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95629B - 一种油气藏动用程度的评价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油气藏动用程度的评价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95629B
CN110895629B CN201811056867.3A CN201811056867A CN110895629B CN 110895629 B CN110895629 B CN 110895629B CN 201811056867 A CN201811056867 A CN 201811056867A CN 110895629 B CN110895629 B CN 1108956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duction
percentage
oil
degree
water absorp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05686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95629A (zh
Inventor
刘国旗
苏惠
付明世
饶蕾
李彦华
蔡军星
李霞
崔英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nopec Zhongyuan Oilfield Co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nopec Zhongyuan Oilfield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nopec Zhongyuan Oilfield Co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to CN20181105686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895629B/zh
Publication of CN1108956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956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956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956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DRILLING, e.g. DEEP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9/00Testing the nature of borehole walls; Formation testing; 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obtaining samples of soil or well fluids, specially adapted to earth drilling or well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气藏动用程度的评价方法。该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根据油气井的产出剖面数据,计算各井段的产出强度,按照产出强度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方式对各井段进行排序;2)在各井段射孔厚度的基础上,根据排序结果,依次计算各井段的逐层累加射孔厚度和产出百分数;3)绘制产出百分数与射孔厚度百分数的关系曲线图;4)对曲线进行拟合回归,计算动用非均匀程度。本方法计算量小,表达内容丰富,提高了油气藏动用程度的计算效率,避免了仅用油气藏动用程度参数描述动用程度状况的不足,该方法能够全面反映油气的均匀程度,辨识不同井段的可动用性,可以为后续井网的部署或措施优化提供有效支持。

Description

一种油气藏动用程度的评价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煤层气藏、页岩气藏、页岩油藏或油气藏勘探与开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气藏动用程度的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水驱储量动用程度是井网完善程度的一项指标,该指标的好坏直接反映油藏的井网是否合理和完善。水驱储量动用程度是按年度所有测试水井的吸水剖面和全部测试油井的产液剖面资料计算得出的。其还可以通过注水井的总吸水厚度与总射开连通厚度的比值求得,也可以通过采油井的总产液厚度与总射开厚度的比值求得。
公布号为CN105626055A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特高含水期油藏储量动用质量评价方法,包括精细地质特征研究、储层发育特征评价、储量动用状况分析、储量动用质量评价等步骤,主要利用了储量动用状况、水驱动用状况、采出程度、井网控制程度和水驱控制程度等多个动态参数对不同类型砂体的动用状况进行了分析。
目前,现有动用程度的评价方法较为复杂,计算得到的油气藏动用程度的准确率低,不能有效的反映储层的真实动用状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气藏动用程度的评价方法,从而解决现有方法的评价结果的准确率低的问题。该评价方法还解决了现有方法的评价结果单一、过程复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油气藏动用程度的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油气井的产出剖面数据,计算各井段的产出强度,按照产出强度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方式对各井段进行排序;
2)在各井段射孔厚度的基础上,根据步骤1)确定的排序结果,依次计算各井段的逐层累加射孔厚度Hi,将该逐层累加射孔厚度Hi与产出剖面的总射孔厚度h之比记为各井段相应的射孔厚度百分数Xi
Figure BDA0001796020510000021
式(1)中,hj为第j个井段的射孔厚度,Xi为第i个井段的射孔厚度百分数;
在各井段产出量的基础上,根据步骤1)确定的排序结果,依次计算各井段的逐层累加产出量Mi,将该逐层累加产出量Mi与产出剖面的总产出量m之比记为各井段相应的产出百分数Yi
Figure BDA0001796020510000022
式(2)中,mj为第j个井段的产出量,Yi为第i个井段的产出百分数;
3)以各井段的射孔厚度百分数为横坐标,产出百分数为纵坐标建立反映产出百分数与射孔厚度百分数的产出曲线;对产出曲线进行拟合回归,计算动用非均匀程度。
步骤3)中,根据拟合回归结果,计算产出百分数达到95-100%时对应的射孔厚度百分数即为储层动用程度。
本发明提供的油气藏动用程度的评价方法,利用油气井的产出剖面数据,绘制产出百分数与射孔厚度百分数的关系曲线图,进而方便、准确计算油气藏的动用程度。该方法简单易行,计算量小,表达内容丰富,能够全面反映油气井的动用均匀程度,辨识不同井段的可动用性,可以为后续井网的部署或措施优化提供有效支持。
步骤1)中,油气井的产出剖面数据包括射孔厚度、日产液、日产油和/或日产气。所述产出强度包括采油强度、采液强度和/或采气强度。在油气藏开发过程中,定期不断的对油/气井进行生产监测,产生大量的油/气井产出剖面,本发明在实际产出剖面的基础上进行动用程度的评价分析,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步骤2)中,所述产出量包括日产液、日产油和/或日产气。
步骤3)中,根据下式计算产出剖面的动用非均匀程度σ;
Figure BDA0001796020510000023
式(3)中,SABC为产出曲线与直线段AB围成的区域的面积,SΔADB为三角形ΔABD的面积,A点为产出曲线的起始点,对应射孔厚度百分数为0,产出百分数为0;B点为产出曲线的终止点,对应射孔厚度百分数为100%,产出百分数为100%;D点对应射孔厚度百分数为0,产出百分数为100%。
进一步的,根据σ的数值大小,对储层的动用非均匀程度进行分类,σ越接近于0,表明储层的动用均匀性越好;σ越接近于1,表明储层的动用均匀性越差。为方便不同储层的非均匀程度分析,优选的,将0≤σ≤0.2、0.2<σ≤0.4、0.4<σ≤0.6、0.6<σ≤0.8、0.8<σ≤1.0依次定义为动用非均匀程度一类、二类、三类、四类、五类,从动用非均匀程度一类到动用非均匀程度五类,储层的动用均匀性依次变差。
在油气藏的勘探开发过程中,由于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不断出现储层产出的不均匀性,开发早期,好的储层产出较多,到了中后期,这类层首先水淹,含水上升,剩余油减少,为了提高油气产量,必需对这类层进行卡堵水,提高其它层的产出能力,达到油藏控水稳产的目的。通过动用非均匀程度的进一步分析,可以更好的把握储层的采出、动用状况,从而可以为后续的生产调整或措施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步骤3)中,对产出曲线进行拟合、求导,根据导数的大小对产出剖面进行分段,对各分段的动用程度进行分类评价。为进一步方便各分段的动用程度评价,定义所述导数的数值大小为k,根据k>1.2、0.8<k≤1.2、0.4<k≤0.8、0.1<k≤0.4、0≤k≤0.1,将产出剖面依次分为动用一类、动用二类、动用三类、动用四类、动用五类。由动用一类至动用五类,产出剖面的各分段的动用程度依次递减。
以各井段的射孔厚度百分数为横坐标,各井段相应的射孔厚度占比、产出占比为纵坐标,绘制反映所述分段的射孔厚度百分数与射孔厚度占比、产出占比的叠加柱状图,根据叠加柱状图对不同分段的动用程度作出评价。根据该柱状图,可以对该次产出剖面的各分段的动用程度进行更进一步的细分,识别出动用好的厚度占多大比例,该部分厚度的产出占多大比例等诸多内容,可以为油气藏储层动用状况分析、增产潜力分析提供可靠的依据,为今后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增产措施、方案的调整提供可靠依据。
所述油气井的产出剖面数据为单井数据或多井统计数据。依据单井次剖面数据得到的是反映该次产出剖面动用非均匀程度及相应射孔层储层的动用程度、未动用程度数据。将一个区块、一套层系、一个阶段的多井统计数据为一次产出剖面,可反映一个区块、一套层系剖面的动用程度,进而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油藏的动用程度和动用的均匀性,提高对油藏整体的认识,为后续的生产、增产措施的调整提供数据支持。
一种油气藏动用程度的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根据注水井的吸水剖面数据,计算各井段的吸水强度,按照吸水强度由大到小或者由小到大方式对各井段进行排序;
b)在各井段射孔厚度的基础上,根据步骤a)确定的排序结果,依次计算各井段的逐层累加射孔厚度Hi,将该逐层累加射孔厚度Hi与吸水剖面的总射孔厚度h总吸水之比记为各井段相应的射孔厚度百分数Xi
Figure BDA0001796020510000041
式(4)中,hj为第j个井段的射孔厚度,Xi为第i个井段的射孔厚度百分数;
在各井段吸水量的基础上,根据步骤a)确定的排序结果,依次计算各井段的逐层累加吸水量Vi,将该逐层累加吸水量Vi与吸水剖面的吸水量v之比记为各井段相应的吸水百分数Zi
Figure BDA0001796020510000042
式(5)中,vj为第j个井段的吸水量,Zi为第i个井段的吸水百分数;
c)以各井段的射孔厚度百分数为横坐标,吸水百分数为纵坐标建立反映吸水百分数与射孔厚度百分数的吸水曲线;
步骤c)中,根据拟合回归结果,计算吸水百分数达到100%时对应的最小射孔厚度百分数即为储层动用程度。
本发明提供的油气藏动用程度的评价方法,是利用吸水剖面监测数据,使用吸水量、吸水强度对上述的产出量、产出强度进行相应替换,相应得到吸水百分数与射孔厚度百分数的关系曲线。一般而言,吸水剖面与产出剖面可以同时反映储层的动用非均匀程度,两者之间可以相互印证,提高储层动用非均匀程度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对吸水剖面的评价分析过程与产出剖面基本相同,使用吸水量、吸水强度等吸水数据对相应产出数据进行替换即可,以下简单列出针对吸水剖面的优化评价分析方案,相应优化方案所起到的作用、过程分析可参考上述产出剖面的评价过程。
步骤a)中,注水井的吸水剖面数据包括射孔厚度和/或日注水量(吸水量)。
步骤c)中,根据下式计算吸水剖面的动用非均匀程度σ;
Figure BDA0001796020510000051
式中,SABC为吸水曲线与直线段AB围成的区域的面积,SΔADB为三角形ΔABD的面积,A点为吸水曲线的起始点,对应射孔厚度百分数为0,吸水百分数为0;B点为吸水曲线的终止点,对应射孔厚度百分数为100%,吸水百分数为100%;D点对应射孔厚度百分数为0,吸水百分数为100%。
进一步的,根据σ的数值大小,对储层的动用非均匀程度进行分类,σ越接近于0,表明储层的动用均匀性越好;σ越接近于1,表明储层的动用均匀性越差。为方便不同储层的非均匀程度分析、优选,将0≤σ≤0.2、0.2<σ≤0.4、0.4<σ≤0.6、0.6<σ≤0.8、0.8<σ≤1.0依次定义为动用非均匀程度为一类、二类、三类、四类、五类,从动用非均匀程度一类到动用非均匀程度五类,储层的动用均匀性依次变差。
步骤c)中,对吸水曲线进行拟合、求导,根据导数的大小对吸水剖面进行分段,对各分段的动用程度进行分类评价。为进一步方便各分段的动用程度评价,定义所述导数的数值大小为k,根据k>1.2、0.8<k≤1.2、0.4<k≤0.8、0.1<k≤0.4、0≤k≤0.1,将吸水剖面依次分为动用一类、动用二类、动用三类、动用四类、动用五类。由动用一类至动用五类,吸水剖面的各分段的动用程度依次递减、变差。
以各井段的射孔厚度百分数为横坐标,各井段相应的射孔厚度占比、吸水量占比为纵坐标,绘制反映所述分段的射孔厚度百分数与射孔厚度占比、吸水量占比的叠加柱状图,根据叠加柱状图对不同分段的动用程度作出评价。根据该柱状图,可以对该次吸水剖面的各分段的动用程度进行更进一步的细分,识别出动用好的厚度占多大比例,该部分厚度的吸水量占多大比例等诸多内容,可以为油气藏储层动用状况分析、增产潜力分析提供可靠的依据,为今后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增产措施、方案的调整提供可靠依据。
所述注水井的吸水剖面数据为单井数据或多井统计数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油气藏动用程度的评价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油气藏动用程度的评价方法的第一原理图;
图3为本发明的油气藏动用程度的评价方法的第二原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评价方法的成果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评价方法的成果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评价方法的成果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评价方法的成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以下实施例针对同一区块层系,以单井/多井产出剖面、单井/多井吸水剖面为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方法的实际应用情形。
本发明的油气藏动用程度的评价方法的流程图,以产出剖面为例,其工作流程图如图1所示,主要是通过对采油/气井监测资料的产出剖面分析,绘制产出百分数与射孔厚度百分数关系曲线图,从而更加准确的描述储层的动用状况和动用均匀性,进而可以为后续井网的完善或针对性的增产措施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本发明的油气藏动用程度的评价方法的原理图,如图2所示,其横坐标为射孔厚度百分数,第一纵坐标为产出百分数(日产液、日产气或日产油),第二纵坐标为射孔厚度占比、产出占比叠加。
图2中,左侧A点表示,射孔厚度百分数为0,产出百分数,含义为没有采油或气井投产,采油/气量为0;右上B点表示射孔厚度百分数为100%,产出百分数为100%;D点表示射孔厚度百分数为0,产出百分数为100%。
直线段AB表示,采油或气井各井段的生产产出强度相等,没有产出多或少的层厚度,油层动用充分,油层动用是均匀的,没有动用强弱之分,说明储层没有非均质性,随着射孔厚度百分数的增加,产出百分数均匀的增加,反映储层产出是均匀的。
弧线ACB为产出百分数与射孔厚度百分数关系曲线,其距离直线段AB的距离可以表征采油或气各井段的生产产出强度的差异,距离越近,表明产出强度越相近,距离越远,表明产出强度差别越大。如果弧线ACB变成折线ADB,表明储层非均质性最强,仅有很小厚度百分数生产,储层动用差。
采油或气井生产强度的非均匀性可以用图2所示ABC区面积除以三角形ΔADB的面积来表示,其值的大小表示厚度产出的非均匀性,如果为0,表示所有层贡献一样大,贡献是相同的,储层动用均匀,动用最好;如果为1表示仅有很小的厚度百分数,产出百分之百,其它大部分厚度均不产油,没有动用,储层动用最差,如果其值介于0-1之间,储层动用介于最好与最差之间。本发明按下式计算动用非均匀程度σ;
Figure BDA0001796020510000071
按σ的数值对储层进行分类评价,动用非均匀程度的分类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
表1储层动用非均匀程度分类评价标准表
Figure BDA0001796020510000072
通过以上储层动用非均匀程度的定量描述,可以有效分辨出不同储层或层系的动用非均匀程度,该动用非均匀程度可视为对储层或层系的整体评价认识结果,可以为后续的井网部署或后续的卡堵水、增产措施施工提供有效支持。
对产出百分数与射孔厚度百分数的关系曲线进行拟合、求导,利用导数的大小对剖面进行分段,之后对各分段的动用程度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导数(切线斜率)越大,产出强度(日产液、油或气)越大,反之则相反。导数等于1时,表明产出是均匀的,产出与射孔厚度的匹配良好;导数等于0时,表明产出强度等于0,表明该部分射孔厚度没有生产动用。
图2中,第二纵坐标为各分段的射孔厚度占比与产出占比的叠加柱状图,可以对分段射孔百分数进行分类评价,随着射孔厚度百分数的增加,从左到右分为五类(对应产出剖面的五个分段),分类标准是产出百分数与射孔厚度百分数关系曲线的拟合曲线的导数,具体分类评价标准如表2所示。
表2产出剖面上各分段的动用程度分类评价标准表
Figure BDA0001796020510000081
由图2可以看出,一类厚度产出最好,分段产油占比大于分段射孔厚度占比,油藏开发初期,该类是主要产油层厚度,产油占很大比例,到达油藏开发中后期,这部分厚度最先水淹,应该对该分段进行卡堵水;二类中等偏好,厚度产出次好,分段产油占比与射孔厚度占比的比例近似于1,这部分射孔厚度对应的分段的产出近似均匀,近似平行于直线段AB,油藏开发初期,该类是次要产油层厚度,到达油藏开发中后期,该分段通过增产措施实施变成主要产油层;三类层中等,厚度产出比二类要差,分段射孔厚度占比大于分段产油占比,这部分厚度的产出比二类均匀产出要差,油藏开发初期,该类是次要产油层厚度,到达油藏开发中后期,这部分射孔厚度通过增产措施实施变成主要产油层;四类层中等偏差,厚度产出比三类更差,分段射孔厚度占比大于产油占比,这部分厚度产出比三类产出更差,油藏开发初期,该类是次要产油层厚度,到达油藏开发中后期,这部分厚度通过增产措施实施变成主要产油层;五类层差,这部分分段对应的射孔厚度基本不产油或产油很少,油藏开发初期,该类是未产油层厚度,到达油藏开发中后期,这部分厚度通过增产措施实施变成主要产油层。
生产初期,从左到右依次对生产的贡献减小直至没有贡献,最左侧一类贡献最大,最右侧一类贡献最小,到开发中后期,从右到左油藏的潜力变小,最右侧第五类潜力最大,最左侧第一类潜力最小。
图3为按照产出强度按由小到大的升序排列时,所得到的评价成果图,其分析过程可参考图2的相关内容。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油气藏动用程度的评价方法,针对油气井,采用以下步骤:
1)根据某油气井的产出剖面数据,计算该油气井各井段的采油强度,按照采油强度由大到小降序排列方式对各井段进行排序,排序结果如表3所示。
表3为采油井产出剖面的排序表
Figure BDA0001796020510000091
2)按步骤1)确定的排序结果,在各井段射孔厚度的基础上,计算各井段的逐层累加射孔厚度Hi,以该逐层累加射孔厚度Hi与该次产出剖面的总射孔厚度h之比为各井段相应的射孔厚度百分数Xi
Figure BDA0001796020510000101
其中,hj为第j个井段的射孔厚度,Xi为第i个井段的射孔厚度百分数。
按步骤1)确定的排序结果,在各井段的日产液/油的基础上,计算各井段的逐层累加日产液/油Mi,以该逐层累加日产液/油Mi与该次产出剖面的总日产液/油m之比为各井段相应的产出百分数Yi
Figure BDA0001796020510000102
式中,mj为第j个井段的日产液/油,Yi为第i个井段的产出百分数。
3)以各井段的射孔厚度百分数为横坐标,各井段相应的产出百分数为第一纵坐标,绘制反映产出百分数与射孔厚度百分数关系的产出曲线ACB;该产出曲线的起始点A对应射孔厚度百分数为0,产出百分数为0,表示没有层投产,采油量为0;终止点B对应射孔厚度百分数为100%,产出百分数为100%;产出曲线与直线段AB围成的区域的面积为SABC
以射孔厚度百分数为0,产出百分数为100%的位点为非均质点D,三角形ΔABD的面积为SΔADB,按下式计算动用非均匀程度σ;
Figure BDA0001796020510000103
将产出曲线拟合成多项式:
f(x)=ax5+bx4+cx3+dx2+ex+f;
其中,a、b、c、d、e、f为回归常数,x为射孔厚度百分数,f(x)为拟合曲线。本实施例中,以日产油百分数为产出百分数,相应的拟合曲线具体如下所示:
f(x)=0.0000000577x5-0.0000167422x4+0.0019230653x3-0.1198042624x2+4.7153495782x+1.2261922666;
ABC区面积的表达式为:
Figure BDA0001796020510000104
动用非均匀程度的表达式为:
Figure BDA0001796020510000105
利用日产油百分数计算得出动用非均匀程度σ=0.5947。
以日产液百分数为产出百分数,计算得到动用非均匀程度σ=0.5619。
按照如表1所示的动用非均匀程度的分类评价标准,可以确定,该油气井产出剖面属于动用非均匀程度中等。
对f(x)求导,利用导数值对动用非均匀程度进行分类评价,并计算每个分类的射孔厚度占比和产出(日产油)占比,本实施例的具体分类结果如表4所示。
表4本实施例的各分段的动用程度分类评价标准表
Figure BDA0001796020510000111
4)日产油/液百分数最先达到100%时对应的射孔厚度百分数即为相应储层的动用程度。本实施例所得产出曲线如图4所示,可以得到,该次产出剖面的射孔层储层的动用程度为77.43%,未动用程度为22.57%。
根据图4所示的评价结果,一类好的分段的厚度占比为28.76%,所产油量占日产油量的71.25%,是主要产油层,贡献最大;二类中等偏好的分段的厚度占比为11.76%,所产油量占日产油量的10.97%,二类层对产油贡献次之,均匀产出;三类中等的分段的厚度占比为18.57%,所产油量占日产油量的10.67%,产油贡献较二类次之;四类中等偏差的分段的厚度占比为26.56%,所产油量占日产油量的6.22%,产油较少,贡献较小,五类差的分段的厚度占比为14.35%,所产油量占日产油量的0.89%,基本对产油没贡献。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油气藏动用程度的评价方法,针对一个区块或一套层系半年内的产出剖面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反映该套层系半年内的一次产出剖面,参考实施例1的方法进行处理,得到如图5所示的反映产出百分数与射孔厚度百分数关系的产出曲线。
该实施例中,将产出(日产油)曲线拟合成多项式为:
f(x)=0.0000000715x5-0.0000217503x4+0.0025571773x3-0.1525738462x2+5.2604897533x+3.1569641441;
进一步,动用非均匀程度的表达式为:
Figure BDA0001796020510000121
利用日产油百分数计算得出动用非均匀程度σ=0.6211。
相应的,利用日产液计算得到的动用非均匀程度σ=0.6572。
参考表1的动用非均匀程度分类评价标准表,该区块层系产出属于动用非均匀程度中等偏差。由产出百分数与射孔百分数关系得出,该区块层系产出剖面的射孔层厚度的动用程度为78.21%,未动用程度为21.79%。
进一步地,对f(x)求导后,应用导数大小对动用非均匀程度进行分类评价。并计算每类分段的射孔厚度占比和日产油占比,结果如表5所示。
表5实施例2的各分段的动用程度分类评价标准表
Figure BDA0001796020510000122
根据图5所示的评价结果,一类好的分段的厚度占比为25.11%,所产油量占日产油量的71.6%,是主要产油层,产油贡献最大;二类中等偏好的分段的厚度占比为9.3%,所产油量占日产油量的9.05%,二类层对产油贡献次之,均匀产出;三类中等的分段的厚度占比为26.12%,所产油量占日产油量的15.12%,产油贡献较二类次之;四类中等偏差的分段的厚度占比为16.11%,所产油量占日产油量的4.1%,产油较少,贡献较小,五类差的分段的厚度占比为23.36%,所产油量占日产油量的0.13%,基本对产油没贡献。
由图4-图5可以得出,产油快速增加的主要产层厚度百分数,这部分厚度往往较小,产出量很大,油田开发初期是主产层,注水开发后期这部分厚度首先水淹,含水上升,剩余油减少,开发到中后期应该进行卡堵水措施。产出曲线反映出的基本未动用的不产油层以及动用较差层,在射孔厚度百分数中的占比往往较大,这部分储层厚度在油藏开发初期贡献较小,动用差,将成为后期增加油井产出的主要挖潜潜力。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油气藏动用程度的评价方法,针对注水井,采用以下步骤:
1)根据注水井吸水剖面数据,计算每层吸水强度,按照吸水强度大小对注水井每次吸水剖面数据进行由大到小降序,结果如表6所示。
表6某注水井吸水剖面处理结果
Figure BDA0001796020510000131
Figure BDA0001796020510000141
2)参考实施例1的方法,将日产油量替换为日注水量,计算射孔厚度百分数和相应的吸水百分数,绘制反映吸水百分数与射孔厚度百分数关系的吸水曲线。
3)参考实施例1的方法将吸水曲线ACB拟合成多项式,计算ABC区面积和ΔADB区面积,计算动用非均匀程度。利用吸水曲线得到该井本次剖面动用非均匀程度σ=0.796。根据表1所示的动用非均匀程度分类评价标准表,该井动用非均匀程度属于中等偏差。
计算该次吸水剖面的射孔层储层的动用程度为67.3%、未动用程度为32.7%,10%的射孔厚度的注水量占全井注水量的60%左右,吸水极不均衡。
进一步对吸水曲线函数求导,根据导数值对动用非均匀程度进行分类评价,计算每类吸水分段的射孔厚度占比和吸水量占比,具体结果如表7所示。
表7实施例3的各吸水分段的动用程度分类评价标准表
Figure BDA0001796020510000142
本实施例的评价结果如图6所示,由图可知,一类层19.9%的射孔厚度占比对应72.8%的吸水量占比,是主要吸水层,二类层19.5%的射孔厚度占比对应17.8%的吸水量占比,这类厚度吸水匹配性好,吸水均匀,三类层12.9%的射孔厚度占比对应8.1%的吸水量占比,说明这部分射孔厚度吸水不足,动用差;四类层7.4%的射孔厚度占比对应1.3%的吸水量占比,说明这部分射孔厚度吸水不足,基本是微吸水,动用较差;五类层40.3%的射孔厚度占比对应0%的吸水量占比,说明这部分射孔厚度不吸水,没有动用,下步调整如何动用这部分厚度。到油藏开发中后期一类层前期得到充分动用,应该卡堵水,限制一类层厚度吸水,扩大其它类吸水厚度及吸水量,从而达到提高注水波及体积,提高油井产能。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的油气藏动用程度的评价方法,针对一个区块或一套层系半年内的吸水剖面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反映该套层系半年内的一次吸水剖面,参考实施例3的方法进行处理,得到如图7所示的反映吸水量百分数与射孔厚度百分数关系的吸水曲线。
计算得到区块层系本次剖面动用非均匀程度σ=0.6096。该区块层系动用非均匀程度属于中等偏差。该次区块层系统计吸水剖面的射孔层储层的动用程度为74.99%、未动用程度为25.01%,20%的射孔厚度的吸水量占注水量的62%左右,吸水极不均衡。
进一步对吸水量百分数与射孔厚度百分数关系曲线函数求导,根据导数值对动用非均匀程度进行分类评价,计算每类吸水分段的射孔厚度占比和吸水量占比,具体结果如表8所示。
表8实施例4的各吸水分段的动用程度分类评价标准表
Figure BDA0001796020510000151
针对同一区块层系,对比实施例2的产出剖面和实施例4的吸水剖面的评价结果,具体如表9所示。
表9实施例2和实施例4的评价结果分析
Figure BDA0001796020510000152
Figure BDA0001796020510000161
由表9的评价结果可以看出,油藏应用产出剖面和吸水剖面的评价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互相印证,该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度,可以真实、全面的反映出储层的情况。
根据以上说明,本发明通过简单易行、计算量小的评价方法,提高了油气藏动用程度的评价有效性,信息量大,表达直观,可以宏观的表达一个油气藏储层动用的程度,动用好的厚度占多大比例,动用好的厚度日产油/气或日注水量所占多大比例,动用不太好的厚度占多大比例,动用不太好的厚度日产油/气或日注水所占多大比例,未动用的厚度占多大比例,为油气藏储层动用状况分析、增产潜力分析提供可靠的依据,为今后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增产措施、方案的调整提供可靠依据。

Claims (10)

1.一种油气藏动用程度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油气井的产出剖面数据,计算各井段的产出强度,按照产出强度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方式对各井段进行排序;
2)在各井段射孔厚度的基础上,根据步骤1)确定的排序结果,依次计算各井段的逐层累加射孔厚度Hi,将该逐层累加射孔厚度Hi与产出剖面的总射孔厚度h之比记为各井段相应的射孔厚度百分数Xi
Figure FDA0001796020500000011
式(1)中,hj为第j个井段的射孔厚度,Xi为第i个井段的射孔厚度百分数;
在各井段产出量的基础上,根据步骤1)确定的排序结果,依次计算各井段的逐层累加产出量Mi,将该逐层累加产出量Mi与产出剖面的总产出量m之比记为各井段相应的产出百分数Yi
Figure FDA0001796020500000012
式(2)中,mj为第j个井段的产出量,Yi为第i个井段的产出百分数;
3)以各井段的射孔厚度百分数为横坐标,产出百分数为纵坐标建立反映产出百分数与射孔厚度百分数的产出曲线;对产出曲线进行拟合回归,计算动用非均匀程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藏动用程度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油气井的产出剖面数据包括射孔厚度、日产液、日产油和/或日产气,所述产出强度包括采油强度、采液强度和/或采气强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藏动用程度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产出量包括日产液、日产油和/或日产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藏动用程度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根据下式计算产出剖面的动用非均匀程度σ;
Figure FDA0001796020500000013
式(3)中,SABC为产出曲线与直线段AB围成的区域面积,SΔADB为三角形ΔABD的面积,A点为产出曲线的起始点,对应射孔厚度百分数为0,产出百分数为0;B点为产出曲线的终止点,对应射孔厚度百分数为100%,产出百分数为100%;D点对应射孔厚度百分数为0,产出百分数为100%。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气藏动用程度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σ的数值大小,对储层的动用非均匀程度进行分类,σ越接近于0,表明储层的动用均匀性越好;σ越接近于1,表明储层的动用均匀性越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油气藏动用程度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将0≤σ≤0.2、0.2<σ≤0.4、0.4<σ≤0.6、0.6<σ≤0.8、0.8<σ≤1.0依次定义为动用非均匀程度一类、二类、三类、四类、五类,从动用非均匀程度一类到动用非均匀程度五类,储层的动用均匀性依次变差。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油气藏动用程度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对产出曲线进行拟合、求导,根据导数的大小对产出剖面进行分段,对各分段的动用程度进行分类评价。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油气藏动用程度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导数的数值大小为k,根据k>1.2、0.8<k≤1.2、0.4<k≤0.8、0.1<k≤0.4、0≤k≤0.1,将产出剖面依次分为动用一类、动用二类、动用三类、动用四类、动用五类,由动用一类至动用五类,产出剖面的各分段的动用程度依次递减。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藏动用程度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气井的产出剖面数据为单井数据或多井统计数据。
10.一种油气藏动用程度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根据注水井的吸水剖面数据,计算各井段的吸水强度,按照吸水强度由大到小或者由小到大方式对各井段进行排序;
b)在各井段射孔厚度的基础上,根据步骤a)确定的排序结果,依次计算各井段的逐层累加射孔厚度Hi,将该逐层累加射孔厚度Hi与吸水剖面的总射孔厚度h总吸水之比记为各井段相应的射孔厚度百分数Xi
Figure FDA0001796020500000021
式(4)中,hj为第j个井段的射孔厚度,Xi为第i个井段的射孔厚度百分数;
在各井段吸水量的基础上,根据步骤a)确定的排序结果,依次计算各井段的逐层累加吸水量Vi,将该逐层累加吸水量Vi与吸水剖面的吸水量v之比记为各井段相应的吸水百分数Zi
Figure FDA0001796020500000031
式(5)中,vj为第j个井段的吸水量,Zi为第i个井段的吸水百分数;
c)以各井段的射孔厚度百分数为横坐标,吸水百分数为纵坐标建立反映吸水百分数与射孔厚度百分数的吸水曲线;
对吸水曲线进行拟合回归,计算动用非均匀程度。
CN201811056867.3A 2018-09-11 2018-09-11 一种油气藏动用程度的评价方法 Active CN11089562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056867.3A CN110895629B (zh) 2018-09-11 2018-09-11 一种油气藏动用程度的评价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056867.3A CN110895629B (zh) 2018-09-11 2018-09-11 一种油气藏动用程度的评价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95629A CN110895629A (zh) 2020-03-20
CN110895629B true CN110895629B (zh) 2022-10-25

Family

ID=697854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056867.3A Active CN110895629B (zh) 2018-09-11 2018-09-11 一种油气藏动用程度的评价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89562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27700B (zh) * 2020-05-07 2024-04-2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气井生产效果的评价方法及装置
CN111810118A (zh) * 2020-07-06 2020-10-23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定量评价油井提液改善开发效果的方法
CN111997596B (zh) * 2020-08-14 2024-03-0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注水井的吸水效果评价方法及应用
CN112240181B (zh) * 2020-10-30 2023-02-10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注水开发油田井位的部署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96523A (zh) * 2013-10-29 2014-12-1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碳酸盐气藏储量动用状况的评价方法
CN104712328A (zh) * 2014-12-31 2015-06-17 长江大学 快速评价复杂油藏中单个流动单元动用状况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96523A (zh) * 2013-10-29 2014-12-1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碳酸盐气藏储量动用状况的评价方法
CN104712328A (zh) * 2014-12-31 2015-06-17 长江大学 快速评价复杂油藏中单个流动单元动用状况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分层酸压提高复杂碳酸盐岩油藏储量动用程度潜力评价;邹洪岚等;《钻采工艺》;20131125(第06期);全文 *
多层非均质砂岩油田小层动用状况快速定量评价方法;杜庆龙;《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60801(第04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95629A (zh) 2020-03-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95629B (zh) 一种油气藏动用程度的评价方法
CN108009716B (zh) 一种水平井体积压裂效果影响因素多层次评价方法
CN108960651B (zh) 一种致密油气藏多级压裂水平井完井效率的综合评价方法
CN107038516B (zh) 一种中渗复杂断块油藏水驱开发效果定量评价方法
CN112487582A (zh) 一种基于cart算法的油气钻井机械钻速预测与优化方法
WO2020192675A1 (zh) 一种用于致密油藏压裂水平井的产能预测方法
CN115345378B (zh) 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页岩气井产量评价方法
CN110717301A (zh) 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算法的流动单元信息分类识别方法
CN104564006A (zh) 一种低渗气井压裂产水能力判断方法
CN109063403B (zh) 一种滑溜水压裂优化设计方法
CN107229820B (zh) 一种调剖影响因素的评价方法及装置
CN110413952B (zh) 含油气盆地勘探程度的预测方法及装置
CN113431534B (zh) 一种低渗致密油藏co2吞吐选井方法
CN109555518B (zh) 一种基于聚类和判别算法的冲积扇单井构型识别方法
CN108805158B (zh) 一种致密油储层成岩相划分方法
CN116976519A (zh) 一种页岩油藏单井可采储量预测方法及系统
CN112049629A (zh) 一种基于甲型水驱特征曲线的缝洞型油藏采收率预测方法
CN110656922B (zh) 基于笔石带特征的页岩等时地层测井划分方法及系统
CN113673771B (zh) 一种页岩气水平井压裂分段方法
CN110610288A (zh) 一种油气井生产数据智能系统分析方法
CN112502677B (zh) 一种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注水开发效果评价方法
CN110851982B (zh) 一种中低渗油藏减氧空气驱可行性分析方法
CN115964961A (zh) 水平井堵水选井决策方法
CN114580813A (zh) 高含水期油藏变流线调整的评价方法
CN112465218A (zh) 海上薄互层砂岩油田层系划分及射孔方案优化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