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33663B - 按钮开关 - Google Patents

按钮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33663B
CN111033663B CN201880054152.6A CN201880054152A CN111033663B CN 111033663 B CN111033663 B CN 111033663B CN 201880054152 A CN201880054152 A CN 201880054152A CN 111033663 B CN111033663 B CN 1110336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lever main
lever
movable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5415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33663A (zh
Inventor
森田和明
菰口裕介
小川伊彦
西田正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0336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336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336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336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14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0Bases; Stationary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20Interlocking, locking, or latching mechanisms
    • H01H9/22Interlocking, locking, or latching mechanisms for interlocking between casing, cover, or protective shutter and mechanism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04Cases;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5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 H01H13/5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the contact returning to its original state immediately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e.g. bell-push switc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02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 H01H3/20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wherein an auxiliary movement thereof, or of an attachment thereto, is necessary before the main movement is possible or effective, e.g. for unlatching, for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023Light-emitting indic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02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 H01H3/022Emergency operating parts, e.g. for stop-switch in dangerous conditions
    • H01H2003/024Resetting of bistable emergency operating part by pulling 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1/00Actuators
    • H01H2221/008Actuators other then push button
    • H01H2221/016Lever; Rock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1/00Actuators
    • H01H2221/08Actuator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arts

Abstract

按钮开关具有外壳、操作部、锁定杆部和施力部。在杆主体位于第2位置的情况下,杆支承部以能够与操作部一起移动的方式与操作部连接。此外,外壳具有变形部,在杆主体位于第2位置时在分离方向上拉拽操作部的情况下,该变形部以能够解除保持部对杆主体的按压的方式使杆主体变形。

Description

按钮开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按钮开关。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操作开关,其具备:具有B触点的触点部;对该触点部的B触点进行开闭操作的操作部;以及具有能够将操作部和触点部相互固定的锁定杆的锁定机构。
所述操作开关构成为,在锁定杆位于操作部和触点部未被锁定机构锁定的锁定解除位置时,B触点成为断开状态,在锁定杆位于操作部和触点部被锁定机构锁定的锁定位置时,B触点成为接通状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14704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所述操作开关中,例如,在通过锁定机构将操作部和触点部相互固定的锁定状态下,向远离触点部的方向拉拽操作部的情况下,B触点依然为接通状态,操作部和锁定杆不能操作,可能无法确保开关的安全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容易地确保安全性的按钮开关。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例的按钮开关具有:外壳,其具有设置有操作孔的操作面、以及设置于内部且与所述操作孔连接的容纳部;操作部,其从所述外壳的外部经由所述操作孔沿着与所述操作面交叉的可动方向延伸到所述容纳部的内部,并且,所述操作部具有按压面,该按压面设置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外部且被配置成与所述操作面对置,所述按压面能够沿着所述可动方向相对于所述操作面进行接近动作;锁定杆部,其具有杆主体、杆支承部和保持部,所述杆主体设置于所述外壳的操作面侧的端缘部,能够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在与所述可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移动,所述杆支承部设置于所述容纳部的所述内部,以能够与所述杆主体一起移动的方式与所述杆主体连接,所述保持部能够在所述第2位置处从所述按压面相对于所述操作面的接近方向按压所述杆主体而保持所述杆主体;以及施力部,其设置于所述容纳部的内部,从所述第2位置朝向所述第1位置对所述杆主体进行施力,所述杆支承部在所述杆主体位于所述第2位置的情况下,以能够与所述操作部一起在所述可动方向上移动的方式与所述操作部连接,所述外壳具有变形部,所述变形部设置于构成所述容纳部的内表面,在所述杆主体位于所述第2位置时沿着所述可动方向在所述操作面相对于所述外壳的分离方向上拉拽所述操作部的情况下,所述变形部与所述杆支承部接触而使所述杆主体在所述接近方向上移动,以能够解除所述保持部对所述杆主体的按压的方式使所述杆主体变形。
发明效果
根据所述按钮开关,外壳具有变形部,在杆主体位于第2位置时在与外壳分离的分离方向上拉拽操作部的情况下,所述变形部与杆支承部接触而使杆主体移动,以能够解除保持部对杆主体的按压的方式使所述杆主体变形。借助该变形部,在杆主体位于第2位置且可动触点部与固定触点部接触的状态下保持于保持部的情况下,即使在与外壳分离的分离方向上拉拽操作部,也能够解除保持部对杆主体的保持而使可动触点部相对于固定触点部分离,因此,能够实现可容易地确保安全性的按钮开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按钮开关的从与图1不同的方向观察的立体图。
图3是图1的按钮开关的主视图。
图4是图1的按钮开关的右侧视图。
图5是图1的按钮开关的左侧视图。
图6是图1的按钮开关的俯视图。
图7是图1的按钮开关的仰视图。
图8是沿着图1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图9是图1的按钮开关的操作部的主视图。
图10是图1的按钮开关的操作部和锁定杆部的仰视图。
图11是示出图1的按钮开关的外装部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的按钮开关的杆部的俯视图。
图13是图1的按钮开关的透视外壳的一部分和操作部20的立体图。
图14是图1的按钮开关的杆部的右侧视图。
图15是图1的按钮开关的柱塞的立体图。
图16是图1的按钮开关的第1柱塞的立体图。
图17是图1的按钮开关的第2柱塞的立体图。
图18是图1的按钮开关的杆部和柱塞的立体图。
图19是用于说明图1的按钮开关的传动机构部的动作的从图18的箭头A方向观察的第1平面图。
图20是用于说明图1的按钮开关的传动机构部的动作的从图18的箭头A方向观察的第2平面图。
图21是示出图1的按钮开关的第2柱塞、触点机构部和端子连接机构部的立体图。
图22是用于说明图1的按钮开关的触点机构部的动作的第1平面图。
图23是用于说明图1的按钮开关的触点机构部的动作的第2平面图。
图24是沿着图1的XXIV-XXIV线的剖视图。
图25是用于说明图1的按钮开关的使用了工具的杆主体31的操作的第1主视图。
图26是用于说明图1的按钮开关的使用了工具的杆主体31的操作的第2主视图。
图27是用于说明图1的按钮开关的支点突起部的第1变形例的图。
图28是用于说明图1的按钮开关的支点突起部的第2变形例的图。
图29是用于说明图1的按钮开关的支点突起部的第3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按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例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根据需要使用表示特定的方向或位置的用语(例如包含“上”、“下”、“右”、“左”的用语),但是,这些用语的使用是为了容易参照附图理解本发明,并不是利用这些用语的意思来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此外,以下的说明在本质上只不过是例示,并非意图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适用物或本发明的用途。进而,附图是示意性的,各尺寸的比率等不是必须与现实情况一致。
如图1~图7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1具有:大致立方体状的外壳10;安装于外壳10的操作部20;以及被设置成露出到外壳10的外部的锁定杆部30。
外壳10具有设置有操作孔13的操作面12。作为一例,操作孔13具有大致圆形状。操作部20经由该操作孔13从外壳的外部到内部在与操作面12交叉(例如正交)的可动方向(以下简称为可动方向)上延伸,操作部20以延伸方向上的一端部位于外壳10的内部且能够沿着可动方向移动的状态安装于外壳10。此外,锁定杆部30配置于外壳10的操作面12的缘部。
如图8所示,在外壳10的内部设置有与操作孔13连接的容纳部11。即,操作部20的延伸方向的一端部配置于容纳部11的内部。在容纳部11的内部设置有:具有第1柱塞41和第2柱塞42的柱塞(plunger)40;传动机构部50(图19和图20所示);触点机构部60;和施力部70。
在容纳部11的可动方向上的靠操作面12侧的端部配置有柱塞40,在容纳部11的可动方向上的与操作面12对置的靠端子连接面14侧的端部配置有施力部70。此外,在柱塞40与施力部70之间配置有传动机构部50和触点机构部60。
接着,对按钮开关1的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外壳10具有:与操作面12对置的端子连接面14;以及在与操作面12和端子连接面14交叉的方向(例如正交方向)上延伸的4个侧面,4个侧面中的1个侧面构成支点形成面15。
在支点形成面15设置有支点突起部151,该支点突起部151从该支点形成面15沿着与支点形成面15交叉的方向(例如正交方向)朝向外壳10的外部突出。如图3所示,从与支点形成面15正交的方向观察,支点突起部151具有沿着与可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椭圆形状,在操作面12和端子连接面14的中间配置于支点形成面15的比与可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中央更靠一侧的位置。
详细地讲,从与支点形成面15正交的方向观察,支点突起部151在杆主体31的移动方向上配置于比中心线CL(参照图24和图25)更靠第1位置P1侧的位置,所述中心线CL穿过第1位置P1和第2位置P2的中央且在操作部20的可动方向上延伸。
此外,支点突起部151构成为,在使用长条的工具100(参照图24和图25)使后述的锁定杆部30的杆主体31从第1位置P1向第2位置P2移动的情况下,支点突起部151的延伸方向的一个弯曲面152跟工具100的一端部即末端部101与后述的锁定杆部30的卡定部312卡定的工具100的中间部102接触,成为工具100的转动支点。即,弯曲面152设置于与工具100的中间部102接触的部分,从支点突起部151朝向工具100突出。
如图7所示,在端子连接面14设置有多个开口部141。各开口部141例如构成为能够供未图示的电线的导体部插入,如图8所示,与设置于容纳部11的内部的端子连接机构部16连接。作为一例,该端子连接机构部16构成为采用所谓的推入连接式,仅通过从开口部141插入电线的导体部,就能够在按钮开关1连接电线的导体部。
如图1所示,操作部20为大致圆柱形状,具有按压面21,该按压面21设置于外壳10的外部且被配置成与操作面12对置。该操作部20构成为,能够进行按压面21沿着可动方向相对于操作面12接近的接近动作,并构成为通过该接近动作使柱塞40位于后述的复原位置P3(参照图19)。详细地讲,对于操作部20,在柱塞40位于复原位置P3以外的非复原位置(详细地讲,第2柱塞42位于复原位置P32以外的非复原位置)的情况下,通过接近动作,操作部20的靠容纳部11侧的端部22从初始位置(图8所示)移动到按压位置,使柱塞40沿着可动方向向复原位置P3(详细地讲,使第2柱塞42沿着可动方向向复原位置P32)移动。
如图1和图6所示,在按压面21设置有显示部25,该显示部25示出将操作部20安装于外壳10时的操作部20的旋转方向。从可动方向上的按压面21接近操作面12的接近方向(以下简称为接近方向)观察,该显示部25由顺时针的箭头构成。
如图9所示,在操作部20的靠容纳部11侧的端部22的外周面设置有:在可动方向上延伸的第1槽部23;以及第2槽部24,其与第1槽部23的在可动方向上靠按压面21侧的端部231连接,且沿着操作部20的靠容纳部11侧的端部22的周向延伸。第1槽部23和第2槽部24构成为,能够容纳设置于后述的锁定杆部30的卡定突起部342。此外,第1槽部23在杆主体31位于第1位置P1的情况下,能够收纳卡定突起部342,如图10所示,第2槽部24构成为,在杆主体31位于第2位置P2时,能够在可动方向上对卡定突起部342进行卡定。
另外,锁定杆部30的卡定突起部342以及操作部20的第1槽部23和第2槽部24构成移动限制部80。在杆主体31位于第1位置P1的情况下,当操作部20的靠容纳部11侧的端部22位于初始位置(即,如图9所示,卡定突起部342位于第1槽部23的在可动方向上靠按压面21侧的端部231时的操作部20的容纳部11侧的端部22的位置)时,移动限制部80使杆主体31能够向第2位置P2移动,另一方面,当操作部20的靠容纳部11侧的端部22在可动方向上位于比初始位置靠操作面12侧的位置时,移动限制部80进行限制而使杆主体31不能向第2位置P2移动。此外,在操作部20的靠容纳部11侧的端部22位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操作部20以只能向一个方向(在该实施方式中为显示部25的箭头的方向)转动的方式连接有第1槽部23和第2槽部24。即,移动限制部80在容纳部11的内部设置于操作部20与锁定杆部30之间,根据是否能够使杆主体31向第2位置P2移动,能够确认操作部20是否可靠地安装于外壳10。
此外,在操作部20的靠容纳部11侧的端部22的外周面设置有示出操作部20相对于外壳10的安装方向的显示部26(在该实施方式中为在可动方向上从按压面21朝向容纳部11侧的端部22的方向的箭头)。
如图1所示,锁定杆部30具有:杆部301;以及以覆盖该杆部301的方式固定于外壳10的外装部32。如图13所示,杆部301具有:露出到外壳10的外部的杆主体31;以及配置于容纳部11的杆支承部34。
如图7所示,杆主体31从支点形成面15向与支点形成面15交叉(例如正交)且远离支点形成面15的方向突出,并且,如图3所示,在可动方向上配置于按压面21与操作面12之间。该杆主体31构成为,从与支点形成面15正交的方向观察,能够在第1位置P1(参照图24)和第2位置P2(参照图25)之间在与可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例如正交方向)上移动。
如图6和图7所示,外装部32由如下部分构成:第1壁部321,其与杆主体31的可动方向上的上表面(即杆主体31的与操作面12对置的对置面311(仅图7所示)在可动方向上的相反侧的面)对置且在杆主体31的移动方向上延伸;以及分别配置于杆主体31的与可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即杆主体31的移动方向)的两侧,且分别与第1壁部321和外壳10的操作面12连接的第2壁部322和第3壁部323。通过该外装部32规定杆主体31的移动范围。
如图6所示,在第1壁部321的延伸方向的一端部(即图6的右端部)设置有能够在第2位置P2保持杆主体31的保持部33。详细地讲,如图11所示,保持部33具有弹性保持部331,该弹性保持部331能够在第2位置P2处从可动方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即从图11的上方朝向下方)按压杆主体31而保持杆主体31。弹性保持部331构成为,在第1壁部321的延伸方向上延伸,并且,第1壁部321的延伸方向的另一端部侧(即图11的左侧)的端部332与第1壁部321连接,第1壁部321的延伸方向的一端部侧的端部333配置于第1壁部321和操作面12之间,能够在可动方向上向远离操作面12的方向弹性变形。
此外,如图11所示,在第1壁部321的与操作面12对置的面的第1位置P1侧(即图11的左侧)设置有显示部37。显示部37由“UNLOCK”的字符和表示从第2位置P2朝向第1位置P1的方向的箭头构成。
如图7所示,在杆主体31的对置面311设置有卡定部312和保持解除部313。卡定部312构成为,能够卡定杆主体31从第1位置P1向第2位置P2移动所使用的长条的工具100的延伸方向的一端部即末端部101(参照图25和图26)。此外,保持解除部313构成为,能够在第2位置P2处从可动方向的另一方朝向一方(即从图7的纸面贯通方向上的近前朝向里侧)按压杆主体31,解除弹性保持部331对杆主体31的保持。
此外,在杆主体31设置有保护壁部314,该保护壁部314在与支点形成面15交叉的方向上相对于保持解除部313配置于与支点形成面15相反一侧(即图7的上侧),在与支点形成面15交叉的方向上保护保持解除部313。
进而,如图12所示,锁定杆部30具有以能够与杆主体31一起移动的方式与杆主体31连接的杆支承部34。如图13所示,该杆支承部34设置于容纳部11的内部,将操作部20的靠容纳部11侧的端部22在其周向(即绕着可动方向)包围,杆支承部34的内周面341被配置成与操作部20的靠容纳部11侧的端部22对置。
如图12所示,在杆支承部34设置有从其内周面341朝向操作部20(即朝向杆支承部34的径向内侧)突出的卡定突起部342。在该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4个卡定突起部342在杆支承部34的内周面341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此外,如图14所示,杆支承部34由作为连接部的一例的杆连接部345和倾斜部346构成。
杆连接部345具有大致圆环状,沿着操作面12延伸,并且在其中央部的大致圆形状的贯通孔部344容纳有操作部20的容纳部11侧的端部22。即,杆主体31绕穿过杆连接部345的中心且在可动方向上延伸的转动轴转动。此外,杆连接部345在杆主体31位于第2位置P2的情况下,以能够与操作部20一起在可动方向上移动的状态与操作部20连接。倾斜部346与杆连接部345和杆主体31连接,随着从杆连接部345朝向杆主体31而沿着可动方向在从操作面12朝向按压面21的分离方向(以下简称为分离方向)上倾斜。
在杆连接部345设置有从杆支承部34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凸轮突起部343(在该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为2个凸轮突起部343)。详细地讲,各凸轮突起部343分别设置于一对脚部35的外周面351,所述一对脚部35从杆连接部345的贯通孔部344的缘部沿着可动方向在远离操作面12的方向上延伸。此外,从各凸轮突起部343的突出方向观察,各凸轮突起部343具有对全部角部进行倒角而成的四边形。各脚部35分别配置于穿过贯通孔部344的中心CP(图12所示)的同一直线上,各凸轮突起部343构成为能够分别与后述的第1柱塞41的多个凸轮槽部412中的各个凸轮槽部卡合。
另外,通过杆支承部34、多个凸轮突起部343和多个凸轮槽部412构成传动机构部50。即,传动机构部50配置于锁定杆部30和柱塞40之间。
如图3所示,在杆主体31中,从与支点形成面15正交的方向观察,在未被外装部32覆盖的露出的侧面设置有显示部36。该显示部36由“LOCK”的字符和表示从第1位置P1朝向第2位置P2的方向的箭头构成。
如图8所示,柱塞40配置于容纳部11的内部的靠操作面12侧的端部,构成为能够沿着可动方向在远离操作面12的复原位置P3(参照图19)与操作面12和复原位置P3的中间的动作位置(参照图20)之间移动。详细地讲,如图15所示,柱塞40具有:大致矩形板状的第1柱塞41;以及第2柱塞42,该第2柱塞42相对于第1柱塞41沿着可动方向直列地配置且与操作面12分离配置。第1柱塞41和第2柱塞42不连接,构成为能够相互独立地移动。
如图16所示,第1柱塞41具有:设置于大致中央部且在可动方向上贯通的大致圆形状的贯通孔部411;以及多个凸轮槽部(在该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为2个凸轮槽部)412,它们设置于该贯通孔部411的内周面414,且在内周面414的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例如隔开180度间隔)配置。此外,如图13所示,操作部20的靠容纳部11侧的端部22以能够在贯通孔部411的内周面414的周向(即绕着可动方向)转动的方式容纳在贯通孔部411中。
从接近方向观察,各凸轮槽部412随着沿着贯通孔部411的内周面414的周向绕顺时针行进,分别在接近操作面12的方向上(换言之,以沿着杆主体31的从第1位置P1朝向第2位置P2的移动方向远离操作面12的方式)倾斜,且各凸轮槽部412被配置成能够分别与锁定杆部30的杆支承部34的各凸轮突起部343卡合。即,贯通孔部411的内周面414与杆支承部34的各脚部35的外周面351对置,各凸轮槽部412分别与各凸轮突起部343对应。此外,在第1柱塞41的各角部设置有圆形状的凹部413。如图13所示,在各凹部413分别容纳有螺旋弹簧71。
如图17所示,第2柱塞42设置有:在中央部设置有贯通孔部423的环状的主体部421;以及设置于该主体部421的径向外侧的多个柱塞连接部(在该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为4个柱塞连接部)422。
在主体部421设置有从其中央部的贯通孔部423的周缘部沿着可动方向向接近操作面12的方向(即图17的上方)突出的环状壁部424。该环状壁部424构成为能够插入于第1柱塞41的贯通孔部411中。在主体部421的环状壁部424的径向外侧形成有部分圆环状的凹部425,操作部20的靠容纳部11侧的端部22容纳于该凹部425中。
各柱塞连接部422沿着主体部421的外周面的周向隔开间隔进行配置。各柱塞连接部422具有分别从主体部421沿着可动方向向远离操作面12的方向(即图17的下方)延伸的大致长方体状,与触点机构部60连接。
另外,如图13所示,在第2柱塞42的贯通孔部423配置有LED单元90。
在图18~图20中示出连接了锁定杆部30和柱塞40的状态。图19是杆主体31位于第1位置P1、柱塞40位于复原位置P3的状态的从图18的箭头A所示的方向观察的平面图,图20是杆主体31位于第2位置P2、柱塞40位于动作位置P4的状态的从图18的箭头A所示的方向观察的平面图。
如图19和图20所示,第1柱塞41构成为,当借助传动机构部50使杆主体31从第1位置P1向第2位置P2移动时,第1柱塞41从复原位置P31向动作位置P41移动,当借助传动机构部50使杆主体31从第2位置P2向第1位置P1移动时,第1柱塞41从动作位置P41向复原位置P31移动。第2柱塞42由后述的螺旋弹簧72沿着可动方向在接近操作面12的方向上施力。因此,伴随着第1柱塞41从复原位置P3向动作位置P4移动,第2柱塞42从复原位置P32向动作位置P42移动,伴随着第1柱塞41从动作位置P4向复原位置P3移动,第2柱塞42从动作位置P42向复原位置P32移动。此外,第2柱塞42构成为,在未处于复原位置P32的情况下,能够借助操作部20的接近动作沿着可动方向向复原位置P32移动。即,第2柱塞42构成为,借助操作部20的接近动作而位于复原位置P32。另外,第2柱塞42在借助操作部20的接近动作移动到复原位置P32的情况下,由操作部20的靠容纳部11侧的端部22保持在复原位置P32。
即,传动机构部50随着杆主体31从第1位置P1朝向第2位置P2移动而使柱塞40沿着可动方向从复原位置P3向动作位置P4移动,另一方面,随着杆主体31从第2位置P2朝向第1位置P1移动而使柱塞40沿着可动方向从动作位置P4向复原位置P3移动。换言之,传动机构部50具有将杆主体31的移动动作传递到柱塞40的功能。
如图21所示,触点机构部60具有:设置于容纳部11的内部的多个固定触点部61;以及多个可动触点部62,它们在容纳部11的内部分别被设置成在可动方向上与各固定触点部61对置。各固定触点部61分别与端子连接机构部16连接。各可动触点部62构成为,分别与第2柱塞42的4个柱塞连接部422中的任意一方连接,借助第2柱塞42从复原位置P32向动作位置P42移动而与对置的固定触点部61接触,借助第2柱塞42从动作位置P42向复原位置P32移动而与正在接触的固定触点部61分离。换言之,触点机构部60构成为,通过第2柱塞42沿着可动方向的移动而开闭。
详细地讲,端子连接机构部16沿着支点形成面15和与支点形成面15对置的面分别排成一列进行配置。与沿着支点形成面15配置的端子连接机构部16(以下称为第1端子连接机构部161)连接的固定触点部61和对置的可动触点部62构成NO触点(常开触点)63,跟沿着与支点形成面15对置的面配置的端子连接机构部16(以下称为第2端子连接机构部162)连接的固定触点部61和对置的可动触点部62构成NC触点(常闭触点)64。即,在杆主体31位于第1位置P1时,如图22所示,NO触点63闭合,NC触点64断开,另一方面,在杆主体31位于第2位置P2时,如图23所示,NO触点63断开,NC触点64闭合。
施力部70具有作为第1施力部的一例的螺旋弹簧71(图13所示)和作为第2施力部的一例的螺旋弹簧72(图8所示)。
如图13所示,螺旋弹簧71在容纳部11的内部分别配置于在第1柱塞41的四角设置的凹部413,沿着可动方向从动作位置P4朝向复原位置P3对柱塞40进行施力。详细地讲,各螺旋弹簧71被第1柱塞41的凹部413的底面和外壳10的与该底面对置的构成容纳部11的内表面111(参照图24)夹持,各螺旋弹簧71以如下状态进行配置:沿着可动方向在远离操作面12的方向上按压第1柱塞41,从动作位置P41朝向复原位置P31对第1柱塞41进行施力。即,各螺旋弹簧71配置成对第1柱塞41均等地按压,经由第1柱塞41从第2位置P2朝向第1位置P1对锁定杆部30的杆主体31进行施力。
如图8所示,螺旋弹簧72在容纳部11的内部沿着可动方向配置于端子连接面14和触点机构部60之间,沿着可动方向从复原位置P3朝向动作位置P4对柱塞40进行施力。详细地讲,螺旋弹簧72配置于在操作部20的可动方向上延伸的中心线CL上,螺旋弹簧72以如下状态进行配置:朝向操作面12按压触点机构部60的与端子连接面14对置的部分,经由触点机构部60沿着可动方向从复原位置P32朝向动作位置P42对第2柱塞42进行施力。
另外,螺旋弹簧71构成为,其作用力大于螺旋弹簧72的作用力。由此,只要不对杆主体31进行操作,则维持柱塞40始终位于复原位置P3且NC触点64的可动触点部62与固定触点部61分离的状态,确保按钮开关1的安全性。
接着,参照图24对如下情况下的按钮开关1的动作进行说明:在锁定杆部30的杆主体31位于第2位置P2时,沿着可动方向从操作面12朝向按压面21(即在图24中箭头B所示的分离方向上)拉拽操作部20。
如图24所示,在外壳10的靠操作面12侧的壁部18设置有变形部17,该变形部17与锁定杆部30的外装部32连接且沿着杆支承部34的倾斜部346延伸。
在锁定杆部30的杆主体31位于第2位置P2的情况下,操作部20的靠容纳部11侧的端部22和锁定杆部30的杆支承部34以能够在可动方向上一起移动的方式连接。因此,当在分离方向上拉拽操作部20时,杆支承部34也一起在分离方向上被拉拽。
当在分离方向上拉拽杆支承部34时,杆支承部34的倾斜部346朝向操作部20移动,与外壳10的变形部17接触。与变形部17接触的倾斜部346在接近方向上变形,使杆主体31在接近方向上移动,解除保持部33对杆主体31的按压。当保持部33对杆主体31的按压被解除时,杆主体31借助螺旋弹簧71从第2位置P2向第1位置P1移动,NC触点64的可动触点部62与对应的固定触点部61分离。
接着,参照图25和图26对使用了工具100的杆主体31的操作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25所示,使工具100的末端部101与位于第1位置P1的杆主体31的卡定部312卡定。此时,工具100配置成其中间部102与支点突起部151的弯曲面152接触。
然后,将与工具100的中间部102接触的支点突起部151的弯曲面152作为转动支点,在使末端部101与卡定部312卡定的状态下,使工具100绕图25中的顺时针旋转。由此,如图26所示,杆主体31从第1位置P1向第2位置P2移动。
这样,在所述按钮开关1中,能够使用工具100使杆主体31从第1位置P1向第2位置P2移动。
如上所述,根据所述按钮开关1,柱塞40具有:第1柱塞41,其能够借助锁定杆部30的传动机构部50在复原位置P3和动作位置P4之间移动;以及第2柱塞42,其相对于第1柱塞41直列地配置,并且比第1柱塞41更远离操作面12配置,并且,能够借助操作部20向复原位置P3移动。而且,第1柱塞41和第2柱塞41构成为能够相互独立地移动,借助第2柱塞42的移动,可动触点部62相对于固定触点部61接触或分离。即,在所述按钮开关1中,锁定杆部30的位置精度的确保不被影响,仅通过确保第2柱塞42和触点机构部50的位置精度,就能够确保可动触点部62相对于固定触点部61的接触可靠性。因此,例如,与需要确保锁定杆、凸轮、保持架和B触点的位置精度的专利文献1的操作开关相比,能够容易地确保固定触点部61和可动触点部62的接触可靠性。
此外,第1柱塞41具有:贯通孔部411,其在可动方向上贯通;以及多个凸轮槽部412,它们设置于贯通孔部411的内周面414,并且在内周面414的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进行配置,分别以沿着杆主体31从第1位置P1朝向第2位置P2的移动方向远离操作面12的方式倾斜,锁定杆部30具有:杆支承部34,其配置于贯通孔部411,沿着贯通孔部411的内周面414延伸,并且连接有杆主体31;以及多个凸轮突起部343,它们被设置成分别与多个凸轮槽部412中的各个凸轮槽部对应,并且从杆支承部34的与内周面414对置的外周面351朝向内周面414突出,且分别与对应的多个凸轮槽部412中的各个凸轮槽部卡合。而且,传动机构部50由多个凸轮槽部412、杆支承部34和多个凸轮突起部343构成。借助该传动机构部50,能够使柱塞40整体沿着可动方向更加可靠地移动,因此,能够确保固定触点部61和可动触点部62的接触可靠性。
根据所述按钮开关1,锁定杆部30的杆主体31具有能够卡定长条的工具100的延伸方向的一端部101的卡定部312,外壳10具有支点突起部151,在使用工具100使锁定杆部30的杆主体31从第1位置P1向第2位置P2移动的情况下,该支点突起部151跟一端部101与卡定部312卡定的工具100的中间部102接触而成为工具100的转动支点。借助卡定部312和支点突起部151,例如,在锁定杆部30的杆主体31的转动操作需要较大力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工具100而产生杠杆原理,能够以更小的力容易地对锁定杆部30的杆主体31进行转动操作。
此外,保持部33具有弹性保持部331,该弹性保持部331能够在第2位置P2处从可动方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按压杆主体31而保持杆主体31,杆主体31具有保持解除部313,该保持解除部313能够在第2位置P2处从可动方向的另一方朝向一方按压杆主体31而解除弹性保持部331对杆主体31的保持。借助弹性保持部331和保持解除部313,能够通过更加简单的结构在第2位置P2处保持杆主体31,此外,能够解除弹性保持部331对杆主体31的保持。
此外,杆主体31具有保护壁部314,该保护壁部314在与支点形成面15交叉的方向上相对于保持解除部313配置于与支点形成面15相反一侧,在与支点形成面15交叉的方向上保护保持解除部313。借助保护壁部314,能够减少保持解除部313的误操作。
此外,支点突起部151具有弯曲面152,该弯曲面152设置于与工具100的中间部102接触的部分,从支点突起部151朝向工具100突出。借助弯曲面152,工具100的转动支点固定,能够使用工具100更加容易地对杆主体31进行操作。
此外,从与支点形成面15正交的方向观察,支点突起部151在杆主体31的移动方向上配置于比第1位置P1和第2位置P2的中央更靠第1位置P1侧的位置。由此,能够使用工具100更加容易地对杆主体31进行操作。
根据所述按钮开关1,外壳10具有变形部17,在杆主体31位于第2位置P2时在与外壳10分离的分离方向上拉拽操作部20的情况下,该变形部17与杆支承部34接触而使杆主体31移动,以能够解除保持部33对杆主体31的按压的方式使杆主体31变形。借助该变形部17,在杆主体31位于第2位置P2且可动触点部62与固定触点部61接触的状态下保持于保持部33的情况下,即使在与外壳10分离的分离方向上拉拽操作部20,也能够解除保持部33对杆主体31的保持而使可动触点部62与固定触点部61分离,因此,能够实现可容易地确保安全性的按钮开关1。
此外,杆主体31在可动方向上配置于按压面21与操作面12之间,杆支承部34具有:杆连接部345,其沿着操作面12延伸,在杆主体31位于第2位置P2的情况下,以能够与操作部20一起在可动方向上移动的方式与操作部20连接;以及倾斜部346,其与杆连接部345和杆主体31连接,随着从杆连接部345朝向杆主体31而在分离方向上倾斜。此外,变形部17被配置成与倾斜部346对置且能够与倾斜部346接触,并且,当在分离方向上拉拽操作部20的情况下,与倾斜部346接触而使杆主体31在接近方向上移动,以能够解除保持部33对杆主体31的按压的方式使杆主体31变形。由此,在杆主体31位于第2位置P2且可动触点部62与固定触点部61接触的状态下保持于保持部33的情况下,即使在与外壳10分离的分离方向上拉拽操作部20,也能够更加可靠地解除保持部33对杆主体31的保持而使可动触点部62与固定触点部61分离。
根据所述按钮开关1,具有:锁定杆部30,其具有能够在第1位置P1和第2位置P2之间移动的杆主体31、以及能够在第2位置P2处保持杆主体31的保持部33;传动机构部50,其随着杆主体31从第1位置P1朝向第2位置P2移动而使柱塞40从复原位置P3向动作位置P4移动,另一方面,随着杆主体31从第2位置P2朝向第1位置P1移动而使柱塞40从动作位置P4向复原位置P3移动;移动限制部80,在杆主体31位于第1位置P1的情况下,当操作部20的靠容纳部11侧的端部22位于初始位置时,移动限制部80使杆主体31能够向第2位置P2移动,另一方面,当操作部20的靠容纳部11侧的端部22位于比初始位置靠操作面12侧的位置时,移动限制部80使杆主体31不能向第2位置P2移动;以及螺旋弹簧71,其从动作位置P4朝向复原位置P3对柱塞40进行施力。即,在所述按钮开关1中,例如,在将由于维护等而暂时取下的操作部20安装于外壳10时,在操作部20的靠容纳部11侧的端部22位于初始位置时,能够使杆主体31向第2位置P2移动并由保持部33进行保持,另一方面,在操作部20的靠容纳部11侧的端部22在可动方向上位于比初始位置更靠操作面12侧时,无法使杆主体31向第2位置P2移动,杆主体31经由柱塞40被第1施力部71施力而向第1位置P1移动。由此,能够实现可在完全的状态下可靠地安装操作部20的按钮开关1。
此外,还具有螺旋弹簧72,该螺旋弹簧72设置于容纳部11的内部,沿着可动方向从复原位置P3朝向动作位置P4对柱塞40进行施力,螺旋弹簧71的作用力构成为大于螺旋弹簧72的作用力。而且,柱塞40具有:第1柱塞41,其被配置成能够被螺旋弹簧71施力,并且,伴随杆主体31在第1位置P1和第2位置P2之间的移动,借助传动机构部50,能够在复原位置P31和动作位置P41之间沿着可动方向移动;以及第2柱塞42,其在能够被螺旋弹簧72施力的状态下沿着可动方向比第1柱塞41更远离操作面12进行配置,并且相对于第1柱塞41沿着可动方向直列地配置,并且,借助操作部20的接近动作而位于复原位置P32。此外,第1柱塞41和第2柱塞42构成为能够沿着可动方向相互独立地移动,借助第2柱塞42的沿着可动方向的移动,可动触点部62相对于固定触点部61接触或分离。由此,锁定杆部30的位置精度的确保不被影响,仅通过确保第2柱塞42和触点机构部50的位置精度,就能够确保可动触点部62相对于固定触点部61的接触可靠性。
此外,第1柱塞41具有:贯通孔部411,其在可动方向上贯通;以及多个凸轮槽部412,它们设置于贯通孔部411的内周面414,并且在内周面414的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进行配置,多个凸轮槽部412分别以沿着杆主体31从第1位置P1朝向第2位置P2的移动方向远离操作面12的方式倾斜,杆支承部34具有多个凸轮突起部343,该多个凸轮突起部343配置于贯通孔部411,沿着贯通孔部411的内周面414延伸,并且被设置成分别与多个凸轮槽部412中的各个凸轮槽部对应,从杆支承部34的与内周面414对置的外周面351朝向内周面414突出,并且分别与对应的多个凸轮槽部412中的各个凸轮槽部卡合。而且,传动机构部50由多个凸轮槽部412、杆支承部34和多个凸轮突起部343构成。借助该传动机构部50,能够使柱塞40整体沿着可动方向更加可靠地移动,因此,能够确保固定触点部61和可动触点部62的接触可靠性。
此外,杆支承部34在其周向(即绕着可动方向)包围操作部20的靠容纳部11侧的端部22,杆支承部34的内周面341被配置成与操作部20的靠容纳部11侧的端部22对置,并且杆支承部34具有卡定突起部342,该卡定突起部342从内周面341朝向操作部20突出,操作部20的靠容纳部11侧的端部22具有:第1槽部23,其在可动方向上延伸,在杆主体31位于第1位置P1的情况下能够容纳卡定突起部342;以及第2槽部24,其与第1槽部23的在可动方向上靠按压面21侧的端部231连接,并且沿着操作部20的靠容纳部11侧的端部22的周向以能够容纳卡定突起部342的方式延伸,并且,在杆主体31位于第2位置P2时,在可动方向上对卡定突起部342进行卡定。而且,移动限制部80由卡定突起部342、第1槽部23和第2槽部24构成。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限制杆主体31向第2位置的移动,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可在完全的状态下可靠地安装操作部20的按钮开关1。
此外,第1施力部由多个螺旋弹簧71构成。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沿着可动方向从动作位置P4朝向复原位置P3对柱塞40进行施力。
此外,第2施力部由至少1个螺旋弹簧72构成。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沿着可动方向从复原位置P3朝向动作位置P4对柱塞40进行施力。
另外,关于外壳10、操作部20、锁定杆部30和第1施力部71以外的结构,如果可能的话,可以省略,还可以置换为与所述按钮开关1不同结构的部件。例如,也可以省略外壳10的支点突起部151。
传动机构部50不限于由杆支承部34、多个凸轮突起部343、多个凸轮槽部412构成的情况。传动机构部50能够采用如下的任意结构:能够随着杆主体31从第1位置P1朝向第2位置P2移动而使柱塞40从复原位置P3向动作位置P4移动,另一方面,能够随着杆主体31从第2位置P2朝向第1位置P1移动而使柱塞40从动作位置P4向复原位置P3移动。
触点机构部60具有:固定触点部61;以及可动触点部62,其被设置成在可动方向上与固定触点部61对置,在柱塞40从复原位置P3移动到动作位置P4的情况下与固定触点部61接触,在柱塞40从动作位置P4移动到复原位置P4的情况下与固定触点部61分离即可,能够采用任意结构的触点机构部。
杆支承部34的杆连接部345不限于大致圆环状的情况,例如也可以是半圆环状。
保持部33不限于由弹性保持部331构成的情况,只要能够在第2位置P2处保持杆主体31,则能够采用任意结构。此外,保持解除部313能够根据保持部33的结构而适当变更。
保护壁部314不限于设置于杆主体31的情况,例如也可以设置于外装部32。
支点突起部151不限于具有椭圆形状的情况。例如,如图27所示,也可以是如下的支点突起部151:从与支点形成面15正交的方向观察,仅在其延伸方向的与工具100的中间部102接触的一侧具有弯曲面152。此外,如图28所示,也可以是如下的支点突起部151:从与支点形成面15正交的方向观察,其延伸方向的与工具100的中间部102接触的一侧具有向远离工具100的方向突出的弯曲面152。进而,如图29所示,也可以是具有在可动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部153的支点突起部151。该情况下,贯通孔部153的内周面与工具100的中间部102接触,成为工具100的转动支点。
第1施力部不限于由多个螺旋弹簧71构成的情况,可以采用能够沿着可动方向从动作位置P4朝向复原位置P3对柱塞40进行施力的任意结构的施力部。例如,第1施力部也可以由1个或3个以上的螺旋弹簧71构成。
第2施力部不限于由单一的螺旋弹簧72构成的情况,可以采用能够沿着可动方向从复原位置P3朝向动作位置P4对柱塞40进行施力的任意结构的施力部。例如,第2施力部也可以由多个螺旋弹簧72构成。
柱塞40只要具有第1柱塞41和第2柱塞42且能够沿着可动方向在复原位置P3与动作位置P4之间移动,则其形状等能够根据按钮开关1的设计等而适当变更。
变形部17构成为,在杆主体31位于第2位置P2时在与外壳10分离的分离方向上拉拽操作部20的情况下,与杆支承部34接触而使杆主体31移动,以能够解除保持部33对杆主体31的按压的方式使杆主体31变形即可。即,变形部17能够根据杆主体31和杆支承部34的形状等适当变更其形状等。
移动限制部80不限于由卡定突起部342、第1槽部23和第2槽部24构成的情况。移动限制部80可以采用如下的任意结构:在杆主体31位于第1位置P1的情况下,当操作部20的靠容纳部11侧的端部22位于初始位置时,移动限制部80使杆主体31能够向第2位置P2移动,另一方面,当操作部20的靠容纳部11侧的端部22位于比初始位置靠操作面12侧的位置时,移动限制部80使杆主体31不能向第2位置P2移动。
以上参照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中的各种实施方式,但是,最后对本发明的各种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作为一例,还添加参照标号进行记载。
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按钮开关1具有:
外壳10,其具有设置有操作孔13的操作面12、以及设置于内部且与所述操作孔13连接的容纳部11;
操作部20,其从所述外壳10的外部经由所述操作孔13沿着与所述操作面12交叉的可动方向延伸到所述容纳部11的内部,并且,具有按压面21,该按压面21设置于所述外壳10的所述外部且被配置成与所述操作面12对置,所述按压面21能够沿着所述可动方向相对于所述操作面12进行接近动作;
锁定杆部30,其具有杆主体31、杆支承部34和保持部33,所述杆主体31设置于所述外壳10的靠所述操作面12侧的端缘部,能够在第1位置P1和第2位置P2之间在与所述可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移动,所述杆支承部34设置于所述容纳部11的所述内部,以能够与所述杆主体31一起移动的方式与所述杆主体31连接,所述保持部33能够在所述第2位置P2处从所述按压面21相对于所述操作面12的接近方向按压所述杆主体31而保持所述杆主体31;以及
施力部71,其设置于所述容纳部11的内部,从所述第2位置P2朝向所述第1位置P1对所述杆主体31进行施力,
所述杆支承部34在所述杆主体31位于所述第2位置P2的情况下,以能够与所述操作部20一起在所述可动方向上移动的方式与所述操作部20连接,
所述外壳10具有变形部17,在所述杆主体31位于所述第2位置P2时沿着所述可动方向从所述操作面12朝向所述按压面21拉拽所述操作部20的情况下,所述变形部17与所述杆支承部34接触而使所述杆主体31在所述接近方向上移动,以能够解除所述保持部33对所述杆主体31的按压的方式使所述杆主体31变形。
根据第1方式的按钮开关1,借助变形部17,在杆主体31位于第2位置P2且可动触点部62与固定触点部61接触的状态下保持于保持部33的情况下,即使在与外壳10分离的分离方向上拉拽操作部20,也能够解除保持部33对杆主体31的保持而使可动触点部62相对于固定触点部61分离,因此,能够实现可容易地确保安全性的按钮开关1。
在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按钮开关1中,
所述杆主体31在所述可动方向上配置于所述按压面21与所述操作面12之间,所述杆支承部34具有:
连接部,其沿着所述操作面12延伸,在所述杆主体31位于所述第2位置P2的情况下,所述连接部以能够与所述操作部20一起在所述可动方向上移动的方式与所述操作部20连接;以及
倾斜部346,其与所述连接部345和所述杆主体31连接,随着从所述连接部345朝向所述杆主体31而在所述分离方向上倾斜,
所述变形部17被配置成与所述倾斜部346对置且能够与所述倾斜部346接触,并且,当在所述分离方向上拉拽所述操作部20的情况下,所述变形部17与所述倾斜部346接触而使所述杆主体31在所述接近方向上移动,以能够解除所述保持部33对所述杆主体31的按压的方式使所述杆主体31变形。
根据第2方式的按钮开关1,在杆主体31位于第2位置P2且可动触点部62与固定触点部61接触的状态下保持于保持部33的情况下,即使在与外壳10分离的分离方向上拉拽操作部20,也能够更加可靠地解除保持部33对杆主体31的保持而使可动触点部62相对于固定触点部61分离。
在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按钮开关1中,
所述施力部由多个螺旋弹簧71构成。
根据第3方式的按钮开关1,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沿着可动方向从动作位置P4朝向复原位置P3对柱塞40进行施力。
另外,通过适当组合所述各种实施方式或变形例中的任意的实施方式或变形例,能够发挥各自具有的效果。此外,能够进行实施方式彼此的组合或实施例彼此的组合或实施方式与实施例的组合,并且,还能够进行不同实施方式或实施例中的特征彼此的组合。
本发明参照附图并与优选实施方式相关联地进行了充分记载,但是,对于熟悉该技术的人来说,明白各种变形和修正。只要不脱离基于附加的权利要求书的本发明的范围,则能够理解为这种变形和修正包含在其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按钮开关例如能够应用于紧急停止开关。
标号说明
1 按钮开关
10 外壳
11 容纳部
12 操作面
13 操作孔
14 端子连接面
141 开口部
15 支点形成面
151 支点突起部
152 弯曲面
16 端子连接机构部
161 第1端子连接机构部
162 第2端子连接机构部
17 变形部
18 壁部
20 操作部
21 按压面
22 端部
23 第1槽部
231 端部
24 第2槽部
25、26 显示部
30 锁定杆部
301 杆部
31 杆主体
311 对置面
312 卡定部
313 保持解除部
314 保护壁部
32 外装部
321 第1壁部
322 第2壁部
323 第3壁部
33 保持部
331 弹性保持部
332、333 端部
34 杆支承部
341 内周面
342 卡定突起部
343 凸轮突起部
344 贯通孔部
345 杆连接部
346 倾斜部
35 脚部
351 外周面
36、37 显示部
40 柱塞
41 第1柱塞
411 贯通孔部
412 凸轮槽部
413 凹部
414 内周面
42 第2柱塞
421 主体部
422 柱塞连接部
423 贯通孔部
424 环状壁部
50 传动机构部
60 触点机构部
61 固定触点部
62 可动触点部
63 NO触点
64 NC触点
70 施力部
71、72 螺旋弹簧
80 移动限制部
90 LED单元
100 工具
101 末端部
102 中间部
P1 第1位置
P2 第2位置
P3、P31、P32 复原位置
P4、P41、P42 动作位置
A、B 箭头
CP 中心
CL 中心线。

Claims (3)

1.一种按钮开关,该按钮开关具有:
外壳,其具有设置有操作孔的操作面、以及设置于内部且与所述操作孔连接的容纳部;
操作部,其从所述外壳的外部经由所述操作孔沿着与所述操作面交叉的可动方向延伸到所述容纳部的内部,并且,所述操作部具有按压面,该按压面设置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外部且被配置成与所述操作面对置,所述按压面能够沿着所述可动方向相对于所述操作面进行接近动作;
锁定杆部,其具有杆主体、杆支承部和保持部,所述杆主体设置于所述外壳的靠操作面侧的端缘部,能够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在与所述可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移动,所述杆支承部设置于所述容纳部的所述内部,以能够与所述杆主体一起移动的方式与所述杆主体连接,所述保持部能够在所述第2位置处从所述按压面相对于所述操作面的接近方向按压所述杆主体而保持所述杆主体;以及
施力部,其设置于所述容纳部的内部,从所述第2位置朝向所述第1位置对所述杆主体进行施力,
所述杆支承部在所述杆主体位于所述第2位置的情况下,以能够与所述操作部一起在所述可动方向上移动的方式与所述操作部连接,
所述外壳具有变形部,在所述杆主体位于所述第2位置时沿着所述可动方向从所述操作面朝向所述按压面拉拽所述操作部的情况下,所述变形部与所述杆支承部接触而使所述杆主体在所述接近方向上移动,以能够解除所述保持部对所述杆主体的按压的方式使所述杆主体变形,
所述杆支承部具有:
连接部,其沿着所述操作面延伸,在所述杆主体位于所述第2位置的情况下,以能够与所述操作部一起在所述可动方向上移动的方式与所述操作部连接;以及
倾斜部,其与所述连接部和所述杆主体连接,随着从所述连接部朝向所述杆主体而沿着可动方向在从所述操作面朝向所述按压面的分离方向上倾斜,
当在所述分离方向上拉拽所述操作部的情况下,所述变形部与所述倾斜部接触而使所述杆主体在所述接近方向上移动,以能够解除所述保持部对所述杆主体的按压的方式使所述杆主体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钮开关,其中,
所述杆主体在所述可动方向上配置于所述按压面与所述操作面之间,
所述变形部被配置成与所述倾斜部对置且能够与所述倾斜部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按钮开关,其中,
所述施力部由多个螺旋弹簧构成。
CN201880054152.6A 2017-12-28 2018-11-22 按钮开关 Active CN1110336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54308A JP6859948B2 (ja) 2017-12-28 2017-12-28 押しボタンスイッチ
JP2017-254308 2017-12-28
PCT/JP2018/043149 WO2019130925A1 (ja) 2017-12-28 2018-11-22 押しボタンスイッ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33663A CN111033663A (zh) 2020-04-17
CN111033663B true CN111033663B (zh) 2021-11-16

Family

ID=670669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54152.6A Active CN111033663B (zh) 2017-12-28 2018-11-22 按钮开关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910174B2 (zh)
JP (1) JP6859948B2 (zh)
KR (1) KR102252303B1 (zh)
CN (1) CN111033663B (zh)
DE (1) DE112018006707T5 (zh)
TW (1) TWI686827B (zh)
WO (1) WO201913092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1610736S (zh) * 2017-12-26 2018-08-06
USD920924S1 (en) * 2017-12-26 2021-06-01 Omron Corporation Push switch
JP1610737S (zh) * 2017-12-26 2018-08-06
JP6848854B2 (ja) * 2017-12-28 2021-03-24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押しボタンスイッチ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51449B1 (de) * 1999-01-26 2002-09-18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Druck-zug-schalter
JP2003308756A (ja) * 2002-04-17 2003-10-31 Idec Izumi Corp 操作スイッチ
DE202004016570U1 (de) * 2004-10-26 2005-01-05 Highly Electric Co., Ltd., Chung-Ho Schnell lösbarer Notschalter
GB2445870A (en) * 2007-01-19 2008-07-23 Giga Game System S L Push button assembly with immobilizer
JP2010033797A (ja) * 2008-07-28 2010-02-12 Chichibu Fuji Co Ltd 非常停止用押ボタンスイッチ
CN101777446A (zh) * 2008-12-25 2010-07-14 Idec株式会社 零件安装结构
CN204144111U (zh) * 2014-10-24 2015-02-04 浙江科耐达按钮有限公司 一种方便拆卸的开关按钮
CN104685596A (zh) * 2012-09-26 2015-06-03 西门子公司 按键紧凑构件
EP2933812A1 (en) * 2014-04-16 2015-10-21 Switchlab Inc. Shift assembly structure of switch device
CN105074859A (zh) * 2013-02-04 2015-11-18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开关装置
CN205751969U (zh) * 2016-06-21 2016-11-30 北京和利时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防止解锁的急停闭锁按钮
CN206236558U (zh) * 2016-11-21 2017-06-09 上海天逸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按拉式急停钮头
CN106876201A (zh) * 2015-12-14 2017-06-20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推锁开关装置
CN107004523A (zh) * 2014-12-15 2017-08-01 艾森鲍责任有限公司 具有限位开关的控制装置
CN206460896U (zh) * 2017-01-18 2017-09-01 温州金宏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急停开关头部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47049A (en) 1977-06-16 1979-04-03 Textron, Inc. Drawing heavy walled parts
US6376785B1 (en) * 1999-09-27 2002-04-23 Rockwell Automation Technologies, Inc. Removable latch assembly for an electrical switch
US7232965B2 (en) * 2004-03-19 2007-06-19 Square D Company Linear motion compensator
JP4927023B2 (ja) * 2008-04-24 2012-05-09 株式会社秩父富士 非常停止用押ボタンスイッチ
PL3011576T3 (pl) * 2013-06-20 2018-09-28 Eaton Intelligent Power Limited Wyłącznik bezpieczeństwa uruchamiany przez nacisk z funkcją monitorowania
DE102015113949B4 (de) * 2015-08-21 2021-09-30 Elrad International D.O.O. Schalter für ein Elektrogerät
TWM541106U (zh) 2016-11-07 2017-05-01 Switchlab Inc 開關裝置之扳動組合改良結構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51449B1 (de) * 1999-01-26 2002-09-18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Druck-zug-schalter
JP2003308756A (ja) * 2002-04-17 2003-10-31 Idec Izumi Corp 操作スイッチ
DE202004016570U1 (de) * 2004-10-26 2005-01-05 Highly Electric Co., Ltd., Chung-Ho Schnell lösbarer Notschalter
GB2445870A (en) * 2007-01-19 2008-07-23 Giga Game System S L Push button assembly with immobilizer
JP2010033797A (ja) * 2008-07-28 2010-02-12 Chichibu Fuji Co Ltd 非常停止用押ボタンスイッチ
CN101777446A (zh) * 2008-12-25 2010-07-14 Idec株式会社 零件安装结构
CN104685596A (zh) * 2012-09-26 2015-06-03 西门子公司 按键紧凑构件
CN105074859A (zh) * 2013-02-04 2015-11-18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开关装置
EP2933812A1 (en) * 2014-04-16 2015-10-21 Switchlab Inc. Shift assembly structure of switch device
CN204144111U (zh) * 2014-10-24 2015-02-04 浙江科耐达按钮有限公司 一种方便拆卸的开关按钮
CN107004523A (zh) * 2014-12-15 2017-08-01 艾森鲍责任有限公司 具有限位开关的控制装置
CN106876201A (zh) * 2015-12-14 2017-06-20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推锁开关装置
CN205751969U (zh) * 2016-06-21 2016-11-30 北京和利时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防止解锁的急停闭锁按钮
CN206236558U (zh) * 2016-11-21 2017-06-09 上海天逸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按拉式急停钮头
CN206460896U (zh) * 2017-01-18 2017-09-01 温州金宏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急停开关头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266010A1 (en) 2020-08-20
JP2019121478A (ja) 2019-07-22
KR102252303B1 (ko) 2021-05-14
TWI686827B (zh) 2020-03-01
CN111033663A (zh) 2020-04-17
TW201931402A (zh) 2019-08-01
KR20200028470A (ko) 2020-03-16
JP6859948B2 (ja) 2021-04-14
US10910174B2 (en) 2021-02-02
WO2019130925A1 (ja) 2019-07-04
DE112018006707T5 (de) 2020-09-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33663B (zh) 按钮开关
CN111095458B (zh) 按钮开关
CN111033664B (zh) 按钮开关
CN111033666B (zh) 按钮开关
US10014630B1 (en) Card connector
JP5017180B2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装置
CN211507982U (zh) 用于插接连接器的保护装置
EP3940731A1 (en) Wireless switch
JP2016217018A (ja) キー押し釦スイッ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