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34072B - 文蛤池塘养殖专用饵料追施机 - Google Patents

文蛤池塘养殖专用饵料追施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34072B
CN111134072B CN202010172486.2A CN202010172486A CN111134072B CN 111134072 B CN111134072 B CN 111134072B CN 202010172486 A CN202010172486 A CN 202010172486A CN 111134072 B CN111134072 B CN 1111340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it
water
pipe
plate
mixing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7248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34072A (zh
Inventor
许家磊
杨建新
常婧
李新波
王树刚
刘进强
王树海
于贞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Tonghe Marin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Tonghe Marin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Tonghe Marin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Tonghe Marin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17248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34072B/zh
Publication of CN1111340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340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340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340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CARE OF BIRDS, FISHES, INSECTS;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1/0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 A01K61/80Feed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3/00Mixing according to the phases to be mixed, e.g. dispersing or emulsifying
    • B01F23/50Mixing liquids with soli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3/00Mixing according to the phases to be mixed, e.g. dispersing or emulsifying
    • B01F23/50Mixing liquids with solids
    • B01F23/53Mixing liquids with solids using driven stirr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33/00Other mixers; Mixing plants; Combinations of mixers
    • B01F33/80Mixing plants; Combinations of mixers
    • B01F33/82Combinations of dissimilar mixers
    • B01F33/821Combinations of dissimilar mixers with consecutive recepta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101/00Mix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f the mixed materials or by the application field
    • B01F2101/06Mixing of food ingredients
    • B01F2101/18Mixing animal food ingredi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文蛤池塘养殖专用饵料追施机,包括电动渔船、饵料箱、饵水混合罐、饵水暂存罐、支撑框架、直流潜水泵、输水管、过渡管、喷水管、水簸箕及控制阀;所述过渡管包括第一过渡管及第二过渡管;所述喷水管包括第一喷水管、第二喷水管及第三喷水管;所述支撑框架的上方安装饵水混合罐、内部安装饵水暂存罐;所述饵水混合罐的底面为下凹的弧面,内腔设置隔板、推拉立板、饵水流板及带有搅拌棒的转动圆板;所述饵水暂存罐为倒圆锥形。本发明使人工劳动强度大幅降低,工作效率显著提高,饵料和水分充分混合,饵水喷洒十分均匀,文蛤栖息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Description

文蛤池塘养殖专用饵料追施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文蛤池塘养殖专用饵料追施机。
背景技术
文蛤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为蛤中之上品,享有“天下第一鲜”的盛名,是我国滩涂传统养殖的主要贝类之一,也是我国大宗出口的鲜活水产品。文蛤属于埋栖型贝类,喜栖于沙泥底质。东营市位于黄河三角洲地区,属于黄河冲积平原,沿海沉积物以粉砂为主,适合文蛤生长繁育。近年来,东营市在搞好海洋牧场底播文蛤的基础上,也在积极探索文蛤池塘养殖,力争精养创高效。在文蛤池塘养殖过程中,饵料施用是重要环节。目前,国内已经成功开发了以生物发酵鸡粪为主料的文蛤池塘养殖专用饵料;但是,因为没有在池塘中使用的饵料施用机械,在实际操作中一般是将饵料和水简单地用棍子搅拌后由人直接站在水中进行泼洒。如此操作有四大缺陷:一是人工劳动强度大;二是饵水混合不充分;三是人工泼洒不均匀;四是人站在水中脚踩池泥,扰乱文蛤栖息环境。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文蛤池塘养殖专用饵料追施机。
其技术方案是:包括电动渔船、饵料箱、饵水混合罐、饵水暂存罐、支撑框架、直流潜水泵、输水管、过渡管、喷水管、水簸箕及控制阀;所述过渡管包括第一过渡管及第二过渡管;所述喷水管包括第一喷水管、第二喷水管及第三喷水管;所述控制阀包括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及第三控制阀;所述电动渔船包括船体、船舱、蓄电池保护箱、蓄电池、配电箱及电缆,船体包括船底板及船侧板,船舱的前部设有船首封闭舱,船舱的后部设有船尾封闭舱,蓄电池保护箱固定于船首封闭舱的顶面,蓄电池安置于蓄电池保护箱内,配电箱固定于船首封闭舱的侧面,蓄电池通过电缆与配电箱进行电连接,配电箱内设有漏电开关;所述直流潜水泵沉入池塘水体中,其泵体通过吊绳吊装于船侧板上,其自带电缆的末端与漏电开关进行电连接,其出水口通过输水管连接第一过渡管,输水管上安装第一控制阀;所述水簸箕包括底板、背板及两个侧板,底板的前部固定于船尾封闭舱顶面外端,底板的后部固定于船尾封闭舱顶面内端设置的立架顶部;所述支撑框架放置于船底板上,其上方安装饵水混合罐,其内部安装饵水暂存罐;所述饵水混合罐设为长方体并将其底面变形为下凹的弧面,弧面的最低点设有第一饵水出口,饵水混合罐的顶面左方设有长方形的饵入口、右方设有长方形的水入口,饵水混合罐的内腔中部设有横向放置的隔板,隔板的左端固定于饵水混合罐的左侧面,隔板在与水入口对应的部分向右下方倾斜且其右端与饵水混合罐的右侧面之间设有间隙带,在间隙带的下方设有右端固定于饵水混合罐的右侧面且向左下方倾斜的饵水流板,在饵水混合罐的左侧面位于隔板上方、下方的中部分别开孔安装第一短圆管、第二短圆管,于第一短圆管贯穿装设推拉杆,于第二短圆管贯穿装设转动杆,推拉杆的右端设有推拉立板,推拉杆的左端设有推拉手柄,转动杆的右端设有转动圆板,转动圆板上均匀设有若干横向分布的搅拌棒,转动杆的左端设有转动盘;所述饵料箱安装于饵水混合罐饵入口,饵料箱底部设有横向的活动的排饵板,排饵板的右端搭于饵料箱右侧面设置的支撑件上,排饵板贯穿饵料箱左侧面并伸出饵料箱;所述第一喷水管、第二喷水管并列于饵水混合罐水入口的上方且均与第一过渡管贯通;所述饵水暂存罐为倒圆锥形,底面边缘与支撑框架焊接,其底面中心设有饵水进口、顶点设有第二饵水出口,第一饵水出口与饵水进口之间安装第二控制阀,第二饵水出口安装第三控制阀;所述第二过渡管为斜向管,其上端与第三控制阀下端连接、下端与第三喷水管贯通;所述第三喷水管横向设于水簸箕的底板基部上方。
上述技术方案可以进一步优化为:
所述搅拌棒上设有若干与搅拌棒垂直的小短棒,小短棒在搅拌棒上呈现对称的两列分布或螺旋形分布。
所述水簸箕底板上设有若干纵向设置的导流板,导流板的后端面与背板固定在一起。
所述导流板设为一至三个。
所述第一喷水管、第二喷水管及第三喷水管均匀设置圆形的喷水孔。
所述排饵板的外端设有排饵手柄。
所述支撑框架的底部设有脚轮。
所述船体的材质采用不锈钢。
所述直流潜水泵为耐海水泵,外壳采用ABS塑料,泵轴采用不锈钢。
所述蓄电池的直流电压为12V或24V。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主要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1.本发明采用半自动化操作,有效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
2.采用水力初步混合与旋转搅拌混合相结合的混合方案,使饵料和水分充分混合,为实现饵料均匀施用、文蛤均衡增产打下了良好基础。
3.采用喷水管与水簸箕相结合的饵水喷洒方案,使饵水像小瀑布一样流入池塘水体,为实现饵料均匀施用、文蛤均衡增产提供了可靠保障。
4.所有操作均在在电动渔船上进行,完全避免了脚踩池泥进行人工泼洒的现象,使文蛤栖息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为文蛤正常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条件,有利于实现文蛤高产稳产。
5.通过设置饵水暂存罐保证了饵水的连续喷洒,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6.通过设置船首封闭舱和船尾封闭舱可使船体浮力更加平衡,确保行船安全。
7.操作简便,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布局及基本流程示意图;
图中:1-电动渔船,2-蓄电池保护箱,3-蓄电池,4-电缆,5-配电箱,6-自带电缆,7-输水管,8-第一控制阀,9-船舱,10-船首封闭舱,11-池塘水体,12-直流潜水泵,13-船底板,14-脚轮,15-支撑框架,16-转动圆板,17-第二短圆管,18-转动杆,19-转动盘,20-推拉手柄,21-推拉杆,22-排饵手柄,23-排饵板,24-饵料箱,25-饵入口,26-第一短圆管,27-推拉立板,28-隔板,29-第二控制阀,30-饵水暂存罐,31-第三控制阀,32-第二过渡管,33-第二饵水出口,34-饵水进口,35-第一饵水出口,36-第一过渡管,37-第一喷水管,38-第二喷水管,39-第一喷水管及第二喷水管落水,40-饵水混合罐,41-间隙带,42-饵水流板,43-搅拌棒,44-小短棒,45-第三喷水管,46-第三喷水管落水,47-底板,48-小瀑布,49-背板,50-立架,51-船尾封闭舱,52-水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参见图1。文蛤池塘养殖专用饵料追施机,包括电动渔船1、饵料箱24、饵水混合罐40、饵水暂存罐30、支撑框架15、直流潜水泵12、输水管7、过渡管、喷水管、水簸箕及控制阀。过渡管包括第一过渡管36及第二过渡管32。喷水管包括第一喷水管37、第二喷水管38及第三喷水管45。控制阀包括第一控制阀8、第二控制阀29及第三控制阀31。电动渔船1包括船体、船舱9、蓄电池保护箱2、蓄电池3、配电箱5及电缆4,船体包括船底板13及船侧板,船舱9的前部设有船首封闭舱10,船舱的后部设有船尾封闭舱51,蓄电池保护箱2固定于船首封闭舱10的顶面,蓄电池3安置于蓄电池保护箱2内,配电箱5固定于船首封闭舱10的侧面,蓄电池3通过电缆4与配电箱5进行电连接,配电箱5内设有漏电开关。直流潜水泵12沉入池塘水体11中,其泵体通过吊绳吊装于船侧板上,其自带电缆6的末端与漏电开关进行电连接,其出水口通过输水管7连接第一过渡管36,输水管7上安装第一控制阀8。水簸箕包括底板47、背板49及两个侧板,底板47的前部固定于船尾封闭舱51顶面外端,底板47的后部固定于船尾封闭舱51顶面内端设置的立架50顶部。支撑框架15放置于船底板13上,其上方安装饵水混合罐40,其内部安装饵水暂存罐30。饵水混合罐40设为长方体并将其底面变形为下凹的弧面,弧面的最低点设有第一饵水出口35,饵水混合罐40的顶面左方设有长方形的饵入口25、右方设有长方形的水入口52,饵水混合罐40的内腔中部设有横向放置的隔板28,隔板28的左端固定于饵水混合罐40的左侧面,隔板28在与水入口52对应的部分向右下方倾斜且其右端与饵水混合罐40的右侧面之间设有间隙带41,在间隙带41的下方设有右端固定于饵水混合罐40的右侧面且向左下方倾斜的饵水流板42,在饵水混合罐40的左侧面位于隔板28上方、下方的中部分别开孔安装第一短圆管26、第二短圆管17,于第一短圆管26贯穿装设推拉杆21,于第二短圆管17贯穿装设转动杆18,推拉杆21的右端设有推拉立板27,推拉杆21的左端设有推拉手柄20,转动杆18的右端设有转动圆板16,转动圆板16上均匀设有若干横向分布的搅拌棒43,转动杆18的左端设有转动盘19。饵料箱24安装于饵水混合罐40饵入口25,饵料箱24底部设有横向的活动的排饵板23,排饵板23的右端搭于饵料箱24右侧面设置的支撑件上,排饵板23贯穿饵料箱24左侧面并伸出饵料箱24。第一喷水管37、第二喷水管38并列于饵水混合罐40水入口52的上方且均与第一过渡管36贯通。饵水暂存罐30为倒圆锥形,底面边缘与支撑框架15焊接,其底面中心设有饵水进口34、顶点设有第二饵水出口33,第一饵水出口35与饵水进口34之间安装第二控制阀29,第二饵水出口33安装第三控制阀31。第二过渡管32为斜向管,其上端与第三控制阀31下端连接、下端与第三喷水管45贯通。第三喷水管45横向设于水簸箕的底板47基部上方。
实施例2
参见图1。文蛤池塘养殖专用饵料追施机,包括电动渔船1、饵料箱24、饵水混合罐40、饵水暂存罐30、支撑框架15、直流潜水泵12、输水管7、过渡管、喷水管、水簸箕及控制阀。过渡管包括第一过渡管36及第二过渡管32。喷水管包括第一喷水管37、第二喷水管38及第三喷水管45。控制阀包括第一控制阀8、第二控制阀29及第三控制阀31。电动渔船1包括船体、船舱9、蓄电池保护箱2、蓄电池3、配电箱5及电缆4,船体包括船底板13及船侧板,船舱9的前部设有船首封闭舱10,船舱的后部设有船尾封闭舱51,蓄电池保护箱2固定于船首封闭舱10的顶面,蓄电池3安置于蓄电池保护箱2内,配电箱5固定于船首封闭舱10的侧面,蓄电池3通过电缆4与配电箱5进行电连接,配电箱5内设有漏电开关。直流潜水泵12沉入池塘水体11中,其泵体通过吊绳吊装于船侧板上,其自带电缆6的末端与漏电开关进行电连接,其出水口通过输水管7连接第一过渡管36,输水管7上安装第一控制阀8。水簸箕包括底板47、背板49及两个侧板,底板47的前部固定于船尾封闭舱51顶面外端,底板47的后部固定于船尾封闭舱51顶面内端设置的立架50顶部。支撑框架15放置于船底板13上,其上方安装饵水混合罐40,其内部安装饵水暂存罐30。饵水混合罐40设为长方体并将其底面变形为下凹的弧面,弧面的最低点设有第一饵水出口35,饵水混合罐40的顶面左方设有长方形的饵入口25、右方设有长方形的水入口52,饵水混合罐40的内腔中部设有横向放置的隔板28,隔板28的左端固定于饵水混合罐40的左侧面,隔板28在与水入口52对应的部分向右下方倾斜且其右端与饵水混合罐40的右侧面之间设有间隙带41,在间隙带41的下方设有右端固定于饵水混合罐40的右侧面且向左下方倾斜的饵水流板42,在饵水混合罐40的左侧面位于隔板28上方、下方的中部分别开孔安装第一短圆管26、第二短圆管17,于第一短圆管26贯穿装设推拉杆21,于第二短圆管17贯穿装设转动杆18,推拉杆21的右端设有推拉立板27,推拉杆21的左端设有推拉手柄20,转动杆18的右端设有转动圆板16,转动圆板16上均匀设有若干横向分布的搅拌棒43,转动杆18的左端设有转动盘19。饵料箱24安装于饵水混合罐40饵入口25,饵料箱24底部设有横向的活动的排饵板23,排饵板23的右端搭于饵料箱24右侧面设置的支撑件上,排饵板23贯穿饵料箱24左侧面并伸出饵料箱24。第一喷水管37、第二喷水管38并列于饵水混合罐40水入口52的上方且均与第一过渡管36贯通。饵水暂存罐30为倒圆锥形,底面边缘与支撑框架15焊接,其底面中心设有饵水进口34、顶点设有第二饵水出口33,第一饵水出口35与饵水进口34之间安装第二控制阀29,第二饵水出口33安装第三控制阀31。第二过渡管32为斜向管,其上端与第三控制阀31下端连接、下端与第三喷水管45贯通。第三喷水管45横向设于水簸箕的底板47基部上方。
上述搅拌棒43上设有若干与搅拌棒43垂直的小短棒44,小短棒44在搅拌棒43上呈现对称的两列分布或螺旋形分布,这样设计更有利于将饵料和水分搅拌均匀。
实施例3
参见图1。文蛤池塘养殖专用饵料追施机,包括电动渔船1、饵料箱24、饵水混合罐40、饵水暂存罐30、支撑框架15、直流潜水泵12、输水管7、过渡管、喷水管、水簸箕及控制阀。过渡管包括第一过渡管36及第二过渡管32。喷水管包括第一喷水管37、第二喷水管38及第三喷水管45。控制阀包括第一控制阀8、第二控制阀29及第三控制阀31。电动渔船1包括船体、船舱9、蓄电池保护箱2、蓄电池3、配电箱5及电缆4,船体包括船底板13及船侧板,船舱9的前部设有船首封闭舱10,船舱的后部设有船尾封闭舱51,蓄电池保护箱2固定于船首封闭舱10的顶面,蓄电池3安置于蓄电池保护箱2内,配电箱5固定于船首封闭舱10的侧面,蓄电池3通过电缆4与配电箱5进行电连接,配电箱5内设有漏电开关。直流潜水泵12沉入池塘水体11中,其泵体通过吊绳吊装于船侧板上,其自带电缆6的末端与漏电开关进行电连接,其出水口通过输水管7连接第一过渡管36,输水管7上安装第一控制阀8。水簸箕包括底板47、背板49及两个侧板,底板47的前部固定于船尾封闭舱51顶面外端,底板47的后部固定于船尾封闭舱51顶面内端设置的立架50顶部。支撑框架15放置于船底板13上,其上方安装饵水混合罐40,其内部安装饵水暂存罐30。饵水混合罐40设为长方体并将其底面变形为下凹的弧面,弧面的最低点设有第一饵水出口35,饵水混合罐40的顶面左方设有长方形的饵入口25、右方设有长方形的水入口52,饵水混合罐40的内腔中部设有横向放置的隔板28,隔板28的左端固定于饵水混合罐40的左侧面,隔板28在与水入口52对应的部分向右下方倾斜且其右端与饵水混合罐40的右侧面之间设有间隙带41,在间隙带41的下方设有右端固定于饵水混合罐40的右侧面且向左下方倾斜的饵水流板42,在饵水混合罐40的左侧面位于隔板28上方、下方的中部分别开孔安装第一短圆管26、第二短圆管17,于第一短圆管26贯穿装设推拉杆21,于第二短圆管17贯穿装设转动杆18,推拉杆21的右端设有推拉立板27,推拉杆21的左端设有推拉手柄20,转动杆18的右端设有转动圆板16,转动圆板16上均匀设有若干横向分布的搅拌棒43,转动杆18的左端设有转动盘19。饵料箱24安装于饵水混合罐40饵入口25,饵料箱24底部设有横向的活动的排饵板23,排饵板23的右端搭于饵料箱24右侧面设置的支撑件上,排饵板23贯穿饵料箱24左侧面并伸出饵料箱24。第一喷水管37、第二喷水管38并列于饵水混合罐40水入口52的上方且均与第一过渡管36贯通。饵水暂存罐30为倒圆锥形,底面边缘与支撑框架15焊接,其底面中心设有饵水进口34、顶点设有第二饵水出口33,第一饵水出口35与饵水进口34之间安装第二控制阀29,第二饵水出口33安装第三控制阀31。第二过渡管32为斜向管,其上端与第三控制阀31下端连接、下端与第三喷水管45贯通。第三喷水管45横向设于水簸箕的底板47基部上方。
上述搅拌棒43上设有若干与搅拌棒43垂直的小短棒44,小短棒44在搅拌棒43上呈现对称的两列分布或螺旋形分布,这样设计更有利于将饵料和水分搅拌均匀。上述水簸箕底板47上设有一至三个纵向设置的导流板,导流板的后端面与背板49固定在一起;设置导流板有助于使第三喷水管45喷出的饵水有规则地分布在底板47上。
实施例4
参见图1。文蛤池塘养殖专用饵料追施机,包括电动渔船1、饵料箱24、饵水混合罐40、饵水暂存罐30、支撑框架15、直流潜水泵12、输水管7、过渡管、喷水管、水簸箕及控制阀。过渡管包括第一过渡管36及第二过渡管32。喷水管包括第一喷水管37、第二喷水管38及第三喷水管45。控制阀包括第一控制阀8、第二控制阀29及第三控制阀31。电动渔船1包括船体、船舱9、蓄电池保护箱2、蓄电池3、配电箱5及电缆4,船体包括船底板13及船侧板,船舱9的前部设有船首封闭舱10,船舱的后部设有船尾封闭舱51,蓄电池保护箱2固定于船首封闭舱10的顶面,蓄电池3安置于蓄电池保护箱2内,配电箱5固定于船首封闭舱10的侧面,蓄电池3通过电缆4与配电箱5进行电连接,配电箱5内设有漏电开关。直流潜水泵12沉入池塘水体11中,其泵体通过吊绳吊装于船侧板上,其自带电缆6的末端与漏电开关进行电连接,其出水口通过输水管7连接第一过渡管36,输水管7上安装第一控制阀8。水簸箕包括底板47、背板49及两个侧板,底板47的前部固定于船尾封闭舱51顶面外端,底板47的后部固定于船尾封闭舱51顶面内端设置的立架50顶部。支撑框架15放置于船底板13上,其上方安装饵水混合罐40,其内部安装饵水暂存罐30。饵水混合罐40设为长方体并将其底面变形为下凹的弧面,弧面的最低点设有第一饵水出口35,饵水混合罐40的顶面左方设有长方形的饵入口25、右方设有长方形的水入口52,饵水混合罐40的内腔中部设有横向放置的隔板28,隔板28的左端固定于饵水混合罐40的左侧面,隔板28在与水入口52对应的部分向右下方倾斜且其右端与饵水混合罐40的右侧面之间设有间隙带41,在间隙带41的下方设有右端固定于饵水混合罐40的右侧面且向左下方倾斜的饵水流板42,在饵水混合罐40的左侧面位于隔板28上方、下方的中部分别开孔安装第一短圆管26、第二短圆管17,于第一短圆管26贯穿装设推拉杆21,于第二短圆管17贯穿装设转动杆18,推拉杆21的右端设有推拉立板27,推拉杆21的左端设有推拉手柄20,转动杆18的右端设有转动圆板16,转动圆板16上均匀设有若干横向分布的搅拌棒43,转动杆18的左端设有转动盘19。饵料箱24安装于饵水混合罐40饵入口25,饵料箱24底部设有横向的活动的排饵板23,排饵板23的右端搭于饵料箱24右侧面设置的支撑件上,排饵板23贯穿饵料箱24左侧面并伸出饵料箱24。第一喷水管37、第二喷水管38并列于饵水混合罐40水入口52的上方且均与第一过渡管36贯通。饵水暂存罐30为倒圆锥形,底面边缘与支撑框架15焊接,其底面中心设有饵水进口34、顶点设有第二饵水出口33,第一饵水出口35与饵水进口34之间安装第二控制阀29,第二饵水出口33安装第三控制阀31。第二过渡管32为斜向管,其上端与第三控制阀31下端连接、下端与第三喷水管45贯通。第三喷水管45横向设于水簸箕的底板47基部上方。
上述搅拌棒43上设有若干与搅拌棒43垂直的小短棒44,小短棒44在搅拌棒43上呈现对称的两列分布或螺旋形分布,这样设计更有利于将饵料和水分搅拌均匀。上述水簸箕底板47上设有一至三个纵向设置的导流板,导流板的后端面与背板49固定在一起;设置导流板有助于使第三喷水管45喷出的饵水有规则地分布在底板47上。上述第一喷水管37、第二喷水管38及第三喷水管45均匀设置圆形的喷水孔,确保喷水顺畅、均衡。
实施例5
参见图1。文蛤池塘养殖专用饵料追施机,包括电动渔船1、饵料箱24、饵水混合罐40、饵水暂存罐30、支撑框架15、直流潜水泵12、输水管7、过渡管、喷水管、水簸箕及控制阀。过渡管包括第一过渡管36及第二过渡管32。喷水管包括第一喷水管37、第二喷水管38及第三喷水管45。控制阀包括第一控制阀8、第二控制阀29及第三控制阀31。电动渔船1包括船体、船舱9、蓄电池保护箱2、蓄电池3、配电箱5及电缆4,船体包括船底板13及船侧板,船舱9的前部设有船首封闭舱10,船舱的后部设有船尾封闭舱51,蓄电池保护箱2固定于船首封闭舱10的顶面,蓄电池3安置于蓄电池保护箱2内,配电箱5固定于船首封闭舱10的侧面,蓄电池3通过电缆4与配电箱5进行电连接,配电箱5内设有漏电开关。直流潜水泵12沉入池塘水体11中,其泵体通过吊绳吊装于船侧板上,其自带电缆6的末端与漏电开关进行电连接,其出水口通过输水管7连接第一过渡管36,输水管7上安装第一控制阀8。水簸箕包括底板47、背板49及两个侧板,底板47的前部固定于船尾封闭舱51顶面外端,底板47的后部固定于船尾封闭舱51顶面内端设置的立架50顶部。支撑框架15放置于船底板13上,其上方安装饵水混合罐40,其内部安装饵水暂存罐30。饵水混合罐40设为长方体并将其底面变形为下凹的弧面,弧面的最低点设有第一饵水出口35,饵水混合罐40的顶面左方设有长方形的饵入口25、右方设有长方形的水入口52,饵水混合罐40的内腔中部设有横向放置的隔板28,隔板28的左端固定于饵水混合罐40的左侧面,隔板28在与水入口52对应的部分向右下方倾斜且其右端与饵水混合罐40的右侧面之间设有间隙带41,在间隙带41的下方设有右端固定于饵水混合罐40的右侧面且向左下方倾斜的饵水流板42,在饵水混合罐40的左侧面位于隔板28上方、下方的中部分别开孔安装第一短圆管26、第二短圆管17,于第一短圆管26贯穿装设推拉杆21,于第二短圆管17贯穿装设转动杆18,推拉杆21的右端设有推拉立板27,推拉杆21的左端设有推拉手柄20,转动杆18的右端设有转动圆板16,转动圆板16上均匀设有若干横向分布的搅拌棒43,转动杆18的左端设有转动盘19。饵料箱24安装于饵水混合罐40饵入口25,饵料箱24底部设有横向的活动的排饵板23,排饵板23的右端搭于饵料箱24右侧面设置的支撑件上,排饵板23贯穿饵料箱24左侧面并伸出饵料箱24。第一喷水管37、第二喷水管38并列于饵水混合罐40水入口52的上方且均与第一过渡管36贯通。饵水暂存罐30为倒圆锥形,底面边缘与支撑框架15焊接,其底面中心设有饵水进口34、顶点设有第二饵水出口33,第一饵水出口35与饵水进口34之间安装第二控制阀29,第二饵水出口33安装第三控制阀31。第二过渡管32为斜向管,其上端与第三控制阀31下端连接、下端与第三喷水管45贯通。第三喷水管45横向设于水簸箕的底板47基部上方。
上述搅拌棒43上设有若干与搅拌棒43垂直的小短棒44,小短棒44在搅拌棒43上呈现对称的两列分布或螺旋形分布,这样设计更有利于将饵料和水分搅拌均匀。上述水簸箕底板47上设有一至三个纵向设置的导流板,导流板的后端面与背板49固定在一起;设置导流板有助于使第三喷水管45喷出的饵水有规则地分布在底板47上。上述第一喷水管37、第二喷水管38及第三喷水管45均匀设置圆形的喷水孔,确保喷水顺畅、均衡。上述排饵板23的外端设有排饵手柄22,以利排饵板23进出操作。
实施例6
参见图1。文蛤池塘养殖专用饵料追施机,包括电动渔船1、饵料箱24、饵水混合罐40、饵水暂存罐30、支撑框架15、直流潜水泵12、输水管7、过渡管、喷水管、水簸箕及控制阀。过渡管包括第一过渡管36及第二过渡管32。喷水管包括第一喷水管37、第二喷水管38及第三喷水管45。控制阀包括第一控制阀8、第二控制阀29及第三控制阀31。电动渔船1包括船体、船舱9、蓄电池保护箱2、蓄电池3、配电箱5及电缆4,船体包括船底板13及船侧板,船舱9的前部设有船首封闭舱10,船舱的后部设有船尾封闭舱51,蓄电池保护箱2固定于船首封闭舱10的顶面,蓄电池3安置于蓄电池保护箱2内,配电箱5固定于船首封闭舱10的侧面,蓄电池3通过电缆4与配电箱5进行电连接,配电箱5内设有漏电开关。直流潜水泵12沉入池塘水体11中,其泵体通过吊绳吊装于船侧板上,其自带电缆6的末端与漏电开关进行电连接,其出水口通过输水管7连接第一过渡管36,输水管7上安装第一控制阀8。水簸箕包括底板47、背板49及两个侧板,底板47的前部固定于船尾封闭舱51顶面外端,底板47的后部固定于船尾封闭舱51顶面内端设置的立架50顶部。支撑框架15放置于船底板13上,其上方安装饵水混合罐40,其内部安装饵水暂存罐30。饵水混合罐40设为长方体并将其底面变形为下凹的弧面,弧面的最低点设有第一饵水出口35,饵水混合罐40的顶面左方设有长方形的饵入口25、右方设有长方形的水入口52,饵水混合罐40的内腔中部设有横向放置的隔板28,隔板28的左端固定于饵水混合罐40的左侧面,隔板28在与水入口52对应的部分向右下方倾斜且其右端与饵水混合罐40的右侧面之间设有间隙带41,在间隙带41的下方设有右端固定于饵水混合罐40的右侧面且向左下方倾斜的饵水流板42,在饵水混合罐40的左侧面位于隔板28上方、下方的中部分别开孔安装第一短圆管26、第二短圆管17,于第一短圆管26贯穿装设推拉杆21,于第二短圆管17贯穿装设转动杆18,推拉杆21的右端设有推拉立板27,推拉杆21的左端设有推拉手柄20,转动杆18的右端设有转动圆板16,转动圆板16上均匀设有若干横向分布的搅拌棒43,转动杆18的左端设有转动盘19。饵料箱24安装于饵水混合罐40饵入口25,饵料箱24底部设有横向的活动的排饵板23,排饵板23的右端搭于饵料箱24右侧面设置的支撑件上,排饵板23贯穿饵料箱24左侧面并伸出饵料箱24。第一喷水管37、第二喷水管38并列于饵水混合罐40水入口52的上方且均与第一过渡管36贯通。饵水暂存罐30为倒圆锥形,底面边缘与支撑框架15焊接,其底面中心设有饵水进口34、顶点设有第二饵水出口33,第一饵水出口35与饵水进口34之间安装第二控制阀29,第二饵水出口33安装第三控制阀31。第二过渡管32为斜向管,其上端与第三控制阀31下端连接、下端与第三喷水管45贯通。第三喷水管45横向设于水簸箕的底板47基部上方。
上述搅拌棒43上设有若干与搅拌棒43垂直的小短棒44,小短棒44在搅拌棒43上呈现对称的两列分布或螺旋形分布,这样设计更有利于将饵料和水分搅拌均匀。上述水簸箕底板47上设有一至三个纵向设置的导流板,导流板的后端面与背板49固定在一起;设置导流板有助于使第三喷水管45喷出的饵水有规则地分布在底板47上。上述第一喷水管37、第二喷水管38及第三喷水管45均匀设置圆形的喷水孔,确保喷水顺畅、均衡。上述排饵板23的外端设有排饵手柄22,以利排饵板23进出操作。上述支撑框架15的底部设有脚轮14,以方便移动。
实施例7
参见图1。文蛤池塘养殖专用饵料追施机,包括电动渔船1、饵料箱24、饵水混合罐40、饵水暂存罐30、支撑框架15、直流潜水泵12、输水管7、过渡管、喷水管、水簸箕及控制阀。过渡管包括第一过渡管36及第二过渡管32。喷水管包括第一喷水管37、第二喷水管38及第三喷水管45。控制阀包括第一控制阀8、第二控制阀29及第三控制阀31。电动渔船1包括船体、船舱9、蓄电池保护箱2、蓄电池3、配电箱5及电缆4,船体包括船底板13及船侧板,船舱9的前部设有船首封闭舱10,船舱的后部设有船尾封闭舱51,蓄电池保护箱2固定于船首封闭舱10的顶面,蓄电池3安置于蓄电池保护箱2内,配电箱5固定于船首封闭舱10的侧面,蓄电池3通过电缆4与配电箱5进行电连接,配电箱5内设有漏电开关。直流潜水泵12沉入池塘水体11中,其泵体通过吊绳吊装于船侧板上,其自带电缆6的末端与漏电开关进行电连接,其出水口通过输水管7连接第一过渡管36,输水管7上安装第一控制阀8。水簸箕包括底板47、背板49及两个侧板,底板47的前部固定于船尾封闭舱51顶面外端,底板47的后部固定于船尾封闭舱51顶面内端设置的立架50顶部。支撑框架15放置于船底板13上,其上方安装饵水混合罐40,其内部安装饵水暂存罐30。饵水混合罐40设为长方体并将其底面变形为下凹的弧面,弧面的最低点设有第一饵水出口35,饵水混合罐40的顶面左方设有长方形的饵入口25、右方设有长方形的水入口52,饵水混合罐40的内腔中部设有横向放置的隔板28,隔板28的左端固定于饵水混合罐40的左侧面,隔板28在与水入口52对应的部分向右下方倾斜且其右端与饵水混合罐40的右侧面之间设有间隙带41,在间隙带41的下方设有右端固定于饵水混合罐40的右侧面且向左下方倾斜的饵水流板42,在饵水混合罐40的左侧面位于隔板28上方、下方的中部分别开孔安装第一短圆管26、第二短圆管17,于第一短圆管26贯穿装设推拉杆21,于第二短圆管17贯穿装设转动杆18,推拉杆21的右端设有推拉立板27,推拉杆21的左端设有推拉手柄20,转动杆18的右端设有转动圆板16,转动圆板16上均匀设有若干横向分布的搅拌棒43,转动杆18的左端设有转动盘19。饵料箱24安装于饵水混合罐40饵入口25,饵料箱24底部设有横向的活动的排饵板23,排饵板23的右端搭于饵料箱24右侧面设置的支撑件上,排饵板23贯穿饵料箱24左侧面并伸出饵料箱24。第一喷水管37、第二喷水管38并列于饵水混合罐40水入口52的上方且均与第一过渡管36贯通。饵水暂存罐30为倒圆锥形,底面边缘与支撑框架15焊接,其底面中心设有饵水进口34、顶点设有第二饵水出口33,第一饵水出口35与饵水进口34之间安装第二控制阀29,第二饵水出口33安装第三控制阀31。第二过渡管32为斜向管,其上端与第三控制阀31下端连接、下端与第三喷水管45贯通。第三喷水管45横向设于水簸箕的底板47基部上方。
上述搅拌棒43上设有若干与搅拌棒43垂直的小短棒44,小短棒44在搅拌棒43上呈现对称的两列分布或螺旋形分布,这样设计更有利于将饵料和水分搅拌均匀。上述水簸箕底板47上设有一至三个纵向设置的导流板,导流板的后端面与背板49固定在一起;设置导流板有助于使第三喷水管45喷出的饵水有规则地分布在底板47上。上述第一喷水管37、第二喷水管38及第三喷水管45均匀设置圆形的喷水孔,确保喷水顺畅、均衡。上述排饵板23的外端设有排饵手柄22,以利排饵板23进出操作。上述支撑框架15的底部设有脚轮14,以方便移动。上述船体的材质采用不锈钢,一则提高船体的强度;二则增强船体的耐蚀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文蛤池塘的海水。
实施例8
参见图1。文蛤池塘养殖专用饵料追施机,包括电动渔船1、饵料箱24、饵水混合罐40、饵水暂存罐30、支撑框架15、直流潜水泵12、输水管7、过渡管、喷水管、水簸箕及控制阀。过渡管包括第一过渡管36及第二过渡管32。喷水管包括第一喷水管37、第二喷水管38及第三喷水管45。控制阀包括第一控制阀8、第二控制阀29及第三控制阀31。电动渔船1包括船体、船舱9、蓄电池保护箱2、蓄电池3、配电箱5及电缆4,船体包括船底板13及船侧板,船舱9的前部设有船首封闭舱10,船舱的后部设有船尾封闭舱51,蓄电池保护箱2固定于船首封闭舱10的顶面,蓄电池3安置于蓄电池保护箱2内,配电箱5固定于船首封闭舱10的侧面,蓄电池3通过电缆4与配电箱5进行电连接,配电箱5内设有漏电开关。直流潜水泵12沉入池塘水体11中,其泵体通过吊绳吊装于船侧板上,其自带电缆6的末端与漏电开关进行电连接,其出水口通过输水管7连接第一过渡管36,输水管7上安装第一控制阀8。水簸箕包括底板47、背板49及两个侧板,底板47的前部固定于船尾封闭舱51顶面外端,底板47的后部固定于船尾封闭舱51顶面内端设置的立架50顶部。支撑框架15放置于船底板13上,其上方安装饵水混合罐40,其内部安装饵水暂存罐30。饵水混合罐40设为长方体并将其底面变形为下凹的弧面,弧面的最低点设有第一饵水出口35,饵水混合罐40的顶面左方设有长方形的饵入口25、右方设有长方形的水入口52,饵水混合罐40的内腔中部设有横向放置的隔板28,隔板28的左端固定于饵水混合罐40的左侧面,隔板28在与水入口52对应的部分向右下方倾斜且其右端与饵水混合罐40的右侧面之间设有间隙带41,在间隙带41的下方设有右端固定于饵水混合罐40的右侧面且向左下方倾斜的饵水流板42,在饵水混合罐40的左侧面位于隔板28上方、下方的中部分别开孔安装第一短圆管26、第二短圆管17,于第一短圆管26贯穿装设推拉杆21,于第二短圆管17贯穿装设转动杆18,推拉杆21的右端设有推拉立板27,推拉杆21的左端设有推拉手柄20,转动杆18的右端设有转动圆板16,转动圆板16上均匀设有若干横向分布的搅拌棒43,转动杆18的左端设有转动盘19。饵料箱24安装于饵水混合罐40饵入口25,饵料箱24底部设有横向的活动的排饵板23,排饵板23的右端搭于饵料箱24右侧面设置的支撑件上,排饵板23贯穿饵料箱24左侧面并伸出饵料箱24。第一喷水管37、第二喷水管38并列于饵水混合罐40水入口52的上方且均与第一过渡管36贯通。饵水暂存罐30为倒圆锥形,底面边缘与支撑框架15焊接,其底面中心设有饵水进口34、顶点设有第二饵水出口33,第一饵水出口35与饵水进口34之间安装第二控制阀29,第二饵水出口33安装第三控制阀31。第二过渡管32为斜向管,其上端与第三控制阀31下端连接、下端与第三喷水管45贯通。第三喷水管45横向设于水簸箕的底板47基部上方。
上述搅拌棒43上设有若干与搅拌棒43垂直的小短棒44,小短棒44在搅拌棒43上呈现对称的两列分布或螺旋形分布,这样设计更有利于将饵料和水分搅拌均匀。上述水簸箕底板47上设有一至三个纵向设置的导流板,导流板的后端面与背板49固定在一起;设置导流板有助于使第三喷水管45喷出的饵水有规则地分布在底板47上。上述第一喷水管37、第二喷水管38及第三喷水管45均匀设置圆形的喷水孔,确保喷水顺畅、均衡。上述排饵板23的外端设有排饵手柄22,以利排饵板23进出操作。上述支撑框架15的底部设有脚轮14,以方便移动。上述船体的材质采用不锈钢,一则提高船体的强度;二则增强船体的耐蚀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文蛤池塘的海水。上述直流潜水泵12为耐海水泵,外壳采用ABS塑料,泵轴采用不锈钢;ABS塑料是丙烯腈(A)、丁二烯(B)、苯乙烯(S)三种单体的三元共聚物,兼有三种组元的优点,既具备丙烯腈(A)的耐化学腐蚀、高硬度、高强度,也具备丁二烯(B)的高弹性、高韧性,还具备苯乙烯(S)的强绝缘性及良好加工性,是一种综合性能良好的材料。
实施例9
参见图1。文蛤池塘养殖专用饵料追施机,包括电动渔船1、饵料箱24、饵水混合罐40、饵水暂存罐30、支撑框架15、直流潜水泵12、输水管7、过渡管、喷水管、水簸箕及控制阀。过渡管包括第一过渡管36及第二过渡管32。喷水管包括第一喷水管37、第二喷水管38及第三喷水管45。控制阀包括第一控制阀8、第二控制阀29及第三控制阀31。电动渔船1包括船体、船舱9、蓄电池保护箱2、蓄电池3、配电箱5及电缆4,船体包括船底板13及船侧板,船舱9的前部设有船首封闭舱10,船舱的后部设有船尾封闭舱51,蓄电池保护箱2固定于船首封闭舱10的顶面,蓄电池3安置于蓄电池保护箱2内,配电箱5固定于船首封闭舱10的侧面,蓄电池3通过电缆4与配电箱5进行电连接,配电箱5内设有漏电开关。直流潜水泵12沉入池塘水体11中,其泵体通过吊绳吊装于船侧板上,其自带电缆6的末端与漏电开关进行电连接,其出水口通过输水管7连接第一过渡管36,输水管7上安装第一控制阀8。水簸箕包括底板47、背板49及两个侧板,底板47的前部固定于船尾封闭舱51顶面外端,底板47的后部固定于船尾封闭舱51顶面内端设置的立架50顶部。支撑框架15放置于船底板13上,其上方安装饵水混合罐40,其内部安装饵水暂存罐30。饵水混合罐40设为长方体并将其底面变形为下凹的弧面,弧面的最低点设有第一饵水出口35,饵水混合罐40的顶面左方设有长方形的饵入口25、右方设有长方形的水入口52,饵水混合罐40的内腔中部设有横向放置的隔板28,隔板28的左端固定于饵水混合罐40的左侧面,隔板28在与水入口52对应的部分向右下方倾斜且其右端与饵水混合罐40的右侧面之间设有间隙带41,在间隙带41的下方设有右端固定于饵水混合罐40的右侧面且向左下方倾斜的饵水流板42,在饵水混合罐40的左侧面位于隔板28上方、下方的中部分别开孔安装第一短圆管26、第二短圆管17,于第一短圆管26贯穿装设推拉杆21,于第二短圆管17贯穿装设转动杆18,推拉杆21的右端设有推拉立板27,推拉杆21的左端设有推拉手柄20,转动杆18的右端设有转动圆板16,转动圆板16上均匀设有若干横向分布的搅拌棒43,转动杆18的左端设有转动盘19。饵料箱24安装于饵水混合罐40饵入口25,饵料箱24底部设有横向的活动的排饵板23,排饵板23的右端搭于饵料箱24右侧面设置的支撑件上,排饵板23贯穿饵料箱24左侧面并伸出饵料箱24。第一喷水管37、第二喷水管38并列于饵水混合罐40水入口52的上方且均与第一过渡管36贯通。饵水暂存罐30为倒圆锥形,底面边缘与支撑框架15焊接,其底面中心设有饵水进口34、顶点设有第二饵水出口33,第一饵水出口35与饵水进口34之间安装第二控制阀29,第二饵水出口33安装第三控制阀31。第二过渡管32为斜向管,其上端与第三控制阀31下端连接、下端与第三喷水管45贯通。第三喷水管45横向设于水簸箕的底板47基部上方。
上述搅拌棒43上设有若干与搅拌棒43垂直的小短棒44,小短棒44在搅拌棒43上呈现对称的两列分布或螺旋形分布,这样设计更有利于将饵料和水分搅拌均匀。上述水簸箕底板47上设有一至三个纵向设置的导流板,导流板的后端面与背板49固定在一起;设置导流板有助于使第三喷水管45喷出的饵水有规则地分布在底板47上。上述第一喷水管37、第二喷水管38及第三喷水管45均匀设置圆形的喷水孔,确保喷水顺畅、均衡。上述排饵板23的外端设有排饵手柄22,以利排饵板23进出操作。上述支撑框架15的底部设有脚轮14,以方便移动。上述船体的材质采用不锈钢,一则提高船体的强度;二则增强船体的耐蚀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文蛤池塘的海水。上述直流潜水泵12为耐海水泵,外壳采用ABS塑料,泵轴采用不锈钢;ABS塑料是丙烯腈(A)、丁二烯(B)、苯乙烯(S)三种单体的三元共聚物,兼有三种组元的优点,既具备丙烯腈(A)的耐化学腐蚀、高硬度、高强度,也具备丁二烯(B)的高弹性、高韧性,还具备苯乙烯(S)的强绝缘性及良好加工性,是一种综合性能良好的材料。上述蓄电池3的直流电压为12V或24V,既要满足蓄电池3的用电需求,也要满足电动渔船1推进机构等部分的用电需求;关于电动渔船1推进机构等有关渔船行驶的内容为现有技术,本说明书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基本工作原理如下:
将文蛤池塘养殖专用饵料倒入饵料箱24,达到预定位置(可以在饵料箱24上做个简单标记)后,打开排饵板23,使饵料排入饵水混合罐40的隔板28左边;用推拉杆21推动推拉立板27,使饵料随推拉立板27在隔板28上向右移动,陆续到达隔板28右下方倾斜部分,同时由直流潜水泵12从池塘水体11抽取的水分(抽水速度由第一控制阀8调节)经输水管7到达第一过渡管36,再由第一喷水管37和第二喷水管38向下喷到隔板28右下方倾斜部分的饵料上,使饵料和水分进行初步混合;饵料和水分初步混合得到的饵料水由间隙带41流到饵水流板42上,继而流入隔板28下方的空腔;操作转动盘19,使转动杆18带动搅拌棒43及小短棒44旋转,使饵料和水分进行深入混合;混合好的饵水经第二控制阀29流入饵水暂存罐30,再经第三控制阀31流入第二过渡管32,然后由第三喷水管45喷到水簸箕底板47上,经过导流板的引导有规则地向下流动,最后由底板47前端倾泻而下,像小瀑布一样流入池塘水体11。

Claims (6)

1.文蛤池塘养殖专用饵料追施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动渔船、饵料箱、饵水混合罐、饵水暂存罐、支撑框架、直流潜水泵、输水管、过渡管、喷水管、水簸箕及控制阀;所述过渡管包括第一过渡管及第二过渡管;所述喷水管包括第一喷水管、第二喷水管及第三喷水管;所述控制阀包括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及第三控制阀;所述电动渔船包括船体、船舱、蓄电池保护箱、蓄电池、配电箱及电缆,船体包括船底板及船侧板,船舱的前部设有船首封闭舱,船舱的后部设有船尾封闭舱,蓄电池保护箱固定于船首封闭舱的顶面,蓄电池安置于蓄电池保护箱内,配电箱固定于船首封闭舱的侧面,蓄电池通过电缆与配电箱进行电连接,配电箱内设有漏电开关;所述直流潜水泵沉入池塘水体中,其泵体通过吊绳吊装于船侧板上,其自带电缆的末端与漏电开关进行电连接,其出水口通过输水管连接第一过渡管,输水管上安装第一控制阀;所述水簸箕包括底板、背板及两个侧板,底板的前部固定于船尾封闭舱顶面外端,底板的后部固定于船尾封闭舱顶面内端设置的立架顶部;所述支撑框架放置于船底板上,其上方安装饵水混合罐,其内部安装饵水暂存罐;所述饵水混合罐设为长方体并将其底面变形为下凹的弧面,弧面的最低点设有第一饵水出口,饵水混合罐的顶面左方设有长方形的饵入口、右方设有长方形的水入口,饵水混合罐的内腔中部设有横向放置的隔板,隔板的左端固定于饵水混合罐的左侧面,隔板在与水入口对应的部分向右下方倾斜且其右端与饵水混合罐的右侧面之间设有间隙带,在间隙带的下方设有右端固定于饵水混合罐的右侧面且向左下方倾斜的饵水流板,在饵水混合罐的左侧面位于隔板上方、下方的中部分别开孔安装第一短圆管、第二短圆管,于第一短圆管贯穿装设推拉杆,于第二短圆管贯穿装设转动杆,推拉杆的右端设有推拉立板,推拉杆的左端设有推拉手柄,转动杆的右端设有转动圆板,转动圆板上均匀设有若干横向分布的搅拌棒,转动杆的左端设有转动盘;所述饵料箱安装于饵水混合罐饵入口,饵料箱底部设有横向的活动的排饵板,排饵板的右端搭于饵料箱右侧面设置的支撑件上,排饵板贯穿饵料箱左侧面并伸出饵料箱;所述第一喷水管、第二喷水管并列于饵水混合罐水入口的上方且均与第一过渡管贯通;所述饵水暂存罐为倒圆锥形,底面边缘与支撑框架焊接,其底面中心设有饵水进口、顶点设有第二饵水出口,第一饵水出口与饵水进口之间安装第二控制阀,第二饵水出口安装第三控制阀;所述第二过渡管为斜向管,其上端与第三控制阀下端连接、下端与第三喷水管贯通;所述第三喷水管横向设于水簸箕的底板基部上方;所述搅拌棒上设有若干与搅拌棒垂直的小短棒,小短棒在搅拌棒上呈现对称的两列分布或螺旋形分布;所述水簸箕底板上设有若干纵向设置的导流板,导流板的后端面与背板固定在一起;所述导流板设为一至三个;所述直流潜水泵为耐海水泵,外壳采用ABS塑料,泵轴采用不锈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蛤池塘养殖专用饵料追施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水管、第二喷水管及第三喷水管均匀设置圆形的喷水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文蛤池塘养殖专用饵料追施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饵板的外端设有排饵手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文蛤池塘养殖专用饵料追施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的底部设有脚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文蛤池塘养殖专用饵料追施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的材质采用不锈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文蛤池塘养殖专用饵料追施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的直流电压为12V或24V。
CN202010172486.2A 2020-03-12 2020-03-12 文蛤池塘养殖专用饵料追施机 Active CN11113407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72486.2A CN111134072B (zh) 2020-03-12 2020-03-12 文蛤池塘养殖专用饵料追施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72486.2A CN111134072B (zh) 2020-03-12 2020-03-12 文蛤池塘养殖专用饵料追施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34072A CN111134072A (zh) 2020-05-12
CN111134072B true CN111134072B (zh) 2022-05-03

Family

ID=705284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72486.2A Active CN111134072B (zh) 2020-03-12 2020-03-12 文蛤池塘养殖专用饵料追施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3407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69360B (zh) * 2020-11-30 2023-05-23 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 一种对虾苗种培育自动投料装置及运行方法
NL2032252B1 (en) * 2021-09-23 2023-06-26 Hainan Acad Of Ocean And Fisheries Sciences Automatic domestication bait device for plectropomus leopardus juvenile fish and method thereof
CN114885884B (zh) * 2022-05-26 2023-06-30 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杭州湾)国际创新研究院 一种鱼虾养殖池塘自动投喂无人船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61930A (zh) * 2017-06-27 2017-10-20 台山市兰宝磨具有限公司 一种粉料粉碎加料混合装置
CN209563344U (zh) * 2019-02-22 2019-11-01 大连海洋大学 一种海参苗室饵料投喂装置
CN209572845U (zh) * 2019-02-26 2019-11-05 重庆市长寿区老陈菜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渔业养殖用饲料投放装置
CN209995150U (zh) * 2019-05-29 2020-01-31 天津荣利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水产用果酸钙粉片两用投放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917767Y (zh) * 2005-01-05 2007-07-04 胡健美 粉尘加湿机
CN2928220Y (zh) * 2006-07-26 2007-08-01 虞培清 一种搅拌器
CN202876693U (zh) * 2012-10-23 2013-04-17 安徽浩大淀粉加工有限公司 一种粉丝生产工艺中一级搅拌工序用搅拌装置
CN208786303U (zh) * 2018-04-25 2019-04-26 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复合肥生产设备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61930A (zh) * 2017-06-27 2017-10-20 台山市兰宝磨具有限公司 一种粉料粉碎加料混合装置
CN209563344U (zh) * 2019-02-22 2019-11-01 大连海洋大学 一种海参苗室饵料投喂装置
CN209572845U (zh) * 2019-02-26 2019-11-05 重庆市长寿区老陈菜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渔业养殖用饲料投放装置
CN209995150U (zh) * 2019-05-29 2020-01-31 天津荣利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水产用果酸钙粉片两用投放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34072A (zh) 2020-05-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34072B (zh) 文蛤池塘养殖专用饵料追施机
EP0651605B1 (en) Process for the supply of water to a pond
CN206526971U (zh) 一种用于微生物菌液的喷洒装置
CN107996488A (zh) 一种周期性换水增氧水产养殖箱
CN108207524A (zh) 一种稻渔水循环系统
CN110771559A (zh) 一种水产养殖用增氧装置
CN101755698A (zh) 鲟鱼养殖池
CN214206818U (zh) 一种药液混合均匀的水产养殖池用洒药装置
CN212436972U (zh) 一种高密度养鱼池
JP4359399B2 (ja) 養殖水浄化装置
CN114521530A (zh) 一种养鱼装置
CN201094222Y (zh) 深水底部增氧装置
JPS62204898A (ja) 曝気装置
CN206390046U (zh) 一种带有高效排污功能的海水养殖水池
CN207476684U (zh) 一种可增氧的水产养殖装置
CN110771557A (zh) 一种水产养殖增氧方法
JP2004042040A (ja) 赤潮防除方法
CN112897828B (zh) 一种池塘养殖工船及池底氧化降解装置
CN216906466U (zh) 一种利用活性水养鱼的装置
KR101792105B1 (ko) 녹조 제거용 물 순환 장치
CN210043010U (zh) 大水面自动绕行巡回工作的自动化增氧、投料一体装置
KR20220140927A (ko) 황토를 이용하는 적조제거 장치가 구비된 선박
CN109122540B (zh) 一种水产养殖用优化水质用石灰溶解设备
CN206547653U (zh) 两用改底机
CN112369359A (zh) 一种渔业用投食打氧一体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257236 15km north of Xinhu town government station, Hekou District, Dongyi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Shandong Tonghe Marin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57236 Tonghe company, Xinhu Town, Hekou District, Hekou District, Dongyi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SHANDONG TONGHE AQUATIC PRODUCTS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