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50200A - 大鳞副泥鳅苗种分级培育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大鳞副泥鳅苗种分级培育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50200A
CN110150200A CN201910576047.5A CN201910576047A CN110150200A CN 110150200 A CN110150200 A CN 110150200A CN 201910576047 A CN201910576047 A CN 201910576047A CN 110150200 A CN110150200 A CN 1101502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lture pond
level
water
pond
loach seedling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7604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50200B (zh
Inventor
陆专灵
王大鹏
唐章生
黄黎明
侯树鉴
卢智发
王卉
李旻
雷燕
李满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xi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Guangxi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xi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Guangxi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191057604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150200B/zh
Publication of CN1101502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502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502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502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CARE OF BIRDS, FISHES, INSECTS;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1/0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 A01K61/1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of fish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CARE OF BIRDS, FISHES, INSECTS;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1/0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 A01K61/90Sorting, grading, counting or marking live aquatic animals, e.g. sex determination
    • A01K61/95Sorting, grading, counting or marking live aquatic animals, e.g. sex determin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fish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KFODDER
    • A23K10/00Animal feeding-stuffs
    • A23K10/10Animal feeding-stuffs obtained by microbiological or biochemical processes
    • A23K10/12Animal feeding-stuffs obtained by microbiological or biochemical processes by fermentation of natural products, e.g. of vegetable material, animal waste material or biomas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KFODDER
    • A23K10/00Animal feeding-stuffs
    • A23K10/20Animal feeding-stuffs from material of animal origin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KFODDER
    • A23K10/00Animal feeding-stuffs
    • A23K10/20Animal feeding-stuffs from material of animal origin
    • A23K10/22Animal feeding-stuffs from material of animal origin from fish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KFODDER
    • A23K10/00Animal feeding-stuffs
    • A23K10/20Animal feeding-stuffs from material of animal origin
    • A23K10/26Animal feeding-stuffs from material of animal origin from waste material, e.g. feathers, bones or skin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KFODDER
    • A23K10/00Animal feeding-stuffs
    • A23K10/30Animal feeding-stuffs from material of plant origin, e.g. roots, seeds or hay; from material of fungal origin, e.g. mushrooms
    • A23K10/37Animal feeding-stuffs from material of plant origin, e.g. roots, seeds or hay; from material of fungal origin, e.g. mushrooms from waste material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KFODDER
    • A23K50/00Feeding-stuff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nimals
    • A23K50/80Feeding-stuff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nimals for aquatic animals, e.g. fish, crustaceans or mollusc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 Y02A40/818Alternative feeds for fish, e.g. in aquacultur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80Food processing, e.g. use of renewable energies or variable speed drives in handling, conveying or stacking
    • Y02P60/87Re-use of by-products of food processing for fodder production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Zoology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Physi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Insects & Arthropods (AREA)
  • Birds (AREA)
  • Botany (AREA)
  • Mycology (AREA)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鳞副泥鳅苗种分级培育方法,将大鳞副泥鳅卵黄苗在50000尾/立方米密度下经一级培育至全长1~1.5厘米后;再在10000~20000尾/立方米密度下经二级培育至全长2~2.5厘米;最后400~500尾/立方米的密度下经三级培育至全长4~5厘米。本发明通过在大鳞副泥鳅卵黄苗生长至2~2.5厘米之前,在培育池的保护下进行培育,减少了敌害对大鳞副泥鳅卵黄苗的影响,当大鳞副泥鳅卵黄苗生长至2~2.5厘米之后可以抵抗敌害的蚕食,且经过三级培育至全长4~5厘米后,大鳞副泥鳅卵黄苗作为掠食者反而可以将敌害作为饵料,因此大大提高了大鳞副泥鳅的存活率。

Description

大鳞副泥鳅苗种分级培育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大鳞副泥鳅的培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鳞副泥鳅苗种分级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大鳞副泥鳅的个体大、生长快,并且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有相当高的营养价值,是我国水产品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鳞副泥鳅的可使用部分占整体的80%以上,蛋白质含量丰富,钙、磷、钾的含量丰富,还具有滋补强身、清热解毒、利尿消肿、通乳等功效,深受消费者青睐,因此,大鳞副泥鳅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过去,大鳞副泥鳅是靠其自己繁殖生长,再由人工捕捞来供应需求。但是,由于人工的过度捕捞以及水质污染的加重,大鳞副泥鳅的资源越来越少,而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需求量又大量增加,大鳞副泥鳅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现有的大鳞副泥鳅人工培育过程中常常因为敌害而影响大鳞副泥鳅的成活率,常见的敌害有水蜈蚣、蜻蜓幼虫、蝌蚪、野杂鱼、和大型水生昆虫。由于敌害而使得大鳞副泥鳅的成活率降低导致大鳞副泥鳅的养殖成本较高,进而使得大鳞副泥鳅的养殖难以推广,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因此,亟需一种可以提高大鳞副泥鳅成活率的培育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的缺陷,并提供以后将说明的优点。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他优点,现提供一种大鳞副泥鳅苗种分级培育方法,将大鳞副泥鳅卵黄苗在50000尾/立方米密度下经一级培育至全长1~1.5厘米后;再在10000~20000尾/立方米密度下经二级培育至全长2~2.5厘米;最后400~500尾/立方米的密度下经三级培育至全长4~5厘米。大鳞副泥鳅卵黄苗的长度在2~2.5厘米以内时,容易遭受敌害的蚕食,从而导致大鳞副泥鳅的成活率降低,间接导致养殖成本的提高,进而使得大鳞副泥鳅的养殖难以推广,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本发明通过在大鳞副泥鳅卵黄苗生长至2~2.5厘米之前,在培育池的保护下进行培育,减少了敌害对大鳞副泥鳅卵黄苗的影响,当大鳞副泥鳅卵黄苗生长至2~2.5厘米之后可以抵抗敌害的蚕食,且经过三级培育至全长4~5厘米后,大鳞副泥鳅卵黄苗作为掠食者反而可以将敌害作为饵料,因此大大提高了大鳞副泥鳅的存活率。
优选的是,所述一级培育、二级培育和三级培育分别在一级培育池、二级培育池、和三级培育池进行;所述一级培育池、二级培育池、和三级培育池的表面积和深度逐级递增;其中,所述一级培育所用的饵料由生物饵料与蛋黄以9~15:1的重量比混合得到,所述生物饵料通过以下方法得到:将发酵的花生麸、鳗鱼料、以及发酵后的鸡粪以2:2:1的重量比放入水池中进行发酵培养5~7天,收集浮游在水池液面上的浮游生物,作为所述生物饵料;其中,水池每隔3天换水1次。发酵的花生麸、鳗鱼料、以及发酵后的鸡粪都是简单易得的农家料,采购方便,并且卫生;以发酵的花生麸、鳗鱼料、以及发酵后的鸡粪进行发酵得到的浮游生物大多为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和藻类等浮游生物,对大鳞副泥鳅鳅苗没有敌害的,还可以给大鳞副泥鳅的生长提供丰富的营养;在生物饵料的发酵过程中,只需要三天换水一次,非常的方便,节约人工成本。所述培育池分别为:一级培育池:表面积10平方米,深度40~50厘米;二级培育池:表面积30平方米,深度50~60厘米;三级培育池:表面积50平方米,深度60~80厘米。从第一培育池、第二培育池、到第三培育池面积递增,深度递增,以控制鳅苗的培育密度,保证鳅苗有足够的活动空间,避免鳅苗的密度太大而降低成活率。
优选的是,所述一级培育具体为:将生物饵料与蛋黄以9~15:1的重量比混合,得到一期饲料;将大鳞副泥鳅卵黄苗放置于第一培育池中,使得第一培育池中的大鳞副泥鳅卵黄苗的培育密度为50000尾/立方米,以一期饲料投喂4~6天,至第一培育池中的鳅苗全长达到1~1.5厘米,得到一级鳅苗;其中,每天喂食前称量鳅苗的重量,并按称量所得的鳅苗总重量的3%~4%投喂所述一期饲料。以生物饵料与蛋黄混合投喂,为大鳞副泥鳅卵黄苗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同时提高大鳞副泥鳅之间的竞争力,培养大鳞副泥鳅的捕食能力。在培育池中进行培育可以避免水中的敌害生物出现,提高培育的成活率。
优选的是,所述二级培育具体为:将丰年虫、轮虫、蛋黄和花生麸以3~5:3~5:1:3~5的比例混合,得到二期饲料;将一级鳅苗放置于第二培育池中,使得第二培育池中的一级鳅苗的培育密度为10000~20000尾/立方米,以二期饲料投喂8~10天,至第二培育池中的鳅苗全长达到2~2.5厘米后,得到二级鳅苗;其中,每天喂食前称量鳅苗的重量,并按称量所得的鳅苗总重量的4%~5%投喂所述二期饲料。当鳅苗生长至全身2~2.5厘米后,自身抵抗力强,可抵抗更为复杂的环境中敌害生物,而不被敌害生物所蚕食,进而提高鳅苗的成活率。
优选的是,所述三级培育具体为:将鳗鱼料、水蚯蚓、花生麸、以及泥鳅专用料以3~5:3~5:1:3~5的重量比混合,得到二期饲料;将二级鳅苗放置于第三培育池中,使得第三培育池中的二级鳅苗的培育密度为400~500尾/立方米,以三期饲料投喂15~20天,至第三培育池中的鳅苗全长达到4~5厘米后,得到三级鳅苗;其中,每天喂食前称量鳅苗的重量,并按称量所得的鳅苗总重量的4%~5%投喂所述三期饲料。当鳅苗全长达到2~2.5厘米以后,可以抵抗较为复杂的敌害生物,但直接投放至水塘中进行培育还是会影响鳅苗的成活率;因此,经过三级培育进一步强化大鳞副泥鳅的能力,至鳅苗的全长达到4~5厘米以后,鳅苗能够抵抗更为复杂的环境后再投放至水塘中进行培育。
优选的是,所述生物饵料为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和藻类等浮游生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和藻类对鳅苗没有敌害,并且能够作为饵料为鳅苗所食用,以提高鳅苗的抵抗力;并且,将生物饵料添加在饲料中投喂鳅苗,能够促进鳅苗的适应能力,增加鳅苗的捕食力,以及鳅苗之间的竞争能力,进而提高鳅苗的成活率。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培育池的池水采用自来水,且每天早晚各抽排1次,每次更换的水量为池水总水量的1/3,保证第一培育期的鳅苗的培育环境,避免水中的敌害生物出现而影响鳅苗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所述第二培育池的池水采用自来水,且每天虹吸培育池中的残饵料及污物,每隔3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大于池水的2/3,并保持第二培育池内处于微流水状态培育,随着鳅苗自身抵抗力的增强,减少换水的成本;所述第三培育池采用池塘水,且每隔6~7天用光合细菌进行泼洒,其中光合细菌的泼洒量按池水水量25mg/L进行泼洒,每隔15天添加池塘容积1/4的新水,保持水的活性,避免水中的细菌滋生而影响鳅苗的存活率。
优选的是,所述一级培育池、二级培育池、以及三级培育池的底部及四周光滑,并且底部与水平面有10°~20°倾斜,在底部较低的一端设置有鳅苗收集池1,方便鳅苗的收集。
优选的是,所述培育池内还设有增氧机8和进排水装置;其中,进排水装置,包括进水管2、排水管3、以及抽水泵4;所述排水管3的第一端贯穿所述鳅苗收集池1的侧壁并连通培育池的液面,所述排水管3的第二端伸出培育池外,且所述排水管3的第一端设置有滤网5;所述排水管3还连接抽水泵4;所述进水管2设置在所述排水管3的对侧,为Z型管,所述进水管2的第一端连接至自来水,并设置有进水开关6,第二端贯穿培育池的侧壁并延伸至培育池的中间位置;所述进水开关6与培育池的侧壁之间的进水管2还设有进料管7;通过独立的进、排水系统,方便对培育池给水、换水,以保证培育池中的水体状况良好,为鳅苗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增氧机8,其设置在所述培育池中,在鳅苗的生长过程中随时增加水中的容氧量,避免鳅苗生长变大后空间密度变小而使得水中的氧气含量过小,导致鳅苗的成活率下降。
优选的是,所述培育池中设有赶苗装置,包括:运行轨道9,其分别设置在所述培育池的两侧,所述运行轨道9的第一端设置在所述培育池底部较高的一端,所述运行轨道9的第二端向所述培育池底部较低的一端伸延,所述运行轨道9的长度不小于培育池底部较低一端到底部较高一端的距离;滑动杆10,其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运行轨道9上与运行轨道9形成工字形,并沿着所述运行轨道9往返运动;赶苗网兜11,其设置在所述滑动杆10的下方,将所述培育池分隔成底部较高部分和底部较低部分两个部分,当所述滑动杆10沿着所述运行轨道9往返运动时所述赶苗网兜11也沿着所述运行轨道9在所述培育池中往返移动;其中,所述赶苗网兜11包括固定架12和网兜13,所述固定架12连接在所述滑动杆10的下方,且所述固定架12的外侧边沿设有致密的毛刷14,所述毛刷14与所述培育池的内壁相抵触;所述网兜13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固定架12的内侧,且所述网兜14的网口凸出于所述固定架12,所述网兜13的网口设置有收口绳15。通过本发明通过滑动杆10在运行轨道9中往返移动带动赶苗网兜11在培育池中往返移动,以将培育池中的鳅苗从培育池的一端赶至另外一端,促进鳅苗的活动,进而增强鳅苗的活动能力。并且,当需要对鳅苗称重时,可以直接通过赶苗网兜11获取培育池中的鳅苗进行称重,不仅方便快捷还能降低鳅苗的应激反应。固定架12的外侧边沿设有致密的毛刷14,当移动赶苗网兜11时,固定架12外侧边沿的毛刷14与培育池的底部以及与固定架12相接触的侧壁发生摩擦,进而能够对培育池的底部以及与固定架12相接触的侧壁上的水垢进行清洁,并随着排水的时候排出,以减少水垢在培育池中的残留,为鳅苗的生存营造良好的水体环境。
本发明的优点:
1、通过在大鳞副泥鳅卵黄苗生长至2~2.5厘米之前,在培育池的保护下进行培育,减少了敌害对大鳞副泥鳅卵黄苗的影响,当大鳞副泥鳅卵黄苗生长至2~2.5厘米之后可以抵抗敌害的蚕食,且经过三级培育至全长4~5厘米后,大鳞副泥鳅卵黄苗作为掠食者反而可以将敌害作为饵料,因此大大提高了大鳞副泥鳅的存活率。
2、从第一培育池、第二培育池、到第三培育池面积递增,深度递增,以控制鳅苗的培育密度,保证鳅苗有足够的活动空间,避免鳅苗的密度太大而降低成活率。
3、以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和藻类为生物饵料,在给鳅苗提供养分的同时,不会对鳅苗有敌害,并且能够作为饵料为鳅苗所食用,以提高鳅苗的抵抗力;并且,将生物饵料添加在饲料中投喂鳅苗,能够促进鳅苗的适应能力,增加鳅苗的捕食力,以及鳅苗之间的竞争能力,进而提高鳅苗的成活率。
4、发酵的花生麸、鳗鱼料、以及发酵后的鸡粪都是简单易得的农家料,采购方便,并且卫生,可以给大鳞副泥鳅的生长提供丰富的营养;在生物饵料的发酵过程中,只需要三天换水一次,非常的方便。
5、通过独立的进、排水系统,方便对培育池给水、换水,以保证培育池中的水体状况良好,为鳅苗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并设有增氧机8,方便在鳅苗的生长过程中随时增加水中的容氧量,避免鳅苗生长变大后空间密度变小而使得水中的氧气含量过小,导致鳅苗的成活率下降。
6、通过滑动杆10在运行轨道9中往返移动带动赶苗网兜11在培育池中往返移动,以将培育池中的鳅苗从培育池的一端赶至另外一端,促进鳅苗的活动,进而增强鳅苗的活动能力。并且,当需要对鳅苗称重时,可以直接通过赶苗网兜11获取培育池中的鳅苗进行称重,不仅方便快捷还能降低鳅苗的应激反应。固定架12的外侧边沿设有致密的毛刷14,当移动赶苗网兜11时,固定架12外侧边沿的毛刷14与培育池的底部以及与固定架12相接触的侧壁发生摩擦,进而能够对培育池的底部以及与固定架12相接触的侧壁上的水垢进行清洁,并随着排水的时候排出,以减少水垢在培育池中的残留,为鳅苗的生存营造良好的水体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培育池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培育池中赶苗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赶苗装置中的固定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赶苗装置在培育池中工作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实施例1
一种大鳞副泥鳅苗种分级培育方法,包括:
步骤一:设置第一培育池:表面积10平方米,深度50厘米;第二培育池:表面积30平方米,深度60厘米;第三培育池:表面积50平方米,深度80厘米。
步骤二:制备生物饵料:将发酵的花生麸、鳗鱼料、以及发酵后的鸡粪放入水池中进行发酵培养7天,得到所述生物饵料;其中每隔3天换水1次。
步骤三:将大鳞副泥鳅卵黄苗放置于第一培育池中,使得第一培育池中的大鳞副泥鳅卵黄苗的培育密度为50000尾/立方米,并以生物饵料与蛋黄以10:1的重量比混合作为一期饲料投喂5天,至第一培育池中的鳅苗全长达到1厘米,得到一级鳅苗。其中,根据称量所得的鳅苗总重量的3%投喂所述一期饲料。
步骤四:将一级鳅苗放置于第二培育池中,使得第二培育池中的一级鳅苗的培育密度为10000尾/立方米,并以丰年虫、轮虫、蛋黄和花生麸以3:3:1:3的重量比混合作为二期饲料投喂10天,至第二培育池中的鳅苗全长达到2厘米后,得到二级鳅苗;其中,每天喂食前称量鳅苗的重量,根据称量所得的鳅苗总重量的4%投喂所述二期饲料。
步骤五:将二级鳅苗放置于第三培育池中,使得第三培育池中的二级鳅苗的培育密度为450尾/立方米,并以鳗鱼料、水蚯蚓、花生麸、以及泥鳅专用料以3:3:3:10的重量比混合作为三期饲料投喂20天,至第三培育池中的鳅苗全长达到4厘米后,得到三级鳅苗;其中,每天称量鳅苗的重量,根据称量所得的鳅苗总重量的4%投喂所述三期饲料。
实施例2
该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步骤一:设置第一培育池:表面积10平方米,深度50厘米;第二培育池:表面积30平方米,深度60厘米;第三培育池:表面积50平方米,深度80厘米;第一培育池、第二培育池、以及第三培育池的底部及四周光滑,并且底部与水平面有15°倾斜,在底部较低的一端设置有鳅苗收集池1。所述培育池还包括:进排水装置,包括进水管2、排水管3、以及抽水泵4,所述排水管3的第一端贯穿所述鳅苗收集池1的侧壁并连通培育池的液面,所述排水管3的第二端伸出培育池外,且所述排水管3的第一端设置有滤网5;所述进水管2设置在所述排水管3的对侧,为Z型管,所述进水管2的第一端连接至自来水,并设置有进水开关6,第二端贯穿培育池的侧壁并延伸至培育池的中间位置;所述进水开关6与培育池的侧壁之间的进水管2还设有进料管7。
其余参数均与实施例2完全相同,工艺过程也完全相同。
实施例3
该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
步骤一:设置第一培育池:表面积10平方米,深度50厘米;第二培育池:表面积30平方米,深度60厘米;第三培育池:表面积50平方米,深度80厘米;第一培育池、第二培育池、以及第三培育池的底部及四周光滑,并且底部与水平面有15°倾斜,在底部较低的一端设置有鳅苗收集池1。第一培育池的池水采用自来水,且每天早晚各抽排1次,每次更换的水量为池水总水量的1/3;所述第二培育池的池水采用自来水,且每天虹吸培育池中的残饵料及污物,每隔3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大于池水的2/3,并保持第二培育池内处于微流水状态培育;所述第三培育池采用池塘水,且每隔6~7天用光合细菌进行泼洒,其中光合细菌的泼洒量按池水水量25mg/L进行泼洒,每隔15天添加池塘容积1/4的新水。
其余参数均与实施例2完全相同,工艺过程也完全相同。
对比例1
步骤一:设置培育池:表面积50平方米,深度80厘米。
步骤二:制备生物饵料:将发酵的花生麸、鳗鱼料、以及发酵后的鸡粪以2:2:1的重量比放入水池中进行发酵培养7天,得到生物饵料;其中每隔3天更换水池的水1次。
步骤三:将大鳞副泥鳅卵黄苗放置于培育池中,使得培育池中卵黄苗的培育密度为500尾/立方米,每天喂食前称量鳅苗的重量,先按鳅苗总重量的3%将生物饵料与蛋黄以10:1的重量比混合投喂6天,再按鳅苗总重量的4%将丰年虫、轮虫、蛋黄和花生麸以3:3:1:3的重量比混合投喂10天,最后按鳅苗总重量的4%将鳗鱼料、水蚯蚓、花生麸、以及泥鳅专用料以3:3:3:10的重量比混合投喂15天,得到大鳞副泥鳅苗。
对比例2
步骤一:设置培育池:表面积50平方米,深度80厘米。
步骤二:将大鳞副泥鳅卵黄苗放置于培育池中,使得培育池中卵黄苗的培育密度为500尾/立方米,每天喂食前称量鳅苗的重量,并按鳅苗总重量的4%投喂泥鳅专用料31天,得到大鳞副泥鳅苗。
对比例3
一种大鳞副泥鳅苗种分级培育方法,包括:
步骤一:设置第一培育池:表面积10平方米,深度50厘米。
步骤二:制备生物饵料:将发酵的花生麸、鳗鱼料、以及发酵后的鸡粪放入水池中进行发酵培养7天,得到所述生物饵料;其中每隔3天换水1次。
步骤三:将大鳞副泥鳅卵黄苗放置于第一培育池中,使得第一培育池中的大鳞副泥鳅卵黄苗的培育密度为50000尾/立方米,并以生物饵料与蛋黄以10:1的重量比混合作为一期饲料投喂5天,至第一培育池中的鳅苗全长达到1厘米,得到一级鳅苗。其中,根据称量所得的鳅苗总重量的3%投喂所述一期饲料。
步骤四:将一级鳅苗放置于池塘中,使得池塘中的一级鳅苗的培育密度为10000尾/立方米,并以丰年虫、轮虫、蛋黄和花生麸以3:3:1:3的重量比混合作为二期饲料投喂10天,至池塘中的鳅苗全长达到2厘米后,得到二级鳅苗;其中,每天喂食前称量鳅苗的重量,根据称量所得的鳅苗总重量的4%投喂所述二期饲料。
步骤五:以鳗鱼料、水蚯蚓、花生麸、以及泥鳅专用料以3:3:3:10的重量比混合作为三期饲料继续投喂20天,至池塘中的鳅苗全长达到4厘米后,得到三级鳅苗;其中,每天称量鳅苗的重量,根据称量所得的鳅苗总重量的4%投喂所述三期饲料。
对比例4
一种大鳞副泥鳅苗种分级培育方法,包括:
步骤一:设置第一培育池:表面积10平方米,深度50厘米;第二培育池:表面积30平方米,深度60厘米。
步骤二:制备生物饵料:将发酵的花生麸、鳗鱼料、以及发酵后的鸡粪放入水池中进行发酵培养7天,得到所述生物饵料;其中每隔3天换水1次。
步骤三:将大鳞副泥鳅卵黄苗放置于第一培育池中,使得第一培育池中的大鳞副泥鳅卵黄苗的培育密度为50000尾/立方米,并以生物饵料与蛋黄以10:1的重量比混合作为一期饲料投喂5天,至第一培育池中的鳅苗全长达到1厘米,得到一级鳅苗。其中,根据称量所得的鳅苗总重量的3%投喂所述一期饲料。
步骤四:将一级鳅苗放置于第二培育池中,使得第二培育池中的一级鳅苗的培育密度为10000尾/立方米,并以丰年虫、轮虫、蛋黄和花生麸以3:3:1:3的重量比混合作为二期饲料投喂10天,至第二培育池中的鳅苗全长达到2厘米后,得到二级鳅苗;其中,每天喂食前称量鳅苗的重量,根据称量所得的鳅苗总重量的4%投喂所述二期饲料。
步骤五:将二级鳅苗放置于池塘中,使得池塘中的二级鳅苗的培育密度为450尾/立方米,并以鳗鱼料、水蚯蚓、花生麸、以及泥鳅专用料以3:3:3:10的重量比混合作为三期饲料投喂20天,至池塘中的鳅苗全长达到4厘米后,得到三级鳅苗;其中,每天称量鳅苗的重量,根据称量所得的鳅苗总重量的4%投喂所述三期饲料。
对比例5
一种大鳞副泥鳅苗种分级培育方法,包括:
步骤一:制备生物饵料:将发酵的花生麸、鳗鱼料、以及发酵后的鸡粪放入水池中进行发酵培养7天,得到所述生物饵料;其中每隔3天换水1次。
步骤二:将大鳞副泥鳅卵黄苗放置于池塘中,使得池塘中的大鳞副泥鳅卵黄苗的培育密度为50000尾/立方米,并以生物饵料与蛋黄以10:1的重量比混合作为一期饲料投喂5天,至池塘中的鳅苗全长达到1厘米,得到一级鳅苗。其中,根据称量所得的鳅苗总重量的3%投喂所述一期饲料。
步骤三:以丰年虫、轮虫、蛋黄和花生麸以3:3:1:3的重量比混合作为二期饲料投喂10天,至池塘中的鳅苗全长达到2厘米后,得到二级鳅苗;其中,每天喂食前称量鳅苗的重量,根据称量所得的鳅苗总重量的4%投喂所述二期饲料。
步骤四:以鳗鱼料、水蚯蚓、花生麸、以及泥鳅专用料以3:3:3:10的重量比混合作为三期饲料继续投喂20天,至池塘中的鳅苗全长达到4厘米后,得到三级鳅苗;其中,每天称量鳅苗的重量,根据称量所得的鳅苗总重量的4%投喂所述三期饲料。
根据实施例1~3以及对比例1~2的方法对大鳞副泥鳅苗种进行培育,将培育得到的大鳞副泥鳅苗的成活率、鳅苗的大小、以及管理成本进行比较,结果如表1:
项目 成活率 鳅苗的大小 管理成本
实施例1 35% 4~5厘米 115%
实施例2 40% 4~5厘米 115%
实施例3 42% 4~5厘米 120%
对比例1 20% 3~5厘米 110%
对比例2 25% 2.5~5厘米 100%
对比例3 15% 2~4厘米 90%
对比例4 21% 3~5厘米 98%
对比例5 10% 2~4厘米 85%
从表1的数据可知,实施例1~3相对于对比例1~2的生产成本稍微增加,而实施例1~3的成活率相对于对比例1~2尤其是对比例2显著增加,同时,鳅苗的大小比较均匀,全长4~5厘米;而对比例1的鳅苗全长3~5厘米,大小不均匀,对比例2更次之,为2.5~5厘米。
实施例1和对比例1相比可知,当鳅苗的全长达到1厘米之后,投入池塘中进行培育,虽然管理成本降低,但是鳅苗的大小不均匀且最大只有4厘米,再者,鳅苗的成活率显著低于实施例1。
实施例1与对比例2相比可知,当鳅苗的全长达到2厘米之后,投入池塘中进行培育,虽然管理成本降低,但是鳅苗的大小不均匀,再者,鳅苗的成活率明显低于实施例1。
实施例1与对比例3相比可知,直接将鳅苗投入池塘中进行培育,鳅苗的成活率很低。
相较之下,本发明的分级培育所得的鳅苗品质更优。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

Claims (10)

1.一种大鳞副泥鳅苗种分级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大鳞副泥鳅卵黄苗以50000尾/立方米的密度经一级培育至全长1~1.5厘米后;再以10000~20000尾/立方米的密度经二级培育至全长2~2.5厘米;最后以400~500尾/立方米的密度经三级培育至全长4~5厘米,即得到所述大鳞副泥鳅苗种;所述一级培育、二级培育和三级培育均在培育池的保护中进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鳞副泥鳅苗种分级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培育、二级培育和三级培育分别在一级培育池、二级培育池、和三级培育池进行;所述一级培育池、二级培育池、和三级培育池的表面积和深度逐级递增;
其中,所述一级培育所用的饵料由生物饵料与蛋黄以9~15:1的重量比混合得到,所述生物饵料通过以下方法得到:
将发酵的花生麸、鳗鱼料、以及发酵后的鸡粪以2:2:1的重量比放入水池中进行发酵培养5~7天,收集浮游在水池液面上的浮游生物,作为所述生物饵料;其中,水池每隔3天换水1次;
所述培育池分别为:
一级培育池:表面积10平方米,深度40~50厘米;
二级培育池:表面积30平方米,深度50~60厘米;
三级培育池:表面积50平方米,深度60~80厘米。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鳞副泥鳅苗种分级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培育具体为:
将生物饵料与蛋黄以9~15:1的重量比混合,得到一期饲料;
将大鳞副泥鳅卵黄苗放置于第一培育池中,使得第一培育池中的大鳞副泥鳅卵黄苗的培育密度为50000尾/立方米,以一期饲料投喂4~6天,至第一培育池中的鳅苗全长达到1~1.5厘米,得到一级鳅苗;其中,每天喂食前称量鳅苗的重量,并按称量所得的鳅苗总重量的3%~4%投喂所述一期饲料。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鳞副泥鳅苗种分级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培育具体为:
将丰年虫、轮虫、蛋黄和花生麸以3~5:3~5:1:3~5的重量比混合,得到二期饲料;
将一级鳅苗放置于第二培育池中,使得第二培育池中的一级鳅苗的培育密度为10000~20000尾/立方米,以二期饲料投喂8~10天,至第二培育池中的鳅苗全长达到2~2.5厘米后,得到二级鳅苗;其中,每天喂食前称量鳅苗的重量,并按称量所得的鳅苗总重量的4%~5%投喂所述二期饲料。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大鳞副泥鳅苗种分级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级培育具体为:
将鳗鱼料、水蚯蚓、花生麸、以及泥鳅专用料以3~5:3~5:3~5:5~10的重量比混合,得到二期饲料;
将二级鳅苗放置于第三培育池中,使得第三培育池中的二级鳅苗的培育密度为400~500尾/立方米,以三期饲料投喂15~20天,至第三培育池中的鳅苗全长达到4~5厘米后,得到三级鳅苗;其中,每天喂食前称量鳅苗的重量,并按称量所得的鳅苗总重量的4%~5%投喂所述三期饲料。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鳞副泥鳅苗种分级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饵料为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和藻类浮游生物的混合饵料。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鳞副泥鳅苗种分级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培育池的池水采用自来水,且每天早晚各抽排1次,每次更换的水量为池水总水量的1/3;所述第二培育池的池水采用自来水,且每天虹吸培育池中的残饵料及污物,每隔3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大于池水的2/3,并保持第二培育池内处于微流水状态培育;所述第三培育池采用池塘水,且每隔6~7天用光合细菌进行泼洒,其中光合细菌的泼洒量按池水水量25mg/L进行泼洒,每隔15天添加池塘容积1/4的新水。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鳞副泥鳅苗种分级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培育池、二级培育池、以及三级培育池的底部及四周光滑,并且底部与水平面有10°~20°倾斜,在底部较低的一端设置有鳅苗收集池。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大鳞副泥鳅苗种分级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育池内还设有增氧机和进排水装置;
其中,进排水装置,包括进水管、排水管、以及抽水泵;
所述排水管的第一端贯穿所述鳅苗收集池的侧壁并连通培育池的液面,所述排水管的第二端伸出培育池外,且所述排水管的第一端设置有滤网;所述排水管还连接抽水泵;
所述进水管设置在所述排水管的对侧,为Z型管,所述进水管的第一端连接至自来水,并设置有进水开关,第二端贯穿培育池的侧壁并延伸至培育池的中间位置;所述进水开关与培育池的侧壁之间的进水管还设有进料管。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大鳞副泥鳅苗种分级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育池中设有赶苗装置,包括:
运行轨道,其分别设置在所述培育池的两侧,所述运行轨道的第一端设置在所述培育池底部较高的一端,所述运行轨道的第二端向所述培育池底部较低的一端伸延,所述运行轨道的长度不小于培育池底部较低一端到底部较高一端的距离;
滑动杆,其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运行轨道上与运行轨道形成工字形,并沿着所述运行轨道往返运动;
赶苗网兜,其设置在所述滑动杆的下方,将所述培育池分隔成底部较高部分和底部较低部分两个部分,当所述滑动杆沿着所述运行轨道往返运动时所述赶苗网兜也沿着所述运行轨道在所述培育池中往返移动;
其中,所述赶苗网兜包括固定架和网兜,所述固定架连接在所述滑动杆的下方,且所述固定架的外侧边沿设有致密的毛刷,所述毛刷与所述培育池的内壁相抵触;所述网兜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固定架的内侧,且所述网兜的网口凸出于所述固定架,所述网兜的网口设置有收口绳。
CN201910576047.5A 2019-06-28 2019-06-28 大鳞副泥鳅苗种分级培育方法 Active CN1101502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76047.5A CN110150200B (zh) 2019-06-28 2019-06-28 大鳞副泥鳅苗种分级培育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76047.5A CN110150200B (zh) 2019-06-28 2019-06-28 大鳞副泥鳅苗种分级培育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50200A true CN110150200A (zh) 2019-08-23
CN110150200B CN110150200B (zh) 2021-09-07

Family

ID=676370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76047.5A Active CN110150200B (zh) 2019-06-28 2019-06-28 大鳞副泥鳅苗种分级培育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150200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81427A (zh) * 2019-12-20 2020-03-17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宿迁农科所 一种提高泥鳅苗种存活率的饵料投喂方法
CN112293303A (zh) * 2020-10-27 2021-02-02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院 大鳞副泥鳅亲本培育方法
CN115024252A (zh) * 2022-07-26 2022-09-09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院 大鳞副泥鳅规模化繁育的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42732A (zh) * 2016-08-30 2017-01-25 淮安市水产技术指导站 泥鳅苗种培育方法
CN208175832U (zh) * 2018-04-17 2018-12-04 东源县晶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养殖收鱼网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42732A (zh) * 2016-08-30 2017-01-25 淮安市水产技术指导站 泥鳅苗种培育方法
CN208175832U (zh) * 2018-04-17 2018-12-04 东源县晶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养殖收鱼网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占家智等: "《泥鳅高效养殖技术问答》", 30 September 2017,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
王广成等: "庭院房顶科学养鳅技术", 《渔业致富指南》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81427A (zh) * 2019-12-20 2020-03-17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宿迁农科所 一种提高泥鳅苗种存活率的饵料投喂方法
CN112293303A (zh) * 2020-10-27 2021-02-02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院 大鳞副泥鳅亲本培育方法
CN115024252A (zh) * 2022-07-26 2022-09-09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院 大鳞副泥鳅规模化繁育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50200B (zh) 2021-09-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14902B (zh) 一种河蟹无公害池塘养殖方法
CN101564017B (zh) 一种刀鲚灌江纳苗的池塘生态养殖方法
CN101836607B (zh) 一种青虾的育种方法
CN102626059A (zh) 一种河蟹、鳜鱼、小米虾的混养方法
CN101366363A (zh) 青虾规模化育苗方法
CN110150200A (zh) 大鳞副泥鳅苗种分级培育方法
CN104542398B (zh) 泥鳅春秋双季繁殖方法
CN105123563A (zh) 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混养方法
Holy et al. The effect of catfish and chicken cultivation waste to Daphnia sp. culture
CN103314903B (zh) 塔里木裂腹鱼一龄鱼种的培育方法
CN104521654B (zh) 一种通过种植水稻治理池塘富营养化的方法
CN102283154A (zh) 丘陵山塘有机高效生态养殖翘嘴红鲌的方法
CN104904631A (zh) 一种池塘立体养殖方法
CN206559930U (zh) 一种箱式种养同体生态养殖浮床
CN105360033A (zh) 一种生态高效的虾蟹混合养殖方法
CN108575841A (zh) 一种小龙虾的养殖方法
CN110012852A (zh) 一种近岸浮式网箱养殖大黄鱼成鱼品质的提升方法
CN205106046U (zh) 一种养殖蟹苗与轮虫的培育池
CN108541628A (zh) 一种基于池塘的杂交鳢的育苗方法
CN212464558U (zh) 一种红鳌螯虾虾巢养殖装置
CN103250662A (zh) 餐鲦鱼苗种培育方法
CN107509673A (zh) 一种集约化凡纳滨对虾养殖废水的资源化利用方法
CN106069890A (zh) 一种鲮鱼苗种培育方法
CN109006588B (zh) 帮助黄颡鱼鱼苗快速通过敏感期有效提高成活率的方法
CN206453012U (zh) 一种在清水池塘中养殖滤食性鱼类的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