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86659B - 地下室双外墙抗浮泄水降压结构体系 - Google Patents
地下室双外墙抗浮泄水降压结构体系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086659B CN114086659B CN202111188621.3A CN202111188621A CN114086659B CN 114086659 B CN114086659 B CN 114086659B CN 202111188621 A CN202111188621 A CN 202111188621A CN 114086659 B CN114086659 B CN 11408665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ll
- double
- floating
- bottom plate
- facing s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0007—Base structures; Cellar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9/00—Keeping dry foundation sites or other areas in the ground
- E02D19/06—Restraining of underground water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31/00—Protective arrangements for foundations or foundation structures; Ground foundation measures for protecting the soil or the subsoil water, e.g. preventing or counteracting oil pollution
- E02D31/10—Protective arrangements for foundations or foundation structures; Ground foundation measures for protecting the soil or the subsoil water, e.g. preventing or counteracting oil pollution against soil pressure or hydraulic pressure
- E02D31/12—Protective arrangements for foundations or foundation structures; Ground foundation measures for protecting the soil or the subsoil water, e.g. preventing or counteracting oil pollution against soil pressure or hydraulic pressure against upward hydraulic press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Underground Structures, Protecting, Testing And Restoring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下室双外墙抗浮泄水降压结构体系,包括主体结构、临土侧外墙、双外墙顶板和双外墙底板;主体结构设置于支护结构内,主体结构包括主体结构外墙和主体结构底板;临土侧外墙设置于主体结构外墙与支护结构之间,且临土侧外墙的底部和顶部分别通过双外墙底板和双外墙顶板与主体结构外墙连接,临土侧外墙与支护结构之间为基坑肥槽,临土侧外墙与主体结构外墙之间为排水通道;双外墙底板高于主体结构底板;临土侧外墙上设有若干外墙泄水孔,双外墙底板上设有若干底板泄水孔。本发明能够有效降低抗浮设计水位,后期维护和检修方便可靠,保证了抗浮设防水位的稳定性的同时,节省了工程造价。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下室双外墙抗浮泄水降压结构体系。
背景技术
抗浮设计水位的选取,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至关重要,常规的地勘报告一般把抗浮水位取为室外地面,对于场地内地势高差较大的项目,若不能采取有效的泄水降压措施,地势较高的区域抗浮水位势必提高,地下室的建设成本也会提高。采用各种方式降低抗浮水位,已经是业内共识。
目前工程市场上运用较多的是盲沟排水技术以及天利泄水减压技术;盲沟排水技术运用较为广泛,根据以往工程经验,盲沟技术较难检验盲沟排水的有效性,且盲沟尺寸一般不大,后期易堵塞,维修疏通较为困难;“天利”泄水减压技术工程运用相对较少,缺点是仅在侧墙和底板开洞,在洞口处填反滤包,排水效率不高,且对于主体结构侧墙和底板上开洞造成地下室潮湿、影响美观。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地下室双外墙抗浮泄水降压结构体系,以有效避免以上两种技术的弊端。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地下室双外墙抗浮泄水降压结构体系,能够有效降低抗浮设计水位,同时后期维护和检修方便可靠,保证了抗浮设防水位的稳定性,节省造价的同时提高了抗浮措施的安全有效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地下室双外墙抗浮泄水降压结构体系,包括主体结构、临土侧外墙、双外墙顶板和双外墙底板;所述主体结构设置于支护结构内,所述主体结构包括主体结构外墙和主体结构底板;所述临土侧外墙设置于所述主体结构外墙与所述支护结构之间,且所述临土侧外墙的底部和顶部分别通过双外墙底板和双外墙顶板与所述主体结构外墙连接,所述临土侧外墙与所述支护结构之间为基坑肥槽,所述临土侧外墙与所述主体结构外墙之间为排水通道;所述双外墙底板高于所述主体结构底板;所述临土侧外墙上设有若干外墙泄水孔,所述双外墙底板上设有若干底板泄水孔。
进一步地,所述双外墙底板的下方设有混凝土垫层,所述混凝土垫层的下方设有毛石回填层;所述底板泄水孔的底部穿过所述混凝土垫层。
进一步地,所述临土侧外墙上沿竖向和纵向均间隔设置有若干外墙泄水孔,所述双外墙底板上沿横向和纵向均间隔设置有若干底板泄水孔。
进一步地,所述外墙泄水孔由所述基坑肥槽至所述排水通道倾斜向下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临土侧外墙的外侧对应所述外墙泄水孔的位置处设有反滤包。
进一步地,所述双外墙底板与所述双外墙顶板之间设有至少一层双外墙中部隔板,所述双外墙中部隔板的两侧分别与所述临土侧外墙和所述主体结构外墙连接;所述双外墙中部隔板将所述排水通道分为若干层,所述双外墙中部隔板上设有上下贯穿的若干排水孔。
更进一步地,所述双外墙中部隔板与所述主体结构外墙的连接位置和所述主体结构的主体结构楼板与所述主体结构外墙的连接位置相对应。
更进一步地,所述主体结构外墙上设有通向各层排水通道的检修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结构外墙与所述主体结构底板的连接处设有钢板止水带,所述钢板止水带的顶部嵌入所述主体结构外墙内,所述钢板止水带的底部嵌入所述主体结构底板内。
进一步地,所述双外墙顶板的上方回填有粘性土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地下室双外墙抗浮泄水降压结构体系利用地下室与支护结构之间的操作空间,将地下室外墙设置成为双墙体系,双墙中间的空腔为排水通道,在临土侧外墙和双外墙底板上设置泄水孔,排水空间够大,排水效率提高,可有效降低抗浮设防水位,从而减少抗浮措施,节省工程造价;
(2)本发明提供的地下室双外墙抗浮泄水降压结构体系在双墙体系的内侧墙体上设有检修通道,验收和后期检修维护时,工作人员可直接从检修门进入双墙中间进行维护和检修非常方便,如发现安全隐患维修施工也非常方便,保证了排水通道的安全有效性,提高了抗浮措施的可靠性;且主体结构开洞均在外侧墙体上进行,水不进入地下室,把泄水减压开洞对主体结构后期使用的影响减到最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地下室双外墙抗浮泄水降压结构体系的示意图;
图中:1、支护结构;2、主体结构底板;3、主体结构外墙;4、主体结构楼板;5、临土侧外墙;6、双外墙顶板;7、双外墙底板;8、双外墙中部隔板;9、基坑肥槽;10、排水通道;11、底板泄水孔;12、外墙泄水孔;13、反滤包;14、混凝土垫层;15、毛石回填层;16、持力层;17、排水孔;18、检修通道;19、钢板止水带;20、粘性土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地下室双外墙抗浮泄水降压结构体系,包括主体结构、临土侧外墙5、双外墙顶板6和双外墙底板7;所述主体结构设置于支护结构1内,所述主体结构包括主体结构外墙3和主体结构底板2;所述临土侧外墙5设置于所述主体结构外墙3与所述支护结构1之间,且所述临土侧外墙5的底部和顶部分别通过双外墙底板7和双外墙顶板6与所述主体结构外墙3连接,所述临土侧外墙5与所述支护结构1之间为基坑肥槽9,所述临土侧外墙5与所述主体结构外墙3之间为排水通道10;所述双外墙底板7高于所述主体结构底板2;所述临土侧外墙5上设有若干外墙泄水孔12,所述双外墙底板7上设有若干底板泄水孔11。本实施例利用地下室主体结构与支护结构1之间的操作空间,将地下室外墙设置成为双外墙体系,双外墙中间的空腔为排水通道10,在临土侧外墙5和双外墙底板7上设置泄水孔,排水空间够大,排水效率提高,可有效降低抗浮设防水位,从而减少抗浮措施,节省工程造价;且双外墙底板7高于主体结构底板2,避免从底板泄水孔11排出的水流到主体结构底板2下方,不利于降低抗浮水位。
进一步地,所述双外墙底板7的下方设有混凝土垫层14,所述混凝土垫层14的下方设有毛石回填层15;所述底板泄水孔11的底部穿过所述混凝土垫层14。本实施例的双外墙体系有利于肥槽的回填,保证了排水效果;双外墙底板7下方的肥槽采用有一定级配要求的毛石回填,保证水流的通畅性,使地下水可以自主流入排水通道内。
进一步地,所述临土侧外墙5上沿竖向和纵向均间隔设置有若干外墙泄水孔12,所述双外墙底板7上沿横向和纵向均间隔设置有若干底板泄水孔11。本实施例的外墙泄水孔12及底板泄水孔11的间距和大小可根据室外场地水位高低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外墙泄水孔12由所述基坑肥槽9至所述排水通道10倾斜向下设置,便于基坑肥槽9中的地下水进入排水通道10内。
进一步地,所述临土侧外墙5的外侧对应所述外墙泄水孔12的位置处设有反滤包13。本实施例通过在外墙泄水孔12的外侧设置反滤包13,阻止泥沙堵塞外墙泄水孔12,从而利用泄水减压的原理降低抗浮设防水位。
进一步地,根据双外墙的高度在所述双外墙底板7与所述双外墙顶板6之间设有至少一层双外墙中部隔板8,所述双外墙中部隔板8的两侧分别与所述临土侧外墙5和所述主体结构外墙3连接;所述双外墙中部隔板8将所述排水通道10分为若干层,所述双外墙中部隔板8上设有上下贯穿的若干排水孔17,上层排水通道内的水可通过排水孔17进入下层排水通道内,最终通过底板泄水孔11排出。
更进一步地,所述双外墙中部隔板8与所述主体结构外墙3的连接位置和所述主体结构的主体结构楼板4与所述主体结构外墙3的连接位置相对应。如图1所示,双外墙中部隔板8和对应的主体结构楼板4与主体结构外墙3的同一高度处连接,可以提高地下室主体结构的稳定性。
更进一步地,所述主体结构外墙3上设有通向各层排水通道10的检修通道18。如图1所述,主体结构外墙3上设有若干检修通道18,可以通向各层排水通道10,每一层根据外墙长度在主体结构外墙3上沿纵向设置一定数量的检修通道18,检修通道18靠近主体结构外墙3内侧处何有检修门,验收和后期检修维护时,工作人员可直接从检修门进入双外墙中间的排水通道10内进行维护和检修非常方便,如发现安全隐患维修施工也非常方便,保证了排水通道的安全有效性,节省造价的同时提高了抗浮措施的可靠性;且主体结构开洞均在主体结构外墙3上进行,检修通道18离主体结构楼板4也具有一定高度,水不会进入地下室,把泄水减压开洞对后期使用的影响减到最小。优化地,检修通道18距离靠近其下方的主体结构楼板4的高度不小于1.5m。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结构外墙3与所述主体结构底板2的连接处设有钢板止水带19,所述钢板止水带19的顶部嵌入所述主体结构外墙3内,所述钢板止水带19的底部嵌入所述主体结构底板2内,防止毛石回填层15中的水进入地下室主体结构内。
进一步地,所述双外墙顶板6的上方回填有粘性土层20。本实施例的双外墙顶板6的上方采用粘性土分层夯实回填,达到一定的密实度要求,保证地面渗水不会在双外墙顶板6上聚集,可以沿室外场地排入市政管网。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地下室双外墙抗浮泄水降压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结构、临土侧外墙、双外墙顶板和双外墙底板;所述主体结构设置于支护结构内,所述主体结构包括主体结构外墙和主体结构底板;所述临土侧外墙设置于所述主体结构外墙与所述支护结构之间,且所述临土侧外墙的底部和顶部分别通过双外墙底板和双外墙顶板与所述主体结构外墙连接,所述临土侧外墙与所述支护结构之间为基坑肥槽,所述临土侧外墙与所述主体结构外墙之间为排水通道;所述双外墙底板高于所述主体结构底板;所述临土侧外墙上设有若干外墙泄水孔,所述双外墙底板上设有若干底板泄水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双外墙抗浮泄水降压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外墙底板的下方设有混凝土垫层,所述混凝土垫层的下方设有毛石回填层;所述底板泄水孔的底部穿过所述混凝土垫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双外墙抗浮泄水降压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临土侧外墙上沿竖向和纵向均间隔设置有若干外墙泄水孔,所述双外墙底板上沿横向和纵向均间隔设置有若干底板泄水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双外墙抗浮泄水降压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墙泄水孔由所述基坑肥槽至所述排水通道倾斜向下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双外墙抗浮泄水降压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临土侧外墙的外侧对应所述外墙泄水孔的位置处设有反滤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双外墙抗浮泄水降压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外墙底板与所述双外墙顶板之间设有至少一层双外墙中部隔板,所述双外墙中部隔板的两侧分别与所述临土侧外墙和所述主体结构外墙连接;所述双外墙中部隔板将所述排水通道分为若干层,所述双外墙中部隔板上设有上下贯穿的若干排水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地下室双外墙抗浮泄水降压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外墙中部隔板与所述主体结构外墙的连接位置和所述主体结构的主体结构楼板与所述主体结构外墙的连接位置相对应。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地下室双外墙抗浮泄水降压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结构外墙上设有通向各层排水通道的检修通道。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双外墙抗浮泄水降压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结构外墙与所述主体结构底板的连接处设有钢板止水带,所述钢板止水带的顶部嵌入所述主体结构外墙内,所述钢板止水带的底部嵌入所述主体结构底板内。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室双外墙抗浮泄水降压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外墙顶板的上方回填有粘性土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188621.3A CN114086659B (zh) | 2021-10-12 | 2021-10-12 | 地下室双外墙抗浮泄水降压结构体系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188621.3A CN114086659B (zh) | 2021-10-12 | 2021-10-12 | 地下室双外墙抗浮泄水降压结构体系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086659A CN114086659A (zh) | 2022-02-25 |
CN114086659B true CN114086659B (zh) | 2023-02-14 |
Family
ID=802968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188621.3A Active CN114086659B (zh) | 2021-10-12 | 2021-10-12 | 地下室双外墙抗浮泄水降压结构体系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08665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341587B (zh) * | 2022-08-09 | 2024-06-07 | 山东轨道交通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一种隔水和泄水联合减压u型槽抗浮结构及方法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60689A (ja) * | 1994-08-13 | 1996-03-05 | Hiroyasu Ooka | 地下室二重壁の構造及び地下室二重壁の排水装置並びに二重壁用長さ調節可能の支持部材。 |
JPH0988096A (ja) * | 1995-09-22 | 1997-03-31 | Hiroyasu Ooka | 地下二重壁の排水装置の構造 |
CN201753451U (zh) * | 2010-07-09 | 2011-03-02 |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防水防潮的双墙地下室 |
CN202658621U (zh) * | 2012-07-24 | 2013-01-09 | 于永利 | 一种防水防潮的地下室 |
CN107165265A (zh) * | 2017-07-07 | 2017-09-15 |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超深地下室抗浮隔水防潮的综合系统 |
CN210104811U (zh) * | 2019-04-24 | 2020-02-21 |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 地下室桩墙合一防水结构体系 |
CN110886327A (zh) * | 2019-11-07 | 2020-03-17 | 广州市设计院 | 基于斜坡地区的地下室结构减压抗浮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
CN211200429U (zh) * | 2019-11-13 | 2020-08-07 | 上海昊沣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地下室防水排水结构 |
-
2021
- 2021-10-12 CN CN202111188621.3A patent/CN11408665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60689A (ja) * | 1994-08-13 | 1996-03-05 | Hiroyasu Ooka | 地下室二重壁の構造及び地下室二重壁の排水装置並びに二重壁用長さ調節可能の支持部材。 |
JPH0988096A (ja) * | 1995-09-22 | 1997-03-31 | Hiroyasu Ooka | 地下二重壁の排水装置の構造 |
CN201753451U (zh) * | 2010-07-09 | 2011-03-02 |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防水防潮的双墙地下室 |
CN202658621U (zh) * | 2012-07-24 | 2013-01-09 | 于永利 | 一种防水防潮的地下室 |
CN107165265A (zh) * | 2017-07-07 | 2017-09-15 |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超深地下室抗浮隔水防潮的综合系统 |
CN210104811U (zh) * | 2019-04-24 | 2020-02-21 |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 地下室桩墙合一防水结构体系 |
CN110886327A (zh) * | 2019-11-07 | 2020-03-17 | 广州市设计院 | 基于斜坡地区的地下室结构减压抗浮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
CN211200429U (zh) * | 2019-11-13 | 2020-08-07 | 上海昊沣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地下室防水排水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086659A (zh) | 2022-02-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6386134U (zh) | 一种地铁暗挖车站防排水构造 | |
CN206386150U (zh) | 一种地铁暗挖车站排水及检修系统 | |
CN110219313B (zh) | 一种地下施工盲井排水系统及施工方法 | |
CN206530363U (zh) | 一种可维护式铁路隧底结构外排水系统 | |
CN107386326A (zh) | 地下综合管廊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8316354A (zh) | 具有防水、排水功能的地下综合管廊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113294205B (zh) | 一种地铁车站地下水导流结构及施工方法 | |
CN208088344U (zh) | 具有防水、排水功能的地下综合管廊结构 | |
CN112144584A (zh) | 自流排水限压抗浮结构及施工方法 | |
CN111173563A (zh) | 一种隧道排水系统内的合并结构及施工方法 | |
CN114086659B (zh) | 地下室双外墙抗浮泄水降压结构体系 | |
CN207392152U (zh) |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体排水结构 | |
CN101148885B (zh) | 填埋场地下水的立体式疏排系统结构 | |
CN111501950A (zh) | 一种地下管廊物流运输的排水系统 | |
CN205591201U (zh) | 一种内排土场涌水治理系统 | |
CN208996061U (zh) | 一种用于深基坑底部集水坑位置降水的结构 | |
CN207740043U (zh) | 处置隧道底板渗水病害的纵向排水系统 | |
CN214657275U (zh) | 自流排水限压抗浮结构 | |
CN110725717A (zh) | 矿体巷道堵水结构 | |
CN211819509U (zh) | 一种隧道排水系统内的合并结构 | |
CN212803334U (zh) | 便于排水泄压的隧道仰拱下单向排水管 | |
CN211773873U (zh) | 一种管廊的排水系统 | |
CN111501949A (zh) | 一种基于暗管的用于物流运输的地下管廊排水方法 | |
CN219908839U (zh) | 一种消力池底板排水结构 | |
CN111005761B (zh) | 一种矿山法隧道的集水、排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