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59696A - 小夹板构件、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及肩关节外固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小夹板构件、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及肩关节外固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59696A
CN110859696A CN201911338943.4A CN201911338943A CN110859696A CN 110859696 A CN110859696 A CN 110859696A CN 201911338943 A CN201911338943 A CN 201911338943A CN 110859696 A CN110859696 A CN 1108596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lint
plate
clamping plate
clamping
shaping ra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3894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雁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u Penter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u Penter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u Penter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u Penter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33894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859696A/zh
Publication of CN1108596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5969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5/00Orthopaedic methods or devices for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Nursing devices; Anti-rape devices
    • A61F5/01Orthopaedic devices, e.g. splints, casts or braces
    • A61F5/04Devices for stretching or reducing fractured limbs; Devices for distractions; Splints
    • A61F5/05Devices for stretching or reducing fractured limbs; Devices for distractions; Splints for immobilising
    • A61F5/058Splint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医小夹板构件,由透明材质制成。本发明的中医小夹板构件,采用透明材质制成,应用于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和包括肩关节等外固定装置中,确保可以直观了解患者固定部位处的皮肤状态。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和肩关节外固定装置。

Description

小夹板构件、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及肩关节外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医小夹板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中医小夹板构件、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及肩关节外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中医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骨折疗法,把骨折的整复、固定和功能锻炼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收到了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齐头并进的良好疗效。但在临床上皮肤压疮,张力性水泡,局部感染是中医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常见的并发症,而皮肤破损以及手术后,在创面没有愈合的情况下,为外固定医疗器械包括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在内所禁忌。现有中医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装置均为不透光材质制成,外固定后难以观察到夹板下面的皮肤状态,常导致皮肤组织破损和感染。尤其传统小夹板外固定是采用一种密集的捆扎方式,如需要观察皮肤是否受损,必须打开夹板外固定装置,不仅繁琐,还易使骨折移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中医小夹板构件,目的是确保可以直观了解患者固定部位处的皮肤状态。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中医小夹板构件,由透明材质制成。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包括四片夹板和用于将四片夹板固紧到人体手臂上的束带,所述四片夹板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夹板是由上述中医小夹板构件制成。
所述四片夹板包括第一夹板、第二夹板、第三夹板和第四夹板,第一夹板、第二夹板、第三夹板和第四夹板为透明的。
所述束带由透明材质制成。
所述的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还包括横向联结装置,横向联结装置包括用于对所述第一夹板进行定位的第一塑形轨道和用于对所述第三夹板进行定位的第二塑形轨道,第一塑形轨道和第二塑形轨道穿入所述第二夹板,第二夹板位于第一夹板和第三夹板之间,第一塑形轨道和/或第二塑形轨道由透明材质制成。
所述第一夹板包括第一夹板本体以及设置于第一夹板本体上的第一扣环和第一限位件,所述束带穿过第一扣环且第一限位件位于第一夹板本体和束带之间,第一限位件位于两个第一扣环之间,且第一限位件在两个第一扣环之间至少设置一个;所述第一夹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夹板本体上的第一卡接座以及设置于第一卡接座上的第一中扣环和第一中限位件,所述第一塑形轨道从第一中限位件和第一卡接座之间穿过,所述束带和第一塑形轨道穿过第一中扣环且第一中限位件位于第一塑形轨道和束带之间,第一中限位件位于两个第一中扣环之间,且第一中限位件在两个第一中扣环之间至少设置一个;第一夹板本体的长度可改变,第一夹板本体包括第一外侧夹板和第一内侧夹板,第一外侧夹板包括第一夹板上段和第一夹板下段,第一卡接座与第一夹板上段和第一夹板下段为可拆卸式连接。
所述第二夹板包括第二夹板本体以及设置于第二夹板本体上的第二扣环和第二限位件,所述束带穿过第二扣环且第二限位件位于第二夹板本体和束带之间;所述第二限位件位于两个所述第二扣环之间,且第二限位件在两个第二扣环至少设置一个;所述第二夹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夹板本体上的第二卡接座以及设置于第二卡接座上的第二中扣环和第二中限位件,所述第一塑形轨道和/或所述第二塑形轨道从第二中限位件和第二卡接座之间穿过,所述束带穿过第二中扣环且第二中限位件位于第二卡接座和束带之间,第二中限位件位于两个所述第二中扣环之间,且第二中限位件在两个第二中扣环之间至少设置一个;第二夹板本体的长度可改变,第二夹板本体包括第二外侧夹板和第二内侧夹板,第二外侧夹板包括第二夹板上段和第二夹板下段,第二卡接座与第二夹板上段和第二夹板下段为可拆卸式连接。
所述第三夹板包括第三夹板本体以及设置于第三夹板本体上的第三扣环和第三限位件,所述束带穿过第三扣环且第三限位件位于第二塑形轨道和束带之间,第三限位件位于两个第三扣环之间,且第三限位件在两个第三扣环之间至少设置一个;所述第三夹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三夹板本体上的第三卡接座以及设置于第三卡接座上的第三中扣环和第三中限位件,所述第二塑形轨道从第三中限位件和第三卡接座之间穿过,所述束带和第二塑形轨道穿过第三中扣环且第三中限位件位于第二塑形轨道和束带之间,第三中限位件位于两个第三中扣环之间,且第三中限位件在两个第三中扣环之间至少设置一个;第三夹板本体的长度可改变,第三夹板本体包括第三外侧夹板和第三内侧夹板,第三外侧夹板包括第三夹板上段和第三夹板下段,第三卡接座与第三夹板上段和第三夹板下段为可拆卸式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肩关节外固定装置,包括用于包覆人体肩关节的包肩板和与包肩板连接的牵拉部,包肩板包括上段夹板和上延伸板,所述包肩板还包括位于所述上段夹板和所述上延伸板之间的中段夹板,中段夹板的一端与上段夹板转动连接,中段夹板的另一端与上延伸板转动连接,上段夹板、中段夹板和上延伸板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是由上述中医小夹板构件制成。
所述的肩关节外固定装置还包括与所述上延伸板转动连接且与所述牵拉部连接的上摆动板和与所述上段夹板转动连接且与所述牵拉部连接的下摆动板,上摆动板和下摆动板由透明材质制成。
本发明的中医小夹板构件,采用透明材质制成,应用于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和肩关节外固定装置中,确保可以直观了解患者固定部位处的皮肤状态。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
图1是实施例一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限位件与导向件配合处示意图;
图3是限位件、导向件与束带的配合处示意图;
图4是第一塑形轨道和第二塑形轨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限位件与扣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第一外侧夹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第二外侧夹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第三外侧夹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第四外侧夹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第一种第一夹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11是第一种第二夹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12是第一种第三夹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13是第一种第四夹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14是第二种第一夹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15是第二种第二夹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16是第二种第三夹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17是第二种第四夹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18是第三种第一夹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19是第三种第二夹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20是第三种第三夹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21是第三种第四夹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22是第四种第一夹板的分解示意图;
图23是第四种第二夹板的分解示意图;
图24是第四种第三夹板的分解示意图;
图25是第四种第四夹板的分解示意图;
图26是第一卡接座、第二卡接座、第三卡接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7是第四卡接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8是锁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9是锁紧装置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30是锁紧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1是夹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2是实施例二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3是实施例二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4是包肩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5是上牵拉板与上摆动板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6是下牵拉板与下摆动板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7是上延伸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38是上段夹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39是胸部围护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0是胸部围护板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束带;2、张力提示装置;3、第一夹板;301、第一内侧夹板;302、第一外侧夹板;303、第一扣环;304、第一限位件;305、第一桥面板;306、第一连接板;307、第一支撑板;308、第一底板;309、第一卡扣;310、第一避让槽;311、第一夹板上段;312、第一夹板下段;313、第一中限位件;314、第一中扣环;315、第一卡槽;4、第二夹板;401、第二内侧夹板;402、第二外侧夹板;403、第二扣环;404、第二限位件;405、第二限位件;406、第二连接板;407、第二支撑板;408、第二底板;409、第二卡扣;410、第二避让槽;411、第二夹板上段;412、第二夹板下段;413、第二中限位件;414、第二中扣环;415、第二卡槽;5、第三夹板;501、第三内侧夹板;502、第三外侧夹板;503、第三扣环;504、第三限位件;505、第三桥面板;506、第三连接板;507、第三支撑板;508、第三底板;509、第三卡扣;510、第三避让槽;511、第三夹板上段;512、第三夹板下段;513、第三中限位件;514、第三中扣环;515、第三卡槽;6、第四夹板;601、第四内侧夹板;602、第四外侧夹板;603、第四扣环;604、第四桥面板;605、第四连接板;606、第四支撑板;607、第四底板;608、第四卡扣;609、第四避让槽;610、第四中扣环;611、第四夹板上段;612、第四夹板下段;613、第四卡槽;7、第一塑形轨道;8、第二塑形轨道;9、导向件;10、锁紧支座;11、插片;12、旋转板;13、第一夹紧板;14、第二夹紧板;15、锁钩板;16、第一避让孔;17、第二避让孔;18、上段夹板;1801、上夹板本体;1802、第二纵向板;1803、第二加强板;19、上延伸板;1901、延伸板本体;1902、第一纵向板;1903、第一加强板;20、上摆动板;21、下摆动板;22、上牵拉板;23、下牵拉板;24、牵拉连接板;25、护胸夹板;2501、护胸板本体;2502、第三纵向板;2503、牵拉翼板;26、旋转连接板;27、束带;28、中段夹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并不代表结构和/或功能上的绝对区分关系,也不代表先后的执行顺序,而仅仅是为了描述的方便。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医小夹板构件,该中医小夹板构件是由透明材质制成,在佩戴在患者肢体上后,由于中医小夹板构件为全透明的,因此便于直观了解患者固定部位处的皮肤状态。中医小夹板构件优选采用透明高分子材料制成。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包括四片夹板和用于将四片夹板固紧到人体手臂上的束带1,四片夹板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多个包括全部)夹板是由上述结构的中医小夹板构件制成,夹板优选采用透明高分子材料制成。束带1也由透明材质制成,束带1优选采用透明织带材料制成。四片夹板包括第一夹板3、第二夹板4、第三夹板5、第四夹板6,第一夹板3、第二夹板4、第三夹板5、第四夹板6为透明的。在佩戴在患者肢体上后,由于夹板为全透明的,因此便于直观了解患者固定部位处的皮肤状态。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还包括横向联结装置,横向联结装置包括用于对第一夹板3进行定位的第一塑形轨道7和用于对第三夹板5进行定位的第二塑形轨道8,第一塑形轨道7和第二塑形轨道8穿入第二夹板4,第二夹板4位于第一夹板3和第三夹板5之间,第一塑形轨道7和第二塑形轨道8由透明材质制成,第一塑形轨道7和第二塑形轨道8为全透明的。第一塑形轨道7是用于在佩戴前对第一夹板3进行定位,第二塑形轨道8是用于在佩戴前对第三夹板5进行定位,在佩戴前使第一夹板3和第三夹板5保持在位置相对的状态,第一塑形轨道7对第一夹板3提供一定的定位和支撑效果,第二塑形轨道8对第三夹板5提供一定的定位和支撑效果,使第一夹板3和第三夹板5之间形成容纳患者肢体的空间,第二夹板4并位于该空间的下方,实现小夹板外固定装置在佩戴前的塑形,这样在佩戴在患者肢体上时可以直接套在患者肢体上,方便后续将小夹板外固定装置佩戴于患者手臂上或其它肢体部位,塑形后的夹板装置可以由下向上托放于患肢,形成无痛式佩戴。
如图1至图9所示,束带1设置多个,束带1将第一夹板3、第二夹板4、第三夹板5和第四夹板6固紧到人体小臂上,第一夹板3与第三夹板5为相对布置且第一夹板3和第三夹板5位于人体小臂的相对两侧,第二夹板4与第四夹板6为相对布置且第二夹板4和第四夹板6位于人体小臂的相对两侧,第四夹板6上设置张力提示装置、第四扣环603和第四中扣环610。
如图1至图6所示,第一夹板3整体为全透明的,第一夹板3包括第一夹板本体以及设置于第一夹板本体上的第一扣环303和第一限位件304,束带穿过第一扣环303且第一限位件304位于第一夹板本体和束带之间。第一扣环303为U型结构,第一扣环303具有让束带穿过的第一束带孔,第一扣环303与第一夹板本体固定连接,第一扣环303朝向第一夹板本体的外侧伸出,第一扣环303的长度方向与第一夹板本体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一限位件304具有一定的长度且第一限位件304的长度方向与第一夹板本体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一限位件304为T型结构,第一限位件304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垂直部和第二垂直部,第一垂直部与第一夹板本体固定连接且第一垂直部与第一夹板本体相垂直,第二垂直部具有一定的长度且第二垂直部的长度方向与第一夹板本体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一垂直部是在第二垂直部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与第二垂直部固定连接且第一垂直部与第二垂直部相垂直,第二垂直部与第一夹板本体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
如图1至图6所示,束带1依次穿过位于第一夹板3上的两个第一扣环303,让束带1穿过的两个第一扣环303处于与第一夹板本体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第一限位件304位于两个第一扣环303之间,且第一限位件304在两个第一扣环303之间设置多个。第一扣环303共设置多个,所有第一扣环303沿第一夹板本体的长度方向呈多排进行布置且各排布置两个第一扣环303,处于同一排的两个第一扣环303处于与第一夹板本体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每个束带1分别穿过其中处于同一排的两个第一扣环303,而且处于同一排的两个第一扣环303之间设置多个第一限位件304且位于两个第一扣环303之间的所有第一限位件304为沿第一夹板本体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
如图1至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束带1共设置三个,三个束带1为沿第一夹板3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第一扣环303在第一夹板本体上共设置四个,处于同一排的两个第一扣环303之间设置两个第一限位件304,第一扣环303设置在第一夹板本体上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且第一扣环303在第一夹板本体上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均分别设置两个。
如图1至图5和图7所示,第二夹板4整体为全透明的,第二夹板4包括第二夹板本体以及设置于第二夹板本体上的第二扣环403和第二限位件404,束带1穿过第二扣环403且第二限位件404位于第二夹板本体和束带1之间。第二扣环403为U型结构,第二扣环403具有让束带1穿过的第二束带孔,第二扣环403与第二夹板本体固定连接,第二扣环403朝向第二夹板本体的外侧伸出,第二扣环403的长度方向与第二夹板本体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二夹板本体的长度方向与第一夹板本体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二限位件404具有一定的长度且第二限位件404的长度方向与第二夹板本体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二限位件404为T型结构,第二限位件404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垂直部和第二垂直部,第一垂直部与第二夹板本体固定连接且第一垂直部与第二夹板本体相垂直,第二垂直部具有一定的长度且第二垂直部的长度方向与第二夹板本体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一垂直部是在第二垂直部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与第二垂直部固定连接且第一垂直部与第二垂直部相垂直,第二垂直部与第二夹板本体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
如图1至图5和图7所示,束带1依次穿过位于第二夹板4上的两个第二扣环403,让束带1穿过的两个第二扣环403处于与第二夹板本体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第二限位件404位于两个第二扣环403之间,且第二限位件404在两个第二扣环403之间设置多个。第二扣环403共设置多个,所有第二扣环403沿第二夹板本体的长度方向呈多排进行布置且各排布置两个第二扣环403,处于同一排的两个第二扣环403处于与第二夹板本体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每个束带1分别穿过其中处于同一排的两个第二扣环403,而且处于同一排的两个第二扣环403之间设置多个第二限位件404且位于两个第二扣环403之间的所有第二限位件404为沿第二夹板本体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
如图1至图5和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束带1共设置三个,三个束带1为沿第二夹板4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第二扣环403在第二夹板本体上共设置四个,处于同一排的两个第二扣环403之间设置两个第二限位件404,第二扣环403设置在第二夹板本体上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且第二扣环403在第二夹板本体上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均分别设置两个。
如图1至图5和图8所示,第三夹板5整体为全透明的,第三夹板5包括第三夹板本体以及设置于第三夹板本体上的第三扣环503和第三限位件504,束带1穿过第三扣环503且第三限位件504位于第三夹板本体和束带之间。第三扣环503为U型结构,第三扣环503具有让束带1穿过的第三束带孔,第三扣环503与第三夹板本体固定连接,第三扣环503朝向第三夹板本体的外侧伸出,第三扣环503的长度方向与第三夹板本体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三夹板本体的长度方向并与第一夹板本体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三限位件504具有一定的长度且第三限位件504的长度方向与第三夹板本体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三限位件504为T型结构,第三限位件504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垂直部和第二垂直部,第一垂直部与第三夹板本体固定连接且第一垂直部与第三夹板本体相垂直,第二垂直部具有一定的长度且第二垂直部的长度方向与第三夹板本体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一垂直部是在第二垂直部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与第二垂直部固定连接且第一垂直部与第二垂直部相垂直,第二垂直部与第三夹板本体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
如图1至图5和图8所示,束带1依次穿过位于第三夹板5上的两个第三扣环503,让束带1穿过的两个第三扣环503处于与第三夹板本体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第三限位件504位于两个第三扣环503之间,且第三限位件504在两个第三扣环503之间设置多个。第三扣环503共设置多个,所有第三扣环503沿第三夹板本体的长度方向呈多排进行布置且各排布置两个第三扣环503,处于同一排的两个第三扣环503处于与第三夹板本体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每个束带1分别穿过其中处于同一排的两个第三扣环503,而且处于同一排的两个第三扣环503之间设置多个第三限位件504且位于两个第三扣环503之间的所有第三限位件504为沿第三夹板本体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
如图1至图5和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束带1共设置三个,三个束带1为沿第三夹板5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第三扣环503在第三夹板本体上共设置四个,处于同一排的两个第三扣环503之间设置两个第三限位件504,第三扣环503设置在第三夹板本体上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且第三扣环503在第三夹板本体上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均分别设置两个。
如图1、图6和图10所示,第一夹板3整体为全透明的,第一夹板3包括第一夹板本体,第一夹板本体包括第一外侧夹板302和与第一外侧夹板302为插接连接的第一内侧夹板301,第一外侧夹板302具有让第一内侧夹板301嵌入的第一插槽,第一插槽为沿第一外侧夹板302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外侧夹板302和第一内侧夹板301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一限位件304和第一扣环303与第一外侧夹板302固定连接且第一限位件304和第一扣环303位于第一外侧夹板302的外侧,第一内侧夹板301位于第一外侧夹板302的内侧。第一内侧夹板301包括第一桥面板305和与第一桥面板305连接且朝向第一桥面板305一侧伸出的第一垂直板,第一垂直板为T型结构且第一垂直板设置多个,所有第一垂直板为沿第一桥面板305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第一垂直板与第一桥面板305沿同一方向延伸设置且第一垂直板和第一桥面板305的长度方向与第一外侧夹板302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一桥面板305位于第一垂直板和第一外侧夹板302之间,第一桥面板305的宽度方向与第一外侧夹板302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第一垂直板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连接板306和第一支撑板307,第一支撑板307与第一桥面板305为相对布置,第一连接板306位于第一支撑板307和第一桥面板305之间且第一连接板306与第一支撑板307和第一桥面板305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板307的宽度小于第一桥面板305的宽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垂直板共设置三个。
如图1、图7和图11所示,第二夹板4整体为全透明的,第二夹板4包括第二夹板本体,第二夹板本体包括第二外侧夹板402和与第二外侧夹板402为插接连接的第二内侧夹板401,第二外侧夹板402具有让第二内侧夹板401嵌入的第二插槽,第二插槽为沿第二外侧夹板402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外侧夹板402和第二内侧夹板401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二限位件404和第二扣环403与第二外侧夹板402固定连接且第二限位件404和第二扣环403位于第二外侧夹板402的外侧,第二内侧夹板401位于第二外侧夹板402的内侧。第二内侧夹板401包括第二桥面板和与第二桥面板连接且朝向第二桥面板一侧伸出的第二垂直板,第二垂直板为T型结构且第二垂直板设置多个,所有第二垂直板为沿第二桥面板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第二垂直板与第二桥面板沿同一方向延伸设置且第二垂直板和第二桥面板的长度方向与第二外侧夹板402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二桥面板位于第二垂直板和第二外侧夹板402之间,第二桥面板的宽度方向与第二外侧夹板402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第二垂直板包括相连接的第二连接板406和第二支撑板407,第二支撑板407与第二桥面板为相对布置,第二连接板406位于第二支撑板407和第二桥面板之间且第二连接板406与第二支撑板407和第二桥面板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板407的宽度小于第二桥面板的宽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垂直板共设置三个。
如图1、图8和图12所示,第三夹板5整体为全透明的,第三夹板5包括第三夹板本体,第三夹板本体包括第三外侧夹板502和与第三外侧夹板502为插接连接的第三内侧夹板501,第三外侧夹板502具有让第三内侧夹板501嵌入的第三插槽,第三插槽为沿第三外侧夹板502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三外侧夹板502和第三内侧夹板501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三限位件504和第三扣环503与第三外侧夹板502固定连接且第三限位件504和第三扣环503位于第三外侧夹板502的外侧,第三内侧夹板501位于第三外侧夹板502的内侧。第三内侧夹板501包括第三桥面板505和与第三桥面板505连接且朝向第三桥面板505一侧伸出的第三垂直板,第三垂直板为T型结构且第三垂直板设置多个,所有第三垂直板为沿第三桥面板505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第三垂直板与第三桥面板505沿同一方向延伸设置且第三垂直板和第三桥面板505的长度方向与第三外侧夹板502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三桥面板505位于第三垂直板和第三外侧夹板502之间,第三桥面板505的宽度方向与第三外侧夹板502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第三垂直板包括相连接的第三连接板506和第三支撑板507,第三支撑板507与第三桥面板505为相对布置,第三连接板506位于第三支撑板507和第三桥面板505之间且第三连接板506与第三支撑板507和第三桥面板505固定连接,第三支撑板507的宽度小于第三桥面板505的宽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垂直板共设置三个。
如图1、图9和图13所示,第四夹板6整体为全透明的,第四夹板6包括第四夹板本体,第四夹板本体包括第四外侧夹板602和与第四外侧夹板602为插接连接的第四内侧夹板601,第四外侧夹板602具有让第四内侧夹板601嵌入的第四插槽,第四插槽为沿第四外侧夹板602的长度方向延伸,第四外侧夹板602和第四内侧夹板601的长度方向相平行,张力提示装置和第四扣环603与第四外侧夹板602固定连接且张力提示装置和第四扣环603位于第四外侧夹板602的外侧,第四内侧夹板601位于第四外侧夹板602的内侧。第四内侧夹板601包括第四桥面板604和与第四桥面板604连接且朝向第四桥面板604一侧伸出的第四垂直板,第四垂直板为T型结构且第四垂直板设置多个,所有第四垂直板为沿第四桥面板604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第四垂直板与第四桥面板604沿同一方向延伸设置且第四垂直板和第四桥面板604的长度方向与第四外侧夹板602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四桥面板604位于第四垂直板和第四外侧夹板602之间,第四桥面板604的宽度方向与第四外侧夹板602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第四垂直板包括相连接的第四连接板605和第四支撑板606,第四支撑板606与第四桥面板604为相对布置,第四连接板605位于第四支撑板606和第四桥面板604之间且第四连接板605与第四支撑板606和第四桥面板604固定连接,第四支撑板606的宽度小于第四桥面板604的宽度。在本实施例中,第四垂直板共设置三个。
作为变形实施方案,如图1、图6和图14所示,第一夹板本体包括第一外侧夹板302和与第一外侧夹板302插接连接的第一内侧夹板301,第一外侧夹板302具有让第一内侧夹板301嵌入的第一插槽,第一插槽为沿第一外侧夹板302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外侧夹板302和第一内侧夹板301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一限位件304和第一扣环303与第一外侧夹板302固定连接且第一限位件304和第一扣环303位于第一外侧夹板302的外侧,第一内侧夹板301位于第一外侧夹板302的内侧。第一内侧夹板301为工字型结构且第一内侧夹板301设置多个,所有第一内侧夹板301为沿第一外侧夹板302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相应的,第一插槽也设置多个,各个第一内侧夹板301分别嵌入一个第一插槽中。第一内侧夹板301是横截面(该横截面为与第一内侧夹板301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截面)呈工字型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内侧夹板301共设置两个。
作为变形实施方案,如图1、图7和图15所示,第二夹板本体包括第二外侧夹板402和与第二外侧夹板402插接连接的第二内侧夹板401,第二外侧夹板402具有让第二内侧夹板401嵌入的第二插槽,第二插槽为沿第二外侧夹板402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外侧夹板402和第二内侧夹板401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二限位件404和第二扣环403与第二外侧夹板402固定连接且第二限位件404和第二扣环403位于第二外侧夹板402的外侧,第二内侧夹板401位于第二外侧夹板402的内侧。第二内侧夹板401为工字型结构且第二内侧夹板401设置多个,所有第二内侧夹板401为沿第二外侧夹板402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相应的,第二插槽也设置多个,各个第二内侧夹板401分别嵌入一个第二插槽中。第二内侧夹板401是横截面(该横截面为与第二内侧夹板401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截面)呈工字型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内侧夹板401共设置两个。
作为变形实施方案,如图1、图8和图16所示,第三夹板本体包括第三外侧夹板502和与第三外侧夹板502插接连接的第三内侧夹板501,第三外侧夹板502具有让第三内侧夹板501嵌入的第三插槽,第三插槽为沿第三外侧夹板502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三外侧夹板502和第三内侧夹板501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三限位件504和第三扣环503与第三外侧夹板502固定连接且第三限位件504和第三扣环503位于第三外侧夹板502的外侧,第三内侧夹板501位于第三外侧夹板502的内侧。第三内侧夹板501为工字型结构且第三内侧夹板501设置多个,所有第三内侧夹板501为沿第三外侧夹板502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相应的,第三插槽也设置多个,各个第三内侧夹板501分别嵌入一个第三插槽中。第三内侧夹板501是横截面(该横截面为与第三内侧夹板501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截面)呈工字型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内侧夹板501共设置两个。
作为变形实施方案,如图1、图9和图17所示,第四夹板本体包括第四外侧夹板602和与第四外侧夹板602插接连接的第四内侧夹板601,第四外侧夹板602具有让第四内侧夹板601嵌入的第四插槽,第四插槽为沿第四外侧夹板602的长度方向延伸,第四外侧夹板602和第四内侧夹板601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四扣环603与第四外侧夹板602固定连接且第四扣环603位于第四外侧夹板602的外侧,第四内侧夹板601位于第四外侧夹板602的内侧。第四内侧夹板601为工字型结构且第四内侧夹板601设置多个,所有第四内侧夹板601为沿第四外侧夹板602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相应的,第四插槽也设置多个,各个第四内侧夹板601分别嵌入一个第四插槽中。第四内侧夹板601是横截面(该横截面为与第四内侧夹板601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截面)呈工字型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第四内侧夹板601共设置两个。
作为变形实施方案,如图1、图6和图18所示,第一夹板本体包括第一外侧夹板302和与第一外侧夹板302插接连接的第一内侧夹板301,第一内侧夹板301具有让第一外侧夹板302嵌入的第一插槽,第一插槽为沿第一内侧夹板301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外侧夹板302和第一内侧夹板301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一限位件304和第一扣环303与第一外侧夹板302固定连接且第一限位件304和第一扣环303位于第一外侧夹板302的外侧,第一内侧夹板301位于第一外侧夹板302的内侧。第一外侧夹板302为T型结构,第一内侧夹板301为“业”字形结构,也即第一外侧夹板302是横截面(该横截面为与第一外侧夹板302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截面)呈T型的构件,第一内侧夹板301是横截面(该横截面为与第一内侧夹板301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截面)呈“业”字形的构件。
作为变形实施方案,如图1、图7和图19所示,第二夹板本体包括第二外侧夹板402和与第二外侧夹板402插接连接的第二内侧夹板401,第二内侧夹板401具有让第二外侧夹板402嵌入的第二插槽,第二插槽为沿第二内侧夹板401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外侧夹板402和第二内侧夹板401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二限位件404和第二扣环403与第二外侧夹板402固定连接且第二限位件404和第二扣环403位于第二外侧夹板402的外侧,第二内侧夹板401位于第二外侧夹板402的内侧。第二外侧夹板402为T型结构,第二内侧夹板401为“业”字形结构,也即第二外侧夹板402是横截面(该横截面为与第二外侧夹板402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截面)呈T型的构件,第二内侧夹板401是横截面(该横截面为与第二内侧夹板401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截面)呈“业”字形的构件。
作为变形实施方案,如图1、图8和图20所示,第三夹板本体包括第三外侧夹板502和与第三外侧夹板502插接连接的第三内侧夹板501,第三内侧夹板501具有让第三外侧夹板502嵌入的第三插槽,第三插槽为沿第三内侧夹板501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三外侧夹板502和第三内侧夹板501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三限位件504和第三扣环503与第三外侧夹板502固定连接且第三限位件504和第三扣环503位于第三外侧夹板502的外侧,第三内侧夹板501位于第三外侧夹板502的内侧。第三外侧夹板502为T型结构,第三内侧夹板501为“业”字形结构,也即第三外侧夹板502是横截面(该横截面为与第三外侧夹板502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截面)呈T型的构件,第三内侧夹板501是横截面(该横截面为与第三内侧夹板501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截面)呈“业”字形的构件。
作为变形实施方案,如图1、图9和图21所示,第四夹板本体包括第四外侧夹板602和与第四外侧夹板602插接连接的第四内侧夹板601,第四内侧夹板601具有让第四外侧夹板602嵌入的第四插槽,第四插槽为沿第四内侧夹板601的长度方向延伸,第四外侧夹板602和第四内侧夹板601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四扣环603与第四外侧夹板602固定连接且第四扣环603位于第四外侧夹板602的外侧,第四内侧夹板601位于第四外侧夹板602的内侧。第四外侧夹板602为T型结构,第四内侧夹板601为“业”字形结构,也即第四外侧夹板602是横截面(该横截面为与第四外侧夹板602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截面)呈T型的构件,第四内侧夹板601是横截面(该横截面为与第四内侧夹板601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截面)呈“业”字形的构件。
图10至图21,示出了刚度大小不同以及可以实现刚度变化的多种结构的内侧夹板。
如图1至图3、图22和图26所示,第一夹板3整体为全透明的,第一夹板3还包括设置于第一夹板本体上的第一卡接座以及设置于第一卡接座上的第一中扣环314和第一中限位件313,第一塑形轨道7从第一中限位件313和第一卡接座之间穿过,束带1和第一塑形轨道7穿过第一中扣环314且第一中限位件313位于第一塑形轨道7和束带1之间,第一中限位件位于两个第一中扣环之间,且第一中限位件313在两个第一中扣环314之间至少设置一个。第一中扣环314为U型结构,第一中扣环314具有让束带穿过的第一束带孔,第一中扣环314与第一卡接座固定连接,第一中扣环314朝向第一卡接座的外侧伸出,第一中扣环314的长度方向与第一夹板本体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一塑形轨道7具有一定的长度,第一塑形轨道7的一端位于第一中扣环314的外侧,第一塑形轨道7的另一端从第一中限位件313与第一卡接座之间穿过,第一夹板套设于第一塑形轨道7且在外力推动或拉动作用下,第一夹板相对于第一塑形轨道7可沿第一塑形轨道7的长度方向进行移动,进行夹板位置的微调。第一中限位件313具有一定的长度且第一中限位件313的长度方向与第一夹板本体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一中限位件313与第一卡接座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确保第一塑形轨道7能够穿过。第一中限位件313为T型结构,第一中限位件313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垂直部和第二垂直部,第一垂直部与第一卡接座固定连接且第一垂直部与第一卡接座相垂直,第二垂直部具有一定的长度且第二垂直部的长度方向与第一卡接座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一中限位件313的第二垂直部的长度方向与第一限位件的第二垂直部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一垂直部是在第二垂直部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与第二垂直部固定连接且第一垂直部与第二垂直部相垂直,第二垂直部与第一卡接座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第一塑形轨道7从第二垂直部与第一卡接座之间穿过。第一塑形轨道7为U型结构,第一塑形轨道7的中心处具有让第一中限位件313的第一垂直部嵌入的第一滑槽,第一滑槽为沿第一塑形轨道7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塑形轨道7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封闭,第一塑形轨道7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与第二塑形轨道连接,第二垂直部的长度大于第一滑槽的宽度且大于第一塑形轨道7的宽度。束带依次穿过位于第一夹板3上的两个第一中扣环314,让束带穿过的两个第一中扣环314处于与第一夹板本体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第一中限位件313位于两个第一中扣环314之间,且第一中限位件313在两个第一中扣环314之间可设置多个。第一中扣环314共设置两个,第一卡接座是位于第一夹板本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之间,第一塑形轨道7穿过两个第一中扣环314且第一塑形轨道7夹在束带与第一卡接座之间。
作为优选的,如图1至图3、图22和图26所示,第一夹板本体包括第一外侧夹板和第一内侧夹板,第一外侧夹板包括第一夹板上段和第一夹板下段,第一卡接座与第一夹板上段和第一夹板下段为可拆卸式连接,第一夹板本体的长度可改变,从而可以适应不同患者手臂长度变化的外固定治疗需求。第一内侧夹板与第一夹板上段和第一夹板下段为插接连接,第一卡接座被构造为使第一内侧夹板与第一夹板上段和第一夹板下段固定,第一内侧夹板具有刚度大小和/或长度大小不同的多种规格,第一内侧夹板可以选用刚度大小不同的规格,或者选用长度大小不同的规格,或者选用长度和刚度大小均不同的规格,构成可调式夹板构件,即可以适应不同患者手臂长度变化和夹板刚度变化的外固定治疗需求。以达到夹板轴向固定刚度与骨痂力学强度相适应,夹板横向可最大面积转变肌肉动能,产生回位力,充分体现中医小夹板“动静结合,筋骨并重”的治疗原则,同时也避免了制作工艺的限制。在使用时,可根据患者肢体的长度,通过剪裁第一夹板上段和/或第一夹板下段的长度,确定第一外侧夹板的长度,并相应旋转适合长度和刚度的第一内侧夹板,并通过第一卡接座使第一外侧夹板与第一内侧夹板刚度,组合形成第一夹板本体,这种结构方便快捷,便于更换内侧夹板的规格。
如图1至图3、图22和图26所示,第一卡接座包括第一底板308和设置于第一底板308上的第一卡扣309,第一夹板上段和第一夹板下段均具有让第一卡扣309穿过的第一避让槽310,第一底板308与第一夹板上段和第一夹板下段贴合,第一卡扣309与第一底板308固定连接,第一卡扣309设置多个且所有第一卡扣309朝向第一底板308的同一侧伸出,所有第一卡扣309在第一底板308上呈两排进行布置且两排的第一卡扣309为对称布置,处于同一排的所有第一卡扣309为沿第一底板308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且第一底板308的长度方向与第一外侧夹板302的长度方向(也即第一夹板本体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一中扣环314和第一中限位件313固定设置在第一底板308上且第一中扣环314和第一中限位件313与第一卡扣309分别朝向第一底板308的相对两侧伸出。
第一夹板上段上的第一避让槽310为在第一夹板上段上沿第一夹板上段的厚度方向贯穿设置的凹槽,第一避让槽310设置多个,所有第一避让槽310在第一夹板上段上呈两排进行布置且两排的第一避让槽310为对称布置,处于同一排的所有第一避让槽310为沿第一夹板上段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第一避让槽310的数量多于第一卡扣309的数量,各个第一卡扣309分别穿过一个第一避让槽310中后嵌入第一内侧夹板上设置的第一卡槽中,第一卡接座上至少有两个第一卡扣309穿过第一夹板上段上的第一避让槽310后嵌入第一内侧夹板上设置的第一卡槽中且第一内侧夹板位于该两个第一卡扣309之间。第一卡扣309为L形结构,第一卡扣309穿过第一夹板上段上的第一避让槽310中后,第一卡扣309可以勾住第一内侧夹板,使第一底板308和第一内侧夹板与第一夹板上段保持贴合状态,使第一夹板上段夹在第一底板308和第一内侧夹板之间,实现第一内侧夹板与第一夹板上段的固定。同样的,第一夹板下段上的第一避让槽310为在第一夹板下段上沿第一夹板下段的厚度方向贯穿设置的凹槽,第一避让槽310设置多个,所有第一避让槽310在第一夹板下段上呈两排进行布置且两排的第一避让槽310为对称布置,处于同一排的所有第一避让槽310为沿第一夹板下段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第一避让槽310的数量多于第一卡扣309的数量,各个第一卡扣309分别穿过一个第一避让槽310中后嵌入第一内侧夹板上设置的第一卡槽中,第一卡接座上至少有两个第一卡扣309穿过第一夹板下段上的第一避让槽310后嵌入第一内侧夹板上设置的第一卡槽中且第一内侧夹板位于该两个第一卡扣309之间。第一卡扣309穿过第一夹板下段上的第一避让槽310中后,第一卡扣309可以勾住第一内侧夹板,使第一底板308和第一内侧夹板与第一夹板下段保持贴合状态,使第一夹板下段夹在第一底板308和第一内侧夹板之间,实现第一内侧夹板与第一夹板下段的固定。在需要调节第一外侧夹板的长度时,通过向外扳动第一卡扣309,使第一卡扣309松动,然后将第一卡扣309从第一避让槽310中抽出,然后可以使第一卡接座与第一夹板上段和第一夹板下段分离,最终在裁剪第一夹板上段和/或第一夹板下段的长度后,通过第一卡接座使第一夹板上段和第一夹板下段与第一内侧夹板固定。这种结构方便调节第一夹板的长度,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2和图26所示,第一卡扣309共设置四个,第一卡接座设置一个,第一夹板上段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设置第一扣环303和第一限位件304且设置两个第一扣环303和两个第一限位件304,第一夹板下段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也设置第一扣环303和第一限位件304且设置两个第一扣环303和两个第一限位件304,第一夹板上段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与第一夹板下段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拼接,第一卡接座上的四个第一卡扣309分别穿过第一夹板上段和第一夹板下段上的两个第一避让槽后嵌入第一内侧夹板上的第一卡槽中,实现第一夹板上段和第一夹板下段与第一内侧夹板固定。
如图1至图3、图23和图26所示,第二夹板4整体为全透明的,第二夹板4还包括设置于第二夹板本体上的第二卡接座以及设置于第二卡接座上的第二中扣环414和第二中限位件413,第一塑形轨道7和/或第二塑形轨道8从第二中限位件413和第二卡接座之间穿过,束带1穿过第二中扣环414且第二中限位件413位于第二卡接座和束带1之间,第二中限位件位于两个第二中扣环414之间,且第二中限位件413在两个第二中扣环414之间至少设置一个。第二中扣环414为U型结构,第二中扣环414具有让束带穿过的第二束带孔,第二中扣环414与第二卡接座固定连接,第二中扣环414朝向第二卡接座的外侧伸出,第二中扣环414的长度方向与第二夹板本体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一塑形轨道7的端部从第二中限位件413与第二卡接座之间穿过,第二中限位件413具有一定的长度且第二中限位件413的长度方向与第二夹板本体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二中限位件413与第二卡接座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确保第一塑形轨道7和/或第二塑形轨道8能够穿过。第二中限位件413为T型结构,第二中限位件413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垂直部和第二垂直部,第一垂直部与第二卡接座固定连接且第一垂直部与第二卡接座相垂直,第二垂直部具有一定的长度且第二垂直部的长度方向与第二卡接座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二中限位件413的第二垂直部的长度方向与第二限位件的第二垂直部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一垂直部是在第二垂直部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与第二垂直部固定连接且第一垂直部与第二垂直部相垂直,第二垂直部与第二卡接座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第一塑形轨道7和/或第二塑形轨道8从第二垂直部与第二卡接座之间穿过。第二中限位件413的第一垂直部嵌入第一塑形轨道7的第一滑槽和/或第二塑形轨道8的第二滑槽中,第二垂直部的长度大于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的宽度且大于第一塑形轨道7和第二塑形轨道8的宽度。束带依次穿过位于第二夹板4上的两个第二中扣环414,让束带穿过的两个第二中扣环414处于与第二夹板本体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第二中限位件413位于两个第二中扣环414之间,且第二中限位件413在两个第二中扣环414之间可设置多个。第二中扣环414共设置两个,第二卡接座是位于第二夹板本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之间,第一塑形轨道7和第二塑形轨道8穿过两个第二中扣环414且第一塑形轨道7和第二塑形轨道8夹在束带与第二卡接座之间。
作为优选的,如图1至图3、图23和图26所示,第二夹板本体包括第二外侧夹板和第二内侧夹板,第二外侧夹板包括第二夹板上段和第二夹板下段,第二卡接座与第二夹板上段和第二夹板下段为可拆卸式连接,第二夹板本体的长度可改变,从而可以适应不同患者手臂长度变化的外固定治疗需求。第二内侧夹板与第二夹板上段和第二夹板下段为插接连接,第二卡接座被构造为使第二内侧夹板与第二夹板上段和第二夹板下段固定,第二内侧夹板具有刚度大小和/或长度大小不同的多种规格,第二内侧夹板可以选用刚度大小不同的规格,或者选用长度大小不同的规格,或者选用长度和刚度大小均不同的规格,构成可调式夹板构件,即可以适应不同患者手臂长度变化和夹板刚度变化的外固定治疗需求。以达到夹板轴向固定刚度与骨痂力学强度相适应,夹板横向可最大面积转变肌肉动能,产生回位力,充分体现中医小夹板“动静结合,筋骨并重”的治疗原则,同时也避免了制作工艺的限制。在使用时,可根据患者肢体的长度,通过剪裁第二夹板上段和/或第二夹板下段的长度,确定第二外侧夹板的长度,并相应旋转适合长度和刚度的第二内侧夹板,并通过第二卡接座使第二外侧夹板与第二内侧夹板刚度,组合形成第二夹板本体,这种结构方便快捷,便于更换内侧夹板的规格。
如图1至图3、图23和图26所示,第二卡接座包括第二底板408和设置于第二底板408上的第二卡扣409,第二夹板上段和第二夹板下段均具有让第二卡扣409穿过的第二避让槽410,第二底板408与第二夹板上段和第二夹板下段贴合,第二卡扣409与第二底板408固定连接,第二卡扣409设置多个且所有第二卡扣409朝向第二底板408的同一侧伸出,所有第二卡扣409在第二底板408上呈两排进行布置且两排的第二卡扣409为对称布置,处于同一排的所有第二卡扣409为沿第二底板408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且第二底板408的长度方向与第二外侧夹板402的长度方向(也即第二夹板本体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二中扣环414和第二中限位件413固定设置在第二底板408上且第二中扣环414和第二中限位件413与第二卡扣409分别朝向第二底板408的相对两侧伸出。
第二夹板上段上的第二避让槽410为在第二夹板上段上沿第二夹板上段的厚度方向贯穿设置的凹槽,第二避让槽410设置多个,所有第二避让槽410在第二夹板上段上呈两排进行布置且两排的第二避让槽410为对称布置,处于同一排的所有第二避让槽410为沿第二夹板上段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第二避让槽410的数量多于第二卡扣409的数量,各个第二卡扣409分别穿过一个第二避让槽410中后嵌入第二内侧夹板上设置的第二卡槽中,第二卡接座上至少有两个第二卡扣409穿过第二夹板上段上的第二避让槽410后嵌入第二内侧夹板上设置的第二卡槽中且第二内侧夹板位于该两个第二卡扣409之间。第二卡扣409为L形结构,第二卡扣409穿过第二夹板上段上的第二避让槽410中后,第二卡扣409可以勾住第二内侧夹板,使第二底板408和第二内侧夹板与第二夹板上段保持贴合状态,使第二夹板上段夹在第二底板408和第二内侧夹板之间,实现第二内侧夹板与第二夹板上段的固定。同样的,第二夹板下段上的第二避让槽410为在第二夹板下段上沿第二夹板下段的厚度方向贯穿设置的凹槽,第二避让槽410设置多个,所有第二避让槽410在第二夹板下段上呈两排进行布置且两排的第二避让槽410为对称布置,处于同一排的所有第二避让槽410为沿第二夹板下段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第二避让槽410的数量多于第二卡扣409的数量,各个第二卡扣409分别穿过一个第二避让槽410中后嵌入第二内侧夹板上设置的第二卡槽中,第二卡接座上至少有两个第二卡扣409穿过第二夹板下段上的第二避让槽410后嵌入第二内侧夹板上设置的第二卡槽中且第二内侧夹板位于该两个第二卡扣409之间。第二卡扣409穿过第二夹板下段上的第二避让槽410中后,第二卡扣409可以勾住第二内侧夹板,使第二底板408和第二内侧夹板与第二夹板下段保持贴合状态,使第二夹板下段夹在第二底板408和第二内侧夹板之间,实现第二内侧夹板与第二夹板下段的固定。在需要调节第二外侧夹板的长度时,通过向外扳动第二卡扣409,使第二卡扣409松动,然后将第二卡扣409从第二避让槽410中抽出,然后可以使第二卡接座与第二夹板上段和第二夹板下段分离,最终在裁剪第二夹板上段和/或第二夹板下段的长度后,通过第二卡接座使第二夹板上段和第二夹板下段与第二内侧夹板固定。这种结构方便调节第二夹板的长度,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3和图26所示,第二卡扣409共设置四个,第二卡接座设置一个,第二夹板上段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设置第二扣环403和第二限位件404且设置两个第二扣环403和两个第二限位件404,第二夹板下段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也设置第二扣环403和第二限位件404且设置两个第二扣环403和两个第二限位件404,第二夹板上段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与第二夹板下段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拼接,第二卡接座上的四个第二卡扣409分别穿过第二夹板上段和第二夹板下段上的两个第一避让槽后嵌入第二内侧夹板上的第二卡槽中,实现第二夹板上段和第二夹板下段与第二内侧夹板固定。
如图1至图3、图24和图26所示,第三夹板5整体为全透明的,第三夹板5还包括设置于第三夹板本体上的第三卡接座以及设置于第三卡接座上的第三中扣环514和第三中限位件513,第二塑形轨道8从第三中限位件513和第三卡接座之间穿过,束带1和第二塑形轨道8穿过第三中扣环514且第三中限位件513位于第二塑形轨道8和束带1之间,第三中限位件位于两个第三中扣环514之间,且第三中限位件513在两个第三中扣环514之间至少设置一个。第三中扣环514为U型结构,第三中扣环514具有让束带穿过的第三束带孔,第三中扣环514与第三卡接座固定连接,第三中扣环514朝向第三卡接座的外侧伸出,第三中扣环514的长度方向与第三夹板本体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二塑形轨道8具有一定的长度,第二塑形轨道8的一端位于第三中扣环514的外侧,第二塑形轨道8的另一端从第三中限位件513与第一卡接座之间穿过,第三夹板套设于第二塑形轨道8且在外力推动或拉动作用下,第三夹板相对于第二塑形轨道8可沿第二塑形轨道8的长度方向进行移动,进行夹板位置的微调。第三中限位件513具有一定的长度且第三中限位件513的长度方向与第三夹板本体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三中限位件513与第三卡接座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确保第二塑形轨道8能够穿过。第三中限位件513为T型结构,第三中限位件513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垂直部和第二垂直部,第一垂直部与第三卡接座固定连接且第一垂直部与第三卡接座相垂直,第二垂直部具有一定的长度且第二垂直部的长度方向与第三卡接座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三中限位件513的第二垂直部的长度方向与第三限位件的第二垂直部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一垂直部是在第二垂直部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与第二垂直部固定连接且第一垂直部与第二垂直部相垂直,第二垂直部与第三卡接座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第二塑形轨道8从第二垂直部与第三卡接座之间穿过。第三中限位件513的第一垂直部嵌入第二塑形轨道8的第二滑槽中,第二垂直部的长度大于第二滑槽的宽度且大于第二塑形轨道8的宽度。束带依次穿过位于第三夹板5上的两个第三中扣环514,让束带穿过的两个第三中扣环514处于与第三夹板本体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第三中限位件513位于两个第三中扣环514之间,且第三中限位件513在两个第三中扣环514之间可设置多个。第三中扣环514共设置两个,第三卡接座是位于第三夹板本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之间,第二塑形轨道8穿过两个第三中扣环514且第二塑形轨道8夹在束带与第三卡接座之间。
作为优选的,如图1至图3、图24和图26所示,第三夹板本体包括第三外侧夹板和第三内侧夹板,第三外侧夹板包括第三夹板上段和第三夹板下段,第三卡接座与第三夹板上段和第三夹板下段为可拆卸式连接,第三夹板本体的长度可改变,从而可以适应不同患者手臂长度变化的外固定治疗需求。第三内侧夹板与第三夹板上段和第三夹板下段为插接连接,第三卡接座被构造为使第三内侧夹板与第三夹板上段和第三夹板下段固定,第三内侧夹板具有刚度大小和/或长度大小不同的多种规格,第三内侧夹板可以选用刚度大小不同的规格,或者选用长度大小不同的规格,或者选用长度和刚度大小均不同的规格,构成可调式夹板构件,即可以适应不同患者手臂长度变化和夹板刚度变化的外固定治疗需求。以达到夹板轴向固定刚度与骨痂力学强度相适应,夹板横向可最大面积转变肌肉动能,产生回位力,充分体现中医小夹板“动静结合,筋骨并重”的治疗原则,同时也避免了制作工艺的限制。在使用时,可根据患者肢体的长度,通过剪裁第三夹板上段和/或第三夹板下段的长度,确定第三外侧夹板的长度,并相应旋转适合长度和刚度的第三内侧夹板,并通过第三卡接座使第三外侧夹板与第三内侧夹板刚度,组合形成第三夹板本体,这种结构方便快捷,便于更换内侧夹板的规格。
如图1至图3、图24和图26所示,第三卡接座包括第三底板508和设置于第三底板508上的第三卡扣509,第三夹板上段和第三夹板下段均具有让第三卡扣509穿过的第三避让槽510,第三底板508与第三夹板上段和第三夹板下段贴合,第三卡扣509与第三底板508固定连接,第三卡扣509设置多个且所有第三卡扣509朝向第三底板508的同一侧伸出,所有第三卡扣509在第三底板508上呈两排进行布置且两排的第三卡扣509为对称布置,处于同一排的所有第三卡扣509为沿第三底板508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且第三底板508的长度方向与第三外侧夹板502的长度方向(也即第三夹板本体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三中扣环514和第三中限位件513固定设置在第三底板508上且第三中扣环514和第三中限位件513与第三卡扣509分别朝向第三底板508的相对两侧伸出。第三夹板上段上的第三避让槽510为在第三夹板上段上沿第三夹板上段的厚度方向贯穿设置的凹槽,第三避让槽510设置多个,所有第三避让槽510在第三夹板上段上呈两排进行布置且两排的第三避让槽510为对称布置,处于同一排的所有第三避让槽510为沿第三夹板上段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第三避让槽510的数量多于第三卡扣509的数量,各个第三卡扣509分别穿过一个第三避让槽510中后嵌入第三内侧夹板上设置的第三卡槽中,第三卡接座上至少有两个第三卡扣509穿过第三夹板上段上的第三避让槽510后嵌入第三内侧夹板上设置的第三卡槽中且第三内侧夹板位于该两个第三卡扣509之间。第三卡扣509为L形结构,第三卡扣509穿过第三夹板上段上的第三避让槽510中后,第三卡扣509可以勾住第三内侧夹板,使第三底板508和第三内侧夹板与第三夹板上段保持贴合状态,使第三夹板上段夹在第三底板508和第三内侧夹板之间,实现第三内侧夹板与第三夹板上段的固定。同样的,第三夹板下段上的第三避让槽510为在第三夹板下段上沿第三夹板下段的厚度方向贯穿设置的凹槽,第三避让槽510设置多个,所有第三避让槽510在第三夹板下段上呈两排进行布置且两排的第三避让槽510为对称布置,处于同一排的所有第三避让槽510为沿第三夹板下段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第三避让槽510的数量多于第三卡扣509的数量,各个第三卡扣509分别穿过一个第三避让槽510中后嵌入第三内侧夹板上设置的第三卡槽中,第三卡接座上至少有两个第三卡扣509穿过第三夹板下段上的第三避让槽510后嵌入第三内侧夹板上设置的第三卡槽中且第三内侧夹板位于该两个第三卡扣509之间。第三卡扣509穿过第三夹板下段上的第三避让槽510中后,第三卡扣509可以勾住第三内侧夹板,使第三底板508和第三内侧夹板与第三夹板下段保持贴合状态,使第三夹板下段夹在第三底板508和第三内侧夹板之间,实现第三内侧夹板与第三夹板下段的固定。在需要调节第三外侧夹板的长度时,通过向外扳动第三卡扣509,使第三卡扣509松动,然后将第三卡扣509从第三避让槽510中抽出,然后可以使第三卡接座与第三夹板上段和第三夹板下段分离,最终在裁剪第三夹板上段和/或第三夹板下段的长度后,通过第三卡接座使第三夹板上段和第三夹板下段与第三内侧夹板固定。这种结构方便调节第三夹板的长度,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4和图26所示,第三卡扣509共设置四个,第三卡接座设置一个,第三夹板上段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设置第三扣环503和第三限位件504且设置两个第三扣环503和两个第三限位件504,第三夹板下段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也设置第三扣环503和第三限位件504且设置两个第三扣环503和两个第三限位件504,第三夹板上段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与第三夹板下段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拼接,第三卡接座上的四个第三卡扣509分别穿过第三夹板上段和第三夹板下段上的两个第一避让槽后嵌入第三内侧夹板上的第三卡槽中,实现第三夹板上段和第三夹板下段与第三内侧夹板固定。
如图1至图3、图25和图27所示,第四夹板6整体为全透明的,第四夹板6还包括设置于第四夹板本体上的第四卡接座,张力提示装置设置在第四卡接座上,第四夹板本体包括第四外侧夹板和第四内侧夹板,第四外侧夹板包括第四夹板上段和第四夹板下段,第四卡接座与第四夹板上段和第四夹板下段为可拆卸式连接,第四夹板本体的长度可改变,从而可以适应不同患者手臂长度变化的外固定治疗需求。第四内侧夹板与第四夹板上段和第四夹板下段为插接连接,第四卡接座被构造为使第四内侧夹板与第四夹板上段和第四夹板下段固定,第四内侧夹板具有刚度大小和/或长度大小不同的多种规格,第四内侧夹板可以选用刚度大小不同的规格,或者选用长度大小不同的规格,或者选用长度和刚度大小均不同的规格,构成可调式夹板构件,即可以适应不同患者手臂长度变化和夹板刚度变化的外固定治疗需求。以达到夹板轴向固定刚度与骨痂力学强度相适应,夹板横向可最大面积转变肌肉动能,产生回位力,充分体现中医小夹板“动静结合,筋骨并重”的治疗原则,同时也避免了制作工艺的限制。在使用时,可根据患者肢体的长度,通过剪裁第四夹板上段和/或第四夹板下段的长度,确定第四外侧夹板的长度,并相应旋转适合长度和刚度的第四内侧夹板,并通过第四卡接座使第四外侧夹板与第四内侧夹板刚度,组合形成第四夹板本体,这种结构方便快捷,便于更换内侧夹板的规格。
如图1至图3、图25和图27所示,第四卡接座包括第四底板607和设置于第四底板607上的第四卡扣608,第四夹板上段和第四夹板下段均具有让第四卡扣608穿过的第四避让槽609,第四底板607与第四夹板上段和第四夹板下段贴合,第四卡扣608与第四底板607固定连接,第四卡扣608设置多个且所有第四卡扣608朝向第四底板607的同一侧伸出,所有第四卡扣608在第四底板607上呈两排进行布置且两排的第四卡扣608为对称布置,处于同一排的所有第四卡扣608为沿第四底板607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且第四底板607的长度方向与第四外侧夹板602的长度方向(也即第四夹板本体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四中扣环610和第四中限位件613固定设置在第四底板607上且第四中扣环610和第四中限位件613与第四卡扣608分别朝向第四底板607的相对两侧伸出。第四夹板上段上的第四避让槽609为在第四夹板上段上沿第四夹板上段的厚度方向贯穿设置的凹槽,第四避让槽609设置多个,所有第四避让槽609在第四夹板上段上呈两排进行布置且两排的第四避让槽609为对称布置,处于同一排的所有第四避让槽609为沿第四夹板上段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第四避让槽609的数量多于第四卡扣608的数量,各个第四卡扣608分别穿过一个第四避让槽609中后嵌入第四内侧夹板上设置的第四卡槽中,第四卡接座上至少有两个第四卡扣608穿过第四夹板上段上的第四避让槽609后嵌入第四内侧夹板上设置的第四卡槽中且第四内侧夹板位于该两个第四卡扣608之间。第四卡扣608为L形结构,第四卡扣608穿过第四夹板上段上的第四避让槽609中后,第四卡扣608可以勾住第四内侧夹板,使第四底板607和第四内侧夹板与第四夹板上段保持贴合状态,使第四夹板上段夹在第四底板607和第四内侧夹板之间,实现第四内侧夹板与第四夹板上段的固定。同样的,第四夹板下段上的第四避让槽609为在第四夹板下段上沿第四夹板下段的厚度方向贯穿设置的凹槽,第四避让槽609设置多个,所有第四避让槽609在第四夹板下段上呈两排进行布置且两排的第四避让槽609为对称布置,处于同一排的所有第四避让槽609为沿第四夹板下段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第四避让槽609的数量多于第四卡扣608的数量,各个第四卡扣608分别穿过一个第四避让槽609中后嵌入第四内侧夹板上设置的第四卡槽中,第四卡接座上至少有两个第四卡扣608穿过第四夹板下段上的第四避让槽609后嵌入第四内侧夹板上设置的第四卡槽中且第四内侧夹板位于该两个第四卡扣608之间。第四卡扣608穿过第四夹板下段上的第四避让槽609中后,第四卡扣608可以勾住第四内侧夹板,使第四底板607和第四内侧夹板与第四夹板下段保持贴合状态,使第四夹板下段夹在第四底板607和第四内侧夹板之间,实现第四内侧夹板与第四夹板下段的固定。在需要调节第四外侧夹板的长度时,通过向外扳动第四卡扣608,使第四卡扣608松动,然后将第四卡扣608从第四避让槽609中抽出,然后可以使第四卡接座与第四夹板上段和第四夹板下段分离,最终在裁剪第四夹板上段和/或第四夹板下段的长度后,通过第四卡接座使第四夹板上段和第四夹板下段与第四内侧夹板固定。这种结构方便调节第四夹板的长度,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5和图27所示,第四卡扣608共设置四个,第四卡接座设置一个,第四夹板上段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设置一个第四扣环603,第四夹板下段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也设置一个第四扣环603,第四夹板上段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与第四夹板下段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拼接,第四卡接座上的四个第四卡扣608分别穿过第四夹板上段和第四夹板下段上的两个第一避让槽后嵌入第四内侧夹板上的第四卡槽中,实现第四夹板上段和第四夹板下段与第四内侧夹板固定。
通过将各个夹板设置成长度可调节的,只需要制作同一标准长度的透明夹板,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裁减夹板的长度,不需要制作长度大小不同的多种夹板,任意裁剪可以减少仓储量,使用灵活方便。
如图1至图5所示,横向联结装置还包括设置于第二夹板上的导向件9,导向件9是由透明材质制成,导向件9整体为全透明的。第一塑形轨道7和第二塑形轨道8穿过导向件且第一塑形轨道7和第二塑形轨道8固定连接,导向件夹在第二中限位件413和第二卡接座之间。导向件从第二中限位件413的第二垂直部与第二底板408之间穿过,第二中限位件413的第一垂直部嵌入第一塑形轨道7的第一滑槽和第二塑形轨道8的第二滑槽中。导向件9为两端开口且内部中空的构件,导向件9固定在第二中限位件413与第二底板408之间,导向件9具有一定的长度且导向件9的长度方向与第二夹板本体的宽度方向相平行,导向件设置相平行的两个,第二中限位件413的第一垂直部位于两个导向件之间,第一塑形轨道7和第二塑形轨道8固定连接,形成一体结构,导向件9对第一塑形轨道7和第二塑形轨道8起到导向作用,用于引导第一塑形轨道7和第二塑形轨道8进行移动,导向件9并对第一塑形轨道7和第二塑形轨道8起到保护作用,第一塑形轨道7和第二塑形轨道8使第一夹板、第二夹板、第三夹板连接成一体。第一塑形轨道7和第二塑形轨道8的材质可以与导向件9的材质相同,采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第一塑形轨道7和第二塑形轨道8整体为全透明的。
如图1、图28至图31所示,本发明的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还包括锁紧装置,锁紧装置包括插片11、与插片11连接的锁紧支座10和可旋转的设置于锁紧支座10上且用于与锁紧支座10相配合以夹紧束带的夹紧件,
插片11是由透明材质制成,优选采用透明高分子材料制成,插片11整体为全透明的结构。锁紧支座10是由透明材质制成,优选采用透明高分子材料制成,锁紧支座10整体为全透明的结构。夹紧件是由透明材质制成,优选采用透明高分子材料制成,夹紧件整体为全透明的结构。
锁紧支座10具有让束带穿过的第一避让孔16和第二避让孔17,夹紧件包括与锁紧支座10转动连接的旋转板12以及设置于旋转板12上且用于插入第一避让孔16中的第一夹紧板13、用于插入第二避让孔17中的第二夹紧板14和用于使夹紧件与锁紧支架保持在扣合状态的锁钩板15。插片11用于插入第五插槽中,第五插槽为在第四卡接座或张力提示装置上设置的凹槽,插片11与第四卡接座或张力提示装置连接,从而形成与第四夹板的连接。束带1共设置三个,其中两个束带的一端与第四扣环603固定连接,另一个束带1的一端与第四中扣环610固定连接,三个束带1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在使用时,束带1将第一夹板3、第二夹板4、第三夹板5和第四夹板6固紧到人体小臂上,束带1的自由端依次穿过第一夹板3、第二夹板4、第三夹板5和锁紧装置后,可以再依次穿过第三夹板5、第二夹板4和第一夹板3,在束带的约束力调节至合适大小后,最后由锁紧装置夹紧束带,使束带的环绕周长固定(束带的环绕周长是指束带与第四扣环603(或第四中扣环610)固定连接的固定端与束带的被锁紧装置夹紧的部位之间的长度),第四扣环603和第四中扣环610处于与第四夹板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
如图28至图31所示,插片11与锁紧支座10转动连接,锁紧支座10相对于插片11可转动且锁紧支座10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与第四夹板的长度方向相平行,锁紧支座10位于第四夹板的外侧,旋转板12与锁紧支座10为转动连接,旋转板12相对于锁紧支座10可旋转且旋转板12的旋转中心线与第四夹板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一避让孔16和第二避让孔17为在锁紧支座10上贯穿设置的通孔,第一避让孔16位于插片11和第二避让孔17之间,第一避让孔16和第二避让孔17具有一定的长度且第一避让孔16和第二避让孔17的长度方向与旋转板12的旋转中心线相平行,第一避让孔16和第二避让孔17的长度大于束带的宽度且第一避让孔16和第二避让孔17的长度大小相同,形成的锁紧支座10大致呈日字形结构。在使用时,束带的自由端依次穿过第三夹板5后再穿过锁紧支座10的第一避让孔16,然后再将束带的自由端反折并穿过锁紧支座10的第二避让孔17,束带的自由端从第二避让孔17穿出后,可以再依次穿过第三夹板5、第二夹板4和第一夹板3。夹紧件设置成可在开启位置与扣合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夹紧件处于开启位置时,夹紧件相对于锁紧支座10可以自由转动,此时夹紧件与锁紧支座10不能夹紧束带,使得束带可以被抽拉,以进行约束力的调节,束带在锁紧支座10的第一避让孔16和第二避让孔17中可以移动;在束带的约束力调节合适后,将夹紧件由开启位置切换至扣合位置,此时夹紧件可以与锁紧支座10相配合,以夹紧束带,束带不能被抽拉,使束带的环绕周长固定。夹紧件处于开启位置时,第一夹紧板13插入第一避让孔16中,第二夹紧板14插入第二避让孔17中,第一夹紧板13对束带施加使其与锁紧支座10贴合的压力,第二夹紧板14对束带施加使其与锁紧支座10贴合的压力,束带的一部分位于第一夹紧板13和第二夹紧板14之间,因此,通过第一夹紧板13和第二夹紧板14与锁紧支座10的配合,实现束带的夹紧固定,结构简单紧凑,操作方便,束带不容易松动,可靠性好。旋转板12具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旋转板12的长度方向与其旋转中心线相平行,旋转板12的长度方向与其宽度方向相垂直,旋转板12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与锁紧支座10固定连接,锁钩板15与旋转板12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一夹紧板13和第二夹紧板14均具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第一夹紧板13和第二夹紧板14的长度方向与旋转板12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第一夹紧板13、第二夹紧板14和锁钩板15朝向旋转板12的同一侧伸出且第二夹紧板14位于第一夹紧板13和锁钩板15之间,第一夹紧板13、第二夹紧板14和锁钩板15为沿旋转板12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第一夹紧板13位于第二夹紧板14和旋转板12的与锁紧支座10转动连接的端部之间。第一夹紧板13的宽度方向与其长度方向相垂直,第二夹紧板14的宽度方向与其长度方向相垂直,第一夹紧板13的宽度方向和第二夹紧板14的宽度方向相平行且第一夹紧板13和第二夹紧板14的宽度方向与旋转板12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相垂直,第一夹紧板13的宽度小于第二夹紧板14的宽度,第一夹紧板13与第二夹紧板14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
如图28至图31所示,锁钩板15与第二夹紧板14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锁钩板15具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锁钩板15的长度方向与旋转板12的长度方向相平行,锁钩板15的宽度方向与第二夹紧板14的宽度方向相平行,作为优选的,锁钩板15的第一端部与旋转板12固定连接,锁钩板15的第二端部为钩状结构,锁钩板15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为锁钩板15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锁钩板15的第二端部是用于在夹紧件处于扣合位置时勾住锁紧支座10,进而使夹紧件保持在扣合位置,使夹紧件与锁紧支座10保持在夹紧束带的状态,避免束带松动,方便快捷,安全可靠。
本实施例的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具有如下的优点:
1、各部件为透明的,确保可以直观了解患者固定部位处的皮肤状态;
2、采用单条束带捆扎,方便夹板位置的调节,保持约束力环灵敏度;用锁紧装置限制束带松动,保障夹板装置约束力环的可靠性;
3、横向联结装置是使整体夹板装置在外固定佩戴前即可按照患者手臂横向生物形态进行塑形,依据夹板应放置的位置进行夹板定位,主要连接第一、二、三夹板构件,塑形后夹板装置可以由下向上托放于患肢,形成无痛式佩戴,环扣和限位件结构用于限制夹板的随意滑动;
4、采用轨道,以横向塑形使夹板定位,提高外固定操作的简洁性。
实施例二
如图32至图4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肩关节外固定装置,包括用于包覆人体肩关节的包肩板和与包肩板连接的牵拉部,包肩板包括上段夹板18、上延伸板19以及位于上段夹板18和上延伸板19之间的中段夹板28,中段夹板的一端与上段夹板18转动连接,中段夹板的另一端与上延伸板19转动连接,上段夹板18、中段夹板和上延伸板19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多个包括全部)是由上述结构的中医小夹板构件制成,该中医小夹板构件是由透明材质制成。
具体地说,如图32至图36所示,本实施例的肩关节外固定装置还包括与上延伸板19转动连接且与牵拉部连接的上摆动板20和与上段夹板18转动连接且与牵拉部连接的下摆动板21,上摆动板和下摆动板由透明材质制成。包肩板整体呈弧形结构,牵拉部设置两个,两个牵拉部设置于包肩板的相对两侧且牵拉部与包肩板连接。
上延伸板19的一端与中段夹板的一端转动连接,中段夹板的另一端与上段夹板18的一端转动连接,且中段夹板是通过转轴与上段夹板18上的对应肩关节外侧肱骨上端位置的端部转动连接,上延伸板19、中段夹板和上段夹板18均具有一定的长度,上延伸板19的大于中段夹板和上段夹板18的长度。上延伸板19的形状与人体肩关节外侧肱骨上端至锁骨中段处弧形形状相吻合,当肩关节出现肿胀至弧度变化时,中段夹板与上延伸板19和上段夹板18连接的铰链结构使包肩板的弧度在外侧形成相应变化,始终与肩关节侧面弧度保持吻合。上摆动板20具有一定的长度,两个上摆动板20为相对布置,两个上摆动板20朝向上延伸板19的下方延伸,上延伸板19位于两个上摆动板20之间且两个上摆动板20分别在上延伸板19的一侧边缘处与上延伸板19转动连接。
在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包覆于人体肩关节上后,上段夹板18为从对应肩关节肩峰外侧位置处开始延伸至对应下方的肱骨的位置处,上延伸板19为从对应肩关节肩峰外侧位置处开始延伸至锁骨中段上方的位置处,上延伸板19相对于中段夹板可以上下转动,上段夹板18相对于中段夹板也可以上下转动,使包肩板弧形在纵向产生适应性变化,保持有效固定力。两个上摆动板20位于上延伸板19的前后两侧,上摆动板20相对于上延伸板19可以前后摆动,两个上摆动板20之间的距离可以增大或减小,以适应肩关节血肿变化。
作为优选的,上段夹板18的材质为透明高分子材料,上段夹板18整体为全透明的。中段夹板的材质为透明高分子材料,中段夹板整体为全透明的。上延伸板19的材质为透明高分子材料,上延伸板19整体为全透明的。上摆动板20的材质为透明高分子材料,上摆动板20整体为全透明的。下摆动板21的材质为透明高分子材料,下摆动板21整体为全透明的。在肩关节外固定装置佩戴在患者肩部后,由于包围肩部的各部件均为全透明的,因此便于直观了解患者肩部部位处的皮肤状态。
如图32和图33所示,牵拉部与上摆动板20为转动连接且牵拉部相对于上摆动板20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与上延伸板19相对于中段夹板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相平行,上延伸板19相对于中段夹板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与上段夹板18相对于中段夹板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相平行,上摆动板20相对于上延伸板19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与上延伸板19相对于中段夹板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在空间上相垂直,上延伸板19相对于中段夹板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与上延伸板19、中段夹板和上段夹板1的长度方向均相垂直,上摆动板20相对于上延伸板19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与上延伸板19的长度方向相平行。上延伸板19上设置上铰链座,上铰链座为U型钩状结构,上摆动板20的上端设置让上铰链座插入的上铰链孔,上铰链座设置两个且两个上铰链座处于与上延伸板19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上延伸板19的宽度方向与上延伸板19相对于中段夹板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相平行。上铰链座用于横向卡入上摆动板20的上铰链孔中,构成铰链结构,使上摆动板20在上延伸板19的两侧横向摆动,连接牵拉部后,可以在肩关节前后方向适应因肿胀导致的形状变化,对前后夹板保持有效挤压力。
如图32至图36所示,包肩板还包括与上段夹板18转动连接且与牵拉部连接的下摆动板21,下摆动板21相对于上延伸板19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与上延伸板19相对于中段夹板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在空间上相垂直。下摆动板21具有一定的长度,两个下摆动板21为相对布置,上段夹板18位于两个下摆动板21之间且两个下摆动板21分别在上段夹板18的一侧边缘处与上段夹板18转动连接。在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包覆于人体肩关节上后,两个下摆动板21位于上段夹板18的前后两侧,下摆动板21相对于上段夹板18可以前后摆动,也即使得两个下摆动板21之间的距离可以增大或减小,以适应肩关节血肿变化。
如图32至图36所示,牵拉部与下摆动板21为转动连接且牵拉部相对于下摆动板21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与上延伸板19相对于上段夹板18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相平行,下摆动板21相对于上段夹板18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与上段夹板18相对于中段夹板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在空间上相垂直,下摆动板21相对于上段夹板18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与上段夹板18的长度方向相平行。上段夹板18上设置下铰链座,上铰链座为U型钩状结构,下摆动板21的上端设置让上铰链座插入的下铰链孔,上铰链座设置两个且两个上铰链座处于与上段夹板18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上段夹板18的宽度方向与中段夹板和上延伸板19的宽度方向相平行。上铰链座用于横向卡入下摆动板21的下铰链孔中,构成铰链结构,使下摆动板21在上段夹板18的两侧横向摆动,连接牵拉部后,可以在肩关节前后方向适应因肿胀导致的形状变化,对前后夹板保持有效挤压力。
如图32至图36所示,牵拉部包括与上摆动板20转动连接的上牵拉板22、与下摆动板21转动连接的下牵拉板23以及与上牵拉板22和下牵拉板23连接的牵拉连接板24,上牵拉板22和下牵拉板23均为长方直条形薄板,上牵拉板22的长度方向与下牵拉板23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且该夹角为锐角。上牵拉板22设置两个,两个上牵拉板22为相对布置,两个上牵拉板22处于与上延伸板19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两个上牵拉板22的上端分别与两个上摆动板20的下端转动连接,两个上牵拉板22的下端分别与两个牵拉连接板24相连接。下牵拉板23也设置两个,两个下牵拉板23为相对布置,两个下牵拉板23处于与上段夹板18的宽度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两个下牵拉板23的上端分别与两个下摆动板21的下端转动连接,两个下牵拉板23的下端分别与两个牵拉连接板24相连接。当肩关节血肿引发肩关节形态变化时,这种组合式包肩牵拉板结构可以产生动态调节,保持对肩关节的有效固定力。
作为优选的,上牵拉板22由透明材质制成,上牵拉板22的材质优选为透明高分子材料,上牵拉板22整体为全透明的。下牵拉板23由透明材质制成,下牵拉板23的材质优选为透明高分子材料,下牵拉板23整体为全透明的。牵拉连接板24由透明材质制成,牵拉连接板24的材质优选为透明高分子材料,牵拉连接板24整体为全透明的。
如图32至图36所示,牵拉连接板24与上牵拉板22和下牵拉板23为转动连接,牵拉连接板24具有让束带27穿过的通孔,各个上牵拉板22分别与一个下牵拉板23和一个牵拉连接板24在同一平面上在摆动和转动,在肩关节肿胀变化时以动态调节外固定装置的顺应性,形成动态平衡保持外固定的稳定性。上牵拉板22的上端通过转轴与上摆动板20为转动连接,上牵拉板22的下端通过转轴与牵拉连接板24的一端为转动连接,上牵拉板22相对于上摆动板20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与上延伸板19相对于上段夹板18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相平行,牵拉连接板24相对于上牵拉板22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上牵拉板22相对于上摆动板20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相平行。下牵拉板23的上端通过转轴与下摆动板21为转动连接,下牵拉板23的下端通过转轴与牵拉连接板24的另一端为转动连接,下牵拉板23相对于下摆动板21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与上延伸板19相对于上段夹板18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相平行,牵拉连接板24相对于下牵拉板23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下牵拉板23相对于下摆动板21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相平行。
如图32至图34和图37所示,上延伸板19整体为全透明的结构,上延伸板19包括延伸板本体1901以及设置于延伸板本体1901上的第一纵向板1902和第一加强板1903,第一纵向板1902和第一加强板1903设置于延伸板本体1901的相对两侧且第一纵向板1902和第一加强板1903沿延伸板本体1901的宽度方向(也即上延伸板的宽度方向)设置多个,第一纵向板1902和第一加强板1903为沿延伸板本体1901的长度方向(也即上延伸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纵向板1902和第一加强板1903具有一定的长度。延伸板本体1901与两个上摆动板20转动连接,延伸板本体1901位于两个上摆动板20之间,上铰链座设置于延伸板本体1901上。延伸板本体1901的厚度较小,延伸板本体1901的厚度为1-1.5mm,延伸板本体1901在横向上具有一定的柔性,第一纵向板1902和第一加强板1903的设置,形成的上延伸板19为“纵刚横柔”的结构,可以增加上延伸板19的纵向(也即其长度方向)上的刚度,上延伸板19在横向(也即其宽度方向)上具有一定的柔性,提高与人体肩关节生物形态的适应性,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第一纵向板1902和第一加强板1903设置于延伸板本体1901的相对两侧面上,第一纵向板1902设置于延伸板本体1901的内侧面上(该内侧面是指延伸板本体1901的面对人体肩关节的一侧表面),第一加强板1903设置于延伸板本体1901的外侧面上(该外侧面是指延伸板本体1901的背对人体肩关节的一侧表面),所有第一纵向板1902为沿延伸板本体1901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所有第一加强板1903也为沿延伸板本体1901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且所有第一纵向板1902和第一加强板1903位于两个上摆动板20之间,第一纵向板1902和第一加强板1903与延伸板本体1901为一体成型。
如图32至图34和图38所示,上段夹板18整体为全透明的结构,上段夹板18包括上夹板本体1801以及设置于上夹板本体1801上的第二纵向板1802和第二加强板1803,第二纵向板1802和第二加强板1803设置于上夹板本体1801的相对两侧且第二纵向板1802和第二加强板1803沿上夹板本体1801的宽度方向(也即上段夹板18的宽度方向)设置多个,第二纵向板1802和第二加强板1803为沿上夹板本体1801的长度方向(也即上段夹板18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纵向板1802和第二加强板1803具有一定的长度。上夹板本体1801与两个下摆动板21转动连接,上夹板本体1801位于两个下摆动板21之间,下铰链座设置于上夹板本体1801上。上夹板本体1801的厚度较小,上夹板本体1801的厚度一般为1-1.5mm,上夹板本体1801在横向上具有一定的柔性,第二纵向板1802和第二加强板1803的设置,形成的上段夹板18为“纵刚横柔”的结构,可以增加上段夹板18的纵向(也即其长度方向)上的刚度,上段夹板18在横向(也即其宽度方向)上具有一定的柔性,提高与人体肩关节生物形态的适应性,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第二纵向板1802和第二加强板1803设置于上夹板本体1801的相对两侧面上,第二纵向板1802设置于上夹板本体1801的内侧面上(该内侧面是指上夹板本体1801的面对人体肩关节的一侧表面),第二加强板1803设置于上夹板本体1801的外侧面上(该外侧面是指上夹板本体1801的背对人体肩关节的一侧表面),所有第二纵向板1802为沿上夹板本体1801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所有第二加强板1803也为沿上夹板本体1801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且所有第二纵向板1802和第二加强板1803位于两个下摆动板21之间,第二纵向板1802和第二加强板1803与上夹板本体1801为一体成型。
如图32、图33、图39和图40所示,本实施例的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还包括通过束带27与牵拉部连接且用于放置于人体胸侧部的胸部围护板组件,胸部围护板组件包括护胸夹板25和与护胸夹板25转动连接且与束带27连接的旋转连接板26,旋转连接板26相对于护胸夹板25可以上下旋转。护胸夹板25与包肩板为相对布置,在使用时,将包肩板放置在人体需治疗的肩关节处,护胸夹板25放置在相对的另一肩关节的下方胸侧部处,护胸夹板25贴合人体胸侧部,旋转连接板26通过束带27与牵拉部的牵拉连接板24相连接。旋转连接板26设置两个,两个旋转连接板26分别通过一个束带与两个牵拉连接板24连接。旋转连接板26的一端与护胸夹板25转动连接,旋转连接板26的另一端与束带连接。胸部围护板组件的设置,与人体胸侧部服帖,将肩关节与胸部进行整体捆扎,形成了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的整体有效固定,使肩关节处捆扎不容易松弛,进而能够保障外固定治疗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有助于提高肩关节骨折外固定治疗的治疗效果。
如图32、图33、图39和图40所示,护胸夹板25包括护胸板本体2501和设置于护胸板本体2501上且为沿护胸板本体250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三纵向板2502,第三纵向板2502沿护胸板本体2501的宽度方向设置多个。护胸板本体2501的长度方向为竖直方向,护胸板本体2501的长度方向和旋转连接板26的旋转中心线在空间上相垂直,护胸板本体2501的长度方向与其宽度方向相垂直,护胸板本体2501的宽度方向为水平方向,所有第三纵向板2502为沿护胸板本体2501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护胸板本体2501的厚度较小的矩形薄板,护胸板本体2501的厚度一般为1-1.5mm,护胸板本体2501在横向上具有一定的柔性,第三纵向板2502的设置,形成的护胸夹板25为“纵刚横柔”的结构,可以增加护胸夹板25的纵向(也即其长度方向)上的刚度,护胸夹板25在横向(也即其宽度方向)上具有一定的柔性,提高与人体胸侧部的适应性,有助于进一步保障外固定治疗的有效性和稳定性。第三纵向板2502可以设置在护胸板本体2501的内侧面上(如图8所示,护胸板本体2501的内侧面是指护胸板本体2501的面对人体胸侧部的一侧表面),第三纵向板2502也可以设置在护胸板本体2501的外侧面上(如图9所示,护胸板本体2501的外侧面是指护胸板本体2501的背对人体胸侧部的一侧表面),第三纵向板2502和护胸板本体2501为一体成型。
如图32、图33、图39和图40所示,护胸夹板25还包括设置于护胸板本体2501上的牵拉翼板2503,牵拉翼板2503设置两个且两个牵拉翼板2503分别设置于护胸板本体2501的相对两侧,两个牵拉翼板2503分别与一个旋转连接板26转动连接。牵拉翼板2503具有一定的长度,两个牵拉翼板2503朝向护胸板本体2501的同一侧伸出,牵拉翼板2503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护胸板本体2501固定连接,牵拉翼板2503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通过转轴与旋转连接板26转动连接,所有第三纵向板2502位于两个牵拉翼板2503之间,牵拉翼板2503与护胸板本体2501为一体成型,形成的护胸夹板25大致呈U型结构。
上述结构的肩关节外固定装置,具有如下的优点:
1、可自我调节适应肩关节骨折、创伤后的血肿变化;以动态平衡维持外固定的稳定性;包肩板采用三段活动式连接,不影响肩关节小幅度外展;
2、护胸夹板符合中医小夹板对称挤压的外固定方式;防止斜向织带移动,保持固定环的最佳约束力角度。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发明的上述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中医小夹板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医小夹板构件由透明材质制成。
2.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包括四片夹板和用于将四片夹板固紧到人体手臂上的束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四片夹板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夹板是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医小夹板构件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四片夹板包括第一夹板、第二夹板、第三夹板和第四夹板,第一夹板、第二夹板、第三夹板和第四夹板为透明的。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束带由透明材质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横向联结装置,横向联结装置包括用于对所述第一夹板进行定位的第一塑形轨道和用于对所述第三夹板进行定位的第二塑形轨道,第一塑形轨道和第二塑形轨道穿入所述第二夹板,第二夹板位于第一夹板和第三夹板之间,第一塑形轨道和/或第二塑形轨道由透明材质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板包括第一夹板本体以及设置于第一夹板本体上的第一扣环和第一限位件,所述束带穿过第一扣环且第一限位件位于第一夹板本体和束带之间,第一限位件位于两个第一扣环之间,且第一限位件在两个第一扣环之间至少设置一个;所述第一夹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夹板本体上的第一卡接座以及设置于第一卡接座上的第一中扣环和第一中限位件,所述第一塑形轨道从第一中限位件和第一卡接座之间穿过,所述束带和第一塑形轨道穿过第一中扣环且第一中限位件位于第一塑形轨道和束带之间,第一中限位件位于两个第一中扣环之间,且第一中限位件在两个第一中扣环之间至少设置一个;第一夹板本体的长度可改变,第一夹板本体包括第一外侧夹板和第一内侧夹板,第一外侧夹板包括第一夹板上段和第一夹板下段,第一卡接座与第一夹板上段和第一夹板下段为可拆卸式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板包括第二夹板本体以及设置于第二夹板本体上的第二扣环和第二限位件,所述束带穿过第二扣环且第二限位件位于第二夹板本体和束带之间;所述第二限位件位于两个所述第二扣环之间,且第二限位件在两个第二扣环至少设置一个;
所述第二夹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夹板本体上的第二卡接座以及设置于第二卡接座上的第二中扣环和第二中限位件,所述第一塑形轨道和/或所述第二塑形轨道从第二中限位件和第二卡接座之间穿过,所述束带穿过第二中扣环且第二中限位件位于第二卡接座和束带之间,第二中限位件位于两个所述第二中扣环之间,且第二中限位件在两个第二中扣环之间至少设置一个;第二夹板本体的长度可改变,第二夹板本体包括第二外侧夹板和第二内侧夹板,第二外侧夹板包括第二夹板上段和第二夹板下段,第二卡接座与第二夹板上段和第二夹板下段为可拆卸式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夹板包括第三夹板本体以及设置于第三夹板本体上的第三扣环和第三限位件,所述束带穿过第三扣环且第三限位件位于第二塑形轨道和束带之间,第三限位件位于两个第三扣环之间,且第三限位件在两个第三扣环之间至少设置一个;
所述第三夹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三夹板本体上的第三卡接座以及设置于第三卡接座上的第三中扣环和第三中限位件,所述第二塑形轨道从第三中限位件和第三卡接座之间穿过,所述束带和第二塑形轨道穿过第三中扣环且第三中限位件位于第二塑形轨道和束带之间,第三中限位件位于两个第三中扣环之间,且第三中限位件在两个第三中扣环之间至少设置一个;第三夹板本体的长度可改变,第三夹板本体包括第三外侧夹板和第三内侧夹板,第三外侧夹板包括第三夹板上段和第三夹板下段,第三卡接座与第三夹板上段和第三夹板下段为可拆卸式连接。
9.肩关节外固定装置,包括用于包覆人体肩关节的包肩板和与包肩板连接的牵拉部,包肩板包括上段夹板和上延伸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肩板还包括位于所述上段夹板和所述上延伸板之间的中段夹板,中段夹板的一端与上段夹板转动连接,中段夹板的另一端与上延伸板转动连接,上段夹板、中段夹板和上延伸板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是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医小夹板构件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肩关节外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上延伸板转动连接且与所述牵拉部连接的上摆动板和与所述上段夹板转动连接且与所述牵拉部连接的下摆动板,上摆动板和下摆动板由透明材质制成。
CN201911338943.4A 2019-12-23 2019-12-23 小夹板构件、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及肩关节外固定装置 Pending CN11085969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38943.4A CN110859696A (zh) 2019-12-23 2019-12-23 小夹板构件、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及肩关节外固定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38943.4A CN110859696A (zh) 2019-12-23 2019-12-23 小夹板构件、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及肩关节外固定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59696A true CN110859696A (zh) 2020-03-06

Family

ID=696592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38943.4A Pending CN110859696A (zh) 2019-12-23 2019-12-23 小夹板构件、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及肩关节外固定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85969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08152B1 (en) Distractor strap for use with distractor apparatuses
EP2693993B1 (en) Adjustable brace apparatus
EP2856982B1 (en) Postoperative compression binder
EP3280365B1 (en) Hand support
US10561520B2 (en) Spinal orthosis, kit and method for using the same
US6629598B2 (en) Flexible ribbed splint system
BR112014025672B1 (pt) sistema de preensão de tubo
US9226841B1 (en) Orthopedic field splint
BRPI0709908A2 (pt) afastador de tecido, kit de afastador de tecido e mÉtodo de uso do mesmo
JPH01268552A (ja) 頚部固定用カラー
US20180021162A1 (en) Protective limb brace
US5201089A (en) Foot support apparatus and method
PT2237727E (pt) Retractor de tecido
US20060135898A1 (en) Pelvic brace
CN212853761U (zh) 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
US8955200B2 (en) Secure adjustable orthotic device
CN110859696A (zh) 小夹板构件、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及肩关节外固定装置
WO2010051577A1 (en) Limb supporting apparatus
RU2675741C2 (ru) Усовершенствованный поясничный корсет
CN212853760U (zh) 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
US9320542B2 (en) Device for treating flail chest
US20080210223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positioning Abdominal Fatty Tissue
CN211095089U (zh) 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
CN110623786A (zh) 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
EP2215993A1 (en) Orthopaedic device for supporting and guiding an articul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