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79185A - 一种防眩装置和制作方法、后视镜和防眩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眩装置和制作方法、后视镜和防眩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79185A
CN110979185A CN201911317578.9A CN201911317578A CN110979185A CN 110979185 A CN110979185 A CN 110979185A CN 201911317578 A CN201911317578 A CN 201911317578A CN 110979185 A CN110979185 A CN 1109791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light
dazzle
light intensity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1757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79185B (zh
Inventor
石常洪
王进
刘祖文
庄子华
林剑涛
朱敬光
吴振钿
洪贵春
邱鑫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uzho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uzho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uzho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31757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979185B/zh
Publication of CN1109791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79185A/zh
Priority to US16/893,602 priority patent/US20210188173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791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791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6/00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 G02B26/02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intensity of ligh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12Mirror assemblies combined with other articles, e.g. clock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1/155Electrod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1/157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reflectors or illuminat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 B60R1/08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involving special optical features, e.g. avoiding blind spots, e.g. convex mirrors; Side-by-side associations of rear-view and other mirrors
    • B60R1/083Anti-glare mirrors, e.g. "day-night" mirrors
    • B60R1/088Anti-glare mirrors, e.g. "day-night" mirrors using a cell of electrically changeable optical characteristic, e.g. liquid-crystal or electrochromic mirr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12Mirror assemblies combined with other articles, e.g. clocks
    • B60R2001/1223Mirror assemblies combined with other articles, e.g. clocks with sensors or transduc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echanical Light Control Or Optical Switch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眩装置和制作方法、后视镜、防眩方法、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所述防眩装置包括控制器、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位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阵列排布的防眩单元,每个防眩单元包括并置的光强检测器和防眩显示单元;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根据所述光强检测器感测入射光线输出的电信号获取所述入射光线的光线强度,并根据所述入射光线的光线强度控制所述防眩显示单元的透光度,使得所述入射光线经所述防眩显示单元反射后出射的出射光线的光线强度在预设置的光强范围内。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能够实时感测防眩装置的入射光线的光线强度并根据所述光线强度调整出射光线的光线强度以实现防眩功能。

Description

一种防眩装置和制作方法、后视镜和防眩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防眩装置和制作方法、后视镜、防眩方法、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发展,道路上行驶的车辆越来越多,驾驶安全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目前行车过程中,尤其是夜间行车,后视镜的反光问题成为主要的安全隐患,当有强光入射后视镜经反射进入驾驶员的眼睛会直接影响驾驶员的视觉。目前的手动式防眩目后视镜需要人为拨动小拨片来调整镜面角度,改变反射光角度达到防眩目效果,不适用于多变的入射光线。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至少之一,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防眩装置,包括控制器、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位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阵列排布的防眩单元,每个防眩单元包括并置的光强检测器和防眩显示单元;
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根据所述光强检测器感测入射光线输出的电信号获取所述入射光线的光线强度,并根据所述入射光线的光线强度控制所述防眩显示单元的透光度,使得所述入射光线经所述防眩显示单元反射后出射的出射光线的光线强度在预设置的光强范围内。
进一步的,所述防眩显示单元,包括反射板、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致伸缩器件和由所述电致伸缩器件控制的透光度可调的透光薄膜,其中
所述电致伸缩器件根据加载在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上的电压发生形变以调整所述透光薄膜的拉伸度来获取不同的透光度,使得所述入射光线通过所述透光薄膜至所述反射板经反射后通过所述透光薄膜射出。
进一步的,所述透光薄膜包括聚二甲基硅氧烷。
进一步的,所述光强检测器包括光电传感器和薄膜晶体管,其中
所述光电传感器包括第三电极、第四电极和位于所述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之间的感光元件,所述感光元件感测入射光线并生成电流,经所述薄膜晶体管传输至所述控制器。
进一步的,所述感光元件为光电二极管。
进一步的,所述防眩单元对应于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相邻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防眩单元包括:
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区域上的光强检测器,所述光强检测器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的薄膜晶体管和形成于所述薄膜晶体管上的光电传感器,所述薄膜晶体管包括有源层、栅极、源极和漏极,所述光电传感器包括第三电极、第四电极和位于所述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之间的感光元件,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漏极电连接,所述源极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二区域上的防眩显示单元,所述防眩显示单元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的反光板、形成于所述反光板上的第一电极、形成于所述第一电极上的电致伸缩器件和由所述电致伸缩器件控制的透光薄膜,形成于所述电致伸缩器件和透光薄膜上的第二电极。
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后视镜,包括第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防眩装置。
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第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防眩装置的防眩方法,包括:
控制器根据光强检测器感测入射光线输出的电信号获取所述入射光线的光线强度;
控制器根据所述入射光线的光线强度控制防眩显示单元的透光度,使得所述入射光线经所述防眩显示单元反射后出射的出射光线的光线强度在预设置的光强范围内。
进一步的,所述防眩显示单元包括反射板、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致伸缩器件和透光度可调的透光薄膜;
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入射光线的光线强度控制防眩显示单元的透光度进一步包括:
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入射光线的光线强度调整加载在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上的电压,使得所述电致伸缩器件根据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上的电压发生形变以调整所述透光薄膜的拉伸度来获取不同的透光度,使得所述入射光线通过所述透光薄膜至所述反射板经反射后通过所述透光薄膜射出。
进一步的,所述光强检测器包括光电传感器和薄膜晶体管,所述光电传感器包括第三电极、第四电极和位于所述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之间的感光元件;
所述控制器根据光强检测器感测入射光线输出的电信号获取所述入射光线的光线强度进一步包括:
所述感光元件在所述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加载的电压下感测入射光线并生成电流,经所述薄膜晶体管传输至所述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根据接收的电信号获取所述入射光线的光线强度。
本发明第四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制作第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防眩装置的制作方法,包括:
在第一基板上形成阵列排布的防眩单元,所述防眩单元包括并置的光强检测器和防眩显示单元;
在所述防眩单元上形成第二基板;
形成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光强检测器和防眩显示单元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防眩单元对应于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
所述在第一基板上形成阵列排布的防眩单元,所述防眩单元包括并置的光强检测器和防眩显示单元进一步包括:
在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区域上形成光强检测器;
在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二区域上形成防眩显示单元。
进一步的,所述在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区域上形成光强检测器进一步包括:
在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区域上形成薄膜晶体管,所述薄膜晶体管包括有源层、栅极、源极和漏极,所述源极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在所述薄膜晶体管上形成光电传感器,所述光电传感器包括第三电极、第四电极和位于所述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之间的感光元件,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漏极电连接;
所述在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二区域上形成防眩显示单元进一步包括:
在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二区域上形成反光板;
在所述反光板上形成第一电极;
在所述第一电极上形成电致伸缩器件和由所述电致伸缩器件控制的透光薄膜;
在所述电致伸缩器件和透光薄膜上形成第二电极。
本发明第五个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第三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本发明第六个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第三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针对目前现有的问题,制定一种防眩装置和制作方法、后视镜、防眩方法、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通过阵列排布的防眩单元的光强检测器实时感测各防眩单元的入射光线的光线强度,同时根据入射光线的光线强度控制防眩单元的透光度,使得防眩装置的出射光线的光线强度符合预设置的光强范围,从而弥补了现有技术中问题,有效提高驾驶过程中的安全性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防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防眩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光电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防眩方法的流程图;
图5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防眩装置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
图6示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计算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附图中相似的部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面所具体描述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应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述的“在……上”、“在……上形成”和“设置在……上”可以表示一层直接形成或设置在另一层上,也可以表示一层间接形成或设置在另一层上,即两层之间还存在其它的层。在本文中,除非另有说明,所采用的术语“位于同一层”指的是两个层、部件、构件、元件或部分可以通过同一构图工艺形成,并且,这两个层、部件、构件、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相同的材料形成。在本文中,除非另有说明,表述“构图工艺”一般包括光刻胶的涂布、曝光、显影、刻蚀、光刻胶的剥离等步骤。表述“一次构图工艺”意指使用一块掩模板形成图案化的层、部件、构件等的工艺。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眩装置,包括控制器(图中未示出)、第一基板10、第二基板14、位于所述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14之间阵列排布的防眩单元100,每个防眩单元包括并置的光强检测器11和防眩显示单元12;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根据所述光强检测器11感测入射光线输出的电信号获取所述入射光线的光线强度,并根据所述入射光线的光线强度控制所述防眩显示单元12的透光度,使得所述入射光线经所述防眩显示单元12反射后出射的出射光线的光线强度在预设置的光强范围内。
在本实施例中,防眩装置通过阵列排布的防眩单元将防眩装置划分为多个区域,通过各区域的光强检测器实时检测入射该防眩单元的光线的光线强度,并根据所述光线强度调整对应的防眩显示单元的透光度,从而实现对防眩装置的出射光线的光线强度的调整,使得出射光线的光线强度符合预设置的光强范围以实现防眩目功能。
换句话说,将防眩装置划分为多个区域,则在每个区域的较小范围内,通过一一对应的光强检测器和防眩显示单元实现对该区域范围的入射光线的光线强度的感测,并根据该光线强度调整该区域范围的出射光线的光线强度,从而实现对防眩装置的出射光线的准确控制,避免大尺寸防眩装置因光强检测器有限导致的部分区域存在眩目的问题。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防眩显示单元12,包括反射板121、第一电极122、第二电极125、位于所述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5之间的电致伸缩器件123和由所述电致伸缩器件123控制的透光度可调的透光薄膜124,其中所述电致伸缩器123件根据加载在所述第一电极122和第二电极125上的电压发生形变以调整所述透光薄膜124的拉伸度来获取不同的透光度,使得所述入射光线通过所述透光薄膜124至所述反射板121经反射后通过所述透光薄膜124射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防眩显示单元包括用于反射入射光线的反射板、用于调节透光度的电致伸缩器件和透光薄膜。首先,控制器通过控制加载在电致伸缩器件上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电压控制电致伸缩器件的形变,从而控制由电致伸缩器件拉伸的透光薄膜的拉伸度,即通过改变透光薄膜的拉伸度获得不同的透光度。同时,入射所述防眩显示单元的入射光线经过透光薄膜至所述反射板,经反射后再次通过透光薄膜出射,即所述光线两次通过透光薄膜以降低光线强度,从而避免因入射光线的光线强度过大导致的出射光线的光线强度对驾驶员形成眩目的问题,能够有效调整出射光线的光线强度,提高驾驶员驾驶的安全性。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透光薄膜包括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
在本实施例中,将矩形透明的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堆栈薄片与含有黑色微小染料颗粒的溶液混合形成透光薄膜。当电致伸缩器件未加载电压时,即所述透光薄膜处于未拉伸状态时,所述透光薄膜呈模糊状态,光线几乎无法透过;当电致伸缩器件加载电压时,电致伸缩器件发生形变,则所述透光薄膜受到电致伸缩器件的拉伸发生拉伸形变,所述透光薄膜逐渐呈透明态,光线穿透透光薄膜。本实施例利用透光薄膜根据拉伸形变改变透光度的特性,通过控制透光薄膜的拉伸度的电致伸缩器件两端加载的电压调整所述透光薄膜的透光度,从而改变出射光线的光线强度,实现防眩装置的防眩目功能。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包括聚二甲基硅氧烷的透光薄膜仅为本实施例用于描述本申请技术方案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本申请对透光薄膜的材料不作限制,能够实现透光度可调的透光薄膜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同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根据实际应用情况选择适当的透光薄膜,以实现透光度可调为设计准则,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光强检测器11包括光电传感器和薄膜晶体管,其中所述光电传感器包括第三电极114、第四电极116和位于所述第三电极114和第四电极116之间的感光元件115,所述感光元件115感测入射光线并生成电流,经所述薄膜晶体管传输至所述控制器。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光电传感器实时感测入射防眩显示单元的光线的光线强度,所述光电传感器包括感光元件115和第三电极114与第四电极116形成的光电感应电路,所述感光元件115在第三电极114和第四电极116加载的电压下感测入射光线,将感光元件感测入射光线生成的电流通过光电感应电路输出至所述薄膜晶体管,再由薄膜晶体管传输至控制器。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感光元件为光电二极管。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光电二极管115的一端连接第三电极114、另一端连接第四电极116形成光电感应电路,当所述入射光线进入防眩单元时,所述光电二极管感测所述入射光线并形成电流,经薄膜晶体管传输至控制器,使得控制器根据所述光电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获取所述入射光线的光线强度,以便于根据所述光线强度控制所述防眩显示单元的透光度。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包括光电二极管仅为本实施例用于描述本申请技术方案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本申请对感光元件的类型不作限制,能够实现感测入射光线的光线强度的感光元件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根据实际应用情况选择适当的感光元件,以实现感测入射光线的光线强度为设计准则,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防眩单元对应于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相邻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防眩单元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区域上的光强检测器11,所述光强检测器11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10上的薄膜晶体管和形成于所述薄膜晶体管上的光电传感器,所述薄膜晶体管包括栅极110、有源层111、源极112和漏极113,所述光电传感器包括第三电极114、第四电极116和位于所述第三电极114和第四电极116之间的感光元件115,所述第三电极114与所述漏极113电连接,所述源极112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10的第二区域上的防眩显示单元12,所述防眩显示单元12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10上的反光板121、形成于所述反光板121上的第一电极122、形成于所述第一电极122上的电致伸缩器件123和由所述电致伸缩器件123控制的透光薄膜124,形成于所述电致伸缩器件123和透光薄膜124上的第二电极125。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光强检测器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和所述防眩显示单元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正投影不重叠,即所述防眩单元通过并置的光强检测器实时感测入射光线的光线强度,同时根据入射光线的光线强度控制该防眩单元的透光度,使得该防眩单元的出射光线的光线强度符合预设置的光强范围,从而弥补了现有技术中问题,有效提高驾驶过程中的安全性能。
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防眩装置相对应,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利用上述防眩装置的防眩方法,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防眩方法与上述几种实施例提供的防眩装置相对应,因此在前实施方式也适用于本实施例提供的防眩方法,在本实施例中不再详细描述。
如图4所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利用上述防眩装置的防眩方法,包括:控制器根据光强检测器感测入射光线输出的电信号获取所述入射光线的光线强度;控制器根据所述入射光线的光线强度控制防眩显示单元的透光度,使得所述入射光线经所述防眩显示单元反射后出射的出射光线的光线强度在预设置的光强范围内。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所述光强检测器包括光电传感器和薄膜晶体管,所述光电传感器包括第三电极、第四电极和位于所述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之间的感光元件;所述防眩显示单元包括反射板、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致伸缩器件和透光度可调的透光薄膜。具体的防眩方法包括:
首先,所述感光元件在所述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加载的电压下感测入射光线并生成电流,经所述薄膜晶体管传输至所述控制器。
其次,所述控制器根据接收的电信号获取所述入射光线的光线强度。
最后,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入射光线的光线强度调整加载在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上的电压,使得所述电致伸缩器件根据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上的电压发生形变以调整所述透光薄膜的拉伸度来获取不同的透光度,使得所述入射光线通过所述透光薄膜至所述反射板经反射后通过所述透光薄膜射出。
如图5所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制作上述防眩装置的制作方法,包括:在第一基板上形成阵列排布的防眩单元,所述防眩单元包括并置的光强检测器和防眩显示单元;在所述防眩单元上形成第二基板;形成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光强检测器和防眩显示单元电连接。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防眩单元对应于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制作方法具体包括:
首先,在所述第一基板10的第一区域上形成光强检测器11。
具体的:
在所述第一基板10的第一区域上形成薄膜晶体管,所述薄膜晶体管包括栅极110、有源层111、源极112和漏极113,所述源极112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在所述薄膜晶体管上形成光电传感器,所述光电传感器包括第三电极114、第四电极116和位于所述第三电极114和第四电极116之间的感光元件115,所述第三电极114与所述漏极113电连接。
其次,在所述第一基板10的第二区域上形成防眩显示单元12。
具体的:
在所述第一基板10的第二区域上形成反光板121,在所述反光板121上形成第一电极122,在所述第一电极122上形成电致伸缩器件123和由所述电致伸缩器件123控制的透光薄膜124,在所述电致伸缩器件123和透光薄膜124上形成第二电极125。
至此完成所述防眩装置的制作。
基于上述防眩装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后视镜,包括上述防眩装置。
本实施的后视镜通过防眩装置,实时感测各防眩单元区域的入射光线的光线强度,同时根据入射光线的光线强度控制该防眩单元区域的透光度,使得从后视镜出射的出射光线的光线强度符合预设置的光强范围,从而避免因入射强光导致的驾驶员眩目的问题,有效避免驾驶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控制器根据光强检测器感测入射光线输出的电信号获取所述入射光线的光线强度;控制器根据所述入射光线的光线强度控制防眩显示单元的透光度,使得所述入射光线经所述防眩显示单元反射后出射的出射光线的光线强度在预设置的光强范围内。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的介质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非穷举的列表)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实施例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
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
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电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或其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发明操作的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Smalltalk、C++,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机上部分在远程计算机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机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机的情形中,远程计算机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机,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机(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如图6所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6显示的计算机设备12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6所示,计算机设备12以通用计算设备的形式表现。计算机设备12的组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或者处理单元16,系统存储器28,连接不同系统组件(包括系统存储器28和处理单元16)的总线18。
总线18表示几类总线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包括存储器总线或者存储器控制器,外围总线,图形加速端口,处理器或者使用多种总线结构中的任意总线结构的局域总线。举例来说,这些体系结构包括但不限于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SA)总线,微通道体系结构(MAC)总线,增强型ISA总线、视频电子标准协会(VESA)局域总线以及外围组件互连(PCI)总线。
计算机设备12典型地包括多种计算机系统可读介质。这些介质可以是任何能够被计算机设备12访问的可用介质,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介质,可移动的和不可移动的介质。
系统存储器28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形式的计算机系统可读介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M)30和/或高速缓存存储器32。计算机设备12可以进一步包括其它可移动/不可移动的、易失性/非易失性计算机系统存储介质。仅作为举例,存储系统34可以用于读写不可移动的、非易失性磁介质(图6未显示,通常称为“硬盘驱动器”)。尽管图6中未示出,可以提供用于对可移动非易失性磁盘(例如“软盘”)读写的磁盘驱动器,以及对可移动非易失性光盘(例如CD-ROM,DVD-ROM或者其它光介质)读写的光盘驱动器。在这些情况下,每个驱动器可以通过一个或者多个数据介质接口与总线18相连。存储器28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程序产品,该程序产品具有一组(例如至少一个)程序模块,这些程序模块被配置以执行本发明各实施例的功能。
具有一组(至少一个)程序模块42的程序/实用工具40,可以存储在例如存储器28中,这样的程序模块42包括但不限于操作系统、一个或者多个应用程序、其它程序模块以及程序数据,这些示例中的每一个或某种组合中可能包括网络环境的实现。程序模块42通常执行本发明所描述的实施例中的功能和/或方法。
计算机设备12也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外部设备14(例如键盘、指向设备、显示器24等)通信,还可与一个或者多个使得用户能与该计算机设备12交互的设备通信,和/或与使得该计算机设备12能与一个或多个其它计算设备进行通信的任何设备(例如网卡,调制解调器等等)通信。这种通信可以通过输入/输出(I/O)接口22进行。并且,计算机设备12还可以通过网络适配器20与一个或者多个网络(例如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和/或公共网络,例如因特网)通信。如图6所示,网络适配器20通过总线18与计算机设备12的其它模块通信。应当明白,尽管图6中未示出,可以结合计算机设备12使用其它硬件和/或软件模块,包括但不限于:微代码、设备驱动器、冗余处理单元、外部磁盘驱动阵列、RAID系统、磁带驱动器以及数据备份存储系统等。
处理器单元16通过运行存储在系统存储器28中的程序,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例如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防眩方法。
本发明针对目前现有的问题,制定一种防眩装置和制作方法、后视镜、防眩方法、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通过阵列排布的防眩单元的光强检测器实时感测各防眩单元的入射光线的光线强度,同时根据入射光线的光线强度控制防眩单元的透光度,使得防眩装置的出射光线的光线强度符合预设置的光强范围,从而弥补了现有技术中问题,有效提高驾驶过程中的安全性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列。

Claims (15)

1.一种防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器、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位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阵列排布的防眩单元,每个防眩单元包括并置的光强检测器和防眩显示单元;
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根据所述光强检测器感测入射光线输出的电信号获取所述入射光线的光线强度,并根据所述入射光线的光线强度控制所述防眩显示单元的透光度,使得所述入射光线经所述防眩显示单元反射后出射的出射光线的光线强度在预设置的光强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显示单元,包括反射板、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致伸缩器件和由所述电致伸缩器件控制的透光度可调的透光薄膜,其中
所述电致伸缩器件根据加载在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上的电压发生形变以调整所述透光薄膜的拉伸度来获取不同的透光度,使得所述入射光线通过所述透光薄膜至所述反射板经反射后通过所述透光薄膜射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薄膜包括聚二甲基硅氧烷。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防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强检测器包括光电传感器和薄膜晶体管,其中
所述光电传感器包括第三电极、第四电极和位于所述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之间的感光元件,所述感光元件感测入射光线并生成电流,经所述薄膜晶体管传输至所述控制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元件为光电二极管。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单元对应于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相邻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防眩单元包括:
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区域上的光强检测器,所述光强检测器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的薄膜晶体管和形成于所述薄膜晶体管上的光电传感器,所述薄膜晶体管包括有源层、栅极、源极和漏极,所述光电传感器包括第三电极、第四电极和位于所述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之间的感光元件,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漏极电连接,所述源极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二区域上的防眩显示单元,所述防眩显示单元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的反光板、形成于所述反光板上的第一电极、形成于所述第一电极上的电致伸缩器件和由所述电致伸缩器件控制的透光薄膜,形成于所述电致伸缩器件和透光薄膜上的第二电极。
7.一种后视镜,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防眩装置。
8.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防眩装置的防眩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器根据光强检测器感测入射光线输出的电信号获取所述入射光线的光线强度;
控制器根据所述入射光线的光线强度控制防眩显示单元的透光度,使得所述入射光线经所述防眩显示单元反射后出射的出射光线的光线强度在预设置的光强范围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眩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眩显示单元包括反射板、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电致伸缩器件和透光度可调的透光薄膜;
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入射光线的光线强度控制防眩显示单元的透光度进一步包括:
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入射光线的光线强度调整加载在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上的电压,使得所述电致伸缩器件根据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上的电压发生形变以调整所述透光薄膜的拉伸度来获取不同的透光度,使得所述入射光线通过所述透光薄膜至所述反射板经反射后通过所述透光薄膜射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眩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强检测器包括光电传感器和薄膜晶体管,所述光电传感器包括第三电极、第四电极和位于所述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之间的感光元件;
所述控制器根据光强检测器感测入射光线输出的电信号获取所述入射光线的光线强度进一步包括:
所述感光元件在所述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加载的电压下感测入射光线并生成电流,经所述薄膜晶体管传输至所述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根据接收的电信号获取所述入射光线的光线强度。
11.一种制作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防眩装置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第一基板上形成阵列排布的防眩单元,所述防眩单元包括并置的光强检测器和防眩显示单元;
在所述防眩单元上形成第二基板;
形成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光强检测器和防眩显示单元电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单元对应于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
所述在第一基板上形成阵列排布的防眩单元,所述防眩单元包括并置的光强检测器和防眩显示单元进一步包括:
在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区域上形成光强检测器;
在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二区域上形成防眩显示单元。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在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区域上形成光强检测器进一步包括:
在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区域上形成薄膜晶体管,所述薄膜晶体管包括有源层、栅极、源极和漏极,所述源极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在所述薄膜晶体管上形成光电传感器,所述光电传感器包括第三电极、第四电极和位于所述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之间的感光元件,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漏极电连接;所述在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二区域上形成防眩显示单元进一步包括:
在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二区域上形成反光板;
在所述反光板上形成第一电极;
在所述第一电极上形成电致伸缩器件和由所述电致伸缩器件控制的透光薄膜;
在所述电致伸缩器件和透光薄膜上形成第二电极。
1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5.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911317578.9A 2019-12-19 2019-12-19 一种防眩装置和制作方法、后视镜和防眩方法 Active CN11097918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17578.9A CN110979185B (zh) 2019-12-19 2019-12-19 一种防眩装置和制作方法、后视镜和防眩方法
US16/893,602 US20210188173A1 (en) 2019-12-19 2020-06-05 Anti-glare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rear-view mirror, and anti-glare method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17578.9A CN110979185B (zh) 2019-12-19 2019-12-19 一种防眩装置和制作方法、后视镜和防眩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79185A true CN110979185A (zh) 2020-04-10
CN110979185B CN110979185B (zh) 2023-04-07

Family

ID=700630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17578.9A Active CN110979185B (zh) 2019-12-19 2019-12-19 一种防眩装置和制作方法、后视镜和防眩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188173A1 (zh)
CN (1) CN11097918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17221A (zh) * 2021-10-09 2022-01-11 重庆师范大学 基于光纤的光学高精度验电装置及系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067056U (zh) * 2011-04-27 2011-12-07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眩汽车后视镜
CN102862520A (zh) * 2012-09-25 2013-01-09 江苏亿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自动防眩目后视镜
CN104608699A (zh) * 2015-01-09 2015-05-13 威宇全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防眩后视镜
CN107776371A (zh) * 2016-08-31 2018-03-09 李海锋 汽车智能防眩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CN108501815A (zh) * 2018-03-16 2018-09-07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防眩目后视镜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9466455A (zh) * 2018-11-27 2019-03-15 陆玮 一种新能源汽车自动防炫目后视镜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067056U (zh) * 2011-04-27 2011-12-07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眩汽车后视镜
CN102862520A (zh) * 2012-09-25 2013-01-09 江苏亿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自动防眩目后视镜
CN104608699A (zh) * 2015-01-09 2015-05-13 威宇全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防眩后视镜
CN107776371A (zh) * 2016-08-31 2018-03-09 李海锋 汽车智能防眩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CN108501815A (zh) * 2018-03-16 2018-09-07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防眩目后视镜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9466455A (zh) * 2018-11-27 2019-03-15 陆玮 一种新能源汽车自动防炫目后视镜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17221A (zh) * 2021-10-09 2022-01-11 重庆师范大学 基于光纤的光学高精度验电装置及系统
CN113917221B (zh) * 2021-10-09 2023-07-25 重庆师范大学 基于光纤的光学高精度验电装置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188173A1 (en) 2021-06-24
CN110979185B (zh) 2023-04-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676601A (en) Drive apparatus for a liquid crystal dazzle-free mirror arrangement
US11386691B2 (en) Optical device, module,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WO2017202075A1 (zh)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0737557B2 (en) Dynamic shading systems
WO2019184917A1 (zh) 一种防眩目装置及其控制方法、车辆
CN110456540B (zh) 调光器件及使用方法、制作方法、车窗、车载后视镜和汽车
CN110673380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JP2017021148A (ja) 投射型表示装置及び該投射型表示装置を用いた車載用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
CN110979185B (zh) 一种防眩装置和制作方法、后视镜和防眩方法
US20180149917A1 (en) Display panel,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CN211014860U (zh) 一种hud光路系统及hud显示装置
CN108051945B (zh) 一种显示组件、液晶显示器和电子设备
JP2023171303A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
US20220291505A1 (en) Vehicle display device
CN109298572B (zh) 角度调节器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及角度调节方法
CN114563875A (zh) 一种ar-hud及保护显示像源的方法
WO2019075664A1 (zh) 调光片、调光方法、控制装置、电子装置和存储介质
JP7040094B2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KR102170475B1 (ko) 광학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CN115039167A (zh) 显示装置及显示系统
CN113411514A (zh) 高动态范围传感器和高动态范围感测的方法
JP2002211241A (ja) 液晶バイザ装置
US20230136052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system
CN212846226U (zh) 液晶显示屏光源检测系统
US11940721B2 (en) Projection display device and projection display equip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