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09179A - 剥蚀厚度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剥蚀厚度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09179A
CN111009179A CN201911010562.3A CN201911010562A CN111009179A CN 111009179 A CN111009179 A CN 111009179A CN 201911010562 A CN201911010562 A CN 201911010562A CN 111009179 A CN111009179 A CN 1110091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ample point
determining
temperature value
history
geological histo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1056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09179B (zh
Inventor
丁汝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 Yat Se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ongji Geolo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ongji Geolo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ongji Geolo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01056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009179B/zh
Publication of CN1110091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091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091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091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BEDUCATIONAL OR DEMONSTRATION APPLIANCES; APPLIANCES FOR TEACHING, OR COMMUNICATING WITH, THE BLIND, DEAF OR MUTE; MODELS; PLANETARIA; GLOBES; MAPS; DIAGRAMS
    • G09B29/00Maps; Plans; Charts; Diagrams, e.g. route diagram
    • G09B29/003Maps
    • G09B29/006Representation of non-cartographic information on maps, e.g.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wind direction, radiation levels, air and sea routes
    • G09B29/007Representation of non-cartographic information on maps, e.g.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wind direction, radiation levels, air and sea routes using computer method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BEDUCATIONAL OR DEMONSTRATION APPLIANCES; APPLIANCES FOR TEACHING, OR COMMUNICATING WITH, THE BLIND, DEAF OR MUTE; MODELS; PLANETARIA; GLOBES; MAPS; DIAGRAMS
    • G09B29/00Maps; Plans; Charts; Diagrams, e.g. route diagram
    • G09B29/12Relief ma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c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剥蚀厚度的确定方法及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结合用户为研究区域设置的地质历史,然后,结合研究区域的地形剖面图上每个样本点在地质历史下对应的第一温度值,以及根据每个样本点的经纬度坐标和海拔高度,确定研究区域在地质历史下对应的古地形,并根据古地形,确定研究区域在地质历史下的剥蚀厚度。由此,结合研究区域中样本点在对应地质历史下对应的温度值,确定出研究区域在对应地质历史下的古地形,并结合所确定出的古地形,准确确定出该研究区域在对应地质历史下对应的剥蚀厚度,为后期结合剥蚀厚度进行后续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数据。

Description

剥蚀厚度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地质勘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剥蚀厚度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剥蚀厚度演化历史恢复对研究区域地质的构造演化、矿产及油气勘探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因此,剥蚀厚度的准确恢复是十分重要的。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申请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剥蚀厚度的确定方法。
本申请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剥蚀厚度的确定装置。
本申请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子设备。
本申请的第四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剥蚀厚度的确定方法,包括:获取用户为研究区域设置的地质历史;获取所述研究区域对应的地形剖面图,所述地形剖面图包括多个样本点,以及每个样本点的经纬度坐标和海拔高度;获取每个样本点在所述地质历史下对应的第一温度值;根据每个样本点的经纬度坐标和海拔高度,以及每个样本点在所述地质历史下对应的第一温度值,确定所述研究区域在所述地质历史下对应的古地形;根据所述古地形,确定所述研究区域在所述地质历史下的剥蚀厚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剥蚀厚度的确定方法,结合用户为研究区域设置的地质历史,然后,结合研究区域的地形剖面图上每个样本点在地质历史下对应的第一温度值,以及根据每个样本点的经纬度坐标和海拔高度,以及每个样本点在地质历史下对应的第一温度值,确定研究区域在地质历史下对应的古地形,并根据古地形,确定研究区域在地质历史下的剥蚀厚度。由此,结合研究区域中样本点在对应地质历史下对应的温度值,确定出研究区域在对应地质历史下的古地形,并结合所确定出的古地形,准确确定出该研究区域在对应地质历史下对应的剥蚀厚度,为后期结合剥蚀厚度进行后续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数据。
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剥蚀厚度的确定装置,包括:设置模块,用于获取用户为研究区域设置的地质历史;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研究区域对应的地形剖面图,所述地形剖面图包括多个样本点,以及每个样本点的经纬度坐标和海拔高度;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每个样本点在所述地质历史下对应的第一温度值;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每个样本点的经纬度坐标和海拔高度,以及每个样本点在所述地质历史下对应的第一温度值,确定所述研究区域在所述地质历史下对应的古地形;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古地形,确定所述研究区域在所述地质历史下的剥蚀厚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剥蚀厚度的确定装置,结合用户为研究区域设置的地质历史,然后,结合研究区域的地形剖面图上每个样本点在地质历史下对应的第一温度值,以及根据每个样本点的经纬度坐标和海拔高度,以及每个样本点在地质历史下对应的第一温度值,确定研究区域在地质历史下对应的古地形,并根据古地形,确定研究区域在地质历史下的剥蚀厚度。由此,结合研究区域中样本点在对应地质历史下对应的温度值,确定出研究区域在对应地质历史下的古地形,并结合所确定出的古地形,准确确定出该研究区域在对应地质历史下对应的剥蚀厚度,为后期结合剥蚀厚度进行后续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数据。
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第三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上所述的剥蚀厚度的确定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第四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当所述存储介质中的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剥蚀厚度的确定方法。
本申请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剥蚀厚度的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剥蚀厚度的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剥蚀厚度的确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剥蚀厚度的确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剥蚀厚度的确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剥蚀厚度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剥蚀厚度的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1所示,该剥蚀厚度的确定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101,获取用户为研究区域设置的地质历史。
其中,本实施例的剥蚀厚度的确定方法的执行主体为剥蚀厚度的确定装置,剥蚀厚度的确定装置可以为终端设备、服务器等硬件设备,或者为硬件设备上安装的软件。
其中,终端设备可以为计算机、平板电脑、手机等硬件设备,该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本实施例以剥蚀厚度的确定装置为剥蚀厚度管理软件为例进行描述。为了方便描述,下面将剥蚀厚度管理软件简称为管理软件。
具体地,在用户需要获取研究区域在对应地质历史下的剥蚀厚度时,用户可通过管理软件设置要反演剥蚀厚度的研究区域,以及设置研究区域对应的地质历史。
其中,地质历史是用户根据研究需求设置的,例如,地质历史可以为20Ma,或者,25Ma。
步骤102,获取研究区域对应的地形剖面图,地形剖面图包括多个样本点,以及每个样本点的经纬度坐标和海拔高度。
作为一种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具体地,在获取研究区域对应的原始地形剖面图后,对应地,结合用户对原始地形剖面图的设置操作,确定研究区域对应的地形剖面图。
具体而言,在管理软件向用户显示原始地形剖面图后,用户可通过从原始地形剖面图中设置地形剖面图的位置和长度,对应地,管理软件可根据用户设置的地形剖面图的位置和长度,确定出研究区域对应的地形剖面图。
步骤103,获取每个样本点在地质历史下对应的第一温度值。
在本实施例中,在不同应用场景中,获取每个样本点在地质历史下对应的第一温度值的方式不同,举例说明如下:
作为一种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可根据预先保存的样本点与热历史模拟曲线之间的对应关系,获取每个样本点在所设置的地质历史下对应的温度值。
其中,热历史模拟曲线用于指示地质历史与第一温度值之间的对应关系。
步骤104,根据每个样本点的经纬度坐标和海拔高度,以及每个样本点在地质历史下对应的第一温度值,确定研究区域在地质历史下对应的古地形。
步骤105,根据古地形,确定研究区域在地质历史下的剥蚀厚度。
在本实施例中,先确定研究区域在地质历史下对应的古地形,再根据已有的古地形、剥蚀厚度与均衡校正之间的关系,计算出研究区域在地质历史下的剥蚀厚度。
在本实施例中,在确定出研究区域在地质历史下的剥蚀厚度后,可对研究区域在地质历史下的剥蚀厚度进行保存,以方便后续可通过查询的方式从电子设备中获取研究区域在地质历史下的剥蚀厚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剥蚀厚度的确定方法,结合用户为研究区域设置的地质历史,然后,结合研究区域的地形剖面图上每个样本点在地质历史下对应的第一温度值,以及根据每个样本点的经纬度坐标和海拔高度,以及每个样本点在地质历史下对应的第一温度值,确定研究区域在地质历史下对应的古地形,并根据古地形,确定研究区域在地质历史下的剥蚀厚度。由此,结合研究区域中样本点在对应地质历史下对应的温度值,确定出研究区域在对应地质历史下的古地形,并结合所确定出的古地形,准确确定出该研究区域在对应地质历史下对应的剥蚀厚度,为后期结合剥蚀厚度进行后续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另一种剥蚀厚度的确定方法,该方法是对图1所示的方法的进一步扩展和优化。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剥蚀厚度的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2所示,该剥蚀厚度的确定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201,获取用户为研究区域设置的地质历史。
步骤202,获取研究区域对应的地形剖面图,地形剖面图包括多个样本点,以及每个样本点的经纬度坐标和海拔高度。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对步骤101-102的解释说明也适用于本实施例的步骤201-202,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203,对地形剖面图中的所有样本点进行热历史模拟处理,以得到每个样本点的热历史模拟曲线。
其中,热历史模拟曲线用于指示地质历史与第一温度值之间的对应关系。
其中,热历史模拟曲线为热历史模拟结果的平均曲线或者加权平均曲线。
步骤204,根据每个样本点的热历史模拟曲线,确定每个样本点在地质历史下对应的第一温度值。
步骤205,获取初始地形。
具体地,从提供的多个候选地形中随机选出一个作为初始地形。
步骤206,根据每个样本点的经纬度坐标和海拔高度以及地质历史,确定每个样本点在初始地形下对应的第二温度值。
具体地,在获取初始地形后,可基于有限元方法和有限差分法,利用每个样本点的经纬度坐标和海拔高度以及地质历史,确定出每个样本点在初始地形下对应的第二温度值。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理解垂直温度曲线如何随时间变化,需要建立热传导模型。地壳中的温度分布可用以下二维热传导方程描述:
Figure BDA0002244096570000041
当仅考虑垂直方向剥露并使用平均垂直剥露速率
Figure BDA0002244096570000042
时,上述公式(1)可以进一步简化为以下等式:
Figure BDA0002244096570000043
然后,
Figure BDA0002244096570000044
值可以用平均垂直高度
Figure BDA0002244096570000045
与对应的温度
Figure BDA0002244096570000046
进行近似计算。
Figure BDA0002244096570000047
在等式(3)中,如果指定了边界条件,
Figure BDA0002244096570000051
在给定时间(t)可以使用有限差分法数值求解,每个样本点的
Figure BDA0002244096570000052
值可以计算为平均冷却速率。然后,使用等式(3)中的
Figure BDA0002244096570000053
值替换等式(2)中的
Figure BDA0002244096570000054
可以通过用有限元方法求解方程(2)来模拟温度分布。
对于等式(2)和(3),如果设置边界条件:上下边界条件包括Ts=Ts0–lap×海拔高度,其中Ts=表面温度,Ts0=海平面上的表面温度,以及lap=大气垂直温度梯度;基底深度处的恒定温度为Tc。
步骤207,将每个样本点的第一温度值和第二温度值比较,确定初始地形是否满足要求,若是,则执行步骤208,否则执行步骤209。
具体地,在获取每个样本点的第一温度值和第二温度值后,可根据下述三个失配函数,确定初始地形是否满足要求。
misfit 1=Max(|Ti-T′i|)
Figure BDA0002244096570000055
Figure BDA0002244096570000056
其中,Ti表示第i个样本点在初始古地形下对应的第二温度值,T′i表示第i个样本点在历史地质历史下对应的第一温度值,n表示样本点的总数量。
对应地,根据样本点的第一温度值和第二温度值,计算初始地形失配函数misfit1,misfit2和misfit3的取值,并确定初始地形的misfit1的取值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如果满足预设条件,则确定初始地形满足条件,可将初始地形作为目标的古地形。
预设条件可以为:失配函数misfit1设置对应的阈值。例如,失配函数misfit1的预设阈值可以为~1℃。
对应地,在获取失配函数misfit1,misfit2和misfit3的取值后,可将失配函数misfit1的取值与其对应的预设阈值进行比较,如果失配函数misfit1的取值小于预设阈值,则确定初始地形满足预设条件。如果失配函数misfit1的取值不小于对应的预设阈值,则确定初始地形不满足条件。
步骤208,将初始地形作为古地形。
步骤209,如果初始地形不满足要求,则根据预设调整策略,对初始地形进行调整,并确定调整后的初始地形是否满足要求,直至获取到满足要求的地形,并将满足要求的地形作为古地形。
在本实施例中,在确定初始地形不满足要求时,可获取初始地形中不符合要求的目标地形节点,并调整目标地形节点的高度,以更新初始地形。
具体而言,可获取温度差异大的目标地形节点,并对目标地形节点进行沿垂直方向移动,以更新初始地形。
其中,需要理解的是,确定调整后的初始地形是否满足要求的方式与本案中确定初始古地形是否满足要求的方式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对于随机选择的初始地形,计算了misfit1,misfit2和misfit3。为了最小化失配值,具有较差拟合度的表面节点沿垂直方向移动,并计算misfit1,misfit2和misfit3的新值。在每个步骤的第一次迭代期间移动所有点,然后每次迭代移动的点数随着每一步逐渐减少。如果得到的形貌产生较小的misfit1或在相同的misfit1下具有较小的misfit2和misfit3,则采用新的形貌作为下一次计算的参考。对所有步长(从~1km到约1m)从大到小依次执行该程序,直到识别出具有misfit1最小失配值(例如,misfit1≤~1℃)对应的地形形貌,以及将具有最小失配值的地形被认为是最终的模型地形。
步骤210,根据古地形,确定研究区域在地质历史下的剥蚀厚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剥蚀厚度的确定方法,结合用户为研究区域设置的地质历史,然后,对地形剖面图中的所有样本点进行热历史模拟处理,以得到每个样本点的热历史模拟曲线,然后,根据每个样本点的热历史模拟曲线,获取每个样本点在地质历史下对应的第一温度值,并根据每个样本点的经纬度坐标和海拔高度,以及每个样本点在地质历史下对应的第一温度值,确定研究区域在地质历史下对应的古地形,并根据古地形,确定研究区域在地质历史下的剥蚀厚度。由此,结合研究区域中样本点在对应地质历史下对应的温度值,确定出研究区域在对应地质历史下的古地形,并结合所确定出的古地形,准确确定出该研究区域在对应地质历史下对应的剥蚀厚度,为后期结合剥蚀厚度进行后续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数据。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剥蚀厚度的确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该剥蚀厚度的确定装置包括设置模块110、第一获取模块120、第二获取模块130、第一确定模块140、第二确定模块150,其中:
设置模块110,用于获取用户为研究区域设置的地质历史。
第一获取模块120,用于获取研究区域对应的地形剖面图,地形剖面图包括多个样本点,以及每个样本点的经纬度坐标和海拔高度。
第二获取模块130,用于获取每个样本点在地质历史下对应的第一温度值。
第一确定模块140,用于根据每个样本点的经纬度坐标和海拔高度,以及每个样本点在地质历史下对应的第一温度值,确定研究区域在地质历史下对应的古地形。
第二确定模块150,用于根据古地形,确定研究区域在地质历史下的剥蚀厚度。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获取模块130,具体用于:获取每个样本点的热历史模拟曲线,热历史模拟曲线用于指示地质历史与第一温度值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每个样本点的热历史模拟曲线,确定每个样本点在地质历史下对应的第一温度值。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图3所示的装置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4所示,该装置还可以包括:
预处理模块160,用于对地形剖面图中的所有样本点进行热历史模拟处理,以得到每个样本点的热历史模拟曲线。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确定模块140可以包括:
获取单元141,用于获取初始地形。
确定单元142,用于根据每个样本点的经纬度坐标和海拔高度以及地质历史,确定每个样本点在初始地形下对应的第二温度值。
判断单元143,用于将每个样本点的第一温度值和第二温度值比较,确定初始地形是否满足要求。
第一处理单元144,用于如果初始地形满足要求,则将初始地形作为古地形。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该装置还可以包括:
调整单元145,用于如果初始地形不满足要求,则根据预设调整策略,对初始地形进行调整,并确定调整后的初始地形是否满足要求,直至获取到满足要求的地形。
第二处理单元146,用于将满足要求的地形作为古地形。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对剥蚀厚度的确定方法实施例的解释说明也适用于该实施例的剥蚀厚度的确定装置,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剥蚀厚度的确定装置,结合用户为研究区域设置的地质历史,然后,结合研究区域的地形剖面图上每个样本点在地质历史下对应的第一温度值,以及根据每个样本点的经纬度坐标和海拔高度,以及每个样本点在地质历史下对应的第一温度值,确定研究区域在地质历史下对应的古地形,并根据古地形,确定研究区域在地质历史下的剥蚀厚度。由此,结合研究区域中样本点在对应地质历史下对应的温度值,确定出研究区域在对应地质历史下的古地形,并结合所确定出的古地形,准确确定出该研究区域在对应地质历史下对应的剥蚀厚度,为后期结合剥蚀厚度进行后续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数据。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剥蚀厚度的确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剥蚀厚度的确定装置包括:
存储器1001、处理器1002及存储在存储器1001上并可在处理器1002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1002执行程序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剥蚀厚度的确定方法。
进一步地,剥蚀厚度的确定装置还包括:
通信接口1003,用于存储器1001和处理器1002之间的通信。
存储器1001,用于存放可在处理器1002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
存储器1001可能包含高速RAM存储器,也可能还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
处理器1002,用于执行程序时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剥蚀厚度的确定方法。
如果存储器1001、处理器1002和通信接口1003独立实现,则通信接口1003、存储器1001和处理器1002可以通过总线相互连接并完成相互间的通信。总线可以是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简称为ISA)总线、外部设备互连(PeripheralComponent,简称为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体系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Architecture,简称为EISA)总线等。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5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可选的,在具体实现上,如果存储器1001、处理器1002及通信接口1003,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实现,则存储器1001、处理器1002及通信接口1003可以通过内部接口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处理器1002可能是一个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为CPU),或者是特定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为ASIC),或者是被配置成实施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的剥蚀厚度的确定方法。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定制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申请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在流程图中表示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逻辑和/或步骤,例如,可以被认为是用于实现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的定序列表,可以具体实现在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中,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如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包括处理器的系统或其他可以从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取指令并执行指令的系统)使用,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就本说明书而言,"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任何可以包含、存储、通信、传播或传输程序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的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的更具体的示例(非穷尽性列表)包括以下:具有一个或多个布线的电连接部(电子装置),便携式计算机盘盒(磁装置),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辑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速存储器),光纤装置,以及便携式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另外,计算机可读介质甚至可以是可在其上打印所述程序的纸或其他合适的介质,因为可以例如通过对纸或其他介质进行光学扫描,接着进行编辑、解译或必要时以其他合适方式进行处理来以电子方式获得所述程序,然后将其存储在计算机存储器中。
应当理解,本申请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携带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方法实施例的步骤之一或其组合。
此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2)

1.一种剥蚀厚度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用户为研究区域设置的地质历史;
获取所述研究区域对应的地形剖面图,所述地形剖面图包括多个样本点,以及每个样本点的经纬度坐标和海拔高度;
获取每个样本点在所述地质历史下对应的第一温度值;
根据每个样本点的经纬度坐标和海拔高度,以及每个样本点在所述地质历史下对应的第一温度值,确定所述研究区域在所述地质历史下对应的古地形;
根据所述古地形,确定所述研究区域在所述地质历史下的剥蚀厚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每个样本点在所述地质历史下对应的第一温度值,包括:
获取每个样本点的热历史模拟曲线,所述热历史模拟曲线用于指示地质历史与第一温度值之间的对应关系;
根据每个样本点的热历史模拟曲线,确定每个样本点在所述地质历史下对应的第一温度值。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获取每个样本点各自对应的热历史模拟曲线之前,还包括:
对所述地形剖面图中的所有样本点进行热历史模拟处理,以得到每个样本点的热历史模拟曲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每个样本点的经纬度坐标和海拔高度,以及每个样本点在所述地质历史下对应的第一温度值,确定所述研究区域在所述地质历史下对应的古地形,包括:
获取初始地形;
根据每个样本点的经纬度坐标和海拔高度以及所述地质历史,确定每个样本点在所述初始地形下对应的第二温度值;
将每个样本点的第一温度值和所述第二温度值比较比较,确定所述初始地形是否满足要求;
如果所述初始地形满足要求,则将所述初始地形作为所述古地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如果所述初始地形不满足要求,则根据预设调整策略,对所述初始地形进行调整,并确定调整后的初始地形是否满足要求,直至获取到满足要求的地形;
将满足要求的地形作为所述古地形。
6.一种剥蚀厚度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置模块,用于获取用户为研究区域设置的地质历史;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研究区域对应的地形剖面图,所述地形剖面图包括多个样本点,以及每个样本点的经纬度坐标和海拔高度;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每个样本点在所述地质历史下对应的第一温度值;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每个样本点的经纬度坐标和海拔高度,以及每个样本点在所述地质历史下对应的第一温度值,确定所述研究区域在所述地质历史下对应的古地形;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古地形,确定所述研究区域在所述地质历史下的剥蚀厚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获取模块,具体用于:
获取每个样本点的热历史模拟曲线,所述热历史模拟曲线用于指示地质历史与第一温度值之间的对应关系;
根据每个样本点的热历史模拟曲线,确定每个样本点在所述地质历史下对应的第一温度值。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预处理模块,用于对所述地形剖面图中的所有样本点进行热历史模拟处理,以得到每个样本点的热历史模拟曲线。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确定模块,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初始地形;
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每个样本点的经纬度坐标和海拔高度以及所述地质历史,确定每个样本点在所述初始地形下对应的第二温度值;
判断单元,用于将每个样本点的第一温度值和所述第二温度值比较,确定所述初始地形是否满足要求;
第一处理单元,用于如果所述初始地形满足要求,则将所述初始地形作为所述古地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调整单元,用于如果所述初始地形不满足要求,则根据预设调整策略,对所述初始地形进行调整,并确定调整后的初始地形是否满足要求,直至获取到满足要求的地形;
第二处理单元,用于将满足要求的地形作为所述古地形。
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所述的剥蚀厚度的确定方法。
12.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所述的剥蚀厚度的确定方法。
CN201911010562.3A 2019-10-23 2019-10-23 剥蚀厚度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100917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10562.3A CN111009179B (zh) 2019-10-23 2019-10-23 剥蚀厚度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10562.3A CN111009179B (zh) 2019-10-23 2019-10-23 剥蚀厚度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09179A true CN111009179A (zh) 2020-04-14
CN111009179B CN111009179B (zh) 2022-01-25

Family

ID=701116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10562.3A Active CN111009179B (zh) 2019-10-23 2019-10-23 剥蚀厚度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009179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23471A (zh) * 2020-05-28 2020-09-29 上海同继地质科技有限公司 剥蚀厚度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076651A (zh) * 2021-04-12 2021-07-06 中山大学 基于宇宙成因核素恢复基岩剥露历史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7195511A (zh) * 2023-08-23 2023-12-08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一种初始地壳厚度和伸展系数定量计算方法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52009A (zh) * 2013-06-27 2014-12-3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恢复石油与天然气盖层脆塑性演化史的方法
CN105093269A (zh) * 2015-06-30 2015-11-25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确定剥蚀量的方法
CN105956238A (zh) * 2016-04-22 2016-09-2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古地貌的恢复方法及装置
CN106202749A (zh) * 2016-07-15 2016-12-07 长江大学 基于基准面对沉积过程控制的沉积模拟方法
CN106405653A (zh) * 2016-10-13 2017-02-1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不整合面地层剥蚀量恢复的方法
CN107167853A (zh) * 2017-06-01 2017-09-15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 一种精细恢复岩溶古地貌的方法
CN107490810A (zh) * 2017-08-17 2017-12-19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基于风场、物源、盆地系统的储集砂体预测方法和装置
CN107870373A (zh) * 2016-09-23 2018-04-0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叠合盆地多期非连续性生烃潜力评价方法
CN108133072A (zh) * 2017-11-17 2018-06-08 上海同继地质科技有限公司 云母Ar-Ar年代学热史模拟方法及系统
CN108345046A (zh) * 2018-02-06 2018-07-31 长江大学 碎屑岩储层埋藏过程中成岩相划分方法
CN108376189A (zh) * 2018-02-06 2018-08-07 长江大学 碎屑岩储层埋藏过程中成岩相演化的恢复方法
CN109324345A (zh) * 2018-12-03 2019-02-1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期岩石孔隙度恢复方法
CN109725349A (zh) * 2018-12-05 2019-05-07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恢复生烃关键期古地貌的方法及装置
CN110019594A (zh) * 2017-09-27 2019-07-1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数值模拟的地质知识库建立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52009A (zh) * 2013-06-27 2014-12-3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恢复石油与天然气盖层脆塑性演化史的方法
CN105093269A (zh) * 2015-06-30 2015-11-25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确定剥蚀量的方法
CN105956238A (zh) * 2016-04-22 2016-09-2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古地貌的恢复方法及装置
CN106202749A (zh) * 2016-07-15 2016-12-07 长江大学 基于基准面对沉积过程控制的沉积模拟方法
CN107870373A (zh) * 2016-09-23 2018-04-0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叠合盆地多期非连续性生烃潜力评价方法
CN106405653A (zh) * 2016-10-13 2017-02-1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不整合面地层剥蚀量恢复的方法
CN107167853A (zh) * 2017-06-01 2017-09-15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 一种精细恢复岩溶古地貌的方法
CN107490810A (zh) * 2017-08-17 2017-12-19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基于风场、物源、盆地系统的储集砂体预测方法和装置
CN110019594A (zh) * 2017-09-27 2019-07-1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数值模拟的地质知识库建立方法
CN108133072A (zh) * 2017-11-17 2018-06-08 上海同继地质科技有限公司 云母Ar-Ar年代学热史模拟方法及系统
CN108345046A (zh) * 2018-02-06 2018-07-31 长江大学 碎屑岩储层埋藏过程中成岩相划分方法
CN108376189A (zh) * 2018-02-06 2018-08-07 长江大学 碎屑岩储层埋藏过程中成岩相演化的恢复方法
CN109324345A (zh) * 2018-12-03 2019-02-1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期岩石孔隙度恢复方法
CN109725349A (zh) * 2018-12-05 2019-05-07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恢复生烃关键期古地貌的方法及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赵文菊 等: "从裂变径迹分析新疆阿尔泰南部地区构造活动与古地形的变化", 《原子能科学技术》 *
闫亮 等: "龙门山构造带晚新生代剥蚀作用与均衡隆升的地表过程研究", 《地球学报》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23471A (zh) * 2020-05-28 2020-09-29 上海同继地质科技有限公司 剥蚀厚度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723471B (zh) * 2020-05-28 2024-01-19 中山大学 剥蚀厚度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076651A (zh) * 2021-04-12 2021-07-06 中山大学 基于宇宙成因核素恢复基岩剥露历史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7195511A (zh) * 2023-08-23 2023-12-08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一种初始地壳厚度和伸展系数定量计算方法
CN117195511B (zh) * 2023-08-23 2024-04-30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一种初始地壳厚度和伸展系数定量计算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09179B (zh) 2022-0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09179B (zh) 剥蚀厚度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TWI695641B (zh) 基於深度學習定位終端裝置
CN105526939B (zh) 道路匹配方法和装置
CN111462069B (zh) 目标对象检测模型训练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1625852B1 (en) Object pose neural network system
US20170134251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rapidly detecting sensitivity of a wireless radio-frequency receiver
CN113366509A (zh) 运算装置
CN111707294B (zh) 基于最优区间估计的行人导航零速区间检测方法和装置
CN110276801B (zh) 一种物体定位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0824496B (zh) 运动估计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0380216B (zh) 相控阵雷达中的相位配置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1353597B (zh) 一种目标检测神经网络训练方法和装置
CN114882115B (zh) 车辆位姿的预测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463429B (zh) 机器人、地图创建方法、定位方法及介质
JP7252862B2 (ja) 制御装置、制御システムおよび制御方法
US20150233772A1 (en) Temperature estimation
CN109343013B (zh) 一种基于重启机制的空间配准方法和系统
CN112116076A (zh) 激活函数的优化方法和优化装置
CN111145347B (zh) 地形断面的数字高程数据的校正方法、装置及校正设备
KR102386857B1 (ko) 식별 db 구축을 위한 시뮬레이션을 이용한 측정 유사 영상 생성 방법 및 그 장치
CN113515513B (zh) 轨迹矫正方法及装置、点云地图生成方法及装置
CN115600749B (zh) 地下水位预测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5096328B (zh) 车辆的定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11523391B (zh) 建筑物的识别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6992222B (zh) 一种风要素修正模型的迁移学习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328

Address after: 510275 No. 135 West Xingang Road, Guangdong, Guangzhou

Patentee after: SUN YAT-SEN University

Address before: Room 10904, building 3, no.1800 Panyuan Road, Changxing Town, Chongming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TONGJI GEOLOGY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