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52831A -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 Google Patents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52831A
CN111052831A CN201880054947.7A CN201880054947A CN111052831A CN 111052831 A CN111052831 A CN 111052831A CN 201880054947 A CN201880054947 A CN 201880054947A CN 111052831 A CN111052831 A CN 1110528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dcch
candidate set
pdcch candidate
unit
terminal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5494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铃木翔一
吉村友树
李泰雨
大内涉
刘丽清
中岛大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G Innovation Co Ltd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0528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5283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3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 H04L1/0038Blind format de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2Processing or 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e.g. status or physical capabili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2Processing or 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e.g. status or physical capabilities
    • H04W8/24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terminal or device propert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终端装置监测EUTRA的1个子帧中的第一PDCCH候选集合和NR的1个时隙中的第二PDCCH候选集合,发送UE能力信息,所述UE能力信息至少表示由终端装置支持的所述第一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最大数A和所述第二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最大数B。

Description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本申请对于2017年9月6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7-170972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至此。
背景技术
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进行第四代蜂窝移动通信的无线接入方式(以下称为”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注册商标)”或“演进通用陆地无线接入(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的标准化作业(非专利文献1、2、3)。
在3GPP中,进行第五代蜂窝移动通信的无线接入方式(以下称为“NR:New Radio(新无线)”)的标准化作业(非专利文献4、5、6、7)。
在LTE和NR中,将终端装置称为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在LTE中,也将基站装置称为eNB(evolved NodeB:演进型节点B)。即,eNB提供EUTRA接入。在NR中,将基站装置称为gNB。即,gNB提供NR接入。
在非专利文献8中,对MR-DC(Multi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DualConnectivity:多无线接入技术双连接)进行了记载。在MR-DC中,具有多个接收器和多个发送器的终端装置利用由两个不同节点(eNB和gNB)中的两个独立的调度器提供的无线资源。一个调度器配置于eNB,另一个调度器配置于gNB。在MR-DC中,eNB和gNB经由回程连接。在MC-DC中,gNB和eNB中的至少一个与核心网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211V14.3.0(2017-06)”,23rd June,2017.
非专利文献2:“3GPP TS 36.212V14.3.0(2017-06)”,23rd June,2017.
非专利文献3:“3GPP TS 36.213V14.3.0(2017-06)”,23rd June,2017.
非专利文献4:“3GPP TS 38.212V0.1.1(2017-07)”,R1-1712011,14th July,2017.
非专利文献5:“3GPP TS 38.212V0.0.1(2017-07)”,R1-1712014,14th July,2017.
非专利文献6:“3GPP TS 38.213V0.0.1(2017-07)”,R1-1712015,15th July,2017.
非专利文献7:“3GPP TS 38.214V0.0.1(2017-07)”,R1-1712016,14th July,2017.
非专利文献8:“3GPP TS 37.340V0.2.0(2017-06)”,5th June,2017.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提供高效地传输信息的无线通信系统、该无线通信系统的基站装置、该无线通信系统的基站装置、用于该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用于该基站装置的通信方法、安装于该终端装置的集成电路以及安装于该基站装置的集成电路。
技术方案
(1)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采用了以下方案。即,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是一种终端装置,该终端装置具备:接收部,监测EUTRA的1个子帧内的第一PDCCH候选集合和NR的1个时隙内的第二PDCCH候选集合;以及发送部,发送UE能力信息,其中,所述UE能力信息至少表示由终端装置支持的所述第一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最大数A和所述第二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最大数B。
(2)本发明的第二方案是一种基站装置,其与在NR的1个时隙内的第二PDCCH候选集合中发送第二PDCCH的其他基站装置连接,该基站装置具备:发送部,在EUTRA的1个子帧内的第一PDCCH候选集合中将第一PDCCH发送至终端装置;以及接收部,从所述终端装置接收UE能力信息,其中,所述UE能力信息至少表示由所述终端装置支持的所述第一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最大数A和所述第二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最大数B。
(3)本发明的第三方案是一种基站装置,该基站装置具备:发送部,在EUTRA的1个子帧内的第一PDCCH候选集合中将第一PDCCH发送至终端装置,在NR的1个时隙内的第二PDCCH候选集合中将第二PDCCH发送至终端装置;以及接收部,从所述终端装置接收UE能力信息,其中,所述UE能力信息至少表示由所述终端装置支持的所述第一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最大数A和所述第二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最大数B。
(4)本发明的第四方案是一种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监测EUTRA的1个子帧内的第一PDCCH候选集合和NR的1个时隙内的第二PDCCH候选集合,发送UE能力信息,其中,所述UE能力信息至少表示由终端装置支持的所述第一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最大数A和所述第二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最大数B。
(5)本发明的第五方案是一种基站装置的通信方法,所述基站装置与在NR的1个时隙内的第二PDCCH候选集合中发送第二PDCCH的其他基站装置连接,在所述通信方法中,在EUTRA的1个子帧内的第一PDCCH候选集合中将第一PDCCH发送至终端装置,从所述终端装置接收UE能力信息,其中,所述UE能力信息至少表示由终端装置支持的所述第一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最大数A和所述第二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最大数B。
(6)本发明的第六方案是一种基站装置的通信方法,在EUTRA的1个子帧内的第一PDCCH候选集合中将第一PDCCH发送至终端装置,在NR的1个时隙内的第二PDCCH候选集合中将第二PDCCH发送至终端装置,从所述终端装置接收UE能力信息,其中,所述UE能力信息至少表示由终端装置支持的所述第一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最大数A和所述第二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最大数B。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在网络与终端装置之间高效地传输信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念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帧的构成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时隙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的构成的概略框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3的构成的概略框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用于追加辅节点的过程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PDCCH候选集合的一个示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念图。在图1中,无线通信系统具备终端装置1和网络3A。网络3A也可以包括核心网装置3B、主节点3C以及辅节点3D。主节点是eNB和gNB中的一个,辅节点3D是gNB和eNB中的另一个。例如,主节点为eNB,辅节点3D为gNB。例如,主节点3C为gNB,辅节点3D为eNB。eNB提供LTE(EUTRA)接入。gNB提供NR接入。也将主节点3C、辅节点3D、eNB以及gNB称为基站装置3。也将终端装置1和基站装置3称为无线通信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将EUTRA称为第一无线接入技术。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将NR称为第二无线接入技术。
在MR(Multi Radio access technology:多无线接入技术)-DC(DualConnectivity:双连接)中,终端装置1同时利用由两个不同基站装置(eNB和gNB)中的两个独立的调度器提供的无线资源2A、2B。也将MR-DC称为MC(Multi Connectivity:多连接)。一个调度器配置于eNB,另一个调度器配置于gNB。eNB和gNB中的任一个为主节点3C,eNB和gNB中的另一个为辅节点3D。主节点3C经由接口2D与核心网装置3B连接。接口2D包括控制平面连接(control plane connection)。主节点3C与辅节点3D经由回程2C连接。也将作为主节点3C工作的eNB称为主eNB。也将作为主节点3C工作的gNB称为主gNB。也将作为辅节点3D工作的eNB称为辅eNB。也将作为辅节点3D工作的gNB称为辅gNB。
MR-DC包括EN-DC(EUTRA NR Dual Connectivity)和NE-DC(NR EUTRA DualConnectivity)。在EN-DC中,终端装置1同时与主eNB和辅gNB连接,主eNB经由接口2D与核心网装置3B连接。在NE-DC中,终端装置1同时与主gNB和辅eNB连接,主gNB经由接口2D与核心网装置3B连接。
通过连接建立(connection establishment)过程,终端装置1的状态可以从RRC_IDLE变更为RRC_CONNECTED。通过连接释放(connection release)过程,终端装置1的状态可以从RRC_CONNECTED变更为RRC_IDLE。
可以对RRC_CONNECTED的终端装置1设定一个或多个服务小区。将终端装置1经由多个服务小区进行通信的技术称为小区聚合或载波聚合。在载波聚合中,也将所设定的多个服务小区称为聚合的服务小区。
一个或多个服务小区分别属于主节点3C或辅节点3D的任一个。也将属于主节点3C的服务小区组称为MCG(Master Cell Group:主小区组)。也将属于辅节点3D的服务小区组称为SCG(Secondary Cell Group:辅小区组)。
属于MCG的一个或多个服务小区可以包括一个主小区和零个以上的辅小区。主小区是进行了初始连接建立(initial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过程的小区、开始了连接重新建立(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过程的小区或在切换过程中被指示为主小区的小区。可以在建立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连接的时间点或之后设定辅小区。
属于SCG的一个或多个服务小区可以包括一个主辅小区和零个以上的辅小区。属于SCG的一个或多个服务小区在追加辅节点3D的过程中被追加。
在下行链路中,将与服务小区对应的载波称为下行链路分量载波。在上行链路中,将与服务小区对应的载波称为上行链路分量载波。将下行链路分量载波和上行链路分量载波统称为分量载波。
终端装置1能在多个服务小区(分量载波)中进行多个物理信道/多个物理信号的同时发送。终端装置1能在多个服务小区(分量载波)中进行多个物理信道/多个物理信号的同时接收。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帧的构成的一个示例的图。在图2中,横轴是时间轴。
各无线帧可以包括在时域上连续的10个子帧。各子帧i可以包括在时域上连续的两个时隙。该在时域上连续的两个时隙可以是无线帧内的时隙编号ns为2i的时隙以及无线帧内的时隙编号ns为2i+1的时隙。各无线帧可以包括在时域上连续的10个子帧。各无线帧也可以包括在时域上连续的20个时隙(ns=0,1,...,19)。上述无线帧的构成也可以应用于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双方。
一个子帧可以为一个时隙。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时隙的构成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时隙的概略构成的图。在图3中,示出了一个服务小区的时隙的构成。在图3中,横轴是时间轴,纵轴是频率轴。在图3中,1是符号编号/索引,k是副载波编号/索引。在此,符号可以是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符号或SC-FDMA(Single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符号。NSC是小区的带宽中所包括的副载波的总数。Nsymb是一个时隙中所包括的符号的总数。Nsymb可以基于副载波间隔(subcarrier spacing)而给出。
在各时隙中发送的物理信号或物理信道由资源网格(resource grid)来表现。资源网格通过多个副载波和多个符号来定义。将资源网格内的各元素称为资源元素。资源元素ak,1由副载波编号/索引k以及符号编号/索引1来表示。即,可以通过资源元素来表现用于物理信号或物理信道的发送的资源。
可以按每个天线端口来定义资源网格。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一个天线端口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也可以分别应用于多个天线端口。
无线帧、子帧和时隙是时间单元。
EUTRA和NR的无线帧的构成可以不同。EUTRA的无线帧的长度可以与NR的无线帧的长度相同,也可以不同。EUTRA的时隙的长度可以与NR的时隙的长度相同,也可以不同。EUTRA的OFDM符号的长度可以与NR的OFDM符号的长度相同,也可以不同。
对本实施方式的物理信道和物理信号进行说明。
在图1中,在从eNB向终端装置1的下行链路2A的无线通信中,使用以下的下行链路物理信道。在图1中,在从gNB向终端装置1的下行链路2B的无线通信中,使用以下的下行链路物理信道。下行链路物理信道被物理层用来发送从上层输出的信息。
·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
·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
将eNB所发送的PDCCH称为LTE-PDCCH或第一PDCCH。将gNB所发送的PDCCH称为NR-PDCCH或第二PDCCH。将eNB所发送的PDSCH称为LTE-PDSCH或第一PDSCH。将gNB所发送的PDSCH称为NR-PDSCH或第二PDSCH。LTE-PDCCH可以包括EPDCCH(Enhanced PhysicalDownlink Control Channel:增强型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sPDSCH(short Physical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短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第一PDCCH用于发送用于第一PDSCH的调度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ownlinkControl Information:DCI)和用于第一PUSCH(NR 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的调度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第二PDCCH用于发送用于第二PDSCH的调度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和用于第二PUSCH的调度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
eNB可以通过第一编码方式对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进行编码。即,eNB可以通过第一编码方式对在第一PDCCH中发送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进行编码。gNB可以通过与第一编码方式不同的第二编码方式对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进行编码。即,gNB可以通过第二编码方式对在第二PDCCH中发送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进行编码。第一编码方式也可以是卷积编码。第二编码方式也可以是极性编码。
PDSCH用于发送下行链路数据(Downlink Shared Channel:DL-SCH)。终端装置1可以基于包括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PDCCH的接收/检测,对PDSCH进行解码。
在图1中,在从eNB向终端装置1的上行链路2A的无线通信中,使用以下的上行链路物理信道。在图1中,在从gNB向终端装置1的上行链路2B的无线通信中,使用以下的上行链路物理信道。上行链路物理信道被物理层用来发送从上层输出的信息。
·PRACH(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物理随机接入信道)
·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
·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
将由终端装置1向eNB发送的PRACH称为LTE-PRACH或第一PRACH。将由终端装置1向gNB发送的PRACH称为NR-PRACH或第二PRACH。将由终端装置1向eNB发送的PUCCH称为LTE-PUCCH或第一PUCCH。将由终端装置1向gNB发送的PUCCH称为NR-PUCCH或第二PUCCH。将由终端装置1向eNB发送的PUSCH称为LTE-PUSCH或第一PUSCH。将由终端装置1向gNB发送的PUSCH称为NR-PUSCH或第二PUSCH。
PRACH用于传输前导(前导序列)。PRACH也可以用于随机接入过程。
PUCCH可以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可以包括HARQ-ACK(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CKnowledgement: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肯定应答)、信道状态信息以及调度请求。该HARQ-ACK与PDSCH(下行链路数据)对应,且表示ACK(Acknowledgement:肯定应答)或NACK(Negative Acknowledgement:否定应答)。基于接收到的信号和/或信道来生成信道状态信息。由LTE-PUCCH发送的调度请求表示请求LTE-PUSCH(上行链路数据)的资源的分配。由NR-PUCCH发送的调度请求表示请求NR-PUSCH(上行链路数据)的资源的分配。
PUSCH也可以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数据(UUplink Shared Channel:UL-SCH、传输块)和/或上行链路控制信息。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的装置构成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的构成的概略框图。如图示那样,终端装置1构成为包括:上层处理部101、控制部103、接收部105、发送部107以及收发天线109。此外,上层处理部101构成为包括: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调度信息解释部1013以及发送功率控制部1015。此外,接收部105构成为包括:解码部1051、解调部1053、解复用部1055、无线接收部1057以及测量部1059。此外,发送部107构成为包括:编码部1071、调制部1073、复用部1075、无线发送部1077以及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1079。
上层处理部101将通过用户的操作等生成的上行链路数据(传输块)输出至发送部107。此外,上层处理部101进行媒体接入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Control:RLC)层以及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层的处理。
上层处理部101所具备的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进行装置自身的各种设定信息的管理。此外,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生成配置给上行链路的各信道的信息,并输出至发送部107。
上层处理部101所具备的调度部1013基于经由接收部105接收到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生成控制信息来进行接收部105和发送部107的控制,并输出至控制部103。
发送功率控制部1015对用于上行链路物理信道的发送的发送功率进行设定。发送功率控制部1015使用所设定的发送功率来生成控制信息,并输出至控制部103,所述控制信息将发送上行链路物理信道指示给发送部107。
控制部103基于来自上层处理部101的控制信息生成进行接收部105和发送部107的控制的控制信号。控制部103将所生成的控制信号输出至接收部105和发送部107来进行接收部105和发送部107的控制。
接收部105根据从控制部103输入的控制信号,对经由收发天线109从基站装置3接收到的接收信号进行分离、解调、解码,将解码后的信息输出至上层处理部101。
无线接收部1057将经由收发天线109接收到的下行链路的信号转换(downcovert:下变频)为中间频率,去除不需要的频率分量,以适当地维持信号电平的方式控制放大等级,基于接收到的信号的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进行正交解调,将正交解调后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无线接收部1057从转换后的数字信号中去除相当于保护间隔(GuardInterval:GI)的部分,并对去除保护间隔后的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Transform:FFT)来提取频域的信号。
解复用部1055将提取到的信号分别分离成下行链路物理信道和下行链路物理信号。此外,解复用部1055根据从测量部1059输入的传播路径的估计值来进行下行链路物理信道的传播路径的补偿。此外,解复用部1055将分离后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输出至测量部1059。
解调部1053和解码部1051进行下行链路控制情的解码,并将解码后的下行链路数据(传输块)输出至上层处理部101。报解调部1053和解码部1051基于通过下行链路控制信息通知的与编码率有关的信息以及通过下行链路控制信息通知的调制方式来进行下行链路数据(传输块)的解码,并将解码后的下行链路数据(传输块)输出至上层处理部101。
测量部1059根据从解复用部105输入的下行链路物理信号进行下行链路的路径损失的测量、信道测量和/或干扰测量。测量部1059将基于测量结果计算出的信道状态信息和测量结果输出至上层处理部101。此外,测量部1059根据下行链路物理信号计算出下行链路的传播路径的估计值并输出至解复用部1055。
发送部107根据从控制部103输入的控制信号生成上行链路参考信号,对从上层处理部101输入的上行链路数据(传输块)进行编码和调制,对PUCCH、PUSCH以及生成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进行复用,经由收发天线109发送至基站装置3。
编码部1071对从上层处理部101输入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和上行链路数据进行编码。调制部1073通过BPSK、QPSK、16QAM、64QAM等调制方式来对从编码部1071输入的编码位进行调制。
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1079基于用于识别基站装置3的物理小区标识符(physical cell identity:称为PCI、Cell ID等)、配置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的带宽、通过上行链路授权通知的循环移位以及针对DMRS序列的生成的参数值等生成通过预先设定的规则(算式)求得的序列。
复用部1075基于用于PUSCH的调度的信息来确定空间复用的PUSCH的层数,通过使用MIMO SM(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Spatial Multiplexing:多输入多输出空间复用)来将在相同的PUSCH中发送的多个上行链路数据映射至多个层,并对该层进行预编码(precoding)。
复用部1075根据从控制部103输入的控制信号,对PUSCH的调制符号进行离散傅里叶变换(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DFT)。此外,复用部1075按每个发射天线端口来对PUCCH、PUSCH的信号以及生成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进行复用。就是说,复用部1075按每个发射天线端口来将PUCCH、PUSCH的信号以及生成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配置于资源元素。
无线发送部1077对复用后的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nverse Fast FourierTransform:IFFT)来进行SC-FDMA方式的调制,并对SC-FDMA调制后的SC-FDMA符号附加保护间隔来生成基带的数字信号,将基带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并根据模拟信号来生成中间频率的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去除对于中间频带而言多余的频率分量,将中间频率的信号转换(上变频:up convert)为高频率的信号,去除多余的频率分量,放大功率,输出并发送至收发天线109。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3的装置构成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3的构成的概略框图。如图13所示,基站装置3构成为包括:上层处理部301、控制部303、接收部305、发送部307以及收发天线309。此外,上层处理部301构成为包括: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调度部3013以及发送功率御部3015。此外,接收部305构成为包括:解码部3051、解调部3053、解复用部3055、无线接收部3057以及测量部3059。此外,发送部307构成为包括:编码部3071、调制部3073、复用部3075、无线发送部3077以及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3079。
上层处理部301进行媒体接入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Control:RLC)层、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层的处理。此外,上层处理部301为了进行接收部305和发送部307的控制而生成控制信息,将其输出至控制部303。
上位层处理部301与核心网装置3B进行消息的收发。上位层处理部301与其他基站装置3进行消息的收发。其他基站装置3可以包含主节点3C和辅节点3D。
上层处理部301所具备的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生成或从上层节点获取配置给下行链路的PDSCH的下行链路数据(传输块)、系统信息,RRC消息、MAC CE(Control Element)等,并输出至发送部307。此外,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进行各终端装置1的各种设定信息的管理。
上层处理部301所具备的调度部3013根据接收到的信道状态信息以及从测量部3059输入的传输路径的估计值、信道的质量等,来确定分配物理信道(NR-PDSCH和NR-PUSCH)的频率和子帧、物理信道(NR-PDSCH和NR-PUSCH)的编码率、调制方式和发送功率等。调度部3013基于调度结果,为了进行接收部305和发送部307的控制而生成控制信息,并输出至控制部303。调度部3013基于调度结果来生成用于调度物理信道(NR-PDSCH和NR-PUSCH)的信息(例如,下行链路控制信息)。
上层处理部301所具备的发送功率控制部3015生成用于设定上行链路物理信道的发送用的发送功率的发送功率控制信息(上层参数和/或TPC命令)。发送功率控制部1015生成将发送该信息指示给发送部107的控制信息,并将该生成的控制信息和该发送功率控制信息输出至控制部103。
控制部303基于来自上层处理部301的控制信息生成进行接收部305和发送部307的控制的控制信号。控制部303将所生成的控制信号输出至接收部305和发送部307来进行接收部305和发送部307的控制。
接收部305根据从控制部303输入的控制信号,对经由收发天线309从终端装置1接收到的接收信号进行分离、解调、解码,并将解码后的信息输出至上层处理部301。无线接收部3057将经由收发天线309接收到的上行链路信号转换(下变频:down covert)为中间频率,去除不需要的频率分量,以适当地维持信号电平的方式控制放大等级,基于所接收到的信号的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进行正交解调,将正交解调后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无线接收部3057从转换后的数字信号中去除相当于保护间隔(Guard Interval:GI)的部分。无线接收部3057对去除保护间隔后的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Transform:FFT),提取频域的信号并输出至解复用部3055。
解复用部1055将从无线接收部3057输入的信号分离成NR-PUCCH、NR-PUSCH、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等信号。需要说明的是,该分离预先由基站装置3通过无线资源控制部3011进行确定,基于通知给各终端装置1的上行链路授权中包括的无线资源的分配信息进行。此外,解复用部3055根据从测量部3059输入的传输路径的估计值来进行NR-PUCCH和NR-PUSCH的传输路径的补偿。此外,解复用部3055将分离后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输出至测量部3059。
此外,解调部3053对NR-PUSCH进行离散傅里叶逆变换(Inverse DiscreteFourier Transform:IDFT),获取调制符号,并使用BPSK(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QPSK、16QAM、64QAM等预先设定的或装置自身通过上行链路授权预先通知给各终端装置1的调制方式,来对NR-PUCCH和NR-PUSCH的各调制符号进行接收信号的解调。解调部305基于通过上行链路授权预先通知给各终端装置1的空间复用的序列数和指示对该序列进行的预编码的信息,通过使用MIMO SM来对在相同的NR-PUSCH中发送的多个上行链路数据的调制符号进行分离。
解码部3051从NR-PUCCH和NR-PUSCH获取上行链路数据和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并将上行链路数据和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输出至上层处理部101。测量部309根据从解复用部3055输入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测量传输路径的估计值、信道的质量等,并输出至解复用部3055和上层处理部301。
发送部307根据从控制部303输入的控制信号来生成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并对从上层处理部301输入的HARQ指示符、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以及下行链路数据进行编码和调制,对NR-PDCCH、NR-PDSCH以及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进行复用,并经由收发天线309将信号发送给终端装置1。
编码部3071对从上层处理部301输入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和下行链路数据进行编码。调制部3073通过BPSK、QPSK、16QAM、64QAM等调制方式来对从编码部3071输入的编码位进行调制。
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3079生成通过基于用于识别基站装置3的物理层小区标识符(PCI)等而预先设定的规则求得的终端装置1已知的序列作为下行链路参考信号。
复用部3075根据被空间复用的NR-PDSCH的层数,将在一个NR-PUSCH中发送的一个或多个下行链路数据映射至一层或多层,并对该一层或多层进行预编码(precoding)。复用部375按每个发射天线端口来对下行链路物理信道和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进行复用。复用部375按每个发射天线端口来将下行链路物理信道的信号和下行链路参考信号配置给资源元素。
无线发送部3077对复用后的调制符号等进行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nverse FastFourier Transform:IFFT)来进行OFDM方式的调制,并对OFDM调制后的OFDM符号附加保护间隔来生成基带的数字信号,将基带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并根据模拟信号生成中间频率的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去除对于中间频带而言多余的频率分量,将中间频率的信号转换(up convert)为高频率的信号,去除多余的频率分量来放大功率,输出并发送至收发天线309。
图4和图5中的各部可以构成为电路。例如,发送部107可以是发送电路107。
以下,对用于追加辅节点的过程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用于追加辅节点的过程的一个示例的图。
通过主节点3C来开始用于追加辅节点3D的过程。为了从辅节点3D向终端装置1提供无线资源,用于追加辅节点3D的过程用于辅节点3D中建立UE上下文(UE context)。
在600中,终端装置1执行连接建立过程,建立与主节点3C的连接。
在602中,终端装置1将UE能力信息603A和测量结果603B发送至主节点3C。UE能力信息603A表示终端装置1所支持的功能。测量结果603B表示终端装置1使用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了测量的结果。
在604中,主节点3C将用于MCG的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RRC连接重新配置)消息605发送至终端装置1。
在606中,终端装置1基于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605,对MCG应用新的设定,并且向主节点3C发送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Complete(RRC连接重新配置完成)消息607。
在608中,主节点3C决定向辅节点3D请求分配无线资源,而且,将追加请求消息609发送至辅节点3D。追加请求消息609可以至少包括主节点3C向辅节点3D请求的SCG的设定、UE能力信息603A、测量结果603B、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605以及UE能力协调结果中的一部分或全部。
在610中,在辅节点3D能够核准无线资源的请求的情况下,辅节点3C分配无线资源,并将追加请求核准消息611发送至主节点3C。辅节点3C也可以基于测量结果603B来决定SCG的主辅小区和SCG的辅小区。追加请求核准消息611包括辅节点所提供的无线接入技术的RRC设定消息。该RRC设定消息包括用于SCG的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613。该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613中至少包括关于该决定的主辅小区的设定和关于该决定的辅小区的设定。
在612中,主节点3C将用于SCG的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613发送至终端装置1。在此,主节点3C不修改从辅节点接收到的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613。
在614中,终端装置1基于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613,对SCG应用新的设定,向主节点3C发送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Complete消息615。
在617中,主节点3C通过重新配置完成消息617的发送,来通知终端装置1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基于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613的重新配置过程。
在618中,终端装置1开始随机接入过程619以获取辅节点3D与主辅小区的同步。
以下,对PDCCH的监控进行说明。
终端装置1监测PDCCH候选集合。也将PDCCH候选集合称为搜索空间。搜索空间可以是UE固有搜索空间。PDCCH候选是资源元素的集合。即,PDCCH候选是时间-频率资源。在此,监控意味着根据DCI格式尝试PDCCH候选集合中的各PDCCH的解码。即,监控意味着在PDCCH候选中尝试包括DCI格式的PDCCH的解码。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PDCCH候选集合的一个示例的图。EUTRA的子帧710包括第一PDCCH候选集合700。第一PDCCH候选集合700包括4个第一PDCCH候选701、702、703、704。NR的时隙730包括第二PDCCH候选集合720。第二PDCCH候选集合720包括6个第二PDCCH候选721、722、723、724、725、726。eNB也可以在第一PDCCH候选中发送包括第一DCI格式的第一PDCCH。gNB也可以在第二PDCCH候选中发送包括第二DCI格式的第二PDCCH。
终端装置1可以在子帧710中根据一个或多个第一DCI格式来监测第一PDCCH候选集合700。终端装置1也可以在时隙730中根据一个或多个第二DCI格式来监测第二PDCCH候选集合720。终端装置1也可以同时监测第一PDCCH候选集合700和第二PDCCH候选集合720。
盲解码的次数可以通过终端装置1所监测的PDCCH候选的数量以及与该PDCCH候选对应的DCI格式的有效载荷大小的数量来定义。
第一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次数可以至少基于第一PDCCH候选集合700中包括的第一PDCCH候选的数量以及所监测的第一DCI格式的有效载荷大小的数量来给出。第一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次数也可以由第一PDCCH候选集合700中包括的第一PDCCH候选的数量和所监测的第一DCI格式的有效载荷大小的数量的乘积来给出。
第二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次数可以至少基于第二PDCCH候选集合720中包括的第二PDCCH候选的数量以及所监测的第二DCI格式的有效载荷大小的数量来给出。第二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次数也可以由第二PDCCH候选集合720中包括的第二PDCCH候选的数量以及所监测的第二DCI格式的有效载荷大小的数量的乘积来给出。
例如,在终端装置1根据第一有效载荷大小的DCI格式和第二有效载荷大小的DCI格式在第一PDCCH候选集合700中尝试第一PDCCH的各个解码的情况下,第一DCI格式的有效载荷大小为2个。例如,在终端装置1仅根据第一有效载荷大小的DCI格式在第二PDCCH候选集合720中尝试第二PDCCH的各个解码的情况下,第二DCI格式的有效载荷大小为1个。
在602中,由终端装置1发送的UE能力信息603A可以至少表示以下的(i)至(iv)的一部分或全部。例如,以下的单位时间可以是NR的1个时隙、LTE的1个子帧、1毫秒或1秒。(i)由终端装置1支持的EUTRA的1个子帧中的第一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最大数AMAX(ii)由终端装置1支持的NR的1个时隙中的第二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最大数BMAX(iii)由终端装置1支持的EUTRA的1个子帧(例如,1毫秒)中的第一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最大数A和NR的1个时隙(例如,0.5毫秒或1毫秒)中的第二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最大数B的组合(iv)由终端装置1支持的1个单位时间中的第一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最大数A和该1个单位时间中的第二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最大数B的组合
第一PDCCH候选集合中的1次盲解码可以相当于第二PDCCH候选集合中的X次盲解码。即,第二PDCCH候选集合中的1次盲解码可以相当于第一PDCCH候选集合中的Y次盲解码。X可以通过Y来给出。X可以为Y分之一。即,X可以通过Y来给出。在此,Y也可以通过X来给出。Y可以为X分之一。即,Y可以通过X来给出。X可以为1。X也可以不为1。例如,X可以为小于1大于0的值,或者为大于1的值。Y可以为1。Y也可以不为1。例如,Y可以为小于1大于0的值,或者为大于1的值。X和Y中的双方或一方可以是由规格书预先定义的值。
AMAX可以至少基于BMAX和X来给出。BMAX可以至少基于AMAX和X来给出。AMAX可以通过以下的公式(1)来给出。BMAX可以通过以下的公式(2)来给出。以下的公式(1)至公式(14)中的取整函数可以是向上取整函数或者输出整数的ROUND函数(四舍五入函数)。
[数式1]
AMAX=floor(BMAX/X)
[数式2]
BMAX=floor(AMAX-X)
当1个单位时间内的最大数B增加时,该单位时间内的最大数A减少。当1个单位时间内的最大数B减少时,该单位时间内的最大数A增加。AMAX可以与B为0的情况下的A相同。BMAX可以与A为0的情况下的B相同。A可以至少基于AMAX、B以及X来给出。B可以至少基于BMAX、A以及X来给出。A可以通过以下的公式(3)至公式(5)中的任一个来给出。B可以通过以下的公式(6)至公式(8)中的任一个来给出。
[数式3]
A=AMAX-floor(B/X)
[数式4]
A=floor(AMAX-B/X)
[数式5]
A=floor{(BMAX-B)/X}
[数式6]
B=BMAX-floor(A·X)
[数式7]
B=floor(BMAX-A·X)
[数式8]
B=floor{(AMAX-A)·X}
AMAX可以表示在假定终端装置1仅与eNB通信的情况下(non-dual connectivity:非双连接)的1个单位时间或EUTRA的1个子帧内的第一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最大数。BMAX可以表示在假定终端装置1仅与gNB通信的情况下(non-dual connectivity)的1个单位时间或NR的1个时隙内的第二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最大数。A可以表示在假定终端装置1与eNB和gNB通信的情况下(dual connectivity:双连接)的1个单位时间内的第一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最大数。B可以表示在假定终端装置1与eNB和gNB通信的情况下(dual connectivity)的1个单位时间内的第二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最大数。
例如,终端装置1可以将表示AMAX的UE能力信息603A发送至主节点3C。在此,该AMAX可以用于通过主节点3C来导出BMAX。在此,该AMAX可以用于通过主节点3C来导出A与B的组合。即,表示AMAX的UE能力信息403A可以用于在主节点3C中表示A与B的组合和BMAX
例如,终端装置1可以将表示BMAX的UE能力信息403A发送至主节点3C。在此,该BMAX可以用于通过主节点3C来导出AMAX。在此,该BMAX可以用于通过主节点3C来导出A与B的组合。即,表示BMAX的UE能力信息403A可以用于在主节点3C中表示A与B的组合和AMAX
以下,对PDCCH候选集合的设定方法进行说明。
在主节点3C为eNB的情况下,主节点3C可以将用于对终端装置1所监测的第一PDCCH候选集合700中包括的第一PDCCH候选的数量进行控制的、包括参数LTE-pdcch-Candidate的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605发送至终端装置1。
在主节点3C为eNB的情况下,主节点3C可以将用于对终端装置1在第一PDCCH候选集合700中监视的第一DCI格式进行控制的参数LTE-dci-Format发送至终端装置1。参数LTE-dci-Format可以包括在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605中。
在主节点3C为eNB的情况下,主节点3C可以设定参数LTE-pdcch-Candidate和/或参数LTE-dci-Format,以使EUTRA的1个子帧内的第一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次数不超过AMAX
在主节点3C为gNB的情况下,主节点3C可以将用于对终端装置1所监测的第二PDCCH候选集合720中包括的第二PDCCH候选的数量进行控制的、包括参数NR-pdcch-Candidate的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605发送至终端装置1。
在主节点3C为gNB的情况下,主节点3C可以将用于对终端装置1在第二PDCCH候选集合720中监测的第二DCI格式进行控制的、包括参数NR-dci-Format的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605发送至终端装置1。
在主节点3C为eNB的情况下,主节点3C可以设定参数NR-pdcch-Candidate和/或参数NR-dci-Format,以使NR的1个时隙内的第一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次数不超过BMAX
在主节点3C为eNB,且辅节点3D为gNB的情况下,辅节点3D可以使参数NR-pdcch-Candidate和参数NR-dci-Format的双方或一方包括于追加请求核准中包括的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613中。在此,辅节点3D可以基于UE能力信息603A和/或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605(参数LTE-pdcch-Candidate、参数LTE-dci-Format等),获取单位时间或EUTRA的1个子帧内的第一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次数Aactual。在此,辅节点3D可以基于获取到的Aactual和上述的(iii)(iv)中的一部分或全部来设定参数LTE-pdcch-Candidate和/或参数LTE-dci-Format,以使单位时间或NR的1个时隙内的第二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次数Bactual不超过BMAX_act。BMAX_act可以至少基于BMAX、Aactual以及X来给出。BMAX-act可以通过以下的公式(9)至(11)中的任一个来给出。
[数式9]
BMAX_act=BMAX-floor(Aactual·X)
[数式10]
BMAX_act=floor(BMAX-Aactual·X)
[数式11]
BMAX_act=floor{(AMAX-Aactual)·X}
在主节点3C为gNB,且辅节点3D为eNB的情况下,辅节点3D可以使参数LTE-pdcch-Candidate和参数LTE-dci-Format的双方或一方包括于追加请求核准中包括的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613中。在此,辅节点3D可以基于UE能力信息603A和/或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605(参数NR-pdcch-Candidate、参数NR-dci-Format等),获取单位时间或NR的1个时隙内的第二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次数Bactual。在此,辅节点3D可以基于获取到的Bactual和上述的(iii)(iv)中的一部分或全部来设定参数LTE-pdcch-Candidate和/或参数LTE-dci-Format,以使单位时间或EUTRA的1个子帧内的第一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次数Aactual不超过AMAX_act。AMAX_act可以至少基于AMAX、Bactual以及X来给出。AMAX_act可以通过以下的公式(12)至(14)中的任一个来给出。
[数式12]
AMAX_act=AMAX-floor(Bactual/X)
[数式13]
AMAX_act=floor(AMAX-Bactual/X)
[数式14]
AMAX_act=floor{(RMAX-Bactual)/X}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中的终端装置1和基站装置3的各种方案进行说明。
(1)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方案是终端装置1,该终端装置具备:接收部,监测EUTRA的1个子帧内的第一PDCCH候选集合和NR的1个时隙内的第二PDCCH候选集合;以及发送部,发送UE能力信息,其中,所述UE能力信息至少表示由终端装置支持的所述第一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最大数A和所述第二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最大数B。
(2)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方案为基站装置3,该基站装置与在NR的1个时隙内的第二PDCCH候选集合中发送第二PDCCH的其他基站装置连接,该基站装置具备:发送部,在EUTRA的1个子帧内的第一PDCCH候选集合中将第一PDCCH发送至终端装置;以及接收部,从所述终端装置接收UE能力信息,其中,所述UE能力信息至少表示由所述终端装置支持的所述第一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最大数A和所述第二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最大数B。
(3)本实施方式的第三方案为基站装置3,该基站装置具备:发送部,在EUTRA的1个子帧内的第一PDCCH候选集合中将第一PDCCH发送至终端装置,在NR的1个时隙内的第二PDCCH候选集合中将第二PDCCH发送至终端装置;以及接收部,从所述终端装置接收UE能力信息,其中,所述UE能力信息至少表示由所述终端装置支持的所述第一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最大数A和所述第二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最大数B。
由此,在终端装置1与基站装置3之间高效地传输信息。
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3也能作为由多个装置(例如,主节点3C和辅节点3D等)构成的集合体(装置组)来实现。构成装置组的各个装置可以具备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3的各功能或各功能块的一部分或全部。作为装置组,具有基站装置3的全部各功能或各功能块即可。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也能与作为集合体的基站装置进行通信。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3可以是EUTRAN(Evolved Universal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演进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络)。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3也可以具有针对eNodeB的上位节点的功能的一部分或全部。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装置中工作的程序可以是以实现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功能的方式控制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中央处理单元)等来使计算机发挥功能的程序。程序或由程序处理的信息在进行处理时暂时被读入RandomAccessMemory(RAM:随机存取存储器)等易失性存储器或储存于闪存(Flash Memory)等非易失性存储器、Hard Disk Drive(HDD:硬盘驱动器),根据需要由CPU来进行读出、修改、写入。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装置的一部分。在该情况下,可以将用于实现该控制功能的程序记录于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通过将记录于该记录介质的程序读入计算机系统并执行来实现。这里所说的“计算机系统”是指,内置在装置中的计算机系统,包括操作系统、外设等硬件的计算机系统。此外,“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可以是半导体记录介质、光记录介质、磁记录介质等的任一个。
而且,“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可以包括:像在经由因特网等网络或电话线路等通信线路来发送程序的情况下的通信线那样,短时间内、动态地保存程序的介质;像作为该情况下的服务器、客户端的计算机系统内部的易失性存储器那样,将程序保存固定时间的介质。此外,所述程序可以是用于实现前述功能的一部分的程序,也可以是能进一步通过将前述功能与已经记录于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组合来实现的程序。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装置的各功能块或各特征能通过电路,即典型地通过集成电路或多个集成电路来安装或执行。以执行本说明书所述的功能的方式设计的电路可以包括:通用用途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面向特定用途的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元件、离散门或者晶体管逻辑、离散硬件零件或者它们的组合。通用用途处理器可以是微型处理器,处理器也可以取而代之而是现有型处理器、控制器、微型控制器或者状态机。通用用途处理器或者前述各电路可以由数字电路构成,也可以由模拟电路构成。此外,在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而出现代替现有的集成电路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基于该技术的集成电路。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实施方式中,记载了装置的一个示例,但本申请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可以被应用于设置在室内外的固定式或非可动式电子设备,例如AV设备、厨房设备、扫除/洗涤设备、空调设备、办公设备、自动售卖机以及其他生活设备等终端装置或通信装置。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具体构成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也包括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的设计变更等。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案能在技术方案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将分别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公开的技术方案适当地组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此外,还包括将作为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要素的、起到同样效果的要素彼此替换而得到的构成。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例如能用于通信系统、通信设备(例如便携电话装置、基站装置、无线LAN装置或传感器设备)、集成电路(例如通信芯片)或程序等。
符号说明
1 (1A、1B、1C)终端装置
3 基站装置
101 上层处理部
103 控制部
105 接收部
107 发送部
301 上层处理部
303 控制部
305 接收部
307 发送部
1011 无线资源控制部
1013 调度部
1015 发送功率控制部
3011 无线资源控制部
3013 调度部
3015 发送功率控制部

Claims (6)

1.一种终端装置,具备:
接收部,监测EUTRA的1个子帧内的第一PDCCH候选集合和NR的1个时隙内的第二PDCCH候选集合;和
发送部,发送UE能力信息,其中,
所述UE能力信息至少表示由终端装置支持的所述第一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最大数A和所述第二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最大数B。
2.一种基站装置,与在NR的1个时隙内的第二PDCCH候选集合中发送第二PDCCH的其他基站装置连接,所述基站装置具备:
发送部,在EUTRA的1个子帧内的第一PDCCH候选集合中将第一PDCCH发送至终端装置;和
接收部,从所述终端装置接收UE能力信息,其中,
所述UE能力信息至少表示由所述终端装置支持的所述第一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最大数A和所述第二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最大数B。
3.一种基站装置,具备:
发送部,在EUTRA的1个子帧内的第一PDCCH候选集合中将第一PDCCH发送至终端装置,在NR的1个时隙内的第二PDCCH候选集合中将第二PDCCH发送至终端装置;和
接收部,从所述终端装置接收UE能力信息,其中,
所述UE能力信息至少表示由所述终端装置支持的所述第一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最大数A和所述第二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最大数B。
4.一种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
监测EUTRA的1个子帧内的第一PDCCH候选集合和NR的1个时隙内的第二PDCCH候选集合,发送UE能力信息,其中,
所述UE能力信息至少表示由终端装置支持的所述第一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最大数A和所述第二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最大数B。
5.一种基站装置的通信方法,所述基站与在NR的1个时隙内的第二PDCCH候选集合中发送第二PDCCH的其他基站装置连接,
在所述通信方法中,在EUTRA的1个子帧内的第一PDCCH候选集合中将第一PDCCH发送至终端装置,
从所述终端装置接收UE能力信息,其中,
所述UE能力信息至少表示由终端装置支持的所述第一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最大数A和所述第二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最大数B。
6.一种基站装置的通信方法,
在EUTRA的1个子帧内的第一PDCCH候选集合中将第一PDCCH发送至终端装置,在NR的1个时隙内的第二PDCCH候选集合中将第二PDCCH发送至终端装置,
从所述终端装置接收UE能力信息,其中,
所述UE能力信息至少表示由终端装置支持的所述第一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最大数A和所述第二PDCCH候选集合中的盲解码的最大数B。
CN201880054947.7A 2017-09-06 2018-09-06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Pending CN11105283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70972 2017-09-06
JP2017170972A JP2019047412A (ja) 2017-09-06 2017-09-06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PCT/JP2018/033023 WO2019049928A1 (ja) 2017-09-06 2018-09-06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52831A true CN111052831A (zh) 2020-04-21

Family

ID=656340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54947.7A Pending CN111052831A (zh) 2017-09-06 2018-09-06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359240A1 (zh)
EP (1) EP3681222A4 (zh)
JP (1) JP2019047412A (zh)
CN (1) CN111052831A (zh)
WO (1) WO201904992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26935A1 (en) * 2020-05-14 2021-11-18 Apple Inc. Reporting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blind decoding capabilitie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00062793A (ko) * 2018-11-27 2020-06-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베어러를 관리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US20220159509A1 (en) * 2019-03-28 2022-05-19 Ntt Docomo, Inc. Radio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US11044621B2 (en) 2019-04-09 2021-06-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trol channel monitoring capability for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
US20220303951A1 (en) * 2019-06-17 2022-09-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Low-complexity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s and related signaling
CN115362734A (zh) 2020-04-09 2022-11-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管理cch监听能力的客户端设备和网络接入节点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85490A (zh) * 2012-05-11 2015-01-14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盲解码方法、无线基站、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07113603A (zh) * 2015-01-12 2017-08-29 Lg 电子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中通过用户设备发送ue能力信息的方法及其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170972A (ja) 2016-03-22 2017-09-28 東日本旅客鉄道株式会社 駅プラットホームのテレビモニタシステム
CN109391967B (zh) * 2017-08-11 2021-04-0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上报及信息处理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85490A (zh) * 2012-05-11 2015-01-14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盲解码方法、无线基站、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07113603A (zh) * 2015-01-12 2017-08-29 Lg 电子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中通过用户设备发送ue能力信息的方法及其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NTT DOCOMO, INC.: "R1-1705738 \"PDCCH for URLLC low latency\""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26935A1 (en) * 2020-05-14 2021-11-18 Apple Inc. Reporting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blind decoding capabiliti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47412A (ja) 2019-03-22
US20200359240A1 (en) 2020-11-12
EP3681222A4 (en) 2021-06-09
WO2019049928A1 (ja) 2019-03-14
EP3681222A1 (en) 2020-07-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99387B2 (en) Terminal device, integrated circuit,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device
JP6163554B2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JP6568066B2 (ja) 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方法
EP3316615B1 (en)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
WO2015111325A1 (ja) ユーザ装置、基地局装置、集積回路、および、通信方法
CN107534964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及集成电路
JP6260031B2 (ja) ユーザ装置、基地局装置、集積回路、および、通信方法
CN111052831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9314964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JP6548334B2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JP6521380B2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17195659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US10098035B2 (en)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integrated circuit,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11387948B2 (en) Terminal apparatus, base st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
JP2018137493A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WO2017002801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WO2016125584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集積回路、および、通信方法
US11201713B2 (en) Terminal apparatus,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JP2018137494A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JP2018196077A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710

Address after: Japan's Osaka City. The area of Sakai Sakai Cho 1 GA 590-8522

Applicant after: Sharp Corp.

Applicant after: FG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No.1, Takumicho, Sakai Ward, Sakai City, Osak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Sharp Corp.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42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