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62602A - 应用于电池管理系统的负载保持电路 - Google Patents

应用于电池管理系统的负载保持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62602A
CN110962602A CN201910297639.3A CN201910297639A CN110962602A CN 110962602 A CN110962602 A CN 110962602A CN 201910297639 A CN201910297639 A CN 201910297639A CN 110962602 A CN110962602 A CN 1109626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crocontroller
circuit
electrically connected
output
log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9763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62602B (zh
Inventor
傅焱辉
蒋欣欣
王兴昌
刘昌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de Shidai Runzhi Softwar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29763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962602B/zh
Publication of CN1109626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626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626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626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3/00Electric devices on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safety purpos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e.g. speed, deceleration or energy consumption
    • B60L3/0023Detecting, eliminating, remedying or compensating for drive train abnormalities, e.g. failures within the drive train
    • B60L3/0046Detecting, eliminating, remedying or compensating for drive train abnormalities, e.g. failures within the drive train relating to electric energy storage systems, e.g. batteries or capaci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3/00Electric devices on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safety purpos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e.g. speed, deceleration or energy consumption
    • B60L3/04Cutting off the power supply under fault condi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新能源汽车领域,公开了一种应用于电池管理系统的负载保持电路,包括一微控制器、第二微控制器、逻辑单元和驱动单元;第一微控制器和第二微控制器分别电连接至逻辑单元的输入端,逻辑单元的输出端电连接至驱动单元的控制端,驱动单元的输出端电连接至电池组高压回路中负载电路的控制端;逻辑单元用于在第一微控制器和第二微控制器中的至少一个出现复位故障时,根据第一微控制器和第二微控制器输出的信号,向驱动单元输出负载保持信号;驱动单元用于在逻辑单元输出的负载保持信号的控制下,控制负载电路处于负载保持状态,以解决在继电器控制信号丢失的情况下,继电器非预期性断开,车辆突然失去动力,引发交通事故的问题。

Description

应用于电池管理系统的负载保持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新能源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电池管理系统的负载保持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新能源汽车已经被纳入节能减排的重大战略之中,随着各种优惠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倾斜,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该新能源汽车领域。但是,新能源汽车领域还面临着很多挑战,如核心技术缺乏竞争力、基础配套设备不够完善、技术标准不统一、生产准入门槛低等。电动汽车作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安全问题是消费者和车企最为关心和重视的问题。其中,电动汽车的动力安全问题是各车企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为电动汽车提供动力的电池的安全问题。继电器是为电动汽车提供动力所需的重要部件,对继电器进行安全可行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高边驱动电路和低边驱动电路的控制,为继电器的线圈端提供电源,由线圈吸合触点。故继电器的吸合和断开主要受外部线圈供电电源电压、高边驱动电路的控制信号和低边驱动电路的控制信号的影响。
发明人在研究现有技术的过程中发现,在继电器控制系统中,微控制单元(MCU)复位、软件跑飞等导致继电器控制信号丢失的情况时有发生,该情况会导致继电器非预期性断开,车辆突然失去动力,引发交通事故。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电池管理系统的负载保持电路,用以解决在继电器控制信号丢失的情况下,继电器非预期性断开,车辆突然失去动力,引发交通事故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电池管理系统的负载保持电路,包括:第一微控制器、第二微控制器、逻辑单元和驱动单元;所述第一微控制器和所述第二微控制器分别电连接至所述逻辑单元的输入端,所述逻辑单元的输出端电连接至所述驱动单元的控制端,所述驱动单元的输出端电连接至电池组高压回路中负载电路的控制端;所述逻辑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微控制器和所述第二微控制器中的至少一个出现复位故障时,根据所述第一微控制器和所述第二微控制器输出的信号,向所述驱动单元输出负载保持信号;所述驱动单元用于在所述逻辑单元输出的负载保持信号的控制下,控制所述负载电路处于负载保持状态。
本发明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通过在电池管理系统中设置第一微控制器和第二微控制器,由第一微控制器和第二微控制器共同控制逻辑单元输出至驱动单元的信号,使得能够在第一微控制器和第二微控制器中的至少一个出现复位故障时,通过逻辑单元控制驱动单元输出负载保持信号,通过负载保持信号控制负载电路处于负载保持状态,从而能够在第一微控制器和第二微控制器中的至少一个出现复位故障的情况下,负载电路继续保持之前状态,降低了因偶然因素导致负载元件非预期性断开,车辆突然失去动力而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
具体地,所述逻辑单元包括第一逻辑电路和第二逻辑电路,所述驱动单元包括第一驱动电路和第二驱动电路,所述负载电路包括第一负载元件和第二负载元件;所述第一微控制器的第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一逻辑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二微控制器的第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一逻辑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一逻辑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控制端,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一负载元件的控制端;所述第一微控制器的第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二逻辑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二微控制器的第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二逻辑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二逻辑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的控制端,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二负载元件的控制端。通过针对电池组高压回路中的第一负载元件增设第一逻辑电路,以及针对电池组高压回路中的第二负载元件增设第二逻辑电路,实现对电池组高压回路中的高边和低边的负载元件的控制,降低了因偶然因素导致负载元件非预期性断开,车辆突然失去动力而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提高了安全性。
具体地,还包括第一延时电路;所述第一微控制器的第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一延时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一延时电路的输出端分别电连接至所述第一逻辑电路的第一输入端和所述第二逻辑电路的第一输入端。
具体地,所述第一延时电路用于对所述第一微控制器的第一端输出的信号的上升沿和/或下降沿进行延时。第一延时电路能够使得第一微控制器的第一端输出的信号保持一段时间,进一步降低了因偶然因素导致负载元件非预期性断开,车辆突然失去动力而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提高了安全性。
具体地,还包括第二延时电路;所述第二微控制器的第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二延时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二延时电路的输出端分别电连接至所述第一逻辑电路的第二输入端和所述第二逻辑电路的第二输入端。
具体地,所述第二延时电路用于对所述第二微控制器的第一端输出的信号的上升沿和/或下降沿进行延时处理。第二延时电路能够使得第二微控制器的第一端输出的信号保持一段时间,进一步降低了因偶然因素导致负载元件非预期性断开,车辆突然失去动力而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提高了安全性。
具体地,所述第一逻辑电路中包括第一或门电路,所述第二逻辑电路中包括第二或门电路;所述第一微控制器的第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一或门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二微控制器的第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一或门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一或门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控制端;所述第一微控制器的第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二或门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二微控制器的第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二或门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二或门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的控制端。通过或门电路能够使得第一微控制器和第二微控制器单独使能,从而避免一个微控制器失效时负载无法控制的情况发生。
具体地,所述第一逻辑电路中包括第一与门电路,所述第二逻辑电路中包括第二与门电路;所述第一微控制器的第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一与门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二微控制器的第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一与门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一与门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控制端;所述第一微控制器的第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二与门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二微控制器的第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二与门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二与门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的控制端。
具体地,所述第一微控制器与所述第二微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一微控制器和所述第二微控制器相互协作,对所述电池管理系统进行控制。
具体地,所述第一微控制器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一逻辑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一微控制器的第三端电连接所述第二逻辑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一微控制器的第二端检测获得所述第一逻辑电路的输出端的信号,所述第一微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逻辑电路的输出端的信号以及所述第一微控制器第一端所输出的信号,判断所述第一逻辑电路是否故障;所述第一微控制器的第三端检测获得所述第二逻辑电路的输出端的信号,所述第一微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二逻辑电路的输出端的信号以及所述第一微控制器第一端所输出的信号,判断所述第二逻辑电路是否故障;
和/或,
所述第二微控制器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一逻辑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二微控制器的第三端电连接所述第二逻辑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二微控制器的第二端检测获得所述第一逻辑电路的输出端的信号,所述第二微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逻辑电路的输出端的信号以及所述第二微控制器第一端所输出的信号,判断所述第一逻辑电路是否故障;所述第二微控制器的第三端检测获得所述第二逻辑电路的输出端的信号,所述第二微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二逻辑电路的输出端的信号以及所述第二微控制器第一端所输出的信号,判断所述第二逻辑电路是否故障。
通过对逻辑电路的输出端和输入端的监测,保证逻辑电路处于正常工作状态,进一步保证了安全性。
具体地,还包括第三延时电路,所述第三延时电路连接在所述第一微控制器和所述第二微控制器之间;所述第三延时电路用于在所述第一微控制器出现复位故障时,对所述第一微控制器在复位故障之前输入的有效信号进行延时输出至所述第二微控制器;所述第二微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三延时电路延时输出的所述有效信号,控制所述逻辑单元向所述驱动单元输出负载保持信号;
或者,
所述第三延时电路用于在所述第二微控制器出现复位故障时,对所述第二微控制器在复位故障之前输入的有效信号进行延时输出至所述第一微控制器;所述第一微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三延时电路延时输出的所述有效信号,控制所述逻辑单元向所述驱动单元输出负载保持信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负载保持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负载保持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负载保持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负载保持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负载保持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另一负载保持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负载保持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另一负载保持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另一负载保持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提供的负载保持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本文中类似“A和/或B”描述方式,所表达的是包括A和B中的任意一个,以及同时包括A和B这三种方案。
为了解决现有的继电器控制系统中,微控制器复位、软件跑飞等导致继电器控制信号丢失的情况发生时,继电器非预期性断开,车辆突然失去动力,继而引发交通事故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电池管理系统的负载保持电路,通过微控制器冗余设计,实现电池组高压回路的负载保持,进而提高控制的安全性。
以下第一实施例中主要对负载保持电路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第二实施例主要对第一实施例中增加了延时功能,第三实施例中进一步增加了对逻辑单元的检测功能。
以下各实施例中,电池组是是高压器件供电电源,一般是由锂电池或铅酸电池等单体组成。
如图1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应用于电池管理系统的负载保持电路主要包括:第一微控制器101、第二微控制器102、逻辑单元103和驱动单元104。
其中,第一微控制器101和第二微控制器102分别电连接至逻辑单元103的输入端,逻辑单元103的输出端电连接至驱动单元104的控制端,驱动单元104的输出端电连接至电池组106高压回路中负载电路105的控制端。驱动单元104用于为电池组106高压回路中的负载电路105提供稳定的驱动电源。其中,电池组106和负载电路105串接形成的闭合回路称为电池组高压回路。
具体地,逻辑单元103用于在第一微控制器101和第二微控制器102中的至少一个出现复位故障时,根据第一微控制器101和第二微控制器102输出的信号,向驱动单元104输出负载保持信号。驱动单元104用于在逻辑单元103输出的负载保持信号的控制下,控制负载电路105处于负载保持状态。
该实施例中,通过在电池管理系统中设置第一微控制器101和第二微控制器102,由第一微控制器101和第二微控制器102共同控制逻辑单元103输出至驱动单元104的信号,使得能够在第一微控制器101和第二微控制器102中的至少一个输出复位信号时,通过逻辑单元103控制驱动单元104输出负载保持信号,通过负载保持信号控制负载电路105处于负载保持状态,从而能够在第一微控制器101和第二微控制器102中的至少一个发生复位或程序跑飞的情况下,负载电路继续保持之前状态,降低了因偶然因素导致负载元件非预期性断开,车辆突然失去动力而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
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逻辑单元103包括第一逻辑电路1031和第二逻辑电路1032,驱动单元104包括第一驱动电路1041和第二驱动电路1042,负载电路105包括第一负载元件1051和第二负载元件1052。
第一微控制器101的第一端电连接至第一逻辑电路1031的第一输入端,第二微控制器102的第一端电连接至第一逻辑电路1031的第二输入端,第一逻辑电路1031的输出端电连接至第一驱动电路1041的控制端,第一驱动电路1041的输出端电连接至第一负载元件1051的控制端。第二微控制器102的第一端电连接至第二逻辑电路1032的第一输入端,第二微控制器102的第一端电连接至第二逻辑电路1032的第二输入端,第二逻辑电路1032的输出端电连接至第二驱动电路1042的控制端,第二驱动电路1042的输出端电连接至第二负载元件1052的控制端。第一驱动电路1041用于为电池组106高压回路中的第一负载元件1051提供稳定的驱动电源。第二驱动电路1042用于为电池组106高压回路中的第二负载元件1052提供稳定的驱动电源。
该具体实施例中,通过针对电池组高压回路中的第一负载元件增设第一逻辑电路,以及针对电池组高压回路中的第二负载元件增设第二逻辑电路,实现对电池组高压回路中的高边和低边的负载元件的控制,降低了因偶然因素导致负载元件非预期性断开,车辆突然失去动力而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性。
该实施例中,第一逻辑电路1031和第二逻辑电路1032所采用的具体设计不做限制,应用中,可以采用一种或多种逻辑元件的组合得到第一逻辑电路1031和第二逻辑电路1032,组合后的逻辑电路能够在第一微控制器101和第二微控制器102中的至少一个复位或程序跑飞的情况下,对第一微控制器101和第二微控制器102的输出进行一段时间的保持即可。例如,第一逻辑电路1031和第二逻辑电路1032分别采用与门、或门、非门等逻辑元件的组合得到。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说的第一逻辑电路1031和第二逻辑电路1032只要是能够实现本文所描述的逻辑功能即可,至于是否采用逻辑元件实现,以及采用何种逻辑元件实现都不做限制。例如第一微控制器和第二微控制器的输出分别连接至驱动单元的同一输入端,即第一逻辑电路1031只是电信号传输线,不包含任何的逻辑元件,该方式需要第一微控制器和第二微控制器在未出现复位的情况下输出高电平信号,在出现复位的情况下输出高阻态。
以下给出第一逻辑电路1031和第二逻辑电路1032的两种具体实现,但需要说明的是,此处仅为举例说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第一实现中,第一逻辑电路1031中包括第一或门电路,第二逻辑电路1032中包括第二或门电路。
其中,如图3所示,第一微控制器101的第一端电连接至第一或门电路301的第一输入端,第二微控制器102的第一端电连接至第一或门电路301的第二输入端,第一或门电路301的输出端电连接至第一驱动电路1041的控制端;第一微控制器101的第一端电连接至第二或门电路302的第一输入端,第二微控制器102的第一端电连接至第二或门电路302的第二输入端,第二或门电路302的输出端电连接至第二驱动电路1042的控制端。该方式中,通过或门电路能够使得第一微控制器和第二微控制器单独使能,从而避免一个微控制器失效时负载无法控制的情况发生。
该实现中,逻辑单元103采用或门电路实现,使得第一微控制器101和第二微控制器102均能够单独使能或门电路的输出为高电平,从而避免在一个微控制器失效时负载元件无法控制的情况发生。图3中所示为第一微控制器101和第二微控制器102互不通信、互不干扰、单独控制的情况,第一微控制器101和第二微控制器102能够减小相互之间的影响,提高可靠性。
第二实现中,第一逻辑电路1031中包括第一与门电路,第二逻辑电路1032中包括第二与门电路。
其中,如图4所示,第一微控制器101的第一端电连接至第一与门电路401的第一输入端,第二微控制器102的第一端电连接至第一与门电路401的第二输入端,第一与门电路401的输出端电连接至第一驱动电路1041的控制端;第一微控制器101的第一端电连接至第二与门电路402的第一输入端,第二微控制器102的第一端电连接至第二与门电路402的第二输入端,第二与门电路402的输出端电连接至第二驱动电路1042的控制端。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电池管理系统的负载保持电路,该负载保持电路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提供的负载保持电路的结构基本相同,第二实施例主要是在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负载保持电路中增加了延时电路,对于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之处可参见第一实施例的具体描述,此处不再重述,以下主要描述新增的延时电路的相关内容。
如图5所示,负载保持电路中还包括第一延时电路501。第一微控制器101的第一端电连接至第一延时电路501的输入端,第一延时电路501的输出端分别电连接至第一逻辑电路1031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逻辑电路1032的第一输入端。
具体地,第一延时电路501用于对第一微控制器101的第一端输出的信号的上升沿和/或下降沿进行延时。第一延时电路501能够使得第一微控制器101的第一端输出的信号保持一段时间,进一步降低了因偶然因素导致负载元件非预期性断开,车辆突然失去动力而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提高了安全性。
如图6所示,负载保持电路中还包括第二延时电路601。第二微控制器102的第一端电连接至第二延时电路601的输入端,第二延时电路601的输出端分别电连接至第一逻辑电路1031的第二输入端和第二逻辑电路1032的第二输入端。
具体地,第二延时电路601用于对第二微控制器102的第一端输出的信号的上升沿和/或下降沿进行延时处理。第二延时电路601能够使得第二微控制器102的第一端输出的信号保持一段时间,进一步降低了因偶然因素导致负载元件非预期性断开,车辆突然失去动力而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提高了安全性。
当然,负载保持电路中可以是仅包括第一延时电路和第二延时电路中的一个,也可以是同时包括第一延时电路和第二延时电路。其中,对于仅包括第二延时电路的情况图中并未示出。
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假设逻辑单元103采用与门电路实现,在第一微控制器101或第二微控制器102复位时,第一延时电路501和第二延时电路601能够保持一段时间的高电平输出。
另外,若是只需要预防第一微控制器101出现复位的情况,则可以只在第一微控制器101和逻辑单元103之间加第一延时电路501,同理,若只需要预防第二微控制器102出现复位的情况,则可以只在第二微控制器102和逻辑单元103之间加第二延时电路601。另外,若需要同时预防第一微控制器101和第二微控制器102出现复位的情况,则可以在第一微控制器101和逻辑单元103之间加第一延时电路501,同时在第二微控制器102和逻辑单元103之间加第二延时电路601。
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电池管理系统的负载保持电路,该负载保持电路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负载保持电路的结构基本相同,第三实施例主要是在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负载保持电路中增加了对逻辑电路的检测功能。
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采用第一微控制器101检测逻辑电路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如图7所示,第一微控制器101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一逻辑电路1031的输出端,第一微控制器101的第三端电连接第二逻辑电路1032的输出端。第一微控制器101的第二端检测获得第一逻辑电路1031的输出端的信号,第一微控制器101根据第一逻辑电路1031的输出端的信号以及第一微控制器101第一端所输出的信号,判断第一逻辑电路1031是否故障。第一微控制器101的第三端检测获得第二逻辑电路1032的输出端的信号,第一微控制器101根据第二逻辑电路1032的输出端的信号以及第一微控制器101第一端所输出的信号,判断第二逻辑电路1032是否故障。
通过第一微控制器101分别对第一逻辑电路1031和第二逻辑电路1032的输出状态进行监控,保证第一逻辑电路和第二逻辑电路能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避免在第一微控制器101或第二微控制器102故障时,通过第一逻辑电路1031和第二逻辑电路1032,错误闭合或断开第一负载元件以及第二负载元件。
其中,第一逻辑电路和/或第二逻辑电路的输出端的信号也可以先通过检测电路、滤波电路等再传输至第一微控制器101的第三端,以保证第一微控制器检测到的第一逻辑电路或第二逻辑电路输出的信号的准确性。
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采用第二微控制器102检测逻辑电路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如图8所示,第二微控制器102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一逻辑电路1031的输出端,第二微控制器102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二逻辑电路1032的输出端。第二微控制器102的第二端检测获得第一逻辑电路1031的输出端的信号,第二微控制器102根据第一逻辑电路1031的输出端的信号以及第二微控制器102第一端所输出的信号,判断第一逻辑电路1031是否故障。第二微控制器102的第三端检测获得第二逻辑电路1032的输出端的信号,第二微控制器102根据第二逻辑电路1032的输出端的信号以及第二微控制器102第一端所输出的信号,判断第二逻辑电路1032是否故障。
通过第二微控制器102分别对第一逻辑电路1031和第二逻辑电路1032的输出状态进行监控,保证第一逻辑电路和第二逻辑电路能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避免在第一微控制器101或第二微控制器102故障时,通过第一逻辑电路1031和第二逻辑电路1032,错误闭合或断开第一负载元件以及第二负载元件。
其中,第一逻辑电路和/或第二逻辑电路的输出端的信号也可以先通过检测电路、滤波电路等再传输至第二微控制器102的第三端,以保证第二微控制器检测到的第一逻辑电路或第二逻辑电路输出的信号的准确性。
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采用第一微控制器101和第二微控制器102共同检测逻辑电路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如图9所示,第一微控制器101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一逻辑电路1031的输出端,第一微控制器101的第三端电连接第二逻辑电路1032的输出端。第一微控制器101的第二端检测获得第一逻辑电路1031的输出端的信号,第一微控制器101根据第一逻辑电路1031的输出端的信号以及第一微控制器101第一端所输出的信号,判断第一逻辑电路1031是否故障。第一微控制器101的第三端检测获得第二逻辑电路1032的输出端的信号,第一微控制器101根据第二逻辑电路1032的输出端的信号以及第一微控制器101第一端所输出的信号,判断第二逻辑电路1032是否故障。
第二微控制器102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一逻辑电路1031的输出端,第二微控制器102的第三端电连接第二逻辑电路1032的输出端。第二微控制器102的第二端检测获得第一逻辑电路1031的输出端的信号,第二微控制器102根据第一逻辑电路1031的输出端的信号以及第二微控制器102第一端所输出的信号,判断第一逻辑电路1031是否故障。第二微控制器102的第三端检测获得第二逻辑电路1032的输出端的信号,第二微控制器102根据第二逻辑电路1032的输出端的信号以及第二微控制器102第一端所输出的信号,判断第二逻辑电路1032是否故障。
通过第一微控制器101和第二微控制器102分别对第一逻辑电路1031和第二逻辑电路1032的输出状态进行监控,保证第一逻辑电路1031和第二逻辑电路1032能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避免在第一微控制器101或第二微控制器102故障时,通过第一逻辑电路1031和第二逻辑电路1032,错误闭合或断开第一负载元件以及第二负载元件,进一步保证了安全性。
其中,第一逻辑电路和/或第二逻辑电路的输出端的信号也可以先通过检测电路、滤波电路等再传输至第一微控制器101的第三端和第二微控制器102的第三端,以保证第一微控制器和第二微控制器检测到的第一逻辑电路或第二逻辑电路输出的信号的准确性。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三个实施例中,第一微控制器101和第二微控制器102之间可以互不通信、互不干扰、单独控制,这样可以减小第一微控制器和第二微控制器相互之间的影响,提高可靠性。
当然,第一微控制器101和第二微控制器102之间可以建立连接,即第一微控制器101和第二微控制器102之间有通信,第一微控制器101和第二微控制器102相互协作,对电池管理系统进行控制,共同协作实现电池组高压回路的负载保持。例如,第一微控制器101和第二微控制器102为主从关系,第一微控制器101为主处理器,第二微控制器102为从处理器,第二微控制器102配合第一微控制器101完成对电池组高压回路的负载保持。
第一微控制器101和第二微控制器102可以是互补关系,第一微控制器101和第二微控制器102分工不同,两者相互独立,职责互补,分别独立控制系统部分功能。或者,第一微控制器101和第二微控制器102为协同关系,例如,第一微控制器101负责整个电池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少部分功能由第二微控制器102负责,并且对于第一微控制器101负责的部分重要功能,可以由第二微控制器102同步进行数据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发送给第一微控制器101进行校验,增强系统可靠性。
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一微控制器101和第二微控制器102之间通过第三延时电路1001电连接。
第三延时电路1001用于在第一微控制器101出现复位故障时,对第一微控制器1001在复位故障之前输入的有效信号进行延时输出至第二微控制器102;第二微控制器102根据第三延时电路1001延时输出的有效信号,控制逻辑单元103向驱动单元104输出负载保持信号。
或者,
第三延时电路1001用于在第二微控制器102出现复位故障时,对第二微控制器102在复位故障之前输入的有效信号进行延时输出至第一微控制器101;第一微控制器101根据第三延时电路1001延时输出的有效信号,控制逻辑单元向驱动单元104输出负载保持信号。
假设第一微控制器101为主处理器,第二微控制器102为从处理器,逻辑单元103采用或门电路实现,第一微控制器101和第二微控制器102之间通过第三延时电路1001电连接。第一微控制器101发送控制命令至逻辑单元103和第二微控制器102,以控制逻辑单元103的输出状态。其中,第一微控制器101发送到第二微控制器102的控制命令分为两种,一种为编译的通信波形,另一种为简单的控制信号(例如高电平信号),该简单的控制信号经过第三延时电路1001后到达第二微控制器102。假设第一微控制器101跑飞之前输出为高电平,当第一微控制器101跑飞时,到逻辑单元103的控制信号为低电平,到第二微控制器102的通信信号失效,输入到第三延时电路1001的信号为低电平,但第三延时电路1001的输出将保持一段时间为高电平,这样就可以让逻辑单元103的输出保持一段时间为高电平,该段时间内可以保证让第二微控制器102帮助第一微控制器101恢复,从而提高系统可靠性。
该具体实施例中,当第二微控制器102跑飞时,第一微控制器能够直接控制逻辑单元103的输出,使逻辑单元103输出保持之前的状态。
该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微控制器101和第二微控制器102通过检测逻辑单元103输出端的信号,判断逻辑单元103的输出状态,若第一微控制器101和第二微控制器102复位前,逻辑单元103输出为高电平,则在第一微控制器101或第二微控制器102复位后,该逻辑单元103的输出应保持为高电平;若第一微控制器101和第二微控制器102复位前,逻辑单元103输出为低电平,则在第一微控制器101或第二微控制器102复位后,该逻辑单元103的输出应保持为低电平。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各个实施例中,还可以在逻辑单元103的输出端增加控制线,该控制线连接至第一微控制器101,当第一微控制器101的输出卡死为高电平,导致逻辑单元103无法驱动负载元件断开时,强制拉低逻辑单元103的输出,以断开负载元件的供电。和/或,在逻辑单元103的输出端增加控制线,该控制线连接至第二微控制器102,当第二微控制器102的输出卡死为高电平,导致逻辑单元103无法驱动负载元件断开时,强制拉低逻辑单元103的输出,以断开负载元件的供电。
实施中,可以采用电源芯片监控第一微控制器101和第二微控制器102是否处于复位状态,若第一微控制器复位,则电源芯片延时Ts后将安全信号拉低,安全信号与逻辑单元(采用与门电路实现)连接,以关断驱动单元,从而能够起到避免第一微控制器复位后输出仍为高电平时无法关断驱动单元的情况发生。同理,若第二微控制器复位,则电源芯片延时Ts后将安全信号拉低,安全信号与逻辑单元(采用或门电路实现)连接,以关断驱动单元,从而能够起到避免第二微控制器复位后输出仍为高电平时无法关断驱动单元的情况发生。
并且,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中,电池管理系统10中各组成部分与外围组件的通信或连接方式,具体可以采用插件连接、焊接连接、无线传输等多种方式实现。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中第一负载元件和第二负载元件可以是继电器、阀、泵(pump)等。第一微控制器101可以采用微处理器或专用集成电路(ASIC)等信息处理单元实现。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应用于电池管理系统的负载保持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微控制器、第二微控制器、逻辑单元和驱动单元;
所述第一微控制器和所述第二微控制器分别电连接至所述逻辑单元的输入端,所述逻辑单元的输出端电连接至所述驱动单元的控制端,所述驱动单元的输出端电连接至电池组高压回路中负载电路的控制端;
所述逻辑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微控制器和所述第二微控制器中的至少一个出现复位故障时,根据所述第一微控制器和所述第二微控制器输出的信号,向所述驱动单元输出负载保持信号;
所述驱动单元用于在所述逻辑单元输出的负载保持信号的控制下,控制所述负载电路处于负载保持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电池管理系统的负载保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逻辑单元包括第一逻辑电路和第二逻辑电路,所述驱动单元包括第一驱动电路和第二驱动电路,所述负载电路包括第一负载元件和第二负载元件;
所述第一微控制器的第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一逻辑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二微控制器的第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一逻辑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一逻辑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控制端,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一负载元件的控制端;
所述第一微控制器的第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二逻辑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二微控制器的第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二逻辑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二逻辑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的控制端,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二负载元件的控制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于电池管理系统的负载保持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延时电路;
所述第一微控制器的第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一延时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一延时电路的输出端分别电连接至所述第一逻辑电路的第一输入端和所述第二逻辑电路的第一输入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于电池管理系统的负载保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时电路用于对所述第一微控制器的第一端输出的信号的上升沿和/或下降沿进行延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于电池管理系统的负载保持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延时电路;
所述第二微控制器的第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二延时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二延时电路的输出端分别电连接至所述第一逻辑电路的第二输入端和所述第二逻辑电路的第二输入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于电池管理系统的负载保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延时电路用于对所述第二微控制器的第一端输出的信号的上升沿和/或下降沿进行延时处理。
7.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应用于电池管理系统的负载保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逻辑电路中包括第一或门电路,所述第二逻辑电路中包括第二或门电路;
所述第一微控制器的第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一或门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二微控制器的第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一或门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一或门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控制端;
所述第一微控制器的第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二或门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二微控制器的第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二或门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二或门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的控制端。
8.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应用于电池管理系统的负载保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逻辑电路中包括第一与门电路,所述第二逻辑电路中包括第二与门电路;
所述第一微控制器的第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一与门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二微控制器的第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一与门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一与门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控制端;
所述第一微控制器的第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二与门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二微控制器的第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二与门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二与门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二驱动电路的控制端。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应用于电池管理系统的负载保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控制器与所述第二微控制器连接;
所述第一微控制器和所述第二微控制器相互协作,对所述电池管理系统进行控制。
10.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应用于电池管理系统的负载保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控制器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一逻辑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一微控制器的第三端电连接所述第二逻辑电路的输出端;
所述第一微控制器的第二端检测获得所述第一逻辑电路的输出端的信号,所述第一微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逻辑电路的输出端的信号以及所述第一微控制器第一端所输出的信号,判断所述第一逻辑电路是否故障;
所述第一微控制器的第三端检测获得所述第二逻辑电路的输出端的信号,所述第一微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二逻辑电路的输出端的信号以及所述第一微控制器第一端所输出的信号,判断所述第二逻辑电路是否故障;
和/或,
所述第二微控制器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一逻辑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二微控制器的第三端电连接所述第二逻辑电路的输出端;
所述第二微控制器的第二端检测获得所述第一逻辑电路的输出端的信号,所述第二微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逻辑电路的输出端的信号以及所述第二微控制器第一端所输出的信号,判断所述第一逻辑电路是否故障;
所述第二微控制器的第三端检测获得所述第二逻辑电路的输出端的信号,所述第二微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二逻辑电路的输出端的信号以及所述第二微控制器第一端所输出的信号,判断所述第二逻辑电路是否故障。
11.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应用于电池管理系统的负载保持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延时电路,所述第三延时电路连接在所述第一微控制器和所述第二微控制器之间;
所述第三延时电路用于在所述第一微控制器出现复位故障时,对所述第一微控制器在复位故障之前输入的有效信号进行延时输出至所述第二微控制器;所述第二微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三延时电路延时输出的所述有效信号,控制所述逻辑单元向所述驱动单元输出负载保持信号;
或者,
所述第三延时电路用于在所述第二微控制器出现复位故障时,对所述第二微控制器在复位故障之前输入的有效信号进行延时输出至所述第一微控制器;所述第一微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三延时电路延时输出的所述有效信号,控制所述逻辑单元向所述驱动单元输出负载保持信号。
CN201910297639.3A 2019-04-15 2019-04-15 应用于电池管理系统的负载保持电路 Active CN11096260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97639.3A CN110962602B (zh) 2019-04-15 2019-04-15 应用于电池管理系统的负载保持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97639.3A CN110962602B (zh) 2019-04-15 2019-04-15 应用于电池管理系统的负载保持电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62602A true CN110962602A (zh) 2020-04-07
CN110962602B CN110962602B (zh) 2021-06-15

Family

ID=700284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97639.3A Active CN110962602B (zh) 2019-04-15 2019-04-15 应用于电池管理系统的负载保持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962602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16497A (zh) * 2020-04-29 2020-08-1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负载控制方法及电路、电池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12277647A (zh) * 2020-10-30 2021-01-29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管理系统及车辆
WO2021238330A1 (zh) * 2020-05-29 2021-12-0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驱动电路
CN113746462A (zh) * 2020-05-29 2021-12-03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驱动电路
CN114211963A (zh) * 2021-12-14 2022-03-22 华人运通(江苏)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继电器控制装置、电池管理系统及电动汽车
TWI787057B (zh) * 2021-09-30 2022-12-1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車用控制裝置及其方法
WO2023116050A1 (zh) * 2021-12-20 2023-06-29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继电器的驱动电路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3088405A2 (en) * 2002-04-09 2003-10-23 Powergenix Systems, Inc. Power management for hybrid battery systems
CN102386647A (zh) * 2010-09-02 2012-03-21 欧姆龙汽车电子株式会社 电源控制装置
US8288031B1 (en) * 2011-03-28 2012-10-16 Lg Chem, Ltd. Battery disconnect unit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battery disconnect unit
CN103458579A (zh) * 2013-08-29 2013-12-18 矽力杰半导体技术(杭州)有限公司 负载驱动电路以及方法
CN104242885A (zh) * 2014-09-11 2014-12-24 福州瑞芯微电子有限公司 复位电路及电路复位方法
CN106335371A (zh) * 2016-10-21 2017-01-18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一种电力工程车高速断路器的双dcu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3088405A2 (en) * 2002-04-09 2003-10-23 Powergenix Systems, Inc. Power management for hybrid battery systems
CN102386647A (zh) * 2010-09-02 2012-03-21 欧姆龙汽车电子株式会社 电源控制装置
US8288031B1 (en) * 2011-03-28 2012-10-16 Lg Chem, Ltd. Battery disconnect unit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battery disconnect unit
CN103458579A (zh) * 2013-08-29 2013-12-18 矽力杰半导体技术(杭州)有限公司 负载驱动电路以及方法
CN104242885A (zh) * 2014-09-11 2014-12-24 福州瑞芯微电子有限公司 复位电路及电路复位方法
CN106335371A (zh) * 2016-10-21 2017-01-18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一种电力工程车高速断路器的双dcu控制方法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16497A (zh) * 2020-04-29 2020-08-1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负载控制方法及电路、电池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11516497B (zh) * 2020-04-29 2024-04-1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负载控制方法及电路、电池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13752838B (zh) * 2020-05-29 2023-10-03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驱动电路
WO2021238330A1 (zh) * 2020-05-29 2021-12-0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驱动电路
CN113746462A (zh) * 2020-05-29 2021-12-03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驱动电路
CN113752838A (zh) * 2020-05-29 2021-12-0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驱动电路
CN113746462B (zh) * 2020-05-29 2024-04-05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驱动电路
US11996833B2 (en) 2020-05-29 2024-05-28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 Drive circuit
CN112277647B (zh) * 2020-10-30 2021-11-05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12277647A (zh) * 2020-10-30 2021-01-29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管理系统及车辆
TWI787057B (zh) * 2021-09-30 2022-12-1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車用控制裝置及其方法
CN114211963A (zh) * 2021-12-14 2022-03-22 华人运通(江苏)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继电器控制装置、电池管理系统及电动汽车
CN114211963B (zh) * 2021-12-14 2023-10-17 华人运通(江苏)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继电器控制装置、电池管理系统及电动汽车
WO2023116050A1 (zh) * 2021-12-20 2023-06-29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继电器的驱动电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62602B (zh) 2021-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62602B (zh) 应用于电池管理系统的负载保持电路
CN110262297B (zh) 继电器控制装置及供电系统
US9685800B2 (en) Charging/discharging system
EP3744553A1 (en)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scharge control of electric vehicle
US10170804B2 (en) Monitoring device for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EP3126185B1 (en) Contactor control system
CN104960434A (zh) Hv继电器吸持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11918787B (zh) 使用触发器来控制继电器的系统和方法
CN110641284A (zh)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安全监控的低压电源管理系统
CN111880088A (zh) 继电器双边控制及诊断电路、方法、电池管理系统
CN109741992A (zh) 一种继电器驱动控制系统、方法和电池管理系统
CN114290901A (zh) 电压监控方法、电压监控装置及电动汽车
WO2018191829A1 (zh) 具有供电系统的交通工具断电系统
CN209766327U (zh) 一种继电器驱动控制系统和电池管理系统
CN111038265A (zh) 一种高压互锁信号检测电路及方法和电机控制器
CN110850279B (zh) 一种具有粘连自诊断和强制断开功能的继电器、电路及汽车
CN115635874A (zh) 储能充电桩安全急停装置
CN214492564U (zh) 一种直流充电枪电子锁上锁及解锁故障检测电路
CN101807791B (zh) 电动汽车直流充电接口安全接插保护装置
CN203299809U (zh) 一种数据保护电路
CN207360345U (zh) 车载atp远程重启电路
CN111439125A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及其低压负载供电电路与方法
CN203774814U (zh)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监控装置
CN110962604A (zh) 控制模块、电池管理系统、电路检测方法及控制方法
CN108494037B (zh) 电池包维修保护电路以及电池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117

Address after: 352100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ing, No. 2, Xingang Road, Zhangwan Town, Jiaocheng District, Ningde City, Fuji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Ningde Shidai Runzhi Softwar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52100 Xingang Road, Zhangwan Town, Jiaocheng District, Ningde, Fujian 2

Patentee befor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