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49181B - 电动汽车冷却系统、冷却方法以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电动汽车冷却系统、冷却方法以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49181B
CN110949181B CN201911158230.XA CN201911158230A CN110949181B CN 110949181 B CN110949181 B CN 110949181B CN 201911158230 A CN201911158230 A CN 201911158230A CN 110949181 B CN110949181 B CN 1109491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nch
way valve
radiator
power battery
coo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5823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49181A (zh
Inventor
张爱文
彭小亮
张福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W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AW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W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FAW Group Corp
Priority to CN201911158230.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949181B/zh
Publication of CN1109491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491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491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491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60L58/24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 B60L58/26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by coo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liquid cooling
    • B60K1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adiators, radiator shutters, or radiator blin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冷却系统、冷却方法以及汽车,控制单元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散热器冷却支路中冷却液温度;如果冷却液温度在第一温度范围内,控制单元控制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分别与电机驱动支路的第二端和动力电池的第二端连接,以使散热器冷却支路同时为电机驱动支路和动力电池进行冷却;如果冷却液温度在第一温度范围外,控制单元控制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与电机驱动支路第二端连接,以使散热器冷却支路为电机驱动支路进行冷却;并控制空调冷却支路的第二端与动力电池的第二端的连接,以使空调冷却支路为动力电池进行冷却。实现在不增加电池散热器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电机散热器为电池散热,减少电池本身散热空调启动,节省能量。

Description

电动汽车冷却系统、冷却方法以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电动汽车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冷却系统、冷却方法以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以及新能源技术的逐渐重视和推广,越来越多的整车厂开始研发并生产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源,是动力系统的核心部件,对动力电池进行冷却,使动力电池温度不超限值,对于延长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纯电动汽车冷却系统一般采用三通阀加散热器的方案来实现,该方案使用空调冷却系统为动力电池进行冷却,构成独立的电池冷却系统,即电池冷却系统与电机冷却系统完全独立。由于在冬季需要对动力电池进行加热,以及要对电池进行保温,所以水路不能常通电池散热器,需要配置三通阀对其进行控制,在电池需要加热及需要空调系统冷却时走上部回路,环境温度不高且不需保温时走电池散热器回路。
目前,三通阀加散热器的方案,单独为电池冷却系统配备电池散热器,使得系统布局困难,且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冷却系统、冷却方法以及汽车,以实现不增加电池散热器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电机散热器为电池散热,减少电池本身散热空调启动,节省能量。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冷却系统,包括:控制单元、温度传感器、散热器冷却支路、电机驱动支路、动力电池以及空调冷却支路;
其中,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一端、所述电机驱动支路的第一端、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一端分别与空调冷却支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散热器冷却支路中,并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所述电机驱动支路第二端、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空调冷却支路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
所述控制单元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散热器冷却支路中冷却液温度;如果所述冷却液温度在第一温度范围内,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机驱动支路的第二端和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连接,以使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同时为所述电机驱动支路和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冷却;
如果所述冷却液温度在第一温度范围外,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机驱动支路第二端连接,以使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为所述电机驱动支路进行冷却;并控制所述空调冷却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的连接,以使所述空调冷却支路为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冷却。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冷却方法,包括:
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散热器冷却支路中冷却液温度;
通过控制单元判断所述冷却液温度是否在第一温度范围内,若是,则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机驱动支路第二端和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连接,以使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同时为所述电机驱动支路和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冷却;
若否,则控制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机驱动支路第二端连接,以使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为所述电机驱动支路进行冷却;并控制所述空调冷却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的连接,以使所述空调冷却支路为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冷却。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如权利要求1-8 中任一所述的电动汽车冷却系统。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汽车冷却系统、冷却方法以及汽车,控制单元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散热器冷却支路中冷却液温度;如果冷却液温度在第一温度范围内,控制单元控制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分别与电机驱动支路的第二端和动力电池的第二端连接,以使散热器冷却支路同时为电机驱动支路和动力电池进行冷却;如果冷却液温度在第一温度范围外,控制单元控制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与电机驱动支路第二端连接,以使散热器冷却支路为电机驱动支路进行冷却;并控制空调冷却支路的第二端与动力电池的第二端的连接,以使空调冷却支路为动力电池进行冷却。实现在不增加电池散热器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电机散热器为电池散热,减少电池本身散热空调启动,节省能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电动汽车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电动汽车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a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电动汽车冷却系统的并联运转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b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电动汽车冷却系统的独立运转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又一种电动汽车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又一种电动汽车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再一种电动汽车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汽车冷却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电动汽车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可适用于对纯电动汽车中的动力电池进行冷却的情况,所述电动汽车冷却系统设备在纯电动汽车中。
为了保证动力电池温度不超限值,一般系统均需配备电池冷却器(Chiller),使用空调系统通过Chiller为电池降温,空调为动力电池降温所消耗的电能较高。但是在环境温度不太高,动力电池的发热较小时,可以利用散热器,通过外界的风吹过散热器来为动力电池散热,这样消耗的功率较小,减少对续航里程影响。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汽车冷却系统主要包括:控制单元101、温度传感器102、散热器冷却支路103、电机驱动支路104、动力电池105 以及空调冷却支路106。
其中,散热器冷却支路103的第一端、电机驱动支路104的第一端、动力电池105的第一端分别与空调冷却支路106106的第一端连接;温度传感器102 设置在散热器冷却支路103中,并与控制单元101连接,散热器冷却支路103 的第二端、电机驱动支路104第二端、动力电池105的第二端、空调冷却支路 106的第二端分别与控制单元101连接。
进一步的,控制单元101通过温度传感器102获取散热器冷却支路103中冷却液温度;如果冷却液温度在第一温度范围内,控制单元101控制散热器冷却支路103的第二端分别与电机驱动支路104的第二端和动力电池105的第二端连接,以使散热器冷却支路103同时为电机驱动支路104和动力电池105进行冷却。
如果冷却液温度在第一温度范围外,控制单元101控制散热器冷却支路103 的第二端与电机驱动支路104第二端连接,以使散热器冷却支路103为电机驱动支路104进行冷却;控制空调冷却支路106的第二端与动力电池105的第二端的连接,以使空调冷却支路106为动力电池105进行冷却。
在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散热器冷却支路103的第一端、电机驱动支路104第一端、动力电池105的第一端、空调冷却支路106的第一端分别连接水箱,水箱是汽车冷却系统中主要机件,主要用于散发热量,水箱装载冷却液,冷却液在水套中吸收热量,流到散热器后热量散去,再回到水套内循环,达到调温。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散热器冷却支路以及电机驱动支路之间的连接关系是通过可以流通冷却液的管套连接。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温度范围可以理解为散热器冷却支路的水温可以用于给动力电池进行冷却的温度。第一温度范围可以设置为15摄氏度至 30摄氏度。在散热器冷却支路中的冷却液为第一温度范围内时,散热器冷却支路同时为电机驱动支路和动力电池进行冷却。
在散热器冷却支路中的冷却液温度高于第一温度范围时,如冷却液温度大于30摄氏度。动力电池中的冷却液温度需要维持在15到30摄氏度,才能够使动力电池正常工作。因此,散热器冷却支路中的冷却液温度高于第一温度范围时,并不能对动力电池进行有效降温,使其工作在正常工作的温度范围内。此时,需要空调冷却系统为动力电池进行降温。
在散热器冷却支路中的冷却液低于第一温度范围时,动力电池需要保持温度不能太低,此时空调冷却系统为动力电池进行降温。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汽车冷却系统,控制单元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散热器冷却支路中冷却液温度;如果冷却液温度在第一温度范围内,控制单元控制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分别与电机驱动支路的第二端和动力电池的第二端连接,以使散热器冷却支路同时为电机驱动支路和动力电池进行冷却。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在冷却液温度在第一温度范围内时,采用电机系统中的散热器冷却支路同时为电机驱动支路和动力电池进行冷却。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单独为电池冷却系统配备电池散热器,使得系统布局困难,且成本高的问题,实现了利用电机系统的散热器支路为动力电池进行冷却,降低系统布局难度,降低成本。
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进一步优化了电动汽车冷却系统。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电动汽车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控制单元101包括第一单向阀B1、第一二通阀Y1以及第一控制器10。第一单向阀B1的进口与动力电池105的第二端的连接,第一单向阀B1的出口与空调冷却支路106的第二端连接;第一二通阀Y1的第一端与动力电池105的第二端连接,第一二通阀Y1的第二端与散热器冷却支路103连接,第一二通阀Y1的第三端与第一控制器10连接。
进一步额,散热器冷却支路103包括:散热器130和第一水泵131;其中,所述散热器130的第一端通过控制单元101与电机驱动支路104和动力电池105 的第二端连接,散热器130的第二端与第一水泵131的第一端连接,第一水泵 131的第二端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一端连接。
进一步的,空调冷却支路106包括:高压加热器170、电池冷却器171、第二水泵172以及直流电源173;其中,高压加热器170的第一端通过控制单元 101与动力电池105的第二端连接,高压加热器170的第二端与电池冷却器171 的第一端连接,电池冷却器171的第二端通过第二水泵172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一端连接,电池冷却器171的第三端与直流电源173连接。
进一步的,图3a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电动汽车冷却系统的并联运转模式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a所示,当冷却液温度在第一温度范围内时,第一控制器10生成第一开启指令,控制第一二通阀导通Y1,以使散热器冷却支路103 的第二端与动力电池105的第二端连接。其中,第一开启指令是指用于控制第一二通阀导通的指令。
当散热器冷却支路中的冷却液温度在第一温度范围内时,表示散热器冷却支路可以给动力电池进行散热降温,因此,第一控制器10生成第一开启指令,控制第一二通阀Y1导通,散热器冷却支路103的第二端与动力电池105的第二端连接,水箱中的冷却液可以通过第一水泵131和散热器130之后,通过导通的第一二通阀Y1流入动力电池105,最后流入水箱,实现冷却液的循环,进而实现通过散热器给动力电池进行散热冷却。同时,水箱中的冷却液可以通过第一水泵131和散热器130之后,通过充电机140、DC-DC模块141以及电机驱动模块142之后,最后流入水箱,实现冷却液的循环,进而实现通过散热器给电机驱动支路进行散热冷却。
图3b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电动汽车冷却系统的独立运转模式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b所示,当冷却液温度在第一温度范围外时,第一控制器10生成第一关闭指令,控制第一二通阀Y1关断,以使散热器冷却支路103的第二端与动力电池105的第二端断开连接。其中,第一关闭指令是指用于控制第一二通阀关闭的指令。
当散热器冷却支路中的冷却液温度在第一温度范围外时,表示散热器冷却支路不满足给动力电池进行散热降温的条件,因此,第一控制器10生成第一关闭指令,控制第一二通阀Y1关闭,
散热器冷却支路103的第二端断开与动力电池105的第二端连接,水箱中的冷却液可以通过动力电池105之后,通过水压打开第一单向阀B1,然后通过高压加热器170、Chiller171以及第二水泵172之后流入水箱,最后流入水箱,实现冷却液的循环,进而实现通过空调冷却支路106给动力电池进行散热冷却。同时,水箱中的冷却液可以通过第一水泵131和散热器130之后,通过充电机 140、DCDC模块141以及电机驱动模块142之后,最后流入水箱,实现冷却液的循环,进而实现通过散热器给电机驱动支路进行散热冷却。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又一种电动汽车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控制单元包括第二二通阀Y2、第三二通阀Y3以及第二控制器20;其中,第二二通阀Y2的第一端与动力电池105的第二端连接,第二二通阀Y2 的第二端与散热器冷却支路103的第二端连接,第二二通阀Y2的第三端与第二控制器20连接;第三二通阀Y3的第一端与动力电池105的第二端连接,第三二通阀Y3的第二端与空调冷却支路106的第二端连接,第三二通阀Y3的第三端与第二控制器20连接。
进一步的,当冷却液温度在第一温度范围内时,所述第二控制器20生成第二指令,控制第二二通阀Y2导通,以使散热器冷却支路103的第二端与动力电池105的第二端连接;控制第三二通阀Y3关断,以使动力电池105的第二端与空调冷却支路106的第二端断开连接;当冷却液温度在第一温度范围外时,第二控制器20生成第三指令,控制第二二通阀Y2关断,以使散热器冷却支路103 的第二端与动力电池105的第二端断开连接;控制第三二通阀Y3导通,以使动力电池105的第二端与空调冷却支路106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控制指令是指用于控制第二二通阀Y2导通和第三二通阀Y3关断的指令。所述第三控制指令是指用于控制第二二通阀Y2关断和第三二通阀Y3导通的指令。
在本实施例中,当冷却液温度在第一温度范围内时,第二控制器20生成第二指令,控制第二二通阀Y2导通,控制第三二通阀Y3关断,以通过散热器给动力电池进行散热冷却。
当冷却液温度在第一温度范围外时,第二控制器20生成第三指令,控制第二二通阀Y2关断,控制第三二通阀Y3导通,实现通过空调冷却支路106给动力电池进行散热冷却。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又一种电动汽车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控制单元包括第一三通阀D1以及第三控制器30;其中,第一三通阀D1的第一进口与空调冷却支路106的第二端连接,第一三通阀D1的第二进口与散热器冷却支路103的第二端连接,第一三通阀D1的第一出口与动力电池 105的第二端连接;第一三通阀D1的控制端与第三控制器30连接。
进一步的,当冷却液温度在第一温度范围内时,第三控制器30生成第四指令,控制第一三通阀D1的第二进口与第一出口导通,以使散热器冷却支路103 的第二端与动力电池105的第二端连接;当冷却液温度在第一温度范围外时,第三控制器30生成第五指令,控制第一三通阀D1的第一进口与第一出口导通,以使动力电池105的第二端与空调冷却支路106的第二端连接。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再一种电动汽车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第二三通阀D2、第二单向阀B2以及第四控制器40。
其中,第二单向阀B2的进口与动力电池105的第二端的连接,第二单向阀 B2的出口与空调冷却支路106的第二端连接;第二三通阀D2的第一进口与散热器支路103的第二端连接,第二三通阀D2的第一出口与电机驱动支路104的第二端连接,第二三通阀D2的第二出口与动力电池105的第二端连接。
当冷却液温度在第一温度范围内时,第四控制器40生成第六指令,控制第二三通阀D2的第一进口同时与第二三通阀D2的第一出口和第二三通阀D2的第二出口导通,以使散热器冷却支路103的第二端同时与动力电池105的第二端和电机驱动支路104的第二端连接。当冷却液温度在第一温度范围外时,第四控制器40生成第七指令,控制第二三通阀D2的第一进口与第二三通阀D2的第一出口导通,以使散热器冷却支路103的第二端与电机驱动支路104的第二端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图4、图5、图6仅仅是提供了汽车冷却系统的不同实现方式,其基本工作原理,本实施例中不再进行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任一所述汽车冷却系统。
实施例二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冷却方法,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汽车冷却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可适用于对纯电动汽车中的动力电池进行冷却的情况,所述电动汽车冷却方法由电动汽车冷却系统来执行,所述电动汽车冷却系统设备在纯电动汽车中。
如图7所示,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的电动汽车冷却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S910、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散热器冷却支路中冷却液温度;
S920、通过控制单元判断所述冷却液温度是否在第一温度范围内,若是,则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机驱动支路第二端和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连接,以使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同时为所述电机驱动支路和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冷却;
S930、若否,则控制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机驱动支路第二端连接,以使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为所述电机驱动支路进行冷却;并控制所述空调冷却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的连接,以使所述空调冷却支路为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冷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汽车冷却方法,控制单元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散热器冷却支路中冷却液温度;如果冷却液温度在第一温度范围内,控制单元控制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分别与电机驱动支路的第二端和动力电池的第二端连接,以使散热器冷却支路同时为电机驱动支路和动力电池进行冷却。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在冷却液温度在第一温度范围内时,采用电机系统中的散热器冷却支路同时为电机驱动支路和动力电池进行冷却。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单独为电池冷却系统配备电池散热器,使得系统布局困难,且成本高的问题,实现了利用电机系统的散热器支路为动力电池进行冷却,降低系统布局难度,降低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一端、所述电机驱动支路的第一端、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空调冷却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散热器冷却支路中,并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所述电机驱动支路第二端、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所述空调冷却支路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第一单向阀、第一二通阀以及第一控制器;所述第一单向阀的进口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的连接,所述第一单向阀的出口与所述空调冷却支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二通阀的第一端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二通阀的第二端与散热器冷却支路连接,所述第一二通阀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一控制器连接;
相应的,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机驱动支路第二端和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连接,包括:
当所述冷却液温度在第一温度范围内时,所述第一控制器生成第一开启指令,控制第一二通阀导通,以使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连接。
相应的,控制所述空调冷却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的连接,包括:
当所述冷却液温度在第一温度范围外时,所述第一控制器生成第一关闭指令,控制第一二通阀关断,以使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断开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第二二通阀、第三二通阀以及第二控制器;其中,所述第二二通阀的第一端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二通阀的第二端与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二通阀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二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三二通阀的第一端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二通阀的第二端与所述空调冷却支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二通阀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二控制器连接;
相应的,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机驱动支路第二端和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连接,包括:
当所述冷却液温度在第一温度范围内时,所述第二控制器生成第二指令,控制第二二通阀导通,以使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连接;控制第三二通阀关断,以使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与所述空调冷却支路的第二端断开连接;
相应的,控制所述空调冷却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的连接,包括:
当所述冷却液温度在第一温度范围外时,所述第二控制器生成第三指令,控制第二二通阀关断,以使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断开连接;控制第三二通阀导通,以使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与所述空调冷却支路的第二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第一三通阀以及第三控制器;
其中,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进口与所述空调冷却支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二进口与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出口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三通阀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三控制器连接;
相应的,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机驱动支路第二端和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连接,包括:
当所述冷却液温度在第一温度范围内时,所述第三控制器生成第四指令,控制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二进口与第一出口导通,以使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连接;
相应的,控制所述空调冷却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的连接,包括:
当所述冷却液温度在第一温度范围外时,所述第三控制器生成第五指令,控制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进口与第一出口导通,以使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与所述空调冷却支路的第二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第二三通阀、第二单向阀以及第四控制器;其中,所述第二单向阀的进口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的连接,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出口与所述空调冷却支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进口与所述散热器支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出口与所述电机驱动支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二出口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连接;
相应的,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机驱动支路第二端和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连接,包括:
当所述冷却液温度在第一温度范围内时,所述第四控制器生成第六指令,控制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进口同时与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出口和第二三通阀的第二出口导通,以使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和所述电机驱动支路的第二端连接;
相应的,控制所述空调冷却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的连接,包括:
当所述冷却液温度在第一温度范围外时,所述第四控制器生成第七指令,控制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进口与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出口和导通,以使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机驱动支路的第二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包括:散热器和第一水泵;
其中,所述散热器的第一端通过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电机驱动支路和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散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水泵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水泵的第二端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一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空调冷却支路包括:高压加热器、电池冷却器、第二水泵以及直流电源;
其中,所述高压加热器的第一端通过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高压加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池冷却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池冷却器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水泵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池冷却器的第三端与所述直流电源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动汽车冷却方法可由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动汽车冷却系统来执行,所述方法具备电动汽车冷却系统相应的功能模块和有益效果。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8)

1.一种电动汽车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单元、温度传感器、散热器冷却支路、电机驱动支路、动力电池以及空调冷却支路;
其中,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一端、所述电机驱动支路的第一端、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一端分别与空调冷却支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散热器冷却支路中,并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所述电机驱动支路第二端、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空调冷却支路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
所述控制单元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散热器冷却支路中冷却液温度;如果所述冷却液温度在第一温度范围内,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机驱动支路的第二端和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连接,以使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同时为所述电机驱动支路和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冷却;
如果所述冷却液温度在第一温度范围外,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机驱动支路第二端连接,以使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为所述电机驱动支路进行冷却;并控制所述空调冷却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的连接,以使所述空调冷却支路为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冷却;
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包括:散热器和第一水泵;
其中,所述散热器的第一端通过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电机驱动支路和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散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水泵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水泵的第二端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一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第一单向阀、第一二通阀以及第一控制器;
其中,所述第一单向阀的进口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的连接,所述第一单向阀的出口与所述空调冷却支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二通阀的第一端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二通阀的第二端与散热器冷却支路连接,所述第一二通阀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一控制器连接;
当所述冷却液温度在第一温度范围内时,所述第一控制器生成第一开启指令,控制第一二通阀导通,以使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连接;当所述冷却液温度在第一温度范围外时,所述第一控制器生成第一关闭指令,控制第一二通阀关断,以使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断开连接,所述空调冷却支路通过第一单向阀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第二二通阀、第三二通阀以及第二控制器;
其中,所述第二二通阀的第一端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二通阀的第二端与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二通阀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二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三二通阀的第一端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二通阀的第二端与所述空调冷却支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二通阀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二控制器连接;
当所述冷却液温度在第一温度范围内时,所述第二控制器生成第二指令,控制第二二通阀导通,以使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连接;控制第三二通阀关断,以使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与所述空调冷却支路的第二端断开连接;
当所述冷却液温度在第一温度范围外时,所述第二控制器生成第三指令,控制第二二通阀关断,以使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断开连接;控制第三二通阀导通,以使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与所述空调冷却支路的第二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第一三通阀以及第三控制器;
其中,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进口与所述空调冷却支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二进口与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出口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三通阀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三控制器连接;
当所述冷却液温度在第一温度范围内时,所述第三控制器生成第四指令,控制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二进口与第一出口导通,以使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连接;
当所述冷却液温度在第一温度范围外时,所述第三控制器生成第五指令,控制所述第一三通阀的第一进口与第一出口导通,以使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与所述空调冷却支路的第二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第二三通阀、第二单向阀以及第四控制器;
其中,所述第二单向阀的进口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的连接,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出口与所述空调冷却支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进口与所述散热器支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出口与所述电机驱动支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二出口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连接;
当所述冷却液温度在第一温度范围内时,所述第四控制器生成第六指令,控制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进口同时与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出口和第二三通阀的第二出口导通,以使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和所述电机驱动支路的第二端连接;
当所述冷却液温度在第一温度范围外时,所述第四控制器生成第七指令,控制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进口与所述第二三通阀的第一出口导通,以使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机驱动支路的第二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冷却支路包括:高压加热器、电池冷却器、第二水泵以及直流电源;
其中,所述高压加热器的第一端通过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高压加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池冷却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池冷却器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水泵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池冷却器的第三端与所述直流电源连接。
7.一种电动汽车冷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散热器冷却支路中冷却液温度;
通过控制单元判断所述冷却液温度是否在第一温度范围内,若是,则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分别与电机驱动支路第二端和动力电池的第二端连接,以使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同时为所述电机驱动支路和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冷却;
若否,则控制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机驱动支路第二端连接,以使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为所述电机驱动支路进行冷却;并控制空调冷却支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的连接,以使所述空调冷却支路为所述动力电池进行冷却;
所述散热器冷却支路包括:散热器和第一水泵;
其中,所述散热器的第一端通过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电机驱动支路和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散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水泵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水泵的第二端与所述动力电池的第一端连接。
8.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所述的电动汽车冷却系统。
CN201911158230.XA 2019-11-22 2019-11-22 电动汽车冷却系统、冷却方法以及汽车 Active CN11094918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58230.XA CN110949181B (zh) 2019-11-22 2019-11-22 电动汽车冷却系统、冷却方法以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58230.XA CN110949181B (zh) 2019-11-22 2019-11-22 电动汽车冷却系统、冷却方法以及汽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49181A CN110949181A (zh) 2020-04-03
CN110949181B true CN110949181B (zh) 2021-07-13

Family

ID=699782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58230.XA Active CN110949181B (zh) 2019-11-22 2019-11-22 电动汽车冷却系统、冷却方法以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949181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25242A (zh) * 2013-11-18 2014-03-12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
CN204870439U (zh) * 2015-07-24 2015-12-16 广州橙行智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
CN106585414A (zh) * 2016-12-27 2017-04-26 上海思致汽车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化多回路电动汽车冷却系统
CN107020933A (zh) * 2016-01-29 2017-08-08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792259B1 (fr) * 1999-04-15 2001-06-15 Valeo Thermique Moteur Sa Dispositif de refroidissement pour vehicule electrique a pile a combustibl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25242A (zh) * 2013-11-18 2014-03-12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
CN204870439U (zh) * 2015-07-24 2015-12-16 广州橙行智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
CN107020933A (zh) * 2016-01-29 2017-08-08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
CN106585414A (zh) * 2016-12-27 2017-04-26 上海思致汽车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化多回路电动汽车冷却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49181A (zh) 2020-04-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921809B1 (ko) 전기 자동차의 온도 제어 시스템
CN108054459B (zh) 一种车辆电池包的热管理系统及热管理方法
US8769977B2 (en) Heat exchanger arrangement
CN111634212B (zh) 一种燃料电池汽车热管理系统、方法、存储介质及汽车
CN108437737B (zh) 一种电动车温控节能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0676537B (zh) 一种低能耗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及动力电池加热方法
WO2023005974A1 (zh) 一种汽车热管理系统
CN104520137A (zh) 发生电池组加热器失效时的电动车辆电池组的热管理
CN113246800A (zh) 一种燃料电池汽车热管理系统
US20220258558A1 (en) Heat management device for vehicle, and heat management method for vehicle
CN112103532A (zh) 一种集成式氢能汽车热管理控制方法
TWI577578B (zh) 電動車之溫控系統
US20230387494A1 (en) Thermal management method and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N110949181B (zh) 电动汽车冷却系统、冷却方法以及汽车
WO2012077062A1 (en) A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of an electrical vehicle and method thereof
CN112572093B (zh) 热管理系统和工程机械
CN111497599B (zh) 一种增程式电动车的热管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7379920A (zh) 一种电动汽车的暖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5891626A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20429811U (zh) 一种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11016581A (zh) 一种车辆热管理控制系统、方法及车辆
US20220295675A1 (en) Cooling system
CN113471573B (zh) 一种动力电池热管理方法、系统及汽车
CN221067710U (zh) 氢能源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
CN111907292B (zh) 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