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06382A -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06382A
CN111006382A CN201911219065.4A CN201911219065A CN111006382A CN 111006382 A CN111006382 A CN 111006382A CN 201911219065 A CN201911219065 A CN 201911219065A CN 111006382 A CN111006382 A CN 1110063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g
air
edge
plate
air defl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1906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06382B (zh
Inventor
郜哲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21906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006382B/zh
Publication of CN1110063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063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063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063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081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for guiding air around a cur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其中导风板组件包括导风板和机翼板,所述导风板具有导风面;所述机翼板通过连接件倾斜安装于所述导风面,所述机翼板具有前缘、后缘、腹面和背面,所述腹面和所述背面均连接所述前缘和所述后缘,所述前缘与所述导风面之间具有过风间隙,所述前缘与所述导风面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后缘与所述导风面之间的间距,所述背面位于所述腹面与所述导风面之间。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导风板上设置机翼板,气流沿着机翼板的前缘流向机翼板的后缘时,在机翼板后缘形成涡旋,形成的涡旋在后续运行过程中,涡旋半径逐渐扩大,涡旋速度逐渐降低,从而可以实现迅速传热,将气流轻柔化,实现无风感或者微风感效果。

Description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中,出风口设置的导风板主要是采用与送风流呈一定角度的导风 板,通过阻碍和引导控制送风方向。
然而这种导风板送风时,气流流速较快,容易导致冷风直吹,从而引起 用户不适甚至感冒。
当前无风感空调主要通过在导风板上设置微孔,通过对气流进行降压增 速,使多股气流从微孔喷出,在出风口区域形成多处高速扰动源,达到出风 口气流与环境气流的快速掺混,达到降低空调出风距离,同时保持足够的制 冷能力。
由于现有微孔导风板的风阻较大,在风量较大时,受到导风板自身的限 制,气流难以迅速从导风板流出,造成风力浪费,也难以快速达到无风感要 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导风板组件,旨在解决现有微孔导风板风 阻偏大,无风感效果尚且不佳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性提供一种导风板组件,包括:
导风板,所述导风板具有导风面,以及位于所述导风面相对两侧边的第 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均沿所述导风板的长度方 向延伸;
机翼板,所述机翼板安装于所述导风面,所述机翼板具有前缘、后缘、 腹面、背面和两侧面,所述腹面和所述背面均连接所述前缘和所述后缘,所 述侧面连接所述背面和所述腹面,其中一所述侧面连接所述导风面,所述前 缘靠近所述第一边缘,所述后缘靠近所述第二边缘。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机翼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机翼板沿所述导风 板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所述机翼板的侧面与所述导风面贴合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背面对应所述机翼板的翼剖面的弧长为H1,所述腹 面对应所述机翼板的翼剖面的弧长或者直线长度为H2,H1大于H2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前缘与所述机翼板的最大厚度处的距离小于所述后 缘与所述机翼板的最大厚度处的距离。
在一实施例中,任意相邻的两机翼板中,其中一机翼板的腹面朝向另一 机翼板的背面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板具有位于其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多个所 述机翼板包括第一机翼组和第二机翼组,所述第一机翼组中机翼板的腹面均 朝向所述导风板的一端设置,所述第二机翼组中机翼板的腹面均朝向所述导 风板的另一端设置,所述第一机翼组中的机翼板与所述第二机翼组中的机翼 板在所述导风板的长度方向上交替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腹面相对设置的相邻两机翼板中,两所述前缘之间 的间距大于两所述后缘之间的间距。
在一实施例中,腹面相对的相邻两机翼板中,两机翼板的夹角不小于10°, 且不大于165°。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机翼板相对于所述导风板的宽度方向的迎角不小于 15°,且不大于70°。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机翼板相对于所述导风板的迎角不小于35°,且不 大于55°。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机翼板的弦长为C,所述机翼板的翼展为L,C/L的 值大于1。
在一实施例中,C/L的值不小于1.5,且不大于4。
在一实施例中,相邻的两所述机翼板之间的间距为D,所述机翼板的翼 展为L,D不小于1.3L,不大于2L。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背面为弧面,所述腹面为平面或弧面。
本发明还公开一种空调器,具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处安装有导风板组 件。所述导风板组件包括导风板和机翼板,所述导风板具有导风面,以及位 于所述导风面相对两侧边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 边缘均沿所述导风板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机翼板安装于所述导风面,所述 机翼板具有前缘、后缘、腹面、背面和两侧面,所述腹面和所述背面均连接 所述前缘和所述后缘,所述侧面连接所述背面和所述腹面,其中一所述侧面 连接所述导风面,所述前缘靠近所述第一边缘,所述后缘靠近所述第二边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导风板上设置机翼板,气流沿着机翼板的前缘 流向机翼板的后缘时,在机翼板后缘形成涡旋,形成的涡旋在后续运行过程 中,涡旋半径逐渐扩大,涡旋速度逐渐降低,从而可以实现迅速传热,将气 流轻柔化,实现无风感或者微风感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 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 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 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 附图。
图1为本发明导风板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沿气流流动方向观测);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1中导风板组件中机翼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机翼板的前缘和后缘的弧长对比图;
图5为图4中机翼板的前缘和后缘到机翼板最大厚度处的距离对比图;
图6为气流由机翼板前缘流向后缘的流场示意图;
图7a为气流由机翼板的前缘向后流动的气流流场示意图;其中α=15°;
图7b为气流由机翼板的前缘向后流动的气流流场示意图;其中α=25°;
图7c为气流由机翼板的前缘向后流动的气流流场示意图;其中α=35°;
图7d为气流由机翼板的前缘向后流动的气流流场示意图;其中α=45°;
图7e为气流由机翼板的前缘向后流动的气流流场示意图;其中α=55°;
图7f为气流由机翼板的前缘向后流动的气流流场示意图;其中α=60°;
图7g为气流由机翼板的前缘向后流动的气流流场示意图;其中α=65°;
图7h为气流由机翼板的前缘向后流动的气流涡量等值面分布图;其中α =70°;
图8a为气流由机翼板的前缘向后流动的气流涡量等值面分布图;其中α =15°;
图8b为气流由机翼板的前缘向后流动的气流涡量等值面分布图;其中α =25°;
图8c为气流由机翼板的前缘向后流动的气流涡量等值面分布图;其中α =35°;
图8d为气流由机翼板的前缘向后流动的气流涡量等值面分布图;其中α =45°;
图8e为气流由机翼板的前缘向后流动的气流涡量等值面分布图;其中α =55°;
图8f为气流由机翼板的前缘向后流动的气流涡量等值面分布图;其中α =60°;
图8g为气流由机翼板的前缘向后流动的气流涡量等值面分布图;其中α =65°;
图8h为气流由机翼板的前缘向后流动的气流涡量等值面分布图;其中α =70°;
图9为气流由机翼板的前缘向后流动的气流流场示意图;其中C/L=2;
图10为气流由机翼板的前缘向后流动的气流流场示意图;其中C/L=5;
图11为气流由机翼板的前缘向后流动的气流流场示意图;其中C/L=10;
图12为气流在机翼板后缘的流动示意图;其中C/L=3、2、1.5;
图13为气流流过现有技术中普通导风板时的气流流场图;
图14为气流流过本申请中多个机翼板时的气流流场图;
图15为气流流过本申请中多个机翼板时的流动示意图;其中因D/L值偏小, 相邻的两机翼板产生的涡旋相交汇了;
图16为气流流过本申请中多个机翼板时的流动示意图;其中D/L值合适, 相邻的两机翼板产生的涡旋没有交汇;
图17气流流过本申请中机翼板后方10倍弦长时的流场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导风板组件 11 导风板
12 机翼板 13 连接件
11a 导风面 11b 背风面
12c 侧面 121 前缘
122 后缘 12a 腹面
12b 背面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 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 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 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 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 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 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 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 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 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 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 范围之内。
本发明实提出了一种导风板组件及包含有该导风板组件的空调器。
请参阅图1至图5,导风板组件10包括导风板11和机翼板12,所述导 风板11具有导风面11a,以及位于所述导风面11a相对两侧边的第一边缘111 和第二边缘112,所述第一边缘111和所述第二边缘112均沿所述导风板12 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机翼板12安装于所述导风面11a,所述机翼板12具有 前缘121、后缘122、腹面12a、背面12b和两侧面12c,所述腹面12a和所述 背面12b均连接所述前缘121和所述后缘122,所述侧面12c连接所述背面 12b和所述腹面12a,其中一所述侧面12c连接所述导风面11a,所述前缘121 靠近所述第一边缘111,所述后缘靠近所述第二边缘112。
对于导风板11而言,其大致呈方形板状结构,导风板11自身是具有沿 其长度方向延伸且呈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另外,导风板11还具 有与所述导风面11a相对的背风面11b(背风面11b在一定角度时,也具有导 风功能)。当然,该导风板11也可以具有一定的弧度,例如导风面11a具有一 定凹弧,背风面11b也可以具有一定弧度。
请参阅图6至图8对于机翼板12而言,顾名思义,其结构类似飞机的机 翼。该机翼板12的前缘121指代机翼板12在迎风时的前部边缘,后缘122 指代机翼板12迎风时的尾缘,也就是机翼板12在迎风时,气流由前缘121 流向后缘122。对于该翼剖面,机翼板12的背面弧长(由前缘121沿着背面 12b延伸至后缘122的弧线长度)大于机翼板12的腹面12a直线长度或弧线 长度。对于该机翼板12,机翼板12自身还具有位于腹面12a与背面12b之间 的两侧面12c,翼展L指该机翼板12的相对两个侧面之间的间距(对于两个 侧面12c之间的间距均匀而言)。弦长C是指代前缘121与后缘122之间直线 距离。所述前缘121与所述机翼板12的最大厚度处的距离L1小于所述后缘 122与所述机翼板12的最大厚度处的距离L2。对于所述背面12b而言,其为 弧面,对于所述腹面12a而言,其可以为平面,亦可为弧面。
对于机翼板12与导风板11的安装,机翼板12与导风板11可以是通过 连接件13相连的,也可以通过侧面12c直接连接。
对于空调而言,其出风口的风速大概在0.5m/s~4m/s,以4m/s为例,通过 普通板状导风板导风后,经过5m左右的距离后,风速大致可以降低为0。而经 过本申请导风板组件后,经过2.5m左右的距离后,风速大致可以降低为0,在 出风口至气流吹出2m的范围内,吹出的气流与室内空气充分换热,在2m开外, 几乎无风感。
请参阅图9,当气流沿该导风板11的宽度方向吹过时,由于部分气流会从 腹面12a绕到背面12b,同时由于气流是由前缘121流动到后缘122的,所以部 分气流相对于机翼会形成螺旋状的涡旋尾流。也就是气流流经导风板11时本 来是平直的,经过多个机翼板12导流后可形成多个涡旋状尾流,从而增强传 质传热效果,提升了对流换热能力;在不减小换热量的前提下减小了气流的 行程;在距离出风口较近范围内强对流、强换热,在稍远范围内即可实现轻 柔风感的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任意相邻的两机翼板中,其中一机翼板的腹面朝向另一 机翼板的背面设置。也就是所有的机翼板的腹面朝向相同。如此涡旋气流在 由空调出风口吹出时,不会相互干涉影响,从而传质或传热效果较佳。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所述导风板具有位于其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 多个所述机翼板包括第一机翼组和第二机翼组,所述第一机翼组中机翼板的 腹面均朝向所述导风板的一端设置,所述第二机翼组中机翼板的腹面均朝向 所述导风板的另一端设置,所述第一机翼组中的机翼板与所述第二机翼组中 的机翼板在所述导风板的长度方向上交替设置。
所述腹面相对设置的相邻两机翼板中,两所述前缘之间的间距大于两所 述后缘之间的间距。
由于机翼板是贴靠安装在导风板的,所以每个机翼板只有在其远离导风 板的一侧才会形成涡旋气流。交替设置的两机翼组中(腹面相对),一方面可 局部增加流经两机翼板之间气流的流速,从而增加涡旋效果。
另外,(腹面相对的)两机翼板之间的夹角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夹角 过大,影响涡旋的涡量;夹角过小,不利于涡旋的增加。在本实施例中,腹 面相对的相邻两机翼板中,两机翼板的夹角不小于10°,且不大于165°。 较佳的,该夹角在45~75°之间。在此,该夹角是有两机翼板的弦面所呈的夹 角。
对于机翼板自身的迎角问题,下述内容将以机翼板在各种不同角度下做 仿真实验,其中,考虑到难以测定单侧涡量,所以在仿真实验中,模拟的是 双侧涡旋的情况。
请参阅图7a至图8h,可以看到当α=15°时涡旋强度较弱,当α=70°时 涡旋情况发生明显变化,翼尖涡旋程度很弱。α在15°~70°时翼尖涡旋情况 相对较为理想,根据数值仿真可以判断适迎角α的取值范围为15°~70°
请参阅图7a至图7h,在α=15°至α=55°范围内涡旋强度均较强,不同 的是α=15°和α=25°时涡旋尾流的影响范围较小,不利于带动后方空气旋 转。当α=70°时涡旋情况发生明显变化,翼尖涡程度很弱。α=25°至α=55° 时翼尖涡情况较为理想。
但是仅凭借流线分布不足以判断α对涡旋尾流的影响。涡量是反应涡旋 强度的物理量,翼周围的涡量等值面分布情况如图8a至图8h所示。
当迎角α=15°和α=25°时,涡旋尾流的涡核(图8a至图8h中,机翼板 两侧实体部分)长度最大。但是根据图7a至图7h流线分布可知,由于迎角α 小,其尾流影响范围相对较小,因此该角度适合于较远距离送风、需增强换 热效率的使用情景。α=35°至α=55°范围内,涡量分布情况相近,而迎角 α越大,打散来流的能力越强,因此认为α=55°时,将气流化为涡旋尾流的 效果最好。α=35°至α=55°迎角适合于较短距离送风且风感轻柔的设计需求。迎角α过大时,立起的机翼板12会阻塞风道,影响来流风量,且当α=60° 时涡量分布范围出现减小,α=70°时涡量分布已经很小了,因此综合分析认 为α>70°时不再能产生涡旋尾流。
通过数值仿真计算,获得的流线与速度分布如图13和图14所示。机翼板 12导风与普通导风出口速度均为4m/s。能够看到机翼板12尾流形成明显涡旋, 涡旋前部局部气流速度较大(最大为5.1m/s),此区域为强传质传热区,而在 该区域后方气流速度迅速降低,在稍远范围很快即可达到较为轻柔的风速范 围。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导风板11上设置机翼板12,气流沿着机翼板 12的前缘121流向机翼板12的后缘122时,在机翼板12后缘122形成涡旋, 形成的涡旋在后续运行过程中,涡旋半径逐渐扩大,涡旋速度逐渐降低,从 而可以实现迅速传热,将气流轻柔化,实现无风感或者微风感效果。
上述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2和图5,机翼板12的数量可以是一个, 当然,为了实现更好地导流效果,所述机翼板1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机 翼板12沿所述导风板11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例如,机翼板12的数量可以 是5~12个。
为了便于机翼板12在导风板11上的布置,在另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 导风板11的长度为S,相邻的两所述机翼板12之间的间距为D,所述机翼板 12的翼展为L,其中,S为D与L之和的整数倍。
在导风时,气流是沿着导风板11宽度方向吹出的,气流由前缘121沿着 背面12b和腹面12a流动至后缘122时,主要是在后缘122且靠近机翼板12 两侧侧面的气流会形成涡旋,所以,相对而言,如果机翼板12的翼展越长, 相邻两个旋涡之间的间距就越大。请继续参阅图9、图10、图11和图12,为 了使气流吹过导风板组件10时,能够产生更多的涡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 机翼板12的弦长为C,所述机翼板12的翼展为L,C/L>1。
图9中,C/L=2,图10中C/L=4,图11中C/L=10,图12中C/L=3、2、 1.5,从这三幅图中可以看出,当C/L=4时,机翼板后缘的两股涡旋几乎接触 在一起,所以C/L继续升高,两股涡旋将会相互干涉,从而影响传质和后续 的热交换。再本实施例中,1.5≤C/L≤4。
当气流吹过相邻的两个机翼板12时,相邻两个机翼板12的尾尖(后缘 122的一端)均会形成涡旋,涡旋随着远离机翼板12的方向流动时,涡旋的 半径会越来越大,
请参阅图15、图16和图17(Q1为其中一股涡旋气流,Q2为另一股涡旋 气流),在机翼板11的后缘11b后(翼后)10倍弦长范围内,气流流线呈两 个圆柱形分布,此范围内为流速最快、强制对流换热最强区域,因此需尽量 保证此范围内尾流线与旁边翼尾流线不发生干涉。可以看到流线最宽处约为 翼展长的2倍,因此最好可以保证两翼间距为展长的2倍。当翼间距为1.3倍 翼展时,尾流将在翼后0.3m处相交,此时能够获得更好的柔风感效果,但是换热能力会有所降低,间距继续减小会导致换热能力持续降低。因此根据不 同使用场景和设计需求,确定翼间距与翼展长度关系为1.3L≤D≤2L。
对于机翼板12而言,其尺寸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如果过大,会导致 其风阻较大,影响出风量;如果过小,会导致机翼板12后缘122形成的涡旋 效果较差。考虑空调出风口大小(一般导风板宽度为60-120mm),考虑到导 风板运动(开、关),为防止干涉,机翼板12弦长C最大需控制在80mm以 内。机翼12的弦长C较小,不利于较大规模翼尖涡的形成,故限制最小值为 20mm。由于涡旋主要于翼尖产生,翼展过长无益于涡旋的增强,过短两翼尖 涡发生干涉,也不利于涡旋生成。
在本实施例中,机翼板12的翼展L的尺寸范围在10mm~50mm内,较佳 的,翼展的尺寸范围在25mm~40mm。
对于翼展范围在25mm~40mm的机翼板12而言,除了要满足1.5≤C/L≤ 4。机翼板12的弦长也不宜过长,所以在该比率其基础上,所述机翼板12的 弦长C可进一步控制在40mm至60mm之间。
上述实施例中对柱状连接件13和片状连接件13均有介绍,在本实施例 中,将对连接件13更进一步的描述。
对于柱状连接件13而言(图中未示出柱状连接件13的实施例),气流穿 过多个柱状连接件13之后,每个柱状连接件形成一对涡街,然后继续向前方 传播,吹出的气流具有卡门涡街效应,从而可以快速与室内空气的掺混,进 一步提高了换热混流效应。所以在此,将柱状连接件13设置在靠近前缘121 的位置,在空间位置上,可以拉大涡街与涡旋之间的跨度,避免二者相互干 涉。另外,在相邻的两涡旋半径扩大交汇前,相邻的两涡旋之间的区域受到 气流影响较小(空气直吹),所以如果柱状连接件13连接所述背面12b的位 置位于所述翼展的中垂线处,那么刚好可以弥补相邻两涡旋之间的空白区。
请参阅图2和图3,对于片状连接件13而言,由于该结构对气流具有一 定的分割作用,从而可以大幅降低涡流形成(涡流的提前形成,不利于机翼 板12后缘122涡旋的形成,涡流会冲乱涡旋),所以,将片状连接件13设置 在靠近前缘121的位置,可以对气流起到整流的作用,在气流流经机翼板12 时,大幅降低后续气流的涡流现象。如果片状连接件13的位置在翼展的中垂 线上,那么,机翼板12后缘122两个尾尖形成的涡旋的半径和流速可以保持 一致,总体传质和传热更均匀。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 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 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 围内。

Claims (15)

1.一种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风板,所述导风板具有导风面,以及位于所述导风面相对两侧边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均沿所述导风板的长度方向延伸;
机翼板,所述机翼板安装于所述导风面,所述机翼板具有前缘、后缘、腹面、背面和两侧面,所述腹面和所述背面均连接所述前缘和所述后缘,所述侧面连接所述背面和所述腹面,其中一所述侧面连接所述导风面,所述前缘靠近所述第一边缘,所述后缘靠近所述第二边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翼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机翼板沿所述导风板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所述机翼板的侧面与所述导风面贴合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面对应所述机翼板的翼剖面的弧长为H1,所述腹面对应所述机翼板的翼剖面的弧长或者直线长度为H2,H1大于H2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缘与所述机翼板的最大厚度处的距离小于所述后缘与所述机翼板的最大厚度处的距离。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任意相邻的两机翼板中,其中一机翼板的腹面朝向另一机翼板的背面设置。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具有位于其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多个所述机翼板包括第一机翼组和第二机翼组,所述第一机翼组中机翼板的腹面均朝向所述导风板的一端设置,所述第二机翼组中机翼板的腹面均朝向所述导风板的另一端设置,所述第一机翼组中的机翼板与所述第二机翼组中的机翼板在所述导风板的长度方向上交替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腹面相对设置的相邻两机翼板中,两所述前缘之间的间距大于两所述后缘之间的间距。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腹面相对的相邻两机翼板中,两机翼板的夹角不小于10°,且不大于165°。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翼板相对于所述导风板的宽度方向的迎角不小于15°,且不大于70°。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翼板相对于所述导风板的迎角不小于35°,且不大于55°。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翼板的弦长为C,所述机翼板的翼展为L,C/L的值大于1。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C/L的值不小于1.5,且不大于4。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所述机翼板之间的间距为D,所述机翼板的翼展为L,D不小于1.3L,不大于2L。
14.如权利要求1至13任意一项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面为弧面,所述腹面为平面或弧面。
15.一种空调器,具有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处安装有如权利要求1至14任意一项所述的导风板组件。
CN201911219065.4A 2019-11-29 2019-11-29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Active CN1110063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19065.4A CN111006382B (zh) 2019-11-29 2019-11-29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19065.4A CN111006382B (zh) 2019-11-29 2019-11-29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06382A true CN111006382A (zh) 2020-04-14
CN111006382B CN111006382B (zh) 2023-10-31

Family

ID=701139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19065.4A Active CN111006382B (zh) 2019-11-29 2019-11-29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006382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08228B2 (ja) * 2011-10-31 2014-02-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室内機
CN204787130U (zh) * 2015-06-01 2015-11-18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导风板、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5135647A (zh) * 2015-08-27 2015-12-0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用导风板组件、导风板驱动结构及空调
CN105276786B (zh) * 2015-10-15 2018-02-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导风组件和空调器
CN205481342U (zh) * 2016-01-15 2016-08-17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系统
CN107202415B (zh) * 2016-03-17 2019-07-19 倚世节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稳流结构及应用该稳流结构的通风设备
CN207262678U (zh) * 2017-10-02 2018-04-2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挡风板、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KR102506415B1 (ko) * 2017-10-16 2023-03-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CN207555782U (zh) * 2017-12-11 2018-06-29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9341378U (zh) * 2018-11-28 2019-09-03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器
CN110296525A (zh) * 2019-06-21 2019-10-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降低噪音效果的导风叶片及其控制方法、空调机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06382B (zh) 2023-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650472U (zh) 导风板组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1716822U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N211650681U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N103438746B (zh) 一种用于余热回收的椭圆管h型翅片换热器
CN110749076A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N211476252U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N211650682U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N211476253U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N211177341U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N111006381A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N110749078B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N208952228U (zh) 一种空调内机导风板及空调器
CN211716823U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N110749077A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N110749079B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N211650679U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N211476251U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N212132840U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N110848958A (zh) 百叶组件、导风组件和空调器
CN211650680U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N111006382A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N211650677U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N212204768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1650678U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N111351200A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