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81427A - 一种提高泥鳅苗种存活率的饵料投喂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提高泥鳅苗种存活率的饵料投喂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81427A
CN110881427A CN201911325837.2A CN201911325837A CN110881427A CN 110881427 A CN110881427 A CN 110881427A CN 201911325837 A CN201911325837 A CN 201911325837A CN 110881427 A CN110881427 A CN 1108814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eding
day
loach
survival rate
ba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2583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覃宝利
王宣朋
单金峰
丁辰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qia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f 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Suqia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f 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qia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f 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Suqia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f 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191132583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881427A/zh
Publication of CN1108814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814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1/0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 A01K61/1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of fish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Zoology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Feed For Specific Animals (AREA)
  • Fodder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提高泥鳅苗种存活率的饵料投喂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开口饵料投喂;(2)逐级转换活饵投喂;(3)转换人工配合饲料投喂。本发明的泥鳅苗种饵料投喂方法,大大提高泥鳅苗种存活率、成长速率。泥鳅仔鱼开口初期,投喂轮虫成活率达到70%以上;由轮虫转投喂丰年虫后,泥鳅仔鱼淀粉酶全活力显著升高;由丰年虫转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后,泥鳅稚幼鱼胰蛋白酶全活力显著升高,成活率达到60%以上,生长迅速、体重增长快,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Description

一种提高泥鳅苗种存活率的饵料投喂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泥鳅苗种存活率的饵料投喂方法。
背景技术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鳅科(Cobitidae)、花鳅亚科(Cobitinae)、泥鳅属,其肉质中富含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而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营养价值,还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被誉为“水中人参”。因其具有养殖成本低、饵料易得、对环境适应性强、疾病少、易养殖、存活率高等优点,又被列为水产名特优经济养殖品种。在国内,科研工作者对泥鳅的生长,人工繁殖,胚胎和幼鱼发育和苗种培育等方面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但是泥鳅苗种存活率一直很低,如何提高存活率成为了行业关注的焦点,也是科研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提出的目前泥鳅苗种存活率低的问题,本发明研究设计了一种通过掌握饵料最佳投喂密度及最佳饵料转换时间及添加方式来提高泥鳅苗种存活率的饵料投喂方法,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体重增长快、生长迅速、苗种存活率高的泥鳅苗种饵料投喂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
一种提高泥鳅苗种存活率的饵料投喂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开口饵料投喂:泥鳅仔鱼孵化后第3天开始每天投喂轮虫,投喂的频率为每天8: 00~9: 00 和17:00~18: 00 各投喂1 次,轮虫投喂密度为5个/mL~20个/mL;(2)逐级转换活饵投喂:第9~12天开始每天逐级添加转投喂丰年虫,投喂的频率为每天8: 00~9: 00 和17: 00~18:00 各投喂1 次,投喂密度:3个/mL~6个/mL;(3)转换人工配合饲料投喂:孵化后第18-24天开始,以蛋白含量32%以上的泥鳅配合粉料和粒径0.01cm的颗粒饲料混合投喂,投喂量为泥鳅仔鱼体重的3%~5%,其中粉料占混合料的比按100%、50%、20%,10%逐级递减,此过程为7-10天,投喂的频率为每天8: 00~9: 00 和17: 00~18: 00 各投喂1 次,上述三个步骤中,每天下午均用虹吸法将水族缸中的粪便、残饵、死苗等污物吸出,同时换水,每次换水量约为总水量的1/4~1/3,水温温差不超过±1℃。
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泥鳅仔鱼的平均全长为3.24~3.26mm,平均体重为0.30966~0.43306mg。
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轮虫为经小球藻强化24 h的萼花臂尾轮虫。
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丰年虫为活体休眠卵孵化后的幼体。
优选的,所述步骤(3)中人工配合饲料为泥鳅配合粉料和0.01cm颗粒料。
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轮虫投喂密度为10个/mL。
优选的,所述步骤(3)中第20~24天开始每天由活饵转投喂人工配合饲料。
优选的,所述步骤(3)中投喂混料的过程为10天,其中:第1天至第4天每天投喂的混料中,粉料占混合料的比均为100%,第5天至第7天每天投喂的混料中,粉料占混合料的比均为50%,第8天至第9天每天投喂的混料中,粉料占混合料的比均为20%,第10天投喂的混料中,粉料占混合料的比为1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泥鳅苗种饵料投喂方法,大大提高泥鳅苗种存活率、成长速率。泥鳅仔鱼开口初期,投喂轮虫成活率达到70%以上;由轮虫转投喂丰年虫后,泥鳅仔鱼淀粉酶全活力显著升高;由丰年虫转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后,泥鳅稚幼鱼胰蛋白酶全活力显著升高,成活率达到60%以上,生长迅速、体重增长快,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不同轮虫投喂密度下泥鳅仔鱼的存活率。
图2为不同孵化后时间投喂丰年虫时泥鳅仔鱼的存活率。
图3为不同孵化后时间投喂丰年虫时对泥鳅仔鱼消化酶全活力影响。
图4为不同孵化后时间投喂丰年虫时对泥鳅仔鱼胰蛋白酶全活力影响。
图5为泥鳅从活饵转换到人工配合饲料时不同转换时间下的存活率。
图6为从活饵到人工配合饲料不同转换时间下的泥鳅仔鱼淀粉酶全活力。
图7为从活饵到配合饲料不同转换时间下的泥鳅仔鱼胰蛋白酶全活力。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不仅仅限定于这些实施例。
试验泥鳅来源于湖州水产养殖场繁殖获得的泥鳅仔鱼,平均全长( 3. 25±
0. 01)mm,平均体重(0.37136±0. 0617)mg,体格健壮,暂养至95%的鱼苗能够平游时开始试验。试验地点为江苏省宿迁市农科院水产创新中心实验基地。试验选用饵料为轮虫、丰年虫、人工配合饲料。轮虫为室内培养;丰年虫为活体休眠卵孵化后的幼体。人工配合饲料为泥鳅配合粉料。将出膜后的仔鱼定义为日龄,自3日龄仔鱼开口开始投喂轮虫。
测试方法:试验开始后每天对各个试验组进行存活率统计日存活率,实验结束时对每箱存活的泥鳅仔鱼进行测量。测其全长(精确至0. 01mm)、体重(精确至0. 000 1 mg)。称量过程中,用吸管吸取鱼苗至滤纸上,直尺测量其体长,吸干残留水份后放入电子天平上测其体重。测完后再放入水中,在测量过程中小心、迅速,确保鱼苗不受伤、不死亡。称量过程中样本置于冰上,以免消化酶失活。 20 DPH (孵化后第20天)之前样品取全鱼,20 DPH开始的样品去除头部和尾部,仅保留躯干。样品立即置于–80℃超低温冰。
从冰箱中取出待测样品,置于冰上解冻。解冻完成后将样品称重,按质量︰体积为1︰4 加入匀浆稀释液,以匀浆器进行匀浆。所得匀浆液用低温超速离心机 4℃,3000 r/min转速离心20min后取上清液用于消化酶活力测定。实验中的消化酶使用南京建成公司生产的试剂盒检测。在 pH 8.0,37℃条件下,每毫克蛋白质中含有的胰蛋白酶每分钟使吸光度变化0.003定义为1个胰蛋白酶活力单位。组织中每毫克蛋白在 37℃与底物作用 30min,水解 10 mg 淀粉定义为 1 个淀粉酶活力单位。实验中测定酶的全活力表示为 1 个个体所含有的酶活力单位的量(U/larva)。本实验使用全波长酶标仪(Thermo)和紫外分光光度计(UV-2450)测定吸光度。
实施例1 (轮虫投喂密度试验)
轮虫的培养和收集:室内培养轮虫使用玻璃水族箱(50cm*40cm*27cm),将水族箱洗刷干净,加入适量的白开水,水温25±1℃。轮虫饵料为蛋白核小球藻,每天投喂两次,按照一尾轮虫每天摄食30万细胞小球藻的量进行投喂,投饵量可根据水色调整。每次投饵后轻轻搅拌增加水中溶氧。经过3-5d的培养,轮虫密度达到100-200个/mL.可收集备用。用80-100目筛绢制成小容量的网箱,网箱用木框固定、捆紧,把网箱架在一塑料桶上,用虹吸法将池水吸出,流入网箱内过滤,进行轮虫收集。
试验分为5 组( A~E),各组设3个平行,每箱放鱼30尾。轮虫密度处理:0(未饲喂对照)、2、5、10、20个轮虫/ml。试验时间共8天,每天8: 00~9: 00 和17: 00~18: 00 各投喂1 次,投喂量以略有剩余为度。每天下午用虹吸法将水族缸中的粪便、残饵、死苗等污物吸出,同时换水,每次换水量约为总水量的1/4~1/3,水温温差不超过±1℃,所用轮虫为经小球藻强化24 h的萼花臂尾轮虫,不同轮虫投喂密度下泥鳅仔鱼的生长情况如表1及图1所示。
表1不同轮虫投喂密度下泥鳅仔鱼的生长情况
Figure RE-672863DEST_PATH_IMAGE001
注:不同字母代表差异显著,P<0.05。
从表1可以看出,轮虫密度10个/mL组泥鳅全长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如图1所示,轮虫投喂密度5个/mL、20个/mL两个组泥鳅仔鱼存活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轮虫密度为10个/mL时,泥鳅仔鱼存活率高达72.2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轮虫密度2个/mL组泥鳅仔鱼开口后成活率显著降低(P<0.05),没有投喂轮虫的泥鳅仔鱼在开口后8日龄时全部死亡。
实施例2 (仔鱼活饵最佳时间转换试验)
试验分为5 组( A~E),各组设3个平行,每箱放鱼30尾。不同转换时间处理:孵化后第3、6、9、12天。试验时间共12天,每天8: 00~9: 00 和17: 00~18: 00 各投喂1 次,投喂量以略有剩余为度。每天下午用虹吸法将水族缸中的粪便、残饵、死苗等污物吸出,同时换水,每次换水量约为总水量的1/4~1/3,水温温差不超过±1℃,不同孵化后时间投喂丰年虫下泥鳅仔鱼的存活率如表2及图2所示。
如图2所示,不同处理组泥鳅仔鱼存活率:3DPH<6DPH<9DPH&12DPH。9DPH&12DPH两个处理组泥鳅仔鱼存活率相差不大(p>0.05)。3DPH处理组即从第3天开始喂丰年虫,死亡率下降很快,几乎没有成活率。从12DPH处理组这条曲线的变化可以看出第10天之后轮虫已经不能满足泥鳅仔鱼的营养需求。
表2不同孵化后时间投喂丰年虫下泥鳅仔鱼的生长情况
Figure RE-121162DEST_PATH_IMAGE002
注:不同字母代表差异显著,P<0.05。
由表2可以看出,孵化后第9、12天泥鳅仔鱼全长和体重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 (p<0.05),说明由轮虫向丰年虫过渡需在孵化后第9-12天进行。
实施例3(从活饵转换到配合饲料的试验)
试验分为5 组(A~E),各组设3个平行,每箱放鱼30尾。不同转换时间处理:孵化后第16、18、20、24、30天。试验时间共34天,每天8: 00~9: 00 和17: 00~18: 00 各投喂1 次,投喂量以略有剩余为度。每天下午用虹吸法将水族缸中的粪便、残饵、死苗等污物吸出,同时换水,每次换水量约为总水量的1/4~1/3,水温温差不超过±1℃,泥鳅从活饵转换到配合饲料的不同转换时间下泥鳅仔鱼生长情况及存活率如表3及图5所示。
表3从活饵到配合饲料的不同转换时间下的泥鳅仔鱼生长情况
Figure RE-245107DEST_PATH_IMAGE003
注:不同字母代表差异显著,P<0.05。
从表3可以看出,16DPH、18DPH处理组泥鳅仔鱼体重和体宽的变化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30DPH 处理组泥鳅仔鱼体宽、体重的增长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
如图3所示,孵化开口后,9DPH、12DPH开始投喂丰年虫,泥鳅仔鱼淀粉酶全活力显著升高(P<0.05)。
如图4所示,12DPH 初次投喂丰年虫,胰蛋白酶活力显著最高,这说明外源食物对于胰蛋白酶分泌起到了一定刺激作用,3DPH 初次投喂配合饲料胰蛋白酶活力显著最低,说明过早投喂丰年虫时仔鱼消化功能发育不全,因此,从轮虫到丰年虫的最佳过渡时间为12DPH。
如图5所示, 16DPH、18DPH、20DPH、24DPH和30DPH五个处理组泥鳅仔鱼存活率均在60%以上,20DPH、24DPH两个处理组泥鳅仔鱼存活率显著高于16DPH、18DPH、30DPH这三个处理组泥鳅仔鱼存活率。
如图6所示, 16DPH、18DPH、20DPH、24DPH四个不同时间开始投喂配合饲料对泥鳅仔鱼淀粉酶全活力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30DPH投喂处理组(P<0.05),说明孵化后30天再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对淀粉酶生成的诱导作用较低,孵化后16-24天投喂配合饲料对淀粉酶生成的诱导作用相差不大。
如图7所示, 20DPH、24DPH两个时间开始投喂配合饲料,泥鳅仔鱼胰蛋白酶全活力显著高于16DPH和30DPH两个组(P<0.05),18DPH处理组胰蛋白酶活力差异不是很明显,说明在18-24DPH从活饵向配合饲料转换均可,第20-24DPH最佳。
配合饲料适宜转换方式:第18-24DPH开始,以蛋白含量32%以上的泥鳅配合粉料和粒径0.01cm的颗粒饲料混合投喂,投喂量为泥鳅仔鱼体重的3%~5%,其中粉料占比按100%、50%、20%,10%逐级递减,此过程为7-10天。不同转换方式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不同转换方式下的泥鳅仔鱼成活率情况
序号 配合饲料投喂方式 结果
1 100%颗粒替换无过渡 不摄食,成活率10%以下
2 粉料占比100%、50%递减,持续时间分别为2天、1天 摄食率一般,成活率20-30%
3 粉料占比100%、50%、20%,10%递减,持续时间分别为4天、3天、2天、1天 摄食率较好,成活率65%
4 粉料占比100%、50%、20%,10%递减,持续时间分别为6天、5天、2天、2天 水质易坏,摄食一般,成活率40%
综上所述,本发明大大提高泥鳅仔鱼的生长迅速、体重增长快、苗种存活率高,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上述虽然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内。

Claims (8)

1.一种提高泥鳅苗种存活率的饵料投喂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开口饵料投喂:泥鳅仔鱼孵化后第3天开始每天投喂轮虫,投喂的频率为每天8: 00~9: 00 和17:00~18: 00 各投喂1 次,轮虫投喂密度为5个/mL~20个/mL;(2)逐级转换活饵投喂:第9~12天开始每天逐级添加转投喂丰年虫,投喂的频率为每天8: 00~9: 00 和17: 00~18:00 各投喂1 次,投喂密度:3个/mL~6个/mL;(3)转换人工配合饲料投喂:孵化后第18-24天开始,以蛋白含量32%以上的泥鳅配合粉料和粒径0.01cm的颗粒饲料混合投喂,投喂量为泥鳅仔鱼体重的3%~5%,其中粉料占混合料的比按100%、50%、20%,10%逐级递减,此过程为7-10天,投喂的频率为每天8: 00~9: 00 和17: 00~18: 00 各投喂1 次,上述三个步骤中,每天下午均用虹吸法将水族缸中的粪便、残饵、死苗等污物吸出,同时换水,每次换水量约为总水量的1/4~1/3,水温温差不超过±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提高泥鳅苗种存活率的饵料投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泥鳅仔鱼的平均全长为3.24~3.26mm,平均体重为0.30966~0.43306mg。
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提高泥鳅苗种存活率的饵料投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轮虫为经小球藻强化24 h的萼花臂尾轮虫。
4.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提高泥鳅苗种存活率的饵料投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丰年虫为活体休眠卵孵化后的幼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提高泥鳅苗种存活率的饵料投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人工配合饲料为泥鳅配合粉料和0.01cm颗粒料。
6.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提高泥鳅苗种存活率的饵料投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轮虫投喂密度为10个/mL。
7.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提高泥鳅苗种存活率的饵料投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第20~24天开始每天由活饵转投喂人工配合饲料。
8.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提高泥鳅苗种存活率的饵料投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投喂混料的过程为10天,其中:第1天至第4天每天投喂的混料中,粉料占混合料的比均为100%,第5天至第7天每天投喂的混料中,粉料占混合料的比均为50%,第8天至第9天每天投喂的混料中,粉料占混合料的比均为20%,第10天投喂的混料中,粉料占混合料的比为10%。
CN201911325837.2A 2019-12-20 2019-12-20 一种提高泥鳅苗种存活率的饵料投喂方法 Pending CN11088142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25837.2A CN110881427A (zh) 2019-12-20 2019-12-20 一种提高泥鳅苗种存活率的饵料投喂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25837.2A CN110881427A (zh) 2019-12-20 2019-12-20 一种提高泥鳅苗种存活率的饵料投喂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81427A true CN110881427A (zh) 2020-03-17

Family

ID=697526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25837.2A Pending CN110881427A (zh) 2019-12-20 2019-12-20 一种提高泥鳅苗种存活率的饵料投喂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88142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72470A (zh) * 2020-12-31 2021-05-1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一种黑斑原鮡幼鱼的人工培育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44595A (zh) * 2011-04-22 2011-08-10 四川英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泥鳅繁育方法
CN104082248A (zh) * 2014-06-23 2014-10-08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一种小规模简易培养淡水轮虫的方法
CN105265361A (zh) * 2015-11-06 2016-01-27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院 泥鳅苗种培育方法
CN109548708A (zh) * 2018-10-11 2019-04-0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一种尖翅燕鱼工厂化苗种培育方法
CN110150200A (zh) * 2019-06-28 2019-08-23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院 大鳞副泥鳅苗种分级培育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44595A (zh) * 2011-04-22 2011-08-10 四川英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泥鳅繁育方法
CN104082248A (zh) * 2014-06-23 2014-10-08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一种小规模简易培养淡水轮虫的方法
CN105265361A (zh) * 2015-11-06 2016-01-27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院 泥鳅苗种培育方法
CN109548708A (zh) * 2018-10-11 2019-04-0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一种尖翅燕鱼工厂化苗种培育方法
CN110150200A (zh) * 2019-06-28 2019-08-23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院 大鳞副泥鳅苗种分级培育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朱光来等: "泥鳅的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初步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72470A (zh) * 2020-12-31 2021-05-1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一种黑斑原鮡幼鱼的人工培育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90004B (zh) 一种区块式仿生态池塘繁殖育苗设备及方法
CN110537505B (zh) 一种拉萨裂腹鱼放流苗种培育方法
CN102342254A (zh) 小龙虾种苗的培育技术
CN102379254A (zh) 一种红螯光壳螯虾可控化同步抱卵繁育方法
CN110692564A (zh) 适于稻田养殖的克氏原螯虾育苗方法
CN113099989A (zh) 一种稻虾共作生态养殖方法
CN114631503A (zh) 一种东风螺的人工育苗方法
CN111134052B (zh) 一种石斑鱼的培育方法
CN107372301A (zh) 一种促进甲鱼生长的养殖方法
CN109644911A (zh) 一种红螯螯虾-草鱼-轮叶黑藻生态综合种养方法
CN102919180A (zh) 金乌贼人工育苗方法
Lagutkina et al. Biotech aspects of Caridean shrimp cultivation
CN102356756B (zh) 一种塘鳢育苗方法以及塘鳢育苗的育苗池体体系
CN110881427A (zh) 一种提高泥鳅苗种存活率的饵料投喂方法
CN105815610A (zh) 一种水产养殖用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
CN106386588B (zh) 一种红鳍东方鲀的生态养殖方法
CN114766397A (zh) 一种膨腹海马的养殖方法
CN114051958A (zh) 一种深远海鲍鱼养殖方法
CN107232091A (zh) 一种银鲳仔稚鱼生物饵料向颗粒饲料过渡的方法
CN111374077A (zh) 南美白对虾养殖方法
CN112790129A (zh) 一种澳洲淡水龙虾的养殖方法
CN104756902A (zh) 一种罗非鱼的养殖方法
CN110537513A (zh) 一种小龙虾不同养殖阶段的营养水平以及饲料
CN111374076A (zh) 南美白对虾喂料方法
CN110476845A (zh) 一种鳡鱼鱼种的工厂化培育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