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09822A - 离子产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离子产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09822A
CN111009822A CN201910897647.1A CN201910897647A CN111009822A CN 111009822 A CN111009822 A CN 111009822A CN 201910897647 A CN201910897647 A CN 201910897647A CN 111009822 A CN111009822 A CN 1110098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on generating
electrode
ion
generating electrode
gener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9764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09822B (zh
Inventor
加藤慎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1443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2612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0098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098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098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098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9/00Devices providing for corona discharge
    • H01T19/04Devices providing for corona discharge having pointed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23/00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e.g. into the atmospher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离子产生装置,能抑制蓄积于离子产生用电极的电荷且在整个运用期间维持高的离子产生效率。离子产生装置(101)具备:阴离子产生用电极(12),从前端产生阴离子;阴离子产生器(11),以电池(1)为电源且以该电池(1)的一个极为基准电位对阴离子产生用电极(12)施加阴离子产生用电压;阳离子产生用电极(22),从前端产生阳离子;阳离子产生器(21),以电池(1)为电源且以电池(1)的一个极为基准电位对阳离子产生用电极(22)施加阳离子产生用电压。而且,阴离子产生用电极(12)和阳离子产生用电极(22)的前端的朝向彼此不同,且阴离子产生用电极(12)的向前端方向的延长线和阳离子产生用电极(22)的向前端方向的延长线不相交。

Description

离子产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产生阴离子和阳离子的离子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离子产生装置例如用于进行空气的净化、杀菌、除臭等。这样的离子产生装置一般由包含升压变压器的DC-DC转换器、针状的离子产生用电极以及收纳它们的壳体构成。若由DC-DC转换器产生的高电压施加于离子产生用电极则发生电晕放电,通过该放电而产生的离子从开孔设置于壳体的离子释放口释放。
在专利文献1中示出了如下的离子产生装置,即,将正或负的一方设为第一极性,将另一方设为第二极性,构成为对离子产生用电极施加高电压以使得第一极性的电压占优势,为了中和在第一极性的离子产生中蓄积于离子产生用电极的第二极性的电荷,设置了使高电压的施加极性反转固定时间的极性反转机构。
另外,本发明涉及的“离子”是以通过电离而带电荷的分子与微粒子、水分子的集团等结合之后的形态的意思来使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3-51366号公报
包括专利文献1记载的离子产生装置在内,以往的离子产生装置是将商用电源作为输入电源来进行动作的装置,因此能够使接地电位作为基准电位来进行动作。相对于此,例如在像使电池作为电源来进行动作的情况那样由基准电位不被接地的电源来驱动离子产生器的情况下,存在如下问题,即,相对于大地的离子产生装置的基准电位逐渐位移,伴随于此,每单位时间的离子的产生量减少。如专利文献1所示,只要中和蓄积于离子产生用电极的电荷,就能够消除离子产生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但是,在用于中和的动作中不产生本来目的的离子,作为离子产生装置整体的离子产生效率会下降。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蓄积于离子产生用电极的电荷并且在整个运用期间维持高的离子产生效率的离子产生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作为本公开的一例的离子产生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第1离子产生用电极,从前端产生第1离子;第1离子产生器,与第1离子产生用电极连接,以电池为电源并且以该电池的一个极为基准电位来对第1离子产生用电极施加第1离子产生用电压;第2离子产生用电极,从前端产生与第1离子相反极性的第2离子;和第2离子产生器,与第2离子产生用电极连接,以电池为电源并且以电池的一个极为基准电位来对第2离子产生用电极施加第2离子产生用电压,第1离子产生器的基准电位和第2离子产生器的基准电位共同连接于电池的一个极,第1离子产生用电极和第2离子产生用电极的前端的朝向彼此不同,并且,第1离子产生用电极的向前端方向的延长线和第2离子产生用电极的向前端方向的延长线不相交。
此外,作为本公开的一例的离子产生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第1离子产生用电极,从前端产生第1离子;第1离子产生器,与第1离子产生用电极连接,以绝缘型AC/DC变换电路为电源并且以该绝缘型AC/DC变换电路的一个极为基准电位来对第1离子产生用电极施加第1离子产生用电压;第2离子产生用电极,从前端产生与第1离子相反极性的第2离子;和第2离子产生器,与第2离子产生用电极连接,以绝缘型AC/DC变换电路为电源并且以绝缘型AC/DC变换电路的一个极为基准电位来对第2离子产生用电极施加第2离子产生用电压,第1离子产生器的基准电位和第2离子产生器的基准电位共同连接于绝缘型AC/DC变换电路的一个极,第1离子产生用电极和第2离子产生用电极的前端的朝向彼此不同,并且,第1离子产生用电极的向前端方向的延长线和第2离子产生用电极的向前端方向的延长线不相交。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获得无需特别设置用于抑制蓄积于离子产生用电极的电荷的中和期间且在整个运用期间维持高的离子产生效率的离子产生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产生装置101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表示离子产生装置101的壳体内部的结构的框图。
图3的(A)是表示阴离子产生器11以及阴离子产生部12P的结构的立体图。图3的(B)是表示阳离子产生器21以及阳离子产生部22P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的上部是设置在阴离子产生部12P内的基板的俯视图,图4的下部是该基板的仰视图。
图5的上部是设置在阳离子产生部22P内的基板的俯视图,图5的下部是该基板的仰视图。
图6是第1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101的电路图。
图7是表示在离子产生装置101中阴离子产生用电极12的方向和阳离子产生用电极22的方向所成的角度与离子的量的关系的图。
图8是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产生装置的电源电路图。
符号说明
C0…输入平滑电容器;
C1、C2、C3、C11、C12…电容器;
CF…保护膜;
D1、D2、D3、D12…二极管;
DB…二极管桥;
H1…第1开口;
H2…第2开口;
Q1、Q11…晶体管;
S1…第1面;
S2…第2面;
SUB…基板;
T…升压变压器;
T1…变压器;
1…电池;
2…壳体;
11…阴离子产生器(第1离子产生器);
12…阴离子产生用电极(第1离子产生用电极);
12P…阴离子产生部(第1离子产生部);
14…阴离子释放口(第1离子释放口);
15…高压引线;
21…阳离子产生器(第2离子产生器);
22…阳离子产生用电极(第2离子产生用电极);
22P…阳离子产生部(第2离子产生部);
23…辅助电极;
24…阳离子释放口(第2离子释放口);
25…高压引线;
26…接地引线;
50…控制电路;
51…恒压化电路;
52…基准电压产生电路;
53…自激振荡电路;
54…输出电压检测电路;
55…电压监视器电路;
101…离子产生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发明涉及的离子产生装置的几个方式进行记载。
本发明涉及的第1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具备:第1离子产生用电极,从前端产生第1离子;第1离子产生器,与第1离子产生用电极连接,以电池或绝缘型AC/DC变换电路为电源并且以该电池或绝缘型AC/DC变换电路的一个极为基准电位来对第1离子产生用电极施加第1离子产生用电压;第2离子产生用电极,从前端产生与第1离子相反极性的第2离子;和第2离子产生器,与第2离子产生用电极连接,以电池或绝缘型AC/DC变换电路为电源并且以电池或绝缘型AC/DC变换电路的一个极为基准电位来对第2离子产生用电极施加第2离子产生用电压。而且,第1离子产生器的基准电位和第2离子产生器的基准电位共同连接于电池或绝缘型AC/DC变换电路的一个极,第1离子产生用电极和第2离子产生用电极配置为如下的关系,即,它们前端的朝向彼此不同,并且,第1离子产生用电极的向前端方向的延长线和第2离子产生用电极的向前端方向的延长线不相交。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从第1离子产生用电极产生第1离子而蓄积于第1离子产生用电极的电荷与由于从第2离子产生用电极产生第2离子而蓄积于第2离子产生用电极的电荷为相反极性,第1离子产生器的基准电位和第2离子产生器的基准电位是共同的,因此可稳定地中和蓄积于第1离子产生用电极以及第2离子产生用电极的电荷。由此,无需特别设置用于抑制蓄积于离子产生用电极的电荷的中和期间,可在整个运用期间维持高的离子产生效率。此外,由于是第1离子产生用电极和第2离子产生用电极的前端的朝向彼此不同,并且,第1离子产生用电极的向前端方向的延长线和第2离子产生用电极的向前端方向的延长线不相交的关系,因此可抑制所产生的第1离子和第2离子的合体(结合)所引起的离子的消灭,能够将所要求的离子的产生效率维持得高。
在本发明涉及的第2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中,所述第1离子产生用电压的绝对值大于所述第2离子产生用电压的绝对值。由此,能够使第1离子作为所要求的主要的离子而产生,能够将第2离子作为用于中和蓄积于第1离子产生用电极的电荷而产生的离子来对待。
本发明涉及的第3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具备辅助电极,该辅助电极配置在所述第2离子产生用电极的附近,被施加基准电位从而在与所述第2离子产生用电极之间产生电场。通过该构造,即使抑制第2离子产生器的驱动电压,也能够稳定地产生第2离子。此外,只要在第1离子产生用电极的附近没有被施加基准电位的辅助电极,就能够使第1离子作为所要求的主要的离子而高效率地产生,此外,由此能够抑制整体的电力消耗。
本发明涉及的第4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具备壳体,该壳体具有配置所述第1离子产生用电极和所述第2离子产生用电极的两个以上的面,所述第1离子产生用电极的数量比所述第2离子产生用电极的数量多,配置所述第1离子产生用电极的所述壳体的面和配置所述第2离子产生用电极的所述壳体的面不同。通过该构造,能够使第1离子作为所要求的主要的离子而高效率地产生,并且从第1离子产生用电极产生的第1离子的产生区域和从第2离子产生用电极产生的第2离子的产生区域更加不易重叠,因此可抑制所产生的第1离子和第2离子的合体(结合)所引起的离子的消灭,能够将整体的离子产生效率维持得更高。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产生装置101的外观立体图。该离子产生装置101在长方体形状的壳体2的第1面S1(以图1所示的朝向为下表面)形成有两个第1开口H1,在第2面S2(以图1所示的朝向为上表面)形成有一个第2开口H2。如后所示,从第1开口H1释放阴离子,从第2开口H2释放阳离子。本实施方式中的“阴离子”相当于本发明涉及的“第1离子”,本实施方式中的“阳离子”相当于本发明涉及的“第2离子”。
在本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101中,所要求的主要的离子是阴离子。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所产生的阴离子向下方释放,在壳体的第1面(下表面)S1形成有第1开口H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101中,阳离子为了使蓄积于后面所示的阴离子产生用电极以及阳离子产生用电极的电荷稳定地中和而产生。
图2是表示离子产生装置101的壳体2的内部的结构的框图。该离子产生装置101具备:两个阴离子产生部12P;两个阴离子产生器11,以电池1为电源并且以该电池1的负极为基准电位来对阴离子产生部12P供给阴离子产生用电压;阳离子产生部22P;和阳离子产生器21,以电池1为电源并且以电池1的负极为基准电位来对阳离子产生部22P供给阳离子产生用电压。
电池1是由多个单电池构成的例如锂离子电池,产生12V。阴离子产生器11例如产生-6kV,供给到阴离子产生部12P。此外,阳离子产生器21例如产生+4kV,供给到阳离子产生部22P。
阴离子产生部12P分别具备从前端产生阴离子的阴离子产生用电极12。阳离子产生部22P具备从前端产生阳离子的阳离子产生用电极22以及在与阳离子产生用电极22之间产生电场的辅助电极23。辅助电极23与电池1的负极连接,成为基准电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是通过阴离子使被带电物带负电的装置,因此所产生的阴离子由于被带电物的带电而被夺走。因此,预先使阴离子的产生量比阳离子多。上述被带电物例如是雾状物、粉体、个体物等。
上述阴离子产生部12P分别设置在壳体2的第1开口H1,阳离子产生部22P设置在第2开口H2。即,阴离子产生用电极12和阳离子产生用电极22配置为如下的关系,即,它们的前端的朝向彼此不同,并且,阴离子产生用电极12的延长线和阳离子产生用电极22的延长线不相交。
此外,阴离子产生器11的电源电压输入部以及阳离子产生器21的电源电压输入部与电池1并联连接,在该例中,电池1的负极作为基准电位来对待。即,阴离子产生器11的基准电位和阳离子产生器21的基准电位是共同的,是相同电位。像这样,产生阴离子的电路的基准电位与产生阳离子的电路的基准电位是共同的,因此由于从阴离子产生用电极12产生阴离子而蓄积于阴离子产生用电极12的电荷与由于从阳离子产生用电极22产生阳离子而蓄积于阳离子产生用电极22的电荷被稳定地中和。由此,无需特别设置用于抑制蓄积于离子产生用电极的电荷(抑制离子产生用电极的带电)的中和期间,可在整个运用期间维持高的离子产生效率。
通过上述,阴离子产生器11的基准电位和阳离子产生器21的基准电位可以说是虚拟接地电位。即,尽管将电池作为电源来运用从而是不与大地接地的离子产生装置,但却能够中和。
一般地,若向离子产生用电极施加的施加电压的绝对值变低,例如低于3.5kV,则存在会产生不产生离子的期间的问题。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采用在阳离子产生部22P设置辅助电极23,将辅助电极23连接于电池1的负极而虚拟接地,并在与阳离子产生用电极22之间产生电场的结构,从而即使向阳离子产生用电极22施加的施加电压的绝对值相对低,也能够稳定地产生阳离子。通过上述的结构,能够稳定地中和蓄积于阴离子产生用电极12的电荷。另一方面,由于在阴离子产生部12P没有被虚拟接地的辅助电极,因此即使将向阴离子产生用电极12施加的施加电压的绝对值相对地提高,也可抑制对阴离子的产生没有贡献的漏电流(放电),结果能够高效率地产生阴离子。此外,由此能够抑制离子产生装置整体的电力消耗。
图3的(A)是表示阴离子产生器11以及阴离子产生部12P的结构的立体图。此外,图3的(B)是表示阳离子产生器21以及阳离子产生部22P的结构的立体图。
阴离子产生器11和阴离子产生部12P经由高压引线15而连接。在阴离子产生器11连接有图2所示的电池1,阴离子产生器11相对于基准电位产生负的高电压。该负的高电压经由高压引线15供给至阴离子产生部12P。阴离子产生部12P具备阴离子释放口14,从该阴离子释放口14释放阴离子。
阳离子产生器21和阳离子产生部22P经由高压引线25以及接地引线26而连接。在阳离子产生器21连接有图2所示的电池1,阳离子产生器21相对于基准电位产生正的高电压。该正的高电压经由高压引线25供给至阳离子产生部22P。阳离子产生部22P具备阳离子释放口24,从该阳离子释放口24释放阳离子。
上述阴离子释放口14朝向图1、图2所示的第1开口H1。同样地,阳离子释放口24朝向图1、图2所示的第2开口H2。
图4的上部是设置在阴离子产生部12P内的基板的俯视图,图4的下部是该基板的仰视图。基板SUB例如是氧化铝陶瓷基板,在表面和背面形成有防潮用的保护膜CF。在基板SUB的上表面安装有阴离子产生用电极12,在其安装部连接有高压引线15的一端。阴离子产生用电极12是直径为0.3mm以上且2.0mm以下程度且前端被尖锐化的钨针。
图5的上部是设置在阳离子产生部22P内的基板的俯视图,图5的下部是该基板的仰视图。基板SUB例如是氧化铝陶瓷基板,在上表面形成有U字状或コ字状的辅助电极23,使得包围阳离子产生用电极22。在该辅助电极23连接有接地引线26的一端。接地引线26的另一端与电池1的负极相连,因此辅助电极23被虚拟接地。在辅助电极23的表面形成有防潮用的保护膜CF。在基板SUB的下表面也形成有防潮用的保护膜CF。在该基板SUB的上表面安装有阳离子产生用电极22,在其安装部连接有高压引线25的一端。阳离子产生用电极22是直径为0.3mm以上且2.0mm以下程度且前端被尖锐化的钨针。
图6是第1实施方式的离子产生装置101的电路图。如已经示出的那样,离子产生装置101具备电池1、阴离子产生器11、阳离子产生器21、阴离子产生用电极12、阳离子产生用电极22以及辅助电极23。上述阴离子产生器11以及阴离子产生用电极12具备两组。另外,在该例中,还示出作为与电池1串联连接的开关的晶体管Q1及其控制电路50。
阴离子产生器11具备恒压化电路51、基准电压产生电路52、自激振荡电路53、输出电压检测电路54、电压监视器电路55、升压变压器T等。
在阴离子产生器11从电池1被输入了输入电源电压。在其输入部连接有输入平滑电容器C0。在升压变压器T的次级线圈连接有二极管D1、D2、电容器C1、C2所形成的倍压整流电路。该倍压整流电路的输出施加于阴离子产生用电极12。此外,在升压变压器T的监视器用线圈连接有二极管D3、电容器C3所形成的整流平滑电路。电压监视器电路55对该整流平滑电路的输出电压的正常/异常进行检测。输出电压检测电路54输入倍压整流电路的输出电压的分压电压,并向恒压化电路51输出反馈信号。
恒压化电路51输入基准电压产生电路52所产生的基准电压和输出电压检测电路54的输出电压,并对自激振荡电路53进行控制,使得升压变压器T的次级输出电压成为规定电压。该自激振荡电路53使向升压变压器T的初级线圈输入的输入电流断续。
阳离子产生器21的电路结构与阴离子产生器11几乎同样,但连接在升压变压器T的次级侧的倍压整流电路的二极管D1、D2的极性与阴离子产生器11成为相反的关系。
控制电路50基于三个电压监视器电路55的输出信号,在阴离子产生器11的输出电压或阳离子产生器21的输出电压变得异常时,使晶体管Q1截止来对离子产生装置进行保护。
如图2所示,阴离子产生用电极12的方向与阳离子产生用电极22的方向不同,因此在图6中也描绘为阴离子产生用电极12的方向与阳离子产生用电极22的方向不同。
图7是表示在离子产生装置101中离子的量相对于阴离子产生用电极12的方向与阳离子产生用电极22的方向所成的角度的关系的图。对离子的量进行测定的测定器配置在阴离子产生用电极12的前端的延长线上,对存在于阴离子产生用电极12与测定器之间的空间的离子的量进行了测定。纵轴是所测定的阴离子(带电荷的粒子)的个数,单位为万个/ml。该个数是从离子产生装置的驱动开始起10分钟后的值。实际上,从开始离子产生装置的驱动起在1~2秒以内离子的量饱和。横轴是阴离子产生用电极12的方向与阳离子产生用电极22的方向所成的角度。不过,在图7中,“非接地”和“接地”是比较例的值。“非接地”是不具备阳离子产生器21以及阳离子产生用电极22并且基准电位不被接地的情况下的值。此外,“接地”是不具备阳离子产生器21以及阳离子产生用电极22并且基准电位被接地的情况下的值。
在图7中横轴的0°至180°是阴离子产生用电极12与阳离子产生用电极22所成的角度。不过,这些例子是阴离子产生用电极12与阳离子产生用电极22处于相同平面内,且阴离子产生用电极12的朝向根部方向的延长线与阳离子产生用电极22的朝向根部方向的延长线相交的条件下的例子。特别是,“0°”表示阴离子产生用电极12和阳离子产生用电极22朝向相同方向的状态。“180°”表示阴离子产生用电极12和阳离子产生用电极22朝向相反方向的状态。在0°至180°的任一角度下,阴离子产生用电极12的朝向前端方向的延长线和阳离子产生用电极22的朝向前端方向的延长线都不相交。
如图7所示,阴离子产生用电极12的方向和阳离子产生用电极22的方向所成的角度越接近180°,则所测定的离子的量越增大。这是因为,若阴离子产生用电极12的方向和阳离子产生用电极22的方向所成的角度小,则由于所产生的阴离子和阳离子的合体(结合)而离子实质上被消灭的比例变大,反之,若阴离子产生用电极12的方向和阳离子产生用电极22的方向所成的角度大,则由于所产生的阴离子和阳离子的合体(结合)而离子实质上被消灭的比例变小。
即使上述角度为0°,与没有阳离子产生器的“非接地”的离子产生装置相比,离子的量也多。在上述角度为180°时,可得到与“接地”的离子产生装置同等程度的离子的量。上述角度为180°~360°的范围和180°~0°的范围相同。即,“180°”为最佳。
阴离子产生用电极12和阳离子产生用电极22也可以是“扭转的位置”关系。
另外,在以上所示的例子中,示出了在阴离子产生部12P设置阴离子产生用电极12而不设置虚拟接地电位的辅助电极的例子,但也可以在该阴离子产生部12P连同阴离子产生用电极12一起设置虚拟接地电位的辅助电极。反之,也能够采用在阳离子产生部22P设置阳离子产生用电极22而不设置虚拟接地电位的辅助电极的结构。
此外,在图3的(A)、图4所示的例子中,示出了不具备辅助电极的阴离子产生部12P,但也可以是利用像阳离子产生部22P那样具备辅助电极(23)的离子产生部,不将辅助电极连接到阴离子产生器的电路的基准电位例如电池的负极的结构。
此外,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将电池1的负极作为阴离子产生器11以及阳离子产生器21的基准电位,但也可以将电池1的正极作为阴离子产生器11以及阳离子产生器21的基准电位。
此外,在以上所示的例子中,所要求的主要的离子为阴离子,中和用的离子为阳离子,但反之,即使所要求的主要的离子为阳离子,中和用的离子为阴离子,也同样能够应用。
《第2实施方式》
在第2实施方式中,示出以绝缘型AC/DC变换电路为电源来进行动作的离子产生装置。
图8是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离子产生装置的电源电路图。该电源电路是绝缘型AC/DC变换电路。该绝缘型AC/DC变换电路具备二极管桥DB、电容器C11、晶体管Q11、变压器T1、二极管D12以及电容器C12。
二极管桥DB对从商用交流电源AC In输入的交流电压进行全波整流。电容器C11将该被全波整流的电压进行平滑。晶体管Q11对变压器T1的初级线圈中流动的电流进行开关。在晶体管Q11连接有开关控制电路。关于该开关控制电路省略了图示。二极管D12对在变压器T1的次级线圈产生的电压进行整流。电容器C12将其整流电压进行平滑,并输出直流输出DC Out。在直流输出DC Out连接有图2、图6等所示的阴离子产生器11以及阳离子产生器21。
变压器T1的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被绝缘,变压器T1的次级侧(DC Out)不被接地。因此,在用该直流输出DC Out仅对单一极性的离子产生器进行驱动的情况下,会产生与将电池作为电源来进行动作的离子产生装置的情况同样的课题,每单位时间的离子的产生量逐渐减少。
根据本实施方式,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示出的离子产生装置同样地,可在整个运用期间维持高的离子产生效率。
最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在所有方面均为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能够适当进行变形以及变更。本发明的范围不是由上述的实施方式示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示出。进而,在本发明的范围中,包含从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范围内的实施方式进行的变更。

Claims (8)

1.一种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1离子产生用电极,从前端产生第1离子;
第1离子产生器,与所述第1离子产生用电极连接,以电池为电源并且以该电池的一个极为基准电位来对所述第1离子产生用电极施加第1离子产生用电压;
第2离子产生用电极,从前端产生与所述第1离子相反极性的第2离子;和
第2离子产生器,与所述第2离子产生用电极连接,以所述电池为电源并且以所述电池的所述一个极为基准电位来对所述第2离子产生用电极施加第2离子产生用电压,
所述第1离子产生器的基准电位和所述第2离子产生器的基准电位共同连接于所述电池的所述一个极,
所述第1离子产生用电极和所述第2离子产生用电极的前端的朝向彼此不同,并且,所述第1离子产生用电极的向前端方向的延长线和所述第2离子产生用电极的向前端方向的延长线不相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离子产生用电压的绝对值大于所述第2离子产生用电压的绝对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辅助电极,配置在所述第2离子产生用电极的附近,被施加基准电位从而在与所述第2离子产生用电极之间产生电场。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壳体,具有配置所述第1离子产生用电极和所述第2离子产生用电极的两个以上的面,
所述第1离子产生用电极的数量比所述第2离子产生用电极的数量多,
配置所述第1离子产生用电极的所述壳体的面和配置所述第2离子产生用电极的所述壳体的面不同。
5.一种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1离子产生用电极,从前端产生第1离子;
第1离子产生器,与所述第1离子产生用电极连接,以绝缘型AC/DC变换电路为电源并且以该绝缘型AC/DC变换电路的一个极为基准电位来对所述第1离子产生用电极施加第1离子产生用电压;
第2离子产生用电极,从前端产生与所述第1离子相反极性的第2离子;和
第2离子产生器,与所述第2离子产生用电极连接,以所述绝缘型AC/DC变换电路为电源并且以所述绝缘型AC/DC变换电路的所述一个极为基准电位来对所述第2离子产生用电极施加第2离子产生用电压,
所述第1离子产生器的基准电位和所述第2离子产生器的基准电位共同连接于所述绝缘型AC/DC变换电路的所述一个极,
所述第1离子产生用电极和所述第2离子产生用电极的前端的朝向彼此不同,并且,所述第1离子产生用电极的向前端方向的延长线和所述第2离子产生用电极的向前端方向的延长线不相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离子产生用电压的绝对值大于所述第2离子产生用电压的绝对值。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辅助电极,配置在所述第2离子产生用电极的附近,被施加基准电位从而在与所述第2离子产生用电极之间产生电场。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子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壳体,具有配置所述第1离子产生用电极和所述第2离子产生用电极的两个以上的面,
所述第1离子产生用电极的数量比所述第2离子产生用电极的数量多,
配置所述第1离子产生用电极的所述壳体的面和配置所述第2离子产生用电极的所述壳体的面不同。
CN201910897647.1A 2018-10-04 2019-09-20 离子产生装置 Active CN1110098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89205 2018-10-04
JP2018189205 2018-10-04
JP2019114438A JP7226125B2 (ja) 2018-10-04 2019-06-20 イオン発生装置
JP2019-114438 2019-06-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09822A true CN111009822A (zh) 2020-04-14
CN111009822B CN111009822B (zh) 2021-08-27

Family

ID=701107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97647.1A Active CN111009822B (zh) 2018-10-04 2019-09-20 离子产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009822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71247A (zh) * 1999-02-24 2000-10-25 株式会社高柳研究所 静电消除器
JP2003051366A (ja) * 2001-05-30 2003-02-21 Nippon Pachinko Buhin Kk イオン発生装置
CN1791467A (zh) * 2003-05-15 2006-06-21 夏普株式会社 离子发生元件、离子发生装置、电气设备
CN101653046A (zh) * 2007-04-10 2010-02-17 绿安全股份有限公司 除电装置、离子平衡调整电路以及离子平衡调整电极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71247A (zh) * 1999-02-24 2000-10-25 株式会社高柳研究所 静电消除器
JP2003051366A (ja) * 2001-05-30 2003-02-21 Nippon Pachinko Buhin Kk イオン発生装置
CN1791467A (zh) * 2003-05-15 2006-06-21 夏普株式会社 离子发生元件、离子发生装置、电气设备
CN101653046A (zh) * 2007-04-10 2010-02-17 绿安全股份有限公司 除电装置、离子平衡调整电路以及离子平衡调整电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09822B (zh) 2021-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19208B (zh) In addition to electrical appliances
US6088211A (en) Safety circuitry for ion generator
CN100356821C (zh) 静电消除器
US10044174B2 (en) Ionizer with electrode unit in first housing separated from power supply controller
KR101937755B1 (ko) 이오나이저
CN111009822B (zh) 离子产生装置
JP2009021110A (ja) 高電圧発生回路、イオン発生装置、及び電気機器
KR102043424B1 (ko) 진공과 대기에서 사용 가능한 전기력선 방식의 이오나이저
JP7226125B2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
JP2010044876A (ja) イオン生成装置
JP5002841B2 (ja) イオン生成装置
JP4367802B2 (ja) 静電位測定器、除電器および静電位測定器兼用除電器
WO2014034840A1 (ja) イオン発生器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イオン発生装置
CN107405419B (zh) 离子发生器的高电压产生装置
JP2004311158A (ja) マイナスイオン発生器
JP2007234461A (ja) インパルス状電圧発生回路、イオン発生装置、及び電気機器
JPH0935890A (ja) 静電気除去方法とその装置
JPH09320791A (ja) 移動体の除電方法
RU2686055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итания электрофильтра газоочистки
JP2013218976A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及びイオン送出装置
CN113922217A (zh) 离子发生电路、离子发生器和空气处理设备
JP2009059590A (ja) 除電装置
TWI437786B (zh) High voltage generating circuit and ion generator
KR102236487B1 (ko) 이오나이저 모듈
TW200922064A (en) Ion generating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