值x,则这两条链路的传输时延差为x码块对应的传输时间。本申请各实施例对测量M个链路的差分延迟的具体方式不作限定。
在图7示出的具体例子中,第一状态信息可以是PHY1和PHY2之间的差分延迟相近,PHY3、PHY4和PHY5的差分延迟相近,但是接收端设备的差分延迟补偿的能力无法完成对PHY1-PHY5的差分延迟补偿。
受到接收端设备的差分延迟补偿的能力的限制,接收端设备无法支持所有的PHY1-PHY5的差分延迟补偿。考虑最大化支持跨链路的业务的成员链路的数量,可以从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的全部M个链路中选择N个链路标记为“selected”,其他M-N个链路标记为“standby”。本实施例例中N=3,即PHY3、PHY4和PHY5标记为“selected”,其他2个链路PHY1和PHY2标记为“standby”。标记为“selected”的PHY3、PHY4和PHY5组成第一链路组,在第一链路组的3个链路上可以承载跨链路的业务。标记为“standby”的PHY1和PHY2可以用于独立传输完整的业务,或者标记为“standby”的PHY1和PHY2处于备用状态,在备用状态时不传输业务。业务不在被标记为“standby”的链路上并行传输,也不在分别标记为“standby”和标记为“selected”的两个链路上并行传输。
另外,也可以考虑建立两个链路组。图8是本实施例的一种配置链路组的结果的示意图。将链路PHY3、PHY4和PHY5标记为“selected1”,即第一链路组,用于承载跨链路的业务;将链路PHY1和PHY2标记为“selected2”,即第二链路组,用于承载跨链路的业务。业务不能在标记为“selected1”的第一链路组和标记为“selected2”的第二链路组上跨链路组传输。
除以上两种配置链路组的方案外,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有更多不同的根据链路之间的差分延迟的状态以及接收端设备对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的能力确定链路组的配置方案,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应理解,以上仅是以M=5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配置链路组的方法进行的说明,而非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配置链路组的方法的限定。
可选地,本实施例的配置链路组的方法还可以包括:第一设备基于第一链路组,与第二设备传输业务数据;第一设备根据第一配置信息,对第一链路组中的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
图9是本实施例的配置链路组以及进行补偿的流程200的示意图。该流程200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210,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启动链路。
S220,源端设备通过M个链路分别独立地向接收端设备发送数据帧。相应地,接收端设备接收源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帧。应理解,这些数据帧中可以包括对齐标记。
S230,接收端设备测量M个链路的差分延迟的状态,获得第一状态信息。
S240,接收端设备根据第一状态信息以及可以表示接收端设备对M个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的能力的第一能力信息,确定如何配置链路组,即确定第一配置信息。具体地配置中包括将M个链路中的N个链路划分到第一链路组。
S250,接收端设备对M个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具体地,接收端设备根据第一配置信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即设置差分延迟的缓存大小。换而言之,接收端设备根据自身确定的链路组配置对第一链路组中的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应理解,S250可以和S260同时进行,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S260,接收端设备向源端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第一链路组的信息。相应地,源端设备接收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的形式可以有多种,将在下文中进行详细描述。
可选地,
S270,源端设备根据第一配置信息向接收端设备发送业务数据。
应理解,在本申请各实施例中,第一配置信息可以包括用于指示链路属于第一链路组的标记,后边的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例如,第一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上文中描述的“selected”标记(用于指示链路属于第一链路组)和“standby”标记。
再如,第一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上文中描述的“selected1”标记(用于指示链路属于第一链路组)和“selected2”标记(用于指示链路属于第二链路组)。具体地,第一设备将用于指示N个链路中的第一链路属于第一链路组的第一配置信息,通过第一链路发送给第二设备。换而言之,可以通过链路组标识(例如“Subgroup ID”,这里“Subgroup”是为了与现有的“Group”进行区分)的方式指示链路组配置的信息。为M个链路添加“Subgroup ID”,对标记有同一“Subgroup ID”的各链路可以进行差分延迟补偿操作,可以跨链路传输业务;如果仅有一个链路标记为某一“Subgroup ID”,则只能在该链路上独立传输业务。
又如,第一配置信息可以包括用于指示M个链路分别所属的链路组的信息。第一设备将用于指示M个链路分别所属的链路组的信息,通过每个链路分别发送给第二设备。
应理解,在本申请各实施例中,S140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可以包括:第一设备将第一配置信息承载在数据码块中发送给第二设备;或第一设备将第一配置信息承载在开销码块的管理通道中以链路层发现协议(Link Layer DiscoveryProtocol,LLDP)格式、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HDLC)格式或点对点通信协议(Point to Point Protocol,PPP)格式的报文发送给第二设备;或第一设备将第一配置信息承载在开销码块的保留字段中发送给第二设备。后边的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在一个具体的例子中,第一配置信息(例如,在每个链路上传输各自的所属的链路组的标记)通过在OH码块的管理通道发送LLDP格式的报文的形式来传输。具体地,第一配置信息可以承载在LLDP格式的类型长度值(Type-Length-Value,TLV)单元中,通过FlexE OH码块中的shim-to-shim管理通道(management channel)来传输。
一种可选的用于承载第一配置信息的LLDP格式的TLV单元各字段的定义如表2所示。TLV单元中,
byte1~2的前7bit为TLV类型(TLV type),根据LLDP规定,各组织自定义的TLV单元的type值为127。
byte1~2的后9bit为TLV长度(TLV length),指示该TLV单元的总长度有多少字节。
byte3~5为LLDP规定的各组织的组织唯一标识码(Organizationally UniqueIdentifier,OUI),其中,OIF所对应的OUI为00-0F-40。
byte6为各组织自定义的TLV单元的子类型(subtype),可以为0x??(十六进制),例如可以为如0x01(十六进制)或者00000001(二进制),等等。
byte7为该链路所属的链路组的标记。
0x00可以表示该链路差分延迟超出接收端设备的差分延迟补偿的能力,也即“standby”
0x01~0xFF可以表示该链路差分延迟在接收端设备的差分延迟补偿的能力范围内,也即“selected”,具体对应的值可以指示该链路所属的链路组的编号。
应理解,表2给出的用于承载第一配置信息的LLDP格式的TLV单元各字段的定义仅是实例性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变形,本申请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表2用于承载第一配置信息的LLDP格式的TLV单元
Figure BDA0002335433640000121
源端设备在OH码块的管理通道上接收到此TLV单元后即可按照“链路所属的链路组的标记”的指示完成链路组的配置并发送业务数据。
在另一个具体的例子中,第一配置信息(例如,在每个链路上传输各自的所属的链路组的标记)通过OH码块的保留字段来传输。所述第一配置信息中的第一部分比特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链路与其他链路组成所述第一链路组,所述第一配置信息中的第二部分比特为所述第一链路组的标记。图10是本实施例的保留字段的格式的示意图。具体地,在OH码块的保留字段中可划分出11bits用于承载第一配置信息。前3个bit可以承载“selected”或者“standby”标记,在“selected”状态下后8个bit可用来承载“链路所属的链路组的标记”。应理解,第一部分比特包括3bit,第二部分比特包括8bit仅是示例,第一部分比特和第二部分比特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的bit,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应理解,OH码块中包括多个bit的保留字段,图10所示出的用于承载第一配置信息的保留字段的位置仅为示例性的,而不是对本申请各实施例的限定。
对于FlexO,各链路分别对应的配置信息可以放置于OTUCn帧的OH码块的管理通道中进行发送,或者可以放在通用通信信道(General Communication Channel,GCC)0字节以通用成帧规程(Generic Framing Procedure,GFP)格式、HDLC格式、PPP格式或者保留(Reserved,RES)字段以自定义的帧格式进行发送,或者也可以放置于OTUCn帧的净荷中,例如放置在光净荷单元(Optical Payload Unit-CnOPUCn)的净荷中以GFP格式或者其他自定义的帧格式发送。
本实施例,接收端设备具有延迟接收补偿的能力,由接收端设备作为决策设备确定链路组的配置,执行简单方便,进行链路组配置时信令开销小。
实施例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即决策设备为源端设备,第二设备为接收端设备。接收端设备具有延迟接收补偿的能力。
在本实施例中,S110第一设备获取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的M个链路的第一状态信息,可以包括:第一设备接收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一状态信息。S120第一设备获取接收端设备的第一能力信息,可以包括:第一设备接收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一能力信息。
图11是本实施例的配置链路组以及进行补偿的流程300的示意图。该流程300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305,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启动链路。
S310,源端设备通过M个链路分别独立地向接收端设备发送数据帧。相应地,接收端设备接收源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帧。应理解,这些数据帧中可以包括对齐标记。
S315,接收端设备测量M个链路的差分延迟的状态。
S320,接收端设备向源端设备发送第一状态信息,该第一状态信息用于指示M个链路的差分延迟的状态。相应地,源端设备接收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一状态信息。
S325,接收端设备向源端设备发送第一能力信息,该第一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接收端设备对M个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的第一能力。相应地,源端设备接收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一能力信息。
S330,源端设备根据第一状态信息以及第一能力信息,确定如何配置链路组。具体地配置中包括将M个链路中的N个链路划分到第一链路组。
S335,源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第一链路组的信息。相应地,接收端设备接收源端设备发送的第一配置信息。
S340,接收端设备对M个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具体地,接收端设备根据第一配置信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即设置差分延迟的缓存大小。换而言之,接收端设备根据自身确定的链路组配置对第一链路组中的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
S345,接收端设备向源端设备返回确认信息,用于指示已经收到上述第一配置信息并进行了相应的链路组配置。相应地,源端设备接收接收端设备返回的确认信息。应理解,S345为可选的步骤。进一步地,接收端设备还可以将更新后的各链路的差分延迟的状态发送到源端设备。
S350,源端设备根据第一配置信息向接收端设备发送业务数据。
其中,第一配置信息的发送方式可以与实施例1中第一配置信息的发送方式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S335中,第一配置信息中还可以包括针对各链路,对接收端设备进行差分延迟补偿时的缓存需求,接收端设备根据该缓存需求直接设置各链路的缓存量。
可选地,S330中,源端设备还可以结合将要发送给接收端设备的业务数据的相关信息,例如业务数量和/或带宽等综合因素确定链路组的配置方案。
应理解,S345中接收端设备返回的确认信息可以通过LLDP格式的报文的形式来传输;也可通过OH码块中的保留字段来传输。例如,在实施例1中承载第一配置信息的OH保留字段之后还有2个bit的保留字段可以用来传输该确认信息。例如,“00”表示接收端设备接收到第一配置信息,并且成功设置各链路的缓存量;“01”表示未成功设置各链路的缓存量。源端设备接收到确认信息“00”后可以发送业务数据,如接收到“01”的消息则回到S330重新确定链路组的配置方案。
在S325中,第一能力信息可以通过数据码块发送,也可以通过开销码块的管理通道中以LLDP格式、HDLC格式或PPP格式的报文发送,还可以通过开销码块的保留字段发送,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个具体的例子中,第一能力信息可以承载在开销码块的管理通道的LLDP格式的TLV单元中。该用于承载第一能力信息的LLDP格式的TLV单元的各字段的定义如表3所示。
其中,表3的byte1~6字段的定义与表2的byte1~6字段的定义相同。
byte7定义为对该链路的差分延迟补偿的能力。其中,第一个bit可以表示该链路的接收方向的差分延迟补偿的能力,第一个bit值为“0”表示接收方向的缓存大小为默认值,如缓存大小为与FlexE1.0中定义的300ns差分延迟补偿能力相对应的469码块;第一个bit值为“1”表示接收方向的缓存大小为该链路自定义的值,具体值在byte8~10中描述。byte7中其他bit可以为保留字段。
byte8~10定义为该链路接收方向的缓存大小。如果byte7中的第一个bit为“1”(接收方向的缓存大小为自定义的值),则byte8~10的值x表示接收方向的缓存大小为x码块,x的取值范围为[1~0xFFFFFE]。如果byte7中的第一个bit为“0”,则接收方向的缓存大小为默认值,byte8~10的值可以设为“0xFFFFFF”。
应理解,该TLV单元中byte8~10所定义的接收方向的缓存大小(例如可以为localdeskew buffer size)为可选参数。当该链路接收方向的缓存大小为默认大小时,不需传递接收方向的缓存大小信息,其参数可设为“0xFFFFFF”。
这里举例描述的接收方向的缓存大小以码块(block)为单位。同样地,接收方向的缓存大小可以ns或10ns或者bytes等不同描述方式或不同大小的缓存基本单位来表示,本申请各实施例不作限定。
在FlexE Aware Transport的传输模式下,即跨传送网传输场景下,接收端设备使用上述TLV单元向源端设备通告第一能力,通过OH码块的片对片管理通道(shim-to-shimmanagement channel)传输。其他场景下,上述TLV单元可以通过分段管理通道(sectionmanagement channel)传输也可以通过shim-to-shim management channel传输。
表3用于承载第一能力信息的LLDP格式的TLV单元
Figure BDA0002335433640000141
在一个具体的例子中,第一状态信息可以承载在开销码块的管理通道的LLDP格式的TLV单元中。该用于承载第一状态信息的LLDP格式的TLV单元的各字段的定义如表4所示。
其中,表4的byte1~6字段的定义与表2的byte1~6字段的定义相同。
byte7定义为该链路的差分延迟的结果(例如,可以为“FlexE group PHY deskewstatus”)。其中,第一个bit表示该链路的接收方向的当前差分延迟的结果,“0”表示接收端设备对M个链路的各链路按第一配置信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且差分延迟补偿成功;“1”表示接收端设备未进行差分延迟补偿或差分延迟补偿失败。byte7中其他bit可以为保留字段。
byte8~10定义为该链路的差分延迟的延迟量。差分延迟的延迟量(例如,可以为“FlexE group PHY skew”)参数表示接收端设备收到各链路上的数据帧时,本链路相对于M个链路中传输最快的链路的延迟量。此时,例如某链路的“FlexE group PHY skew”为0,则表示该链路即为M个链路中传输最快的链路。其值x表示差分延迟的延迟量为x码块数据所对应的传输时间。
在FlexE Aware Transport的传输模式下,即跨传送网传输场景下,接收端设备使用上述TLV单元向源端设备通告自身的差分延迟的状态,通过OH码块的片对片管理通道(shim-to-shim management channel)传输。其他场景下,上述TLV单元可以通过分段管理通道(section management channel)传输也可以通过shim-to-shim management channel传输。
表4用于承载第一能力信息的LLDP格式的TLV单元
Figure BDA0002335433640000151
源端设备通过上述两个TLV单元获取接收端设备的第一能力信息及各链路口的第一状态信息之后确定链路组配置,并通过与实施例1类似的方式将第一配置信息发送到接收端设备。接收端设备根据第一配置信息对各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本实施例中,接收端设备具有延迟接收补偿的能力,由源端设备作为决策设备,可以结合业务数据的相关信息,例如业务数量和/或带宽等综合因素确定链路组的配置。
实施例3: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即决策设备为管理设备,第二设备包括接收端设备和/或源端设备。接收端设备具有延迟接收补偿的能力。
在本实施例中,S110第一设备获取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的M个链路的第一状态信息,可以包括:第一设备接收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一状态信息。S120第一设备获取接收端设备的第一能力信息,可以包括:第一设备接收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一能力信息。
由管理设备决策链路组配置的流程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A-1,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启动链路。
A-2,源端设备通过M个链路分别独立地向接收端设备发送数据帧。相应地,接收端设备接收源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帧。应理解,这些数据帧中可以包括对齐标记。
A-3,接收端设备测量M个链路的差分延迟的状态。
A-4,接收端设备向管理设备发送第一状态信息,该第一状态信息用于指示M个链路的差分延迟的状态。相应地,管理设备接收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一状态信息。
A-5,接收端设备向管理设备发送第一能力信息,该第一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接收端设备对M个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的第一能力。相应地,管理设备接收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一能力信息。
A-6,管理设备根据第一状态信息和第一能力信息,确定如何配置链路组。具体地配置中包括将M个链路中的N个链路划分到第一链路组。
A-7,管理设备向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第一链路组的信息。相应地,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接收管理设备发送的第一配置信息。
A-8,源端设备和/或接收端设备可以向管理设备返回确认信息,用于指示已经收到上述第一配置信息并进行了相应的配置。相应地,管理设备接收源端设备和/或接收端设备返回的确认信息。应理解,A-8为可选的步骤。
A-9,管理设备收到确认信息之后向源端设备下达链路组配置已完成的指示。应理解,A-9为可选的步骤。
A-10,源端设备根据第一配置信息向接收端设备发送业务数据。
A-11,接收端设备根据第一配置信息,对业务数据对应的第一链路组中的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
A-12,管理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一配置信息中还可以包括针对各链路,对接收端设备进行差分延迟补偿时的缓存需求,接收端设备根据该缓存需求直接设置各链路的缓存量。应理解,A-12为可选的步骤。
应理解,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与管理设备之间的,关于第一状态信息、第一能力信息和第一配置信息的通信可以在各设备与管理设备的OH码块的管理通道中传输。可选地,在FlexO中,上述信息可以在OH码块的GCC0字节以GFP格式、HDLC格式、PPP格式或RES字段以自定义的帧格式进行传输。在FlexE中,上述信息可以在OH码块的管理通道以网络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报文的形式传输,本实施例对具体的传输方式不作限定。
本实施例中,由管理设备作为决策设备,一来可以接收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的相关信息,能够考虑例如业务数量和/或带宽等综合因素确定链路组的配置;二来能够避免由源端设备或接收端设备做决策时可能引发的计算量,可以减轻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的负担。
应理解,在实际场景中,链路从源端设备到接收端设备的路径上可能还经过一些中间设备,如图5所示的FlexE跨传送网传输的应用场景,即基于FlexE aware transport模式的传输场景。除接收端设备能进行差分延迟补偿之外,中间设备的各发送端口也可以支持延迟发送数据的能力,或者称为延迟发送补偿的能力,因而需要接收端设备和中间设备通过协商实现协同补偿。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M个链路上,接收端设备的K个上游设备可以具有延迟发送补偿的能力,其中,K为正整数。K个上游设备可以包括源端设备和/或至少一个中间设备,中间设备在M个链路上位于源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
在接收端设备的K个上游设备具有延迟发送补偿的能力的情况下,方法100还可以包括:第一设备获取K个上游设备的每个上游设备的第二能力信息和第二状态信息,第二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每个上游设备对M个链路中的至少一个链路进行延迟发送补偿的第二能力,第二状态信息用于指示每个上游设备对M个链路中的至少一个链路进行延迟发送补偿的当前状态;S130第一设备根据第一状态信息和第一能力信息,将M个链路中的N个链路划分到第一链路组,可以包括:第一设备根据第一状态信息、第一能力信息、第二状态信息和第二能力信息,将M个链路中的N个链路划分到第一链路组;方法100还可以包括:第一设备根据第一状态信息、第一能力信息、第二状态信息和第二能力信息,确定每个上游设备对相应的链路应进行的延迟发送补偿的配置。
应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M个链路均会经过所有的上游设备。对K个上游设备中的任一个上游设备而言,可能只有M个链路中的部分链路(至少一个链路)经过。
下面结合几个实施例说明当接收端设备的K个上游设备具有延迟发送补偿的能力时,本申请实施例的配置链路组的方法。
实施例4、实施例5和实施例6中,第一设备即决策设备为接收端设备,第二设备为源端设备。接收端设备具有延迟接收补偿的能力。K个上游设备可以包括源端设备和/或至少一个中间设备,具有延迟发送补偿的能力。
S110第一设备获取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的M个链路的第一状态信息,可以包括:第一设备测量M个链路的差分延迟,获得第一状态信息;第一设备获取K个上游设备的每个上游设备的第二能力信息和第二状态信息,可以包括:第一设备接收每个上游设备发送的第二能力信息和第二状态信息;方法100还可以包括:第一设备向K个上游设备中的至少一个上游设备发送第二配置信息,第二配置信息用于指示至少一个上游设备对相应的链路应进行延迟发送补偿的配置。
在至少一个上游设备完成延迟发送补偿的配置后,方法100还可以包括:第一设备基于第一链路组,与第二设备传输业务数据;第一设备根据第一配置信息,对第一链路组中已经过至少一个上游设备根据第二配置信息进行延迟发送补偿的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
应理解,在接收端设备处M个链路无法对齐时,M个链路不能组成一个链路组,或者说FlexE Group或FlexO Group崩溃无法工作,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源端设备、接收端设备,还可以包括中间设备等均可能有差分延迟补偿或延迟发送补偿的能力,本申请各实施例各设备通过能力协商实现链路组的补偿。使得当源端设备、接收端设备之间的FlexEGroup或FlexO Group中各设备的补偿能力无法补偿各链路的差分延迟时,通过配置链路组,使得源端设备只在延迟对齐的链路上承载跨链路传输业务数据;或者通过各设备协同补偿,使得最终M个链路在接收端设备处可以对齐,能够保证FlexE Group或FlexO Group的工作,可以提高链路的利用率。
实施例4: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即决策设备为接收端设备,第二设备为源端设备。接收端设备具有延迟接收补偿的能力。接收端设备和源端设备之间有具有延迟发送补偿的能力的中间设备,即K个上游设备为至少一个中间设备。
接收端设备和中间设备协同补偿的流程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B-1,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启动链路。
B-2,源端设备通过M个链路分别独立地向接收端设备发送数据帧。相应地,接收端设备接收源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帧。应理解,这些数据帧中可以包括对齐标记。
B-3,接收端设备测量M个链路的差分延迟的状态,获得第一状态信息。
B-4,中间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第二能力信息,第二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每个中间设备对M个链路中的至少一个链路进行延迟发送补偿的第二能力。相应地,接收端设备接收中间设备发送的第二能力信息。应理解,第二能力信息可以携带在B-2的数据帧中,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发送,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B-5,中间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第二状态信息,第二状态信息用于指示每个中间设备对M个链路中的至少一个链路进行延迟发送补偿的当前状态。相应地,接收端设备接收中间设备发送的第二状态信息。应理解,第二状态信息可以携带在B-2的数据帧中,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发送,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B-6,接收端设备根据第一状态信息和可以表示接收端设备对M个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的能力的第一能力信息、第二能力信息和第二状态信息,确定如何配置链路组以及如何配置延迟发送补偿。具体的链路组配置中包括将M个链路中的N个链路划分到第一链路组。
B-7,接收端设备向中间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包括指示第一链路组的信息。相应地,中间设备接收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一配置信息。应理解,B-7为可选的步骤,执行B-7可以不用于协同补偿流程,而是用于其他过程。
B-8,接收端设备向中间设备发送第二配置信息,第二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上游设备对相应的链路应进行的延迟发送补偿的配置。相应地,中间设备接收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二配置信息。
B-9,中间设备根据第二配置信息调整链路发送延迟。
B-10,中间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更新后的延迟发送补偿的当前状态的信息。一来可以为下次协同补偿做准备,二来通知接收端设备已经完成延迟发送补偿的配置。
B-11,接收端设备接收到中间设备发送的信息后,向源端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包括指示第一链路组的信息。相应地,源端设备接收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一配置信息。同时,可选地,第一配置信息中还可以包括用于指示已经完成差分延迟补偿的相关配置的信息。
B-12,接收端设备对M个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具体地,接收端设备根据第一配置信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即设置差分延迟的缓存大小。换而言之,接收端设备根据自身确定的链路组配置对第一链路组中的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
B-13,源端设备根据第一配置信息向接收端设备发送业务数据。
应理解,源端设备、中间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的,关于第一状态信息、第一能力信息、第一配置信息、第二状态信息、第二能力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以及其他的相关信息的通信可以通过数据码块传输,也可以通过开销码块的管理通道中以LLDP格式、HDLC格式或PPP格式的报文传输,还可以通过开销码块的保留字段传输,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其中,第一配置信息的发送方式与实施例1中第一配置信息的发送方式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以及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涉及上报或传输自身的能力信息,例如,第一能力信息和第二能力信息,可以承载在开销码块的管理通道的LLDP格式的TLV单元中。该用于承载能力信息的LLDP格式的TLV单元的各字段的定义如表5所示。
其中,表5的byte1~6字段的定义与表2的byte1~6字段的定义相同。
byte7定义为对该链路的补偿的能力。其中,byte7的第一个bit可以表示该链路的接收方向的差分延迟补偿的能力,第一个bit值为“0”表示接收方向的缓存大小为默认值,如缓存大小为与FlexE1.0中定义的300ns差分延迟补偿能力相对应的469码块;第一个bit值为“1”表示接收方向的缓存大小为该链路自定义的值,具体值在byte8~10中描述。byte7的第二个bit可以表示该链路的发送方向的延迟发送补偿的能力,第二个bit值为“0”表示不支持延迟发送补偿的能力的默认模式;第二个bit值为“1”表示支持延迟发送补偿的能力,延迟发送缓存大小的具体值在byte11~13中描述。byte7中其他bit可以为保留字段。
byte8~10定义为该链路接收方向的缓存大小。如果byte7中的第一个bit为“1”(接收方向的缓存大小为自定义的值),则byte8~10的值x表示接收方向的缓存大小为x码块,x的取值范围为[1~0xFFFFFE]。如果byte7中的第一个bit为“0”,则接收方向的缓存大小为默认值,byte8~10的值可以设为“0xFFFFFF”。
byte11~13定义为该链路发送方向的缓存大小。如果byte7中的第一个bit为“1”(发送方向支持延迟发送补偿的能力),则byte8~10的值x表示发送方向的缓存大小为x码块,x的取值范围为[1~0xFFFFFE]。如果byte7中的第一个bit为“0”,则标识发送方向不支持延迟发送补偿的能力,byte8~10的值可以设为“0xFFFFFF”。
这里举例描述的缓存大小以码块(block)为单位。同样地,缓存大小可以ns或10ns或者bytes等不同描述方式或不同大小的缓存基本单位来表示,本申请各实施例不作限定。
在FlexE Aware Transport的传输模式下,即跨传送网传输场景下,各设备之间使用上述TLV单元通告能力,通过OH码块的片对片管理通道(shim-to-shim managementchannel)传输。其他场景下,上述TLV单元可以通过分段管理通道(section managementchannel)传输也可以通过shim-to-shim management channel传输。
表5用于承载能力信息的LLDP格式的TLV单元
Figure BDA0002335433640000191
应注意的是,本申请各实施例均可使用表5所示的TLV单元来承载能力信息。由于通常而言链路是双向的,因此在一个传输方向上,某设备为接收端设备,在另一个传输方向上,该设备则为源端设备或上游设备。本实施例将用于承载能力信息的TLV单元设计为如表5的形式,使得该设备不论是作为接收端设备,或是作为源端设备或上游设备,上报能力信息时均可使用该TLV单元。
换而言之,表5所示的开销码块的管理通道的链路层发现协议LLDP格式的TLV单元可以承载用于指示接收端设备对M个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的第一能力的第一能力信息;还能够承载用于指示在接收端设备向源端设备发送业务数据时,接收端设备对M个链路进行延迟发送补偿的能力的信息。
本实施例以及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涉及上报或传输自身的状态信息,例如,第一状态信息和第二状态信息,可以承载在开销码块的管理通道的LLDP格式的TLV单元中。该用于承载状态信息的LLDP格式的TLV单元的各字段的定义如表6所示。
其中,表6的byte1~6字段的定义与表2的byte1~6字段的定义相同。
byte7定义为该链路的差分延迟补偿的当前状态和延迟发送补偿的当前状态,即链路的补偿状态。其中,第一个bit表示该链路的接收方向的差分延迟补偿的当前状态。第一个bit值为“0”表示接收方向上该链路差分延迟补偿成功。例如,在OH码块的保留字段中该链路标记为“selected”,“subgroup ID”为“3”,则表示该链路相对于subgroup 3中的其他各链路差分延迟补偿成功。第一个bit值为“1”表示接收方向上该链路差分延迟补偿失败。例如,在OH码块的保留字段中该链路标记为“selected”,“subgroup ID”为“3”,则表示该链路相对于subgroup3中的其他各链路差分延迟补偿失败,该链路超出设备的差分延迟补偿的能力,差分延迟量在byte8~10中描述。byte7中第二个bit表示该链路的发送方向的延迟发送补偿的当前状态。第二个bit值为“0”表示发送方向上该链路没有延迟发送的能力;第二个bit值为“1”,表示该发送方向上该链路的延迟发送的能力正在使用。延迟发送量在byte11~13中描述。byte7中其他bit为保留字段。
byte8~10定义为在该链路的接收方向的差分延迟补偿失败时,该链路超出接收方向的差分延迟补偿的能力的差分延迟量,其值x表示超出的差分延迟量为x码块缓存大小所对应的传输时间,当接收方向的差分延迟补偿成功时,x为0。
byte11~13定义为该链路的延迟发送量,其值x表示当前使用的延迟发送的缓存大小为码块,byte7中第二个bit为“0”时(发送方向上该链路没有延迟发送的能力),x值为“0xFFFFFF”。
这里举例描述的缓存大小以码块(block)为单位。同样地,缓存大小可以ns或10ns或者bytes等不同描述方式或不同大小的缓存基本单位来表示,本申请各实施例不作限定。
在FlexE Aware Transport的传输模式下,即跨传送网传输场景下,各设备之间使用上述TLV单元通告状态,通过OH码块的片对片管理通道(shim-to-shim managementchannel)传输。其他场景下,上述TLV单元可以通过分段管理通道(section managementchannel)传输也可以通过shim-to-shim management channel传输。
表6用于承载状态信息的LLDP格式的TLV单元
Figure BDA0002335433640000201
Figure BDA0002335433640000211
应注意的是,本申请各实施例均可使用表6所示的TLV单元来承载状态信息。由于通常而言链路是双向的,因此在一个传输方向上,某设备为接收端设备,在另一个传输方向上,该设备则为源端设备或上游设备。本实施例将用于承载状态信息的TLV单元设计为如表6的形式,使得该设备不论是作为接收端设备,或是作为源端设备或上游设备,上报状态信息时均可使用该TLV单元。
换而言之,表6所示的开销码块的管理通道的链路层发现协议LLDP格式的TLV单元可以承载用于指示M个链路中任意两个链路之间的差分延迟的状态的第一状态信息;还能够承载用于指示在接收端设备向源端设备发送业务数据时,接收端设备对M个链路进行延迟发送补偿的当前状态的信息。
此外,决策设备在确定第二配置信息后,还可以采用表6所示的TLV单元来承载第二配置信息。即,TLV单元还能够承载用于指示上游设备对相应的链路应进行的延迟发送补偿的配置的信息。
第一配置信息的发送方式可以与实施例1中第一配置信息的发送方式类似,此处不再赘述。此外,本实施例以及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涉及上报或传输自身的状态信息和下发配置信息,例如,第一状态信息、第二状态信息、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可以将其一起承载在开销码块的管理通道的LLDP格式的TLV单元中。该用于承载状态信息和配置信息的LLDP格式的TLV单元的各字段的定义如表7所示。
其中,表7的byte1~6字段的定义与表2的byte1~6字段的定义相同。
byte7~8定义为该链路的补偿的状态和链路组配置。其中,第一个bit表示该链路的接收方向的差分延迟补偿的当前状态。第一个bit值为“0”表示接收方向上该链路差分延迟补偿成功。例如,在byte7~8的后续字段中标记该链路为“selected”,“subgroup ID”为“3”,则表示该链路相对于subgroup 3中的其他各链路差分延迟补偿成功。第一个bit值为“1”表示接收方向上该链路差分延迟补偿失败。例如,在byte7~8的后续字段中标记该链路为“selected”,“subgroup ID”为“3”,则表示该链路相对于subgroup3中的其他各链路差分延迟补偿失败,该链路超出设备的差分延迟补偿的能力,差分延迟量在byte9~11中描述。byte7中第二个bit表示该链路的发送方向的延迟发送补偿的当前状态。第二个bit值为“0”表示发送方向上该链路没有延迟发送的能力或延迟发送的能力没有使用;第二个bit值为“1”,表示该发送方向上该链路的延迟发送的能力正在使用。延迟发送量在byte12~14中描述。byte7中其他bit为保留字段。
byte7~8中的第三至第十三bit用于表示该链路所属的链路组,即为该链路的标记信息。其中第2~4bit用于表示“selected”或者“standby”,如“001”表示“selected”,“010”表示“standby”。在“selected”状态下后8个bit可用来表示“subgroup ID”。byte7~8中其他bit为保留字段。
表7的byte9~11所描述的差分延迟量与表6的byte8~10所描述的差分延迟量相同;表7的byte12~14所描述的延迟发送量与表6的byte11~13所描述的延迟发送量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表7用于承载状态信息的LLDP格式的TLV单元
Figure BDA0002335433640000221
实施例5: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即决策设备为接收端设备,第二设备为源端设备。接收端设备具有延迟接收补偿的能力。源端设备具有延迟发送补偿的能力,即K个上游设备为源端设备。
由接收端设备决策链路组配置,并由接收端设备和源端设备协同补偿的流程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C-1,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启动链路。
C-2,源端设备通过M个链路分别独立地向接收端设备发送数据帧。相应地,接收端设备接收源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帧。应理解,这些数据帧中可以包括对齐标记。
C-3,源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第二能力信息,第二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源端设备对M个链路中的至少一个链路进行延迟发送补偿的第二能力。相应地,接收端设备接收源端设备发送的第二能力信息。应理解,第二能力信息可以携带在C-2的数据帧中,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发送,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C-4,源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第二状态信息,第二状态信息用于指示源端设备对M个链路中的至少一个链路进行延迟发送补偿的当前状态。相应地,接收端设备接收源端设备发送的第二状态信息。应理解,第二状态信息可以携带在C-2的数据帧中,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发送,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C-5,接收端设备测量M个链路的差分延迟的状态,获得第一状态信息。
C-6,接收端设备根据第一状态信息和可以表示接收端设备对M个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的能力的第一能力信息、第二能力信息和第二状态信息,确定如何配置链路组以及如何配置延迟发送补偿。具体的链路组配置中包括将M个链路中的N个链路划分到第一链路组。
C-7,接收端设备向源端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包括指示第一链路组的信息。相应地,源端设备接收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一配置信息。
C-8,接收端设备向源端设备发送第二配置信息,第二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源端设备对相应的链路应进行的延迟发送补偿的配置。相应地,源端设备接收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二配置信息。
C-9,源端设备根据第二配置信息调整链路发送延迟。
C-10,源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更新后的延迟发送补偿的状态的信息。一来可以为下次协同补偿做准备,二来通知接收端设备已经完成延迟发送补偿的配置。
C-11,接收端设备接收到源端设备发送的信息后,重新分析各链路的差分延迟,对M个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具体地,接收端设备根据第一配置信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即设置差分延迟的缓存大小。换而言之,接收端设备根据自身确定的链路组配置对第一链路组中的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接收端设备反馈各链路的差分延迟的状态及链路组的配置到源端设备。
C-12,源端设备根据第一配置信息向接收端设备发送业务数据。
应理解,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的,关于第一状态信息、第一能力信息、第一配置信息、第二状态信息、第二能力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中的至少一种信息的传输格式和传输通道与实施例4类似,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实施例6: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即决策设备为接收端设备,第二设备为源端设备。接收端设备具有延迟接收补偿的能力。源端设备和至少一个中间设备具有延迟发送补偿的能力,即K个上游设备包括源端设备和至少一个中间设备。
接收端设备、源端设备和至少一个中间设备协同补偿的流程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D-1,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启动链路。
D-2,源端设备通过M个链路分别独立地向接收端设备发送数据帧。相应地,接收端设备接收源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帧。应理解,这些数据帧中可以包括对齐标记。
D-3,接收端设备测量M个链路的差分延迟的状态,获得第一状态信息。
D-4,源端设备和至少一个中间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第二能力信息,第二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每个上游设备对M个链路中的至少一个链路进行延迟发送补偿的第二能力。相应地,接收端设备接收源端设备发送的第二能力信息。应理解,第二能力信息可以携带在D-2的数据帧中,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发送,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D-5,源端设备和至少一个中间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第二状态信息,第二状态信息用于指示每个上游设备对M个链路中的至少一个链路进行延迟发送补偿的当前状态。相应地,接收端设备接收源端设备发送的第二状态信息。应理解,第二状态信息可以携带在D-2的数据帧中,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发送,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D-6,接收端设备根据第一状态信息和可以表示接收端设备对M个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的能力的第一能力信息、第二能力信息和第二状态信息,确定如何配置链路组以及如何配置延迟发送补偿。具体的链路组配置中包括将M个链路中的N个链路划分到第一链路组。
D-7,接收端设备向源端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包括指示第一链路组的信息。相应地,源端设备接收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一配置信息。
D-8,接收端设备向中间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包括指示第一链路组的信息。相应地,中间设备接收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一配置信息。应理解,D-10为可选的步骤,执行D-8可以不用于协同补偿流程,而是用于其他过程。
D-9,接收端设备向源端设备和至少一个中间设备发送各自的第二配置信息,第二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源端设备和至少一个中间设备分别对相应的链路应进行的延迟发送补偿的配置。相应地,源端设备和至少一个中间设备分别接收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二配置信息。
D-10,源端设备和至少一个中间设备根据第二配置信息调整链路发送延迟,即设置延迟发送的缓存大小。
D-11,源端设备和至少一个中间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更新后的延迟发送补偿的状态的信息。一来可以为下次协同补偿做准备,二来通知接收端设备已经完成延迟发送补偿的配置。
D-12,接收端设备重新分析各链路的差分延迟,对M个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具体地,接收端设备根据第一配置信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即设置差分延迟的缓存大小。换而言之,接收端设备根据自身确定的链路组配置对第一链路组中的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接收端设备反馈各各链路的差分延迟的状态及链路组的配置到源端设备。
D-13,源端设备根据第一配置信息向接收端设备发送业务数据。
应理解,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的,关于第一状态信息、第一能力信息、第一配置信息、第二状态信息、第二能力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中的至少一种信息的传输格式和传输通道与实施例4类似,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实施例7、实施例8和实施例9中,第一设备即决策设备为源端设备,第二设备为接收端设备。接收端设备具有延迟接收补偿的能力。K个上游设备可以包括源端设备和/或至少一个中间设备,具有延迟发送补偿的能力。
S110第一设备获取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的M个链路的第一状态信息,可以包括:第一设备接收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一状态信息;S120第一设备获取接收端设备的第一能力信息,可以包括:第一设备接收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一能力信息。
在至少一个上游设备完成延迟发送补偿的配置后,方法100还可以包括:第一设备基于第一链路组,与第二设备传输业务数据;第一设备根据第一配置信息,对第一链路组中已经过至少一个上游设备根据第二配置信息进行延迟发送补偿的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
实施例7: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即决策设备为源端设备,第二设备为接收端设备。接收端设备具有延迟接收补偿的能力。接收端设备和源端设备之间有具有延迟发送补偿的能力的中间设备,即K个上游设备为至少一个中间设备。
具体地,第一设备获取K个上游设备的每个上游设备的第二能力信息和第二状态信息,可以包括:第一设备接收至少一个中间设备中的每个中间设备发送的第二能力信息和第二状态信息;方法100还可以包括:第一设备向至少一个中间设备中的至少部分中间设备发送第二配置信息,第二配置信息用于指示至少部分中间设备对相应的链路应进行的延迟发送补偿的配置。
应理解,第一设备向至少一个中间设备中的至少部分中间设备发送第二配置信息,可以是第一设备直接向中间设备发送第二配置信息,也可以是第一设备将第二配置信息发送给接收端设备,由接收端设备转发第二配置信息给中间设备。即,第一设备向中间设备发送第二配置信息可以是直接发送也可以是间接发送,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接收端设备和中间设备协同补偿的流程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E-1,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启动链路。
E-2,源端设备通过M个链路分别独立地向接收端设备发送数据帧。相应地,接收端设备接收源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帧。应理解,这些数据帧中可以包括对齐标记。
E-3,接收端设备测量M个链路的差分延迟的状态。
E-4,接收端设备向源端设备发送第一状态信息,该第一状态信息用于指示M个链路的差分延迟的状态。相应地,源端设备接收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一状态信息。可选地,第一状态信息可以在FlexE中通过OH码块的shim-to-shim management channel传输。
E-5,接收端设备向源端设备发送第一能力信息,该第一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接收端设备对M个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的第一能力。相应地,源端设备接收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一能力信息。可选地,第一能力信息可以在FlexE中通过OH码块的shim-to-shimmanagement channel传输。
E-6,中间设备向源端设备发送第二能力信息,第二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每个中间设备对M个链路中的至少一个链路进行延迟发送补偿的第二能力。相应地,源端设备接收中间设备发送的第二能力信息。应理解,第二能力信息可以携带在E-2的数据帧中,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发送,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可选地,第二能力信息可以在FlexE中通过OH码块的shim-to-shim management channel传输。
E-7,中间设备向源端设备发送第二状态信息,第二状态信息用于指示每个中间设备对M个链路中的至少一个链路进行延迟发送补偿的当前状态。相应地,源端设备接收中间设备发送的第二状态信息。应理解,第二状态信息可以携带在E-2的数据帧中,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发送,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可选地,第二状态信息可以在FlexE中通过OH码块的section management channel传输。
E-8,源端设备根据第一状态信息、第一能力信息、第二能力信息和第二状态信息,确定如何配置链路组以及如何配置延迟发送补偿。具体的链路组配置中包括将M个链路中的N个链路划分到第一链路组。
E-9,源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包括指示第一链路组的信息。相应地,接收端设备接收源端设备发送的第一配置信息。
E-10,接收端设备根据第一配置信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的配置,例如设置本地差分延迟补偿的缓存。
E-11,接收端设备向中间设备发送第二配置信息,第二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中间设备对相应的链路应进行的延迟发送补偿的配置。相应地,中间设备接收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二配置信息。
E-12,接收端设备向中间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包括指示第一链路组的信息。相应地,中间设备接收源端设备发送的第一配置信息。应理解,E-12为可选的步骤,执行E-12可以不用于协同补偿流程,而是用于其他过程。
E-13,中间设备根据第二配置信息调整链路发送延迟,例如,设置延迟数据发送的缓存。
E-14,中间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更新后的延迟发送补偿的当前状态的信息。一来可以为下次协同补偿做准备,二来通知接收端设备已经完成延迟发送补偿的配置。
E-15,接收端设备接收到中间设备发送的信息后,,重新分析各链路的差分延迟,对M个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具体地,接收端设备根据第一配置信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即设置差分延迟的缓存大小。接收端设备反馈配置已完成的信息到源端设备。
E-16,源端设备根据第一配置信息向接收端设备发送业务数据。
可选地,E-8中,源端设备还可以结合将要发送给接收端设备的业务数据的相关信息,例如业务数量和/或带宽等综合因素确定链路组的配置方案。
应理解,源端设备、中间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的,关于第一状态信息、第一能力信息、第一配置信息、第二状态信息、第二能力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中的至少一种信息的传输格式和传输通道与实施例4类似,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实施例8: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即决策设备为源端设备,第二设备为接收端设备。接收端设备具有延迟接收补偿的能力。源端设备具有延迟发送补偿的能力,即K个上游设备为源端设备。
具体地,方法100还可以包括:第一设备根据确定的第一设备对相应的链路应进行的延迟发送补偿的配置,基于第一链路组,向第二设备传输业务数据。
图12是本实施例的配置链路组以及进行补偿的流程400的示意图。接收端设备和源端设备协同补偿的流程400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405,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启动链路。
S410,源端设备通过M个链路分别独立地向接收端设备发送数据帧。相应地,接收端设备接收源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帧。应理解,这些数据帧中可以包括对齐标记。
S415,接收端设备测量M个链路的差分延迟的状态。
S420,接收端设备向源端设备发送第一状态信息,该第一状态信息用于指示M个链路的差分延迟的状态。相应地,源端设备接收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一状态信息。可选地,第一状态信息可以在FlexE中通过OH码块的shim-to-shim management channel传输。
S425,接收端设备向源端设备发送第一能力信息,该第一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接收端设备对M个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的第一能力。相应地,源端设备接收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一能力信息。可选地,第一能力信息可以在FlexE中通过OH码块的shim-to-shimmanagement channel传输。
S430,源端设备根据第一状态信息、第一能力信息、用于指示自身对M个链路中的至少一个链路进行延迟发送补偿的能力的第二能力信息和用于指示自身对M个链路中的至少一个链路进行延迟发送补偿的状态的第二状态信息,确定如何配置链路组以及如何配置延迟发送补偿。具体的链路组配置中包括将M个链路中的N个链路划分到第一链路组。
S435,源端设备根据S430确定的延迟发送补偿的配置,调整相应的链路的发送延迟。例如,S430确定对PHY2进行延迟发送补偿,于是在S435,修改PHY2的延迟发送补偿的缓存大小。
S440,源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包括指示第一链路组的信息。相应地,接收端设备接收源端设备发送的第一配置信息。
S445,接收端设备根据第一配置信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的配置,例如设置本地差分延迟补偿的缓存。
S450,接收端设备向源端设备发送配置已完成的确认信息。相应地,源端设备接收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确认信息。当确认信息指示源端设备的延迟发送补偿的配置成功时,执行S455;当确认信息指示源端设备的延迟发送补偿的配置失败时,重新回到S430。
S455,源端设备根据第一配置信息向接收端设备发送业务数据。
应理解,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的,关于第一状态信息、第一能力信息、第一配置信息、第二状态信息、第二能力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中的至少一种信息的传输格式和传输通道与实施例4类似,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实施例9: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即决策设备为源端设备,第二设备为接收端设备。接收端设备具有延迟接收补偿的能力。源端设备和至少一个中间设备具有延迟发送补偿的能力,即K个上游设备包括源端设备和至少一个中间设备。
具体地,方法100还可以包括:第一设备根据确定的第一设备对相应的链路应进行的延迟发送补偿的配置,基于第一链路组,向第二设备传输业务数据。
接收端设备、源端设备和至少一个中间设备协同补偿的流程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F-1,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启动链路。
F-2,源端设备通过M个链路分别独立地向接收端设备发送数据帧。相应地,接收端设备接收源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帧。应理解,这些数据帧中可以包括对齐标记。
F-3,接收端设备测量M个链路的差分延迟的状态。
F-4,接收端设备向源端设备发送第一状态信息,该第一状态信息用于指示M个链路的差分延迟的状态。相应地,源端设备接收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一状态信息。可选地,第一状态信息可以在FlexE中通过OH码块的shim-to-shim management channel传输。
F-5,接收端设备向源端设备发送第一能力信息,该第一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接收端设备对M个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的第一能力。相应地,源端设备接收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一能力信息。可选地,第一能力信息可以在FlexE中通过OH码块的shim-to-shimmanagement channel传输。
F-6,中间设备向源端设备发送第二能力信息,第二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每个中间设备对M个链路中的至少一个链路进行延迟发送补偿的第二能力。相应地,源端设备接收中间设备发送的第二能力信息。应理解,第二能力信息可以携带在F-2的数据帧中,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发送,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可选地,第二能力信息可以在FlexE中通过OH码块的shim-to-shimmanagement channel传输。
F-7,中间设备向源端设备发送第二状态信息,第二状态信息用于指示每个中间设备对M个链路中的至少一个链路进行延迟发送补偿的当前状态。相应地,源端设备接收中间设备发送的第二状态信息。应理解,第二状态信息可以携带在F-2的数据帧中,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发送,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可选地,第二状态信息可以在FlexE中通过OH码块的section management channel传输。
F-8,源端设备根据第一状态信息、第一能力信息、中间设备发送的第二能力信息、用于指示自身对M个链路中的至少一个链路进行延迟发送补偿的能力的第二能力信息、中间设备发送的第二状态信息和用于指示自身对M个链路中的至少一个链路进行延迟发送补偿的状态的第二状态信息,确定如何配置链路组以及如何配置延迟发送补偿。具体的链路组配置中包括将M个链路中的N个链路划分到第一链路组。
F-9,源端设备根据F-8确定的延迟发送补偿的配置,调整相应的链路的发送延迟。例如,F-8确定对PHY2进行延迟发送补偿,于是在F-9,修改PHY2的延迟发送补偿的缓存大小。
F-10,源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包括指示第一链路组的信息。相应地,接收端设备接收源端设备发送的第一配置信息。
F-11,接收端设备根据第一配置信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的配置,例如设置本地差分延迟补偿的缓存。
F-12,接收端设备向中间设备发送第二配置信息,第二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中间设备对相应的链路应进行的延迟发送补偿的配置。相应地,中间设备接收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二配置信息。
F-13,接收端设备向中间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包括指示第一链路组的信息。相应地,中间设备接收源端设备发送的第一配置信息。应理解,F-13为可选的步骤,执行F-13可以不用于协同补偿流程,而是用于其他过程。
F-14,中间设备根据第二配置信息调整链路发送延迟,例如,设置延迟数据发送的缓存。
F-15,中间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更新后的延迟发送补偿的当前状态的信息。一来可以为下次协同补偿做准备,二来通知接收端设备已经完成延迟发送补偿的配置。
F-16,接收端设备接收到中间设备发送的信息后,对M个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具体地,接收端设备根据第一配置信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即设置差分延迟的缓存大小。接收端设备向源端设备发送配置已完成的信息。
F-17,源端设备根据第一配置信息向接收端设备发送业务数据。
应理解,源端设备、中间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的,关于第一状态信息、第一能力信息、第一配置信息、第二状态信息、第二能力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中的至少一种信息的传输格式和传输通道与实施例4类似,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实施例10中,第一设备即决策设备为管理设备,第二设备包括接收端设备和/或源端设备。接收端设备具有延迟接收补偿的能力。K个上游设备可以包括源端设备和/或至少一个中间设备,具有延迟发送补偿的能力。
具体地,S110第一设备获取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的M个链路的第一状态信息,可以包括:第一设备接收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一状态信息;S120第一设备获取接收端设备的第一能力信息,可以包括:第一设备接收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一能力信息;第一设备获取K个上游设备的每个上游设备的第二能力信息和第二状态信息,可以包括:第一设备接收每个上游设备发送的第二能力信息和第二状态信息;方法100还可以包括:第一设备向K个上游设备中的至少一个上游设备发送第二配置信息,第二配置信息用于指示至少一个上游设备对相应的链路应进行的延迟发送补偿的配置。
由管理设备决策链路组配置,并由接收端设备和其他设备协同补偿的流程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G-1,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启动链路。
G-2,源端设备通过M个链路分别独立地向接收端设备发送数据帧。相应地,接收端设备接收源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帧。应理解,这些数据帧中可以包括对齐标记。
G-3,接收端设备测量M个链路的差分延迟的状态。
G-4,接收端设备向管理设备发送第一状态信息,该第一状态信息用于指示M个链路的差分延迟的状态。相应地,管理设备接收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一状态信息。
G-5,接收端设备向管理设备发送第一能力信息,该第一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接收端设备对M个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的第一能力。相应地,管理设备接收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一能力信息。
G-6,源端设备和/或至少一个中间设备向管理设备发送第二能力信息,第二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每个上游设备对M个链路中的至少一个链路进行延迟发送补偿的第二能力。相应地,管理设备接收源端设备和/或至少一个中间设备发送的第二能力信息。应理解,源端设备对应的第二能力信息可以携带在G-2的数据帧中,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发送,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可选地,第二能力信息可以在FlexE中通过OH码块的shim-to-shimmanagement channel传输。
G-7,源端设备和/或至少一个中间设备向管理设备发送第二状态信息,第二状态信息用于指示每个上游设备对M个链路中的至少一个链路进行延迟发送补偿的当前状态。相应地,管理设备接收源端设备和/或至少一个中间设备发送的第二状态信息。应理解,源端设备对应的第二状态信息可以携带在G-2的数据帧中,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发送,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可选地,第二状态信息可以在FlexE中通过OH码块的section managementchannel传输。
G-8,管理设备根据第一状态信息、第一能力信息、第二状态信息和第二能力信息,确定如何配置链路组以及如何配置延迟发送补偿。具体地配置中包括将M个链路中的N个链路划分到第一链路组。
G-9,管理设备向K个上游设备(包括源端设备和/或至少一个中间设备)中需要进行延迟发送补偿配置的上游设备发送第二配置信息,用于指示延迟发送补偿的配置。
G-10,K个上游设备(包括源端设备和/或至少一个中间设备)中需要进行延迟发送补偿配置的上游设备根据第二配置信息,配置延迟发送补偿的缓存大小。
G-11,K个上游设备(包括源端设备和/或至少一个中间设备)中需要进行延迟发送补偿配置的上游设备向管理设备返回确认信息,用于指示已经收到上述第二配置信息并进行了相应的配置。相应地,管理设备接收源端设备和/或接收端设备返回的确认信息。应理解,G-11为可选的步骤。
G-12,管理设备收到确认信息之后向接收端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第一链路组的信息。相应地,接收端设备接收管理设备发送的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可选地,第一配置信息中还可以包括针对各链路,对接收端设备进行差分延迟补偿时的缓存需求,接收端设备根据该缓存需求直接设置各链路的缓存量。
G-13,接收端设备根据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进行相应的配置。
G-14,接收端设备可以向管理设备返回确认信息,用于指示已经收到上述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并进行了相应的配置。相应地,管理设备接收接收端设备返回的确认信息。应理解,G-13为可选的步骤。
G-15,管理设备收到接收端设备返回的确认信息之后向源端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应理解,G-15为可选的步骤。
G-16,源端设备根据第一配置信息向接收端设备发送业务数据。
应理解,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与管理设备之间的,关于第一状态信息、第一能力信息、第一配置信息、第二状态信息、第二能力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的通信可以在各设备与管理设备的OH码块的管理通道中传输。可选地,在FlexO中,上述信息可以在OH码块的GCC0字节以GFP格式、HDLC格式、PPP格式或RES字段以自定义的帧格式进行传输。在FlexE中,上述信息可以在OH码块的管理通道以网络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报文的形式传输,本实施例对具体的传输方式不作限定。
本申请各实施例,源端设备、接收端设备,还可以包括中间设备等均可能有差分延迟补偿或延迟发送补偿的能力,本申请各实施例应用于各设备中,通过能力协商实现链路组的补偿。使得当源端设备、接收端设备之间的FlexE Group或FlexO Group中各设备的补偿能力无法补偿各链路的差分延迟时,通过配置链路组,使得源端设备只在延迟对齐的链路上承载跨链路传输业务数据。
应理解,本申请各实施例中,涉及到第一状态信息、第一能力信息、第二状态信息、第二能力信息、第一配置信息、第二配置信息和确认信息中的任意一种的传输时,可以在每个链路上传输该链路对应的状态、能力或配置信息,即以链路为粒度传输相关信息。当然,本申请各实施例也可以以其他粒度传输相关信息,例如,以设备为粒度,此处不作限定。
上文描述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配置链路组的方法,下文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配置链路组的设备。
图13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配置链路组的设备500的示意性框图。该配置链路组的设备500为第一设备,如图13所示,配置链路组的设备500可以包括:
获取模块510,用于获取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的M个链路的第一状态信息,所述第一状态信息用于指示所述M个链路中任意两个链路之间的差分延迟的状态,所述M个链路中的任意一个链路为灵活以太网FlexE物理连接链路或者灵活光传送网FlexO物理连接链路,其中,M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所述获取模块510还用于获取所述接收端设备的第一能力信息,所述第一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接收端设备对所述M个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的第一能力。
处理模块520,用于根据所述获取模块510获取的所述第一状态信息和所述获取模块510获取的所述第一能力信息,将所述M个链路中的N个链路划分到第一链路组,其中,N为小于或等于M且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发送模块530,用于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链路组的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的配置链路组的设备,根据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的M个链路的差分延迟的状态和接收端设备对M个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的能力,将M个链路中的N个链路划分到第一链路组,从而避免了M个链路的差分延迟超出接收端设备的差分延迟补偿能力时所有的M个链路不可用的情况,可以提高传送网中链路的可用性和鲁棒性。
可选地,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接收端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源端设备,所述获取模块510具体用于:测量所述M个链路的差分延迟,获得所述第一状态信息;所述设备500还包括:补偿模块540,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对所述第一链路组中的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传输模块550,用于基于所述第一链路组,与所述第二设备传输业务数据。
可选地,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获取模块510具体用于:接收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状态信息;接收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能力信息。
可选地,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源端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接收端设备;或所述第一设备为管理设备,所述第二设备包括所述接收端设备和/或所述源端设备。
可选地,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在所述M个链路上,所述接收端设备的K个上游设备具有延迟发送补偿的能力,其中,K为正整数,所述K个上游设备包括所述源端设备和/或至少一个中间设备,所述中间设备在所述M个链路上位于所述源端设备与所述接收端设备之间,所述获取模块510还用于:获取所述K个上游设备的每个上游设备的第二能力信息和第二状态信息,所述第二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每个上游设备对所述M个链路中的至少一个链路进行延迟发送补偿的第二能力,所述第二状态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每个上游设备对所述M个链路中的至少一个链路进行延迟发送补偿的当前状态;所述处理模块520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状态信息、所述第一能力信息、所述第二状态信息和所述第二能力信息,将所述M个链路中的所述N个链路划分到所述第一链路组;所述处理模块520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状态信息、所述第一能力信息、所述第二状态信息和所述第二能力信息,确定所述每个上游设备对相应的链路应进行的延迟发送补偿的配置。
应理解,在接收端设备处M个链路无法对齐时,M个链路不能组成一个链路组,或者说FlexE Group或FlexO Group崩溃无法工作,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源端设备、接收端设备,还可以包括中间设备等均可能有差分延迟补偿或延迟发送补偿的能力,本申请各实施例各设备通过能力协商实现链路组的补偿。使得当源端设备、接收端设备之间的FlexEGroup或FlexO Group中各设备的补偿能力无法补偿各链路的差分延迟时,通过配置链路组,使得源端设备只在延迟对齐的链路上承载跨链路传输业务数据;或者通过各设备协同补偿,使得最终M个链路在接收端设备处可以对齐,能够保证FlexE Group或FlexO Group的工作,可以提高链路的利用率。
可选地,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接收端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源端设备,所述获取模块510具体用于:测量所述M个链路的差分延迟,获得所述第一状态信息;接收所述每个上游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二能力信息和所述第二状态信息;所述发送模块530还用于:向所述K个上游设备中的至少一个上游设备发送第二配置信息,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至少一个上游设备对相应的链路应进行延迟发送补偿的配置。
可选地,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设备500还可以包括:补偿模块540,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对所述第一链路组中已经过所述至少一个上游设备根据所述第二配置信息进行延迟发送补偿的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传输模块550,用于基于所述第一链路组,与所述第二设备传输业务数据。
可选地,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源端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为所述接收端设备,所述获取模块510具体可以用于:接收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状态信息;接收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能力信息。
可选地,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K个上游设备中包括所述第一设备,所述设备500还可以包括:传输模块540,用于根据确定的所述第一设备对相应的链路应进行的延迟发送补偿的配置,基于所述第一链路组,向所述第二设备传输业务数据。
可选地,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K个上游设备中包括至少一个中间设备,所述获取模块510具体用于:接收所述至少一个中间设备中的每个中间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二能力信息和所述第二状态信息;所述发送模块530还用于:向所述至少一个中间设备中的至少部分中间设备发送第二配置信息,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至少部分中间设备对相应的链路应进行的延迟发送补偿的配置。
可选地,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设备为管理设备,所述第二设备包括所述接收端设备和/或所述源端设备,所述获取模块510具体可以用于:接收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状态信息;接收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能力信息;接收所述每个上游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二能力信息和所述第二状态信息;所述发送模块530还可以用于:向所述K个上游设备中的至少一个上游设备发送第二配置信息,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至少一个上游设备对相应的链路应进行的延迟发送补偿的配置。
可选地,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链路属于所述第一链路组的标记。
可选地,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发送模块530具体可以用于:将所述第一配置信息承载在开销码块的保留字段中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
可选地,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发送模块530具体可以用于:将用于指示所述N个链路中的第一链路属于所述第一链路组的所述第一配置信息,通过所述第一链路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
可选地,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配置信息中的第一部分比特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链路与其他链路组成了所述第一链路组,所述第一配置信息中的第二部分比特为所述第一链路组的标记。
可选地,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获取模块510具体用于:接收由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的,承载在开销码块的管理通道的链路层发现协议LLDP格式的第一类型长度值TLV单元中的所述第一状态信息。
可选地,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TLV单元还能够承载用于指示在所述接收端设备向所述源端设备发送业务数据时,所述接收端设备对所述M个链路进行延迟发送补偿的当前状态的信息。
可选地,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TLV单元还能够承载用于指示上游设备对相应的链路应进行的延迟发送补偿的配置的信息。
可选地,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获取模块510具体用于:接收由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的,承载在开销码块的管理通道的链路层发现协议LLDP格式的第二类型长度值TLV单元中的所述第一能力信息。
可选地,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二TLV单元还能够承载用于指示在所述接收端设备向所述源端设备发送业务数据时,所述接收端设备对所述M个链路进行延迟发送补偿的能力的信息。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获取模块510的部分功能可以由处理器或处理器相关电路组件实现,获取模块510的部分功能可以由网络接口或网络接口相关电路组件实现,处理模块520可以由处理器或处理器相关电路组件实现,发送模块530可以由网络接口或网络接口相关电路组件实现。
如图1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配置链路组的设备600,该配置链路组的设备600是第一设备,该配置链路组的设备600包括处理器610,存储器620与网络接口630,该存储器620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器610与网络接口630用于执行该存储器620存储的指令。
配置链路组的设备600的处理器610与网络接口630执行该存储器620存储的指令时,使得:
第一设备获取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的M个链路的第一状态信息,所述第一状态信息用于指示所述M个链路中任意两个链路之间的差分延迟的状态,所述M个链路中的任意一个链路为灵活以太网FlexE物理连接链路或者灵活光传送网FlexO物理连接链路,其中,M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所述第一设备获取所述接收端设备的第一能力信息,所述第一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接收端设备对所述M个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的第一能力;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状态信息和所述第一能力信息,将所述M个链路中的N个链路划分到第一链路组,其中,N为小于或等于M且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所述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所述第一链路组的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的配置链路组的设备,根据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的M个链路的差分延迟的状态和接收端设备对M个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的能力,将M个链路中的N个链路划分到第一链路组,从而避免了M个链路的差分延迟超出接收端设备的差分延迟补偿能力时所有的M个链路不可用的情况,可以提高传送网中链路的可用性和鲁棒性。
应理解,图13所示的配置链路组的设备500或图14所示的配置链路组的设备600可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与终端设备相关的操作或流程,并且配置链路组的设备500或配置链路组的设备600中的各个模块的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提及的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还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提及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
需要说明的是,当处理器为通用处理器、DSP、ASIC、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时,存储器(存储模块)集成在处理器中。
应注意,本文描述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存储有指令,当所述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的配置链路组的方法。具体地,该计算机可以为上述配置链路组的设备,即第一设备。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括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当计算机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所述指时,所述计算机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的配置链路组的方法。具体地,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运行于上述配置链路组的设备,即第一设备上。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高密度数字视频光盘(Digital Video Disc,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应理解,本文中涉及的第一、第二以及各种数字编号仅为描述方便进行的区分,并不用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应理解,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8)

1.一种能力发现方法,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包括M个链路,M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设备接收由接收端设备发送的,承载在开销码块的管理通道的链路层发现协议LLDP格式的第二类型长度值TLV单元中的第一能力信息,所述第一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接收端设备对所述M个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的第一能力,其中,所述第一设备包括源端设备或管理设备,所述第一能力信息包括所述接收端设备在接收方向上的缓存大小的信息;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能力信息获取所述M个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的第一能力;
其中,所述M个链路中的任意一个链路为灵活以太网FlexE物理连接链路或者灵活光传送网FlexO物理连接链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TLV包括TLV类型字段、TLV长度字段、组织唯一标识码字段、子类型字段、差分延迟补偿的能力字段和接收方向的缓存大小字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差分延迟补偿的能力字段中的一个bit值为“0”,表示接收方向的缓存大小为默认值,当所述bit值为“1”时,接收方向的缓存大小字段的值表示码块的数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获取第一状态信息,所述第一状态信息承载在包括TLV类型字段、TLV长度字段、组织唯一标识码字段、子类型字段、差分延迟的结果字段和差分延迟的延迟量字段的TLV单元中,其中,所述差分延迟的结果字段用于表示接收端设备对M个链路中的各链路按第一配置信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且差分延迟补偿成功,或接收端设备未进行差分延迟补偿或差分延迟补偿失败,所述差分延迟的延迟量字段用于表示接收端设备在接收到各链路上的数据帧时,本链路在接收方向上相对于所述M个链路中传输最快的链路的延迟量的信息,承载所述第一状态信息的TLV单元不同于承载所述第一能力信息的所述第二TLV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能力信息还可以承载在包括TLV类型字段、TLV长度字段、组织唯一标识码字段、子类型字段、链路的补偿能力字段、接收方向的缓存大小字段和发送方向的缓存大小字段的TLV单元中,所述链路的补偿能力字段用于表示接收方向的差分延迟补偿的能力和发送方向的延迟发送补偿的能力,所述接收方向的缓存大小字段用于表示接收方向的缓存大小,所述发送方向的缓存大小字段用于表示发送方向的缓存大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TLV单元还能够承载用于指示在所述接收端设备向所述源端设备发送业务数据时,所述接收端设备对所述M个链路进行延迟发送补偿的能力的信息。
7.一种状态发现方法,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包括M个链路,M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设备接收由接收端设备发送的,承载在开销码块的管理通道的链路层发现协议LLDP格式的第一类型长度值TLV单元中的第一状态信息,所述第一状态信息用于指示所述M个链路中任意两个链路之间的差分延迟的状态,其中,所述第一设备包括源端设备或管理设备,其中,承载所述第一状态信息的第一类型长度值TLV单元包括差分延迟的结果字段和差分延迟的延迟量字段,所述差分延迟的结果字段用于表示接收端设备对M个链路中的各链路按第一配置信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且差分延迟补偿成功,或接收端设备未进行差分延迟补偿或差分延迟补偿失败,所述差分延迟的延迟量字段用于表示接收端设备在接收到各链路上的数据帧时,本链路在接收方向上相对于所述M个链路中传输最快的链路的延迟量的信息;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状态信息获取所述M个链路中任意两个链路之间的差分延迟的状态;
其中,所述M个链路中的任意一个链路为灵活以太网FlexE物理连接链路或者灵活光传送网FlexO物理连接链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TLV单元还能够承载用于指示在所述接收端设备向所述源端设备发送业务数据时,所述接收端设备对所述M个链路进行延迟发送补偿的当前状态的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TLV单元还能够承载用于指示上游设备对相应的链路应进行的延迟发送补偿的配置的信息,其中,所述上游设备包括所述源端设备和/或至少一个中间设备,所述中间设备在所述M个链路上位于所述源端设备与所述接收端设备之间,所述上游设备具有延迟发送补偿的能力。
10.一种能力发现设备,应用于第一设备,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包括M个链路,M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由接收端设备发送的,承载在开销码块的管理通道的链路层发现协议LLDP格式的第二类型长度值TLV单元中的第一能力信息,所述第一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接收端设备对所述M个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的第一能力,其中,所述第一设备包括源端设备或管理设备,所述第一能力信息包括所述接收端设备在接收方向上的缓存大小的信息;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能力信息获取所述M个链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的第一能力;
其中,所述M个链路中的任意一个链路为灵活以太网FlexE物理连接链路或者灵活光传送网FlexO物理连接链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TLV包括TLV类型字段、TLV长度字段、组织唯一标识码字段、子类型字段、差分延迟补偿的能力字段和接收方向的缓存大小字段。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差分延迟补偿的能力字段中的一个bit值为“0”,表示接收方向的缓存大小为默认值,当所述bit值为“1”时,接收方向的缓存大小字段的值表示码块的数量。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获取第一状态信息,所述第一状态信息承载在包括TLV类型字段、TLV长度字段、组织唯一标识码字段、子类型字段、差分延迟的结果字段和差分延迟的延迟量字段的TLV单元中,其中,所述差分延迟的结果字段用于表示接收端设备对M个链路中的各链路按第一配置信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且差分延迟补偿成功,或接收端设备未进行差分延迟补偿或差分延迟补偿失败,所述差分延迟的延迟量字段用于表示接收端设备在接收到各链路上的数据帧时,本链路在接收方向上相对于所述M个链路中传输最快的链路的延迟量的信息,承载所述第一状态信息的TLV单元不同于承载所述第一能力信息的所述第二TLV单元。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能力信息还可以承载在包括TLV类型字段、TLV长度字段、组织唯一标识码字段、子类型字段、链路的补偿能力字段、接收方向的缓存大小字段和发送方向的缓存大小字段的TLV单元中,所述链路的补偿能力字段用于表示接收方向的差分延迟补偿的能力和发送方向的延迟发送补偿的能力,所述接收方向的缓存大小字段用于表示接收方向的缓存大小,所述发送方向的缓存大小字段用于表示发送方向的缓存大小。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TLV单元还能够承载用于指示在所述接收端设备向所述源端设备发送业务数据时,所述接收端设备对所述M个链路进行延迟发送补偿的能力的信息。
16.一种状态发现设备,应用于第一设备,源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之间包括M个链路,M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由接收端设备发送的,承载在开销码块的管理通道的链路层发现协议LLDP格式的第一类型长度值TLV单元中的第一状态信息,所述第一状态信息用于指示所述M个链路中任意两个链路之间的差分延迟的状态,其中,所述第一设备包括源端设备或管理设备,其中,承载所述第一状态信息的第一类型长度值TLV单元包括差分延迟的结果字段和差分延迟的延迟量字段,所述差分延迟的结果字段用于表示接收端设备对M个链路中的各链路按第一配置信息进行差分延迟补偿且差分延迟补偿成功,或接收端设备未进行差分延迟补偿或差分延迟补偿失败,所述差分延迟的延迟量字段用于表示接收端设备在接收到各链路上的数据帧时,本链路在接收方向上相对于所述M个链路中传输最快的链路的延迟量的信息;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状态信息获取所述M个链路中任意两个链路之间的差分延迟的状态;
其中,所述M个链路中的任意一个链路为灵活以太网FlexE物理连接链路或者灵活光传送网FlexO物理连接链路。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TLV单元还能够承载用于指示在所述接收端设备向所述源端设备发送业务数据时,所述接收端设备对所述M个链路进行延迟发送补偿的当前状态的信息。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TLV单元还能够承载用于指示上游设备对相应的链路应进行的延迟发送补偿的配置的信息,其中,所述上游设备包括所述源端设备和/或至少一个中间设备,所述中间设备在所述M个链路上位于所述源端设备与所述接收端设备之间,所述上游设备具有延迟发送补偿的能力。
CN201911354151.6A 2017-04-28 2017-04-28 一种能力发现以及状态发现的方法和设备 Active CN11114729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54151.6A CN111147298B (zh) 2017-04-28 2017-04-28 一种能力发现以及状态发现的方法和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54151.6A CN111147298B (zh) 2017-04-28 2017-04-28 一种能力发现以及状态发现的方法和设备
CN201710295516.7A CN108809674B (zh) 2017-04-28 2017-04-28 配置链路组的方法和设备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295516.7A Division CN108809674B (zh) 2017-04-28 2017-04-28 配置链路组的方法和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47298A CN111147298A (zh) 2020-05-12
CN111147298B true CN111147298B (zh) 2022-04-05

Family

ID=63919453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54453.3A Pending CN111106964A (zh) 2017-04-28 2017-04-28 配置链路组的方法和设备
CN201710295516.7A Active CN108809674B (zh) 2017-04-28 2017-04-28 配置链路组的方法和设备
CN201911354151.6A Active CN111147298B (zh) 2017-04-28 2017-04-28 一种能力发现以及状态发现的方法和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54453.3A Pending CN111106964A (zh) 2017-04-28 2017-04-28 配置链路组的方法和设备
CN201710295516.7A Active CN108809674B (zh) 2017-04-28 2017-04-28 配置链路组的方法和设备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11082332B2 (zh)
EP (2) EP3975469A1 (zh)
JP (1) JP6831927B2 (zh)
KR (1) KR102271493B1 (zh)
CN (3) CN111106964A (zh)
WO (1) WO201819660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06964A (zh) * 2017-04-28 2020-05-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配置链路组的方法和设备
US11018792B2 (en) 2017-12-22 2021-05-2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nfiguring a flex ethernet node
CN110635931B (zh) 2018-06-22 2021-05-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链路组配置方法和装置
CN110719182B (zh) * 2018-07-12 2021-11-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链路容量的调整方法及装置
CN111211957B (zh) * 2018-11-21 2021-10-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11263250B (zh) 2018-11-30 2021-03-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数据处理方法及设备
CN111294226B (zh) * 2018-12-10 2023-05-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11314404B (zh) * 2018-12-12 2022-08-02 深圳市中兴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FlexE的数据处理的方法及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342983B (zh) * 2018-12-18 2022-07-12 深圳市中兴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成员动态处理方法、系统、接收端、管理实体及存储介质
CN109688016B (zh) * 2019-01-25 2022-06-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灵活以太网协议中切换时隙配置的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1585778B (zh) * 2019-02-19 2022-02-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灵活以太网通信方法及网络设备
CN111585779B (zh) * 2019-02-19 2021-10-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灵活以太网通信方法及网络设备
US11150963B2 (en) * 2019-02-28 2021-10-19 Cisco Technology, Inc. Remote smart NIC-based service acceleration
US11128742B2 (en) 2019-03-08 2021-09-21 Microsemi Storage Solutions, Inc. Method for adapting a constant bit rate client signal into the path layer of a telecom signal
CN111817986B (zh) * 2019-04-11 2023-05-09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报文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11108895B2 (en) * 2019-08-23 2021-08-31 Microchip Technology Inc. Method for providing path signal overhead in the 64B/66B character stream of an itu-t metro transport network using micro-packets
JP7305882B2 (ja) * 2019-09-12 2023-07-10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スロットネゴシエーション方法およびデバイス
US20210144589A1 (en) * 2019-11-12 2021-05-13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eht multi-band a-msdu operation
WO2021217520A1 (zh) * 2020-04-29 2021-11-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4531475A (zh) * 2020-11-02 2022-05-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传输方法、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1916662B2 (en) 2021-06-30 2024-02-27 Microchip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rate adaptation of constant bit rate (CBR) client data with a fixed number of idle blocks for transmission over a metro transport network (MTN)
US11838111B2 (en) 2021-06-30 2023-12-05 Microchip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rate adaptation of constant bit rate (CBR) client data with a variable number of idle blocks for transmission over a metro transport network (MTN)
US11736065B2 (en) 2021-10-07 2023-08-22 Microchip Technolog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veying clock-related information from a timing device
US11799626B2 (en) 2021-11-23 2023-10-24 Microchip Technolog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rrying constant bit rate (CBR) client signals
CN116996871B (zh) * 2023-09-26 2023-12-22 深圳市微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LoRa协议的无线通讯方法、系统及介质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92334B2 (en) * 2002-08-06 2005-05-10 Lsi Logic Corporatio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deskew margins in parallel interface receivers
CN101242238A (zh) * 2008-03-24 2008-08-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测量最小克服歪斜能力的方法、系统及装置
US7467056B2 (en) * 2007-03-09 2008-12-16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igning multiple outputs of an FPGA
CN101729940A (zh) * 2008-10-22 2010-06-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向多路通信通道发送数据的方法及接收数据的方法
US8913705B2 (en) * 2012-08-27 2014-12-16 Oracl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Dynamic skew correction in a multi-lane communication link
EP3113502A1 (en) * 2015-06-30 2017-01-04 Ciena Corporation Flexible ethernet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witching, oam, multi-service, chip-to-chip interface, time transfer, and encryption
CN106341207A (zh) * 2015-07-06 2017-01-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编码块数据流的发送和接收方法、设备和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116404A1 (en) * 2007-11-01 2009-05-0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Topology discovery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s
JP5038207B2 (ja) * 2008-03-27 2012-10-03 日本オクラロ株式会社 伝送システム及びデータ伝送方法
US8161210B1 (en) * 2008-11-03 2012-04-17 Integrated Device Technology Inc. Multi-queue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skewing symbols in data streams
US8201005B2 (en) * 2009-03-17 2012-06-12 Intel Corporation Negotiating a transmit wake time
US9819546B2 (en) * 2011-07-07 2017-11-14 Ciena Corporation Data connectivity systems and methods through packet-optical switches
JP5301643B2 (ja) 2011-12-20 2013-09-25 アンリツ株式会社 異常レーン検出回路及び方法並びにデスキュー回路及び方法
US9929829B1 (en) * 2012-02-15 2018-03-27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sioning resources for lossless operation in a network environment
JP5252361B2 (ja) 2012-03-29 2013-07-3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伝送システム
US9961668B2 (en) * 2014-10-16 2018-05-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mmunication between devices of a neighbor aware network
US9806950B2 (en) * 2015-02-26 2017-10-31 Cisco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automatically detecting and configuring server uplink network interface
US10218823B2 (en) * 2015-06-30 2019-02-26 Ciena Corporation Flexible ethernet client multi-service and timing transparency systems and methods
CN106452812B (zh) * 2015-08-10 2019-11-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灵活以太网子链路的自协商方法及装置
US9825696B2 (en) * 2016-01-13 2017-11-21 Ciena Corporation Ethernet link state signaling for packet flows mapped into 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 with generic framing procedure
US10313917B2 (en) * 2017-04-24 2019-06-0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UE load-sensitive front-haul controller
CN111106964A (zh) * 2017-04-28 2020-05-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配置链路组的方法和设备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92334B2 (en) * 2002-08-06 2005-05-10 Lsi Logic Corporatio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deskew margins in parallel interface receivers
US7467056B2 (en) * 2007-03-09 2008-12-16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igning multiple outputs of an FPGA
CN101242238A (zh) * 2008-03-24 2008-08-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测量最小克服歪斜能力的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01729940A (zh) * 2008-10-22 2010-06-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向多路通信通道发送数据的方法及接收数据的方法
US8913705B2 (en) * 2012-08-27 2014-12-16 Oracl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Dynamic skew correction in a multi-lane communication link
EP3113502A1 (en) * 2015-06-30 2017-01-04 Ciena Corporation Flexible ethernet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witching, oam, multi-service, chip-to-chip interface, time transfer, and encryption
CN106341207A (zh) * 2015-07-06 2017-01-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编码块数据流的发送和接收方法、设备和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Possible New Work Items for 802.1 Related to OIF Flex Ethernet;James Huang;《IEEE DRAFT》;20160523;参见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09115A4 (en) 2020-04-29
EP3609115A1 (en) 2020-02-12
JP6831927B2 (ja) 2021-02-17
KR20200003002A (ko) 2020-01-08
CN111106964A (zh) 2020-05-05
KR102271493B1 (ko) 2021-06-30
WO2018196600A1 (zh) 2018-11-01
EP3609115B1 (en) 2021-08-11
US11570088B2 (en) 2023-01-31
CN108809674A (zh) 2018-11-13
US11082332B2 (en) 2021-08-03
US20210359934A1 (en) 2021-11-18
US20200067827A1 (en) 2020-02-27
EP3975469A1 (en) 2022-03-30
CN108809674B (zh) 2020-01-10
CN111147298A (zh) 2020-05-12
JP2020519098A (ja) 2020-06-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47298B (zh) 一种能力发现以及状态发现的方法和设备
US20220416895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terminal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WO2018090856A1 (zh) 用于建立灵活以太网群组的方法和设备
EP3909209B1 (en) Ethernet signal format using 256b/257b block encoding
US11792067B2 (en) Flexible ethernet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network device
US11271668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s, apparatuses, devices, and system
WO2019071870A1 (zh) 光网络中数据传输方法及光网络设备
WO2010096993A1 (zh) 一种业务适配的方法和业务适配装置
US9479619B2 (en) Transmission apparatus,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transmission method
WO2011057545A1 (zh) 传输多路业务的方法和装置
US20230164624A1 (en) Service data processing, exchange and extraction methods, devices,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CN102055727A (zh) 多业务传送网中的数据封装方法、封装设备和支路单元
EP1339183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porting ethernet frames over a transport SDH/SONET network
WO2023109424A1 (zh)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CN101170711A (zh) 自动交换光网络scn和mcn信息传递装置及方法
US20210385127A1 (en) Flexible ethernet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network device
WO2021196753A1 (zh) 一种业务承载方法、数据交换方法、业务提取方法、pe设备、运营商交换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040114640A1 (en) System, method and device for aggregating SONET links
CN103763057B (zh) 一种用于eop和eos转换的方法和装置
WO2022262614A1 (zh) 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23141777A1 (zh) 通信方法及网络设备
CN100370778C (zh) 弹性分组环网传送业务的方法
CN116367019A (zh) 传输方法、otn芯片及通信设备
WO2019023824A1 (zh) 一种比特块流处理、速率匹配、交换的方法和装置
WO2013026378A1 (zh) 嵌入控制信道信息传输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