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476253U -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476253U
CN211476253U CN201922131122.5U CN201922131122U CN211476253U CN 211476253 U CN211476253 U CN 211476253U CN 201922131122 U CN201922131122 U CN 201922131122U CN 211476253 U CN211476253 U CN 2114762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edge
wing
deflection assembly
air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13112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郜哲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13112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4762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4762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4762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其中导风板组件包括导风板和机翼板,导风板具有导风面,导风面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均沿导风板长度方向延伸,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在平面为S1;机翼板通过连接件倾斜安装于导风面,机翼板具有前缘、后缘、腹面和背面,腹面和背面均连接前缘和后缘,前缘与导风面之间具有过风间隙,前缘与导风面之间的间距小于后缘与导风面之间的间距,前缘和后缘所在平面为S2,平面S1与平面S2夹角α不大于3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迅速传热,将气流轻柔化,实现无风感或者微风感效果。

Description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中,出风口设置的导风板主要是采用与送风流呈一定角度的导风板,通过阻碍和引导控制送风方向。
然而这种导风板送风时,气流流速较快,容易导致冷风直吹,从而引起用户不适甚至感冒。
当前无风感空调主要通过在导风板上设置微孔,通过对气流进行降压增速,使多股气流从微孔喷出,在出风口区域形成多处高速扰动源,达到出风口气流与环境气流的快速掺混,达到降低空调出风距离,同时保持足够的制冷能力。
由于现有微孔导风板的风阻较大,在风量较大时,受到导风板自身的限制,气流难以迅速从导风板流出,造成风力浪费,也难以快速达到无风感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导风板组件,旨在解决现有微孔导风板风阻偏大,无风感效果尚且不佳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性提供一种导风板组件,包括:
导风板,所述导风板具有导风面,所述导风面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均沿所述导风板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所在平面为S1
机翼板,所述机翼板通过连接件倾斜安装于所述导风面,所述机翼板具有前缘、后缘、腹面和背面,所述腹面和所述背面均连接所述前缘和所述后缘,所述前缘与所述导风面之间具有过风间隙,所述前缘与所述导风面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后缘与所述导风面之间的间距,所述前缘和所述后缘所在平面为S2,平面S1与平面S2夹角α不小于5°,且不大于35°。
在一实施例中,平面S1与平面S2夹角α不小于15°,且不大于25°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背面对应所述机翼板的翼剖面的弧长为H1,所述腹面对应所述机翼板的翼剖面的弧长或者直线长度为H2,H1大于H2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背面位于所述腹面与所述导风面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机翼板具有翼头,所述前缘位于所述翼头,所述翼头倒圆角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机翼板还具有翼尾,所述后缘位于所述翼尾,所述翼尾呈尖劈状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机翼板的弦长为C,所述机翼板的翼展为L,C/L的值大于1。
在一实施例中,C/L的值不小于1.5,且不大于4。
在一实施例中,相邻的两所述机翼板之间的间距为D,所述机翼板的翼展为L,D不小于1.3L,不大于2L。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前缘与所述机翼板的最大厚度处的距离小于所述后缘与所述机翼板的最大厚度处的距离。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机翼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机翼板沿所述导风板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连接所述背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呈片状设置,所述连接件沿所述导风板宽度方向延伸。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背面为凸弧面,所述腹面为平面或凸弧面。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空调器,具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处安装有导风板组件,所述导风板组件包括导风板和机翼板,所述导风板具有导风面,所述导风面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均沿所述导风板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所在平面为S1;所述机翼板通过连接件倾斜安装于所述导风面,所述机翼板具有前缘、后缘、腹面和背面,所述腹面和所述背面均连接所述前缘和所述后缘,所述前缘与所述导风面之间具有过风间隙,所述前缘与所述导风面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后缘与所述导风面之间的间距,所述前缘和所述后缘所在平面为S2,平面S1与平面S2夹角α不小于5°,且不大于35°。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导风板上设置机翼板,气流沿着机翼板的前缘流向机翼板的后缘时,在机翼板后缘形成涡旋,形成的涡旋在后续运行过程中,涡旋半径逐渐扩大,涡旋速度逐渐降低,从而可以实现迅速传热,将气流轻柔化,实现无风感或者微风感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导风板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导风板组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导风板组件又一视角图;
图4为图1中导风板组件俯视图;
图5为图4中导风板组件沿A-A线的剖视图;
图6为图5导风板组件中机翼板的前缘和后缘到机翼板最大厚度处的距离对比图;
图7为图6中机翼板腹面弦长和背面弦长的对比图;
图8为图1中机翼板的立体图;
图9为气流由机翼板前缘流向后缘的流场示意图;
图10a为气流由机翼板的前缘向后流动的气流流场示意图;其中α=15°;
图10b为气流由机翼板的前缘向后流动的气流流场示意图;其中α=25°;
图10c为气流由机翼板的前缘向后流动的气流流场示意图;其中α=35°;
图10d为气流由机翼板的前缘向后流动的气流流场示意图;其中α=45°;
图10e为气流由机翼板的前缘向后流动的气流流场示意图;其中α=55°;
图10f为气流由机翼板的前缘向后流动的气流流场示意图;其中α=60°;
图10g为气流由机翼板的前缘向后流动的气流流场示意图;其中α=65°;
图10h为气流由机翼板的前缘向后流动的气流涡量等值面分布图;其中α=70°;
图11a为气流由机翼板的前缘向后流动的气流涡量等值面分布图;其中α=15°;
图11b为气流由机翼板的前缘向后流动的气流涡量等值面分布图;其中α=25°;
图11c为气流由机翼板的前缘向后流动的气流涡量等值面分布图;其中α=35°;
图11d为气流由机翼板的前缘向后流动的气流涡量等值面分布图;其中α=45°;
图11e为气流由机翼板的前缘向后流动的气流涡量等值面分布图;其中α=55°;
图11f为气流由机翼板的前缘向后流动的气流涡量等值面分布图;其中α=60°;
图11g为气流由机翼板的前缘向后流动的气流涡量等值面分布图;其中α=65°;
图11h为气流由机翼板的前缘向后流动的气流涡量等值面分布图;其中α=70°;
图12为气流由机翼板的前缘向后流动的气流流场示意图;其中C/L=2;
图13为气流由机翼板的前缘向后流动的气流流场示意图;其中C/L=5;
图14为气流由机翼板的前缘向后流动的气流流场示意图;其中C/L=10;
图15为气流在机翼板后缘的流动示意图;其中C/L=3、2、1.5;
图16为气流流过现有技术中普通导风板时的气流流场图;
图17为气流流过本申请中多个机翼板时的气流流场图;
图18为气流流过本申请中多个机翼板时的流动示意图;其中因D/L值偏小,相邻的两机翼板产生的涡旋相交汇了;
图19为气流流过本申请中多个机翼板时的流动示意图;其中D/L值合适,相邻的两机翼板产生的涡旋没有交汇;
图20气流流过本申请中机翼板后方10倍弦长时的流场图;
图21为机翼板表面声压级分布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导风板组件 11 导风板
12 机翼板 13 连接件
11a 导风面 11b 背风面
111 第一边缘 112 第二边缘
12c 侧面 121 前缘
122 后缘 12a 腹面
12b 背面 P 过风间隙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实提出了一种导风板组件及包含有该导风板组件的空调。
请参阅图1至图5,导风板组件10包括导风板11和机翼板12。所述导风板11具有导风面11a,所述导风面11a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边缘111和第二边缘112,所述第一边缘111和所述第二边缘112均沿所述导风板11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边缘111和所述第二边缘112所在平面为S1;所述机翼板12通过连接件13倾斜安装于所述导风面11a,所述机翼板12具有前缘121、后缘122、腹面12a和背面12b,所述腹面12a和所述背面12b均连接所述前缘121和所述后缘122,所述前缘121与所述导风面11a之间具有过风间隙P,所述前缘121与所述导风面11a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后缘122与所述导风面11a之间的间距,所述前缘121和所述后缘122所在平面为S2,平面S1与平面S2夹角α不小于5°,且不大于35°。
导风板11大致呈方形板状结构,导风板11还具有与所述导风面11a相对的背风面11b(背风面11b在一定角度时,也具有导风功能)。当然,该导风板11也可以具有一定的弧度,例如导风面11a是一个凹弧面,背风面11b是一个凸弧面。当导风面11a是平面时,平面S1即为导风面11a,当导风面11a为弧面时,平面S1与导风面11a不重合。
请参阅图6至图8,对于机翼板12而言,顾名思义,其结构和原理类似飞机的机翼。
该机翼板12的前缘121指代机翼板12在迎风时的前部边缘,后缘122指代机翼板12迎风时的尾缘,也就是机翼板12在迎风时,气流由前缘121流向后缘122。
气流流经机翼板12时,部分气流沿着腹面12a流动,部分气流沿着背面12b流动,由于气流在腹面12a的流动路径要小于气流在背面12b的流动路径,而两股气流是由前缘121开始,并同时抵达后缘122的,所以气流在背面12b的速度大于气流在腹面12a流过的速度,从而背面12b受到的气流压力要大于腹面受到的气流压力。
另外,机翼板12的翼头(前缘121位于翼头)是倒圆角设置的,机翼板12的翼尾(后缘位于翼尾)大致是呈尖劈装设置的。
机翼板12具有翼剖面(由垂直于前缘121和后缘122的截面截得),对于该翼剖面,机翼板12的背面弧长H1(由前缘121沿着背面12b延伸至后缘122的弧线长度)大于机翼板12的腹面12a直线长度或弧线长度H2。对于该机翼板12,机翼板12自身还具有位于腹面12a与背面12b之间的两侧面12c,当相对两个侧面12c之间的间距相同时,翼展L(对于两个侧面12c之间的间距均匀而言,该间距可以指代前缘121的长度,或者后缘122的长度)。弦长C是指代前缘121与后缘122之间垂直距离。所述前缘121与所述机翼板12的最大厚度处的距离C1小于所述后缘122与所述机翼板12的最大厚度处的距离C2。对于所述背面12b而言,其为弧面,对于所述腹面12a而言,其可以为平面,亦可为弧面。
对于机翼板12与导风板11的安装,机翼板12自身是与导风面11a存在一定间距的,以便于气流通过。机翼板12与导风板11是通过连接件13相连的,一方面,连接件13可以是柱状结构,也可以是设置在导风面11a上的规则或者不规则的凸起,当然也可以是设置在机翼板12表面的规则或者不规则的凸起。再一方面,连接件13一端连接导风面11a,另一端可以是与机翼板12的侧面、背面12b或者腹面12a连接的。又一方面,连接件13还可以是片状结构,例如该片状结构是沿着气流方向延伸的,一方面可以起到导流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气流阻力,再一方面,对经过导风面11a的气流还具有一定的分割作用,减缓涡流的形成。对于机翼板12在导风板11上的安装时的迎角α,后续将详细讨论。
对于空调而言,其出风口的风速大概在0.5m/s~4m/s,以4m/s为例,通过普通板状导风板导风后,经过5m左右的距离后,风速大致可以降低为0。而经过本申请导风板组件后,经过2m左右的距离后,风速大致可以降低为0,在出风口至气流吹出2m的范围内,吹出的气流与室内空气充分换热,在2m开外,风速极低。
请参阅图9,当气流沿该导风板11的宽度方向吹过时,由于部分气流会从腹面12a绕到背面12b,同时由于气流是由前缘121流动到后缘122的,所以部分气流相对于机翼板会形成螺旋状的涡旋尾流。也就是气流流经导风板11时本来是平直的,经过多机翼板12导流后可形成多个涡旋状尾流,从而增强传质传热效果,提升了对流换热能力;在不减小换热量的前提下减小了气流的行程;在距离出风口较近范围内强对流、强换热,在稍远范围内即可实现轻柔风感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机翼板12虽然是倾斜安装在导风面11a的,但是机翼板12自身的倾斜角度不能过大,亦不能过小。在本实施例中将对机翼板12的倾斜情况作进一步讨论。
机翼板12是倾斜安装在导风面11a的,倾斜是相对于平面S1的。
理论上,即便α=0,气流由机翼板的前缘流向后缘的过程中,就可以形成涡旋,但是该涡旋的涡量相对较小,涡旋强度也较弱。为了使涡旋效果相对较好,α可以取5°。后续数据将以α在15°至70°变化时,观察涡旋程度和涡量。
请参阅图10a至图11h,可以看到当α=15°时涡旋强度较弱,当α=70°时涡旋情况发生明显变化,翼尖涡旋程度很弱。α在15°~70°时翼尖涡旋情况相对较为理想,根据数值仿真可以判断适迎角α的取值范围为15°~70°
请参阅图10a至图10h,在α=15°至α=55°范围内涡旋强度均较强,不同的是α=15°和α=25°时涡旋尾流的影响范围较小,不利于带动后方空气旋转。当α=70°时涡旋情况发生明显变化,翼尖涡程度很弱。α=25°至α=55°时翼尖涡情况较为理想。
但是仅凭借流线分布不足以判断α对涡旋尾流的影响。涡量是反应涡旋强度的物理量,翼周围的涡量等值面分布情况如图11a至图11h所示。
当迎角α=15°和α=25°时,涡旋尾流的涡核(图11a至图11h中,机翼板两侧实体部分)长度最大。但是根据图10a至图10h流线分布可知,由于迎角α小,其尾流影响范围相对较小,因此该角度适合于较远距离送风、需增强换热效率的使用情景。α=35°至α=55°范围内,涡量分布情况相近,而迎角α越大,打散来流的能力越强,因此认为α=55°时,将气流化为涡旋尾流的效果最好。α=35°至α=55°迎角适合于较短距离送风且风感轻柔的设计需求。迎角α过大时,立起的机翼板12会阻塞风道,影响来流风量,且当α=60°时涡量分布范围出现减小,α=70°时涡量分布已经很小了,因此综合分析认为α>70°时不再能产生涡旋尾流。
通过数值仿真计算,获得的流线与速度分布如图16和图17所示。在起始阶段,由机翼板12导出的气流速度,以及普通出风口出风速度均为4m/s。能够看到机翼板12尾流形成明显涡旋,涡旋前部局部气流速度较大(最大为5.1m/s),此区域为强传质传热区,而在该区域后方气流速度迅速降低,在稍远范围很快即可达到较为轻柔的风速范围。
上述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4,机翼板12的数量可以是一个,当然,为了实现更好地导流效果,所述机翼板1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机翼板12沿所述导风板11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例如,机翼板12的数量可以是5~12个。
为了便于机翼板12在导风板11上的布置,在另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板11的长度为S,相邻的两所述机翼板12之间的间距为D,所述机翼板12的翼展为L,其中,S为D与L之和的整数倍。
在导风时,气流是沿着导风板11宽度方向吹出的,气流由前缘121沿着背面12b和腹面12a流动至后缘122时,主要是在后缘122且靠近机翼板12两侧侧面的气流会形成涡旋,所以,相对而言,如果机翼板12的翼展越长,相邻两个旋涡之间的间距就越大。请继续参阅图12、图13、图14和图15,为了使气流吹过导风板组件10时,能够产生更多的涡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机翼板12的弦长为C,所述机翼板12的翼展为L,C/L>1。
图12中,C/L=2,图13中C/L=4,图14中C/L=10,图15中C/L=3、2、1.5(C/L1=3,C/L2=2,C/L3=1.5),从这四幅图中可以看出,当C/L=4时,机翼板12后缘的两股涡旋(还未流出机翼板)几乎接触在一起,所以C/L继续升高,两股涡旋将会相互干涉,从而影响传质和后续的热交换。在本实施例中,1.5≤C/L≤4。
当α=25°,1.5≤C/L≤4,时,在最大风速(4m/s)时,翼表面声压级分布情况如图21,使用正常导风板在该风速下声压级约为38dB,可见使用升力翼不会明显提升整个导风板组件的集全声压级。在图21中,风速为4m/s时,翼表面声压级分布,Z1区域最大37dB,Z2区域最小26 dB。
当气流吹过相邻的两个机翼板12时,相邻两个机翼板12的尾尖(后缘122的一端)均会形成涡旋,涡旋随着远离机翼板12的方向流动时,涡旋的半径会越来越大,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8和图19,如两翼距离过近,相邻两翼尖(机翼板12后缘122的两尖端)产生的涡旋容易发生干涉。如果相距过远,会有较多气流不流经翼尖,减少整体的涡旋效果。最佳效果为两相邻翼尖产生的涡旋在远处刚好相近而不相交。
所以,相邻两机翼板12之间的间距不宜过小。另外,如果两机翼板12之间的间距过大,那么吹出的涡旋气流会相对较稀松,不利于传质,也不利于换热。
请参阅图18、图19和图20(Q1为其中一股涡旋气流,Q2为另一股涡旋气流),在机翼板11的后缘11b后(翼后)10倍弦长范围内,气流流线呈两个圆柱形分布,此范围内为流速最快、强制对流换热最强区域,因此需尽量保证此范围内尾流线与旁边翼尾流线不发生干涉。可以看到流线最宽处约为翼展长的2倍,因此最好可以保证两翼间距为展长的2倍。当翼间距为1.3倍翼展时,尾流将在翼后0.3m处相交,此时能够获得更好的柔风感效果,但是换热能力会有所降低,间距继续减小会导致换热能力持续降低。因此根据不同使用场景和设计需求,确定翼间距与翼展长度关系为1.3L≤D≤2L。
对于机翼板12而言,其尺寸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如果过大,会导致其风阻较大,影响出风量;如果过小,会导致机翼板12后缘122形成的涡旋效果较差。考虑空调出风口大小(一般导风板宽度为60mm -120mm),考虑到导风板运动(开、关),为防止干涉,机翼板12弦长C最大需控制在80mm以内。机翼12的弦长C较小,不利于较大规模翼尖涡的形成,故限制最小值为20mm。由于涡旋主要于翼尖产生,翼展过长无益于涡旋的增强,过短两翼尖涡发生干涉,也不利于涡旋生成。另外,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机翼板12的翼展L的尺寸范围在10mm~50mm内,较佳的,翼展的尺寸范围在25mm~40mm。
对于翼展范围在25mm~40mm的机翼板12而言,除了要满足1.5≤C/L≤4。机翼板12的弦长也不宜过长,所以在该比率其基础上,所述机翼板12的弦长C可进一步控制在40mm至60mm之间。
上述实施例中对柱状连接件13和片状连接件13均有介绍,在本实施例中,将对连接件13更进一步的描述。
对于柱状连接件13而言(图中未示出柱状连接件13的实施例),气流穿过多个柱状连接件13之后,每个柱状连接件形成一对涡街,然后继续向前方传播,吹出的气流具有卡门涡街效应,从而可以快速与室内空气的掺混,进一步提高了换热混流效应。所以在此,将柱状连接件13设置在靠近前缘121的位置,在空间位置上,可以拉大涡街与涡旋之间的跨度,避免二者相互干涉。另外,在相邻的两涡旋半径扩大交汇前,相邻的两涡旋之间的区域受到气流影响较小(空气直吹),所以如果柱状连接件13连接所述背面12b的位置位于所述翼展的中垂线处,那么刚好可以弥补相邻两涡旋之间的空白区。
请参阅图2和图5,对于片状连接件13而言,由于该结构对气流具有一定的分割作用,从而可以大幅降低涡流形成(涡流的提前形成,不利于机翼板12后缘122涡旋的形成,涡流会冲乱涡旋),所以,将片状连接件13设置在靠近前缘121的位置,可以对气流起到整流的作用,在气流流经机翼板12时,大幅降低后续气流的涡流现象。如果片状连接件13的位置在翼展的中垂线上,那么,机翼板12后缘122两个尾尖形成的涡旋的半径和流速可以保持一致,总体传质和传热更均匀。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风板,所述导风板具有导风面,所述导风面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均沿所述导风板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所在平面为S1
机翼板,所述机翼板通过连接件倾斜安装于所述导风面,所述机翼板具有前缘、后缘、腹面和背面,所述腹面和所述背面均连接所述前缘和所述后缘,所述前缘与所述导风面之间具有过风间隙,所述前缘与所述导风面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后缘与所述导风面之间的间距,所述前缘和所述后缘所在平面为S2,平面S1与平面S2夹角α不大于3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平面S1与平面S2夹角α不小于15°,且不大于25°。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面对应所述机翼板的翼剖面的弧长为H1,所述腹面对应所述机翼板的翼剖面的弧长或者直线长度为H2,H1大于H2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面位于所述腹面与所述导风面之间。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翼板具有翼头,所述前缘位于所述翼头,所述翼头倒圆角设置。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翼板还具有翼尾,所述后缘位于所述翼尾,所述翼尾呈尖劈状设置。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翼板的弦长为C,所述机翼板的翼展为L,C/L的值大于1。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C/L的值不小于1.5,且不大于4。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所述机翼板之间的间距为D,所述机翼板的翼展为L,D不小于1.3L,不大于2L。
10.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缘与所述机翼板的最大厚度处的距离小于所述后缘与所述机翼板的最大厚度处的距离。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翼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机翼板沿所述导风板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连接所述背面。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呈片状设置,所述连接件沿所述导风板宽度方向延伸。
14.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导风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面为凸弧面,所述腹面为平面或凸弧面。
15.一种空调器,具有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处安装有如权利要求1至14任意一项所述的导风板组件。
CN201922131122.5U 2019-11-29 2019-11-29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Active CN2114762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31122.5U CN211476253U (zh) 2019-11-29 2019-11-29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31122.5U CN211476253U (zh) 2019-11-29 2019-11-29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476253U true CN211476253U (zh) 2020-09-11

Family

ID=723791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131122.5U Active CN211476253U (zh) 2019-11-29 2019-11-29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47625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56680A (zh) * 2019-11-29 2020-05-1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56680A (zh) * 2019-11-29 2020-05-1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N111156680B (zh) * 2019-11-29 2023-09-1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650472U (zh) 导风板组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1716822U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N211650681U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N110749076A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N211476253U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N211650682U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N211476252U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N208952228U (zh) 一种空调内机导风板及空调器
CN211177341U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US7100969B2 (en) Wake disturb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drag
CN110749077A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N111006381B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N110749079B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N110749078B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N211716823U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N211476251U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N211650680U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N211650679U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N212132840U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N212204768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1650677U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N211650678U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N110848958A (zh) 百叶组件、导风组件和空调器
CN111156680A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N211177364U (zh) 百叶组件、导风组件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