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66232B - 旋转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旋转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66232B
CN111066232B CN201880058658.4A CN201880058658A CN111066232B CN 111066232 B CN111066232 B CN 111066232B CN 201880058658 A CN201880058658 A CN 201880058658A CN 111066232 B CN111066232 B CN 1110662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gear
connection terminal
sensor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5865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66232A (zh
Inventor
平林晃一郎
松村行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nebeaMitsumi Inc
Original Assignee
MinebeaMitsumi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nebeaMitsumi Inc filed Critical MinebeaMitsumi Inc
Priority to CN20221074932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133709A/zh
Publication of CN1110662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662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662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662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H02K7/11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 H02K7/1163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where at least two gears have non-parallel axes without having orbital motion
    • H02K7/11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where at least two gears have non-parallel axes without having orbital motion comprising worm and worm-whee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H02K7/11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5/00Elements with teeth or friction surfa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Worms, pulleys or sheaves for gearing mechanisms
    • F16H55/02Toothed members; Worms
    • F16H55/06Use of materials; Use of treatments of toothed members or worms to affect their intrinsic material propert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02K11/21Devices for sensing speed or position, or actuated thereb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02K11/21Devices for sensing speed or position, or actuated thereby
    • H02K11/23Mechanically-actuated centrifugal switch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1/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1/04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volving only two intermeshing members
    • F16H1/06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volving only two intermeshing members with parallel ax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1/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1/04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volving only two intermeshing members
    • F16H1/1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volving only two intermeshing members with non-parallel axes
    • F16H1/16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volving only two intermeshing members with non-parallel axes comprising worm and worm-whe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1/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1/2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volving more than two intermeshing members
    • F16H1/203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volving more than two intermeshing members with non-parallel ax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2057/02034Gearboxes combined or connected with electric machin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Abstract

本发明的旋转装置(1)具备:马达(3);齿轮(5),其向外部传递马达(3)的旋转;以及传感器(7),传感器(7)具备传感器部(70)和收纳传感器部(70)的传感器壳体(72),通过传感器部(70)能够检测齿轮(5)的转速或旋转角度,齿轮(5)在齿轮(5)的旋转轴向上具备凹部(50),在凹部(50)收容有传感器壳体(72)的一部分。

Description

旋转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旋转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设置有马达、输出齿轮以及检测该输出齿轮的旋转位置(旋转角)的传感器的旋转装置(马达致动器),例如能够进行设置于车辆用空调装置系统的空气通路的多个切换门(百叶板)的驱动(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5512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传感器的配置中,存在旋转装置的厚度增加的担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将上述作为课题的一个例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薄型化的旋转装置。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通过以下的构成来掌握本发明。
本发明的旋转装置具备:马达;齿轮,其向外部传递上述马达的旋转;以及传感器,上述传感器具备传感器部和收纳该传感器部的壳体,通过上述传感器部能够检测上述齿轮的旋转角度,上述齿轮在上述齿轮的旋转轴向上具备凹部,在上述凹部收容有上述壳体的一部分。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卸下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装置的第一框体后的俯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装置的俯视图。
图5A是图4的A-A线处的剖视图。
图5B是图4的B-B线处的剖视图。
图6是传感器壳体的俯视图。
图7A是图6的C-C线处的剖视图。
图7B是图6的D-D线处的剖视图。
图8A是从传感器壳体的主面表面侧观察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8B是从传感器壳体的旋转体背面侧观察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设置于夹具的旋转装置的主视图。
图10是设置于夹具的旋转装置的俯视图。
图11A是图10的E-E线处的剖视图。
图11B是相当于表示设置于夹具的旋转装置的第一框体与第二框体分离的状态的图11A的剖视图的说明图。
图12是卸下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装置的第一框体后的立体图。
图13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卸下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装置的第一框体后的俯视图。
图15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表示变形例所涉及的旋转装置的连接器部的说明图。
图17是设置于变形例所涉及的旋转装置的连接器部的连接端子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同上的连接端子与传感器壳体的位置关系的剖视下的说明图。
图19是表示具备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装置的空调系统的示意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以下,称为“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在整个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卸下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装置的第一框体后的俯视图。另外,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装置的俯视图。另外,图5A是图4的A-A线的剖视图,图5B是图4的B-B线的剖视图。另外,图19是表示具备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装置的空调系统的示意说明图。
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装置1例如能够用于如图19所示那样的车辆用的空调系统100等,来控制用于控制风量等的百叶板104的转动动作。车辆用的空调系统100具备:鼓风机101;蒸发器102,其冷却从鼓风机101送出的空气;以及加热器103,其配设于蒸发器102的下游。而且,在蒸发器102与加热器103之间,配置有控制从蒸发器102侧向加热器103侧流动的空气的供给量的百叶板104,该百叶板104的驱动轴104a通过旋转装置1而转动。
如图1所示,旋转装置1具备在内部收纳有功能部的框体2。此外,这里所谓功能部,具体而言,均由后述的马达3、多个传递齿轮6和输出齿轮5、以及传感器7等构成。
框体2在将具有开口部的第一框体21与具有开口部的第二框体22在彼此开口部对接的状态下连结而构成。第一框体21具有:第一侧壁部211,其设置于成为框体2的顶面部的第一面部210和该第一面部210的外周部;和开口部214,其被第一侧壁部211包围。第二框体22具有成为框体2的底部的第二面部220(参照图5A、5B)、和设置于该第二面部220的外周部的第二侧壁部222以及开口部226。此外,框体2由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以及ABS等树脂材料形成。
在第一框体21以向第二框体22侧外延的方式,在第一侧壁部211的外周一体地形成有多个卡合部212,在该卡合部212设置有孔(以下,称为卡合孔)。另一方面,如图2和图3所示,在第二框体22,与第一框体21的多个卡合部212分别对应的多个突起(以下,称为卡合突起224)与第二侧壁部222一体地形成。该卡合突起224与卡合部212的卡合孔卡合。
即,以第二框体22的卡合突起224与第一框体21的卡合部212的卡合孔卡合的方式使第一框体21与第二框体22对接,由此使第一框体21与第二框体22一体化,从而构成收容具有图2和图3所示的各种部件的功能部的框体2(参照图1)。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框体21设置卡合部212,在第二框体22设置卡合突起224,但也可以在第二框体22设置卡合部212,在第一框体21设置卡合突起224。
另外,虽然将详细地进行后述,但在第一框体21设置有多个突出部91(图3),在第二框体22设置有与这些多个突出部91分别对应的多个贯通孔92。在将第一框体21与第二框体22对接并连结成一体的状态下,突出部91与贯通孔92分别嵌合。这些突出部91和贯通孔92沿传递齿轮6或输出齿轮5的旋转轴向延伸。
另外,如图3、图5A以及图5B所示,在第一框体21和第二框体22形成有分别彼此对应的突出部213、223。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213、223向马达3的旋转轴、或后述的传感器7的第一连接端子74或第二连接端子40延伸的方向突出。上述突出部213、223彼此接合而形成连接器部200(图1)。
如图3所示,在该连接器部200形成有凹状的保持部201,该凹状的保持部201用于保持与后述的传感器7具备的第一连接端子74(图5A)电连接的多个第二连接端子40。如图3中图示那样,在第二连接端子40的一方的端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片40a。该片40a与后述的传感器7的第一连接端子74的前端部成对。此外,在图3中,为了方便,示出有从多个保持部201卸下一个第二连接端子40后的状态,但可根据需要设置有多个(3~5)第二连接端子40。
另外,如图1所示,例如在将旋转装置1嵌入至空调系统时,在第一框体21的外周设置有用于安装在规定位置的四个的安装部23、24、25、26。
如图2和图3所示,旋转装置1具备以下部件作为构成收容于框体2的功能部的各种部件,即:马达3;输出齿轮5,其向外部机械式地输出马达3的旋转轴31的旋转;多个传递齿轮6,其向输出齿轮5传递马达3的旋转;以及传感器7,其检测输出齿轮5的旋转角。对于传感器7而言,具备后述的传感器部70(参照图7B)和收容传感器部70的壳(以下,称作传感器壳体72),旋转装置1基于在该传感器部70检测出的输出齿轮5的旋转角,能够进行马达3的旋转控制。
多个传递齿轮6具有一起构成为多级的第一传递齿轮61和第二传递齿轮62,并通过多个齿轮啮合,来向输出齿轮5的输出轴51传递马达3的旋转轴31的旋转。
另外,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装置1具备挠性的配线基板8作为将第二连接端子40、马达3以及传感器7电连接的基板。经由该配线基板8和第二连接端子40,能够从外部获得驱动马达3的输入输出信号、或与来自传感器7的输出齿轮5的旋转角度相应的信号。此外,这里所谓电连接,是包含将两个部件直接连接时和经由其他部件进行连接时的模式。基板包含于后述的连接部件的模式。
以下,针对构成功能部的各要素更具体地进行说明。
(马达3)
马达3为用于使输出齿轮5旋转的驱动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马达3使用DC马达。如图3所示,马达3具备:主体部30,其具备具有角部分弯曲的四棱柱状的外形的外壳(框架);旋转轴31;以及一对端子33、33。在旋转轴31的旋转轴向上,主体部30具备成为顶面部和底面部的两个侧面。旋转轴31的一部分(包含端部)从主体部30的一方的侧面(顶面部)被导出。在旋转轴31的旋转轴向上,一对端子33、33设置于主体部30的另一方的侧面(底面部)。此外,处于一方侧的旋转轴31的一部分被固定于收容在马达3的主体部30内的转子(未图示),在处于从主体部30突出的另一方的端部侧的旋转轴31的一部分安装有蜗杆4。
(传递齿轮6)
传递齿轮6为用于以规定的减速比(齿轮比)使马达3的旋转轴31的旋转向输出齿轮5传递的齿轮,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具有一起构成为多级的第一传递齿轮61和第二传递齿轮62。此外,包括安装于马达3的旋转轴31的蜗杆4也可以作为传递齿轮。
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传递齿轮6具备:第一传递齿轮61,其具有第一大径部611和第一小径部612;和第二传递齿轮62,其具有第二小径部621和第二大径部622。第一大径部611的直径形成为大于第一小径部612的直径。第二大径部622与第二小径部621的关系也同样。
第一传递齿轮61的第一大径部611与安装于马达3的旋转轴31的蜗杆4啮合。另外,第一传递齿轮61的第一小径部612与第二传递齿轮62的第二大径部622啮合,第二传递齿轮62的第二小径部621与输出齿轮5啮合。这样,通过多个齿轮啮合,从而以规定的减速比向输出齿轮5的输出轴51传递马达3的旋转轴31的旋转。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利用较少的空间来调节齿轮比,并且向输出齿轮5传递马达3的旋转轴31的旋转的方式,使用构成为多级的两个第一传递齿轮61和第二传递齿轮62,但例如也可以设计为省略第二传递齿轮62使输出齿轮5与第一传递齿轮61的直径较小的第一小径部612啮合,也可以设计为省略第一传递齿轮61和第二传递齿轮62中的任意一个,使输出齿轮5直接与蜗杆4啮合。
(输出齿轮5)
输出齿轮5具备输出齿轮5的旋转轴向(成为旋转轴的输出轴51的延伸方向)上的凹部50。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输出齿轮5具备齿轮主体5a,该齿轮主体5a具有在外周面形成有齿列52的外周面和凹部50。该齿轮主体5a具有筒状的形状。在形成于齿轮主体5a的内部的凹部50收容有传感器7的一部分。
具体而言,如图5A和图5B所示,在通过齿轮主体5a的中心的输出轴51的延伸方向上,在齿轮主体5a设置有凹部50,该凹部50具备在齿轮主体5a的侧面形成的底部和内壁面,以及被内壁面包围的开口部。而且,在该凹部50中的上部侧,即在凹部50与第一框体21的第一面部210相对的位置收容有对传感器部70进行收纳的传感器壳体72的一部分。
另外,如上述那样,第二传递齿轮62作为多级齿轮具有:第二大径部622,其传递来自马达3的旋转;和第二小径部621,其从该第二大径部622延伸并向输出齿轮5传递旋转,在输出齿轮5的旋转轴向上,第二传递齿轮62的第二大径部622以与输出齿轮5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参照图2)。因此,传感器壳体72配置于第二传递齿轮62的第二大径部622与输出齿轮5之间。
此外,这里,在记述上下的位置关系时,以旋转装置1的第一框体21相对地位于上侧,第二框体22位于下侧的状态为基准。
另外,输出轴51的上端部(一方的端部)的截面形状为D形状,并形成为能够与后述的旋转板71嵌合的形状。输出齿轮5的下半部形成为直径大于输出齿轮5的上半部的直径,且在下半部的内周面形成有与上述的空调系统100的百叶板104的驱动轴104a等外部轴卡合的卡合部54。因此,通过使输出齿轮5旋转能够控制百叶板104的转动动作,从而能够进行空调系统100的风量等的调节(参照图19)。
然而,如上述那样在输出齿轮5连接有搭载于车辆等空调系统100的百叶板104的驱动轴104a。即,输出齿轮5为用于将马达3的旋转轴31的旋转力作为控制百叶板104的驱动轴104a的驱动力来输出的齿轮。但是,本实施方式也未必限定于使成为像百叶板104的驱动轴104a那样的旋转对象的轴与输出齿轮5直接连接的形态。例如,也可以是在旋转装置1与成为旋转对象的轴之间夹设有作为其他部件的齿轮的形态,在该情况下,优选将夹设的齿轮的旋转轴与输出齿轮5连接。
(传感器7)
如上述那样,例如搭载于汽车的空调系统100(参照图19)等具备百叶板104。为了将百叶板104驱动成规定的状态,能够使用传感器7来进行输出齿轮5的旋转角的检测。
为了使旋转装置1薄型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传感器7将在高度方向上具有厚度的电刷75收容于传感器壳体72,虽然作为传感器7与薄型化相悖,但是实现了旋转装置1的薄型化。
以下,边参照附图边对传感器7具体地进行说明。图6是传感器壳体72的俯视图。另外,图7A是图6的C-C线的剖视图,图7B是图6的D-D线的剖视图。另外,图8A是从传感器壳体72的主面表面侧观察时的分解立体图,图8B是从传感器壳体72的旋转体的背面侧(相对于设置有后述的配线基板8的一面侧的相反的一侧)观察时的分解立体图。
传感器7具备:传感器部70,其具有传感器基板73和电刷75;和传感器壳体72,其收容该传感器部70。使用传感器7能够检测输出齿轮5的旋转角度。
如图6、图8A以及图8B所示,传感器壳体72具有平面形状为圆弧状的第一区域A和平面形状为方形状的第二区域B。第一区域A被沿周向弯曲的第一侧部72a包围。该第一侧部72a由壁部722形成。第二区域B被第二侧部72b包围。该第二侧部72b由壁部722形成。即,第一侧部72a与第二侧部72b一体地形成。第一侧部72a的一部分成为收容于输出齿轮5的凹部50的传感器壳体72的一部分。该传感器壳体72的第一侧部72a的一部分在输出齿轮5的旋转轴向上成为相对于第二侧部72b突出的部分722a。
如图6、图8A以及图8B所示,在传感器壳体72的第一区域A的中央位置形成有具有圆形的形状的第一孔部(以下,称作第一圆孔)723。在该第一圆孔723可插通有凸台部711,该凸台部711设置于作为与输出齿轮5一起旋转的板的旋转板71的中央。在凸台部711形成有孔部(以下,称作嵌合孔)712,该嵌合孔712与截面形状为D形状的输出轴51的端部嵌合。
另外,在传感器壳体72的第二区域B形成有多个(这里为三个)用于使第一连接端子74的端部(前端部)突出的矩形状的孔部(以下,称作矩形孔)721。
如图7B、图8A以及图8B所示,传感器部70具备:电刷75,其成为接触部并具有的导电性;和基板(以下,称作传感器基板)73,其设置有作为与电刷75接触的被接触部的导电部730(图8B)。导电部730与外部电连接。
传感器基板73例如由厚度约300μm~约1600μm的环氧类树脂形成,并具备形成为圆环状的部分(以下,称作圆状部)73a和形成为方形状的部分(方形部)73b。传感器基板73形成为与后述的挠性的配线基板8相比较硬,圆状部73a配置于被传感器壳体72的第一侧部72a包围的区域内,方形部73b配置于被传感器壳体72的第二侧部72b包围的区域内。在方形部73b形成有孔部735,供第一连接端子74的前端部插通。该孔部735的平面形状形成为矩形状。
另外,如图8A和图8B所示,传感器基板73具备:第二孔部(以下,称作第二圆孔)733,其供与输出齿轮5的输出轴51嵌合的旋转板71的凸台部711插通;和导电部730,其通过印刷等公知的方法被形成于该第二圆孔733的外周。
该导电部730具有:输出部731,其形成于第二圆孔733侧,由电阻较小的导电材料形成;和电阻部732,其形成于输出部731的外侧,由电阻较大的导电材料形成。
另外,如图8A所示,电刷75具备作为一方的端部的两个的触点751、752和与两个触点751、752相连的另一方的端部753。以两个触点751、752与传感器基板73接触的方式,将端部753固定并保持于与旋转板71的传感器基板73相对的面713。
输出部731具备:圆环部,其以沿着第二圆孔733的外周包围第二圆孔733的方式形成,并与图8A所示的导电性的电刷75的两个触点751、752中的一个触点752接触;和导出部734a,其从该圆环部被引出。
另外,电阻部732具备:圆弧状部,其沿着输出部731的圆环部的外周而形成为圆弧状,并与图8A所示的电刷75的另一个触点751接触;第一导出部734b,其从该圆弧状部的一方的端部被引出;以及第二导出部734c,其从圆弧状部的另一方的端部被引出。
该构成的导电部730构成可变电阻部。即,若与电刷75的触点751、752接触的接触位置沿着圆环部和圆弧状部(沿周向)而变化,则从第一导出部734b到导出部734a为止的路径的电阻值变化。因此,在对第一导出部734b与第二导出部734c之间施加了电压的状态下,若电刷75的接触位置沿圆环部和圆弧状部(沿周向)位移,则第一导出部734b与导出部734a之间的电压变化,从而能够通过其电压的变化来检测输出齿轮5的旋转角。
本实施方式中的传感器部70具有上述的构成,因此在输出齿轮5的旋转轴向上,在传感器壳体72的一部分内配置有电刷75,而且,该电刷75相对于传感器基板73配置于输出齿轮5的一侧。即,相对于设置于输出齿轮5的凹部50,从凹部50的底部53的一侧依次配置有旋转板71、电刷75以及传感器基板73。
因此,对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装置1而言,传感器7的组装变得极其容易。即,例如在传感器壳体72的背面侧预先安装传感器基板73,以固定于旋转板71的电刷75的触点751、752与传感器基板73的导电部730接触的方式使传感器壳体72从已准备的旋转板71的上方覆盖即可。
另外,能够用传感器壳体72覆盖并保护具备传感器基板73和电刷75的传感器部70,因此传感器7的操作也变得容易。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有由传感器基板73和导电性的电刷75构成旋转型的电阻式位置传感器的情况,该电阻式位置传感器检测因电刷75相对于导电部730的接触位置沿周向位移而导致的电阻值的变化,但导电部730的构成并不需要限定于本实施方式的构成。
例如,也可以在圆弧状部以恒定的间距自外周侧(或内周侧)设置切口部,在电刷75的触点751、752位于该切口部时不通电(以下,也称为OFF),在不位于切口部的时通电(以下,也称为ON),并基于检测的ON-OFF的次数来检测输出齿轮5的旋转角。
(第一连接端子74和第二连接端子40)
第一连接端子74和第二连接端子40为与外部连接器连接的连接端子,该外部连接器与旋转装置1连接。
对于第一连接端子74而言,具有与传感器基板73电连接的一方的端部和与外部电连接的另一方的端部,并且一方的端部与传感器基板73的导出部734a、第一导出部734b或第二导出部734c连接。
如图7A和图7B所示,该第一连接端子74的另一方的端部被折弯而形成折弯部74a,如图5A所示,折弯部74a的前端朝向与设置于输出齿轮5的凹部50的底部53分离的方向延伸。
另外,与第一连接端子74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端子40设置于框体2。即,如图3所示,第二连接端子40由形成于框体2的连接器部200(参照图1)的保持部201保持。第二连接端子40具备沿与片40a突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的突出部40b。该突出部40b插入至保持部201内,第二连接端子40由框体2保持。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金属制的板材冲切为规定形状来形成第一连接端子74。
而且,第一连接端子74的另一方的端部与形成于第二连接端子40的一方的端部的片40a经由挠性的配线基板8电连接。片40a设置于第二连接端子40的一方的端部,并朝与设置于输出齿轮5的凹部50的底部53分离的方向突出。
这样,在第一连接端子74形成了向上方被折弯的折弯部74a,在第二连接端子40形成了片40a,因此能够经由后述的挠性的配线基板8(参照图2和图3)进行稳定的连接。
(配线基板8)
配线基板8由具有可挠性的膜形成,如图3所示,具有较大的三个平面部81、82、83。具体而言,具备与第一连接端子74和第二连接端子40连接的一方的端部侧的第一平面部81、与马达3的端子33连接的另一方的端部侧的第二平面部82、以及将第一平面部81与第二平面部82连接的第三平面部83。
在第一平面部81设置有与第一连接端子74的一方的端部(以下,称作折弯部74a侧的端部)卡合的孔部、和与第二连接端子40的片40a卡合的孔部,使第一连接端子74的折弯部74a侧的端部及第二连接端子40的片40a与上述孔部卡合并进行焊接,由此能够可靠地进行电连接。因此,能够抑制接触不良。
对于挠性的配线基板8而言,具有例如在厚度约12μm到50μm的膜(树脂基板)上形成粘合层,并在粘合层上印刷或贴合例如厚度约12μm~约50μm的导体的构造,作为膜由聚酰亚胺或聚酯等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形成。另外,导体由铜等金属材料形成。此外,粘合层由环氧类树脂、丙烯酸类树脂形成。该配线基板8为即使以90度以上的角度折弯也能够恢复到折弯前的形态的挠性的基板。
这样,第一连接端子74和第二连接端子40通过挠性的配线基板8而连接,因此例如,即使第一连接端子74和第二连接端子40由于汽车等车辆的振动而振动,在通过焊接等对电连接的连接部分施加较强的应力之前,柔软的配线基板8形状变化(或吸收振动)来减少振动的振幅,也能够避免对连接部分施加较强的应力,因此能够避免在连接部分产生龟裂或破损。
这样,使用挠性的配线基板8将第一连接端子74与第二连接端子40电连接,因此例如比使用较细且易破损的导线更容易操作且还有制造成本上优势。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与马达3的端子33连接的配线基板8的第二平面部82也设置有与端子33卡合的孔部,通过使马达3的端子33卡合上述孔部并进行焊接,由此能够进行可靠的电连接。
(框体2的特征构成)
这里,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装置1的框体2的构成,特别是对本实施方式中的框体2的特征构成加以说明。图9是设置于夹具的旋转装置1的主视图,图10是设置于夹具的旋转装置1的俯视图。另外,图11A是图10的E-E线的剖视图,图11B是相当于表示设置于夹具的旋转装置1的第一框体21与第二框体22分离的状态的图11A的剖视图的说明图。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框体2如上述那样,具有对置的第一框体21和第二框体22。而且,在框体2中收纳有马达3以及向外部传递该马达3的旋转的齿轮,该齿轮具备蜗杆4、具有第一传递齿轮61和第二传递齿轮62的传递齿轮6、以及输出齿轮5。
在具备与该框体2同样的构成的以往的旋转装置中,针对具有第一框体21、第二框体22的框体2的刚性,或框体2的分解组装的再现性,并不特别地考虑。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装置1中,如图3所示,在第一框体21设置有沿输出齿轮5的旋转轴向延伸的多个突出部91,如图2和图3所示,在第二框体22设置有与多个突出部91分别对应的多个(这里为四个)贯通孔92。而且,在连结第一框体21与第二框体22而构成的框体2中,多个突出部91与多个贯通孔92分别嵌合。
这样,设置多个突出部91和多个贯通孔92,并使它们彼此分别嵌合,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第一框体21与第二框体22的接合和分离。因此,也能够简单地进行收纳于框体2的功能部的分析、维护。
然而,优选设置有至少两组以上彼此对应的多个突出部91和多个贯通孔92。即,原因在于若相互对应的多个突出部91和多个贯通孔92为两组,则能够在接合第一框体21与第二框体22时,以这两组作为在X、Y方向上正确地定位的基准。这里,X、Y方向为沿第一、第二框体的面部210、220的方向。
而且,至少两个突出部91为压入至与其分别对应的贯通孔92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四组突出部91和贯通孔92,任意一个突出部91都能够压入至贯通孔92。
因此,能够提高整个框体2的刚性,并且抑制异响的产生。另外,在旋转装置1的内部产生的声音并没有从贯通孔92漏出,因此没有损伤静音性能的担忧。
此外,在图3所示的第一框体21中,出现有一个突出部91,但实际上设置有四个突出部91,该四个突出部91分别与设置于图2和图3所示的第二框体22的四个贯通孔92对应。
另外,从图11A和图11B可明确,在突出部91延伸的方向上,贯通孔92的尺寸大于突出部91的尺寸。
根据该构成,能够通过使用夹具11,简单地进行第一框体21与第二框体22的分离。即,如图9所示,通过使用具备与设置于第二框体22的多个贯通孔92分别对应的棒状体11a~11d和支承这些棒状体11a~11d的支承台110的夹具11,能够极其简单地分离第一框体21与第二框体22。
将框体2分离成第一框体21和第二框体22的框体的分离方法如图9所示包含设置上述的夹具11的工序和向形成于第二框体22的多个(这里为四个)贯通孔92插通多个(四个)棒状体11a~11d的工序,还包含将第二框体22朝向夹具11的支承台110的方向挤压的工序。
即,根据图11A所示的状态,若朝向夹具11的支承台110的方向挤压第二框体22,则棒状体11a~11d分别作为导件发挥功能,从而能够在铅垂方向顺利地按下第二框体22。其结果,如图11B所示,压入至贯通孔92的突出部91被容易地脱离,框体2被简单地分离成第一框体21和第二框体22。
用该方法分离的第一框体21和第二框体22并没有产生变形等,因此例如,在结束框体2的内部的分析、维护后,还能够使第一框体21与第二框体22简单地合体。
根据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实现以下所示的旋转装置1。
(1)一种旋转装置1,其中,具备:马达3;齿轮(输出齿轮5、传递齿轮6),其向外部传递马达3的旋转;以及传感器7,传感器7具备传感器部70和收纳该传感器部70的传感器壳体72,能够通过传感器7来检测齿轮的旋转角度,齿轮在齿轮的旋转轴向上具备凹部50,在该凹部50收容有传感器壳体72的一部分。
根据该旋转装置1,传感器壳体72的一部分收纳于齿轮,因此能够使旋转装置1薄型化。
(2)旋转装置1在上述(1)的基础上,其中,传感器部70具备:电刷75,其具有导电性;传感器基板73,其设置有与外部电连接的导电部730,电刷75收纳于传感器壳体72的一部分,该传感器壳体72的一部分收容于齿轮的凹部50。
根据该旋转装置1,通过传感器壳体72保护电刷75、传感器基板73,并且能够将收纳了在传感器7的高度方向上具有厚度的电刷75的传感器壳体72的一部分收容于齿轮的凹部50,因此能够较大程度地有助于旋转装置1的薄型化。
(3)旋转装置1在上述(2)的基础上,其中,具备:马达3;齿轮(输出齿轮5、传递齿轮6);以及框体2,其收纳传感器壳体72,在齿轮的旋转轴向上,电刷75存在于传感器壳体72的一部分内,该电刷75相对于传感器基板73配置于齿轮侧。
根据该旋转装置1,使传感器7的组装变得极其容易,进而也提高了旋转装置1的组装性。
(4)旋转装置1在上述(3)的基础上,其中,框体2具备在齿轮(输出齿轮5或传递齿轮6)的旋转轴向上,成为与传感器壳体72对置的顶面部的框体2的第一面部210、和作为与该齿轮对置的底部的框体2的第二面部220,传感器部70具备旋转板71,该旋转板71保持电刷75的一方的端部,并且与齿轮一体地旋转,从齿轮的凹部50的底部一侧依次配置有旋转板71、电刷75以及传感器基板73。
根据该旋转装置1,能够使传感器7的组装性和旋转装置1的组装性进一步提高。
(5)旋转装置1在上述(3)或(4)的基础上,其中,传感器部70具备第一连接端子74,该第一连接端子74具有与传感器基板73电连接的一方的端部和与外部电连接的另一方的端部,第一连接端子74的另一方的端部朝向与齿轮(输出齿轮5或传递齿轮6)的凹部50的底部分离的方向延伸。
根据该旋转装置1,例如能够使用连接部件,将第一连接端子74与外部简单地电连接。
(6)旋转装置1在上述(5)的基础上,其中,与第一连接端子74电连接的第二连接端子40设置于框体2,第一连接端子74的另一方的端部与第二连接端子40的一方的端部经由配线基板8电连接。
根据该旋转装置1,相对于预先配置的第一连接端子74和第二连接端子40,从上方安装配线基板8,由此可以将第一连接端子74和第二连接端子40的各端部彼此简单地电连接,从而能够使旋转装置1的组装性提高。
(7)旋转装置1在上述(6)的基础上,其中,配线基板8由具有可挠性的膜形成。
根据该旋转装置1,例如即使施加振动,也能够通过柔软的配线基板8来吸收振动,即使将第一连接端子74和第二连接端子40通过焊接等电连接,也能够避免对第一连接端子74与第二连接端子的连接部分施加较强的应力,从而能够避免在连接部分产生龟裂或破损而断线。
(8)旋转装置1在上述(1)~(7)中任一个的基础上,其中,形成有凹部50的齿轮为输出齿轮5,并具备将马达3的旋转传递到输出齿轮5的传递齿轮6,传递齿轮6为具有传递来自马达3的旋转的大径部(例如第二大径部622)和从该第二大径部622延伸并向输出齿轮5传递旋转的小径部(例如第二小径部621)的多级齿轮,在齿轮的旋转轴向上,第二大径部622以与输出齿轮5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在第二大径部622与输出齿轮5之间,配置有传感器壳体72。
根据该旋转装置1,能够使从马达3传递来的旋转以适当的减速比进行减速,并且实现旋转装置1的薄型化、小型化。
另外,根据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进一步实现以下所示的旋转装置1与旋转装置1中的框体2的分离方法。
(9)一种旋转装置1,其中,具有:框体2,其具有对置的第一框体21和第二框体22;马达3,其收纳于框体2;以及齿轮(传递齿轮6、输出齿轮5),其向外部传递该马达3的旋转,在第一框体21设置有多个突出部91,在第二框体22设置有与多个突出部91分别对应的多个贯通孔92,多个突出部91与多个贯通孔92嵌合。
根据该旋转装置1,使收纳有马达3、传递齿轮6、输出齿轮5以及传感器7的框体2的组装或分离变得极为容易。
(10)旋转装置1在上述(9)的基础上,其中,可设置至少两组以上彼此对应的多个突出部91和多个贯通孔92。
根据该旋转装置1,能够将突出部91和贯通孔92作为用于在X、Y方向上正确地定位的基准。
(11)旋转装置1在上述(9)或(10)的基础上,其中,两个突出部91被压入至各自对应的贯通孔92。
根据该旋转装置1,能够正确地定位,并且提高框体2的刚性,同时能够抑制异响的产生。另外,不会从贯通孔92漏出在旋转装置1的内部产生的声音,因此没有损伤静音性能的担忧。
(12)旋转装置1在上述(9)~(11)中任一个的基础上,其中,在突出部91延伸的方向上,贯通孔92的尺寸大于突出部91的尺寸。
根据该旋转装置1,例如能够使用夹具11,简单地分离第一框体21和第二框体22。
(13)一种框体的分离方法,其将上述(9)~(12)中任一个的旋转装置1中的框体2分离成第一框体21和第二框体22,其中,该框体的制造方法具备:设置具备与多个贯通孔92分别对应的棒状体11a~11d和设置有棒状体11a~11d的支承台110的夹具11的工序;向形成于第二框体22的多个贯通孔92插通多个棒状体11a~11d的工序;以及朝向夹具11的支承台110的方向挤压第二框体22的工序。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边参照附图边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装置1进行说明。此外,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装置1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装置1的基本构造相同,对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具体的说明。
图12是卸下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装置1的第一框体21后的立体图,图13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2所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装置1也具备:马达3;传递齿轮6和输出齿轮5,其向外部传递马达3的旋转;传感器7;第一连接端子74和第二连接端子40,其与外部电连接;以及配线基板80,其将马达3、传感器7以及第一连接端子74和第二连接端子40电连接。另外,该配线基板80由具有可挠性的膜形成。
而且,能够通过传感器7检测输出齿轮5的旋转角度,在配线基板80安装有作为控制马达3的动作的电子部件的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300。
这样,第二实施方式在将控制马达3的动作的IC300安装于挠性的配线基板80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装置1不同。
即,在以往的旋转装置(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9-261130号公报)中,控制马达的动作的电子部件安装于基板。因此,由于配置电子部件的位置被限制,所以存在因配置电子部件的位置而导致的旋转装置的大型化的担忧。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装置1中,将作为电子部件的IC(IntegratedCircuit:集成电路)300安装于由膜形成的挠性的配线基板80。
如图12和图13所示,IC300安装于在配线基板80上位于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端子74及第二连接端子40与马达3之间的位置的区域。换言之,在位于第一连接端子74及第二连接端子40与马达3之间的配线基板80的一部分安装有IC300。
具体而言,如图12和图13所示,将配线基板80设为具备较大的三个平面部80a、80b、80c的构成。该平面部80a、80b、80c相当于在第一实施方式示出的配线基板8的第一平面部81、第二平面部82以及第三平面部83,但这里,将第一平面部80a以及第三平面部80c设为大致相同宽度。
即,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三平面部83的作用是连接第一平面部81与第二平面部82,但这里将第三平面部80c以大致相同宽度与第一平面部80a连续地形成,在具有足够的宽度的第三平面部80c的表面安装IC300。
这样,通过使用由膜形成的配线基板80,从而对IC300的配置增加自由度,通过增加自由度,利用框体2中的无用空间来配置IC300等,有效地利用空闲空间能够使旋转装置1小型化或薄型化。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装置1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具备:马达3;传递齿轮6和输出齿轮5;传感器7;第一连接端子74和第二连接端子40;以及框体2,其收纳配线基板80。而且,在输出齿轮5的旋转轴向上,IC300配置于低于框体2内的马达3总高度的位置。即,将第三平面部80c沿着马达3的外壳的角部配置为倾斜状态,由此将IC300配置于低于马达3的总高度的位置。配置有第三平面部80c的马达3的角部朝向上侧(第一框体21),并弯曲。
这里,所谓输出齿轮5的旋转轴向上的马达3的总高度是指,以与马达3接触的框体2的第二面部220即第二框体22的底部为基准,处于最高位置的马达3的一部分(例如,与作为第一框体21的顶面部的第一面部210对置的外壳(框架)的侧面中的处于最高位置的侧面的一部分)的高度(参照图1和图3)。
另外,IC300经由配线基板80与马达3接触。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作为配线基板80的一部分的第三平面部80c固定于马达3的外壳。这里,使用双面胶带等将配线基板80的第三平面部80c固定于马达3的外壳。
这样,若在以往,为了防止由于来自外部的振动损伤电子部件,例如将电子部件安装于由较硬的玻璃环氧树脂制作的配线基板,并且需要确保固定由玻璃环氧树脂制作的配线基板的区域在框体内,从而将该配线基板稳固地固定于框体。
但是,如此一来,导致旋转设备大型化,因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装置1中,由挠性的膜形成配线基板80,从而即使使用双面胶带等也能够简单地将配线基板80固定于马达3的外壳。
这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装置1由于控制马达3的动作的IC300等电子部件的配置自由度变高,因此能够实现在框体2内节省空间并且实现小型化或薄型化。
根据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实现以下所示的旋转装置1。
(14)旋转装置1,具备:马达3;齿轮(传递齿轮6、输出齿轮5),其向外部传递马达3的旋转;传感器7;连接端子(第一连接端子74和第二连接端子40),其与外部电连接;配线基板80,其将马达3、传感器7以及连接端子(第一连接端子74和第二连接端子40)电连接,通过传感器7能够检测输出齿轮5的旋转角度,在配线基板80安装有作为控制马达3的动作的电子部件的IC300,配线基板80由具有可挠性的膜形成。
根据该旋转装置1,IC300等电子部件的配置自由度变高,因此能够实现在框体2内节省空间并且实现小型化或薄型化。
(15)旋转装置1在上述(14)的基础上,其中,作为电子部件的IC300安装于配线基板80的位于连接端子(第一连接端子74和第二连接端子40)与马达3之间的位置的区域。
根据该旋转装置1,能够在框体2内的合适的空间配置IC300,能够更可靠地使框体2薄型化或小型化。
(16)旋转装置1在上述(14)或(15)的基础上,其中,具备马达3;齿轮(传递齿轮6、输出齿轮5);传感器7;连接端子(第一连接端子74和第二连接端子40);以及框体2,其收纳配线基板80,在输出齿轮5的旋转轴向上,IC300配置于框体2内的低于马达3的总高度的位置。
根据该旋转装置1,能够更可靠地实现框体2的薄型化或小型化。
(17)旋转装置1在上述(14)到(16)中任一个的基础上,其中,IC300等电子部件经由配线基板80与马达3接触。
根据该旋转装置1,能够对IC300等电子部件的配置提高自由度,并且在稳定的状态下配置于框体2内。
(18)旋转装置1在上述(14)~(17)中任一个的基础上,其中,配线基板80的一部分固定于马达3的外壳。
根据该旋转装置1,能够使IC300等的电子部件提高其配置自由度,并且简单地固定于框体2内。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边参照附图边对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装置1进行说明。此外,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装置1与上述的第一、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装置1的基本构造相同,对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具体的说明。
图14是卸下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装置1的第一框体21的俯视图。另外,图15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4和图15所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装置1也具备框体2;马达3;传递齿轮6、输出齿轮5,其向外部传递马达3的旋转;传感器7;以及第一连接端子74和第二连接端子40,其与外部电连接,还具备配线基板800,该配线基板80将马达3、传感器7以及第一连接端子74和第二连接端子40电连接。而且,通过传感器7能够检测输出齿轮5的旋转角度。
另外,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装置1相同,将作为电子部件的IC300安装于由膜形成的挠性的配线基板800,但不同点在于,IC300保持于框体2保持。即,对于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装置1而言,将IC300安装于配线基板800,此外且使该IC300保持于框体2。
即,在上述的以往的旋转装置(例如,日本特开2009-261130号公报)等中,例如存在由于来自外部的振动等而损伤作为电子部件的IC300,或与IC300连接的焊料剥离的顾虑。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装置1中,使安装于由膜形成的挠性的配线基板800的作为电子部件的IC300进一步保持于框体2。
具体而言,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构成框体2的第二框体22形成用于保持IC300的空间(以下,称作保持空间)225,在该保持空间225设置有用于保持作为电子部件的IC300的多个保持部230。
这样,由于安装于配线基板800的IC300被保持于框体2,因此能够抑制IC300的损伤。另外,即使被施加振动,也会由挠性的配线基板800吸收振动,因此能够抑制将配线连接于IC300的焊料等的剥离。因此,能够保持IC300与配线基板800的电连接。
作为多个保持部230,如图14中图示那样,包含从框体2(第二框体22)的内壁面突出的凸部227。优选为该凸部227的前端部以不会损伤IC300的表面的方式设置,例如为具有弧度的形状,或设置柔软的材料。另外,若能够与其他的部件配合地夹持IC300,则框体2的内壁面本身也包含于保持部230。
另外,多个保持部230中的一个或两个以上保持部为框体2(第二框体22)的一部分,IC300通过一个或两个以上的保持部弹性地保持于框体2。
另外,作为保持部230的一个,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能够从两侧将IC300夹持的一对部件(以下,称作夹持部件)810、810。该夹持部件810由弹性部件形成,该弹性部件与形成像上述的框体2的内壁面或凸部227等那样的其他的保持部230的部件相比更具有弹性。这里,通过板簧来形成夹持部件810、810。
为了使IC300位于保持空间225,本实施方式中的配线基板800在第二实施方式所使用的配线基板80的第三平面部80c的一部分设置有部件搭载面830。部件搭载面830从第三平面部80c向配线基板800的侧方外延,并利用挠性的特性,以向用于IC300的保持空间225收入的方式折弯。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装置1中,作为电子部件的IC300由多个保持部,即形成于框体2的内壁面的凸部227和夹持部件810夹持。
因此,能够抑制IC300的损伤,或能够保持IC300与配线基板800的电连接。
根据上述的第三实施方式,实现以下所示的旋转装置1。
(19)旋转装置1具备:框体2;马达3;齿轮(传递齿轮6、输出齿轮5),向外部传递马达3的旋转;传感器7;连接端子(第一连接端子74和第二连接端子40),其与外部电连接;以及配线基板800,其将马达3、传感器7以及连接端子(第一连接端子74和第二连接端子40)电连接,通过传感器7能够检测输出齿轮5的旋转角度,在配线基板800安装有作为控制马达3的动作的电子部件的IC300,IC300保持于框体2。
根据该旋转装置1,能够抑制IC300的损伤,或能够保持IC300与配线基板800的电连接。
(20)旋转装置1在上述(19)的基础上,其中,配线基板800由具有可挠性的膜形成。
根据该旋转装置1,针对IC300的配置提高自由度,因此能够抑制IC300的损伤,并保持IC300与配线基板800的电连接。
(21)旋转装置1在上述(19)或(20)的基础上,其中,作为电子部件的IC300经由配线基板800与连接端子(第一连接端子74和第二连接端子40)电连接。
根据该旋转装置1,能够由配线基板800吸收来自外部的振动等,因此还能够防止将IC300与配线连接的焊料的剥离。
(22)旋转装置1在上述(19)~(21)中任一个的基础上,其中,框体2具备保持IC300的多个保持部230。
根据该旋转装置1,能够更可靠地保持IC300。
(23)旋转装置1在上述(22)的基础上,其中,多个保持部230包括框体2的内壁面或从该内壁面突出的凸部227。
根据该旋转装置1,能够更可靠地保持IC300。
(24)旋转装置1在上述(22)或(23)的基础上,其中,多个保持部230的一个由比形成其他保持部230的部件更具有弹性的弹性部件(夹持部件810)形成。
根据上述的旋转装置1,能够进一步减少对IC300的振动的传递。
(25)旋转装置1在上述(22)或(23)的基础上,其中,多个保持部230中的一个或两个以上保持部230为框体2(第二框体22)的一部分,IC300通过一个或两个以上的保持部230可弹性地保持于框体2(第二框体22)。
(26)旋转装置1在上述(22)~(25)中任一个的基础上,其中,由多个保持部230夹持IC300。
根据该旋转装置1,能够更可靠地保护IC300。
然而,上述的从第一实施方式到第三实施方式,作为连接端子,使用了线状的第一连接端子74、和在图3示出的形状的第二连接端子40两个端子。
即,第一连接端子74具备与传感器7连接的一方的端部和与外部电连接的另一方的端部,第二连接端子40直接或经由其他部件与第一连接端子74电连接。
这样,由于构成为具备:线状的第一连接端子74,其另一方的端部与外部连接;和第二连接端子40,其与该第一连接端子74例如经由配线基板8、80、800等连接部件连接,因此旋转装置1中的框体2的设计自由度提高,能够实现框体2的小型化。
另一方面,对上述的从第一实施方式到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第二连接端子40使用图3示出的形状的端子,即例如使用将金属制的板材冲切形成为规定形状的端子。
但是,第二连接端子并不限定于上述的构成,能够使用以下示出的构成。
[变形例]
图16是表示变形例所涉及的旋转装置1的连接器部200的说明图。图17是设置于变形例所涉及的旋转装置1的连接器部200的第二连接端子的立体图。另外,图18是表示同上的第二连接端子与传感器壳体72的位置关系的剖面下的说明图。
如图16和图17所示,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二连接端子400由具有四边形状的截面形状的棒状部件形成,具有:折弯部420,其形成于一方的端部侧;和延伸部(第二连接端子400的一部分)410,其从该折弯部420向另一方的端部呈直线状延伸。第二连接端子400的另一方的端部(以下,称作延伸部410的前端部)401与第二连接端子400的一方的端部(以下,称作折弯部420侧的前端部)402均被形成为前端稍微渐细的大致四方锥形状。在第二连接端子400中,延伸部410处于一方的端部402与另一方的端部401的中间的位置,延伸部也为中间部。
另外,如图16所示,折弯部420向远离框体2即第二框体22的底面的方向延伸。另一方面,如图7A和图7B所示,在第一连接端子74的另一方的端部侧形成有折弯部74a,上述的折弯部74a侧的前端部向远离成为第二框体22的底面的第二面部220的方向延伸。即,第二连接端子400中的折弯部420侧的前端部402与第一连接端子74的前端部沿相同的方向延伸。
因此,使用由具有可挠性的膜形成的挠性的配线基板8、80、800来连接第一连接端子74的折弯部74a侧的端部与第二连接端子400的折弯部420侧的端部,由此第一连接端子74与第二连接端子400能够容易地连接。另外,如以上实施方式说明的那样,通过使用配线基板8、80、800,也能够将马达3与第二连接端子400电连接。
然而,如图18所示,第二连接端子400的折弯部420与传感器壳体72接近至具有规定的间隙d的程度。该间隙d在本实施方式中极其小。另外,在从第一连接端子74朝向第二连接端子400的方向上,使折弯部420、第一连接端子74的另一方的端部以及传感器壳体72排列地配置,且邻接。
因为能够实现该构成,所以能够有助于框体2的小型化,进而有助于旋转装置1的小型化,而不需要例如像将从传感器延伸的连接端子的长度预先设定为规定的长度的以往的旋转装置(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3-5512号公报)那样地,包含框体2的大小等的设计自由度变低。
另外,如图17所示,在第二连接端子400的延伸部410中的折弯部420的附近设置有凸缘部430。另一方面,如图16所示,在设置于形成于框体2的连接器部200的保持部201设置有规定量(这里为五个)的凹部202,该凹部202用于在收纳状态下配置第二连接端子400具有的凸缘部430。而且,在上述的凹部202插入了凸缘部430的状态下保持第二连接端子400。因此,第二连接端子400被牢固地保持于框体2。
通过使用上述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二连接端子400,实现以下所示的旋转装置1。
(27)一种旋转装置1,其中,具备:马达3;齿轮(传递齿轮6、输出齿轮5),其向外部传递马达3的旋转;传感器7;多个线状的连接端子(例如第一连接端子74和第二连接端子400);以及框体2,其收容齿轮(传递齿轮6、输出齿轮5)、传感器7以及连接端子(例如第一连接端子74和第二连接端子400),通过传感器7能够检测输出齿轮5的旋转角度或转速,多个连接端子中的一方的连接端子74具备与传感器7直接或者经由其他部件连接的一方的端部和与外部电连接的另一方的端部,另一方的连接端子400具备与马达3直接或经由其他部件连接的一方的端部402和与外部电连接的另一方的端部401。
或者一种旋转装置1,其中,具备:马达3;齿轮(传递齿轮6、输出齿轮5),其向外部传递马达3的旋转;传感器7,其检测输出齿轮5的旋转角度;线状的第一连接端子74;以及第二连接端子400,第一连接端子74具备与传感器7连接的一方的端部和与外部电连接的另一方的端部,第二连接端子400直接或经由其他部件与第一连接端子74电连接,并且第二连接端子400具有形成于一方的端部侧的折弯部420和从该折弯部420向另一方的端部(前端部401)呈直线状延伸的一部分的延伸部410。
根据该旋转装置1,旋转装置1中的框体2的设计自由度提高,能够实现框体2的小型化。
(28)旋转装置1在上述(27)的基础上,其中,其他部件为配线基板。
根据该旋转装置1,并不用重新准备专用的连接部件,而能够保持原样地使用现有部件,从而能够减少成本。
(29)旋转装置1在上述(27)或(28)的基础上,其中,在多个连接端子400中,在处于一方的端部402与另一方的端部401之间的中间部具有凸缘部430。
根据该旋转装置1,能够提高线状的第二连接端子400的强度。
(30)旋转装置1在上述(29)的基础上,其中,在框体2设置有凹部202,多个连接端子400的凸缘部430与凹部202卡合。
根据该旋转装置1,能够将第二连接端子400可靠地保持于框体2。
(31)旋转装置1在上述(30)的基础上,其中,在凸缘部430与一方的端部402之间具有折弯部420。
根据该旋转装置1,例如使用配线基板8、80、800等规定的连接部件能够容易地连接第一连接端子74的折弯部74a与第二连接端子400的折弯部420,也能够容易地进行第一连接端子74与第二连接端子400的电连接。
(32)旋转装置1在上述(28)~(31)的基础上,其中,配线基板由具有可挠性的膜形成。
根据该旋转装置1,具有上述的优势,并且能够用配线基板8、80、800吸收来自外部的振动等,因此也能够防止将第一连接端子74、第二连接端子400连接于配线基板8、80、800焊料的剥离等。
(33)旋转装置1在上述(28)~(32)的基础上,其中,传感器7具备传感器基板73,该传感器基板73具有导电部730,配线基板8、80、800与基板73电连接。
根据该旋转装置1,例如也可以构成为配线基板8、80、800与传感器基板73的导电部730并不经由连接端子74等而是直接地电连接。
(34)旋转装置1在上述(28)~(32)的基础上,其中,传感器7具备传感器基板73,并具备与传感器基板73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端子74,第一连接端子74与配线基板8、80、800电连接。
根据该旋转装置1,例如能够构成为具备将传感器基板73与第一连接端子74封装化,且操作容易的传感器7。
另外,并且,通过使用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二连接端子400,来实现以下所示的旋转装置1。
(35)旋转装置1在上述(31)的基础上,其中,折弯部420能够向远离框体2的底部(成为第二框体22的底面的第二面部220)的方向延伸。
根据该旋转装置1,使用规定的连接部件能够容易地连接第一连接端子74的折弯部74a与第二连接端子400的折弯部420,从而也能容易地进行第一连接端子74与第二连接端子400的电连接。
(36)在上述(27)~(35)中任一个的基础上,其中,传感器7具备传感器壳体72,第二连接端子400的折弯部420、第一连接端子74的另一方的端部以及传感器壳体72在从第一连接端子74朝向第二连接端子400的方向上排列地配置。
根据该旋转装置1,结果能够使传感器壳体72与第二连接端子400尽可能的接近,因此有助于框体2的小型化,进而有助于旋转装置1的小型化。
以上,基于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不言而喻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的变更。在不脱离上述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的各种的变更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的范围,根据权利要求的记载,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
在各实施方式中,通过传感器部能够检测齿轮的旋转角度,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通过传感器部来检测齿轮的旋转角度且/或转速。
在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形成于配线基板的配线和形成于传感器的基板(传感器基板)的导电部不经由连接端子而通过焊接等公知的方法电连接。另外,也可以为,配线基板和传感器的基板用树脂等固定,由此不经由连接端子,使配线基板的配线与传感器基板的导电部接触从而电连接。
附图标记说明
1...旋转装置;2...框体;3...马达;4...蜗杆;5...输出齿轮;6...传递齿轮;7...传感器;8、80、800...配线基板;21...第一框体;22...第二框体;23、24、25、26...安装部;40...第二连接端子;40a...片;70...传感器部;72...传感器壳体;73...传感器基板;75...电刷;91...突出部;92...贯通孔;210...第一面部;211...第一侧壁部;220...第二面部;222...第二侧壁部;224...卡合突起;212...卡合部;213、223...突出部;200...连接器部;100...空调系统;101...鼓风机;102...蒸发器;103...加热器;104...百叶板;104a...驱动轴;74...第一连接端子;74a...折弯部;61...第一传递齿轮;62...第二传递齿轮;51...输出轴;30...主体部;31...旋转轴;33...端子;611...第一大径部;612...第一小径部;621...第二小径部;622...第二大径部;50...凹部;52...齿列;53...底部;72a...第一侧部;72b...第二侧部;723第一圆孔;711...凸台部;712...嵌合孔;721...矩形孔;730...导电部;73a...圆状部;73b...方形部;733...第二圆孔;735...孔部;731...输出部;732...电阻部;751、752...触点;734a...导出部;734b...第一导出部;734c...第二导出部;201...保持部;81...第一平面部;82...第二平面部;83...第三平面部;11a~11d...棒状体;11...夹具;110...支承台;300...IC;80a...第一平面部;80c...第三平面部;80b...第二平面部;225...保持空间;230...保持部;227...凸部;810...夹持部件;830...部件搭载面;400...第二连接端子;420...折弯部;410...延伸部;401、402...前端部。

Claims (7)

1.一种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装置具备:
框体,该框体具有连接器部;
马达;
齿轮,该齿轮向外部传递所述马达的旋转;以及
传感器;以及
配线基板,
所述传感器具备传感器部、收纳该传感器部的壳体、以及第一连接端子,
利用所述传感器能够检测所述齿轮的转速或旋转角度,
所述齿轮具备旋转轴、以及卡合部,所述齿轮在该旋转轴方向上具备凹部,
处于所述旋转轴侧的凹部在所述齿轮的旋转轴方向上具备底部、内壁面、以及由该内壁面包围的开口部,
所述壳体的一部分被收容于所述凹部,
所述框体具备处于所述旋转轴侧的第一框体、和处于所述卡合部侧的第二框体,
所述齿轮以及所述传感器收容于所述第二框体,
所述连接器部由所述第一框体和所述第二框体形成,
在形成所述连接器部的所述第二框体的保持部保持有第二连接端子,
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经由所述配线基板被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感器部具备:
接触部;和
基板,该基板设置有与外部电连接的被接触部,
所述接触部被收纳于所述壳体的一部分,其中,该所述壳体的一部分被收容于所述凹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装置具备所述第二框体,所述第二框体收纳所述马达,
在所述齿轮的旋转轴方向上,所述接触部存在于所述壳体的一部分内,
所述接触部相对于所述基板配置于所述齿轮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体在所述齿轮的旋转轴方向上具备与该齿轮对置的底部、和与所述壳体对置的顶面部,
对于所述传感器部而言,具备保持所述接触部的一方的端部并且与所述齿轮一体地旋转的板体,从所述凹部的底部侧起依次配置有所述板体、所述接触部以及所述基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具备与所述基板电连接的一方的端部、和与外部电连接的另一方的端部,
在所述齿轮的旋转轴方向上,所述第一连接端子的另一方的端部朝向与所述凹部的底部分离的方向延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线基板由具有可挠性的膜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轮是输出齿轮,并具备向所述输出齿轮传递所述马达的旋转的传递齿轮,
所述传递齿轮是具有大径部和小径部的多级齿轮,其中,所述大径部传递来自所述马达的旋转,小径部从该大径部延伸并向所述输出齿轮传递旋转,
在所述输出齿轮的旋转轴方向上,所述传递齿轮的所述大径部以与所述输出齿轮局部重叠的方式配置,
在所述传递齿轮的所述大径部与所述输出齿轮之间配置有所述壳体。
CN201880058658.4A 2017-09-13 2018-08-28 旋转装置 Active CN11106623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749322.0A CN115133709A (zh) 2017-09-13 2018-08-28 与连接端子电连接的传感器、旋转装置以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76231A JP7057083B2 (ja) 2017-09-13 2017-09-13 回転装置
JP2017-176231 2017-09-13
PCT/JP2018/031809 WO2019054174A1 (ja) 2017-09-13 2018-08-28 回転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49322.0A Division CN115133709A (zh) 2017-09-13 2018-08-28 与连接端子电连接的传感器、旋转装置以及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66232A CN111066232A (zh) 2020-04-24
CN111066232B true CN111066232B (zh) 2022-07-22

Family

ID=6572330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58658.4A Active CN111066232B (zh) 2017-09-13 2018-08-28 旋转装置
CN202210749322.0A Pending CN115133709A (zh) 2017-09-13 2018-08-28 与连接端子电连接的传感器、旋转装置以及车辆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49322.0A Pending CN115133709A (zh) 2017-09-13 2018-08-28 与连接端子电连接的传感器、旋转装置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11411466B2 (zh)
EP (1) EP3683937A4 (zh)
JP (4) JP7057083B2 (zh)
CN (2) CN111066232B (zh)
WO (1) WO201905417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99751B2 (ja) * 2020-03-04 2023-12-18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回転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926804A1 (fr) * 1997-12-19 1999-06-30 Eaton S.A.M. Actionneur électromécanique à courant continu
CN1711668A (zh) * 2002-11-08 2005-12-21 阿斯莫有限公司 致动器装置
CN101123379A (zh) * 2006-08-08 2008-02-13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齿轮传动马达
CN103780017A (zh) * 2012-10-22 2014-05-07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齿轮电机
CN104517685A (zh) * 2013-09-29 2015-04-15 西北机器有限公司 盘式绞线机用预扭机构
CN205489998U (zh) * 2015-05-29 2016-08-17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99006U (zh) * 1987-12-24 1989-07-03
JP2586838Y2 (ja) * 1991-04-05 1998-12-14 愛三工業株式会社 スロットルポジションセンサ
DE19724009A1 (de) * 1997-06-09 1998-12-10 Bosch Gmbh Robert Verstellantrieb, insbesondere für ein Schiebedach eines Kraftfahrzeugs
JP4040753B2 (ja) * 1998-06-03 2008-01-30 アスモ株式会社 モータ及び開閉部材駆動装置
JP2001069722A (ja) * 1999-08-31 2001-03-16 Jidosha Denki Kogyo Co Ltd 開閉装置用回転検出センサ付モータ
KR100984544B1 (ko) 2002-11-08 2010-09-30 아스모 가부시키가이샤 액추에이터 장치
US7078891B2 (en) * 2004-03-02 2006-07-18 Kuo-Hsin Su Speedometer gear output structure
JP5006592B2 (ja) * 2006-07-28 2012-08-22 株式会社ミツバ 減速機構付き電動モータ
US7772731B2 (en) * 2007-03-16 2010-08-10 Keihin Corporation Electric motor, rotary actuator and rotary apparatus
JP2009261130A (ja) 2008-04-16 2009-11-05 Asmo Co Ltd モータ装置及びモータ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3005512A (ja) 2011-06-14 2013-01-07 Tgk Co Ltd モータアクチュエータ
JP5927078B2 (ja) * 2012-08-08 2016-05-25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ギアードモータ
CN203537162U (zh) * 2012-09-24 2014-04-09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便座便盖开闭用齿轮电动机单元
JP2015231256A (ja) 2014-06-03 2015-12-21 株式会社テージーケー モータアクチュエータ
JP6431774B2 (ja) * 2015-01-19 2018-11-28 株式会社ミツバ 駆動装置
JP6562794B2 (ja) * 2015-09-16 2019-08-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926804A1 (fr) * 1997-12-19 1999-06-30 Eaton S.A.M. Actionneur électromécanique à courant continu
CN1711668A (zh) * 2002-11-08 2005-12-21 阿斯莫有限公司 致动器装置
CN101123379A (zh) * 2006-08-08 2008-02-13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齿轮传动马达
CN103780017A (zh) * 2012-10-22 2014-05-07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齿轮电机
CN104517685A (zh) * 2013-09-29 2015-04-15 西北机器有限公司 盘式绞线机用预扭机构
CN205489998U (zh) * 2015-05-29 2016-08-17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83937A1 (en) 2020-07-22
JP2023175944A (ja) 2023-12-12
US20200266683A1 (en) 2020-08-20
EP3683937A4 (en) 2021-05-26
CN111066232A (zh) 2020-04-24
JP7365449B2 (ja) 2023-10-19
CN115133709A (zh) 2022-09-30
US20220329131A1 (en) 2022-10-13
JP2019054600A (ja) 2019-04-04
US11411466B2 (en) 2022-08-09
JP2022095836A (ja) 2022-06-28
JP2024057046A (ja) 2024-04-23
WO2019054174A1 (ja) 2019-03-21
JP7057083B2 (ja) 2022-04-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62969B2 (en) Rotary apparatus
JP2024057046A (ja) 回転装置
JP2022130695A (ja) 回転装置
JP7104499B2 (ja) 回転装置
JP6974086B2 (ja) 回転装置及び回転装置における筐体の分離方法
JP5528584B2 (ja) 電気および/または電子モジュールと回路支持体とを有する装置
JP6999337B2 (ja) 回転装置
JP6999338B2 (ja) 回転装置
US20210305877A1 (en) Rotating device
CN115023885A (zh) 旋转装置
JP6747685B2 (ja) 回転装置及びその回転装置を備える空調システムを有する車両
JPH07302633A (ja) 通信機におけるスピーカ接続構造
JP7105527B2 (ja) 回転装置
JP7132288B2 (ja) 接続端子が電気的に接続されたロータリ型の抵抗式ポジションセンサー、回転装置及びその回転装置を備える空調システムを有する車両
JP2017225295A (ja) 回転装置及びその回転装置を備える空調システムを有する車両
JP2004327298A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の実装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