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43933A - 一种桁架加强筋的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桁架加强筋的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43933A
CN111143933A CN201911370573.2A CN201911370573A CN111143933A CN 111143933 A CN111143933 A CN 111143933A CN 201911370573 A CN201911370573 A CN 201911370573A CN 111143933 A CN111143933 A CN 1111439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uss
reinforcing rib
section
distribution information
truss reinforc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7057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43933B (zh
Inventor
王景龙
李昂
樊昊
马云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37057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43933B/zh
Publication of CN1111439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439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439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439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inforcement Elements For Building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桁架加强筋的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可读存储介质、计算设备及一种桁架加强筋的生产方法,能够自适应多种叠合板底筋与桁架筋的相对位置情况,并将桁架加强筋与叠合板底筋绑定,提高吊装时吊点位置的局部强度,方法包括:获取底筋的分布信息和桁架筋的分布信息;根据底筋的分布信息,确定桁架加强筋与底筋的第一连接点的位置和第二连接点的位置;根据桁架筋的分布信息,确定桁架加强筋与桁架筋的第三连接点的位置和第四连接点的位置;根据第一连接点的位置和第三连接点的位置,确定桁架加强筋的第一段的分布信息,以及,根据第二连接点的位置和第四连接点的位置,确定桁架加强筋的第二段的分布信息;生成桁架加强筋的模型。

Description

一种桁架加强筋的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建筑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桁架加强筋的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可读存储介质、计算设备及一种桁架加强筋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如图1和图2所示,在现有的装配式建筑设计软件中,可以设计水平直线形态的叠合板桁架加强筋10,这种方法设计出的主体构件预制板存在如下问题:叠合板吊点处的受力较大,但是水平直线形态的加强筋加强效果有限,没有对预制板有足够的局部补强措施,使得后续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吊点处拉应力过大,桁架筋或预制板局部出现变形或者开裂现象,对预制板的刚度和结构性能造成不利的影响。
如何加强预制板吊点处局部强度,并实现自动化设计,适应各种预制板构型,现有技术尚未给出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为此,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桁架加强筋的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可读存储介质、计算设备及一种桁架加强筋的生产方法,以力图解决或者至少缓解上面存在的至少一个问题。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桁架加强筋的模型生成方法,包括:
获取主体构件预制板的叠合板底筋的分布信息和桁架筋的分布信息;
根据叠合板底筋的分布信息,确定桁架加强筋与叠合板底筋的第一连接点的位置和第二连接点的位置;
根据桁架筋的分布信息,确定桁架加强筋与桁架筋的第三连接点的位置和第四连接点的位置;
根据第一连接点的位置和第三连接点的位置,确定桁架加强筋的第一段的分布信息,以及,根据第二连接点的位置和第四连接点的位置,确定桁架加强筋的第二段的分布信息;
根据桁架加强筋的第一段的分布信息和桁架加强筋的第二段的分布信息,生成桁架加强筋的模型。
可选地,根据第一连接点的位置和第三连接点的位置,确定所述桁架加强筋的第一段的分布信息,以及,根据第二连接点的位置和第四连接点的位置,确定桁架加强筋的第二段的分布信息,包括:
根据第一连接点的位置,确定第一起坡点位置的可选择范围;
接收用户输入的符合可选择范围的第一起坡点位置;
根据第一起坡点位置、第三连接点的位置和预设的坡度比例,确定桁架加强筋的第一段的斜直段的分布信息;
以及,
根据第二连接点的位置,确定第二起坡点位置的可选择范围;
接收用户输入的符合可选择范围的第二起坡点位置;
根据第二起坡点位置,第四连接点的位置和预设的坡度比例,确定桁架加强筋的第二段的斜直段的分布信息。
可选地,方法还包括:
根据第一段的斜直段的分布信息和第二段的斜直段的分布信息,确定桁架加强筋的中间平直段的分布信息。
可选地,根据第一起坡点位置、第三连接点的位置和预设的坡度比例,确定桁架加强筋的第一段的斜直段的分布信息,包括:
根据第一起坡点位置,判断采用预设的第一坡度比例时,桁架加强筋是否可以连接第三连接点,如果是,按照当前的第一起坡点的位置和当前坡度比例,确定桁架加强筋的第一段的斜直段的分布信息;否则,增加坡度比例并重新执行判断过程;
根据第二起坡点位置,第四连接点的位置和预设的坡度比例,确定桁架加强筋的第二段的斜直段的分布信息,包括:
根据第二起坡点位置,判断采用预设的第一坡度比例时,桁架加强筋是否可以连接第四连接点,如果是,按照当前的第二起坡点的位置和当前坡度比例,确定桁架加强筋的第二段的斜直段的分布信息;否则,增加第二坡度比例并重新执行判断过程。
可选地,第一坡度比例为1:6。
可选地,根据第一连接点的位置和第三连接点的位置,确定桁架加强筋的第一段的分布信息,以及,根据第二连接点的位置和第四连接点的位置,确定桁架加强筋的第二段的分布信息,还包括:
接收用户输入的桁架加强筋的第一段的端头平直段的长度信息;
根据桁架加强筋的第一段的斜直段的分布信息和端头平直段的长度信息,确定桁架加强筋的第一段的分布信息;
以及,
接收用户输入的桁架加强筋的第二段的端头平直段的长度信息;
根据桁架加强筋的第二段的斜直段的分布信息和端头平直段的长度信息,确定桁架加强筋的第二段的分布信息。
可选地,方法还包括:
获取主体构件预制板的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信息;
根据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信息,调整桁架加强筋的第一段的端头平直段的长度信息和/或第二段的端头平直段的长度信息。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桁架加强筋的模型生成装置,包括:
信息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主体构件预制板的叠合板底筋的分布信息和桁架筋的分布信息;
第一定位单元,用于根据叠合板底筋的分布信息,确定桁架加强筋与叠合板底筋的第一连接点的位置和第二连接点的位置;
第二定位单元,用于根据桁架筋的分布信息,确定桁架加强筋与桁架筋的第三连接点的位置和第四连接点的位置;
桁架加强筋分布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第一连接点的位置和第三连接点的位置,确定桁架加强筋的第一段的分布信息,以及,根据第二连接点的位置和第四连接点的位置,确定桁架加强筋的第二段的分布信息;
模型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桁架加强筋的第一段的分布信息和桁架加强筋的第二段的分布信息,生成桁架加强筋的模型。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具有可执行指令,当可执行指令被执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的桁架加强筋的模型生成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计算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器;以及一个或多个程序,其中一个或多个程序存储在存储器中并被配置为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上述的桁架加强筋的模型生成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桁架加强筋的生产方法,根据上述的桁架加强筋模型数据生产桁架加强筋。
根据本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基于已完成设计的钢筋桁架叠合板信息自动生成桁架加强筋模型,能够自适应多种叠合板底筋与桁架筋的相对位置情况,并将桁架加强筋与叠合板底筋绑定,使得桁架加强筋可以与叠合板底筋搭接成一个整体,进而提高吊装时吊点位置的局部强度,保证预制板的整体完好以及结构性能不变。
附图说明
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并与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其中包括了这些附图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附图包括在本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
图1是现有技术中主体构件预制板的主视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主体构件预制板的局部侧视图;
图3是示例性的计算设备的结构框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桁架加强筋的模型生成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桁架加强筋的设计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又一实施例的桁架加强筋的设计图;
图7是根据本公开又一实施例的桁架加强筋的设计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桁架加强筋的模型生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桁架加强筋;
20、桁架筋;
30、叠合板底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图3是布置为实现根据本公开的一种桁架加强筋的模型生成方法的示例计算设备100的框图。在基本的配置102中,计算设备100典型地包括系统存储器106和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104。存储器总线108可以用于在处理器104和系统存储器106之间的通信。
取决于期望的配置,处理器104可以是任何类型的处理,包括但不限于:微处理器((μP)、微控制器(μC)、数字信息处理器(DSP)或者它们的任何组合。处理器104可以包括诸如一级高速缓存110和二级高速缓存112之类的一个或者多个级别的高速缓存、处理器核心114和寄存器116。示例的处理器核心114可以包括运算逻辑单元(ALU)、浮点数单元(FPU)、数字信号处理核心(DSP核心)或者它们的任何组合。示例的存储器控制器118可以与处理器104一起使用,或者在一些实现中,存储器控制器118可以是处理器104的一个内部部分。
取决于期望的配置,系统存储器106可以是任意类型的存储器,包括但不限于:易失性存储器(诸如RAM)、非易失性存储器(诸如ROM、闪存等)或者它们的任何组合。系统存储器106可以包括操作系统120、一个或者多个程序122以及程序数据12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程序122可以被配置为在操作系统上由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104利用程序数据124执行指令。
计算设备100还可以包括有助于从各种接口设备(例如,输出设备142、外设接口144和通信设备146)到基本配置102经由总线/接口控制器130的通信的接口总线140。示例的输出设备142包括图形处理单元148和音频处理单元150。它们可以被配置为有助于经由一个或者多个A/V端口152与诸如显示终端或者扬声器之类的各种外部设备进行通信。示例外设接口144可以包括串行接口控制器154和并行接口控制器156,它们可以被配置为有助于经由一个或者多个I/O端口158和诸如输入设备(例如,键盘、鼠标、笔、语音输入设备、触摸输入设备)或者其他外设(例如打印机、扫描仪等)之类的外部设备进行通信。示例的通信设备146可以包括网络控制器160,其可以被布置为便于经由一个或者多个通信端口164与一个或者多个其他计算设备162通过网络通信链路的通信。
网络通信链路可以是通信介质的一个示例。通信介质通常可以体现为在诸如载波或者其他传输机制之类的调制数据信号中的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并且可以包括任何信息递送介质。“调制数据信号”可以是这样的信号,它的数据集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或者它的改变可以在信号中编码信息的方式进行。作为非限制性的示例,通信介质可以包括诸如有线网络或者专线网络之类的有线介质,以及诸如声音、射频(RF)、微波、红外(IR)或者其它无线介质在内的各种无线介质。这里使用的术语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二者。
计算设备100可以实现为小尺寸便携(或者移动)电子设备的一部分,这些电子设备可以是诸如蜂窝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个人媒体播放器设备、无线网络浏览设备、个人头戴设备、应用专用设备、或者可以包括上面任何功能的混合设备。计算设备100还可以实现为包括桌面计算机和笔记本计算机配置的个人计算机。
其中,计算设备100的一个或多个程序122包括用于执行根据本公开的一种桁架加强筋的模型生成方法的指令。
图4示例性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桁架加强筋的模型生成方法400的流程图,桁架加强筋的模型生成方法400始于步骤S410。
在S410中,获取主体构件预制板的叠合板底筋的分布信息和桁架筋的分布信息。其中,叠合板底筋和桁架筋已经预先完成设计。
随后,在S420中、根据叠合板底筋的分布信息,确定桁架加强筋与叠合板底筋的第一连接点的位置和第二连接点的位置。
本公开实施例,实现了弯折的桁架加强筋,使之能够同时固定在桁架筋和叠合板底筋上。在确定叠合板底筋的分布后,叠合板底筋与桁架加强筋连接的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即可确定,并可基于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的位置设计桁架加强筋。
随后,在S430中,根据桁架筋的分布信息,确定桁架加强筋与桁架筋的第三连接点的位置和第四连接点的位置。
在确定桁架筋的分布后,桁架筋与桁架加强筋连接的第三连接点的位置和第四连接点即可确定,再基于第三连接点和第四连接点的位置设计桁架加强筋。
随后,在S440中,根据第一连接点的位置和第三连接点的位置,确定桁架加强筋的第一段的分布信息,以及,根据第二连接点的位置和第四连接点的位置,确定桁架加强筋的第二段的分布信息。
如图5所示,第一连接点100和第三连接点300的位置,限定了桁架加强筋10的左半段的分布,第二连接点200和第四连接点400的位置,则限定了桁架加强筋10的右半段的分布,在确定起坡点500、起坡点600的位置和各自的坡度后,即可确定桁架加强筋的分布。
随后,在S450中,根据桁架加强筋的第一段的分布信息和桁架加强筋的第二段的分布信息,生成桁架加强筋的模型。
进一步地,S440包括:根据第一连接点的位置,确定第一起坡点位置的可选择范围;接收用户输入的符合可选择范围的第一起坡点位置;根据第一起坡点位置、第三连接点的位置和预设的坡度比例,确定桁架加强筋的第一段的斜直段的分布信息;以及,根据第二连接点的位置,确定第二起坡点位置的可选择范围;接收用户输入的符合可选择范围的第二起坡点位置;根据第二起坡点位置,第四连接点的位置和预设的坡度比例,确定桁架加强筋的第二段的斜直段的分布信息。例如,参见图5,第一起坡点500的位置的可选择范围可以是第一连接点100和第三连接点300的中间位置;第二起坡点600的位置的可选择范围可以是第二连接点200和第四连接点400的中间位置。
进一步地,根据第一起坡点位置、第三连接点的位置和预设的坡度比例,确定桁架加强筋的第一段的斜直段的分布信息,包括:根据第一起坡点位置,判断采用预设的第一坡度比例时,桁架加强筋是否可以连接第三连接点,如果是,按照当前的第一起坡点的位置和当前坡度比例,确定桁架加强筋的第一段的斜直段的分布信息;否则,增加坡度比例并重新执行判断过程;根据第二起坡点位置,第四连接点的位置和预设的坡度比例,确定桁架加强筋的第二段的斜直段的分布信息,包括:根据第二起坡点位置,判断采用预设的第一坡度比例时,桁架加强筋是否可以连接第四连接点,如果是,按照当前的第二起坡点的位置和当前坡度比例,确定桁架加强筋的第二段的斜直段的分布信息;否则,增加第二坡度比例并重新执行判断过程。如图5所示,在确定第一起坡点500和第二起坡点600的位置后,确定第一坡度710和第二坡度720的坡度比例,优选的坡度比例为1:6,1:6的坡度比例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并且施工便捷;如果1:6的坡度比例使得坡度710的末端810处于第三连接点300的右侧,则需要提高坡度比例,例如:1:4或1:3,如果坡度710的末端810仍处于第三连接点300的右侧,则继续提高坡度比例,直至坡度710的末端810处于第三连接点300的左侧。
可选地,方法还包括:根据第一段的斜直段的分布信息和第二段的斜直段的分布信息,确定桁架加强筋的中间平直段的分布信息。例如,参见图5,桁架加强筋的中间平直段包括左侧的坡度末端810和右侧的坡度末端820中间的平直段。
可选地,S440进一步地还包括:接收用户输入的桁架加强筋的第一段的端头平直段的长度信息;根据桁架加强筋的第一段的斜直段的分布信息和端头平直段的长度信息,确定桁架加强筋的第一段的分布信息;以及,接收用户输入的桁架加强筋的第二段的端头平直段的长度信息;根据桁架加强筋的第二段的斜直段的分布信息和端头平直段的长度信息,确定桁架加强筋的第二段的分布信息。参见图5,桁架加强筋还包括端头平直段910和920。
进一步地,方法还包括:获取主体构件预制板的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信息;根据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信息,调整桁架加强筋的第一段的端头平直段的长度信息和/或第二段的端头平直段的长度信息。如果加强筋的端头平直段钢筋的长度过长,以至于伸出板外,则需要缩短端头平直段长度。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桁架加强筋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可以对称分布,也可以非对称分布。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桁架加强筋的模型生成方法,包括:
S1、获取主体构件预制板的钢筋排布信息。
预制板的钢筋排布信息用于表征预制板中与桁架加强筋相垂直的底筋在预制板范围内的排布信息,其中,包括底筋的间距信息。
S2、获取主体构件预制板的混凝土外形信息。
预制板的混凝土外形信息用于表征预制板的形状、尺寸,用于约束桁架加强筋的外形尺寸。平直段的长度通过用户交互界面获取,如果加强筋平直段钢筋的长度过长,以至于伸出板外,桁架加强筋则需要缩短平直段长度,且与板边将会保留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
S3、根据参数信息,创建与参数信息对应的桁架加强筋。
具体的,桁架加强的布置以及外形尺寸需要依赖于主体构件预制板以及预制板中与桁架加强筋相垂直的底筋排布信息,需要布置的预制板或者预制板底筋排布不同,其依赖的主体信息不同,相应的,桁架加强筋的外形信息也会不同。
例如,与桁架加强筋相垂直的底筋在桁架两侧对称分布,则桁架加强筋两侧也会对称分布,两侧端头平直段的定位点信息由预制板底筋位置确定,而平直段的长度则由用户输入的参数确定。当找到与桁架加强筋相垂直的左右侧最近的纵筋后,向外根据用户输入的平直段长度确定伸出长度;向内根据起坡点位置,确定钢筋弯起的位置,坡度比例是1:6或1:4等等。因此,在设计桁架加强筋时,主体构件为叠合板,需要输入的信息包括:桁架加强筋起坡点位置以及端头平直段的长度。参见图6,桁架加强筋两侧对称分布,桁架加强筋与纵筋的连接点到起坡点的距离是30,到端头的距离是50。
又例如,与桁架加强筋相垂直的底筋在桁架两侧非均匀分布,则桁架加强筋两侧的伸出长度也会长短不一,两侧平直段的定位点信息由预制板底筋位置确定,而平直段的长度则由用户输入的参数确定。参见图7,左侧的端头平直段长度为80,坡度的长度为129,起坡比例为1:4,右侧的端头平直段长度为40,坡度的长度为39,起坡比例为1:1.2。
在获取桁架加强筋外形模型后,导出模型参数数据即可由工厂生产出桁架加强筋。
桁架加强筋的形态受相邻底筋的影响,在设计时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可能在不同的底筋排布下出现不同设计结果。本公开提供的自动化设计方法可以有效减少设计工作量,自适应多种底筋与桁架的相对位置情况,通过软件运算完成相关设计,确保设计结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参见图8,本公开提供一种桁架加强筋的模型生成装置,包括:
信息获取单元810,用于获取主体构件预制板的叠合板底筋的分布信息和桁架筋的分布信息;
第一定位单元820,用于根据叠合板底筋的分布信息,确定桁架加强筋与叠合板底筋的第一连接点的位置和第二连接点的位置;
第二定位单元830,用于根据桁架筋的分布信息,确定桁架加强筋与桁架筋的第三连接点的位置和第四连接点的位置;
桁架加强筋分布确定单元840,用于根据第一连接点的位置和所述第三连接点的位置,确定桁架加强筋的第一段的分布信息,以及,根据第二连接点的位置和第四连接点的位置,确定桁架加强筋的第二段的分布信息;
模型生成单元850,用于根据桁架加强筋的第一段的分布信息和桁架加强筋的第二段的分布信息,生成桁架加强筋的模型。
关于桁架加强筋的模型生成装置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桁架加强筋的模型生成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
应当理解,这里描述的各种技术可结合硬件或软件,或者它们的组合一起实现。从而,本公开的方法和设备,或者本公开的方法和设备的某些方面或部分可采取嵌入有形媒介,例如软盘、CD-ROM、硬盘驱动器或者其它任意机器可读的存储介质中的程序代码(即指令)的形式,其中当程序被载入诸如计算机之类的机器,并被该机器执行时,该机器变成实践本公开的设备。
在程序代码在可编程计算机上执行的情况下,计算设备一般包括处理器、处理器可读的存储介质(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和/或存储元件),至少一个输入装置,和至少一个输出装置。其中,存储器被配置用于存储程序代码;处理器被配置用于根据该存储器中存储的该程序代码中的指令,执行本公开的各种方法。
以示例而非限制的方式,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它数据等信息。通信介质一般以诸如载波或其它传输机制等已调制数据信号来体现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它数据,并且包括任何信息传递介质。以上的任一种的组合也包括在计算机可读介质的范围之内。
应当理解,为了精简本公开并帮助理解各个公开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在上面对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本公开的各个特征有时被一起分组到单个实施例、图、或者对其的描述中。然而,并不应将该公开的方法解释成反映如下意图:即所要求保护的本公开要求比在每个权利要求中所明确记载的特征更多特征。更确切地说,如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所反映的那样,公开方面在于少于前面公开的单个实施例的所有特征。因此,遵循具体实施方式的权利要求书由此明确地并入该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每个权利要求本身都作为本公开的单独实施例。
本领域那些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本文所公开的示例中的设备的模块或单元或组件可以布置在如该实施例中所描述的设备中,或者可替换地可以定位在与该示例中的设备不同的一个或多个设备中。前述示例中的模块可以组合为一个模块或者此外可以分成多个子模块。
本领域那些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可以对实施例中的设备中的模块进行自适应性地改变并且把它们设置在与该实施例不同的一个或多个设备中。可以把实施例中的模块或单元或组件组合成一个模块或单元或组件,以及此外可以把它们分成多个子模块或子单元或子组件。除了这样的特征和/或过程或者单元中的至少一些是相互排斥之外,可以采用任何组合对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所有特征以及如此公开的任何方法或者设备的所有过程或单元进行组合。除非另外明确陈述,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每个特征可以由提供相同、等同或相似目的的替代特征来代替。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公开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下面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
此外,所述实施例中的一些在此被描述成可以由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器或者由执行所述功能的其它装置实施的方法或方法元素的组合。因此,具有用于实施所述方法或方法元素的必要指令的处理器形成用于实施该方法或方法元素的装置。此外,装置实施例的在此所述的元素是如下装置的例子:该装置用于实施由为了实施该公开的目的的元素所执行的功能。
如在此所使用的那样,除非另行规定,使用序数词“第一”、“第二”、“第三”等等来描述普通对象仅仅表示涉及类似对象的不同实例,并且并不意图暗示这样被描述的对象必须具有时间上、空间上、排序方面或者以任意其它方式的给定顺序。
尽管根据有限数量的实施例描述了本公开,但是受益于上面的描述,本技术领域内的技术人员明白,在由此描述的本公开的范围内,可以设想其它实施例。此外,应当注意,本说明书中使用的语言主要是为了可读性和教导的目的而选择的,而不是为了解释或者限定本公开的主题而选择的。因此,在不偏离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本公开的范围,对本公开所做的公开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公开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桁架加强筋的模型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主体构件预制板的叠合板底筋的分布信息和桁架筋的分布信息;
根据所述叠合板底筋的分布信息,确定桁架加强筋与所述叠合板底筋的第一连接点的位置和第二连接点的位置;
根据所述桁架筋的分布信息,确定所述桁架加强筋与所述桁架筋的第三连接点的位置和第四连接点的位置;
根据所述第一连接点的位置和所述第三连接点的位置,确定所述桁架加强筋的第一段的分布信息,以及,根据所述第二连接点的位置和所述第四连接点的位置,确定所述桁架加强筋的第二段的分布信息;
根据所述桁架加强筋的第一段的分布信息和所述桁架加强筋的第二段的分布信息,生成所述桁架加强筋的模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一连接点的位置和所述第三连接点的位置,确定所述桁架加强筋的第一段的分布信息,以及,根据所述第二连接点的位置和所述第四连接点的位置,确定所述桁架加强筋的第二段的分布信息,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连接点的位置,确定第一起坡点位置的可选择范围;
接收用户输入的符合所述可选择范围的第一起坡点位置;
根据所述第一起坡点位置、所述第三连接点的位置和预设的坡度比例,确定所述桁架加强筋的第一段的斜直段的分布信息;
以及,
根据所述第二连接点的位置,确定第二起坡点位置的可选择范围;
接收用户输入的符合所述可选择范围的第二起坡点位置;
根据所述第二起坡点位置,所述第四连接点的位置和预设的坡度比例,确定所述桁架加强筋的第二段的斜直段的分布信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根据所述第一起坡点位置、所述第三连接点的位置和预设的坡度比例,确定所述桁架加强筋的第一段的斜直段的分布信息,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起坡点位置,判断采用预设的第一坡度比例时,所述桁架加强筋是否可以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点,如果是,按照当前的第一起坡点的位置和当前坡度比例,确定所述桁架加强筋的第一段的斜直段的分布信息;否则,增加坡度比例并重新执行判断过程;
根据所述第二起坡点位置,所述第四连接点的位置和预设的坡度比例,确定所述桁架加强筋的第二段的斜直段的分布信息,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起坡点位置,判断采用预设的第一坡度比例时,所述桁架加强筋是否可以连接所述第四连接点,如果是,按照当前的第二起坡点的位置和当前坡度比例,确定所述桁架加强筋的第二段的斜直段的分布信息;否则,增加第二坡度比例并重新执行判断过程。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坡度比例为1:6。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一连接点的位置和所述第三连接点的位置,确定所述桁架加强筋的第一段的分布信息,以及,根据所述第二连接点的位置和所述第四连接点的位置,确定所述桁架加强筋的第二段的分布信息,还包括:
接收用户输入的所述桁架加强筋的第一段的端头平直段的长度信息;
根据所述桁架加强筋的第一段的斜直段的分布信息和端头平直段的长度信息,确定所述桁架加强筋的第一段的分布信息;
以及,
接收用户输入的所述桁架加强筋的第二段的端头平直段的长度信息;
根据所述桁架加强筋的第二段的斜直段的分布信息和端头平直段的长度信息,确定所述桁架加强筋的第二段的分布信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获取所述主体构件预制板的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信息;
根据所述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信息,调整所述桁架加强筋的第一段的端头平直段的长度信息和/或第二段的端头平直段的长度信息。
7.一种桁架加强筋的模型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信息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主体构件预制板的叠合板底筋的分布信息和桁架筋的分布信息;
第一定位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叠合板底筋的分布信息,确定桁架加强筋与所述叠合板底筋的第一连接点的位置和第二连接点的位置;
第二定位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桁架筋的分布信息,确定所述桁架加强筋与所述桁架筋的第三连接点的位置和第四连接点的位置;
桁架加强筋分布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连接点的位置和所述第三连接点的位置,确定所述桁架加强筋的第一段的分布信息,以及,根据所述第二连接点的位置和所述第四连接点的位置,确定所述桁架加强筋的第二段的分布信息;
模型生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桁架加强筋的第一段的分布信息和所述桁架加强筋的第二段的分布信息,生成所述桁架加强筋的模型。
8.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其上具有可执行指令,当可执行指令被执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6的任一所包括的操作。
9.一种计算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器;以及
一个或多个程序,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被配置为由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如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所包括的操作。
10.一种桁架加强筋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生成的桁架加强筋模型数据生产桁架加强筋。
CN201911370573.2A 2019-12-26 2019-12-26 一种桁架加强筋的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 Active CN1111439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70573.2A CN111143933B (zh) 2019-12-26 2019-12-26 一种桁架加强筋的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70573.2A CN111143933B (zh) 2019-12-26 2019-12-26 一种桁架加强筋的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43933A true CN111143933A (zh) 2020-05-12
CN111143933B CN111143933B (zh) 2023-02-28

Family

ID=705205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70573.2A Active CN111143933B (zh) 2019-12-26 2019-12-26 一种桁架加强筋的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4393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59329A (zh) * 2020-11-13 2021-03-09 重庆中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叠合楼板桁架及底筋排布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86489A (en) * 1981-01-12 1983-06-07 Sheahan James J Metal truss for use in reinforced concrete slabs
JPH11172842A (ja) * 1997-12-10 1999-06-29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 Corp プレキャストコンクリート板、コンクリートスラブおよび構築物
JP2012087548A (ja) * 2010-10-20 2012-05-10 Fujisho Giken:Kk 鉄筋トラス付きデッキプレート
CN205637266U (zh) * 2016-05-23 2016-10-12 甘肃安居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预应力桁架钢筋混凝土底板
CN109376410A (zh) * 2018-09-30 2019-02-22 中民筑友科技投资有限公司 箍筋模型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811878A (zh) * 2019-03-18 2019-05-28 江西万和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装配式建筑现浇叠合模壳一体化结构与施工方法
CN209040424U (zh) * 2018-09-21 2019-06-28 江苏博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把手型钢筋桁架加强筋
CN110374240A (zh) * 2019-08-13 2019-10-25 盈创新材料(苏州)有限公司 楼板支撑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86489A (en) * 1981-01-12 1983-06-07 Sheahan James J Metal truss for use in reinforced concrete slabs
JPH11172842A (ja) * 1997-12-10 1999-06-29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 Corp プレキャストコンクリート板、コンクリートスラブおよび構築物
JP2012087548A (ja) * 2010-10-20 2012-05-10 Fujisho Giken:Kk 鉄筋トラス付きデッキプレート
CN205637266U (zh) * 2016-05-23 2016-10-12 甘肃安居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预应力桁架钢筋混凝土底板
CN209040424U (zh) * 2018-09-21 2019-06-28 江苏博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把手型钢筋桁架加强筋
CN109376410A (zh) * 2018-09-30 2019-02-22 中民筑友科技投资有限公司 箍筋模型生成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811878A (zh) * 2019-03-18 2019-05-28 江西万和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装配式建筑现浇叠合模壳一体化结构与施工方法
CN110374240A (zh) * 2019-08-13 2019-10-25 盈创新材料(苏州)有限公司 楼板支撑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刘学春等: "H型钢梁处装配式钢筋桁架楼板纵向连接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工业建筑》 *
陈浩 等: ""装配式楼盖板缝连接节点研究与应用分析"", 《工程技术》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59329A (zh) * 2020-11-13 2021-03-09 重庆中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叠合楼板桁架及底筋排布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43933B (zh) 2023-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43933B (zh) 一种桁架加强筋的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
US9817661B2 (en) Floating point number rounding
CN108804857A (zh) 一种车身轻量化设计方法
CN111027128B (zh) 一种确定叠合梁端头参数的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
CN111343288B (zh) 作业调度方法、系统及计算设备
CN111881504B (zh) 一种建筑模型钢筋自动避让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CN111737809B (zh) 一种建筑模型生成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CN111681639A (zh) 一种多说话人语音合成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
CN114997087B (zh) 一种时钟树的优化方法、优化装置和相关设备
CN115391026A (zh) 一种进程迁移方法、计算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EP2270652A1 (en) Priority circuit for dispatching instructions in a superscalar processor having a shared reservation station and processing method
CN111027126B (zh) 一种确定保温连接件分布信息的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
CN107870862B (zh) 新控件预测模型的构建方法、遍历测试方法和计算设备
Varshney et al. Design and Execution of Enhanced Carry Increment Adder using Han-Carlson and Kogge-Stone adder Technique: Han-Carlson and Kogge-Stone adder is used to increase speed of adder circuitry
CN111062075B (zh) 一种梁柱一笔箍的模型生成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
CN110996297B (zh) 一种确定终端驻留的网络的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
CN112989435A (zh) 一种数字签名方法及计算设备
CN111861920B (zh) 一种中值滤波方法以及系统
CN112459329B (zh) 一种叠合楼板桁架及底筋排布方法
CN114510331A (zh) 一种线程数量调整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
CN112181516A (zh) 应用软件的执行方法及计算设备
CN208072945U (zh) 一种组合式铝合金模板
CN111274640A (zh) 样板间应用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08668724U (zh) 一种新型预制装配式叠合板
CN112311547A (zh) 一种基于国产密码技术的终端安全认证方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102206 1st floor, building 6, 8 Beiqing Road, Huilongguan town, Changping District, Beijing

Applicant after: San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301, building 6, No. 8, Beiqing Road, Huilongguan town, Changping District, Beijing

Applicant before: SAN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