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86327A - 基于斜坡地区的地下室结构减压抗浮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斜坡地区的地下室结构减压抗浮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886327A CN110886327A CN201911080354.0A CN201911080354A CN110886327A CN 110886327 A CN110886327 A CN 110886327A CN 201911080354 A CN201911080354 A CN 201911080354A CN 110886327 A CN110886327 A CN 11088632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oundation pit
- basement
- layer
- wall
- retaining wa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31/00—Protective arrangements for foundations or foundation structures; Ground foundation measures for protecting the soil or the subsoil water, e.g. preventing or counteracting oil pollution
- E02D31/10—Protective arrangements for foundations or foundation structures; Ground foundation measures for protecting the soil or the subsoil water, e.g. preventing or counteracting oil pollution against soil pressure or hydraulic pressure
- E02D31/12—Protective arrangements for foundations or foundation structures; Ground foundation measures for protecting the soil or the subsoil water, e.g. preventing or counteracting oil pollution against soil pressure or hydraulic pressure against upward hydraulic pressure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7/00—Excavations; Bordering of excavations; Making embankments
- E02D17/02—Foundation pit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7/00—Excavations; Bordering of excavations; Making embankments
- E02D17/02—Foundation pits
- E02D17/04—Bordering surfacing or stiffening the sides of foundation pit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7/00—Excavations; Bordering of excavations; Making embankments
- E02D17/18—Making embankments, e.g. dikes, dam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9/00—Keeping dry foundation sites or other areas in the ground
- E02D19/06—Restraining of underground water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29/00—Independent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Retaining walls
- E02D29/02—Retaining or protecting walls
- E02D29/0258—Retaining or protecting wall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02D29/0275—Retaining or protecting wall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cast in situ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31/00—Protective arrangements for foundations or foundation structures; Ground foundation measures for protecting the soil or the subsoil water, e.g. preventing or counteracting oil pollution
- E02D31/02—Protective arrangements for foundations or foundation structures; Ground foundation measures for protecting the soil or the subsoil water, e.g. preventing or counteracting oil pollution against ground humidity or ground wat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Underground Structures, Protecting, Testing And Restoring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斜坡地区的地下室结构减压抗浮系统及其施工方法,基于斜坡地区的地下室结构减压抗浮系统包括地下室外墙以及用于设置在山体侧的基坑挡墙。地下室外墙的一侧和基坑挡墙之间设置有第一基坑肥槽,地下室外墙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基坑肥槽,通过将第一基坑肥槽内的回填标高和第二基坑肥槽内的回填标高之间的高差控制在2m内,可以使地下室外墙两侧的土压力基本保持平衡,因而无需对地下室主体结构的滑移和倾覆安全系数进行计算。此外,通过控制回填层的回填类型,并在回填层内埋设溢水管,以及地下室外墙、基坑挡墙和回填层面形成供地下水排泄的廊道,以实现对地下水位的控制,降低地下室主体结构所受的水浮力,同时降低抗浮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木工程岩土地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基于斜坡地区的地下室结构减压抗浮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施工的过程中,对于带有多层地下室且位于山脚位置的建筑,通常采用支护排桩和锚索系统组成的基坑支护体系。地下室施工完成后,采用灰土、级配砂石、压实性较好的素土分层夯实,以回填地下室主体结构和基坑支护结构之间的基坑肥槽。由于山体地势的原因,基坑肥槽回填后,地下室两侧的土压力不平衡,因此在结构设计时,需要对地下室主体结构抵抗不平衡土压力进行复核验算,必要时采用抗滑移桩等措施。但是,采用抗滑移桩等会增加材料用量,提高造价成本,同时增加工程量。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基于斜坡地区的地下室结构减压抗浮系统及其施工方法,无需进行抗滑移和抗倾覆计算,同时节省材料用量,降低造价成本和工程量。
一种基于斜坡地区的地下室结构减压抗浮系统,包括地下室外墙以及用于设置在山体侧的基坑挡墙,所述基坑挡墙位于所述山体侧与所述地下室外墙之间;所述地下室外墙的一侧和所述基坑挡墙之间设置有第一基坑肥槽,所述地下室外墙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基坑肥槽,所述第一基坑肥槽内的回填标高与所述第二基坑肥槽内的回填标高之间的高差不超过2m。
上述基于斜坡地区的地下室结构减压抗浮系统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上述的基于斜坡地区的地下室结构减压抗浮系统,地下室外墙和基坑挡墙之间设置有第一基坑肥槽,地下室外墙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基坑肥槽。施工时,第一基坑肥槽和第二基坑肥槽内分别填充有回填物,通过将第一基坑肥槽内的回填标高和第二基坑肥槽内的回填标高之间的高差控制在2m内,使得地下室外墙两侧的土压力基本保持平衡,因而无需对地下室主体结构的滑移和倾覆安全系数进行计算。由于地下室外墙两侧的土压力基本保持平衡,则可以减少抗滑移桩的使用,这样可以节省材料用量,降低造价成本和工程量。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坑肥槽内填充有回填层,所述回填层包括依次设置的碎石疏水层、土工布、粘土隔水层和混凝土地坪层,所述碎石疏水层位于所述第一基坑肥槽的底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基于斜坡地区的地下室结构减压抗浮系统还包括盖板,所述回填层的顶面、所述地下室外墙和所述基坑挡墙之间形成有廊道,所述盖板盖设在所述廊道的上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基于斜坡地区的地下室结构减压抗浮系统还包括溢水管,所述溢水管设置于所述回填层内;所述溢水管的一端与所述廊道连通,所述溢水管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碎石疏水层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溢水管包括相连接的盲管和下水管,所述盲管埋设于所述碎石疏水层内,所述盲管外包覆有土工布滤膜,所述下水管埋设于所述粘土隔水层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坑挡墙包括第一基坑挡墙和第二基坑挡墙,所述第一基坑挡墙与所述回填层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二基坑挡墙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坑挡墙的上方;所述第一基坑挡墙上设置有出水孔,所述第二基坑挡墙上设置有泄水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回填层的顶面上设置有横坡,所述横坡的坡低点位于所述地下室外墙和所述基坑挡墙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基于斜坡地区的地下室结构减压抗浮系统还包括防水层,所述防水层沿所述地下室外墙的高度方向设置。
一种基于斜坡地区的地下室结构减压抗浮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
沿山体的斜坡方向修建地下室外墙,并沿地下室外墙的高度方向设置防水层;
在山体侧设置第一基坑挡墙,在第一基坑挡墙的顶部预留便于二次施工的第一钢筋;
待第一基坑挡墙的施工完成后,在第一基坑挡墙上设置若干出水孔;
将溢水管埋设在第一基坑肥槽内,溢水管的一端与廊道连通,廊道与场地排水系统连通,溢水管的另一端埋设于碎石疏水层内;
向第一基坑肥槽内依次填充碎石疏水层、土工布、粘土隔水层和混凝土地坪层,碎石疏水层、土工布、粘土隔水层和混凝土地坪层形成第一基坑肥槽的回填层;向第二基坑肥槽内填土;第一基坑肥槽内的回填标高与第二基坑肥槽内的回填标高之间的高差不超过2m;
第一基坑肥槽的回填层面上设置有横坡,横坡的坡低点位于地下室外墙和基坑挡墙之间;
第一基坑挡墙预留的第一钢筋上连接有第二钢筋,采用混凝土浇筑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形成第二基坑挡墙;
在第二基坑挡墙上设置泄水孔;
在廊道的上方设置盖板。
上述的基于斜坡地区的地下室结构减压抗浮系统的施工方法,地下室外墙和基坑挡墙之间设置有第一基坑肥槽,地下室外墙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基坑肥槽。施工时,第一基坑肥槽和第二基坑肥槽内分别填充有回填物,通过将第一基坑肥槽内的回填标高和第二基坑肥槽内的回填标高之间的高差控制在2m内,使得地下室外墙两侧的土压力基本保持平衡,因而无需对地下室主体结构的滑移和倾覆安全系数进行计算。由于地下室外墙两侧的土压力基本保持平衡,则可以减少抗滑移桩的使用,这样可以节省材料用量,降低造价成本和工程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基坑挡墙和第二基坑挡墙按永久挡土结构设计,结构重要性系数不小于1.1,边坡稳定性安全系数不小于1.35。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基于斜坡地区的地下室结构减压抗浮系统的横断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基于斜坡地区的地下室结构减压抗浮系统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地下室外墙,20、基坑挡墙,21、第一基坑挡墙,22、第二基坑挡墙,221、泄水孔,23、盖板,30、第一基坑肥槽,31、第二基坑肥槽,40、廊道,50、回填层,51、碎石疏水层,52、土工布,53、粘土隔水层,54、混凝土地坪层,60、溢水管,61、盲管,62、下水管,63、管帽,70、防水层,80、素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请参阅图1,一实施例中的基于斜坡地区的地下室结构减压抗浮系统,包括地下室外墙10以及用于设置在山体侧的基坑挡墙20。基坑挡墙20位于山体侧与地下室外墙10之间,地下室外墙10和基坑挡墙20之间设置有第一基坑肥槽30,地下室外墙10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基坑肥槽31,第一基坑肥槽30内的回填标高H与第二基坑肥槽31内的回填标高h之间的高差不超过2m。
上述的基于斜坡地区的地下室结构减压抗浮系统,地下室外墙10和基坑挡墙20之间设置有第一基坑肥槽30,地下室外墙10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基坑肥槽31。施工时,第一基坑肥槽30和第二基坑肥槽31内分别填充有回填物,通过将第一基坑肥槽30内的回填标高H和第二基坑肥槽31内的回填标高h之间的高差控制在2m内,使得地下室外墙10两侧的土压力基本保持平衡,因而无需对地下室主体结构的滑移和倾覆安全系数进行计算。由于地下室外墙10两侧的土压力基本保持平衡,则可以减少抗滑移桩的使用,这样可以节省材料用量,降低造价成本和工程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由于第一基坑肥槽30和第二基坑肥槽31分别位于基坑挡墙20的两侧,向第一基坑肥槽30和第二基坑肥槽31内填充填充物,使第一基坑肥槽30内的回填标高H和第二基坑肥槽31内的回填标高h相等较困难。经计算得出,第一基坑肥槽30内的回填标高H和第二基坑肥槽31内的回填标高h之间的高差控制在2m内,均可以使地下室外墙10两侧的土压力基本保持平衡。应当理解的是,第一基坑肥槽30内的回填标高H和第二基坑肥槽31内的回填标高h有三种实施方式均可以使得地下室外墙10两侧的土压力基本保持平衡。具体地,第一种实施方式是第一基坑肥槽30内的回填标高H和第二基坑肥槽31内的回填标高h相等;第二种实施方式是第一基坑肥槽30内的回填标高H低于第二基坑肥槽31内的回填标高h,第一基坑肥槽30内的回填标高H与第二基坑肥槽31内的回填标高h之间的高差不超过2m;第三种实施方式是第一基坑肥槽30内的回填标高H高于第二基坑肥槽31内的回填标高h,第一基坑肥槽30内的回填标高H与第二基坑肥槽31内的回填标高h之间的高差不超过2m。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坑肥槽30内的回填标高H低于第二基坑肥槽31内的回填标高h,第一基坑肥槽30的回填标高和第二基坑肥槽31的回填标高之间的高差为1m。
在本实施例中,沿山体横坡向缓坡布置山地建筑,地势由东向西逐渐降低。建筑物设有三层地下室,建筑物首层在靠近山体侧与环山道路平接,另侧的地下一层、地下二层与室外地面相接,建筑物两侧的地坪标高相差约4m~10m。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和图2,第一基坑肥槽30内填充有回填层50。回填层50包括依次设置的碎石疏水层51、土工布52、粘土隔水层53和混凝土地坪层54,碎石疏水层51位于第一基坑肥槽30的底部。通过在第一基坑肥槽30内填充上述的回填层50,可以起到降低山体侧地下水位的作用,这样无需分区设定抗浮水位,减少抗浮桩、抗浮锚杆等抗浮措施,以减少工程量。通过在第一基坑肥槽30的底层填充碎石疏水层51,当地下水位高于第一基坑肥槽30内的回填标高时,地下水可由溢水管60溢流至廊道40,进而排到场地排水系统内。由于土工布52设置在粘土隔水层53和碎石疏水层51之间,这样可以防止粘土隔水层53中细颗粒土的流失。通过将粘土隔水层53设置在混凝土地坪层54下方,可以有效地阻止混凝土地坪层54表面的水向下渗透。
在一个实施例中,采用分层压实的方法填充碎石,使碎石疏水层51达到足够的密实度,从而提高碎石疏水层51的稳定性。具体地,先在第一基坑肥槽30的底部填充一层碎石,并将该层碎石压实;待该层碎石压实后,在该层碎石的上方铺设另一层碎石,并将该层碎石压实;按上述分层压实的方法填充碎石,直至填充的碎石达到预设定的高度。上述的碎石疏水层51中碎石的粒径范围在5mm~20mm,每一层碎石的厚度不超过50cm。同样地,粘土隔水层53也采用分层压实的方法进行填充,直至粘土隔水层53达到预设定的高度,且每一层粘土的厚度不超过30cm。土工布52铺设在碎石疏水层51和粘土隔水层53之间,土工布52单位面积质量不小于300g/m2。通过在粘土隔水层53的下方设置土工布52,可以防止粘土隔水层53中细颗粒土的流失。在本实施例中,土工布52为无纺土工布52,碎石疏水层51的厚度和粘土隔水层53的厚度基本上保持相等。
进一步,混凝土地坪层54上设置有横坡,坡低点位于地下室外墙10和基坑挡墙20之间,形成纵向的浅沟,这样便于排泄混凝土地坪层54上的积水。具体地,上述的混凝土地坪层54采用细石混凝土浇捣而成,混凝土地坪层54的厚度为100mm。混凝土地坪层54内铺设有6@200的单层钢筋网片,并设置间距小于6m的分隔缝,分隔缝的缝宽范围为10mm~20mm,采用聚乙烯泡沫塑料和密封膏嵌缝。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坑肥槽30设置在山体一侧,通过在第一基坑肥槽30内分层填充碎石疏水层51、土工布52、粘土隔水层53和混凝土地坪层54,可以起到降低山体侧地下水位的作用,这样无需分区设定抗浮水位,减少抗浮桩、抗浮锚杆等抗浮措施,以减少工程量。第二基坑肥槽31设置在地下室外墙10的另一侧,采用分层夯实的方法将素土80填入第二基坑肥槽31内,第二基坑肥槽31内的素土80标高和第一肥槽内的回填标高相差不超过2m。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基于斜坡地区的地下室结构减压抗浮系统还包括盖板23。为了保证地下室的防水质量,在地下室外墙10上设置防水层70后,便可浇注盖板23。上述回填层50的表面、地下室外墙10和基坑挡墙20之间围设形成廊道40,盖板23设置在廊道40的上方。通过在廊道40的上方设置盖板23,可以减少外界的水进入廊道40内,以降低山体侧的地下水位。在本实施例中,盖板23设置在地下室外墙10和基坑挡墙20的顶部,盖板23分别与地下室外墙10、基坑挡墙20连接。地下室外墙10与盖板23接触的位置处不采用聚苯板保温隔热层,这样可以避免盖板23压坏保温隔热层。
具体地,盖板23上设置有检修口。检修人员可以通过检修口进入廊道40内,以对减压抗浮系统进行检修和维护。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和图2,基于斜坡地区的地下室结构减压抗浮系统还包括溢水管60。溢水管60埋设于第一基坑肥槽30的回填层50内,溢水管60的一端与廊道40连通,溢水管60的另一端设置于碎石疏水层51内。廊道40和场地排水系统连通,将廊道40内的积水排出至场地排水系统中,以降低山体侧的地下水位,减少地下水作用于地下室底板的扬压力,减少抗浮锚杆和抗浮桩的使用数量。具体地,第一基坑肥槽30内布置有多根溢水管60,相邻两根溢水管60之间的间隔为4m~10m。在本实施例中,相邻两根溢水管60之间的间隔为8m。溢水管60的数量以及相邻两根溢水管60之间的间隔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不以此为限。
具体地,请参阅图2,溢水管60包括盲管61和下水管62,盲管61埋设于碎石疏水层51内,盲管61外包覆有无纺土工布52滤膜。下水管62埋设于粘土隔水层53内,下水管62的一端与盲管61连接,下水管62的另一端与廊道40连通。当地下水位高于回填标高时,碎石疏水层51中的地下水从盲管61经下水管62溢流进入廊道40。地下水通过廊道40流入场地排水系统内,以降低山体侧的地下水位,起到抗浮的作用。由于盲管61外包覆有土工布52滤膜,这样可以减少微小土颗粒的流失。在本实施例中,在碎石疏水层51内盲管61和下水管62相连接,盲管61和下水管62的连接处与粘土隔水层53的间隔为20cm。具体的做法是将盲管61嵌入下水管62内,且盲管61嵌入下水管62内的深度为20cm。上述的盲管61的直径为200mm。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盲管61为塑料盲管61,下水管62为PVC下水管62。由于塑料盲管61和PVC下水管62的耐久性好,这样可以提高溢水管60的使用寿命,减少检修和维修的次数。此外,塑料盲管61和PVC下水管62的质量轻,便于安装,同时还可以降低材料成本。当然,盲管61和下水管62为也可以为其它材质。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和图2,溢水管60还包括管帽63,管帽63设置在溢水管60的顶部,这样可以避免杂物落入溢水管60内,而影响溢水管60的排水效果。具体地,上述的管帽63为侧面开孔式管帽63,碎石疏水层51中的地下水经溢水管60溢流,从管帽63侧面的孔排入廊道40内,进而排至场地排水系统内。在本实施例中,溢水管60的下水管62的端部伸出至廊道40内,溢水管60顶端与混凝土地坪层54之间的距离为20cm,以便于将管帽63设置在溢水管60的顶部。当然,溢水管60伸出至廊道40内的高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不以此为限。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在地下室主体结构施工前,需要在山体侧设置第一基坑挡墙21。第一基坑挡墙21在第一基坑肥槽30回填前抵抗边坡的侧向土压力,保持土体稳定。上述的第一基坑挡墙21在第一基坑肥槽30标高以下部分可以按照普通基坑挡墙20的使用年限进行设置。
为了便于浇注第二基坑挡墙22,在第一基坑挡墙21冠梁的顶部预留有钢筋。同时,在施工的过程中,可以在钢筋上刷上水泥浆,用于保护钢筋,防止钢筋生锈。待第一基坑挡墙21施工完成后,可以在第一基坑肥槽30内布置溢水管60。地下室主体结构以及地下室外墙10的防水层70施工完成后,进行第一基坑肥槽30的施工,依次分层填充碎石疏水层51、土工布52、粘土隔水层53和混凝土地坪层54。待回填层50布设完成后,可以设置第二基坑挡墙22。具体地,当第一基坑挡墙21与盖板23相差的高度在2m以内时,采用混凝土浇筑预留的钢筋,形成上述的第二基坑挡墙22;当第一基坑挡墙21与盖板23相差的高度较大时,第二基坑挡墙22可以设置为与第一基坑挡墙21相独立的挡墙结构。第二基坑挡墙22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具体地,位于回填层50顶面以上的位置的地下室外墙10与廊道40的位置相对应,这样作用于回填层50顶面以上的地下室外墙10上的土压力较小,该部分地下室外墙10的厚度和配筋满足一般填充墙的构造要求即可。
此外,为了保持坡体的稳定性,第一基坑挡墙21和第二基坑挡墙22的结构重要性系数γ0不小于1.1,边坡稳定性安全系数Fst不小于1.35。当采用锚杆或锚索来支撑边坡时,对锚杆或锚索进行防腐蚀处理,同时锚杆的抗拉安全系数Kb不小于2.2,锚固体抗拔安全系数K不小于2.6。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和图2,第一基坑挡墙21上设置有出水孔,第二基坑挡墙22上设置有泄水孔221。通过泄水孔221可以将廊道40内的积水排出,回填层50内的水通过出水孔可以排至场地排水系统内,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土压力,进而降低工程造价。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泄水孔221为反滤包的泄水孔221,相邻两个泄水孔221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间距均不超过2m。
考虑到排水的需要,回填层50面上设置有横坡,横坡的坡低点位于地下室外墙10和基坑挡墙20之间。具体地,回填层50的横截面为两边高中间低的形状,避免出现倒坡的现象,从而确保碎石疏水层51溢出的地下水在廊道40内顺利进行排泄。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基于斜坡地区的地下室结构减压抗浮系统还包括防水层70。在第一基坑肥槽30内填充回填层50之前,需要沿地下室外墙10的高度方向设置防水层70。通过在地下室外墙10上设置防水层70,可以有效地防止积水透过地下室外墙10进入地下室内。具体地,上述的防水层70为防水卷材,防水卷材从地下室外墙10的底部向上设置,且防水卷材的高度高于回填层50的高度。在本实施例中,防水卷材比回填层50高500mm以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一种基于斜坡地区的地下室结构减压抗浮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
沿山体的斜坡方向修建地下室外墙10,并沿地下室外墙10的高度方向设置防水层70;
在山体侧设置第一基坑挡墙21,在第一基坑挡墙21的顶部预留便于二次施工的第一钢筋;
待第一基坑挡墙21的施工完成后,在第一基坑挡墙21上设置若干出水孔;
将溢水管60埋设在第一基坑肥槽30内,溢水管60的一端与廊道40连通,廊道40与场地排水系统连通,溢水管60的另一端埋设于碎石疏水层51内;
向第一基坑肥槽30内依次填充碎石疏水层51、土工布52、粘土隔水层53和混凝土地坪层54,碎石疏水层51、土工布52、粘土隔水层53和混凝土地坪层54形成第一基坑肥槽30的回填层50;向第二基坑肥槽31内填土;第一基坑肥槽30内的回填标高与第二基坑肥槽31内的回填标高之间的高差不超过2m;
第一基坑肥槽30的回填层50面上设置有横坡,横坡的坡低点位于地下室外墙10和基坑挡墙20之间;
第一基坑挡墙21预留的第一钢筋上连接有第二钢筋,采用混凝土浇筑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形成第二基坑挡墙22;
在第二基坑挡墙22上设置泄水孔221;
在廊道40的上方设置盖板23。
上述的基于斜坡地区的地下室结构减压抗浮系统的施工方法,地下室外墙10和基坑挡墙20之间设置有第一基坑肥槽30,地下室外墙10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基坑肥槽31。施工时,第一基坑肥槽30和第二基坑肥槽31内分别填充有回填,通过将第一基坑肥槽30内的回填标高H和第二基坑肥槽31内的回填标高h之间的高差控制在2m内,使得地下室外墙10两侧的土压力基本保持平衡,因而无需对地下室主体结构的滑移和倾覆安全系数进行计算。同时,由于地下室外墙10两侧的土压力基本保持平衡,则减少抗滑移桩等措施,这样可以节省材料用量,降低造价成本和工程量。此外,通过设置减压抗浮系统还可以起到降低山体侧地下水位的作用,这样无需分区设定抗浮水位,减少抗浮桩、抗浮锚杆等抗浮措施,可以减少工程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保持坡体的稳定性,第一基坑挡墙21和第二基坑挡墙22按永久挡土结构设计,第一基坑挡墙21和第二基坑挡墙22的结构重要性系数γ0不小于1.1,边坡稳定性安全系数Fst不小于1.35。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基于斜坡地区的地下室结构减压抗浮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地下室外墙以及用于设置在山体侧的基坑挡墙,所述基坑挡墙位于所述山体侧与所述地下室外墙之间;所述地下室外墙的一侧和所述基坑挡墙之间设置有第一基坑肥槽,所述地下室外墙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基坑肥槽,所述第一基坑肥槽内的回填标高与所述第二基坑肥槽内的回填标高之间的高差不超过2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斜坡地区的地下室结构减压抗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坑肥槽内填充有回填层,所述回填层包括依次设置的碎石疏水层、土工布、粘土隔水层和混凝土地坪层,所述碎石疏水层位于所述第一基坑肥槽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斜坡地区的地下室结构减压抗浮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盖板,所述回填层的顶面、所述地下室外墙和所述基坑挡墙之间形成有廊道,所述盖板盖设在所述廊道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斜坡地区的地下室结构减压抗浮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溢水管,所述溢水管设置于所述回填层内;所述溢水管的一端与所述廊道连通,所述廊道用于连通场地排水系统,所述溢水管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碎石疏水层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斜坡地区的地下室结构减压抗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水管包括相连接的盲管和下水管,所述盲管埋设于所述碎石疏水层内,所述盲管外包覆有土工布滤膜,所述下水管埋设于所述粘土隔水层内。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基于斜坡地区的地下室结构减压抗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挡墙包括第一基坑挡墙和第二基坑挡墙,所述第一基坑挡墙与所述回填层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二基坑挡墙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坑挡墙的上方;所述第一基坑挡墙上设置有出水孔,所述第二基坑挡墙上设置有泄水孔。
7.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基于斜坡地区的地下室结构减压抗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填层的顶面上设置有横坡,所述横坡的坡低点位于所述地下室外墙和所述基坑挡墙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基于斜坡地区的地下室结构减压抗浮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水层,所述防水层沿所述地下室外墙的高度方向设置。
9.一种基于斜坡地区的地下室结构减压抗浮系统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沿山体的斜坡方向修建地下室外墙,并沿地下室外墙的高度方向设置防水层;
在山体侧设置第一基坑挡墙,在第一基坑挡墙的顶部预留便于二次施工的第一钢筋;
待第一基坑挡墙的施工完成后,在第一基坑挡墙上设置若干出水孔;
将溢水管埋设在第一基坑肥槽内,溢水管的一端与廊道连通,廊道与场地排水系统连通,溢水管的另一端埋设于碎石疏水层内;
向第一基坑肥槽内依次填充碎石疏水层、土工布、粘土隔水层和混凝土地坪层,碎石疏水层、土工布、粘土隔水层和混凝土地坪层形成第一基坑肥槽的回填层;向第二基坑肥槽内填土;第一基坑肥槽内的回填标高与第二基坑肥槽内的回填标高之间的高差不超过2m;
第一基坑肥槽的回填层面上设置有横坡,横坡的坡低点位于地下室外墙和基坑挡墙之间;
第一基坑挡墙预留的第一钢筋上连接有第二钢筋,采用混凝土浇筑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形成第二基坑挡墙;
在第二基坑挡墙上设置泄水孔;
在廊道的上方设置盖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于斜坡地区的地下室结构减压抗浮系统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基坑挡墙和第二基坑挡墙按永久挡土结构设计,结构重要性系数不小于1.1,边坡稳定性安全系数不小于1.35。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080354.0A CN110886327A (zh) | 2019-11-07 | 2019-11-07 | 基于斜坡地区的地下室结构减压抗浮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080354.0A CN110886327A (zh) | 2019-11-07 | 2019-11-07 | 基于斜坡地区的地下室结构减压抗浮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886327A true CN110886327A (zh) | 2020-03-17 |
Family
ID=69746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080354.0A Pending CN110886327A (zh) | 2019-11-07 | 2019-11-07 | 基于斜坡地区的地下室结构减压抗浮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886327A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726682A (zh) * | 2020-12-29 | 2021-04-30 | 中赟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高水位地区与止水帷幕结合的防散水开裂的施工方法 |
CN113585292A (zh) * | 2021-08-25 | 2021-11-02 | 江苏南通三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防止土方回填时地下结构上浮的施工工艺 |
CN113914342A (zh) * | 2021-09-22 | 2022-01-11 |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一种地下室外墙肥槽降排水施工方法 |
CN114086659A (zh) * | 2021-10-12 | 2022-02-25 | 中冶南方武汉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地下室双外墙抗浮泄水降压结构体系 |
CN115217146A (zh) * | 2022-07-21 | 2022-10-21 | 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抗浮地下建筑结构 |
-
2019
- 2019-11-07 CN CN201911080354.0A patent/CN110886327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726682A (zh) * | 2020-12-29 | 2021-04-30 | 中赟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高水位地区与止水帷幕结合的防散水开裂的施工方法 |
CN113585292A (zh) * | 2021-08-25 | 2021-11-02 | 江苏南通三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防止土方回填时地下结构上浮的施工工艺 |
CN113914342A (zh) * | 2021-09-22 | 2022-01-11 |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一种地下室外墙肥槽降排水施工方法 |
CN114086659A (zh) * | 2021-10-12 | 2022-02-25 | 中冶南方武汉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地下室双外墙抗浮泄水降压结构体系 |
CN114086659B (zh) * | 2021-10-12 | 2023-02-14 | 中冶南方武汉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地下室双外墙抗浮泄水降压结构体系 |
CN115217146A (zh) * | 2022-07-21 | 2022-10-21 | 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抗浮地下建筑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886327A (zh) | 基于斜坡地区的地下室结构减压抗浮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1758058B (zh) | 一种不需要修建尾矿库的场地干堆尾矿方法 | |
CN109797769B (zh) | 一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下综合管廊地基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205152889U (zh) | 水库消落带稳固结构 | |
CN110397050B (zh) | 一种梁锚式轻型排水挡墙及其施工方法 | |
CN113186766A (zh) | 一种浅层软土地基泡沫轻质土路堤结构及施工方法 | |
CN112144584A (zh) | 自流排水限压抗浮结构及施工方法 | |
CN110306565B (zh) | 一种道路生态护坡系统及施工方法 | |
CZ20002461A3 (cs) | Vanovitá konstrukce zejména pro vedení pod dopravní cestou | |
CN112832288A (zh) | 一种坡地建筑地下室抗浮构造及其施工方法 | |
CN111648383A (zh) | 一种黄土高填方边坡体内部排水方法 | |
CN108487331B (zh) | 一种集廊道排水和肥槽防渗为一体的地下结构抗浮系统 | |
CN113323017B (zh) | 侧墙肥槽泡沫混凝土回填体系的施工方法 | |
CN112982455A (zh) | 一种组合式路基边坡支档结构 | |
CN212294202U (zh) | 一种膨胀土场坪路堤填筑结构 | |
CN209353360U (zh) | 地下室结构的抗浮排水装置 | |
CN212001219U (zh) | 预制管桩和建筑底板的连接结构 | |
CN211773946U (zh) | 基于斜坡地区的地下室结构减压抗浮系统 | |
CN210596858U (zh) | 一种高原冻土区路基结构 | |
CN105544463B (zh) | 一种土工膜面板坝复合面板的施工方法 | |
CN214460984U (zh) | 一种散水坡 | |
JP2015101938A (ja) | 地盤の液状化対策構造 | |
CN112302678A (zh) | 下穿建筑物浅埋隧道变形控制施工工艺 | |
CN111441367A (zh) | 强透水地层封底混凝土分仓浇筑结构及施工方法 | |
CN112176945A (zh) | 一种退堤还海的施工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5103-5103 TIYU East Road,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Guangzhou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3-5103 TIYU East Road,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GUANGZHOU DESIGN INSTITUTE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