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90567B - 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石墨双极板及其燃料电池 - Google Patents

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石墨双极板及其燃料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90567B
CN110890567B CN201911217398.3A CN201911217398A CN110890567B CN 110890567 B CN110890567 B CN 110890567B CN 201911217398 A CN201911217398 A CN 201911217398A CN 110890567 B CN110890567 B CN 1108905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aphite
air
single plate
fuel cell
flow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1739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90567A (zh
Inventor
裴后昌
方洲
周浩然
严清华
孙亮波
胡志刚
宋少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1121739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890567B/zh
Publication of CN1108905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905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905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9056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02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 H01M8/0204Non-porous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8/0213Gas-impermeable carbon-containing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02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 H01M8/0204Non-porous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8/0223Composites
    • H01M8/0228Composites in the form of layered or coat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02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 H01M8/0258Collectors; Separators, e.g. bipolar separators; Interconnec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figuration of channels, e.g. by the flow field of the reactant or coola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2Details
    • H01M8/0271Sealing or supporting means around electrodes, matrices or membranes
    • H01M8/0276Sealing mean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Fuel Cel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石墨双极板及其燃料电池,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石墨双极板包括石墨单板和两个石墨贴片,石墨单板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一侧设有多个氢气流道,第二侧设有多个氧气流道;两个石墨贴片分设于氧气流道的相对两端且与石墨单板的第二侧接合,以分别形成进气通道和出气通道,进气通道和出气通道连通氢气流道;其中,氢气流道沿石墨单板的长度方向延伸,氧气流道沿石墨单板的宽度方向延伸。本发明中,石墨单板和石墨贴片相接合并形成进气通道和出气通道,使得氢气的流通更加匀速平稳,且便利于密封;氢气流道和氧气流道流通方向相垂直,使得氢气和氧气在膜电极的两侧分布更加均匀,优化燃料电池的品质。

Description

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石墨双极板及其燃料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石墨双极板及其燃料电池。
背景技术
石墨双极板广泛用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由于双极板的质量占整个电堆的60%~70%,因此,双极板直接影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整体的重量和体积。其中,双极板主要起到传输热量、收集电流和提供气体通道等作用。石墨双极板的导电、导热性能好,且具有电阻低、耐腐蚀性强、质量轻、适合批量加工等优点,但是,现有石墨双极板的结构存在弊端,使得气体在流场内的分布不均,影响燃料电池的品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石墨双极板及其燃料电池,旨在解决传统石墨双极板内的气体在流场内分布不均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石墨双极板,包括:
石墨单板,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设有多个氢气流道,所述第二侧对应所述多个氢气流道处设有多个氧气流道;以及,
两个石墨贴片,分设于所述氧气流道的相对两端,且与所述石墨单板的第二侧接合,以与所述石墨单板的第二侧分别围设形成进气通道和出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和所述出气通道连通所述氢气流道;
其中,所述氢气流道沿所述石墨单板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氧气流道沿所述石墨单板的宽度方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氢气流道与所述进气通道之间、和/或所述氢气流道与所述出气通道之间连通设置有多个配气通道,所述多个配气通道沿所述石墨单板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可选地,所述石墨单板的第一侧分散设置有多个凸部,所述多个凸部分设在所述氢气流道的上下两端,相邻的两个所述凸部之间形成所述配气通道。
可选地,所述凸部的外周侧壁呈弧面状设置;和/或,
所述多个凸部呈阵列状布设。
可选地,所述石墨单板具有位于其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两个侧部;
所述多个氧气流道贯通所述石墨单板的两个侧部设置。
可选地,所述进气通道和/或所述出气通道沿其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凸筋,所述多个凸筋沿气体流通方向延伸设置,每一所述凸筋均连接所述石墨单板的第二侧和所述石墨贴片。
可选地,所述石墨单板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分别沿其周向凹设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用以与密封件密封配合;和/或,
所述石墨单板沿所述进气通道和/或所述出气通道的周向凹设有胶槽,所述胶槽用以供胶水灌注粘接。
此外,本发明还提出一种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包括:
多个如上所述的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石墨双极板,多个所述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石墨双极板依次层叠布设,且相邻的两个所述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石墨双极板之间设有一膜电极;以及,
鼓风装置,包括风扇,所述风扇对应所述石墨单板的氧气流道设置,用以将空气吹向每一所述氧气流道。
可选地,所述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石墨电池还包括滤网,所述滤网至少设于所述风扇与所述氧气流道之间。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石墨单板和石墨贴片相接合,并在氢气流道的相对侧形成进气通道和出气通道,使得氢气的流通更加匀速平稳,且便利于密封;氢气流道沿石墨单板的长度方向延伸,氧气流道沿石墨单板的宽度方向延伸,使得氢气和氧气在膜电极的两侧分布更加均匀,优化燃料电池的品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石墨双极板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石墨单板的第二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石墨贴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石墨双极板 2 石墨贴片
1 石墨单板 31 进气通道
11 第一侧 32 出气通道
111 氢气流道 4 凸部
12 第二侧 41 配气通道
121 氧气流道 5 凸筋
13 第一凸条 6 密封槽
14 第二凸条 7 胶槽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石墨双极板广泛用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由于双极板的质量占整个电堆的60%~70%,因此,双极板直接影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整体的重量和体积。其中,双极板主要起到传输热量、收集电流和提供气体通道等作用。石墨双极板的导电、导热性能好,且具有电阻低、耐腐蚀性强、质量轻、适合批量加工等优点,但是,现有石墨双极板的结构存在弊端,使得气体在流场内的分布不均,影响燃料电池的品质。
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石墨双极板,图1至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石墨双极板的实施例。
请参阅图1、图3和图5,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石墨双极板100包括石墨单板1和两个石墨贴片2,其中,所述石墨单板1具有相对的第一侧11和第二侧12,所述第一侧11设有多个氢气流道111,所述第二侧12对应所述多个氢气流道111处设有多个氧气流道121;所述两个石墨贴片2分设于所述氧气流道121的相对两端,且与所述石墨单板1的第二侧12接合,以与所述石墨单板1的第二侧13分别围设形成进气通道31和出气通道32,所述进气通道31和所述出气通道32连通所述氢气流道111;其中,所述氢气流道111沿所述石墨单板1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氧气流道121沿所述石墨单板1的宽度方向延伸。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石墨单板1和所述石墨贴片2相接合,并在所述氢气流道111的相对侧形成所述进气通道31和所述出气通道32,使得氢气的流通更加匀速平稳,且便利于密封;所述氢气流道111沿所述石墨单板1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氧气流道121沿所述石墨单板1的宽度方向延伸,使得氢气和氧气在膜电极的两侧分布更加均匀,优化燃料电池的品质。
本设计对所述石墨单板1的具体形状、尺寸以及材质不作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调整,但为了便于理解,本实施例以所述石墨单板1呈纵长形为例进行说明,此时,所述石墨单板1具有尺寸较大的两个长边、以及尺寸较小的两个短边,所述长边的延伸方向为长度方向,所述短边的延伸方向为宽度方向;所述石墨单板1的第一侧11和第二侧12指的是位于所述石墨单板1的厚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
所述氢气流道111在所述第一侧11上的设置位置优选与所述氧气流道121在所述第二侧12上的设置位置相对应,优选地,所述氢气流道111设置在所述第一侧11的中部,所述氧气流道121设置在所述第二侧12的中部,所述两个石墨贴片2设置在所述氧气流道121的相对两端,以对应形成所述进气通道31和所述出气通道32。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进气通道31和所述出气通道32可以形成在所述氢气流道111沿长度方向的两侧、或者沿宽度方向的两侧,但优选地,所述进气通道31设置于所述出气通道32的上方。由于所述进气通道31和所述出气通道32均具有进气端和出气端,其中,所述进气通道31的进气端用于连接氢气发生装置,所述进气通道31的出气端连通所述氢气流道111的上端,所述出气通道32的进气端连通所述氢气流道111的下端,所述出气通道32的出气端连通至其他处,从而便利于形成氢气在重力作用下,自动地自所述进气通道31进入、流经所述氢气流道111后,从所述出气通道32流出的完整流通路径。
当然,本设计对所述进气通道31和所述出气通道32的具体形状和尺寸不作限制,但优选地,所述进气通道31和所述出气通道32的宽度与所述氢气流道111的宽度相适配,以避免氢气的四处流窜。所述进气通道31和所述出气通道32在结构上可以设置为不同,也可以设置为相同,对应地,所述两个石墨贴片2可以设置为不同,也可以设置为相同,但为了提高所述石墨贴片2的适用性,便利于所述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石墨双极板100的快捷安装,本实施例均以所述进气通道31和所述出气通道32的相关结构设置为相同为例进行说明,因此,以下针对所述进气通道31或者所述出气通道32所做的说明,均可同时适用于所述进气通道31和所述出气通道32。另外,本设计对所述进气通道31和所述出气通道32的形成方式同样不作限制,由于石墨材料脆性较大,所述进气通道31和所述出气通道32可以是对所述石墨单板1和所述石墨贴片2开设凹槽然后围合构成,或者是采用其他适宜的方式形成,此处不作一一详述。
另外,所述氢气流道111沿所述石墨单板1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氧气流道121沿所述石墨单板1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不限定为所述氢气流道111和所述氧气流道121需严格呈垂直设置,在实际应用时,所述氢气流道111和所述氧气流道121可以呈任意所需的交叉夹角设置,但优选地,所述氢气流道111和所述氧气流道121呈垂直设置,因此,下文均以所述氢气流道111和所述氧气流道121呈垂直设置为例进行说明。
具体地,请参阅图2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石墨单板1的第一侧11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凸条13,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凸条13之间限定出一所述氢气流道111,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凸条13沿长度方向延伸,且沿宽度方向并行间隔设置;所述石墨单板1的第二侧12沿其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凸条14,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凸条14之间限定出一所述氧气流道121,其中,所述多个第二凸条14沿宽度方向延伸,且沿长度方向并行间隔设置。如此设置,一方面,可以均匀氢气和氧气的分布,提高电化学反应的运行稳定性;另一方面,由于石墨材料具有脆性,难以通过冲压等加工方式成型,一般是在石墨板材上进行蚀刻而获得所述第一凸条13和所述第二凸条14、或者直接形成所述氢气流道111和所述氧气流道121,此时,所述石墨单板1在形成所述氢气流道111和所述氧气流道121的部位由于厚度不均而强度较弱,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凸条13和所述第二凸条14相互垂直,使得所述第一凸条13和所述第二凸条14本身即构成所述石墨单板1的加强筋,大大提高所述石墨单板1的强度,且有助于降低所述石墨单板1的整体厚度、减小所述石墨单板1的整体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本设计对所述第一凸条13和所述第二凸条14的具体形状不作限制,所述第一凸条13和所述第二凸条14可以设置为呈直线型,也可以设置为呈曲线型;当所述第一凸条13和所述第二凸条14呈直线型时,可以设置所述第一凸条13和所述第二凸条14在远离所述石墨单板1的方向上呈宽度渐窄设置,具体体现为,所述第一凸条13和所述第二凸条14的横截面形状可以设置为矩形、底部长且顶部短的梯形、或者凸弧型,以扩大每一所述氢气流道111或者每一所述氧气流道121的宽度,从而增加气体的单次流通量,更有利于电化学反应的充分进行。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石墨单板1具有位于其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两个侧部;所述多个氧气流道121贯通所述石墨单板1的两个侧部设置。基于上述定义,所述石墨单板1具有两个长边和两个短边,所述两个侧部也即所述石墨单板1的两个长边,所述氧气流道121的贯通设置,有助于形成供氧气流通的通路,且由于在实际使用时,电化学反应伴随水的产生,所述广东设置有利于所述氧气流道121内产生的水快速且彻底地排除。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至图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氢气流道111与所述进气通道31之间、和/或所述氢气流道111与所述出气通道32之间连通设置有多个配气通道41,所述多个配气通道41沿所述石墨单板1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以所述所述氢气流道111与所述进气通道31之间的配气通道41为例,所述多个配气通道41的入口连通所述进气通道31,所述多个配气通道41的出口连通所述氢气流道111;所述多个配气通道41有助于分散自所述进气通道31流通至所述氢气流道111的氢气,使得每一所述氢气流道111获得的氢气量和氢气流速均衡一致。所述多个配气通道41的出口可以与所述多个氢气流道111的入口一一对应设置,也可以相错开一定距离;另外,每一所述配气通道41可以呈直线型设置,也可以呈曲线或者异形设置,根据实际应用进行具体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本设计对所述多个配气通道41的形成方式不作限制,例如,所述配气通道41可以是开设在所述石墨单板1的第一侧11上的凹槽,但为了不影响所述石墨单板1的自身强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石墨单板1的第一侧11分散设置有多个凸部4,所述多个凸部4分设在所述氢气流道111的上下两端,相邻的两个所述凸部4之间形成所述配气通道41。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凸部4可以是指沿长度方向相邻和沿宽度方向相邻;此外,所述凸部4可以与所述石墨单板1一体成型设置,并且所述凸部4的制成材质与所述石墨单板1的制成材质保持一致;或者,所述凸部4可以独立于所述石墨单板1设置,然后通过粘接固定等方式安装在所述石墨单板1的第一侧11处,并且所述凸部4的制成材质可以与所述石墨单板1的制成材质相异,例如,所述凸部4可以设置为由弹性材料制成,从而增加所述石墨单板1安装后的抗震缓冲性能,避免所述石墨单板1在使用过程中因碰撞而破损。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凸部4的外周侧壁呈弧面状设置,或者,所述凸部4可以为多面体。以所述凸部4的外周侧壁呈弧面状设置为例,所述凸部4具体可以设置为圆柱体或者半球体,从而避免在所述配气通道41内形成尖锐处而影响氢气的流速和流向,使得氢气的流通更加匀速且稳定。此外,本设计对所述多个凸部4的具体排布方式不作限制,所述多个凸部4可以呈随机的分散排布、或者呈以某一点为圆心的辐射状排布等,但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凸部4呈阵列状布设,形成多排所述凸部4或者多列所述凸部4,其中,每一排所述凸部4指的是沿所述石墨单板1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所述凸部4、每一列所述凸部4指的是沿所述石墨单板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所述凸部4,其中,当所述多个凸部4呈多排设置时,每一排所述凸部4上下之间可以一一对齐,而形成多个直行的所述配气通道41;也可以相互错开,而形成弯折的所述配气通道41。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至图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气通道31和/或所述出气通道32沿其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凸筋5,所述多个凸筋5沿气体流通方向延伸设置,每一所述凸筋5均连接所述石墨单板1的第二侧12和所述石墨贴片2。以所述进气通道31为例进行说明,所述凸筋5沿所述气体流通方向延伸设置,也即自所述进气通道31的进气端至所述进气通道31的出气端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多个凸筋5沿所述进气通道31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从而对进入所述进气通道31内的氢气进行均匀分配。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凸筋5可以与所述石墨单板1或者所述石墨贴片2的其中任一一体成型设置,然后在安装时抵接至二者的其中另一;当然,所述凸筋5也可以同时形成在所述石墨单板1和所述石墨贴片2上;或者,所述凸筋5可以独立于所述石墨单板1和所述石墨贴片2设置。所述凸筋5的设置,相当于在所述石墨单板1和所述石墨贴片2之间形成加强筋,增加所述石墨单板1和所述石墨贴片2之间的连接强度;并且,所述凸筋5的设置间隔了所述石墨单板1和所述石墨贴片2之间的距离,避免所述石墨单板1和所述石墨贴片2经长期使用后变形而相接合,导致所述进气通道31的堵塞,影响氢气的流通。
由于在实际应用时,所述石墨单板1的第一侧11构成阳极侧、所述石墨单板1的第二侧12构成阴极侧,所述阳极侧和所述阴极侧均与一膜电极相接合,构成一完整的电化学反应环境。基于此,为了提高接合时的密封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石墨单板1的第一侧11和第二侧12分别沿其周向凹设有密封槽6,所述密封槽6用以与密封件密封配合,所述密封槽6可以沿所述石墨单板1的周向呈连续状布设,以构成一环形密封槽,或者,所述密封槽6可以沿所述石墨单板1的周向呈间断状布设,以构成多个密封槽段。所述密封槽6的具体形状和尺寸与所述密封件的相适配,以避免氢气或者氧气泄漏而串气。
而为了提高所述进气通道31和所述出气通道32的通气密封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石墨单板1沿所述进气通道31和/或所述出气通道32的周向凹设有胶槽7,所述胶槽7用以供胶水灌注粘接。与上述同理地,所述胶槽7可以沿所述进气通道31或者所述出气通道32的周向呈连续状布设,以构成一环形胶槽,或者,所述胶槽7可以沿所述进气通道31或者所述出气通道32的周向呈间断状布设,以构成多个胶槽段。所述胶水在所述胶槽7内灌注并作用,使得所述石墨单板1和所述石墨贴片2相接合,且有助于消除二者之间的接合缝隙,实现所述进气通道31和所述出气通道32的良好密封。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所述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包括多个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石墨双极板100以及鼓风装置,其中,所述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石墨双极板100的设置如同上述,此处不作详述;多个所述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石墨双极板100沿横向、纵向或者上下向层叠布设,且相邻的两个所述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石墨双极板100之间设有一膜电极,以构成一完整的电化学反应环境。所述鼓风装置包括风扇以及与风扇相关的其他辅助构件,例如控制组件以及连接线路等,所述风扇对应所述氧气流道121设置,用以将空气吹向每一所述氧气流道121。鉴于上述,所述多个氧气流道121贯通至所述石墨单板1的两个长边设置,此时,所述风扇可以设置于所述石墨单板1的一个长边侧,且朝向另一长边侧鼓气,使得空气直接沿所述氧气通道流通,空气内含有氧气,可为电化学环境提供足够的氧气。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风扇可以设置为一个,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多个,此处不作限制。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石墨电池还包括滤网,所述滤网至少设于所述风扇与所述氧气流道121之间。具体地,所述滤网可以完全罩设在多个所述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石墨双极板100的外围,也可以仅仅设置在所述风扇和所述氧气流道121之间;所述滤网的具体选型和滤孔大小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确定,所述滤网用于隔绝杂质进入所述氧气流道121,避免造成所述氧气流道121的堵塞,确保所述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石墨电池内电化学反应的稳定进行。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石墨双极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石墨单板,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设有多个氢气流道,所述第二侧对应所述多个氢气流道处设有多个氧气流道;以及,
两个石墨贴片,分设于所述氧气流道的相对两端,且与所述石墨单板的第二侧接合,以与所述石墨单板的第二侧分别围设形成进气通道和出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和所述出气通道连通所述氢气流道;
其中,所述氢气流道沿所述石墨单板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氧气流道沿所述石墨单板的宽度方向延伸;
其中,所述石墨单板的第一侧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凸条,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凸条之间限定出一所述氢气流道;
所述石墨单板的第二侧沿其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凸条,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凸条之间限定出一所述氧气流道;
所述第一凸条和/或所述第二凸条在远离所述石墨单板的方向呈宽度渐窄设置;
所述进气通道和/或所述出气通道沿其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凸筋,所述多个凸筋沿气体流通方向延伸设置,每一所述凸筋均连接所述石墨单板的第二侧和所述石墨贴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石墨双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氢气流道与所述进气通道之间、和/或所述氢气流道与所述出气通道之间连通设置有多个配气通道,所述多个配气通道沿所述石墨单板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石墨双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单板的第一侧分散设置有多个凸部,所述多个凸部分设在所述氢气流道的上下两端,相邻的两个所述凸部之间形成所述配气通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石墨双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的外周侧壁呈弧面状设置;和/或,
所述多个凸部呈阵列状布设。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石墨双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单板具有位于其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两个侧部;
所述多个氧气流道贯通所述石墨单板的两个侧部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石墨双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单板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分别沿其周向凹设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用以与密封件密封配合;和/或,
所述石墨单板沿所述进气通道和/或所述出气通道的周向凹设有胶槽,所述胶槽用以供胶水灌注粘接。
7.一种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如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石墨双极板,多个所述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石墨双极板依次层叠布设,且相邻的两个所述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石墨双极板之间设有一膜电极;以及,
鼓风装置,包括风扇,所述风扇对应所述石墨单板的氧气流道设置,用以将空气吹向每一所述氧气流道。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石墨电池还包括滤网,所述滤网至少设于所述风扇与所述氧气流道之间。
CN201911217398.3A 2019-12-02 2019-12-02 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石墨双极板及其燃料电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89056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17398.3A CN110890567B (zh) 2019-12-02 2019-12-02 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石墨双极板及其燃料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17398.3A CN110890567B (zh) 2019-12-02 2019-12-02 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石墨双极板及其燃料电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90567A CN110890567A (zh) 2020-03-17
CN110890567B true CN110890567B (zh) 2021-06-18

Family

ID=697500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17398.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890567B (zh) 2019-12-02 2019-12-02 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石墨双极板及其燃料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89056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52783B (zh) * 2020-12-18 2022-11-01 广东国鸿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风冷式石墨复合双极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4865006A (zh) * 2022-04-18 2022-08-05 重庆邮电大学 一种交叉氢气通道结构的氢燃料电池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74339A (zh) * 2004-01-26 2005-09-28 三星Sdi株式会社 发电器叠层组和具有该发电器叠层组的燃料电池
CN101572318A (zh) * 2009-06-16 2009-11-04 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
CN104813527A (zh) * 2012-10-30 2015-07-29 米其林集团总公司 用于燃料电池的双极板
CN205319237U (zh) * 2015-12-29 2016-06-15 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
CN109962258A (zh) * 2019-04-23 2019-07-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燃料电池极板和燃料电池
CN110289429A (zh) * 2019-06-21 2019-09-27 山东大学 一种柔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极板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0953361Y (zh) * 2006-08-24 2007-09-2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导流极板
CN102593492B (zh) * 2012-03-02 2015-04-01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一种燃料电池
CN204333120U (zh) * 2014-12-22 2015-05-13 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可靠性的薄双极板密封结构
TWI527302B (zh) * 2015-01-06 2016-03-21 Taoyuan Innovation Inst Of Technology The bipolar plate structure of the air-cooled fuel cell
US20160372765A1 (en) * 2015-06-18 2016-12-22 Energyor Technologies Inc Combined fuel cell stack and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74339A (zh) * 2004-01-26 2005-09-28 三星Sdi株式会社 发电器叠层组和具有该发电器叠层组的燃料电池
CN101572318A (zh) * 2009-06-16 2009-11-04 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
CN104813527A (zh) * 2012-10-30 2015-07-29 米其林集团总公司 用于燃料电池的双极板
CN205319237U (zh) * 2015-12-29 2016-06-15 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双极板
CN109962258A (zh) * 2019-04-23 2019-07-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燃料电池极板和燃料电池
CN110289429A (zh) * 2019-06-21 2019-09-27 山东大学 一种柔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极板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风冷电堆材料特性对电池性能的影响;丁刚强等;《电源技术》;20120930;第36卷(第9期);第1298页左栏第1-2段,右栏第1-2段,图1-3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90567A (zh) 2020-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693993B1 (ko) 연료전지용 분리판
JP4948823B2 (ja) 燃料電池スタック
JP4753599B2 (ja) 燃料電池
CN108028397B (zh) 分离器及包括该分离器的燃料电池堆
US20050277013A1 (en) Solid polymer type fuel cell, metal separator for fuel cell, and kit for fuel cell
JP6402740B2 (ja) 燃料電池
CN110890567B (zh) 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石墨双极板及其燃料电池
US7597989B2 (en) Power supply apparatus having plurality of planar fuel cell assemblies connected in stack form
JP6604261B2 (ja) 燃料電池
CN110828846A (zh) 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及其燃料电池
KR101655186B1 (ko) 연료전지 시스템용 에어쿨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가습기
CN113991137A (zh) 双极板导流区结构、双极板和燃料电池
WO2024037530A1 (zh) 燃料电池
EP2087541B1 (en) Fuel cell and flow field plate for the same
CN106887624B (zh) 燃料电池
US20100104922A1 (en) Fuel cell
EP2557621A1 (en) Fuel cell
JP4204348B2 (ja) 燃料電池
CN216958125U (zh) 一种膜电极组件、单体电池及电池堆
CN210805928U (zh) 燃料单电池装置
JPH09161828A (ja) 燃料電池
CN109478657B (zh) 分隔板和包括该分隔板的燃料电池堆
KR101282619B1 (ko) 연료전지용 분리판
CN210535763U (zh) 风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及其燃料电池
JP4659376B2 (ja) 高分子電解質型燃料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618

Termination date: 202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