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98017A - 衣物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衣物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998017A CN110998017A CN201880051145.0A CN201880051145A CN110998017A CN 110998017 A CN110998017 A CN 110998017A CN 201880051145 A CN201880051145 A CN 201880051145A CN 110998017 A CN110998017 A CN 11099801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oling water
- outer tub
- guide rib
- tub
- treating apparatu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6—Heating arrangements, e.g. gas heating equipment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4—Condensing arrangements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10—Drying cabinets or drying chambers having heating or ventilating means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16—Domestic laundry dryers having heatable surfaces for contacting the laundry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30—Drying processes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32—Control of operations performed in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34—Control of operations performed in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or target of the control
- D06F58/48—Control of the energy consumption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06—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25/00—Washing machines with receptacles, e.g. perforated, having a rotary movement, e.g. oscillatory movement, the receptacle serving both for washing and for centrifugally separating water from the laundry and having further drying means, e.g. using hot air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37/00—Details specific to washing machines covered by groups D06F21/00 - D06F25/00
- D06F37/26—Casings; Tubs
- D06F37/267—Tub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unting thereto components or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preceding subgroups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02—Domestic laundry dryers having dryer drums rotating about a horizontal axis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02—Domestic laundry dryers having dryer drums rotating about a horizontal axis
- D06F58/04—Detail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 Main Body Construction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Laundry Dryer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该衣物处理装置被构造成通过将冷却水供应到其中容纳有衣物的外桶的内部来冷凝水分。衣物处理装置包括:外桶;滚筒,可旋转地设置在桶中;冷却水端口,设置在外桶的内后表面上,以与外桶的内侧表面相邻,以便沿着外桶的内侧表面供应冷却水;以及引导肋,形成为沿外桶的径向向内方向从外桶的内侧表面突出,并从冷却水端口朝向外桶的前侧延伸,以将从冷却水端口供应的冷却水分散在外桶的内表面上。该装置能够减少能量消耗并改善干燥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衣物处理装置,该衣物处理装置被构造成通过向其中容纳有衣物的外桶(tub,盛水桶)的内部供应冷却水来冷凝水分,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能够通过改善冷凝性能来减少能量消耗并改善干燥性能的衣物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衣物处理装置是用于处理衣物的装置,特别是用于洗涤、干燥(drying,烘干)或清新(refresh)衣物的装置。
衣物处理装置有多种,例如,主要适于洗涤衣物的洗衣机、主要适于干燥衣物的干衣机(drying machine,烘干机)以及主要适于清新衣物的清新机(refresher)。
还具有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可以在单个本体中执行包括洗涤、干燥和清新中的至少两个衣物处理过程。例如,组合式洗烘机(combined washing and drying machine,洗涤干燥机)是一种可以在单个本体中执行洗涤、干燥和清新中全部的衣物处理装置。
此外,最近已经开发出一种衣物处理装置,该衣物处理装置包括两个衣物处理本体,这两个衣物处理本体均同时执行洗涤,或者,其中一个执行洗涤,而另一个在其同时执行干燥。
衣物处理装置可以设置有用于加热洗涤水或空气的加热设备。加热洗涤水以提高其温度的原因在于,促进洗涤剂的活化和污物的分解,以改善洗涤性能。加热空气的原因在于,通过对湿的衣物施加热量以干燥衣物来蒸发水分。
通常,洗涤水由电加热器加热,该电加热器安装到盛有洗涤水的外桶。电加热器被浸入含有异物或洗涤剂的洗涤水中。因此,诸如水垢的异物可能积聚在电加热器上,这可能导致电加热器的性能下降。此外,为了加热空气,必须另外提供用于使空气受力而移动的风扇和用于引导空气移动的管道。可以使用电加热器或气体加热器来加热空气。
然而,这样的空气加热方法通常效率较差。近来,已经开发出一种使用热泵加热空气的干衣机。热泵是一种以相反的方式利用空调系统的冷却循环的系统,因此需要与空调系统相同的组成部件,即,蒸发器、冷凝器、膨胀阀和压缩机。与冷凝器用作室内单元以降低室内温度的空调系统不同,具有热泵的干衣机使用由蒸发器加热的空气来干燥衣物。然而,具有这种热泵的干衣机具有复杂的结构,并且其制造成本高。
具有多种去除已蒸发的水分以进行干燥的方法。水分去除方法的示例包括:将湿空气(humid air,潮湿的空气)排放到外部以省略冷凝过程的方法、通过将冷凝水供应到空气循环路径中设置的冷凝管道来冷凝水分的方法、使用热泵的冷凝器来冷凝水分的方法、以及将冷却水直接供应到外桶的内部而使得外桶的内部就像冷凝管道一样起作用的方法。
在将冷却水供应到外桶的内部的情况下,冷却水与湿空气之间的热传递面积或热传递时间的增加是提高冷凝效率或干燥效率的重要因素。然而,增加热传递面积或热传递时间并不容易。因此,不能过分强调寻找通过供应冷却水来提高冷却效率的方法的需求。
在各种衣物处理装置中用作加热设备的电加热器、气体加热器和热泵具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在日本注册专利第2001070689号和韩国注册专利第10-922986号中公开了具有使用感应加热的新型加热设备的衣物处理装置,其可以增强上述传统加热设备的优点并弥补其缺点。
然而,这些现有技术文献仅公开了用于洗衣机的感应加热的基本概念,并没有公开感应加热模块的具体组成部件、与衣物处理装置的组成部件的连接和操作关系、或者用于提高效率和确保安全性的具体方法或构造。
需要将多种用于提高效率和确保安全性的具体技术应用于利用感应加热原理的衣物处理装置。
此外,以上现有技术文献没有具体提及冷却执行感应加热的感应模块的必要性、冷却结构、用于冷却的感应模块的具体结构、或者对外桶的外周向表面进行冷却的必要性。
需要将用于有效地冷却感应模块的具体技术或用于控制感应模块的输出的模块控制单元应用于利用感应加热原理的衣物处理装置。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因此,本发明针对一种衣物处理装置,该衣物处理装置大体上消除了由于现有技术的限制和缺点而导致的一个或多个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该衣物处理装置能够通过使用冷却水有效地改善水分冷凝性能来减少能量消耗并增强干燥性能。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该衣物处理装置能够通过添加简单的结构或改变结构来高度有效地增强干燥性能并减少能量消耗。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该衣物处理装置能够使用引导冷却水移动的引导肋来大大增加冷却水的热传递面积和热传递时间。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该衣物处理装置能够在执行干燥过程时冷却外桶的外周向表面,从而限制由于干燥过程而导致的外桶的温度升高,并由此改善干燥性能。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安全性、稳定性和效率的衣物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能够通过有效地冷却感应模块和模块控制单元来提高效率和稳定性。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通过驱动单个风扇来冷却感应模块、模块控制单元和外桶的外周向表面而具有较高的经济可行性。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感应模块可以稳定地联接至外桶,并且在该衣物处理装置中形成内部空气流动路径(air flow path,空气流路)和排气路径,以有效地冷却感应模块,同时也冷却外桶的外周向表面。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感应模块和模块控制单元被单独地设置并分别安装至外桶和机壳,从而增强感应模块所表现的性能,并确保模块控制单元的稳定性。
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该目的和其他优点,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目的,如本文具体实施和广泛描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包括:外桶;滚筒,可旋转地设置在外桶中;冷却水端口,设置在外桶的内后表面处,以与外桶的内侧表面相邻,从而沿着外桶的内侧表面供应冷却水;以及引导肋,形成为从外桶的内侧表面沿外桶的径向向内方向突出,并从冷却水端口向外桶的前侧延伸,以将从冷却水端口供应的冷却水分散在外桶的内表面上。
引导肋可以形成为从沿冷却水端口的上下方向的中心向前延伸,使得从冷却水端口供应的冷却水沿着引导肋的顶表面和底表面流动。
冷却水端口的沿上下方向的中心可以与外桶的沿上下方向的中心对准或位于外桶的沿上下方向的中心上方。
冷却水端口可以形成为使得冷却水朝向外桶的前侧排出。因此,由于排放压力和重力,从冷却水端口排出的冷却水可以在向前移动的同时逐渐向下流动。由于从冷却水端口排出大体上单股的冷却水,因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能非常小。因此,可以设置引导肋,以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通过引导肋,类似幕帘一样广泛分散的冷却水可以沿着外桶的内周向表面向下流动。
冷却水端口的横截面面积可以大于引导肋的横截面面积。
从冷却水端口排出的冷却水沿着引导肋的底表面向前移动,并沿着外桶的侧表面逐渐向下流动。冷却水的这种向下流动可以对应于引导肋的长度从引导肋的底表面连续实现。
从冷却水端口排出的冷却水可以沿着引导肋的顶表面向前移动。一部分冷却水可能会比引导肋向前移动得更远并向下流动。因此,冷却水向下流动的长度大于引导肋的长度。这意味着可以进一步增加冷却水与空气之间的接触面积。
冷却水端口可以位于一角度位置处,该角度位置以5度至10度范围的角度位于沿外桶的上下方向的中心上方。由于引导肋,可以将冷却水端口移至更高的位置。因此,可以通过增加热传递时间和热传递面积来进一步改善冷凝性能。
冷却水端口可以设置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形成在外桶的左侧和右侧中的相应一个处,并且引导肋可以设置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形成在外桶的左侧和右侧中的相应一个处。
形成在外桶的左侧和右侧处的冷却水端口的两个部分可以从单个冷却水供应路径分支。可以选择性地执行通过冷却水端口的两个部分的冷却水供应和通过冷却水端口的两个部分中的任何一个的冷却水供应。也就是说,用于供应冷却水的冷却水端口的数量可以变化,以防止发生过度冷却或冷却不足。在过度冷却的情况下,仅一个冷却水端口可以供应冷却水,而在冷却不足的情况下,两个冷却水端口可以供应冷却水。
引导肋可以具有形成为矩形形状的横截面,该矩形的横向宽度大于其高度。具有矩形横截面的引导肋可以提供比具有圆形横截面的引导肋更大的接触面积。
引导肋可以朝向外桶的前侧向下倾斜地延伸。
衣物处理装置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辅助引导肋,所述至少一个辅助引导肋形成为从外桶的内侧表面沿外桶的径向向内方向突出,并且设置在引导肋的下方而同时与引导肋间隔开,以便重新分散由引导肋分散的冷却水。
至少一个辅助引导肋可以形成为比引导肋朝向外桶的前侧延伸得更远。
至少一个辅助引导肋可以包括多个辅助引导肋,并且多个辅助引导肋可以包括上辅助引导肋和位于上辅助引导肋下方的下辅助引导肋。
下辅助引导肋可以形成为比上辅助引导肋朝向外桶的前侧延伸得更远。
滚筒可以由金属材料形成,并且衣物处理装置还可以包括感应模块,该感应模块设置在外桶的外侧表面上,以便与滚筒的周向表面间隔开,从而使用通过向线圈施加电流而产生的磁场来加热滚筒的周向表面。也就是说,可以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能够通过使用感应模块加热滚筒来执行干燥过程。
衣物处理装置还可以包括控制器(主控制单元),该控制器用于控制感应模块的操作、滚筒的旋转和冷却水的供应,以便在衣物处理装置中执行干燥衣物的过程。
衣物处理装置还可以包括:模块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感应模块的输出;冷却路径,机壳的外部、模块控制单元的内部和感应模块的内部通过该冷却路径彼此顺序地连通;以及风扇,设置在冷却路径中。
感应模块可以包括:基部壳体,线圈固定于该基部壳体,该基部壳体安装在外桶的外周向表面上;以及盖,联接至基部壳体的上侧,以在感应模块内部形成空间。
基部壳体可以包括:安装槽,形成在基部壳体的顶表面中,以允许线圈被安装到安装槽;安置肋(seating rib),从基部壳体的底表面向下突出,以被安置在外桶的外周向表面上;以及开口,形成为穿过基部壳体的顶表面和底表面。
感应模块可包括固定有线圈的基部壳体,该基部壳体安装在外桶的外周向表面上;盖,联接至基部壳体的上侧,以在感应模块内部形成空间;以及风扇,安装至该盖,以将空气从感应模块外部吸入到感应模块中。
基部壳体可以包括:安装槽,形成在基部壳体的顶表面中,以允许线圈被安装到该安装槽;安置肋,从基部壳体的底表面向下突出,以安置在外桶的外周向表面上;以及开口,形成为穿过基部壳体的顶表面和底表面。
基部壳体可以包括密封部分,开口不形成在该密封部分中,并且安置肋可以形成在基部壳体的底表面的限定密封部分的部分处。
因此,已冷却感应模块的空气可以从基部壳体排出,并且可以冷却外桶的外周向表面。
应当理解,本发明的前述一般描述和以下详细描述都是示例性和说明性的,并且旨在提供对所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进一步解释。
本发明的有利效果
从以上描述显而易见的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能够通过使用冷却水有效地改善水分冷凝性能来减少能量消耗并增强干燥性能。
此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能够通过添加简单的结构或改变结构来高度有效地增强干燥性能并减少能量消耗。
此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能够使用引导冷却水的移动的引导肋来大大增加冷却水的热传递面积和热传递时间。
此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能够在执行干燥过程时冷却外桶的外周向表面,从而限制由于干燥过程而导致的外桶的温度升高,由此改善干燥性能。
此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能够提高安全性、稳定性和效率。
此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能够通过有效地冷却感应模块和模块控制单元来提高效率和稳定性。
此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通过借助驱动单个风扇来冷却感应模块、模块控制单元和外桶的外周向表面而具有较高的经济可行性。
此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被构造成使得感应模块稳定地联接至外桶并被构造成使得内部空气流动路径和排气路径形成,以便有效地冷却感应模块,并且与此同时还冷却外桶的外周向表面。
此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被构造成使得感应模块和模块控制单元被单独地设置并分别安装至外桶和机壳,从而增强感应模块所表现的性能,并确保模块控制单元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附图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其中附图被包括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且被并入本申请并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视图;
图2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中的感应模块安装在外桶上的构造的视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感应模块和模块控制单元的位置的视图;
图4是示出图3所示的模块控制单元的视图;
图5是示出感应模块的基部壳体的视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感应模块和模块控制单元的位置的视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冷却水供应结构在外桶中的位置的视图;
图8是示出从外桶的内部观察的图7所示的冷却水供应结构的视图;以及
图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冷却水供应结构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参考图1和图2,将描述适用于本发明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原理和衣物处理装置的基本部件。
如图1所示,根据该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基本部件可以与一般衣物处理装置的基本部件相同或相似,但是其中设置感应模块400以直接加热滚筒300的构造可以与一般衣物处理装置的构造不同。由于感应模块400是加热设备,因此在一般衣物处理装置中使用的加热设备可以被感应模块400代替或与该感应模块一起使用。
感应模块400可以包括接收电流并形成磁场的线圈420。线圈420可以通过缠绕线材(wire,电线)而形成,并且线材缠绕的方向可以与作为要加热的物体(object,对象)的滚筒300的中心一致。也就是说,线圈420的线材可以缠绕在使得线材与滚筒300的外周向表面之间的面对(facing)面积变得尽可能大的位置处。通过下面将要提供的感应加热原理的描述将清楚地理解线圈420的绕线方向和安装位置。
当向线圈420供应电流时,在线圈420缠绕的方向上产生磁场。也就是说,在线圈420的中心轴线方向上产生磁场。此时,当将相位变化的交流电施加到线圈420时,形成交流(AC)磁场,使得磁场的方向变化。AC磁场使得在附近的导体处沿与该磁场相反的方向产生感应磁场,并且感应磁场中的变化导致在导体处产生感应电流。
也就是说,感应电流和感应磁场可能意味着,由于电场和磁场的变化而使能量从感应模块400转移到附近的导体。
因此,滚筒300由金属材料形成,并且在线圈420处产生的感应磁场使得在滚筒300处产生涡电流,该涡电流是一种感应电流。
通过抵抗感应电流中的变化(即惯性),电能被转换成热能,其结果是滚筒300被加热。通过这种方式,与感应模块400间隔开的滚筒300可以被直接加热。从上述原理可以理解,滚筒与感应模块400之间的距离越短,以及滚筒与感应模块400之间的面对面积越大,则能量从感应模块400传递到滚筒的效率越高。
也就是说,可以知道,能量被更有效地从感应模块400传递到具有相同单位面积的物体之一,该物体相较于另一物体更靠近感应模块400并更紧密地平行于感应模块400。
感应模块400可以安装在外桶200的外周向表面上。当然,感应模块400可以安装在外桶200的内周向表面上,以减小感应模块400与滚筒之间的距离。然而,考虑到旋转和振动的滚筒300与感应模块400之间发生碰撞的可能性以及在外桶200中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下对感应模块400产生损坏的可能性,期望将感应模块400安装在外桶200的外周向表面上。
外桶200安装在形成衣物处理装置的外观的机壳100的内部,并且滚筒300可旋转地安装在外桶200内部。用于驱动滚筒的电机700可以安装到外桶200的后表面。因此,滚筒可以由电机700驱动并且可以在外桶内旋转。
外桶由机壳100内部的支撑设备800(例如,阻尼器或弹簧)支撑。支撑设备可以设置在外桶200下方。排水泵900可以设置在外桶下方。
如图1和图2所示,感应模块400可以形成为在外桶的前后方向上延伸很长,并且可以安装在外桶200的外周向表面上。期望的是将感应模块400安装在外桶的上部的外周向表面上。这样做的原因在于,由于设置在外桶200下方的支撑设备800、排水泵900或其他部件(如上所述),因此用于将感应模块400安装在外桶200的下部的外周向表面上的空间可能不足。
感应模块400可以在滚筒静止的状态下面对滚筒的外周向表面的一部分。因此,当将电流施加到感应模块400时,可以仅大体上加热滚筒的外周向表面的一部分。然而,在感应模块400运行时,如果滚筒300旋转,则可以均匀地加热滚筒的整个外周向表面。
考虑到感应模块400的加热效率,期望的是不加热滚筒300的前侧和后侧。其原因在于,当在滚筒中处理衣物时,衣物大体上聚集在滚筒的沿前后方向的中心部分。也就是说,当热量从加热的滚筒被传递到容纳在其中的衣物时,从滚筒300的前侧和后侧传递到衣物的热量非常小。因此,可能降低感应模块400加热滚筒300的前侧和后侧的加热效率。
因此,期望的是将感应模块400安装成使得感应模块400在外桶200的前后方向上从中心部分向前和向后延伸。
在滚筒300中可以设置有提升件(lifter)50,以搅动滚筒中的衣物。当滚筒300旋转时,提升件50可以起到将衣物举起的作用。被提升件50举起的衣物掉落。通过这种方式,提升件50可以改善洗涤性能和干燥性能。提升件通常被认为是具有滚筒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必要部件。
在下文中,参考图3,将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感应模块、模块控制单元和用于冷却衣物处理装置的这些部件的冷却结构。
用于加热滚筒的感应模块400可以安装在外桶200的上部的外周向表面上。用于控制感应模块400的输出的模块控制单元80可以设置在感应模块400附近。
感应模块400包括线圈420,将高电流施加到该线圈。施加到线圈的电流可以是交流电。因此,当电流施加到线圈420时,热量可以从线圈420产生。在没有消除从线圈420产生的热量的情况下,效率可能下降。
用于控制感应模块400的输出的模块控制单元80可以设置有功率晶体管,例如,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功率晶体管产生的热量非常大。由感应模块400和模块控制单元80产生的全部热量的大约80%可以由功率晶体管产生,其大约10%可以由线圈420产生,而其余的大约10%可以由模块控制单元80中设置的各种元件和基板产生。
为了确保基板的各种元件以及功率晶体管的正常运行,需要适当地冷却这些部件。
因此,需要用于冷却模块控制单元80以及感应模块400的结构。
该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够使用单个风扇450有效地冷却模块控制单元80以及感应模块400的衣物处理装置。此外,该实施例提供一种还能够使用单个风扇450冷却外桶的外周向表面的衣物处理装置。
如图3所示,模块控制单元80和感应模块400可以形成为通过冷却路径95彼此连通。冷却路径95可以设置有风扇450。冷却路径95可以由模块控制单元80的壳体和感应模块400的壳体限定。也就是说,冷却路径95可以通过将模块控制单元80的壳体和感应模块400的壳体彼此连接而形成。
冷却路径95可以形成为与机壳100的外部连通。为此,可以提供管道。机壳100中可以具有通风孔110。冷却路径可以包括连接管道90,该连接管道连接到通风孔110。因为外桶200相对于机壳100振动,所以连接管道90可以形成为波纹管型。也就是说,连接管道可以形成为柔性波纹管。
冷却路径95的波纹管型连接管道90的仅一侧可以连接至机壳100,并且冷却路径95的其余部分、模块控制单元80和感应模块400可以固定到外桶200。因此,联接到外桶的模块控制单元80和感应模块400可以与外桶一起振动。
通常,机壳100中的空气的温度高于机壳100外部的空气的温度。因此,为了提高冷却性能,非常期望使用机壳100外部的空气进行冷却。
通过冷却路径95被引入模块控制单元80的空气冷却模块控制单元80的内部,然后被排放到模块控制单元80的外部。排放到模块控制单元80外部的空气通过冷却路径95被引入感应模块400。也就是说,已经冷却模块控制单元80的空气被引入到感应模块400中,以冷却感应模块400的内部。之后,空气被排放到感应模块400的外部。
从感应模块400排出的空气可能与外桶的外周向表面碰撞。因此,已被加热的外桶的外周向表面也可以被从冷却路径95排出的空气冷却。
如上所述,根据该实施例,由单个风扇引入的外部空气可以顺序地冷却模块控制单元、感应模块和外桶的外周向表面。
将参考图4对模块控制单元80进行详细说明。
模块控制单元80可以包括:壳体85,空气流动路径87形成在该壳体中;基板83,设置在壳体85的内部;以及功率晶体管81,安装在基板83上。当然,各种其他元件也可以安装在基板83上。
在模块控制单元80的部件中,功率晶体管81产生最大量的热量。因此,功率晶体管81的散热非常重要。为此,空气流动路径87可以沿着功率晶体管81形成。
壳体85可以设置有进气孔86和出气孔88。空气流动路径87可以被限定在进气孔86与出气孔88之间。
可以考虑基板83的面积、要安装在基板上的各种元件以及功率晶体管81的尺寸来形成壳体85。如图4所示,功率晶体管81所占的面积相对较小。但是,从功率晶体管81产生的热量非常大。
因此,空气流动路径可以仅形成在壳体85的一部分中,而不是形成在壳体85的整个区域中。也就是说,通过仅在壳体85的与产生最大热量的功率晶体管81相对应的部分中形成空气流动路径,来对功率晶体管81进行集中冷却是更有效的。
其原因在于,假设引入到空气流动路径中的空气量是恒定的,则空气流动路径的横截面面积越大,使用该空气流动路径可获得的冷却性能越低。因此,期望仅在安装有功率晶体管81的区域中形成空气流动路径。
此外,可以设置散热器82以散发来自功率晶体管81的热量。散热器82可以由具有优异导热性的金属材料形成。散热器82可以与功率晶体管81接触,以主要从功率晶体管81吸收热量。散热器82可以形成为具有多个冷却片,以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散热器82可以安装在空气流动路径中,从而可以通过散热器82的冷却功能更有效地冷却功率晶体管81。因此,空气流动路径87可以沿着散热器82和功率晶体管81形成。特别地,空气流动路径87可以在散热器82和功率晶体管81的纵向方向上形成。
为了在壳体85的特定部分中形成空气流动路径87,壳体85的内部可以被分隔为用于在其中形成空气流动路径87的部分和其余部分。此外,基板83可以在壳体内部被分隔为安装有功率晶体管81的部分和安装有各种其他元件的部分。为此,壳体可以在其中设置有分隔壁84。
由于分隔壁84,被引入空气流动路径87中的大部分空气用于冷却散热器82和功率晶体管81。因此,可以集中冷却散热器82和功率晶体管81。
基板83的未暴露于空气流动路径87的部分以及安装在其上的元件也可能需要冷却,这可以通过自然对流来实现。也就是说,壳体的内部可以被分隔成受风扇的操作影响的受迫(forced)冷却区域和自然对流冷却区域。
为了实现自然对流,在壳体85中可以具有穿透部分。穿透部分可以包括多个连通孔85a和85b。连通孔85a和85b可以包括侧表面连通孔85a和顶表面连通孔85b。侧表面连通孔85a可以形成为与机壳100的后壁相邻。也就是说,侧表面连通孔85a可以形成在壳体85的最靠近机壳100外部的侧表面中。通过这种构造,机壳外部的空气可以通过侧表面连通孔被引入到壳体中。
壳体中加热的空气上升。因此,期望在壳体85的顶表面中形成顶表面连通孔85b,以通过该顶表面连通孔排放加热的空气。可以通过连通孔85a和85b及其之间的位置关系来实现使用自然对流的冷却。
如图3所示,感应模块400可以沿外桶的前后方向安装到大体上的中心部分。其原因在于,感应模块400集中加热滚筒的中心部分更为有效。为此,感应模块400与机壳之间的距离相对较长。因此,将空气从机壳外部直接吸入到感应模块400并不容易。这是因为就设计而言,通风孔110位于机壳的后壁中。
模块控制单元80可以相对自由地位于外桶上方。由于外桶的圆柱形形状,可以沿上下方向在机壳与外桶的左上部和右上部之间形成自由空间。当然,可以沿前后方向在机壳与外桶的左上部和右上部之间形成自由空间。因此,模块控制单元80可以位于外桶的上方,从而与机壳100的后壁相邻。
更期望的是,将机壳外部的空气直接供应到模块控制单元80。还期望的是,从模块控制单元80排放的空气被用于冷却感应模块,而不是被引入到机壳中。通过这种构造,可以仅使用单个风扇并将感应模块和模块控制单元集成到单个组件中。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用于将感应模块和模块控制单元彼此连接的连接管道。该连接管道可以由感应模块的壳体和模块控制单元的壳体限定。因此,可能不需要用于连接这些壳体的附加管道结构。
将参考图5对感应模块40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感应模块400包括基部壳体430,并且还包括联接至基部壳体430的上壳体或盖410(参考图3)。基部壳体430和盖410可以被统称为感应模块壳体。
基部壳体430设置有线圈420。通过将盖410联接到基部壳体,在感应模块400内部形成一空间。被引入感应模块400中的空间中的空气被供应到线圈420,并且冷却该线圈。
盖410的中心部分与连接管道连接。因此,外部空气被引入到感应模块400的中心部分中,并沿径向方向移动,从而均匀地冷却线圈420。
该实施例可以提出一种用于在感应模块400内部更均匀地冷却线圈的结构。在空气从感应模块400的一侧被引入该感应模块中并从该感应模块的相对侧被排出的情况下,在两个相对侧之间的区域(空气通过该区域被引入和排出)之外的区域中的冷却效率不可避免地较低。假设线圈420被布置在感应模块400中的整个区域中,则不容易均匀地冷却线圈420。
期望的是,感应模块400形成为具有相对较大的平面面积和相对较低的高度。其原因在于,通过增加感应模块400与外桶200之间的安装面积,更可靠地将感应模块400联接到外桶200,并减小由感应模块400施加到外桶200的偏心载荷。
因此,优化用于在感应模块400内部进行冷却的空气流动路径并不容易。
如图5所示,基部壳体430可以包括基部432,并且还可以包括从基部432向下突出的加强肋434。基部432可以形成为具有板状形状。
基部432形成沿上下方向封闭的封闭部分或密封部分。除了封闭部分之外,基部壳体430还包括开口433,该开口形成为穿过基部壳体430的顶表面和底表面。图5示出基部壳体430的示例,其中在多个区域中形成有多个基部432(即,封闭部分)以及多个开口433。开口433可以对应于线圈的中心部分、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形成。
可以在基部壳体432的顶表面中形成安装有线圈420的安装槽431。安装槽可以形成在基部432和开口433中。形成在基部432中的安装槽具有封闭的底部,线圈的下部可以被安置在该封闭的底部上。形成在开口433中的安装槽具有开放的底部。
线圈420可以过盈配合到安装槽中。这是为了稳定地固定线圈420。形成在开口433中的安装槽在上下方向上由线圈420封闭,因此,空气不容易通过安装槽沿上下方向移动。
然而,安装槽可以不形成在开口433中。开口和封闭部分可以在基部壳体的纵向方向上交替地形成。替代地,开口和封闭部分可以在基部壳体的宽度方向上交替地形成。加强肋也可以用作封闭部分。
因此,线圈420的许多部分可以通过过盈配合到安装槽中而固定在安装槽中。也就是说,线圈420的某些部分可以悬置于空气中。然而,线圈420的许多部分可以沿线圈的纵向方向固定在安装槽的多个位置中。特别地,线圈的纵向方向上的两端可以固定在安装槽中。通过这种方式,整个线圈420可以被稳定地支撑。
在开口433中未形成安装槽的情况下,开口中的线材的两个相邻部分之间形成间隙。空气可以通过这个间隙。
通过线材的两个相邻部分之间的间隙的空气移动可能不足。此外,在开口中形成有安装槽的情况下,不能实现该空气的移动。因此,为了确保空气的更有效地移动,需要一种用于将存在于基部壳体430上方的空气吸入基部壳体430的结构。
为此,可以在基部壳体430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部分中形成连通孔436。可以在基部壳体430的纵向方向(与外桶的前后方向相对应的方向)上设置多个连通孔436。
通过连通孔436被引入到基部壳体430的下部中的空气可以沿径向方向排放到基部壳体430的外部。
为了实现该构造,需要在基部壳体430的底表面与安装有基部壳体430的外桶的外表面之间形成一定间隙。也就是说,需要形成可以通过其排放空气的空间。
为此,加强肋434从基部壳体430的底表面突出,从而与外桶的外周向表面发生紧密接触,并且基部壳体430的底表面的除了加强肋434之外的区域与外桶的外周向表面间隔开。
加强肋434可以形成为从连通孔436沿大体上径向方向延伸。因此,即使基部壳体430变形,基部壳体430也可以由于加强肋434而牢固地保持与外桶的外周向表面的紧密接触。
基部壳体430设置有紧固部分435,以便联接到外桶。紧固部分435可以形成在沿着基部壳体430的边缘的四个角部处。当通过紧固部分435使基部壳体430与外桶紧密接触时,可以改变基部壳体430的形状,以便通过加强肋434更紧密地接触外桶。在基部壳体的整个表面而不是加强肋434与外桶紧密接触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基部壳体的形状改变而增强的接触力相对较小。
上述加强肋434可以执行:将基部壳体的基部432与外桶的外周向表面间隔开的功能;增强基部壳体的刚性的功能;以及使基部壳体与外桶的外周向表面牢固地紧密接触的功能。
此外,加强肋434可以通过将基部壳体的大区域与外桶的外周向表面间隔开而形成排气路径。线圈420可以通过排气路径被均匀地冷却。此外,空气沿着面对基部壳体的外桶的外周向表面流动,然后从对应于基部壳体的区域被排放,从而可以冷却外桶的外周向表面。
外桶的外周向表面的安装有基部壳体的部分的温度可以高于外桶的外周向表面的其余部分的温度。这是因为与基部壳体相对的滚筒被加热,因此,外桶的外周向表面的安装有基部壳体的部分的温度通过被加热的滚筒而升高。
外桶的外周向表面的温度升高意味着与外桶的外周向表面相对的外桶的内周向表面的温度升高。也就是说,当外桶的外周向表面受迫冷却时,可以抑制与外桶的外周向表面相对的外桶的内周向表面的温度升高,或者外桶的内周向表面可以被冷却。
在根据上述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中,感应模块、模块控制单元和外桶的外周向表面可以使用单个风扇来冷却。
在上述实施例中,感应模块和模块控制单元被集成为单个组件,并且该组件被安装在外桶上方。然而,当外桶振动时,模块控制单元也随之一起振动,这可能会降低模块控制单元的稳定性。为此,模块控制单元和感应模块可以被单独地设置,并且可以安装在彼此不同的位置。
如图6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类似于上述实施例,感应模块400可以安装在外桶的上部的外周向表面上。与感应模块400分开设置的模块控制单元80可以位于外桶的后部上方,并且可以安装至机壳100。由于模块控制单元80被固定到机壳,因此可以确保模块控制单元80的稳定性。
模块控制单元80的形状、构造和组成部件可以与上述实施例中的模块控制单元的形状、构造和组成部件相同。然而,因为模块控制单元80与感应模块400分开形成,所以用于将这两个部件彼此连接的管道结构或壳体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中的不同。
模块控制单元80可以沿竖直方向安装到机壳。其原因在于,进一步增加与振动的外桶的间隔距离。由于外桶的圆柱形形状,可以实现这种构造。也就是说,外桶的上部从机壳的中心向其两侧逐渐降低。因此,模块控制单元80可以沿竖直方向安装在机壳的内壁上,从而增加安装面积,并且因此将模块控制单元80更牢固地固定至机壳。此外,由于与外桶的间隔距离变得比水平安装模块控制单元80时更长,所以可以更加确保地防止与外桶的干涉。
模块控制单元80与形成在机壳的后侧中的通风孔110(参考图3)连接,使得空气从机壳外部被引入到模块控制单元80中。风扇470可以安装到模块控制单元80。与上述实施例不同,模块控制单元80可以不与感应模块连通。除了用于非连通的这种构造之外,模块控制单元80的壳体中的空气流动路径、壳体的外观、以及壳体的内部结构和形状可以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同或相似。
因此,在该实施例中的模块控制单元80可以被构造成使其由单个风扇470冷却。
感应模块400也需要被冷却。为此,可以仅设置风扇460,以用于冷却感应模块400。
感应模块400的构造可以与上述实施例中的构造相同或相似。然而,由于感应模块400未与模块控制单元80连接,因此盖410的构造可以与上述实施例中的构造不同。
当然,该实施例中的盖410的功能可以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同。然而,盖410可以附加地设置有用于将风扇460安装到其上的结构,以便将空气从感应模块400的外部吸入到感应模块400中。
期望的是外部空气被引入到感应模块400的中心并沿径向方向移动。为此,可以在盖410的中心部分中形成用于风扇460的安装部分或进气孔440。
感应模块400通常可以形成为具有相对低的高度的板的形状。感应模块的横截面可以对应于安装有感应模块的外桶的外周向表面的横截面。因此,感应模块400可以非常稳定地联接到外桶。类似于上述实施例,线圈被过盈配合到安装槽中,因此不会因轻微振动而损坏。此外,因为在感应模块400中未安装基板或其他电子部件,所以感应模块400的稳定性可以得到提高。
风扇460的吸入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方向。因此,由于风扇460和风扇安装部而导致的感应模块400的整体高度的增加可以被最小化。此外,即使在外桶振动时,风扇460也可以稳定地吸入空气(无论是否振动),因为其吸入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方向。此外,由于风扇的吸入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方向,因此风扇可以稳定地固定到感应模块400。
在该实施例中,从感应模块400排放的空气冷却外桶的外周向表面。在该实施例中,由于没有通过模块控制单元的空气被引入到感应模块400中,因此感应模块和外桶的外周向表面的冷却性能可以被进一步增强。
在以上实施例中,外桶的外周向表面可以通过用于冷却感应模块的空气冷却。外桶的外周向表面的冷却可以具有以下含义。
在通过加热滚筒来干燥滚筒中的衣物的情况下,高温高湿空气从滚筒中移出,并接触外桶的内周向表面。在外桶的内周向表面的温度相对较低的情况下,高温高湿空气中包含的水分可能会冷凝。可以认为,干燥性能取决于通过冷凝除去已蒸发的水分的冷凝性能以及加热性能。
因此,通过冷却外桶的外周向表面的过程间接地冷却外桶的内周向表面,可以进一步增强干燥过程中的冷凝性能。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可以是能够执行干燥过程的衣物处理装置。衣物处理装置被构造成加热滚筒的外周向表面,并且因此可以不包括使用循环管道的空气循环结构。也就是说,可以省略用于循环空气的风扇、安装有加热器的干燥管道以及安装有冷凝单元的冷凝管道。
例如,可以在从外桶中排出所有洗涤水之后执行干燥过程。当洗涤过程完成时,可以执行干燥过程。当然,干燥过程可以独立于洗涤过程进行。在干燥过程期间,可以通过冷却外桶的内周向表面来冷凝水分。经冷凝的水分可以移动到外桶的下部,并且可以通过排水泵900(参考图1)排放到外部。
在下文中,将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向外桶的内部供应冷却水的构造。与上述实施例类似,该实施例可适用于其中滚筒由感应模块加热的衣物处理装置。
然而,该实施例也可以适用于其他类型的衣物处理装置。这是因为可以供应冷却水不仅为了进行冷凝,而且还为了降低外桶中的温度或滚筒中的温度。
例如,在使用蒸汽(steam)执行清新过程的衣物处理装置的情况下,当清新过程完成时,滚筒和外桶中的大气温度由于蒸汽而可能非常高。在这种状态下,当使用者从滚筒中取出衣物时,他/她可能会因高温而受伤。因此,可能需要一种用于在清新过程完成之后立即降低滚筒和外桶中的大气温度的构造。为此,该实施例可以应用于衣物处理装置。
在下文中,将参考图7至图9详细描述能够将冷却水更有效地供应到外桶的内部的实施例。
如图7所示,外桶200设置有用于向外桶的内部供应冷却水的冷却水端口230。冷却水通过冷却水端口230被供应到外桶的内周向表面,从而可以在冷却水与外桶中的高温高湿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冷却水可以是从外部水源供应的冷水。
冷却水端口230可以形成在外桶200内部的后壁210中,并且从冷却水端口230供应的冷却水可以在冷却水端口230附近被供应到外桶200的内周向表面。因此,冷却水可以在沿着外桶200的内周向表面220向下流动的同时与外桶中的高温高湿空气进行热交换。
在从冷却水端口230供应的冷却水不沿着外桶的内周向表面220流动而是落到外桶的下部的状态下,冷凝效率显著降低。其原因在于,当冷却水在不分散的情况下立即落下时,与湿空气的接触时间变短,与湿空气的接触面积也变小。
冷凝效率的降低意味着干燥性能的降低。也就是说,不能去除从衣物蒸发的水分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干燥时间的增加,这意味着能量消耗不可避免地增加。
因此,通过增加从冷却水端口230供应的冷却水与湿空气之间的接触时间和接触面积来改善干燥性能和能量消耗是非常重要的。
冷却水端口230可以形成在外桶200内部的后壁210中,以便接触内周向表面220。因此,从冷却水端口230供应的冷却水的一部分可以与内周向表面220发生接触,并且可以在向外桶的前侧移动的同时下落。但是,所供给的冷却水与内周向表面220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小。这是因为从冷却水端口230供应冷却水的方向与内周向表面220延伸的方向彼此平行。因此,仅一部分冷却水沿着内周向表面向前移动,并且大量的冷却水在不接触内周向表面的情况下落到外桶的底部。
为了解决该问题,可以将从冷却水端口230供应冷却水的方向和内周向表面延伸的方向设置为彼此不平行,从而使所供应的冷却水与内周向表面发生碰撞。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当冷却水与内周向表面碰撞时,大量的冷却水不沿着内周向表面流动,而是被排斥而下落。
本申请人已经研究了各种方法来增加从冷却水端口230供应的冷却水与湿空气之间的接触时间和面积,并且考虑到水的表面张力特性,已经提出了一种通过借助引导肋240分配冷却水的流(stream)来有效地提高冷凝效率的方式。
引导肋240可以从冷却水端口230朝向外桶200的前侧延伸。引导肋240可以形成为从外桶的内周向表面220的一部分沿径向向内方向突出。
引导肋240可以设置为竖直地划分从冷却水端口230供应的冷却水的流动路径。也就是说,引导肋240可以形成在冷却水端口230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心部分处。
从冷却水端口230供应的冷却水可以沿着外桶的内周向表面220和引导肋240的表面向前移动。当然,当冷却水向前移动时,冷却水也可以向下移动。此时,沿着外桶的内周向表面220发生向下移动。
具体地,引导肋240增加与冷却水的接触面积。表面张力使冷却水沿着引导肋240的底表面以及引导肋240的顶表面在一定程度上朝向外桶的前侧移动。
防止沿着引导肋240的顶表面向前移动的冷却水通过引导肋240下落。当冷却水进一步移离引导肋240时,冷却水沿着内周向表面220下落。
在此,存在于引导肋240上方的冷却水可以是具有一定高度的水流。当冷却水移离引导肋240时,与引导肋240的顶表面接触的一部分冷却水可能由于摩擦而立即下落。另一方面,当冷却水移离引导肋240时,位于比引导肋240的顶表面更高处的冷却水的一部分可以进一步向前移动。因此,当冷却水从引导肋240的顶表面移离时,冷却水以其前后方向的宽度变宽的形式、采用幕帘(stage curtain)垂下的方式沿着外桶的内周向表面220下落。
冷却水沿引导肋240的底表面移动的模式可以与冷却水沿引导肋240的顶表面移动的模式相同。然而,冷却水沿着引导肋240的底表面移动的距离相对较短,这是因为重力对沿着引导肋240的底表面移动的冷却水的影响大于对沿着引导肋240的顶表面移动的冷却水的影响。
例如,与引导肋240的底表面接触的冷却水的一部分沿着引导肋向前移动。但是,冷却水可能会由于重力而在移离引导肋之前下落。被供应到比引导肋240的底表面低的位置的冷却水的一部分可以比沿着引导肋240的底表面移动的冷却水向前移动更短的距离。
如上所述,引导肋240用于竖直地分隔从冷却水端口230供应的冷却水的流,因此,可以形成宽度大于从冷却水端口230到引导肋240的远端的长度的冷却水流。也就是说,能够使沿着外桶的内周向表面220的冷却水的帘状流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变得非常大。
冷却水流的前后方向上的这种宽度增加可能导致冷却水与湿空气之间的热传递时间增加以及两者之间的热传递面积增加。
所示的引导肋240的横截面可以具有圆形形状。然而,为了增加引导肋240与冷却水之间的摩擦面积,并有效地使沿着引导肋240的顶表面流动的冷却水和沿着引导肋240的底表面流动的冷却水彼此分离,更期望将引导肋240形成为具有矩形的横截面。
为了提高冷凝效率,冷却水端口230可以设置成两部分,每部分形成在外桶的左侧和右侧中的相应一侧处。通过相同的方式,引导肋240可以设置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形成在外桶的左侧和右侧中的相应一侧处。因此,可以使热传递面积加倍,并且因此可以进一步增加冷凝效率。
冷却水可以被分叉(bifurcate,分为两支)并通过两个冷却水端口230供应。也就是说,与通过单个冷却水端口230供应冷却水的构造相比,所供应的冷却水的总量相同,但是冷却水的供应位置可以分为两个。
例如,冷却水供应压力或所供应的冷却水的量可以是恒定的,而与冷却水端口230的数量无关。例如,在从两个分开的冷却水端口同时供应冷却水的情况和从两个分开的冷却水端口之一供应冷却水的情况之间,所供给的冷却水的总量可能没有明显差异。然而,在前一种情况下,可预期到热传递面积的增加和热传递时间的增加,因此其冷凝性能可能更好。
随着干燥过程的进行,蒸发的水分量随时间变化。在干燥过程开始时,由于热量明显上升,蒸发的水分量相对较小。因此,此时,不需要高的冷凝性能。在这种情况下,当供应过量的冷却水时,干燥性能可能由于冷却水的蒸发而降低。
在干燥过程的中间,明显的热量上升完成并且水分通过潜热(latent heat)蒸发,所蒸发的水分的量相对较大。此时,需要高的冷凝性能。
因此,根据该实施例,能够根据同时使用两个冷却水端口或仅使用一个冷却水端口的干燥过程来确保适当的冷却性能。也就是说,可以预先防止过度冷却或冷却不足。
引导肋240可以朝向外桶的前侧以向下倾斜(incline)的方式延伸。外桶具有振动的构造。因此,由于由滚筒的操作或外部因素引起的外桶的振动,所以沿着引导肋240流动的冷却水可以快速地与引导肋240分离。也就是说,冷却水可能不会沿着引导肋240充分地流动,而是可能立即与引导肋240分离。通过引导肋240防止沿引导肋240的顶表面流动的冷却水下落,因此通过振动与引导肋240的顶表面分离的冷却水的量相对较小。然而,振动促进了沿引导肋240的底表面流动的冷却水的下落。
为了防止冷却水由于振动而与引导肋240分离,引导肋240可以形成为朝向外桶的前侧向下倾斜。引导肋向下倾斜的方向的竖直矢量分量与冷却水由于重力或振动而下落的方向相同。因此,即使发生振动时,冷却水也可以沿着引导肋240流动相对较长的距离。
期望向下倾斜的角度非常平缓。其原因在于,当向下倾斜的角度增加时,重力分量变得比表面张力分量大得多。
冷却水端口230可以位于沿外桶的上下方向的中心上方。具体地,冷却水端口230可以位于一角度位置处,该角度位置位于外桶的上下方向的中心上方、相对于水平中心线成大约5度至10度范围的角度。
外桶内的高温高湿空气有上升的趋势。因此,期望形成如下构造:冷却水与湿空气之间的热传递发生在沿外桶的上下方向的中心上方的区域中,而不是发生在沿外桶的上下方向的中心下方的区域中。
此外,冷却水从沿外桶的上下方向的中心或是该中心下方的区域下落的下落距离和下落时间可能较短。因此,可以减少热传递面积和热传递时间。因此,期望将冷却水端口230形成在比沿外桶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稍高的位置处。
然而,不希望在较高位置处形成冷却水端口230。这是因为外桶的内周向表面的角度(其对应于较高位置)太陡而不能防止冷却水竖直下落。因此,在冷却水端口230形成在较高位置处的情况下,冷却水可能会竖直地下落而不会沿着外桶的内周向表面向下流动。
为了增加热传递面积或热传递时间,在冷却水沿着外桶的内周向表面向下流动的前提下,可能希望冷却水端口230位于外桶中的较高位置。然而,在外桶仅设置有冷却水端口230的情况下,冷却水没有沿着外桶的内周向表面流动而直接下落,因此,冷却水端口在较高位置处的定位明显受限。
在该实施例中,引导肋240可以包括用于防止冷却水下落的突起。因此,与不设置引导肋240的情况相比,可以在设置引导肋240的情况下将冷却水端口移动至更高的位置。因此,不仅通过引导肋240的固有功能,而且通过将冷却水端口的定位移动到更高位置,可以进一步提高冷却效果,这是可通过引导肋240实现的。
图9示出可以与上述实施例结合实现的实施例。
如上所述,冷却水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被确定为与引导肋240的长度相对应。期望的是通过增加引导肋240的长度来增加冷却水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然而,在引导肋240的长度过度增加的状态下,冷却水可能不会从引导肋240逸出,并且可能会沿着引导肋的侧表面向下流动。在这种情况下,沿着外桶的内周向表面流动的冷却水的量或冷却水的宽度可以显著减小。因此,引导肋240的长度的增加受到限制。
从引导肋240的底表面下落的冷却水流到外桶的底部。在此,辅助引导肋241可以形成在引导肋240下方,使得冷却水可以阶梯式(stepwise)流动。因此,可以进一步增加热传递时间和热传递面积。
辅助引导肋241可以形成为比引导肋240更长。因此,辅助引导肋241可以进一步增加沿着辅助引导肋241的底表面流动的冷却水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
在上述辅助引导肋241下方可以另外地形成另一辅助引导肋242。该另外的辅助引导肋242可以执行与前述的辅助引导肋241相同的功能,并且可以比前述的辅助引导肋241更长。
因此,冷却水沿着外桶的内周向表面阶梯式地向下流动。因此,可以进一步增加冷却水流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即,与上述幕帘的横向宽度相对应的宽度。因此,可以增加热传递面积和热传递时间。热传递面积的增加意味着冷却水以非常薄的流动厚度向下流动。因此,冷却水向下流动的速度变得相对较低,这导致热传递时间增加。
该冷却水供应结构可以应用于使用感应模块的衣物处理装置的干燥过程。
当感应模块被驱动时,加热滚筒以加热衣物。此时,当滚筒旋转时,加热的滚筒与衣物之间的接触时间变得非常短,因此水分被蒸发,同时使对衣物的热损害最小化。当水分被完全蒸发时,将供应冷却水以冷凝已蒸发的水分,然后执行干燥过程。
在根据该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装置中,可以设置控制器以控制感应模块的操作、滚筒的旋转以及冷却水的供应,以执行干燥过程。
为了提高冷凝效率和冷却性能,外桶的内周向表面的温度以及由于冷却水导致的热传递面积和热传递时间的增加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滚筒的加热,外桶的内周向表面的温度,特别是与感应模块对应的外桶的内周向表面的温度可能相对较高。因此,沿着外桶的内周向表面流动的冷却水可以从外桶的内周向表面接收热量,并且冷却水的温度可以升高。因此,冷却水的温度升高,这可能使传热效率降低。
为此,期望使冷却水沿其流动的外桶的内周向表面的温度尽可能地降低。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冷却感应模块的空气被用于降低外桶的外周向表面的温度。通过降低外桶的外周向表面的温度,可以抑制与外桶的外周向表面相对的外桶的内周向表面的温度升高。
因此,当驱动感应模块用于干燥过程时,感应模块和外桶的外周向表面可以同时被冷却,从而防止冷凝性能的降低。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型。因此,只要本发明的修改和变型落入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方案的范围内,则本发明旨在涵盖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
工业实用性
这被包括在本发明的详细描述中。
Claims (17)
1.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包括:
外桶;
滚筒,能旋转地设置在所述外桶中;
冷却水端口,设置在所述外桶的内后表面处,以与所述外桶的内侧表面相邻,并且被构造成沿着所述外桶的内侧表面供应冷却水;以及
引导肋,形成为从所述外桶的内侧表面沿所述外桶的径向向内方向突出,并且沿着所述外桶的内侧表面从所述冷却水端口朝向所述外桶的前侧延伸,并且被构造为分散从所述冷却水端口供应并沿着所述外桶的内侧表面流动的冷却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引导肋形成为从所述冷却水端口的竖直中心朝向所述外桶的前侧延伸,以使从所述冷却水端口供应的冷却水沿着所述引导肋的顶表面和底表面流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冷却水端口的竖直中心与所述外桶的竖直中心对准或位于所述外桶的竖直中心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冷却水端口在所述外桶的竖直中心上方以5度至10度范围的角度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冷却水端口包括布置在所述外桶的左侧的第一冷却水端口部分和布置在所述外桶的右侧的第二冷却水端口部分,以及
其中,所述引导肋包括布置在所述外桶的左侧处的第一引导肋部分和布置在所述外桶的右侧处的第二引导肋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形成在所述外桶的左侧和右侧的所述第一冷却水端口部分和所述第二冷却水端口部分从单个冷却水供应路径分支,以及
其中,通过所述第一冷却水端口部分和所述第二冷却水端口部分中的一个或两个选择性地供应所述冷却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引导肋具有呈矩形形状的横截面,所述矩形的横向宽度大于其高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引导肋朝向所述外桶的前侧向下倾斜地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
至少一个辅助引导肋,沿所述外桶的径向向内方向从所述外桶的内侧表面突出,并设置在所述引导肋的下方且与所述引导肋间隔开,而且被构造成重新分散由所述引导肋分散的冷却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辅助引导肋比所述引导肋朝向所述外桶的前侧延伸得更远。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辅助引导肋包括多个辅助引导肋,以及
其中,所述多个辅助引导肋包括上辅助引导肋和位于所述上辅助引导肋下方的下辅助引导肋。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下辅助引导肋比所述上辅助引导肋朝向所述外桶的前侧延伸得更远。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滚筒包括金属材料,以及
其中,所述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感应模块,所述感应模块设置在所述外桶的外侧表面上,以与所述滚筒的周向表面间隔开,并且所述感应模块被构造成使用磁场通过感应来加热所述滚筒,该磁场通过向所述感应模块中的线圈施加电流而产生。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
控制器,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被构造成,在所述衣物处理装置中在进行干燥衣物的过程期间控制所述感应模块的操作、所述滚筒的旋转以及所述冷却水的供应。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
模块控制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被构造成控制所述感应模块的输出;
冷却路径,被构造成允许空气从所述机壳的外部顺序地流入所述模块控制单元的内部,并流入所述感应模块的内部;以及
风扇,设置在所述冷却路径中。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感应模块包括:
基部壳体,所述线圈被构造为固定到所述基部壳体,所述基部壳体被构造为安装在所述外桶的外周向表面上;以及
盖,被构造成联接至所述基部壳体的上侧,并且在联接至所述基部壳体的状态下在所述感应模块内部形成空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基部壳体包括:
安装槽,形成在所述基部壳体中,并且被构造成将所述线圈容纳在所述感应模块中;
安置肋,从所述基部壳体的底表面向下突出,并被构造成安置在所述外桶的外周向表面上;以及
开口,穿过所述基部壳体的底表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17-0101333 | 2017-08-09 | ||
KR1020170101333A KR102397801B1 (ko) | 2017-08-09 | 2017-08-09 | 의류처리장치 |
PCT/KR2018/009126 WO2019031888A1 (en) | 2017-08-09 | 2018-08-09 | LAUNDRY TREATMENT APPARATUS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998017A true CN110998017A (zh) | 2020-04-10 |
CN110998017B CN110998017B (zh) | 2022-04-12 |
Family
ID=632075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51145.0A Active CN110998017B (zh) | 2017-08-09 | 2018-08-09 | 衣物处理装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1053633B2 (zh) |
EP (2) | EP3441519B1 (zh) |
KR (2) | KR102397801B1 (zh) |
CN (1) | CN110998017B (zh) |
AU (2) | AU2018314055B2 (zh) |
WO (1) | WO2019031888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458718A (zh) * | 2020-09-04 | 2021-03-0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衣物处理设备及其烘干控制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377042B1 (ko) * | 2017-08-09 | 2022-03-2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의류처리장치 |
US10626543B2 (en) * | 2018-05-18 | 2020-04-21 |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 Induction heating system for a dryer appliance |
KR102695819B1 (ko) | 2019-01-10 | 2024-08-1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인덕션 히터를 갖는 세탁장치 및 이의 제어방법 |
KR102661664B1 (ko) | 2019-01-10 | 2024-04-2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인덕션 히터를 갖는 세탁장치 |
US11598042B2 (en) | 2019-03-28 | 2023-03-07 | Whirlpool Corporation | Laundry treating appliance with induction heat |
WO2021187929A1 (ko) * | 2020-03-18 | 2021-09-2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의류처리장치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050050284A (ko) * | 2003-11-25 | 2005-05-31 | 주식회사 대우일렉트로닉스 | 드럼 세탁기용 냉각장치 |
EP1752575A1 (en) * | 2005-08-13 | 2007-02-14 | LG Electronics Inc. | Washing-drying machine |
KR20110125390A (ko) * | 2010-05-13 | 2011-11-2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세탁장치 |
EP2400052A1 (en) * | 2010-06-25 | 2011-12-28 | Vestel Beyaz Esya Sanayi Ve Ticaret A.S. | An induction heating system |
CN203383059U (zh) * | 2013-07-12 | 2014-01-08 | 南京乐金熊猫电器有限公司 | 用于冷凝式烘干洗衣机的滚筒 |
CN103590216A (zh) * | 2012-08-16 | 2014-02-19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滚筒洗衣机 |
DE102014208514A1 (de) * | 2014-05-07 | 2015-11-12 | BSH Hausgeräte GmbH | Wäschebehandlungsgerät mit Induktionsheizung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4885120U (zh) * | 1972-01-20 | 1973-10-16 | ||
JPS6158694A (ja) * | 1984-08-31 | 1986-03-25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衣類乾燥機 |
FR2711153A1 (fr) | 1993-10-13 | 1995-04-21 | Esswein Sa | Procédé et dispositif de nettoyage du circuit de séchage d'une machine lavante-séchante ou séchante. |
US5935471A (en) * | 1998-03-31 | 1999-08-10 | Camco Inc. | Heater coil support and mounting bracket |
JP3870620B2 (ja) | 1999-09-09 | 2007-01-2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洗濯機 |
JP2004097388A (ja) | 2002-09-06 | 2004-04-02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ドラム式洗濯乾燥機 |
KR100712849B1 (ko) | 2005-02-03 | 2007-05-0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세탁물 처리 기기의 응축 구조 |
DE602006012845D1 (de) * | 2006-10-19 | 2010-04-22 | Electrolux Home Prod Corp | Haushaltwaschmaschine mit induktiver Heizung |
KR101336706B1 (ko) * | 2007-01-30 | 2013-12-0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응축식 세탁건조기 |
KR100922986B1 (ko) | 2009-01-12 | 2009-10-22 | 윤태소 | 건조기 |
KR101962454B1 (ko) * | 2012-08-16 | 2019-03-26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드럼 세탁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
JP5887234B2 (ja) | 2012-09-12 | 2016-03-16 |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JP2017104500A (ja) * | 2015-11-24 | 2017-06-15 |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 | 洗濯乾燥機 |
DE102016110859B3 (de) * | 2016-05-19 | 2017-06-22 | Miele & Cie. Kg | Vorrichtung zum Waschen und bzw. oder zum Trocknen von Wäsche |
KR20180023277A (ko) * | 2016-08-25 | 2018-03-0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의류처리장치 |
WO2019185257A1 (en) * | 2018-03-30 | 2019-10-03 | Arcelik Anonim Sirketi | A laundry washer-dryer |
-
2017
- 2017-08-09 KR KR1020170101333A patent/KR102397801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8
- 2018-08-09 CN CN201880051145.0A patent/CN110998017B/zh active Active
- 2018-08-09 WO PCT/KR2018/009126 patent/WO2019031888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8-08-09 EP EP18188175.6A patent/EP3441519B1/en active Active
- 2018-08-09 AU AU2018314055A patent/AU2018314055B2/en active Active
- 2018-08-09 US US16/059,117 patent/US11053633B2/en active Active
- 2018-08-09 EP EP22193704.8A patent/EP4134481A1/en active Pending
-
2021
- 2021-06-24 US US17/357,258 patent/US12000080B2/en active Active
- 2021-09-14 AU AU2021232705A patent/AU2021232705B2/en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5-10 KR KR1020220057126A patent/KR20220066233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050050284A (ko) * | 2003-11-25 | 2005-05-31 | 주식회사 대우일렉트로닉스 | 드럼 세탁기용 냉각장치 |
EP1752575A1 (en) * | 2005-08-13 | 2007-02-14 | LG Electronics Inc. | Washing-drying machine |
KR20110125390A (ko) * | 2010-05-13 | 2011-11-2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세탁장치 |
EP2400052A1 (en) * | 2010-06-25 | 2011-12-28 | Vestel Beyaz Esya Sanayi Ve Ticaret A.S. | An induction heating system |
CN103590216A (zh) * | 2012-08-16 | 2014-02-19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滚筒洗衣机 |
CN203383059U (zh) * | 2013-07-12 | 2014-01-08 | 南京乐金熊猫电器有限公司 | 用于冷凝式烘干洗衣机的滚筒 |
DE102014208514A1 (de) * | 2014-05-07 | 2015-11-12 | BSH Hausgeräte GmbH | Wäschebehandlungsgerät mit Induktionsheizung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458718A (zh) * | 2020-09-04 | 2021-03-0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衣物处理设备及其烘干控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441519A1 (en) | 2019-02-13 |
KR102397801B1 (ko) | 2022-05-12 |
CN110998017B (zh) | 2022-04-12 |
WO2019031888A1 (en) | 2019-02-14 |
US20190048515A1 (en) | 2019-02-14 |
US20210317609A1 (en) | 2021-10-14 |
AU2018314055B2 (en) | 2021-06-17 |
EP3441519B1 (en) | 2022-10-05 |
KR20190016860A (ko) | 2019-02-19 |
AU2021232705B2 (en) | 2023-03-30 |
AU2021232705A1 (en) | 2021-10-14 |
AU2018314055A1 (en) | 2020-02-27 |
EP4134481A1 (en) | 2023-02-15 |
US11053633B2 (en) | 2021-07-06 |
KR20220066233A (ko) | 2022-05-24 |
US12000080B2 (en) | 2024-06-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032952B (zh) | 衣物处理装置 | |
CN110998017B (zh) | 衣物处理装置 | |
EP3913129B1 (en) | Laundry treatment apparatus having an induction heater | |
US10808350B2 (en) | Laundry treatment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 |
US11920282B2 (en) | Laundry treatment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 |
US11001957B2 (en) | Laundry treatment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 |
JP2023033724A (ja) | 洗濯乾燥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